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文言词语和句式 教案
“虞山小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8篇G文言词语和句式 教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G文言词语和句式 教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文言词语和句式》教案
《文言词语和句式》教案
《文言词语和句式》教案 课 题 文言词语和句式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主要的文言句式 过程与方法 典型的句式意义,学生认真掌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和谐美,人情美 教学重点 在虚词用法的理解上 教学难点 现代句式和古代句式的语言区别 教学关键 掌握虚词 课 型 将授课 教学方法 运用课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教 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文言文常见的'句式有: 判断 1、用:“……者,……也。”表示;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用:“……,……也(或者也)。”表示; 如:夫战,勇气也。 3、用:“……者,……。”表示; 如:粟者,民之所种。 4、用:“……,…… 。”表示; 如:刘备,天下枭雄。 注意:并非所有用了“者、也”的都表判断。有时它们表句中停顿或舒缓语气。 如: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被动句: 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翻译为“被” 常见的几种形式: 1、用“……于……。”表示; 如:内惑于郑袖,外惑于张仪。 2、用“……见……”的形式表示;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 3、用“见……于……”的形式表示;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受……于……”的形式表示; 如:举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导入 介绍 点拨 教师活动 了解 默读 思考 回答 学生活动 总结 练习作业 宾语前置: 在古代汉语里,宾语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是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宾语可以分为下面几种: 、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安、何、谁等)作宾语,一般提前到动词(或介词)前。 如:微斯人也,吾谁与归? 2、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也要提前到动词前。 如: 未之有也 3、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是”等词的帮助,把宾语从动词后提到动词前。“之”和“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如:A、何陋之有?B、何厌之有? C、何后之有? D、马首是瞻 E、惟利是图。 定语后置:在古代汉语里,宾语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是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宾语可以分为下面几种: “中心语+定语+者”的形式;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明确 总结 理解 赏析 品读 板 书 设 计 文言句式 被动句式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课后记事 现代句式和古代句式的语言区别篇2:文言词语和句式(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编者: 刘素华
一、教学目标
新课程,应该不是以教定学,而是以学定教,在梳理探究前了解学生情况,从而确定“文言词语和句式”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共有三个探究问题:
1、词类活用中意动与使动的区别是什么?
2、我们在阅读文言文遇到实词时,如何准确把握词语的意义?
3、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
二、教学重点:同上123
三、教学方法:成立合作小组,明确探究内容
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让全班同学自由组合,分成六个小组,每两个小组负责梳理探究一个问题,给学生一周准备时间,让学生根据问题梳理高中语文课本一至五模块的文言文,找出典型例句,分析比较,也可以上网搜集资料,从而探究出规律,合作完成文言词语与句式专题的学习任务。由六个小组各派一名学生组成评价小组,对六个小组的成果进行打分评价,评出最佳小组。
四、教学时数: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师:文言文以简约的语言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经历了上千年锤炼的古典文学是我们民族精神内涵的源头活水。我们中学生要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是“言”“文”并重的,这里的“言”,即文言知识,如实词理解,句式辨析等,今天我们就来梳理探究文言词语与句式。
一、文言词语
(一)词类活用
师: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一新的意义,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
(探究问题1、词类活用中意动与使动的区别是什么?)
