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枝上杜鹃啼(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fedws”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杜鹃枝上杜鹃啼(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杜鹃枝上杜鹃啼(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杜鹃枝上杜鹃啼(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杜鹃枝上杜鹃啼(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宋发旺
【自读导言】
传说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名叫杜宇,他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因名为杜鹃。又叫杜宇,因其声若“不如归”,也叫子规。而杜鹃花则传为杜鹃血染成。后世即以杜鹃啼血来喻悲苦之情,或多用作离愁的寄托。自古以来,文不绝书。
作者即以此为契机,生而发之,从给自己起名“瘦鹃”写起,写到了“愁种子”的欢愉之声,写到了自己“从此东涂西抹,沿出至今,倒变成了正式的名号”的过程。从而暗示人世间的悲苦并非不可变更。作者从悲苦之情出发,通过写杜鹃花和杜鹃鸟的特殊关系以及对它进行全面细致的介绍,如杜鹃鸟生物学上的特征,它的历史传说、它的文学象征意义等等。进而阐明作者对它的某种喜爱之情。
而在整篇文章中,作者是以他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为底蕴,广征博引,左右逢源,巧妙地把一位有着深厚学养的学者的情怀写了出来。而这一点也正是文章的价值所在:从作者的论述中,我们知道,“杜鹃”一词一语双关,它既指作为植物的杜鹃花,又指作为禽鸟的杜鹃鸟。但是无论是哪一种,它都是我国文学艺术作品中有着特殊内涵的一种象征物。
作者认为,既然杜鹃只是一只鸟,那么它的象征意义就是不可固定的。而外国人会把这只鸟看作是欢愉的象征,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一定说它是悲苦的象征。相反这只是一种心理作用罢了。但是因为作者行文技巧高超,因而,他的表述含蓄而婉转,真正做到了含而不露,引而不发。
本文文字比较浅显,不难掌握,但是写法比较出新,因此在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通过学习本文,了解传统中国文化中杜鹃的有关知识,感知悠久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目标,德育目标)
二.通过学习本文,认识和学习作者使用对比的技巧来组织材料的一般方法。(能力目标)
三.学习作者引而不发,含而不露的表达技巧。(智育目标)
本文学习的重点是对“杜鹃啼血”、“杜鹃啼悲”含义的理解。难点是对作者抒发的感情的认识。
在我国传统的历史文化中,“杜鹃啼血”、“杜鹃啼悲”是用来比喻悲苦的心情的。虽然“杜鹃啼血”、“杜鹃啼悲”只是神话传说,也是一个历史典故,它本身并没有多少科学性可言,但是由于它具有较长的历史,所以它已经成了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此我们并没有多少辩解它的理由。但是,社会在发展,人们的认识在改变,对此就会有不同的看法,作者正是站在这个角度去行文的。学习时,把握这两者的关系就可以较好地理解本文的内容。
在对作者所抒发的感情的认识上,我们可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原因是作者的这篇文章写得比较隐诲。学习时,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是需要注意的:
一.传统中国文化中“杜鹃啼血”、“杜鹃啼悲”的含义是什么。
二.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既不完全肯定,也不完全否定,但有自己不同的理解)
三.作者有没有自己的鲜明态度。
【自读程序】
