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初中关于数学比例教案合集

初中关于数学比例教案合集

2024-01-12 09:00:3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weiyi512”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初中关于数学比例教案合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初中关于数学比例教案合集,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初中关于数学比例教案合集

篇1:初中关于数学比例教案

1、比例线段的相关概念

如果选用同一长度单位量得两条线段a,b的长度分别为m,n,那么就说这两条线段的比是,或写成a:b=m:n

在两条线段的比a:b中,a叫做比的前项,b叫做比的后项。

在四条线段中,如果其中两条线段的比等于另外两条线段的比,那么这四条线段叫做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

若四条a,b,c,d满足或a:b=c:d,那么a,b,c,d叫做组成比例的项,线段a,d叫做比例外项,线段b,c叫做比例内项,线段的d叫做a,b,c的第四比例项。

如果作为比例内项的是两条相同的线段,即或a:b=b:c,那么线段b叫做线段a,c的比例中项。

2、比例的性质

(1)基本性质

①a:b=c:dad=bc

②a:b=b:c

(2)更比性质(交换比例的内项或外项)

(交换内项)

(交换外项)

(同时交换内项和外项)

(3)反比性质(交换比的前项、后项):

(4)合比性质:

(5)等比性质:

3、黄金分割

把线段AB分成两条线段AC,BC(AC>BC),并且使AC是AB和BC的比例中项,叫做把线段AB黄金分割,点C叫做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其中AC=AB0.618AB

篇2: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教案

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3.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从而正确利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

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列出等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一)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二)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了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还学过了解比例,应用这些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例的应用.

教师板书:比例的应用

二、新授教学.

(一)教学例1(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例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1.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独立解答.

140÷2×5

=70×5

=350(千米)

2.利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1)思考:这道题中涉及哪三种量?

哪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样知道的?

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

教师板书: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教师追问:两次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什么相等?

怎么列出等式?

解:设甲乙两地间的公路长 千米.

2 =140×5

=350

答: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

3.怎样检验这道题做得是否正确?

4.变式练习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行驶多少小时?

(二)教学例2(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例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要4小时到达,每小时要行多少千米?

1.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独立解答.

70×5÷4

=350÷4

=87.5(千米)

2.那么,这道题怎样用比例知识解答呢?请大家思考讨论:(投影出示)

这道题里的路程是一定的,_________和_________成_________比例.

所以两次行驶的_________和_________的_________是相等的.

3.如果设每小时需要行驶 千米,根据反比例的意义,谁能列出方程?

4 =70×5

=87.5

答:每小时需要行驶87.5千米.

4.变式练习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87.5千米,需要几小时到达?

篇3:六年级数学比和比例教案

六年级数学比和比例教案

六年级数学比和比例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及性质.

2.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教学重点

整理比和比例、求比值及比例尺.

教学难点

正、反比例概念和判断及应用.

教学步骤

一、基本训练.

43-27

5.65+0.5 4.8÷0.4 1.25÷ 100×1%

0.25×40  2-

二、归纳整理.

(一)比和比例的意义及性质.

1.回忆所学知识,填写表格【演示课件“比和比例”】

2.分组讨论:

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

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呢?

3.总结几种比的化简方法.【继续演示课件“比和比例”】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除法

分数

(1)整数比化简,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2)小数比化简,一般是把前项、后项的小数点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位数不够补零),使它成为整数比,再用第一种方法化简.

(3)分数比化简,一般先把比的前项、后项同时乘上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使它成为整数比,再用第一种方法化简.

(4)用求比值的方法化简,求出比值后再写成比的形式.

解比例:12 :x=8 :2

4.巩固练习.

(1)李师傅昨天6小时做了72个零件,今天8小时做了96个零件.写出李师傅昨天和今天所做零件个数的比和所用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2)甲数除以乙数的商是1.4,甲数和乙数的比是多少?

(3)解比例: ∶ =8∶2

(二)求比值和化简比.【继续演示课件“比和比例”】

1.求比值:4∶

化简比:4∶

2.比较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

一般方法

结果

求比值

根据比值的意义,用前项除以后项

是一个商,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

化简比

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

是一个比,它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

3.巩固练习.

(1)求比值.

45∶72  ∶3

(2)化简比.

∶  0.7∶0.25

(三)比例尺.【继续演示课件“比和比例”】

1.出示中国地图.

