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课文《竹影》教学设计教案

课文《竹影》教学设计教案

2022-12-11 09:08:5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理”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0篇课文《竹影》教学设计教案,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课文《竹影》教学设计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课文《竹影》教学设计教案

篇1:课文竹影教学反思

“竹影”这一节在中国画的基础上阐释童稚活动中蕴涵的艺术和美,在这堂中实践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堂教学中经过教师的引导,活跃堂气氛,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

反思一:关于前准备的自我反思

在执教丰子恺的《竹影》一时,对这堂的教学的目的我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一堂真正的好,应是让学生心灵的自由放飞,在向生活的拓展中,得到人的熏陶,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在堂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语知识的构建方式,由单纯的传授转变为师生双方参与的互动,营造师生间和谐、平等、民主的语堂,让学生自主的读、说、悟,教师做恰当的引导、调控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合作交流学习中,体会童稚的活动中蕴含的艺术和美。我也由此体会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我在备要时也充分考虑到合作的内容,合作的形式,合作的时机等。

在备过程中,考虑到这节的主题是:“游戏中产生的艺术美”,所以在设计堂时,希望以尽量轻松的方式,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理解作者的深刻内涵。为了让堂的4分钟轻松度过,同时又能把教学内容自然而然的融会堂中,前做了相当的准备。首先关于作者丰子恺,这是我国著名的漫画家和学家,所以对他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在网上我下载了关于丰子恺的生平资料,以及他有代表性的几幅漫画,希望给学生一个直观的体验。特别是中关于中西绘画的区别,我精心的准备了几幅中国水画和西洋油画,通过分组的讨论的方式,对比分析。为的是学生能够在对比过程中学会欣赏,活跃堂气氛。真正作到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

反思二:关于教学实践中的自我反思

在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高质高效堂教学模式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为了堂教学形式的热热闹闹,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我在堂教学时精心安排,做到可要可不要的'不安排,不适合的不安排。把学习重点和难点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另外要抓住合作的时机,让学生有效的参于合作学习。要留给学生时间,进行充分讨论,在谈到中西绘画的区别时,学生通过合作,自己总结很很多方面的区别,甚至提出了我备时忽略的细节,效果出乎意料的得到,可以说学生在堂中真正的成为了主体,而教师只要适当的引导就可以得到让人惊喜的结论。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得到教师的指导,否则上学生小组合作将得不到好效果。如怎样组织,怎样倾听,怎样发言,怎样质疑等,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定的技巧。小组合作学习不是学生的参于,教师的旁观,而是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参于,教师可以把自己也当成小组中的一员参加到某个小组的学习中,真正作到师生想融。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高质高效教学模式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我们要认真反思一下,以便掌握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提高堂效率。

篇2:课文竹影教学反思

今天,我用多媒体上了丰子恺先生的《竹影》这一,感觉还不错。这是教研组组织的一次听活动,并且也是我第一次运用多媒体上的一节公开。

教学设想:

为了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我用的是演示稿,我先在中学语教学资网上下载了,但是,很多不符合我的教学思路,我以一个为基础,对做了整合,去掉了作者的一些漫画,而运用先学后教的模式,加入了“教学目标”,“预习检测”等部分,原的试题和答案是在一张幻灯片上,我做了一些修改,让答案可以随时为我所用。讲结束,我又加入了“随堂检测”部分,这样,一个属于我自己的就形成了。由于准备充分,学生配合也很好,所以整体效果不错。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的教学,我有了以下感悟收获

1、对于下载的,要学会整合,一定要让符合自己的教学思路。

2、堂运用中,要有一定的教学机智,比如堂上,品味语言部分还有一张幻灯片是教师示范,但是当时没有展示,我及时把这一张跳过了,不影响其他的环节。

3、学生要有充分的预习,堂上才能出效率。六班学生预习不充分,学习效果就不如五班效果好。

篇3:七年级语文竹影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领会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

2.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

难点:体会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艺术特点。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吗?

我们来猜个谜语: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头,灯前月下跟你走,就是从来不开口。

(影子)

请同学们再来听首儿歌: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

每当我们唱起这样的儿歌,就想起自己的童年,想起和儿时的伙伴玩影子、玩各种有趣的游戏,从中获得了对生活的美好体验。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影子的文章—一《竹影》,希望今天的学习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二、作者介绍 :

(学生交流收集的丰子恺的资料,讲述有关作者生活创作的故事。)

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投影打出相关资料)

丰子恺(1898—1975),浙江崇德人。自幼爱好美术,跟李叔同学习绘画、音乐,19赴日学习音乐和美术。回国后,曾任上海开明书店编辑,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美术教授。建国后,曾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等。工绘画、书法,亦擅散文创作及文学翻译。著有《音乐入门》《缘缘堂随笔》《丰子恺书法》等。在绘画、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这些成就与他从小就爱在生活中去发现、思考是分不开的。下面,就让我们从阅读作者的文章开始,走近丰子恺。(

三、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1 、解决生字词:

撇 蘸 幽暗 √包罗 √惬意 疏密 √坐不牢 朱砂 水门汀 √口头禅 √参差不齐

2 、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配以轻音乐,学生轻声朗读。学生回答有因难,教师可提示,文题是“竹影”,它是以写景为主,还是以写人物活动为主?)

明确:本文以几个少年描描画画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

(或:叙述几个少年描竹影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从中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从中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

3、完成表格:

1

四、品味朗读,体验童趣:

思考探究:

1、课文中说:“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怎样理解这两句话?

(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中西方两种绘画形式的不同。西洋画重写实,重形似。 中国画重写意,重神似而不重形似。)

2、找找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

3、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地表现了童趣?找出来,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找到后在小组内朗读,然后教师点名朗读得好的学生示范朗读,也可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来朗读。)

五、拓展欣赏

在一位独具慧心的艺术启蒙人“爸爸”的引领下,“我”和伙伴们从一次无意的游戏,走进了艺术的殿堂,并领略了中国画与西洋画各自的魅力。

下面让我们借这次语文课。也来简单欣赏一下东西方文化不同的艺术魅力。欣赏图画,要求:

1、迅速浏览课文中的相应字句,你能说出下面几幅画哪些是中国画、哪些是西洋画?

2、用自己的话说说国画的精妙之处在哪里?

(多媒体展示几幅中国画和西洋画,配音乐。)

六、口语交流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的?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七、作业: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用一句话来归纳一下你的感受、收获吗?

2、完成本课练习卷,并预习新课。

篇4:七年级语文竹影教案

一.检查预习

1.加点字注音并理解词义

弥漫 眼梢 惬意 汀 蘸

缕 口头禅 硕士 参差不齐

2.概括课文内容。

二.整体感知,初步探究

出示图片“竹影”,讨论:竹影是谁画的?

思考:

1.我们四个人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

我们把月亮画的画——了一份。(填一词)

2.在我们的资料中除描影外还有哪些复制图画或类似复制的方法?

3.小结:描、印、放大、临摹都是复制的一种,不是创造。朗读黄全愈的一段话作为小结: 黑板——学生的眼睛——经由学生的手把黑板上的样板“画”下来。由于没有“心”的参与,这只能是一个简单的由眼睛到手的过程,

可以说那是一个类似“复印”的过程。

4.讨论:爸爸说我们这不是画竹,“不过好玩罢了”。学某类西洋画的人能把自然描摹到几乎一样,这是不是绘画呢?

5.出示五幅西方油画,讨论西洋画的优缺点,并用丰子恺的话小结:描得像真的东西一样,顶多也只抵得一张照相,现在照相机很便宜,三五块钱也可以买一只。我们又何苦费许多宝贵的钟头来把自己的头脑造成一架只值三五块钱的照相机呢?

三.生成新疑,深入探究

1.讨论:描、印、放大、临摹、模仿大自然都不是真正的绘画,那么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在做这些事,他们做这些事有何得失?

2.以下文字作为小结:

A.胸中竹,并不是眼中之竹。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郑板桥。

B.模仿只是创造的始基;没有做到这步功夫和做到这步功夫就止步,都不足以言创造。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朱光潜。

四.创设情境,体验感悟

1.设若一个人已经完成了模仿阶段,现在他要真正的去创作,比如说他站在一丛竹前,现在要你来告诉他怎么画,你会说些什么?

2.如果是丰子恺的父亲站在他面前,他会说些什么?

3.出示郑板桥竹图与真竹照片,比较照片与图画的区别,讨论:郑板桥对竹作了哪些改动?他为何作此改动?

4.竹可以表达各种各样的性格。文雅、清高、虚心、坚韧„„有许多诗人赞美它;当然,也有人爱唱反调,说:竹似伪君子,外坚中却空,根细好钻穴,腰柔善鞠躬„„假如现在站在竹丛前的人是你。绿、红、黑、黄„„眼前摆着无数颜料,你会选哪一种颜料?你会把竹画成什么样?

五.作业

把你心中所画的竹图写出来。

【课堂实录】

师:昨天大家都预习了《竹影》,现在我想检查一下大家预习得如何。(出示预习题)大家一起念。 学生齐读:弥漫 眼梢 惬意 汀 蘸 缕 口头禅 硕士 参差不齐

师:很好,第二题。谁来概括一下课文内容?