这篇文章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有较为深厚的`思想感情,是一篇融知识与情感为一体的小品文章,虽然文章技巧上略有一些难度,但大体上可以通过自读来完成。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同学要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精神,体现出学习的主体性。
其学习过程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时,同学可在课下准备古今人涉及杜鹃的资料,通过请教老师,查成语词典,典故词典,动植物词典,借助网络技术等等其他类似的途径,积累资料,取得对杜鹃有关知识的感性认识。
有关杜鹃的资料比较多,同学可以广泛查阅。如果实在有困难,可请老师代为查阅(教师可将课文教参所附资料适当地印发给学生,由学生思考)。
2.了解课文中作者引述有关写杜鹃的文字的意思。
文章里这样的句子比较多,同学可以用析句的办法,把作者在文中所引述的古今人写杜鹃的文字找出来,略加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很快就会发现,原来但凡中国写杜鹃的文字,大多是写它的悲苦的。连博物学家、医药学家李时珍也不例外。只是李时珍的文章也有比较客观的论述。而外国写杜鹃的文字大多是比较欢快的。如波兰的民歌《小杜鹃》,英国对杜鹃的称谓等等。把两方面的内容加以对比就很容易发现作者想论证什么问题。
3.了解课文中作者引述有关写杜鹃的文字的作用并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可结合作者的生平事迹进行理解)。
其作用主要是借物喻人。中国古人借杜鹃写悲,外国人借杜鹃写乐。一悲一乐都在杜鹃身上,可见杜鹃只是一个媒介而已。因此作者借此表明自己对杜鹃有其不同的看法。一方面,作者对杜鹃的传统寓意显然并不是十分反对,相反还有些赞赏,但是,作者又不是十分赞同,而是有他自己的理解。那就是,他希望能从杜鹃的啼声中找到一些特殊的内涵,想寄予杜鹃一种悦愉之情。于是便有了“我以为杜鹃声并不悲哀,为什么古人听了要心酸,要断肠,多半是一种心理作用吧”的看法。
另一方面,我们认为,作者也是想借此表明,对任何事物不能有悲观的想法,而应该更加积极和乐观。作者就是借杜鹃来说明,任何事物,都不能从悲观的角度去感觉它和认识它,相反,人才是世间最有灵性的动物,只有人才是世界的主宰,因此不要被世俗的观念所左右。
4.反复诵读课文。
这是一篇写得轻巧俏丽的小品文,文章融知识和情感于一体,写来左右逢源,自由挥洒。非文章老手不能如此。而且像这样的文章我们平时读得并不多,因此有必要反复诵读,通过阅读来品味文章的内在精神。
5.回答思考和练习。
这一步是自学的一个关键环节,通过这个环节可以验证自己阅读的水平。在读完文章后,对课文后面的思考和练习进行思考和解答,可以检查自己对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透了。类似的练习有三道:一是“通读课文,体会作者在“东拉西扯”貌似纯知识介绍中,含蓄委婉的表达的感情“。二是“文中既有习惯说法,也有自己的看法,试找出有关的语句并加以分析”。三是“课外练笔,介绍某种花鸟虫鱼,或借某种花鸟虫鱼抒发情怀。”只要同学读懂了课文,要解答这三道并不难,因为它们都是属于理解性质的。
【自读点拨】
学习本文时,我们需要注意把握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文章是以大量的知识和文化信息作为基础进行剪裁的。其二,文章作者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写出了独到的风格。初一看,我们往往会以为这篇文章仅仅是一篇介绍性的文字。而实际上,作者在文中巧妙地给我们暗示了许多问题,并且给了我们巧妙的回答,抒发了作者心中隐喻的特殊感情。
文章既写了神话传说,又用了诗文引证,可谓中外古今,纵横郁勃。特别是在情感的抒发上,作者给出了一个含而不露的解说:那就是杜鹃无非是一只鸟而已。但人们都认为它是一只令人生悲的鸟,对于这种看法,作者既给予了理解表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这只是一种自然的现象,我们东方人说它悲,而西方人却以为可爱,因此作者才得出结论说,这只不过是一种心理作用罢了。文章写到此处,我们才发现,作者在这里貌似“东拉西扯”,实则别有用心。他以评说别人的悲切或离愁来暗示了自己的坚强、自信和乐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微言大义”“春秋笔法”,没有高超的文笔技巧是写不出这样的文章来的。
阅读此文我们可以从中得到相应的收获:
其一、通过阅读,了解传统中国文化中杜鹃文化的一些基本的认识。
其二、通过阅读,借鉴运用广博的知识来充实文章的写作方法。
其三、通过阅读,体会和学习作者巧妙地把中心思想隐含在文章当中以及把文章写得生动诱人的技巧。
如果我们在阅读这篇文章时对其中任何一点有所体悟,那么我们学习的目的就达到了。这就是是此文的价值所在。
【自读思考】
一.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 课文中表明杜鹃花鸟同名的诗句是___和___。
A.“天地间愁种子” B.“杜鹃花落杜鹃啼”
C.“杜鹃枝上杜鹃啼” D.“东风第六桥边柳,不见黄鹂见杜鹃”
2. 课文中介绍杜鹃鸟的生物习性是通过___的方法实现的。
A.转述 B.引用 C.描写 D刻画
3. 在课文中用横线划出暗示作者喜爱杜鹃的关键语句。
二.阅读郭沫若的散文《杜鹃》,解答下列问题:
杜鹃,敝同乡的魂,在文学上所占的地位,恐怕任何鸟都比不上。
我们一提起杜鹃,心头眼底便好像有说不尽的诗意。
它本身不用说,已经是望帝的化身了。有时又被认为薄命的佳人,忧国的志士;声是满腹乡思,血是遍山踯躅;可怜,哀惋,纯洁,至诚……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为了爱的象征。这爱的象征似乎已经成为了民族的感情。
而且,这种感情还超越了民族的范围,东方诸国大都受到了感染。例如日本,杜鹃在文学上所占的地位,并不亚于中国。
然而,这实在是名实不符的一个最大的例证。
杜鹃是一种灰黑色的鸟,毛羽并不美,它的习性专横而残忍。
杜鹃是不营巢的,也不孵卵哺雏。到了生殖季节,产卵在莺巢中,让莺替它孵卵哺雏。雏鹃比雏莺大,到将长成时,甚且比母莺还大。鹃雏孵化出来之后,每将莺雏挤出巢外,任它啼饥号寒而死,它自己独霸着母莺的哺育。莺受鹃欺而不自知,辛辛苦苦地哺育着比自己还大的鹃雏;真是一件令人不平、令人流泪的情景。
想到了这些实际,便觉得杜鹃这种鸟大可以作为欺世盗名者的标本了。然而,杜鹃不能任其咎。杜鹃就只是杜鹃,它并不曾要求人把它认为佳人、志士。
人的智慧和莺也相差不远,全凭主观意象而不顾实际,这样的例证多的是。
因此,过去和现在都有无数的人面杜鹃被人哺育着。将来会怎样呢?莺虽然不能解答这个问题,人是应该解答而且能够解答的。
1. 作者认为杜鹃象征的意义是(不超过13字):
2. 此文和上文都谈到了评价杜鹃的原则和标准问题,试将二文的原则进行对比:
周文评价杜鹃的原则是(不超过9字):
郭文评价杜鹃的原则是(不超过20字):
3.试用简练的文字解答“过去和现在都有无数的人面杜鹃被人哺育着”这句话。
答案提示:
一.
1.B,C.
2.B.
3.这些句子有:
A. 波兰有支名民歌……料想它定然是一片欢愉之声,悦耳动听。
B. 惟有杜鹃却是花鸟同名,最为难得。
C. 往年亡友马孟容兄……题诗……句虽平凡,我却觉得别有情味。
D. (杜鹃)能帮助田家兴农事,……不要耽误了农事。
E. 我以为杜鹃声并不悲哀……多半是一种心理作用吧?
二.
1.作者认为杜鹃象征的意义是(不超过18字):
杜鹃这种鸟大可以作为欺世盗名者的标本
2.
周文评价杜鹃的原则是(不超过9字):
多半是一种心理作用。
郭文评价杜鹃的原则是(不超过20字):
全凭主观意象而不顾实际,这样的例证多的是。
3. 解答本题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杜鹃悲的一面;二是它“专横而残忍”的一面。回答时能抓住这两方面,意思自圆其说即即可。
篇2:杜鹃枝上杜鹃啼 教案教学设计
一、作者简介
周瘦鹃,鸳鸯蝴蝶派的重要代表作家。该流派主张文学重在消闲,与“五四”新文学步调颇不一致。周瘦鹃戏剧、散文、译作等方面都有成就,而其哀情小说,虽深度尚欠,然有一定的反封建意味。
二、题目简析
杜鹃既是花名,也是鸟名。杜鹃花也叫映山红,春天到来时,红艳艳簇满枝头,为春天增添了几分盎然生机;而杜鹃鸟的叫声,则带有淡淡的哀愁和几许的悲凉。一个是红艳秾丽,一个是哀声阵阵,这样看似不和谐的两个事物,作者却让它们同时出现在题目中,让人感到新奇。
三、文章主旨与思路
本文篇幅虽短,但情味深长。开篇交代自己名字的由来,然后顺势交代人们由杜鹃引发的不同情感。然后作者从友人题诗、杜鹃兴农、古人伤归等方面,写各种情境下人们的感受,最后点明人们听杜鹃鸣叫而悲哀多半是一种心理作用,希望人们用积极的态度对待杜鹃,对待人生。
四、能力训练
(一)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深意。
1、“往年之友马孟容兄给我画杜鹃和杜鹃花,题诗也有‘诉尽春愁春不管,杜鹃枝上杜鹃啼’之句,句虽平凡,我却觉得别有情味。”这一句中别有情味是怎样一种情味?