学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
生甲:课本中的典型例句
① 悦亲戚之情话 (《归去来兮辞》)
② 且庸人尚羞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善万物之得时 (《归去来兮辞》 )
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⑤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烛之武退秦师》)
⑥ 侣鱼虾而友麋鹿 (《赤壁赋》)
以上例①到例③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④到例⑥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具有的属性,即认为宾语怎么样;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事物,即认为宾语是什么或把宾语当作什么。
生乙:①眄庭柯以怡颜 (《归去来兮辞》)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过秦论》)
③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过秦论》)
④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
⑤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 (《鸿门宴》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繁执事 。 (《烛之武退秦师》)
以上例①到例③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例④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例⑤到例⑥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古汉语的使动用法就是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一种用法。
生丙: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是什么,使动用法是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
生丁:请其他小组同学做拓展练习:
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认为……小)
2、不远万里 (认为……远)
3. 鱼肉百姓 (以……为鱼肉。)
4、春风又绿江南岸 (使……绿)
5、烛之武退秦师 (使……退)
其它小组同学质疑
使动意动小组同学解答
师根据情况补充
师补充: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是什么,意动用法是表示主观意念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什么,这种主观认识不一定与客观情况相符。比如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中的作文素材,是选自《韩非子》的一个寓言故事,其原文是这样的: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这就是著名的“智子疑邻”的故事。文末“智其子”中的“智”是古汉语的意动用法,意思是认为其子智即认为自己家的孩子聪明。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了谓语所表示的性质状态。这个失窃家庭的孩子也可能聪明,也可能并非很聪明,凭此一点不能作出聪明与否的结论,更不能因此而对邻居家老人产生怀疑。而使动用法是客观上即事实上使宾语发生了某种变化,或者使宾语将要发生某种变化。丰衣足食::使……丰足。 “丰、足”是客观上使“衣、食”发生了变化。
(二)实词词义
师:学习任何一种语言,语音、词汇、语法三者缺一不可,而三者之中,词汇居于首位。古代语言的词汇中最重要的是实词,文言实词的掌握应逐课积累,几年之后,水到渠成,这样就能达到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
(探究问题:我们在阅读文言文遇到实词时,如何准确把握词语的意义? )
学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
生甲:1、①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
②拔剑切而啖之 (《鸿门宴》
其他例句略
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根据字形推断词义辨别
汉字本是具有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汉字虽历经演变,表意的功能毕竟没有完全丧失,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例①“眄”的含义,根据“目”和“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例②“啖”的含义,根据“口”,就可知其大致是“吃”的意思。)
2、①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过秦论》)
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
其他例句略
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辨别
古人行文,往往采用一些字数同、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各句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反义或意思相关的词,运用了排比、对偶等修辞,对这类句子中的实词,就可利用上下句与之对应的词的意义来帮助判断。这样,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知未知的词性、词义。(例①(“地”与“固”相对,“地”是名词,“固”也应是名词,解为“险固的地方”例②“跬步”对“小流”,可以推断“跬步”即为“小步、半步”的意思。)
3、例如:(全国高考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专以射为戏,竟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将兵:将领和士兵。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其他例句略
3、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学会联想
根据已学过的知识,进行相关联想,通过联想可推断词义。 A项“竟” 是完毕、终了的意思,“竟死”即一直到死的意思。《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学过“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竟”即完毕的意思。D项中的“结发”在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结发同枕席”的诗句,古时候人到了一定的年龄(男20岁,女15岁)才把头发结起来,算是到了成年。
生乙:(第二小组补充)
4、①收天下之兵 。 (《过秦论》)
②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赤壁赋》)
其他例句略
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利用成语来推断词义。
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掌握了不少成语,可利用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例①中的“兵”。我们可借助成语“短兵相接”中“兵”的意义去试解,可推断出解释为“兵器”之意。例②中的句中的“危”字,可借助成语“危言危行”很容易推断出是“端正”的意思。)
5、①故山殊可过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②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陈情表》)
其他例句略
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利用文章语境推断词义
语言环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词义我们可以借助语境来推断。( 例①“过”搭配对象为“山”,可释为“游览”。例②“鲜”应和“无”对应,结合上文意思,故为“少”。)
生丙:请其他小组同学做拓展练习:
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用”和“以”位置相同,“以”的意思不就是“用”)
2、卖官鬻爵(“鬻”因与“卖”处在结构相同的同等位置上,就可由已知的“卖”来推出未知的“鬻”的相同的含义。)
3、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着”。)
4、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对方这样做是使自己感到幸运的,幸而、幸好)
其它小组同学质疑
实词词义小组同学解答
师根据情况补充
师总结: 综上所述,在一词多义辨析时,如能辅之以技巧,根据字形推断,利用句式辨别,结合语境把握等, 的确有事半功倍之效。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攻克文言堡垒,关键靠平时的日积月累。
第二课时
文言句式
宾语前置
学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
师:在文言文的阅读过程中,我们如果对一些句式,尤其是像宾语前置等比较特殊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种句式,进行梳理和探究。