一生: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我们在水泥地上画竹影。

师:时间、地点、人物、事情俱全,很不错。不过这位同学还有补充。

一生:我们在水泥地上画竹影,然后爸爸给我们讲画画的知识。

师:非常好,这就十分全面了。现在我们来看看他们画的竹影。(出示图片“竹影”。)

师:竹影是谁画的?

一生:华明、丰子恺、丰子恺的弟弟、丰子恺的父亲。

师:真的吗?

教师用一块湿抹布在黑板上写一大大的“竹”字。然后请一学生上台用粉笔把这个字描一下。

师:请大家看黑板,请问这个粉笔“竹”字是谁写的?

一生:__同学。

另一生:老师。

师:理由?

一生:版权属于老师,__同学只是依样画葫芦。

师:说得好,我就这么问吧,如果这个字拍卖,卖了10000元,我拿多少,他拿多少?

一生:你最少拿9500,他最多拿500,算苦劳。

师:很好,那么请大家再思考一下,这竹影到底是谁画的?

一生:是月亮画的。

师:是月亮吗?月亮能发光吗?

好几个学生一起叫道:是太阳!

师:很好,竹影的真正作者是太阳,太阳借了月亮的手画的,现在我请大家思考“我们四个人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我们把月亮画的画——了一份。(填一词)”

篇5:七年级语文竹影教案精选

教学目的:

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4、艺术并非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要注意启发学生对艺术创造的认识和体验。使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写在作业本上。

3、查找有关的丰子恺的资料。

教学设计:

一、竹图展示,导入课文。

同学们看过竹子吗?在晚上看过竹子吗?在有月光的晚上看过竹子吗?画过竹子吗?在水泥地上画过竹子吗?在有月光的晚上在水泥地上画过竹子吗?没有的话,现在画一画。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用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这篇文章以几个少年描描画画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

2、课文题为“竹影”,它是写景————竹之影呢?还是主要写人物活动?

3、本文除写人物活动外,作者在本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

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孩子们的游戏之中蕴藏着他们独特的“艺术”创造。

三、语言品味,互动释疑。

你品味到美了吗?

课文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童趣。你觉得哪些描写最为生动?为什么? 此题让学生注意课文充满儿童情趣的描写,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深认识。

再次浏览课文,勾画文中你认为最美的语句,并试着说明理由。

如: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

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门汀上参参差差地描出许多竹叶来。

四、合作探究,比较鉴赏。(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点)

梳理父亲讲述的中国画特点及有关画家的一些知识,引导学生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他们的学习愿望。

梳理:(1)中国画不注意“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

(2)颜色:中国画以墨和朱砂为颜料;西洋画则以事物的本来颜色为颜色。

归纳:中国画重神似、神韵;西洋画重形似、写实。

补充:中西方在画法方面的基点区别:

(1)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2)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3)中国画人物画不讲解剖学,西洋画人物画很重解剖学。 ( 艺术解剖学)(4)中国画不注重背景,西洋画很重背景(5)中国画题材以自然为主,西洋画题材以人物为主

五、体验拓展,走进童年。

1、名人与竹:搜集有关画竹的名家或关于竹的名句,名篇。

2、竹之悟:有人说,竹—-每前进一步都要做一个小结;也有人说,竹——外强内干。你认为呢?请你联系实际,说说你的感想。

3、竹之游戏:大家在童年时做过哪些跟竹有关的游戏?请用简洁的语言的叙说出来。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通过大家的细细品味,我们可以发现本文的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同时借助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把我们带入了孩子们的童稚活动中,也让我们进入了美的世界----------

2、课外延伸:

①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做游戏,比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雪堆娃娃,用野花编花环……留心一下,想一想,你是否也在进行着一种艺术上的创造,是否也有艺术上的发现呢? 此题意在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感受艺术的能力,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②写一段童年的往事。要求:跟竹有关,语言自然、清新,尽量表现童真、童趣。

课外资料

一、作者简介

丰子恺(1898—1975),我国现代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丰子恺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作品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丰子恺的散文,在我国新文学也有较大的影响。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等。这些作品除一部分艺术评论以外,大都是叙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表现浓厚的生活情趣。

二、儿童画(丰子恺)

孩子们的袋里常常私藏着炭条,黄泥块,粉笔头,这是他们的画具。当大人们不注意的时候,他们便偷偷地取出这些画具来,在雪白的墙壁上,或光洁的窗门上,发挥他们的作品。大人们看见了,大发雷霆,说这是龌龊的,不公德的,不雅观的;于整洁和道德上、美感上都有害,非严禁不可。便一面设法销毁这些作品,一面喃喃咒骂它们的作者,又没收他们的画具。然而这种禁诫往往是无效的。过了几日,孩子们的袋里又有了那种画具,墙壁窗门上又有那种作品发表了。

大人们的话说得不错,任意涂抹窗门墙壁,诚然是有害于整洁、道德及美感的。但当动手销毁的时候,倘得仔细将这些作品审视一下,而稍加考虑与设法,这种家庭的罪犯一定可以不禁自止,且可由此获得教导的良机。因为你倘仔细审视这种涂抹,便可知道这是儿童的绘画本能的发现,笔笔皆从小小的美术心中流出,幅幅皆是小小的感兴所寄托,使你不忍动手毁损,却要考虑培植这美术心与涵养这感兴的方法了。

实际除了出于恶意的破坏心的乱涂之外,孩子们的壁画往往比学校里的美术科的图画成绩更富于艺术的价值。因为这是出于自动的,不勉强,不做作,始终伴着热烈的兴趣而描出。故其画往往情景新奇,大胆活泼,为大人们所见不到,描不出。不过这种画,不幸而触犯家庭的禁条,难得保存。稍上等的人家,琼楼玉宇一般的房栊内,壁上不许着一点污秽,这种画便绝不可见。贫家的屋子内稍稍可以见到。废寺,古庙,路亭的四壁,才是村童的美术的用武之地了。曾忆旅行中,入寺庙或路亭中坐憩片时,乘闲观赏壁上龙蛇,探寻其意趣,辨识其笔画,实有无穷的兴味。我常常想,若能专心探访研究这种绘画,一定可以真切地知道一地的儿童生活的实况,真切地理解儿童的心情。据我所见,最近乡村废寺的败壁上,已有飞机的出现了。其形好似一种巨大的怪鸟,互相争斗着。最初我尚不知其为飞机。数见之后,稍稍认识。后来听了一个村婆的话:“洋鬼子在那里煎出小孩子的油来造飞机,所以他有眼睛,会飞。”方始恍然,儿童把飞机画成这般的姿态,不是无因的。听了这话,看了这种画,而回忆近来常在天际飞鸣盘旋的那种东西的印象,正如那壁上的大鸟一般的怪物。校正那村婆的愚见,而用艺术的方法把飞机“活物化”为怪鸟,而设想其在天空中争斗的光景,这是何等有兴趣的儿童画题材!这样的画,在上海许多儿童画报上尚未见过,而在穷乡僻处的废寺败壁上先已发表着了。

这点画心,倘得大人们的适当的指导与培养,使他们不必私藏炭条,黄泥块,与粉笔头,不必偷偷地在墙壁窗门上涂抹,而有特备的画具与公然的画权,其发展一定更有可观。同时艺术教育的前途定将有显著的进步。

篇6:语文竹影教学反思

《竹影》这篇文章是被我们组公认的一篇比较难讲好的文章。可能是大家的理解不同,我们在备课时对本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设计争论不休,最后我们拟订一套基本思路,自己在备课时可以进行适当修改

首先,我的设计是想充分利用文本,挖掘文本,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感受到蕴涵在其中的艺术和美。体会文中的童真童趣。一方面体味孩子与生俱来的童真,另外一方面让学生理解到更为深层次趣味那就是艺术的美。

其次,对于课文的讲解,我设计了四个问题:1、本文写了哪些人物的哪些活动?2、从这些活动中如何可以看出孩子们的童真童趣?3、文中爸爸这个人物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4、全文表达了什么主旨?此过程采取学生带问题读课文,学生从文中得到答案的方式进行。应该说学生的回答远远超过了我的估计,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回答发散讲解的语句相对就多了点。

对于这节课,我认为优点在于:教学环节能自然流畅的完成,能完成教学的目标。能够对学生的回答最必要的点评或引导。

不足之处:环节设置不满意:在讲到最后一个问题之前,引导了艺术问题时,安排了一个欣赏比较活动环节,即西洋画和中国画的欣赏。这个环节设计在上完课后发现稍微显得有显宾夺主之意,原本是想拓宽学生的视野,结果却显得是教师在自我展示 。

语文竹影教学反思文三

得知抽签的结果是《竹影》,我当时有点茫然,去年教七年级时教过一次,当时是怎么处理教材的,已记不大清楚了。这次,我再读教材,只觉文章内容太杂太散,要让学生感受和了解的情感点太多、知识点过深。

艺术,让我们成年人都仰之弥高的东西,怎么让学生去懂?

