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池仁松老师公开课教案-《交换律》

池仁松老师公开课教案-《交换律》

2023-01-25 08:11:5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阿菌肝”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池仁松老师公开课教案-《交换律》,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池仁松老师公开课教案-《交换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池仁松老师公开课教案-《交换律》

篇1:池仁松老师公开课教案-《交换律》

池仁松老师公开课教案-《交换律》

《交换律》教学简案 塘下三小  池仁松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P27---28加法交换律和P33---34乘法交换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多层次的“交换”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和乘法交换律的意义,初步感知“交换”的价值,发展和提升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工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观察、猜想、验证和结论”的学习方法,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3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 一、 加法交换律 1.生活情境引入。 2.观察并引发猜想。 3.验证猜想。 (1)验证猜想,需要怎样的例子?怎么验证呢? (2)学生在本子上尝试举例。 (3)分享所举的例子,你有怎样的发现? 4.结论 (1)在加法中,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它们的规律表示出来。 二、推测减法、乘法和除法运算中的规律。 1.猜想一:减法中,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差不变? 2.猜想二:乘法中,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3.猜想三:除法中,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商不变? 学生自主选择猜想,举例验证,全班交流。 ●减法中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差会变的,也就是减法中不能随便交换被减数和减数 ●乘法中,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除法中交换被除数和除数位置,商是会变化的,也就是除法中不能随便交换被除数和除数的位置。 三、巩固练习: 1、10×30=  × 2、0.6+1.5=1.5+ 3、×995=  ×a 四、推广与应用: 1.计算并验算。 2.以最快的速度计算下列各题。 3.补充板书。 五、教学回顾。  

篇2:乘法交换律 公开课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授课人:梁大银(水坝塘镇马井小学)

授课时间:二O一二年六月十一日

授课内容:乘法交换律

教学目标:

1、理解乘法交换律的意义。

2、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总结得出乘法交换律。

3、会用字母公式表示乘法交换律,并会利用乘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和验算。

4、让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猜想、验证、总结的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知识的正迁移,自主探究乘法交换律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1、回忆加法交换律

师:同学们还记得加法交换律吗?

认能用自己的话或者公式,或者举一个例子,说一说加法交换律?

生:a+b=b+a  2+3=3+2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2、提出问题:

师:学了加法交换律你有什么想问的?

师:同学们加法具有交换律,减法、乘法、除法、也具有效换律吗?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

生:减法、除法没有。乘法有。

二、猜想验证,合作探究

1、提出假设

师:①这只是我们的猜想,到底是否成立,我们必须想办法去“验证”。

②用什么办法去验证呢?

生:用算式法验证

师:得出结论后,用自己的话概括规律。

2、探究要求

(1)验证,减法、乘法、除法是否具备交换律、请写出算式。

(2)你发现什么结论,记录下来。

(3)小组推选一名同学进行汇报。

3、小组合作探究

4、汇报、验证规律。

三、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小结:减法和除法不具有交换律,乘法具有交换律。

师:你能举出乘法交换律的例子吗?这么多的例子举也举不完,能用字母公式表示一下吗?用字母表示a×b=b×a。

师:用语言怎样说?它有什么特点?(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叫乘法交换律。),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问题“乘法交换律”板书课题。

师:我们是怎样研究这个问题的?

生:<先假设(猜想)再验证,最后得出结论>

师:其实许多数学问题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研究。

四、思考引领,应用知识

1、根据乘法交换律,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54×7=72×□   38×160=□×□  54×a=□×□

8200×□=□×□   409×□=□×□  □×□=□×□

2、把相等的两个算式用线连起来。

75×69               429+257

a×265               91×b

257+429              69×75

b×91                265×a

3、师:联系实际,巩固达标

师:同学们以前我们在什么地方用到乘法交换律?

生:做乘法验算时,交换因数的位置再乘一遍的方法来验算乘法,就是应用了这个定律。

4、计算下面两道题,并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乘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

140×251=        108×123=

(1) 指名板演、集体练习

(2)讲评:在这两题的验算中你有什么发现?

生:验算时只用乘法2次,使计算简便。

(3)那你们说学了乘法交换律有什么作用呢?

生:可以简便计算过程:

师:利用发现的规律,说一说。

5、下面哪些题目利用乘法交换律可以简便计算过程?

①444×213    ④555×632    ⑦2680×310

②302×512    ⑤450×208    ⑧723×456

③700×542    ⑥1800×635   ⑨109×606

总结交流:

(1)因数中间有零或者未尾有零交换位置相乘一般情况下可以简便计算过程。

(2)其中一个因数由重复的数字组成的,利用交换律计算也有简便。

5、两个数交换位置相乘,有时会有简便的地方?想一想,三个数相乘利用交换律是否有方便之处呢?

师出示:4×73×25=4×25×73=100×73=7300

生举例:2×73×50=2×50×73=100×73=7300

总结交流:三个相乘,若其中两个数相乘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整千交换位置相乘有方便之处。

五、全课的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之处?

