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案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案

2024-01-10 08:37:4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LOVEQ123”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案,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案

篇1:《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案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说明文与记叙文的区别。

2、学习按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3、了解中国革命所经历的艰苦道路和先烈们的光辉业绩。

【教学重点】①按一定顺序说明事物②了解中国革命所经历的艰苦历程

【教学难点】说明文与记叙文的区别

【学法指导】

1、关于说明文:

(1)说明文,是一种以为基本表达方式,常用于客观说明某种事物或某种道理的

一种文体。具体来说,即说明事物的、、和等;解说事理。

(2)阅读说明文,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第二:第三:

(3)说明的顺序有:、、.

2、关于题目:

文章以作为正题,这是的亲笔题词,提示了全文的主题,表明作者要歌颂的对象;副题是,说明作者是由瞻仰首都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去赞颂人民英雄的,标明文章所要介绍的建筑物,这是全文说明的对象。(这是常见的副题的一个作用──限制规定表现主题的范围。)

【教学过程】

一、1、初读课文,总结重点字词,写在下面。

2、再读课文,完成下列填空。

我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是。

于动工,经过五年修建,到1958年4月22日建成。

作者在纪念碑落成后,揭幕前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纪念碑,于月日写下《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

从地面到杯顶高米,用了块花岗石和汉白玉。周围栏杆使用的材料是。

纪念碑的碑心石重吨,高米。正面题词是,是写的;背面的碑文是(谁)起草,书写的。碑身两侧是组成的花纹。

小碑座四周雕刻着由组成的大花圈。碑顶是具有民族传统的。

10块汉白玉大浮雕雕在纪念碑的,从东到北共长米,高米。

按时间顺序排列各浮雕。

二、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结构,并概括主要内容。

(一)(1)说明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时的心情和总的印象。

(二)(2-10)介绍纪念碑的位置、环境、建碑的由来以及碑的构造、碑文、浮雕等。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三)(11)总结瞻仰后的深切感受。

三、通过对文章结够的分析,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完成表格。

[说明顺序]

瞻仰路线观察内容空间、方位顺序

矗立的纪念碑“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

整座碑的高度整座碑的质料

四周的汉白玉栏杆正面:毛泽东同志的题字碑身背面:周恩来同志亲手写的碑文两侧:装饰花纹碑座:四周的花圈碑顶:小庑殿顶

十块浮雕的高度、总长度、耐久性等二幅浮雕第三、四、五幅浮雕第六、七幅浮雕第八幅浮雕及九、十两块装饰性浮雕

1、全文采用边瞻仰、边介绍的形式,根据作者的观察所得,围绕纪念碑的特点,主要采用了以瞻仰者本人的顺序为主,以纪念碑顺序为辅组织材料的方法。这篇文章既有由远及近,由外围到中央的空间顺序,又有从上到下、从东到北的方位顺序,还有由近代到现代的时间顺序。

2、这篇文章既有由远及近,由外围到中央的空间顺序,又有从上到下、从东到北的方位顺序,还有由近代到现代的时间顺序。文章按一定顺序说明的好处是。

四、通过本文初步认识记叙文和说明文的区别。

1、记叙(记述和叙述)、说明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2、记叙文,泛指一种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文章,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常用于客观说明某种事物或某种道理。

3、为了达到一定的效果,常常在一种文体中,几种表达方式穿插使用(不改变文章性质)。

例如本册《故乡》中在写到“狗气杀”时后面括号内的文字使用了表达方式,其作用是

本文则是以说明为主,兼用了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本文第三段第三句使用了表达方式,其表达作用是。第九段第三句主要用了表达方式,作用是

虽本文有很多的记叙描写的文字,它仍然是说明文的依据是。

五、本文的结构特点:文中的'前后照应。

1、本文开头和结尾两个自然段使用了表达方式。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2、最后一段的三句话分别和前文哪一部分照应?

2、照应的作用。

六、中心思想的表达。

说明文的中心与记叙文的中心的表达有所不同,它只要通过对事物或道理本身的说明及相关情况的介绍来表现的。本文正是通过对纪念碑的特点的说明及相关情况的介绍表达了明确的中心思想,那就是。

七、品味说明文的语言。(要点:准确、简明、形象)

(1)找出第一段文字中的动词和形容词,并体会这些词在这里的作用。

(2)关于牡丹花、荷花、菊花的象征意义:

牡丹,号称“花中之王”,素有“国色天香”之誉,一向被推崇为“中国名花之最”。被视为的象征。菊花,以其品格赢得了美誉。

荷花,又称莲花。自从宋代周敦颐《爱莲说》赞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后,便赢得了“花中君子”的美誉,并作为的象征。

(3)找出描写“武昌起义”这幅浮雕的动词谓语,并用一二句话说明它的表达作用;找出揭示辛亥革命意义的句子。

(4)阅读第10段:作者运用了哪些词,来突出“渡江”这幅浮雕的雄壮景象?找出并分析。

【布置作业】

1、自学另外三篇说明文,据自己的进度完成同步训练,做活动设计(包括作文)。

2、将期中考试卷上错题在作业本上重做一遍。

篇2: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案

教学目标

一、理清思路;了解说明顺序及说明对象的特征;体会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三、了解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革命精神。

重难点

重点:理清思路;了解说明顺序及说明对象的特征。

难点:了解说明顺序及说明对象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1-2分钟)

1、导入新课

2、出示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2)能找出体现作者行踪的词语,并能指出作者的观察点;

(3)了解课文的主要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能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

(4) 了解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革命精神。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左右)

自学提纲:

1、解题:文章标题下面有个副标题,标题和副标题各有什么作用????

2、积累字词 。?

3、了解课文思路

4、划出体现作者行踪的词语。??