教师提问:

(1)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比例尺是 )

(2)什么叫做比例尺?这个比例尺的含义是什么?(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6000000倍)

(3)比例尺除了写成 ,以外,还可以怎样表示?

2.巩固练习.

在一幅地图上,用3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900千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在这幅图上量得A、B两地的距离是2.5厘米,A、B两地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一条长480千米的高速公路,在这幅地图上是多少厘米?

(四)正比例和反比例.【继续演示课件“比和比例”】

1.回忆正、反比例意义.

2.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①收入一定,支出和结余

②出米率一定,稻谷的重量和大米的重量.

③圆柱的侧面积一定,它的底面周长和高.

(2)木料总量、每件家具的用料和制成家具的件数这三种量

当( )一定时,( )和( )成正比例;

当( )一定时,( )和( )成正比例;

当( )一定时,( )和( )成反比例.

(3)如果 =8 , 和 成( )比例.

如果 = , 和 成( )比例.

(4)在一幅地图上,比例尺一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不清楚的

问题?

四、课堂练习.

1.填空.

(l)根据右面的线段图,写出下面的比.

①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 甲数:

②乙数与甲数的比是( ). 乙数:

③甲数与甲乙两数和的比是( ).

④乙数与甲乙两数和的比是( ).

(2)( )24= =24 ∶( )=( )%.

(3) ∶6的`比值是( ).如果前项乘上3,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该( ).如果前项和后项都除以2,比值是( ).

(4)把(1吨):(250千克)化成最简整数比是( ),它的比值是( ).

(5) 与3.6的最简整数比是( ),比值是( ).

(6)如果a×3=b×5,那么a∶b=( )∶( ).

(7)如果a∶4=0.2∶7,那么a=( ).

(8)把线段比例尺  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是( ).

(9)甲数乙数的比是4∶5,甲数就是乙数的( ).

(10)甲数的 等于乙数的 ,甲乙两数的比是( ).

2.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里.

(1)1克药放入100克水中,药与药水的比是( ).

①1∶99 ②1∶100 ③1∶101 ④100∶101

(2)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要10天,乙队单独做要8天.甲队和乙队工作效率的最简整数比是( ).

①10∶8 ② 5∶4 ③4、∶5 ④  ∶

(3)在下面各比中,与 ∶ 能组成比例的是( ).

①4∶3 ②3∶4 ③ ∶3 ④ ∶

(4)有一无,某班的出勤率是90%,出勤人数和缺勤人数的比是( ).

①9∶10 ②10∶9 ③1∶9 ④9∶1

(5)在一幅地图上用1厘米的线段表示5千米的实际距离,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

①1∶5 ②1∶5000 ③1∶500000

(6)用3、5、9、15这四个数组成的比例式是( ).

①15∶3=5∶9 ②3∶15 ③15∶9=5∶3 ④9∶3=5∶15

(7)在比例尺 的地图上,2厘米表示( ).

①0.4千米 ②4千米 ③40千米

(8)大小两圆半径的比是3∶2,它们的面积的比是( ).

①3∶2 ②6∶4 ③9∶4

五、布置作业.

1.化简下面各比.

0.12∶56  ∶

2.写出两个比值都是3的比,并组成比例

3.写出一个比例,使它两个内项的积是12.

4.如图是用1∶20的比例尺画的一个机器零件的截面图,量出图中两个圆的半径,并计算这个零件截面的实际面积.

六、板书设计

比和比例

篇4:《解比例》教案数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尝试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比例的基本性质。 2、能运用解比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 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 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意义,谁能说一说

1、什么叫比例?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

2、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3、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 ︰10 和 9︰15 ( )

20 ︰ 5 和 4 ︰ 1 ( )

5 ︰ 1 和 6 ︰ 2 ( )

4、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其他等式。

3 : 8 = 15 : 40 3×40=8×15

9/1.6=4.5/0.8 9×0.8=1.6×4.5

5、这节课我们学习有关比例的应用的知识,即学习解比例。(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自学:什么是解比例?请看书第35页

比例共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

课件出示: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搭高320米。它不仅是一座吸引游人观光的纪念塔,还是巴黎这座具有悠久历史的美丽城市的象征

2、自主学习例2。

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搭高320米。北京的“世界公园”里有一座埃菲尔铁搭的模型,模型的高度与原塔高度的比是1:10.这座模型的高度是多少米?