篇3:学前班老师公开课教案

设计意图:

这次幼儿园有个安全教育周的活动,让我准备关于安全教育的课,我选了一节《怎样走斑马线》,从这节活动中发现孩子们对城市的马路很感兴趣,有不少孩子很自豪地向我介绍斑马线,讲红绿灯的重要性,有的小朋友就告诉我:老师,我爸爸过马路时闯红灯了!语言表达特别流畅,由此我抓住孩子们的这一兴奋点,让他们来观察城市中的建筑、设施等,以此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但孩子们对于“城市”的概念还是比较模糊的,怎样让孩子更好的积累城市的经验,我就想到了“野猫的城市”这个故事,《野猫的城市》是一个非常富有童趣的童话故事,故事中的野猫有点自以为是,它向森林的动物介绍城市的.三个特征:城市里有斑马线、城市里有地图,城市里有高楼大厦,但因为它用了不清楚、不正确的比喻来形容城市,所以让动物们对城市产生了误解,以为城市是一个很疼、很痒、很重的地方。同时大班幼儿的认识水平在不断提高,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并且具有一定的倾听和语言表达能力,他们对童话故事比较感兴趣。所以可以通过故事教学让孩子更好地认识我们的城市。

教学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感知野猫的性格特征和富有童趣的故事情节。

2、启发幼儿发现以及纠正故事中野猫所犯的错误,训练幼儿逆向思维和判断能力。

3、增进对我们的城市的认识和喜爱。

4、丰富词汇:问长问短。

教学准备:

1、幼儿对我们的城市有一定的认识。

2、PPT课件《野猫的城市》。

4、字卡:疼、痒、重。

教学重点:

引导幼儿熟悉、理解故事内容,从而发现故事中野猫犯的错误。

教学难点:

启发幼儿纠正故事中的错误,训练幼儿逆向思维和判断能力。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引出活动主题。

教师导语:小朋友你们见过猫吗?(见过)老师这里也有一只猫。我们用掌声把它请出来好吗?问候。大家好!我可不是一只普通的猫,是一只生活在城里的野猫,是一只会说话的野猫。

二、出示故事PPT,引导幼儿观察画面并提问:

1、出示PPT1-2提问:

过渡语:你们瞧图片上有谁?它们在干什么呀!小动物们都会问野猫什么问题呢?(个别动物提问,河马问什么问题呢?)动物们围着野猫问长问短,问城市哪里有好玩的,哪里有好吃的。有谁能告诉我“问长问短”是什么意思?(就是问这问那,表示对城市的好奇.)野猫可得意了,晃着脑袋,东瞧瞧西看看,然后皱着眉头说:“城市太大了,我们怎能用嘴巴讲的清楚呢?让我来比划给你们看吧。

2、出示PPT3-4提问:

过渡语:你们瞧野猫会用什么东西来比划城市?(斑马)

师:你们看看野猫会用斑马来比划城市的什么呢?(斑马线)

师:它会怎样去比划呢?(动物们从它身上踩过)

师:小动物从斑马身上走过去,那斑马会有什么感觉呢?斑马会怎么说呢?(出示字卡:疼)

3、出示PPT5-6提问:

过渡语:野猫拍了拍脑袋说:城市是一个很大的地方,那它又会用什么来比划城市呢?那我们来瞧一瞧。

师:有谁呀?那花奶牛身上的图案像什么呢?(地图)野猫在花奶牛身上画来画去,奶牛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出示字卡:痒)(请幼儿互相指一下身体的部位,来感觉一下.)

4、出示PPT7-8提问:

过渡语:野猫想了想说,城市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是哪里呢?

师:野猫让小动物们在干什么呢?(动物们叠起来)

师:小动物们这样叠起来像什么呢?(高楼大厦)看看河马现在是什么表情?(眼睛睁得大大的)那它有什么感觉呢?(出示字卡:重)小朋友们故事听到这里了,觉得这只野猫是一只怎样的猫呢?

老师引导幼儿共同小结:故事中的野猫有点自以为是,用了自己以为很正确的比喻,来比划城市,因为它讲述比喻得不清楚,所以让森林里的动物觉得城市是一个很疼、很痒、很重的地方,动物们都不喜欢野猫的城市了。

三、完整欣赏故事一遍,进一步熟悉故事的内容。

师:我们的城市真的是一个很疼、很痒、很重的地方吗?(不是)那野猫是怎样完整地介绍它的城市呢?

师:野猫比划的城市恰当吗?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的城市是一个很美很美的地方,是一个先进的城市。

四、拓展延伸:

有一天,城里来了一辆汽车,从车上下来许多小朋友,假如是你从那辆汽车上下来,你会怎样介绍我们的城市?(出示PPT10)

五、总结:

我们的城市是旅游城市,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城市,希望小朋友们都用恰当的比喻向别人介绍我们的城市。

附参考故事《野猫的城市》:

森林里住着许多动物,它们都没有见过城市,很想知道城市是什么样子的。

有一天,从城里来了一只野猫,动物们见了,一起围着问长问短,想请它说说城市的事情。

野猫可得意啦。它摇晃着脑袋,东瞧瞧,西看看,然后皱着眉头说:“城市太大了,我怎么能用嘴巴讲得清楚呢?”忽然,它拍拍脑门,“有了,让我来比划给你们看吧!”

野猫先让斑马躺在地上。它告诉动物们,城市有许多马路,人们过马路,要踩着斑马线走。接着,它就带领所有的动物从斑马的身上走了过去。斑马躺在地上觉得受不了了,站起来踢踢脚,说:“看来城市是一个很疼的地方。”

野猫又叫小鹿驮着它,站到了花奶牛的身旁。它对动物们讲城市很大很大,有一种地图就像花奶牛身上的图案,这一块那一块表示不同的地方。野猫边说边用手指在花奶牛身上画来画去。花奶牛忍不住呵呵地笑着躲开它,说:“看来城市是一个很痒的地方。”

野猫想了一想,又拍拍脑门说:“对了,城市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城市里的房子很高很高。”为了说明这一点,它让大河马站在最底下,花奶牛站在大河马身上,斑马站在花奶牛身上,小鹿站在斑马身上,他自己就站在小鹿身上。河马驮着这么重的东西,就咕噜着,看来城市是个很重很重的地方。

野猫讲的城市没人要听了,森林里的动物都不喜欢野猫的城市。

有一天,一辆城里的汽车开进了森林,车上下来了许多小朋友。动物们远远望地着他们,都在想一件事:“城市真的像野猫讲的那样吗?”

