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小学四年级音乐下册我和提琴教案

小学四年级音乐下册我和提琴教案

2023-05-23 08:28:4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geekyy”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小学四年级音乐下册我和提琴教案,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小学四年级音乐下册我和提琴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四年级音乐下册我和提琴教案

篇1:小学四年级音乐下册我和提琴教案

教材分析:这是一首D大调的挪威儿童歌曲。3/8拍,一段体结构,全曲由5个乐句组成。歌曲形象地表现了我和提琴在一起时的欢乐心情,表达了音乐永远伴随着我一生快乐的美好愿望。

教学目标:

1、掌握3/83/42/44/4拍强弱规律,拍号意义,拍号指挥,感觉各个拍子的不同

2、学习歌曲《我和提琴》,唱准二声部

教学流程:

一、听歌曲,加上拍号

2/4拍《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请同学感觉一下是几拍子。全体跟老师学习指挥

4/4拍《采蘑菇的小姑娘》,请同学感觉一下是几拍子。全体跟老师学习指挥

3/8拍《我和提琴》,请同学感觉一下是几拍子。全体跟老师学习指挥

3/4拍《婚誓》请同学感觉一下是几拍子。全体跟老师学习指挥。

二、学习《我和提琴》

1、听范唱,感觉是几拍子

2、高位置朗读歌词

3、为歌曲打节奏,节奏为每小节后半拍

4、为歌曲加二声部,用嘟嘟演唱,演唱为每小节后两拍

5、唱熟歌曲后,把3/4拍旋律改为3/8拍。

三、总结

篇2:小学四年级音乐下册我和提琴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四年级音乐下册我和提琴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我和提琴》:这是一首D大调的挪威儿童歌曲。3/8拍,一段体结构,全曲由五个乐句组成。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音乐执著的追求。

二、教学目标:

通过表演《我和提琴》了解挪威人民的民族风格以及音乐风格,体会歌曲所表现得欢快具有舞蹈性的情绪。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学唱《我和提琴》过程中掌握3/8拍的特点及学习找出曲调中的重复乐句,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曲式打下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

1、3/8拍的含义及强弱规律在歌曲中的表现。

2、歌曲中的弱起拍,第三乐句的附点八分音符节奏。

四、教具学具:

多媒体软件、电子琴、录音机、磁带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欧洲的美丽的国家挪威(课件)它位于欧洲北部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出示北欧地图)“挪威”的意思为“通往北方的路”。它的首都是奥斯陆,是挪威著名的港口,也是全国最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花是石楠花。

(多媒体出示:介绍挪威及风景名胜等)

2、我们了解了这么多关于挪威的知识,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首挪威民歌,大家想不想听?让我们听一听,这首民歌讲了一件什么事?(多媒体出示歌谱,听范唱)

【寓教于乐】

1、歌曲中发生了什么事情?谁来讲一讲?你来讲(作者养了一头黄牛,每天都快乐的和黄牛生活在一起,但是后来却用黄牛换来了一把小提琴,后来天天用小提琴演奏动听的音乐,快乐的挪威人天天凑在一起唱歌跳舞,生活得快快乐乐。)作者把喜欢的黄牛换了一把心爱的提琴,说明作者更喜欢什么?(提琴)

2、故事讲得真好,谁给歌曲起个好听的名字?《快乐的提琴》,《快乐的生活》很好。老师也起了一个名字《我和提琴》。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3/8拍的挪威民歌《我和提琴》,这是一首三拍子歌曲,大家非常熟悉的3/4拍歌曲《法国号》。3/4拍的强弱规律是强弱弱,我们用拍手来表现。(法国号音乐)。大家表现得很好,3/8拍和3/4拍都是三拍子节奏不同的是3/4拍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有3拍,3/8拍则是以八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有三拍。3/8拍的强弱规律也是强弱弱,指挥图示是这样的。(课件)我们再来听一听《我和提琴》这首歌曲,仔细体会3/8拍子节奏,可用拍手表现,也可用指挥图示表现。

4、同学们表现很好,三拍子的舞步大家还记得吗?我们一起跟音乐试一试。大家表现的很像挪威人,因为挪威人都能歌善舞。

5、这首歌曲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情绪?(欢快,活泼)

6、有没有信心学会这首歌曲,我们只要学会这三乐句,这首歌就算学会了。

(课件)第一句是弱起节奏,一二从第三拍开始唱。找同学起来唱,连唱两遍注意第一遍的结尾唱两拍,第二遍从第三拍开始唱也是弱起。

第二乐句有一个附点八分音符(课件)跟老师一起连起来唱。和第一句一样结尾两拍反复一遍从第三拍弱起开始,但这两遍不完全一样,第一遍以5结尾,第二遍以1结尾。我们试一试。

第三句是结尾句,请仔细听(教师范唱)跟琴教唱。

7、大家学会了吗?我们跟音乐完整的`轻声唱一唱试一试,(范唱)你觉得哪一句还比较难唱?

8、大家都学会了吗?我们跟琴完整的唱一唱试一试。

【表现歌曲】

1、同学们,大家都唱出了挪威人民欢歌笑语,载歌载舞,幸福生活的心情,下面我们分组表现歌曲,哪一组愿意来为歌曲伴舞?哪一组愿意为歌曲用打击乐伴奏?其他的同学来演唱歌曲吧。

2、各就各位,音乐会现在开始吧。

【拓展创编】

1、提到了提琴,我们不得不提一下我国一首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我国的音乐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一起来欣赏。

(多媒体:听《梁祝》)

2、小提琴奏出了这么美妙的音乐真让人陶醉,除了小提琴你还喜欢那些乐器?(扬琴,钢琴,吉他……)你能不能把自己喜欢的乐器放到今天学习的歌曲中唱唱试试呢?(自由创编)

找同学起来唱。(学生评,教师评)

【完美结课】

音乐能启迪智慧,带给我们无穷的快乐。请大家象挪威人那样继续追逐你的音乐梦想,让音乐伴随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同学们,让我们尽情地唱起来、跳起来吧!学生在《我和提琴》歌舞活动中离开教室。

【教后反思】

通过这次教学我认为,老师不仅应该多关注学生,也要充分的相信学生,并把更多表现的机会留给他们,因为真样就能让能力稍弱的孩子也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在今后的教学实践活动中还要加强。教案《小学四年级音乐下册《我和提琴》教案及教学反思》来自网!/JiaoAn/YinYueJAX/87811.html

篇3:四年级音乐下册《我和提琴》教学反思

四年级音乐下册《我和提琴》教学反思

从整节课来看,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我认为这节课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有四点:

第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是一首外国的歌曲,大多学生对挪威这个国家缺乏了解,我借助多媒体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资源广的特点,解决了这一困难,让学生以最便捷的方式初步了解挪威的风土人情,使学生轻松舒畅的投入学习。此外,在课上,老师还提供与课内相关内容的网站给学生,注重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自主学习音乐,对提高学生在信息技术素养方面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注重音乐的体验,理解音乐内涵。

我把这节课定位为综合课,也就是说,不仅仅是一节唱歌课,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我更注重,让学生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来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真正体会歌曲所表达的内涵。在这节课中,我就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如:唱、跳、拍,演等等)来表现和理解歌曲。学生从多角度,多渠道获得感知。

第三、自主、创造性的学习音乐。

在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敢于尝试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体验到合作的愉悦,例如:三拍子舞步这一环节中,完全可以让学生直接跟老师学习几个简单的舞步,但我让学生自己即兴创编,使他们在自主创编的实践中,感受三拍子的'特点;还有让学生通过聆听,找出基本重复的乐句,发现歌曲规律以及创编课题等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这不仅加深了印象,同时在音乐创作中,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充分挖掘学生的自身潜能。

