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角的认识和度量 教案教学设计(冀教版四年级上册)

角的认识和度量 教案教学设计(冀教版四年级上册)

2023-07-06 07:48:0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Celest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0篇角的认识和度量 教案教学设计(冀教版四年级上册),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角的认识和度量 教案教学设计(冀教版四年级上册),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角的认识和度量 教案教学设计(冀教版四年级上册)

篇1:角的认识和度量 教案教学设计(冀教版四年级上册)

《角的认识和度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角的认识和度量》是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二部分《角》的第一课时,教材通过呈现生活中常见事物中不同的角,引导学生学习角的表示法和读写方法,并通过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引出认识量角器和角的度量单位,并学会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生活中的角已经具有初步的感知,对这部分的学习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是对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还很陌生,需要重点讲解和练习。

三、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根据“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拟订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学会角的表示方法,能正确读、记角。

(2)使学生认知角的计量单位------“度”,学会用量角器正确测量角的度数。

2、能力目标:使学生能够熟练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能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合作、探究意识。

四、重点难点

认识和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

五、教、学法分析

新课标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了有效的达到教学目标,科学合理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计划利用教具的直观演示,学具的实际操作,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从而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六、教学具准备:本课课件、三角板等

七、课时安排:一课时

八、基于上述设想,设计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板书课题

通过观察折扇、圆规、剪刀张开时的形状引出课题---角的认识和度量。(投影)

(二)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

1、认识角

(1)观察投影,师生交流,得出结论:角是由一点画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

(2)介绍角的读法和写法

首先,观察投影,小组交流;

接下来,师生互动,指导学生正确的读、记角。并板书:记作∠1,读作角1;记作∠ABC或∠B读作角ABC或角B

最后,出示几个不同的角,指导学生说一说他们的读记方法,巩固所学知识。

2、比较角的大小

指导学生用纸折出不同大小的角,比较他们的大小,得出结论,角的大小取决于角开口的大小,而与边的长短无关,进而引出认识量角器和如何测量角的大小。(投影)

3、认识量角器

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自己手中的量角器,交流自己的发现成果。

接下来,结合投影,介绍量角器由中心点、零刻度线、外刻度线和内刻度线构成,并认识角的单位---度。

4、指导学习量角器的用法

首先,学生分组探索交流量角器的用法。

接下来,各组选派代表汇报交流成果。

最后,结合投影,总结量角器的用法。即

(1)角的顶点和量角器的中心点重合

(2)角的一条边和零刻度线重合

(3)另一条边在量角器上所对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注意:选择哪一圈的零刻度线,最后就应该读哪一圈的刻度。

角的顶点在左边读内圈,角的顶点在右边读外圈。

*板书  两点对齐,两线重合,注意读法

(三)动手实践,巩固新知

1、结合课后试一试   投影

(1)小组合作。试着测量各角的度数,并写下来,讨论:你是怎样测量的?

(2)引导学生观察各角的位置:说一说怎样放置量角器最便于测量角的度数?

2、课堂比武 交流成果

在黑板上出示几个角,每组选派代表来台上演示怎样测量角的度数。比一比,那组完成的又快又好。

(四)联系实际,巩固深化

动手量一量我们手中的三角板、课本等,看一看他们的各角分别是多少度?

(五)总结评价、点拨重点

1、引导学生回顾,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2、结合板书,再次强调测量角的方法。布置课下作业,完成练一练。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批评指教。谢谢大家!

(六)板书

角                  记作∠1    读作角1

的          认识    记作∠ABC或∠B

认                  读作角ABC或角B

和                   两点对齐  两线重合

测          测量

量                   注意读法

篇2:认识线  教学设计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教材37-38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操作活动,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含义。

能力目标: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教学媒体   图片

教学过程

一、探索新知

1.小实验

出示图片《小实验》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你想把一块木板固定在墙上至少需要几个钉子?

学生讨论、汇报。

2.画直线

(1)在本子上画一个点,试试经过一点画直线,看看能画几条?

(2)在本子上画两个点,试试经过两点画直线,看看能画几条?

汇报结果。

二、得出结论

师生共同总结出直线的基本性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三、生活中的应用

出示图片《实际运用》

师:同学们还能找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在生活中应用的其他例子吗?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适当引导:栽树时只要确定两个树坑的位置,就能确定同一行的树坑所在的直线。建筑工人在砌墙时,经常在两个墙角分别立一根标志杆,在两根标志杆之间拉一根绳,沿这根绳就可以砌出直的墙来。

四、小结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五、巩固练习

过一个点可以画出(  )条直线;过两点可以画出条直线; 过三点至少可以画()条直线,最多可以画()条直线。

篇3:桂林山水 教案教学设计(冀教版四年级上册)

5、桂林山水

文本细读:

《桂林山水》是一篇记写桂林优美风光的经典之作。课文从漓江的水、桂林的山、山中的溶洞三个方面,为读者展示了一幅“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画长卷。

作者对桂林山水风景特点进行观赏、分析、思考后,从水、山、洞三个方面概括写了桂林山水给作者留下的美好印象。而在记写每一方面景色的时候,又都是采用了比较的方法,在比较中发现,也让读者在比较中更清楚地把握景物特点。作者把漓江和大海、西湖比较,说明漓江的水是静的、清的、绿的;把桂林的山和泰山、燕山比较,说明桂林的山是奇的、秀的、险的;把桂林的溶洞和作者在电影中见到的溶洞比较突出了桂林溶洞剔透、幽深、绚烂的特点。最后作者又把山、水、洞联系起来描写,使人产生“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总体印象。

作者对桂林山水特点的把握与概括是准确鲜明,表达中一处处妙喻更使桂林山水洞的形象逼真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排比句的运用使桂林风光的意境美、文章表达的语言美和作者心中浓浓的情感美融为一体。文章结构明晰、描写生动,语言华美,在表达上学生可以得到多方面的滋养。

教学《桂林山水》要把认识了解桂林风光的自然美,体会文章的画面美、语言美,同营造课堂的氛围美结合起来,使学生对桂林风景名胜有更多的了解,对桂林风光画面有更深的印象,对文章的表达有更多的感悟,使课堂成为师生一次美的享受。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本课“陆、扩、”等12个生字,掌握“桨、涉、赏”等12个生字,注意积累本课中优美的词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三自然段。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大意,背诵第4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2、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想象文字勾画的桂林风景图。

3、学习体会作者抓住特点从几个方面观察描述景物的方法。了解比喻、排比,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表达效果。

4、能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语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桂林山、水、洞“秀美、奇美、幽美”的特点,培养孩子投身自然、热爱大自然优美风光的思想感情。

策略与方法:

反复朗读,背诵,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于桂林山水的图片,资料。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师:昨天我们和诗人一起游历了洞庭湖,天门山,今天,我们要求有天下第一之称的桂林山水去看看,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检查预习课文的读书情况

2、自主读文,明确要求:

(1)、对一些较长的句子要重点读、反复读,直到读通顺。

(2)、遇到难读的长句子,要和同伴互相倾听读正确。

2、理解词语:

在读中结合语言环境、借助工具书、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波澜壮阔、水光潋滟、峰峦雄伟、重峦迭彩、危峰兀立”等字词的意思。

3、文章主要从那几方面写了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师生对话、品味语言。

1、再读课文,对文章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2、漓江的水“静”在哪里?除了静还有“清”、“绿”都体现在哪里?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理解。

如果说,漓江的水是静的,使我们所看见的,那么如何让每有感触到他静的人通过我们的声音感觉出他的静呢?

