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之《小数乘法》之《连乘、连加、连减》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之《小数乘法》之《连乘、连加、连减》

2023-06-27 08:40:0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aimos”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9篇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之《小数乘法》之《连乘、连加、连减》,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之《小数乘法》之《连乘、连加、连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之《小数乘法》之《连乘、连加、连减》

篇1: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之《小数乘法》之《连乘、连加、连减》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之《小数乘法》之《连乘、连加、连减》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连乘、乘加、乘减 (P.11页的例7和“做一做”,练习二第1~4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掌握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正确地计算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式题。 教学用具:投影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口算。 1.02×0.2  0.45×0.6  0.8×0.125  0.759×0 0.25×0.4  0.067×0.1 0.1×0.08 0.85×0.4 2、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5×60  30×7+85 250×4-200 ⑴ 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⑵ 得出: ① 整数连乘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运算; ② 整数的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⑶ 让学生算出结果并集体订正。 3、揭题谈话:同学们已学会了整数连乘、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方法,小数的运算顺序跟整数的一样,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已学的.知识为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出一份力。 二、尝试: 1、出示例7:学校图书室的面积是85平方米,用边长室 0.9米的正方形瓷砖铺地,100块够吗? 2、全班读题,找出已知所求。 3、分析数量间的关系并列出算式。 板书:0.9×0.9×100=81(平方米) (100块不够) 4、那110块够吗?(可以怎样算?) (1)0.9×0.9×110 (2) 0.81×10+110 =0.81×110 =8.1+81 =89.1(平方米)  =89.1(平方米) 5、(2)是一道几步计算的式题?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6、你认为在做连乘试题时应注意什么? 7、尝试后练习:P.11页的“做一做”。 ⑴ 生先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⑵ 独立计算出结果。 ⑶ 师辅导有困难的学生,集体订正。 ⑷ 做乘加题注意什么? 三、运用: 1、P.14页7题 ⑴ 出示: 50.4×1.95-1.8  3.76×0.25+25.8 =50.4×0.1  =0.094+25.8 =5.04 =25.894 ⑵ 怎样判断它对不对? 先看它的运算顺序是否正确; 再看它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⑶ 根据这两点进行判断并把不正确的改正过来。 ⑷ 集体订正。 2、看谁算得快。(分组比赛) 19.4×6.1×2.3 3.25×4.76-7.8  18.1×0.92+3.93 3、P.14页9题 四、体验:今天都学了什么? 五、作业:P.13页5题;P.14页6、8题 课后反思:   1、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和小数点的位置、竖式中的对齐方式容易模糊混淆。应强调小数加整数时,数位要对齐,即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   2、应提供独立列式解答、用自己的话表达解答过程的时间,逐步培养学生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

篇2: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之《小数乘法》之《小数乘小数》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之《小数乘法》之《小数乘小数》

第二课时 课题:小数乘小数 教学内容: P4~5页的例3和例4、“做一做”,练习一第5―8题 教学要求: 1、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2、比较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教学用具:投影、口算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1、出示例3图:孩子们最近我们社区宣传栏的玻璃坏了,你能帮忙算算需要多大的一块玻璃吗?怎么列式?(板书:0.8 ×1.2) 2、尝试计算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想想是怎样算的? 师: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现在能否还用这个方法来计算1.2×0.8呢? 如果能,应该怎样做?(指名口答,板书学生的讨论结果。) 示范: 1. 2  扩大到它的10倍  1  2 × 0. 8  扩大到它的10 倍 × 8    0.9 6 缩小到它的1/100  9  6 3、1.2×0.8,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引导学生得出:先把因数1.2扩大10倍变成12,积就扩大10倍;再把因数0.8扩大10倍变成8,积就又扩大10倍,这时的积就扩大了10×10=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96再缩小100倍。 4、观察一下,例3中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因数中的小数位数之和等于积的小数位数。) 想一想:6.05×0.82的积中有几位小数?6.052×0.82呢? 5、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师:请做下面一组练习(1)练习(先口答下列各式积的小数位数,再计算)    (2)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①你是怎样算的?(先整数法则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 ②怎样点小数点?(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最右边起,数几位,点上小数点。) ③ 计算0.56×0.04时,你们发现了什么?那当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样点小数点?(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通过通过以上的学习,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怎样的? (3) 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抽象概括出P.5页上的计算法则,并让学生打开课本齐读教材上的法则。(勾画做记号) (4)专项练习①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0.0 2 4 0.0 1 3 × 0.1 4    × 0.0 2 6  9 6 7 8 2 4   2 6    0.3 3 6 0.0 0 0 3 3 8 ②根据1056×27=28512,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05.6×2.7= 10.56×0.27= 0.1056×27= 1.056×0.27= 二、应用 1、在下面各式的积中点上小数点。   0 . 5  8 6 . 2  5 2 . 0  4 ×  4. 2  × 0 . 1  8 ×  2  8 1  1  6 5  0  0  0 1  6  3  2  2  3  2  6  2  5    4  0  8    2  4  3  6  1  1  2  5  0 5  7  1  2 2、做一做:先判断积里应该有几位小数,再计算。 67×0.3 2.14×6.2 3、P.8页5题。 先让学生说求各种商品的价钱需要知道什么?再让学生口答每种商品的重量,然后分组独立列式计算。 三、体验 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四、作业:P8 7、9题。P9 13题。 五、课后反思:   1、例3的“换玻璃”是与“米、分米”有关的校园生活,我认为教学中其功能有三:一是提供了生活素材,二是引发认知冲突,问题油然而生,又一次体验到用转化的方法学习新知,三是借此可以进行爱护公物、保护校园环境的品德教育。   2、要让学生看图,读懂图意,准确地叙述图中给出的数学信息。可以问:要解决什么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条件具备吗?   要给足时间,自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自主尝试计算。   3、小结计算方法,可以先放后收。全班交流时,应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有序归纳:先干什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干什么(给积点上小数点),如何确定小数点(根据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相等的关系),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怎么办(再前面用0补足)。这样有利于培养有序思维和简明表达能力。   4、上练习本时发现三个问题:   (1)竖式不完整;(2)多加小数点;(3)不知对齐数位。 0.55  0.5512.5 ×14    ×  14  ×42.0  7.70  2.20还记着小数点对齐,只好在后面补0.    5.5  7.70

