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小学语文《三峡之秋》教案

小学语文《三峡之秋》教案

2022-09-09 08:22:3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青意留”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小学语文《三峡之秋》教案,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小学语文《三峡之秋》教案,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小学语文《三峡之秋》教案

篇1:小学五年级语文《三峡之秋》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4、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体会祖国山河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师生共同交流课下搜集的关于三峡的资料,可以是文字资料,可以是照片,也可以谈谈自己游览三峡的'感受。教师酌情补充。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让学生说说自己通过预习得到的收获。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哪些特点。

这篇课文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写,写了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下列特点:

早晨:清新而明净,明朗

中午:热烈

下午:平静、轻缓

夜:沉沉欲睡,惊醒

3、朗读课文

三、深入学习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阅读课文,思考并讨论;课文是如何具体地写三峡一天中的美景的?把你喜欢的句段找出来,读一读,加以体会。

2、学生自学,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讨论结果。

4、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四、布置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观看三峡风光片。

教案点评: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了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略读课文仍要放手让学生自学。导入新课时,师生共同交流课下搜集的关于三峡的资料,可以是文字资料,可以是照片,也可以谈谈自己游览三峡的感受。

第二步,让学生说说自己通过预习得到的收获。深入学习阶段,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思考并讨论;课文是如何具体地写三峡一天中的美景的?把你喜欢的句段找出来,读一读,加以体会。最后观看三峡风光片,增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篇2:小学五年级语文《三峡之秋》精选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学习课文,把握三峡景物在一天中的不同特点。

2.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优美、清丽的语言;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写景抒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抓住文章的感情脉络,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对长江、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激发学生对长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难点 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及具体描写景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理解课文

2.带领学生扫清字词障碍,积累美词佳句

3.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三峡秋天的美 重点难点 了解三峡秋景的美,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三峡群峰秀丽、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古往今来,关于它的诗作竟然有近万首。唐朝最伟大的诗人李白就曾写过《早发白帝城》这首诗,三峡到底有什么魅力吸引无数文人墨客驻足流连,抒情感慨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三峡,领略三峡秋天的神韵。

二.初读课文,了解写作顺序 三峡之秋就是三峡的秋天,在作者的眼中三峡的秋天是怎样的呢?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去感受一下作者笔下的三峡之秋。 (生自由读课文) 谁愿意说说,作者眼中三峡的秋天是怎样的? 我觉得是美丽的。 三峡秋天的美充满了什么气息?是一种什么样的美? 成熟的秋天的气息;一种成熟的美。 你从哪儿找到成熟这个词的?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是的,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就概括了三峡秋天总的特点:成熟美,那三峡秋天的这种成熟美又是通过哪些景物体现出来的呢?我们一齐来读读第一段。 (生齐读课文第一段) 第一自然段重点描写了哪种景物,都写了它们的什么? 重点写了橘柚树,写了橘柚树的叶子和果实。 那绿得发黑的叶子,那由青变黄的果实都散发出秋天的成熟的气息。那三峡秋天的这种成熟美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体现出来的呢?请同学们再来浏览全文,并画出相关词语。 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时间词有早晨、中午、黄昏和夜晚。

三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三峡秋天的美景 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再现了三峡秋天的美景,在一天的不同时段,三峡风光各异,各具特色。就让我们迎着晨光出发,来到三峡,你将看到怎样的景象呢?同学们在文中找找三峡秋天的早晨有什么特点?自由读一读,并画出相关语句。 我觉得三峡的秋天是明丽的。我从“透明的露水露水闪耀着“这句话感受到了一种明亮和美丽。 我从“橘柚树上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感受到了。闪烁着阳光,特别明亮,而绿色的叶子,金色的果实当中感受到特别美丽。 橘柚树上透明的露水,闪烁的阳光,绿色的叶子,金色的果实,正好构成了一幅明亮的三峡晨景,能通过你的朗读体现出来吗?(生齐读第二自然段)早晨的三峡是明丽的,其它时段的三峡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现在请你默读课文的3~5自然段,并画出相关语句。(生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

中午的三峡是热烈的。我从“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感受到长江的热烈。这时的长江很有气势,波滔翻滚。在其它两个时段也有对长江的描写,你能找到吗?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小溪。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自由读读这三句话,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前两句运用了比喻,后一句是拟人。

表现的景物的特点一样吗?不一样,第一句表现了长江中午的热烈,第二句表现了长江黄昏的平静,第三句表现了夜晚长江的宁静。同样是写长江,由于作者巧用修辞手法就表现出景物不同的特点。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长江中午的热烈,全班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及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三峡秋天很美。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感受三峡秋天的美。

二、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在其它两个时段中还描写了哪些景物? 还描写了雾。 雾给你一种什么感觉? 朦朦胧胧的感觉。 还有哪些景物? 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还有过路的驳船。 驳船的汽笛响起,岂不是打破了夜的宁静?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更突出了夜的宁静。 这种写法叫做以动衬静。你瞧,那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多像长江朦胧的睡眼呀!能读出这种静谧的感觉吗? (生齐读第5段) 这一夜正是中秋之夜,这样的夜晚有一样景色不得不提,那就是——月亮。现在请你听老师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边听边想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我仿佛看到了一轮皎洁的月亮正从天边升起。 我仿佛看到了一座雾蒙蒙的山上挂了一轮圆圆的月亮。 我仿佛看到了一轮明亮的月亮,月亮里的嫦娥仙子正在翩翩起舞。 同学们可真有想像力,这么美的月色你想用一个什么样的词来形容呢? 皎洁、美丽、神奇、神秘、陶醉------- 把你们的感受融入到你们的读书声中,齐读“这时--------------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

