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本命年的回想教学教案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教案

2023-01-14 08:21:3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晨辰沉尘宸”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本命年的回想教学教案,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本命年的回想教学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教案

篇1:本命年的回想教学教案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教案

教学思考:

春节,对于十三、四岁的孩子来说,更多的只是个轻轻松松吃吃玩玩的节日,对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怕是知之甚少,我希望通过课文的学习,除了品读作家笔下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乡土风情外,更由此引申开去,通过多种渠道(网络、课外读本),让同学们走进历史长河对中国最传统最民俗的节日有深入的了解,由此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

教学设想:

一、预习

1.对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要求读准音、明其义,在此基础上把课文读流畅。

2.详细阅读第四节,对本段中不甚明了的内容提出问题,做好标记,并思考:作者共写了几件事具体描绘了家乡过大年的情况?用“动词+名词”的格式概括这几件事,例如:“守(动词)岁(名词)”。

3.课外了解春节的来源及习俗,以备课堂使用。

二、学习课文

(一)新课导入

再过三个多月又要过年了,大家回顾一下以往我们过年有那些活动?

幻灯片(一):现时的年:

①放鞭炮②拿压岁钱③吃团圆饭

④守岁⑤拜年⑥贴春联⑦看春节晚会

注:板书内容根据学生回答定

现在,我们把我们的过年暂且放一放,一起到作者的家乡--北京郊外运河边的.村庄作一次民俗风情游,去过一个旧时的年。

(二)放声朗读第四节,在朗读声中观摩农家过年的活动。

1、朗读之后,先各自质疑再小组成员互相答疑,然后每个小组提交一个问题小组间质疑并解答,如有意见不一时,老师可加入讨论。(预习2前半题)

2、提问大家

⑴大家在村庄里看到了几幅过大年的场景?(预习2后半题)

幻灯片二:

旧时的年:

①炒年货②吃腊八粥③买糖果④挑绒花⑤杀牲畜

⑥备糕点⑦送灶王爷⑧换门神⑨守岁 ⑩拜新年

⑵观摩了这十项过年活动,你们最想参与其中的那些活动?说出你的理由。

⑶从作者家乡过年的场面看我们民族过年的风俗,除了欢天喜地的饱尝一年的劳动成果外,在丰富隆重火热的气氛中,还寄托着那些期盼?

幻灯片三:

①辛苦一年,幸喜五谷丰登,享用劳动成果;

②展望来年,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

③合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邻里关系,和和美美共奔前程。

3、老师朗读第四节,作为本次民俗风情游的结束语。

(三)课文只是个引子,她激发了我探求“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兴趣,于是我借助网络查到了好多资料,比如,作者只写到正月初一百家拜年就嘎然而止了,资料告诉我正月初一才刚刚开始过年呢;小时候过年都要掸檐尘,以为只是图个清洁,现在才知道“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典故。相信同学们手头已收集了不少资料,现在大家资源共享。

(四)了解了几十年前北方农村的过年情景及这么多的“春节”知识后,的春节你打算开展哪些活动,既保留民族传统又富有时代特色?

幻灯片四

20春节活动计划书

日期活动内容活动的意义

腊月二十四打扫房子干干净净过新年

篇2:《本命年的回想》教案

《本命年的回想》教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简洁地概括文中所写的过年习俗,并说出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2.理解本文清晰的行文线索,严谨的结构。

3.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

【学习重难点】

1.理解本文清晰的行文线索,严谨的结构。(重点)

2.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也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语说“过年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说着说着你们一定回想起了过大年的情形。著名作家刘绍棠人到暮年,又写了一篇饶有风趣的《本命年的回想》,希望通过《本命年的回想》这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除了品读作家笔下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乡土风情外,更能由此引申开去,走进历史的长河,对中国最传统、最民俗的节日,有深入的了解,由此感受中华文化深厚的内涵。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刘绍棠(1936-),河北省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人,现代著名作家。长期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俗、地方特色、乡土题材”的创作,被誉为“京郊风俗画家”。他的作品贴近农村乡土生活,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他是当代乡土文学的举旗人,作为著名的乡土文学作家而在中国文坛上享有盛誉。著有《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

2.关于乡土文学

通常指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具有较浓的乡土气息与地方色彩的一部分小说创作。鲁迅的小说如《孔乙己》《故乡》等,便是最早的代表作。在鲁迅的带动和影响下,代中期,出现了一个以文学研究会、青年作者为主的乡土文学作家群,他们的作品宽广而真实地描绘了内地宗法形态和沿海半殖民地形态的村镇生活,具有较浓的地方色彩和风俗画意味,推进了现实主义的深入发展。到30年代,由于创作倾向的不同,乡土文学作家已分道扬镳:沈从文的《边城》代表着一种类型,而萧红的《生死场》代表着又一种类型。四五十年代以后,乡土文学朝具有地区特点的流派(如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以孙犁、刘绍棠为代表的荷花淀派)的方向发展,理论主张上也显得更为自觉。

3.朗读课文,解决重点字音。

缤纷(bīn) 捅进(tǒng) 灶膛(táng)

烙饼(lào) 晾脆(liàng) 生疮(chuāng)

栗子(lì) 穿梭(suō) 签(qiān)

涿州(zhuō) 绒花(róng) 疙瘩(gē)

发鬏(jiū) 渍酸菜(zì) 篱笆(lí)

鬼祟(suì) 阖家(hé) 秫秸(shú jie)

4.解释词语

色彩缤纷:色彩繁多而纷乱。

念念有词:不停地自言自语。

赏心悦目:看到美好的景物而心情欢畅。

穿梭来往:形容来往频繁。

此起彼伏:这里起来,那里落下,表示连续不断。

五颜六色:指各种颜色。

阖家团聚:全家团聚。

七嘴八舌:形容你一言,我一语,人多嘴杂。

返老还童:由衰老恢复青春。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有人提出意见,“本命年”是指与自己生肖相同的那一年,并不是指“本命年”中的'那一个春节。所以依据本文的内容,文章的题目应改为“过年的回想”,这样更准确,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有无道理均可。认为有道理,课文综合回忆了京郊运河家乡几十年前的过年习俗。从腊月预热后,一天比一天增温、火热、发烧直到年三十的除夕之夜,表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歌颂了热爱生活、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文中主题写了火热的春节景象,似与是否是本命年没有多大的关系。在本命年是这么过,不是也便这么过。因此同意修改。可以不改,这篇文章是作者本命年写的,课文最后一段也点题了,是作者本命之年忆往事。

2.按照时间的推移,写了哪十件事?