篇3: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小数乘法》之《小数乘整数》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小数乘法》之《小数乘整数》

第一课时 课题:小数乘整数 教学内容:例1和例2、“做一做”,练习―第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联系,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学用具: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及算理。 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1)例1: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 3.5元=3元5角  3元×3=9元  5角×3=15角 9元+15角=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3)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 3.5×3表示什么?(3个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 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  扩大10倍 3 5角 × 3 ×  3  1 0. 5 元  1 0 5角 缩小10倍  105角就等于10.5元 (5)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二、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 0.72×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1)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  0.72   ×  5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示范: 0. 7 2  扩大100倍    7 2    × 5   ×  5   3. 6 0 3 6 0 缩小100倍 (4) 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因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因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5)专项练习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0.34 3.5  0.201 5.02 ②把353缩小10倍是多少?缩小100倍呢?1000倍呢? ③判断  13.5 × 2    2.70 (6)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计算 7×4  0.7×4 25×7 2.5×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 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 ② 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 再看因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三、专项练习1、练习一第4题。 2、运用 (1)填空。   4.5  ( )   0 .7 4 (  ) × 3 ×  3 × 2   ×  2 ( )  1 3 5  ( )  1 4 8 (2)做一做 教材第32页 四、体验: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2)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五、作业: 练习一第1、2、3题 六、板书:   小数乘整数   3.5元  3 5角 × 3    ×  3 1 0. 5 元 1 0 5角   例2 0. 7 2  扩大到它的100倍 7 2 × 5  × 5 3. 6 0  3 6  0  缩小到它的1/100 六、课后反思:   1、创设“买风筝、放风筝”情景,学生很喜欢。这样有两点收获:(1)“买风筝”活动不但能引发“小数乘整数”计算问题,而且能激发学生自主计算的兴趣;(2)有利于学生根据熟悉的“元、角”之间的进率,将“3.5元×3”转化为“35角×3”来计算,为教学下个环节作好铺垫。   2、体现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学生列式不成问题,不会计算。但可以采用已学的小数加法、整数乘法或其它方法来计算。尊重不同解题思路,就是尊重学生差异,这在新课改理念中叫“鼓励学生用自己理解的方法自主解决问题”。   3、下次用吹塑纸剪风筝图样,就不必用胶水或透明胶,只要背面沾上水,就能贴在黑板上。   4、“转化”思想的渗透至关重要。   5、“做一做”意在通过对比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要点。 

篇4: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之《小数乘法》之《较复杂的小数乘法》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之《小数乘法》之《较复杂的小数乘法》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较复杂的小数乘法(第6页的例5和“做一做”,练习一第10―13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2、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当第二个因数比l小时,积比第一个因数小;当第二个因数比1大时,积比第一个因数大。 教学重点:运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正确计算小数乘法。 教学难点:正确点积的小数点;初步理解和掌握:当第二个因数比l小时,积比第一个因数小;当第二个因数比1大时,积比第一个因数大。 教学用具:小黑板或投影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0.9×6 7×0.08 1.87×0 0.24×2 1.4×0.3 0.12×6 1.6×5 4×0.25 60×0.5 老师抽卡片,学生写结果,集体订正。 2、不计算,说出下面的积有几位小数。(第9页第10题)  2.4×3=  2.4×5= 2.4×1.5= 1.2×0.4=1.2×0.11=  1.2×0.35=  3、思考并回答。 (1)做小数乘法时,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2)如果积的小数位数不够,你知道该怎么办吗?如:0.02×0.4。 4、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乘法。(板书课题:较复杂的小数乘法)。 二、新授: 1、教学例5:非洲野狗的最高速度是56千米/小时,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千米/小时? ⑴想一想这只非洲狗能追上这只鸵鸟吗?为什么?(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狗的1.3倍,表示鸵鸟的速度除了有一个非洲狗那么多,还要多,所以非洲狗追不上鸵鸟。) ⑵是这样的吗?我们一起来算一算? ①怎样列式? ②为什么这样列式?(求56的1.3倍是多少,所以用乘法.) 使学生明确:现在倍数关系也可以是比1大的小数。 ⑶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⑷算得对吗?可以怎样验算? ⑸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计算、验算,鸵鸟的速度是72.8千米/小时,比非洲狗的速度怎样?能追上鸵鸟吗?说明刚才我们的想法怎样?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题。 2、看第二个因数,比较积和第一个因数的大小。 ①(出示练习一第10题中积和第一个因数的大小)先计算。 ②引导学生观察:这两道例题的第二个因数分别与l比较,你发现什么? ③第二个因数比1大或者比1小时积的大小与第一个因数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因为1.2×0.4的第二个因数是0.4比1小,求的积还不足一个1.2,所以积比第一个因数小;而2.4×3的第二个因数是3比1大,求的积是2.4的3倍(或3个2.4那么多),所以积比第一个因数大。 ④你能得出结论吗?(当第二个因数比1小时,积比第一个因数小;当第二个因数比1大时,积比第一个因数大。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这种关系初步判断小数乘法的正误。) ⑤专项练习:练习一第12题 先让学生独立判断。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明道理,明白每一小题错在什么地方。 三、运用 1、做一做: 3.2×2.5= 0.8 2.6×1.08=2.708  先判断,改正不对的。 2、第9页第13题 四、体验: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第8页第8题,第9页第11、14题 六、课后反思:   1、要让学生自主阅读,表述题意。应着重让学生说一说例5中“1.3倍”的含义。   2、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验算:(1)交换因数位置,再乘;(2)用计算器;(3)对着原式再做一遍;(4)观察法,一个因数是否大于1决定积是否大于另一个因数。   3、应提醒学生:   (1)确定小数点的位置时,应先点上小数点,如果末尾有0,再把0划掉。   (2)算完后,应检查积的小数点位数是否与因数的小数位数相同,如不同,应找出原因,看看哪一个计算步骤上出了毛病,并及时改正。   4、第9页练习一第10题意在探索规律,发现积和因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让同学用比较简洁的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很重要。第12题应随之辅以练习巩固,这两题可配套使用。