三、总结拓展,升华主题

思考: ⑴.在美读课文中我们尽情陶醉在三峡之秋的美景中,流连忘返。那么作者在字里行间传递了怎样的感情? (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⑵.同学们想一想,结尾去掉行吗?为什么? (照应开头,具体说明作者观察到的三峡之秋的时间。)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三峡渡过了一整天,回顾整个行程,留在你脑海中最美最深的画面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地表达出来,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三峡之秋的美。(⑴。温柔的阳光,橘柚的清香,清新的空气,奔腾的江水。这里是世间桃源,人间圣地。⑵、这里有最神秘的夜晚,有奔腾的江水,有最清爽的早晨,这里是美丽的地方。中秋到,来三峡,来天堂。⑶、三峡风光无限好,浪花送你到巫峡。午后三峡静而缓,月光朦胧似流水。)

五、作业设计

回家后,请你做一做小导游,将你领略到的三峡美景介绍给爸爸妈妈。

六、板书设计

篇3:小学五年级语文《三峡之秋》精选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4、通过自我批注与诵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感受三峡秋天独特的美,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

5、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三峡群峰秀丽、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你们可曾想到,古往今来,关于它的诗作竟然有近万首。唐朝最伟大的诗人李白就曾这样过《早发白帝城》这首诗,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吟诵: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三峡到底有什么魅力吸引无数文人墨客驻足流连,抒情感慨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三峡,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板书课题)

二、交流所收集的有关三峡的资料,对三峡有个了解。

本文写的是三峡秋景,那三峡在哪儿?它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通过预习你对它有哪些了解呢?学生介绍资料,教师概括性地对学生的介绍进行评价。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师生合作理解橘柚树、云母石、素锦

2、再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1)学生先自由读课文,独立思考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集体交流

四、再读课文,初步感受三峡的美

1、默读课文,想想三峡的秋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自由回答

2、、谁来说说三峡的秋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是的,三峡秋天的美,无处不在。(板书:美)课文又是按什么顺序写出了三峡秋天美丽景色的呢?让学生再次浏览课文并回答。

3、让学生用横线画出体现时间顺序的词语,谁找到了?

4、小结:课文就是按时间顺序,描写了三峡秋天早晨、中午、下午到夜的景色。(板书:早晨、中午、下午、夜)

五、学习第一自然段

1、三峡的秋天有着怎样的气息呢?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总起全文告诉了我们。请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找到三峡秋天总的特点。

2、学生汇报:成熟

3、作者正是抓住了橘柚树的变化,让我们知道:三峡已经是——秋天了。

六、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三峡的秋天来了,作者按时间顺序将三峡不同时间段的美丽用具体的语言来进行了描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美读具体的句子,感受三峡的美。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三峡之秋这篇课文按什么顺序描写了三峡不同的景色?告诉我们三峡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

二、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早晨

1、现在就让我们随着作者走进三峡的一天,从露水闪耀的清晨开始,去细细品味它的魅力。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三峡早晨的段落,从书上找一个词语来体现三峡早晨的特点(明丽)

2、那哪些词语或句子能体现明丽的特点?说一说。

3、在橘柚树的变化中,让我们感到早晨的三峡是明丽的。(板书:橘柚树——明丽)早晨的三峡,色彩斑斓,明净艳丽。请大家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一读。

4、谁想把你感受到的美,读给大家听?指名读。请大家像他那样美美的读一读这个自然段。

5、我们刚刚学习了三峡之秋早晨的这一段,你们说说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这部分?

6、生汇报学习方法。(读-找-说-读)

7、大家学得很用心,那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些要求,去自学后面的三个时间段,并在书上用笔将描写的特点勾出来,一会儿进行汇报。

中午

1、谁来读读三峡中午的景色?指名读文

2、谁愿意把你的感受和大家一起分享?写出了三峡中午的什么特点(热烈)?描写了哪些美景(阳光、长江),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3、学习比喻句,理解“呼啸”感受热烈的气氛,谁能把你感受到的热烈读出来?指名读读文。

4、这么热烈的气氛请我们男同学来读一读,女同学静静的听,感受感受我们男同学热烈的气势。

下午

1、刚刚我们还沉浸在三峡中午热烈的气氛中,此时太阳渐渐西斜,已经是下午了。请同学们默读下午的这部分,想想下午的三峡有什么变化?(雾升起来了,长江平静了)学生汇报

2、看看这段话,哪个字能体现出影子的动态?( “拥”形象地写出了影子的动态,也显示出雾中三峡的宁静。怎么来处理这个拥字)此时,笼罩着一层雾的三峡就像一位穿着纱衣的仙女,朦胧而优雅。请女同学来读。

