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生物教案
“白山”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高一年级生物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高一年级生物教案,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篇1:高一年级生物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用结构与功能观说出细胞分化的概念。
2.通过归纳与概括,总结出细胞分化的意义。
3.基于对细胞分化事实的理解,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4.感受生命的奥秘,形成珍爱生命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细胞分化的概念、原因及意义。
难点:细胞分化的原因及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展示细胞__的Flas__,提问:细胞发生了什么变化?是通过什么过程实现的?
(细胞数量增多,细胞__。)
展示细胞分化的Flas__,提问:细胞发生了什么变化?
(细胞种类增多。)
引出细胞分化,提问:对生物有什么意义?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细胞分化的概念
自主阅读教材,提问:分化的概念?
(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教师补充: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一般来说,分化了的细胞将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直到死亡。
2.细胞分化的意义
多媒体展示结肠黏膜上皮、骨、神经组织和肾小体的图片。提问:这四幅图片的组织和器官各有什么功能?
(结肠粘膜上皮细胞起着保护的作用,又能分泌特殊的分泌液;骨在人体内起着支撑的作用;神经组织可以传递神经兴奋;肾小体可以过滤血液形成原尿。)
追问:这说明细胞分化有什么意义?分组讨论。
(①细胞分化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②细胞分化可以形成具有特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组织和器官,使生物体能够正常发育。③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展示资料:在红细胞中,与血红蛋白合成有关的基因处于活动状态,与肌动蛋白合成有关的基因则处于关闭状态;在肌细胞中则相反。提问:细胞分化的原因是什么?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不同的细胞中DNA的状态是不同的。)
(三)巩固提高
提问:细胞__和细胞分化的意义一样吗?
(细胞__只能繁殖出许多相同的细胞,只有分化的细胞才能形成不同类型的组织或器官,细胞分化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
(四)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作业:查阅资料分析,思考分化的细胞,能不能发育成完整的个体?
篇2:高一年级生物教案
一、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经过两年的生物学学习,学生已经储备了很多生物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本节课主要讲述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生理特性,教材对酶的本质和特性作了重点介绍。本章本节课内容是高二生物教材的重难点内容。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现象皆与酶的活动有关。在本章节中通过探索验证酶的特性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精神。
首先,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对酶的发展历程、特性、作用等都已经知道并理解。这些都与接下来的酶的特性紧密相关。也一定程度上反馈了上节课的上课质量和学生的掌握情况。并且为接下来的教学作为指导。其次,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比如说加酶洗衣粉,学生都可能接触过,那么他们就会有很多问题出现了:加酶洗衣粉添加了什么类型的酶呢?酶在洗衣粉里是怎样工作的?在使用加酶洗衣粉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等等的问题。这样,一方面学生会形成无意注意,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效率,学习效果也大大提高。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从这方面下手,收集资料,增大信息量,活跃课堂气氛。再者,酶的`生产应用的引入,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觉得生物对他们来说,不是只是抽象的某某技术,某某发现,某某科学家等等,而是贴近日常生活的,很常见的东西,他们会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我掌握了这个,那我是不是就相当于令人羡慕的科学家了呢?”这样,也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为以后的择业多一个选择。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在这节课中,我打算先回顾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酶的本质,作用。然后问大家一个问题:“生活中你遇到酶了吗?”其次,给大家展示几张酶的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看大家反应,并尝试总结。再者,就用几个案例来一一说明酶具有哪些特性。
2、本节课的生物学概念:
酶的特性:酶特别具有的。与众不同的性质。
酶的专一性:酶对所作用的底物有严格的选择性。一种酶仅能作用于一种物质,或一类分子结构相似的物质,促其进行一定的化学反应,产生一定的反应产物。
酶的高效性: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具有高效率的催化能力。
酶的作用条件温和: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其代表是温度跟酸碱度。
三、学习动机的唤起和保持
1、通过提问一些看似跟学习无关的,其实大有玄机的问题。比如说:“你们家用什么牌子的洗衣粉?你们喜爱的牛仔裤是怎样子做成的呢?”当然,在众多的答案中,教师要绕回主题。
2、展示一些能够引起注意的图片,比如说面包,啤酒。也能引起他们的无意注意,也能激发他们的有意后注意等等。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
3、教师的语言当然也要适当地调整,尽量使用贴近学生的,但又不失专业的语言。也一定程度上引起注意。
4、可以尝试布置学生去查阅关于酶的资料,并综合汇报展示。
四、落实课程目标
本节课要实现的高中生物学课程内容是: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案例分析:酶的特性
收集酶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并加以分析运用了酶的哪些特性,再综合汇总,然后汇报。
五、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特性。
(2)能够准确说出酶的特性包括那个方面,并举例说明。
2、能力目标:
(1)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使学生学会与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2)试图准确辨认酶在生活生产中(比如说某商品)运用了哪些特性。尝试搜集感兴趣的相关资料,汇总、分析、总结。
(3)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的虚拟实验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程序和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感受酶在生活中的应用,自然地形成酶在生活中应用多样,种类多样,但用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它的特性。也形成了一种观念:生物其实离我们很近,它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事,我们也可以当“科学家”。
(2)在学习的过程中,懂得一个道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且也使学生养成好奇、勇于质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科学探究精神。
六、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酶的三特性: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温和及其案例
教学难点:
1、酶如何“娇气”了?
2、低温的时候酶失活了吗,为什么?
七、课前准备
1、教师课前收集相关资料,比如说酶的应用的图片,案例。
2、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资料,并加以指导。
篇3:高一年级生物教案
课题1 菊花的组织培养
1.说出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原理。
2.学习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技术。
3.进行菊花或其他植物的组织培养。
一、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原理
植物细胞具有________。即植物细胞脱离了原来所在植物体的器官或组织而处于______状态时,在一定的__________、______和其他外界条件的作用下,表现出可以发育成____________的能力。
二、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过程
1.在植物的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都会出现________的差异,形成这些差异的过程叫做__________。
2.过程
离体的植物细胞、组织、器官――→(脱分化) 组织――→( )丛芽或根等――→(生长)完整的植物体
思考:马铃薯长期种植,产量会降低而且易感染病毒,要想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培育无病毒的马铃薯应该怎么办?
三、影响植物组织培养的因素
1.材料的选择
植物材料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实验的成败。植物的种类、材料的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等都会影响实验结果。菊花的组织培养,一般选择____________的茎上部新萌生的侧枝。
2.培养基
植物组织培养需要适宜的培养基,常用的是______培养基,其主要成分包括:__________,如N、P、K、Ca、Mg、S;__________,如B、Mn、Cu、Zn、Fe、Mo、I、Co;________,如甘氨酸、烟酸、肌醇、维生素,以及______等;还常常需要添加______________。
3.植物激素
植物激素中________和____________是启动细胞分裂、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关键性激素。培养基中添加的植物激素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等,都会影响实验结果。以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为例。
使用顺序 实验结果
先使用生长素,后使用细胞分裂素 有利于细胞____,
但细胞不____
先使用细胞分裂素,后使用生长素 细胞____________
同时使用 ______频率提高
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比值与结果
比值高时 有利于____的分化,抑制____的形成
比值低时 有利于____的分化,抑制____的形成
比值适中 促进__________形成
4.其他影响因素
pH、温度、光照等条件是重要因素,不同的植物对各种条件的要求往往不同。进行菊花的组织培养时,一般将pH控制在______左右,温度控制在________ ℃,每日用日光灯照射____ h。
四、实验操作
1.制备MS固体培养基
