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走进Windows世界(教案)
“amoureux”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9篇2.2走进Windows世界(教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2.2走进Windows世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2.2走进Windows世界(教案)
2.2走进Windows世界(教案)
教案类别 常规课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7.1 课题 2.2走进Windows世界 课型 综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文件与文件夹的基本操作 能力目标:
通过直观演示、动手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讲解、讨论、实际操作等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教学重点 文件与文件夹的基本操作 教学难点 文件与文件夹的基本操作 辅助手段 计算机教室、广播教学软件 教学内容及过程(侧重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和措施) 设计意图 教后修改 一、复习引入
1、桌面图标及开始菜单的使用并认识窗口的组成,引出文件与文件夹的组成。
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
2、阅读书上35、36页内容。
二、新课
1、学习文件与文件夹的组织结构。
教师首先强调文件与文件夹的区别,让学生找出自已电脑D盘根目录下的文件和文件夹,找学生通过屏幕转播演示给全体同学。 通过复习提问以前的知识,既能完成当堂教学任务,又能使学生感觉对所学知识并不陌生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内容及过程(侧重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和措施) 设计意图 教后修改 2、文件与文件夹的基本操作,包括选择文件(夹)的方法,复制,粘贴的方法,给文件(夹)得命名的方法,删除、还原、清空回站,新建文件(夹)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六个人),完成学习任务,找同学问,组内讨论,找老师问等方法,把任务都解决。
小组长检查本小组成员的操作成果,老师抽查,对发现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
完成教师要求操作的内容。并汇报有疑惑的地方,以便教师集中讲解。
3、综合练习
要求在桌面上新建一个文件夹,改名为自己的班级名称,再打开D盘,选择7个不连续的文件,复制并粘贴到桌面上自己建的文件内
建立一个以走进名字命名的文件夹,保存到E盘当中去。
在文件里边建立3个新的文件夹,并且命名。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能力。
发现共性问题,集中解决,培养学生自查及总结的能力。
检测对所学知识的综合掌握情况 教学内容及过程(侧重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和措施) 设计意图 教后修改 三、总结本课
总结本课,并对表现好的小组提出表扬,对小组整体表现欠佳的小组提出期望。 培养学生善于总结的习惯,加强团队合作意识 对本节课问题设计 板 书 设 计 2.2走进Windows世界
一、文件与文件夹的组织结构
1、文件
2、文件夹的组织结构
二、文件与文件夹的基本操作
1、选定 2、创建 教研组长检查反馈 学校领导检查反馈
篇2:教案:走进分子世界
教案:走进分子世界
教学目标:知到科学家探究微观世界的方法;让学在脑海中能形成物质的结构模型;了解分子的相关知识;懂得分子的热运动;通过学习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的关系,懂得固液气不同性质的原因。
教学过程:
引入:让我们通过一组图片来走进分子世界。
一、建立物质结构模型
1、活动:观察老师的实验(往一块海绵和一块玻璃砖上加水);
让学生分析海绵能吸住水的原因?
2、活动一:观察高锰酸钾放入水中后的现象;
结合这两个实验让学生提出关于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是如何排列的猜想。
3、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4、活动二: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先加入一半的水,再换用酒精慢慢地将其加满,封闭关口将玻璃管翻转几次,观察水和酒精的总体积有何变化?
5、分析实验,得出结论: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微粒之间有间隙。
6、以上是我们探究物质结构模型的方法,那么,科学家们在研究看不见的微观世界时,用什么方法呢?
7、练习,选出正确的物物质结构模型。
引入: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有没有间隙,我们直接用肉眼看看不就知道了吗,还为什么要这么麻烦的做实验呢?那么同学们有没有什么办法让我们的肉眼可以看得见呢?
二、分子动理论
物质的组成
1、介绍电子显微镜及其拍摄的图片。
2、自学关于分子的相关知识。
3、问:当老师擦黑板时,坐在前排的你透过阳光看见空气中飘满了粉笔的粉尘,你是否曾觉得你看到了构成粉笔的分子了呢?你能想象的出需要有多少个分子构成的微粒才能被你看的到吗?
4、举例介绍分子数量级有多小。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感受,创设情境:一个1立方厘米的小盒子,开一个小孔,让里面的气体分子以每秒1亿个的速度出去,需要多久小盒子里的气体分子可以全部放出来?让学生猜测。
5、由此引导学生总结出,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结论。
分子运动
1、活动三:观察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现象。
问:你看到红墨水分子运动了吗?那我们是怎样得到分子在运动的呢?(运用了推理的'方法)
2、应用:鉴别酱油和醋。(推理)
3、练习(学案)
创设情境:若分子想怎么运动就怎么运动,那么还会存在有固定形状的物体吗?
当分子远离运动时,总有一种力将它吸引过来,由此推理,分子之间可能存在吸引力。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1、活动四:肥皂膜实验。观察一侧泡沫破裂后细线的移动方向。
2、如果分子之间只存在吸引力,那么,分子间还会有间隙吗?由此推理分子间还可能存在排斥力。介绍吸引力和排斥力的关系。
3、总结: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只不过有时引力起主导作用,表现出吸引;有时斥力起主导作用,表现出排斥。
4、练习(学案)
三、知识的总结与迁移运用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释固体、液体、气体的不同性质。
四、巩固练习
1、由于肉眼无法观察到物质的内部结构,这给人们探究物质结构带来了困难,科学家们解决的方法是
( )
A.凭自己的想像来定义物质的内部结构 B.把物质不断地分割,直到肉眼看不见为止
C.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一种结构模型的猜想,再收集证据来证实自己的猜想
D.利用数学公式和物理理论来推理得出
2、关于分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分子是组成物体的最小颗粒 B.分子是物体中不能再分割的最小颗粒
C.分子是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颗粒
D.分子是人们为了描述物质内部结构而想像出的模型,实际是不存在的
3、如图所示,将两块表面干净光滑的铅块压紧后,它们会结合在一起,并能在下面吊起一个较重的物体,这一现象说明了 ( )
A.组成物体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B.物体的分子间有引力作用
C.物体的分子间有斥力作用
D.物体的分子间有间隙
4、下列事例中能够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
A.将泥沙放入水中,水变的浑浊 B.打开香水瓶盖子后,满屋都能闻到香味
C.公路上汽车开过时一片尘土飞扬 D.下雪天雪花在天空中翩翩起舞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空气流动形成风,说明气体分子在做无规则的运动B.固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固体的分子间没有间隙
C.墙内开花墙外香说明物质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扫地时,我们看到尘土飞扬,说明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6、课后探究:为什么炒菜时放一点盐,菜很快就变咸了,但腌菜时,放了盐,要过好几天才能变咸? (为此,你能提出一个关于分子运动的探究问题,并通过实验得出你的结论吗?)