(探究问题3、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
生甲:宾语前置
课本中的典型例句
①秦人不暇自哀 (《过秦论》)
②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
③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
④项王曰:“沛公安在?” (《鸿门宴》)
⑤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苏武传》)
⑥夫晋,何罪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
⑦成语:唯利是图
生乙:1、例①至例②是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例③至例⑤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介词的宾语前置(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
3、例⑥至例⑦是: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宾十之(是)十动
师总结:同学们归纳得很好,宾语前置共有三种情况:①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②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前置③用“之”、“是”提宾。
生丙:请其他小组同学做拓展练习:
1、唯陈言之务去 (《答李翊书》) 译文:“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
2、吾谁敢怨?(《捕蛇者说》) 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3、不然,籍何以至此? (司马迁《鸿门宴》) 译文: “我凭什么到这样的地步呢”
4、唯弈秋之为听 (《弈秋》) 译文:“只听弈秋的教导”(“唯”译为“只”)
5、唯马首是瞻 (《冯婉贞》) 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
6、成语: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译文:“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其它小组同学质疑
宾语前置小组同学解答
师根据情况补充
学生评价:学生组成评价小组,对六个小组的成果进行打分评价,评出最佳合作小组。
师总结:同学们在“文言词语和句式”专题的学习过程中,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我们“探究并快乐着”。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补充知识点]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和省略句、宾语前置句、谓语前置句 、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七种句式. 只要同学们花功夫扎实地记熟每种句式的结构形式及其例句,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我们现代汉语常用“……是……”来表示。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解析:“……者,……也”表判断,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解析:“……者,……也”表判断,译为“老师,是用来传道授业解惑的”。
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解析:“……者”表判断,译为“四个人是……”。
④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解析:“也”表判断,译为“项脊轩是原先的南阁子”。
⑤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刿论战》)
解析:“也”表判断,译为“这作战是靠勇气的啊”。
⑥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解析:“者也”表判断,译为“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啊”。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解析:“乃”表判断,译为“应当即位的人是公子扶苏”。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解析:“则”表判断,译为“这是岳阳楼最美的景象啊”。
③即今之袢辉谀拐咭病#ㄕ配摺段迦四贡记》)
解析:“即”表判断,译为“就是现在聚集埋在坟墓里的五个人“。
④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解析:“皆”表判断,译为“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解析:“为”表判断,译文“现在人家正好是刀俎,我们是鱼肉,辞什么呢?”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解析:“是”表判断,译为“问现在是什么世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
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辞》)
解析:“是”表判断,译为“共同生活了十二年,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④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解析:“皆”表判断,“是”是代词,这样,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所在的地方到处都是这样啊”。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解析:“非”表否定判断,译为“六国破灭,不是兵器不锐利,战斗不擅长,弊端在于贿赂秦国”。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解析:“非”表否定判断,译为“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皮革不是不坚固锋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①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解析:靠语意判断,译为“刘备是天下的枭雄”。
②刘豫州王室之胄。(同上)
解析:靠语意判断,译为“刘豫州是王室的后代”。
二、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包含动词宾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置两种。
(1)、动词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所谓否定句,是指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带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代词“莫”的句子叫否定句。在这种句式里,宾语前置于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①古之人不余欺(《石钟山记》)
解析:代词“余”做“欺”的宾语,“不余欺”应调整为“不欺余”,翻译为“古时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②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解析:代词“我”做“顾”的宾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翻译为“从小就供养你,你却不肯照顾我”。
③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解析:代词“自”做“信”的宾语,“不自信”应调整为“不信自”,翻译为“邹忌不相信自己”。
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解析:代词“之”做“有”的宾语,“未之有”应调整为“未有之”,翻译为“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⑤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屈原《离骚》)
解析:代词“吾”做“知”的宾语,“不吾知”应调整为“不知吾”,译文是“你对我不了解也就罢了,只要是我的心确实美好。”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古汉语中,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它还有“谁、孰、安(什么、什么地方)、胡(什么)、奚(什么、哪里)、曷(什么)”等。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解析:疑问代词“何”做“操”的宾语,“何操”应理解为“操何”,译文是“大王来拿什么东西呢?”
②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
解析:疑问代词“何”做“如”的宾语,应理解为“如何”,译文是“因为跑五十步耻笑跑一百步,那么怎么样呢?”
③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
解析:疑问代词“奚”做“适”的宾语,“奚适”的意思是“适奚”,译文为“它将去哪里去?”
④彼且恶(何)乎待哉?《逍遥游》
解析:疑问代词“恶”做“待”的宾语,“恶乎待”的意思是“待恶”,译文“他将仰赖什么呢?”
⑤沛公安在?(《鸿门宴》)
解析:疑问代词“安”做“在”的宾语,“安在”的意思是“在安”,译文是“沛公在哪里?”