三读教材之时,文章第一人称“我”突然让我茅塞顿开,既然文章是从一个孩子的视角和心理去写的,我何不把这节课也设计成一节带领孩子们回忆童年、感悟童趣、体验成长的课!让孩子们在同伴的游戏中找趣,在已有的生活体验中悟理,让他们也像文中的“我”一样,在玩中学,在玩中与同伴对话,与“爸爸”对话,也与自己的童年交流,与艺术大师切磋。

因此,我把“赏读童趣”作为教学的重点,把“了解中国画”作为一个难点,把“感悟成长”作为拓展。在这节课中,我努力从三个“关注”去做。

一是关注现场生成。在赏读童趣环节中,学生关注的许多点都不在我的预设之中,但我没有刻意地把学生往我的“圈子”中引,而是把自己也当作学生的同龄人,和他们平等地交流,引导学生赏出文中的童真童趣。如一生找到画竹影时孩子们说的四句话,认为很有童趣,我除了评点这是一种语言之趣、场面之趣,马上想到让这个学生所在的小组四个人进行角色对话,读出孩子们叽叽喳喳议论的味道。在学生读得不够出色时,我及时进行了一人表演多个角色的范读。那一刻,我都觉得成了孩子。

二是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面对深奥的绘画艺术和大段大段的知识讲解,我去粗取精,抓关键词“画意”,找与之相对应的句子。学生在文中分别找到了“神气”“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来解释“画意”,就已经能证明他们理解了。如果过多解释,理论性太强,学生也觉枯燥无味,反而成了一节美术鉴赏课。事实证明,当我让学生在四幅图中找到中国画时,他们既找对了,也能说出理论根据,连中国画的竹与西洋画的竹的细微差别也没有说错,让我觉得这一环节的设计真的是事半功倍。

三是关注学生体验。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童年感受和经验,如讲自己平时的游戏;对照文中的“爸爸”说自己的生活启示。关注体验时又照顾到了个性差异,为学生提供多个体验角度,如赏析童趣的角度有三种以上,谈成长感悟的角度有四种以上。

但我总觉得这节课还没有发挥好,首先是我个人的素质有局限,临场激趣的能力不强,课堂气氛不活跃;其次是学生的体验还不充分,如“童趣”赏读点还可更多一点。如果再上这节课,我会在赏读童趣这一环节中设计更充分的学生活动,在学生自主探究方面加强学法指导。

篇7:课文竹石教案

竹石教案(初定)

一、情境导入

课前交流:拉近师生距离,放松学生心情

前言:师生问好之后。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在上课之前啊,老

想考考同学们,敢接受我的挑战吗?注意听咯。

师:“花中四君子”指的是哪四君子?

生:

师:出示课件没错,花中四君子指的是梅兰竹菊

师:“岁寒三友” 出示课件指的是,哪三友?

这么多同学都知道,我们一起说吧。

师生齐声:岁寒三友指的是松竹梅

哦(感叹!)我们同学的积累可真丰富呀。 “四君子”中有“竹”,“岁寒三友”

中也有“竹”,可见,竹在我们的中国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今天要学习的这首古

诗也和竹有关。古诗的题目是?点击课件(生齐答:竹石,教师板书课题再点击课件。)

二、知诗人,解诗题

(一)知诗人

师:作者是?

生齐答:郑燮!

教师:对,他是清代诗人,郑燮。 板书课题,然后点击幻灯片

师:嗯,不错,看来大家在课前都做了充分的预习,燮字,是个生僻字,很多人都不会念,同学们通过预习都已经掌握了燮字的正确读音!真了不起!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

生一:

师:你了解到了,作者的 还有补充的吗?

生二:

师:你还了解到了作者的为人。评价:同学们对作者了解得真不少,正如大家所说的,出示课件

教师小结:郑燮 字克柔,号板桥,现在人们常说的郑板桥指的就是作者。他是江苏兴化人。 清代书画家,他尤其擅长画竹、画兰。《竹石》就是他题写在自己的竹石画上的一首诗。像这样,为自己的画画作品而写的时就是题画诗。

(二)解诗题

1、说诗题

师:那么郑燮题写的这首《竹石》诗,主要是写竹还是写石呢?

生齐答:写竹。 (有说写竹,有说写石。)

教师小结:大家通过预习都已经知道了这首诗主要写竹。既然这样,题目《竹石》有该怎么理解呢?谁来说?

生一:

教师小结:同意他的看法吗?没错,题目:竹石,指的是竹子从岩石缝中长出来。

2、齐读课题

教师导语:下面让我们一起齐读两遍课题。 手势引导到黑板上自己的板书中

三、品诗句,悟诗情

(一)熟读古诗

教师导入语:那这从岩缝中长出来的竹子,他的命运会怎么样呢?让我们走进诗文中去了解吧! 走到学生中间去,去指导,点拨。

1、初读全诗

教师导入语: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争取读出诗的节奏。开始吧! 用时:一分钟

2、指名读全诗

教师导入语:现在,谁来读读古诗?(分一般和较好的学生读)

生一:

教师评价语:口齿非常清晰。

生二:

教师评价语:不错!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的。

3、齐读全诗

教师导入语:就让我们像这两位同学一样再齐读一遍全诗吧。竹石,读!

教师评价语:读得非常准确,也很流利。

4节奏读前两句(小老师评价

教师导入语:现在谁可以更有节奏感地读读前面两句诗。出示幻灯片展示前两句

指名读:好,你来! (朗读一般或较好的学生都可以)

生一:读前面两句诗

激发评价语: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赞或指正不足:

教师评价语:你听得真仔细!激趣读:你也来试试读读这两句诗,好吗?

生二:读前面两句诗

教师评价语:嗯,你朗读古诗的节奏把握得真好! 几种情况?如何应对?

教师导入语;让我们也像这位同学一样,齐读一二句吧。

5、节奏齐读全诗。

教师导入语:读得不错! (回讲台,) 让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有节奏地读一遍。大家可以看大屏幕的,出示幻灯片点击展示三、四句诗。 也可以看你手中的。竹石,读!

教师评价语:同学们读得真是越来越有进步啦。

教师导入语:下面,让我们走进郑燮的竹石画。(鼠标点击顶端才能出示朗读页,)听听古诗朗读。 播放课件 朗读

教师评价、导入:读得真有韵味啊。让我们也试着把诗的韵味读出来吧。开始吧! 评价语:读得真投入!老师也深深地陶醉在同学们的朗读中了。

6、初悟诗意

教师导入语:我们读古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还要读出自己的见解。你不妨也再来读读这首诗,点击幻灯片中的链接返回出示全诗。看看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一:我读懂了,(词、句、整首诗意) ,

生一:我读懂了,(词、句、整首诗意) ,

生一:我读懂了,(词、句、整首诗意) ,

教师评价语:你知道了 ,

你通过关键词来理解课文;

哦,你是这样来理解的,

这个同学很会学习,通过预习就把诗的大概意思了解了。

(就学习态度直接简单评价。忌讳,在这被学生带入文本中解词,解句、解诗意。)

教师小结:同学们读出了 ,读出了 ,读出了 。你们多会读课文啊,下面就带着你们对古诗的理解再来读读课文吧。

学生:自由读诗。 用时 分钟

7、品悟诗意

(1)、激趣

教师导入语:现在我们深入到诗的字里行间去,去理解诗意。

请同学们结合诗的注解,再联系自己的经验,把这首诗的词语、诗句的意思读明白。

开始吧! 中间提示学生,可以拿出笔圈圈划划其中的关键词句。 用时 分钟

(2)、学诗意

方式— :指名说诗意

师:同学们学得很认真,现在这首诗的大概意思能读懂吗?谁来说说这首诗的诗意? 生一:

生二:

评价:哦,你是这样理解的;还有同学想说说吗?还有不同的见解吗?

小结:同学们学得真认真,都基本了解了诗意,正如你说的,全诗写了竹子,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碎裂的山岩之中。遭受无数磨难仍然坚挺,不管你从何方刮来什么风。

(3)、激趣读诗

教师导入语:就让我们带着对诗意的理解一起读读这首诗吧。引读:竹 石 读

8、品诗句、悟诗情

品读一、二句

(1)指名朗读

教师导语:这次,从大家的朗读中老师听到了只可意会的美。下面我们请一个同学有感情地给大家读读前面的两句诗。出示幻灯片 你来,好吗?

教师评语:谢谢,你读很非常用心。

(2)品词

教师导语:这两句诗中的哪些词语引起了你的关注呢?你说,你来 板书咬定、破岩

幻灯上诗句中的字可不可以点哪个,哪个就变色呢?音频播放?是否可以只播放前两句,

a、熟读诗句

教师导入语:为什么大家会关注这些词呢?你说!你说!(注意:是这里可能会出现的几种情况) 生一:他不容易理解;这些词比较难理解;

师:你发现他们是难理解的词。

生二:读懂了这些词,就能理解诗句的意思。

师:你想通过这些词来理解诗意。

教师小结:没错,这些词是我们理解诗意,了解古诗内容的关键词,是诗句的文眼。 过度导入:就让我们抓住诗眼把这两句诗读读吧。 咬 定 读!

导语:大家很会朗读古诗,都注意到了要把诗眼读重音,或者拉长了节奏来读,让老师也来

读读好吗?

师试读

b、解立根、说破岩

师:在这里“立根”指的是——把根扎在??哪里?

生齐答:破岩中。

师:“破岩”是怎样的岩石呢?你说!

生:破碎的岩石。

师:棱角分明的碎石,扎人!你说!

生:断裂了的岩石。

师:露出平整断面的岩石。还有吗?你说!

生:裂开了缝的岩石。

教师导入语:把根扎在裂开了缝的,断裂的,破碎了的岩石中,该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最终下定决心啊。来,自由读读这句,把竹子的勇气和决心读出来。

生;自由读文。 用时一分钟

c、品“咬定”

教师导入:扎根在这样艰险、如此贫瘠的岩石中,光有勇气和决心也未必能成活啊?诗人笔下的竹能在这山石间开枝散叶吗?