5、认识纪念碑的结构。

6、阅读课文1---5自然段,思考:这部分说明了什么内容,按照什么顺序说明的,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学生自学,对不会的问题做好批注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

1、正题:标明作者要歌颂的.对象,揭示全文中心意思。副题:表明了本文说明的对象。表现出作者对革命先烈万分崇敬的心情。

2、见课件

3、第一段(1节):瞻仰纪念碑的心情和印象。?

第二段(2-10节):具体写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雄姿并介绍10幅浮雕。

第三段(11节):瞻仰后的感受。

4、者的活动顺序:进入广场----越过广场----踏上石道----走到碑前----踏上台阶----到了平台----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按行走路线由远而近把纪念碑的位置、兴建经过及整体形象介绍给读者。

5、6见课件

?四、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5分钟左右)

1.给下列画横线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篇3: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案

A、接近B、流传C、挂下D、低下

⑵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瞻仰了这座巍峨、

雄伟、庄严的纪念碑。

A、怀着崇敬的心情观看B、认真仔细地观看

C、从近往远观看D、从低往高观看

2、找出第五小节中哪些造型体现出其民族风格,哪些造型体现出其新时代精神?

3.碑文中标出三个年代:“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这三个历史年代,在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

4、背诵正面的主题以及背面的碑文。

五、课外作业,拓展延伸(3分钟左右)

? 预习第7-10节,思考课后练习三

篇4: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案设计

A、接近B、流传C、挂下D、低下

⑵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瞻仰了这座巍峨、

雄伟、庄严的纪念碑。()

A、怀着崇敬的心情观看B、认真仔细地观看

C、从近往远观看D、从低往高观看

2、找出第五小节中哪些造型体现出其民族风格,哪些造型体现出其新时代精神?

3.碑文中标出三个年代:“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这三个历史年代,在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

4、背诵正面的主题以及背面的碑文。

篇5:七年级下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教案及原文

一、教学目标(学生读)

1、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概况。

2、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3、学习文章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并分体会其作用。

二、教学过程

(一)、感悟新知

1。正音正字。(学生读)

瞻( )仰 矗( )立 五卅( )

奠( )基 砌( )墙 上溯( )

镏( )金 逾( )越 发髻( )

天堑( ) 不朽( ) 横幅( )

重幔( ) 镶嵌( )

峻峭( ) 挑衅( )

2、补充解释下列词语。

矗立:高大而笔直地挺立。

永垂不朽:垂,流传后世。朽,磨灭。指光辉的事业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慷慨激昂:充满正气,精神振奋,情绪激动、高昂。

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向前走。

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丰,多、盛。

遥遥相对:遥遥,形容距离远。远远地相互对着。

风起云涌:涌,升起,冒出。比喻新生事物不断出现,势不可当。

怒形于色:形,显示、显露。

3、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哪几种,其作用是什么?常见的说明顺序有哪几种?

(二)、探究新知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试着说说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文章副标题的作用是什么?

2、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

3、仔细阅读文章2——10自然段,说说本文说明了纪念碑的哪些内容?由此我们判断这篇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4、仔细研读7——10段,作者在说明纪念碑时运用了那种说明顺序?文中的哪些词语体现了这一顺序。

5、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并各举一例试着分析其作用。

(三)、归纳整理

(四)当堂测评

1、给加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瞻仰( ) 矗立( ) 重幔( ) 髻子( )

liú( )金 梭biāo( ) chān( )扶 diǎn( )基

2、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1)这些大浮雕高2米,合在一起共长40。68米。( )

(2)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 )

(3)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和天安门遥遥相对,在远处就可以看到毛主席亲笔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色大字。( )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十幅浮雕中了解我国近百年的人民革命斗争史,进而理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伟大意义。

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和本文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好处。

二、教学过程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十块浮雕的内容。并说说为什么把这些内容刻在纪念碑上?

2、仔细阅读开头和结尾两节文字,说说作者瞻仰前的心情和瞻仰后的感受。

提示:瞻仰前的心情──万分崇敬;瞻仰后的感受──再一次默默致敬。开头一段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体特点:巍峨、雄伟、庄严;结尾一段概括 了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意义:再现了新中国的“艰苦道路”,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付出的“巨大代价”。

3、体会文中记叙的作用,并找出几个例子来。

4、文章体现说明文语音准确性。试着找出词句进行体会分析。

篇6:七年级下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教案及原文

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了。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瞻仰了这座巍峨、雄伟、庄严的纪念碑。

踏上花岗石铺成的石阶,到了第二层平台。四周围着碑身的双层汉白玉栏杆,洁白耀眼,使挺拔的碑身显得更加庄严、雄伟。栏杆形状和天安门前 玉带桥的汉白玉栏杆一样,美观朴素。碑的正面(北面)在一块60吨重、14。7米长的碑心石上,雕刻着毛主席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这八个字是碑的主题。在碑身背面,150个镏金字整齐地排列着,这是周亲笔写的碑文。碑文的正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碑身东西两侧上部,刻着以红星、松柏和旗帜组成的“光辉永照”的装饰花纹,象征着先烈们的革命精神 万年长存,永远照耀着后代。大、小碑座的上、下四周,雕刻着以牡丹花、荷花、菊花等组成的八个大花圈,陪衬着百花组成的卷草花纹,这些花朵象征着品质高尚、纯洁和坚忍,表示全国人民对英雄们的永远怀念和敬仰。碑顶是民族传统的建筑形式,是上有卷云下有重幔的小庑殿顶。瞻仰整个碑型后,它使人们感到既有民族风格,又有鲜明的新时代精神。