1、走过白天的明丽和热闹,三峡的夜终于来了。想一想,三峡的夜又给你带来哪些特别的感受呢?(特别的宁静如沉沉欲睡、都像惊醒了一般)

2、谁来读读这段话,读出夜的宁静来。指名读。

3、三峡的夜是如此的宁静而当一轮明月渐渐升高,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指名读第6自然段

4、读得真不错,那么从这个自然段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5、在这个自然段的最后,作者用了“像……又像”两个比喻,把月光的清冽展现在我们面前。那你能用“像……又像”说句话吗?生造句

6、作者也正是抓住了月光的特点,运用生动恰当地比喻将月光的美,描写得淋漓尽致,让我们遐想连篇。在这部分,作者还用了几个动词,形象地体现了山的高耸、月的清冽,看看谁能先找到?(泻、飞降、挂)

7、对了,作者以动写静,让文章更生动。我们细细欣赏了月夜,体会到月亮的色彩、形态是那么素淡优雅、超凡脱俗。那你能把你体会到的美,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谁来试试。生读文,互相评价。

8、这么美的月夜,请我们班朗读的的同学来范读一下,大家仔细听感受他读时的语调和语速。

9、生齐读。

真令人陶醉!老师仿佛看见一轮明月高高的挂在空中,这一天,正是——中秋。课文前面告诉我们时令是秋天,结尾在具体点明是中秋,首尾呼应。中秋的三峡时而宁静轻柔,时而翻滚呼啸,能够随时间不停地变换自己的身份,从容大方,变化自如,所以作者说三峡的秋天充满了——成熟的气息。

三、积累内化,回归美

1、三峡成熟的美在作者笔下是多姿多彩的,让我们赞叹不已。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么美呢?

2、看来同学们对三峡的美感受都很深,纵然我们有千言万语,也说不尽对三峡的赞美。课后让我们再感情地读读课文,选择喜欢的段落背一背。

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早晨——橘树树明丽

中午——长江热烈

下午——雾青色而透明

夜晚——长江宁静

月神秘

篇4:小学五年级语文《三峡之秋》精选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抓住景物在特定时刻的特点,按时间顺序写景的方法。

2 、了解本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二)基本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德美育目标

1 、反复阅读课文,体味课文的语言美。

2 、领略长江三峡秋天中的成熟、热烈的气息。

学法指导

• 学生熟读课文,初步弄懂文章的结构层次。

• 采用讨论法,找出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语段并分析其作用。

• 点拨法,学生对课文中的质疑部分教师可适当点拨。

3、本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课文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特点和作用,并能应用到写作中去。

复习旧课

说说《天山景物记》 一文语言清新、优美、洗练,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具有感人的魅力。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这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描绘了中秋这一天从早晨到夜晚三峡景色的变化。作者以时间变化为写景顺序,抓住景物在特定时刻的动静特点,并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结合起来,把三峡一天不同时间的景色,描写得生动逼真,富有特色。

(二)作者简介

方纪,原名冯骥,河北束鹿县人,现代作家。 1919 年生, 1936 年参加革命, 1939 年到延安,曾在文协、马列学院和《解放日报》社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任热河省文联主席。解放战争时期,到前线任随军记者,在冀中文联,《冀中导报》等处工作。解放后任《天津日报》文艺部主任、天津市文化局长、作协天津分会主席等职。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老桑树底下的故事》,中篇小说《不连续的故事》,长诗《大江东去》,评论《学剑集》。散文特写集《挥手之间》。

(三)背景介绍

《三峡之秋》写于 1956 年 10 月,全文约一万字,主要写人事;而写秋景只是一个“引子”,由秋景引出人事。这里节录的仅是开头几个自然段。

(四)课文分析

一、节录部分一开头,就点出“三峡已经是秋天了。”作者接着抓住大江两岸的橘柚树写秋,橘柚树的叶子虽然还绿得发黑,然而枝头已经挂满了累累的果实,并且正由青变黄,散发出清香。这是一个成熟的季节、丰收的季节。用疏笔概写三峡之秋,使人领略三峡成熟的气息。

课文写的是中秋这一天,作者按时间顺序分别用“早晨”、“中午”、“下午”、“夜”这些词语交代了时间,并且用这些词语作为段落的开头,划出了时间的阶段,明确地显示了文章的层次段落。

1 、早晨。作者在这个特定的时刻抓住了三件景物的特点去描写:露水——透明闪耀;峡风——徐徐清凉;太阳照耀下的橘柚树——绿叶金实,闪烁着阳光。三峡之晨的景色特点是明丽。此段中也有动态描写,如“橘柚树上撒了一层洁白的霜”,“太阳出来,露水消逝了,橘柚树闪烁着阳光”等。

2 、中午。主要写长江在阳光照耀下的色彩(金鳞)、水势(翻滚、呼啸、奔腾)和反光(激荡、跳跃的光辉,投向峭壁)。重点是动态描写,它所显示出来的三峡中午的特点是热烈。