生:(齐答)能!

教师:它靠的是什么?你说!

生:

教师:对,它靠的是“咬定青山不放松”!怎么咬的?

生:

教师:什么紧紧,牢牢地咬?

生:竹子 (教师或者需要提示:把话说完整。)

教师:竹子的什么紧紧,牢牢地咬?

生:

教师:咬什么?一起说!

生:

教师:竹根牢牢地咬住岩石毫(决)不放松。幻灯出示该句(强调突出“咬”字) 在这里“咬”字还可以换成什么字?

生:

教师:你把换了字的句子读一读。还可以换成什么字,你来!

生:读换字句

教师:也请你读读换了 字的句子

生:读换字句

d、悟情

教师:是啊!你看,幻灯出示画面,然后出示句子竹的须根深深地扎入断岩裂缝中,点击幻灯出示:

像 紧紧地抓住岩石,像 牢牢地咬定青山,像 紧

紧地攀附岩层断面。

在这横线上,大家可以填些什么?去想想。你说!

生一:

教师:可以!

生二:

教师:也行。

教师:直接就学习态度、效果简单评价,忌讳在此解释词,解句、(学生到底会说些什么?)

导入语:来,大家一起读读这段话 点击幻灯出示填横线上的内容 你看,读!

生:齐读

教师: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立根在破岩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

生:坚定

生:顽强 (相机板书)

生:坚忍不拔或坚强不屈

教师导入: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如此坚定,这样顽强,坚忍不拔的竹子吧。起读:你看,(幻灯片当中的这句话)

生:齐读该段落

教师导入:读着这样的竹子,你对它产生了怎样的感情?(指名说,你说)

生:钦佩(把话说完整)

教师:请你用钦佩的感情来读读这两句诗。幻灯超链接回到诗句

生:读诗句。

教师:指名谈,你对竹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生:肃然起敬。

教师:也请你肃然起敬地读诗。

生:读诗句。

教师导语:就让我们一起带着对竹的钦佩,对竹的肃然起敬来读读这两句诗吧。

生:齐读诗句。 导入语: 过度: 究竟学生可能会出现什么状况?

品读三、四句

教师导入语:通过一二句诗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竹子的坚定,竹的顽强、竹的坚忍不拔,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古诗的三四句。 幻灯出示诗句

(1)读诗

教师导入语:请男同学有感情地齐声读。 一起思考:挺立于岩缝中的竹子将会经历怎样的遭遇呢? 男同学准备好了吗?任 尔 读

生:读听诗句思考问题

教师评价导入:男同学读得很认真。 (再设计更好的评价语?)

(2)感悟“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

教师导入:挺立于岩缝中的竹子将会经历怎样的遭遇呢? (引导是否到位?)

生:

生:

生:

指名回答,相机点评(简洁,到位)引回诗句中。幻灯强调“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

教师以这样一句话把学生思路引回诗句中:这就是诗句中的那个词?第二个同学以后教师引:这就是诗句中的“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四面狂风 学生就自然点出诗中词。

(3)情景感悟 (注意熟练使用音频播放器)

篇8:课文竹石教案

第十二册第13课古诗《竹石》教学设计

泉溪村小学 张朝霞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通过自读自悟,能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凭借古诗诗句,感受古诗美的意境,让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4、学习诗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学生搜集郑燮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 学诗前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瑰宝,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历代名篇佳作,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其精妙的语言、精练的表达、深远的含义和奇妙的想象值得我们学习,诵读古诗词对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有独特的效果。这节课咱们上13课古诗二首。 在学习古诗之前我们看几幅图,说说你的感受。

竹四季青翠,凌霜傲雪,坚韧不拔,所以是文人墨客歌颂赞美的对象,我们学过写竹子的古诗吗?

对,我们已经学过郑燮写的赞美竹子的诗。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郑燮呢?

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郑燮写的赞美竹子的诗。(板书诗题) 《竹石》是一首题画诗。什么叫题画诗呢?我们学过哪些题画诗呢?

同学们想学懂学好这首诗吗?你认为怎样才算学好古诗呢?

(二) 学古诗

1、自学

出示自学提示:(1)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2)借助书中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弄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自学情况

选几名学生朗读,大家评议。注意(1)“劲”有两个读音,诗中读jìng。(2)七言诗的节奏组合当中,只有“二二三”这种形式常用。(划出节奏)

听课件播放范读,学生再齐读。

自学中你有哪些疑惑呢?说出来大家讨论讨论。如:写竹的诗怎么题目为“竹石”。

3、理解诗意

先请学生说出每句诗的意思,再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你认为诗中哪些字词写得精彩?说说理由。

朗读你最喜欢的诗句。

4、理解诗的主题

学生回答师总结:《竹石》描写了竹子扎根岩缝中坚忍不拔的形象,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刚正不阿的品质。

5、学习写作方法

什么是托物言志?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喻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

我们学过的哪些古诗词也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6.怀着对竹子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

7、背诵古诗。

(三)学诗后

1、你觉得这节课你学得怎样?谈谈你的感受或收获。

2、欣赏郑燮的墨竹图。

3、出示郑燮写的另外几首写竹的诗,学生选择喜欢的朗读。

板书

13古诗二首

竹石 咬定

竹立根人

坚忍不拔坚劲刚直不阿

任尔

篇9:课文竹石教案

古诗诵读《竹石》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认识“破、磨、击、尔、南”5个生字,掌握“磨”的两种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通过诵读古诗,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航

1、(课件出示《竹石图》,配以古琴乐)

导入:同学们我们学习过胸有成竹这个成语,谁给我们回忆下这个故事?

(说的就是清代著名大画家郑燮画竹的故事。)他可喜欢竹子了,大家看到的这幅{竹石图}就是他62岁时的作品。

2、感知图画。说说画中的竹子给你的感觉。

3、感知古诗。

郑燮还会作诗呢,这画中的诗就是他自己写的,老师读给你们听听吧。 教师范读古诗。{配以课件《竹石图》及古琴乐)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块儿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感知体验,初读古诗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2、自由读诗,自学不认识的字。(教师进行巡视,提醒学生把宇音读准)

3、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教师引导学生互评。

4、救师检查生字、生词的读音。

咬定 破岩 千磨万击 坚劲

5、小组齐读古诗,读流利。

三、学导互动,读诗悟情

1、欣赏图画,练习读古诗,整体感悟诗中怎样写画中竹的。

2、逐句练读。

①赏画。竹子长在什么地方?

学生自由读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②教师描述诗句的意境:竹子紧紧扎根在岩缝中,好像把青山咬住了一样.一点也不放松。

③学生自由读前两句诗,指导学生评读。标准:音准、有感情、韵律美。 ④赏画想象:风吹来了,雨打来了,竹子害怕吗?

学生自由读诗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⑤引导学生想象:除了风吹雨打,竹子还会遇到什么折磨?

教师总结:风吹、雨淋、霜冻、雪落,这就是千磨万击!

⑥指名读全诗,学生评读。

3、再次整体感悟古诗。

① 指名学生诵读全诗。

②对照图画,再读古诗,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③引导:你喜欢诗中的竹子吗?为什么?

④有感情地齐读古诗。

4、练习背诵古诗。

学生自由练习背诵,交流好的背诗方法。

四、拓展运用

1.读着这首诗,我们只是看到一株株坚强不屈、挺拔有力的竹子而已吗?让我们来读一读这样几个故事。

2.阅读有关郑燮的故事。

3.读了故事,请你谈谈此刻的感受。

4.小结郑燮竹子般的形象。

5.现在你明白郑燮为何如此喜欢画竹,为何还在画上留下这一首题画的《竹石》诗呢?(小结:诗言志)

6.推荐阅读郑燮的另一首竹诗:

竹(清.郑燮)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五、板书设计:

竹 石

清 郑燮

咬定 千磨万击

坚劲

立根 东西南北风

六、课后反思:

篇10:课文竹石教案

教学内容:《竹石》

设 计 者:马进

主 题: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

背景分析:

这首诗纯为写景,但又绝不是自然景物的写生和翻版。这个画面有鲜明的象征意义,乱崖恶风,压制摧残着竹枝的生长,联想到封建王朝的残酷统治,这不正是当时社会环境的象征和写照吗?竹枝“咬”住青山,扎根乱崖,挺立风中,虽经千磨万击,不管是在炎夏还是在残冬,仍然节节向上,傲然屹立,这不正是作者那种不屈不挠的高尚人格的映射吗?乱崖恶风是凶残的,但在恶势力的催残中,竹枝不仅没有屈服,反而更加坚劲挺拔。从这强烈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作者对恶势力的强烈憎恶,更能体会到作者对竹所象征的那种刚强人格的崇高赞美。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能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凭借古诗诗句,感受古诗美的意境,让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4.学习诗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法学法:

自读自悟、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课件,学生搜集郑燮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学诗前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瑰宝,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历代名篇佳作,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其精妙的语言、精练的表达、深远的含义和奇妙的想象值得我们学习,诵读古诗词对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有独特的效果。

在学习古诗之前我们看几幅图,说说你的感受。

竹四季青翠,凌霜傲雪,坚韧不拔,所以是文人墨客歌颂赞美的对象,我们学过写竹子的古诗吗?