十块汉白玉的大浮雕,镶嵌在大碑座的四周。负责领导纪念碑美术设计的 雕刻家 刘开渠向我们介绍了有关浮雕方面的情况。他说,这些大浮雕高2米,合在一起共长40。68米。据 地质学家化验证明,这些浮雕至少能耐久8到1000年。每幅浮雕里有20个左右英雄人物,每个人物都和真人一样大小,他们的面貌、性格和姿态形象都不相同。

从碑身东面起,按着历史顺序往下瞻仰。第一幅浮雕是“焚烧鸦片烟”,记述鸦片战争前夕,1839年6月3日,群众在 虎门毁鸦片的事迹。浮雕上,愤怒的群众正在把一箱箱鸦片运到海边,倾倒在放有石灰的窑坑里焚烧,一股股浓烟从石灰池上升。人群后面,有炮台和千百只待发的战船,准备随时还击英帝国主义的挑衅。画面上人物的形象,个个充满着愤怒和反抗帝国主义的决心。

东面的第二幅浮雕,是描写1851年太平天国的“ 金田起义”。 太平天国是 中国 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它提出政治、经济、民族、男女四大平等的口号,严重地动摇了清皇朝封建统治的基础。在这幅浮雕上,一群拿着大刀、梭镖、锄头、土炮起义的汉、壮族人民的儿女,正风起云涌地从山坡冲下,革命的旌旗在迎风飘扬。

往南转到碑身的后面,看到的是19 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的庄严画面。深夜,起义的新军和市民,摧毁了 湖广总督门前的大炮,正向总督府里冲去。总督府内熊熊的火焰冒向天空。总督府的牌子,被打断在阶前;撕碎了的清朝的龙旗,被践踏在地下。两千年来的最后一个 封建王朝宣告寿终正寝。接下来的一幅是“ 五四爱国运动”。这是中国 民主革命由 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浮的画面显示出学生们齐集于天安门前举行爱国示威游行的情景。一群男女青年学生举着废除卖国密约的旗帜,慷慨激昂地来到天安门前。人群高处,一个男学生在正向围着他的群众演说,要求“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梳着髻子、系着长裙的女学生,在向市民们散发传单。愤激的青年演说者,怒形于色的男女老少群众,使整个浮雕充满了痛恨国贼、激动人心的气氛。南面的第三幅是“ 五卅运动”。1925年5月30日, 上海群众一万多人在 南京路上举行反帝国主义大示威, 英国巡捕向徒手群众开枪射击,死伤多人。“ 五卅惨案”引起了全上海以至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促使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风暴的爆发。这幅浮雕表现出由 工人阶级领导的各界人民坚强不屈地向帝国主义斗争的情景。画面上成千上万的工人、学生、市民举着“打倒帝国主义”的小旗,冲破英国巡捕的沙袋、铁丝网前进,商店也关门罢市了,戴着礼帽的商人也加入了斗争的行列;被打伤的工人,在战友们搀扶下,继续勇往直前。人群后面隐约能看到外滩的海关和银行大楼。

碑身的西面,第一幅是“ 八一南昌起义”的浮雕。画面上表现着1927年8月1日早晨,一个连队的连长,挥着右手向战士们宣布起义的场面。士兵们举着起义的信号——马灯,光辉的红旗举起来了,战马在呼啸,劳动人民正在帮着搬运子弹,战士们激昂地高呼着“反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从这时起, 中国人民有了自己的武装部,展开了以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的武装的斗争。紧接着的一幅是“抗日敌后游击”,浮雕上显现出 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山区敌后 游击战的场面。远远望去,在一座雄伟峻峭的半山腰里,游击队员们正穿过高大的树林和茂密的青纱帐,去和敌人战斗。画面上,青年男女农民手拿铁铲背着土制地雷;白发的母亲送枪给儿子去打 日本侵略者;老年的农民正在挖出地下的手榴弹;年轻小伙子站在指挥员身旁,等候命令,准备随时投入消灭敌人的战斗。

我们来到碑的正面,看到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胜利渡 长江,解放全中国”的浮雕,这是十幅浮雕中最大的一幅。国民党认为不能逾越的 天堑长江,被英勇无比的人民解放大军胜利地渡过了。浮雕上号兵吹起冲锋号;指挥员右手高举,连连向高空发射信号弹,已冲上敌岸的战士,踏着反动派的旗帜,直奔国民党反动统治老巢——南京城。背后,数不清的战船正在波涛中前进。在这幅浮雕的两旁,是两块装饰性的浮雕。

看完了所有浮雕,我们又围着碑座,走了一圈又一圈,细细地瞻仰这些浮雕,向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默默致敬。

篇7: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案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案

11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教学构想】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讲授此课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说明文在说明事物的时候,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为了更好地说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征,作者采用了以瞻仰者本人的活动顺序为主,以纪念碑的方位顺序为辅的组织材料的方法。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说明的顺序,对文章作整体的把握。

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文的语言。

讲授此课时,我抛弃传统的细致讲解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先对课文作整体把握后,设计了几个有趣的小组活动;在小组活动的开展中,把握说明文的特点。最后共同分析语言特色,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2.让学生领悟说明文的特点。

3.学习在说明中运用描写的方法。

4.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和人民英雄的光辉业绩,激励学生继承先烈未竟的事业.奋勇向前。

[教学重难点]

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安排]两课时

观看图片;感知课文;设计活动;共同分析。

[教学步骤]

学生介绍纪念碑。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特色。体会语言特点。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查找资料,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相关情况作一定的了解,加深认识,并学会整理中心资料。)

一、导入

1.放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不同角度摄影的图片,可以帮助学生对纪念碑的外观、基本构成作了解。)

2.请一位同学看着图片介绍纪念碑。

3.先不作评价,《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也是说明、介绍纪念碑的,请同学们大声地读课文,看看作者在说明的时候有什么特点?

