平年和闰年教学设计最新人教版
“十三东家”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平年和闰年教学设计最新人教版,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平年和闰年教学设计最新人教版,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平年闰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平年和闰年的知识,并能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2、帮助学生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并相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知道平年和闰年的知识,能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教学难点: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前小研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那些内容呢?(大小月)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歌诀。你们都记住了大小月了吗?那老师来考考你们!请听清楚要求,老师随便报一个月份,要是大月男同学起立,要是小月女同学起立。
二、观察年历,探究新知
教师最后报“二月”,提问:刚才老师报到二月时你们为什么都不动了?(因为二月是个特殊月)
是呀!二月是个特殊月,有的年二月只有28天,有的年二月有29天。我们就把二月是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板书:平年),把二月是29天的那一年叫闰年(板书:闰年)。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认识平年和闰年。(揭示课题)
昨天老师布置你们研究了书P49页的月历,请拿出小研究,四人小组交流。(生汇报)
a、有的年二月是28天,有的年二月是29天;
b、每隔3年就有一年是闰年;
c、每4年里就有1个是闰年。
师:观察的真细心,的确是这样。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所以前面我们观察1993年――哪年是闰年?
不错,、、20是闰年,它们之间相差了多少呢?按照这个规律,往后推算,下一个闰年是哪一年?今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你们也许会问:为什么会有平年和闰年之分呢?我们到知识加油站加加油就明白了!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闰年的由来”视频)
师:原来是这样啊,每4年里就有1个闰年。这些闰年的年份与4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把这些年份都除以4,看一看能够发现什么?
教师出示计算结果:(课件)
1993÷4=498……1 ÷4=500……1
1994÷4=498……2 ÷4=500……2
1995÷4=498……3 ÷4=500……3
÷4=499 ÷4=501
÷4=499……1
÷4=499……2
÷4=499……3
÷4=500 (提示:观察闰年有什么特点)
生:公历年份除以4,没有余数的是闰年。
师:对,也就是说,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板书)要判断某一年是不是闰年,就可以用这一年的年份除以4,看能不能整除,能整除的就是闰年。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计算结果,判断下面这些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并说明理由。
课件出示计算结果:(课件)
1876÷4=469 1936÷4=484 1894÷4=473……2
1996÷4=499 ÷4=501……1 1900÷4=475
师:19是平年还是闰年呢?为什么1900年是4的倍数还不是闰年呢?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
每四年出现一个闰年,时间差不是整整24小时,而是23小时15分4秒,所以四年一闰又多算了44分56秒,看来误差很小,但时间长了,误差就大了。每400年就要多算3天2时53分20秒,所以每400年应少增加3天。为了便于计算,就作了“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规定。所以科学家又作一项补充规定:年份是整百年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学生齐读一遍)
师:哦,原来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板书)
请同学们打开书49页,看最下面的一段话。(学生齐读一遍)你们理解了吗?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判断一个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你的方法是什么呢?整百数的年份呢?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拿出练习本,用刚才学过的方法,算一算,看看哪一年是闰年?
1997 1999 2000 2004
2、运用刚才老师的方法,你能不能快速判断下面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试试看。
1996 2105 1998 2003 2004
四、全课总结,评价提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如果你还想更进一步研究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你们还可以到网上去查找这方面的资料。
篇2:《平年闰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平年、闰年的基本含义,初步了解“四年一闰”的道理。
2.了解平年、闰年与地球公转间的关系,掌握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重点:发现并掌握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判断年份数是整百数的年份是否是闰年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小华每次过生日都要种一棵“生日树”,她在12岁生日那天种下了第3棵“生日树”。你知道她的生日是哪一天吗?
学生自由发言、交流,教师不做评价。
2.揭题:学习了本节课之后,你就会明白原因了。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2。
(1)课件分别出示2005~的年历,将每年的2月份用不同的色块提炼并排列起来。引导:这是~202月的天数,依次观察,每年的2月有多少天?填在下面的表格里。年份(年)2005……20152月的天数(天)
(2)组织交流。
①反馈填写结果。(学生说,教师板书)
年份(年)2005……2014201520162月的天数(天)28……282829
②引导观察: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2012、2016年的2月有29天,其他年份的2月有28天)
③揭示平年和闰年的含义:根据2月天数的不同,我们把年份分为两种,2月只有28天的年份是平年,有29天的年份是闰年。(板书)
(3)探究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提问:仔细观察表格,平年和闰年的出现是随意的,还是有一定的规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规律?
