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跳绳》教案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跳绳》教案

2023-06-28 07:58:0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芽一”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跳绳》教案,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跳绳》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跳绳》教案

篇1: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跳绳》教案

教学目标

1、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特别运用竖式计算的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能正确地计算。

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发展学生初步的分析、比较、推理的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培养学生表达、倾听、操作等方面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用竖式计算100以内的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

理解100减两位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练习口算,唤起旧知,作好铺垫。

1、出示口算卡片,请学生口算:

13-720-615-865-3

34-884-2097-3674-2466-14

2、在学生口算的同时,请学生上台列竖式板演。

49-27、42-8这两题要求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培养估算能力。

1、(出示跳绳主题图)刚才大家表现得都很棒,下面老师请大家去参加一次跳绳比赛,通过观察,你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

(1)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对我们大家都很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

(2)小东比小红多跳几下?小红比小亮少跳几下?小亮比小东多跳几下?

(3)第一道题你们会列算式吗?(板书算式)

2、62-48结果大约是多少呢?谁来估一估,并说说你估算的方法。

三、探索算法,理解算法,优化算法。

1、刚才大家估算的结果大致是10,那这道题的准确结果是多少呢?请小朋友自己算一算,也可以请学具帮帮忙。

2、你们愿意把自己的算法和小组的其他同学说一说当别的小朋友说的时候你要认真听,听他说的方法是不是和自己的方法一样,如果是,你还有什么补充。

3、刚才小朋友们交流的很不错,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同全班同学一起分享。

4、小朋友们真了起,计算62-48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5、今天我们学习的100以内的减法和以前学习的减法有什么不一样?

板书课题:100以内数的退位加法。

6、10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还有一种很特殊的情况,(板书:100-48=)你看,这道题个位和十位一个也没有,减48怎么办呢?请小组内互相商量一下。

学生汇报,用计数器演示算理。

四、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刚才我们大家一起解决了黑板上的第一个问题,剩下的两个问题你们能解决吗?请完成在62页试一试的方框里。

请生上台板演,集体订正,追问计算方法及计算过程。

2、独立完成书上第63页的1、3、4题。

教师巡回辅导,解疑释惑,收集反馈信息及时弥补。

其中80-55,注意通过计数器帮助学生找到正确解答的方法。

五、拓展性练习。

引导学生理解练一练第2题的题意,理清数量关系。

六、全课。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应该注意哪些地方?

篇2: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跳绳》教案

教学内容:

跳绳(“8”和“9”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具体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有关“8”和“9”的加减法,并能正确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和涂色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实践等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情境图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加以解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同学们,我们马上就要举行跳绳比赛了,你们想不想取得好成绩?要想取得好成绩,我们得怎么做呢?同学们说得很对,要想取得好成绩,就要加强练习。你们看,操场上的这些同学,他们练得多认真呀!

2、出示跳绳图。

(1)师:仔细观察这幅图,你都看到了什么?根据你所看到的内容,你都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仔细看图,自己小声说一说。

指名汇报。(举例)

①有2个同学抡绳,6个同学跳绳,一共有几个同学呢?

2+6=8,6+2=8

②有4个女同学,4个男同学,一共有几个同学呢?

4+4=8

③跳绳的同学中有3个人穿裙子,5个人穿裤子,一共有几个同学呢?

3+5=8,

5+3=8。

学生说教师板书:

6+2=82+6=84+4=8

1+7=87+1=83+5=8

5+3=80+8=88+0=8

把上面的加法算式读一遍。

(2)师:你能提出减法问题吗?试一试。

先在小组内小声说一说,再指名汇报。例如:

a、操场上有8个同学在跳绳,有4个女同学,有几个男同学?

b、操场上有8个同学,有2个同学在抡绳,有几个同学正在跳?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减法算式。

二、画一画。

1、师:现在,老师想为你们引荐一位新朋友,你们愿意吗?

2、出示大象图。

这是谁?