二、整体把握课文

读完课文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畅谈。

(可以互相补充,学生很快就会发现方位词的使用,说明时抓住事物的特征,语言饱含情感等,教师适时做总结。教学中注重学生自己的思考和认识并充分地肯定学生。)

三、分小组设计活动

1.学生当导游,介绍瞻仰的路线及瞻仰顺序。

(学生活动:画方位词;可以让多名学生尝试,互相补充;其他学生总结说明顺序。)

路线:(按由远而近,直到离开的行踪写)越过(广场)一踏着(石道)一踏上(台阶)一到了(平台)一走下(台阶)一离开(纪念碑)。

空间顺序:(由下而上介绍纪念碑)台阶――平台――(大小碑座)――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碑顶。

方位顺序和时间顺序相结合。(介绍lO幅浮雕)

东―一南――西(1839年――解放战争)

第二课时

(继续进行活动安排)

2.看着浮雕图片,学生当革命史迹的讲解员。

结合课文内容,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讲述出来。

总结:说明文中记叙、描写的作用。介绍lO幅浮雕时,将每幅浮雕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人、时、地、事等记叙因素交代明白。总之,在说明文中运用记叙和说明,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3.作为普通的瞻仰者,说说纪念碑的特征和你的感受。

先说特征:

巍峨――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

雄伟――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

庄严――纪念碑是用……一砌成的,它象征……

装饰花纹象征……

8个大花圈,这些花朵象征……

次说感受:

抓住开头和结尾的句子。瞻仰前的心情――万分崇敬;瞻仰后的感受――再一次默默致敬。开头一段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体特点:巍峨、雄伟、庄严;结尾一段概括了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意义:再现了新中国的“艰苦道路”,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付出的“巨大代价”。

(活动环节的`设计富有个性化,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充分施展学生的才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

四、师生共同总结说明文的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本文的语言很精练准确,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领悟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如:“落成”、“瞻仰”、“巍峨”怎样讲?不用“落成”,而用“建成”、“造好”,不用“瞻仰”,而用“参观”,行不行?

(“落成”,含有庄重、庆贺的意味。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兴建,意义十分重大,如果用“建成”、“造好”等一般性字眼,就无法表现作者的崇敬心情。“瞻仰”,怀着崇敬的心情仰望,用它比用“参观”这一类字眼贴切、庄重得多。这种“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是贯穿全篇的。因此,这一节起了总起全文的作用。)

又如:“10块汉白玉的大浮雕,镶嵌在大碑座的四周。这些大浮雕高2米,合在一起长40.68米。”这些句子用数字准确地描述了浮雕的高大壮观。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本文的教学十分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1.导入激趣,让学生活跃起来。

欣赏图片,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学生的看图介绍,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性。努力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轻松愉陕地学习。

2.小组活动设计,增添课堂魅力。

我精心设计了三个活动环节:学生当导游、讲解员,充当瞻仰者的身份,允许多名学生参与其中,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而下面的学生也有事可干,他们可随时补充、纠正并总结。这样让他们真正感觉自己是学习的主体

篇8: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11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教案教学设计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11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教案教学设计

11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教学构想】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讲授此课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说明文在说明事物的时候,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为了更好地说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征,作者采用了以瞻仰者本人的活动顺序为主,以纪念碑的方位顺序为辅的组织材料的方法。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说明的顺序,对文章作整体的把握。

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文的语言。

讲授此课时,我抛弃传统的细致讲解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先对课文作整体把握后,设计了几个有趣的小组活动;在小组活动的开展中,把握说明文的特点。最后共同分析语言特色,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2.让学生领悟说明文的特点。

3.学习在说明中运用描写的方法。

4.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和人民英雄的光辉业绩,激励学生继承先烈未竟的事业.奋勇向前。

[教学重难点]

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安排]  两课时

观看图片;感知课文;设计活动;共同分析。

[教学步骤]

学生介绍纪念碑。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特色。体会语言特点。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查找资料,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相关情况作一定的了解,加深认识,并学会整理中心资料。)

一、导入

1.放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不同角度摄影的图片,可以帮助学生对纪念碑的外观、基本构成作了解。)

2.请一位同学看着图片介绍纪念碑。

3.先不作评价,《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也是说明、介绍纪念碑的,请同学们大声地读课文,看看作者在说明的时候有什么特点?

二、整体把握课文

读完课文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畅谈。

(可以互相补充,学生很快就会发现方位词的使用,说明时抓住事物的特征,语言饱含情感等,教师适时做总结。教学中注重学生自己的思考和认识并充分地肯定学生。)

三、分小组设计活动

1.学生当导游,介绍瞻仰的路线及瞻仰顺序。

(学生活动:画方位词;可以让多名学生尝试,互相补充;其他学生总结说明顺序。)

路线:(按由远而近,直到离开的行踪写)越过(广场)一踏着(石道)一踏上(台阶)一到了(平台)一走下(台阶)一离开(纪念碑)。

空间顺序:(由下而上介绍纪念碑)台阶--平台--(大小碑座)--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碑顶。

方位顺序和时间顺序相结合。(介绍lO幅浮雕)

东-一南--西    (1839年--解放战争)

第二课时

(继续进行活动安排)

2.看着浮雕图片,学生当革命史迹的讲解员。

结合课文内容,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讲述出来。

总结:说明文中记叙、描写的作用。介绍lO幅浮雕时,将每幅浮雕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人、时、地、事等记叙因素交代明白。总之,在说明文中运用记叙和说明,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3.作为普通的瞻仰者,说说纪念碑的特征和你的感受。

先说特征:

巍峨--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

雄伟--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

庄严--纪念碑是用……一砌成的,它象征……

装饰花纹象征……

8个大花圈,这些花朵象征……

次说感受:

抓住开头和结尾的句子。瞻仰前的心情--万分崇敬;瞻仰后的感受--再一次默默致敬。开头一段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体特点:巍峨、雄伟、庄严;结尾一段概括了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意义:再现了新中国的“艰苦道路”,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付出的“巨大代价”。

(活动环节的设计富有个性化,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充分施展学生的才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

四、师生共同总结说明文的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本文的语言很精练准确,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领悟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如:“落成”、“瞻仰”、“巍峨”怎样讲?不用“落成”,而用“建成”、“造好”,不用“瞻仰”,而用“参观”,行不行?