指名回答并引导学生共同发现“四年一闰”的规律,再让大家将表格中的闰年圈出来。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公历年份数除以4没有余数的一般是闰年。公历年份数是整百数的,必须除以400没有余数才是闰年。例如,2000年是闰年,而2100年是平年。
(4)提问:现在大家知道小华的生日是在哪一天了吗?学生根据平年和闰年的知识回答:2月29日。
2.数学文化。
谈话: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为什么会有“四年一闰”的规律吗?这里面包含很多的天文知识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本第48页“你知道吗”的内容。
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合365.24219天)即一回归年(tropicalyear)。公历的平年只有365日,比回归年短约0.2422日,所余下的时间约为每四年累计一天,故第四年于2月末加1天,使当年的历年长度为366日,这一年就为闰年。现行公历中每400年有97个闰年。按照每四年一个闰年计算,平均每年就要多算出0.0078天,这样经过四百年就会多算出大约3天来。因此每四百年中要减少三个闰年。所以公历规定:年份是整百数时,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不是400的倍数的世纪年,即使是4的倍数也不是闰年。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例如,2000年是闰年,2100年则是平年。[1]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并板书:公历年份数是整百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如2000年、1600年是闰年,2100年、1800年、1700年是平年。
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2】案例设计说明:
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节课出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年、月、日》。时间单位是比较抽象的计量单位,本单元的教学是建立在时、分、秒的认识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的。而平年和闰年的抽象性更强,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但对于公历中的平年、闰年可能只有极少数学生有一点点认识。而要让学生理解需要借助一定的想象力,所以教学素材的选取要注意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密切联系。从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入手,让学生在独立探索和小组合作的基础上逐步了解平年、闰年的特征和每四年一闰的道理,合作探究准确判断平闰年的方法,对于学生知识层次还达不到的地方,教师要适当进行补充。整个过程要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教育的渗透。
教学目标:
1、知道平年、闰年的特征。了解每四年中有一个闰年的道理。
2、能根据年份准确判断出平闰年。
3、培养互相合作的意识与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你知道自己出生在那一年吗?(学生汇报,多数在或2000年)
师:能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日吗?(小组交流后部分学生汇报)
师:闰平和我们许多同学一样也出生在2000年,同样也是三年级的学生,可是他只过了两个生日,你知道为什么吗?(学生猜测,引起全班交流争论,最后形成最合理的认识,闰平的生日可能在2月29日。)
师:对,闰平的生日是在2月29日,可是今年他又没能过生日,他想知道哪年能过生日?我们来帮帮他好吗?(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闰平的生日问题。(板书:闰平的生日)
二、自主探究
1、探究平年、闰年的.特征
师:请同学们你搜集到的2月月历,观察你搜集到的2月月历都有都少天。并完成《闰平的生日统计表》。
年份2000年2004年
……
二月的天数
(小组合作完成后展示)
师:观察统计表,哪些年闰平能过生日?他过了几个生日?
生汇报:2000年、2004年、20的二月是29天,2000年闰平出生,2004年闰平过了第一个生日,2008年闰平过了第二个生日,一共过了两个生日,其他年份的二月都是28天,所以闰平不能过生日。
师:我们规定,二月只有28天的这一年叫做平年,二月有29天的这一年叫做闰年。(板书:平年28天、闰年29天)
师:算一算,平年一年有多少天?闰年一年有多少天?
学生计算,汇报:平年一年有365天,闰年一年有366天。(教师根据汇报板书)
2、探究四年一闰的规律
(多媒体出示万年历)师:我们一起再帮闰平查一查哪一年他能过第三个生日?也请你继续填写统计表。(共同查找,填写统计表)
师:观察统计表,说说闰平生日的出现都有什么规律?(观察、讨论)
汇报:每四年闰平过一次生日。
师:闰平每四年过一次生日,也就是每四年就会出现一个闰年,闰年与4究竟有什么关系呢?那怎样判断平年、闰年呢?我们不妨来试一试!看看能发现什么方法。(小组讨论、尝试、合作)
汇报:用闰年年份除以4,所得结果没有余数;用平年年份除以4,结果有余数。
师:对!每四年一闰,就是说如果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也就是用“年份÷4”(板书),结果若没有余数,那这一年就是闰年,如果有余数,那这一年就是平年。
师:为什么会每四年就要有一个闰年呢?这里有一段小知识,请同学们了解。
出示课件:我们居住的地球总是绕着太阳旋转的。地球绕太阳转一圈需要365天5小时48分46秒,大约是365天6小时。为了方便,将一年定位365天,叫平年。这样每年大约少算了6小时,过四年差不多就多出一天,我们就把多出的这一天加在二月里,这样,这年的二月就是29天,全年366天,叫做闰年。(学生阅读了解)
3、尝试判断,探究简单的判断方法。
出示历史上的重大年份进行判断。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解放战争开始
香港回归祖国2008年举办北京奥运会
(学生自主进行判断)
师:哪些年份是闰年?你是怎么判断的?(生汇报)
师:你觉得一个个的去计算麻烦吗?有没有好的办法?(小组讨论)
汇报:年份是单数时不用计算也就知道这一年不是闰年,因为单数不可能是4的倍数。
师:真聪明!可是剩下的这些双数年份还是要算的,算起来也很麻烦的。老师有个很好的办法,只要计算年份的后两位数字是否能被4整除就可以了。如:判断1840年是否是闰年,我们只要用40÷4看一看是否有余数就可以了,如果40÷4没有余数,那么1840÷4也就没有余数,这一年就是闰年。(学生验证2008年)
4、了解整百年不闰,四百年才闰的道理。
师:假如闰平同学能活一百岁,那么到2100年,他能不能过生日呢?
学生计算汇报:能,因为这一年是闰年,二月是29天。
查询万年历验证,产生疑问。师:为什么这一年不是闰年,是我们计算错了还是万年历错了?还是听听时间老人是怎么说的吧!
出示课件:刚才我们把地球绕太阳一圈需要的365天还多出的5小时48分46秒当做“6小时”来计算的,这样常年下来会造成很大的误差,所以累积到整百年时一般不闰,必须是400的倍数才闰。(学生阅读了解)
师:刚才老师也说过,如果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那还有不一般的,这就是那不一般的情况。看来对待科学,我们来不得半点马虎。现在你们知道了为什么2100年为什么闰平不能过生日了吗?(知道)
师:当遇到整百年份需要我们判断是闰年还是平年时,我们要看这一年除以400有没有余数,可是我们有没有学过除以400这样的多位数除以多位数的除法怎么办?如:2100÷400。老师告诉你我们只需要用2100的前两位数也就是21去除以4就可以了,如果有余数就是平年,如果没有余数那就是闰年。请你验证一下吧!(学生验证)
三、巩固应用
1、我知道哪一年是闰年。
(1)1962年、1980年、1830年、、1900年、1804年、21、2076年
(2)1600年、1700年、1800年、1900年、2000年、2100年、2200年、2300年
(先有学生独立完成,在组织全班交流。)
2、一封来信
小朋友们:你们好!