师:大象伯伯正在装修房子,他想把这九块瓷砖涂上颜色,你们看它多辛苦呀,你们愿不愿意帮助大象伯伯呢?如果由你们来替大象伯伯涂色,你们想怎么涂呢?请同学们拿出纸和一根油画棒,自己动手画一画。同桌两人一组,一人涂色,一人列出算式,针对同桌涂色的情况,想一想你都能列出哪些加、减法算式呢?

3、组织全班交流。

三、试一试。

1、出示:

7+2=□9—4=□4+4=□

6+3=□8—5=□8+□=□

5+□=8□—4=5□=1+8

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订正,针对重点题目进行指导。如:5+□=8□—4=5□=1+8

四、练一练(第35页)

1、说一说,填一填。

看图说说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然后列式。

全班订正。

2、口算第35页第2题。

学生都能算对。

3、数学游戏:凑成9。

每组准备1~8八张数字卡片,拿出卡片,找朋友,两个数能凑成9的卡片放在一起为好朋友。

4、数学故事:八戒吃瓜。看图讲故事,根据故事情节列出相对应的算式。

篇3: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跳绳》教案

教学目的:

1.能根据提供的信息,列出不同的算式。

2.会正确计算8和9的加减法。

养成教育训练点:

逐步养成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正确计算8和9的加减法。

难点:逐步养成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跳绳吗?知道跳绳有什么好处吗?老师也喜欢跳绳,跳绳是一项锻炼身体的运动,也是小朋友们课间活动的娱乐方式之一。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张跟跳绳照片。(课件出示)

师:大家看他们跳得多开心哪!仔细观察这幅图,你都发现了什么?

二、探究新知

1.计算8的加减法。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现在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人?你会列式计算吗?自己试一试。

学生尝试自己解答。

师:我看许多同学都写好了。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师:刚才同学们说出图中的不少信息,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吗?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同桌讨论一下。

2.分一分,填一填。

学生动手操作,摆花片,填写表格;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3.说一说。

师:谁能说说3+5还可以表示什么?

4、巩固练习。

教材第39页试一试。

根据学生情况适当教学9的加减法。

板书设计:

跳绳(8、9的加减法)

8 0 1 2 3 4 5 6 7 8

8 7 6 5 4 3 2 1 0

9 0 1 2 3 4 5 6 7 8 9

9 8 7 6 5 4 3 2 1 0

教学反思:

本节数学课,用跳绳比赛这一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引出学习内容,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试一试等教学环节,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新知,勇敢地试,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的意识以及学习的能力。

篇4: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跳绳》教案

教学内容分析:

得数有关“8”、“9”的加减法。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得数有关3、4、5、6、7加减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8”、“9”的加减法,并按下去一课还有得数有关“8”、“9”的加减法的罗列,所以本节课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独立地写出所有算式,本节课安排了跳绳活动引出有关得数“8”的算式,安排画一画引出有关得数是“9”的算式,通过试一试,练一练3题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内容安排接进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

教学目标:学习有关得数是“8”、“9”的算式,能正确进行计算,发展学生观察分类能力,感受生活数学之美。

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投影、每生一张1到8的卡片(诫课前发给学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平时玩过跳绳吗?”

生答:结合生活激发兴趣。

师:“跳绳是一项很有趣的体育活动,看这些小朋友玩的多有趣!”

师:出示跳绳投影。

二、新授

1、跳绳

师:“一共有几位小朋友在跳绳”。

生:“8位”

师:“你们看一看,能不能把这8个板书:4个男生和4个女生小朋友分成两组,比如可以这样分,1个小戴1个戴帽子的,7个不戴的朋友帽子,7个不戴帽子”。3个穿裙子的,5个穿裤子的。2个甩绳子的,6个跳绳的。