(“落成”,含有庄重、庆贺的意味。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兴建,意义十分重大,如果用“建成”、“造好”等一般性字眼,就无法表现作者的崇敬心情。“瞻仰”,怀着崇敬的心情仰望,用它比用“参观”这一类字眼贴切、庄重得多。这种“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是贯穿全篇的。因此,这一节起了总起全文的作用。)

又如:“10块汉白玉的大浮雕,镶嵌在大碑座的四周。这些大浮雕高2米,合在一起长40.68米。”这些句子用数字准确地描述了浮雕的高大壮观。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本文的教学十分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1.导入激趣,让学生活跃起来。

欣赏图片,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学生的看图介绍,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性。努力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轻松愉陕地学习。

2.小组活动设计,增添课堂魅力。

我精心设计了三个活动环节:学生当导游、讲解员,充当瞻仰者的身份,允许多名学生参与其中,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而下面的学生也有事可干,他们可随时补充、纠正并总结。这样让他们真正感觉自己是学习的主体,不断主动把握学习机会,同时培养和他人合作的能力。

3.师生共同参与品味语言。

这一环节注重教师引导下的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发挥其积极作用。

有一位教育家这样说过“如果要使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事实上,每一位教师都有可能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与改进。教师应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审视,使之不断地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不断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篇9:《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教学目的:指导学生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

教学重点:碑身部分和大碑座部分的说明文字的顺序。

教学难点:纪念碑的结构组成部分的分析有些难度。

学法指导:怎样安排说明文的顺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

1、生齐读课文题目,引入新课。

我曾在阳光撒满天安门广场的十月的一天,去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啊,有十层楼那么高,看到它,先烈们的高大形象一个个如在眼前。坚硬啊,花岗石,汉白玉,那样庄严,那样气宇不凡,它象征着无数革命先烈钢铁一般的意志,洁白无瑕的高尚品质。站在纪念碑前,忆中国革命经历的艰苦道路,看现在获得解放的`幸福,崇敬之情充盈胸际。缅怀先烈心向党,深感一定要继承先烈遗志,为四化大业作出贡献。

2、师板书课题,边板书边讨论:(1)“永垂不朽“是什么意思?(2)“谁”永垂不朽?包括哪些人?(3)本文的体裁是什么?(板书 “说明文”)问:说明一词中的关键词是什么?为什么?(4)怎样才能说到“明”的程度?(板书:抓住事物特征,明确说明顺序)。

二、初读课文,注音、明形、释义,掌握有关字词。

注音:

砌(qì) 瞻仰(zhān)(yǎng) 丰功伟绩(jī) 镏金(liú)

幅(fú) 上溯(sù) 重幔(chóng)(màn) 小庑殿顶(wǔ)

窖坑(jiào) 逾越(yú) 天堑(qiàn) 老巢(cháo)

发髻(jì)、不朽(xiǔ)

明形:

巍峨、矗立、奠基、丰功伟绩、挺拔、镏金、永垂不朽、上溯、镶嵌、销毁、挑衅、慷慨激昂、怒形于色、搀扶、呼啸、峻峭、逾越、天堑

释义:

(1) 瞻仰:怀着崇敬的心情观看。 (2) 挺拔:直立而高耸。

(3)上溯:向上追溯。溯,逆流而上。 (4)逾越:越过。

(5)天堑:天然形成的隔断交通的大沟。形容它的险要。堑,壕沟。

三 整体感知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问题:找出课文最早对纪念碑的构造加以说明的文字;对照课文在彩图上指出纪念碑的建筑结构。

四、分析碑身

4、讨论要点:(1)作者第一次对纪念碑的构造的说明是从哪个角度加以说明的?(师板书:整体)生齐读找出的文字。(2)读了上面的文字,我们对整个纪念碑的情况了解清楚了吗?接下来作者要怎样说明?(板书:局部)

第二课时

5、从局部出发,作者要将要对纪念碑的各个部分加以说明,结合彩图看,整个纪念碑由哪些结构部分组成?(师生对照彩图加以讨论,完成文后板书。)

6、以什么样的顺序说明纪念碑的结构部分(先说碑身,后说大碑座)?哪些文字是说明碑身的?(4―5小节)

7、齐读找出的文字,而后讨论:(1)说明碑心石的顺序,完成文后板书,(2)讨论说明碑身的结构顺序(标上序号),(3)由此可以看出,以上的说明体现了一定空间和方位,但却不能称之为有顺序,这是为什么?(先主要,后次要,是空间和逻辑的高度结合。)

五、讨论大碑座

8、讨论大碑座的说明顺序。问题:为何以这样的方式安排?(空间和时间相结合)由东到南到西到北的顺序,介绍10幅大浮雕的内容。

9、作者怎样说明浮雕?以第一幅浮雕为例讨论。(板书:名称――意义――画面)

10、以后的文字是否也符合这样的种规律?哪些不符合?