篇3:走进物理世界教案
写 在 前 面
作为一名八年级物理教师,为全面贯彻《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实现《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完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教育任务,这里重要的一环就是要备好课
要想上好课,必须备好课,第一章 走进物理世界[粤沪版八年物理上]。凡有几年教学经历者都能从备教材、备学生、备目标、备过程、备教法等方面说个子丑寅卯来,但在新课程理念下,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的要求,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的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的安排、教学方式的简单的展示,它的性质、功能、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要求教师应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在落实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上下功夫,在落实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上下功夫,在落实学生合作学习上下功夫,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下功夫,在分层教学分类指导上下功夫,在防止学生的学习活动流于形式、切实提高课堂实效上下功夫。因此,要想提高课堂实效,要想上好每节课,教师必须备好课。
篇4:走进物理世界教案
本章课程分析
一、《课标》的要求
1、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2、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3、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4、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5、初步认识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物理教案《第一章 走进物理世界[粤沪版八年物理上]》。
6、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
7、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二、本章编写思路与特点
1、编写思路
本章教材安排了三节内容。基本思路如下:
第一节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喜爱物理。首先通过一些有趣的力、热、声、光、电等自然现象,向学生展示物理学特别是经典物理学的基本内容,让学生初步感受物理学的多姿多彩,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是非常有趣的;接着,根据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几个典型时期,向学生介绍物理学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使学生知道物理学十分有用。
第二节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知道学习物理要做些什么事情。教材安排了几个学生人人动手的小实验,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奇妙、有趣的物理现象就在身边,并从动手做实验的过程中学会测量长度和时间的一些基本方法。这样可让学生知道学习物理就需要仔细观察、认真动手实验和进行测量。
第三节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初步尝试进行物理问题的科学探究。教材设计了一个科学探究的案例,让学生初步经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从中领悟到科学探究的'几个基本要素,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本章教学的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合理选择测量方法、初步体验科学探究。
本章教学的难点:测量工具的正确使用、测量方法的合理选择、体验科学探究。
2、本章特点
本章为教材的“入门篇”,对学生学习物理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全章篇幅不多,但内容丰富,立意颇高。从诱发学生喜爱物理开始,让他们尝试动手做实验,到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无不体现着《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本章利用一些散文诗、小实验、物理学史等,渗透科学的人文精神,并使学生在亲身经历的活动中对物理进行体验,从而使学生在一开始学习物理时,就注重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态度、习惯和方法。
全章密切联系自然界的一些生动有趣的物理现象,从而在学生面前展示一幅生机盎然的物理画面;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体现“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也体现本书“做物理”的教材理念;学生自主探究“摆的奥秘”,从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从一开始学习物理就认识和体验到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及其过程,体现教材把“科学探究作为学习内容和目标”的编写意图。让学生认识科学的核心是探究,学习物理就是要学会科学探究。
本章是学生踏入物理世界的第一步,教材采用了大量的与物理有关的图片,其目的是通过观察生动有趣的插图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从图中挖掘物理问题。图片既能增加学生阅读的兴趣,又能帮助学生构建物理图景。
3、课时安排
全章共3节,打算用4课时:第一节1课时,第二节2课时,第三节1课时。
篇5:2.2 天气和气温(教案)
2.2 天气和气温(教案)
一、教学目标: 炭宝宝竹炭――呵护您的健康 1、理解天气的科学概念。 2、知道什么是气温,以及测量和度量气温的常用仪器和方法。 3、学会测量气温。 4、了解气温和人们生活的其他生物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天气的概念,天气的主要组成要素,气温的观测,学会测量气温。 难点:天气的含义,如何观测气温 三、教学准备:四张天气符号图、一份天气日历表、一份气温柱状图。 四、教学过程: 师:我们生活在大气的对流层,强烈的大气对流运动,使得这一层中有非常复杂的千变万化的天气现象。对天气一词,大家很熟悉,今天天气好不好?好或不好指的是哪些方面的情况?或者准备去旅游时总先关注一下天气会怎样,要听一下天气预报,平时天气预报中都涉及哪些方面? 学生讨论:气温、有否下雨、风力、风向、打雷等 师:天气中涉及的主要要素有气温、气压、风、湿度、降水等,而天气就是指一个地区短时间内大气温度、气压、湿度等要素的综合状况。而跟这些要素有关的现象就叫做天气现象。 提问:天气是什么? 师:许多动物的行为与天气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你能来举例吗? (蜻蜓低飞、蚂蚁搬家、乌龟的背湿了等) 师:能不能说“近几年,我们本的`天气都很好,冬暖夏凉的” (天气是一直在变化的,不可能都不变,只能反映短时间内大气状况,冬暖夏凉是温州一个气候特点,气候和天气是不同的,气候是根据一个地区多年的平均天气状况及特征) 讨论:下列词语中,哪些是描述天气的? 你能描述今天的天气吗?(根据天气要素) (一)气温――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 1、气温:空气的温度(告诉我们当地空气的冷热程度) 2、测量气温的仪器:温度计(℃) 3、气象台是如何测温度的, (1)普通温度计(干湿球温度计)它是由球部、套管、白瓷板及顶部所组成的水银温度计。在气象站用一对规格相同的普通温度计测定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湿度是由干球温度与湿球温度差查表得湿度的) (2)最高温度计,用于测定一定时间间隔内的最高气温,为了防止重力作用,最高温度计水平放置。 (3)最低温度计,用于测定一定时间间隔内的最低温度。 师:温度计通常放在一个白色的百叶箱内,你知道为什么气象预报中要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吗? 生:观察百叶箱内安放的温度计等。 师: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什么时候? (4)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值在日出前后。 (二)气温影响地球上的动植物和人类 (某些特殊的天气会打破空气中正负离子的平衡,引起人们情绪上的波动,产生难以自控的行为;气温高于18度,人脑思维敏捷,35度以上,人脑会感到疲劳,温度太低,人脑虽清醒,但工作效率不高;人们的心情与天气也有关。晴天心情好,阴雨天心情不好,主要光线的关系影响到人体内一些激素的分泌量,导致人出现情绪波动。)篇6:《走进诗的世界》的教案
《走进诗的世界》的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
2、 体会中国现代诗歌的生命律动
3、 体会诗歌抒情主人公的人格魅力
4、 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思维方式
教学方式:
1、 自读品味法
2、 导读提升法
3、 讨论交流法
4、 读写结合法
教学时数:5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安排:
1、 阅读讲解讨论《走进诗的世界》
2、 诵读本单元所有课文,感受诗歌情感。
教学过程:
一、中国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
(一) 外部特征
1、 分行。
2、 音乐性。
(二) 内在特征
1、 精美的语言
2、 隽永的滋味
3、 纯粹的情感
4、 深刻的哲理
5、 异常的美感
二、生命的律动——现代诗歌魅力探密
(一) 反复诵读本单元各首诗歌
这些诗歌的创作年代比较久远,但至今都还有其独特的魅力,独特的价值。要求静心诵读,进入诗歌的世界,体会诗歌的意韵,读出滋味。
要求先不看导读分析文字。
(二)品读现代诗歌的方法
诵读——直觉,混沌(写什么——怎么写——写得怎么样)
初解——表层意义、字面意义
深入——知人论世、技法应用与目的
咀嚼——深层寄寓(滋味、情感、哲理、美感)
(三)结合导读分析文字,从语言(技法)、滋味、情感、哲理、美感等角度中,选择一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和交流。要求:
⑴自主式的'思考(即要求读出自己的感觉,品出自己的滋味,作出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⑵开放式的交流(即与同学、老师进行多向的交流探讨,)
⑶有条理的表达
篇7:走进化学世界的教案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质,那些是化学性质,九年化学: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教学难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补充讲解、练习提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孔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铁架台(带铁夹)、研钵、、药匙、镊子;胆矾、氢氧化钠溶液、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水
教学过程
[引言]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教案《九年化学: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篇8:走进化学世界的教案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演示[实验1-1]
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演示[实验2]首先展示胆矾晶体
蓝色块状固体研碎后成为蓝色粉末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以上两个实验在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板书]一、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演示[实验1—3]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
这里的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这个过程是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质氢氧化铜。
演示[实验1—4]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加入盐酸后立即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摸一下试管感觉到发热。
[提问]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这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我们日常看到木材燃烧,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板书](二)化学变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2.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讨论]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应依据什么?