3 、下午。主要写长江在黄昏中的色彩(青色)和江面上的倒影(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拥上江心)以及长江的流势(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小溪)。三峡黄昏的景色特点是平静而轻缓。这一部分中,“峡里早升起一层青色的雾”、“两岸峭壁的倒影”、“一条明亮的小溪”都是静态描写。不过这里的静态描写却能给人动态的感觉,而作者写的动态景物又能给人以静态的感受。例如“两岸峭壁的倒影”本来处于静态,作者却写作“一齐拥上江心”,化静为动;“江面”本处于动态,作者却把它写成“只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又给人以静感。静中有动,动中含静,动静结合,作者描写的景色有立体感。

4 、夜。这一部分作者写了两个自然段,前一自然段扣着“夜”写了三种景物:渔火灯标接连亮起;长江眨着眼睛沉沉入睡;驳船的汽笛惊醒长江。后一自然段也紧扣住“夜”写景,一写这里山高、谷深、天小、月升得迟;二写两种对比得异常明显的景物;月光、山影给人的特殊感觉,令人激动,感人至深。三峡夜间的景色特点是宁静。

文尾用一句话点明了这一天“正是中秋”,呼应了开头。

二、《三峡之秋》节选部分重点在写中秋之日一天四时景色的变化,描写景色的特点,除抓住景物在特定时刻的特点外,作者把对景物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交互结合使用,时而呈现静态又时而表现为动态,栩栩如生,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第二自然段,三峡晨景作者主要是采用静态描写,如橘柚树的露水像“洁白的霜,新鲜而明净”,“橘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写出了静态中景物的色彩、形态,显示出“明丽”的特点。但这静态中又有动态,如从“露水闪耀着”到“露水消逝了”,从“太阳出来”到橘柚树上“闪烁着阳光”,都显示出露水和太阳的变化。第三自然段主要是动态描写,如“阳光在水面上的跳跃”,长江“像一条锦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把它那激荡的、跳跃的光辉,投向两岸陡立的峭壁”,写出了长江流水的动荡、激烈,从而显示出“热烈”的特点。

本文中更为巧妙的是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紧密结合,表现在写静态的景物给人以动的感觉,写动态的景物又给人以静的感觉,从而更加突出景物的某种特点。如“两岸峭壁的倒影”本来处于静态,却写成“一齐拥上江心”,具有动态;“江面”本来处于动态,却写成“只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呈现静态。这样就写出江面变得窄小是由于倒影拥挤的结果,从而突出了黄昏中峭壁的高大和长江流水的平静。再如,山是静止的,却“仿佛就要扑跌下来”,月光也是静止的,却像瀑布飞降,像素锦挂起,都是把静态写成动态,这样反倒衬出了长江流水的动态。

相关知识

1 、 对方纪的评价

方的才气很大,也外露。他的文章,不拘一格,文无定法,有时甚至文无定见。他常常是党之所需,时之所尚,意之所适,情之所钟,就执笔为文,洋洋洒洒。

文如其人,对方来说,尤其明显。他的散文,视野很广阔,充满真挚和热烈的感情。他的文字流畅而美丽,给人以淙淙流水的音响。(孙梨《方纪散文序》)

2 、关于《三峡之秋》

《三峡之秋》写与 1956 年 10 月。同年,还写过《长江行》、《枇杷山公园即景》等跟长江有关的文章。《三峡之秋》约万字,分三个部分,主要是写人事,写秋景只是一个“引子”,由秋景引出人事。但这个引子有相对的独立性,选为教材,也很完整。

3 、补充注释:

( 1 )累累,音 l ě il ě i ,这里是指果实叠加在一起的样子。

( 2 )云母石:矿石,主要成分是硅酸盐,白色、黑色,带有深浅不同的褐色或绿色。耐高温,不导电,能分裂成透明的可以弯曲的薄片,是重要的电气绝缘材料。

篇5:三峡之秋教案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知识目标: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景物的方法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3。能力目标: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

教学重点:

作者如何描写三峡不同的景色的及修辞手法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描写三峡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色的。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田。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今天,让我们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板书)

二.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长江三峡的.资料。

三.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易读错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1.易错的字

橘柚陡峭累累巨蟒荡漾光晕驳船摇曳谷壑清冽

2.词语解释

陡峭:(山势等)坡度很大,直上直下的。

累累:接连成串

摇曳:摇荡

宛若:宛如;仿佛。

谷壑:山谷,山沟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1、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画出体现顺序的词语。

2、课文描写了一天中三峡景物的哪些特点?

3、读读文章开头和结尾的话,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五.全班交流、探究。

交流时教师进一步提示:课文描写了三峡在中秋这一天的景物变化,读一读,说说早晨、中午、下午、夜晚分别重点写了什么景物,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划出重点词语。全班讨论,得出结论:

(1)总写三峡秋景,抓住了成熟的特点。通过橘树、柚树的叶子、果实来表现成熟的秋景。

(2)早晨重点写橘柚树,写树上露水的变化(由像洁白的霜到消逝),在初升太阳照耀下的色彩(绿叶金实),显示了三峡之晨的特点:明丽。

(3)中午重点写长江,写长江在阳光照耀下的色彩(金麟),水势(翻滚、呼啸、奔腾),辉映峭壁,峡谷波光荡漾,显示了三峡中午的特点:热烈。

(4)下午重点写雾,写青色的雾使峡里黄昏来得特别早,峭壁的倒影使长江变成小溪,显示了三峡黄昏的特点:青色而透明。

(5)夜先写长江,写长江的宁静(沉沉欲睡),写长江的偶然被惊动(驳船驶过时,渔火和灯标轻轻地摇曳),显示了三峡夜间的特点:宁静。重点写峡谷,写三峡月出,抓住山高、谷深、天小的峡谷特点,写月亮的出现、色彩和形态。写月光像“一道道瀑布”,“像一匹匹素锦”,突出三峡特点:宁静而神秘。

六.学生小结

学生谈本课时的收获,主要领悟写景要抓住景物特点来写。

教后记: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上节课的内容

复习提问: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景色的?