(1)配制各种母液。
(2)配制培养基。
(3)灭菌
将分装好的培养基连同其他器械一起进行__________________。
2.外植体消毒
菊花茎段用水冲洗、加洗衣粉用软刷进行刷洗、用流水冲洗,吸干水分。外植体要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______,然后用无菌水清洗,吸干表面的水分,再用质量分数为0.1%的氯化汞______, 最后用________清洗。
3.接种
所有的接种操作都必须在________旁进行,并且每次使用器械后,都需要用______________。
4.培养
接种后的锥形瓶放在无菌箱中培养,培养期间应定期______。
5.移栽
6.栽培
答案:一、全能性 离体 营养物质 激素 完整的植株
二、1.稳定性 细胞分化
2.愈伤 再分化
思考:长期进行无性繁殖的植物,只有根尖和茎尖中几乎无病毒,因此可利用植物组织培养获得无病毒的马铃薯植株。
三、1.年龄 保存时间的长短 未开花植株
2.MS 大量元素 微量元素 有机物 蔗糖 植物激素
3.生长素 细胞分裂素 浓度 使用的先后顺序 用量的比例 分裂 分化 既分裂也分化 分化 根 芽 芽 根 愈伤组织
4.5.8 18~22 12
四、1.高压蒸汽灭菌
2.消毒 消毒 无菌水
3.酒精灯 火焰灼烧灭菌
4.消毒
1.细胞分化与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多细胞生物体,一般是由一个受精卵通过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发育而成的。细胞分裂只能繁殖出许多含有相同遗传物质的细胞,只有经过细胞分化才能形成不同的组织,进一步形成各种器官、系统,从而完成生物的个体发育过程。当细胞分化开始时,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调节,不同细胞的不同基因会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被激活,活化一段时间后有些基因的活动停止,而有些基因还在继续活动,从而产生了特定的蛋白质(即基因有选择性的表达),进而产生了不同的组织,也就是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了稳定性差异——细胞分化,这是发生在生物体一生中的一种持久变化,当然胚胎时期达到限度。一般来说,分化了的细胞将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直到死亡。
由于体细胞大多是通过有丝分裂繁殖而来的,一般已经分化的细胞仍有一套和受精卵相同的染色体,含有与本物种相同的DNA分子。因此,已分化的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新个体的潜能,即全能性。在合适的条件下,有些分化的细胞具有恢复分裂、重新分化发育成完整新个体的能力。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比较强,动物细胞的全能性受到了限制,特别是一些高度特化的动物细胞,很难用它培养成一个新个体,但它的细胞核中仍有保持物种遗传性的全部遗传物质,保持着全能性,例如已取得成功的克隆羊——多利就是一例。
2.愈伤组织
愈伤组织是通过细胞分裂形成的,其细胞排列疏松而无规则,高度液泡化呈无定形状态的薄壁细胞。它容易与根尖、茎尖的分生组织发生混淆。可以通过下表比较根尖分生组织和愈伤组织的异同。
组织类型 细胞来源 细胞形态 细胞结构 细胞排列 细胞去向
根尖
分生组织 受精卵 正方形 无液泡 紧密 分化成多种细胞组织
愈伤组织 高度分化细胞 无定形 高度液泡化 疏松 再分化成
新个体
相同点 都通过有丝分裂进行细胞增殖
3.污染的预防
污染就是指在组织培养过程中,培养容器内滋生菌斑,使培养材料不能正常生长发育,从而导致培养失败的现象。植物组织培养不同于扦插、分根、叶插等常规无性繁殖。由于植物组织培养所利用的植物材料体积小、抗性差,所以对培养条件的要求较高,对无菌操作的要求非常严格。
污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细菌污染一般是由接种人员造成的,如未戴口罩,接种时说话,或手及器械消毒不严等。另一种是真菌污染可能是由植物材料灭菌不当造成的。
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做好预防。
(1)防止外植体带菌。①选择好外植体采集时期和采集部位。外植体采集以春秋为宜,优先选择地上部分作为外植体,阴雨天勿采,晴天下午采,采前喷杀虫剂、杀菌剂或套塑料袋。②在室内或无菌条件下进行预培养。③外植体严格消毒。做消毒效果试验,多次消毒和交替消毒。
(2)保证培养基及接种器具彻底灭菌。①分装时,注射器勿与瓶接触,培养基勿粘瓶口。②检查封口膜是否有破损。③扎瓶口要位置适当、松紧适宜。④保证灭菌时间和高压锅内温度。⑤接种工具使用前彻底灭菌。⑥工作服、口罩、帽子等布质品定期进行湿热灭菌。
(3)操作人员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如一定要规范着装,操作过程中不说话等。
(4)保证接种与培养环境清洁。①污染瓶经高压灭菌后再清洁。②接种环境定期熏蒸消毒、紫外灯照射或用臭氧灭菌和消毒。③定期对培养室消毒、防止高温。
对外植体进行表面消毒时,既要考虑到药剂的消毒效果,又要考虑到植物的耐受力。不同药剂、不同植物材料,甚至不同器官要区别对待。消毒用过的有毒药品应收集后统一交给有关专业部门处理,以免引起环境污染。
一旦发现培养材料被污染,特别是真菌性污染,一定不要打开培养瓶。应先将所有被污染的培养瓶统一放在高压蒸汽灭菌锅中灭菌后,再打开培养瓶进行清洗。
题型一 细胞的全能性
【例题1】 下列实例中能体现细胞全能性的是( )。
①用培养基培养的胡萝卜单个细胞培养成了可育的植株 ②植物用种子进行繁殖 ③用单个烟草组织培育出了可育的完整植株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解析:①和③都属于已分化的细胞经过培养形成可育的植株,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实际上是由一个受精卵,通过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发育成新个体,是由未经分化的细胞(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因此不能体现细胞全能性。
答案:B
题型二 植物细胞表达全能性的条件
【例题2】 植物细胞表现出全能性的必要条件是( )。
A.给予适宜的营养和外界条件
B.导入其他植物细胞的基因
C.脱离母体后的具有完整细胞核的细胞或组织,给予适宜的营养和外界条件
D.将成熟筛管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核卵细胞中
解析:在生物体内,细胞没有表现出全能性, 而是分化成为不同的组织、器官,这是基因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当植物细胞脱离母体后,在一定的营养物质、激素和其他适宜的外界条件的作用下,植物细胞就可以表现出全能性。
答案:C
反思领悟:植物细胞表达全能性的条件:一是离体的组织或细胞;二是需要一定的激素、营养及其他适宜条件;三是具有完整细胞核的细胞。
题型三 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及影响因素
【例题3】 (•安徽理综)草莓生产上传统的繁殖方式易将所感染的病毒传播给后代,导致产量降低、品质变差。运用微型繁殖技术可以培育出无病毒幼苗。草莓微型繁殖的基本过程如下:
外植体――→①愈伤组织――→②芽根―→植株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微型繁殖培育无病毒草莓时,一般选取____________作为外植体,其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
(2)在过程①中,常用的MS培养基主要成分包括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和____________,在配制好的培养基中,常常需要添加____________,有利于外植体启动细胞分裂形成愈伤组织。接种后2~5 d,若发现外植体边缘局部污染,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
(3)在过程②中,愈伤组织在诱导生根的培养基中未形成根,但分化出了芽,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植物组织培养时常采用根尖或茎尖部位,原因是该部位含病毒极少,甚至无病毒。
(2)MS培养基的成分包括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和有机物,在配制好的培养基中,常需要添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等植物激素。植物组织培养也应注意无菌操作。
(3)生长素用量比细胞分裂素用量的比值低时,有利于芽的分化,比值高时,有利于根的分化。
答案:(1)茎尖(或根尖) 茎尖(或根尖)病毒极少,甚至无病毒 (2)有机物 植物激素 外植体消毒不彻底 (3)培养基中生长素类物质用量与细胞分裂素类物质用量的比值偏低
1.下列关于细胞分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过程中
B.细胞分化在胚胎时期达到限度
C.随着细胞分化的进行,细胞中的遗传物质种类会发生变化
D.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的细胞核保持着全能性
2.下列有关植物组织培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是细胞的全能性 B.主要包括脱分化和再分化两个阶段
C.外植体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需要阳光 D.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中要求无菌操作
3.下列关于愈伤组织形成过程的正确叙述是( )。
A.愈伤组织的形成是离体的植物细胞分化的结果
B.愈伤组织的形成是离体的植物细胞分裂的结果
C.愈伤组织的形成是离体的动物细胞分化的结果
D.愈伤组织的形成是离体的动物细胞分裂的结果
4.下列关于接种时应注意的事项,全部正确的是( )。
①接种室要消毒 ②无菌操作 ③接种时可以谈话 ④外植体如茎段、茎尖可随机放入培养基 ⑤接种时要防止交叉污染 ⑥接种完立刻盖好瓶口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⑤⑥ C.③④⑤⑥ D.①②⑤⑥
5.在离体的植物组织、器官或细胞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中,需要下列哪些条件?( )
①消毒灭菌 ②一定浓度的植物激素 ③适宜的温度 ④充足的光照 ⑤充足的养料
A.①③④⑤ B.②③⑤ C.①②③ D.①②③⑤
答案:1.C 细胞分化不会使遗传物质种类发生变化,它的实质是遗传物质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选择性地表达。
2.C 植物组织培养是指离体的植物细胞、组织或器官在无菌操作下经脱分化和再分化形成完整植物体的过程,其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在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中,恒温箱的门应该关闭,不必见光,因为在无光条件下愈伤组织长得更快。
3.B 愈伤组织只存在于植物细胞;离体的植物组织细胞,在培养了一段时间以后,会通过细胞分裂形成愈伤组织。
4.D 整个接种过程必须在无菌条件下进行,不能谈话,防止呼吸产生污染,因此操作过程应禁止谈话,并戴口罩;接种的外植体放入培养基时注意将形态学下端插入,而且分布均匀,不能随机放入,以保证必要的营养和光照条件。
5.D 离体的植物相关结构在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中不需要光照,因为该过程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其营养物质来自培养基。
篇4:高一年级生物教案
课题2 月季的花药培养
1.说出被子植物花粉发育的过程及花药培养产生花粉植株的两种途径。
2.说出影响花药培养的因素。
3.学习花药培养的基本技术。
4.尝试用月季或其他植物的花药进行培养。
一、被子植物的花粉发育
1.被子植物的花粉是在______中由____________经过______分裂而形成的,花粉是单倍体的生殖细胞。
2.被子植物花粉的发育要经历______________时期、______期和______期等阶段。
二、产生花粉植株的两种途径
1.花药中的花粉 ――→脱分化 ――→分化丛芽2.花药中的花粉 ――→脱分化 ――→再分化丛芽――→诱导生根 ―→移栽
两种途径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主要取决于培养基中______的种类及其__________。
三、影响花药培养的因素
1.诱导花粉植株成功率高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
2.材料的选择与不同植物、同种植物亲本的生理状况,以及花粉发育时期有关。从花药来看,应当选择花期早期的花药;从花粉来看,应当选择______期的花粉;从花蕾来看,应当选择____________的花蕾。此时期的营养状态及生理状态比较好,对离体刺激敏感。
思考:为什么花瓣松动会给材料的消毒带来困难?