对,我们已经学过郑燮写的赞美竹子的诗。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郑燮呢?

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郑燮写的赞美竹子的诗。(板书诗题)

《竹石》是一首题画诗。什么叫题画诗呢?我们学过哪些题画诗呢?

同学们想学懂学好这首诗吗?你认为怎样才算学好古诗呢?

二、学古诗

1.自学

出示自学提示:(1)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2)借助书中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弄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自学情况

选几名学生朗读,大家评议。注意(1)“劲”有两个读音,诗中读jìng。(2)七言诗的节奏组合当中,只有“二二三”这种形式常用。(划出节奏)

听课件播放范读,学生再齐读。

自学中你有哪些疑惑呢?说出来大家讨论讨论。如:写竹的诗怎么题目为“竹石”。

3.理解诗意

先请学生说出每句诗的意思,再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你认为诗中哪些字词写得精彩?说说理由。

朗读你最喜欢的诗句。

4.理解诗的主题

学生回答师总结:《竹石》描写了竹子扎根岩缝中坚忍不拔的形象,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刚正不阿的品质。

5.学习写作方法

什么是托物言志?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喻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

我们学过的哪些古诗词也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6.怀着对竹子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

7.背诵古诗。

三、学诗后

1.你觉得这节课你学得怎样?谈谈你的感受或收获。

2.欣赏郑燮的墨竹图。

3.出示郑燮写的另外几首写竹的诗,学生选择喜欢的朗读。 板书

咬定

竹 立根坚忍不拔 坚劲

任尔 竹石 人 刚直不阿

篇11:课文竹石教案

《竹石》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生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通过自读自悟,能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凭借古诗诗句,感受古诗美的意境,是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

1 教学挂图或投影片

2 配乐的课文朗读录音。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1、背诵《墨梅》。

2、作者用梅花比喻什么样的人?

二、回忆方法。

学古诗先理解什么,再理解什么,最后体会什么? 板书:古诗

理解词、句,体会思想感情。

三、讲解《竹石》

1、听配音朗读磁带。

2、指读注释,理解诗句。(让学生标出不懂的句子)

3、讨论重点词句。

(1)第一句中“咬定”是什么意思?

板书:咬定

(2)学生自己解释第一句。(竹子抓住青山毫不放松)

(3)第二句“破立”是什么意思?“立根”是什么意思?

板书:立根

(4)学生自己解释第二句。(它的根牢牢扎在岩石缝中)

(5)第三句“坚韧”是什么意思?“千磨万击”是什么意思? 板书:坚韧

(6)“咬定” “立根”指的是竹石的什么?

板书:竹石 特性

(7)竹石在什么情况下依然坚韧?

板书:历经磨难

(8)学生自己解释第三句。(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忍不拔)

(9)第四句“任”是什么意思?“尔”是什么意思?

(10)指导学生看挂图,理解第四句诗文。

板书:无论 多少

(11)学生自己解释第四句。(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

(12)竹石的特性好象人的什么精神呢?

板书:人 坚忍不拔

4、指导朗读。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竹石》

2、理解诗句,领会诗句中赞颂了什么精神?

篇12:竹影 教案教学设计

一、导语引入:

今天,我来到赫赫有名的城北中学,能与活泼、开朗的你们进行合作学习。我感特别高兴,希望每一位同学能把你们的聪明才智在课堂上展现出来。有没有信心?(生回答)。好,就让我们乘坐快乐直通车,开始我们的快乐旅途吧。

首先,我们来欣赏一组漫画:瞻瞻底车;阿宝两只脚,凳子四肢脚;穿上爸爸的衣服;取苹果。(只说题目,不做解说)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幸福的回忆,有美好的向往,当然,更多留下的是象丰子恺漫画中童年的趣事,充满了童真、童趣,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丰子恺的童年,去分享他童年的一件趣事。

板书课题《竹影》丰子恺

二、作家小档案:

哪位同学们能谈谈你对丰子恺的了解。

教师展示:丰子恺(1898~1975),浙江崇德人。他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漫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他的漫画风格独特,富有创意,内涵深刻,耐人寻味。他的散文在文学史上影响也很大,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甘美的回忆》《率真集》等。 丰子恺被国际友人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 。

三、整体感知:(看谁说得棒)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教师展示:

A、你认为哪些字容易读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你来给同学们提个醒:生回答。好。请做,你提的非常好。请看大屏幕,我们齐一遍。一定要记住这些词语。

B、用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指名回答。(3人)教师(叙述几个少年描画竹影的的游戏。在爸爸的指引下得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从中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

文章第1、2、7自然段以写景为主,3、4自然段以写活动为主,5、6、8自然段以介绍中国画为主。

(过渡语)童心童趣是天真烂漫的,月光下的竹影牵动了天真无邪的心,孩子们在婆娑的竹影中,感受到了美。

四、品味语言:

(过渡语)再次浏览课文,勾画文中你认为最美的语句,并试着说明理由。(小组交流,课堂上再交流。可齐读有的段落)

作家在写作时往往会运用能显示自己独特风格的语言表达方式。丰子恺先生学过佛理,性格内敛,因而语言显得古朴简约,力求明白易懂。

如文章一开头:“吃过晚饭后,天气还是闷热。窗子完全打开了,房间里还坐不牢。太阳虽已落山,天还没有黑。”写得十分简约,但表达流畅。同时,作者又不落入流俗,他在用词方面注意给人一种别致的感觉,

如:“月亮已经升得很高,隐在一丛竹叶中。”“隐”字把月亮完全人格化,将月亮人一样很害羞的样子形象地表达出来。

又如:“他从身边摸出一枝半寸长的铅笔来,在水门汀上热心地描写自己的影。”“热心”二字本来是用作待人态度,但用在这里,非常新鲜,同时又成功地描述了华明认真的模样。

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场面描写

修辞运用恰当使文章生色不少,本文中几处比喻就写得非常传神,

如“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仿佛电影中的一幕”,黑色的窗际恰似电影幕布,合情合理。

“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形象地把天空上的光线变化过程展现出来。

“门口一个黑影出现,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向我们跳将过来”,既突出了小孩的顽皮劲儿,又较好地点出光线不明给我们视觉带来的模糊印象,符合生活常理。

这些比喻被作者运用得如此生动,一方面是作者平时注意观察生活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作者想像力丰富的原因。

我也有我的理解,我想从音乐的角度讲,“长音阶”常用来表现明亮、欢快的调子,“短音阶”常用来表现暗淡、忧郁、清冷的调子。这样形容正符合“暖色”到“寒色”的光的变化,即由阳光到 月光。而“光景”本应该是视觉感知的,“长音阶、短音阶”是听觉感知的.,这里用了“通感”的手法,也就是把诉诸视觉的东西写成听觉感知,意境很美。上学期学习《紫藤萝瀑布》一文时,我们曾研讨过类似的一句,即“……紫色的味道”,想起来了吗?

同时,作者在文中对场面描写非常形象,小孩们在院子里玩耍,由于他们天性好动与好奇,而且有好几个人,这样的场面不易把握,但作者以小孩兴趣转移的顺序为记叙线索,既清楚明了地叙述了事件,又将月光下院落里的场面描绘得生气勃勃。

(总结)通过大家的细细品味,我们可以发现本文的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同时借助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把我们带入了孩子们的童稚活动中,也让我们进入了美的世界。

五、拓展欣赏:

一次童稚的游戏,在一位独具慧心的艺术启蒙人“爸爸”的引领下,“我”和伙伴们从一次无意的游戏,走进了艺术的殿堂,并领略了中国画与西洋画各自的魅力,下面让我们借这次语文课,也来简单欣赏一下东西方文化不同的艺术魅力。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中国画与西洋画区别的语句。看大屏幕,欣赏一组名画,然后思考:

谁是美术兴趣小组的同学?你来回答。

梳理:(1)中国画不注意“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

(2)颜色:中国画以墨和朱砂为颜料;西洋画则以事物的本来颜色为颜色。

归纳:中国画重神似、神韵;西洋画重形似、写实。

补充:中西方在画法方面的基点区别:

(1)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

(2)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

(3)中国画人物画不讲解剖学,西洋画人物画很重解剖学。( 艺术解剖学)

(4)中国画不注重背景,西洋画很重背景

(5)中国画题材以自然为主,西洋画题材以人物为主

教师小结:中国画博大精深、西洋画惟妙惟肖。在这次描写画竹影的童年趣事,我们领略到了如此精妙艺术。其实,你留心一下,你也许进行着一种艺术的创造,也许会有艺术上的发现,让我们走进童年。

(六)口语交流: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青春寄语)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童心,就能拥有童年般的快乐;看似平凡的生活是美好的,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爱心和一双敏锐的眼睛,你们就能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

篇13:竹影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A、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B、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C、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篇14:《竹影》教案教学设计

《竹影》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领会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

2.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大胆,对充满童稚的游戏有切身的体验和浓厚的兴趣,但他们往往忽视了游戏中蕴涵的艺术和美。让他们结合自身的实际体验,自主探究,有助于提高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故确立了第一个教学目标。中西方艺术博大精深,学生了解一些它们的差异,可提高自身的审美观、价值观,从而提升人文素养。故确立了第二个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

难点:体会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艺术特点。

[教学准备]

1.收集整理有关作者的资料。

2.师生共同制作多媒体课件。

[设计思路]

1.“语文课要给学生一点什么?”我认为应是让学生的心灵得到自由放飞,在向生活的拓展中,让学生得到人文的熏陶,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视听效果,采用“激趣——感知——品读——欣赏——迁移”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感观,让学生觉得语文课不仅有语言的文学美,而且有画面的艺术美,觉得上语文课既是知识的获得过程,又是一种美的享受过程。

2.改变以往语文课知识的构建方式,由单纯的教师传授转变为师生双方参与的互动,营造师生间和谐、平等、民主的语文课堂。学生自主地读、说、悟,教师恰当地引导、调控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合作交流学习中,师生共同体会童稚的活动中蕴含的艺术和美。

[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导入

新课

(多媒体演示。)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吗?