景色的特点是什么?

二.探究学习

深入阅读课文,并讨论交流以下问题:

1.本文在写景中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并体会它的作用?

比喻:“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把长江比喻成巨蟒,表现出了长江宏大的气势。

拟人:“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赋予长江以生机和灵性

2.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这一天,正是中秋。”可不可以删掉?为什么?

三、朗读练习

你最喜欢这几个时间段里哪个景物?你能读读吗?同学评议。

指导朗读:朗读的时候应想象文中描述的情景,带着喜爱、欣赏的感情来读。在读不同的段落时注意语调、语速的变化。例如读早晨的三峡,语调应是轻快的,这样才能把三峡明丽的特点展现出来。读中午的三峡,语速应快一些,语气是热烈的。读夜晚的三峡,语速应慢下来,体现三峡的宁静之感。

四、拓展学习:

模仿本文写法,写一个片段:《校园秋色》或者是《哈尔滨之秋》要求进行细致的观察,写出具有本地特点的秋天的景色。并能够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写完后出示一两篇,进行交流。

五、教师小结

壮美的三峡让作者感慨万千,在这美好的团圆的夜晚,他思念着没有回到母亲怀抱的亲人。就让我们共同企盼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吧!

板书设计:

篇6:三峡之秋教案

早晨——橘树明丽

中午——长江热烈

下午——雾青而透明

夜晚——长江宁静

峡谷神秘

教后记:

篇7:《三峡之秋》

早晨――橘树明丽

中午――长江热烈

下午――雾青色而透明

夜晚――长江宁静

峡谷神秘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8:小学语文第九册说课稿《三峡之秋》

一、说教材

《三峡之秋》一课是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方纪先生用他的亲身感受,向我们介绍了雄奇壮丽的三峡景色。作者按照早晨—中午—下午—夜晚这一时间顺序,抓住不同时间景物的特点,描写流畅,韵律感强烈,琅琅上口,适合学生朗读。学生自读课文,既让学生受到三峡美景的熏陶,培养审美情趣,又让学生在新闻记者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是这一单元的自读课文,针对文章特点、单元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来按时间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贪图三峡之秀丽雄奇的美景,产生热爱三峡,热爱祖河山的感情。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抓住景物进行观察的方法是本课的重点。

二、说教法

为完成本课时教学目标,突破难点,宜将情境教学法贯穿始终,并辅以重点词语突破,图文结合,反复阅读等教学方法完成本课时教学。

三、说方法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所以本课时可引导学生应用“谈→思→议→读”,即:“初步了解深入体会→评议提高→诵读升华”这一学习方法,学习本课时内容。

四、说程序

(一)创设情境感受美

1、虽然巫溪地处三峡库区,但学生几乎都没有切身体验过三峡的雄奇壮丽。因此,授课时可用1、语言描述激发学习兴趣(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里。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2、听学生介绍搜集的资料。

3、欣赏《三峡风光》等三个步骤,逐步引入本课教学。

(二)凭借情境鉴赏美

在学生进入情境后,可引导学生按以下方法去鉴赏美。

教师把录像定格、让学生说出三责秋天的景物特点,并抓关键词句学文,重视比喻句的学习,抓住词句的形象点现象,体会景物的特点。

具体学习过程:

①出示学习方法的要求:在书上圈圈重点词、划划重点句,注注自己的想法。你知道作者写一天中的哪些影响,它们有哪些特点吗?

②按照谈—思—议—读的方法,全班同学一起学习课文的第一段。(成熟—果实累累—喜悦)。

③学生按照上述要求选择最喜欢的部分自学,然后全班交流汇报,出示课件、感情朗读。

④谈感想:三峡的孩子爱三峡。孩子们读了《三峡之秋》后一定有很多想法,告诉老师和同学们好吗?出示课件《山峡风光》,配乐《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五、板书设计

早晨→明丽

中午→热烈

下午→明亮

夜晚→清冽

为您服务!