明确:炒年货;吃腊八粥;买糖葫芦、挂落枣儿、糖瓜、关东糖;挑绒花;宰牲禽;备食物;送灶王爷;换门神;包饺子,除夕守岁;拜新年。

(二)语言品味

文章写道:“腊月三十的除夕之夜,欢乐而又庄严。”“欢乐”与“庄严”是否矛盾?为什么?

明确:不矛盾。因为这两个词语是针对不同的对象而言的。“欢乐”从下文来看,这一天的晚上,“大人给孩子们说笑话,猜谜语,讲故事”,等到打更的人敲起梆子,孩子们可以“放鞭炮”;“小孩子们在饺子上锅之前,纷纷给老人们磕辞岁头,老人们要赏压岁钱。男孩子可以外出,踩着芝麻秸到亲支近脉的本家各户,压岁钱装满了荷包”,因此说是欢乐的。而之所以说“庄严”,从下文来看,“小丫头儿不许出屋,小小子儿虽然允许走动,却不能在外边大小便,免得冲撞了神明。不管多么困乏,也不许睡觉”,因此说是“庄严”的。

(三)心理揣摩

描写“吃腊八粥”情景的有关语句很有情趣,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舍不得吃”,“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

明确:“舍不得吃”,那是因为腊八粥太珍贵,太可爱,太好吃,出于珍惜心理、节约心理、好日子要细水长流的心理,从而舍不得吃它。“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也是因为“太好吃”--吃起来就忘掉了其他,怎么吃也不过瘾,吃了还想吃。“舍不得吃”“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似乎给人矛盾之感,但实际上并不矛盾,它真切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真实可爱,富于情趣。

(四)习俗评点

课文中列举了很多过年的习俗,这些习俗表达了人们怎样的心情或期盼呢?你能举例讲解吗?

明确:(1)腊月初一的“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展现了人们为新年而忙碌的“忙年图”,表现了人们在享受一年的劳动成果时的喜悦之情,使读者感受到新年渐近时的“过年”气氛。(2)腊月二十三的“祭灶”“贴门神”,是过小年的习俗。此时的习俗一方面表现了人们迎新年的欢乐之情,另一方面表现了人们期盼来年交好运,期盼新的一年不再受欺凌,期盼一家人团团圆圆。(3)“吃饺子”“给压岁钱”,使人们感受过年的“年味”和包含其中的欢乐与期盼之情,把过年的浓烈气氛逐步推向高潮。(4)正月初一的“拜年”,表现了美好的祝愿,浓浓的人情。

(五)构思品评

为什么说本文整体构思非常巧妙,可谓匠心独运?

明确:“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写作时没有按部就班,平铺直叙,而是打破成规,巧妙构思。开头不提“回想”,运用铺垫衬托的手法点明写作内容,第三自然段看似无心,却暗藏玄机,总领全文,第四自然段与第三自然段紧密相连,遥相呼应,文章结尾才紧扣题目,点明“回想”。整篇文章迂回曲折,摇曳多姿。

四、课外拓展

过年,民间有许多风俗,而每一个细节又蕴含着一种用意。试写出下面风俗所寄托的期盼。

1.化食汤清净了胃口,烂嘴角的食火消退,又该吃腊八粥了。

期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香烛纸马送灶王爷上天。最好玩的是把灶王爷的神像揭下来,火化之前,从糖瓜上抠下几块糖黏儿,抹在灶王爷的嘴唇上。

期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男孩子可以外出,踩着芝麻秸到亲支近脉的本家各户,压岁钱装满了荷包。

期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期盼来年能有一个畜禽兴旺、五谷丰登的好年景。

2.期盼灶王爷消灾赐福的美好愿望。3.期盼家族邻里之间建立和睦相处、友好互助、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品读语言,体味浓郁的乡土情。

2.分析行文线索。

3.品析文中的画面美。

【学习重难点】

1.品读语言,体味浓郁的乡土情。(重点)

2.品析文中的画面美。(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作者通过回忆京郊运河家乡几十年前的过年习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极富浓郁地方特色的风景画,表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歌颂了质朴纯真的父老乡亲,表现了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本文的画面究竟美在哪里呢?让我们继续走进文本。

二、自主预习

作者运用丰富的平民化语言,把过年的生活情景勾勒得生动传神,体现了春节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例如“红火”“年根”“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等,请同学们读课文,小组合作,再找出类似的词语或语句。

例如:“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从糖瓜上抠下几块糖黏儿,抹在灶王爷的嘴唇上,叮嘱他上天言好事,下界才能保平安”“小丫头儿不许出门”“小小子儿不能在外边大小便”“也不许睡觉”等。

三、合作探究

(一)线索探究

文章线索清晰,能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使读者欣然读下去。本文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明确:在描写过年习俗的第四自然段中,写了十件事,量多面广,内容驳杂,但由于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叙,多而不乱。这段中,在交代时间时也做得巧妙而自然,能够根据读者的阅读心理做出适当的调整,有时明确交代时间,有时又以一定的语句承上启下。如在写完第一件事后,用“……又该吃腊八粥了”一句很自然地过渡到第二件事;写到除夕,则用“腊月三十的除夕之夜,欢乐而又庄严”交代时间。作者所做到的这些,使文章显得浑然一体,耐读耐品。

(二)美点追踪

《本命年的回想》是作者描写家乡京郊过年时的情景,文中主要描绘了哪些节日画面?

