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利用频率估计概率数学初三上册教案

利用频率估计概率数学初三上册教案

2022-08-24 08:19:1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橘子蘸酱”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利用频率估计概率数学初三上册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利用频率估计概率数学初三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利用频率估计概率数学初三上册教案

篇1:利用频率估计概率数学初三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通过大量重复试验,可以用频率估计概率.

2.会根据问题的特点,用统计来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经历硬币实验和投图钉实验,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通过“猜想试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的探索过程,体验频率的随机性与规律性,丰富对随机现象的体验,了解用频率估计概率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培养随机观念.

4.通过对问题的分析,理解用频率来估计概率的方法,渗透转化和估算的思想方法.

5.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体验数学的价值与学习的乐趣.通过概率意义教学,渗透辩证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对实验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通过对事件发生的频率的分析来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

教学难点

1.用频率估计概率方法的合理性.

2.对大量重复试验得到频率的稳定值的分析.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25.3用频率估计概率(1).

教学目标

1.知道通过大量重复试验,可以用频率估计概率.

2.让学生经历硬币实验和投图钉实验,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通过“猜想试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的探索过程,体验频率的随机性与规律性,丰富对随机现象的体验,了解用频率估计概率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培养随机观念.

3.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体验数学的价值与学习的乐趣.通过概率意义教学,渗透辩证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对实验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

教学难点

篇2:利用频率估计概率数学初三上册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问题:周末市体育场有一场精彩的篮球比赛,老师手中只有一张球票,小强与小明都是班里的篮球迷,两人都想去,我很为难,真不知该把球给谁,请大家帮我想个办法来决定把球票给谁.

生:抓阄、抽签、猜拳、投硬币,……

教师对同学的较好想法予以肯定.(学生肯定有许多较好的想法,在众多方法中推举出大家较认可的方法.如抓阄、投硬币)

追问,为什么要用抓阄、投硬币的方法呢?

学生讨论:这样做公平,能保证小强与小明得到球票的可能性一样大.

过渡: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时,“正面向上”和“反面向上”发生的'可能性相等,这两个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都是0.5.这是否意味着抛掷一枚硬币100次时,就会有50次“正面向上”和50次“反面向上”呢?

篇3:利用频率估计概率数学初三上册教案

1.儿童节期间,某公园游乐场举行一场活动.有一种游戏规则是在一个装有8个红球和若干个白球(每个球除颜色不同外,其他都相同)的袋中,随机摸1个球,摸到1个红球就得到1个玩具.已知参加这种游戏的儿童有40000人,公园游乐场发放玩具8000个.

(1)求参加此次活动得到玩具的频率;

(2)请你估计袋中白球的数量接近多少.

25.3用频率估计概率课后练习

1.(20xx?兰州)一个不透明的盒子里有n个除颜色外其他完全相同的小球,其中有9个黄球.每次摸球前先将盒子里的球摇匀,任意摸出一个球记下颜色后再放回盒子,通过大量重复摸球实验后发现,摸到黄球的频率稳定在30%,那么估计盒子中小球的个数n为( )

A.20 B.24 C.28 D.30

2.(20xx?宜昌)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甲、乙、丙、丁四个小组用投掷一元硬币的方法估算正面朝上的概率,其实验次数分别为10次、50次、100次,200次,其中实验相对科学的是( )

A.甲组B.乙组C.丙组D.丁组

篇4:《利用频率估计概率》教学反思

这堂课一开始,我就通过借助知识局限性来设置“激趣设疑” 教学环节,先是提问学生“用列举法求概率的条件是什么?”学生回答说:“试验的可能结果是有限个,或各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均等的随机事件”,接着来个假设:“如何当试验的可能结果不是有限个,或各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不相等这样随机事件还能用列举法求概率吗?”多数学生都说:“不行!”,紧接着追问:“不行!还能什么方法来求概率呢?想不想知道?”学生说:“想!”这时老师来个“顺水推舟”接着说:“那么本节课就为解决这个问题来安排的”。

接下来安排学生进行“自学质疑”教学环节,让学生先看书,看能否从书找出答案,下一步要解决问题是让学生理解用频率估计概率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我是这样来设计:先问学生掷一枚硬币正面向上的概率是多少,刻意让学生现场展示掷硬币游戏,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正面向上的频率稳定在0.5附近,深刻领悟到:当试验次数足够大时,频率稳定于概率,从而理解用频率估计概率的可行性。至于用频率估计概率的必要性,我通过给学生举出抛图钉的实例,在这个实验中,正面向上和反面向上的可能性不相等;再比如想知道班上投篮技术最好同学罚球的命中率,因为实验中出现的结果不是有限个,所以也无法用列举法求概率。通过这两个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到学习用频率估计概率的必要性。