篇9:小学《三峡之秋》课文

小学《三峡之秋》课文

这些树,生长在陡峭的山岩上,叶子也如同那青色的岩石一般,坚硬、挺直。越到秋天,月亮们越显出绿得发黑的颜色;而那累累的果实,正在由青变黄,渐渐从叶子中间显露出来。就在这时候,月亮们开始散发出一种清香,使三峡充满了成熟的秋的气息。

早晨,透明的露水闪耀着,峡风有些凉意,仿佛满山的'橘树和柚树上撒下一层洁白的霜,清新而明净;太阳出来,露水消逝了,橘树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三峡中又是一片秋天的明丽。

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而一面又把那激荡、跳跃的光辉,投向两岸陡立的峭壁。于是,整个峡谷,波光荡漾,三峡又充满了秋天的热烈的气息。

下午,太阳还没有落,峡里早起了一层青色的雾。这使得峡里的黄昏来得特别早,而去得特别迟。于是,在青色的透明的黄昏中,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拥向江心,使江面上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小溪。

夜,终于来了。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接连地亮起;连同月亮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光晕,使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只有偶尔驶过的赶路的驳船,响着汽笛,在江面划开一条发光的路;于是渔火和灯标,都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地摇曳。

也许由于这里的山太高,峡谷太深,天空太狭小,连月亮也来得很迟很迟。起初,峡里只能感觉到月亮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而不知在什么时候,月亮忽然出现在山上。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像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一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亮,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月亮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凌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

篇10:六年级语文上册三峡之秋公开课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三峡之秋公开课教案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作家方纪写的一篇描写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的散文。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激发学生对长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对本课中比喻句的理解是学习难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激发对长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关键处处理:

组织学生召开歌颂母亲河的诗文朗诵会,激发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VcD、风光片《长江》、录音机、磁带、有关长江三峡的资料等。

学生:查阅有关长江三峡的资料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

教学过程:

一、录相导课,激发兴趣。

1.播放电视风光片《长江》中有关三峡的`片断,教师适时给以介绍,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

2.出示有关三峡图片,师生共同介绍长江三峡,对长江三峡有一个全面的完整的认识。

3.作家方纪也到过三峡,并且写下了优美的散文《三峡之秋》,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一起领略三峡的秋天的美丽景色。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了解写作顺序。

1.自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词。

2.全班交流,学习生字词语。

3.指读课文,思考回答: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景色的?划出表示顺序的词语。

三、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

1.自读课文,思考讨论:作者抓住了三峡不同时间的什么景色来描写的?有什么特点?

2.全班交流,注意引导学生说清楚描写的是什么景色,抓住了什么特点来写的。

3.在交流的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四、课时小结。

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时间景色

早晨明丽露水橘柚树

中午热烈阳光长江

下午平静雾倒影

夜朦胧月亮月光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积累优美词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背诵课文,理解比喻句,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句。

1.这篇课文,语言非常优美,特别是运用了许多比喻句,给文章增添了色彩。请找出文章中的比喻句,分清主体喻体。

2.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3.全班交流,讲清主体喻体,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些语句。

二、再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

1.阅读丁丁、冬冬的视角,自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

2.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全班交流。

三、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1.自己选择喜欢的段落,练习背诵。

2.配乐指名背诵,同位互相检查,看看谁背过了一些段落。

四、质疑问难。

五、课时小结。

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语句优美比喻句

作业设计:

预习下一篇课文。

篇11:三峡之秋(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三峡之秋》教案设计

班级 科目 课题 课型 课时

五〈1〉班 语文 三峡之秋 自读课文 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齐读、默读、自由读、选择读等多种读法,有感情地阅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按时间顺序写作的方法,掌握文中采用的修辞手法。

3、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

4、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5、培养学生感受美和欣赏美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三峡秋天的景色特点。

2、体会按时间顺序写作的方法。

3、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4、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对三峡做总体上的了解。

2、通过各种读法,有感情地阅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按时间顺序写作的方法,掌握文中采用的修辞手法。

4、培养学生感受美和欣赏美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按时间顺序写作的方法,掌握文中采用的修辞手法。

2、培养学生感受美和欣赏美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三峡图片。

教学过程:

1、 导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去过长江吗?领略过长江三峡的美吗?无论你们有没有去过长江,相信你们都知道,是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我们每一位华夏儿女。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今天,同学们愿不愿意跟文老师一起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呢?”(板书:三峡之秋)

如果有学生去过三峡并有诉说的欲望的话,可以请一个代表做简单的介绍,然后老师引导学生更深入了解。

2、学生展示课前利用从网络或书本等地方搜集、整理的长江三峡的有关资料或图片。

3、初读感知,从整体上感悟美。

学生齐读题目。找出题目中的关键字“秋”。

全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感悟三峡之秋的美丽。

4、默读课文,找出让你印象最深刻,感觉最美丽的一段。

学生就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读出三峡之秋的美感。

说出喜欢这一段的原因。

5、带着以下问题自由阅读课文。(课件展示阅读要求)

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作?你是从哪些地方发现的?