六、理解象征意义:

红星、旗帜,是革命者的重要标志。松柏,自古以来人们就赞美它们不畏风暴严寒,傲视雨雪冰霜,四季长青、生机勃勃的品性。因此,红星、松柏和旗帜组成的装饰花纹,“象征着先烈们的革命精神万年长存”。牡丹,花大色艳,富丽堂皇,是我国的名贵特产花卉,号称“花中之王”,素有“国色天香”之誉,一向被推崇为“中国名花之最”。许多世纪以来,我国人民就把牡丹视为富丽繁荣(高贵)的象征。荷花,又名莲花。自从宋代周敦颐作《爱莲说》赞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后,荷花便赢得了“花中君子”的美誉,为世人所推崇,并作为虚心正直,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纯洁)的象征。菊花,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喜爱的花卉。古往今来,多少人钦佩它,赞美它。“秋菊能做霜,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如何?”(陈毅:《冬夜杂咏》)菊花以其微霜和耐寒的品格赢得了美誉。因此,小碑座四周雕刻着的牡丹花、荷花、菊花等组成的八个大花圈,“象征着品质高贵、纯洁和坚忍”。

七、总结

最后一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板书:整体----局部----整体)

八、作业

附:板书设计

篇10: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教学目的

一、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二、学习在说明中注意语言运用的特色。

三、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和人民英雄的光辉业绩,激励自己继承先烈未竟的事业,奋勇向前。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启发学生举一反三,比较分析。

课时安排: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 统复备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我们打开本册课本的扉页时,首先看到了什么?这彩照给了你什么感觉?

学生发言后归纳:打开本册课本的扉页,首先看到了彩照──人民英雄纪念碑。这座矗立于天安门广场南端的纪念碑是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近百年来为我国的独立、自由、幸福而牺牲的人民英雄而兴建的。这座雄伟的建筑于1952年8月动工,经过五年修建,到1958年4月22日建成。作者周定舫在纪念碑落成后,揭幕前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纪念碑,写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最早刊登在1958年4月23日的《人民日报》上,后收入散文、特写集《北京在前进》一书。该文向全国人民及时介绍了这座表达亿万人民缅怀革命先烈之情的雄伟建筑。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正音正字。(出示投影,要求学生注音)

瞻仰(zhāngyǎng) 矗(chù)立 五卅(sà)

奠(diàn)基 砌(qì)墙 上溯(sù)

伟绩(jì) 镏(liú)金 挑衅(tiǎoxìn)

逾越(yúyuè) 天堑(qiàn) 重幔(chóngmàn)

不朽(xiǔ) 横幅(fǘ) 发髻(jì)

镶嵌(xiāngqiàn) 销毁 践踏 徒手

熊熊火焰 峻峭 老巢 搀扶(chānfú)

2.补充解释下列词语。

矗立:高大而笔直地挺立。

永垂不朽:垂,流传后世。朽,磨灭。指光辉的事业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慷慨激昂:充满正气,精神振奋,情绪激动、高昂。

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向前走。

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丰,多、盛。

遥遥相对:遥遥,形容距离远。远远地相互对着。

风起云涌:涌,升起,冒出。比喻新生事物不断出现,势不可当。

怒形于色:形,显示、显露。

3.结合思考和练习三的结构提示,整体感知课文(速读),划分课文段落。

第一段(1节):瞻仰纪念碑的心情和印象。

第二段(2-10节):具体写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雄姿并介绍10幅浮雕。(也可以具体一点)

第三段(11节):瞻仰后的感受。

三、学习新课

1.解题:文章标题下面有个副标题,标题和副标题各有什么作用?

提示:文章的标题表明作者要歌颂的对象,副标题标明文章所要介绍的建筑物。(参看单元支配表的要求: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2.齐读开头和结尾两节文字,说说作者瞻仰前的心情和瞻仰后的感受。

提示:瞻仰前的心情──万分崇敬;瞻仰后的`感受──再一次默默致敬。开头一段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体特点:巍峨、雄伟、庄严;结尾一段概括 了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意义:再现了新中国的“艰苦道路”,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付出的“巨大代价”。

3.结合文后“理解?分析”二,划分课文第二段的层次,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2-3节):描绘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雄姿(建筑物的特点,即给人的总体感觉),说明兴建经过和重大意义。

第二层(4-6节):介绍纪念碑的题词和碑文(主题,即纪念谁)、结构和造型,以及概述碑座四周的浮雕。(参看练习三以及课本彩图插页)

第三层(7-10节):具体介绍10幅浮雕。

4.自读第一层(2-3节)理清作者的活动顺序(走的路线)。

讨论后明确:

作者的行踪(瞻仰过程)顺序:进入广场──越过广场──踏着石道──走到碑前。按行走路线由远而近把纪念碑的位置、兴建经过及整体形象介绍给读者。

第2节,按人的活动写。第一次交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字,暗示碑的主题和本文的主题。

第3节,交代了建碑的时间(决议兴建的时间和动工兴建的时间),碑身的规模(用具体数字与天安门比较),建碑的特殊材料(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和建碑的重大意义(象征着……标志着……)。

提问:建碑的特殊材料有何象征意义?

归纳:花岗石的特征是坚强,汉白玉的特征是洁白。用这两种材料象征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

5.指名读第二层(4-6节),理清介绍纪念碑的顺序(空间顺序)。

讨论明确:介绍纪念碑的空间顺序:台阶──平台(碑身四周)──碑身(正面、背面)──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碑顶──大碑座。(按由下而上再下的顺序介绍)

提问:作者在这里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

归纳:碑的四周栏杆、碑的正面题词和背面碑文、碑身的装饰以及大碑座四周的浮雕。作者再次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突出了主题,毛主席起草、周总理手书的碑文,高度概括了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表现了 中国人民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是对“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一主题的阐述。

集体朗读毛主席起草、周总理手书的碑文。

提问:第6节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浮雕的?有何作用?