3、用“之”或“是”或“之为”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此种情况古汉语并不多见)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师说》)
解析:“之”字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应调整为“不知句读,不解惑”,译文是“不会读书,不能解决疑难问题,前者去请教老师,后者却不去”。
②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解析:“之”字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应调整为“有何厌”,译文是“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③ 惟命是听 (成语)
解析:“是”字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应调整为“惟听命”,译文是“只听你的命令”。也此相同的还有“惟利是图”、“惟马首是瞻(《冯宛贞》)”、“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2)、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他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叫做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后。但文言文中也有介词宾语放在介词前,这也是宾语前置。
①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解析:“何”做介词“何”的宾语,应调整为“以何知之”,译文是“凭什么知道呢?”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解析:“谁”做介词“与”的宾语,应调整为“吾与谁归”,译文是“除了这种人,吾与谁同归呢?”
③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
解析:“谁”做介词“为”的宾语,应调整为“为谁哀者”,译文是“为谁悲哀呢?”
④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
解析:“是”做介词“以”的宾语,应调整为“余以是记之”,译文是“我把这个记下来”。
三、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
①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于远近容。(张溥《五人墓碑记》)
解析:“于”字表被动,译文是“那么现在的高官显贵们,一旦犯罪受罚,有的脱身逃走,不能被远近的人所容纳”。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于时拘,于余学。(韩愈《师说》)
解析:“于”字表被动,译文是“六艺经传都通读学习它,不被时代风气所拘束,向我学习”。
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解析:“受……于……”表被动,译文是“我不能拿着所有吴国的地方,十万的军队,被人制约”。
2、用“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
①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解析:“为”表被动,译文是“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身体死了,国家灭亡了,被天下耻笑”。
②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解析:“为”表被动,译文是“吴广平素痛爱下人,士卒大多被他所利用”。
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解析:“为……所……”表被动,译文是“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人的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解析:“为所”表被,译文是“否则的话,你们这些人都要被人俘虏”。
3、用“见”“见……于……”表被动。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解析:“见”表被动,译文是“秦国的城池恐怕得不到,白白地被欺骗”。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解析:“见……于……”表被动,译文是“我确实担心被大王欺骗而辜负了赵国”。
③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解析:“见……于……”表被动,译文是“我长时间地被有学问的人家所耻笑了”。
4、用介词“被”表被动。
①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解析:“被”表被动,译文是“我还记得周公被逮捕”。
②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
解析:“被”表被动。
③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解析:“被”表被动。
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
解析:“见”“被”表被动,译文是“诚信却被怀疑,忠诚而被诽谤,能没有怨恨吗”。
5、句意表被动。
①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解析:译文是“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
四、省略句
1、省略主语
①承前省。
廉颇为赵将,(廉颇)攻齐,大破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廉颇是赵国的大将,他攻打齐国,大败齐军”。
②蒙后省。
A、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译文:“沛公对张良说:‘……您估计我到了军中,您才进去”。
③对话省。
A、(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称谓)(《庄暴见孟子》)
译文:(孟子)问:“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
B、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 (内容)
译文:攀哙问:“今天的情况怎么样?”张良说:“今天的事非常紧急。”
2、省略谓语
①承上文省。
A、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译文: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勇气消耗尽了。、
B、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几个人行走,则一定有我的老师啊,选择哪些好的东西而学习它,选择哪些不好的东西而改正它。
②蒙下文省。
A、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译文:杀人惟恐杀不完,处罚人惟恐用不尽酷刑。
3、省略宾语
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得多是代词“之”字。
①动词宾语省略。
A、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不如趁机好好地对待他,让他回到赵国。
B、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陈涉世家》)
译文:军尉拔剑挺起,吴广站起来,夺下剑而杀了军尉。
②介词宾语省略。
A、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译文;这小子不值得跟他谋划大事!
4、省略介词
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自”等,这些介词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略。
①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于)河北战。(《鸿门宴》)
译文:我和将军合力攻秦,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
②试与它虫斗,虫尽靡,又(以)鸡试之,果如成言。(《促织》)
译文:试着和别的蟋蟀搏斗,都被斗败了,又试着和鸡斗,果然和成名所说的一样。
③或王命急宣,有时朝(于)白帝发,暮到江陵。(《三峡》)
译文:有时皇帝有诏命必须火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动身,傍晚就到了江陵。
虽大风浪不鸣之也
狗尾续于貂
五、 在现代汉语里,介宾短语作状语,应该放在谓语的前面,如“比水寒冷”,而在文言文则把介宾短语放在谓语的后面,如“寒于水”。这样的介词常用的有“于”“以” “乎” 等。
① 今王鼓乐于此
译文: 现在大王在这里弹奏音乐.