狐狸要在我的工厂里定一批货,按合同,我要在今年年底前把货给他,而他要到明年的2月29日才把货款付清,别人都说狐狸很狡猾。你们帮我参考参考,这个合同我能不能签?
小猪杭杭5月31日
(选自新课标教案)
3、回答下面的问题
北京奥运会是在哪一年召开的?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你知道奥运会每隔几年召开一次吗?下届奥运会将在哪一年召开?回答完上面的问题你会有什么发现?
四、小知识:为什么个月天数不一样
我们现在用的历法来源于古罗马。
古罗马有一位叫儒略.凯撒的统帅,他主持制定了历法。因为他自己生于七月,为了表示他的伟大,他就决定把七月改叫做“儒略月”,而连同其他和七月一样的单月,都定为31天,双月就定为30天。如果这样的话,一年就有366天了,和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不一样,历法就不准确了。因为二月是罗马处决犯人的月份,凯撒为了表示自己的“仁慈”,就下令把二月减少了一天。因此,二月就有29天,而在闰年时二月就有30天。
凯撒死后,奥古斯都继承了帝位。他出生于八月,就把八月叫做“奥古斯都月”,还把原来八月份加了一天,成了31天,又把十月、十二月也都改成了31天,这样一来,一年就有多出了3天,所以他又把九月和十一月改成了30天,再从二月里减去一天,这样二月就变成了28天,只有闰年才有29天。
所以,我们现在的1、3、5、7、8、10、12月是31天,4、6、9、11月是30天,而2月,平年是28天,闰年是29天。
五、总结:
师:这节课,通过同学们的聪明才智,我们帮助闰平解决了他了解自己什么时候能过生日的问题,也就是“平年和闰年”。(板书课题)相信在这个过程中,你也会有所收获吧!赶快交流一下吧!(小组交流后指名汇报)
六、板书设计
平年和闰年
――闰平的生日
平年闰年
二月28天二月29天
全年365天全年366天
年分数÷4(后两位数÷4)
整百年分数÷400(前两位数÷4)
效果分析:
本节课的设计,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我觉得主要有下面几点成功之处:
一、创设贯穿教学始终的大而有趣问题情境。
以自己和闰平的生日创设情境引入课题,能够广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这一环节创设了大的教学情境,通过“三年级的闰平为什么只过了两个生日”对前一节所学内容进行了“不自觉的复习”。认识到只有二月有时28天有时29天,而闰平出生在2月29日,这可能是有些二月只有28天的年份他不能过生日的原因;通过“闰平想知道哪年能过生日”提出了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以后的整个探究过程就围绕着“闰平的生日”这一问题情境而展开。
二、问题的解决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究、广泛交流的过程。
学生通过操作完成闰平的生日统计表,知道了平年和闰年以及平年和闰年的特征。在发现闰年的出现规律、判断闰年的方法上,我给予了学生广阔的探究和广泛的交流空间,并给予了必要的补充。在探究交流中,让他们充分交换数学思维。
三、利用丰富的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在教学过程中,分别出示了“为什么四年一闰”、“四百年一闰”和“为什么各月的天数不一样”三个小资料,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知识的由来,拓宽了知识面。除此之外,还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万年历,快捷方便的提供材料,用于教学。
四、重视品德教育的渗透。
这主要体现在对历史上部分重大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的判断上,还有就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篇3:《平年和闰年》微课设计与教学反思
《平年和闰年》微课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复习引新,揭示概念。
1. 我们调查了20xx 年至20xx年的每月天数。回想一下:这些年份的每月天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除了2月以外,其余各月的天数都是相同的。
有的年份2月是28天,有的年份2月是29天。
2. 引新:
根据二月份的天数,这些年份可以分成几类?怎么分?
生:20xx年、20xx年、20xx年、20xx年分一类,这些年份二月都有28天;20xx年、20xx年分一类,它们的二月都是29天。
3. 揭示平年和闰年概念:像上述年份中,二月只有28天的年份是平年,二月有29天的年份是闰年。(板书)
4. 说一说:我们调查的这些年份中,哪些是平年,哪些是闰年?
【教学反思:自然地引出了“平年”“闰年”的含义。更重要的是;学生经历了一次分类思考的活动过程;积累了思维活动经验。】 二、自主判断,探寻规律。
1. 出示19至20xx年的2月份月历卡。
根据每年二月的天数,找一找:哪些年份是平年,哪些年份是闰年?并用“平”或“闰”字样在旁边标出来。
2. 指名汇报。板书如下:
平平平闰平平平闰平平平闰平平平闰
3. 找规律。
从年开始,大家读一读平年和闰年的排列,有没有规律?能否读出来?
生(读):平平平闰平平平闰平平平闰平平平闰。
谁能说一说,从1997年开始观察,平年和闰年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平平平闰”一组一组地依次不断重复出现。
(教师同时圈出:平平平闰)
像这样每4年为一组,从1997年依次向后第50组的第1年是什么年?(平年) 那如果从1997年向前数第100组的最后一年呢?【教学反思:要求学生以“读”助“找”,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不断试读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探索规律的过程。当学生能够按照“平平平闰平平平闰……”每四字一停顿、有节奏地读出来时,就充分说明学生已经发现了平年和闰年排列的一般规律。然后,在此基础上,分别引导学生适当地向前、向后联想延伸:“像这样每4年为一组,从1997年依次向后第50组的第1年是什么年?你是怎么知道的?”“那如果向前数第100组的最后一年呢?”这样,不仅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平年和闰年“排列规律”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理解和掌握判断闰年的一般方法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三、应用规律,构建算法。
经过努力,我们已经找到了平年和闰年排列的一般规律,那就是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应用规律,就能判断某一年份是不是闰年。比如,要判断20xx年是不是闰年,怎么想呢?