通过对这节课的前面两个教学环节设计进行反思,我想到作为资深教师一方面应当好擅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老师”,所以要善于捕捉教材、学生信息,进行有效组合,创设出有效问题情境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唤起学生好奇心,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另一方面数学重在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所以老师对数学知识的讲解逻辑性一定要强,从知识生成角度出发,本着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性,尽可能让学生经历知识再发现再生成过程,让其真正获取“自己知识”。

篇5:初中九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用频率估计概率

九年级数学概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理解概率的统计定义;

通过全班合作完成的“摸球”试验,学习处理数据的方法,体验频率的稳定性规律,体会频率与概率的区别与联系,感受用频率估计概率的可靠性,掌握用频率估计概率的一般步骤;

通过点滴了解一些数学史知识、亲身参与数学实践活动,逐步培养探索和实践的精神,体验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逐步建立唯物辩证的观点.

九年级数学概率教学设计( 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频率估计概率

教学难点:理解频率与概率的区别与联系

九年级数学概率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安排)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铺垫 复习概率的意义,即“概率是刻画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数值”,根据生活经验说出“投掷一枚硬币,正面向上的概率”等简单随机事件的概率. 为引入和发现规律、验证并运用规律作铺垫.(规律:频率的稳定性及频率与概率的关系)

二、新课活动 活动一:引入和发现规律

结合生活常识(投掷一枚硬币,正面向上的概率是1/2),阅读历史数据(历史上数学家们投掷硬币正面向上的频数与频率),发现频率的稳定性规律,及概率与频率之间的关系,得出“可以用频率估计概率”的结论. 用一个既已知概率(生活常识)、又已知频率(历史数据)的简单随机事件(投掷一枚硬币,正面向上),揭示频率的稳定性规律及概率与频率的关系,点明课题:用频率估计概率.

活动二:验证并运用规律

第一步,各小组动手试验(在不透明的箱子里摸出一个球,放回,重复50次)求出50次重复试验“摸出黄球”的频率.

第二步,将小组间的数据随机组合,得出100次、150次……重复试验“摸出黄球”的频率.

第三步,检验频率是否逐步稳定;打开箱子,检验频率的稳定值是否为概率.

第四步,得出用频率估计概率的一般步骤. 用一个未知概率(不透明的箱子)、可测频率(动手实践)的简单随机事件(从箱子里摸出一个球,是黄球),检验“用频率估计概率的可靠性”,得出用频率估计概率的一般步骤.

三、小结作业 学生小结

布置作业

作业1:布丰投针试验

作业2:估计池塘中鱼的数目

尾声 学生畅谈试验感受和学习收获.

用一个已知概率(历史结论)、可测频率(课后活动)的经典随机事件,再次验证规律,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练习科学、合理地运用数据,体会“用频率估计概率”在生活中的应用.

篇6:随机事件与概率数学初三上册教案

随机事件与概率北师大版数学初三上册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章是在小学了解了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事件的概率。生活中概率大量存在,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本节主要是了解随机事件和有关概念,教科书中设置了三个问题,通过问题1抽签试验和问题2掷骰子试验,主要让学生感受到,在一定条件下重复进行试验时,有些事件是必然发生,有些事件是不可能发生的,有些事件是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的,在这两个具体问题探讨的基础上,提出随机事件等有关概念,要求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判断一个事情是随机事件还是确定性事件。问题3是一个摸球试验,主要探讨随机试验发生的可能性,以及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相对大小的定性描述,并要求通过试验验证判断。通过问题3,让学生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不同的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很可能不同,并能够判断几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相对大小。通过这三个问题,为下一节概率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必然发生的事件、不可能发生的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

2、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不同的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不同。

3、学生经历体验、操作、观察、归纳、总结的过程,发展学生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提炼出本质特征并加以抽象概括的能力。

4、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探讨,认识动手操作试验是验证得出结论的好方法。

5、能根据随机事件的'特点,辨别哪些事件是随机事件.引领学生感受随机事件就在身边,增强学生珍惜机会,把握机会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随机事件的特点,会判断现实生活中的随机事件。

难点:判断现实生活中哪些事件是随机事件.

