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数学下册期末复习课堂教案
“Tiiiiiiii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初二数学下册期末复习课堂教案,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初二数学下册期末复习课堂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篇1:初二数学下册期末复习课堂教案
初二数学下册期末复习课堂教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知识回顾
1.命题与证明
2.平行线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
3.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推论
4.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5.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6.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二、例题讲解
例1.如图,直线AB,CD分别与直线AC相交于点A,C,与直线BD相交于点B,D.若∠1=∠2,∠3=75°,求∠4的度数.
例2.如图,△AOB和△COD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OB=∠COD=90°,D在AB上。
(1)求证:△AOC≌△BOD;
(2)若AD=1,BD=2,求CD的长。
例3.如图,等边△ABC中,AO是∠BAC的角平分线,D为AO上一点,以CD为一边且在CD下方作等边△CDE,连结BE.
(1) 求证:△ACD≌△BCE;
(2) 延长BE至Q, P为BQ上一点,连结CP、CQ使CP=CQ=5, 若BC=8时,求PQ的长.
例4.如图,点D,E在△ABC的边BC上,连接AD,AE. ①AB=AC;②AD=AE;③BD=CE.以此三个等式中的两个作为命题的题设,另一个作为命题的结论,构成三个命题:①② ③;①③ ②;②③ ①.
(1)以上三个命题是真命题的为(直接作答)
(2)请选择一个真命题进行证明(先写出所选命题,然后证明).
例5.如图,△ABC中,AB=AC,AD、AE分别是∠BAC和∠BAC和外角的平分线,BE⊥AE.
(1)求证:DA⊥AE;
(2)试判断AB与DE是否相等?并证明你的结论.
三、随堂练习
1.如图,直线l1∥l2, ∠1=40°,∠2=75°,则∠3等于 ( )
A.55° B .60° C.65° D .70°
2.如果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5cm和6cm,那么此三角形的周长是 ( )
A.15cm B.16cm C.17cm D.16cm或17cm
3.如图,边长为4的等边△ABC中,DE为中位线,则四边形BCED的面积为 ( )
A. B. C. D.
4.矩形的一内角平分线把矩形的一条边分成3和5两部分,则该矩形的周长是 ( )
A. 16 B. 22 C. 26 D. 22或26
5.平行四边形内角平分线能够围成的四边形是 ( )
A.梯形 B.矩形 C.正方形 D.不是平行四边形
6.正方形具有而菱形不具有的性质是 ( )
A.对角线互相平分;B.对角线相等;C.对角线互相垂直;D.对角线平分对角。
7.写出命题“同角的余角相等”的条件: ,结论: .
8.写出命题“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逆命题: ,它是 命题(填“真”或“假”).
9.边长为6cm的等边三角形中,其一边上高的长度为________,面积是________.
10.在等腰Rt△ABC中,∠C=90°,AC=1,过点C作直线l∥AB,F是l上的一点,且AB=AF,则点F到直线BC的距离为 .
1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点P(2,2),点Q在y轴上,△PQO是等腰三角形,则满足条件的点Q的.坐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若等腰梯形的周长为80cm, 高为12cm,中位线长与腰长相等, 则它的面积为____________cm2.
13.已知等边△ABC中,点D,E分别在边AB,BC上,把△BDE沿直线DE翻折,使点B落在点B?处,DB?,EB?分别交边AC于点F,G,若∠ADF=80 ,则∠EGC的度数为 .
14.将边长为8cm的正方形纸片ABCD折叠,使点D落在BC边中点E处,点A落在点F处,折痕为MN,则线段CN的长是 .
15.已知三条不同的直线a,b,c在同一平面内,下列四个命题:
①如果a∥b,a⊥c,那么b⊥c; ②如果b∥a,c∥a,那么b∥c;
③如果b⊥a,c⊥a,那么b⊥c; ④如果b⊥a,c⊥a,那么b∥c.
其中真命题的是 .(填写所有真命题的序号)
16.在菱形 中,对角线 与 相交于点 , .过点 作 交 的延长线于点 .
(1)求 的周长;
(2)点 为线段 上的点,连接 并延长交 于点 .
求证: .
17. 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PBC、△QCD是两个等边三角形,PB与DQ交于M,BP与CQ交于E,CP与DQ交于F.求证:PM = QM.
四、课后作业
1.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中,EF为边AD、BC上的点,且AE=CF,连结AF、EC、BE、DF交于M、N,试判断MF与NE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2.如图,在△ABC中,D是BC边的中点,E、F分别在AD及其延长线上, CE∥BF,连接BE、CF.
(1)求证:△BDF≌△CDE;
(2)若AB=AC,求证:四边形BFCE是菱形.
3.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点M,N分别是AD、BC边的中点,点E、F分别是BM、CM的中点,若要使四边形EMFN是正方形,MN与BC需满足怎样的关系?写出这一关系并证明。
4.如图1,在等腰梯形 中, , 是 的中点,过点 作 交 于点 . , .
(1)求点 到 的距离;
(2)点 为线段 上的一个动点,过 作 交 于点 ,过 作 交折线 于点 ,连结 ,设 .
①当点 在线段 上时(如图2), 的形状是否发生改变?若不变,求出 的周长;若改变,请说明理由;
②当点 在线段 上时(如图3),是否存在点 ,使 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所有满足要求的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篇2:初二数学下册期末复习测试题
初二数学下册期末复习测试题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满分20分,每小题2分)
1.若式子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则x的取值范围是( )
A.x=1B.x≥1C.x>1D.x<1
2.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
3.下列各式计算正确的是( )
4.已知:如图在△ABC,△ADE中,∠BAC=∠DAE=90°,AB=AC,AD=AE,点C,D,E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连接BD,BE.以下四个结论:
①BD=CE;
②BD⊥CE;
③∠ACE+∠DBC=45°;
④BE2=2(AD2+AB2),
其中结论正确的个数是( )
A.1B.2C.3D.4
5.一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4.则第三边的长为( )
6.如图,菱形纸片ABCD中,∠A=60°,折叠菱形纸片ABCD,使点C落在DP(P为AB中点)所在的直线上,得到经过点D的折痕DE.则∠DEC的大小为( )
A.78°B.75°C.60°D.45°
(第六题)(第七题)
7.如图,在边长为2的正方形ABCD中,M为边AD的中点,延长MD至
点E,使ME=MC,以DE为边作正方形DEFG,点G在边CD上,则DG
的长为( )
8火车匀速通过隧道时,火车在隧道内的长度y(米)与火车行驶时间x(秒)之间的关系用图象描述如图所示,其中四边形OABC是等腰梯形,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火车整体都在隧道内的时间为30秒
B.火车的长度为120米
C.火车的'速度为30米/秒
D.隧道长度为750米
9.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P为正方形边上一动点,沿A→D→C→B→A的路径匀速移动,设P点经过的路径长为x,△APD的面积是y,则下列图象能大致反映y与x的函数关系的是( )
A.B.
C.D.
10.张师傅驾车从甲地到乙地,两地相距500千米,汽车出发前油箱有油25升,途中加油若干升,加油前、后汽车都以100千米/小时的速度匀速行驶,已知油箱中剩余油量y(升)与行驶时间t(小时)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加油前油箱中剩余油量y(升)与行驶时间t(小时)的函数关系是y=-8t+25
B.途中加油21升
C.汽车加油后还可行驶4小时
D.汽车到达乙地时油箱中还余油6升
二.填空题(共10小题,满分30分,每小题3分)
11.若代数式有意义,则x的取值范围是.