方法1:从20xx 年开始依次向后写,平平平闰。
方法2: 20xx年按照每4年分一组,可以分成多少组?列式计算:20xx÷4=504(组)。
师:通过计算,我们知道20xx年按照每4年分成一组,可以分成504组。但第504组里平年和闰年的排列方法是看不到的,怎么办呢? 因为第504组里平年和闰年的排列方法跟黑板上的“第一组”排列方法是一样的。“第一组”里最后一年是闰年,所以20xx年也应该是闰年。
你认为以上这两种方法,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
接下来,判断:20xx 年、1971年、1988年、20xx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观察这些竖式,你有什么发现?(结果有余数的都是平年,而结果没有余数的.都是闰年。)
(出示“你知道吗?”材料)我们居住的地球总是绕着太阳旋转的。地球绕太阳转一圈需要365天5时48分46秒,也就是365.2422天。为了方便,一年定为365天,叫做平年;这样每过四年差不多就要多出一天来,把这一天加在2月里,这一年就有366天,叫做闰年。通常,每四年里有三个平年一个闰年。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
按照每四年一个闰年计算,平均每年就要多算出0.0078天,这样经过四百年就会多算出大约3天来,因此,每四百年中要减少三个闰年。所以规定,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的才是闰年,不是400的倍数的就是平年。
指出:通常公历年份是4 的倍数的是闰年。并说明,如果是整百年份,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教学反思:以判断20xx年是不是闰年为例,鼓励每个学生基于自己的认知水平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学生或“写”、或“算”,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但无论学生选择“写一写”“数一数”,还是“算一算”,都是基于对平年和闰年排列一般规律的充分理解和把握基础上的自主建构。 对比优化“ 计算法”作为判断闰年的一般性方法。接下来,学生在继续判断“20xx年、1971年、1988年、20xx年是平年或闰年”的过程中,不断地感知、思考和体验,进而发现“结果有余数的都是平年,而结果没有余数的都是闰年”。最后,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你知道吗?”材料,整合经历探索发现的深切感受和丰富体验,不仅理解了平年与闰年“规定”的合理性,而且实现了判断“方法”的有效建构。】
篇4:平年和闰年教学反思
课一开始,让学生就针对上一课时中全年天数365天和366天展开讨论,让学生观察P49页上的做一做,同桌互相讨论1:“观察下面的月历,你发现了什么?”反馈:从1993年至这中,1993年、1994年、1995年这三年的2月份只有28天,的2月份有29天;、、这三年的2月份也只有28天,而的.2月份有29天;、、的2月份也只有28天,而20的2月份有29天,通过对这三组连续的四个年份的观察,得出公历年份通常是连续四年中有三个年份的2月份是28天,只有一个年份是29天。二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二月有29天的那一年叫闰年。得出全年天数是365天的这一年叫做平年,全年天数是366天的这一年叫做闰年。
同桌讨论2:观察这12个年份中,哪几个年份是平年?哪几个年份是闰年?
反馈时介绍闰年的判断方法: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的才是闰年。
在巩固练习时,让学生计算1993年至年这12个年份中哪几个年份是闰年?哪几个年份不是闰年也就是平年?
篇5: 《认识平年、闰年》教学反思
《认识平年、闰年》教学反思
《认识平年、闰年》一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判断平年和闰年。课上我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平年、闰年排列的一般规律,学生很快就发现每4年会有一次闰年,知道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就是闰年,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但是按照往年的教学的经验,第一个难点是在实际判断中,我发现有将近一半的学生有点迷糊,不知所以。原因就是对平年、闰年排列的一般规律没有一个探索的'过程,观察的时候不够仔细,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我安排了根据二月天数来填表的一个研究过程,使学生发现平年、闰年排列的一般规律,并且平年和闰年的判断跟数字“4”和“400”有密切的联系,发现这个规律之后,同学对判断的方法就基本掌握了,第二个难点是计算能力差一点的学生对四位数除以一位数不是太熟练,更别说四位数除以整百数了,再者有的学生由于学习上的惰性使然,你再怎么强调他也懒得写竖式计算,又怎能不迷糊呢?因此,我在教学上重点放在计算上,特别板书了四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而四位数除以整百数的时候,我引出四位数除以整百数比较复杂,用现有知识比较难算,所自然引用简便方法计算,这样对于中下生的难题便解决了。
从课堂课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我惊喜地发现,学生在判断一个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时,他们不再迷糊了,他们会以自己喜欢的便捷的方法,很快地说出自己判别方法和结果,让我不由心里一乐,原来有些时候,让学生经历一些探索过程就是最好的老师。 可见,善于捕捉课堂教学资源,是教师创造好的“支点”的关键所在。教师善于利用多种方法、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个“支点”,得到的将不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结局,学生将会把利用这一个个“支点”旋转出一个绚丽的大舞台!
最后,我在教学设计上安排了一段介绍“地球绕太阳转一周的实际时间365天5时48分46秒……”的视频片段,学生听的很认真,并不时表露出疑惑、顿悟、惊喜,充分挖掘学生探索科学知识奥秘的兴趣。
篇6:《认识平年闰年》教学反思
《认识平年闰年》教学反思
《认识平年、闰年》一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判断平年和闰年。课上我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平年、闰年排列的一般规律,学生很快就发现每4年会有一次闰年,知道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就是闰年,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但是在实际判断时,我发现有将近一半的学生有点迷糊,不知所以。课下分析了一下原因:发现学生对平年和闰年还不是太理解,还有计算能力差一点的学生对四位数除以一位数不是太熟练,更别说四位数除以整百数了,再者有的学生由于学习上的惰性使然,你再怎么强调他也懒得写竖式计算,又怎能不迷糊呢?