四、教学方法

动手试验 交流归纳

五、教学媒体工具

多媒体、乒乓球、扑克牌、骰子

六、教学过程

(活动一)情境导入

1、观看图片回答问题 (见ppt)

2、摸球游戏:

三个不透明的袋子中分别装有10个白色的乒乓球、5个白色的乒乓球和5个黄色的乒乓球、10个黄色的乒乓球.(小组内挑选3名同学来参加)。

游戏规则:每人每次从自己选择的袋子中摸出一球,记录下颜色,放回.然后搅匀,重复前面的试验.每人摸球5次.按照摸出黄色球的次数排序.次数最多的为第一名.其次为第二名、第三名.

教师活动:引导试验

学生活动:积极参与并归纳

设计意图:学生积极参加游戏,通过操作、观察、归纳,猜测出在第1个袋子中摸出黄色球是不可能的;在第2个袋子中能否摸出黄色球是不确定的;在第3个袋子中摸出黄色球是必然的。

通过生动、活泼的游戏,自然而然地引出必然发生的事件、随机事件和不可能发生的事件.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有利于学生理解.能够巧妙地实现从实践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

(活动二)自主探究(问题1)

问题1五名同学参加演讲比赛,以抽签方式决定每个人的出场顺序.为了抽签,我们准备了五张背面看上去相同的纸牌,上面分别标有出场顺序的数字1,2,3, 4, 5.把牌充分洗匀后,小军先抽,他在看不到纸牌上数字的情况下从中任意(随机)抽取一张纸牌.请思考以下问题:

(1)抽到的数字有几种可能的结果?

(2)抽到的数字小于6吗?

(3)抽到的数字会是0吗?

(4)抽到的数字会是1吗?

通过简单的推理或试验,可以发现:

(1)数字1, 2,3,4,5都有可能抽到,共有5种可能的结果,但是事先无法预料一次抽取会出现哪一种结果;

(2)抽到的数字一定小于6;

(3)抽到的数字绝对不会是0;

(4)抽到的数字可能是1,也可能不是1 ,事先无法确定.

在一定条件下,有些事件必然会发生.例如,(1)“抽到的数字小于6”,这样的事件称为必然事件.

相反地,有些事件必然不会发生.例如,(2)“抽到的数字是0”.这样的事件称为不可能事件.

必然事件与不可能事件统称确定性事件.

在一定条件下,有些事件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事先无法确定.例如,(4)“抽到的数字是1”,这个事件是否发生事先不能确定.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称为随机事件.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自我试验

学生活动:积极操作、试验、思考、分析,初步感知事件发生的情况类别。

25.1随机事件与概率:同步练习

1.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甲、乙两个家庭有了各自的规划,假定生男生女的概率相同,回答下列问题:

甲家庭已有一个男孩,准备再生一个孩子,则第二个孩子是女孩的概率是______;

乙家庭没有孩子,准备生两个孩子,求至少有一个孩子是女孩的概率?

25.1随机事件与概率: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20xx?达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打开电视机,正在播放《达州新闻》”是必然事件

B.天气预报“明天降水概率50%”是指明天有一半的时间会下雨”

C.甲、乙两人在相同的条件下各射击10次,他们成绩的平均数相同,方差分别是S甲2=0.3,S乙2=0.4,则甲的成绩更稳定

D.数据6,6,7,7,8的中位数与众数均为7

2.(20xx?长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任意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10次,一定有5次正面向上