出示思考题:

思考:

(1)、埃菲尔铁搭模型的高与埃菲尔铁搭的高度的比是1:10。

也就是( )的高度:( ) 的高度=1:10

(2)、题中还告诉了我们什么条件?3、把这个条件换到这个关系式中就是:( ):320=1:10这样在组成比例的四个项中我们知道其中的几个项?

还有几个项不知道?不知道的这个项我们把它叫做( )项。

小组内讨论解决问题,汇报:

(1)把未知项设为X。

(2)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X:320=1:10 )

(3)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弄清知道哪三项,求哪一项。

(4)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它变成什么形式?

(5)这变成了原来学过的什么?(方程。)

(6)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计算完整。课件出示计算过程。

小结:从刚才解比例的过程,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数x,所以解比例也要写“解”字。

解比例的步骤是:

(1)、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改写成方程。

(2)、应用解方程的知识算出未知数。

3、教学例3。

出示例3:

思考:

(1)“这个比例与例 2有什么不同?”(这个比例是分数形式。)

(2)这种分数形式的比例也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变成方程来求解吗?

讨论:

(1)解这种分数形式的比例时,要注意什么呢?

(2)在这个比例里,哪些是外项?哪些是内项?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在写方程时,含有未知数的积通常写在等号的左边,然后板书:1.5X=2.5×6

让学生在课本上填出求解过程。解答后,让他们说一说是怎样解的。课件出示计算过程。

课件出示:做一做,独立完成后订正。

4、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变成方程以后,再怎么做?(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三、巩固应用:

(一)、填空。

1、解比例x:12=2 : 24第一步24X=12×2是根据( )。

2、把0、3 : 1、2=0、2 : 0、8可改写成

( )×( )=( )×( )

3、把4×5=10×2改写成比例是( ) :( )=( ) : ( )

4、若甲: 乙=3 : 5,甲=30,则乙=( )

5、在比例中,如果两个内项的积上36,其中一个外项是9,

另一个外项是( )

(二)、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

1、含有未知数的比例也是方程。 ( )

2、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解比例。 ( )

3、解比例的理论依据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 ( )

4、比就是比例,比例也是比。 ( )

(三)、根据题意,先写出比例,再解比例。

1、8与X的比等于4与32的比。

2、14与最小的质数的比等于21与X的比。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指生说收获。老师小结。

篇5:六年级数学比和比例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会运用比例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能够运用比例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4、能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原理,并能把简单的图形进行放大与缩小。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两个量的变化情况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2、能从比例知识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2、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3、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关键:理解正、反比例意义,认真分析两个量的变化情况 教学时数:18课时

课时安排:

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3课时

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5课时

3、比例的应用…………………………………….5课时

4、整理和复习…………………………………….4课时

5、单元测试……………………………………….1课时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绘制地图需要比例知识,在生产和生活还经常用到两种量之间成正比例关系或反比例关系。比

例的知识还是进一步学习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的基础。另外,通过对比例知识的学习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数量关系的`认识,使学生初步了解一种量是怎样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获得初步的函数观念,并利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学好比例这部分内容是很重要的。

教材是提供给学生学习内容的一个文本,教师要根据学生和自己的情况,对教材进行灵活的处理。教者对本节教材进行了再思考、再开发和再创造,真正实现了变“教教材”为“用教材”。这节课中,将例题和习题有机的穿插和调整,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让学生在算一算、想一想、说一说中理解了比例的意义,知道了比例从生活中来,进而认识到了数学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积极情感。此外,教者还大胆地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活动,没有根据教材上所提供的现成问题“分别算一算比例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的积,你发现了什么?”机械地执行,给学生暗示思维方向,设置思维通道,缩小探索的空间,使学生失去一次极好的锻炼思维的机会,而是大胆放手,用“四个数组成等式”这一开放练习产生新鲜有用的教学资源,再通过教师适当、精心的引导,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探究,体验了探究的成功,增强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通过本次的教学展示,总体感觉自己整节课的教学流程清晰,教师对本节课的两个重点突破较好,学生都理解了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比例,并且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地写出比例。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学会了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组成比例。练习设计新颖,能体现学生思维的递进性,练习有层次。为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本课的教学任务起到了很好的巩固作用。

但本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整节课一味担心自己的教学任务不能完成,对学生放手不够,有牵着学生走的嫌疑。

(2)教师讲解太过仔细,以至拓展练习无法完成。在今后的教学中将加大“放手”力度,多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语言力争言简意赅,把更过的时间还给学生探究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

篇6:六年级数学比和比例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84页例1---3题,练习十七第1、3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掌握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能够正确、迅速地求出比值和化简比。

2、应用比的意义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并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言引入课题

比和比例(一)

二、教学例1

先在下表中写比和比例的一些知识,再举例说明。

比 比例

意义

各部分名称

基本性质

三、教学例2

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先填写下来,说一说它们的区别。

联系 例子

各部分名称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除法

做一做:5:6=( )( )

四、教学例3

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规律之间有什么联系?