2、“它的啼声哀切,也许是出于至诚,含有‘垂涕而道’的意思,好使田家提高警惕性,不要耽误了农事”这种解释跟古人听了心酸有什么不同意味?
3、“我以为杜鹃声并不悲哀,为什么古人听了要心酸,要断肠,多半是一种心理作用吧?”古人的心理和现代人的心理有什么不同了?
(二)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5题。
杜鹃
郭沫若
杜鹃,敝同乡的魂,在文学上所占的地位,恐怕任何鸟都比不上。我们一提起杜鹃,心头眼底好像有说不尽的诗意。它本身不用说,已经是望帝的化身了,有时又被认为薄命的佳人,忧国的志士;声是满腹相思,血是遍地踯躅;可怜,哀婉,纯洁,至诚……在人们心中成了爱的象征;这爱的象征似乎已经成为民族的感情。而且,这种感情还超越了民族的范围,东方诸国大都受了感染,例如日本,杜鹃在文学上所占的地位,并不亚于中国。然而,这实在是名实不符的一个最大的例证。杜鹃是一种灰色的鸟,毛羽并不美,它的习性专横而残忍。杜鹃是不善于营巢的,也不孵卵哺雏。到了生殖季节,产卵在莺巢中,让莺替它孵卵哺雏,雏鹃比雏莺大,到将来长成时,甚至比母莺还大。鹃雏孵化出来以后,就将莺雏挤出巢外,任它啼饥号寒而死,它自己独霸着母莺的哺育,莺受鹃欺而不自知,辛辛苦苦哺育着比自己还大的鹃雏,真是一件令人不平,令人流泪的情景。想到这些实际,便觉得杜鹃这种鸟大可以作为欺世盗名的标志了。然而杜鹃不能任其咎。杜鹃就是杜鹃,它并不曾要求把它认为佳人志士。人的智慧和莺的差不远,全凭主观意象而不顾实际,这样的例证多的是。因此,过去和现在都有无数的人面杜鹃被人哺育着。将来会怎样呢?莺虽然不能解答这个问题,人是应该解答的。
1、第一自然段,第一层应划分在哪里?用“|”号在原文中标出。
2、为什么说“杜鹃这种鸟大可作为欺世盗名的标本了”?(不超过30字)
答:
3、文章用对比写法有什么作用?(不超过15字)
答:
4、“莺哺鹃雏”的故事暗指什么样的社会现象?短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第一问不超过40字,第二问不超过25字)
答:
5、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三项是
A、“杜鹃,敝同乡的魂”、“人面杜鹃”、“杜鹃不能任其咎”中三个“杜鹃”所指的对象各不相同。
B、“杜鹃,敝同乡的魂”与“它本身不用说已经是望帝的化身了”这两句话中的“魂”和“化身”的基本意思是相同的。
C、“苌弘化碧,望帝啼鹃”(《窦娥冤》)和“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两例是杜鹃被认为“薄命佳人,忧国志士”的恰当例证。
D、“这样的例证多的是”是指人们对那些“人面杜鹃”的欺骗缺乏认识的例证。
E、文章最后的意思是要我们对这个问题作出明确的回答。
[杜鹃枝上杜鹃啼 教案教学设计]
篇3:《杜鹃枝上杜鹃啼》语文教案设计
《杜鹃枝上杜鹃啼》语文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杜鹃的有关知识,感知悠久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
2.揣摩作者在貌似纯知识的介绍中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深情。
3.了解小品文写作笔底含情、涉笔成趣的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揣摩语言,理解作者包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以“东拉西扯”的语言形式含蓄委婉地表达思想感情的。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投影胶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杜鹃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寄托某种情感的具体形象)。尤其是作为鸟类的杜鹃,更是人们经常吟咏的对象。
提问:你能说出一些描写杜鹃的古诗词名篇或名句吗?