② 具告以事 《 鸿门宴》
译文: 把这件事全部告诉他.
③ 生乎吾前
六、 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里,定语常放在中心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前面,起修饰限定作用;而古代汉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词后,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定语后置.形式如下:
① 中心词 + 定语 + 者
求人可使包秦者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荆轲刺秦王》
② 中心词 +之+定语 + 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
③ 中心词+之 +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 《劝学》
七 、谓语前置
将谓语提前,起强调作用
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翻译:你太不聪明了.
篇3:初中文言特殊句式教案
教学目标: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
教学内容:
一、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分以下几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 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 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还有如: 毋吾以也,莫己若也 (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 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
④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⑤吾谁敢怨?(《捕蛇者说》) 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⑥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 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
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十介十动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 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②余是以记之 (《游褒禅山记》) 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 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 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
⑤成语有:夜以继日 (译:用夜晚来接着白天)
【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宾十之(是)十动
①夫晋,何罪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晋国,有什么罪过呢?”
②唯弈秋之为听 (《弈秋》) 译文:“只听弈秋的教导”(“唯”译为“只”,下同)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译文:“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
④唯陈言之务去 (《答李翊书》) 译文:“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
⑤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父母只忧虑他的疾病”
⑥唯马首是瞻 (《冯婉贞》) 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
⑦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译文:“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 还有如成语:唯利是图 (译:“只图有利的”)唯贤是用(译:“只任用有才的人”)
【5】“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译文:这时趁着他厉声呵骂的时候,就一齐喊叫着追赶他。
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 译文:“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
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
【6】“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 译文:“(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项脊轩志》)译文:“生下我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意思是父亲就去逝了)”
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的);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望见谅(希望你原谅我)。
【7】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①亚父南向坐 (《鸿门宴》 译文:“亚父范增面向南坐着”
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译文:“到达北海,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二、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分以下几种情况
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1)格式:动十以十宾
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
②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 译文:“并请出那三枝箭,用锦囊装着”
③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 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
⑤覆之以掌 (《促织》) 译文:“用手掌覆盖蟋蟀”
(2)格式:动十于(乎,相当“于”)十宾
①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译文:“让他回去向孙将军求救”
②能谤讥于市朝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
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
④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鸿门宴》 译文:
⑤赵尝五战于秦(《六国论》) 译文: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了五次
(3)格式:形十于十宾
①长于臣(《鸿门宴》) 译文:“(他,指项伯)比我长(大)”
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译文:“虽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却没有骄傲的情绪”
③其势弱于秦(《六国论》) 译文: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译文:
⑤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译文:老师不一定要比弟子贤能
三、实战演练
1.与“不殴杀何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C )
A.吾属今为之虏矣! B.求人可使报秦者
C. 沛公安在 D.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2、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C )
A、忌不自信 B、时人莫之许也
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D、后世无传,臣未之闻也
3、下列选项中不是宾语前置的一项( C )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何陋之有?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夫晋,何厌之有?
4、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 B )
A、 沛公安在? B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 、唯才是举。 D、 尔何知?
5、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D )
A、 城中皆不之觉。 B、 唯余马首是瞻。
C、 惟利是图。 D、 马之千里者
6、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A )
A 、其间旦暮闻何物? B 、君何以知燕王?