1、学生交流

2、化简比。

3、化简比与求比值有什么不同之处?

一般方法 结果

求比值

化简比

五、解比例

X= :2【说一说思路和方法】

六、比例尺

1、什么叫做比例尺?

2、说出下面各比例尺的具体意义。

①比例尺1:3000000表示_____________

②比例尺20:1表示 _____________

3、求比例尺: 一条绿化带长350米,在平面图上用7厘米的线段表示。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4、求实际距离:在比例尺是 的地图上,量得A到B的距离是5厘米。求AB两地的实际距离?

5、求图上距离:甲乙两地相距200千米,在比例尺是 的地图上,甲乙两地用多少厘米表示?

七、知识应用

练习十七第1、3题。

八、总结梳理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比和比例(一)

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

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 比和比例(一)

比、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用途。

比例尺。

比例尺的应用。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让学生重温小学阶段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并进行系统整理。先让学生回忆,配合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训练,加深学生的理解。进一步理解掌握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能够应用比的意义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并根据比例尺求图上举例和实际距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篇7:初中数学比例公式应用试题参考

解比例要领:比例分为比例尺和比例.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要看它们的比值是不是相等。

解比例

求比例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解比例都是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的,因为两外项的积等于两内项的积,所以我们可以把两个外项和内项互相乘起来,再来解这个方程。

比如:x:3= 9:27

解法:

x:3=9:27

解:27x=3×9

27x=27

x=1

比例具有如下性质:

若a:b=c:d(b.d≠0),则有

1) ad=bc (即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2) b:a=d:c (a.c≠0) (交换比较,结果仍然相等)

3) a:c=b:d ; c:a=d:b

4) (a+b):b=(c+d):d

5) a:(a+b)=c:(c+d) ( a+b≠0,c+d≠0)

6) (a-b):(a+b)=(c-d):(c+d) ( a+b≠0,c+d≠0)

证明过程如下

令 a:b=c:d=k,

∵a:b=c:d

∴a=bk;c=dk

1)∴ad=bk*d=kbd;bc=b*dk=kbd

∴ad=bc

2) 显然b:a=d:c=1/k

3) a:c=bk:dk=b:d ;结合性质2有c:a=d:b

4) ∵a:b=c:d

∴(a/b)+1=(c/d)+1

∴(a+b)/b=(c+d)/d=1+k ;即 (a+b):b=(c+d):d

a+b≠0,c+d≠0时,结合性质2有b:(a+b)=d:(c+d)

且b/(a+b)=d/(c+d)=1/(k+1) ……①

5) ∵b/(a+b)=d/(c+d)

∴1- b/(a+b)=1- d/(c+d)=1-1/(k+1)

∴a/(a+b)=c/(c+d)=k/k+1 ……② 即a:(a+b)=c:(c+d)

a+b≠0,c+d≠0时,结合性质2有 (a+b):a=(c+d):c

6) ②-①,等式两边同时相减得 (a-b)/(a+b)=(c-d)/(c+d) =(k-1)/(k+1)

温馨提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初中数学正方形定理公式

关于正方形定理公式的内容精讲知识,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内容。

正方形定理公式

正方形的特征:

①正方形的四边相等;

②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③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正方形的判定:

①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②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希望上面对正方形定理公式知识的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会取得很好的成绩的哦。

初中数学平行四边形定理公式

同学们认真学习,下面是老师对数学中平行四边形定理公式的内容讲解。

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①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②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③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①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②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④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上面对数学中平行四边形定理公式知识的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相信同学们会从中学习的更好的哦。

初中数学直角三角形定理公式

下面是对直角三角形定理公式的内容讲解,希望给同学们的学习很好的帮助。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①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为余角;

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③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勾股定理);

④直角三角形中30度

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直角三角形的判定:

①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②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 、c有下面关系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以上对数学直角三角形定理公式的内容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都能考试成功。

初中数学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公式

下面是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公式的内容学习,希望同学们认真看看。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①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②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上面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公式的内容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

