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年级生物知识点梳理
“河南学霸马嘉祺”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高三年级生物知识点梳理,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高三年级生物知识点梳理,欢迎大家收藏分享。
篇1:高三生物知识点梳理精选
1.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和基因工程中。
(三倍体、病毒、细菌等不能基因重组)
2.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就是DNA,有DNA就有RNA,有5种碱基,8种核苷酸。
3.双缩脲试剂不能检测蛋白酶活性,因为蛋白酶本身也是蛋白质。
4.高血糖症≠糖尿病。高血糖症尿液中不含葡萄糖,只能验血,不能用本尼迪特试剂检验。因血液是红色。
5.洋葱表皮细胞不能进行有丝分裂,必须是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
6.细胞克隆就是细胞培养,利用细胞增殖的原理。
7.细胞板≠赤道板。细胞板是植物细胞分裂后期由高尔基体形成,赤道板不是细胞结构。
8.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部分。CO2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快属于体液调节。
9.注射血清治疗患者不属于二次免疫(抗原+记忆细胞才是),血清中的抗体是多种抗体的混合物。
10.刺激肌肉会收缩,不属于反射,反射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判断兴奋传导方向有突触或神经节。
11.递质分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抑制性递质能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电位变化,但电性不变,所以不会引起效应器反应。
1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中“主要”如何理解?
每种生物只有一种遗传物质,细胞生物就是DNA,RNA也不是次要的遗传物质,而是针对“整个”生物界而言的。只有少数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13.隐性基因在哪些情况下性状能表达?
①单倍体,②纯合子(如bb或XbY),③位于Y染色体上。
14.染色体组≠染色体组型≠基因组三者概念的区别。染色体组是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如人类为2个染色体组,为二倍体生物。基因组为22+X+Y,而染色体组型为44+_或XY。
15.病毒不具细胞结构,无独立新陈代谢,只能过寄生生活,用普通培养基无法培养,只能用活细胞培养,如活鸡胚。
16.病毒在生物学中的应用举例:
①基因工程中作载体
②细胞工程中作诱融合剂
③在免疫学上可作疫苗用于免疫预防。
17.遗传中注意事项:
(1)基因型频率≠基因型概率。
(2)显性突变、隐性突变。
(3)重新化整的思路(Aa自交→1AA:2Aa:1aa,其中aa致死,则1/3AA+2/3Aa=1)
(4)自交≠自由交配,自由交配用基因频率去解,特别提示:豌豆的自由交配就是自交。
(5)基因型的书写格式要正确,如常染色体上基因写前面XY一定要大写。要用题中所给的字母表示。
(6)一次杂交实验,通常选同型用隐性,异型用显性。
(7)遗传图解的书写一定要写基因型,表现型,×,↓,P,F等符号,遗传图解区别遗传系谱图,需文字说明的一定要写,特别注意括号中的说明。
(8)F2出现3:1(Aa自交)出现1:1(测交Aa×aa),出现9:3:3:1(AaBb自交)出现1:1:1:1(AaBb×aabb测交或Aabb×aaBb杂交)。
(9)验证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满足基因分离定律(或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满足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方法可以用自交或测交。(植物一般用自交,动物一般用测交)
(10)子代中雌雄比例不同,则基因通常位于X染色体上;出现2:1或6:3:2:1则通常考虑纯合致死效应;子代中雌雄性状比例相同,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11)F2出现1:2:1不完全显性),9:7、15:1、12:3:1、9:6;1(总和为16)都是9:3:3:1的变形(AaBb的自交或互交)。
(12)育种方法:快速繁殖(单倍体育种,植物组织培养)、最简单育种方法(自交)。
(13)秋水仙素作用于萌发的种子或幼苗(未作用的部位,如根部仍为二倍体);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有丝分裂前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秋水仙素能抑制植物细胞纺锤体的形成,对动物细胞无效。秋水仙素是生物碱,不是植物激素。