试着练习朗读。

桂林的山“奇”在哪里?再读课文,抓住具体的词句分析体会。

3、看了水,欣赏了山,也浏览了洞,那么桂林山水整体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又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4、谈一谈学习了这篇文章的收获,特别是在描写景物方面。

如:注意观察分析景物的特点;总分总的结构安排使文章脉络非常清楚;比喻、排比可以让表达更加生动、流畅;适当引用名言佳句可以让文章画龙点睛、妙笔生花……对于排比句,重在让学生体会,不要作为知识点让学生记忆。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栽”字,找出同样结构的字进行指导书写。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背诵该篇文章,可以配乐背诵。

[桂林山水 教案教学设计(冀教版四年级上册)]

篇4:认识公顷 教案教学设计(冀教版五年级上册)

第一课时  认识公顷

地北头镇鲁家峪九年一贯制学校   蔡占永

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64-65页--------认识公顷。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借助平方米建立“1公顷”单位概念,学会应用公顷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结合具体实例,经历认识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并探索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认识公顷,会进行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换算。

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想一想,我们都学过哪些表示面积的单位?

(---汇报---整理----引出)说得真好,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一个专门表示土地面积的单位-公顷!(板书)

二.明确教学目标:(出示课件)

1.齐读

2.读得真好,这些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掌握的知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个表示土地面积的单位----公顷。

三.新授

1.认识1公顷有多大(课件展示)齐读、再读、默记。(图形板书)

2.思考,1公顷相当于多少平方米?(小组讨论,指名上台讲解:因为1公顷相当于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而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面积为10000平方米,所以,1公顷=10000平方米)

板书: 1公顷=10000平方米

3.想象一公顷有多大(讨论-发言-小结)

4.再读课件小结。(及时表扬)

四.巩固练习: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面积单位--公顷,并且知道了它和平方米之间的关系,下面我们来完成几道练习题。出示课件(由浅入深,练习一,自由回答;练习二小组学习,总结方法)

五.拓展延伸:刚才的练习,同学们完成的非常棒。下面,就让我们用刚刚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一下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数学问题吧。

出示课件小组讨论-汇报交流(尽量使用实物投影)-----教师小结

六.课堂总结: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课件出示

七.板书

认识公顷

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公顷(可以图代替)

1公顷=10000平方米

篇5:角的认识 教案教学设计(冀教版二年级上册)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在教研基地活动中,我进行了冀教版二年级上册56~58页《角的认识》一课的教学展示。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1、通过操作,使学生经历直观认识角的过程。2、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用纸折或或大小不同的角。3、能在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中找到角,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围绕着这样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一:情境创设:

师:我们先来看一幅图(出示图)这幅图上有许多我们认识的图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把你发现的图形用你手中的小棒摆出来(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摆完后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摆了哪些图形?分别用了几根小棒?(全班汇报交流)

生1:我用四根小棒摆成了一个长方形;

生2:我用三根小棒摆成了一个三角形;

生3:我用四根小棒摆成了一个正方形;

生4:我用四根小棒摆成了一个菱形;

生5:我用两根小棒摆成了一个角;

……

随学生的汇报,教师把用两根小棒摆成的图形,放在投影上展示.

(针对教材呈现的用四根、三根、两根小棒进行再加工,为学生提供一个十字路口的情景图,图中蕴含了很多图形,让学仔细观察图,把你发现的图形用小棒摆出来,这个开放情境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了新的挑战,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发现图形,同时拉进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师:刚才经过大家的认真观察、积极动脑,我们摆出了许多图形。其中像这样用两根小棒摆出的图形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图形角。哪个是角呢?角就是这两根小棒相夹的部分。请大家也像这几位同学这样用两根小棒摆成一个角。拼完后,同桌互相指一指哪是角?把你拼得角用手势告诉老师。

(揭示角、摆角、指角、用手势比划角,通过一系列的动手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了角,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为下面进一步认识角打下了基础。)

二、探究与体验

师:刚才大家用小棒拼得角都是固定的角,下面大家想不想做一个可以活动的角,请大家用准备好的两条硬纸板和一个图钉做一个活动角(学生操作)

师:把你做的角举起来,同学们做的都不错!请大家像老师这样移动角的一条边,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和你同桌说一说。

生汇报:

生1:我发现移动一条硬纸板角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生2:我发现移动一条硬纸板可以形成大小不同的角。

生3:我发现两条纸板的张口越大角越大,张口越小角越小。

……

(移动角的一条边你发现了什么?这一开放性问题的设计符合了新课标的精神,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通过同桌交流,发现并进一步理解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师:移动一条硬纸板都可以形成哪些角呢?请大家举起来(找几人回答)同桌互相比较一下谁得角大?谁的角小?

师:总结,也就是说可以形成这几种类型的角(电脑出示实物图)如果把这几种角画下来是这样的(电脑出示角)这就是角,我们把它叫角1、它叫角2、它叫角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个角,你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汇报。

师:我们把这两条直线叫角的两条边(出示)这个点叫角的顶点。

师:刚才通过大家的积极动脑认真操作我们认识了角,并制作了一个活动角,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折纸的游戏好不好?请大家用准备好的彩纸折一个角,折完后,同桌互相说一说哪是角的边,哪是角的顶点?

生:交流(找4-5人展示)

(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安排用彩纸折角的游戏,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明确角的含义,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师: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的地方有角,谁来说一说你在哪见过角?(指名说)

(让学生在生活中找角,把数学知识扩展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学生情绪一下子调动了起来,从教室中找出了许多角,并能笔画出哪是角,虽然找出了许多角,但学生仍有语言未尽的感觉。)

师:大家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画一个角?

教师示范,学生认真观察说一说应怎样画,请大家打开书58页,自己试着画出三个大小不同的角,画完后同桌互相指一指角的边和顶点。

三、实践与应用

1、出示教材58页2题。同桌互相说一说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

2、 问题讨论”栏目,哪些图形里有角,哪些图形里没有角?说明理由。

课上完了,回想《角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学生对角的认识生活经验不多,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根据学生实际和新课标精神,创造性使用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感觉本节课体现了以下几点:

1、 敢于放手,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同桌小组交流,使学生经历了学习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应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活动,使他们能够在活动中感受别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以改变和完善自己的认知。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通过几个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如:移动角的一条边,你发现了什么?观察这三个角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和小组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同时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个性,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经历了认识角的过程。正是因为有了教师的放手,才有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学生真正会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2、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在情境创设时,我改变了教材用4根、3根、2根小棒摆图形,而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十字路口的生活场景,图中蕴含了大量的图形,让学生观察并把发现的图形摆出来,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调动了起来,他们用不同根数的小棒摆出了各种图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这一情景的创设为后面的体验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拉进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篇6: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知角的计量单位——“度”,认识量角器,并学会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能正确测量角的度数。

知道角的大小是由角的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决定的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摆”,“量”,“画”,加深对角的大小的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积极参与量角的学习活动,在探究量角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实践中产生发现数学规律的兴趣。

教学方式:

观察、比较、练习、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评价方式:

1.通过自评、集体评议及课堂展示评价等表现性评价手段,检测目标一、二的达成情况。

2.通过基本评价题目和课中学生的回答和做题情况,检测学生对“角的度量”的掌握情况,从而检测目标三的完成情况。

教学准备:

量角器、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景引新,以情激趣

1、学生进行画角活动,教师任意的选两个角进行比较,提出问题:角1和角2比,哪个大?大多少?有谁知道?