明确:

1.节日起始仪式的画面。一般来讲,任何节日都会由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或仪式来作为节日的开始。例如中国的春节就是由“祭灶”开始的。腊月二十三为“灶神节”,又称“小年”。在中国传统信仰中,灶王爷是一家之主,要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回天宫向玉皇大帝汇报这家一年来的情况。这一天,人们都要在灶王爷的画像前摆上各种供品,举行送灶王爷上天的仪式。作家写道:“从糖瓜上抠下几块糖黏儿,抹在灶王爷的嘴唇上,叮嘱他上天言好事,下界才能保平安”。人们相信,随着灶王爷走了,凡间的其他诸神也会一起上天,没有了诸神的看管,人们也就可以随心所欲了。

2.乡土民间净化仪式的画面。净化仪式是民间节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功能在于“净化”人们的活动空间和生活环境。我们这里所谓的“净化”是从宗教或巫术的意义上而言,目的在于驱除邪恶、疾病、瘟疫、厄运等一切不吉利的因素。春节期间的净化活动主要包括放鞭炮、点灯、贴春联、贴门神、挂桃符等。人们选择用响声、红色和光亮来驱除邪恶。人们希望在春节这段特殊的日子里,借助各种净化仪式,除去各种不吉利的因素,从而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干干净净地进入新的一年。

3.春节节日服饰和饮食的展示画面。春节期间“挑绒花”,女人们挑“五颜六色的绒花”,不但年轻的女子买,连上了年纪的老太太也要买,大姑娘小媳妇,“站在门槛里挑选花朵”的细节描写,凸现了春节期间,人们往往要穿上最漂亮的、全新的衣服,最大限度地装饰自己。一般来说,过去在春节期间,最令人兴奋的事之一就是人人都可以得到一身新的衣服。平时的节俭都是为了能在春节的时候穿上一件漂亮的新衣服和吃上一顿丰盛的饭菜。穿新衣的意思是希望以一个全新的形象进入新的一年,从而把旧的衣服与所有的不如意都留给已经逝去的岁月。

四、课外拓展

作者勾勒生活情景生动传神。文章对大年的每一点回忆,都是一幅体现民风民俗的风情画,生动而传神,并不时激起人们会心的微笑。另外,本课线索清晰,如数家珍,作者在生动传神的叙说中情致饱满,兴趣盎然,使读者不只会得到认识和情感上的满足,而且对文章赞不绝口。同学们学习了作者的这些写作手法,能试着将其运用于自己以后的写作中吗?

示例:过年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年糕,这在中国源远流长。北京人有句名谚:好吃不过饺子。饺子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北方人为何要在年三十晚上吃饺子呢,一是取其谐音,二是取其吉形。京城民间更是“无家不饺子”,连那些种庄稼赶大车的汉子,老婆也要包一些四个车轮状的饺子给他吃,以求来年五谷丰登,车马平安。从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墓中,木碗中就盛着饺子。难怪古人誉它为“天下通食”。昌明盛世的今天饺子更是异彩纷呈。

篇3:本命年的回想教案

·这十件习俗是北京运河一带的过年习俗,具有什么独特的特征呢?(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乡土风味)

·引导生体会十件习俗顺序的安排

2.这十件习俗中,你最想参与哪项活动,为什么?

四品读感悟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四段,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师引导生体会父老乡亲的纯真可爱,热爱生活。(图片导引)

2.引导生体会习俗中所寄托的期盼。

五 过年大家谈

·今昔大比拼

·与过年有关的传说故事等

·过年的感受

·……

六新年寄祝语

听,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篇4:本命年的回想的教案

学习目标:

1.正确、简洁地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并说出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2.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学习重点: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学习难点:能说出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对过年的独特感受。

教学方法:

1、在教学中,主要运用情景教学、对话教学等方法。

2、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3、坚持以“读”为本,加强阅读指导,使学生学会朗读、速读、跳读等阅读方法。

(可能的话)运用多媒体.课件,包括文本、影音、动画等。

教学设想:

教学程序总体设计按纵横结构展开。即以“过去―现在―未来”为“纵线”,由对文中所写旧时习俗的了解,引起对现今过年习俗的思考,进而激发对未来过年方式的憧憬。“横”则指以知识、能力、情感目标为主题构成的概括习俗、比较异同、探究联想三大板块。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可播放《新年好》歌曲,唤醒学生对过年生活的情感体验,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2、展示图片,启发学生谈过年感受,产生了解过去过年情形的欲望,自然引入本文教学。

二、板书课题和作者

三、第一板块教学:研读课文,了解过去:

(一)、媒体显示学习目标1――正确、简洁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学生齐读)

1、整体感知课文,教师指导阅读的方法:

读一读:正确流利。

想一想:写了几件事?

比一比:哪一组概括得正确又简洁(如:吃腊八粥)。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生字词相互质疑。

3、自主思考,写了几件事。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圈点批注,理清条理,加以概括。

4、小组合作,集中各成员的概括,并交流明确。(实物展示各小组归纳的几件事,学生点评,评出最佳。教师归纳的十件习俗,供学生参考)

(二)、(可能的话)播放影片《祝福》片段(出现祭祀用的鱼,画面静止):要求学生同样能用正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影片中反映的习俗(能力迁移);说出鱼所寄托的寓意(学生:年年有余)。点年年有余的动画图,引出本板块的难点。

(三)、深入探究:春节习俗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1、送灶和包团子,这些习俗包涵了人们的哪些期盼?(学生答:平安、团聚……)

2、课文中还有哪些习俗分别寄托了人们的哪些期盼?(学生阅读课文,抓住关键句,大致能回答:健康、幸福、美满、来年丰收、邻里和睦……即可。)

3、出示对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楼”。用含义深刻的`对联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课后深入探究习俗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四、第二板块教学:拓展延伸,比较今昔:

出示学习目标2――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齐读)

(一)、现在的年是怎么过的?与过去相比哪些过年习俗已消失或被发扬光大了?现在过年又出现了哪些新的方式?

(同桌讨论、小组交流):明确:

①挑绒花、除夕夜等等变化比较大;

②新的过年方式如:网络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外出旅游……

(二)、针对这种变化谈谈自己的感受:(迁移、感悟。)

1、课文作者刘绍棠对过去的过年有着怎样的感受?(学生答:留恋、怀念)要求找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的感受。

2、快速阅读、跳读《饺子过年》、大学生谈过年等拓展性资料,找出作者对过年感受的句子,使学生自主加入探讨。

3、教师充当主持人,以“过年大家谈”的形式引导学生说出切身体会,学生展开辩论。学生讨论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寄托的文化内涵谈感受。

五、第三板块教学:激发创新,畅想未来:

1、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畅想未来的年会怎么过。

2、小组讨论,组长代表小组作班级交流本小组的未来畅想。

六、评价.总结:(围绕以下问题进行,先学生自评再教师.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知道了春节哪些方面的知识?你对春节感兴趣了吗?你还想知道有关春节的哪些知识呢?