学生观察、讨论。

反馈:学生说,教师总结并板书。

师:“我们说把两组合并在一起是用加法的,大家能不能根据刚才结果列成算式”。

学生算式、教师总结,在相应位置板书。供学生对答案,只要有其中一个。

2、画一画,同桌两人一组。一人涂色,一人记录算式,然后组织全班交流。

答案可以不同,但要能理解算式。

反馈:投影出示相应的涂色和算式。

学生自己检查,只要有其中一个。

3、试一试,学生板演。

7+2=6+3=()5+()=8

先收后放。

其它学生独立完成。

三、练习

第一题:教师讲清图意,第一幅求和。要把两部份合并。第二幅是分开,可以把任意一份作为要求的问题。

第二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对答案。(学生的答案可以多样化)

反馈、纠正。

第三题:全班游戏,找朋友。(凑9)

第四题:数学故事,学生观察。猜一猜八戒吃了几块西瓜,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学生发言讨论。

发展学生的想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

小结:讨论“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

篇5: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跳绳》教案范本

教学目的:

1.能根据提供的信息,列出不同的算式。

2.会正确计算“ 8”和“9”的加减法。

养成教育训练点:

逐步养成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正确计算“8”和“9”的加减法。

难点:逐步养成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跳绳吗?知道跳绳有什么好处吗?老师也喜欢跳绳,跳绳是一项锻炼身体的运动,也是小朋友们课间活动的娱乐方式之一。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张跟跳绳照片。(课件出示)

师:大家看他们跳得多开心哪!仔细观察这幅图,你都发现了什么?

二、探究新知

1.计算“8”的加减法。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现在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人?你会列式计算吗?自己试一试。

学生尝试自己解答。

师:我看许多同学都写好了。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师:刚才同学们说出图中的不少信息,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吗?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同桌讨论一下。

2.分一分,填一填。

学生动手操作,摆花片,填写表格;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3.说一说。

师:谁能说说“3+5”还可以表示什么?

4、巩固练习。

教材第39页“试一试”

根据学生情况适当教学9的加减法。

板书设计:

跳绳(8、9的加减法)

8 0 1 2 3 4 5 6 7 8

8 7 6 5 4 3 2 1 0

9 0 1 2 3 4 5 6 7 8 9

9 8 7 6 5 4 3 2 1 0

篇6:《跳绳》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能力目标:发展初步的估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知识迁移的能力,以及小组互相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出示主题图(小东、小红和小亮在跳绳),并配上解说:今天,小东、小红和小亮利用课间操的时间进行了一场跳绳比赛,老师把比赛结果制作成了一张统计表,请大家看看,说说你从统计表中得到了那些数学信息。

学生看表,并汇报:小东跳了62下,小红跳了48下,小亮跳了70下。

(二)、探索新知,从问题情景中探索算法。

1、根据数学情景和信息,提出相关问题。

在小组中说说,从统计表中你可以向大家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汇报:小东比小红多跳几下?小亮比小红多跳几下?

小红比小东少跳几下?小红比小亮少跳几下?

或者提出小东和小红共跳了几下?小亮和小红共跳了几下?小东和小亮共跳了几下?

学生根据这些问题,进行解决。

请学生说出是怎么想的?如何列式?

62 – 48 = 70 – 48 = 70 – 62 =

62 + 48 = 48 + 70 = 62 + 70 =

2、探索算法。

先请学生估计以下 62 – 48 = ,可能等于几,再请学生通过具体计算,进行验证。

如果有困难可以在小组中交流,互相帮助。

汇报小组意见(允许学生使用各种算法)

(1)、我想 62 – 40 = 22 ,22 – 8 = 14 ,我会计算两位数减整十数,所以先把48看成40,减完40,还少减了8,所以再减去8等14。

(2)、我想 62 – 50 = 12 ,12 + 2 =14 ,把48看成50,减完50,还多减了2,所以再加上2等14。

(3)、我想各位上的2不够减8,于是就向十位借十,就成了12 – 8 = 4 ,十位上的数被借走了十,所以就成了60 – 10 – 40 = 10 ,再把10 + 4 =14。

用的是“不够向十位借一”的方法。

(4)、用竖式计算。 .