[练习]口答课本第10页1、2。
[引入]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性质。我们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板书]二、物质的性质
(一)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讲解]例如,我们刚刚做的实验3、4中,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生成,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这里物质表现出的性质都是化学性质。
请同学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例子。
蜡烛(纸张、木材等)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
[小结]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联系
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能、会、可以、易、难等。
例如:
(1)木柴燃烧—化学变化
·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
(2)铁生锈——化学变化
·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化学性质
铁(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化学性质
(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变化
·胆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性质
[过渡]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板书](二)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这里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有两层含义:一是不需要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一是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都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下面我们就几个重要的物理性质作一简单介绍
[板书]1、熔点
我们知道,当温度升高时,固态的冰会变成液态的水。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物质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
[板书]2、沸点
把水加热到一定温度时,水就会沸腾。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物质的沸点随着大气压强的增大而升高。
篇9:windowsxp走进画图世界教案
windowsxp走进画图世界教案
一、教学目标分析
1.认识画图窗口,这部分内容可作一个大概介绍,学生接受起来较快,走进画图世界教案。前一课学习了《Windows XP的窗口》,学生对“窗口”已有了一定的概念。
2.学习保存画图文件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建立一个专门属于自己的画图文件,大大满了学生力求完美、完整的愿望,从中也能让大家欣赏到孩子们完整的绘画作品。
3.建立自己的文件,懂得尊重他人所有权,不能随意修改他人文件,培养学生文明的操作习惯。
二、教学过程
(一)组织学生欣赏几幅电脑绘画作品。(时间:3分)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请大家欣赏几幅电脑绘画作品”──通过这一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为下一步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组织学生学习启动画图程序的方法,认识“画图”窗口(时间:10分)。
1.师:“同学们,刚才大家欣赏的绘画作品就是通过下面这个画图程序来完成的。
下面请跟随老师一起《走进画图世界》吧!”
板书出示:走进画图世界
A.老师演示启动画图程序的方法。 开始→程序→附件→画图(板演)
B.学生操作练习,教师及时在学生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案《走进画图世界教案》。
2.认识画图窗口的各个组成部分。因为在前一课中学生刚学习了《WindowsXP的窗口》,对于窗口已经有了一定的概念,重点是认识画图窗口特有的“工具箱”“颜料盒”,而这一部分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将重点学习,所以本环节的目标是让学生认识组成部分。
A.老师进行演示教学,使学生知道哪里是“工具箱”和“颜料盒”(板演:工具箱、颜料盒)。
B.学生进行操作,以感知“工具箱”和“颜料盒”的.功能,教师适当进行指导,以帮助学生完成“工具箱”和“颜料盒”的功能的认知。
C.学生发言说明“工具箱”和“颜料盒”的功能,教师进行引导。
(三)引导学生认识计算机的存储功能,激发学习欲望。(时间:1分 师:“同学们,美丽的图画、优美的文字都可以请我们的小电脑保存起来,我想你一定很想知道怎样保存吧!别急,让我们现在就开始吧!”
(四)学习保存文件及打开文件的方法。(时间:6分)
(板演:关闭画图与保存画图)
A.教师演示,将启动在桌面上的画图窗口关闭,这时因为没有在画图区进行绘画、修改,因此未出现对话框直接就关闭了。
B.教师演示,启动画图程序后,选择“铅笔”工具,在画图区画上简单几笔,例如:随后关闭窗口,此时则出现了对话框。
C.让学生来总结这两种情况的不同之处。
D.针对后一种情况学习保存画图文件的方法。建议学生在输入文件名时,用小键盘区的数字键输入自己的生日,如:9510(95年10月),这样既克服了学生不会汉字输入和指法不足,又便于记忆
E.出示打开文件的方法。
(五)学生操作练习(时间:15分) 学生在练习时可配合着“操作流程图”,边看边操作。 教师进行巡回的指导。
(六)总结(时间:5分)
1.师:“同学们,你们都建立自己的画图文件了吗?让我们请几位同学来演示一下他的‘小仓库’吧”。 选几位同学演示打开文件过程,复习打开文件的方法
2.启发学生敢于寻求其他保存文件的方法和打开文件方法。例如可以直接单击常用工具栏中的工具按钮来完成。
3.师:“同学们,在你们打开文件时可以看到许多不同名字的文件,其中也有你的,我们应当尊重这些文件的拥有者,不能随意去更改他人的文件,这是不文明的,让我们做一个文明的计算机操作者吧!”