七、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

2、《训练册》

3、探究课题: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对过年的哪些问题产生了兴趣,是否还形成了哪些新的问题?(学生大致想知道的有:过年的由来,春节的传说,其它的春节习俗,本地的春节习俗,不同民族的春节习俗,过年的饮食文化……)请把它形成自己的一个探究课题,并将此作为一个中长期作业,在探究中学习。

探究方法指导:同学们可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有关图文资料;或询问身边的人。然后将资料整理成文。

篇5:本命年的回想教案

本命年的回想教案

. 七年级第6课每节意思。 选修教案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学语文在线 >>教案 >>人教版 >>初一上 >>正文... 《本命年的回想》教案及…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 [图文]《滕王阁序》教案… 《明天不封阳台》  谁有现行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目录 本命年的回想 中秋咏月诗三首中秋咏月诗三首――十五夜望月 中秋咏月诗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中... 古诗四首――观沧海课件:1 教案:2 综合:3 古诗四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课件:0 教案:0  吴下阿蒙 被命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于熙宁三年(1070)出知永兴军(现在陕西省西安市)。次年退居洛阳,以书局自... 六、教案 孙权劝学 学情分析 已初步掌握了查阅工具书和利用课文注解疏通简易文言文中关键字词  哪里可以看到《赖上霸王龙》全集 从会议室逃出来之后,我惊魂未定地奔向二年级(17)班,回想着刚才会议室里的那一幕,我不禁擦了擦一头冷... 上课铃声骤然响起,班主任夹着一叠教案满面春风地走了进来。 羽拉低下头小声嘀咕:“班主任今天怎么了  孙权劝学 的教案和翻译 被命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于熙宁三年(1070)出知永兴军(现在陕西省西安市)。次年退居洛阳,以书局自... 六、教案 孙权劝学 学情分析 已初步掌握了查阅工具书和利用课文注解疏通简易文言文中关键字词的能力 >>2个相似问题 “不为圣贤,即为禽兽;莫问收获,只问耕耘”的出处 1872年3月,曾国藩病逝南京寓中,终年62岁。 两年前,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天津教案”。就是在1870年6月... 职责所在,无法推卸,只好写下遗嘱,带病应命。保定到天津,咫尺之遥,他却走得终生难忘。审判的结果不言  陈天华的《猛回头》原稿 使办起教案来,要怎么样,就怎么样。我中国虽 说来曾瓜分,也就比瓜分差不多了。那时我们汉 人中有一... 中国人打死外国人,一个人要完十个人的命,还 要革许多的官员,才能结案。外国人打死中国人, 他就送 >>3个相似问题 历史人物的`读书笔记 在稀里糊涂地将《胡雪岩》读完后,感觉胡老爷神乎其神,命好的不得了。俗话“经商就读胡雪岩,为官就... 曾国藩回想着过去的种种磨难,似乎一下子贯穿了起来,找出了答案,突然心胸开广。 再次出山,已经大  《短文两篇 蝉 贝壳》讲学案 下面是教案:短文两篇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求高中作文六篇。急!急!急! “他们呀,都太忙了,批作业、出试卷、讲课、写教案、帮助后进生。”“噢。”我应了一声。“好好学习,别... 不仅如此,他还信佛,讲究:“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顶多就是呦嗬两声,什么掌法什么腿法,他从来不用  .

篇6:本命年的回想教案

课标点击:

1. 了解过年习俗中所蕴含的乡土风情,进一步体会民俗文化和丰富内涵。

2. 品味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

3. 体会父老乡亲的纯真可爱及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过年习俗中蕴含的乡土风情,感受中国的传统习俗

教学难点:

感受父老乡亲的纯真可爱,热爱生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品读感悟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

(课件展示)同学们由图片想到了什么?你们喜欢过春节吗,为什么?

春节,对中国的老百姓来说是件很重要的事情,为什么呢?民俗作家刘绍棠在他60岁高龄时回忆小时候过年的情景,仍是津津乐道,这又是为什么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本命年的回想》,去感受那浓浓的年味儿吧!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

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你们在村庄里看到了几幅过大年的场景,并用准确而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这十件习俗是北京运河一带的过年习俗,具有什么独特的特征呢?(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乡土风味)引导生体会十件习俗顺序的安排

2.这十件习俗中,你最想参与哪项活动,为什么?

四、品读感悟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四段,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老师引导学生体会父老乡亲的纯真可爱,热爱生活。(图片导引)

2.引导生体会习俗中所寄托的期盼。

五、过年大家谈

今昔大比拼

与过年有关的传说故事等

过年的感受

六、新年寄祝语

听,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篇7:本命年的回想的教案

教材分析

《本命年的回想》是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是刘绍棠所写的一篇记叙文。这篇文章十分朴实的展现了春节的风貌。文章虽没有华丽的词汇,但记叙简朴浓厚,所表现的春节场景栩栩如生。

学情分析

学习本课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掌握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民族风格、地方色彩的感受。

教学目标

1.了解过年习俗中所蕴含的乡土风情,进一步体会民俗文化和丰富内涵。

2. 品味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

3. 体会父老乡亲的纯真可爱及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习重点: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学习难点:能说出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对过年的独特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或者说我们的家乡)有哪些节日吗?你们认为最隆重的节日是什么呢?为什么说这个节日最隆重呢?春节,对中国的老百姓来说是件很重要的事情,为什么呢?民俗作家刘绍棠在他60岁高龄时回忆小时候过年的情景,仍是津津乐道,这又是为什么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本命年的回想》,去感受那浓浓的年味儿吧!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生字词。

灶膛 zào      烙 饼 lào        簸箕 bò ji       晾 liàng    生疮chuāng     穿梭 suō       糖黏儿nián

糁儿shēn         涿州zhuō       吆喝yāo he    疙瘩鬏gē da jiū     秫秸棒shú jiē   鬼祟sui

大吃大嚼jué        渍酸菜zi    阖家hé

2、了解“本命年”、介绍作者

本命年:我国习惯用十二生肖记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轮回一次。

刘绍棠:现代作家。40多年的文学生涯,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著有《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

三、研读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

读一读:正确流利

想一想:写了几件事

比一比:哪一组概括得正确又简洁(如:吃腊八粥)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

3、自主思考,写了几件事。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圈点批注,理清条理,加以概括。

4、小组合作,集中各成员的概括,并交流明确。

四、深入探究:

春节习俗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1、媒体出示送灶图和包团子图,这些习俗包涵了人们的哪些期盼?

(学生答:平安、团聚……)

2、课文中还有哪些习俗分别寄托了人们的哪些期盼?

(学生阅读课文,抓住关键句,大致能回答:健康、幸福、美满、来年丰收、邻里和睦……)

五、品读感悟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四段,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师引导生体会父老乡亲的纯真可爱,热爱生活。(图片导引)

2.引导生体会习俗中所寄托的期盼。

六、拓展延伸

1、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的感受。

2、现在的年是怎么过的?与过去相比哪些过年习俗已消失或被发扬光大了?