我们来猜个谜语: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头,灯前月下跟你走,就是从来不开口。(影子。)

请同学们再来听首儿歌: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

每当我们唱起这样的儿歌,就想起自己的童年,想起和儿时的伙伴玩影子、玩各种有趣的游戏,从中获得了对生活的美好体验。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影子的文章—一《竹影》,希望今天的学习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猜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充满童稚的儿歌,更能激发他们对童年趣事的美好回忆,以此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本文的热情,为下面环节的展开作一个良好的心理准备。)

二、作者介绍

(学生交流收集的丰子恺的资料,讲述有关作者生活创作的故事。)

师:丰子恺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在绘画、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这些成就与他从小就爱在生活中去发现、思考是分不开的。下面,就让我们从阅读作者的文章开始,走近丰子恺。(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者,突破传统的介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检验了课前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三、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配以轻音乐,学生轻声朗读。学生回答有因难,教师可提示,文题是“竹影”,它是以写景为主,还是以写人物活动为主?)

明确:叙述几个少年描竹影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从中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从中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

(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为品读课文作好铺垫。)

四、品味朗读,体验童趣

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地表现了童趣?找出来,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找到后在小组内朗读,然后教师点名朗读得好的学生示范朗读,也可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来朗读。)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更多的火花,当学生有了心得之后,读相关的语段时感情就会充沛、真挚。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应鼓励、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五、拓展欣赏

在一位独具慧心的艺术启蒙人“爸爸”的引领下,“我”和伙伴们从一次无意的游戏,走进了艺术的殿堂,并领略了中国画与西洋画各自的魅力。下面让我们借这次语文课。也来简单欣赏一下东西方文化不同的艺术魅力。

(多媒体展示几幅中国画和西洋画,配音乐。)

(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是一个很专一的理论,教师如果过多解释,反而会“越描越黑”。借助多媒体的视听效果,加以音乐的陪衬,学生凭借自身的审美力、想像力,去感悟艺术的美。同时,扩充艺术的欣赏内容,也增加了语文课的容量,使学生得到艺术的熏陶,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六、口语交流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的?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语文学习要基于教材,但又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由童年的游戏引发的体验,应避免围绕竹子品格的空洞的说教,而应注重对艺术发现的认识,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对学生自身修养的培养。)

七、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用一句话来归纳一下你的感受、收获吗?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演示板书。)

艺术并非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含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拥有一颗童心,你就能拥有阳光般的快乐;只要你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你就会发现在平凡的生活中,美无处不在。罗丹也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希望同学们能走进生活这个语文大课堂,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

篇15:《竹影》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竹影》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2、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3、感悟丰子恺作品的艺术之美。

【学习重点】

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学习难点】

了解中国画的基本特征。

【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前准备】

要求学生搜集有关丰子恺的资料(包括人物简介、漫画、散文等),将其整理、归类,用电脑制作成“丰子恺专刊”并打印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有一位被公认为“20世纪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他就是丰子恺先生。今天,我们就追随子恺先生清幽玄妙的文笔,走进他的艺术长廊,做一次美的漫步。

二、简介作者

请一位同学介绍丰子恺的情况,明确丰子恺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在绘画与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

三、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课文内容及中心。

2、勾画出文中你认为最生动、形象的表现童真童趣的描写,并点评、赏析:

课文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画竹影,并在画竹影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位艺术殿堂的领路人──爸爸,他因势利导地给我们上了一节艺术课。体现了一种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生动、形象的表现童真童趣的描写。如:“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 “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门汀上参参差差地描出许多竹叶来。”

四、深入探究

1、联系本单元是围绕“文化艺术“而展开的:

《社戏》──(乡村)戏剧艺术

《安塞腰鼓》、《观舞记》──舞蹈艺术

《口技》──民间传统艺术

《竹影》──绘画艺术

2、在绘画艺术中画马难还是画竹难?

3、画竹难,相信画竹影就更难了。那么,为什么题目叫《竹影》而不叫《竹》呢?竹影是否能体现竹的美态?

4、首先,这篇散文的确是“我“和小伙伴在月光下画竹影。其次,非常重要的'一点,请看爸爸对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介绍。中国画与西洋画有何区别呢?请归纳一下:

⑴ 绘画形式不同:中国画像符号,

⑵ 颜色不同。

归纳:中国画重神似,神韵;西洋画重形似,写实。

由此可见,《竹影》这个题目更能体现中国画重神似而不是形似的特点。

5、补充材料:

朗读台湾作家、画家刘墉先生《莹窗小语·画中的哲理》里的一段话:

体会中国画不在“像与不像”,而在“姿态”、“神气”、“风骨”。

当时薛博士首先指着邵幼 轩女士的一幅竹子说:“中国人的绘画就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人生观。当他们画竹的时候,不仅描写竹的形象,更表现了竹的节操;他们把竹子比喻为君子,将竹的精神带入自己的生活。

你们看那虚心劲节的竹,它虽无艳丽的外貌,却有挺拔的风骨。它们不畏打击,在狂风骤雨中依然站立;在严霜厉雪后依然青翠。它们愈挫愈坚,也愈站得稳、立得直。

你们再想想竹的用途,它的芽可以吃;它的干可以做家具建材;它的枝可以为帚;它的叶可以包粽子做斗笠;它的每一寸、每一分都能供我们使用;它奉献全部的生命造福人群,这也就是中国人的精神。”

(选自(台湾)刘墉《萤窗小语·画中的哲理》)

五、合作交流

1、小组内交流丰子恺专刊资料。

2、请同学当小老师,向大家介绍丰子恺的漫画。(用投影仪把漫画投影出来)

3、赏析丰子恺的同名散文、漫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老师配乐朗诵,学生点评,体会丰子恺作品“文如其画,画如其文”的特点,感悟艺术之美(配乐:小提琴曲《无言独上西楼》) :

⑴ 注意释题:人散后(时间 热闹归于静谧)一钩新月(不是圆月,可联系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天如水(如水的不仅是天,朋友间的情谊也如水。如水般清、纯、深)

⑵ 寥寥几笔勾勒出一个意境。

⑶ 语言清新、隽永、凝练、耐人寻味;漫画笔法简洁、雍容恬静。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⑷ 一个美丽的错误(新月画成残月)

⑸ 古诗新画(题目选自谢逸宋词《千秋岁 咏夏景》)

⑹ 以静衬动(此时的“静”衬朋友相聚时的“对酌”、“结社”、“浪游”、“狂歌乱舞”。)

六、作业

1、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做游戏,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雪堆娃娃,用野花编花环……留意一下,想一下,你是否也在进行着一种艺术上的创造,是否也有艺术上的发现?如果有,请用文字写下来。

2、小结:艺术并非高不可攀,就存在与我们日常行为当中(像用泥巴造城堡其实是孕育着一种建筑艺术,用雪堆娃娃孕育着一种雕刻艺术,用野花编花环孕育着一种装饰艺术)。或许艺术和美就蕴含在孩子的童稚活动中。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创造艺术之美。

篇16:课文《竹影》教学设计教案

课文《竹影》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2、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2、体会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

教学难点:体会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艺术特点。

教具准备:漫画作品、中国画、西洋画

教学时数:1课时

自学内容:

1、查找作者简介。

2、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3、了解课文内容,画出你喜欢的语句。

教学过程:

A、导入新课

(展示丰子恺的两幅漫画,并配以作者的话。)今天我们去看看他童年的一件趣事,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竹影》。(同时板书出课题)..

B、作者介绍

(学生交流收集的丰子恺的资料,讲述有关作者生活创作的故事。)

师:丰子恺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在绘画、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这些成就与他从小就爱在生活中去发现、思考是分不开的。下面,就让我们从阅读作者的文章开始,走近丰子恺

C、检查预习

给下列生字注音:惬意水门汀参差不齐撇蘸口头禅

D、自由朗读课文

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我们在水泥地上画竹影,然后爸爸给我们讲画画的知识。

E、品味朗读,体验童趣

1、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地表现了童趣?找出来。(学生找到后在小组内朗读,然后教师点名朗读得好的学生示范朗读,也可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来朗读。)

2、看到孩子们在水门汀上描竹影的时候,父亲有没有责备孩子们把地板弄脏?父亲做了什么,说了什么?