第四、满足学生愿望,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进行奖励。

课改以来,奖励的方式愈加多元化,我时常也会感到困惑,不知道该用什么方式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因此,一开学,我就对整个四年级的班级进行了调查,了解学生最希望老师给表现突出的同学什么样的奖励,有的同学说: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就行了、如:老师的一个微笑,或是点点头,或是你真棒!有的同学说给小礼物,这个班有一位同学说,想得到一个音符,我当时听了,觉得这个点子真不错,于是,这节课,我采用了他们喜欢的方式进行奖励,而不是,老师的“一相情愿”式的奖励。感觉效果不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

不足之处:关注个别生不够,应多鼓励这部分不够自信的孩子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让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篇4:《我和提琴》四年级音乐教学反思

《我和提琴》四年级音乐教学反思

在四年级的音乐课上,学习了一首八三拍子的歌曲,在歌曲学会以后,我总感觉学生在节奏感方面掌握欠缺些,一些平时领悟能力强的学生都显现不出来。于是,我启发他们来打节奏型,但是他们的兴趣一直都不高,情绪也没上来。

我当时很困惑,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后来我想让他们一小节一小节练习试试,想到这里,我在黑板上写出了一条弱起的八三拍的节,先请学生熟悉它的后面几小节,然后,进行分组练习,每组一小节,一会集体合拍,我和他们合作,来打第一段的节奏,看看谁打得好。话音一落,学生就开心地练了起来,兴趣点一下就被找到了,在激烈的分组、合奏、加上最后的比赛,学生们节奏感表现地非常强,并把这种积极状态带入到了下一个教学环节,大大提高了后面的`教学效果。

下课以后我在办公室里思考,这种教学形式以及这样练习节奏的方法,对这些孩子来说是可行的,而且是非常有效的。同时,在节奏训练的同时,还可以训练孩子们的肢体协调能力,尤其是用双手拍出不同时值的节拍。节奏训练从难到易,多样地选择也体现出课堂个体差异,个别指导,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篇5:小学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说演弹唱》、欣赏京韵大鼓《重整河山待后生》

【教学目标】

1、通过初步介绍曲艺音乐和学唱、听赏,使学生知道曲艺音乐也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齐葩,对它产生初步的兴趣。

2、能初步唱出《说演弹唱》的韵味。

3、初步了解曲艺音乐的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

1、本单元我们要学习丰富多彩的曲艺音乐,曲艺的唱腔与语言紧密结合,风格各异,具有鲜明的地方性。

2、学唱歌曲《说演弹唱》

(1)这首歌曲的歌名概括了曲艺的全部演出形式,也是曲艺的特点,学生们议论讨论发言,教师总结。

(2)听几遍录音范唱。

(3)学生随录音学唱,不必学唱歌谱。

(4)用歌曲的节奏朗读歌词,务必将每个字都吐的很清楚。

(5)再随录音学唱,注意其中的韵味。

(6)随伴奏带演唱,教师指挥。

3、欣赏《重整河山待后生》

(1)简介:20世纪80年代初有一部电视连续剧轰动了整个中国,那就是《四世同堂》。这是用京韵大鼓音调创作的歌曲。

(2)听录音。(请学生参考图片进行听赏)。

(3)我们听到在录音中有鼓和板的声音,这就是京韵大鼓演员自己击打出的声音。

(4)请学生参考图片进行听赏。

(5)再欣赏一两遍,要求学生感受京韵大鼓的音调和独特的韵味。

4、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苏州弹词、四川清音、太平歌词选段,随录音学唱《重整河山待后生》。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苏州弹词、四川清音、太平歌词等选段,进一步激发学生了解和学习丰富多彩的曲艺音乐的愿望。

2、通过轻声模唱《重整河山待后生》,继续感受京韵大鼓特有的韵味。

3、通过欣赏和亲身演唱,能说出曲艺音乐的若干特点。

【教学过程】

欣赏

上节课我们欣赏了京韵大鼓《重整河山待后生》,学唱了具有京韵大鼓韵味的歌曲《说演弹唱》,对京韵大鼓的演唱方式和其特有的韵味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节课我们要进一步拓宽视野,再欣赏其他的曲艺音乐品种。我国的曲艺种类实在太多了,我们只能选其中一小部分欣赏。

(1)我们先来欣赏苏州弹词《蝶恋花?答李淑一》。

请同学们仔细倾听,听完后说一说这四个段落在音乐上的不同表现。

放录音两遍。

学生述说四个段落音乐的不同表现,第一段第一句表现了作者巨大的巨大的悲痛,第二句表现了“杨”“柳”__的景象。第二段是叙事性的,第三段是舞蹈性的,第四段是戏剧性的,也是全去的__所在。

我们再来欣赏四川清音《小放风筝》。

a老师简单介绍后放录音两遍。

b学生评说。

(2)下面我们来欣赏太平歌词《说大话》。

a教师简单介绍其内容后放录音两遍。

b学生评论,谈感受。

c随录音学唱前四句,并做课本上的练习。

2、学唱《重整河山待后生》

这一唱段情绪跌宕起伏,音域也较宽,学生是难以演唱的之所让学生演唱是为了让他们亲身实践,切身感受京韵大鼓讲究咬字吐字的特点并感受其特有的`韵味,因此只要求跟着录音轻轻哼唱,不必离开录音放声歌唱。

3、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曲艺音乐的特点和南北方曲艺音乐风格的不同。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音乐活动——说演弹唱曲艺

【教学目标】

1、对前两节课教学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

2、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曲艺音乐的兴趣。

3、培养学生收集、利用信息的能力和组织、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学过程】

1、由两位学生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说、演、弹、唱曲艺,同学们可以边说边演或边谈边唱,或只说只唱只弹只演,甚至也可以只唱一两句,但都应是曲艺,可以是一个人表演或两三个人共同表演,也可以是小组共同表演。老师准备一付竹板、一只小鼓,同学们可以在表演中运用。

2、学生分别表演节目,其间教室也可唱一曲片断。

3、在齐唱《说演弹唱》的歌声中结束

篇6:小学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天边有颗闪亮的星》

2、学唱歌曲《杜鹃花》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歌剧《党的女儿》的剧情。

2、欣赏剧中玉梅的唱段《天边有颗闪亮的星》。

3、学唱最后一幕的唱段《杜鹃花》。

【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可在课前让学生查找有关歌剧《党的女儿》的剧情介绍。

师:你们在课前查找的歌剧《党的女儿》的资料,可以与同学们交流一下吗?

同学们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老师补充。

2、欣赏歌曲

(1)初次听赏歌曲。

(2)听完后老师提出问题。

师:歌剧中唱到的“闪亮的星”“小花”“青松”分别指的是什么?

(3)复听歌曲

3、欣赏第五场和第六场的同名歌曲

4、分析总结歌曲在不同的场次出现时,为什么演唱形式会有所不同?这种不同对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有什么帮助?