方法是多样的,只要正确即可。

3、比较几种算法的简便性。

请学生说说以上几种算法,哪一种更为简便,而且不容易出错。

教师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如:老师认为“不够向十位借一”的计算方法比简便,而且不容易出错。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选择自己所接受的方法。

(三)、实际应用。

1、完成 70 – 48 = 70 – 62 =

集体反馈时,说说自己的算法。

2、教科书第62页的“想一想”。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时,说说自己的算法。

3、教科书第63页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时,小组之间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所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如:没有借一,数位没对齐等。

4、教科书第63页的第2题。

先要让学生看懂图意,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淘气用50元买了一个羽毛球拍售货员阿姨找了他29元,买一个羽毛球拍需要多少钱?

列式解答,最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5、教科书第63页的第3题。

明确题意,学生独立完成,其中“( ) + 40 ”的答案不。可以让学生进行猜测,“( )”可能是0,也可能是4,如果“( )”是其他数,它就无家可归了。

(四)、总结。

篇7: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进一步正确地数出5以内物体的具数;识田字格,能按要求正确、规范、整洁地书写1—5各数;进一步理解基数和序数的联系与区别。(正确数出5以内物体的个数,会正确、美观地写出1—5各数)

教学重点

1—5的书写

教学难点

1—5的书写格式,2和3的书写。

教学方法

讲述、练习、讨论

教具准备

各小组准备一些玩具、主题图、1—5数字卡片、田字格黑板。

教学活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主题图,在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数一数和同桌说一说。

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1、指名说

2、每说一种在练习本上用圆圈表示。

3、指导写1-5各数。

形象记忆:1象小棒 2象鸭子 3象耳朵 4象小旗 5象秤钩

要求学生对数1-5的书写逐步达到整齐、匀称、熟练。

三、巩固练习,形成能力

1、写数:理解题意,第一行,仔细数一数,认真写出数;

第二行通过观察发现要写涂色的三角形的个数。

2、练一练第2题:看数画线,画的方法不唯一,但尽量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3、第3题:数一数,填一填

(1)一共有几节车厢/

(2)挡住的是第几节车厢?

(3)用数字表示出来。

(4)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如1的后面是几?5的前面是几?和3相邻的数是几?

四、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1-5各数的写法,请大家要注意认真书写。比一比看谁写的好。

板书设计

1——5的认识

1 2 3 4 5

作业设计

完成课后练一练1、2、3题

课后反思

整节课设计了四个活动来达成教学目标,数玩具是低年级小朋友所喜欢和熟悉的,我选取了这一学生感兴趣、熟悉的材料,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到学习是一件有意思的事。让学生将具体物体的个数转化为图形来表示,再对图形抽象出数字,通过“直观操作―图形符号―数字符号”的转变,使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体会数的意义。

篇8: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教学目标

1、认识连加,理解连加的意义,初步渗透部分与整体的相对性;

2、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掌握连加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初步理解一步计算和两步计算之间的联系,感受连加计算的形成过程;

3、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对数学的情感。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10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并且初步学会解决图画信息和文章信息相结合的数学问题。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连加的意义,掌握连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初步理解一步计算和两步计算之间的联系,感受连加计算的形成过程。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1、星期六小明坐上口算号列车去乡下奶奶家,来算一算这些口算吧!

4+2= 3+2= 3 + 4= 2 + 2=

6+3= 5+1= 7 +3= 4 + 4=

2、看图列式 PPT出示喂鸡图

同学们你们看小明正帮奶奶干什么呢地上有几只鸡出示动态小鸡,你们又看到了什么

谁能试着把我们刚才看到的完整的说出来你能提出一个问题吗你会列式计算吗

师板书5+2=7

请你们再看黑板,说说又看到了什么又来了1只小鸡,刚才我们已经算出有7只了,又来了1只小鸡,现在一共有几只小鸡呢怎么列式计算

师板书7+1=8

活动2【讲授】二、探究新知

1、小明又拿来一碗米,请同学们继续看(ppt出示动态图)谁能用“原来···来了···又来了···”完整地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原来有5只小鸡,来了2只小鸡,又来了1只小鸡,现在一共有几只小鸡)