12.若,则m5-2m4-m3的值是.
13.如图,OP=1,过P作PP1⊥OP,得OP1=;再过P1作P1P2⊥OP1且P1P2=1,得OP2=;又过P2作P2P3⊥OP2且P2P3=1,得OP3=2;…依此法继续作下去,得OP=。
14.已知一次函数y=kx+b(k、b为常数且k≠0)的图象经过点A(0,-2)和点B(1,0),则k=,b=.
15.如图所示,在△ABC中,∠C=2∠B,点D是BC上一点,AD=5,且AD⊥AB,点E是BD的中点,AC=6.5,则AB的长度为.
16.如图,ABCD的周长为36,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点E是CD的中点,BD=12,则△DOE的周长为.
17.按如图方式作正方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若第一个正方形的边长AB=1,第一个正方形与第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为S1,第二个正方形与第二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为S2,…,则第n个正方形与第n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Sn=.
18.函数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
19.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直线y=x上一点P(1,1),C为y轴上一点,连接PC,线段PC绕点P顺时针旋转90°至线段PD,过点D作直线AB⊥x轴,垂足为B,直线AB与直线y=x交于点A,且BD=2AD,连接CD,直线CD与直线y=x交于点Q,则点Q的坐标为.
20.市运会举行射击比赛,校射击队从甲、乙、丙、丁四人中选拔一人参赛.在选拔赛中,每人射击10次,计算他们10发成绩的平均数(环)及方差如下表.请你根据表中数据选一人参加比赛,最合适的人选是
甲乙丙丁
平均数8.28.08.08.2
方差2.11.81.61.4
三.解答题(共10小题,满分60分)
21.先化简,再求值:,
22.先化简,再计算:
23.联想三角形外心的概念,我们可引入如下概念.
定义:到三角形的两个顶点距离相等的点,叫做此三角形的准外心.
举例:如图1,若PA=PB,则点P为△ABC的准外心.
应用:如图2,CD为等边三角形ABC的高,准外心P在高CD上,且PD=AB,求∠APB的度数.
探究:已知△ABC为直角三角形,斜边BC=5,AB=3,准外心P在AC边上,试探究PA的长.
24.如图,已知点D为等腰直角△ABC内一点,∠CAD=∠CBD=15°,E为AD延长线上的一点,且CE=CA.
(1)求证:DE平分∠BDC;
(2)若点M在DE上,且DC=DM,求证:ME=BD.
25.如图,M是△ABC的边BC的中点,AN平分∠BAC,BN⊥AN于点N,延长BN交AC于点D,已知AB=10,BC=15,MN=3
(1)求证:BN=DN;
(2)求△ABC的周长.
26.如图,ABCD中,点O是AC与BD的交点,过点O的直线与BA、DC的延长线分别交于点E、F.
(1)求证:△AOE≌△COF;
(2)请连接EC、AF,则EF与AC满足什么条件时,四边形AECF是矩形,并说明理由.
27.如图.在△ABC中,∠ACB=90°,CD⊥AB于D,AE平分∠BAC,分别于BC、CD交于E、F,EH⊥AB于H.连接FH,求证:四边形CFHE是菱形.
28.在△ABC中,AB=AC=5cm,D、E分别是AB,AC的中点,将△EBC沿BC折叠得到△FBC,连接C、D.
(1)求证:四边形DBFC是平行四边形;
(2)若BC=5cm,求D、F两点之间的距离.
29.如图(1)所示,已知AD是△ABC的中线,∠ADC=45°,把△ABC沿AD对折,点C落到点E的位置,连接BE,如图(2)
(1)若线段BC=12cm,求线段BE的长度.
(2)在(1)的条件下,若线段AD=8cm,求四边形AEBD的面积.
(3)若折叠后得到的四边形AEBD的是平行四边形,试判断△ADC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30.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是2,E是CD的中点,动点P从点A出发,沿A→B→C→E运动,到达E点即停止运动,若点P经过的路程为x,△APE的面积记为y,试求出y与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并求出当y=时,x的值.
篇3:三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教案
知识点:小数的.认识
1、6分米是1米的,是米,用小数表示可以写成米,读作()。
2、1元2角用小数表示是()元,读作:()。
3、8.5的整数部分是(),小数部分是()。
4、1.9米是()米()分米,2.4元是()元()角。
5、在()里填上合适的小数:
6、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小数
6分米=()米3元1角=()元
7角=()元5米2分米=()米
3厘米=()分米1分米7厘米=()分米
7、在○里填上“>”或“<”
0.7○0.54.1○1.43.9○4
0.6○0.85.2○2.70.9○1.1
知识点:小数的加减法
8、按规律填数:
(1)0.2、0.4、0.6、------、------、------
(2)0.9、0.8、0.7、-------、-------、-------
(3)0.2、1.1、2.2、3.5、-------、-------、-------、--------
9、口算:
0.5+0.3=1-0.1=0.4+0.3=0.9-0.2=
0.9-0.3=0.5-0.2=0.8-0.7=1.6-0.5=
1.1-0.6=0.8+0.2=1.2-1.1=0.2+0.4=
0.8-0.1=3.3-0.3=2.1+1.5=0.1+0.9=
0.7+0.2=9-0.1=0.6+0.3=1-0.7=
10、用竖式计算:
0.9+1.50.7-0.62.7-1.8
6.1-0.53.2+1.99.1+3.7
11、买1千克苹果5.2元,买1千克梨2.4元,这两种水果各买1千克共需多少元?买1千克苹果比买1千克梨应多付多少元?
12、我国是一个水源贫乏的国家,三年级同学开展了节约用水的活动,三(1)班同学一周节约用水5.3吨,比三(2)班同学多节约了0.4吨,三(2)班同学一周节约用水多少吨?
篇4:期末数学复习教案
期末数学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两位数乘一位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等的计算,在正确率和速率方面都达到基本要求,使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学习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多角度思维的训练,使学生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到数学的作用与价值,增强数学意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用加减和乘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多策略地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资源: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小朋友,这节课我们继续进行竞赛,评选出最佳小组。
二、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1、口算:
(1)用口算卡片出示口算题,抢答。
(2)完成期末复习第16题。指名回答,集体校对。错的`要找出错因。
2、笔算:
(1)用竖式计算第17题前面两竖。
(2)说说计算乘除法的注意点。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宣布得星规则:
(1)规定时间内发、独立思考,讨论交流。
(2)抢答时,能正确表达意思可得星,组内成员可以适当补充。
(3)其他组有不同想法,或需要补充,意思正确也可获得一颗星。
2、完成第19题:
(1)出示四种不同形状的花坛图,介绍花坛每条边的长度,估计一下,哪一个花坛的周围的栏杆最长。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2)验证估计是否正确,进行计算。(关注整个过程中的新异思维方式,及时给予肯定奖励星。)
3、完成第20题:
(1)仔细观察图,你知道了 什么?
(2)要求什么?学生独立解答。汇报做法,说说怎样想的?
4、完成第21题:
(1)说说你从表中获得了什么信息?要求什么?
(2)根据题目所提供的条件解决问题。
(3)汇报结果与想法。
5、完成第22题:
(1)理解题意:从图上观察到什么?45座和30座分别是什么意思?