5、学唱《杜鹃花》

(1)欣赏歌曲《杜鹃花》

(2)学生看谱在心里默唱

(3)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歌曲的节奏是5/4拍。

(4)随录音小声哼唱。

(5)全体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杜鹃花》。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卡门序曲》

【教学目标】

1、了解歌剧《卡门》的剧情。

2、欣赏管弦乐合奏《卡门序曲》。

【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可在课前让学生查找有关歌剧《卡门》的剧情介绍。

2、欣赏管弦乐合奏《卡门序曲》。

(1)教师出示主部主题,并引导学生欣赏主部主题。

(2)教师出示第一插部主题并引导学生欣赏:

师:这段音乐有什么变化?表现了什么样的场景?学生回答,并随录音演唱第一插部的主题。

(3)教师出示第二插部主题并引导学生欣赏:

(4)完整欣赏管弦乐合奏《卡门序曲》。

(5)为乐曲划分段落。

3、欣赏歌剧中的其他选曲《斗牛士之歌》

(1)教师简介歌曲背景。

(2)欣赏这首歌曲的视频资料。

4、再次欣赏管弦乐合奏《卡门序曲》。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街头少年》

【教学目标】

1、欣赏童声合唱《街头少年》。

2、了解作曲家比才。

【教学过程】

1、导入

可由学生简介歌曲背景。

2、欣赏歌曲《街头少年》

(1)出自完整听赏。

(2)欣赏并学唱主题A。

(3)欣赏并学唱主题B。

(4)完整欣赏歌曲。

3、简介作曲家比才

4、复习比才创作的其他乐曲

(1)复习、欣赏《间奏曲》

(2)复习欣赏《小步舞曲》

5、再次完整欣赏《街头少年》

篇7:小学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教学内容:欣赏《百鸟朝凤》

教学目标:

1、聆听《百鸟朝凤》这首唢呐独奏曲,体验音乐作品的音乐情感,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想象力。

2、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了解唢呐的构造、音色特点及其表现力。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录音机、唢呐、钢琴。

教学过程:

一、聆听《百鸟朝凤》音乐

导言引导学生思考。

(1)乐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

(2)这是什么乐器演奏的?

(3)在什么地方看过?在什么地方听过?

(4)唢呐演示。

1、用心聆听、体验。

2、表达听后的感受。

(1)情绪欢快热烈、生动而有趣。

(2)唢呐的特点:音亮大、音色明亮而粗旷。

(3)民间节庆、婚丧喜事和戏曲场面。

让音乐调动学生的感受力,挖掘学生生活中的素材。

二、揭示课题。哼唱主题音乐。

引导学生思考:

(1)鸟类的大王?

(2)“朝”意指什么?

(3)“百”是什么意思?

(4)还可以起其他名字吗?

1、动物中的大王是狮子,鸟中的大王是凤凰。

2、“朝”指朝拜之意

3、“百”是虚指,表示多的意思。

4、千鸟朝凤、万鸟朝凤、众鸟朝凤等等。

5、哼唱主题音乐。

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加深学生对主题音乐的感受。

三、分段聆听乐曲

1、引导学生思考:我仿佛听到……,我仿佛看到……。

2、鼓励学生用文字或者画画来表达对乐曲的理解。

(1)引子:用语言叙述。

(2)主题。

(3)模拟各种鸟的叫声。

(4)小组活动。

(5)小组汇报。

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进行二次创作。

四、小组活动、总结

1、你知道多少鸟的名字?鸟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应该怎样保护?

(1)学生讨论(看谁知道鸟的名字最多?)

(2)小组叙述鸟的名字和怎样保护鸟类?激发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和对环境的保护。让学生和鸟交朋友。

板书设计:鸟类的大王?“朝”意指什么?“百”是什么意思?

随笔:初步了解了民族乐器唢呐,熟悉了它的音色。对优秀的民间乐器作品产生兴趣,对民间艺人产生敬重之情。

篇8: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课跳起来

教学目标:

1、感受舞曲的基本风格,初步了解“舞曲”这一体裁,能随着音乐用动作、节奏或舞蹈表现音乐,体会音乐的情绪和风格特点。

2、能听出乐曲的主题是何如重复变化的,并能根据主题的变化辨别乐曲的结构。

3、学唱歌曲《我们大家跳起来》《土风舞》,能够随歌曲边唱边跳体会舞曲的特征,二声部合唱做到声音统一、声部和谐。

4、认识重音记号,能在乐曲中听辨出带重音记号的重音,并能在歌曲演唱中正确地表现出重音的效果。

5、认识西洋吹管乐器小号,了解其表现作用,记住小号的音色。教学内容:

1、聆听《新疆舞曲第二号》、《那不勒斯舞曲》、《小步舞曲》

2、演唱《我们大家跳起来》、《土风舞》

课时安排:

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这首钢琴曲的新疆民族风格。

2、选择节奏并为乐曲简单伴奏。

3、感受舞曲的基本风格,初步了解“舞曲”这一体裁,能随着音乐用动作、节奏或舞蹈表现音乐,体会音乐的情绪和风格特点。

教学内容:

《新疆舞曲第二号》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舞曲的基本风格,能随着音乐用动作、节奏或舞蹈表现音乐,体会音乐的情绪和风格特点。

2、选择节奏并为乐曲简单伴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你了解的有关新疆的特色有哪些?

(新疆的歌舞、四棱帽、手鼓、冬不拉;新疆的天山、天池、戈壁、胡杨;那里手抓饭、烤全羊、羊肉串、葡萄、哈密瓜等。)

二、作曲家简介。

有一位非常钟爱新疆民族音乐的作曲家——丁善德,根据流传的新疆民歌创作了钢琴曲《新疆舞曲第二号》。

三、初听乐曲

你从中听出哪些新疆风格的音乐元素?

(典型的新疆地区的.节奏与音调、模拟手鼓的敲击声。)

四、再次完整欣赏,注意倾听其中的主导节奏型。

1、欣赏引子部分:

(1)教师用钢琴弹奏引子部分。

(2)这段音乐模仿了新疆的哪件民族乐器?(手鼓)

(3)观看一段简短的手鼓演奏视频。

2、欣赏第一部分(这一部分为两个乐段):

(1)欣赏第一乐段。

①这是一段新疆民歌主题,一起学一学、唱一唱。

②跟着录音再唱上面的曲调。

(2)欣赏第二乐段。

①和第一乐段相比有什么联系?(平行乐句的变化重复,“学生只要说出重复即可”;中间加入了琶音的音型,“学生可以运用他们自己的

表达方式来回答”)。参与体验:这段音乐重复了民歌主题的旋律,在长音处加入了琶音的音型做填充,(教师在钢琴上示范一小段琶音的音型),其后再听录音,学生边听边快速动手指,模拟琶音的演奏。

②接下来,第二乐段音乐在发展时,运用了很多对比的手法,你听到了其中的哪些方面的对比?(力度的对比、明亮与暗淡的色彩对比。学生说的不全面时,教师给以补充)。

参与体验:当听到强力度时,请紧握双手用力打节拍,当听到弱力度时,请伸出食指轻轻打节拍;当听到明亮的色彩时,摊开双臂,当听到暗淡的色彩时,请将双臂收回腰间。在这一部分音乐的结尾处,听到手鼓声一起敲击。

3、欣赏第二部分(这一部分也分为两个乐段)

(1)欣赏第一乐段。

①节拍、速度、情绪和第一部分相比有什么变化?能联想到什么?(由2/4拍变为6/8拍,速度稍慢,情绪变得绵延抒情、舒缓柔和,像是一个小伙子唱出高亢、悠扬的歌声。)

②再听这段音乐,并随音乐轻微摇晃身体,体会6/8拍摇曳的感觉。

(2)欣赏第二乐段。

①此段音乐和第一乐段相比在速度、节拍方面又有什么变化?描绘了什么场面?(速度恢复了开始时的速度,节拍由6/8拍又转回了2/4拍,描绘了新疆人民欢庆节日的欢乐歌舞场面。)

②再听此段音乐,可以用下面的节奏为其伴奏(注意速度与重音符号的变化)。也可在老师的带领下,跟随录音跳几个新疆舞蹈动作,表现欢乐的歌舞场面。

4、欣赏第三部分

(1)这部分音乐重复了第几部分的音乐?这部分音乐再次出现,让你有何感受?(学生即兴说,畅所欲言、发表见解与感受)

(2)结尾是什么样的效果?(情绪更加热烈,在欢乐的手鼓声中结束全曲)。

五、拓展

1、欣赏原苏联指挥家迪利济耶夫改编的管弦乐《新疆舞曲第二号》。

2、谈一谈和钢琴曲对比,有何不同的感受?