篇5: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之《小数乘法》之《积的近似值》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之《小数乘法》之《积的近似值》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积的近似值(P.10的例6和“做一做”,练习二1―3 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会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 教学重点: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题目要求与实际需要,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教学用具:投影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口算。 1.2×0.3 0.7×0.5  0.21×0.8 1.8×0.5 1-0.82 1.3+0.74  1.25×8 0.25×0.4 0.4×0.4 0.89×1 0.11×0.6 80×0.05    2、用“四舍五入法”求出每个小数的近似数。(投影出示)   保留整数 保留一位小数 保留两位小数 2.095       4.307       1.8642         思考并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填空)   (1)怎样用“四舍五入法”将这些小数保留整数、一位小数或两位小数,取它们的近似值?   (2)按要求,它们的近似值各应是多少? 3、揭题谈话:在实际应用中,小数乘法乘得的积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这时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板书课题:积的近似值) 二、尝试: 谈话引出例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动物的嗅觉最灵敏吗?(生回答)所以人们常用狗来帮助侦探、看家。那狗的嗅觉到底有多灵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数据: 1、出示例6:人的嗅觉细胞约有0.049亿个,狗的嗅觉细胞个数是人的45倍,狗约有多少个嗅觉细胞? 2、读题,找出已知所求。 3、生列式,板书:0.049×45 4、生独立计算出结果,指名板演并集体订正。 5、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1)积的小数位数这么多!可以根据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2)保留一位小数,看哪一位?根据什么保留? (3)横式中的结果应该怎样写? 6、专项练习(根据下面算式填空) 3.4×0.91=3.094 积保留一位小数是(  )。  积保留两位小数是(   )。 7、尝试后练习: ▲P.10页做一做1.计算下面各题。   0.8×0.9(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1.7×0.45(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判断,并改错. 10.286×0.32=3.29(保留两位小数)  3.27×1.5=4.95(保留两位小数)  1.78×0.45≈0.80(保留两位小数)  1 0 .2  8 6 3 . 2  71 . 7  8 ×  0. 3 2  × 1. 5    ×0 . 4  5     2 0 5 7 2 1  6  3  5  8 9  0  3  0 8 5 8 3  2  7 7 1 2    3. 2 9 1 5 2 4. 9  0  5 0. 8 0 10 三、运用 1、P.13页2题 2、两个因数的积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值是3.58。准确值可能是下面的哪个数? 3.059 3.578  3.574  3.583  3.585 四、体验: 谁来小结一下今天所学的内容? 五、作业:  P.8页1 六:课后反思:   1、这是一个生活问题。现实生活中,许多时候,并不一定要知道计算的准确值,只需要知道近似值就够了。也就是说,求积的近似值是生活、生产的需要。   2、引导学生表述题意很重要。应给足时间让学生读图读题,并用自己的话讲述图意、题意。学生把题意表述得越清楚,题中的数量关系就揭示得越透彻,就能帮助学生很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篇6: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之《小数除法》之《和复习》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之《小数除法》之《整理和复习》

课题十三: 整理和复习教学内容:整理和复习P36-37 教学目标: 1、巩固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循环小数的概念。 2、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应用意识。 4、培养学生自我总结,反思,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动回忆,再现知识。 1、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在组内先说说整理后再在全班汇报,互相补充。 2、小数除法有哪些类型?学生举例说说,你在解题中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 师根据本班情况,选择前面学习中易错题巩固。 3、什么是循环小数?请举例说明?如何将它保留一位、两位、三位小数? 4、我们还了解了一些需要用小数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你会解决下面的`问题吗?P36 ①学生独立作答,再小组讨论分析解答过程,请小组代表汇报。 ②试着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自主选择,重点练习。 1、根据自己的实际,从课本P37 1-5中选择对自己有针对性的题目进行练习。(学生自主选择,组内讨论交流)。 2、讨论分析,解答第6题 A、学生独立解答,交流 B、如果大部分学生有困难,可将此题分层提问解答。 先出示“商就是24.6,求除数?”再和原题比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得。 三、总结 注:教师留心学困生掌握情况,及时解决,可根据本班情况,配针对性的练习进一步训练。 课后反思:

篇7: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之《小数除法》之《循环小数》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之《小数除法》之《循环小数》