2、揭示课题:看来角是有大有小的,但光用眼睛我们是看不出来大多少,这就需要我们去进行测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度量

二、目标导学,自主探究

建立1度角的表象和认识量角器的结构

1、过渡语:我们在以前学习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是需要有统一的长度单位和相应的测量工具;今天我们需要测量角的大小,同样也要有自己的计量单位和相应的测量工具。

2、建立1度角表象

课件演示:将一个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份所对应的角就是1度角,将1度角用蓝色显示并出来,让学生感知他有多大,再看看自己量角器上的1度角。

3、出示量角器:学生观察,看看量角器上都有些什么?

学生发言时教师抓关键词:中心点、0刻度线、内圈读数、外圈读数、90°刻度线。(课件演示)

三、尝试用量角器读角,为量角做铺垫

过渡语: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学习,我们了解了角的计量单位和测量工具,现在我任意地出示角,你能利用量角器读出这个角的度数吗?

1、出示30°角,学生尝试读角,并说明自己读角的方法。教师引导让学生明白读角时要看角的两条边:一条边要和0°刻度线重合,这样才能从0开始读起,另一条边对着的刻度选哪圈刻度要看0°在哪圈。

2、分别出示60°、90°、120°这些角让学生读,并说方法。

四、学法指导,合作质疑——在活动中探究量角方法

1、尝试量角:出示两个角(P37的角),学生先估一估,(结合直角、锐角、钝角的知识进行估计),到底有多少度,学生自己用量角器进行测量

2、交流方法,从而得出量角的方法。学生上台展示并说一说自己的方法。

3、教师小结:两重合,一读数。分别用课件演示

两重合:量角器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一读数:看角的另一条边对的刻度数

4、出示两个角(角的开口一个朝上一个朝下)学生上台操作,教师再次强调两重合再读数。

5、练一练

(1)做一做第二题

(2)判断题。学生判断后说明理由。

6、出示一个边很短的角,量角器放上去无法清楚地看准读数,学生想办法。方法:利用直尺或将角的边延长

五、目标检测

1、填空

量角的大小要用,角的计量单位是(),用符号()表示,表示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1度,记作()。

量角时,量角器的中心与()重合,0刻度线与()重合,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

2、判断

角越大,角的两边越长。()

用一个5倍的放大镜看角,这个角也扩大5倍。()

画在黑板上的40度的角比画在纸上的40度角大。()

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角两边的长短无关。()

五、全课小结

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

角1 计量单位:度“°”

角2 测量工具:量角器

篇7: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教案

教学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数学四年级第七册P83-85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认识、熟悉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2、熟练使用量角器量角。

能力目标

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的主动探索过程,灵活使用工具。

情感目标

通过主动操作,使学生感受到量角器的作用,体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含义,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善于使用工具,善于找到趁手的工具。

教学重点:

熟悉量角器,会用量角器画角。

教学难点:

量角器上有两组“零刻度线及其读数”,学生应正确寻找与使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 同学们,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角的度量”,我们先来聊聊两句成语:“磨刀不误砍柴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 磨刀花费时间,但不耽误砍柴。比喻事先充分做好准备,就能使工作加快。

3. 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4. 就我们即将学习的内容“角的度量”来说,我们也必须准备好合适的工具——量角器。

说明:通过成语的情景,引入量角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 请你仔细地观察量角器,然后做一个介绍。

2. 罗列量角器的相关知识:(请学生介绍)

(1)量角器是一个半圆,这个半圆被分成180等份;

(2)量角器上有一个中心点,叫做“中心”;

(3)从“中心”向左右两边,分别有两条直线,都叫做“零刻度线”;

(4)两条零刻度线分别对应两组读数;

(5)读一读量角器上的刻度

说明:通过对量角器的认识,让学生熟知量角器每部分的构成,为下部分的量角做好必要准备,并且由学生自主观察,获得新知,这样对于学生正确使用量角器度量会有所帮助。

三、自学课本,尝试操作

1、请先独自思考,再看书自学如何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

(1)自学

(2)汇报交流:量角器上最小的读数是0°,的是180°,说明使用量角器可以测量出从0°—180°的角。

2、完成书上第84页的量角,并总结出量角三要点。

3、请用量角器测量三角尺的角,并记录下来。

4、交流评议。

说明:通过学生自学,初步了解如何用量角器量角,再通过课件的演示和教师的口述相结合,让学生进一步掌握量角的正确过程,最后请学生自己通过操作,总结出量角的三要点,这样学生对使用权用量角器量角的过程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经历了自主尝试,亲历学习过程,老师又能够及时巡视,点评纠正,这样学生就能少走弯路。

四、分层练习,及时巩固

1、填空

量角器是一个 ,从中心向左右两边各有一条 。

量角器被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应角的大小是 ,记作 。

2、独立完成书p71的第1、2、3、4、5题。

(1)小组合作交流。

(2)小结。

说明:通过这部分的练习,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让学生更明确量角的方法。

五、课堂总结,收获评价

师:说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发现了什么,对我们有何帮助?你对你今天的学习评价如何?

说明:二期课改强调对学生的评价,学生能够通过自我的评价,相互的评价和教师的评价有机结合,能够全面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状态。

篇8: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教案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 知道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符号是“°”。

2. 掌握3个特殊角“直角、平角、周角”。

3. 掌握“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的主动探索过程。

情感目标

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分享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理解“周角、平角、直角”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旋转成角”。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1. 情景导入角的计量单位。(课件演示)

2. “度”是角的计量单位,读作“度”,用符号“°”标示。

3. 1度可以简写成“1°”

4. 出示37°,“37”表示数值,是“量数”,“°”是“计量单位”。

5. 作为计量单位“度”,生活中的应用范围很广:水沸腾时为100度,结冰时为0度;正常体温是摄氏37度,高于它就是发烧了;一盏100瓦的灯,连续开10小时,用电1千瓦小时,我们常称作1度电;近视眼患者佩戴300度的眼镜;某种白酒38度;上海位于北纬32度、东经122度,等等。

说明:通过课件的演示和生活中实例的介绍,生动的引导角的度量单位“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直角、平角、周角的定义。

1. 请你仔细地读读上面3句话,你觉得有什么问题。

2. 出示P68、P69出现的定义

i. 一点(O)和从这一点(O)出发的两条射线(OA和OB)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ii. 直角: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四分之一周,所成的角叫做直角;

iii. 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半周(二分之一周),所成的角叫做平角;

iv. 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所成的角叫做周角;

3. 理解“旋转、端点、射线”。

v. 端点——一点(O)、曾经叫做“一个点、顶点”

vi. 旋转——利用圆规画圆,体会旋转,绕圆心旋转;

vii. 射线——没有尽头,也就无法表示长度,所以角度与射线的长度无关;

viii. 重新定义锐角和钝角

ix. 锐角:小于直角的角叫做锐角。(与以前说法一致)

x. 钝角:大于直角而小于平角的角叫做钝角。(重点理解“小于平角”)

说明:通过对概念中关键词的理解,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让学生认识了直角、平角和周角。学生学习的过程变得具体化和形象化。

三、学习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1. 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2. 1直角=90°、1平角=180°、1周角=360°;

3. 2直角=1平角、2平角=1周角、4直角=1周角;

说明:通过对角之间关系的整理,让学生能够熟知不同类型的角。

四、小练习

1. 下列这些是角是锐角、直角、钝角、平角还是周角?

∠=78° ∠=180° ∠=123° ∠=360° ∠=20° ∠=90°

2. 填空

一个周角=_____个平角=______个直角

3. 填“<”、“>”或者“=”。

锐角〇90° 90° 〇钝角〇180°

说明: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对角的分类有更明确的认识。

五、总结

师:说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发现了什么,对我们有何帮助?你对你今天的学习评价如何?