(14)遗传病不一定含有致病基因,如21-三体综合症。
18.平常考试用常见错别字归纳:
液(叶)泡、神经(精)、类(内)囊体、必需(须)、测(侧)定、纯合(和)子、抑(仰)制、拟(似)核、拮(佶)抗、蒸腾(滕)、异养(氧)型。
1.精选高三生物知识点归纳三篇
2.精选最新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5篇
3.精选5篇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
4.精选最详细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5篇
5.精选5篇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2:高三生物知识点梳理
1、生物科学实验的一般程序为:观察并提出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并完成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2、实验操作步骤应遵循四大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符合实验的原理和程序;
(2)可重复性原则——使其他人能按照该步骤完成实验并能不断重复而得到相同的结果;
(3)简便性原则——能以最简单的步骤、材料(经济易得)完成实验;
(4)单一变量原则——排除干扰、控制变量(强调变量的惟一性)。
3、设计实验步骤常用“四步法”。
第1步:共性处理实验材料,均等分组并编号。选择实验材料时要注意应用一些表示等量的描述性语言,如:“生长一致的”,“日龄相同的,体重一致的”等等。分成多少组要视题目中所给的信息而定,(一般情况分两组)。编号最好用A、B、C或甲、乙、丙,而不用1、2、3 避免与实验步骤相混淆。
第2步:遵循单因子变量原则,对照处理各组材料。方法为一组为对照组(往往为处于正常生理状态的),其余为实验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只能有一个实验条件不同(单因子变量),其他条件要注意强调出相同来,这是重要的得分点或失分点。至于变量是什么要根据具体题目来确定。
第3步:相同条件培养(饲养、保温)相同时间。
第4步: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的预测(预期);首先要根据题目判断该题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如果是验证性实验,则结果只有一个,即题目中要证明的内容。如果是探究性实验,则结果一般有三种:①实验组等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的条件对实验无影响。②实验组大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的条件对实验有影响,且影响是正相关。③实验组小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的条件对实验有影响,且影响是负相关。
篇3:高三生物知识点梳理
克隆技术
1.植物的组织培养
(1)细胞工程:指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细胞水平或者细胞器水平上的操作,按照人们的意愿来改变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或获取细胞产品的一门综合科学技术。在细胞器水平上改变细胞的遗传物质,属于细胞工程。
(2)细胞全能性:具有某种生物全部遗传信息的任何一个细胞,都具有发育成完整生物体的潜能。
考点细化:
① 都具有该生物全部遗传信息,因此从理论上讲,生物体的每一个活细胞都应该具有全能性。
② 细胞在生物体内没有表现出全能性的原因是基因选择性表达。
③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得以实现的条件是离体,合适的营养和激素,无菌操作。
④ 在生物的所有的细胞中,受精卵细胞的全能性最高。
(3)植物组织培养:在无菌和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培养在人工配置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导其产生愈伤组织、丛芽,最终形成完整的植株。
考点细化:
① 已分化的细胞经过诱导后,失去其特有的结构和功能而转变成未分化细胞的过程叫脱分化。
② 再分化是愈伤组织继续进行培养,重新分化出根或芽等器官。
③ 愈伤组织细胞排列疏松而无规则,高度液泡化的呈不定型状态的薄壁细胞。
④ 植物组织培养时培养基的成分有矿质元素、蔗糖、维生素、植物激素、有机添加物,与动物细胞培养相比需要蔗糖、植物激素,不需要动物血清。
⑤ 在植物组织培养脱分化过程中,需要植物激素
⑥ 植物组织培养全过程中都需要无菌,愈伤组织之前不需要光照
(4)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用途:微型繁殖、作物脱毒、制造人工种子、单倍体育种、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