(2)独立思考用车方案,小组交流不同方案,比较异同和优缺点。
(3)小组汇报。
6、评出最佳小组。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结合学习情况进行思想教育。
篇5: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期末复习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期末复习最新教案
第一课时1
复习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几百乘几十、几百几十乘几十(不进位)和几十几乘几百(不进位)的口算以及接近整百的数乘接近整十的数的估算,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并能运用这些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复习过程:
一、口算练习:
300×30460÷23230×30490÷70
600×1193÷3180×8002×220
42÷2130×120630÷3360÷60
400×90350÷512×40045÷3
42×6÷48500×2075÷15
学生独立完成,一人报得数,错的自己改正。
今天我们主要复习乘法的计算以及用字母表示数。(揭题)
二、复习乘除法的笔算:
1、笔算:
65×17742×30750÷50
107×6542×300700÷50
170×65420×30700÷40
学生计算第一组,板演,集体订正,然后说说每一题需要注意的地方。
学生计算第二组,板演,集体订正,说说这组题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所用简便方法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计算第三组,板演,集体订正,说说这组题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所用简便方法的依据是什么?最后一题正确的余数是多少?为什么?
2、计算下面各题,能口算的就口算,不能口算的用竖式计算:
165×34410×20600÷30
90×70880÷6036×208
270÷45900÷4018×400
先看题目要求,能口算的在书上口算,核对时说说口算方法。把学生认为不能口算的`写在黑板上(不要求学生作出同样选择,大都认为的即可),指名板演,完后边核对边回忆笔算方法,检查板演者的计算过程是否正确。
3、解决实际问题:
实验小学用水缸收集雨水,用雨水浇花、浇树和打扫卫生。
(1)一场大雨后,全校21个容量都是394升的水缸,都装满了水。这天一共收集到雨水多少升?(先估算,再计算)
(2)大扫除中,平均每个教室用水102升,37个教室共用水多少升?(先估算,再计算)
(3)剩下的雨水用来浇草坪,平均每平方米需要5升,还能浇多少平方米草坪?
学生理解题意,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乘法估算的意义和方法。
先让学生完成第1、2小题,板演,看看你估算的是否正确。
然后完成第3小题,分析数量关系。怎样求“还能浇多少平方米草坪?”“剩下的雨水”是指哪两个数的差?
第二课时2
复习目标:
巩固练习,提高计算正确率
复习过程:
一、口算
23×30=25×400=4×700=70×16=36×40=
12×40=40×50=14×70=500×8=128×80=
240×3=80×20=15×60=50×80=420÷70=
二、用竖式计算。
48×206= 126×57= 34×68= 209×35=
三、解决问题。
1、实验学校四年级共有214位同学,一起到公园去游玩,公园的门票每人12元,用2500元买门票够吗?
2、一辆客车三小时行315千米,如果用这样的速度,从上海到北京大约要行12小时,上海到北京的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
3、新学期开始了,学校需要订购84套新桌椅。商场里有三种桌椅:第一种每套105元,第二种每套136元,第三种每套152元。学校想付出10000元,买哪种比较合适?
篇6:二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1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1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0~101页期末复习第1~7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千以内数的含义,掌握和在1000以内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能正确地进行相关的口算、笔算和估算,提高运算能力。
教学准备:0~9数字卡片、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本学期的新课教学已经全部完成,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进入期末复习阶段,希望小朋友们利用最后复习阶段好好复习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争取期末测试中取得满意的成绩。
二、复习1000以内数的知识
1.读数方法的复习。
出示计数器。请学生从右向左,依次说一说位数位顺序的排列情况。
提问:从右边起到第三位是?百位的右边一位是哪一位?左边一位呢?千位是右起第几位?
计数器拨出四十七。
提问:这个数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如果在百位上再拨3个百。
提问;现在这个数是多少?为什么是三百四十七?指出这个数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就是几百几十几。
出示:657、972,指名读一读。提问;想一想,像这样的数要怎样读?
想一想:如果一个数的`中间有0要怎样读?
出示:906、605。指名学生读一读,再齐读。说一说:中间有0的数要怎样读?
再出示:230、800请学生先说一说数的组成,再读一读。提问:末尾有0的数怎样读?
2.写数方法的复习。
出示:二百六十三。
请学生说一说它的组成,该如何写这个数?先写什么?在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出示;三百二十五、六百一十七。
①请学生说一说每个数的组成。
②说一说每个数是怎样写的。(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出示:五百零七、九百零三。
①请学生说一说每个数的组成。
②说说每个数是怎样写的。(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小结:如果哪一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出示:六百二十、一千。
①学生写数。
②提问:为什么这两个数末尾的0的个数不一样呢?
③请学生小结:如何写一个千以内的数。
3.完成复习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组织交流:如何连线的。
4.完成复习第2题。
用数字卡片0、2、5、8摆一摆,组成一个三位数,并读一读。找出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引导学生要有序思考,怎样找到最大的和最小的三位数。
5.完成复习第3题。
学生先读一读图上的文字,再写出横线上的数。
三、复习计算
1.完成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比比谁做的又对又快。集体订正,说说想的过程。
2.完成第5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边做边比较每组题的不同点。分组交流,你发现每组题的不同点是什么?(不连续进位和连续进位)、(不连续退位和连续退位)、(退位减和隔位退位减)集体交流计算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3.完成第6题,指名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说算理。教师提醒学生加法和减法分别怎样进行验算。
四、全课小结
五、作业:期末复习第7题。
篇7:初二数学期末复习建议
更多初二数学相关内容推荐
初二数学期末复习建议
1.复习一定要做到勤
勤动手:做题不要看,一定要算,不会的知识点写下来,记在笔记本上。
勤动口:不会的有疑问的一定要问老师,时间不等人,在没有时间可以浪费。而且学会与同学讨论问题。
勤动耳:老师讲的复习课一定要听,不要认为这道题会,老师讲就可以溜号,须知温故可知新。
勤动脑:善于思考问题,积极思考问题——吸收、储存信息
勤动腿:不要参加过于激烈的运动,防止受伤影响学习,但要运动,每天慢跑30分钟即可,报至状态。
2.初中数学复习还要强调两个要点:
一要:动手,二要:动脑。
动脑就是要学会观察分析问题,学会思考,不要拿到题就做,找到已知和未知之间的联系,多问几个为什么,多体会考的哪个知识点。
动手就是多实践,多做题,要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同学就是题不离手,这两个要点大家要记住并且要坚持住。动脑又动手,才能地发挥大脑的效率。这也是老师的经验。
3.用心做到三个一遍
上课要认真听一遍:听老师讲的方法知识等。
动手算一遍:按照老师的思路算一遍看看是否融会贯通。
认真想一遍:想想为什么这么做题,考的哪个知识。
4.重视简单的学习过程
读好一本教科书它是教学、中考的主要依据;
记好一本笔记方法知识是教师多年经验的结晶,每人自己准备一本错题集;
做好做净一本习题集它是使知识拓宽;
这些看似平凡简单,但是确实老师亲身的体验,用心观察我们的中考、高考状元,其实他们每天重复的不就是老师刚刚说的吗?