在课堂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投影:
蜀国曾闻子归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白居易《琵琶行》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秦观《踏莎行》
草合离宫转夕辉,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文天祥《金陵驿》
提问:古诗词中描写的杜鹃,你觉得有什么共同之处?
讨论后明确:
我们注意到,中国几千年一代代文人墨客,已经把杜鹃定位为一种悲鸟,一种悲愁的象征物。
本文写的也是杜鹃,作者对杜鹃是怎么看的呢?他又是怎样来认识这种文化现象的呢?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检查自读情况:
1.本文围绕杜鹃娓娓而谈,全文的五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有关杜鹃的什么内容?
指名学生口头回答后明确,并形成板书:
第1段:杜鹃和我的缘分。
第2段:杜鹃花鸟同名,最为难得。
第3段:杜鹃的别名和习性,它能提醒农事,啼声哀切是出于至诚。
第4段:杜鹃啼声哀切与神话和谐音有关。
第5段:西方人眼中的杜鹃啼声悦耳,有趣动听。
2.作者在介绍杜鹃时有大量的引述,这些引述出自哪儿?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有关杜鹃的诗句、神话传说、民俗,还有典籍中的介绍等。
3.在介绍杜鹃的.时候,作者还含蓄婉转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找出你认为流露作者感情的句子,并联系语境揣摩其中的感情。
课堂交流:
可是波兰有支名民歌《小杜鹃》,我虽不知道它的词儿,料想它定然是一片欢愉之声,悦耳动听。
作者用“可是”一转,看似不经意,却对有关杜鹃的古代传说表示了小小的否定。“料想它定然……”表明作者希望杜鹃也能啼出欢愉之声的思想,体现对杜鹃的喜爱。
往年亡友马孟容兄给我画杜鹃和杜鹃花,题诗也有“诉尽春愁春不管,杜鹃枝上杜鹃啼”之句,句虽平凡,我却觉得别有情味。
花鸟同名,本就“难得”,恰又是鸟在花上鸣,不是“别有情味”吗?而且,那也很难说是悲鸣吧。另外交代了题目的来历。
它的啼声哀切,也许是出于至诚,含有“垂涕而道”的意思,好使田家提高积极性,不要耽误了农事。
“也许是出于至诚”,其实是说,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是这样。赋予了鸟以人性,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大概四川的杜鹃到了苏州,也变此腔,懒得说普通话了。
风趣幽默地表达了对杜鹃啼声含义的不赞成,从而表达作者对杜鹃的喜爱。
我以为杜鹃声并不悲哀,为什么古人听了要心酸,要断肠,多半是一种心理作用吧?
杜鹃就是杜鹃,无所谓高兴,也无所谓悲伤,一切悲喜都不是客观事物本身。“多半”一词,表明作者既尊重传统文化,又不以自己的观点强予于人的谦和态度。
4.小结
提问:作者在“东拉西扯”,貌似纯知识介绍中,含蓄婉转地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对杜鹃的感情,虽然谈不上情有多深,但确实是有的。作者说杜鹃与自己最有缘,乃至笔名也取成了“瘦鹃”,加以作者对杜鹃文化如此熟悉,至少说明,作者曾经对杜鹃是怀着深情的。到老年写这篇文章时,也念念不忘;在这背后,可以理解为对中国文化的深情厚意。
作者在文章中还表明了另外一种态度,他比较同意西方人对杜鹃的态度,似乎并不觉得杜鹃之悲苦,甚至还可能有欢愉的感觉。
三.再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体特点
1.提问讨论:作者写了这么一篇文章来表达自己对杜鹃的感情和观点,他有没有想要说服你,甚至一定要你接受的意思呢?
2.你觉得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呢?