篇4:学前班老师公开课教案

设计意图:

这次幼儿园有个安全教育周的活动,让我准备关于安全教育的课,我选了一节《怎样走斑马线》,从这节活动中发现孩子们对城市的马路很感兴趣,有不少孩子很自豪地向我介绍斑马线,讲红绿灯的重要性,有的小朋友就告诉我:老师,我爸爸过马路时闯红灯了!语言表达特别流畅,由此我抓住孩子们的这一兴奋点,让他们来观察城市中的建筑、设施等,以此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但孩子们对于“城市”的概念还是比较模糊的,怎样让孩子更好的积累城市的经验,我就想到了“野猫的城市”这个故事,《野猫的城市》是一个非常富有童趣的童话故事,故事中的野猫有点自以为是,它向森林的动物介绍城市的三个特征:城市里有斑马线、城市里有地图,城市里有高楼大厦,但因为它用了不清楚、不正确的比喻来形容城市,所以让动物们对城市产生了误解,以为城市是一个很疼、很痒、很重的地方。同时大班幼儿的认识水平在不断提高,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并且具有一定的倾听和语言表达能力,他们对童话故事比较感兴趣。所以可以通过故事教学让孩子更好地认识我们的城市。

教学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感知野猫的性格特征和富有童趣的故事情节。

2、启发幼儿发现以及纠正故事中野猫所犯的错误,训练幼儿逆向思维和判断能力。

3、增进对我们的城市的认识和喜爱。

4、丰富词汇:问长问短。

教学准备:

1、幼儿对我们的城市有一定的认识。

2、PPT课件《野猫的城市》。

4、字卡:疼、痒、重。

教学重点:

引导幼儿熟悉、理解故事内容,从而发现故事中野猫犯的错误。

教学难点:

启发幼儿纠正故事中的错误,训练幼儿逆向思维和判断能力。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引出活动主题。

教师导语:小朋友你们见过猫吗?(见过)老师这里也有一只猫。我们用掌声把它请出来好吗?问候。大家好!我可不是一只普通的猫,是一只生活在城里的野猫,是一只会说话的野猫。

二、出示故事PPT,引导幼儿观察画面并提问:

1、出示PPT1-2提问:

过渡语:你们瞧图片上有谁?它们在干什么呀!小动物们都会问野猫什么问题呢?(个别动物提问,河马问什么问题呢?)动物们围着野猫问长问短,问城市哪里有好玩的,哪里有好吃的。有谁能告诉我“问长问短”是什么意思?(就是问这问那,表示对城市的好奇.)野猫可得意了,晃着脑袋,东瞧瞧西看看,然后皱着眉头说:“城市太大了,我们怎能用嘴巴讲的清楚呢?让我来比划给你们看吧。

2、出示PPT3-4提问:

过渡语:你们瞧野猫会用什么东西来比划城市?(斑马)

师:你们看看野猫会用斑马来比划城市的什么呢?(斑马线)

师:它会怎样去比划呢?(动物们从它身上踩过)

师:小动物从斑马身上走过去,那斑马会有什么感觉呢?斑马会怎么说呢?(出示字卡:疼)

3、出示PPT5-6提问:

过渡语:野猫拍了拍脑袋说:城市是一个很大的地方,那它又会用什么来比划城市呢?那我们来瞧一瞧。

师:有谁呀?那花奶牛身上的图案像什么呢?(地图)野猫在花奶牛身上画来画去,奶牛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出示字卡:痒)(请幼儿互相指一下身体的部位,来感觉一下.)

4、出示PPT7-8提问:

过渡语:野猫想了想说,城市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是哪里呢?

师:野猫让小动物们在干什么呢?(动物们叠起来)

师:小动物们这样叠起来像什么呢?(高楼大厦)看看河马现在是什么表情?(眼睛睁得大大的)那它有什么感觉呢?(出示字卡:重)小朋友们故事听到这里了,觉得这只野猫是一只怎样的猫呢?

老师引导幼儿共同小结:故事中的野猫有点自以为是,用了自己以为很正确的比喻,来比划城市,因为它讲述比喻得不清楚,所以让森林里的动物觉得城市是一个很疼、很痒、很重的地方,动物们都不喜欢野猫的城市了。

三、完整欣赏故事一遍,进一步熟悉故事的内容。

师:我们的城市真的是一个很疼、很痒、很重的地方吗?(不是)那野猫是怎样完整地介绍它的城市呢?

师:野猫比划的城市恰当吗?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的城市是一个很美很美的地方,是一个先进的城市。

四、拓展延伸:

有一天,城里来了一辆汽车,从车上下来许多小朋友,假如是你从那辆汽车上下来,你会怎样介绍我们的城市?(出示PPT10)

五、总结:

我们的城市是旅游城市,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城市,希望小朋友们都用恰当的比喻向别人介绍我们的城市。

附参考故事《野猫的城市》:

森林里住着许多动物,它们都没有见过城市,很想知道城市是什么样子的。

有一天,从城里来了一只野猫,动物们见了,一起围着问长问短,想请它说说城市的事情。

野猫可得意啦。它摇晃着脑袋,东瞧瞧,西看看,然后皱着眉头说:“城市太大了,我怎么能用嘴巴讲得清楚呢?”忽然,它拍拍脑门,“有了,让我来比划给你们看吧!”