没有宝典神功,只有普普通通。最最难能可贵的是坚持。
资源可以的话,找几套往届的期末考试题,是自己县区的,其他县区也可以(考点差不多一样的),在规定时间内,摸摸底,熟悉每个章节考的的题型,练练自己的做题效率。很多同学第一次做练习出错,如果不及时纠正、反思,而仅仅是把答案改正,那么他没有真正地弄明白自己到底错在什么地方,也就没弄明白如何应用这部分知识,最终会导致在今后遇到类似的问题一错再错。
初二数学学习方法
第一,区分主次轻重。数学、语文、英语、物理要作为重点来安排学习,除了上课认真听讲,课后70%的精力要花在这些主课上。初二时,每门主科应有一本课外辅导书,课外适当做一些练习题还是必要的。初二后半学期,地理、生物要结业,听好课,掌握必要的知识即可。政治、历史是开卷考试,除了课本知识,还得多关心时事。
第二,要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早晨,人的记忆力最好,适合读英语,记单词。白天的自习课,安排给数学、物理,这时候解题效率高一些。其他的时间就要留给语文了,可以多读些课外书,遇到好文章和好的语段,应该抄下来以积累素材,在写作文时会轻松很多。晚间复习时切忌打疲劳战,可以听听音乐,做一些不太剧烈的室内运动,放松自己的心情,学习效率会有很大的提高。
第三,有准备地进入每一堂课,带着兴趣,带着问题,带着目的听课。准备什么呢?就是根据课程表的安排,有针对性地预习弱项课程,预习时要弄清下一节课的内容,其中哪些是清楚的,哪些是模糊的`,哪些是不懂的,由此确定出听课的重点。课后进行总结,归纳出所讲知识的框架,然后做相关练习。
第四,消除不好意思的心理,多和同学们交流,在讨论中发现他人的好思路、好方法、好心态。这种近距离的交流会使你和大家融为一体,学习心理压力会减轻。同时,学习心态放轻松,听课效果会很快提高。
初二数学怎么才能学好
1将课本知识吃透
初二学生学习数学一定要将课本知识内容吃透,很多学生学习数学没少下功夫,做的练习题也非常多,但实际成绩就是提不上去,这样的同学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学习方法,反思一下书本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一般来讲,初中阶段数学考察的知识难易度有70%是基础知识,所以如果能够将基础的知识点学习透彻,数学成绩在中上等是没什么问题的。特别是一些数学底子不太好的初二学生,可以多抽出写时间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基本概念、公式以及一些典型的例题,基础打牢,面对各种类型的练习题自然而然就会迎刃而解。
2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初二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要,有很多初中生上课都容易出现走神的现象,学生可以在课前提前对要学习的新课内容进行一定的预习,不仅能对将要学习的新内容有一定的了解,而且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更集中注意力的听老师讲课。
有很多新学的知识,初中生可能在上课就掌握的差不得了,但是大家一定要课后再进行复习,并且要多做一些练习题巩固知识内容,这样对学习知识的记忆才能够更加深刻。
3善于总结所做练习题
初二学生在做各种练习题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多总结其中的解题技巧和套路,不要只追求做题的数量,学生应该学会巧做题,做好题。
对于做过的练习题,初二学生一定要完全明白其中的原理,总结再出现相同题型的解题步骤是怎样的,并且要将做错的习题整理到一起,经常翻看加深自己的印象,这样对成绩的提升非常有帮助。
初二学生要想提高数学成绩,需要有一个过程,每个学生的底子不同,这个过程的时间长短也不相同,但是大家要坚信,只要你肯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
篇8:初二数学下册知识点复习
1.等式与等量:用“=”号连接而成的式子叫等式.注意:“等量就能代入”!
2.等式的性质:
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3.方程:含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4.方程的解:使等式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注意:“方程的解就能代入”!
5.移项:改变符号后,把方程的项从一边移到另一边叫移项.移项的依据是等式性质1.
6.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并且含未知数项的系数不是零的整式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7.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ax+b=0(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
8.一元一次方程的最简形式:ax=b(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
9.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整理方程……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检验方程的解).
10.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1)读题分析法:…………多用于“和,差,倍,分问题”
仔细读题,找出表示相等关系的关键字,例如:“大,小,多,少,是,共,合,为,完成,增加,减少,配套-----”,利用这些关键字列出文字等式,并且据题意设出未知数,最后利用题目中的量与量的关系填入代数式,得到方程.
(2)画图分析法:…………多用于“行程问题”
利用图形分析数学问题是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中的体现,仔细读题,依照题意画出有关图形,使图形各部分具有特定的含义,通过图形找相等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而取得布列方程的依据,最后利用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可把未知数看做已知量),填入有关的代数式是获得方程的基础。
篇9:初二下册数学期末考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四个函数中,在同一象限内,当x增大时,y值减小的函数是( )
A、y=5x B、C、y=3x+2 D、
2、下列四组线段中,不构成比例线段的一组是( )
A、1cm, 2cm, 3cm, 6cm B、2cm, 3cm, 4cm, 6cm,
C、1cm, cm, cm, cm, D、1cm, 2cm, 3cm, 4cm,
3、不等式 的正整数解有(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4、不等式组 的解集为( )
A. 4 B.
5、如图,A、B两点被池塘隔开,在AB外任选一点C,连结AC、BC分别取其三等分点M、N量得 MN=38m.则AB的长是
A. 152m B.114m C.76m D.104m
(第5题图) (第8题图)
6、下列各式从左到右的变形不正确的是( )
A. B . C. D.
7、已知△ABC中,ABC与ACB的平分线交于O,则BOC一定( )
A.小于直角 B.等于直角 C.大于直角 D.大于或等于直角
8、如图,在矩形ABCD中,点E是AD上任意一点,则有 ( )
A.△ABE的周长△CDE的周长=△BCE的周长
B.△ABE的面积+△CDE的面积=△BCE的面积
C.△ABE∽△DEC
D.△ABE∽△EBC
9、化简 的结果是( )
A. B. C. D.
10、△ABC的三边之比为3:4:6,且△ABC∽△ ,若△ 中最短边长为9,则它的最长边长为( ) A.21 B.18 C.12 D.9
[初二下册数学期末考试题]
篇10:初二数学下册期末测试题
初二数学下册期末测试题
解答题(本题共30分,第17题5分,第18~20题每小题6分,第21题7分)
17.解:.
,,.…………………………………………………………1分
.……………………………………………2分
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3分
.
所以原方程的根为,.(各1分)………………5分
18.解:(1)∵一次函数的图象与y轴的交点为A,
∴点A的坐标为.…………………………………………………1分
∴.…………………………………………………………………2分
∵,
∴.…………………………………………………………………3分
∵一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正半轴的交点为B,
八年级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学年,大家一定认真复习,接下来看看为大家推荐的八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题(苏教版),会有很大的收获哦!
一、选择题(单项选择,每小题3分,共21分).
1.要使分式有意义,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A.B.C.D.
2.下列代数式中,是分式的是()
A.B.C.D.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2,-3)关于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
A.(-2,-3)B.(2,-3)C.(-2,3)D.(2,3)
4.如果把分式中的、都扩大3倍,那么分式的值()
A.扩大3倍 B.不变 C.缩小3倍 D.缩小6倍
5.若点P()在第二象限,则的取值范围是()
A.<1B.<0c.>0D.>1
6.函数与(a≠0)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的图象可能是()
7.如图,小亮在操场上玩,一段时间内沿M→A→B→M的路径匀速散步,能近似刻画小亮到出发点M的距离y与x之间关系的函数图象是()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8.若分式方程有增根,则这个增根是
9.如图,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经过点P,则=.