篇9:冀教版四年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复述课文。

过程与方法:

1、查找资料的方法,与自身相结合的方法,阅读、讨论、谈话等方法。

2、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

2、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查找资料,了解水浒人物故事与同学交流,感受阅读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我”爱读《水浒传》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读词语,并用这些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出示:特别 百听不厌 破涕为笑 迫不及待 津津有味

2、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学习第一部分(1-3自然段)想看《水浒传》

1、请你们自由朗读课文的第1-3自然段,思考:“我”如何爱上读《水浒传》的?课文中的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了“我”对《水浒传》的深深喜爱之情呢?读完后用笔画出相关的句子。

指导学生体会:

a)小时侯听邻居老大爷讲故事,初次接触水浒故事就被深深吸引住了,对于武松打虎更是百听不厌。

b)写在家里找到一套《水浒传》,虽然看不懂,却盼望能读像《水浒传》这样有趣的书。

c)写当心爱的书被大火吞没了后,哭着要《水浒传》,直到妈妈答应了才破涕为笑,更表明了“我”想看《水浒传》的心情。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朗读相关的部分。

师:通过这几件事情,我们不难看出“我”爱上了读《水浒传》。

我想你一定有自己的体会了,现在请带着自己的感情来读一读1-3自然段。

自由读,指名读。

2、齐读1-3自然段。

带着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我们一起来读读1-3自然段。

学习第二部分(4、5自然段)爱看《水浒传》

1、默读4、5自然段,想一想:“我”是怎么读《水浒传》的?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4、5自然段后汇报学习成果。

3、指名朗读,让学生想象画面,深入体会“爱读”。

a)师:我“迫不及待”地读起来,谁能说说“迫不及待”的意思?“我”是怎么“迫不及待”地读的?(早上……晚上……放学路上……)

b)师:“我”还怎么读呢?(还读了“武松打虎”)

4、品读“武松打虎”的细致描写,以第5自然段的描写为剧本,小组排演“武松打虎”小短剧。

a)自由朗读这个自然段。

b)请小组合作排演武松打虎的小短剧,可以加上对话,看看哪个小组最精彩?

c)再次朗读。

5、感情朗读,读出“我”的'痴迷和喜爱,感受“我”阅读《水浒传》的喜悦。

带上自己的感情读读这两个自然段。指名读、齐读

学习第三部分(6自然段)读了《水浒传》后的收获

师:自由读这个自然段,看看这个自然段又说了什么?

师:你们自己读书的时候,有没有象文中的“我”这样,有自己的收获呢?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全班交流。

师:谁来说给大家听听?

师:我们再一起读读文中“我”的收获。

三、总结拓展

1、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文中的“我”童年读《水浒传》的故事,经历了三个过程:想看《水浒传》——爱看《水浒传》——读《水浒传》有的收获,请你快速浏览一遍课文,结合老师的板书,复述课文。

2、《水浒传》是本极有魅力的书,还有许多英雄好汉等着我们。课后请同学们阅读《水浒传》,完成以下作业:

a.准备一个水浒英雄人物的小故事,在班上说给同学听。

b.办一期以“水浒英雄人物”为主题的手抄报。

c.写一篇论水浒英雄的小练笔。

板书:

15 童年读《水浒传》

篇10:古诗二首 教案教学设计(冀教版四年级上册)

4、古诗二首

文本细读:

《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诗人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月夜遥望洞庭湖写下的。很多诗人写洞庭湖,都着眼于它波澜壮阔的气势,这首诗却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明白如话,却意味隽永。以语言轻俏,意境静美而著称。

秋天的朗朗清月,洒下如水的月光,湖面上水平如镜,静静的月,静静的湖,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沉静、和谐、秀美的景色。今夜为何如此静谧?因为“潭面无风”,风平则浪静,才有第一行中湖光秋月、水天一色。“镜未磨”形象地写出月光下湖面的缥缈、朦胧之美,就像古时没有经过磨拭的铜镜一样,没有鲜亮的光泽。古代没有玻璃,镜子是用青铜铸的,磨光以后才能照人。未磨的镜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一个“遥望”将我们的视野一下拉向广阔的八百里洞庭。此时,不仅可以欣赏到洞庭湖面之美,还可以看到美丽的山水之景。作者展开了奇丽的想象,给整幅画画上了点睛之笔:如果把月光下泛着银白波光的洞庭湖比作一个巨大的白色银盘的话,那么,湖中风景秀丽的君山就如同古时小妇人的青螺髻了!全诗纯然写景,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生动的比喻。读来饶有趣味。

《望天门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一次乘舟沿江而下,经过天门山,眼前奇特伟美的景色勾起了他的吟兴。诞生的一首不朽的诗篇。天门山,在今安徽省当涂县西南十五公里处的长江两岸,有两座夹江对峙的山峰,东为博望山;西为梁山。两山错落相对,犹如一扇天然的江上巨门,浩瀚的长江水浪从中穿过,因此人们又形象地将两座山总称为天门山。短短四句诗,描绘了天门山矗立江岸,对峙如门的英姿,写出了长江碧水东流,孤帆远来的美景,同时,借助于笔下一派雄丽的景色,也将诗人宽阔的胸襟、奔放不羁的情思和盘托出。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人首先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楚江,即长江。当涂在战国时代属楚国,故称流经这一带的长江为楚江。读着诗句,使人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断”、“开”两字,下笔利落有力,从而将天门山夹江而峙,相望如门的形势极其简洁、准确地描绘出来,显示了大自然创造力的神奇和伟大。在诗人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博望山、梁山夹峙于长江两岸,江面变窄,加之由西向东的长江走势在这一带呈北折之态,致使湍急的水流回环旋转。“回”字鲜明地概括了天门山下的流水不同于长江别的地方流水的自身特点,落语看似平常,却真实、准确而生动。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出“望”的立脚点和诗人的淋漓兴致。博望山和梁山峙立于长江两岸,远远相对,高高耸出浩渺的江面之上。这是对首句“天门中断”四字的具体化,状写“中断”后的天门山形成对称的两座山峰,各据一岸,与中间奔流的长江,构成一幅天然的山水画。“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有了动态美。缘何产生“相对出”这样的感觉?那是因为诗人不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而是在“日边来”的“孤舟一片”之上。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也就油然而生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孤帆一片日边来”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试想:丽日照临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夹峙两岸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多么惬意,多么美好的图景!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螺”,掌握“庭、镜、磨、螺、潭”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

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

3、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洞庭湖的静美以及天门山的壮美。体会诗人用心感悟自然,用爱抒写自然的情怀。

策略与方法:

反复朗读,背诵,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

教师准备:写好古诗的黑板、古诗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前三篇文章我们了解了大自然的美丽,今天我们来看看祖国风景名胜的美。

谈谈自己到过哪些风景名胜,激发学生对风景名胜的向往。

二、自学古诗,感悟诗情。

1、读诗。

2、解诗题。诗题“望洞庭”“洞庭”指的是洞庭湖。

从一个“望”字你了解到了什么?