初中数学三角形定理公式

对于三角形定理公式的学习,我们做下面的内容讲解学习哦。

三角形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及推论: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度;

三角形的外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的和;

三角形的外角和定理推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内心);

三角形的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外心);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两边中点的连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以上对三角形定理公式的内容讲解学习,希望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并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哦。

篇8:小学六年级数学解比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叫做解比例,会根据比例的性质正确地解比例。

2、培养学生认真书写和计算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解比例的过程,体验知识之间的内容在联系和广泛应用。

情感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灵活的思维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解比例

教学难点:

解比例的方法。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

出示:1、什么叫做比例?2、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分别指名学生回答)

2、想一想

出示比例:3:2=( ):10

师:你能利用比例的知识说一说括号里应填几?为什么?

生:可以根据比例的意义3:2 =1.5,想( ):10=1.5(15比10等于1.5);还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外项的积等于30,想( )×2=30(15乘以2等于30)。

师:你能快速地说出这个括号里应填几吗?

出示比例:( ):0.5=8 : 2

师:仔细观察这两个比例,其中几项是已知的?(三项)另一个项是未知的,我们把它叫做(未知项),一般用x表示。根据什么就可以求出这个未知项?(比例的基本性质)

像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课件出示)。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解比例。(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探索新知

1、出示埃菲尔铁塔情境图。

师:解比例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同学们,请看:

这是法国巴黎最有名的塔叫埃菲尔铁塔,高度约320米。我国北京世界公园里有这座塔的一具模型,这具模型有多高呢?到北京公园游玩的游客都想知道.你们能帮帮他们吗?那我们先来看看这道题。

2、出示例题,教学例2。

指名学生读题。

师:从这道题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学生回答)

问:1:10是谁与谁的比?你又能写出怎样的数量关系式?

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模型的高度:铁塔的高度=1:10。

师:在这个关系式中,谁还是已知的?

(埃菲尔铁塔的高度是320米。)

师:在这个关系式中,我们知道其中的(三项),另一个项不知道,可以设为x ,(课件出示)这样就可以写出一个比例,谁来说说看?

课件出示: X:320=1:10

师:怎样解这个比例呢?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写成方程。

师:同学们会解方程吗?试着把这个方程解出来。

学生投影展示解比例过程,师适时讲解强调。

师:我们解答得对不对呢?可以怎样检验呢?引导学生说出可以用比例的意义(把结果代入题目中看看对应的比的比值是否相等.)或用比例的基本性质(看看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是否相等来检验。

师:解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我们来总结一下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步骤:(先根据问题设X——再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比例式——然后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解方程) 最后别忘了检验噢!(课件出示)。

师:现在同学们会用解比例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了吗?

3、教学例3

师:这个比例你会解吗?出示例3

师:它与例2有什么不同?(这个比例是分数形式)应该怎样解呢?同桌先说一说,然后指名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解这个比例的。(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交叉相乘的积相等把比例转化成方程,然后解方程求出未知数X)

师:想一想括号里应填什么?

师: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解比例的?

学生说完课件出示,强调最后别忘了检验。

三、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4道解比例,学生独立完成,投影展示。

2、解决问题:教材“做一做”第2题。(学生分析后指名学生板演,其他练习本上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3.你知道吗?

侦探柯南之神秘脚印

四、布置作业

课下,和小组成员想办法测量出我们学校旗杆的高度!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那些新的收获?

学生畅所欲言。(什么叫解比例?怎样解比例?)

板书

解比例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篇9:小学六年级数学解比例教案

教学内容:

课本第69页例2、3;练一练;《作业本》第31页。

教学目标:

理解解比例的意义,掌握解比例的方法,能正确地解比例。

教学重点:

解比例的基本方法与依据。

教学难点:

解比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比例?

2、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3、怎样检查两个比是否成比例?

二、新授:

1、先请学生心里想好一个比例(数目简单些),如2:3=4:6,只告诉其他同学其中的三项,让大家猜一猜还有一个数字是什么?

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另一个未知项。

3、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4、例2解比例:

30∶12=45∶χ

解:30χ=12×45…………根据是什么?