考点细化:
① 用植物体的茎尖、根尖来获得无病毒植物
②人工种子中人工胚乳相当于大豆种子的子叶,人工种子与正常种子相比发芽率高。
③ 转基因植物的培育需要植物组织培养
(5)将不同种植物的体细胞,在一定条件下融合成杂种细胞,并把杂种细胞培育成新的植物体叫做植物体细胞杂交。
考点细化:
① 用纤维素酶、果胶酶去除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
② 物理方法:电刺激、振荡、离心;化学方法:聚乙二醇
③ 植物体细胞杂交完成的标志是新细胞壁的形成
④ 融合后的杂种细胞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才能发育成完整的植物体
(6)植物体细胞杂交这一育种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障碍
2.动物的细胞培养与体细胞克隆
(7)动物细胞工程常用的技术手段有动物细胞培养、动物细胞核移植、动物细胞融合、生产单克隆抗体、胚胎移植等
(8)动物细胞培养经过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
考点细化:
① 动物细胞培养液的成分有糖、氨基酸、促生长因子、无机盐、微量元素等
② 动物细胞培养基液体,植物细胞培养基固体,培养的动物细胞通常取自胚胎、幼龄动物的组织器官
② 动物细胞培养时的气体环境是95%的空气+5%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CO2起到调节 PH值作用
③ 使用胰蛋白酶处理使动物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
④ 动物组织处理使细胞分散后的初次培养称为原代培养
⑤ 贴满瓶壁的细胞需要重新用胰蛋白酶等处理,然后分瓶继续培养,让细胞继续增殖。这样的培养过程通常被称为传代培养。
3.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
(9)动物细胞融合与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区别:操作步骤不同:植物原生质体融合需要先去除细胞壁,动物细胞无细胞壁;诱导方法不同:动物细胞融合可以用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种方法,植物原生质体融合只能用物理、化学方法;最终目的不同:植物原生质体融合最终是为了获得杂种植株,动物细胞融合最主要目的是获得单克隆抗体。
(10)单克隆抗体与血清抗体相比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大量制备
(11)熟悉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
考点细化
① 生产杂交瘤细胞要用B 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
② 注射相应抗原后,从小鼠脾脏中提取出B 淋巴细胞
③ 杂交瘤细胞既能大量增殖,又能产生专一抗体。
④ 制备单克隆抗体过程中需要两次筛选
⑤ 体外条件下做大规模培养杂交瘤细胞或者注射到小鼠腹腔内增殖,从细胞培养液或者小鼠腹水内就可以提取出大量的单克隆抗体。
联想拓展:
①杂交瘤细胞融合时,对 B 淋巴细胞为免疫过的B 淋巴细胞
②一种 B 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
③A 和 B 两种细胞融合,只考虑两两融合,融合方式有 AA、BB、AB 融合三种
④制备单克隆抗体过程中需要经过两次筛选?第一次筛选出杂交瘤细胞(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培养基中加入特定化学物质)。
第二次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抗体—抗原杂交检测)(培养基中加入特定抗原)。
(13)单克隆抗体在多种人类疾病及动植物病害的诊断和病原鉴定中发挥重要作用。主要用于癌症治疗,也有少量用于其它疾病治疗。
拓展:生物导弹中,单抗的作用是导向作用,能将药物定向带到癌细胞所在位置,在原位杀死癌细胞。既不损伤正常细胞,又减少了用药量。
(14)去核卵母细胞能够激发核的全能性,选用的卵母细胞应该是培养到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卵母细胞
(15)核移植技术获得的动物因为有细胞质基因的影响、生活环境的差异、可能发生基因突变造成核移植动物与供核动物性状不完全相同。
篇4:高三生物知识点梳理精选
细胞免疫过程
⑴、感应阶段:抗原进入机体(类似体液免疫)
⑵、反应阶段:T细胞受抗原刺激。
①、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少数化成为记忆细胞(保持对抗原的记忆,这部分细胞长期保存。)。
②、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多数化成为效应T细胞。
③、记忆细胞再遇同种抗原刺激后迅速化为大量效应T细胞。