3.亲本植株的生长条件、材料的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等对诱导成功率都有一定影响。
四、实验操作
1.材料的选取
选择花药时,一般要通过______来确定花粉是否处于适宜的发育时期,此时需要对花粉________进行染色,最常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法和焙花青—铬矾法,它们分别可以将细胞核染成红色和蓝黑色。
2.材料的消毒
通常先将花蕾用体积分数为____________浸泡大约30 s,立即取出,在无菌水中清洗。取出后用无菌吸水纸吸干花蕾表面的水分,再用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溶液消毒,最后用无菌水冲洗3~5次。
3.接种和培养
(1)剥离花药:灭菌后的花蕾,要在______条件下除去萼片和花瓣。剥离花药时,一是要注意尽量____________(否则接种后容易从受伤部位产生__________);二是要彻底去除______,否则不利于__________或________的形成。
(2)接种花药:剥离的花药要立刻接种到培养基上。通常每瓶接种________个花药。
(3)培养:利用的培养基是______培养基,pH为5.8,温度为____ ℃左右,幼小植株形成后才需要光照。培养20~30 d后,花药开裂,长出__________或释放出________。前者还要转移到____________上,以便进一步分化出再生植株;后者要尽快______并转移到新的培养基上。
(4)通过愈伤组织形成的花粉植株,__________的数目常常会发生变化,因而需要作进一步的鉴定和筛选。
答案:一、1.花药 花粉母细胞 减数
2.小孢子四分体 单核 双核 1 4 小孢子四分体 居中 靠边 2 1 生殖 营养
二、1.胚状体
2.愈伤组织 激素 浓度配比
三、1.材料的选择 培养基的组成
2.单核 完全未开放
思考:花瓣松动后,微生物就可能侵入花药。
3.低温预处理 接种密度
四、1.镜检 细胞核 醋酸洋红
2.70%的酒精 0.1%的氯化汞
3.(1)无菌 不损伤花药 愈伤组织 花丝 愈伤组织 胚状体 (2)7~10 (3)MS 25 愈伤组织 胚状体 分化培养基 分开 (4)染色体组
菊花茎的组织培养与月季花药培养技术的异同
二者都是快速、大量繁殖花卉的技术手段。
菊花茎的组织培养 月季花药培养
不
同
点 外植体细胞类型 体细胞 生殖细胞
培养结果 正常植株 单倍体植株
光的要求 每日照射12 h 幼小植株形成后
才需要光照
相同点 理论依据、培养基的配制方法、无菌技术及接种操作等基本相同
另外,花药培养的选材非常重要,需事先摸索适宜时期的花蕾;花药裂开后,长出的愈伤组织或释放出的胚状体也要及时更换培养基;花药培养对培养基配方的要求更为严格。这些都使花药的培养难度加大。
花药的全能性高于植物组织。另外,花粉植株属单倍体植株,高度不育。如果需要育种,需对花粉植株幼苗进行秋水仙素处理,才能获得正常可育的个体。
题型一 花粉的发育
【例题1】 关于被子植物花粉的形成,说法正确的是( )。
A.花粉是花粉母细胞经有丝分裂形成的
B.花粉的发育要经历小孢子四分体时期、单核期和双核期
C.花粉发育经历双核期时,两个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并不完全相同
D.花粉母细胞形成花粉粒中精子的过程是一系列减数分裂的过程
解析:花粉是由花粉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的;其发育经历了小孢子四分体时期、单核期和双核期等阶段。双核期两个细胞核是由一个细胞核经有丝分裂产生的,它们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物质。花粉粒内的生殖细胞再经有丝分裂得到2个精子。
答案:B
题型二 花药培养过程
【例题2】 下列有关花药离体培养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对材料的选择最常用的方法是焙花青—铬矾法,这种方法能将花粉细胞核染成蓝黑色
B.材料消毒时需先用酒精浸泡,然后用氯化汞溶液或次氯酸钙溶液浸泡,最后用无菌水冲洗
C.接种花药后一段时间内不需要光照,但幼小植株形成后需要光照
D.接种的花药长出愈伤组织或胚状体后,要适时转换培养基,以便进一步分化成再生植株
解析:对材料的选择最常用的方法是醋酸洋红法。
答案:A
题型三 花药离体培养的应用
【例题3】 下图表示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育优质玉米的过程。对此过程的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
A.B→E过程中细胞全能性的高低发生了改变
B.C试管中形成的是高度液泡化的薄壁细胞
C.A植株和F植株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相同
D.培养出的F植株一般不能直接应用于扩大种植
解析:分化程度越低的细胞,其全能性越高,因此经脱分化获得的细胞全能性高于经再分化获得的细胞的全能性;A是正常植株,而F是经过花粉离体培养获得的单倍体植株,染色体组数减少一半;培养出的F植株是单倍体植株,具有植株弱小、高度不育等特点,因而一般不能直接应用于扩大种植。
答案:C
1.某名贵花卉用种子繁殖会发生性状分离,为了防止性状分离并快速繁殖,可以利用该植物的一部分器官或组织进行培育,发育成完整植株。进行离体培养时不应采用该植物的( )。
A.茎尖 B.子房壁 C.叶片 D.花粉粒
2.选择花药时,确定花药发育时期最常用的方法是( )。
A.碘液染色法 B.焙花青—铬矾法 C.醋酸洋红法 D.直接镜检法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镜检选择花药时需用醋酸洋红法将花粉细胞核染成红色或用焙花青—铬矾法染成蓝黑色
B.初花期的花蕾营养状态及生理状态较好,可提高花粉诱导的成功率
C.用于花蕾消毒的药品有体积分数为90%的酒精、无菌水及质量分数为0.1%的氯化汞溶液等
D.灭菌后的花药从除去萼片和花瓣、剥离花药到将花药接种到培养基上,整个过程都需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4.下列不是影响花药培养因素的是( )。
A.材料的选择和培养基的组成 B.亲本植株的生长条件
C.材料的低温预处理以及接种密度 D.做实验的时间
5.花粉母细胞经________分裂形成四个单倍体细胞,连在一起,叫________时期。四个单倍体细胞分开,进入________期。然后每个单倍体细胞进行一次________分裂,形成2个细胞,一个是________细胞,另一个是________细胞。生殖细胞再进行一次________分裂,形成2个精子。从理论上讲,这三个细胞遗传物质________,都是体细胞的________,所含基因________。
答案:1.D 花粉粒是由花粉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的,细胞内的遗传物质与亲本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繁殖名贵花卉,为了防止性状分离,既不能用种子繁殖,也不能用花粉粒进行组织培养。
2.C 在花药离体培养中,确定花粉发育时期最常用的方法是醋酸洋红法。花粉细胞核内有染色体,染色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而醋酸洋红为碱性染料。通过染色,可以确定花粉发育时期。
3.C 对花蕾消毒的药品中酒精的体积分数应为70%。
4.D 花药离体培养是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不受时间的限制。
5.解析:花粉粒是由花粉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而形成的。被子植物花粉的发育要经历小孢子四分体时期、单核期和双核期等阶段。在小孢子四分体时期,4个单倍体细胞连在一起,进入单核期时,四分体的4个单倍体细胞彼此分离,形成4个具有单细胞核的花粉粒。这时的细胞含浓厚的原生质,核位于细胞的中央(单核居中期)。随着细胞不断长大,细胞核由中央移向细胞一侧(单核靠边期),并分裂成1个生殖细胞核和1个花粉管细胞核,进而形成两个细胞,一个是生殖细胞,一个是营养细胞。生殖细胞将再分裂一次,形成两个精子。这两个精子的基因型与营养细胞的基因型相同。
答案:减数 小孢子四分体 单核 有丝 营养 生殖 有丝 相同 一半 相同
高一年级生物教案范文三:果胶酶在果汁生产中的作用
课题3 果胶酶在果汁生产中的作用
1.简述果胶酶的作用。
2.检测果胶酶的活性。
3.探究温度和pH对果胶酶活性的影响以及果胶酶的最适用量。
4.搜集有关果胶酶应用的资料。
一、果胶酶的作用
1.果胶是植物________以及________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它是由____________聚合而成的一种高分子化合物,不溶于水。在果汁加工中,果胶不仅会影响________,还会使果汁______。
2.果胶酶能够分解______,瓦解植物的________及________,使榨取果汁更容易,而果胶分解成可溶性的____________,也使得浑浊的果汁变得澄清。
3.果胶酶并不特指某一种酶,而是分解果胶的一类酶的总称,包括________________酶、__________酶和________酶等。
思考:利用果胶酶进行果泥处理时,可不可以再加入蛋白酶促进细胞壁分解?