3、解诗句。

(1)请大家读一读诗句,对哪些字词还不明白。

(2)学生质疑,根据学生发问和回答,课件出示难解字词意思,让学生板书(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

(3)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诗句的意思。

(4)你学懂了哪一句,向大家汇报一下。

根据学生发言进行补充纠正(连字词意思、看插图等)。

(5)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如诗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如《望洞庭》中 “洞庭”“湖光”“秋月”“潭面”“无风”“镜”“遥望”“山水”“白银盘”,《望天门山》中“天门山”“江”“碧水东流”“两岸青山”“孤帆一片”“日边来”

2、读着诗句让你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3、解答疑问:“两相和”“镜未磨”“翠”“青螺”“中断” “楚江开”“回”“相对出”“日边来”等词语的理解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教师可以结合资料进行说明。

4、读全诗。体会望洞庭的动之美,体会望天门山的强劲气势。对比朗读。

5、品味吟读,入境背诵。

理解了诗歌意思后,如果你能够入情入境地想象诗人当时的情景,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就更好了。

鼓励学生背诵。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自主认识字词,同桌互相测试。

2、指导学生找形近字的方法记忆“庭、镜、磨、螺、潭”生字。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孟浩然也写了一首描写洞庭湖的诗,我们来比较背诵欣赏。

[古诗二首 教案教学设计(冀教版四年级上册)]

篇11:冀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垂线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垂线的认识(教材78-7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平面上两条直线相交成四个角,有一个交点;了解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含义,认识垂线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观察、测量、画图等教学活动中,经历认识垂线的垂线的过程。经历两条直线相交关系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在探索中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能力、探究能力、和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知道平面上两条直线相交确定一个点;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垂直关系,认识垂线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难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

教学准备:课件;每人两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有一天小明想从家到一条马路上,他家到马路有很多条路可走,同学们请看(出示课件),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生:第二条路。

师:那么你们知道为什么第2条路最近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认识垂线)

二、引导探究,自主建构

(一)认识相交

1.学生动手摆放小棒。

师: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两根小棒,在桌面上任意摆放,会出现那些情况?(学生动手摆放)大家可以相互观察一下,你和同桌摆放的一样吗?

2把小棒看成是可以无限延伸的直线,学生自己画出自己摆放的图形。

师:如果把这两根小棒看成是两条直线,根据直线的特点,你能把你摆放的图形画在你的本上吗?哪位同学愿意把你画的图形展示给大家?(学生到前面展示)

学生所画的图形有以下几种

预设:学生画的可能会有一下情况:

根据直线无限延长的性质这些图形会是什么样?

3.出示课件(相交的图形)

师:大家画的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相较于一点 。

师:这个点就叫“交点”。

师:两条直线相交成几个角?有几个交点?

生:4个角,1一个交点。

(二)认识垂线。

1.师:如果把相交成的4个角分别标上∠1、∠2、∠3、∠4,观察两条直线相交的角,你想到了什么问题,能提出来吗?

预设问题:a.∠1和∠2相等吗?

b、∠1+∠2等于多少度?

c ∠1是多少度?

2.学生用量角器测量相交的特殊情况(垂直)时角的度数.

师:∠1到底是多少度,只凭我们的眼睛是看不出来的,我们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3引出垂线。

师: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板书

师:对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预设: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互相垂直。

师: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板书)

强调:我们可以说直线a是直线b的垂线,直线b是直线a的垂线。

4在生活中找垂直的现象。

师: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垂直的现象,你能找出那些?

(三)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找到了许多垂直现象,好,大家看大屏幕,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个。

1. 师:大家观察从直线外一点A到直线到直线画了几条线段?观察这几条线段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a哪条线段最长?

b线段AC是直线的直线吗?

……

2得出结论: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垂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师:我们怎样来解决这些问题呢?现在大家就行动起来,解决不了的同学可以同桌解决。(学生拿尺子测量几条线段的长度)

师:通过测量我们已经知道了AC这条线段最短。大家仔细观察线段AC是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同时板书: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垂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那么,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小明走第二条路最近吗?

3.出示课件(小明过马路)那么,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小明走第二条路最近吗?

生:

三、强化训练,拓展应用

师:我们能够运用本节课所掌握的知识解决了这个问题,你们还想解决更多的问题吗?敢接受挑战吗?

(一)、填空。

1.两条直线相交成( )角时,这两条直线叫做( ) 。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 )。这两条直线的 交点叫做( )。

2.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垂直线段的长度叫做( )。

(二)、判断。

1.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不互相垂直。(  )

2.过直线外一点做已知直线的垂线段,只能做一条。( )

3.两条直线相交成4个角。( )

4.两条直线相交,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垂足。( )

(三)试试你的眼力:下面各组线,哪一组互相垂直,哪一组互相平行?(见课件)

(四)、找出下图中互相垂直的线,你能找出多少组?(见课件)

四、自主反思,深化体验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是怎样学的?学的怎样?学完这节课你还有什么不懂得问题吗?