六、小结,下课

(家作:收集有关于新疆的歌曲或者乐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西洋铜管乐器------小号、圆号、长号、大号的形状、音色及演奏方式。

2、通过对《那不勒斯舞曲》的欣赏,能听辨出乐曲的三个乐段,辨别乐曲的速度。

3、通过欣赏,感受乐曲所表达的人物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

欣赏《那不勒斯舞曲》。

教学重难点:

1、辨别小号、圆号、长号、大号的音色。

2、能听辨出乐曲的三个乐段,辨别乐曲的速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

师导: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位有趣的大嗓门朋友,他们很想和大家交朋友,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二、介绍西洋铜管乐器

1、认识形状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你认识其中那位朋友?(点击课件,出示小号、圆号、长号、大号的图片)

生:观看回答问题。(a是小号、b是圆号、c是长号、d是大号)

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它们的形状,看看各有什么特点。学生可能会说:

甲:相比之下,小号的个子矮、小。圆号园园胖胖的。

乙:我想是不是因为长号细长一些,大号又高又大,所以才叫长号和大号的吧!

2、辨别音色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说的也有一定的道理。我们初识了这几位大嗓门朋友,可他们唱起歌来究竟怎样呢?下面我们来聆听一下他们的歌喉。听听他们的音色各有什么特点。(点击课件,分别展示四种乐器的图片与声音。)

生:看画面,听小号、圆号、长号、大号演奏的旋律。说一说各个朋友的嗓音特点。

学生回答大体如下:

小号:明亮、高昂。

圆号:温和、高雅。

长号:高傲、辉煌、庄重而饱满。

大号:低沉、浑厚。

师:听完了四位朋友的美妙歌声,大家记住了他们的嗓音特点了吗?生齐:记住了。

师:记住了?如果现在我们关闭画面听音乐,你能分辨出是谁在歌唱吗?生:能——

师:能?好,现在我们分成两个方阵,比一比,看那个方阵分辨能力最强。(点击课件,播放小号和大号演奏的《河边对口曲》。)

生:我听出来了,是小号和大号在对话。

师:对方方阵同意吗?(同意)下面听第二组对话。(小号与长号演奏的《河边对口曲》。)

长号与圆号的音色比较接近,这时可能会:

甲阵:好像是小号和长号吧。

乙阵:应该是小号和圆号吧。

师:看来大家对这一组对话中的对话这一时还不敢肯定,下面我们再来听一遍,讨论后在回答。

甲阵:这一组对话应该是小号与长号。

师:另一方阵?

乙阵:我们也认为是小号与长号。

师:说说你们是怎样判断的。

生甲:因为长号的音色比较庄重。

生乙:我同意他的意见,另外我觉得长号的声音比圆号听起来更威严一些,圆号听起来较为柔和。

3、了解演奏方法

师:同学们回答的有理有据,精彩极了。但是,这么美妙的声音是怎样演奏出来的呢?请大家来看录像。(点击课件,展示小号、长号、圆号、大号演奏画面)生:它们都是人来吹奏的。

师:大家再想想,在庞大的器乐家族中,它们属于民乐还是西洋乐器?生:西洋乐器。

师:确切的说应该是西洋铜管乐器。(板书:西洋乐器)

篇9: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教学目的

1、学生能用柔美、圆润的声音演唱歌曲《绿叶》

2、通过二声部演唱,学会在演唱中较好地控制音量,感受二声部的和声效果。

3、欣赏“水草舞”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发音练习

6 6 6 ― | 5 5 5 ― | 4 4 3 2 | 1 ― ― |

二、欣赏“水草舞”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感受了“采茶舞曲”,今天请大家欣赏“水草舞”,这是一首福建民间音乐,是用什么乐曲演奏?

三、导入:

你们有没有见过小树林?还记得它的特点吗?

小树林中,最抢眼的是什么颜色?为什么是绿色?

你们能描绘一下不同季节的小树林吗?

展示不同季节小树林的图片,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加深他们的印象,并对此展开讨论,再把讨论的结果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四、学唱新歌:

歌词中的名词解释:

牌坊:形状象牌楼的建筑物,旧时用来宣扬封建礼教所谓的忠孝节义人物。

茅舍:即茅屋。大多简陋矮小。

拂:轻轻擦过。

溢:充满而流出来。

1、听歌曲范唱,初步把握歌曲的情感,

2、跟琴轻声演唱歌曲第一声部

3、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一声部

4、学唱第二声部,就一个乐句。

5、完整演唱第二声部

6、分声部演唱,注意音准,速度和节奏。

7、进行声部的合成,做到均衡、统一,声部进行流畅,和谐。

五、课堂小结:(略)

篇10: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歌曲《小鸟请到这里来》第一乐段;环境保护与小鸟的关系,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人教版1)。

教学目标

1、能唱准歌曲《小鸟请到这里来》的乐谱。

2、通过学习,教育儿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美好心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唱好乐谱。

难点:乐谱中节奏的准确掌握。

教学流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授课

1、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

请学生看图说话。

图(1)地球上到处是光秃秃的,小鸟没有了家园(树林)

图(2)水被污染了,没有了水。

图(3)到处是绿树成荫,鲜花开放,清泉流淌者,小鸟歌唱着。

学生说后老师师小结: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毁坏地球就等于伤害我们自己,我们小朋友从小就应该知道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的教员,让小鸟歌唱。今天我们要学的歌曲就是《小鸟,请到这里来》

2、听录音

第一遍:请学生边听边打好拍子。

第二遍:听辨出那些乐句相同。

3、学唱歌谱

先请学生通过听、看找出相同的乐句并进行比较。

生:第一句和第二句以及第五句相似;第三句中的两小句也相似。

指导学生认音名、唱旋律:先跟琴认唱音名。

再轻声划拍唱,老师把难唱的乐句进行范唱,学生再学唱。

完整的把歌谱连起来轻轻演唱。要求能唱准音名、音高。

齐唱乐谱,要求能有感情的演唱乐谱。

巩固乐谱:分组进行接口唱,

学生两人自由唱

有感情的演唱注意跳音记号

教学评价

1.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及参与率。

2.学生演唱歌曲第一乐段时的感情是否投入,声音是否整齐。

3.学生学唱歌谱时的积极程度。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演唱歌曲《小鸟请到这里来》第二乐段合唱部分。

2.欣赏童声合唱《林中的鸟声》。

3.节奏创造。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小鸟请到这里来》的合唱部分。

2.能普遍参与节奏创造活动,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3.能专心欣赏童声合唱作品,从中受到启发,改善自己的歌声。

教学过程

1.导入

复习歌曲《小鸟请到这里来》。

2.学习合唱部分

(1)听录音

(2)学唱第二声部。

(3)两声部的配合。

3.欣赏《林中的小鸟》

这首歌曲与我们学唱的《小鸟请到这里来》是同一题材的作品,但风格却不一样。曲作者李群是一位深受少年儿童喜爱的女作家。

欣赏音乐《林中的小鸟》

4.节奏创造

教学评价

1.学唱《小鸟请到这里来》合唱部分的学习进程。

2.学生在欣赏童声合唱时的专心和领悟程度。

3.节奏创造的参与和创造的新意。

篇11: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教学目标:

1、欣赏《包粽子》歌曲,了解端午民俗,学习包粽子的动作。

2、感受歌曲,跟着歌曲做律动。

3、欣赏《欢乐的夜晚》(丝弦重奏)。

教学过程

一、了解端午民俗

同学们:我们国家有哪些节日?这是什么?