C、 莫之或止 D 、未之多见也
7、将下的宾语前置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D )
①是以后世无传焉 ②而良人未之知也 ③然则一羽之不举 ④惟奕秋之为听 ⑤时人莫之许也 ⑥洞庭君安在 ⑦微斯人,吾谁与归? ⑧无乃尔是过与
⑨大王来何操 ⑩一言以蔽之
A、 ①⑥⑩/②⑤/③④⑧/⑦⑨ B、 ①⑥⑩②③④/⑤⑧/⑦⑨
C、 ①⑥⑦⑩/②③④⑤/⑧/⑨ D、 ①⑦⑩/②⑤/③④⑧/⑥⑨
1)①⑦⑩是介词宾语前置
(2)动词宾语前置②⑤/③④⑧/⑥⑨
篇4:初中文言特殊句式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教学方法: 通过老师讲解,学生大量的训练,使学生牢固地掌握。
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判断句 被动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高考文言文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了解判断句的特点。
3、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加以巩固。
教学实施过程:
一、文言句式的概述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
一、判断句
1、“……者……也”式。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这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也”式。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只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者,……”式。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也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 --(《柳敬亭传》)
4、“……,……”式。“者”“也”都不用,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须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字。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
5、“……为……”式。用动词“为”表示判断。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
6、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如: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六国论》)
7、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起义较晚并且少见。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赤壁之战》)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二、被动句
1、“谓语+于……”式。用介词“于”引进行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
2、“见+谓语”式。
如: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屈原列传》)
如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则使用“见+谓语+于”的形式。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3、“受+谓语”式
“受”字,含有“被”的意思,后面省略了介词“于”,主动者没有引出。如需引出主动者,就构成“受+谓语+于”的形式。
如: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4、“为+动词”式。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它可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5、“为……所……”式。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
如: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
“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承前省略,变为“……为所……”的形式。
如:否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6、“被+动词”式。这种句式与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
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
7、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这种句式不出现表示被动的词,可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
如:洎牧以谗诛 ――(《六国论》)
三、实战演练
指出下列判断句的形式
1、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莲,花之君子者也。
6、梁将即楚将项燕。
7、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9、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0、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11、刘备,天下枭雄。
指出下列判断句的形式
(1)而君幸于赵王
(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3)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4)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5)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6)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7)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8)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9)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0)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1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1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13)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篇5:文言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例如:
此人力士。
(2)用“为”联系主语和谓语,表示判断。例如: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3)用“是”表判断。例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4)用副词“非”“乃”“即”“则”等表判断。对否定判断学生常易忽略,因此要特别注意。例如: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2、被动句
古代汉语表被动的句式主要有四种:
(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王建禽于秦。(齐王建被秦国活捉了。禽,通擒)
[简析]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于”可译为“被”。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王建”是受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2)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我虽然想再说一些,但考虑不一定被理解)
句中的“见”,用在动词“察”前,表示被动,“见察”,即“被察”之意。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我担心被您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3)用“为”表示被动关系。“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例如:
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草房被秋风吹坏了)