野猫先让斑马躺在地上。它告诉动物们,城市有许多马路,人们过马路,要踩着斑马线走。接着,它就带领所有的动物从斑马的身上走了过去。斑马躺在地上觉得受不了了,站起来踢踢脚,说:“看来城市是一个很疼的地方。”

野猫又叫小鹿驮着它,站到了花奶牛的身旁。它对动物们讲城市很大很大,有一种地图就像花奶牛身上的图案,这一块那一块表示不同的地方。野猫边说边用手指在花奶牛身上画来画去。花奶牛忍不住呵呵地笑着躲开它,说:“看来城市是一个很痒的地方。”

野猫想了一想,又拍拍脑门说:“对了,城市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城市里的房子很高很高。”为了说明这一点,它让大河马站在最底下,花奶牛站在大河马身上,斑马站在花奶牛身上,小鹿站在斑马身上,他自己就站在小鹿身上。河马驮着这么重的东西,就咕噜着,看来城市是个很重很重的地方。

野猫讲的城市没人要听了,森林里的动物都不喜欢野猫的城市。

有一天,一辆城里的汽车开进了森林,车上下来了许多小朋友。动物们远远望地着他们,都在想一件事:“城市真的像野猫讲的那样吗?”

学前班老师公开课教案

篇5: 《人类的"老师"》的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新词。

2.抓住重点词语,了解哪些老师启示了人类的哪些发明。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学会抓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搜集生物充任人类老师的事例。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读题激疑

1.谈话引入:小朋友们,你们心目中的老师是什么样的?

2.读题激疑,课题中的“老师”为什么要加上引号?这些“老师”究竟是谁呢?

二、初读课文,自同学字

1.让同学自由朗读课文,教师给出提示:读通顺课文,借助拼音或工具书准确识记生字。

2.点名读课文,师生一起正音。

3.鼓励同学用老师教给的多种形式识记生字。要求同学能联系上下文和已有知识给生字组词,并能自身理解局部词语的意思。

4.检查同学生字的学习情况。用“俺给大家提个醒”的方式,让同学来说说每个生字的字音、字形需要注意些什么,并能给每个生字组出几个不同的词语来。

5.全体同学练习朗读全文,指导同学读通顺。

6.要求同学默读课文,并回答开课时提出的问题:课题中的“老师”为何要加引号?这些“老师”究竟是谁?先在书上用笔画出来,再说一说。从同学的汇报中引导同学学习第二段“其实,自然界可以充任人类‘老师’的`生物何止蝙蝠一种?”引导同学读懂这句反问句并理解它。(板书:人类的老师不止是蝙蝠)

三、紧扣课题,深入理解

1.依照自身喜欢的方式,选择自身最感兴趣的段落读一读。

2.先跟同桌说一说自身为什么感兴趣,再在全班交流,教师相机落实对课文的理解和对重点词句的深入感悟。

3.学习第三段,引导要点:

这一段主要讲了谁是人类的老师?(板书:蜻蜓——飞机)

为什么说蜻蜓是人类的老师?在同学回答的过程中引导同学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机毁人亡”“惨祸”的意思,抓句子“原来,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周围略重一些的厚斑点。这就是防止翅膀哆嗦的关键。”体会“老师”的含义。(板书:斑点防抖)

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4.学习第四段。

(1)这段主要讲了谁是人类的老师?它又教给了人们什么?(板书:鲸——轮船)

(2)在同学汇报过程中引导同学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轻而易举、研究、流线体。指导同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句子:“后来,工程师模仿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的航行速度。”(板书:流线体提速)

5?学习第五、六段。

(1)出示一个鸡蛋,让同学来捏一捏,看看能不能把鸡蛋捏碎。再请同学想一想:为什么看起来薄薄的蛋壳,用了最大的力都不能捏碎?你从中得到什么启发了吗?(激发同学读课文)科学家研究了这个问题后,得到了什么启示?造出了什么对俺们人类有用的东西?(根据同学回答,板书:鸡蛋——建筑物)

(2)同学汇报,从同学的汇报中,教师引导同学理解词语:坚固、接受、均匀、设计。指导同学读好这一段。(板书:薄壳结构、坚固)

(3)教师导语:其实,人类从动物身上学到的知识还不止是这些呢,请小朋友们齐读课文第六段,看看人还从动物身上学到了什么。同学齐读,汇报。在同学汇报的同时。出示小黑板上的题,让同学在回答的同时完成练习。

①人们模仿袋鼠造出了会跳跃的越野汽车。

②人们模仿某些贝壳制成了。

③人们模仿。

6?学习第七段。

过渡:是啊,自然界的生物教给俺们的真多啊,请小朋友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吧。

7?引导回顾全文,了解课文“总—分—总”的结构。

8?讨论: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四、拓展思维,训练说写

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人类的老师的其他例子。并能用刚才填空的句式说话。

板书:

16 人类的“教师” 总 人类的老师 不止是蝙蝠

斑点、防抖

分 蜻蜓——飞机

流线体、提速

鲸——轮船

薄壳结构、坚固

鸡蛋——建筑物

……

总 生物界有很多人类的老师

相关资料:

1?仿生学是研究生物系统的结构和性质,为工程技术提供新的设计思想及工作原理的科学。

2?建筑上模仿贝壳修造的大跨度薄壳建筑,模仿股骨结构建造的立柱,既消除应力特别集中的区域,又可用最少的建材接受最大的载荷。军事上模仿海豚皮肤的沟槽结构,把人工海豚皮包敷在船舰外壳上,可减少航行湍流,提高航速。

篇6:胡婕老师公开课教案

胡婕老师公开课教案

课题: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备课人:胡婕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教科书第90页-92页 教学目标: 知识体系:认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结构特点。 能力培养:理解和掌握这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情感渗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分数问题和百分数问题的内在联系。 学习目标: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学习方法:通过观察、比较理解所学知识。 教具课件准备:实物投影仪 课件 课前导学学习问题设计: 1.认真看书阅读90页例2。  (1)画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题中是把谁看作单位“1”。画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 (3)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百分之几,就是上就是求什么? 尝试归纳: 1.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应用题,实际上就是求(  )。 2.解题方法:用两个量的(  )÷单位(1)的量 例如: 甲比乙多百分之几: 乙比甲少百分之几: 课中导学预设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明确学习目标  1、画出下面各题中表示单位“1”的量,并列出数量关系式。  (1)男生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2)故事书的本数相当于连环画本数的百分之几? (3)实际产量是计划产量的'百分之几? (4)水稻播种的公顷数是小麦的百分之几? 2、只列式,不计算。 (1)140吨是60吨的百分之几? (2)260吨是40吨的百分之几? 3、一个乡去年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师:第3题的问题还可以怎样问?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板书课题: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2.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二、活动建构实现学习目标 (一)完成学习目标 出示导学指要: 1.认真看书阅读90页例2。  (1)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 )题中是把谁看作单位“1”。画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 (3)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百分之几,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尝试归纳: 1.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应用题,实际上就是求(  )。 2.解题方法:用两个量的(  )÷单位(1)的量 例如: 甲比乙多百分之几: 乙比甲少百分之几: (二)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互教互学 预习卡内容: 1.认真看书阅读90页例2。  (1)画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题中是把谁看作单位“1”。画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 (3)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百分之几,就是上就是求什么? 尝试归纳: 1.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应用题,实际上就是求(  )。 2.解题方法:用两个量的(  )÷单位(1)的量 例如: 甲比乙多百分之几: 乙比甲少百分之几: 出示例2。一个乡去年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 学生汇报并讨论: (1)分析数量关系,让学生自己尝试着用线段图表示出来。   实际比原计划增加的 14公顷 实际: 原计划: 12公顷             (2)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理解“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 加百分几”的?(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百分之几,就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的公顷数与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相比的百分率,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是单位“1”。) (3)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根据分析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列式计算出结果。 方法一:(14-12)÷12=2÷12≈0.167=16.7% 方法二:14÷12≈1.167=116.7%  116.7%-100%=16.7% (4)小结解题方法:像这样的百分数问题有什么特 点?解决它时要注意什么?(这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 数增加百分之几的问题,它的解题思路和直接求一个数是另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的分析思路基本相同,都要分清哪两个量在比较,谁是单位“1”,但是这里比较的两个量中有一个条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必须先求出。 (5)改变问题:问题如果是“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该怎么解决呢? 学生列出算式:(14-12)÷14 (再次强调两个问题中谁和谁比,谁是单位“1”。使学生体会到,用百分数解 问题和用分数解决问题一样要注意找准单位“1”。) 3.先学后导学中展示 三、课后导学达标巩固习题设计 1、独立完成课本第90页“做一做”的题目。 2、练习二十二第1、2题。 四、目标检测: 1.把问题和对应的算式连接起来。 5是8的百分之几?  (8-5)÷8   8是5的百分之几? (8 -5)÷5   8比5多百分之几?  5 ÷8   5比8少百分之几?  8 ÷5 2.判断: (1)甲比乙多25G,就是乙比甲少25G .(  ) (2)客车每秒行的路程比货车多1.2米,那么,货车每秒行的路程比客车少1.2米。( ) 3.解决问题 (1)一辆自行车原价是312元,现价比原价降低了168元。降低了百分之几? (2)操场上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 (3)小明在上次数学考试中得了80分,这次他得了90分,请你能帮他算出他这次考试成绩比上次增加了百分之几? 五、目标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方法一:(14-12)÷12=2÷12≈0.167=16.7% 方法二:14÷12≈1.167=116.7% 116.7%-100%=16.7%   答:实际比原计划多造林16.7%。        

篇7:《我最好的老师》公开课教案

《我最好的老师》公开课教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

3、认识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谈话,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你认为什么样的老师是最好的`老师?

2、这节课让我们去认识一位最好的老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请你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制定自身的学习任务。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看图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

3、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三、围绕提示,自读自悟

1、同学围绕阅读提示中的考虑题“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他‘最好的老师?’”来自主学习。

2、同学在小组内交流自身的学习心得。

四、全班交流,读中点拨

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学习体会,教师组织同学就重点内容进行全班交流与研讨。

1、关注作者前后的不同情感变化。抓住了“这算什么老师──我最好的老师”这一情感抵触,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2、关注对怀特森先生的认识。感受先生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及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是他“最好的老师?”