归纳:交代了浮雕的位置、高度、长度、质量、画面,为下文详细描绘作了准备。

四、布置作业

1.背诵正面的主题以及背面的碑文。

2.完成练习三,整理课文已经学过部分的说明顺序

3.预习第7-10节,试填写练习中的表格。

4.找出并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特色,请找出几个例子来。

第二课时

初备 统复备

一、检查作业:抽背碑文

二、研习新课

1.讲读第二段的第三层(7-11节)。

大碑座四周的10幅浮雕是本文说明的重点,文章把它单独列出来,是为了突出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为争取自由解放而付出的巨大代价。

浏览这一层、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10幅浮雕的。

讨论后明确:

提问:为什么写浮雕不像写碑身那样从正面(北面)写起,却从东面写起呢?

归纳:按东、南、西、北的顺序写是根据中国近代史的历史顺序展开的。正面(北面)中间是最大的一幅浮雕“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与左边一小幅:“江北人民支援渡江”,右边一小幅:“全国人民欢迎解放军”,组成了一组浮雕,刻划了碑文中“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这是中国近代百年来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斗争最激烈的、反帝反封建最彻底的史实,因而放在最突出位置,这正是纪念碑设计者的匠心所在,但在说明介绍时按历史发展顺序更合情理,因而作者从东面起,顺次介绍浮雕。

重点讲析一、二两幅浮雕。

教师示范分析第一幅浮雕:“销毁烟”。作者用了四句话,分三层次来介绍:第一句是第一层,写明了事件(销毁烟)、背景(战争前夕)、时间(1839年6月3日)、地点(虎门)、人物(群众)──这是记叙部分。第二、三句是第二层,描述了画面,先详写销烟场面,作者抓住人物“愤怒”的神情,显现了他们对帝国主义的仇恨;用“运”、“倾倒”等词表达销烟态度的坚决;用“一箱箱”、“倾倒”与“一股股”、“升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了中国人民挺身而出,还击帝国主义的威风。第三句略写了炮台和群众的战船,烘托了两军对峙的紧张局势和中国人民严阵以待、毫不动摇的销烟决心。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以简明的语言点明了这幅浮雕的主题。

指导学生分析第三幅浮雕。

归纳:第二幅浮雕的写法与第一幅相比稍有变化,三句话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先交代事件──1851年的金田起义;接着阐述历史意义:“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严重地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然后形象地再现画面:“大刀、梭镖、锄头、火把”是农民起义的武器”,“一群”人民的儿女“冲下来”,旌旗“迎风飘扬”显示了起义队伍人数众多势不可当。

借鉴上述方法自读课文,完成四、五、六幅浮雕的分析。

提示:作者介绍浮雕时一般是交代事件(包括时间),再现画面,揭示画面表现的意义。填好表格后学生交流。(答案见投影或由学生画出来)

教师抽查完成情况,然后指名口头分析第四幅浮雕“五四爱国运动”的画面。教师适当点拨、启发。

教师小结:作者介绍10幅浮雕的方法不同。有的直接从画面开始(如“销毁烟”、“武昌起义”、“抗日敌后游击战”);有的从革命斗争的历史意义谈起(如“金田起义”、五四爱国运动”)有的从历史历史事件的经过介绍谈起(如“五卅运动”、“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变化多姿,避免了行文的呆板。在介绍时作者正确选用了“碑身东面”、“碑身后面”、“碑身西面”、“碑身正面”等方位词,交代清观察部位,在介绍的顺序上巧妙地把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结合起来。

2.讲读课文第三段(11节)。

集体朗读最后一段。

提问:本段共几句话,分别与上文什么地方照应?

归纳,共有三句话。在第一句中,第三次出现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字样,呼应前文2、4小节,篇末点题,“又一次瞻仰”的“又”字,不是机械重复,而是感情的深化,第二句与第三句呼应第三节所说的建碑意义:“它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是分别对“象征”和“标志”的说明和注释。以上是说内容和感情上的照应,这里还有行踪的照应:开头越过广场──踏上台阶──到了平台,这里是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来龙去脉,交代清楚,整个活动记叙完整,从而使全篇文章线索分明,重点突出,浑然一体,充分揭示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一主题。

三、体会文中记叙的作用,并找出几个例子来。

说明文中以说明为主,如同记叙文以记叙为主,议论文以议论为主一样,但同时也不排除其他表达方式,常常是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同时兼用其他。如我们本单元学习的《驿路梨花》一文,以记叙为主,同时兼用了抒情。本文则是以说明为主,兼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例如文中对行踪的记叙:“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我越过广场,踏着橘黄色花岗石石道,徐徐走到纪念碑台阶前,从近处仔细瞻仰纪念碑。”等等,直到离开纪念碑,把事情的整个经过交代得一清二楚。再如介绍10幅浮雕时,将每幅浮雕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人、时、地、事等记叙因素交代明白。总之,在说明文中运用记叙,增强了文章生动性和形象性。

四、分析归纳本文介绍纪念碑的顺序特点

(板书)

1.活动顺序:(按由远而近,直到离开的行踪写)越过(广场)──踏着(石道)──踏上(台阶)──到了(平台)──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

2.空间顺序:(由下而上介绍纪念碑)台阶──平台──(大小碑座)──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碑顶

3.方位顺序和时间顺序。(巧妙结合介绍10幅浮雕)

东(2)─→ 南(3)─→西(1839年-1851年)─→(19-1925年)─→(1927年-(2)─→北(3)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注:空间与方位也可以列为一种顺序)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课后向学生介绍10幅浮雕的内容。

2课外阅读《从林则徐到孙中山》、《可爱的中国》、《南昌起义》等中国现代史丛书,了解有关知识。

3.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介绍新华中学的校容校貌应用何种顺序

篇11: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刚刚读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篇说明文,其中令我深有感触的不是这篇文章中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而是这纪念碑中那英雄的灵魂和那碑身四面的十块大浮雕上的内容。