(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被”用在动词前表被动。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简析]“受……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于”引出主动者“人”。这种句式数量较少。
3、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经常前置。
否定句就是有否定词“不”“毋”“未”“莫”等的句子。在这类句子中,代词作宾语时,则常常放在动词前面。例如:
①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我(楚国)不得欺骗你(宋国),你(宋国)也不要欺骗我(楚国)]
②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简析]①句的“尔”“我”,代词,分别作动词“诈”“虞”的宾语,因两个分句都是否定句,所以“尔”、“我”分别放在“诈”“虞”的前面,放在否定词“无”(毋)的后面。②句的“之”,代词,指代自比管仲、乐毅的说法,用在否定句中,作动词“许”的宾语,放在“许”的前面、否定副词“莫”的后面。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宾语前置这种格式。例如:
①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②未绝鼓音。
③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简析]这三个句子都是否定句,由于宾语“二毛”(头发斑白的老人)、“鼓音”“王”都是名词,而不是代词,故不能前置。
(2)宾语用代词复指。
这一类宾语前置的特点是在宾语前置的同时,还要在宾语后面用代词“是”或“之”复指一下,“是”或“之”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①日居月诸,下土是冒。(太阳呀月亮呀,照耀大地)
②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
③秉国之均,四方是维。(掌握国家政权,天下赖你维持)
[简析]①句的“下土”是动词“冒”的宾语,为了强调宾语,把宾语提到动词“冒”的前边,在被提前的宾语与动词“冒”之间插进代词“是”表示复指。②句的“亡”是“恤”的宾语,借助代词“之”复指宾语,把宾语提前。③句的“四方是维”就是“维(保护)四方”,此是借助代词“是”复指宾语,使宾语前置。
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惟(唯)”,构成“惟(唯)……是……”或“惟(唯)……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加明显。例如:
④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⑤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⑥父母唯其疾之忧。
[简析]“唯敌是求”就是“求敌”;“唯利是视”,就是“视利”;“唯其疾之忧”就是“忧其疾”。用了“唯……是……”和“唯……之……”的格式,宾语在句中的作用就比较突出。现代汉语从古代吸收的成语里有“唯命是听”“唯利是图”等说法,就是这种语法格式的保留。
4、成分省略
(1)省略主语。省略的条件有承前省、蒙后省、承宾省、对话省,以及概括性省略等。古今汉语都有省略,但古汉语的主语省略比现代汉语更多,更为错综复杂。例如:
①楚人为食,吴人及之。( )奔,( )食而从之。(楚国人做好饭,吴国人赶上来了。楚国人跑了,吴国人把饭吃了又跟上去追赶)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 )以啮人,( )无御之者。然( )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宛、瘘、疠……[永州郊野出一种怪蛇,黑色的底上有白色的花纹,它一碰到草木,草木全部死掉,它如果咬了人,人就没法医治。但是人捉到它,把它晒成干肉做药,可以治好麻疯、颈子肿、瘘管、手脚蜷曲(病)……]
(2)省略谓语。谓语是句中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对话中或不发生误解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特别是动词谓语。例如:
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第一次击鼓,军队的士气高涨,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微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全没有了)
[简析]此句属承前省,后两个分句的动词谓语“鼓”承第一个分句的动词谓语省略了。
有时省略的动词谓语或谓语部分(包括宾语),需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参照上下文加以补充,才能准确地理解。例如: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祭神用的牛羊牲口,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谎报,一定按实情告神。……大大小小的案件,虽不能一一察清断明,但一定尽诚心来处理)
[简析]例句中的“以信”“以情”,都是作状语的介词结构,后面分别省略了主要动词“告”和“论”。
(3)古代汉语的介词结构有时是可以省略介词的。常见的是省略介词“于”和“以”。例如:
①至则无所用,放之( )山下。
②项王则受璧,置之( )座上。亚父受玉斗,置之( )地,拔剑撞而破之。
[简析]①句中“山下”,是表示处所的名词,前面省略了介词“于”。②句中“座上”“地”是表处所的词语,前面都省略了介词“于”。这类的“于”字省略在古汉语里很普遍。
(4)省略中心词。
中心词是在一个词组中被定语状语修饰的词,在常规句子里,中心词是不能由定语状语来替代的。但是,古汉语里却存在着省略中心词的现象。因此,读文言文时,就不能不引起注意,以免造成理解上的障碍。例如:
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②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简析]①句中的“宫中府中”就是“宫中之吏”与“丞相府之吏”,省略了中心词“吏”,实际上是定语代替了中心词。②句中的“不毛”,就是“不毛之地”,即不生草木的地方。
5、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虽然没有在《考试大纲》中单独列出,但考题上经常出现,因此这也是掌握文言文句式的一个重要方面。
(1)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①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
②五谷者,种之美者也。(五谷是庄稼中的好种)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例如: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②云霞雕色,有喻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云霞绘出色彩,已超过巧妙的画师;草木装饰鲜花,不依靠神奇的绣工)
(3)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②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他(陈胜)一些曾经一道给人作雇工耕田的老朋友听到了这个消息]
(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①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这四种人(鳏、寡、孤、独),是社会上无依无靠的穷苦人]
②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有几人欤?
篇6:《兰亭集序》文言句式
《兰亭集序》文言句式
原文
永和(1)九年,岁在癸gui(三声)丑,暮春(2)之初,会于会(kuài)稽(3)山阴之兰亭,修禊(xì)(4)事也。群贤(5)毕至(6),少长(zhǎng)(7)咸(8)集。此地有崇山峻岭(9),茂林修竹(10),又有清流激湍(11),映带(12)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13),列坐其次(14)。虽无丝竹管弦之盛(15),一觞一咏(16),亦足以畅叙幽情(17)。
是日也(18),天朗气清,惠风(19)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20),所以(21)游目骋(22)怀,足以极(23)视听之娱,信(24)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25)。或取诸(26)怀抱,晤言(27)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28)。虽趣舍万殊(29),静躁(30)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31)自足,不知老之将至(32);及其所之既倦(33),情随事迁(34),感慨系之(35)矣。向(36)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37),犹不能不以之兴怀(38),况修短随化(39),终期(40)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41),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42),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 dào)(43),不能喻(44)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45)。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46),录其所述(47),虽世殊事异(48),所以兴怀,其致一也(49)。后之览者(50),亦将有感于斯文(51)。