⑶、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激活靶细胞内溶酶体酶→靶细胞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变化→靶细胞裂解死亡,抗原暴露→抗体杀灭抗原。
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⑴、病毒:HIV,RNA作遗传物质。
⑵、病理:HIV病毒攻击免疫系统,破坏T细胞,免疫功能完全丧失。
⑶、病症:初期:全身淋巴结肿大,不明原因的发热,夜间盗汗,食欲不振,精神疲乏。后期:肝、脾肿大,并发恶性肿瘤,极度消瘦,腹泻,便血,呼吸困难,心力衰竭,
中枢神经系统麻痹,死亡。
⑷、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免疫失调引起的自身免疫疾病(免疫功能过高):
1、自身免疫:在特殊情况下,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所引起的作用。
2、自身免疫疾病:因自身免疫反应而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的现象。
3、病例: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免疫缺陷疾病分类:
⑴、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由于遗传造成,生来就有。
⑵、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由于疾病或其他因素造成,后天形成。
达尔文试验发现:
①、胚芽鞘受单侧光照射弯向光源生长。
②、切去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
③、用锡箔小帽将胚芽鞘的尖端罩住,胚芽鞘直立生长。
④、单侧光只照射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向光源弯曲生长。
篇5:高三生物知识点梳理精选
1.人工诱导多倍体最有效的方法:用秋水仙素来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2.单倍体是指:体细胞中含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单倍体特点:植株弱小,而且高度不育。
单倍体育种过程:杂种F1单倍体纯合子。
单倍体育种优点: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4.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5.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意义: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
局限:不能解释遗传变异的本质及自然选择对可遗传变异的作用。
6.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程和基因工程中,(三倍体,病毒,细菌等不能基因重组。)
7.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就是DNA,有DNA就有RNA,有5种碱基,8种核苷酸。
8.双缩尿试剂不能检测蛋白酶活性,因为蛋白酶本身也是蛋白质。
9.高血糖症,不等于糖尿病,高血糖症尿液中不含葡萄糖,只能验血,不能用本尼迪特试剂检验,因为血液是红色的。
10.洋葱表皮细胞不能进行有丝必须是连续细胞才有细胞周期。
11.细胞克隆,就是细胞培养,利用细胞增值的原理。
12.细胞板不等于赤道板,细胞板是植物细胞期由高尔基体形成,赤道板不是细胞结构。
13.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部分,CO2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快属于体液调节。
9.注射血清治疗患者不属于二次免疫,(抗原加记忆细胞才是),血清中的抗体是多种抗体的混合物。
10.刺激肌肉会收缩,不属于反射,反射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这个点昨天一摸理综就考了),判断兴奋传导方向有突触或神经节。
11.递质分兴奋行递质和抑制性递质,抑制性递质能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电位变化,但电性不变,所以不会引起效应器反应。
1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中的“主要”如何理解?每种生物只有一种遗传物质,细胞生物就是DNA.RNA也不是次要的遗传物质,而是针对“整个”生物界而言的,只有少数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13.隐性基因在哪些情况下性状能表达?...1.单倍体,2,纯合子,3.位于Y染色体上。
14.染色体组不等于染色体组型不等于基因组。染色体组是一组非同元染色体,如人类为2个染色体组,为二倍体生物。基因组为22+X+Y,而染色体组型为44+_或XY.