父亲和“我们”一起描竹影,还给“我们”讲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

F、拓展欣赏

通过爸爸对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介绍,你认为此二者的区别有哪些?讨论一下,结合自己的认识,归纳一下。

(1)中国画不注意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

(2)颜色方面:中国画以墨和朱砂为颜料

西洋画则以事物的本来颜色为颜色

归纳:中国画重神似、神韵;

西洋画重形似、写实。

(展示几幅中国画和西洋画,让学生直观的感受中西文艺的不同,并由学生合作赏析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一些不同画法)

补充:中西方在画法方面的基点区别

(1)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

(2)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

(3)中国画人物画不讲解剖学,西洋画人物画很重解剖学。

(4)中国画不注重背景,西洋画很重背景

(5)中国画题材以自然为主,西洋画题材以人物为主

拓展延伸: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的?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比如过家家、女生喜欢布娃娃等,再回到丰子恺的漫画,“瞻瞻底车——脚踏车”;“建筑的起源”,在儿童的游戏中蕴含着文化艺术。

课堂小结,归纳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用一句话来归纳一下你的感受、收获吗?(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板书)艺术并非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含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

罗丹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希望同学们能走进生活这个语文大课堂,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

发散延伸:

看几幅漫画,请学生来为画配上文字。

布置作业:

收集一些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艺,比较一下中西文化的区别。

教学反思:

在设计课堂时,我希望以尽量轻松的方式,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理解作者的深刻内涵。所以在课前我做了很多准备。首先关于作者丰子恺,这是我国著名的漫画家和文学家,所以对他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在网上我下载了关于丰子恺的生平资料,以及他有代表性的几幅漫画,希望给学生一个直观的体验。

特别是课文中关于中西绘画的区别,我精心的准备了几幅中国山水画和西洋油画,通过分组的讨论的方式,对比分析。为的是学生能够在对比过程中学会欣赏,活跃课堂气氛。真正做到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在发散延伸这一环节,我让学生看几幅漫画,请学生来为画配上文字。这个环节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内容精彩纷呈,让我惊讶于学生的思维。

篇17:竹影(七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

竹影(人教版七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竹影》是丰子恺散文作品中一篇内涵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全文叙述

几个小伙伴,借着月光,在自家的“水门汀”上游戏,描画映着的竹影,你一笔,

我一画,竟然有几分中国画的意味。文章洋溢着童真童趣,且蕴涵艺术的体验

与感受。孩子的游戏,在成年人眼里也许不屑一顾,但在丰子恺的眼里就有了

非比寻常的意义。《竹影》告诉我们,也许,艺术就蕴含在童真童趣中,我们

要善于在生活中发现艺术。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艺术就蕴涵在童真童趣中。

2、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童真童趣。

二、教学重点

理解艺术就蕴涵在童真童趣中。

三、教学难点

运用生动的语言表现童真童趣。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手影。大家看,老师做的是什么?(师做手影)

学生:老鹰!

老师:很好,这个大家都能跟着做,都会做,那么,还有没有同学可以做出别的事物来,勇敢地到台上来,带着大家一起做!

学生做手影:狗咬蛇、天鹅起舞、鸡啄蜘蛛

老师:太棒了!同学们能够做出这么多!手影带给我们的是童年最美好的记忆和无穷的乐趣,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丰子恺的《竹影》,同样是影子,看看竹影带给我们的又会是怎样的乐趣。请大家翻到课本第128面(板书,打灯片)

(二)了解作者

老师:学习文章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请同学们来说说你们所了解的丰子恺。哪位同学来说说?

学生:是李叔同的徒弟,现代著名画家、散文家。

老师:不错,能了解这么多!丰子恺是现代著名画家、散文家,还是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个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散文,与著名的儿童作家冰心齐名。 (打灯片)

(三)学习目标

丰子恺的散文充满孩子般的天真趣味,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细细体会《竹影》一文中的童真童趣,理解艺术就蕴涵在童真童趣中,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童真童趣。

(四)字词检测

老师:学习课文之前,老师要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成果,一起看看,这些字词你都会读了吗?同学们派个代表来读一下!(学生读)

老师: 哇,非常棒!满分!现在,我们一起齐读两遍!

(五)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老师: 下面,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用简短的话概括一下文章的内容。大家带着这样一个问题去思考:文中都出现了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

学生:我和小伙伴们一起描竹影,爸爸和我们谈中国画。

老师:回答得很好!文章的内容就是两大块:描竹影--谈国画(板书)

(六)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童真童趣

1、分角色朗读,划出充满童趣描写生动的语句。

老师: 同学们,刚才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你们觉得文章中哪部分内容读起来更有趣味,更贴近儿童的生活呢?

学生:描竹影。

老师:描竹影主要发生在课文的哪个段落?

学生:第三自然段。

老师:很好,那么我们就请几位同学来分角色朗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一起到文章中找寻和体会童真童趣,请同学们把充满童趣描写生动的语句用笔划出来。

2、筛选学生找的几个精彩语段,细致分析,学生朗读品味。

(1)华明:活泼可爱,大大咧咧,随和机灵。读出语气,轻松愉快随意。关键词:一屁股。(学生表演朗读)

(2)月亮:隐,隐藏,躲藏。切,(切蛋糕)。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月亮害羞或调皮而躲藏起来的样子,描绘得生动形象。(女生、男生分别齐读)

(3)注意力:天性好奇,不会专注于一件事。(举学生日常例子)

(4)青蛙:华明的影子(天真烂漫,自然随意)

(5)好看啊!中国画!(脱口而出)(老师示范读,全班齐读)

(6)“对起,对起,……”(学生表演朗读)调皮愉快的'口吻

老师:同学们找得太棒了!其实,不光是第三自然段,文章中处处充满童真童趣,我们都陶醉在这种惬意的童年生活中了。但是,老师想提一个问题,大家回到第130面第三行中间的那句话:“啊!好看啊,中国画!”(齐读),刚刚大家读得那么精彩,但是有没有想过“什么是中国画?”

学生:中国画是一种独特的艺术。

老师:这么独特的艺术,孩子们却能脱口而出,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那么艺术是不是很难以接触的东西呢?

学生:不是。

老师、学生:是啊,其实艺术并非高不可攀,她就存在于儿童童稚的游戏活动中,生活处处有艺术!

老师:《竹影》就通过孩子们描竹影的游戏向我们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丰子恺还用自己的漫画创作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点。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一副漫画。(打灯片,出示漫画1)

老师:儿子的一个奇思妙想,一个无意的游戏,就被丰子恺细心地捕捉到,创作了这副有趣的漫画!我们再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这副漫画,艺术的创造就是这样奇妙地发生着!同学们都跃跃欲试了吧,那么让我们也来艺术创造,解说漫画。(打灯片,出示漫画2、漫画3)

(七)拓展发现

老师:文中的孩子们从描竹影的游戏中,找到了影子的乐趣,艺术的乐趣。我们在童年的游戏中,有过怎样有趣的经历,试着用生动的语言说说。

学生描绘童年游戏:捉迷藏、老鹰抓小鸡、跳房子、学游泳等。

老师: 同学们的创作太棒了,太有诗意了!我现在最想借用作者丰子恺先生的这段话来表达我此刻激动的心情:我企慕这种孩子们的生活的天真,艳羡这种孩子们的世界的广大。和平之神与幸福之神,只降临于天真烂漫的童心所存在的世间。

让我们永保一颗童心,用童心发现世界,用童趣点缀生活!

篇18:《始业课》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始业课》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胡曼

【教学目标】

学生方面,一回顾和总结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任务,二了解高中阶段的学习目标和方法。

教师方面,一表诚意,二明理念,三提要求,四析任务,五点方法,六激信心。

【教学步骤】

一 自我介绍

我不喜欢两种人:一种是仗着自己考试的分数高,经常自我感觉良好,自认为有种优越感,不把人家放在眼里;另一种是不知不问知而不说的人。大家现在是堂堂的学生,本来就是不懂就学,大胆提问,大胆质疑,才能推动自己学习,所以我希望在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发言,凡事多问个为什么

以上说的是我不喜欢的两种人,还有一种人我最讨厌,那就是影响他人学习和休息的人,一味我行我素,而不顾及他人的利益和权利,不管是考试分数高或低,我都深恶痛绝之。

二 什么是语文?

“语文”一词出现的历史并不长。19,清朝在废除科举制度以后,开始开办新学堂。当时的课程以至教材,都是从西方引进的,只有语文一科,教授的仍是历代古文,当时称为“国文”课。五四运动爆发以后,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国文课受到了冲击,小学于是改设“国语”,教材具有鲜明的口语特点,选用的都是白话短文或儿歌、故事等。中学仍设国文课,白话文的比重也明显增加,选用了鲁迅、叶圣陶、冰心等新文学作家的作品。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叶圣陶、夏尊二人提出了“语文”的概念,并尝试编写新的语文教材,可惜因日本侵略中国而被迫终止。全国解放后,叶圣陶先生再次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这一建议被华北政府教育机关采纳,随后推向全国,从此,“语文”成了中小学的一门主课。

--青年科学.9

众说纷纭: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用语言来表大的文化)

语文是对秦砖汉瓦的向往;

语文是对唐诗宋词的热爱;

语文是对陶渊明“不为三斗米折腰”的叹服;

语文是对《红楼梦》的崇拜。

语文是一手流利的方块字;

语文是离不开名著的双眸;

语文是听人讲话时的那份专注;

语文是从笔端流出的锦绣文章;

语文是侃侃而谈的'风度和气魄。

语文是与生人见面时,彬彬有礼的“您好!”;

语文是与他人辩论时,智慧的应对;

语文是处变时,镇定自若的神情;

语文是举手投足间的“书卷气”。

语文是捡纸屑时弯下的腰;

语文是抛向不守公德者厌恶的眼神;

语文是……

语文,好丰富的两个字。它寄托着家长对孩子的希望,它涵盖着人类社会一切的辉煌。语文好似一位美人,她的闭月羞花令人陶醉;她的举手投足令人崇敬;她丰厚的底蕴令人叹服。

语文就是说铿锵有力中国话,写方方正正中国字,书洋洋洒洒中国文,做堂堂正正中国人。

三 怎样学习高中语文?