课题七: 循环小数 教学内容:循环小数P27-P28 教学目标: 1、通过求商,使学生感受到循环小数的特点,从而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了解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2、理解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意义,扩展数的.范围。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及敢于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师谈话引入新课: 我班男生400米谁跑得最快?成绩如何?和“王鹏”比比,(出示例题)。 全班齐笔算王鹏平均每秒跑了多少米?(指名一生板演)。 2、初步感受循环小数的特点。 观察竖式,你发现了什么?(组织学生小组内交流) 可能发现: (1)余数总是“25”。 (2)继续除下去,永远也除不完。 (3)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 师:你们怎么能肯定会永远除不完,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明确余数一旦重复出现,商也就重复出现。 师:那么商如何表示呢?你为什么使用省略号?(师板书) 3、总结概括循环小数的意义 出示:28÷18  78.6÷11 先计算,再说一说这些商的特点。(请生板演计算结果) 学生讨论后,指名汇报,教师抓住学生回答:如 (1)小数部分,位数无限(或者除不尽)。 (2)有的是一个数字不断重复出现,有的是两个……。 教师小结循环数的意义,(板书课题)。 4、巩固练习:下列哪些是循环小数?   0.999… 52.52525… 4.1677…  3.212121… 3.1415926… 学生评议。 5、介绍简便记法 如5.333…还可以写作5.3(3上打小圆点)、7.14545还可以写作7.145(4和5上打小圆点),请学生把前面判断题中的循环小数用简便记法写一写。(请学生板演) 同座互相检查,大家交流订正,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质疑。 (52.52525…可能出现问题A、小圆点打在十分位和百分位;B、小圆点打在十分位和千分位;C、小圆点打在百分位和千分位,师生共同辨析) 6、看书P27-28第一自然段,及了解“你知道吗?” 7、理解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意义。 师:想一想,两个数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的商会有哪些情况?请举例说明?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师适时抛出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概念,并板书,判断前面练习题中的小数哪些是有限小数?哪些是无限小数,使学生明确循环小数属于无限小数。 学生有可能会质疑,结果会不会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教师可根据课堂或本班学生实际和学生共同分析。 二、学生小结 三、巩固练习全班练习:19÷11  1.08÷3.3  13.25÷10.6报名板演,说出商是什么小数,依据是什么? 课后反思:   1、5.7÷9=0.63…,除到百分位商3时,并看不出循环的倾向。当然,看余数还是可以的。出现了与上面相同的余数,补0后也会是同样的商。   2、一般要除出两个循环节才能判断并写出循环小数,而不是商到某一位出现了相同的数字就不除了。如:1.5÷7=0.2142857142857…   3、3.7÷2.2=1.68181…循环节是81,还是18呢?   4、14.148148…有的同学在循环节148三个数字上都加小圆点,这不对。要强调只写首位和末位。

篇8: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之第一单元《小数乘法》之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之第一单元《小数乘法》之教材分析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除法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除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掌握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 2、能正确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能正确应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4、会应用所学的运算定律及其性质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在理解小数乘、除法的算理和算法的基础上,掌握确定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点位置。 教学课时:小数乘法(9课时左右)(机动3课时左右)

篇9: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连加连减》教案

设计思想:

长期以来,计算教学忽视了教学本身的人文因素,脱离了学生个体。因此,计算教学总是与单调、枯燥连在一起。新课程的实施,给计算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新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本教学设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构想、设计现实、生动、活泼,充满童趣的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欣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评互评等多种活动中学习数学、享受数学并得到全面发展。

教材分析:

连加、连减在学生学习了10以内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安排。目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体会这两类式题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从而扩大学生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并为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打下必须的基础。连加、连减虽然不是加法和减法单元的教学重点,但却是加法和减法单元的难点之一。教材先通过例1教学连加,然后呈现例2的摘丝瓜场景教学连减。接着通过一系列的练习,逐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连加、连减算式的含义,巩固对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的认识。

学情分析:

连加、连减虽然不是加法和减法单元的教学重点,但却是本单元的难点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这一知识的自身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充分引导学生联系具体情境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理解运算顺序,掌握计算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情境多观察、多讨论、多表述,在多样的活动中深入领会并掌握知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情景建立连加、连减的数学模型,理解连加、连减的具体含义,会进行10以内连加、连减的计算。

2、培养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和能力。

4、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体会连加、连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

重点难点:

让学生联系实际情境,体会连加、连减的意义和理解运算顺序,学会计算。使学生理解图意列出算式。

教学准备:

图片、小棒、正方形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旧引新

师:小朋友们,这个星期天,你们都到哪儿去玩儿了?(生自由发言)

师:这个星期天,有两位小朋友,芳芳和她的弟弟也打算好了去乡下的奶奶家玩(贴出图片:芳芳和弟弟)。星期天一大早,芳芳的妈妈就带着她们姐弟俩一起乘上“口算号”公共汽车出发了。来,我们都看看有哪些口算,也来算一算吧!

学生看卡片口算

4+1 5+2 5-2 8-2 10-4 3+4 5+3 7+1 3-1 6-2 6-6 7+3

师:一路上,芳芳看到车外的橘子黄了,地里的辣椒红了,到处是一片丰收的景象。不一会儿,她便到了奶奶家,奶奶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喂鸡呢!芳芳连忙跑过去帮奶奶喂鸡。引出例1。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两位小朋友去乡下奶奶家游玩和乘坐“口算号”公共汽车的情境,相机进行口算练习,既调动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又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结合情境、探究新知

探究连加

1、说图意。课件演示小鸡图(动态)。请学生仔细观察。

(1)师:小鸡也想和我们交朋友,在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原来有5只小鸡在吃米,先跑来了两只,又跑来了一只。)

(2)师:根据你看到的.,你可以提什么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只小鸡?)