篇12: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本册主要围绕“性质与功能”这一组统一概念,整合教学内容,进行单元和课题设计。全册共有6个单元,19个课题。本册在内容方面以物质世界的声光电磁方面的知识为线索,但学习的重点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而在于通过调查、观察、实验、设计、制作、搜集信息等各种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关心日常生活中有关声光电磁应用的新知识、新产品、新技术,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引起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本册总目标: 1、  用感官或工具感知物体的性质与功能;能用语言或简图描述、记录物体的性质和功能,能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设计实验进 行探究,并对实验结果做出科学的解释。 2、  能从科学的角度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声、光、电、磁等现象,主动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愿意与同学合作完成探任务,能体验到讨论与交流的好处;能体验到大胆想像的乐趣;愿意听取其他同学对自己“作品”的评价,并愿意进行改进。 3、  能辨别制成常用物品的材料,并能举例说明材料的用途与其性质有关;知道物体发声和声音传播的简单原理;了解光的传播、镜子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及日光的色散现象;知道材料按导电性能可以分为导体和绝缘体,知道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知道用一些基本组件连接一个简单电路和开关的功能;能探究磁铁的方向特性以及磁铁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规律;能举例说明人类传播信息的方式及科学技术发展对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 4、  能举例说出“新材料、声、光、电、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给人类生活带来的诸多便利;懂得节约用电的常识,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能举例说出噪声和强光对人类的危害;能理解电和磁的应用对人类方式的'改变。   第一单元 常见材料 常见材料单元是本册书的引入单元。本单元以常见材料为研究对象,帮助学生利用感觉器官和简单工具认识常见物体是由一些材料制成的,引导学生了解常见材料,认识常见材料的性质,了解材料加工的过程,激发学生了解新材料、关心新材料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事物的良好学习习惯及独立搜集资料、从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意识到人类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材料,而一些材料的利用也会给环境带来影响,人类为了更好地生活,在天然材料的基础上,制造了许多新材料,人造材料有许多天然材料所无法代替的性能和优点。 1、身边的材料 教学目的: 1、学生能判断物体由不同材料组成的,并且还进行分类。 2、认识某些材料的用途和性质。 3、能区分人造材料和天然材料。 4、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材料的分类、人造材料与天然材料的区分、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A、教师谈话: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用材料制成的。你知道哪些材料? B、学生回答:木头、金属、塑料、纸、布、泥、棉花、石油、沙子、水、毛…… C、教师:提出今天的研究问题--------认识身边的材料,板书:身边的材料。 二、新授: 1、知道物品由哪些材料做成。 A、教师出示一种物体,学生说出它的制成材料或由学生拿来的各种物品说出它的制成材料。 例:汽水灌---金属铝;字典----纸;鞋箱----木头;公仔娃娃---布和棉花; 小刀---金属铁;报纸---纸;  陶瓷----泥土;钥匙----金属铁、铝或铜; 房子----铁、木、泥土、石头、沙子等;杯子---塑料或金属…… B、请学生把学生带来的所有物品进行分类: 木头物体、塑料物体、金属物体、纸的物体等 C、请学生讨论:还有哪些物体由以上材料制成的。 D、检查:下列物品有几种材料制成的? 1、饭桌、2、保温杯、3、铅笔、4、手电筒、5、衣架、6、沙发…… 2、认识人造材料和天然材料 A、什么是人造材料和天然材料? 天然材料:自然界中自然生长的或形成的材料。 人造材料:把天然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变成人们所需要的材料。 B、区分人造材料和天然材料 天然材料:石油、木头、棉花、沙子 人造材料:塑料、凳子、衣服、砖头 C、了解人造玻璃这种人造材料的制成过程 3、寻找教室里物品是用哪些材料做的? 学生自由活动,并汇报结果。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找到的材料最多。 三、布置作业: 调查自己家中的用品是由哪些材料制成的。   材料调查记录表 用品 材料 用品 材料 勺       碗       被褥                   板书设计: 身边的材料 天然材料:石油、木头、棉花、沙子 人造材料:塑料、凳子、布、砖 作业:1、我们身边的材料分为: 、  两种。 2、我知道的天然材料有:  、、   、  3、我知道的人造材料有:  、、   、  4、什么叫人造材料 课后小记:       2、塑料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人造材料---塑料。 2、人造材料与天然材料在作用上对比。 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人造材料与天然材料的比较上 教学课时:二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1:认识塑料这种人造材料 1、讲解并提出问题:塑料是一种用途广泛的人造材料。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品是由塑料制成的。 2、学生思考后回答:桶、杯、汽车、电视、录音机、笔、水管等。 3、讲解:塑料的用途可真多呀!可以说塑料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材料。那么塑料与普通的天然材料作用上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呢? 4、记录两种尺子的特性:     塑料尺子 木头尺子 轻便     透明     防水     耐磨       二、活动2:塑料杯遇到热水会怎样? 1、先预测:变软  ( ) 变硬(  )  不变化(  ) 2、实验:用热水分别倒入塑料杯和矿泉水瓶内,观察有什么变化? 注意:小心别让热水烫着! 3、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小结: 。 4、判断自己的预测正确吗? 5、关于塑料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想要了解的 。 三:活动3:戴手套 把塑料手套和棉花手套分别戴在两只手上有什么感觉? 结果:一个凉。一个暧和。 一、认识新材料: 二、谈谈对新材料的感受。你有什么新的想法把它写下来? 三、活动四:小调查“白色污染” 1、我家一星期使用塑料袋垃圾袋有几个,是怎么处理的? 2、统计全班同学的家中一星期共使用塑料袋垃圾袋有几个? 3、提出减少“白色污染”的有效建议。 四、参观塑料加工厂:了解塑料加工的全过程。 作业:1、塑料是一种用途广泛的  材料。 2、判断:塑料可以代替钢铁做建筑材料(  ) 3、简答:塑料的性质? 4、简答:用塑料代替木头有什么优点?有什么不足? 课后小记:   第二单元 声 本单元以学生熟悉的声音为探究对象,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为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寻找声音、观察发声物体、水能传声、自制乐器等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归纳,表达与交流等方面的探究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指导学生通过活动,认识声音的作用,找出声音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声音既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周围的世界,也会污染环境,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从而加深学生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的理解,增强环保意识。 3、倾听声音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让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声音。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声音的产生、教学过程: 1、教学引入: A、活动一: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寻找各种各样的声音。并用“我在……听到了……发出……的声音”的形式,向学生描述自己听到的声音。比一比,谁模仿得更好。 B、关于声音你想知道些什么? 问题1------------------------------------------, 问题2------------------------------------------, 问题3------------------------------------------, C、教师讲解:同学们要想知道的问题真多,每一个问题都在课上去研究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研究一至两个问题。今天我们研究的问题是: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新课: A、活动二: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学生观察教师所准备的材料发出的声音,并把观察到的现象填写到表格中:   物体名称 听到的声音 看到的现象 敲鼓     拨尺子     拨橡皮筋     吹纸     打锣       B、讨论:物体发生时有什么现象,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总结: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 C、活动二:用什么方法能使物体停止发声呢?试一试吧! 讨论:物体停止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作业:1、声音是由于(  )产生的 2、为了让震动的锣停止发声,应该 3、在鼓面上放几粒豆子,用鼓槌击打鼓面,可以看到鼓面在(  ),鼓面上的豆粒在()。越用力豆子跳的越(),鼓发出的声音越( ),用力小,则相反。   课后小记:             4、物体传声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认识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播声音。  2、指导学生认识声音是以声波的方式传播,且传播方向向着四面八方。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过程: 1、复习: A、我讲话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B、我跟你相差一段距离,为什么你能听到? C、讲解:声音是怎样传到你们的耳朵里的? 2、新授; A、活动一:请三个学生分成一个小组,一个人在一张桌子上轻轻地磨一下,另外一个站在三个人的中间,第三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并站在第二个同学的后边,看一看谁能最先听到声音? B、回答:为什么离得远的同学反而能听见? C、活动二讨论: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 D、还有什么方法能够验证自己的解释呢?试着做一做。 E、活动三:

篇13:冀教版四年级英语上册教案

冀教版四年级英语上册教案

Lesson1  Where’s the Library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能听、说、读、写单词classroom, gym, library,  能表演本科对话Where’s the gym? 2. 能力目标:能用Where’s the……进行问路。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有关校园设施,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通过对话的学习,使学生更加懂礼貌,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本课单词和对话。 教具学具:卡片,录音机以及磁带。 教学过程: Step1. Greeting. “Welcome to school, Hello, boys and girls!” 放完暑假刚刚回到学校,那么学生对去年一年学过的知识都有些淡忘,那么新课导入可以相互问候的方式来复习先前学过关于问候的知识,然后可以用聊天的`方式聊到暑期都做了些什么,可以复习一下第二册书中学过的关于食物,动作,游戏系列的短语,最后可以采用Where are you going in holiday?引出一些地点名词来导入新课Where’s the……句型。 Step2. Revision. Say to the students“How are you?”“Nice to meet you.”“How do you feel today”等学过的问候语,提示学生回答。 Ask “What did you do in the holiday?”来复习第二册书中学过的关于食物,动作,游戏系列的单词和短语。Then ask “Where did you go this holiday?” Step3. Presentation. 1.The teacher says “This holiday I went to the gym. I play ping-pong in the gym. What’s the gym? I can show you.” Show the picture. 2.Spell and read “gym”, Then stick it on the wall in the classroom. 3.Teacher says “Jenny went to  the library to read a book.” Show the picture of library.  Spell and read “library”, Then stick it on the wall in the classroom. 4. The teacher says “Where are you, my students?” to teach “classroom”. Step4. Practice. 1.Listen to the tape and repeat. 2.Game. “Guess the word” The teacher says “I can play ping-pong. Where is it?” So point to and says “gym”. Step5.Presentation. 1.Teacher shows picture “Danny” and says “He wants to read a book, but he doesn’t know where the library is.”. Let Danny and teacher show the dialogue. “Where is the library?” 2.Write the dialogue on the blackboard,read a few times. 3.The teacher explains “Excuse me , thanks”. Step6. Practice. 1.Listen to the tape and repeat. 2.Do the pair work and play in the role. Step6.练习板书设计: Lesson1 Where’s the Library? gym  D: Excuse me. Where’s the Library? library  T: I can show you. Here it is. classroom  D: Thanks. T: You’re welcome. 课后反思: Lesson2 : Turn Right, Turn left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本课重点概念:  office  stairs Turn right,turn left,go straight,go up the stairs 2.能力目标: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Where are you going? To the……” 3.情感目标:感知英语的实用性,增强学习英语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重要概念Turn right,turn left,go straight,go up the stairs 2.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Where are you going? To the……” 教具、学具: 1.本课图片. 2.录音机及磁带 3.单词卡片 教学过程 1.Greeting 2. Review Ask and answer用以复习Lesson1: T: Where is the gym/library/……? S: 可以用汉语回答,以便引出新知识: Turn right, turn left, go straight, go up the stairs 3.New Concepts: Part1: Using the map of school,point out “office” and “stairs” as you and the students say the words a few times.then teach the structure “where are you going? To the……”Model the dialogue with a volunteer.For example: T:please walk to the door.(indicate your meaning with gestures if necessary) S:(walk to the door) T: Where are you going? S: To the…… Listen to part 1 once then answer these questions: a: Where is the teacher going? b: Where is Jenny going? Listen to part 1 again and students try to follow it. Part2: Act out “turn right,turn left,go straight,go up the stairs”say the words with the students a few times as you do the actions. 其中课上让学生们起立,通过刚刚讲授过的短语来让让老师发口令,同学们配合做动作向左转向右转,然后可以由同学来发口令,让学生做动作。由于四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做肢体动作很容易提起他们的积极性,在玩中学,是孩子学习事半功倍的一种好方法。 Write the words on the blackboard as you and the students say them a few times. Listen to part 2 again and students try to follow it. 4.Practice:Listen and do. 5.作业:  对话练习. 板书设计:  Lesson2 :Turn Right Turn Left Where are you going? To the office …… Where is the office?   Turn right…… 课后反思: Lesson3: Bicycles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本课重点概念: bicycle, tire,seat,wheel,chain,bell near,far from 2.能力目标: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本课对话。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创编对话 教具、学具: 1. bicycle,near,far的图片. 2.录音机及磁带 3.单词卡片 教学过程: 1.Greetings 2.Demonstrate: Part1: Show a picture of “bicycle”.Explain that most English speakers shorten this word to “bike”. Hold up the large picture of the bicycle ,teach the name of each part and students say them a few times. Drill the students on the new vocabulary as you point to the bicycle and its parts. Listen to part 1 and students try to follow it. Play a game: What’s missing? Part2: The seat is (near) the bell.  The chain is( far from )the bell.(通过自行车部件的演示使学生理解near ,far from的含义。)  Listen to the part2 and follow it.   Part3:   Play the tape as students follow in their books.discuss the questions: a:Where does LiMing want to go? b:Is the library far or near?  Listen to part 3 again and students try to follow it. 3.Practice:Place an object close to or far from another object.Ask “Is the……near or far from the……?”   4.Homework:创编对话 板书设计: Lesson3:Bicycles Bicycle的简笔画 far   near   课后反思: Lesson 4  Cars and Trucks. 教学目标: 1.能听、硕、读、写单词car,  truck,  bus,  cab. 2.能够听懂并学唱歌曲 教学重难点: 1.能听、硕、读、写单词car,  truck,  bus,  cab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2.学唱歌曲。 教具学具:some pictures,  audiotape,  puppet, model, CAI. 教学过程: Class Opening and Review 1. Greeting 2. Review “bicycle, near, far ” T: (出示课件) What’s this? Ss: It’s a bicycle.  T: What can you see on the picture? Ss: I can see a house.  T: Yeah! The bicycle is ?   the house. Ss: The bicycle is near the house.  T: (出示课件) The bicycle is ? from the house. Ss: The bicycle is far from the house. New Concepts Bus, car, cab, truck 1. Demonstrate T: (出示课件)The school is  ? from our house. Ss: Far. T: Yes! The school is far from our house. We’re tired to go to school by bicycle. So let’s take a  .   (Show the picture of “bus”) Look. This is a bus. Bus. Read after me ,please.   Ss: Bus, bus. T: (板书“bus”)Let’s take a bus.   Ss: Let’s take a bus. (在句型“Let’s take a ___.” 中操练所学单词,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词”,避免学生孤立的学习单词。) Use the same method to teach “car cab and truck”. Note:Ⅰ. Explain the complete word for “cab’ is “taxicab. Ⅱ. Pay attention to “car” and “cab”. They’re similar to each other. 2. Game: Hide it! (Do it with toy car, toy cab, toy bus and toy truck.) T: I’ll choose a student go out the classroom, then I hide the car, Then the student come back to find the car. The other students can say “near” or “far” to help him find the car. Do you ununderstand? 3. Game: Lucky Man! T: (出示课件) Look! There are many teddy bears, some of them have questions, if you can choose them out and answer them correctly, your team will get one car. Are you clear?   Ss: Yes. T: Ok! Now let’s begin.(Team One and team Two)   More drill. (Let’s take a _____.) T: (出示课件) Look at the pictures carefully, and choose out the correct vehicle. Can you? 4. Listen to the tape and follow. Song “The Wheels on the Bus” 1.Show a model of bus to teach “wheel, wipers, horn”. 2.Use the actions of the baby to teach the action “around and around”, “swish and swich”, “beep and beep”. “up and down”, “waa waa waa”, “shh shh shh” 3.Look at the CAI and listen and do. 4.Read the song. 5.Sing with CAI. 6.Sing the song with the actions. Homework: Make a model(模型) of your favourite car. 板书设计: Lesson4 : Cars and Trucks  

篇14: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02-4)×121224-4×12102×12-4×12

=98×12=1224-48=1224-48

=1176(元)=1176(元)=1176(元) 师:①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

②这三种解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③这样的两、三步计算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三、课内练习

1. 练习一:计算下列各题

45×12= 45×102= 450×1200= 504÷14= 4284÷14= 32640÷32=

师:在计算的时候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2. 练习二:括号中应填几?

×32=256 1430÷()=13 ()÷109=109 128+()=2987

括号里的数该如何求?

3. 练习三:实际运用

小胖和小巧在游泳馆练习游泳。(从泳道的一端游到另一端算一次)

①小巧在泳道中泳一次要37秒。她用同样的速度游了13次,需要多少秒?

②小胖在泳道中用了7分12秒游了12次,每次需要多少秒?

③他们俩谁游得快呢?如果他们同时出发,都游了14次。相差多少秒呢?

四、课堂小结

1.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2.在计算四则混合运算的时候,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有圆括号的要先算圆括号里的。

板书

复习两位数乘、除

1224÷12=102(千克)答:略

篇15: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02-4)×121224-4×12102×12-4×12

=98×12=1224-48=1224-48

=1176(元)=1176(元)=1176(元) 在计算四则混合运算的时候,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有圆括号的要先算圆括号里的。

最新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6: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复习两位数乘除法。

2.在具体的情景中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方法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巩固两位数乘除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

能从不同的角度来解决两步(或三步)的应用题。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水对我们人类来说非常重要,世界的个别地区已经开始缺水,我们为了节约水源,大家应该从小行动起来,养成人人节约用水的习惯,你看小胖家行动的如何?

二、新课探究

(一)探究一

小胖的想法和我们是一样的,他决定从身边的小事的做起,节约用水。

出示:小胖家如果每天节约水30千克。

你能根据这个条件提出一些什么数学问题呢?

学生反馈:一周可以节约多少千克水呢?

一个月可以节约多少千克水呢?(按30天计算)

一年可以节约多少千克水呢?(按365天计算)

你们能帮他算一算吗?学生练习、汇报

这道题你是怎么想的,数量关系是什么?怎样列算式?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出示:当因数末尾有零的时候,可以先把零前面的数相乘,再看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零,就在得到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零。

(二)探究二

实际上节约水资源也可以节约水费的开支,关于水费的问题小兔帮小胖算了这样一笔帐

出示:小胖家去年共缴了1224元的水费,它想请大家帮它算算小胖家平均每个月缴多少元的水费?

学生练习、汇报,由学生自己讲解

(问:这道题你是怎么想的,数量关系是什么?怎样列算式?)