3、关注文章给同学其他方面的的启示。

五、总结收获,拓展延伸

1、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同学自由畅谈。

2、选下面的一个题目写一写:

《我看怀特森先生》、《由<我最好的老师>所想到的》、《假如我是怀特森先生的同学》、《怎样看待书本和权威》。

篇8:屈老师中班游戏公开课教案

活动目标:

1、能积极地参与结构游戏活动。

2、在游戏活动中能积极动手动脑,搭建想象中的船。

3、养成良好的游戏习惯。

活动准备:

1、知识技能准备:

(1)观察了船的模型、了解船的结构特征。

(2)幼儿与家长共同收集船的资料图片和照片。

2、物质准备:

(1)大炮弹插塑、小炮弹插塑;大宝石花、中号雪花片、大号雪花片积塑材料等。

活动过程:

1、谈话引入,引导幼儿说说你今天想用什么材料拼插什么样的船?

2、幼儿分组建构,教师重点指导幼儿将各种材料拼插牢固。

3、作品展示,游戏评价。

请幼儿说一说你今天用什么材料拼插了什么船?

4、指导幼儿收拾结构材料。

篇9:屈老师中班游戏公开课教案

【活动目标】培养幼儿的注意力,记忆力及用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5件玩具,一块布。

【活动过程】

将2—5件玩具排列在桌上,妈妈先问幼儿“桌上放着什么玩具?”并幼儿说出玩具的正确名称。(教案出自:屈老师.教案网)再要求幼儿仔细观察,桌上有几件玩具,请他点一下玩具的数目。游戏开始时,让幼儿转过头去背向妈妈。然后妈妈用一块布将桌上的玩具盖上,并悄悄地从布底下拿走一见玩具,再请孩子回过头来,将布揭开,请孩子仔细观察,将不见的玩具找出来。

【游戏规则】

进行游戏时,要由易到难,比如先从2件玩具开始,然后逐渐增加到3件5件······先每次拿走一件,然后增多。

除了用玩具进行游戏外,还可以用水果、衣服以及其他用品进行游戏。

篇10:小班语言教案公开课教案:谈话我们和老师

小班语言教案公开课教案:谈话我们和老师

设计思路:

最近,我的搭档邓老师生病了,园内的许多老师放弃休息来我班带班,可我们的孩子却并不领情,有的来园时哭了,有的则表现出闷闷不乐,一脸的不高兴。但老师们不断地努力着,用自己的爱心去感染孩子、打动孩子,渐渐地,孩子熟悉了这些老师,常会说“某某老师喜欢我”“某某老师真漂亮”“某某老师什么时候再来”------可以看出孩子们已经感受到了老师们的关爱。

《课程指南》告诉我们:小班的.孩子已经能用简单的言语表达自己的感受,能感受老师的关心,但常带有很大的情景性。所以在活动设计时,我通过录像创设一定的情境,给孩子提供一个畅所欲言的宽松空间。我认为只有把自己与孩子放在同一位置时,孩子便会活泼可爱、勇敢开朗;而融洽的师生关系更为孩子们营造了“想说愿说敢说”的氛围。

当然,在充分沐浴师爱的同时,也应该让孩子们知道向老师回报自己的一份关爱。从小懂得真爱是做人的道理,所以在最后的环节中孩子们又一次体验了“被别人爱是快乐,爱别人也是快乐的”这一积极情感------愿我们的孩子在“超市式”的环境、开放式的教学、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健康、快乐。

教案目标:

1、孩子愿意用普通话大声地说说身边熟悉的事。

2、在看看、讲讲中初步激发孩子关爱他人的积极情感。

教案准备:

一些教师关心孩子的情景录像以及过新年的录像。

教案过程:

一、播放过新年的录像师:孩子们,过新年开心吗?你有什么开心的事告诉我们,让我们大家一起开心开心!

二、边看边讲:录像——老师关心我们的开心事师:过新年是开心的事,其实在我们桃园幼儿园、在我们菠萝班天天象过年一样,有许许多多开心的事呢!有些什么开心的事,来看录像。

镜头一:老师和孩子做游戏;镜头二:老师带孩子看金鱼;镜头三:老师和孩子一起唱歌;镜头四:老师为他们整理衣裤、梳小辫;镜头五:老师陪孩子们午睡(以上镜头教师以聊天的形式随机插问,并辅以顺口溜提高说话乐趣,如:老师吹泡泡,我们捉泡泡,真呀真开心。老师像妈妈,陪着我睡觉。我们是幸福的小宝贝。)看完录像,师:还有哪些老师也关心、帮助过我们?

教师小结。

一、说说:我们想念邓老师师:怎么会有那么多老师来到我们班呢?

师:邓老师生病了,好久不来了,我真想她。吃饭时,我就想,邓老师吃饭吃得多吗?有没有吃蔬菜?睡觉时,我也在想,邓老师睡得香不香,有没有做梦?做游戏时,我又在想,如果有邓老师在,那就更开心了------(幼:我生病时,我想邓老师有没有吃药?------)

师:你们都有一颗好大好大的爱心。邓老师,你听到了吗?我们想你!来,我们一起喊:“邓老师,我们想你!邓老师,我们想你!------”(此时邓老师出现,孩子们激动地与她拥抱。)师:邓老师身体不好,我们请她坐下来。孩子们,刚才,我们说了许多关心邓老师的话,邓老师没听到。现在我们说给邓老师听听。(孩子们围在邓老师身边自由交谈)师:你帮我,我帮你,我们都是好朋友;你爱我,我爱你,相亲相爱是一家。(孩子们随老师出去,自然结束。)