学生复述图意,指名说,同桌说,齐说。

2、尝试列式。

师:要知道一共有几只,小朋友们会列式计算吗?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做?(加法)为什么?

(1)随生答板书:(1)5+2=7 7+1=8(2)5+2+1=8或5+1+2=8

指名学生说说第一种方法两个算式的意思。

师:老师看到小朋友们还列出了5+2+1=8和5+1+2=8这两个算式,老师不明白是什么意思,谁能来告诉老师?(生回答)

(师恍然大悟状)哦,老师明白了,原来要求一共有几只小鸡,还可以直接把5、2、1三个数加起来!

(2)读算式。(师:刚才的小朋友读得真不错,你也跟着他读一读吧)

(3)比较不同。

引导学生看这两个算式与以前学过的加法算式有什么不同?——有三个数,两个加号,让学生给这样的算式起名字。指出:数学上叫做连加(板书:连加)生齐读。

(4)说算理

师:5+2+1=8的8,你是怎么算出来的?(生先讨论,再汇报)

汇报交流(学生可能说一个一个地数出来的。或是先算5+2=7再算7+1=8……不管哪种方法,学生只要说出理由,都给予肯定。)

师:是呀,计算连加时我们一般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师指板书:5+2=7),算出得数7(将7填到框中)然后再把算出的得数(强调是算出的得数)加上第三个数,这样的计算,也就是说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板书:从左往右)

学生齐说计算方法。

探究连减

师:你们帮小鸡解决了难题,他们可高兴了,过了一会儿,又发生了什么事呢?

(原来有8只小鸡,先跑掉了2只,又跑掉了2只,)

指名说图意(同连加)

师:小朋友,看了这幅图,你会编个数学小故事来考考大家吗?(学生同桌先讨论,再交流)

师:要求还剩多少只小鸡,会列式吗?这个算式怎么读?8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还有一个2呢?8-2-2表示什么?得数4你是怎么算的?(指名学生答后齐说,师随学生回答将板书填写完整)

师:看看这道算式又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减法算式有什么不同?你也会给它取个名字吗?(板书:连减)生齐读

指出:计算连减时一般也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减,再把算出的得数减去第三个数,也就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3、初步小结:帮完了奶奶喂鸡,小朋友也认识了今天的两个新朋友,它们是-------?都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连加、连减,在计算时,一般是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的。

【设计意图:现实生活既是学习数学的起点,又是学习数学的归宿。创设情境是现实生活与计算教学沟通的桥梁。在新授部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芳芳给奶奶喂鸡的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情景,既生动地反映出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又让学生直观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更让学生感受到连加、连减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其间,采用由扶到放、小组或同桌合作讨论的教学方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观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联系情境、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第1题

师:下面看老师摆出的图,你们会列式计算吗?

操作:(1)先摆4根小棒,再摆3根,再摆1根

(2)先摆10个正方形片,再用线划掉3个,再圈出5个)

学生看教师操作过程分别在书本72页上列式计算。

提问:4+3+1你是怎么算的?

10-3-5同上教学并提问:为什么用10去减呢?

2、想想做做第2题

师:喂完了小鸡,芳芳来到了奶奶家后面的小河边,看到小河边有一棵高高的树,一群小鸟正在上面快乐地飞翔呢!(多媒体出示动态的图)你能说出这幅图的意思吗?看了这幅图,小朋友能自己列出一道连加算式吗?(板演齐练)指名问:4+3+3表示什么意思?10表示什么?

3、想想做做第3题

师:小河边有高高的树,清澈的小河里,还有着一群可爱的小鸭子在游玩呢!(出示图片)谁知道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啊?你会列出一个连减算式吗?9-2-4表示什么意思?得数3表示?为什么从9里面去掉呢?

4、给小鸭子找家

师:小鸭子们在河里游玩了一会都上岸了,可是,它们却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他们找一找吗?(出示图,小鸭子身上写着得数,小房子上写着相应的算式)

学生上来给小鸭子找家,个别提问:你是怎么算的?

师:还有谁找不到家啊?哦,老师帮得数是1的小鸭子造了一座房子,但只完成了一半,小朋友们能帮它造完吗?(学生交流方框中应填几)

师:你们真棒!咦?这里还有一只小鸭子,它为什么这么伤心啊?那怎么办呢?谁愿意给它造房子?(学生给得数是4的小鸭子造房子,指名反馈,教师将相应的连加或连减算式板书)

【给小鸭子找家的游戏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在其间渗透一些需逆思考的题目,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思维,也让学生体验到学知识,用知识的快乐。】

5、想想做做第5题

师:夕阳西下,芳芳跟着妈妈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奶奶家,小朋友们跟着他也一起学会了许多的新知识。现在啊,有一群小动物还想考考我们小朋友知识学得怎么样呢,小朋友们,愿意接受小动物们的挑战吗?好,我们来看图,请你看图后把算式写完整,看谁写出的算式多!(出示图片)

生独立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指名学生说出算式,并说说分别是怎么想的?(进行相应的反馈)

【学生欣赏的角度不同,列出的算式也不同,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既关注学生思维的个性化,又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实现了“思维共享”。 】

四、全课总结、延伸课外

师:今天,小朋友们一起认识了哪些新朋友?怎么计算连加和连减呢?指出:在以后的计算中,小朋友们要慢慢学着把第一步的得数记在脑中,不写出来,直接写最后一步的得数。

指出:像今天我们学习的连加连减,在我们的身边也经常可以看到。比如,小朋友们一起到操场上去跳绳,先去了几个,又去了几个,然后又去了几个,求一共有几个小朋友,不就是连加吗?