一年的水费÷12个月=平均每月要缴的元数

1224÷12=102(元)

问:在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时候,你又有什么话想对大家说呢?

出示:从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哪一位上不够除就用“0”来占位。

(三)探究三

出示:小胖家今年准备平均每个月比去年节省4元水费,照这样计算,今年预计一共要缴多少元水费?

问:这里哪些词的意思不理解,你可以提出来?“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呢?是照“怎样”的计算呢?

请大家自己试着做一做,有困难可以先和小朋友商量一下。

学生尝试、汇报交流

篇17: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课标实验教材第七册46页例1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通过问题情境自主掌握整数乘法的一般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口算方法。

1、课件分别出示45页六种交通工具的时速,引导学生理解用复合名数表示的数学术语速度的含义。

2、根据图里的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让学生独立口算。163=

(师巡视,注意统计不同口算方法的种类)

4、汇报交流。

二、引导学生对比不同算法的特点。

1、出示题目: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1603= ,独立计算后小组交流。

2、引导学生对比163= 和1603= ,让学生从16和160的关系中,总结出几百几十与一位数相乘的口算方法。

3、将第1题增加1个条件30小时行多少千米?

1630=

4、让学生在与163的对比中归纳出简便算法。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六第1题。

让每位学生独立口算,将得数写在该题(树叶)的旁边,然后让部分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及时反馈学生口算情况。

2、练习六第2题。

可向学生展示两种花卉的部分品种,引发学生的生活美感。

3、练习六第3题。(开放题)

在反馈时,引导学生学会有序思考的方法。

还可利用本题资源,扩大解题视野。

四、课堂小结。(略)

篇18: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亿、十亿、百亿、千亿。

2、能正确地读出亿以上的数。

3、通过归纳亿以内数的读数规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整理数位顺序表和亿上数的读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拨数器

教学过程:

一、要求同学说出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

二、投影出示:

1、10个亿( );10个十亿是( )十个百亿是( )

2、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几?

三、小黑板出示:读出下列各数。

47690000、700

一、学生口答:个、十、百、千。

二、多名学生口答:

1、十亿、百亿、千亿

2、是十。

三、一名学生读数,另一名学生写读作

四、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

五、提出要求:在拨数器上一千万一千万地拨,一直拨到九千万。

问:九千加一千是多少?千位满十怎么办?(板书:亿)

在拨数器上一亿一亿地拨珠,一直拨到九亿。

问:九亿加一亿是多少?亿位满十怎么办?(板书:十亿)

(用同样的方法认识百亿、千万亿。)

板书:十亿、百亿、千亿

指出:亿、十亿、百亿、千亿都是计数单位。

学生按要求拨珠九千万。

是一亿,千万位满十向亿位进一。

学生按要求拨珠九亿。

是十亿,亿位满十向十亿位进一。

学生认识计数单位。

1、要求学生在拨数器上拨出六十一亿

引导学生先按个级的方法读六十一,再在后面加个亿字。

2、要求学生在拨数器上拨出一百亿四千万二千并按刚才的方法读出这个数。

3、要求学生读出做一做中的练习题中的数。

4、小结:亿级上的数和个级上的数的读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1、学生拨出六十一亿

学生读出六十一亿。

2、学生读出一百亿四千万二千。

3、学生读数并相互纠正。

4、归纳:

同:亿级数要按个级数的读法来读。

异:亿级数要在后面加一个亿字。

篇19: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2.使学生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制成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具准备: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明的妈妈记录了小明0~10的身高,如下表

(师出示P110例2的统计表)

引导学生看到统计表想提什么问题,激发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的兴趣。

二、动手制作折线统计图

1.学生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折线统计图。

教师先演示其中一个数据的画法,然后再让学生动手画。

分为两个层次动手实践:第一层次为学生练习2分钟,教师将巡视发现的问题组织学生分析,再推进第二个层次的练习。

师指导个别学生。

2.小组交流作品,欣赏折线统计图

A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

解决以下问题:小明几岁到几岁长得最快?(师小结:折线中线段最长的那条就是长得最快的那段时间,也可以通过计算所有差值得出结果。)长了多少厘米?是怎么发现的?

小明115厘米时几岁?

5岁半时小明身高大约多少?

师引导学生从前几年身高的增长情况来猜测小明5岁半时的身高。

B学生小组评价优秀作品;

C全班交流优秀作品。

3.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合理推测:小明身高的发展趋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书中P111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交流。

2.完成书中P112练习十九第二小题的问题解答;

四、小结评价。

五、作业:完成书中P113练习十九第3小题

篇20: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一、教学内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P17——P18

二、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现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难点:由具体上升到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出示教材第17页情境图。

师: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自行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

师生交流后,课件出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你看,这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

2、获取信息。

师: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

3、师小结信息,引出课题: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二)探索发现

第一环节探索加法交换律

1、课件继续出示:“李叔叔今天上午骑了40km,下午骑了56km,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出示:40+56=96(千米)56+40=96(千米)

你能用等号把这两道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40+56=56+40

你还能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

学生独自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写出的等式,互相检验写出的等式是否符合要求。

2、观察写出的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

全班交流。从这些算式可以发现: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可以用符号来表示:△+☆=☆+△;

可以用文字来表示:甲数十乙数=乙数十甲数。

3、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又可以怎样来表示发现的这个规律呢?

a+b=b+a

教师指出: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4、初步应用: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37+36=36+()305+49=()+305b+100=()+b

47+()=126+()m+()=n+()13+24=()+()第二环节探索加法结合律

1、课件出示教材第18页例2情境图。

师:从例2的情境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师生交流后提出问题:要求“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可以怎样列式?

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

汇报预设:

方法一:先算出“第一天和第二天共骑了多少千米”:

(88+104)+96

=192+96

=288(千米)

方法二:先算出“第二天和第三天共骑了多少千米”:

88+(104+96)

=88+200

=288(千米)

把这两道算式写成一道等式:

(88+104)+96=88+(104+96)

2、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13○45+(25+13)(36+18)+22○36+(18+22)

小组讨论。先比较每组的两个算式,再比较这三组算式,在小组里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集体交流,使学生明确:三个算式加数没变,加数的位置也没变,运算的顺序变了,它们的和不变。也就是: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3、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可以怎样用字母来表示这个规律呢?

(a+b)+c=a+(b+c)

教师指出: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初步应用。

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数。

(45+36)+64=45+(36+)

(560+)+=560+(140+70)

(360+)+108=360+(92+)

(57+c)+d=57+(+)

(三)巩固发散

1、完成教材第18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填写,组织汇报时,让学生说说是根据什么运算律填写的。

2、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哪些符合加法结合律?

(1)470+320=320+470

(2)a+55+45=55+45+a

(3)(27+65)+35=27+(65+35)

(4)70+80+40=70+40+80

(5)60+(a+50)=(60+a)+50

(6)b+900=900+b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知道了如何用符号和字母来表示发现的规律。

(五)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例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例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40+56=96(千米)(88+104)+9688+(104+96)

56+40=96(千米)=192+96=88+200

=288(千米)=288(千米)

40+56=56+40(88+104)+96=88+(104+96)

a+b=b+a(a+b)+c=a+(b+c)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六、教学后记

【角的认识和度量 教案教学设计(冀教版四年级上册)】相关文章:

1.冀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穷人》教学设计(冀教版六年级上册)

3.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4.冀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5.冀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6.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图案设计》教案

7.冀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8.四年级数学角的度量教案

9.冀教版认识小数课件

10.认识角教学设计

下载word文档
《角的认识和度量 教案教学设计(冀教版四年级上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