篇11:王素财老师公开课教案-《扇形统计图》

王素财老师公开课教案-《扇形统计图》

小学六年级《扇形统计图》预案 11月26日   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课题 六、统计---扇形统计图(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 备课老师 瑞安市塘下第三小学  王素财 教学 目标 1、让学生清楚扇形统计图中圆和扇形各表示的意义。 2、让学生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3、学生能看懂并能简单地分析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情况。 教学 重 难点 教学重点:1、让学生清楚扇形统计图中圆和扇形各表示的意义。 2、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生能看懂并能简单地分析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情况。   教具 准备 教学课件 教 学  过  程 备注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广州亚运会和学校运动会。 师:同学们好!,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开始学习第六单元《统计》。 师:请看屏幕――(出示主题图) 师:这是六(1)班同学开展课外活动时的情景。同学们有的打乒乓球,有的踢足球,还有的跳绳,踢毽子……热闹极了!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我们绘制一个统计图,要能清楚地反映六(1)班同学喜欢各种运动项目的人数,大家认为应该绘制什么样的统计图比较好呢? 预设: 生:条形统计图。 师:嗯,老师也同意。这是老师绘制的六(1)班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统计图。从这个条形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呢?   预设: 生1:我知道了喜欢乒乓球的有12人,喜欢足球的有8人,喜欢跳绳和踢毽子的分别有6人和5人,喜欢其他运动项目的有9人; 生2:从这个条形统计图中,我还能看出喜欢乒乓球的人数最多,喜欢踢毽子的人数最少; 生3:我还知道了喜欢乒乓球的人数比喜欢足球的人数多4人; 生4:我还知道了六(1)班一共有40人。 师:你是怎样知道六(1)班一共有40人的呢? 生4:把喜欢各类运动的人数相加正好等于40。 生5: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喜欢每一个项目的人数。 师: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就是可以清楚地反映每一项数量的多少。但是,同学们,如果我们想清楚地知道喜欢每种运动项目人数各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你们还能从条形统计图中直接看出来吗? 生齐:不能。 师:利用我们前面学过的百分数,计算一下喜欢每一个运动项目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 师:老师告诉大家,有一种统计图就能清楚地反映各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同学们知道那是什么统计图吗? 生:扇形统计图 师:对,这种统计图就是――扇形统计图。(板书课题)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扇形统计图。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师:这就是已经绘制好的六(1)班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的扇形统计图。 师:同学们请注意观察一下,从这张统计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图是 什么图形?它由什么图形组成的?这个圆表示了什么?一块块的扇形统计图又表示了什么?(独立观察思考,同桌交流) 生1:这个图是圆形。 生2:这个圆由一块块的扇形构成。   生3:圆表示了全班总人数,扇形表示了喜欢各运动项目的'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百分数。     师:没错,这样的统计图就叫做扇形统计图。圆表示了全班总人数,就是表示了总数;扇形表示了喜欢各运动项目的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百分数,就是表示了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数。(板书) 师:其中。同学们,那绿色扇形、蓝色扇形、黄色扇形、红色扇形分别表示什么呢?请同桌的同学相互说一说吧。 生1:绿色的扇形表示喜欢足球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20%) 生2:蓝色的扇形表示喜欢跳绳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15%) 生3:黄色的扇形表示喜欢踢毽子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12.5%) 生4:红色的扇形表示喜欢其他运动项目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22.5%) 生5:橙色的扇形表示喜欢乒乓球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30%)   现在,请同学们来想一想,扇形统计图的显著特点是什么?(思考、交流)   生:可以很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   师:再来看一下条形统计图,谁来说说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生: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是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喜欢每一个项目的人数。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是可以很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 师:好!我们已经知道六(1)班一共有40人,结合这个扇形统计图,老师想提一个问题:喜欢乒乓球的有多少人呢?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从扇形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喜欢乒乓球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0%,就是占40人的30%,40×30%=12(人)(板书),所以喜欢乒乓球的有12人。 5、(投影出示)“做一做”: 师:真不错!同学们,你们了解牛奶所含的营养成分吗?这是一个有关牛奶所含营养成分的扇形统计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看看你能了解到什么?   预设: 生1:牛奶里含有水分、蛋白质、脂肪、乳糖和其他的营养成分。 生2:我知道每100g牛奶里水分占87%、蛋白质占3.3%、脂肪占4%、乳糖占5%、其他营养成分占0.7%。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2:我是根据颜色找到的。图右边的说明告诉我们,不同颜色的扇形所表示的营养成分。 师:哦,你是这样找到的,同学们也是这样找到的吗?很好,看了这个扇形统计图,我们很清楚地了解到每100g牛奶里各种营养成分所占的百分比。 师:那每天喝一袋200克的牛奶,能补充营养成分各多少克?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用200克分别乘每种营养成分所占的百分比就可以了。 师:那好吧,现在请大家独立完成这道题。 (1生板书。 水分:200×87%=174(g) 蛋白质:200×3.3%=6.6(g) 脂肪:200×4%=8(g) 乳糖:200×5%=10(g) 其他:200×0.7%=1.4(g) 师:谁来说一说,每天喝一袋250克的牛奶,能补充营养成分各多少克? 三、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出示课件: 从下面的扇形统计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你想说些什么?   (1)每位学生选择一幅自己感兴趣的扇形统计图进行分析,独立思考后与同桌交流。   2、出示课件: 根据下面的扇形统计图,判断下面的说法对吗? (1)合唱队中,男、女学生的数量相同。 (  ) (2)舞蹈队的男生数量比女生少。 (  ) (3)舞蹈队的女生数量比合唱队的女生多。 (  ) (4)舞蹈队的女生数量比男生多24人。  (  ) (5)合唱队的男生比舞蹈队的男生多12%。  (  )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想一想,试一试(课后):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中学生患近视的比率在全球范围内相当高,有约52%的中学生有近视眼,而且随着年级的增长,患近视的比率也有上升的趋势。近视的原因很多:如看书距离不当、光太暗、持久用眼、饮食不当等。近视已是青少年很常见的眼病,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直接影响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请你根据本班同学的近视人数,然后把所得的数据制成统计表提供给班主任,如果要制成扇形统计图,那应该怎么办呢?请想一想,试一试。   六、板书设计: 扇形统计图 圆: 表示总数扇形:表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数 特点: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各部分与总数的关系   教学反思:                          