我提出了我的困惑:除了用年份除以4、整百年份除以400这个方法,在判断平年、闰年时还有哪些其它的方法?在学生讨论后,他们发现:可以先记住一个闰年年份数,可以连续减4或者加4,所得的年份都是闰年。整百年份连续减400或者加400,所得的年份也都是闰年。还可以用年份差来推算,如记住了是闰年,要辨别1976年是平年还是闰年,用减去1976得到24,24是4的`倍数,那么1976也是4的倍数,因而判断为闰年。
我惊喜地发现,在学生的思维充分地在全班得以共享后,学生判断一个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时,他们不再迷糊了,他们会以自己喜欢的便捷的方法,很快地说出自己判别方法和结果,让我不由心里一乐,原来有些时候,学生反而是他们自己最好的老师,我的说教反而不是那么重要了,这也让我知道了,遇到困惑时,不妨把困惑留给学生,他们将会挥洒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篇7:《认识平年闰年》的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是使学生能够正确判断平年和闰年。而如何判断平、闰年无非就是两种方法:一种是最为原始的方法,那就是知道某年是闰年,进行顺数或倒数到第四年便可以确定该年是闰年;另一种是最科学准确的方法,平常年份除以4,能整除(也就是没有余数)就是闰年,逢百年的时候,要用年份除以400,同样也是能整除的就可以判断为闰年。由于涉及的数目较大,要很好地突破这个教学重难点的话,对于正常儿童都有一定的难度,何况我们以中度学生为主的教育对象,可以说,其突破难度要增加不少。
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四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就更加不用说多位数除四位数的知识了。因此,教材的安排是:让学生选择较有特征,容易记住的闰年年份(多数学生会以20为准)顺数或者倒数到第四年,从而确定闰年。这是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虽然繁琐不够科学,但也无可非议,可能很多教师都会满足于学生能够明白这个道理,并且通过数年份进行准确判断就行了。庆幸的是因为上课前我就思考了这个问题:怎样把较大数目的除法变成简单的除法,教给学生简单实用而且准确的`方法呢?突然想到学生不是已经学过“有余数的除法”吗?能否把多位数除以4变成两位数除以4呢?平常年份除以4时,能不能不看前面的数字,只用后面两位数除以4呢?比如:1638÷4看成38÷4,有了这个念头,我反复用计算器进行演算,且多次演算证明:四位数除以4和两位数除以4,看“能否整除”来判断平年闰年是一样的。
虽然这个算法没有什么权威性也没有通过科学的验证,但我可以解学生的“燃眉之急”于是当我满怀信心走到教室上课时,心里喜滋滋的。课堂上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每四年当中会有一个闰年,归纳判断平年闰年的科学方法,并且简单说明闰年是如何人为地进行安排的科普知识。当我布置学生完成一道判断平年闰年的问题,他们正在“埋头苦干”数年份时,我适时引导学生探寻判断方法,本着“好生吃饱,差生吃好”的原则,我把教材没有交代的内容在恰当的时机,在学生急于知道的情况下,将我新“发明”的方法介绍给学生时,自然受到他们的欢迎,特别是几个脑子转得较快的孩子,更是激动不已,还扬言说回去教智力正常的哥哥姐姐或者弟弟妹妹呢!课堂中顿时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这时候,我的问题又来了,问学生“那么,整百年除以400”还可以把前面的数去掉,只把后面的两个零去除以零吗?(板书:1900÷400变成00÷0)学生先是哄堂大笑,接着陷入了沉思,我让他们讨论一下,可以用什么方法?此时课堂上又再次掀起了高潮。
篇8:《认识平年闰年》的教学反思
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平年、闰年有关的知识;掌握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能正确判断某年是平年还是闰年;通过实践活动,培养比较、分析、类比迁移的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教学难点则是如何判断平年和闰年。
课始,用故事引入初步认识平年和闰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出示到2月份的天数,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同桌合作,发现平年、闰年排列的一般规律。组织学生交流,发现每4年会有一次闰年,那么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并结合底注,揭示: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此时发现学生有些糊涂了,于是,我安排学生自学“你知道吗”,从而让学生初步理解“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这句话中“一般”的含义,除了这一般情况,还有特殊情况,那就是“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篇9:《认识平年闰年》的教案设计
《认识平年闰年》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比较、归纳的过程,知道平年、闰年以及季度;记住平年、闰年的天数;掌握判断平年与闰年的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日常生活与数学知识是密切相关的,培养数学应用的意识和能力。
3、了解一些宇宙天体运动规律与年、月、日关系的常识,了解气象部门对春、夏、秋、冬的`科学划分,引发对自然科学产生好奇心,激发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掌握判断某一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的方法。
教学资源: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第19页二月和二月的年历卡,让学生观察202月和202月的天数相同吗?
2、指出:年2月有29天,而年2月只有28天。
3、教师:可见2月份是非常特殊的月份。我们把2月只有28天的这一年叫做平年,有29天的这一年叫闰年。(板书)
二、师生探究。
1、出示第19页~202月天数的年历卡,让学生说说哪些年份是闰年,哪些年份是平年。
2、如果不知道2月份的天数,怎样判断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呢?找到了规律就知道了。
3、再仔细观察刚才的年历卡,你发现闰年和平年在排列上有什么规律吗?
揭示: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板书)
4、介绍: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
方法:用该年的年份除以4没有余数的即为闰年,有余数的即为平年。
如:1994÷4=498……2(平年)
÷4=499 (闰年)
指出: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例如是闰年,而21是平年。
5、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并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三、计算全年天数。
1、我们已经知道了平年2月有28天,闰年2月有29天,因此平年全年的天数与闰年全年的天数相同吗?