布置作业:课后找找身边的连加和连减故事,比比谁找的多!

【设计意图:通过布置课后让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的连加与连减故事,让学生体验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体验数学知识的实际价值,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板书设计:

10以内的连加连减

5 + 2 + 1 = 8 8 - 2 – 2 = 4

篇10:小学数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教案

对比三种方法,选择最优方法

问:谁来说说,这三种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

学生回答:

优点

1、同学们比较熟悉这种竖式的书写方法。

2、在计算过程中,难度较小,不易出错。

缺点

1、费时间。

2、这两个竖式不太好安排格式,如果写不好,容易显得很乱。

优点

1、写起来会比第一种方法省点时间,少写了一个62,竖式由两个减少到了一个。

2、这个竖式写起来会比较美观。(相对于第一个竖式而言)

缺点

容易丢掉第二步的加号。

优点

1、更省时间。

2、计算时比较简单,只要一位一位的计算就可以了。

缺点

1、在计算的过程中,容易丢掉进位。

2、对于一些计算不熟练的同学来说,计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师:这三种方法各有各的优缺点,在同学们自己做题时,可以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的,最省时的方法。

(5)小结

问:做完这道题,大家有什么收获?

[学生:1、在计算时,要努力思考简便的方法,达到省时省力的目的。2、最简单的方法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3、要选择一种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提高正确率。]

(二)教学例2

(1)直接出示例252—20—18=

(2)对比

问:这道题与例1有什么不同?

[生:例1:是一道连加的两步式题。能得到三种不同的算法。例2:是一道连减的两步式题。只能用例1中的前两种方法。]

(3)师生、生生多边交流

问:这道题怎么算最好?

[生:用两个竖式计算最保险;第一步口算,第二步用竖式算。]

(4)小结:哪一步如果能口算,就可以口算,在计算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三、巩固练习

完成P2、做一做(略)

四、总结、质疑、发展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1、大家有什么收获?

2、还有什么问题吗?

3、除了同学们总结出来的方法,你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吗?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连加、连减

同学们到西瓜园里摘西瓜,第一组摘了28 例2 52—20—18=个西瓜

第二组摘了34个,第三组摘了23个。

三个组一共摘了多少个西瓜?

28+34+23=85(个)

方法一:竖式略

方法二:竖式略

方法三:竖式略

篇11: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之《小数除法》之《循环小数练习》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之《小数除法》之《循环小数练习》

课题八: 循环小数练习教学内容:循环小数(二)P30 教学目的: 1、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循环小数概念的理解。 2、能比较两个(含两个以上)循环小数的大小。 学具准备: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主动回顾,知识再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二、单项训练,夯实基础。 1、进一步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 完成P30.1 全班练,指名板演,哪些题的商是循环小数,如何判断的? 2、进一步掌握循环小数的.写法,完成P30.2。 你如何表示商?(自己选择表示方法),全班交流校对。 3、求循环小数的近似值。完成P30.3。先请学生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三、深化练习。完成P30.6先观察这些小数的特点,再试一试. 请学生说出判断大小的过程,教师适时评价。 1、想到把这些简便记法的循环小数还原。 2、1.23 O  1.233,只还原到第三位小数。 师小结:需要先观察,再比较,比较方法与以前比较小数的大小方法相同。 四、独立练习:P30  4、5 课后反思:   1、关于无限小数的写法:教材上用三点5.333…,练习册和其它资料上用六点5.333……   2、循环节的首位和末位各记一个小圆点,易错为每位都记。 3、循环节的确定:如6.9258258…,有的同学以582为循环节,在5和2上标小圆点,我想不出它究竟错在哪里。但我认为应该以258为循环节,在2和8上标小圆点,这涉及到以后学习纯循环小数和混循环小数的区别。   4、在列竖式求商,商为循环小数的计算中,要说清楚几点:   (1)循环节的圆点和省略号不能出现在竖式的商里,只能出现在横式的商中。   (2)究竟除多少位,以完整的循环节出现两次就够了,不能少,也没有必要多。   (3)用循环节简便记法或省略号时,横式一定要用等号。  

篇12: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之《小数除法》之《解决问题3》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之《小数除法》之《解决问题3》

课题十二: 解决问题(三) 教学内容:解决问题(三)练习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受要根据实际需要求取商的'近似值。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完成P35  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分析过程,并讨论结果的处理?(为什么这样处理?) 二、巩固练习,判断这几题如何处理结果? 1、有 110米的布,做儿童套装,每套用布2.3米,能做多少套? 2、有110吨的煤,用载重2.3吨的小车运,需运多少车? 3、P34  5如何处理结果?组织学生讨论,鼓励他们说出理由,在交流中,自己发现不足校正。 4、P35  9  (先说出解题思路,再解答)同上 5、P35  10  学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不同方法 6、小结,请学生说说感受。 三、拓展练习教师可请学生编题,交换练习本解答。 课后反思:   1、第8题中“8个相册”是多余条件;第9题中“450克”是隐藏条件。   2、第9题中   (1)450÷16=28.125(克) 28.125×9=253.125(克) 253.125克≈0.25(千克)   (2)450÷16≈28(克) 28×9=252(克) 252克≈0.25(千克)   出现两种解法,其实第一种还好懂一些,但教参建议的是第二种。有一定难度。且我个人也担心,换成其它数字,是否可以?   如:   (1)455÷16=28.4375(克) 28.4375×9=255.9375(克) 255.9375克≈0.26(千克)   (2)455÷16≈28(克) 28×9=252(克) 252克≈0.25(千克)

篇13: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之《小数除法》之《解决问题1》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之《小数除法》之《解决问题1》