二、酶的活性与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1.酶的活性:酶催化______________的能力。
2.酶活性的高低可用在一定条件下,酶所催化的某一化学反应的__________来表示,即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中反应物的________或产物的________来表示。
3.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有:__________、pH和________________等。
4.实验设计
(1)探究温度对果胶酶活性的影响
①实验原理:果胶酶活性受温度影响,处于最适温度时,活性。果肉的出汁率、果汁的澄清度与果胶酶活性大小成______。
②实验的变量:自变量是温度,因变量是果汁的澄清度和出汁率。
(2)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①实验原理:果胶酶活性受pH影响,处于最适pH时,活性,高于或低于最适pH时酶活性降低。
②实验变量:自变量是______,因变量是果汁的________和出汁率。
三、果胶酶的用量
1.果胶生产时,为了使果胶酶得到充分利用,应控制好酶的用量,用量多少常通过测量____________来探究。
2.实验设计:自变量是________的用量,因变量是果汁的______。
答案:一、1.细胞壁 胞间层 半乳糖醛酸 出汁率 浑浊
2.果胶 细胞壁 胞间层 半乳糖醛酸
3.多聚半乳糖醛酸 果胶分解 果胶酯
思考:不可以。因为果胶酶是蛋白质,加入蛋白酶后会使果胶酶被分解。
二、1.一定化学反应
2.反应速度 减少量 增加量
3.温度 酶的抑制剂
4.(1)正比 (2)pH 澄清度
三、1.果汁的体积
2.果胶酶 体积
1.果胶酶的组成及特点
果胶酶不是特指某一种酶,而是分解果胶的一类酶的总称;果胶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能被蛋白质酶水解掉;果胶酶具有酶的通性:只改变反应速度,不改变反应的平衡点。
能够产生果胶酶的生物包括植物、霉菌、酵母菌和细菌等,食品工业生产中需要的果胶酶主要来自霉菌发酵生产。可生成果胶酶的霉菌有黑曲霉、米曲霉和文氏曲霉等。培养曲霉可用液体培养法,需添加果胶作为诱导物。
2.探究温度和pH对酶活性的影响及探究果胶酶用量的两个实验的注意事项
(1)在探究温度或pH的影响时,需要设置对照实验,不同的温度梯度之间或不同的pH梯度之间就可以作为对照,这种对照称为相互对照。如果将温度或pH作为变量,控制不变的量应有苹果泥的用量、果胶酶的用量、反应的时间和过滤的时间等。只有在实验中保证一个自变量,实验结果才能说明问题。
(2)在混合苹果泥和果胶酶之前,要将苹果泥和果胶酶分装在不同的试管中恒温处理。这样可以保证底物和酶在混合时的温度是相同的,避免了苹果泥和果胶酶混合时影响混合物的温度,从而影响果胶酶活性的问题。
(3)在用果胶酶处理苹果泥时,为了使果胶酶能充分地催化反应,应用玻璃棒不时搅拌。
题型一 果胶酶的作用及影响因素
【例题1】 果胶是植物细胞壁以及胞间层的主要成分之一。果胶酶能够分解果胶,瓦解植物的细胞壁及胞间层。请你完成以下有关果胶酶和果汁生产的问题。
(1)在果汁生产中应用果胶酶可以提高________和________。
(2)某实验小组进行了“探索果胶酶催化果胶水解最适宜的pH”的课题研究。本课题的实验步骤中,在完成“烧杯中分别加入苹果泥、试管中分别注入果胶酶溶液、编号、编组”之后,有下面两种操作:
方法一:将试管中果胶酶溶液和烧杯中的苹果泥相混合,再把混合液的pH分别调至4、5、6……10。
方法二:将试管中果胶酶溶液和烧杯中苹果泥pH分别调至4、5、6……10,再把pH相等的果胶酶溶液和苹果泥相混合。
①请问哪一种方法更为科学?__________,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操作中要用玻璃棒不时搅拌,其目的是________,以减少实验误差。
③如果用曲线图的方式记录实验结果,在现有的条件下,当横坐标表示pH,纵坐标表示________时,实验的操作和记录是比较切实可行的。根据你对酶特性的了解,在下图中选择一个最可能是实验结果的曲线图:________。若实验所获得的最适pH=m,请你在所选的曲线图中标出“m”点的位置。
解析:果胶酶可以提高果汁的出汁率和澄清度。方法二是将试管中的果胶酶溶液和烧杯中苹果泥的pH分别调至4、5、6……10,再把pH相等的两溶液相混合,这样操作能够确保酶的反应环境从一开始便达到实验预设的pH环境。否则,由于酶在pH升高或降低时把果胶分解了,造成误差。实验操作中要用玻璃棒不时搅拌的目的是使酶和反应物(果胶)充分地接触,以减少实验误差。实验中的坐标图,横坐标表示pH,纵坐标表示果汁体积最合适。在一定范围内,随pH增大,酶的活性增强,生产的果汁多,体积增大;超过最适pH,随pH增大,酶的活性减弱,生产的果汁少,体积减小。
答案:(1)出汁率 澄清度
(2)①方法二 方法二的操作能够确保酶的反应环境从一开始便达到实验预设的pH环境(或“方法一的操作会在达到预定pH之前就发生了酶的催化反应”)
②使酶和反应物(果胶)充分地接触
③果汁体积 甲 如下图所示
甲
题型二 实验变量
【例题2】 探究温度、pH对果胶酶活性的影响和探究果胶酶用量的三个实验中,实验变量依次为( )。
A.温度、酶活性、酶用量 B.苹果泥用量、pH、果汁量
C.反应时间、酶活性、酶用量 D.温度、pH、果胶酶用量
解析:首先要明确实验变量、反应变量等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针对三个探究实验进行分析。实验一为探究果胶酶的最适温度,实验二为探究果胶酶的最适pH,实验三为探究果胶酶的最适用量,从而选出正确答案。
答案:D
反思领悟:设计实验时应该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和等量原则进行实验设计,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1.下列关于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绝大多数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一类特殊的蛋白质
B.参加反应的前后,酶的化学性质不变
C.酶的活性受环境的pH和温度的影响
D.酶在细胞内才能发挥作用,离开细胞即失效
2.以下关于果胶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果胶酶包括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果胶酯酶等
B.果胶酶的化学成分为固醇
C.果胶酶的催化作用不受温度影响
D.果胶酶可以催化多种化学反应
3.下列哪一项说法是错误的?( )
A.酶是细胞合成的生物催化剂
B.温度、pH和酶的抑制剂等条件会影响果胶酶的活性
C.果胶酶能催化果胶分解,但不能提高水果的出汁率,只能使果汁变得澄清
D.生产果汁时,为了使果胶酶得到充分的利用,节约成本,需要控制好酶的用量
4.在用果胶酶处理果泥时,为了使果胶酶能够充分地催化反应,应采取的措施是( )。
A.加大果泥用量 B.加大果胶酶用量
C.进一步提高温度 D.用玻璃棒不时地搅拌反应混合物
答案:1.D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但酶发挥作用并不一定都在细胞内。如各类消化酶是消化腺细胞产生并分泌的,在消化道内消化有机物。
2.A 果胶酶同其他大多数酶一样,其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其催化作用受温度和pH等因素的影响,果胶酶只能催化果胶的分解。
3.C 果胶酶能使果汁变得澄清,并能提高水果的出汁率。
4.D 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反应混合物,可使果胶酶和果泥充分接触,更好地催化反应。
篇5:高一年级生物教学计划
一、本学期教材内容分析
生物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农业科学、医学科学、环境科学及其他有关科学和技术的基础。高一年级生物学科学习的内容是北师大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必修),包括生命的物质基础;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物的新陈代谢;生物的生殖和发育这几部分。
具体内容分析:
1、生命的物质基础,介绍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水、无机盐、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等有机物的结构和功能,这些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在本部分内容中,糖类、蛋白质和核酸是重点内容,教学中要重点突出。由于学生缺乏有机化学的知识,这将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要重视实验教学,让学生学会规范化的实验操作。
2、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部分在整个生物知识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因此,本部分内容是以细胞为主线,其中细胞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是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多媒体等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3、生物的陈代谢部分是在学习了关于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中,呼吸和光合作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而ATP和酶、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原理都与化学知识相互渗透,学习时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光合作用时,注意指导学生分析光反应、暗反应两个阶段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进而探讨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在呼吸作用教学时,让学生重点理解呼吸作用的本质,弄清呼吸作用的条件、场所、过程、产物,以及呼吸作用的两种类型的比较。结合生产实践,了解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4、细胞的增殖部分主要讲述细胞增殖的方式和过程。这部分内容可以使学生在了解细胞生命系统的物质组成、结构功能之后,进一步认识细胞这一生命系统的产生、发展过程。细胞有丝_的过程及特征是这部分内容的重点。因为本部分内容大都微观而抽象,教学设计应注重训练和学法指导。同时,要切实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部分。是生物个体发育重要的生理过程和生理现象。其中细胞分化,高度分化的细胞仍具有全能性,细胞凋亡的含义,癌细胞的特征及细胞癌变的原因等内容是教学重点。教学中应加强学科内知识的联系。细胞的_、分化、衰老和凋亡,既是前面所学细胞内容的延伸,也是理解生物体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的基础和前提。因此,要加
强基本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初步了解与生物相关的应用领域,为继续学习和走向社会做好必要的准备。具体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知道生物科学和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和成就,知道生物科学发展的重要事件。
(2)了解生物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3)积极参与生物科学知识的传播,促进生物科学知识进入个人和社会生活。
2、能力目标
(1)能够正确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的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
(2)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课程具体目标中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三个维度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3)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能准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生物学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
三、教学对策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农业科学、医学科学、环境科学及其他有关科学和技术的基础。它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要注重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将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首先,深入学习新课标的有关理论,领会新课标的精髓实质,明确新课标的目的要求,把握新课标的教学方向,使得学科教学有的放矢,做到事半功倍。从宏观上把握生物教学内