2、你会算一算平年一年有多少天?闰年一年有多少天吗?
3、组织交流,师板书:平年365天,闰年366天
四、了解季度方面的有关知识。
1、引导学生读第20页第4题的要求,谈谈自己对“季度”的了解。
2、师介绍有关知识。
3、指导学生计算第一季度的天数,学生独立计算后三个季度的天数。
4、反馈交流。
五、巩固反思。
1、做“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方法。
2、做“想想做做”第3题。
结合本题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3、做“想想做做”第5题。
先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
六、全课小结。
说说本课自己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教后感:
篇10:平年和闰年的课堂教学反思
平年和闰年的课堂教学反思
《平年和闰年》一课,难点是如何判断平年和闰年。教学平年、闰年的概念时,利用比较2004年和2005年2月的天数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教学如何判断平年、闰年时,并不顺利。我是这样教学的:
理解平年、闰年后,出示 1997-2月的天数,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平年、闰年排列的一般规律。发现每4年会有一次闰年,那么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就是闰年,并结合底注,理解,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此时发现学生有点糊涂了。(课前我翻了几本教参,说用年份除以4就可以算出来,整百年份的那就应该是除以400,方法是对,可三年级的学生根本没学四位数除以一位数,更没学四位数除以整百数了),个人觉得教参上的方法不适合三年级的学生。
在我引导观察下,有学生发现规律,并归纳说:只要记住其中一个闰年的年份(好记一点的,都说年),然后在这个年份上往前一直减4,往后加4,就可以计算出闰年了,如:,用 2000减4是,所以19是闰年,那么根据每4年一次闰年的规律,19是平年。慢慢地,学生还说可以用2000年减年,是 2。而2除以4不行,所以是平年。再如1960年,2000减1960是40,40除以4是10,没有余数,所以1960年是闰年。方法正确,我马上肯定学生,加以表扬。
不过上面的方法过于烦琐,对于灵活的学生是可以,但其他的学生掌握起来就麻烦了。于是采用了另外一种方法,只要用年份的后两位除以4,没有余数就是闰年,反之就是平年,如果遇上整百年份,如2100年,后两位没有具体数,那就用前两位21除以4,有余数,所以是平年。(这个方法也是去取的经,个人感觉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法。)
篇11:三年数学下册《平年和闰年》教学反思
《平年和闰年》这一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之后,让学生了解平年、闰年有关的知识;掌握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能正确判断某年是平年还是闰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就是如何判断平年和闰年。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学生初步理解平年、闰年后,我出示到2月份的天数,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同桌合作,发现平年、闰年排列的一般规律。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学生的发现还是挺多的:比如三个平年之后是一个闰年;每4年里有一个闰年等等,最让我惊喜的是竟然还有学生能说到发现是闰年的年份都是双数。于是我乘机抛出两个问题:一是既然闰年的年份都是双数,那么如果是单数的年份呢?二是所有的双数都一定是闰年吗?经过学生的热烈讨论,得出结论:年份是单数的一定是平年。这个结论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有用的,只要看到年份是单数,就无需再用后面的除以4看有没有余数的方法来进行判断了,大大节省了判断的时间,也降低了难度。对于“所有的双数都一定是闰年吗”这一个问题学生能给予否定的判断,但说不清道理了,所以还是沿用了教材的`方法,告知公历年份必须是4的倍数的才是闰年,并结合底注,揭示: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此时发现学生有些糊涂了,于是,我对教材做了适当的补充,利用地球绕太阳转一周的实际时间365填48分46秒进行估算、计算,从而让学生初步理解“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这句话中 “一般”的含义,除了这一般情况,还有特殊情况,那就是“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在数学教学中引入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学生还是很喜欢的。
在判断平年和闰年过程中,学生对于四位数除以4的计算有困难,不能快速计算出结果有没有余数。在教学中还是利用前面学过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进行迁移,学生掌握得还是不错的。对于整百数除以400,也有必要进行讲解,学生还没有学过这种计算方法。除了这些方法之外,我还教学生采用这样一种方法:只要记住其中一个闰年的年份,比如20是闰年,然后在这个年份上往前一直减4,往后加4,就可以计算出闰年了。如果是公历年份整百数的话,要加400才行,思维灵活的孩子还是能够掌握的。
篇12:人教版《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今天我为大家带来了一组图片,请大家睁大眼睛看,仔细想想,讲的都是哪些故事。(课件)那你们知道他们都属于什么故事吗?(神话故事)
2.师:是啊,中国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我们的先辈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妙的神话故事,你还知道哪一些呢?(生答)
3.师:今天我也为大家带来了一个神话故事(课件),请大家和我一起分享一下,这是谁?他在做什么?谁来读读课题?(生读)。咱们来齐读课题.(生齐读)
4. 师:看,大家都等不及了吧,还等什么了,快快打开课文第71页,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则神话故事,读的时候请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生读)
二、出示词语,赛读词语,认知生字。
师:刚才大家读的可真投入,我这儿有一些文中的词,谁来挑战一下。(课件,指名读,纠正字音)
三、检查自读效果。
1. 师:看,这些词语再困难,同样被我们的同学克服了,我们又把这些词语送回家,你们又能挑战好这一关吗?谁愿意把故事读给大家听?这么多人都想读,那我就请五位同学来分读这个故事吧,一人读一个自然段。(生读)
2、评价。看来有些同学的朗读水平还不错,希望你再接再厉;有些同学可就要加油啦!