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做一个文明的计算机操作者。这一环节使本课的教学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篇10:《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教案
《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教案
一、交流汇报研究报告
1.支持人宣布汇报展示活动开始,说明有关的注意事项。
2.各小组轮汇报展示。
(1)小组内的主报告人汇报研究报告。主要内容包括:
①研究的主题。
②调查研究的过程。
③研究的结论。
(2)同一小组的成员对汇报进行补充或发表意见。
(3)听众提出疑问,请汇报人或其他成员解答。
各研究小组一次轮流汇报。
二、评价研究成果
1.全班同学对各研究小组的'研究报告及其汇报作出评价,如,打分、评星级等。
2.教师作出综合评价。
三、畅谈综合性学习体会
1.自由交流:通过这次综合性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师生共同提出今后活动的方向。
(1)经常浏览报刊、杂志、书籍、网络,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信息,随时保存有价值的信息,建立自己的信息库,比如:简报本、信息卡片等,并能对其中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类,以便今后查找。
(2)经常和其他人进行信息交流,养成在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合理的使用各种信息的习惯。
(3)经常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并试着写写研究报告,到时候还可以汇编自己的研究报告集。
篇11:走进奇妙的动物世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局域网上的虚拟超市购物和设计租车方案,培养学生运用常见的数量关系式解题的能力、计算能力、排列组合能力以及分析、判断、逻辑推理能力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知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同时运用于生活实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2、 通过互联网上的查找动物资料,增长学生动物方面的知识,教育学生爱护动物,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同时使学生学会怎样利用互联网进行自主学习。
二、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来上一堂数学活动课——走进奇妙的动物世界
篇12:走进奇妙的动物世界教案
(二)虚拟超市购物
师:今天学校要组织我们五年级全体同学和老师一共393人前往省动物园参观,需要同学们自带午餐,现在请同学们跟老师一块进入“网上超市”吧。请打开课件,再点击课件中的“购物”。 (学生打开课件,师生共同进入“网上超市”)
师:看,网上超市里有很多的食品,你需要什么食品,就把这
种食品拖到购物筐中,需要几件,就拖几件。购物时要注意本着“既吃饱吃好又不浪费”的原则,合理消费。购完物后,请填写好“购物清单”中的食品名称、单价、数量,计算出总价以及总金额数。好,现在请同学们开始购物吧,
(学生开始虚拟超市购物,教师巡视并给予指导)
师:购买好了食品并且填写好了购物清单的同学请举手示意我,有谁愿意上台来展示一下自己的购物清单吗?
(请几位同学上台展示,同时评价他们所购的食品是不是既能让他们吃饱又不浪费,是不是懂得合理消费,同时复习数量关系式“单价╳数量=总价”)
(三)设计租车方案
师:同学们,午餐吃的食品买好了,我们准备出发吧。考虑到我们人多去省动物园,坐火车或坐公共汽车去都不便于组织,所以学校决定租车去。请同学们退出“网上超市”,再点击课件中的“租车”,进入“出租车公司”
(师生一起进入“租车”环节)
师:现在你们看到的是老师向出租车公司了解到的一些租车信息:5人座的面包车,每车每天200元;12人座的小客车,每车每天410元;40人座的大客车,每车每天750元。现在我们共有393人,该怎样租车去最合理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的租车信息,每人设计出一种你自己认为最佳的租车方案,请同学们开始设计。
(学生开始设计租车方案,教师巡视并加以指导)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你设计的租车方案?
(请几位同学边说,教师边把他们的租车方案展示出来,并问:你为什么认为自己设计的租车方案是最佳的呢?)
师:这几位同学都认为自己设计的租车方案是最佳的,同学们看看,到底那种租车方案才是最佳的呢? (10辆大客车,座位数是400个,租用费是7500元)为什么这种租车方案才是最佳的`呢?(因为这种租车方案虽然剩余的座位数多了些,但所花的租用费却是最少的,所以它是最佳方案)
(四)搜索动物资料
师:同学们,那就让我们按这种最佳租车方案租车出发吧。请同学们退出“租车方案”,进入互联网,在“百度搜索”网站上键入关键字“动物世界”,搜索有关动物的网站,进入奇妙的动物世界,查找出一种你最喜欢的动物的相关资料,并把它保存在我们共同建立的C盘下的“动物资料”这个公共的文件夹里。
(学生开始网上搜索动物资料)
师:谁来向同学们介绍介绍你喜欢的动物?
(请几位学生介绍)
(五)环保教育升华。
师:刚才同学们在网上了解到了很多有关的动物知识,这时候,你还想说些什么呢?
(让学生自由说他们的感想)
师:是呀,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没有了动物,人类也将不复存在,但是由于人们的滥捕滥杀、滥砍滥伐,致使生态平衡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很多种珍贵的野生动物现在都成了世界濒临灭绝动物。同学们,我们每一个人是那样的渺小,但联合起来,力量却是伟大的,课后每人制作出一幅有关于保护动物的宣传画,好吗?呼吁全世界的人们都行动起来,爱护我们的家园——地球,爱护我们的朋友——动物
1、 由于学生们没有自己的银行账户,所以无法让学生们真实的体验互联网上的电子商务。
2、 在教学“设计租车方案”时,由于学生是在用FLASH制作的课件中进行设计的,学生设计出来的各种方案,无法保存在共同的文件夹里,从而老师无法在局域网中通过网上邻居直接调出学生的各种设计方案。
五、信息手段如何解决问题
1、 课件“网上超市”很好的解决了以上第一个问题,把网上的电子购物和现实的超市购物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虚拟的“网上超市”,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用常见的数量关系式“单价╳数量=总价”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教育学生要有合理消费、不浪费的良好品德。
2、 至于以上第二个问题,只能让学生口头说出他们的设计方案,然后,老师将学生的各种方案在教
师主机的课件上显示出来。
3、 另外,利用互联网上的搜索查找,学生可以用最少的时间,最大限度的在网上找到各种动物翔实而丰富的相关资料。可以极大的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同时让学生学会了怎样利用互联网自主学习。
篇13:初中物理《走进色彩世界》教案
初中物理《走进色彩世界》教案
一、本节三维目标要求