B.天气预报说“明天的降水概率为40%”,表示明天有40%的时间都在降雨

C.“篮球队员在罚球线上投篮一次,投中”为随机事件

D.“a是实数,|a|≥0”是不可能事件

篇7:九年级数学上册电子教案第六章《概率》上册完

九年级数学上册电子教案第六章《概率》上册完

课 题 6.1  频率与概率(一)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经历实验、统计等活动过程,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2.通过实验,理解当实验次数较大时实验频率稳于理论概率,并可根据此估计某一事件发生的概率。 3.能运用列表法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 教学重点 掌握列表法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 教学难点 实验中估计某一事件发生的概率。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 教学反思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备注 一、分组实验、探索规律 小组活动方法:准备两组相同的牌,每组两张,两张牌的牌面数字分别是1和2,从每组牌中各摸出一张,称为一次实验。 合作探究问题: (1)一次实验中两张牌的牌面数字和可能有哪些值? (2)每人做30次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填写下面表格: 牌面数字积 2 3 4 频数       频率       (3)根据上表,制作相应的频数分布直方图。 (4)你认为哪种情况的频率最大? (5)两张牌的牌面数字和等于3的频率是多少? (6)六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分别汇总其中的两人、三人、四人、五人、六人的实验数据,相应得到实验60次、90次、120次、150次、180次时两张牌的牌的数字和等于3的频率,填写下表,并绘制相应的折线统计图。 实验次数 60 90 120 150 180 两张牌的牌面数字和等于3的频数           两张牌的牌面数字和等于3的频率           学生合作探讨,小组实验,发现规律。 二、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议一议 (1)在上面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增加实验数据后频率渐趋于哪一个稳定值? (2)与其他小组交流所绘制的图表和发现的结论。 学生小组合作与全班性合作相结合,积极探究。 做一做 (1)将各组的数据集中起来,求出两张牌的牌面数字和等于3的频率,它与你们的估计相近吗? (2)计算两张牌的牌面数字和等于3的概率。 学生小组合作实验,发现规律。 想一想 两张牌的牌面数字和等于3的频率与两张牌的牌面数字和等于3的概率有什么关系? 学生归纳、小结规律。 结论:当实验次数很大时,两张牌的牌面数字和等于3的频率稳定在相应的概率附近,因此可以通过多次实验,用一个事件发生的频率来估计这一事件发生的概率。 三、随堂练习课本随堂练习四、课堂总结 学生自我小结。 五、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6.1        课 题 6.1  频率与概率(二)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经历实验、统计等活动过程,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2.通过第一课时问题的变式推广,掌握并运用列表法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 3.关注在实际问题情境中的意义,培养应用概率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其实际价值。 教学重点 掌握列表法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 教学难点 理解概率的内涵。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法 教学反思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备注 一、实践操作、获取新知 问题提出: 如果每组3张牌,它们的牌面数字分别是1,2,3,那么从每组牌中各摸出一张牌,两张牌的牌面数字和为几的概率最大?两张牌的牌面数字和等于4的概率是多少? 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这个问题,可以要求学生先自己尝试求解,然后再对小明、小颖、小亮的做法进行讨论和评判。 学生小组合作,尝试求解这个问题。 议一议 1.你认为谁做得对?说说你的理由。 2.用列表的方法求概率时要注意些什么? 3.从表格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事件(如两张牌的牌面数字和为奇数)发生的概率? 学生小组合作,相互交流。   二、继续探究、实验牵引 做一做 用列表的方法求概率: 1.将一枚均匀的硬币掷两次,两次都是正面朝上的概率是多少? 2.游戏者同时转动图6-1中的两个转盘进行“配紫色”游戏,求游戏者获胜的概率。 学生书面练习,同桌交流、巩固。   三、随堂练习课本随堂练习  1、2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进一步掌握列表法求概率的具体步骤。   四、课堂总结 1.本节重点掌握运用列表法求概率,通过学习,理解概率与统计之间的内在联系。 2.培养大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去,与同伴交流。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识。 3.鼓励思维的多样性。 五、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6.2  1、2      课 题 6.2  投针实验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经历实验、统计等活动过程,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2.能用实验的方法估计一些复杂的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 教学重点 掌握实验方法估计一些复杂的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 教学难点 对复杂事件发生的概率的体验。 教学方法 活动 教学反思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备注 一、操作感知、建立表象 1.提出问题:平面上画着一些平行线,相邻的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都为a,向此平面任投一长度为l(l方案: 实验用具:(1)桌子,(2)铁针若干枚,长度要求相同,粗细一致,表格。注意:每位同学的针都一样。 实验方法:(1)将学生分成两人一组,利用课堂上的桌子,用粉笔画出等距离a的7条平行线。(2)要求学生从一定高度随意抛针,保证投针的随意性;组内同学分工如下:一位投针,一位记录。 注意问题:在实验中有时针与线是否相交较难判断,采取的方法:(1)忽略这次实验;(2)认为相交、不相交各计半次,等等。(3)每个小组投针200次,而后将各数据填入表格。(4)将各组数据进行累加,估计该事件发生的概率。 实验次数 5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相交频数                       实验频率                       学生安上述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自主合作交流,汇总数据,探究问题的结果。   二、随堂练习课本随堂练习1   三、课堂总结 1.在开展本节课实验中,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2.联系前几节的实验,你得到哪些启示? 3.你对在实验中的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用何实践体会?有什么建议?   四、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6.3 1.  试一试    课 题 6.3  生日相同的概率(一)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经历实验、统计等活动过程,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2.能用实验的方法估计一些复杂的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 3.体会统计、实验、研讨活动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掌握实验方法估计一些复杂的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 教学难点 实验估计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 教学方法 活动 教学反思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备注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情境导入: 1.找出班上今天生日的学生,为他过个生日,将课堂气氛浓厚起来。 2.导入主题:400个同学中,一定有2个学生的生日相同(可以不同年)吗?300个同学呢? 学生为班上过生日的同学唱“生日之歌”,活动后进入主题思考。回答提出的问题。 想一想 (1)50个同学中,就很可能有2个同学的生日相同,这话正确吗?请与同伴交流。 (2)如果你们班50个同学中有2个同学的生日相同,那么能说明50个同学中有2个同学生日相同的概率是1吗?如果你们班没有2个同学生日相同,那么能说明其相应概率是0吗?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而后进行小组汇报。 二、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做一做 每个同学课外调查10人的生日写在纸条上,从全班的调查结果中随机选取50个被调查的人,看看他们中有没有2个人的生日相同,将全班同学的调查数据集中起来,设计一个方案,估计50人中有2人生日相同的概率。   三、随堂练习课本随堂练习1   四、课堂总结 1.学习本节课内容,结合具体情况,请你谈一谈它们的实际意义。 2.在经历了调查、收集数据和整理的学习过程中,你能否进行合理的估算。 3.本节课在小组合作交流中,你在哪些能力上有提高?你的同伴中哪些表现良好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五、布置作业 课本P197 1题      课 题 6.3  生日相同的概率(二)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经历实验、统计等活动过程,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2.能利用计算器或计算机等进行模拟实验,估计一些复杂的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 3.形成对某一事件发生的概率的较为全面的理解,初步形成随机观念,发展学生初步的辩证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计算机或计算器进行模拟实验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对某一事件发生的概率。 教学方法 活动 教学反思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备注 一、小组交流、设计方案 问题提出:通过调查,我们估计了6个人中有2个人生肖相同的概率,要想使这种估计尽可能精确,就需要尽可能多地增加调查对象,而这样做既费时又费力。请同学们想一想,能不能不用调查即可估计出这一概率呢?请你设计出具体地实验方案。 学生分四人小组探究问题的结论,设计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案,而后小组汇报各自的方案。 阅读与比较: 有人说,可以用12个编有号码的、大小相同的球代替12种不同的生肖,这样每个人的生肖都对应着一个球,6个人中有2个人生