1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0.000004= .
11.将直线向下平移4个单位得到直线,则直线的解析式为.
12.直线y=kx+b与直线y=-2x+1平行,且经过点(-2,3),则解析式为.
13.已知点Q(-8,6),它到x轴的距离是,它到y轴的距离是.
14、如图,在矩形ABCD中,AB=3,AD=4,P是AD上一动点,PF⊥BD于F,PE⊥AC于E,
则PE+PF的值为.
15、如图,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有点,,,,它们的横坐标依次为1,2,3,4,分别过这些点作轴与轴的垂线,图中所构成的阴影部分的面积从左到右依次为,,,则++=
16.14.如果菱形的两对角线分别为6和8,则它的面积是.
17.如图,矩形ABCD中,AB=1,AC=2,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直线BD绕点O逆时针旋转(0°<<120°),交BC于点E,交AD于点F.
(1)OA= ;
(2)若四边形AECF恰好为菱形,则的值为 .
综合试卷5.30
班级姓名座号成绩
一、选择题
题目1234567
选项
二、填空题
8、9、10、11、12、
13、(1)(2)14、15、16、17、(1)(2)
三、解答题(共89分).
18.(10分)计算:(1).(2)
19、解方程(10分)(1) (2)
20.(7分)先化简,再求值:其中.
21、(9分)如图,已知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与一次函数y=ax+b的`图象交于
M(2,m)和N(-1,-4)两点.
(1)求这两个函数的解析式;(2)求△MON的面积;
(3)请判断点P(4,1)是否在这个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并说明理由.
22.(9分)如图,菱形的对角线、相交于点,,,请说明四边形是矩形.
23.(9分)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D,BF=DE,AE⊥BD,CF⊥BD,垂足分别为E,F.(1)求证:△ABE≌△CDF;
(2)若AC与BD交于点O,求证:AO=CO.
24.(9分)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B=CD,且AB
(1)直接填空:AB=;
(2)若直线AB以每秒0.5的速度向右平移,交AD于点P,交BC于点Q,则当直线AB移动的时间为多少秒时,四边形ABQP恰好为菱形?(精确到0.1秒)
25.(13分)如图11,矩形中,点在轴上,点在轴上,点的坐标是
(-12,16),矩形沿直线折叠,使得点落在对角线上的点处,折痕与、轴分别交于点、.
⑴直接写出线段的长;⑵求直线解析式;
⑶若点在直线上,在轴上是否存在点,使以、、、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若存在,请求出一个满足条件的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6.(13分)是等边三角形,点是射线上的一个动点(点不与点重合),是以为边的等边三角形,过点作的平行线,分别交射线于点,连接.
(1)如图(a)所示,当点在线段上时,
①求证:;
②探究:四边形是怎样特殊的四边形?并说明理由;
(2)如图(b)所示,当点在的延长线上时,
①第(1)题中所求证和探究的两个结论是否仍然成立?(直接写出,不必说明理由)
②当点运动到什么位置时,四边形是菱形?并说明理由
为大家推荐的八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题(苏教版).还满意吗?相信大家都会仔细阅读,考出一个满意的成绩,加油哦!
∴点B的坐标为.…………………………………………………4分
(2)将的坐标代入,得.
解得.…………………………5分
∴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
…………………………………6分
19.解:(1)按要求作图如图1所示,四边形和
四边形分别是所求作的四边形;…………………………………4分
(2)BD≥AC.……………………………………………………………6分
阅卷说明:第(1)问正确作出一个四边形得3分;第(2)问只填BD>AC或BD=AC只得1分.
20.(1)证明:如图2.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B∥CD,AB=CD.……………1分
∴∠1=∠2.………………………2分
在△ABE和△CDF中,
………………………3分
∴△ABE≌△CDF.(SAS)…………………………………………4分
∴AE=CF.……………………………………………………………5分
(2)当四边形AECF为矩形时,=2.………………………………6分
编辑老师在此也特别为朋友们编辑整理了宁城县初二数学下册期末测试题。
寒窗苦读,为的就是在考试中展现出自己最好的水平,大家更应该加把劲,努力学习,认真总结知识点,大量做题,从中找出自己的不足。详细内容请看下文苏州高新区初二数学下册期末测试题。
解答题(本题7分)
22.北京是水资源缺乏的城市,为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促进市民节约水资源,北京市发
改委在对居民年用水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召开水价听证会后发布通知,从
年5月1日起北京市居民用水实行阶梯水价,将居民家庭全年用水量划分为三档,水
价分档递增,对于人口为5人(含)以下的家庭,水价标准如图1所示,图2是小明
家在未实行新水价方案时的一张水费单(注:水价由三部分组成).若执行新水价方
案后,一户3口之家应交水费为y(单位:元),年用水量为x(单位:),y与x
之间的函数图象如图3所示.
根据以上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由图2可知未调价时的水价为元/;
篇11:初二数学下册期末测试题
初二数学下册期末测试题
一、选择题
1.要了解全校学生 的课外作业负担情况,你认为以下抽样方法中比较合理的是( ) A.调查全体女生 B.调查全体男生
C.调查九年级全体学生 D.调查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各100名学生
2.为了了解某市八年级学生的肺活量,从中抽样调查了500名学生的肺活量,这项调查中的样本是( ).
A.某市八年级学生的肺活量 B.从中抽取的500名学 生的肺活量
C.从中抽取的500名学生 D.500
3. 袋子中装有4个黑球和2个白球,这些球的形状、大小、质地等完全相同,在看不到球的条件下,随机地从袋子中摸出三个球.下列事件是必然事件的是( )
A.摸出的三个球中至少有一个球是黑球.
B.摸出的三个球中至少有一个球是白球.
C.摸出的三个球中至少有两个球是黑球.
D.摸出的三个球中至少有两个球是白球.
4、下列约分,结果正确的是( )
A、B、C、D、
5、若 中的x和y都缩小一半,那么分式的值 ( )
A、缩小为原来的 B、不变 C、扩大到原来的2倍 D、扩大到原来的4倍
6、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O,若AC=10,BD=6,则AB的长的取值范围是( ).
A、2
7. 如图.在菱形ABCD中,对角线AC,BD交于点O,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B∥DC B.AC=BD C.ACBD D.OA=OC
8. 如图,矩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CE∥BD,DE∥AC,若AC=4,则四边形CODE的周长( )
A. 4 B. 6 C. 8 D. 10
9. 如图,ABCD是正方形,G是BC上(除端点外)的任意一点,DEAG于点E,BF∥DE,交AG于点F.下列结论不一定成立的是
A.△AED≌△BFA B.DE-BF=EF
C.AF-BF=EF D.DE-BG=FG
第7题图 第8题图 第9题图
10、如图,矩形ABCG(AB
A.0 B.1 C.2 D.3
二、填空题
11.将一批数据分成5组,列出分布表,其中第一组与第五组的频率之和是0.27,第二与第四组的频率之 和是0.54,那么第三组的频率是 _________ .
12.某中学为了了解本校2 000名学生所需运动服尺码,在全校范围内随机抽取100名学
生进行调查,这次抽样调查的样本容量是 _________ .
13、在分式 中,当 时,分式无意义;
14、分式 、、、中,最简分式的个数是_________个。
15.分式 的最简公分母是_____ ___ _.