容,了解章节内容的地位,使自己的教学思路更加清晰明了。从微观上细心揣摩章节内容。将章节内容放在整个教材体系的大背景下考虑,使教学内容具有全面性和完整性,也使章节内容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
2、严格执行“教学五认真”的要求,做到充分备课,认真上课,精心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准确地考查评定。生物科学是非常人文的一门学科,自己要认真研究高一学生的心理状况,只有全方位地把握学生的情况,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取得教学上真正的主动。
3、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变学生为学习的真正主人,用研究性学习、探讨性学习的方法,同时也要使教学更富有人文色彩。
4、加强直观教学法的应用,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5、精心安排实验,想方设法开足开全教材中的实验,使学生学会生物学实验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6、在教学上,注意向同老教师取经学习,多听课,细心领悟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四、教学进度、安排
篇6:高一年级生物教学计划
本学年我们承担着高中一年级九个班的生物学教育教学工作,依旧生物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校,学生实际,为顺利完成学校下达的会考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为“四有”新人,特制定此计划。
一.主要措施和方法
1.教师深入钻研大纲,教材,认真备课,熟悉教材章节重点,难点及考点,化难为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学生作业在课堂上完成。
2.广泛收集高考,会考等复习资料,考试题,进行筛选,分析,总结。把握高考,会考动向,把相关信息穿插于新课讲授及练习作业中。注重复习,特别是课前课后考试前的复习,会考前的复习作出详细的复习,认真落实。
3.利用电影,电视,课件,挂图,板图等多种形式和方法辅助教学;及时认真完成学生分组实验,耐心指导,积极应考,加强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利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4.教会学生学习高中生物课的方法。学习生物学知识重在理解,勤于思考;要重视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要重视观察和实验,勤动手,多提问。
5.开展教材重点,难点内容的专题讲座与复习。主要是: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各种细胞器图,细胞器结构与功能);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比较(二者的过程比较及图像识别);合光作用的过程(光反应、暗反应的过程,图形及相关问题);糖类、蛋白质、脂质等代谢;遗传系谱的判断;生态系统—食物链;学生分组实验。
二.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课时分配
周次章节课时11.生命的物质基础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422. 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432.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1.细胞的结构和功能64-52.细胞增埴663.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273.生物的新陈代谢1.新陈代谢与酶482.新陈代谢与ATP49-103.合光作用8114.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2115.植物的矿质营养212-146.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代谢10157.细胞呼吸2158.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2164.生命活动的调节1.植物的激素调节217-2.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6185.生物的生殖和发育1.生物的生殖 819-202.生物的个体发育41-36.遗传和变异1.遗传的物质基础104-62.遗传的基本规律107-83.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694.生物的变异2105.人类遗传病与优生2107.生物的进化2118.生物与环境 1.生态因素212-132.种群和生物群落6143.生态系统215-169.人与生物圈1. 生物圈的稳态6172.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218-201---9章总复习复习、检测、会考20说明:1----5章为生物第一册,上学期学习;6----9章为生物第二册,下学期学习。课时分配中包括学生实验在内。
篇7:高一生物教案
高一生物教案
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能力目标:培养分析较复杂的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自主学案
一、任何生物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
1.病毒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⑴病毒_________细胞结构,只能营______生活,只有在 内才具有生命现象。根据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______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______病毒(如鸡瘟病毒)、______病毒(噬菌体)。
⑶SARS病毒破坏人的 等处的细胞;乙肝病毒破坏___细胞;脊髓灰质炎病毒破坏____________,导致小儿麻症;HIV破坏 ,使人丧失免疫力。
2.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眼虫、细菌、蓝藻、衣藻、酵母菌、疟原虫(引起人患疟疾的病原体)等,_ __个细胞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能完成相应的各种生命活动,如运动、摄食、繁殖、对刺激作出反应等。
3.多细胞生物如人,由很多细胞构成,但其生命开始于一个细胞——_______,经过细胞分裂和分化,最后发育成成熟个体;在许多____________的密切配合下,生物体能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如缩手反射、人的生殖和发育等。
4.生物的运动、繁殖、生长和发育、应激性和稳态五个方面可以说明生命活动是建立在______基础之上的,细胞是生物体______和______的基本单位。
5.单细胞生物,如细菌、单细胞藻类、单细胞动物等,单个细胞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许多植物和动物是多细胞生物,它们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例如,以_____ ___为基础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细胞增殖、分化为基础的________;以细胞内________为基础的遗传与变异,等等。
6. 不仅现存各种生物的________是在细胞内或在细胞参与下完成的,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形式,也是具有________的单细胞生物。原始的单细胞生物经过漫长的________过程,演变为今天多种多样的生物个体、________,生物与环境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形成多姿多彩的生态系统和生机勃勃的`生物圈。________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理解生命活动的结构层次
生命系统的层次性及实例结构层次
概念
细胞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组织: 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
器官: 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
系统 :是指彼此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组分有规律地结合而形成的整体
个体 :由各种器官或系统协调配合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的生物。
单细胞生物:由一个细胞构成生物体
种群: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
群落: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
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物圈: 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这些生物生活的无机环境共同组成
典型例题
1.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一组是
①生活在人大肠内的细菌 ②某一池塘中的全部鱼类
③肺炎患者肺部的肺炎双球菌 ④一根枯木及枯木上所有生物
A.①②④ B. ②③④ C.③②① D.③①④
2.生物学家认为病毒是生物,其主要理由是( )
A.由蛋白质和核酸构成 B.能够侵染其他生物
C.能够在寄主体内复制产生后代 D.具有细胞结构
3.下列不属于种群的是
A.森林中的全部昆虫 B.农田中的全部水稻
C.草地上的全部中华狗尾草 D.海洋中的全部大黄鱼
4.农贸市场上有新鲜的白菜、萝卜、菠菜,活的鸡、猪以及附在上面的细菌等生物,它们共同组成一个( )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以上都不是
5.(选做)夏日,取池塘中的一滴水制成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你会发现一些生物的存在,你确认它们是生物的根据是(列举三点):
(1) 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___;(3) _______________;
篇8:高一生物教案
学习目标:
知识:1、简述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分析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设计思路。
能力:探讨实验技术在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中的作用。
情感:1、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2、认同与他人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讨论技术的进步在探索遗传物质本质中的作用。
学习重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学习难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我的课堂:
自学等级
一、情境导入:
二、课前预学:
1、20世纪代,人们认识到蛋白质是由 连接而成的大分子物质,而的多种多样的排列顺序可能蕴藏着 ,因此,许多科学家认为 是遗传物质。
2、20世纪30年代,人们认识到DNA是由许多 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这一认识使人们意识到 可能是遗传物质。
3、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包括两个实验:英国科学家 的实验和美国科学家的实验。
三、合作探究:
1、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过程。
①R型活细菌(菌落粗糙、无荚膜、无毒性) 注射 小鼠→___ __ ;
②S型活细菌(菌落光滑、有荚膜、有毒性)注射 小鼠→____ _;
③加热杀死S型菌 注射 小鼠→__ ___ ;
④R型活菌+灭活S型菌 注射 小鼠→_____ ;
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初步结论:
结论:___ __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
2、艾弗里的实验—教材P44图3-3。
①科学家们在证明什么是遗传物质时的一般方法是:设法将 和 等分开,以便 、去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
②实验结果表明: 才是遗传物质, 不是。
思考:
1、格里菲斯和艾弗里的转化实验对照是怎样?
2、格里菲斯和艾弗里的转化实验能否完全证明DNA就是遗传物质,为什么?
3、格里菲斯的转化实验中,加热杀死的是什么?因此能够说明DNA和蛋白质的稳定性谁更强?