3、现在过年又出现了哪些新的方式?

七、布置作业:

在家长帮助下收集家乡春节的习俗材料,通过回忆,写一段自己在春节所见所闻所历的文字(要注意写出民俗风情)。题目自拟。

篇8:本命年的回想 教案教学设计

本命年的回想       刘绍棠

教学目标:1.体会清晰严谨的脉络结构。

2.体味作品生动传神的语言。

3.了解过年习俗中所蕴涵的乡土风情。

4.引发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关注和探讨。

教学重点:1.品味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

2.感受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发掘春节习俗中蕴涵的美好寓意。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式:师生共同探讨、学习与活动结合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酝酿过年气氛)

1.这首歌,是歌唱家宋祖英的《好日子》,大家一定非常熟悉,我想请同学们说说看,你觉得歌曲中所唱的好日子,指的是哪一天呢?

明确:春节

2.春节是我们一年中最期待,最快乐的节日,春节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同学们能不能向我们介绍介绍江南一带过年有哪些习俗呢?

明确:祭灶、扫尘、贴春联、门神、年画、倒贴“福”字、年夜饭(团圆饭)、祭祖、守岁、迎春、红包(压岁钱)、新年赠橘、新年放爆竹、拜年、接财神、回娘家、初六送穷。

同学们说了很多我们家乡过年的习俗,下面,让我们随着老作家刘绍棠到京郊运河家乡,去看看北方旧时过年是怎样的情形。

(幻灯:课题)

1.题目“本命年的回想”,同学们告诉我,你们的本命年过了吗?本命年只有一次吗?作者这篇文章写在几岁时?

明确:我国习惯用生肖记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轮回一次。六十岁。

2.作家刘绍棠简介:刘绍棠,现代著名作家,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主席。他发表的作品有几百万字,代表作是长篇小说《蒲柳人家》。他的作品贴近农村乡土生活,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长期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俗,地方特色,乡土题材”的创作思想,被誉为“京郊风俗画家”。

作品推荐:《运河的浆声》《娥眉》《青枝绿叶》《京门脸子》《蒲柳人家》《乡土与创作》。(幻灯)

3.检查预习:生字词(幻灯)

灶膛 zào        烙 饼 lào        簸箕 bò ji       晾 liàng    生疮chuāng      栗子  lì          穿梭 suō       糖黏儿nián   糁儿shēn         涿州zhuō       吆喝yāo he    疙瘩鬏gē da jiū      门槛kn        秫秸棒shú jiē   鬼祟sāo  ro  骚扰sāo  ro      大吃大嚼jué    天麻麻亮mā ma       渍酸菜zì      阖家hé

二、去北方过年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最富年味的一段

明确:第四段

1.那么,就请同学们跟着新年的音乐放声朗读这一段,找找北方旧时过年有哪些习俗。(配上背景音乐:《喜洋洋》,画面显示各种过年习俗的图片)

明确:十件事:炒年货、吃腊八粥、买糖果、挑绒花、杀牲禽、备食物、送灶王爷、换门神、除夕守岁、拜新年。(幻灯)

顺序:时间顺序,感情逐步递进。

2.在文中找找你最喜欢的片段,体味作者生动传神的描写。

示例:“村南村北,村东村西,一片杀猪灾羊的哀鸣。站鸡笼子里,喂养了一个月的肥鸡,就要被开刀问斩。”

明确:不说“村里到处”,而说“村南村北,村东村西”,这是作者在有意渲染宰杀牲禽的气氛。“一片杀猪宰羊的哀鸣”,似乎有点同情;肥鸡要被“开刀问斩”,似乎有点从严宣判。读起来很有情味。

作者语言生动传神,不多几笔,勾勒了一派热闹的生活情景,文章对大年的每一点回忆,都是体现民风民俗的图景画。

3.在作家笔下,京郊运河父老乡亲过年的气氛真是浓浓郁郁,你觉得为什么过年如此隆重,从中寄托着人们怎样的期盼呢?

明确:1.辛苦一年,幸喜五谷丰登,享用劳动成果;

2.展望来年,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

3.合家团聚,密切邻里和整个村落的人际关系,上上下下,远远近近,和和美美奔前程。

4.课文小结:作者回忆了京郊运河家乡几十年前的过年习俗,表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歌颂了热爱生活、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

三、今昔“年”对比

1.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春节这个传统节日,在近几年里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人们过年的方式越来越丰富,说说你现在新年是怎么过的?

明确:春节旅游,上网、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吃年夜饭、拿压岁钱、贴春联、看春节晚会……

2.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明确:1.不管今昔变化如何,人们的心愿和美好的祝福不变;

2.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

3.某些传统文化在消亡,需要保护,有些新的文明方式在产生,要发扬。

四、提前过大年(背景音乐:张也《万事如意》)

1.五个组各司其职: 第一组  描写一个你家过年时令你印象最深刻的场面

第二组  一幅年画

第三组  写一幅春联

第四组  拟写几条过好春节的建议

第五组  写一条拜年短信

班内交流

2.作业:上网查找与春节有关的资料(世界各地习俗,传统美食,春节由来,春节传说,春节诗词等)汇集编写新春小报

五、结束

同学们,听,锣鼓响天,鞭炮阵阵,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送给所有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宣布下课!

[本命年的回想 教案教学设计]

篇9:本命年的回想 教案教学设计

本命年的回想 教案教学设计

单眼皮猫

刘绍棠

教学目标:

1、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学会从生活中获取丰富的写作材料。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学会从生活中获取丰富的写作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或者说我们的家乡)有哪些节日吗?你们认为最隆重的节日是什么呢?为什么说这个节日最隆重呢?辛苦一年,幸喜五谷丰登,享受一下劳动成果。展望未来,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合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人际关系和和美美奔前程。同学们在我们的家乡已经过了十几个春节了,我们此地的大年怎样过,你们也有了一些了解。那么在京郊运河那儿,几十年前是怎样过年的呢?同学们想了解一下吗?好,我们现在就随着我国著名的乡土作家刘绍棠到北京通县儒林村(也就是作者的家乡)--京郊运河的'一处地方,去过一次年,领略一下那儿的民俗风情吧。这节课我们学习--本命年的回想

二、学习目标:

1、了解文题、作者。

2、领略民俗风情。

3、体味语言、情思。

三、达标导学:

(一)让学生介绍文题、作者。

1、学生介绍。

2、补充突出以下内容:

本命年(见课本P95页)

刘绍棠:作家。40多年的文学生涯,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著有《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所著《京门脸子》获北京优秀长篇小说奖,《柳敬亭说书》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峨眉》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黄花闺女池塘》获90年代优秀小说奖。1991年7月1日被国务院表彰为”为发展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始终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二)诵读课文。

1、常规要求:

(1)了解课文内容

记自己难以读准、难以理解的字词句

标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2思考问题:

你对京郊运河(或作者刘绍棠家乡)那儿的大年有哪些初步印象?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释疑解难:

1、学生提出疑难问题。

2、学生自主交流解难。

初步印象:充满了热烈、纯真、虔诚、期盼和对生活的热爱,没有孤独、欺诈、戒备和失望,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

回顾起来,身心轻松,童心复萌,所以文章结尾说回忆往事,颇有返老还童之感。

歌颂了热爱生活、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热爱、歌颂、留恋)

语言

第三段:“预热”“增温”“红火”“发烧”,用词基本上属于同一类型而程度有异,协调而精确。

“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引炒年货歌(学会引用生活中的谚语、民谣。)

C、“食火上升,口舌生疮,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的化食汤。”

既侧面写“大吃大嚼”的情景,也增添了几分幽默的情趣。(民俗风景图)

D、课后练习二。腊八粥由“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可谓营养丰富;“占全了色香味”可谓达到了食品的高境界;“舍不得吃”而又吃起来“没有个够”,十分富于情趣。

E、“一片杀猪宰羊的哀鸣”--似有点同情

肥鸡要被“开刀问斩”--似有点从严宣判

(很有点情味)

F、从糖果上抠下几块糖粘儿,抹在灶王爷的嘴唇上,叮嘱他“上天言好事,下界才能保平安。”

--虔诚的愿望寄托于愚昧的举止之中,如实写来,自有幽默在其中,表现了父老乡亲的可爱又可笑。

G、换门神的细节描写同样具虔诚和愚昧两个侧面。

四、探究交流:

课文第四段具体描写家乡的大年情况,共写了十件事,是哪十件呢?(即每个层次的主题词)

1、炒年货2、吃腊八粥3、买糖果4、挑绒花5、杀牲禽6、备糕点7、送灶王8、换门神9、除夕夜10、拜新年

五、作业:

你在我们的家乡也过了十几个春节了,调查一下家乡的民俗风情,回忆一下,你认为最有意义的春节是那一个,并把他写出来。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的风俗民情(习作交流)

2、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

二、检查作业导入:

三、达标导学:

(一)习作交流

同学们都对自己的家乡的春节做了调查,并且写成文章,刚才我们也交流了习作。同学们谁说一下:作者几十年前过年的风俗跟现在过年有那些相同的地方,有那些不同的地方?想想我们民族过年的习俗,除了欢天喜地,饱享一年劳动果实之外,还寄托着那些期盼?

1、讨论交流。

2、推荐交流结果。

(二)探究交流写作特点

1、生动传神地勾勒生活情景。

例如写炒年货:不但正面写炒了一锅又一锅,还写“土炕烫得能烙饼”,可见烧了多少柴禾,炒了多少年货;玉米粒儿在铁锅里“毕剥毕剥响”,与奶奶执铲时口中念念有词,充分表现了气氛的浓烈和 炒年货中寄托的深义

2、线索清晰,如数家珍,逐一叙说。

第四段,作者安时间顺序从腊月初一到除夕之夜,就炒年货,吃腊八粥等10件事情逐一叙说,或明确交代时间,或以一定的语句承上启下,无流水帐之嫌。读者情致饱满,兴趣盎然。

(三)朗读品味

四、作业:

课外阅读刘绍棠作品,作好读书笔记。

篇10:本命年的回想 教案教学设计

本命年的回想 教案教学设计

本命年的回想

教学目的:

オ1.了解过年习俗蕴含的乡土风情,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オ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オ3.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概括的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

第 一 课 时

一、检查预习,读准字音。

オジ据课前学生结合工具书查找字音,教师将以下字词板书并指名注音,带读:

捅( ) 嚼( ) 栗( ) 丫( ) 粘( ) 秫秸( ) 盍( )

烙饼( ) 簸箕( ) 门槛( ) 馅( ) 疮( ) 祟( )

亲支近脉( ) 颇( )

二、朗读课文,体会本文语言特色。

1.同桌两人轮流读课文,要求流畅、自然。

2.“四时二十四节色彩缤纷”,可为什么作者却偏偏只写春节?

オッ魅罚捍航谑亲钣邢拭鞯胤教厣和浓郁乡土风味的。

3.作者向我们展现了火热的春节景象,重点朗读课文的2-4段,你最喜欢哪些语句,或者说哪些语句最能体现过年的热闹气氛,哪些语句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畅谈的空间,让他们在读中领会本文语言特色,并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看法。)

オ4.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并汇报:(引导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并联系生活。)

オハ胍幌胛颐敲褡骞年的风俗,除了欢天喜地饱享一年劳动果实之外,还寄托着哪些期盼。(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归纳,不求答案唯一,但注意概括得当。如:展望来年,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合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邻里和整个村落的人际关系,上上下下,远远近近,和和美美。)

オ5.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看谁读得最流畅,最能体现过年时的热闹、喜庆的气氛和充满浓郁的北方风味。

三、作业:收集有关本地过年的习俗、传说。

第 二 课 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文

オィú槐鼐惺师生间问好,教师伴着欢快的曲子,春风满面地走进教室)同学们,当你听到这欢乐的曲子,看到自己亲自装扮得五彩缤纷的`教室时,你想到了什么?眼前又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场面呢?

オサ娜罚今天我们大家就仿佛置身于过新年的热闹、喜庆的气氛中。其实,还有一个人他在本命年里也回想起了小时候在京郊运河家乡过年的情景,他是谁呢?(刘绍棠先生)板书课题。

二、伴着音乐读课文,激发联想

オサ弊髡呋匾淦鹫庑┩事时,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试从课文中找原话:返老还童)那么过年到底有哪些有趣的事,让他产生这样的感觉呢?课文的第几自然段向我们详细地介绍了?(第四自然段)下面让我们伴着这欢快的曲子,小声地、自由地朗读课文第四段(既可同桌一人读一人听,也可小组齐读,还可独自一人读,但要小声点)同时想象,你眼前出现了哪些热闹的场面。

オト、小组合作,概括主题词,整体把握课文

オ1.读完一遍课文后,小组讨论:这段写了家乡过年时的几件事?请你们给它们写上主题词(即小标题),看哪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オ2.完成最快的前四名小组各派一代表将主题词写在黑板上,师生共同评价。(只要大体没错,不是十件事也没关系。注意概括时个别字的准确性,例如:“吃年货”与“炒年货”,“买糖果”与“卖糖果”等)

オ3.学习文章有条理地安排结构。结合以上四组的汇报情况,引导观察归纳几件事情时是否与课文内容安排顺序一致。

オア偃绻一致,可问:你们为什么没有打乱顺序?可以打乱吗?