1. 大家来说:语文重要么?谈谈学习语文的困惑和经验。你准备怎么学高中语文?

2. 高中语文学科的现状 鸡肋说 识字的文盲 众矢之地(q版语文)

3. 有关语文的几句话

腹有诗书气自华

张岱《夜航船序》:“昔有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拳足而寝。僧人听其语有破绽,乃曰:‘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是两个人。’僧曰:‘这等,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自然是一个人。’僧乃笑曰:‘这等说起来,且待小僧伸伸脚。’”

学习语文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书到用时方恨少,所以要积累基础,广泛阅读。多看书,扩大知识面,充分利用语文读本。

大纲要求:

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默读注重效率。阅读具有一定的速度(一般现代文的阅读每分钟不少于600字)。

2、扩大阅读视野,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关注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课外自读文学名著(10部以上)、科普书刊和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300万字。

于留心处皆语文

1、“世界不缺少爱而缺少发现爱的眼睛” 看电视、听广播、写日记;海阔天空地神聊、面红耳赤地争论、杂七杂八地浏览;买东西时的讨价还价、逛街时的东张西望、坐车时听三教九流侃大山等,都能接触到语言和文字,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就是语文知识。

2、规范书写,保证文面整洁美观。我不是书法艺术家,如哪个同学想让我批改作业的同时欣赏他的狂草的话,我只能敬而远之,原物奉还,别怪我没改你的大作。也请喜欢写蝇头小字的同学体谅一下我的视力不好,将字写得大一点。女同学请显示出你的大家闺秀气质来,男同学则请摆出大将风范来,不过不是张飞型的。说普通话。不要学周结论。

3、要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怀疑,不迷信老师或权威的说法。如果你老是踩着老师的脚迹走,那你就永远跟在了老师的后面。你无法超越老师的话,以后又有什么大作为呢?因此,你有不同的看法时,大胆地提出来,不要顾及它到底是对还是错,更不要顾及面对的是谁,如果爱因斯坦不敢否定牛顿的经典力学,他就提不出相对论了。真理都是在否定中前进的。

涵咏诗书滋味长

“放声朗读诗医治语文百病的灵丹妙药”

不动笔墨不读书

1、勤查工具书。对字词的音形义,典故的出处,诗词的理解等不能确定时,一定要勤翻工具书。尤其是字词的音形义,许多同学偷懒,经常 读半边字,望文生义,想当然。

2、多做练习,多记笔记,多课外练笔。

大纲要求:“16、作文一般每学期不少于5次。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三年中课外练笔不少于3万字。”

四 治学三从境界

晚清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其不朽之作《人间词话》中曾用形象的比喻提出了治学的三种境界或说是三个过程: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一句出自北宋晏殊的《鹊踏枝》(又名《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原为念远怀人之作,王国维却将其化为人生之一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句意为:一夜秋风,吹尽了树叶,独自登上高楼,看到远方看到天尽头,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而此处是指:一个人治学,首先要高瞻远瞩,立志高远。这一境界是立志、是下决心,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会有第二、第三境界。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一句出自北宋风流词人柳三变的《凤栖梧》(又名《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原也是怀人之作,意指深情专注于意中人,为了她,骨瘦形销,衣带渐宽,绝不反悔。而我们呢,应“衣带渐宽终不悔,为‘学’消得人憔悴”。即要覃思苦虑,孜孜以求,犹如热恋中的情人热切地、不惜一切地追求着所思。这种执着的追求精神,对于痴情者固然需要,对“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更是不可缺少。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一句出自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百千人群中只寻找一那个,却总是踪影皆无。正在没有什么希望之时。忽然,眼光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侧,分明看见了,是她!是她!没有错,她还未归去,正在那里等待!这里是指,经过多次周折,经过多次的磨练之后,一朝顿悟,发前人未发之秘,辟前人未辟之境,犹如在灯如海、人如潮的灯节之夜,千追百寻终于找到了朝思暮想的心上人一样。这是功到事成,这是用汗水赢来的掌声,是有心血浇灌出来的鲜花。

概括起来,用通俗的话讲,这三种境界就是:立下大志,不懈努力,终获成功。而关键在于第二境界,这不纯粹是意志的磨练,还是一种人生的考验。引用路瑶的一句话,“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可能成就某种事业。”

附:

3.假如你不小心掉进了有水的大缸里,你该怎么办?

A.把水喝干。

B.打电话给司马光,让他来救你。

C.在下面架上火,把水烧干。

D.先洗个澡,然后用头把缸撞破。

五、实践题

课后,把家里的大缸灌满水,(没有缸的话,把电饭煲灌满水也可)然后跳进去装作好可怜的样子拼命呼救,看看有多少人搭理你。如果没人搭理你,你就自己走出来,把缸或者电饭煲砸破。

作者邮箱: gtohm@163.com

篇19:如何说课 教案教学设计

如何说课

所谓说课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评委、同行、系统地口头表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

说课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一、说教材

主要说明“教什么”的问题和“为什么要教这些”的道理。即在个人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说清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的主要特点,它在整个教材中的位置,作用和前后联系并说出教者是如何根据大纲和教材内容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的、目标、重点、难点和关键的。

二、说教法

主要是说明“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的道理。在确定教学目的要求后,恰当地选择先进的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要解释教者是用的什么方法落实“双基”、渗透德育、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还要说出教者在教学中是如何发挥主导作用的,在精华要害的知识上进行点拨,在能力生长点上强化训练,以及如何处理教与学,讲与练的关系;同时说该课时如何使用教具、学具或电教手段。

三、说学法

主要说明学生要“怎样学”的问题和“为什么这样学”的道理。要讲清教者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思维、强化学生主动意识的;还要讲出教者是怎样根据年级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运用哪些学习规律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

四、说课堂教学秩序

主要说明教学设计的具体思路,课堂教学的结构安排和优化过程,以及教学层衔接与教学环节转换之间的逻辑关系。

说课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在个人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写成说课稿。说课稿不宣过长,时间应控制在10-20分钟之内为宜。

第二,说课与授课,说课稿与教案有一定的联系,但又有明显的区别,不应混为一谈。教案多是教学具体过程的罗列,而说课稿侧重于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的阐述;教案只说“怎样教”,而说课稿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说课稿是教案的深化,扩展与完善。

第三,说课的理论依据,要随说课的步骤提出,使教例与教理水乳交融,有机结合;要避免穿靴戴帽式的集中“说理”,造成教例与教理油水分离。

[如何说课 教案教学设计]

篇20:《竹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A、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B、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C、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A、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B、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写在作业本上。

C、查找有关的丰子恺的资料。

教学设计:

一、展示自己的风采。

(课外积累“惜时”的名句)

二、导语: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当中,有幸福的回忆,有美好的向往,当然也会有小小的烦恼。那么,我们为这仰慕的名人,他们的童年生活你了解吗?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几篇这样的文章,谁能说给大家听一听?(例如:----------------)

三、信息箱:

请同学们谈谈你对丰子恺的了解。

四、整体感知:(看谁说得棒)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A、你认为哪些字容易读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B、用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C、课文题为“竹影”,它是写景----竹之影呢?还是主要写人物活动?

D、本文除写人物活动外,作者在体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

(过渡语)童心童趣是天真烂漫的,月光下的竹影牵动了天真无邪的心,孩子们在婆娑的竹影中,感受到美,于是,他们开始本能的画画,这一切,被一位具有深厚艺术功底的基本特征。让我们也来领略一下这种寓教于乐的匠心美。

五、你品味到美了吗?

再次浏览课文,勾画文中你认为最美的语句,并试着说明理由。(分组合作,每组选代表发言)

(总结)通过大家的细细品味,我们可以发现本文的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同时借助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把我们带入了孩子们的童稚活动中,也让我们进入了美的世界------------

六、比较鉴赏(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点)

七、欣赏延伸:

(1)名人与竹:搜集有关画竹的名家或关于竹的名句,名篇。

(2)竹之悟:有人说,竹---每前进一步都要做一个小结;

也有人说,竹----外强内干。

你认为呢?请你联系实际,说说你的感想。

九、质疑大挑战:

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

(过渡)大家在童年时都做过哪些游戏?(生答)

其实,你留心一下,你也许进行着一种艺术的创造,也许会有艺术上的发现,让我们走进童年

十、走进童年:

叙说一下一段童年的往事

要求:用语简洁,尽表现童真、童趣。

(小结)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童心,就能拥有童年般的快乐;看似平凡的生活美好的,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爱心和一双敏锐的眼睛,你们就能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

祝愿全体老师和同学们永远快乐!

【课文《竹影》教学设计教案】相关文章:

1.《竹影》教学设计5

2.《竹影》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3.篮球课教学设计

4.写字课教学设计

5.竹影教案

6.作文指导课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7.教学设计教案

8.《秋游》说课教学设计

9.作文讲评课教学设计

10.试卷讲评课教学设计

下载word文档
《课文《竹影》教学设计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