1、粽叶的选用:广州人包粽子多用箬叶,选表面光滑软韧的较好。汕头人包粽子多用竹叶,粽子有竹叶的清香味,但要煮软再用。

上海等地采用每年大伏天从安徽黄山采下的箬叶,含有特殊的清香味,俗称“徽州伏箬”。

2、粽馅的调味:咸肉粽要先将新鲜的猪肉用少许味精、白糖、酒、盐、生抽拌匀反复揉擦至调味品渗入猪肉再包。

3、粽子的捆扎:豆沙粽不宜捆得太紧,防止米粒挤进豆沙中,如果煮不透会出现夹生现象。咸肉粽如果用肥猪肉不宜扎紧、松紧适度即可。如果用瘦猪肉就要扎紧,因为瘦肉熟了以后会收缩,粽馅的肥汁会漏入水中,不能保持粽子的肥糯。

粽的烹煮:煮粽子一定要水滚以后才落粽子,水要浸过粽面,待水重新滚起以后再用旺火煮3个小时左右即可。在煮粽过程中不要。

4、添生水。要留意枧水粽不能和其它粽子一同煮。煮好以后趁热取出。吃时打开粽叶,粽香喷鼻,入口油而不腻,糯而不粘,咸甜适中,香嫩鲜美是为上品。

二、欣赏《包粽子》

1、导入:同学们,我们已了解了包粽子的制作,如我们边唱着歌边包粽子又是什么感觉呢?

2、听赏《包粽子》,歌曲告诉了我们什么?

3、请大家跟着歌曲唱一唱;

4、创编动作,跟着歌曲进行表演。

三、欣赏《欢乐的夜晚》(丝弦重奏)

1、同学们,我们已感受到了过端午节愉快的心情,如果是在节日的傍晚,吃着粽子观赏着夜晚的情景,那又是什么心情呢?

2、请大家听赏一首乐曲《欢乐的夜晚》

3、感受到时什么情绪?这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演奏的形式又是什么?

4、再欣赏一遍,请大家模仿一下乐器的演奏形式,感受欢快的心情。

四、小结

第三课时《采 菱》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激发学生富有情感地歌唱,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2、培养学生自学歌曲的能力并了解与歌曲相关的音乐常识。

3、利用音乐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及群体中的协调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歌曲的音乐表现。

2.、歌曲的演唱处理。 所用教具 黑板、钢琴、背头、计算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导入新歌

1、复习《茉莉花》这支歌,唱后请大家告诉我这是什么地方的歌曲。

2、南、北方音乐特色有什么不同吗?

二、新授 《采 菱 》

1. 范唱今天我们学唱新歌的名字叫《采菱》。请大家听我唱一遍,之后请告诉我

(1)这是什么风格的 歌曲?

(2)什么情绪?

(3)采菱是在做什么?

2. 介绍歌曲:这是一首用中国五声音阶创编的儿童歌曲。旋律有浓郁的江南风格,抒发了水乡孩子热爱劳动和对家乡的依恋之情。

3. 划分乐句:

(1)这是一首一段体的歌曲,由五个乐句组成。

(2)这首歌曲里出现较多是什么音符?

(3)出现几种形式的切分音。

4. 分小组识谱:

(1)请组长带领小组视谱,每组一个乐句,用指位读谱法。

(2)请各小组汇报视唱结果。

(3)各组唱的都不错,但每个同学只学唱了这支歌的一个乐句,下面按小组教唱。

(4)连唱全曲,注意唱名要清楚。

5. 学唱歌词:

(1)配乐朗诵 请大家跟着钢琴,高位置、有语气的朗诵歌词。并展开联想,进入意境。

(2)看到什么画面?

(3)采菱的孩子在唱什么?我们来听听。

6、歌曲处理

(1)第一、二乐句什么地方相同?

(2)谁来唱唱第三乐句?

(3)他们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演唱,哪种更适合歌曲的情趣?请大家体会一下。

(4)为什么?

7. 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这个问题。

8、歌曲处理(四、五乐句):

(1)请大家听老师唱第四乐句,有什么感觉?

(2)这种起伏、推动感在音乐中用什么节奏表示?

(3)这里出现了弱拍弱位两个十六分音符,有什么作用?

(4)第一乐句主题在第五乐句中再次出现,前后两个“爱”含义一样吗?

(5)把第一段歌词完整地唱一遍。

三、总结:

今天我们学唱了歌曲《采菱》,欣赏了歌曲《洪湖水浪打浪》,还复习了歌曲《茉莉花》。大家学习热情很高。都能积极参与,通过集体合作创编演唱了《采菱》二声部合唱。希望回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采菱》表演给你的家人和朋友们听。

篇12: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彼得与狼》、表演《红蜻蜓》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1.成语导入。

设问:“触景汕椤闭饩涑捎镌跹解释?

2.聆听歌曲《红蜻蜓》范唱。

设问:歌潜泶锪耸裁茨谌?(童年的回忆)

3.再听一遍。要求用指挥图式划拍,判断歌曲是几拍子?有几个声部?

4.把全班分为二个声部,学唱二声部曲调:

(1)教师分别范唱、范奏二声部曲调。学生用指挥图式边划边轻轻哼唱各自曲调。

(2)二声部学生各自自学曲调(坚持用指挥图式)。教师重点辅导低声部唱稳、唱准。

(3)各声部自学成果反馈,教师适时指导、纠正。

(4)用“蕖背二声部合唱,相互倾听效果。

5.学唱歌曲:

(1)在“蕖钡幕础上唱歌词。为了打好二声部的基础,可以是一个声部唱歌词、另一个声部唱“蕖保这样交换一、二次,既能使该声部唱得很流畅熟练,又能从中获得二声部的效果。(2)完整地唱好第一段歌词,二声部注意和谐。

6.表演歌曲:

(1)复习力度记号。

(2)按歌曲标的力度记号来演唱。

(3)讨论: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还有没有其他处理方法?

(4)有感情地回忆当年的童年情景,触景生情地表演。

7.拓展:回忆起童年时唱过的歌曲,填上歌名并唱一唱,互相交流,共同回忆童年的好时光。

8.边讲故事边听听《彼得与狼》。

9课后小结:

篇13: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选择乐器、创编对话表现第一幕的内容。

教学重点:学唱《叙述者的歌》。

教学难点:选择乐器,模仿毛驴行走的声音。

人物:叙述者、东郭先生、狼、猎人、农夫、毛驴、猎狗、大树。

准备道具:口袋、狼的头饰、毛驴头饰、书(东郭先生的)、东郭先生的帽子、猎人、猎人的枪(塑料玩具)、皮袄、打击乐器(铃鼓、碰铃、三角铁、双响筒、响板、串铃)、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

阶段目标: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

生(装扮好):老师好。

学生的装扮:东郭先生(带着平角帽子,手里拿着一本书);狼(头饰);猎人(皮袄、猎人的枪);毛驴(头饰和两个袋子);大树(两个树枝)。

师(环视学生的装扮,微笑):你们都装扮好啦!

生:对啊!

师:既然是音乐剧,我们还差一个讲故事的人,你们推选一名同学来当叙述者吧!学生活动:推选叙述者。

师:好,那我们就开始排练音乐剧的第一幕吧!

二、排练第一幕

阶段目标:讨论第一幕,并排练。

教师操做(播放课件):清晨,东郭先生骑着毛驴,离开了家……

师:请叙述者来讲故事。

叙述者:清晨,东郭先生骑着毛驴,离开了家(选用适当的打击乐器模仿毛驴行走的节奏与声音)……

师:这里有几种打击乐器(铃鼓、三角铁、双响筒、响板、串铃、碰铃),你们想一想,用哪一种乐器表现毛驴行走的声音,要用什么样的节奏型?

生1:老师,我想用双响筒表现驴蹄子的声音。

师:好,你来试一试!

生1活动:拿双响筒敲击×××|××|

生众:声音还真挺像的!

师:这个乐器可以表现,还有没有其他的乐器呢?

生2:老师,我觉得响板也能表现驴蹄子的声音。

师:好,你也来试一试。

生2:用响板敲击××|××|

生3:我想用碰铃表现驴脖子上的铃声。

师:这个想法很好,很有创意。那你想用什么样的节奏型呢?