16、菱形的.两条对角线分别为6cm和8cm,则菱形的面积为_____cm;边长是_____cm,菱形的高是_____cm
17、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内角平分线将对边分成3和5两个部分,则该平行四边形的周长是____________.
18、如图,正方形ABCD中,E为BC延长 线上一点,且CE=AC,AE交DC于F, 则 AFC=_______.
19、设 , ,则 的值等于 .
20.如图,将n个边长都为1cm的正方形按如图所示摆放,点A1、A2、、An分别是正方形的中心,则n个这样的正方形重叠部分的面积和为____________ __(用n的代数式表示);
篇12:关于初二数学下册期末考试卷
一、填空(21分)
1、分式 中的 和 都扩大为原来的2倍,分式的值( )
A.不变B.变为原来的2倍C.变为原来的一半 D.变为原来的4倍
2、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下列条件不能判定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是
A.AB∥DC,AD∥BCB.AB=DC,AD=BC
C.AO=CO,BO=DOD.AB∥DC,AD=BC
3、如图,A、B是双曲线? 上关于原点对称的任意两点,AC∥y轴,BD∥y轴,则四边形ACBD的面积S满足( )
?(A)S=1 (B)?12(C)S=2 (D)S2?
4、、如图,将△ABC沿BC方向平移得到△DCE,连接AD,下列条件能够判定四边形ACED为菱形的是()
A.AB=BCB.AC=BCC.∠B=60° D.∠ACB=60°
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2,2),在x轴上确定一点P,使△AOP为等腰三角形,则符合条件的点P有( )
A.2个B.3个C.4个 D.5个
6、若关于x的方程 有增根,则m的值是()
A.3B.2C.1 D.-1
7、如图,菱形ABCD的周长为16,面积为12,P是对角线BC上一点,分别作P点到直线AB、AD的垂线段PE、PF,则PE+PF等于()
A.6B.3 C.1.5 D.0.75
二、填空(40分)
8、一个纳米粒子的直径是0.000000035米,这个数用科学计数法表示为米.
9、函数 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
10、计算: .
11、直线 经过点(-2,-1),则k= .
12、一组数据1,2,a的平均数为2,另一组数据-l,a,1,2,b的唯一众数为-l,
则数据-1,a,1,2,b的中位数为 .
13、原点到直线 的距离是 。
14、已知 是整数,点( , )在第一象限,则 =分式15、点P到x轴的距离为3,到原点O的为5,且点P在第二象限,则点P的坐标为 .
15、如图,在Rt△ABC中,∠C=90°,AC=4,将△ABC沿CB向右平移得到△DEF,
若平移距离为2,则四边形ABED的面积等于.
16、如图,在Rt△ABC中,∠C=90°,AC=8,BC=6,点P是AB上的任意一点,作PD⊥AC于点D,PE⊥CB于点E,连结DE,则DE的最小值为.
17、如图, 是函数 ( )图象上一点,直线 交 轴于点 ,交 轴于点 , 轴于 ,交 于 , 轴于 ,交 于 .则四边形OMPN的面积为, 的值.
三、解答题(89分)
18、(9分)计算: + ? +
19、(9分)先化简,再求代数式的值: ,其中 =1.
20、(9分)某教师为了对学生零花钱的使用进行教育指导,对全班50名学生每人一周内的零花钱数额进行了调查统计,并绘制了统计表及如图所示的统计图.
零花钱数额(元) 5 10 15 20
学生人数(个) a 15 20 5
请根据图表中的信息回答以下问题.
(1)(3分)求a的值;
(2)(6分)求这50名学生每人一周内的零花钱数额的众数和平均数.
21、(9分)某学校为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派王老师和李老师去购买一些篮球和排球.回校后,王老师和李老师编写了一道题:
同学们,请求出篮球和排球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22、(9分)甲、乙两车同时从M地出发,以各自的速度匀速向N地行驶.甲车先到达N地,停留1h后按原路以原速匀速返回,直到两车相遇,乙车的速度为50km/h.如图是两车之间的距离y(km)与乙车行驶时间x(h)之间的函数图象.
(1)(4分)甲车的速度是 km/h,M、N两地之间相距 km;
(2)(2分)求两车相遇时乙车行驶的时间;
(3)(3分)求线段AB所在直线解析式.
23、(9分)如图,矩形ABCD的对角线AC的垂直平分线EF分别交AB于E,交CDF.
(1)(5分)求证:四边形AECF是菱形;
(2)(4分)若AB=4, AD=8,求四边形AECF的面积.
24、(9分)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y=kx-2与y轴相交于点A,与反比例函数 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相交于点B(m,2).
(1) (4分)求m与k的值;
(2) (5分)将直线y=x-2向上平移后与反比例函数图象在第一象限内交于点C,且△ABC的面积为14,求平移后的直线的函数关系式.
25、(13分)如图,四边形ABCD为矩形,点D与坐标原点重合,点C在x轴上,点A在y轴上,点B的坐标是(8,12),矩形ABCD沿直线EF折叠,点A落在BC边上的G处,点E,F分别在AD,AB上,且F点的坐标是(5,12).
(1)(3分)求点G的坐标;
(2)(5分)求直线EF的解析式;
(3)(5分)坐标系内是否存在点M,使以点A,E,F,M为顶点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若存在,求出点M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6、(13分)如图,动点A(a,b)在双曲线y= (x0)上,以点A为直角顶点作等腰RtSABC(点B在C的左侧,且均在x轴上)
(1) (3分)请直接写出a?b 的值
(2) (5分)若B(-1,0),且a,b都为整数时,试求线段BC的长。
(3) (5分)直线AC与双曲线y= (x0)交于另一点E,问:在点A整个运动过程中,
AC?EC的值是否会发生变化?若不会,请求出它的值;若会,请说明理由。
[关于初二数学下册期末考试卷]
篇13:初二下册历史期末复习试题
人教版初二下册历史期末复习试题
选择题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能充分说明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
A.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土地改革运动 D.三大改造的完成
“紫荆怒放,莲花添彩,港澳回归祖国了!”我国成功实现这一情景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国际地位提高B.综合国力增强C.军事力量强大D.“一国两制”的构想
,海协会、海基会两会领导人第三次会谈在南京举行。“两会”曾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的时间是( )
A.1987年B.1992年C.1993年D.