χ=………不先求积,先约分比较简便。

χ=18

5、例3解比例=

①请学生独立尝试;

②注意格式;

③反馈练习。

6、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

1、解比例:(练一练第1题第一竖行)

2、练一练第2题

3、补充:χ∶0。8=3∶1。2

四、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五、《作业本》第31页。

篇10:小学六年级数学解比例教案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重点

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

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判断下面每题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二、新授教学

(一)出示课题

教师明确: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关系,这节课通过比较弄清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篇11:小学六年级数学解比例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5页的第l一3题,练习九的第l一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明确。比例”和“比”、“比值”等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对比例、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和判断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深对比例尺的认识,会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比”和“比例”

1.复习整理。

教师: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请同学们举例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表。

指出: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2.练习。

用小黑板出示下面的题让学生完成。

(1)六年级一班有男生24人,女生20人。六年级一斑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最简单的整数比是( )。

(2)六年级一班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6:5。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3)六年级一班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6:5。男生有24入,女生有( )人。

二、复习解比例

1.完成第35页的第2题。

指名回答什么叫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据什么性质。

接着以 : =l :x为例,复习解比例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在解比例时,如果有带分数,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然后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式变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来解。

然后让学生完成第2题的其余习题。

三、复习正比例、反比例

用投影片逐一出示下面问题,让学生回答。

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

2.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和反比例关系?

3,正比例和反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学生回答,教师填写小黑板上的表。

然后教师出示下面两个表,让学生根据表中两种量中相对应的数的关系,判断它们成什么比例,并说明理由。

使学生明确:要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要看相对应的两个数的商或积是不是一定,如果积一定说明这两个量成反比例,如果商一定说明这两个量成正比例。如第二个表,通过计算,可以看出上、下两个相对应的数的商一定,也就是说,这个三角形的高的 一定,因而高也一定,所以三角形的面积与底边成正比 例。

四、课堂练习

完成练习九的第1―3题。

1.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在订正第(4)小题时,可以先让学生说说12的约数有哪?然后说出自己用选出的四个约数组成的比例是什么。教师把学生说出的比慎写出来。订正第(6)小题时,要注意检查学生是否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续一了。

2,第2题,除第(2)、(7)小题教师要提示外,其余各题由学生自己判断,第(2)行驶的路程

小题,教师可以先说明 =周长,再让学生判断。第(7)小题,可以先让几个学生说说自己的体重和身高,教师把数据记下来,再让学生判断。使学生知道:人的体重和身高有一定的关系,一般人的体重是随着身高而增加的,但体重和身高不成正比例关系。

3.第3题,教师向学生说明:这题要求图上长方形的长、宽和地基的实际面积。

篇12:数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

第三课时 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39页例4,“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七第1~4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能力目标: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引导观察,自主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引入新知

1. 昨天学习了什么内容?(比例)什么叫比例?

2.判断下面每组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⑴ 3:5和18:30 ⑵ 0.4:0.2和1.8:0.9

⑶ 5/8:1/4和7.5:3 ⑷ 2:8 和9:27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判断过程。

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谈话过渡: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比例的意义、各部分名称,也知道了比例在生活中有 很多的应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规律或者性质,有兴趣吗?

2.出示例4

提问: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吗?

(1)引导学生写出尽可能多的比例。并逐一板书,同时说出它们的内项和外项。

(2)引导思考:仔细观察写出的这些比例式,你能否发现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

(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验证: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

⑴课件显示复习题(4组),学生验证。

⑵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

完整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思考3/6=2/4是那些数的乘积相等。课件显示:交叉相乘。

小结:刚才我们是怎样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写了一些比例式,观察比较,发现 规律,再验证)

三、变式拓展,自主建构。

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1)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应用?

(2)做“试一试”

a先假设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

b、说出写出的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分别是几,再分别算出外项和内项的积。

C、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组成的比例是否正确。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

1.做“练一练”

(1)学生尝试练习。

(2)交流讨论。使学生明确:可以把四个数写成两个比,根据比值是否相等作出判 断。也可将四个数分成两组,根据每组中两个数的乘积是否相等作出判断,其中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比较简便。

2.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1.5:3=( ):4 12:( )=( ):5

先让学生尝试填写,再交流明确思考方法。

3.做练习十第1.2题

五、作业 基础训练

板书:

两个外项积等于两个内项积

【初中关于数学比例教案合集】相关文章:

1.6年级数学比例课件

2.数学比例的意义课件

3.初中数学的教案

4.初中数学圆教案

5.初中数学梯形教案

6.初中数学公开课教案

7.初中数学一年级教案

8.用比例解决问题数学教学反思

9.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比例教学设计

10.小升初数学比例问题专项练习题

下载word文档
《初中关于数学比例教案合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