1、知识和技能了解光的色散现象,知道光谱的概念。 了解光的三基色,认识色光的混合。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关于色光混合的实验探究。 体验利用计算机软件了解自然原理的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色光合成白光的观念,具有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增加学生对色散的兴趣和体验。
二、重点与难点
让学生了解色光的三原色是本节的重点,教学过程中安排的探究以及讨论等活动都主要围绕这一教学目标进行。本节的难点是使学生认识色光的混合。这部分内容与学生的前概念有可能发生冲突,教学中应尽可能通过实验来突破难点。
三、教学实施建议
(一)教学过程本节分为两个教学板块:
(1)认识光的色散现象。
(2)了解光的三原色。这些知识属于一般性了解。
1.光的色散本节内容以老师和小聪、小明的对话形式展开,讲述了牛顿发现光色散的实验和色光合成白光的实验,介绍了光的色散和光谱的概念。教材可读性强,这部分的教学,可以先安排学生自己阅读,然后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色散”的实验。做好色散实验,是这节课成功的关键。为此,老师可多准备一些三棱镜,让学生观察太阳光的色散,认识光谱,获得对色散现象的感性认识和对太阳光谱美的体验。用棱镜做色散实验时,如果阳光不充足,也可利用投影仪的光,或灯泡的光,效果都比较理想。观察光色散的方法很多,如果没有足够多的三棱镜,教学中可以采用其他的方法。如利用平面镜和水来使白光色散,把由白光分解出的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反射到白色的墙壁上。生活中也有许多色散的现象,如:雨后天空出现的美丽彩虹,阳光透过养鱼缸在墙上出现彩色光带等,这些例子老师可适时补充。关于教材中图4-8-2所示色光合成白的实验,不要求演示,只是作为物理学史简单介绍即可。介绍光谱,可简单介绍“光谱是人类获得遥远天体信息及原子内部信息的主要途径”的一些高科技实例,展示科学的魅力,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2.光的三原色。有关“颜色之谜”的活动,内容丰富、充实,实验新颖,趣味性强。应让学生在自由的气氛中自主愉快地学习,在动手中认识科学概念。可以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彩色电视画面上的各色光条。学生会发现,电视屏幕上显现出画面的丰富多彩的颜色,都是由红、绿、蓝三色光条合成的,教材图4-8-7展示的就是这种情景。在此基础上,介绍色光的三原色,有利于学生理解。教学中,不要学生死记三原色光合成的图示(教材图4-8-6),而应让学生在探究的活动中去认识色光合成的效果,在实验活动中获得感性认识。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让学生到微机室用计算机来定量探究色光混合的规律,认识白、黑、灰和各种色光的三原色比例。具体操作如下:启动计算机,按以下程序点击:开始→程序→附件→画图→颜色→编辑颜色→自定义颜色。在画图程序调色板上,有红(R)、绿(G)、蓝(U)三个表示光强弱的数据块,能在0~255范围内变化。调节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强度,都达到255,在颜色/纯色板中,观察三原色光混合后的颜色是白色。 调节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强度都到0,观察三原色光混合后的颜色是黑色。调节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强度,能观察到任意颜色。这个实验不要求掌握,如果课上时间较紧张,也可在课下作安排。如果没有计算机,也可以通过彩色陀螺来认识色光的合成。颜料的混合与色光的混合的规律不同。三原色色光混合后为白色,三原色颜料混合后为黑色。对颜料混合的探究在家庭实验室有简单介绍,可以请热爱绘画的学生讲一讲调色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本套教材的单色版(黑白版)中,因为无法显示多种色彩变化,教材舍去了“太阳光谱”、“色光的三原色”和“各种颜色的颜料”三个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涉及以上内容,可以通过相关资料予以展示。
(二)材料准备与实验设计
1.实验材料准备本节教学需要准备的材料如下:三棱镜、放大镜、计算机、彩色透明胶带、颜料等。
2.实验设计
(1)喷雾成虹取一根带尖嘴的玻璃管,用橡皮管与水龙头相连,打开水龙头,在空中形成一抛物状喷泉,喷泉周围形成无数小水珠,我们背对太阳光,能观察到美丽的人造彩虹,这是喷雾成虹实验。
(2)彩色圆盘做一个硬纸圆盘,如图4-8-1所示,分别在扇形里涂满红、绿、蓝三种颜色(或分别贴三种色纸)。把圆盘系在线上,握在两手的食指和拇指之间,使其旋转。三种颜色扇形面积大小不同,便可看到不同颜色。如果在扇形里交替地着红色和绿色。旋转陀螺时,映入眼睛里的红绿色的混合颜色是黄色。
(3)观察光的色散把小平面镜放在碗底,反射面向上,倒入水。将碗倾斜着放在太阳光下(图4-8-2),太阳光射到屋内或墙上。会看到红、橙、黄、绿、蓝、靛、紫各种颜色。四、发展空间1.“我的设计”指导在这个设计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空间,并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切身感受。可以让学生考虑各种可能,如让手电筒射出的光透过两个不同颜色的透明胶片,将会有怎样的效果?如果将透明胶片剪成各种图案,会形成什么样的灯光效果?如此等等。
3.“家庭实验室”指导在课外实验过程中,学生可能会产生疑惑:为什么颜料的三原色不采用红绿蓝的色光三原色。在指导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考虑如何通过色光三原色产生黑色的问题。颜料混合的实验操作性很强,因此可以在课上让爱好绘画的学生向同学们进行前瞻性的指导,以提高大多数同学的研究积极性。
四、教学资源
(一)课件
光的三原色(见“教师备课系统”光盘)
(二)教学视频
1.光谱(见“教师备课系统”光盘)
(三)参考资料
1.人的色觉特点不同波长的光照射到人眼视网膜上,将给大脑不同的.感觉,这种感觉称为色觉。人们就是凭自己的色觉来辨别物体的颜色,一般人的眼睛可分辨120多种颜色,如果在不同颜色的相互补充、相互衬托之下,有经验的人可分辨13000多种颜色。人眼为什么能分辨这么多种颜色呢?现代科学研究认为:人眼中的锥状辨色细胞有三种,每一种细胞擅长接收一种颜色的光,但对可见光内所有波长的光也能发生程度不同的反应。这三种锥状辨色细胞分别对红、绿、蓝色光最敏感。因此,人们选择这三种颜色作为光的三原色。彩色电视机也是根据上述理论制成的彩色显示过程。当眼睛接受了混合光之后,三种色觉细胞都按自己的规律兴奋起来;产生三种视觉信号。经视神经传到大脑,但是,大脑对每一个单独信号并不感兴趣,而是把它们总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综合的色觉,这就是人们感觉到的所接收混合光的颜色。根据人的色觉特点,当红、绿、蓝三种色光按千变万化的比例混合时,就会使人感觉到千差万别的颜色。
2.物体的颜色物体呈现什么颜色,决定于它对光的吸收或透射的选择性。对于不透明体,在阳光或白光之下,它显示出来的颜色就是它反射的颜色。例如植物的叶子,因为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主要吸收红、橙、黄、蓝、紫等色光,而不需要绿光,于是我们就看到了绿叶。再如火红的枫叶则是叶红素反射红光而吸收其他色光的结果。一个紫色的物体,可能反射紫光,也可能同时反射红光和蓝光,因为根据色光混合的规律,红光与蓝光同时刺激眼睛,也会使人产生紫色的视觉。黑色的物体吸收所有的光,因此也就容易接收热辐射;白色物体则反射所有的色光,所以白色的表面不容易接收热辐射,也就不容易晒热。对于透明体,在光照射下,显示的则是它所能透过的色光的颜色。例如蓝色玻璃,吸收了红、橙、黄各色光,而透过蓝光,以及少量绿光和紫光,故而呈现出蓝色。再如红色玻璃则吸收黄、绿、青、蓝各色光,而透过红光以及少量紫、橙光。于是如果把红色玻璃和蓝色玻璃叠起来,则只有紫光能透过;如果把这两块玻璃叠起来对着光观察,就呈现了紫色。