A生说出题意 B你能像他这样说一遍吗C同学们齐读题意

2、理解了题目的意思,你会列式吗

板书5+2+1

3、对比刚才我们同样是求 一共有几只小鸡第一种方法是我们熟悉的,用了两次加法计算,第二种算式,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哪儿不相同

4、师小结我们原来学的加法是把两部分合起来,现在要连着再加一部分,像这样把三个部分合起来的算式,我们可以叫它连加(板书连加)

5、认识了连加,跟老师一起读算式5加2再加1

6、这个算式当中5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

7、5+2+1这里有3个数字,应该先算谁和谁再算谁和谁呢

8、计算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活动3【练习】三、知识运用

1、导学案出示 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分组比赛

7+2+1 = 3+0+5 =

2、生活当中有许多连加的例子,你能用我们今天学的“原来···来了···又来了···”说句话吗

2、同桌合作摆一摆,一人摆,一人列式计算

1人拿出8根水彩笔,摆成三部分,另一人根据摆好的图,列出算式并且计算

3、导学案出示 燕子图 看懂题意再列式计算

4、编写连加算式

活动4【作业】四、总结

我们今天学到了什么

活动5【导入】拓展延伸

1、多个数连加的算式1+2+3+4+5+6+7+8+9

2、( )+( )+ 4 = 9

篇9: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1课时 数一数

【总课时数】: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具准备】

1、挂图或幻灯片,内容是课本第2~3页学校开学图。

2、小黑板一块,内容是课本第4~5页1~10的各数实物图。

3、1~l0各数的数字卡片共l0张。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师:小朋友,你们已是一年级学生了。这一节,我们上的是数学课。

师:数学课要学什么本领呢?它要学的知识可多呢!

二、新授

1、教学“学校开学图”。

出示放大图。(指着挂图向学生讲解)

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里都画了些什么?

(1)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2)指明学生说一说。

(3)问:图上有几座房子?有几面红旗?

师:一座房子,一面红旗都是1件东西。

问:找一找还有什么的数量是1的?

(板书“l”,全班同学读两遍。)

(4)问:有几个同学向老师行礼?(2个同学)有几个同学拉单杠?(2个同学)

问:图里还有什么数量是2?

小结:2个同学向老师行礼,2个同学在看书,2个同学在观看踢足球……它们的数量都是2。

(板书“2”,全班跟读两遍。)

(5)问:谁能说一说有几个小朋友踢足球?(3个小朋友)

问:图中还有哪些数量是3的?

小结:3个小朋友踢足球,3条凳子,3个女孩跳绳,它们的数量都是3。

(板书“3”,全班跟读两遍。)

(6)问:谁能说一说用哪个数字来表示垃圾桶有几个?

(7)问:谁知道4数完以后该数几?(老师板书“5”)

问:图上还有什么数量是5的?(5朵花)

(8)问:谁能说出数5以后是数几呢?

(9)师:空中有7只飞鸟,就用7表示。

(板书“7”,全班跟读两遍。)

(10)问:7是在什么数的后面?(在6的后面)数完7以后数几呢?(板书“8”)

(11)师:数完8后数什么数呢?

(板书“9”,跟读两遍)

请找出表示9的物体来。(图上有9个女同学)

(12)问:请数一数图中有多少个男同学?

(板书“10”,读两遍,齐读从1数到10。)

小结:这幅图帮助我们认识了1—10的各个数。这幅图我们书上也有,就在课本的第2、3页,(打开书)找一找课本的“2”、“3”在哪里?