假如你是一位摄影师,你愿意拍下三峡哪一幅风景?为什么?(过程中指导修辞手法的运用)

读读文章开头和结尾的话,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小组交流)

6、下课前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14、 *三峡之秋

早晨:

中午:

下午:

夜: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

2、通过齐读、默读、自由读、选择读等多种读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感受美和欣赏美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

2、培养学生感受美和欣赏美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1、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2、带着问题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课文描写了一天中三峡的哪些特点?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来说。(反复朗读重点语句)

朗读的时候应想象文中描述的情景,带着喜爱、欣赏的感情来读。在读不同的段落时注意语调、语速的变化。例如读早晨的三峡,语调应是轻快的,这样才能把三峡明丽的特点展现出来。读中午的三峡,语速应快一些,语气是热烈的。读夜晚的三峡,语速应慢下来,体现三峡的宁静之感。

3、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介绍自己事先从家里带来的景物照片。教会学生抓住事物特点描述景物的方法。

4、学生回顾学习了这篇课文的哪些知识,谈谈三峡的秋天给自己的总体感觉。

老师做总结--发现美,欣赏美,体验美,世界处处充满美。

5、以朗读课文结束课。

板书设计: 14 *三峡之秋

早晨: 清新而明净 明朗

中午: 热烈

下午:平静、轻缓

夜: 沉沉欲睡 惊醒

[三峡之秋(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12:三峡之秋(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默凡

课型:阅读课

课时:1课时

学习目标

1.自学本课的生字新词,认识6个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再读中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变化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掌握课文叙述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变化特点。

教具准备:图片 录像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介绍课前学生搜集的有关三峡地理位置和三峡风光的资料。通过交流是学生理解“三峡”的名称,了解三峡的地理位置和长江三峡工程。

(2)播放录像,展示三峡风光,把学生带到美丽迷人的情境之中,引导学生欣赏。

你觉得三峡的风光怎样?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引导学生抓住两岸险崖陡立,滩多流急的特点来描述。

(3)、板书课题,明确这是一片略读课文, 同学们要尝试着自己去读懂课文。

1、 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 指名初读课文。

3、 莫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写了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那些特点?

二、 研读疏导,读中感悟。

1、 自读自悟。

默读课文,画出你喜欢的句子,想一想你是怎样理解的,再多读几遍。学生莫读课问候,在喜欢的句子旁边写出自己的理解。

2、 小组交流。

3、 全班交流。

重点知道读懂以下几个句子。出示幻灯片(1)、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刘区;而一面又把那激荡、跳跃的光辉,投向两岸陡立的峭壁。

(2)于是, 在青色的透明的黄昏种,两岸峭壁得到英,一起用项精心,使江面上只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长江平静而清还的流淌,变得犹如一条明亮的小溪。

(3)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接连的亮起;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光晕,是长江象是扎着眼睛,沉沉欲睡。

通过品读、对比,使学生明确一天中。中午、下午、夜晚不同时间里,三峡江面的不同特点。

4、 有感情的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三、 练读辅导,读中深化。

1、 浏览课文,找出你喜欢的段落。

2、 有感情的读一读你喜欢的段落。

3、 重点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2)课件展示第三自然段。

(3)指导朗读。

(4)请一名学生练习朗读第三自然段。

(5)请学生自己喜欢的段落。

4、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5、 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一道有的身份向同学们介绍三峡的风光和三峡工程。

板书设计: 4、三峡之秋

早晨 中午 黄昏 晚上

明丽 热烈 青色而透明 宁静而神秘。

教后记:

教学本课,我重点让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画出每一段的重点词句,集体交流体会他们的美。学生把全文都画下来了。语言优美,非常适合指导有感情的朗读。我就运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读, 再度中感悟三峡景色的无穷美丽。尤其是描写中午三峡景物的那一段, 由于我给学生标出了停顿、重音,学生在朗读时,语调时而激昂、热烈,时而舒缓、低沉,语速也能做到时缓时急。朗读效果较好。

作者邮箱: mofan0524@163.com

[三峡之秋(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13:《三峡之秋》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以“发展与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以读为主线,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体会,在读中发展,在读中创新。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三峡之秋的特点。

二、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三、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朗读、口语表达、审美、想象等能力。

学习重点

体会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特点。

学习难点

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情感。

学具准备

网络教室、课件、麦克风等。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观、读、说、写四结合。

学习方法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激趣导入

1、学生交流利用从网络上或图书馆等到地方搜集、整理的长江三峡的有关资料。(1)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三峡图片或读文章。(2)请去过三峡旅游的同学说说三峡的风光和感受。

2、放三峡风光。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家方纪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

3、板书题目《三峡之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培养自主探索能力)

1、提示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想一想,有何收获,遇到了什么问题。

2、学生分小组自学,小组交流、讨论。

3、生汇报。

①谈收获。

②质疑问难。

学生自由谈,对于提问有价值的学生进行表扬,同时找出有代表性的问题。

三、熟读课文,想象画面

本文语言优美,仿佛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非常适宜学生边读边想画面,感受三峡美。并及时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悟三峡景色的无穷魅力。

1、让学生自己朗读最欢喜的段落,边读边想,抓住重点词想画面。(展示:教师通过画面,引导学生突破重点。)

2、朗读指导。

(1)分小组读。(按兴趣,可分为早、中、午、晚四个小组)

(2)小组比赛朗读,学生评仪,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四、美读课文,体会情感

1、配乐朗读。让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段落,配上合适的音乐。要求:读出自己的感受,以各自的体会去朗读课文。

2、请学生配乐朗读,学生评价。

3、活动:制作《三峡之秋》音乐风光解说片

(1)讨论关于“音乐风光解说片”制作的有关知识。(要有合适的音乐作背景,要有与文字内容相同步的图片资料,要配上感情的的解说。)