课题十: 解决问题(一) 教学内容: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2、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小数除法的计算,那么你会解决下面的问题吗?(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出示例11) 1、先独立思考解答。 2、小组内交流,可以先算什么?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说说不同的思路。再指名说说。 三、巩固练习1、“做一做” 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再指名说说不同的解题思路。 2、完成P34  3 师:你从此题中收集到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思考? 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汇报分析过程。 师小结,解答问题时要找准有直接关系的条件或信息。 3、独立完成P34  1、2、4,教师巡视,辅导学困生。 四、学生总结 课后反思:   1、求近似数,有的留的.位数多,就打等号,这是不对的。再多,也是近似数。   2、第34页第2题,计算336÷3.8≈88.42,很多同学讲计算器显示的数字全部抄下来,这里应该有个求近似数的过程,到底保留几位小数,可以有不同。   又生A:336÷3.2-336÷3.8  =105-88.42(保留两位小数) ≈16.58(千米)   我认为应该改为: 336÷3.2-336÷3.8  ≈105-88.42(保留两位小数) =16.58(千米)   3、第34页第4题,一定要用递等式分步计算,且按四则运算法则不能错。

篇14: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之《小数除法》之《商的近似值》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之《小数除法》之《商的近似值》

课题四:商的近似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的例7和“做一做”中的题目。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根据实际需要用“四舍五入”来求小数的`近似数。 2、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判断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1、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一位小数. 3.72 4.18 5.25 6.03 7.98 2、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两位小数. 1.483 5.347 8.785 2.864  7.602 4.003 5.897 3.996 做完第1、2题后,要让学生说明其中小数末尾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 二、新课 1、教学例6. 教师出示例6,要求根据书上提出的信息列式计算.当学生除到商为两位小数时,还除不尽.教师问:“实际计算钱数时,通常只算到‘分’,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生:应该保留两位小数,只要算出三位小数,然后按“四舍五入法”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 教师问:保留一位小数,应该等于多少?表示计算到“角”。 教师要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求商的近似值?”(首先要看题目的要求,应该保留几位小数;其次,求商时,要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除出一位,然后再“四舍五入”.) 2、做第23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教师让学生按要求进行计算,巡视时,注意学生计算时取商的近似值的做法对不对.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按照不同的要求,取不同的商的近似值是怎样求出来的?(计算出商的小数的位数要比要求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按“四舍五入法”省略尾数.)教师问:你解题时用了什么技巧? 三、巩固练习1、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 3.81÷7 32÷42 246.4÷13 2、书上的作业。 课后反思:   作业批阅情况反馈:   (1)求近似值仍然用等号,这是不允许的。   (2)第26页第11题,没有算式,没有计算结果,直接答,这不行。   这道题中有的保留了多位小数,就用等号,也不行,如164.9÷3.5=47.114285,显然没有弄懂,在这里,只要打了等号,就表示除尽了!   206.7÷4.5中,不少同学用到了45.93,3这个循环节上打了点,这是可以的。   当然,这个题目没有这么麻烦。除完整数部分就已经可以比较大小了。

篇15: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之《小数除法》之《练习课2》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之《小数除法》之《练习课2》

课题六:练习课 教学内容:P26练习教学目标: 1、会根据需要,求出商的近似值。 2、培养学生数感和灵活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P26,第10题,48÷2.3(保留一位小数) 3.81÷7(保留两位小数) 审题。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是什么?(一般先除到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然后按“四舍五入”法取舍。也可观察保留位的余数与除数的大小关系进行判断)。 独立完成,请生板演。 二、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P26  10  剩余的题 2、独立完成P26  11  再全班交流,如何比较。 3、P26  13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如何处理结果? 小结:根据需要求商的近似值,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一般保留整数。 你还能提什么数学问题?教师板书。 三、发展练习1、P26  第12题。请学生说说是如何思考的'?肯定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2、教师根据日常教学情况进一步补充针对性的练习。 教学反思:   1、第10题求商的近似数。由于商是近似数,用乘法验算,不好说明结果正确与否,用再除一次的方式验算,又要两次笔算。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同时体会计算器的作用,这里要求用计算器验算。   2、思考题体现在引导学生多种解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比如生A:先看12.5元里包含多少个2.5元,由12.5÷2.5=5中,可知停车时间是 1+(5-1)×0.5=3(时)。   生B:用总钱数减去2.5元后,再看剩下的钱包含了多少个2.5元,就有多少个0.5小时,再用这个时间加上1小时,就是李叔叔的停车时间。

篇16: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之《小数除法》之《小数除以整数一》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之《小数除法》之《小数除以整数(一)》

课题一:小数除以整数(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6页例1和 “做一做”,练习三的第1~2题. 教学目的: 1.掌握较容易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用这种方法计算相应的小数除法. 2.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计算下面各题。 115÷5=(  )  23×5=(  )  115÷23=(  ) 2.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145÷15= 416÷32= 1380÷15= 二、导入新课:情景图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锻炼吗?经常锻炼对我们的身体有益,请看王鹏就坚持每天晨跑,请你根据图上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出示例1:王鹏坚持晨练。他计划4周跑步22.4千米,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 教师:求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怎样列式?(22.4÷4) 板书课题:“小数除以整数”。 三.教学新课: 教师:想一想,被除数是小数该怎么除呢?小组讨论。分组交流讨论情况: (1)生:22.4千米=22400米  22400÷4=5600米 5600米=5.6千米 (2)还可以列竖式计算。 请同学们试着用竖式计算。计算完后,交流自己计算的方法。 请学生将自己计算的竖式展示出来,具体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小数点位置与被除数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理解后回答“因为在除法算式里,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也就是说,被除数和商的.相同数位是对齐了的,只有把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才对齐了,所以商的小数点要对着被除数的小数点”. 教师:大家会用这种方法计算吗?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算一算. 四、巩固练习:完成“做一做”:25.2÷6 34.5÷15 五、课堂小结(略) 六、课堂作业:练习三的第1、2题 课后反思:   本课难点就在于理解商的小数点定位的问题。要让学生记住“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并不难,但要理解“为什么”不易。   例2的竖式中要反复让学生表述,我认为仍然用“元、角、分”容易理解。   22.4元分给4人,每人分5元,即个位是5;余2元即20角,加上十分位的4角,共24角,商6,即每人再分6角,所以6在十分位,6的前面要点上小数点。