2、数一数、找一找教室里有哪些实物的个数可以用我们刚才所学的1—10来表示。

3、10个数字与图形搭配。

4、用同样的方法认识7、8、9、10及图形。

5、小结:这10个数,我们几乎天天都要用到它,大家一定要记牢。

6、巩固认数。

看图找数交朋友游戏。

三、课堂总结

今天是小朋友们第一天上数学课,大家都很认真听讲,值得表扬。希望下节数学课的时候,大家勇敢一点,举起你们的小手,回答问题好吗?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课后小结】

篇10: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第10页及练习二。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动手操作,让学生初步理解“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2.联系生活实际,能解决生活中有关的简单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正确辨别“左”、“右”。

难点:初步确定“左”、“右”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知

1.反动作游戏感知相对性。

师:我们前面认识了“上”、“下”,下面我们一起做个反动作练习的小游戏,游戏之前谁来说说什么是反动作?(学生回答,师生共同做反动作游戏。)

2.谈话:在上课回答问题时,我们要举手。大家举起手来,比一比看谁举得最好!

提问:你们知道你回答问题时举的是哪只手吗?

学生回答:左手。

师:对了,回答问题时我们举右手,那另一只手是?

学生回答:左手。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两个方位——左、右。(板书课题:左、右)

二、探索新知

1.找自己身体的左右。

师:我们身体除了左右手,还有一些部分也分左右,你能找到并指出来吗?学生个别展示、汇报。

(左右眼、左右耳、左右腿……)

2.认识左右。

(1)师:在日常生活中,你会用左手和右手分别做哪些事情呢?

学生个别汇报。

(2)师:看来我们的左右手平时要做的事情可真多呀!这样,让我们一起来运动一下吧。

完成课本第10页“做一做”的第1题。

教师喊口令,学生做动作。

3.摆一摆,进一步认识左右。

(1)师:请大家将学具盒里的圆片、三角形片、正方形片和小棒各拿出一个。根据要求摆一摆:三角形片放在圆片的左边,正方形片放在圆片的右边,小棒放在三角形片的左边。?

学生按要求动手操作。

师提出问题: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最左边的是什么?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

(2)师:把自己摆的打乱顺序,每个人模仿老师刚才的问题,向同桌提三个问题,看谁回答得又快又准确。

学生同桌之间活动。

三、巩固提高

1.完成教材第10页“做一做”第2题。

师:说说你的前后左右分别是哪位同学。

学生观察、汇报。

2.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二的第2题。

学生观察图片,提出那个同学。

3.了解生活中的“左右”。(教材第13页“生活中的数学”)

(1)出示少先队员举手的图片(教材第13页“生活中的数学”的右图)

师:你知道少先队员敬礼举的是哪只手吗?

学生个别汇报。

师讲述:少先队员在敬礼时举的是右手。

(2)出示标语牌“上下楼梯,请靠右行”。

教师:瞧,这是老师在学校楼梯旁的墙壁上拍到的照片,请大家一起念一念标语牌上的内容。

学生齐读。

教师:你知道这标语牌上字的意思吗?如果随意走会有什么后果呢?

学生个别汇报。

教师:对了,大家在上下楼梯时要按照一定位置,全部靠右行走,就不会造成上下楼梯拥挤的结果了。

教师出示课本第13页“生活中的数学”的左图,提问:那么这个小朋友现在该走哪边呢?谁能帮助她。

学生个别汇报。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左、右。

师:对!在生活中,我们要分清“左”和“右”,特别是在行走时,我们要靠右行,这样就比较安全了。

【板书笔记】:

左、右

在 的左边

在 的左边

【教学反思】:

“左、右”的教学内容是排在“上、下、前、后”之后。对于左、右,一年级的学生其实是有一定生活经验的,但在描述上学生很容易将左右混淆。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爱动,以游戏形式融入教学环节中,不断吸引学生注意力来感悟左右的相对性。在教学巩固环节,发现少数学生对上下楼梯靠右行这一知识点还没把握好,需要让学生亲自到楼梯上走一走,亲身体验一下才可能掌握得更好。

篇11: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认识0是怎么产生的;理解0的含义;会读、写0。

2.能力:体会数的意义的多样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3.情感:在生活中会运用,初步培养学生的运用意识;进一步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0”可以表示没有

教学难点

认识“0”的其它含义

教学方法

讲述、练习、讨论

教具准备

主题图

教学活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谁会讲小猫钓鱼和故事书中有4只小猫结伴到河边钓鱼,直到傍晚才回来,我们一起看他们的收获吧!