3. 走进彩色世界郭沫若曾说过,能自行制造胶片,犹如制造火箭。如今很多国家的火箭都上了天,而彩色胶卷却只有美国的柯达、日本的富士和柯尼卡、德国的阿克发、中国的乐凯。也就是说全世界只有4个国家能制造彩色胶卷。自然界的万物,五光十色,姹紫嫣红,色彩极其丰富。这些颜色其实都是由红、绿、蓝三原色光,不同程度的叠加混合而成的。如:红与绿相加形成黄色,绿与蓝相加形成青色,蓝与红相加形成晶红色,红、绿、蓝三原色相加则为白色。彩色胶卷的制造,要涉及到光学、化学、表面物理学、力学等领域。它的精细度和难度堪称精细化工中之最。一个彩色胶卷的制造,从头到尾要经过上百道工序,要涉及到80多种主要化工原材料。彩色胶卷是由透明的三醋酸纤维素酯片基和感红、感绿、感蓝三个感光乳剂层组成,它的总厚度为145微米,而乳剂层的厚度只有15至20微米,这比一根头发丝的直径还要小。但这薄薄的不足发丝厚的乳剂层,其涂层数多达14-17层,每层的平均厚度只有1微米,也就是约千分之一毫米厚。 彩色胶卷经曝光、显影后,就形成了与原景物颜色互为补色的黄、青、品红的影像,再印放到相纸上,即可获得与原景物颜色相一致的照片。 影像的形成过程,其实是很复杂的,它的化学反应并非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间有着密切的有机联系。只有精确地、恰如其分地控制好各层间的化学平衡,才能达到各层间的照相平衡和彩色平衡。最终才能获得理想的彩色照片。 一张彩色还原正确、生动感人的艺术作品,固然要靠熟练的摄影技术,靠性能优良的彩色胶卷,还要有后期洗印的保障。有人说,一张成功的彩色照片,摄影占30%,胶卷性能占30%,后期洗印占40%,由此看来,后期洗印也是至关重要的。感光材料是一个广阔的领域,除彩色胶卷外,还可用于科研、医疗、航空和航天等领域。如今感光材料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信息载体。
篇14:雨的诉说:走进雨的世界教案
雨的诉说:走进雨的世界教案
教学设想: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课应该加强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通过一些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听、说、读、写的能力”。
教学目标:
促使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雨进行联想,与一些诗词文联系,通过部分优秀的诗文,加深对“雨”这种自然现象的认识,明白自然界的“雨”由于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具备了诗词作者所体验过的丰富的人生意蕴和审美价值。
教学过程:
导入:
水是生命之源,而陆地上的水,大部分要靠天上的降水(雨、雪)补给,因而从天而降的雨水,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中华民族作为以农业立国的古老国度,更是时刻离不开雨水的滋养哺育,因而雨水常常被中华民族视为甘霖、膏雨、活命水。由于水特别是雨水带给人类的祸福远远超过其它一切自然物,因而雨水在很早以前就成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自然崇拜物之一。与此同时,水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现象,其对人类生存的'重要功用以及丰富多彩的形态声貌,在华夏民族的精神世界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并逐渐形成了极富民族特色的雨文化现象。
一、欣赏雨的旋律(配乐欣赏图片)
二、含雨的成语
中华民族在长期与雨打交道的过程中,通过对自然的深入观察,并与社会现象相联系,总结出许多与雨相关的谚语、格言和成语等,极大地丰富了雨文化的内涵。请把你积累的含有“雨”字的成语和大家交流一下,好吗?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语出《老子二十三章》)。意为狂风刮不到一个早晨就会过去,暴雨下不到一整天就会停止。,现用来比喻腐恶势力不会长久存在。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语出《辨*论》)。日光或月光通过云层中的冰晶时,经折射而成的光圈,通称“风圈”,常被认为是即将刮大风的预兆;将要下雨时,空气中的湿度加大,房屋基石就湿润了,预示着将要下雨。以常见的气象征兆,说明任何问题的发生都有其预兆。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语出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说明了雨形成的原因。
“破屋更遭连夜雨,漏船又遇打头风”(民谚)。以破屋、漏船遭连阴雨、遇打头风形容灾祸接连发生。
“春雨贵如油”(民谚)。言春天正是庄稼生长最需要水的季节,而此时往往又是干旱少雨的时节,故称春天的降雨如同油一样宝贵。
“寒暑不时则疾,风雨不节则饥”(语出《礼记乐记》)意思是说寒来暑往不合时令容易使人生病,风雨调节不适容易造成农业减产导致饥荒。
“百谷之仰膏雨”(语出唐刘禹锡《上杜司徒书》)。意谓犹谷物之仰望雨露润泽,比喻极其急迫的样子。
“雨露”。雨和物能滋长万物,多用于比喻恩泽、恩情。如李白《书情》诗:“愧无横草功,虚负雨露恩。”
成语有:
风调雨顺、五风十雨、雨旸时若:形容风雨适时,气候调和,遂人所愿;
和风细雨、柔风甘雨、斜风细雨、雨丝风片:指春天的和风细雨,亦喻待人处事采取和缓的方式,不粗暴;
雨后春笋:指春天雨后,竹笋长得又多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出现,蓬勃发展;
雨过天晴:指雨霁云开,天空晴朗,比喻情况由坏转好;
风风雨雨:泛指刮风下雨,亦比喻遇到重重阻碍或议论纷纷;
篇15:走进多媒体世界
教学目标 :
1、初步了解多媒体的含义,认识多媒体电脑。
2、认识文本、图像、声音和影像等多媒体文件。
3、学会媒体播放机的使用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文件:图像和影像(配套光盘中的“图片”、“电影”文件夹)
教学重点:
学会使用媒体播放机。
教学难点 :
理解多媒体的含义,认识多媒体文件。
教学建议:
1、多媒体是一个比较抽象又时时刻刻伴随在人们左右的概念,要让学生去理解多媒体这一概念是有难度的,教师可以通过多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多媒体信息就在我们身边,漂亮的广告画,悦耳的音乐,精彩纷骋的电视节目,情节感人的动画片,梦幻般的游戏世界……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多媒体并不是多么神秘,多么难以理解的东本,它就在我们身边,以激发进一步学生的兴趣。
2、多媒体电脑主要可以通过以图片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教师也可以把机房里现有的机器作为实例呈现给学生看,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把各部分配件拆下来供学生观看,学习。
3、介绍多媒体文件时,可以结合图标进行,以便于学生掌握。每种多媒体文件介绍以后要让学生去找一找自己电脑上的这类多媒体文件,并去打开它们,看看里面有些什么信息。
4、媒体播放机在外形上和家用vcd很相似,因此学生在按钮的使用上不会有太大的困难。这里的重点是想欣赏什么媒体文件,就要选择相应的文件类型,这里教师可以结合前面的讲的多媒体文件,逐步引导学生这样去做,先选择想要欣赏的文件类型,再选择想要欣赏的文件。
篇16:《走进玻璃世界》
《走进玻璃世界》 -《新型玻璃》教学反思