并不是要对杜鹃的好恶表态,而是把它当作一种文化现象,通过东西文化比照,持一份理性的态度,作尽量客观的叙说。
作此文时已经是饱经风霜的老人,回首往事,超然达观了许多,所以能够作一点理性的审视。
3.介绍小品文的特点
这篇文章,有别于我们以前学过的许多课文。它是一篇小品文。
小品文者,不主题先行,不刻意为文,天地间虫鱼鸟兽、花草树木,都可入文,凭作者散淡的心,轻灵的笔写成,所以小品文最能体现作者的才情风致。
阅读这篇文章,给人两个突出的印象:一是以大量的知识和文化信息支撑起文章丰富的内涵。二是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显示出作者独特的文风。这也正是大多数小品文的魅力。
四.布置作业
1.课外练笔:介绍某种花鸟虫鱼,或借某种花鸟虫鱼抒发情怀。
2.对照阅读《语文读本》中张中行的小品文《螳螂》。
篇4:高一语文《杜鹃枝上杜鹃啼》教案设计
高一语文《杜鹃枝上杜鹃啼》教案设计
[导学新概念]
本文与学生先前学过的文章有所不同,又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因素,学生阅读此文时,容易找不到北,因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资料显示屏]
周瘦鹃:鸳鸯蝴蝶派作家,作品,“周家花园”等。有关具体内容,请参阅教参。
[教学设计]
一、导语:在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长河中,文人赋予了一些特定的事物特定的涵意,比如:一说“松”,我们就想到“坚韧挺拔”;一说“竹”,就想到“刚正有节”;一说“梅”,立即想到“傲霜斗雪”的风骨,……杜鹃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意象,请大家结合这些材料谈一谈它有什么涵意?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春观《踏莎行》)。
再来看一首外国诗。
请你再说一遍你爱我
伊丽莎白・勃朗宁
请你再说一遍吧,说了还要说,
就说你爱我。哪怕你的话一再重复,
如同布谷鸟之歌,不断唱着“布谷”。
要知道:如果没有布谷鸟之歌,
就不会有完整的春天,身披绿袍
降临平原和山坡、树木和幽谷。
爱人啊,我在黑暗之中听出
一个忧虑的心声,由于不安的折磨,
我喊道:“再说一遍:你爱我!”谁会嫌
星星太多,哪怕颗颗都在天上运行?
谁嫌花太多,哪怕朵朵都为春天加冕?
请你爱我,你爱我,你爱我,把银钟
敲个不停!――亲爱的,只是别忘这一点:
也要用沉默来爱我,用你的心灵。
――可以看出中外对杜鹃的`态度不同,在中国杜鹃已被视作悲愁的象征物。周瘦鹃先生也以“杜鹃”为话题作文,他赋予杜鹃什么意味呢?我们一起来看《杜鹃枝上杜鹃啼》。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读。
请几位学生谈自己的感受(结合《荷塘月色》)
对学生的感受要予以尊重、肯定,鼓励其说自己的感受。
师总结:
《荷塘月色》:重在借景抒情,重在表情,最后以情动人,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和抒情。
此文:重在说理,有较强的知识性,最后以理服人,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和议论。
前者可称为散文(广义的、普遍意义的),后者可称为学者散文。
三、分析课文
分析时,提出问题,旨在让学生看到貌似“东拉西扯”,实际有中心,体会作者经营此文的散谈的心,似淡的情。
第一段:作者为何给自己取“瘦鹃”这个笔名?――因作“哀情小说”;“鹃啼瘦”天地间愁种子;喜爱。
在国外(波兰),人们认为杜鹃怎样?――一片欢愉之声。
可见中外对杜鹃有不同的认识,这种不同其实是中外传统心理的不同。
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花鸟同名;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难得,别有情味,可见对杜鹃的喜爱之情。
第三段从科学记载的角度说杜鹃是只益鸟,怎么解释它的啼声呢?――也许是出于至诚,使农家不要耽误农事。(语中并无悲喜之意)
第四段写关于杜鹃的神话和诗句,对杜鹃悲啼予以解释。
第五段写西方人对杜鹃的喜爱,揭示中国人赋予杜鹃“愁种子”的原因――大概是心理作用吧。
问:你怎样理解作者对黄鹂由年轻时的将名字改为“瘦鹃”而到现在的“我以为并不悲切”?
问:对古人“鹃啼血”,赋予“杜鹃”“天地间愁种子”的说法,你怎样理解?
总结:可以看出作者以散谈的心写杜鹃,话中西差别,实际上是话中西文化的差别,也可看出作者饱经沧桑之后,“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的淡然、坦然、释然。
【杜鹃枝上杜鹃啼(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