在我的印象中,啊!许多英雄的灵魂就在这里,他们不再离开。因为这里就是他们的家,他们在这里休养生息,恢复当年的神勇,等待那灵魂的新生,到那时他们还要来保卫祖国、建设祖国。那些模糊的身影在我的脑海中若隐若现,他们像约好了一样,手指一同指向前方。某种突来的力量,促使着我朝那个方向走去……

之后回想那十块浮雕使我若有所思,浮雕上的内容大多与战争有关,是什么导致了中国的内乱和与外界的冲突?我认为这中国的内乱主要是因为中国人民的不团结和自私的心理。与外界的冲突时由于当时统治者的无能,所以被外国人瞧不起。不管怎样,俗话说,以和为贵。战争一发民不聊生。没有了经济发展,导致中国的落后,别的国家就会乘虚而入,从而导致战争的发生,恶性循环。如果中国团结起来,不起二心,让百姓安居乐业,这样一来,国家机会越来越强,别的国家就不敢瞧不起中国,那种生活是多么美好啊!

那浮雕上的青年们,举着旗帜,共同呐喊,赶走侵略者。人山人海,气势恢宏。青年们的壮举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为了国家,牺牲小我又有什么呢?留下的是人们对你的赞美。

虽然说这篇课文已经读了很多遍,但依然令我回味无穷。回想着那一幕幕的壮景,宏伟、高大。

篇12:《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4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4

教学目的

一、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二、引导学生从十幅浮雕中了解我国近百年的人民革命斗争史,进而理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真正含义,激励学生继承光荣的革命传统,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努力奋斗。

教学设想

一、本文篇事物说明文,写法上很有特色。它在按空间方位的顺序介绍的同时,又运用了时间顺序,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二、大碑座上10幅浮雕的介绍,涉及的历史知识广,初一学生尚未系统学过,所以略讲,只作一般性了解。

三、运用多媒体作为直观教具。

四、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重在学生能力上的培养。

五、课前预习:

1.速读课文一遍,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2.查字、词典,解决生字、生词。

3.按说明文的结构特征,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六、课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安排: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明确体裁、解题 复习、思考、圈画

2 组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字、词、结构等) 阅读、讨论、思考

3 创设问题情境: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组织学生朗读第一节和最后一节 朗读、讨论、思考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分析课文第2―5节重点了解这一部分由远到近的空间顺序 阅读、勾画、思考

2 组织学生自己分析6―10节的说明顺序;完成表格 讨论、交流、思考、自由发言

3 学习评价:你认为文题中的“人民英雄”究竟包括哪些人? 思考、自由发言

4 组织交流:如果要在纪念碑上补充建国以来的`人民英雄,你认为应该增加哪些? 畅所欲言

第三块:语文活动:我来做导游“向您介绍我们的**中学”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组织、参与活动:出示中学平面图 讨论、自由发言、个别发言

第四块:课后学习与作业:

1. 到网上去收索更多有关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资料,小组交流,把收集的资料了出一期板报。

2. 课后请收集为国捐躯的顺德烈士的事迹,并讲给家人或同学听。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设计4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13:《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3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说明文与记叙文的区别。

2、学习按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3、了解中国革命所经历的艰苦道路和先烈们的光辉业绩。

【教学重点】① 按一定顺序说明事物 ②了解中国革命所经历的艰苦历程

【教学难点】说明文与记叙文的区别

【学法指导】

1、关于说明文:

(1)说明文,是一种以        为基本表达方式,常用于客观说明某种事物或某种道理的

一种文体。具体来说,即说明事物的     、    、    和     等;解说事理。

(2)阅读说明文,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            第二:               第三:

(3)说明的顺序有:       、      、        .

2、关于题目:

文章以                   作为正题,这是          的亲笔题词,提示了全文的主题,表明作者要歌颂的对象;副题是                       ,说明作者是由瞻仰首都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去赞颂人民英雄的,标明文章所要介绍的建筑物,这是全文说明的对象。(这是常见的`副题的一个作用──限制规定表现主题的范围。)

【教学过程】

一、1、初读课文,.总结重点字词,写在下面。

2、再读课文,完成下列填空。

我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是                        。

于          动工,经过五年修建,到1958年4月22日建成。

作者      在纪念碑落成后,揭幕前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纪念碑,于  月  日写下《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

从地面到杯顶高    米,用了     块花岗石和汉白玉。周围栏杆使用的材料是     。

纪念碑的碑心石重    吨,高     米。正面题词是                 ,是      写的;背面的碑文是      (谁)起草,      书写的。碑身两侧是            组成的花纹。

小碑座四周雕刻着由               组成的大花圈。碑顶是具有民族传统的        。

10块汉白玉大浮雕雕在纪念碑的        ,从东到北共长     米,高     米。

按时间顺序排列各浮雕。

二、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结构,并概括主要内容。

(一)(1)说明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时的心情和总的印象。

(二)(2-10)介绍纪念碑的位置、环境、建碑的由来以及碑的构造、碑文、浮雕等。

¤ 第一层:

¤ 第二层:

¤ 第三层:

(三)(11).总结瞻仰后的深切感受。

三、通过对文章结够的分析,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完成表格。

[说明顺序]

瞻仰路线                      观察内容 空间、方位 顺序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案】相关文章:

1.永垂不朽的近义词

2.革命英雄永垂不朽演讲稿【热门】

3.雷锋精神永垂不朽学生作文

4.永垂不朽的灵魂作文

5.先烈们永垂不朽作文600字

6.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优秀日记

7.愿中国传统文化永垂不朽作文

8.抗战社会实践报告:抗战精神永垂不朽

9.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学习心得

10.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观后感

下载word文档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