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1、出示小猫钓鱼图:

(1)谁来介绍一下第一只小猫钓了几条鱼?用几来表示?第2只小猫呢?第三只小猫呢?第4只小猫吹胡子瞪眼睛地怎么了?一条鱼也没钓着用几表示呢?

(2)指导写0。数字0占田字格的右半格,从右上角起笔向左下角运笔逆时针轨迹。回到起笔处,一笔写成。

2、引导学生观察温度计。

这是什么?谁来介绍一下是做什么用的?这上面画的这些是什么?师指出0刻度以上是表示零上温度,0刻度以下是零下温度。帮助小青蛙找今天的温度。

3、引导学生观察直尺图。

(1)把自己的直尺拿出来,看直尺你发现了什么?

(2)仔细观察直尺是由哪个数字开始的?从0开始,0是起点。它在1的前面,比1小。

4、0的含义。

通过刚才的学习,0都有哪些含义?说明:0表示没有,0表示起点,0可以表示刻度,0还有占位的作用,比如10。

5、日常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用到0,表示什么?

三、巩固练习,形成能力

1、练一练第1题看一看,填一填。

2、第2题:读一读,写一写,照样子独立完成。

3、一笔画分析题意。

4、怎样数得快?鹏 三角形、正方形、圆形有几个。

四、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我们认识了0,0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板书设计

0的认识

0表示没有,0表示起点,0表示刻度,0表示位置……

作业设计

完成课后练一练1、2、3题

课后反思

伽俐略曾说:思考是人类最大的欢乐。在思维的跨越与激荡中,人能充分体味个性自由舒展的快乐。课堂教学时就要为学生设置新奇、困惑、充满情趣的教学情境,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提问,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如在教学《小猫钓鱼》一课中,让学生读文思考:小猫为何钓不到鱼,这是全文的关键和重点。

篇12: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1~5的加减法及6和7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重点是根据一幅图写出四道算式、加法交换律的渗透和加减法的关系。为了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对本节课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

1.独立操作,理解“一图两式”和“一图四式”,体会计算方法。

充分利用教材情境图,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让学生从学习者转变成参与者,从图中两位小朋友的角度去思考,理解“一图两式”和“一图四式”的列式思路和方法,再借助算式的对比,通过观察和探究,进一步感受6和7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四基”在教学中得以强化。

2.建立表象,由具体操作到看图列式。

儿童的认知特点是由形象直观到抽象具体,教学中必须要遵循学生的这个认知规律,使学生由感知到理解再到概括提炼。本教学设计就是由这一观念出发,先让学生观图,阐述列式,分析“一图两式”的特点,感悟计算方法,由看图计算到根据组成计算。接着延伸到“一图四式”,对加减法进行对比,感知加减法计算的互逆性,对计算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探究。这样的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发现和探究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小棒 圆形纸片 三角形纸片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口算。

3+1= 4-1= 2+1= 5-2=

1+4= 3-2= 1+3= 5-3=

2+3= 4-2= 5-4= 5-1=

2.复习6和7的组成。

3.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6和7的组成,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是6和7的加减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5以内的加减法的口算及6和7的组成,让学生对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为学习6和7的加减法做好铺垫。

⊙观察、操作,探索新知

1.教学5+1和1+5。

课件出示教材42页主题情境图左图(去掉图中的算式)。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说一说这幅图中的两个小朋友正在做什么。(图中的两个小朋友相对而坐,正在摆圆片写算式,圆片被分成两份,一份有5个,一份有1个)

(2)如果把图中圆片的摆放情况用加法算式表示出来,你能做到吗?(学生观察,写出算式5+1和1+5)

(3)交流:根据同一组圆片写出的两道加法算式为什么不同?