オア谌绻不一致,则请大家再看看课文,可以打乱顺序吗?为什么?你能从课文的原话里找到答案吗?

オス槟桑嚎挝哪谌菔前垂年的时间顺序写的,而文中所写的这些事情靠过渡句将它们联系起来了,这样文章就显得线索清晰,结构严谨。平时我们写作时也应该注意这一点。

オ4.小结:大家看,其实作者正是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幅京都地区过年的风俗民情画呀!在这些画里充满了一种怎样的气氛?(喜气洋洋)父老乡亲们都很重视过年,这反映了他们一种怎样的精神?(热爱生活)

オニ摹⒁浴盎八导蚁绻年”为主题,进行现场采访

オ1.确定采访对象以及采访时所要提的问题。

オネ学们,你们喜不喜欢过年呢?想不想和老师分享过年的趣事呢?现在我们就以“话说家乡过年”为主题来一个现场采访。每人先确定好自己的采访对象,既可以是在场的老师,也可以是同学。然后确定采访时的提问内容,看看通过采访你最想了解什么?看谁的采访最精彩、最有特色!

オ2.现场采访,适时评价采访效果及对采访基本要求的把握。

オ3.通过采访你有什么收获?你发现现在人们过年有什么特点?与过去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オノ濉⑺导利话

オス年时,人们总是对新的一年寄托着自己最美好的愿望。相互见面时喜欢说吉利话、祝福的话,你听到过哪些呢?(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祝语:生意人、当官的、学生、工人、老人、小孩……)

オチ、总结:

オテ摺⒆饕担鹤约呵资稚杓浦谱饕徽啪美的贺年卡,写下真挚的祝福,赠给亲朋好友。

篇11:本命年的回想

本命年的回想

教学目的:

??1.了解过年习俗蕴含的乡土风情,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概括的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

第 一 课 时

一、检查预习,读准字音。

??根据课前学生结合工具书查找字音,教师将以下字词板书并指名注音,带读:

捅( ) 嚼( ) 栗( ) 丫( ) 粘( ) 秫秸( ) 盍( )

烙饼( ) 簸箕( ) 门槛( ) 馅( ) 疮( ) 祟?( )

亲支近脉( ) 颇( )

二、朗读课文,体会本文语言特色。

1.同桌两人轮流读课文,要求流畅、自然。

2.“四时二十四节色彩缤纷”,可为什么作者却偏偏只写春节?

??明确:春节是最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风味的。

3.作者向我们展现了火热的春节景象,重点朗读课文的2―4段,你最喜欢哪些语句,或者说哪些语句最能体现过年的热闹气氛,哪些语句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畅谈的空间,让他们在读中领会本文语言特色,并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看法。)

??4.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并汇报:(引导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并联系生活。)

??想一想我们民族过年的风俗,除了欢天喜地饱享一年劳动果实之外,还寄托着哪些期盼。(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归纳,不求答案唯一,但注意概括得当。如:展望来年,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合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邻里和整个村落的人际关系,上上下下,远远近近,和和美美。)

??5.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看谁读得最流畅,最能体现过年时的热闹、喜庆的气氛和充满浓郁的北方风味。

三、作业:收集有关本地过年的习俗、传说。

第 二 课 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文

??(不必拘束师生间问好,教师伴着欢快的曲子,春风满面地走进教室)同学们,当你听到这欢乐的曲子,看到自己亲自装扮得五彩缤纷的教室时,你想到了什么?眼前又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场面呢?

??的确,今天我们大家就仿佛置身于过新年的热闹、喜庆的气氛中。其实,还有一个人他在本命年里也回想起了小时候在京郊运河家乡过年的情景,他是谁呢?(刘绍棠先生)板书课题。

二、伴着音乐读课文,激发联想

??当作者回忆起这些往事时,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试从课文中找原话:返老还童)那么过年到底有哪些有趣的事,让他产生这样的感觉呢?课文的第几自然段向我们详细地介绍了?(第四自然段)下面让我们伴着这欢快的曲子,小声地、自由地朗读课文第四段(既可同桌一人读一人听,也可小组齐读,还可独自一人读,但要小声点)同时想象,你眼前出现了哪些热闹的场面。

??三、小组合作,概括主题词,整体把握课文

??1.读完一遍课文后,小组讨论:这段写了家乡过年时的几件事?请你们给它们写上主题词(即小标题),看哪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2.完成最快的前四名小组各派一代表将主题词写在黑板上,师生共同评价。(只要大体没错,不是十件事也没关系。注意概括时个别字的准确性,例如:“吃年货”与“炒年货”,“买糖果”与“卖糖果”等)

??3.学习文章有条理地安排结构。结合以上四组的汇报情况,引导观察归纳几件事情时是否与课文内容安排顺序一致。

??①如果一致,可问:你们为什么没有打乱顺序?可以打乱吗?

??②如果不一致,则请大家再看看课文,可以打乱顺序吗?为什么?你能从课文的`原话里找到答案吗?

??归纳:课文内容是按过年的时间顺序写的,而文中所写的这些事情靠过渡句将它们联系起来了,这样文章就显得线索清晰,结构严谨。平时我们写作时也应该注意这一点。

??4.小结:大家看,其实作者正是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幅京都地区过年的风俗民情画呀!在这些画里充满了一种怎样的气氛?(喜气洋洋)父老乡亲们都很重视过年,这反映了他们一种怎样的精神?(热爱生活)

??四、以“话说家乡过年”为主题,进行现场采访

??1.确定采访对象以及采访时所要提的问题。

??同学们,你们喜不喜欢过年呢?想不想和老师分享过年的趣事呢?现在我们就以“话说家乡过年”为主题来一个现场采访。每人先确定好自己的采访对象,既可以是在场的老师,也可以是同学。然后确定采访时的提问内容,看看通过采访你最想了解什么?看谁的采访最精彩、最有特色!