四、我的疑问:
五、归纳总结:
六、自我检测:
2、若用DNA酶处理S型细菌,使之与活的R型细菌一起感染小鼠,结果或结论错误的是( )
A、小鼠死亡 B、多糖不是遗传物质
C、能证明DNA是否为遗传物质 D、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4、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在培养有R型细菌的A、B、C、D四个试管,依次分别放人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 、DNA和DNA酶、蛋白质、多糖,经过培养,检查结果发现有R型细菌转化的是 ( )
6、格里菲思用肺炎双球菌在小鼠身上进行了著名的转化实验,此实验结果( )
A、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B、证明了RNA是遗传物质
C、证明了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D、没有具体证明哪一种物质是遗传物质
2、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不能证实的是
①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②DNA是遗传物质
A B C D ③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重要载体
④在不含DNA的生物体中内,RNA就是该生物的遗传物质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关键一步是 ( )
A、区别出肺炎双球菌的类型 B、灭火的有荚膜菌可使无荚膜菌的后代长出荚膜
C、无荚膜菌不会使小白兔得病 D、有荚膜菌的DNA可使无荚膜菌的后代长出荚膜
4、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了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然后分别加入到培养R型的培养基中,结果发现加入了DNA的培养基中,R型细菌转化成了S型细菌,而加入蛋白质和多糖的培养基中,R型细菌不能发生这种变化。这一现象说明
①S型细菌的性状是由DNA决定的②在转化过程中,S型细菌的DNA可能加入到R型细菌中 ③DNA是遗传物质 ④S型细菌的DNA是遗传物质,R型细菌的DNA不是遗传物质 ⑤蛋白质和多糖不是遗传物质 ⑥蛋白质和多糖在转化实验中起对照作用
A、①②④⑥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⑤⑥ ( )
5、根据下列有关实验回答问题:
(1)科学家于1928年完成了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将R型活细菌和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含S—DNA)混合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死亡,且细菌的后代中出现少量的S型细菌,且这些S型细菌的后代均为S型。这一实验证明了 。
(2)为研究上述转化的物质基础,科学家将S型细菌的DNA、荚膜多糖、蛋白质、RNA等分别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结果只有DNA使R型细菌完成了转化。这一事实证明了。加入的S—RNA之所以不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是因为 。
(3)上述实验中,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
反思与积累:
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 二 课 时)
课型:新授 主备: 同备: 审批:
课标要求: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学习目标:
知识:
1、简述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分析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设计思路。
篇9:高一生物教案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2.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3.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
(1)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2.教学难点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三、教学策略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生物圈中的生物尽管多种多样,千姿百态,但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并且有的生物就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即使是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也必须依赖活细胞生活。因此,从宏观的生物圈逐级深入到微观的细胞,有利于学生用全局的、系统的观点来认识生物界。同时,从细胞到生物圈这些生命系统的各个结构层次,是本模块和其他模块将要逐一研究和学习的内容。
本节教学建议用1课时。
本节在教学上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选择SARS病毒作为“问题探讨”的素材,是基于以下两点理由。(1)SARS病毒给人类的健康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是学生经历过并且相对比较熟悉的一类病毒,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病毒不是一个细胞,不具有细胞的结构,但它不能离开活细胞而独立生活,选择SARS病毒侵害人体肺部细胞作为“问题探讨”的素材,有助于服务“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主题。因此,在教学时应注意将病毒与细胞联系起来,但不宜要求学生深入学习SARS病毒的相关知识。
教师可以展示SARS病毒的电镜照片或模式图、SARS患者肺部X光片示弥漫性阴影图,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学习过的病毒的结构组成,并与细胞作简单比较。同时探讨教材中的两个问题,达成“像病毒那样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也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的认识。关于让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观点,教材中的资料分析已比较全面,分别是从生命特征的不同方面,不同生物体的不同生命活动等来论证这一观点的。下表反映了编者的意图。
表3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实例
由于本资料中的一些事例是义务教育阶段七年级涉及的内容,因此,在分析本资料时,除按照教材的问题引导学
生讨论外,教师还可以补充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例如,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它具有生物的哪些基本特征?人类发育的起点是从什么细胞开始的?新生儿逐渐发育长大是由于细胞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等等。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是本节的难点,教师应引导学生系统地理解这几个层次,在理解这些结构层次时,教师可以适当地补充各个层次的名词解释,以利于学生从微观到宏观,步步紧扣地理解生命系统的严密性、层次性和多样性。教师可以按下表的方式呈现这几个层次的递进关系。
表4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些层次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这些层次中,只有种群和群落这两个名词是学生陌生的,需要教师用具体的事例补充讲解。例如,在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鲫鱼就是一个种群,而池塘中的全部生物就构成了一个群落。这两个概念不需要掌握,只需要学生能通过具体的事例理解就行。
2.除种群和群落外,其他的几个层次都是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七年级接触过的概念,可
以让学生分组回忆、讨论。
3.除教材列举的事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列举其他的事例。例如,与心肌细胞同层次的还有平滑肌细胞、骨骼肌细胞、上皮细胞、神经细胞,等等;与心肌组织同层次的有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等等。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以一个人、一棵松树或一只草履虫为例,用不同生物研究生命系统各个层次的关系,以便理解生命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四、答案和提示
(一)问题探讨
1.提示:病毒尽管不具有细胞结构,但它可以寄生在活细胞中,利用活细胞中的物质生活和繁殖。
2.提示:SARS病毒侵害了人体的上呼吸道细胞、肺部细胞,由于肺部细胞受损,导致患者呼吸困难,患者因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此外,SARS病毒还侵害人体其他部位的细胞。
(二)资料分析
1.提示:草履虫除能完成运动和分裂外,还能完成摄食、呼吸、生长、应激性等生命活动。如果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草履虫不可能完成这些生命活动。
2.提示:在子女和父母之间,精子和卵细胞充当了遗传物质的桥梁。父亲产生的精子和母亲产生的卵细胞通过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子宫中发育成胚胎,胚胎进一步发育成胎儿。胚胎发育通过细胞分裂、分化等过程实现。
3.提示:完成一个简单的缩手反射需要许多种类的细胞参与,如由传入神经末梢形成的感受器、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元、相关的骨骼肌细胞,等等。人的学习活动需要种类和数量繁多的细胞参与。由细胞形成组织,由各种组织构成器官,由器官形成系统,多种系统协作,才能完成学习活动。学习活动涉及到人体的多种细胞,但主要是神经细胞的参与。
4.提示:例如,胰岛细胞受损容易导致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脊髓中的运动神经元受损容易导致相应的肢体瘫痪;大脑皮层上的听觉神经元受损可导致听觉发生障碍,等等。5.提示:例如,生物体的运动离不开肌细胞;兴奋的传导离不开神经细胞;腺体的分泌离不开相关的腺(上皮)细胞,等等。
(三)思考与讨论
1.提示:如果把龟换成人,图中其他各层次的名称不变,但具体内容会发生变化。例如,心脏应为二心房、二心室;种群应为同一区域的所有人,等等。应当指出的是,生物圈只有1个。如果换成一棵松树,图中应去掉“系统”这个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种群的具体内容也会改变。如果换成一只草履虫,细胞本身就是个体,没有组织、器官、系统等层次。2.提示:细胞层次;其他层次都是建立在细胞这一层次的基础之上的,没有细胞就没有组织、器官、系统等层次。另一方面,生物体中的每个细胞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能独立完成一系列的生命活动,某些生物体还是由单细胞构成的。
3.提示: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是一个系统,但不是生命系统,因为生命系统能完成一定的生命活动,单靠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是不可能完成生命活动的。
(四)练习基础题
1.(1)活细胞:A、D、G、I;(2)死细胞:B、E;
(3)细胞的产物:C、F、H。
2.(1)细胞层次(也是个体层次,因为大肠杆菌是单细胞生物);(2)种群层次;
(3)群落层次。
拓展题
1.提示:不是。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活,因此,尽管人工合成脊髓灰质炎病毒,但不意味着人工制造了生命。
2.提示:人工合成病毒的研究,其意义具有两面性,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态度都是不全面的。从肯定的角度看,人工合成病毒可以使人类更好地认识病毒,例如,研制抵抗病毒的药物和疫苗,从而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服务;从否定的角度看,人工合成病毒的研究也可能会合成某些对人类有害的病毒,如果这些病毒传播开来,或者被某些人用做生物武器,将给人类带来灾难。
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教学目标
1.说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2.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3.使用高倍镜观察几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
4.认同细胞学说的建立是一个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讨论技术进步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
(1)使用高倍镜观察几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2)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2.教学难点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三、教学策略
本节教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大量的实验材料)和比较(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来认识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从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科学史)中认识细胞的统一性。本节在教学策略上也应该体现这些思路。
本节教学建议用2课时。其中1课时完成观察细胞的实验,1课时完成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以及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的学习。
1.领悟原理,细心操作,学会使用高倍镜。
教师应注意提供不同的生物材料,不同生物的各种细胞可以更好地说明细胞的多样性,而不同生物的细胞共有的结构又可以说明细胞的统一性。根据材料的多样性和可行性,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下面的一些材料。
教师也可以展示这些生物细胞的图片,给学生观察时提供参考。
正确使用高倍显微镜和制作临时装片是重要的实验室操作技能。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但动手能力较差,很可能找不到所要观察的细胞,制作的临时装片也不合格,因此,需要教师详细示范和指导。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步骤见教材图示,但学生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师可以在操作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些操作步骤,才能更好地完成观察细胞的任务。
教师针对高倍显微镜的使用可以提出下列问题。
(1)是低倍镜还是高倍镜的视野大,视野明亮?为什么?