预设 生1:从女孩的角度看:左边有5个圆片,右边有1个圆片,所以我写出来的算式是5+1。

生2:从男孩的角度看:左边有1个圆片,右边有5个圆片,所以我写出来的算式是1+5。

小结:由于两个小朋友坐的方向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写出的两道加法算式就不同。

(4)先让学生计算5+1和1+5的得数,然后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5+1=6 1+5=6)

(5)引导学生比较5+1=6和1+5=6。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两道算式什么相同,什么不同?

(师引导学生得出:在这两道算式中,相加的两个数相同,得数相同,相加的两个数在算式中的位置不同)

小结:从这幅图中我们知道,根据一幅图通常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在加法算式中,调换两个相加的数的位置,得数不变。

2.教学6-1和6-5。

课件出示教材42页主题情境图右图。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这幅图中一共有6个圆片,被分成了5个和1个两部分)

①从女孩的角度看,6被分成了哪两部分?从6里面去掉被小棒分出去的一部分,还剩多少个圆片?怎样列算式?(学生观察,写出算式:6-1=5)

②从男孩的角度看,情况又是怎样的?你能列出算式吗?(6-5=1)

(2)想一想,同一幅图,为什么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减法算式呢?(因为观察的方向不同,分析的角度不同,所以能列出两道不同的减法算式)

(3)如果不看图,怎样计算“6-1”和“6-5”比较简便呢?(6可以分解成1和5,所以6减5等于1,6减1等于5)

小结:从这幅图中我们可以知道,从总数中拿走一部分,求剩下多少,用减法计算。

设计意图:借助圆片图,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体会“一图两式”的列式思路和方法,在观察、比较中继续深化对加法和减法意义的理解,初步感知6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教学4+2、2+4、6-2和6-4。

课件出示教材42页中间笑脸图。

(1)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中一共有多少个笑脸?从左往右看,你能列出什么算式?从右往左看呢?(4+2=6 2+4=6)

(2)如果不看图,怎样计算4+2等于几呢?怎样计算2+4等于几呢?(引导学生从6的组成进行理解)

(3)根据笑脸图,你能列出减法算式吗?(学生小组交流后写出算式:6-2=4,6-4=2)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 生1:我是这样想的,从6个笑脸中去掉2个笑脸,就剩下4个笑脸了。

生2:我的想法和你的想法类似,从6个笑脸中去掉4个笑脸,就剩下2个笑脸了。

(4)如果不看图,你想怎么计算这两道减法算式?(引导学生根据算式之间的关系,利用联想推出两道减法算式的得数)

小结:同一幅图,观察的角度不同,不仅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还可以列出两道减法算式。

4.学生合作学习5+2、2+5、7-2和7-5。

(1)教师提出合作学习的要求。

师:刚才同学们很聪明,根据笑脸图列出了四道算式。那你们有信心根据这幅小棒图也列出四道算式吗?(课件出示小棒图)

(2)学生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

根据摆和算的过程,观察、比较5+2=7和2+5=7、7-2=5和7-5=2,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

(3)汇报,全班交流。

(5+2=7 2+5=7 7-2=5 7-5=2)

(4)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小结:根据一幅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5.学习3+3和6-3。

课件出示教材42页三角形图。

(1)让学生摆三角形,边摆边写出加法算式。

(3+3=6)

(2)让学生根据摆三角形的过程写出减法算式。

(6-3=3)

(2)想一想,为什么这幅图只能列出两道算式?小组内交流一下。(小组讨论交流得出:因为这幅图分成的两部分相等)

小结:当两部分的数量相同时,根据同一幅图只能列出一加一减两道算式。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教师引导、自主合作学习等方式,理解“一图四式”的列式方法,促进学生对加减法之间关系的理解,从而有利于学生根据算式之间的关系,利用联想推出某些算式的得数,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跳绳》教案】相关文章:

1.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3.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加减混合》教案

4.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5.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操场上》教学教案

6.一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7.一年级数学上册轻重教案

8.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练习题

9.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

10.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下载word文档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跳绳》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