生3:用碰铃敲击以下节奏××|0×|

师总结:这几个同学选择的乐器都很适合表现毛驴行走,那我们现在就来表现一下吧!教师操作:邀请扮演毛驴和东郭先生的同学上台,和用打击乐器伴奏的同学一起表演。学生活动:

用打击乐器的同学敲击:

扮演毛驴的同学弓着身子跟着节奏走。扮演东郭先生的同学手里拿着书,晃着脑袋边走边看。

师总结:正在东郭先生得意的时候,忽然来了一只狼。我们一起把《叙述者的歌》唱一唱。学生活动:跟琴轻声地演唱歌谱,学会歌谱再唱歌词。

师:《叙述者的歌》把故事的开头给大家介绍了一下,那我们应该怎么表演呢?你们自己讨论讨论。哪个组拿出的方案好,我们就用这个组的。

学生活动:学生分成两组自由讨论,教师指导。

师:现在请大家说说讨论结果,请第一组先说。

生:我们讨论的结果是:叙述者一开始演唱,东郭先生就上场,唱到“瞌睡打了呀嘛几十里”这就做打哈欠的的动作。唱到后面就表演老狼在前面跑,猎人在后面追。

师:设计得不错,第二组你们是怎么设计的?

生:我们是这么设计的:唱到第一句“东郭先生骑毛驴”就请东郭先生和小毛驴上场,在小过门儿的地方,东郭先生捋捋胡子;第二句“瞌睡打了呀嘛几十里”就请东郭先生做个打哈欠的动作,再伸伸懒腰;唱到第三句“老狼真晦气”中间的小过门就请老狼上场,要显得惊慌失措的样子。第四句“碰上猎人追的急”猎人就在后面追。唱到最后一句的时候,狼正好在东郭先生面前停,下场。

学生听完后马上鼓掌。

师:第二组的同学把动作编排得很细致,我们这次就用第二组的方案。狼停下后站在东郭先生面前对他说了些什么呢?我们来设计一下。

生1:可能会说:行行好,有猎人追我,救救我吧!

生2:狼肯定说了好多好听的话。

师:你觉得狼是怎么说的呀?

生2:狼会说:老先生,看您的样子一定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做做好事,后面有猎人追我,你快救救我吧。

师:东郭先生又是怎么说的呢?

生2:东郭先生说:那你快跑吧!这时候狼现出很温顺的样子跪下来说:您是个大善人,怎么能见死不救呢?

师总结:大家说得都不错。东郭先生在途中遇见了狼,现在我们把《途中遇狼》这一幕完整地表现一下。

学生活动:

东郭先生出场,手里拿着书,晃着脑袋边走边看。

叙述者歌唱。狼、猎人、猎狗上场。

狼和东郭先生对话。

师总结: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把音乐剧第一幕创编好了。今天回家留一个作业,创编第二幕和第三幕。我们下节课来表演!

师: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创编及表演第二幕及第三幕。

教学目标:创编对话、学习歌曲,表现第二幕的内容。

教学重点:学唱故事内容,并能够有感情地进行表演。

教学难点:选配音响。

教学用具:打击乐器、录音磁带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阶段目标:承上启下,引入第二幕。

师:上次我们讲到,狼求东郭先生救救它,听了狼的甜言蜜语东郭先生动了恻隐之心。于是他就把老狼藏了起来。(播放课件)

二、排演第二幕

1、学唱第二幕曲调①。

师:我们一起来唱一唱,老师唱领唱,大家一起来合。

师活动:演唱“领”的部分。用眼睛和学生交流。

(学唱两遍,指导学生最后一小节的变化。)

2、创编东郭先生与猎人的对话。

师:狼刚被装进口袋里,猎人就赶来了,猎人和东郭先生说了些什么呢?大家来设想一下。生1:东郭先生可能说,狼向那边跑去了(伸手指着右侧)。

生2:猎人急急忙忙地跑来,气喘吁吁地问东郭先生:“老先生,您看见狼了吗?”东郭先生急忙说:“我没有看见。”这时猎人看见了东郭先生的大口袋,便问:“这口袋里是什么?”东郭先生急忙坐在口袋上说:“这些都是书,都是书。”猎人看了看,又向远处走去了。学生鼓掌。

师(微笑着说):设计得真不错,对话都很详细。如果要为这一段对话配上相应的音乐,你们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音乐比较好呢?老师这有两段音乐,你听一听哪一段的情绪更适合。学生聆听音乐1、《彼得与狼》中猎人的音乐。2、《龟兔赛跑》中欢庆的音乐。生(想一想):我觉得欢快的音乐不太适合这种情绪。所以我选择第一段音乐。

生2:我也选择第一段音乐,因为这段音乐更适合猎人的形象,好像还有打猎人的枪的声音。师:好,那我们请“东郭先生”和“狼”一起听着第一段音乐来表演一下他们的对话。学生听着音乐进行对话。

3、《放出老狼》(齐唱和表演)。

师:东郭先生做了好事非常地得意,它是什么样的表情?谁能来表演一下?

生1:得意洋洋地点着头。

师:不错。

生2:手背在身后,晃着脑袋,笑眯眯地看着狼。

师:这位同学的神态真像!那我们大家一起来唱歌,东郭先生表现出得意的样子。学生演唱歌曲《放出老狼》。东郭先生和老狼进行表演。

三、排演第三幕

1、演唱歌曲。

师:猎人走后,东郭先生把狼放出了布袋,狼出来以后,看见东郭先生白白胖胖的,顿时起了杀心。于是它唱了这样一首歌。

教师范唱《狼起杀心》的一段。

学生学唱《狼起杀心》一段(教师伴奏,学生一起演唱《狼起杀心》的一段)。

2、创编对话。

师:猎人走了,东郭先生和狼说了些什么呢?

生:东郭先生说,猎人走了,你出来吧。

师:那狼又说了些什么呢?

生1:狼说我要吃了你。

生2:狼恶狠狠地说:你这个老头,把我放在袋子里这么长时间,分明就是要憋死我。我现在饿了,你要给我找吃的!

师:说得真好,把狼那种凶恶的表情全表现出来了。

生3:狼露出狰狞的面容:那你就好人做到底,让我把你吃了吧!

3、《仓惶逃命》。

师:这时候东郭先生是怎么做的呢?

生:东郭先生吓得抱头鼠窜。

师:哦,被吓得到处乱跑。

教师范唱《仓惶逃命》一段。

学生一起学唱《仓惶逃命》。

学生一起演唱《仓惶逃命》。东郭先生领唱,所有同学齐唱。

师:东郭先生被吓得到处乱跑,在这我们加上一些打击乐器伴奏来增加气氛。你们说说用什么样的打击乐器呢?

生1:(拿乐器)我觉得应该用串铃,串铃那种声音可以表现东郭先生狼狈的样子。师:可以,还有其他可以选择的乐器吗?

生2:(拿乐器)老师,我想选铃鼓,快速的敲铃鼓可以表现东郭先生逃命时候,急促的脚步。

师:你们说得都很有道理。现在我们就把第三幕完整地表演一遍。

学生一起表演第三幕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完整地表演小小音乐剧《东郭先生》。

教学目标: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自行表演小小音乐剧。

教学重点:能够自然地表演出四幕音乐剧《东郭先生》。

教学难点:设计故事的结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前几次课排演了《东郭先生》这部音乐剧的前三幕,今天我们继续排演这个故事的结尾。

教师播放课件。

二、排练第四幕

1.练习齐唱。

师:上次我们说到了狼要吃掉东郭先生,吓得东郭先生仓惶逃命。正在生死关头,忽然来了一个农夫。

表演农夫的同学单独演唱。

师问:为什么你一下子就能唱出这个曲调了?