??2.现场采访,适时评价采访效果及对采访基本要求的把握。

??3.通过采访你有什么收获?你发现现在人们过年有什么特点?与过去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五、说吉利话

??过年时,人们总是对新的一年寄托着自己最美好的愿望。相互见面时喜欢说吉利话、祝福的话,你听到过哪些呢?(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祝语:生意人、当官的、学生、工人、老人、小孩……)

??六、总结:

??七、作业:自己亲手设计制作一张精美的贺年卡,写下真挚的祝福,赠给亲朋好友。

篇12:本命年的回想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梳理文中描述的春节的习俗;

2、感受文本中大年里热闹红火的氛围与习俗背后美好的祝愿与向往;

3、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1、感受文本中大年里热闹红火的氛围与习俗背后美好的祝愿与向往;

2、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主要内容独立成段,过渡自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两首童谣《新年来到》、《忙年》

新年来到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

姑娘要花,小子要炮。

忙年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过几天,漓漓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由童谣感受到在北方过大年是如此隆重:时间持续之长,习俗之多,你来谈谈在你的家乡又有一些什么习俗?

二、题解:本命年的回想

(一)、本命年是什么意思?

(二)、作家刘绍棠在自己60岁的本命年回想了一些什么?

过大年从腊月初一开始持续到大年初一整个月的事儿。

三、整体感知:

(一)、写了哪些习俗?

1、炒年货;

2、吃腊八粥;

3、买糖果;

4、挑绒花;

5、宰生擒;

6、备食物;

7、送灶王爷;

8、换门神;

9、除夕守岁;

10、拜年。

(二)、作者所写的哪一个习俗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为什么?

预设:1、从品味词语读到过年气氛的热闹、红火;

2、从习俗读到丰收的喜悦、美好的祝愿与向往;

小结:我们从文中读到了当地过年的热闹与红火,从热闹红火的民俗背后读到人们欢天喜地饱享一年劳动果实,期盼家业兴旺、人人幸福健康的美好祝愿;读到阖家团聚、密切邻里,和和美美奔向新年的美好图景。

四、体会写作手法:

1、上述丰富的内容与情感作者就在一段里写作,没有分段,写了十件事,分成十段好吗?

不好,首先分段之后不紧凑,这一个月的年味是一天紧接着一天,预热、增温、红火、发烧,在一段里紧接着写才能表现出这种紧张、热闹与红火。第二,作者的情感也是在这段里一泻而出,回忆得越来越起劲儿,越来越热烈,容不得被打断。

2、虽不分段,简单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写作,是否有记流水账之感?

没有。(1)过渡自然、由此及彼;(2)语言生动、情趣盎然。

五、主题探讨:

作者60岁高龄回忆往事,想起儿时过大年,颇有返老还童之感,如何理解?

预设:结合作者写作背景,孤身一人回到家乡养病,昔日过年的热烈、纯真、虔诚与美好让他再次感受到家乡浓郁的乡土风情,以及纯朴、善良的人情,重燃对生活的热爱与期盼。

六、作业:

用生动且富有感情的语言描述一个家乡过年的习俗,字数:200字。

篇13:本命年的回想

教学思考:

春节,对于十三、四岁的孩子来说,更多的只是个轻轻松松吃吃玩玩的节日,对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怕是知之甚少,我希望通过课文的学习,除了品读作家笔下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乡土风情外,更由此引申开去,通过多种渠道(网络、课外读本),让同学们走进历史长河对中国最传统最民俗的节日有深入的了解,由此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

教学设想:

一、预习

1.对文中的生字词,要求读准音、明其义,在此基础上把课文读流畅。

2.详细阅读第四节,对本段中不甚明了的内容提出问题,做好标记,并思考:作者共写了几件事具体描绘了家乡过大年的情况?用动词+名词的格式概括这几件事,例如:守(动词)岁(名词)。

3.课外了解春节的来源及习俗,以备课堂使用。

二、学习课文

(一)新课导入

再过三个多月又要过年了,大家回顾一下以往我们过年有那些活动?

幻灯片(一):现时的年:

①放鞭炮 ②拿压岁钱 ③吃团圆饭

④守岁 ⑤拜年 ⑥贴春联 ⑦看春节晚会

注:板书内容根据学生回答定

现在,我们把我们的过年暂且放一放,一起到作者的家乡--北京郊外运河边的村庄作一次民俗风情游,去过一个旧时的年。

(二)放声朗读第四节,在朗读声中观摩农家过年的活动。

1.朗读之后,先各自质疑再小组成员互相答疑,然后每个小组提交一个问题小组间质疑并解答,如有意见不一时,老师可加入讨论。(预习2前半题)

2.提问大家

⑴大家在村庄里看到了几幅过大年的场景?(预习2后半题)

幻灯片二:

旧时的年:

① 炒年货 ②吃腊八粥 ③买糖果 ④挑绒花 ⑤杀牲畜

⑥备糕点 ⑦送灶王爷 ⑧换门神 ⑨守岁 ⑩拜新年

⑵观摩了这十项过年活动,你们最想参与其中的那些活动?说出你的理由。

⑶从作者家乡过年的场面看我们民族过年的`风俗,除了欢天喜地的饱尝一年的劳动成果外,在丰富隆重火热的气氛中,还寄托着那些期盼?

幻灯片三:

①辛苦一年,幸喜五谷丰登,享用劳动成果;

②展望来年,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

③合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邻里关系,和和美美共奔前程。

3.老师朗读第四节,作为本次民俗风情游的结束语。

(三)课文只是个引子,她激发了我探求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兴趣,于是我借助网络查到了好多资料,比如,作者只写到正月初一百家拜年就嘎然而止了,资料告诉我正月初一才刚刚开始过年呢;小时候过年都要掸檐尘,以为只是图个清洁,现在才知道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典故。相信同学们手头已收集了不少资料,现在大家资源共享。

(四)了解了几十年前北方农村的过年情景及这么多的春节知识后,2003年的春节你打算开展哪些活动,既保留民族传统又富有时代特色?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1.本命年的回想教学反思

2.本命年的回想说课稿

3.说课稿之本命年的回想

4.七年级语文《本命年的回想》说课稿

5.本命年祝福语

6.本命年注意事项

7.回想800字作文

8.世纪回想诗歌

9.本命年个性签名

10.鸡年本命年贺词

下载word文档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