总结、归类、提炼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某班历史兴趣小组在自主学习时从网络上收集了以下几幅图片,符合这组图片主题的是( )
A.新中国的工业化历程B.外交事业的发展
C.新中国的国防建设 D.现代的社会生活
一位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某次重大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这次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C.第26届联合国大会D.上海APEC会议
“和而不同”是孔子“仁”的思想体现。下列哪些史实符合这一思想主张( )
①万隆会议 ②中美关系正常化 ③我国重返联合国 ④巴以冲突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周恩来说:“你的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呵!”从尼克松与周恩来握手的时刻起“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这次握手”表明( )
A.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B.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D.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
图是1949--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图,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现建交高峰的直接原因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B.中美关系的改善
C.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D.苏联解体
6月11日,“神舟十号”成功发射。这是我国航天技术领域取得的又一突破。追溯历史,上世纪70年代,我国在同一领域取得的成就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中近程地地导弹发射成功
C.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D.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刚刚在贵阳落幕。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科技的力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为发展高新技术实施了( )
A.“星球大战”计划B.“尤里卡计划”C.“希望工程”D.“863计划”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国家实行“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要放在“优先发展战略”的领域是 ( )
A.教育B.高新科技C.高等教育D.电子产业
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深情地阐述了“中国梦”。实现“中国梦”( )
①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②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③与我们每个人的幸福息息相关 ④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D.③④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强调说:英国人不该对香港的回归耿耿于怀,她称赞邓小平的构想是“最富天才的创造。”这一“天才的创造”是指(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十二五”期间,浙江省对口支援西藏那曲地区规划建设项目共65个,总投资约12.4亿元,将全部用于改善民生。援建西藏有利于( )
①消除民族差异 ②民族共同繁荣 ③维护民族团结 ④建设和谐社会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某班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准备利用暑假时间编撰不同时期《革命英烈小传》分册,其中一组搜集到了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毛岸英等英雄人物的相关资料加以整理。该组英烈应属于( )
A.国民革命军北伐英烈B.抗日战争英烈
C.人民解放战争英烈D.抗美援朝英烈
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3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获得了7亿亩土地。土地改革的完成( )
A.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B.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C.建立了土地的公有制D.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设会
我国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的标志性事件是( )
A.新中国的成立B.1953--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
C.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D.1958年“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某同学利用下面三幅历史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
A.抗美援朝B.社会主义改造
C.“大跃进”运动D.人民公社化运动
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B点到C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建设没有计划性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扩展到经济领域
下列内容中,可以证明“1966—1976年的‘“”’是一场内乱”的是 ( )
①掀起夺取党和政府领导权的狂潮 ②迫害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 ③消灭地主阶级 ④国民经济发展缓慢 ⑤教育科学文化事业遭到严重摧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伟大的三个三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在九十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在1919、1949、1979和20谱写的历史乐章的主题分别是( )
A.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振兴、民族崛起
B.民族觉醒、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崛起
C.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崛起、民族振兴
D.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觉醒、民族崛起
1949年10月,面对一个新中国的诞生,诗人胡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表达自己的心声。对于无数人来说,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意味着“时间又开始了”!对此认识错误的是( )
A.前者使中国人民站起来B.前者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C.后者让中国人民富起来D.后者标志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
《联合早报》指出:“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让世界进入中国”开始于( )
A.中美建立外交关系B.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C.香港顺利回归祖国D.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一种贴近现实生活的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它是能够为老百姓带来福祉的现实马克思主义。”“现实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开创者是( )
A.毛泽东B.邓小平C.江泽民D.胡锦涛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遇到姓“社”姓“资”等问题的困扰。对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B.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的讲话
C.中共十三大报告D.南方讲话
列举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2分)
材料一:日本政客一方面表示希望改善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另一方面却在进行有悖于国家关系的正常化的举动,这不禁让人怀疑日本有否认侵华期间所犯的罪行,而这是不为世人所容许的。
——摘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一个国家一旦迷失前进方向,注定会陷入焦躁状态。焦躁又会让其更加起劲地瞎折腾。日本的两出闹剧,就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发生的。不顾亚洲各国的正义呼声和严正抗议,204月23日上午,日本168名国会议员集体到靖国神社拜国。与此同时,日本右翼分子非法进入中国固有领土钓鱼岛海域寻衅滋事。
——摘自《人民日报》
材料三:我们应该把坚持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作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把深化交流合作、推进商业谈判作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途径……协商涉外事务;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年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胡锦涛讲话稿(节选)
(1)结合材料一,写出近代史上日本发动的两次侵华事变。(2分)
(2)结合材料二,说说近代史上台湾与祖国大陆有哪几次分离?(3分)
(3)根据材料三写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是什么?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确立的对台基本方针是什么?(3分)台湾问题和港澳问题有什么不同?(2分)
(4)结合以上材料想一想,日本怎样才能真正同亚洲邻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答出两点)(2分)
问答题
某中学准备开展以“期盼民族复兴、探求强国富民之路”为主题的德育活动。下面是他们收集的相关资料,请用学过的知识来一试身手。(11分)
材料一、1949年9月,毛泽东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说:“……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
——摘编自人民出版社《复兴之路》
材料二、“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1953年1月1日社论
材料三、“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
“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
——l979年1月1日社论
请回答:
(1)标志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历史事件是什么?(1分),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名称是什么?(1分)
(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民族复兴重任。“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是什么?(1分)取得了哪些成果?(举二例即可)(2分)
(3)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作出的伟大决策是什么?(2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到,中国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是什么?(1分)
你一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程有所感悟。请你将自己心中的感想写出来,与大家分享。(3分)
篇14:初二下册语文复习教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 2课时 总第20课时
课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师寄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学习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内在含义以及普遍的现实意义。
2、学习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论证论点的的方法。
3、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从实践中探求真知。
【学习重点】理解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论证论点的方法。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及文章写作背景
丁肇中,美国物理学家。1936年生于密执安州安阿伯。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qr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本文是作者在被《暸望》周刊授予“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时的一篇发言稿,节选时省略的内容是:“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
2、根据注音写汉字或成语填空,并下列词语抄写在横线上。
p ng hung( )( ) ( )手旁观 不知所( ) 一( )风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自读感知:
1、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了全文,说一说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二、研读揣摩:
朗读11-13段,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认为中国学生“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作者认为造成这个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应怎样改变?
2、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3、体会句中加点词的作用。
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4、作者在文中运用了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5、作者说:“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联系实际,谈谈我们在求学过程中如何发扬这种怀疑求真的精神。
三、拓展迁移: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学校的艺术节上,同学们别出心裁,自编自演了许多新颖、有趣的节目。
B、春天的植物园里,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栩栩如生。
C、青少年要正确面对挫折和失败,不能怨天尤人,自暴自弃。
D、旷日持久的战争使阿富汗这个昔日美丽的中亚山国,满目疮痍,民不聊生。
2、写出三句(三则)有关“求知”或“治学”的名言警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实验的过程仅仅是消积的观察。
B、解放军总部授与我一枚荣誉奖章。
C、这件事让我不知所措。
D、我很容幸被邀请去清华大学演讲。
篇15:初二下册语文复习教案
第1课时 《南京大屠杀》 总第 24 课时
课题《南京大屠杀》
教师寄语:学习贵有疑
【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在记叙中穿插议论和抒情的写法。
2、初步了解史实性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
3、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培养爱国情感,揭露日本右翼势力的嘴脸。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在记叙中穿插议论和抒情的写法。。
【学习过程】
一、自读感知:
1、了解历史事实和写作背景: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功陷南京。在以后长达六个星期的时间内,日军对我无辜市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遇难者达30多万人。
“江边流水尽为之赤,城内外所有河渠、沟壑无不填满尸体。”
历史不容抹杀。但是,日本右翼势力长期以来一直企图抹杀这段铁一般的事实,他们声称:经“研究”发现日军在“南京事件”中并没有对当地平民实施有组织的屠杀行为,中国方面应该就 南京大屠杀的事实提出证据;并说如果真有那种“破天荒”的事情,当时的外国随军记者为何没有报道?
难道真是这样吗?
2、自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抄写:
蹂躏 ( ) 褴褛 ( ) 鼓噪 ( ) 蛊惑 ( ) 举世闻名 步履蹒跚( ) 毛骨悚然( ) 令人发指 凶神恶煞( )
惨绝人寰 ( ) 罄竹难书( )
抄写
3、课文揭露了日本法西斯在南京大屠杀中“令人发指的兽行”,细读课文,概括一下课文着重记叙了哪几起大屠杀惨案。
二、研读揣摩:
1、课文引用了美国护士的日记、多家新闻媒体的报道和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的查证等大量史料,在文中标画出来,然后说说在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上,引用这些资料起了怎样的作用?