生:因为我发现音乐中的曲调都是相似的。

师:(满意地笑)这位同学观察得特别仔细,我们大家一齐来演唱一遍。

2.创编对话。

师:这时候老狼、东郭先生和农夫说了些什么话呢?你们自己讨论讨论。

学生自由讨论。学生自己设计,教师指导。

学生表演:

东郭先生大声喊:快来救救我!

篇14: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教学内容】

《新疆舞曲第二号》

【教学目标】

1、感受这首钢琴曲的新疆民族风格。

2、会敲击(XXXX|XXXXXX|)节奏为乐曲伴奏。

【教学过程】

一、提问:

你了解的有关新疆的特色有哪些?(新疆的歌舞、四棱帽、手鼓、冬不拉;新疆的天山、天池、戈壁、胡杨;那里手抓饭、烤全羊、羊肉串、葡萄、哈密瓜等。)

二、作曲家简介。

有一位非常钟爱新疆民族音乐的作曲家――丁善德,根据流传的新疆民歌创作了钢琴曲《新疆舞曲第二号》。

三、初听乐曲,你从中听出哪些新疆风格的音乐元素?

(典型的新疆地区的节奏与音调、模拟手鼓的敲击声。)

四、再次完整欣赏,注意倾听其中的主导节奏型。

1、欣赏引子部分:

(1)教师用钢琴弹奏引子部分。

(2)这段音乐模仿了新疆的哪件民族乐器?(手鼓)

(3)观看一段简短的手鼓演奏视频。

五、欣赏第一部分(这一部分为两个乐段):

(1)欣赏第一乐段。

①这是一段新疆民歌主题,一起学一学、唱一唱。

②跟着录音再唱上面的曲调。

六、欣赏第二乐段。

①和第一乐段相比有什么联系?(平行乐句的变化重复,“学生只要说出重复即可”;中间加入了琶音的音型,“学生可以运用他们自己的表达方式来回答”)。

参与体验:这段音乐重复了民歌主题的旋律,在长音处加入了琶音的音型做填充,(教师在钢琴上示范一小段琶音的音型),其后再听录音,学生边听边快速动手指,模拟琶音的演奏。

②接下来,第二乐段音乐在发展时,运用了很多对比的手法,你听到了其中的哪些方面的对比?(力度的对比、明亮与暗淡的色彩对比。学生说的不全面时,教师给以补充)。参与体验:当听到强力度时,请紧握双手用力打节拍,当听到弱力度时,请伸出食指轻轻打节拍;当听到明亮的色彩时,摊开双臂,当听到暗淡的色彩时,请将双臂收回腰间。在这一部分音乐的结尾处,听到手鼓声一起敲击。

七、欣赏第二部分(这一部分也分为两个乐段)

(1)欣赏第一乐段。

①节拍、速度、情绪和第一部分相比有什么变化?能联想到什么?(由2/4拍变为6/8拍,速度稍慢,情绪变得绵延抒情、舒缓柔和,像是一个小伙子唱出高亢、悠扬的歌声。)②再听这段音乐,并随音乐轻微摇晃身体,体会6/8拍摇曳的感觉。

(2)欣赏第二乐段。

①此段音乐和第一乐段相比在速度、节拍方面又有什么变化?描绘了什么场面?(速度恢复了开始时的速度,节拍由6/8拍又转回了2/4拍,描绘了新疆人民欢庆节日的欢乐歌舞场面。)

②再听此段音乐,可以用下面的节奏为其伴奏(注意速度与重音符号的变化)。也可在老师的带领下,跟随录音跳几个新疆舞蹈动作,表现欢乐的歌舞场面。

3、欣赏第三部分

(1)这部分音乐重复了第几部分的音乐?这部分音乐再次出现,让你有何感受?(学生即兴说,畅所欲言、发表见解与感受)

(2)结尾是什么样的效果?(情绪更加热烈,在欢乐的手鼓声中结束全曲)。

八、音乐家相册。

了解作曲家、钢琴家、音乐教育家一丁善德的主要创作作品。

1、欣赏原苏联指挥家迪利济耶夫改编的管弦乐《新疆舞曲第二号》。

2、谈一谈和钢琴曲对比,有何不同的感受?

教学反思:

篇15: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教学主题:手挽手

教学学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歌曲《拍手拍手》掌握歌曲的节奏与曲谱,实践中学习二声部唱与奏,使音乐表现更为和谐丰满。

2.掌握重音记号“>”,使其在音乐表现中强化感染力。

3.在聆听《祝你快乐》乐曲的感悟中,分别编创集体舞进行表演。

教学内容.

一、学习歌曲《拍手拍手》

二、学习乐理知识:重音记号

三、聆听歌曲《祝你快乐》

教材分析

歌曲《拍手拍手》这是一首颂扬和倡导精神文明风尚为题材的儿童歌曲。歌曲吸取了少年儿童生活中的几段情景,反映了少年儿童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歌曲为分节歌,由主题和副歌构成。主歌部分包含两个平行乐句。两句旋律均自上而下作和弦分解进行,在句末的八度上行跳进,使曲调显得生气勃勃,充满活力。副歌部分也是由两个平行乐句构成的乐段。乐句的前半句是由两个四分音符在高音区形成的节奏性音调,简洁而有力,富有形象地表现了孩子们响亮的掌声和兴高采烈的神态;后半句富有歌唱性的旋律,唱出了他们对文明新风的热情赞美。歌曲的句中及句子之间频频穿插了伴以掌声的间奏,既突出了主题,也增添了欢乐的情趣。

铜管乐合奏《祝你快乐》这是一首铜管乐合奏曲,乐曲热情欢快、充满朝气,给人以轻松、快乐的感觉。此曲又由词作家晓光填词改编成歌曲。歌中的歌词十分贴切的诠释了乐曲的内容。

音乐知识:重音记号

认识重音记号“>”:标记在音符的上方,表示该音要唱得加强、加重。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学习表演《拍手拍手》

1.设问:什么场合会出现掌声?

掌声能表达什么情感?

2.聆听歌曲《拍手拍手》范唱。

设问:歌曲有什么特征?(以拍手掌声穿插在歌曲中间。)

3.再听一次范唱。听一听歌曲有几部分组成?(二部分:齐唱部分与合唱部分。)4.学唱第一部分:

(1)听第一部分曲调范唱。

设问:这部分曲调有什么规律?有没有基本相同的曲调?(每句的开始都是附点八分音符;第一、第三句基本相同。

(2)学唱第一部分曲调: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与纠正,注意八度大跳的音准。

(3)齐唱第一部分曲调,在间奏处加入拍手(××)。

5.学唱第二部分:

(1)听第二部分曲调范唱。

(2)在教师指导下学唱第二部分曲调。

(3)找出歌曲中的重音记号。

(4)对比实践:用重音记号与没有重音记号进行试唱实践对比。从实践中掌握重音记号的唱法及其作用。

(5)加入重音记号,加入拍手,唱好第二部分的曲调。

6.完整地、欢快热情地唱好全歌曲调(注意二声部和谐)。

7.填入歌调,有感情地演唱。

8.设问:歌曲间奏处除按曲谱上节奏拍手外还可作怎样的节奏变化?

9.加入打击乐器伴奏表演,使歌曲的气氛更为热烈。

10.小结:我们大家手挽手,发扬文明新风。

二、学习聆听曲《祝你快乐》

1.聆听乐曲。

设问:这首歌曲给你什么感受?