篇12:何立老师公开课教案《7的乘法口诀》

何立老师公开课教案《7的乘法口诀》

7的乘法口诀 塘下三小    何 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对7的乘法口诀的验证过程,加深学生对口诀的记忆和理解。 2、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对7的乘法口诀记忆较为熟练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新知的质疑、探究、验证、类推以及应用的能力。培养学生不断进取的探索精神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3、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他们用数学的情感和态度,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对7的`乘法口诀方法的探究。 2、计算和应用。 一、 复习引入 同学们,你们已经学习了哪些乘法口诀?接下来何老师就和你们玩一个小游戏。 开火车:(从第一个开下去,如果回答正确同学们就说“咔嚓”,如果回答错误就说“嘟”) 三六 一二得 二三得二四得 三四  三五 四五 四六 二、引入课题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2-6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7的乘法口诀) 猜一猜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 生:7句。 师:你是怎么猜的? 三、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教师出示七巧板,并向学生介绍七巧板的相关知识 师:这是我们祖先很早就发明的七巧板,它是由七个小图形组成的。只要你喜欢开动脑筋,这七个神奇的版块会变出许多美丽的图案。 教师出示7幅不同的美丽的图案,并让学生说说它拼的像什么。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非常的丰富,七巧板在我们的智慧下拼出了这么多漂亮的图案 师:在这么美丽的七巧板中也隐藏着许多数学信息,我们一起来把它找出来吧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①观察图案,独立完成填表 图案个数 1 2 3 4 5 6 7 块 数               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 师:一个图案有7块,那两块图案呢 生:2个图案有14块 师追问:你是怎么得来的呢? 生:7+7=14或2×7=14(真了不起,已经会用乘法算式了) 师:3个图案呢? 生:3个图案有21块(要求学生把话讲完整) 师再追问:你是怎么得来的呢? 生:7+7+7=21 师:还可以怎么算?(14+7=21)对14+7要肯定的表扬,引导学生用这种简便的方法计算,为后面的5×7+7做好铺垫 …… ②探索7的乘法口诀 (1)写出乘法算式 师:现在我们竖着来看一看,1个7是7,能像老师这样子说一说吗? 生:能 (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很聪明,马上把老师的话给用起来了 现在根据几个7是几,写出它们的乘法算式 师:在填表时,先写出几个7,再写乘法算式,乘法口诀先不写 几个7 乘法算式 乘法口诀                                                         学生独立完成,之后再全班展示交流 学情预设:学生在写7个7的时候会出现两种情况:   一种是7×7=49写了一个算式,第二种是7×7=49同样的写了两个算式 师要分别请这两种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最后得出只用写一个算式 小结:在乘法算式中,两个相同的因数互换位置后,它的算式不变,所以这里我们只用写一个算式就可 (2)编出7的乘法口诀 师:刚我们猜过7的乘法口诀可能有几句? 生:可能会有7句 意图:使学生明确句数,不使有些学生会乱编 (学生汇报,一个人一句) 引导学生会说:先说出乘法算式,再说它的口诀(培养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使其能更好的理解口诀) 在汇报的过程中教师追问:口诀中“一”表示什么意思?“二”表示什么意思?“三”表示什么意思?…… ③熟记7的乘法口诀 全班齐读一遍口诀 师:对于这7句口诀你有什么发现,同桌之间互相的讨论一下 (学生汇报) 学情预测:口诀的第一个数分别是一、二、三、四、五、六、七依次变大   每句口诀里都有因数七 它们的积每一次都大7   第一句口诀里有一个“得”字,而其他的口诀里却没有“得”字   师追问:为什么会有“得”字的区别呢? “得”字使我们读的更顺一些 齐读一遍,再闭上眼睛在脑海里默背一遍,再全班齐背 小游戏:1、师生对接口诀   2、同桌之间对接口诀 ④巩固7的乘法口诀 (1)  把口诀填完整 三七( )  六七( )  七七( ) ( )七十四 五( )三十五  四( )二十八 (2)  根据口诀写得数 7×2= (师追问二七十四还可以写成那个算式) 5×7=  3×7= 7×6=  4×7=  7×7=(师追问七七四十九还可以写成那个算式) 四、拓展练习1、邮递员送信 根据得数说口诀 2、7言古诗 3、7与我们的成长 4、完成做一做 (1)口答:一个星期7天,那两个星期几天,三个星期几天,四个星期几天? 师:你是更具什么来算的这么快的呀? 生:根据7的乘法口诀 师:所以乘法口诀使我们计算更加的方便 (2)列式解答:一个人一天要喝6杯水,那一个星期要喝几杯水呢? 师:算式中的7是怎么来的? 五、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对你有什么收获?

【池仁松老师公开课教案-《交换律》】相关文章:

1.加法交换律教案

2.乘法交换律教案

3.公开课教案

4.黄山奇松教案

5.老师可不可以松松绑作文

6.定**公开课教案

7.桂林山水公开课教案

8.公开课《挑山工》教案

9.幼儿园公开课教案

10.《蝶恋花》公开课教案

下载word文档
《池仁松老师公开课教案-《交换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