提示:低倍镜的视野大,通过的光多,放大的倍数小;高倍镜视野小,通过的光少,但放大的倍数高。
(2)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的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
提示:如果直接用高倍镜观察,往往由于观察的对象不在视野范围内而找不到。因此,需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并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的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
(3)用转换器转过高倍镜后,转动粗准焦螺旋行不行?
提示:不行。用高倍镜观察,只需微调即可。转动粗准焦螺旋,容易压坏玻片。另外,临时装片的制作也是难点,学生容易犯的错误是:用的材料过多;切片太厚;不盖盖玻片,或者盖盖玻片的方法不当;压片的方法不当;气泡太多而不容易观察到细胞,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示范和指导。
使用高倍镜观察各种细胞是手段,认识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是目标,教师应在学生观察之后及时进行总结。
2.比较见异同,出真知──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学习。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学习是本节的教学难点。教师可先采用“顾名思义”的方法,从字面上分析这两类生物的最主要区别在于细胞核。例如,“原核”是指原始的细胞核,“真核”是指真正的细胞核。这两类细胞的“核”到底有什么区别呢?还有没有其他的区别呢?教师可展示细菌细胞和蓝藻细胞的模式图,让学生识图、辨认、归纳和总结,通过比较,学生很自然地得出原核细胞的“核”叫拟核,教师可进一步提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1)细胞核和拟核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
(2)拟核的成分是什么?与真核细胞的染色体有什么不同?(3)原核细胞中有什么结构?植物细胞的细胞质中有哪些结构?(4)你认为原核细胞的结构简单,还是真核细胞的结构简单?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可进一步列表总结:
表5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教学用简表)
篇10:高一生物教案
教材分析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隶属于生物2《遗传与进化》模块的《遗传的分子基础》。通过学习第一、二章,学生从现象和细胞水平认识基因对性状的作用,本章学生将从分子水平进一步认识基因的本质。本节通过科学发现史引导学生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有关证据,为学生后续学习本章后三节以及本册后续章节打下必要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必修一的学习,掌握了蛋白质和核酸的相关知识。通过必修二前两章的学习,对基因已经不陌生。但遗传物质为什么是DNA而不是蛋白质,学生通过了解科学家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得以认识和掌握。学生对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充满兴趣,但如何挖掘实验背后的逻辑规律及与社会、科技发展的关系,还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和挖掘学生能力的增长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1)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得出DNA是遗传物质的结论;
(2)以烟草花叶病毒为例,说明在只有RNA而没有DNA的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
2.能力目标:评价实验技术在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中的作用;
3.情感目标:领悟科学的过程和方法,认同人类对科学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重点难点
肺炎双球菌转化
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噬菌体侵染细菌
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肺炎双球菌转化
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策略
(1)采用设疑导入、问题引导、呈现探究过程、讨论归纳总结、反馈运用等教学策略。
(2)采用插图、多媒体课件、分步演示等教学策略
教学资源
教材、教参、多媒体课件
教学媒体
计算机、投影仪、黑板、教材、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组织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复习引入
教师:
(1)孟德尔用
进行杂交实验,成功地揭示遗传的两条基本规律:
遗传因子的和其精髓是:
(2)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证实在染色体上。
学生:
思考回答
(1)豌豆、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性状、性状;
(2)基因
通过复习前两章相关知识,让学生明确现象可以通过细胞和分子水平实验得到验证,科学需要严谨的论证过程。
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
教师:展示染色体结构模式图;
(1)遗传物质是DNA?蛋白质?
(2)为什么是DNA?怎么知道?
(3)20世纪20、30年代,多数科学家认为:蛋白质是生物体遗传物质?你能否用学过知识解释?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
学生:(1)蛋白质是生命活动主要承担者,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蛋白质分子结构极其多样。
(2)对DNA的认识仅到组成,对其结构还没有清晰的了解。
激发学生认知过程,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学生不仅关注DNA,还关注蛋白质是否是遗传物质的证明过程。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格里菲斯实验
教师:实验材料?
教师:介绍肺炎双球菌
教师:细菌看不见,摸不着,如果想观察它的生长情况,怎么办?
教师:R型菌和S型菌的区别?
教师:展示格里菲斯四组实验过程
(1)实验原理?
(2)哪些是对照组?实验变量?
(3)实验推论?
学生:肺炎双球菌、小鼠
学生:固体培养基
学生:从菌落、荚膜、毒性判断
学生:
原理:S型细菌可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对照组:1和2、1和4、2和3
推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内有转化因子。
学生对实验材料应该有明晰的了解。引导学生回顾微生物培养技术,通过对比,学生明确两种球菌的区别。
使学生明确实验原理,原则、变量及推论。
艾弗里实验
教师:展示艾弗里实验过程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设计实验
教师展示艾弗里实验过程
(1)哪些是对照组?实验变量?
(3)结果分析?
(4)得出结论?
学生:
(1)谁是转化因子?
(2)如果是DNA,则提纯后的DNA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蛋白质同上。
(3)学生尝试设计
学生:
1和2、1和3DNA是转化因子,是遗传物质。
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和预期,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
学生进一步明确该实验的变量、原则及结论。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教师:仍有人对艾弗里及同事实验怀疑,原因是?
教师:赫尔希和蔡斯继续努力,完成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这个实验材料?
教师:介绍噬菌体及侵染细菌动态过程。
教师:
(1)研究方法?
(2)为什么用此法?
(3)亲代噬菌体如何被标记?
(4)寄主细胞为何无标记?
教师:展示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
a:为什么短时间保温?
b:搅拌、离心目的?
教师:实验现象、结论?
学生:蛋白质和DNA没有完全分离。
学生:T2噬菌体
学生:观察、理解
学生: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学生:蛋白质和DNA组成元素有差异。
学生: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的培养基中培养大肠杆菌,然后再培养噬菌体。
学生:另一批大肠杆菌
学生:保温利于噬菌体增殖;时间过长,子代噬菌体释放。
搅拌: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离心: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与侵染的大肠杆菌分离。
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无35S标记,DNA有32P标记;DNA是遗传物质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
学生适当知识储备,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学生明确实验方法的科学性。
学生明确实验环节的重要性,以利于更好地掌握实验步骤和方法。
烟草花叶病毒实验
教师:DNA是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吗?
教师:展示烟草花叶病毒对烟叶的感染实验
(1)对照组、实验变量
(2)实验结果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观察、分析
RNA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
学生学会从特有的现象中挖掘事物的普遍规律。
反馈总结
教师:根据有无细胞结构,生物分为?根据有无成形的细胞核,生物分为?
教师:进行本课知识总结
教师: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对比
(1)细菌培养场所?
(2)实验结论?
(3)联系?
教师: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较
学生:病毒、原核生物、真核生物
RNA病毒遗传物质是RNA,DNA病毒和原核、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学生:回顾总结
格——体内,艾——体外
转化因子,DNA是遗传物质
研究目的、遵循原则一致
学生:比较研究者、设计思路、应用技术、实验结论上的异同。
学生明确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原因。
将结构与功能、科技与科学整合研讨
学生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材料、目的、原则、结果更加明确。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判断,对三个实验有了更加明晰的认识。更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技术进步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板书设计
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体内、体外)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三、烟草花叶病毒实验
四、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练习P46
2、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遗传物质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教学反思
通过问题串,不断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实验原理、实验变量及实验设计方法与结论。通过多媒体课件及图片展示,变抽象学习为实物观察,加深学生对抽象生物知识的理解。对生物规律的讲解,教师注意情境铺设,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概括、抽象、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在反馈检测环节中,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效果良好。
篇11:高一生物教案
一、教学目标:
⑴知识方面
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⑶能力方面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二、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子解孟德尔遗传规律,以及各种不同形状的组合所产生的子代所表达的相关性状。本课还安排有一个学生实验,一是观察与思考,二是分组讨论。鉴于本实验比较繁杂难懂,所以必须督促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三、学情分析:
实验课是对原有知识的实际应用,学生操作起来可能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借助于多媒体课件以及实际操作等手段把整个实验流程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本课之前学生已经结合实验参考书进行了自学,自学过程中一定产生了疑问和困惑,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展示实际操作的成果,提出并解决疑惑,在了解学生实际运用和操作的基础上,敏锐地发现生成性问题,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课前自学获得的知识结构完整化、逻辑化、系统化,并能在一定范围内迁移应用。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2.教学难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2)假说—-演绎法。
五、教学方法:
分组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六
篇12:高一生物教案
一、教材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第4章第1节的内容。本节首先是以“问题探讨”的形式展示了渗透作用的实验现象,学生通过分析现象认识半透膜的作用;然后通过分析“水分进出红细胞”的现象以及探究“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使学生认识到细胞膜和原生质层都相当于半透膜;最后通过离子运输的实例认识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其中本节的“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探究”是全书的第一个“探究”活动,通过这项活动,学生可以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等环节得到一定的体验和感悟,将为学习后面的探究活动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学情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学生对物质交换有了很肤浅的了解,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细胞膜的结构,水分跨膜运输实例的基础,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并且还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经初步建立,学生具备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基础,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教师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
在动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研究基础上,继续进行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尝试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在探究活动的参与过程中,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方法,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与他人交流,取别人之长的品质;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定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进行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五、说教学方法
教法:问题导学法、分组讨论法、多媒体直观教学法、讲授法等;学法: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通过分析、观察、讨论等方式,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六、说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首先简单复习上一节课所学动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和规律,然后联系生活实际:在日常生活中,白菜放置时间长了,以及萝卜条放在盐水中,都会萎蔫;而卖菜的阿姨经常向青菜上洒水,青菜变得坚挺……这些生活现象说明了什么生物学原理呢?