2.再细听乐曲。

请你合着乐曲轻轻拍手或敲击打击乐。

当你听到音乐(情绪)变化时,就变换另一种形式或停止拍击;在听到相同的音乐再现时,用相同的方法再次拍击,以示乐曲的分段及结构。

3.讨论演奏该曲的形式及乐器。

合奏、铜管乐合奏,指导学生观看教材中的演奏图。

4.边看教材中的图形谱及其歌词,边跟音乐哼唱(如有条件,最好展示歌曲曲谱)。

5.再深入讨论乐曲的情绪(包括乐曲分段的情绪),并根据三段不同的情绪,设计集体舞动作。

6.合着乐曲声,试跳集体舞,并群策群力进行修改。

7.完整地合着乐曲边跳边唱。

8.小结:我们互相祝贺快乐,装点江山,献给祖国。

三、教师总结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学习歌曲《阳光牵着我的手》,展现新世纪的少年儿童热情乐观的.精神风貌和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

二、在聆听《彩桥架到台湾岛》歌曲的,感悟海峡两岸小朋友手拉手,为争取祖国早日统一共同奋斗,并编创现代舞进行表演。

教学内容

一、学习歌曲《阳光牵着我的手》。

二、聆听歌曲《彩桥架到台湾岛》。

教材分析

歌曲《阳光牵着我的手》这首歌的歌词十分精炼,含意刻,它表现了新世纪的少年儿童热情乐观的精神风貌和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歌曲为2/4拍,二段体结构。第一乐段的旋律以五声音调为主,上下句对称,节奏生动活泼,明朗的音调表现了孩子们在党的阳光下幸福成长的欢乐心情。每句句末都采用了“”节奏型,突出了“手”、“走”二字,表达了与太阳共牵手,跟党走的坚定决心,充满着信念。第二乐段运用合唱的形式,明亮的大调式曲调与第一乐段形成鲜明的对比,八度大跳在高音区唱出了“阳光,阳光”情绪热情而又奔放,“”节奏型再现,使全曲风格统一,最后,结束在高音“”上,五拍的时值再一次突出了“走”字,情绪更为坚定。

歌曲《彩桥架到台湾岛》台湾岛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同胞与大陆同胞一样同属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这首歌曲表达了海峡两岸儿童的心声――统一祖国。歌曲基本上由两个段落构成。

教学过程:

一、聆听歌曲《彩桥架到台湾岛》

1.聆听歌曲:听读歌曲所表达的内容。

设问:“彩桥”是什么桥,是不是真正的桥?彩桥为什么要架到台湾岛?

2.细听歌曲,讨论上述问题。

3.看着歌词合着歌曲录音哼唱。

4.师生讨论这首歌曲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海峡两岸小朋友盼祖国统一,……)5.学唱“海峡两岸小朋友,站在桥上问声好”。

6.设问:用相隔一小节轮唱形式演唱,表达什么样的情绪(两岸小朋友争先恐后地问好,急切地盼望祖国统一,象征全国小朋友的团结与友谊……)

7.用热烈的情绪,表演这一片段。

8.合着音乐,自由地即兴地用现代舞动作表现,把热烈的气氛推向高潮。

9.小结:海峡两岸小朋友手拉手,为争取祖国早日统一共同奋斗

二、学习演唱曲《阳光牵着我的手》

1.欣赏歌曲范唱:了解歌曲内容与情绪。

2.再听范唱。

设问:“阳光”的含义是什么?

3.看谱听教师范唱第一乐段曲调。

设问:哪一句基本相同,哪一句基本相似?

4.学生自学第一乐段曲调。教师巡视、个别指导读谱能力较差的学生。

(1)重点指导唱好一句。

(2)同座学生相互唱曲调,交流自学成果,相互纠正。

(3)全班齐唱第一乐段。

5.学唱第二乐段。

6.以稍快的速度、热烈的情绪唱好全曲。

7.填入歌词

听伴奏带或教师伴奏。

8.设问:“阳光”、“太阳”的含义是什么?

如何理解“阳光牵着我的手”师生讨论。

9.充满活力地唱好歌曲。

10.小结:大家手挽手,团结友谊朝前走。

三、教师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下课。

教学反思

篇16: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教学目标:

1.用音乐与姊妹艺术结合的方法,了解什么是音色。

2.了解人声的分类,通过聆听与对比,听辨出人声的类别。

3.激发学生学习竖笛的兴趣,初步掌握基本的持笛、吹笛方法;能用适中的力度、均衡的气息吹奏短音和连音。

教学内容:

1、学习音色的概念,感受乐器的音色。

2、了解人声的分类。

3、欣赏5首歌曲,分别听辩出人声的分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重点:

音色(乐器与人声)的概念与竖笛入门。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音乐知识:美好的音色――人声的分类。

2、欣赏歌曲:《牧歌》、《在那遥远的地方》、《吐鲁番的葡萄熟了》、《老人河》、《夜莺》。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1、自画秋天的色彩:下面请同学们用颜色来描述一下自己喜欢的秋天,只要能表达自己的感受就行(还可请几位学生到黑板上随意画)。

2、联想乐器的色彩:启发学生把美术表现的秋天色彩,牵引到乐器音色的听辨上,由视觉到听觉加以感受,播放大提琴、双簧管、小号、三角铁等乐器的声音和图片,师小结“什么叫音色?”

3、听辨乐器的音色,让学生为形容音色的两个形容词“嘹亮”、“清脆”找到合适的乐器(小号和三角铁)

4、人声的美妙:音乐中使用的乐器都有自己特有的音色,而人的歌喉也是一各最为自然的特殊的乐器,它也有着美妙的音色。请同学欣赏纯人声演绎的一首无伴奏合唱《牧歌》,真切地感受到人声的美妙与魅力,激发学生对合唱和人声的兴趣,同时又自然过渡到本课音乐知识“人声的分类”的讲解。

5、了解人声的色彩:童声、男声(高中低音)、女声(高中低音)。为避免枯燥,每讲解一种都配一个演唱片断,使学生真实体验而又记忆深刻。

6、分辨人声的类别:欣赏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老人河》、《夜莺》等的片段后,让学生抢答属于人声的哪一类并填空。设问:你们还能举出男声、女声、童声的歌曲曲名吗?

7、激发歌唱欲望:

1)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嗓音来任意模仿各种人的音色。

2)指导学生学会保护自己的嗓子,正确地运用嗓音来和谐地歌唱,唱出自己的美好心声。

三、小结。

篇17: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蒙古族的风情,学唱《达古拉》。

2.通过学唱歌曲《拉古拉》,让学生领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一、学唱歌曲,了解蒙古族音乐的特点。

二、唱好附点节奏及一音多词的小节。

教具准备:电子琴、录音机、节奏卡片、节奏乐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发声训练。

三、学唱歌曲《达古拉》:

1.播放课件,导入新课:老师今天给大家介绍几位小朋友,看看哪位同学认识她们,知道他们的家在哪儿?

播放《草原英雄小姐妹》课件或相关课件。启发学生进行有创意地自由回答。

2.了解蒙古族人居住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等特色。

3.听歌曲范唱《达古拉》,提问:通过歌曲我们听到他们都唱了什么呢?请学生说说歌曲内容。

4.学唱歌曲,师生合作,教师弹伴奏,学生装跟唱。

5.处理歌曲的难点,重点练唱歌曲的附点节奏,和一音多词的地方。

6.表演:学蒙古舞的扭肩膀、挤奶、骑马等动作,配合歌曲音乐进行表演。

请舞蹈队的同学上来表演,其他同学拍手唱歌。

7.游戏:拼节奏卡片,一部分同学表演,一部分同学选择敲击小乐器为歌曲伴奏。

8.加入乐器,为歌曲伴奏。

9、完整表现。

四、课堂小结

【小学四年级音乐下册我和提琴教案】相关文章:

1.小学四年级音乐教案

2.小学四年级下册音乐教学计划

3.小学四年级音乐下册教学计划

4.小学四年级下册音乐教学工作计划

5.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6.四年级音乐下册工作计划

7.人音版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8.一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9.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10.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下载word文档
《小学四年级音乐下册我和提琴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