四、教师范读。
我也来读读这个神话故事吧!请听老师读课文。(读得好,请送掌声鼓励,如有不如意之处,请指正。)
五、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想想文中的哪句话概括了课文的内容,用 “__”划出来读一读。学生读后交流。
2、反馈“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齐读。
3、师:是啊,在盘古开天地之前,天地是怎样的呢?你能找到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吗?
六、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学生自读课文,指名读句子。
2、这混沌一片的世界是怎样的呢?指名读: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
3、师:这是多么荒凉寂寞的世界。
4、齐读课文第一段。
5、师:巨人盘古的出现,改变了这个世界。有一天,他突然醒了,面对无边的黑暗会想些什么?他又做了什么?结果又怎么样了呢?
6、指导理解朗读第二自然段。
七、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师:天地分开了,可我们的盘古一刻也没有停歇,他还在干什么呢?谁来读一读?(生读)
2.师:盘古正在用自己的身躯支撑天地,他究竟是怎样支撑的,谁来读?(多人读)
3.师:那让我们也来当当小盘古,将天地分开吧,谁来表演一下?盘古是怎样支撑天地的(生示范)
4.师:你为什么这么用劲啊?(生答)那就请你站在这里支撑一会儿天地,咱们其他的同学在你的保护下一起来读读第三自然段.(生读)
八、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师:(问演示学生)你累吗?(生答)
2.师:你才站了这么一会儿就觉得累,可我们的盘古却这样一直站着,一年过去了,十年过去了,一百年、一千年、一万年、一亿年过去了,天地逐渐形成了,盘古却累得倒下了,你有什么想对盘古说说的吗?
3.师:是啊,盘古是一位极富有责任心而又了不起的巨人,他倒下后,身体发生了巨大变化,有哪些变化呢,自己读一读.
4.师:他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谁来读一读?(指名读、课件)
5、师:文中的省略号为我们创造了无限的遐想,盘古的身体还为我们创造了哪些美丽的世界?开动脑筋,请大家接着说一说.(课件)
6、师:这就是我们人类的老祖宗盘古,他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九、拓展。
盘古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传颂,所以,今天的轻松作业交给大家一个任务。(课件:我会复述)老师先总结写作顺序,再作一下复述要求。
板书设计:
18. 盘古开天地
混沌一片
开天辟地 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顶天立地
献出所有
篇13:人教版《逍遥游》教学设计
人教版逍遥游教学设计
教学要点:
1.理解本课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分析课文中常见文言句式特点。
3.了解庄子的哲学观点,理解文中丰富的想象。
教学难点 :庄子的哲学观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解读与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
同学们,前面几课我们学习了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孔子的仁爱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荀子的治学态度给我们以深刻的教育,在先秦时期,儒家和道家代表了那个时期主要的思想潮流,春秋时期的老子、战国的庄子时道家学派的两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今天,让我们来看看《庄子》的思想主张吧。
二.前移作业 :
1.文学常识:
《逍遥游》出自《庄子》,《庄子》时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的主要主张是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就是要达到五己、无功、无名的境界。与老子并称老庄。
2.生字识记:
鲲鹏( ) 北冥( ) 抟扶摇( ) 山坳( ) 草芥( ) 夭 ( ) 蜩( ) 榆枋( ) 舂米( ) 蟪蛄( ) 椿树( ) 斥鹌( )
蓬蒿( ) 沮丧( ) 泠泠( ) 数数然( ) 恶于待( )
3.听朗读录音,并纠正自己不正确的断句。
三.分析第一段:
1.鲲之大中大时什么用法?
明确:形容词作名词,庞大的体形。
2.怒而飞 中怒时什么用法?这个词通常的用法是什么?
明确:怒是奋发的意思,通常的用法是气愤之意。
3.南冥者,天池也是什么句式?由何标志?
明确:这是一个判断句,采用……者,……也表示。与之相同的是《齐谐》者,志怪者也。
4.志怪中的怪是什么用法?
明确:怪是形容词作名词,怪异之事。
5.去以六月息者也中以是什么用法?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中的以又是什么用法?
明确:前一个以是凭、乘的意思,表方式;后一个以是用的意思。
6.天之苍苍,其正色邪的邪是什么用法?其又是什么用法?它的其他用法还有哪些?
明确:邪通耶,语气助词,相当于呢;其是副词,表示揣测,相当于是……还是……,它的其他用法还有:①代词,代第一人称(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②代词,代第三人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③难道(其真无马邪)④其中(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⑤还是(吾其还也)
7.且夫水之积也不厚中且是什么用法?它还有哪些用法?
明确:且是再说的意思,它的其他用法有:①尚且(吾死且不惧,彘酒安足辞)②况且(且尔言过矣)③而且(以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④暂且(县官且顺群臣言)⑤一边……一边……(且战且退)
8.而后乃今培风中的而后用法是否与现代汉语相同?乃是什么用法?
明确:而后与现代汉语相同,表承接;乃的意思是才,它的其它用法有:①是,表判断(臣非知君,知君者乃苏君)②于是(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者,受上赏)③竟然(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④你,你的(家祭勿忘告乃翁)⑤与无连用,无乃表示推测(无乃尔是过与)⑥只,仅仅(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9.时则不至中时的意思是什么?它还有哪些用法?