15.病毒不具细胞结构,无独立心陈代谢,只能过寄生生活,用普通培养基无法培养,之能用活细胞培养,如活鸡胚。
16.病毒在生物学中的应用举例:①基因工程中作载体,②细胞工程中作诱融合剂,③在免疫学上可作疫苗用于免疫预防。
篇6:高三生物知识点梳理整合
名词:
1、光合作用:发生范围(绿色植物)、场所(叶绿体)、能量来源(光能)、原料(二氧化碳和水)、产物(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和氧气)。
语句:
1、光合作用的发现:
①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将点燃的蜡烛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蜡烛不容易熄灭;将小鼠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玻璃罩内,小鼠不容易窒息而死,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②1864年,德国科学家把绿叶放在暗处理的绿色叶片一半暴光,另一半遮光。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发现遮光的那一半叶片没有发生颜色变化,曝光的那一半叶片则呈深蓝色。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③1880年,德国科学家思吉尔曼用水绵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证明: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氧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
④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光合作用。第一组相植物提供H218O和CO2,释放的是18O2;第二组提供H2O和C18O,释放的是O2。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来水。
2、叶绿体的色素:
①分布:基粒片层结构的薄膜上。
②色素的种类:高等植物叶绿体含有以下四种色素。A、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包括叶绿素a(蓝绿色)和叶绿素b(;B、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包括胡萝卜素和叶素
3、叶绿体的酶:分布在叶绿体基粒片层膜上(光反应阶段的酶)和叶绿体的基质中(暗反应阶段的酶)。
4、光合作用的过程:
①光反应阶段a、水的光解:2H2O→4[H]+O2(为暗反应提供氢)b、ATP的形成:ADP+Pi+光能—→ATP(为暗反应提供能量)
②暗反应阶段:a、CO2的固定:CO2+C5→2C3b、C3化合物的还原:2C3+[H]+ATP→(CH2O)+C5
5、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
①场所:光反应在叶绿体基粒片层膜上,暗反应在叶绿体的基质中。
②条件:光反应需要光、叶绿素等色素、酶,暗反应需要许多有关的酶。
③物质变化:光反应发生水的光解和ATP的形成,暗反应发生CO2的固定和C3化合物的还原。
④能量变化:光反应中光能→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在暗反应中ATP中活跃的化学能→CH2O中稳定的化学能。⑤联系:光反应产物[H]是暗反应中CO2的还原剂,ATP为暗反应的进行提供了能量,暗反应产生的ADP和Pi为光反应形成ATP提供了原料。
6、光合作用的意义:
①提供了物质来源和能量来源。
②维持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③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作用。总之,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7、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光照(包括光照的强度、光照的时间长短)、二氧化碳浓度、温度(主要影响酶的作用)和水等。这些因素中任何一种的改变都将影响光合作用过程。如:在大棚蔬菜等植物栽种过程中,可采用白天适当提高温度、夜间适当降低温度(减少唿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方法,来提高作物的产量。再如,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二氧化碳浓度,有利于增加光合作用的产物。当低温时暗反应中(CH2O)的产量会减少,主要由于低温会抑制酶的活性;适当提高温度能提高暗反应中(CH2O)的产量,主要由于提高了暗反应中酶的活性。
8、光合作用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光反应和暗反应。前者的进行必须在光下才能进行,并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后者有光、无光都可以进行。暗反应需要光反应提供能量和[H],在较弱光照下生长的植物,其光反应进行较慢,故当提高二氧化碳浓度时,光合作用速率并没有随之增加。光照增强,蒸腾作用随之增加,从而避免叶片的灼伤,但炎热夏天的中午光照过强时,为了防止植物体内水分过度散失,通过植物进行适应性的调节,气孔关闭。虽然光反应产生了足够的ATP和〔H〕,但是气孔关闭,CO2进入叶肉细胞叶绿体中的分子数减少,影响了暗反应中葡萄糖的产生。
9、在光合作用中:a、由强光变成弱光时,[产生的H]、ATP数量减少,此时C3还原过程减弱,而CO2仍在短时间内被一定程度的固定,因而C3含量上升,C5含量下降,(CH2O)的合成率也降低。b、CO2浓度降低时,CO2固定减弱,因而产生的C3数量减少,C5的消耗量降低,而细胞的C3仍被还原,同时再生,因而此时,C3含量降低,C5含量上升。
【高三年级生物知识点梳理】相关文章:
10.高三生物知识点总结精选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