篇17: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之《小数除法》之《小数除以整数二》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之《小数除法》之《小数除以整数(二)》

课题二:小数除以整数(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16~17页的例2、例3和相应的“做一做”,练习四的第4~8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跟整数除法之间的关系,促进学习的迁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教师出示复习题: (1)22.4÷4  (2)21.45÷15 提问:“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二、新课 1、教学例2.师先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再让学生观察被除数与除数有什么特点?(被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   问:“被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商会出现什么情况?我们在竖式中应该怎样写商?请同学们互相说一说。(在被除数个位的上面,也就是商的个位上写“ 0”,用0来占位。) 请同学们试着做一做。 学生做完后,教师问:在什么情况下,小数除法中商的最高位是0? 2、教学例3。师先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再让学生用竖式计算。当学生计算到12除6时,教师提问:接下来怎么除?请同学们想一想。 引导学生说出:12除6可以根据小数末尾添上0以后小数大小不变的性质,在6的右面添上0看成60个十分之一再除。 请同学们自己动笔试试。 3、做教科书第17页的做一做。 4、教师:想一想,前面几例小数除以整数是怎样计算的?引导学生总结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要按照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教师:怎样验算上面的小数除法呢?(用乘法验算)自己试一试。 5、做教科书第18页的做一做。 三、课堂小结(略) 四、课堂作业: 课后反思:   第19页第6题,计算并用乘法验算:328÷16   A生,商为25,验算乘得积为400   这说明是为验算而验算,并没有真正弄懂。要告诉学生,发现乘得的积与被除数不同时,就意味着商可能是错的,当然也可能是乘错了。不管怎么样,都必须重新计算。

篇18: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之《小数除法》之《练习课1》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之《小数除法》之《练习课1》

课题五:练习课 教学内容:P25练习教学目标: 1、根据商不变性质,沟通整、小数的除法。 2、运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3、让学生感受到计算的工具性,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1、观察P25第8题 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第一栏里的数,填出其它各栏里的数吗?并说说依据。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校正。 小结:根据商不变性质,我们就可以把小数除法转化整数除法计算,一般只需把除数转化为整数。师出示题。 根据324÷24=13.5 填出下面各题的商。 3.24÷24= 3.24÷0.24= 3.24÷2.4= 0.324÷2.4=  请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2、同学们能计算小数除法了,我们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出示第6题能解决吗? 学生独立完成P25第6题 二、重点练习,P25第7题:你能提什么问题?会解决吗? 1、学生提问,教师板书。(可能有:①共有多少人?(含教师),共有多少学生? ②每人车费(单程)是多少钱?③每人至少应带多少钱?…) 2、先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小结:相信同学们能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数学问题,并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三、独立练习P25第9题 学生独立解答 四、挑战题 P26思考题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最后小组汇报。 课后反思:   引导学生总结小数除法,有新的收获:   1、一看:看清除数有几位小数。   2、二移:把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当被除数位数不足时,用“0”补足。 3、三算: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方法计算。

篇19: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之《小数除法》之《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之《小数除法》之《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课题九: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学内容:用计算器探索规律P29 教学目标: 1、能借助计算器探求简单的数学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推理的数学能力。 3、让学生感受到信息化时代,计算器(或计算机)是探索数学知识的有力工具。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兴趣 1、使用计算器,小组合作 任意给出四个互不相同的数字,组成最大数和最小数,并用最大数减最小数,对所得结果的四个数字重复上述过程,你会发现什么呢? 2、小组汇报,展示过程,讨论发现。 3、采访学生,有什么感受。 师:仿佛掉进了数学黑洞,永远出不来,非常的神奇,今天,我们还将利用计算器去探索更多的有趣的神奇的数学规律,有兴趣吗?let’s  go! 二、自主探索 1、出示例10 独立操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①商是循环小数  ②下一题结果是上一题的.2倍… 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后几题的商。 2、用计算器验证。 小结:一旦发现规律,就可以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3、独立完成“做一做”,你发现什么规律?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校对。 三、请学生总结,也可质疑。 教师激励:肯定学生的探索精神,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希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研究中去发现探索更多的规律。 四、独立练习P31 7-9 课后反思:   让学生感受发现规律的乐趣,同时体会计算器的工具性作用。   1、对规律的发现要历经一个观察、对比、分析等过程,所以教学中一定要多留、留足时间。   2、小组合作的形式可取。   3、“你是根据什么来写这些商的?”让学生说出自己应用规律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规律的理解。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之《小数乘法》之《连乘、连加、连减》】相关文章:

1.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之第一单元《小数乘法》之教材分析

2.《连加、连减》数学说课稿

3.连加连减的教案

4.小学数学《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5.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之《小数除法》之《商的近似值》

6.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7.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8.连加连减教学设计

9.连加、连减教学设计

10.连加 连减 教学反思

下载word文档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之《小数乘法》之《连乘、连加、连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