《走进玻璃世界》 ――《新型玻璃》教学反思 《新型玻璃》是一篇科普小品文,这篇课文紧扣一个“新”字,分别介绍了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等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它们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鼓励人们运用新的科学技术创造更多的新型玻璃. 在认识第一种新型玻璃时,我着重利用课前设计的思考题,采用了“朗读”和“自述”的方式,朗读既体现了以“读”为本的教育理念,又借机检查了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采用“自述”,就是让学生充当新型玻璃的角色,以第一人称进行自我介绍,进行比较全面,深入地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从而感受到高科技产品在先代化建设中所起的作用.采用“自述”还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展示学生的才华,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采用“自述”还可以让学生从小树立自我推荐的意识,从而使自己有用武之地.当进行到这个环节时,学生展示自我的积极性非常高,而且自述的方式也不同,大部分同学语言诙谐幽默,自述的内容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表情丰富,动作大方,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活力. 为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我又推出了富有挑战性的训练内容,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对知识进行有机的整合,我设计了以下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刚才,我们通过学习讨论,大家已对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有了充分的了解,那么你觉得这些玻璃有没有什么不足呢?能否把这些玻璃再加工一下,融入各自的优点,加工成另一种更实用、更受人们欢迎的玻璃呢?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又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吸热玻璃能起到冬暖夏凉的作用,但不能消除噪音,应该再重新设计,把吃音玻璃的作用也设计进去,做到既能调节室内温度,又能消除噪音。”有的说:“夹丝网防盗玻璃虽然可以防盗,但如果又能有变色玻璃的.功能,自动调节阳光的强弱,改变颜色的深浅,那么,它一定更会受银行老板、珠宝商的喜爱。因为,银行里的工作人员会感到舒服,同时,一些珠宝的色彩一定会更迷人。”第二个环节:由最后一段“在现代化的建筑中,新型玻璃正在起着重要作用;在新型玻璃的研制中,人们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让学生在现实生活和未来的世界中放飞自己的想像,发挥创新的潜能。我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你们能否设计出一种更新的玻璃,创造出一个奇迹来填补玻璃发展史上的空白?”这时,学生的创造欲望又被激发出来了,通过相互讨论,又设计出了许多种新型玻璃,有音乐玻璃、防火玻璃、谈心玻璃、净化空气玻璃、香味玻璃……篇17:走进“数码”世界
作者:刘旭志 王旭
我们生活在数码时代,日常生活少不了用number,电话号码、ID号码、车牌号、时间、年龄等无不与number有关,现在就连清晰度、等次划分,空间定位也要用精确的number描述。还等什么,快快走进number世界,领略其在英语口语中的无穷魅力吧!
[口语套餐]
1.询问班级/ 年级/ 行列用What class/grade/row...? 如:
-What class are you in?
-I'm in Class One, Grade One.
-What row are you in?
-I'm in Row 6.
2. 询问电话号码用What's...telephone number? 如:
-What's your telephone number?
-It's 8352671.
3. 询问年龄用How old...? 如:
-How old are you?
-I'm thirteen. What about you?
-Ah, it's a secret.
4. 询问加、减等的运算结果时用What's ...plus/ minus...? 如:
-What's fourteen minus four?
-It's ten.
-What's nine plus six?
-Fifteen.
5. 询问车牌号时用What's...car number? 如:
-What is your car number?
-95168.
[餐后提醒]
1.“0”在电话、车牌、门牌等号码中多读 /u/,在算数式中读zero。
2. 两位数(含两位数)以上的数字读法:在表示xxx号码时,多要单个数字依次读;在表示时间、年龄、运算时,则要整体读。如:Room 103 读作Room one o three; What's 15 minus 12? 读作What's fifteen minus twelve?
[入乡随俗]
在本单元课文中,当Han Mei问Miss Hyde “How old are you?”时,Miss Hyde没有直接回答自己的年龄,而是用“It's a secret(这是个秘密).”来代替。这是因为中西文化的不同,所以在隐私观的表现上也不同。一般来讲,西方人较东方人更强调个人隐私。与英美人交往时,他们忌讳谈及年龄、工作、个人收入、婚姻、家庭住址等隐私话题。尤其是女士,更不愿意人们问及她的年龄和婚姻状况及家庭住址等一些隐私问题。英美人在见面时,常常喜欢谈论天气或询问对方健康状况如何。
篇18:走进“un-”世界
作者:耿华明
同学们,在英语中有这样的一种现象,也就是在某个词的前面加上“un-”以后,就会变成另外的一个相反意思的单词了,我们称之为派生现象。今天,我们就牛津8A课本上出现的形容词为例,与大家一起重温一下!
1. happy-unhappy
“happy”意为“快乐的,幸福的”;“unhappy”意为“不幸的,不快乐的”。
例如:
(1)She is a happy girl.她是一个快乐的女孩。
(2)When she heard the bad news, she felt very unhappy. 当她听到这个坏消息时,她感到非常不快乐。
2. important-unimportant
“important”意为“重要的,重大的”;“unimportant”意为“不重要的,琐碎的”。例如:
(1)To many people, the meaning of a name is very important.对于许多人来说,一个名字的意义很重要。
(2)To me, it is unimportant to do that thing or not.对于我来说,做不做那件事并不重要。
3. popular-unpopular
“popular”意为“流行的,受欢迎的”;“unpopular”意为“不流行的,不受欢迎的”。例如:
(1)Football is very popular in China.足球在中国是非常受欢迎的。
(2)Spitting here and there is unpopular.随地吐痰是不受欢迎的。
4. necessary-unnecessary
“necessary”意为“必要的,必须的”;“unnecessary”意为“不必要的,多余的”。例如:
(1)It is necessary to have a dictionary.拥有一本字典是非常必要的。
(2)All those clothes are unnecessary on such a hot day.在这么热的天里,所有那些衣服都不必要了。
同学们,我们在上一期的“温故知新”里游览了“un-”世界里的一部分,今天我们接着游览吧!