篇8:弧长和扇形面积数学初三上册教案

弧长和扇形面积北师大版数学初三上册教案

教学内容

24.4弧长和扇形面积(2).

教学目标

1.了解母线的概念.

2.掌握圆锥的侧面积计算公式,并会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3.经历探索圆锥侧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实践探索能力.

教学重点

1.经历探索圆锥侧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2.了解圆锥的侧面积计算公式,并会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圆锥侧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漏斗、蒙古包的图片,让学生初步认识圆锥形图形,导入新课的教学.

二、新课教学

1.探索圆锥的侧面公式.

圆锥是由一个底面和一个侧面围成的几何体,我们把连接圆锥顶点和底面圆周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圆锥的母线.

思考: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图形?如何计算圆锥的侧面积?如何计算圆锥的全面积?

(1)如图,沿一条母线将圆锥侧面剪开并展平,容易得到,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2)设圆锥的母线长为l,底面圆的半径为r,那么这个扇形的半径为l,扇形的弧长为2πr,因此圆锥的.侧面积为πrl,圆锥的全面积为πr(r+l).

24.4弧长和扇形面积同步练习

1.若要用一个底面直径为10,高为12的实心圆柱体,制作一个底面和高分别与圆柱底面半径和高相同的圆锥,则该圆锥的侧面积为( )

A.60π B.65π C.78π D.120π

24.4《弧长和扇形面积》同步检测题

1.一个直角三角形纸板,其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6 cm和8 cm,小明以纸板的斜边为旋转轴旋转这个三角形纸板形成如图11所示的旋转体.请你帮小明推算出这个旋转体的全面积.(π取3.14)

【利用频率估计概率数学初三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1.九年级数学上册《概率》教学反思

2.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

3.三年级数学上册《统计与概率》教学反思

4.五年级数学估计费用练习题

5.初中数学《用列举法求概率》教案

6.认识初一数学概率教学计划

7.初三数学上册教学总结

8.初三上册数学寒假作业测试题

9.初三上册期末数学复习资料

10.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下载word文档
《利用频率估计概率数学初三上册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