2、本文在记叙中穿插了精当的议论和抒情,把他们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三、诊断评价:
阅读“半个世纪过去了……怎么走。”
1、找出议论性的句子,并体会其作用。
2、可先辈们痛苦的哀号将永远在我灵魂深处回荡,请同学们体会一下“永远”一词的表达作用。
3、文中说“我又感到欣慰”,“我又感到自豪”,用自己 的话说说作者为什么感到“欣慰”、“自豪”?
4、课文最后说“记住这惨绝人寰的灾难,记住这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它会让我们更加明确今后的路该怎么走。”那么,今后我们的路到底该怎么走。
5、“作为历史的回顾,我们不能只有四大发明、古国文化、开元盛世、丝路花语,也应该有南京大屠杀。”作者把南京大屠杀和四大发明并列,其用意是什么?
四、拓展迁移: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今天不顾亚洲邻国的强烈反对而再度参拜靖国神社,中国驻日使馆新闻发言人黄星原告诉记者,王毅大使针对此事指出,小泉必须承担破坏中日关系的历史责任。
王毅大使表示,中国政府坚决反对小泉首相在任何时间、以任何形式再次参拜供奉着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今天是“神舟”六号飞船胜利返回之日,世界各国与中国人民正在 共同庆贺。小泉此举也是对全体中国人民的严重挑衅。王毅大使强调,小泉必须承担破坏中日关系的历史责任。
结合所学习的知识,请同学们探究一下日本右翼势力企图篡改历史真相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五、课后反思:
史实性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寻找时传祥》
课题《寻找时传祥》
教师寄语:不稳是基础不牢,不明是学问不到。
1、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
2、理解”对比“的手法的作用。
3、理解”寻找时传祥"的现实意义。
初二下册语文复习教案(三)
《 邹忌讽齐王纳谏 》
教师寄语:学习贵有疑
【学习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习重点】借助工具书及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语: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y)丽 朝(zho)服衣冠(gun) 窥(ku)镜
期(j)年 朝(cho)于齐 间(ji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五、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
疏通文意(在括号内解释画线词义;在横线上翻译句子)
邹忌修( )八尺有余( ),而形貌昳丽( )。朝( )服衣冠( ),窥( )镜,谓其妻曰:“我孰与( )城北徐公美?”其妻
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 )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 )。忌不自信( ),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 ),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 )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 )视之,
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 )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
者,私( )我也;妾之美我者,畏( )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 )威王,曰:“臣诚( )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
( )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
( )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 )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
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 )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 )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
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 )于市朝(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
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 )进;期年
( )之后,虽( )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2课时
课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
教师寄语:学习贵有疑
【学习目标】
1、体味本文 的语言艺术教学目标
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分析人物形象,领会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
【学习重点】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第 二 课 时
一、检查学生课后学习情况,教师对本文教学重点予以强调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 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二)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三)一词多义
1、修
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早晨 (zho)
3、孰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同熟,仔细。
4、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 《列子愚公移山》 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确实、的确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篇16:4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期末复习
4年级数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一单元)
1、加、减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3)已知两个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4)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就减数……。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5)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6)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差=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
(3)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4)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5)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积=因数×因数
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6)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7)有余数的除法,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2、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3、四则混和运算的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先乘除,后加减)
(3)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后算括号外面的。
4、有关0的计算
①一个数和0相加,结果还得原数:
a + 0 =a 0 + a = a
②一个数减去0,结果还得这个数:
a - 0 = a
③一个数减去它自己,结果得零:
a - a = 0
④一个数和0相乘,结果得0:
a × 0 = 0 ; 0 × a = 0
⑤0除以一个非0的数,结果得0:
0 ÷ a = 0 ;
⑥ 0不能做除数:
a÷0 = (无意义)
5、租船问题。
解答租船问题的方法:先假设、再调整。
4年级数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二单元)
1、正确辨认从上面、前面、左面观察到物体的形状。
2、观察物体有诀窍,先数看到几个面,再看它的排列法,画图形时要注意,只分上下画数量。
3、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图形有可能一样,也有可能不一样。
4、从同一个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所看到的图形有可能一样,也有可能不一样。
5、从不同的位置观察,才能更全面地认识一个物体。
4年级数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三单元)
1、加法运算定律:
①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a+b=b+a
②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
(a+b) +c=a+(b+c)
③加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如:165+93+35=93+(165+35)
2、连减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那两个数的和。
a-b-c=a-(b+c)
3、乘法运算定律:
①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a×b=b×a
②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积不变。
(a×b) ×c=a×(b×c)
乘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如:125×78×8的简算。
③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a+b) ×c=a×c+b×c
4、连除的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a÷b÷c=a÷(b×c)
5、有关简算的拓展:
102×38-38×2
125×25×32
37×96+37×3+37
125×88
3.25+1.98
10.32-1.98
易错的情况:
0.6+0.4-0.6+0.4
38×99+99
4年级数学期末复习资料(第四单元)
1、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
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
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三位)小数……
所以,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如:
0.5表示(十分之五),
0.05表示(百分之五),
0.25表示(百分之二十五),
0.005表示(千分之五),
0.025表示千分之二十五)。
2、小数点前面的数叫小数的(整数)部分,小数点后面的数叫小数的(小数)部分,
3、小数点后面第一位是(十)分位,十分位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又可以写作0.1;
小数点后面第二位是(百)分位,百分位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又可以写作0.01;
小数点后面第三位是(千)分位,千分位的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又可以写作0.001……
如:20.375,十分位上的3,表示3个(十分之一);百分位上的7,表示7个(百分之一);千分位上的5,表示5个(千分之一)。
4、小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10个千分之一是1个百分之一,10个百分之一是1个十分之一,10个十分之一是整数1,或10个0.001是1个0.01 ,10个0.01是1个0.1, 10个0.1是整数1……
5、读小数时,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去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一个数字。
如:31.031读作:三十一点零三一
6、写小数时,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小数点写在个位的右下角,小数部分要依次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如:一百二十点零零九八
写作:120.0098
7、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小数的性质。
如:
0.2= 0.20 = 0.200 =0.2000 =……
1.05=1.050 =0.0500 =0.0500=……
1.080=1.08
10.0800=10.08
100.080000= 100.08
8、小数大小的比较:
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那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部分,十分位相同,就比较百分位,百分位也相同,就比较千分位……
9、小数点的移动:
(1)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相当于把原数乘1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移动两位,相当于把原数乘10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移动三位,相当于把原数乘100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
(2)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小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10;移动两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0,小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100;移动三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00,小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1000……
10、不同数量单位的数据之间的改写:
低级单位数÷进率=高级单位数
当进率是10、100、1000……时,可以直接利用小数点的移动来换算。
11、求近似数时: 保留整数,就是精确到个位,看十分位上的数来四舍五入;
保留一位小数,就是精确到十分位,看百分位上的数来四舍五入;
保留两位小数,就是精确到百分位,看千分位上的数来四舍五入。
(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12、为了读写方便,常常把非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改写时,只要在万位或亿位的右边,点上小数点,在数的后面加上“万”字或“亿”字
【初二数学下册期末复习课堂教案】相关文章:
5.期末复习教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