5. friendly-unfriendly
“friendly”意为“友好的,友谊的”;“unfriendly”意为“不友善的,不利的”。例如:
(1)The people here are very friendly to us. 这儿的人对我们非常好。
(2)Look!The boy is unfriendly to the hungry dog. 看!那个男孩对那条饥饿的狗很不友善。
6. welcome-unwelcome
“welcome”意为“受欢迎的”;“unwelcome”意为“不受欢迎的,讨厌的”。例如:
(1)You are a welcome guest. 你是一个受欢迎的客人。
(2)Mosquitoes are always unwelcome in summer. 蚊子在夏天是不受欢迎的。
7. able-unable
“able”意为“能的,会的,有才干的”;“unable”意为“不能的,不会的”。例如:
(1)He is an able student. 他是一个能干的学生。
(2)The boy is unable to reach the kite in the tree. 那个男孩不能够到树上的风筝。
8. common-uncommon
“common”意为“普通的,庸俗的”;“uncommon”意为“不平常的,非凡的,出色的”。例如:
(1)My mother is a common woman. 我的妈妈是一个普通的妇女。
(2)Polly is an uncommon bird. 波利是一只不平常的鸟。
怎么样,同学们!你们感觉到“un-”世界的不平常了吗?你还能列举出其它的例子吗?以后学习时可要多注意观察呀!
篇19:2.2因特网信息的查找教案
2.2因特网信息的查找教案
2.2 因特网信息的查找
德江一中 田太江
章节
第二章 第二节 因特网信息的查找
1课时
本节旨在培养和提升学生获取网络信息的能力,使其成为每位学生在信息社会必须掌握的生存技
教材能,并为学生学会有效组织和处理信息奠定基础,是学生继续学习和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强调通过
分析 体验和感悟网络信息活动中的操作与应用,培养学生掌握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过程和方法,为学生的
学习、生活和发展提供服务。
由于大多数学生都或多或少的具有了一定的上网搜索实践基础,每个学生也都有自己的兴趣点,
学情分析
因此在活动中会不知不觉的偏向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面对这一问题,在教学中应通过感兴趣的任务来驱动学生,中间穿插教师适当的讲解和学生的交流,不应提供大段的自由活动时间,这样做可能会减弱学生的参与热情,因此在选取的搜索主题上要选择学生所关注的,并通过适当的形式激发他们强烈的参与欲望。
1. 了解搜索引擎
教 学 目 标 教学 重点难点 教 学 过 程
知识目标 2. 了解搜索引擎的分类及其特点 3. 掌握搜索技巧
技能目标 情感目标
1. 培养网上获取信息的能力;
2. 培养利用网络资源为生活和学习服务的能力和习惯 加强利用网络进行终身学习的意识
1. 搜索引擎的分类 2. 搜索技巧的掌握 教学内容 复习上节课 内容 引入教学
教师活动
问:信息获取有哪四个环节?
学生活动 答:1.确定信息的需求……
答:baidu、Google、
问:同学们一般上网查找资料,会去哪里找?
在因特网发展初期,网站相对较少,查找信息比较容易。然后伴随着网络上信息资源的不断扩充,网络用户想找到所需的资料真如大海捞针。这时,搜索引擎便应运而
搜索引擎的发展历史
生。
1994年4月,斯坦福(Stanford)大学的两名博士生,美籍华人杨致远和美国人David Filo共同创办了超级目录索引Yahoo,并成功地使搜索引擎的概念深入人心。从此搜索引擎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
新浪
学生听讲
教 学 过 程
讲:现在请同学们说查找方法与查找结果。
讲:元搜索引擎几乎没有使用了,我们现在一般使用全文搜索引擎和目录搜索引擎搜索信息。目录搜索引擎要一层一层的去选择,比较麻烦,所以用的也不多,较多的是用全文搜索引擎。但是像第一题,用全文搜索是比较难找到合适的`信息的,它适合用目录索引搜索引擎进行精确搜索。
搜索引擎的分类及区别
讲:是的。
第一张是全文搜索引擎baidu的搜索页面,看起来比较简洁。全文搜索引擎提取各个网站的信息,建立数据库,我们只要在提问框中输入关键词,搜索引擎就会返回相应网页给我们;
第二张是目录索引搜索引擎新浪的搜索页面,他不仅搜集各个网站上的信息,而且将搜集到的信息分类,供我们查找信息,所以我们看到它的搜索页面文字较多。
第三张是元搜索引擎baigoogledu的搜索页面。示例搜索在搜索框中输入“hello”并搜索。这就是元搜索引擎的特点:在接受用户查询请求时,同时在其他多个引擎上进行搜索,并将结果返回给用户。 讲:现在让我们来练习一下。 1p请找出一则今天的美国新闻。
2p查找目前世界上最小的鸟――蜂鸟的形态特征与生活环境 。
3、小明国庆要来广州,他想去爬白云山,顺便去看陈家祠或五羊石像,但是他之前去过珠江,所以这次不想去珠江。请帮他上网查找旅游路线。
男生完成1、3题,女生完成2、3题。
学生听讲 学生操练 回答问题 学生听讲
搜索引擎的概念及分类
讲:我们把baidu、新浪、baigoogledu等用于因特网信息查找的网络工具统称为搜索引擎。并按其工作方式分为三种搜索引擎:全文搜索引擎(又叫关键字索引搜索引擎)、目录索引搜索引擎、元搜索引擎。他们三者有什么区别呢?我们先来看一下他们的界面。
问:同学们觉得这三张图片的内容有
什么不同?答:第一张是baidu的页面;第二张….
教 学 过 程
擎baidu来试试看。无论我们输入“广州旅游路线 白云山”还是其他,都会有很多信息出现,而且其中有很多是不符合要求的。该怎么办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选择“高级搜索”。
1. 在“全部关键词”中输入我们要求出现的“广州旅游路
线”;
2. 在“完整关键词”中输入不能被拆开的“白云山”; 3. 在“不包括关键词”中输入“珠江”; 4. 在按自己的需要选择余下的选项; 5. 点击搜索。
大约有九万多条信息出现。
现在我们再在“任意一个关键词”中输入“五羊石像 陈家祠”再搜索,只剩六千多条信息,这样就方便我们查找需
搜索技巧
要的信息了。
讲: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搜索栏里的搜索内容是这样的广州旅游路线
双引号括住的“白云山”是不能被拆开的,它使搜索结果更精确;。
,也可以用“or”代替; 是逻辑词“非”,也可用“not”代替;
除此之外,逻辑词还有“与”(用“+”或“and”表示) 他们都是使搜索结果跟精确的方法。 练习:
查找去往北京大学的公交车。
学生听讲 练习
内容复习
复习目标 掌握 掌握
1. 使用搜索引擎搜索信息 2. 使用高级搜索
复习内容
教学反思
有关网络方面的内容,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不过这需要教师有非常好的引导,不好好
引导的话容易让有的学生只是上网,而没有掌握所学的知识。虽然搜索引擎不是一个陌生的内容,但是学生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所以要设置好基本任务及提高任务,分层教学,以及对任务的最终总结和归纳,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给予后进学生帮助与指导。
【2.2走进Windows世界(教案)】相关文章:
2.走进世界作文
6.《走进秋天》教案
10.走进昆虫世界童话作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