学生会类比动物细胞有吸水和失水的现象而很容易说出:这些现象说明了植物细胞也会吸水和失水。
(二)新课讲授
继续设疑: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否跟动物细胞的一样呢?若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分析动植物细胞的结构。顺势ppt展示植物细胞的结构图,引导学生说出二者结构最大的不同:(植物细胞最外层有细胞壁,成熟植物细胞还有中央大液泡),同时引出“原生质层”这一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细胞液的概念及其与液泡的关系,为后面学生顺利作出合理科学的假设埋下伏笔。
接着,引导学生思考:若要研究植物细胞如何吸水和失水,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植物细胞中原生质层是否也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引导学生分析上述问题有探究价值,接着引导学生作出大胆推测,并给出科学依据。(因为细胞膜和液泡膜都属于生物膜,与红细胞的细胞膜在组成上和结构上都非常相象,所以由细胞膜、液泡膜和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组成的原生质层也应该是半透性的,相当于半透膜。)
作出假设: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依照课前分组,小组讨论实验基本思路,教师巡视,之后小组代表发言,引导其他小组顺着该组同学设计思路继续推测实验预期结果。
教师进一步引导小组进一步讨论该实验的具体实验方案,包括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用具和基本步骤。教师巡视指导。
讨论完毕,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其他小组对该小组方案进行评价并提出意见。教师重点强调实验材料的选择:最好是有颜色的和有中央大液泡的材料,综合起来最佳的材料是紫色洋葱鳞片的外表皮;并强调前后对照实验更有利于观察细胞形态的动态变化。
引导学生参考教材中的操作步骤,结合实验方案,分组动手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完成下面表格。
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代表叙述实验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最终实验结论: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并且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一样,水分都是顺相对含量梯度流动。
(三)巩固提高
回到课前所提的生活实际的问题,学生运用本节所学作出进一步的解释。这样培养学生善于用生物学理论解释生活现象的良好习惯。
(四)小结作业
本节经历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
课后完成实验报告,并设疑:我们知道了水分子是顺着相对含量梯度进出细胞的,那其他分子呢?比如无机盐,他们是通过什么方式进出细胞的呢?请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也可以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探究其他分子比如无机盐进出细胞是通过什么方式的。
七、说板书设计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提出问题
二、作出假设
三、设计实验(实验思路、实验预期、具体步骤)
四、进行实验
五、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篇13:高一生物教案
教学目的
1、新陈代谢的概念(A:知道)。
2、酶的发现过程(A:知道)和酶的概念(D:应用)。
3、酶的特性(D:应用)。
教学重点
1、酶的概念。
2、酶的特性。
教学难点
探索酶的专一性和高效性的实验。
教学方法
自学与实验探索相结合。
教学用具
实验五、实验六所需用具和药品(见课本),光合作用反应式、有氧呼吸和氨基酸缩合形成多肽反应式的投影片,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的示意图投影片,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的活性受pH影响的示意图投影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第二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细胞的一些知识。在第三章中,我们将学习生物新陈代谢的知识。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基础,只有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生物体才会表现出其他生命活动。因此,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那么,新陈代谢究竟是指什么呢?
提问:请一位同学说出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的生理功能是什么?
(回答:略。)
讲述:上面几种细胞器的生理功能我们都可以用化学反应式表示出来。
(教师放投影片:光合作用的反应式,有氧呼吸及氨基酸缩合形成多肽的反应式。)
讲述:上述反应都是在活细胞中进行的,这些化学反应发生的过程。就是生物体内进行新陈代谢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说,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
讲述:生物体内这些化学反应,在生物体内温和的条件下(常温、常压)很快就能完成,这全靠生物体内的催化剂——酶的作用。那么,酶的本质是什么?又有哪些特征?
这些都是本节课重点探讨的问题。
下面,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酶的发现”。
阅读后,教师要求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讨论后学生回答:
1、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设计的实验,其巧妙之处在哪里?从这个实验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20世纪30年代以来。科学家相继提取出多种酶的蛋白质结晶,这一事实说明酶的本质是什么?
3、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又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这一发现使酶的概念又扩展成什么?
4、酶从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发展到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导致酶概念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回答:略。)
讲述:从发现酶到认识酶的本质,都离不开科学实验,可见实验对科学的重要性。科学实验可导致科学的发展,生产实践同样可导致科学的发展。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实验,也要重视生产实践。
酶既是生物催化剂,它和无机催化剂相比,具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索。
讲述:过氧化氢(H2O2)在 Fe3+的催化下,可分解成H2O和O2,动物新鲜肝脏中含有的过氧化氢酶也能催化这个反应。据测算,每滴氯化铁中的Fe3+数,大约是肝脏研磨液中过氧化氢分子数的25万倍。从数目上看,一滴含有催化剂的容液中,Fe3+数远远大于过氧化氨酶的分子数。如果现在我们想弄清楚Fe3+与过氧化氢酶,哪一种催化剂的催化效率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设计这个实验?
(回答:略。)
讲述:要比较Fe3+和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设计实验中的其他条件应该相同,如两个试管中过氧化氢溶液的量应该相同, Fe3+和动物肝脏也应尽可能同时加入两个试管中。
(学生按实验步骤分组实验。)
提问:
1、你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哪些实验现象?
(回答:略)。
2、从这个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回答:过氧化氢酶的催化能力强。)
讲述: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和Fe3+相比,要高很多。事实上,酶的催化效率一般是无机催化剂的 107~ 1013倍。上述实验说明了酶的一个特性——高效性。
酶还具有什么特性呢?让我们继续通过实验来探索。
讲述:淀粉和蔗糖都是非还原性糖,淀粉在酶的催化下能水解为麦芽糖和葡萄糖,蔗糖在酶的催化下能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麦芽糖、果糖、葡萄糖均属还原性糖。还原性糖能够与一种叫做斐林的试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砖红色的沉淀。现在给你淀粉酶溶液,要观察淀粉酶能催化哪种糖水解?应该如何设计这个实验?你又怎么能知道淀粉酶催化了糖的水解呢?
(回答:略,然后学生按设计步骤实验。)
提问:
1、哪个试管加入斐林试剂后再加热会出现了砖红色的沉淀?
(回答:在加入可溶性淀粉的试管中。)
2、出现砖红色沉淀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略。)
篇14:初一年级生物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营养繁殖的概念和用茎繁殖的主要方法;
2、了解嫁接的意义;
3、了解组织培养的意义、原理和在实践上的应用。
能力目标
通过植物营养繁殖操作的实习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我国组织培养技术所取得的成果及其应用实例,增强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并继续树立生物科学的`价值观。
教法建议
本节课的重点,不是要求学生学会营养繁殖的具体技术,而是把营养繁殖与以前学过的基础知识联系起来。例如,扦插时为什么要选择健壮的枝条?这可以联系有机物的贮藏。
关于扦插的直观教具,可以提前剪取健壮的月季、天竺葵等的枝条,将枝条的下部浸在清水里,在温暖向阳的条件下,不久就在枝条下部长出不定根,上课时可以展示长有不定根的枝条。
关于嫁接的直观教具,可以提前对红梅、碧桃、菊花等进行嫁接,上课时展示嫁接成活的植物体。
为了让学生初步掌握营养繁殖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本章还安排了一节实习。为了便于上好实习课,也可以指导学生用番茄、菊花以及仙人掌科的植物等进行操作练习。
关于组织培养,最好在课前收集一些图片资料,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组织培养具有多项用途,千万不能让学生得出片面的结论,以为组织培养只是一项用来进行营养繁殖的先进技术。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嫁接的概念、方式和意义;组织培养的概念、原理和在生产实践上的意义。
难点:通过演示实物或直观教具,让学生增加对营养繁殖和组织培养的感性认识。
手段:教师讲解与学生观察相结合。
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讲比较陌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录像介绍让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了解,重点要求学生掌握营养繁殖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1课时)
一、导入:
提出问题:“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绿色开花植物是靠种子来繁殖的。那么,你能举出不靠种子繁殖的例子吗?”
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回答问题。
引入新课题:植物体依靠营养器官(根、茎、叶)进行的繁殖,称为营养繁殖。
【高一年级生物教案】相关文章:
1.高一生物说课稿
2.高一生物教学计划
3.高一年级评语
4.高一年级读后感
5.生物教案
10.高一生物人教版知识点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