明确:时的意思是有时,它的其它用法是:①季节(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②隔一段时间,有时候(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③时候,时间(别君去兮何时还)④时运,时机(时不利兮骓不逝)⑤按时(学而时习之)⑥当时,那时(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⑦时常,经常(时与出游猎)
篇14:人教版观潮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记重点字词; 2、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3、熟读课文,准确地翻译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朗读正确的翻译本文内容,体会本文的创作特点,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豪情,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 朗读正确的翻译本文内容,体会本文的创作特点,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计达成目标
教学环节 时间 一、预习--导学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教师导入: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一 2
二 二、初步感知。
1.作者简介
周密(1232~1298),字草窗、萍洲,又号四水潜夫,南宋著名词人、笔记大家。辛弃疾等豪放派词人相继谢世后,“历下周密”却以他的清丽词作尽洗靡音,成为南宋后期的重要文学家。
周密祖籍济南历城。靖康之难后,举家迁往江南,流寓湖州。1232年,他出生于父亲周晋任县令的富春县署斋中。周家是一个世代官宦的书香门香。周晋工词,常与名流酬唱答对。周密幼年耳濡目染,饱受陶冶。青年时就参加父辈师友们的唱和,虽年少而笔力不弱,渐渐“才情诣力,色夕绝人。”能诗,善工词,书学欧柳,善画梅竹兰石。
周密的词词句精巧,清新秀丽,读来令人赏心悦目。周密虽生于南方,但始终没有忘记家乡。并常以“历下周密”,“齐人”,“华不注人”署名。入元以后,他弃官归隐,更增添了怀念故乡的悲伤,常以诗词来表现自己的离愁别恨。周密在隐居期间,曾以保存宋代史料为己任,著录了《齐东野语》、《武林归事》等笔记,还保存了一批宋朝文学、文物资料。他所选的《绝妙好词》辑132家的作品,许多知名和不知名的词人作品,靠这个选本流传下来。
2、注音:
雷霆(tíng) 书斋(zhāi) 艨(méng) 艟(chōng) 履历(lǚ) 倏(shū) 焚(fén) 舸(gě)泅渡(qiú) 僦(jiù) 仞(rèn) 罗绮(qǐ)穹(qióng) 溯(sù)
3、解词: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农历十六日)
方其远出海门(发、起) 既而渐近(不久)
吞天沃日(用水淋洗) 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穷尽)
乘骑弄旗(舞动) 标枪舞刀(举、树立) 如履平地(踩)
倏尔黄烟四起(忽然) 人物略不相睹(微、一点)
一舸无迹(船) 随波而逝(去) 溯迎而上(逆流)
出没于鲸波万仞之中(时现时隐) 虽席地不容闲(即使)
4、词类活用:
皆披发文身(动词,刺花纹 乘骑弄旗(名词,马)
三 三、学习探究
1学习第一段。方法:默读。
要求:边默读边思考:作者在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学生应弄懂,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观潮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描写了观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平静、雾蒙蒙。(这是主要的)。
要求学生抓住主要意思概括段意。
2. 学习第二段,要求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又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
明确:理解作者由远及近,从声、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与力,激发学生赞美、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亮点探究
(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古人又称浙江大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夸张说法吗?为什么?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句用渲染手法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提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古人称钱塘江大潮“壮观天下无”符合实际,不是夸张,因为这一奇观举世无双。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点。其一,钱塘江的江口在杭州湾的人海处呈喇叭状,向内逐渐浅狭,海潮倒灌,潮波传播又受到内江狭窄江面的约束,这就形成了波澜壮阔的涌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六至十八日,大潮最盛。其二,是江口有巨大的拦门沙坎,潮水涌进遇到强大阻力,潮头当然会掀揭天上。前浪遭遏,后浪又上,波推波,浪迭浪,潮水自然奔腾咆哮,排山倒海般汹涌而来。潮头高度可达3、5米以上,潮差可达10米。其三,大潮与月亮和太阳引力有关。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钱塘江大潮主要是由海潮倒灌引起的,所以,它也与月亮和太阳引力有关。
(2)、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形、绘色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作者由远而近写“潮来之状”,当它远远地从海口那儿涨起来时,仅仅像一条银白色的横线。后来,越涌越近,像玉雕的城墙、雪堆的山岭,潮头之高能吞天沐日。“演兵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文章首先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数百条战船摆开的阵势方面,以显示演练水军场面的宏伟,又通过描写水军演练过程的一举一动,表现他们武艺高强。“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 “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3)、渲染、烘托和对比是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三种写作手法,请各找一个例句,并说说它的作用。
“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是渲染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增强了艺术效果。烘托又称“衬托”、“映衬”,女口“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是烘托观潮人极多和观潮盛况。“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是对比,突出了吴中健儿弄潮表演技艺超凡。
(4)、写作贵奇,奇能引起读者的注意,满足其好奇心。《观潮》“奇”在何处?
文章以奇取胜,主要是形奇、神奇、意思奇、文字也奇。作者写江潮涌动时,抓住了形、色、声、力四个特点;写水军演习则主要表现他们武艺高强和动作迅速;写弄潮儿踏潮走浪彩旗不湿,奇在他们个个身怀绝技。至于写观潮场面,侧重写观潮人多得出奇。
(5)、《观潮》既描绘了一幅风景画,又描绘了一幅风俗画。找出与其对应的段落。
第1、2段描绘的是风景画;第3、4段描绘的是风俗画。风景画和风俗画相互交融,丰富了读者的欣赏趣味。风景因风俗而增色,风俗赖风景而添辉,增添了人文内涵和民族特色。
课堂作业设计 一、读第1段,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 描绘钱塘潮之“形”的语句是:“ 。”
② 描绘钱塘潮之“色”的语句是:“ 。”
③ 描绘钱塘潮之“声”的语句是:“ 。”
④ 描绘钱塘潮之“势”的语句是:“ 。”
二、读第2段,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 写参加演习船舰之多的语句是:“ 。”
② 写阵势变化多端的语句是:“ 。”
③ 写水兵演练技艺之高的语句是:“ 。”
④ 写双方演习作战之激烈的语句是:“ 。”
⑤ 写演习声势之大的语句是:“ 。”
教学反思
【平年和闰年教学设计最新人教版】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