(2)为学生提供各种资源。(包括:①背景音乐若干段;②图片资料50幅;③PowerPoint应用程序;④麦克风。)

(3)学生按兴趣分组,组成研究、制作小组,分工合作,制作片子。

(4)成果汇报交流。全班同学参与评价,评选出最佳片子和最佳解说员。

五、课外实践

1、喜欢文学的你,摘录本文优美的词句。

2、喜欢朗诵的你,配乐朗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喜欢唱歌的你,用自己熟悉的旋律,配上自己填的词。

4、喜欢画画的你,画出你心中三峡。

5、喜欢写作的你,可仿照文章的写作方法,写一篇《校园之秋》。

6、喜欢旅游的你,为三峡写一段广告词,为三峡作宣传。

7、兴趣广泛的你,上网搜集有关三峡工程的信息,用PowerPoint制作一份电子画报。

……

板书设计: 三 峡 之 秋

时间 景物 特点

早晨 露水(橘树、柚树) 清新而明丽

中午 长江 热烈

下午 雾(长江) 青色而透明

夜晚 长江、峡谷 宁静而神秘

-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14:《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知识目标: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景物的方法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3.能力目标: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

教学重点:

作者如何描写三峡不同的景色的及修辞手法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描写三峡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色的。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田。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今天,让我们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板书)

二.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长江三峡的资料。

三.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易读错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1.易错的字

橘柚陡峭累累巨蟒荡漾光晕驳船摇曳谷壑清冽

2.词语解释

陡峭:(山势等)坡度很大,直上直下的。

累累:接连成串

摇曳:摇荡

宛若:宛如;仿佛。

谷壑:山谷,山沟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1、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画出体现顺序的词语。

2、课文描写了一天中三峡景物的哪些特点?

3、读读文章开头和结尾的话,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五.全班交流、探究。

交流时教师进一步提示:课文描写了三峡在中秋这一天的景物变化,读一读,说说早晨、中午、下午、夜晚分别重点写了什么景物,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划出重点词语。全班讨论,得出结论:

(1)总写三峡秋景,抓住了成熟的特点。通过橘树、柚树的叶子、果实来表现成熟的秋景。

(2)早晨重点写橘柚树,写树上露水的变化(由像洁白的霜到消逝),在初升太阳照耀下的色彩(绿叶金实),显示了三峡之晨的特点:明丽。

(3)中午重点写长江,写长江在阳光照耀下的色彩(金麟),水势(翻滚、呼啸、奔腾),辉映峭壁,峡谷波光荡漾,显示了三峡中午的特点:热烈。

(4)下午重点写雾,写青色的雾使峡里黄昏来得特别早,峭壁的倒影使长江变成小溪,显示了三峡黄昏的特点:青色而透明。

(5)夜先写长江,写长江的宁静(沉沉欲睡),写长江的偶然被惊动(驳船驶过时,渔火和灯标轻轻地摇曳),显示了三峡夜间的特点:宁静。重点写峡谷,写三峡月出,抓住山高、谷深、天小的峡谷特点,写月亮的出现、色彩和形态。写月光像“一道道瀑布”,“像一匹匹素锦”,突出三峡特点:宁静而神秘。

六.学生小结

学生谈本课时的收获,主要领悟写景要抓住景物特点来写。

教后记: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上节课的内容

复习提问: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景色的?

景色的特点是什么?

二.探究学习

深入阅读课文,并讨论交流以下问题:

1.本文在写景中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并体会它的作用?

比喻:“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把长江比喻成巨蟒,表现出了长江宏大的气势。

拟人:“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赋予长江以生机和灵性

2.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这一天,正是中秋。”可不可以删掉?为什么?

三、朗读练习

你最喜欢这几个时间段里哪个景物?你能读读吗?同学评议。

指导朗读:朗读的时候应想象文中描述的情景,带着喜爱、欣赏的感情来读。在读不同的段落时注意语调、语速的变化。例如读早晨的三峡,语调应是轻快的,这样才能把三峡明丽的特点展现出来。读中午的三峡,语速应快一些,语气是热烈的。读夜晚的三峡,语速应慢下来,体现三峡的宁静之感。

四、拓展学习:

模仿本文写法,写一个片段:《校园秋色》或者是《哈尔滨之秋》要求进行细致的观察,写出具有本地特点的秋天的景色。并能够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写完后出示一两篇,进行交流。

五、教师小结

壮美的三峡让作者感慨万千,在这美好的团圆的夜晚,他思念着没有回到母亲怀抱的亲人。就让我们共同企盼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吧!

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早晨--橘树明丽

中午--长江热烈

下午--雾青而透明

夜晚--长江宁静

峡谷神秘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三峡之秋》教案】相关文章:

1.三峡之秋教案

2.语文《三峡之秋》说课稿

3.三峡之秋 教案教学设计

4.三峡之秋阅读答案

5.三峡之秋教学反思

6.《三峡之秋》教后反思

7.三峡之秋现代文的阅读答案

8.三峡教案

9.教科版《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10.三峡优秀教案

下载word文档
《小学语文《三峡之秋》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