注释
1、永和:晋穆帝年号,345—356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支遁等名士共四十一人在兰亭集会,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2、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
3、会(kuài)稽:郡名,包括今浙江西部、江苏东南部一带地方。山阴:今浙江绍兴。
4、修禊(xì):这次聚会是为了举行禊礼。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5、群贤: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
6、毕至:全到。
7、少长:指不同年龄的社会名流。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是长。少长:形容词做名词。
8、咸:都。
9、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
10、修竹:高高的竹子。
11、激湍:流势很急的水。
12、映带:映衬、围绕。
13、流觞曲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流:使动用法。
14、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边,水边。
15、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盛,盛大。
16、一觞一咏:喝点酒,作点诗。
17、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18、是日也:这一天。
19、惠风:和风
20、品类之盛:万物的繁多。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21、所以:用来。
22、骋:奔驰,敞开。
23、极:穷尽。
24、信:实在。
25、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夫,引起下文的助词。相与,相处、相交往。俯仰,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的短暂。
26、取诸:从……中取得。
27、晤言:坦诚交谈。《晋书·王羲之传》、《全晋文》均作“悟言”(“悟”通“晤”),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亦通。一说,对面交谈。
28、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因,依、随着。寄,寄托。所托,所爱好的事物。放浪,放纵、无拘束。形骸,身体、形体。
29、趣舍万殊:各有各的爱好。趣,趋向,取向。舍,舍弃。万殊,千差万别。
30、静躁:安静与躁动。
31、快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足。
篇7:岳阳楼记文言句式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一译:行商和客商)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岳阳楼记》注释
记:一种文体。可以写景、叙事,多为议论。但目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念)。
(1)选自《范文正公集》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苏州吴县(现江苏省吴县)人,北宋时期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岳阳楼在湖南岳阳西北的巴丘山下,楼高三层,下临洞庭湖,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
(2)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庆历,宋仁宗赵祯的年号。
(3)滕子京谪(zhé)守巴陵郡(jùn):滕子京降职任岳州太守。滕子京,名宗谅,子京是他的字,范仲淹的朋友。古时朋友间多以字相称。谪zhé①<动>谴责;责备。《左传?成公十七年》:“国子~我。”②<动>被贬官,降职。《琵琶行》:“~居卧病浔阳城。”③<名>缺点;过失。《老子》:“善言无瑕~。”
【谪戍】把被革职的官吏或犯了罪的人充发到边远的`地方。在这里作为<动>被贬官,降职解释。
守:指做州郡的长官
(4)越明年:到了第二年,就是庆历五年(1045)。越,到了,及。
(5)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政,政事;通,通顺;和,和乐。这是赞美滕子京的话。
(6)百废具兴: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百,不是确指,形容其多。废,这里指荒废的事业。具,通“俱”,全,皆。兴,复兴。
(7)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乃,于是;增,扩大。制:规模。
(8)唐贤今人:唐代和宋代的名人。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岳阳楼记作者是谁
2.读岳阳楼记有感字
3.岳阳楼记整句翻译
4.《岳阳楼记》 范仲淹
5.岳阳楼记中考试题集锦
6.关于岳阳楼记的赏析
7.《岳阳楼记》的读后感
8.《岳阳楼记》中考题及答案集锦
9.《岳阳楼记》有关资料
10.杜甫《登岳阳楼记》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篇8:《兰亭集序》注释及文言句式
《兰亭集序》注释及文言句式
注释
1、永和:晋穆帝年号,345—356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支遁等名士共四十一人在兰亭集会,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2、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
3、会(kuài)稽:郡名,包括今浙江西部、江苏东南部一带地方。山阴:今浙江绍兴。
4、修禊(xì):这次聚会是为了举行禊礼。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5、群贤: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
6、毕至:全到。
7、少长:指不同年龄的社会名流。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是长。少长:形容词做名词。
8、咸:都。
【句式】
古汉语句式:
a) 判断句:死生亦大矣。
b) 倒装句: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介宾短语:于+宾语 状语后置);不能喻之于怀(状语后置);当其欣于所遇(介词结构后置 ,状语后置);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定语后置);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
c)省略句:引(之)以为流觞曲水
ⅰ【词类活用】
①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少,年龄轻的人,长,年龄大的人。均是形容词作名词。贤,贤德之人,形容词作名词。
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名词作动词,等同,把……看作一样。
③齐彭殇为妄作。“齐”字形容词作动词,把……看作相等。
ⅱ 【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贤德之人 少,年轻的人,长,年长的人。 况修短随化 ,寿命长 寿命短 。死生亦大矣, 大事
2、形容词作动词 ,齐彭殇为妄作, 把……看作相等
3、名词作动词 ①映带左右 环绕 ②一觞一咏 喝酒
4、数词作动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等同,把……看作一样。
5、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以游目骋怀, 使……纵展 使……奔驰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使(怀)兴,即:使感叹产生,
6、动词活用为名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 耳目
【一词多义】
(一)临
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
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引申为“迎”。
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面对。
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二)一
(1) 一起。例:若合一契
(2) 一样。例:其致一也
(3) 看作一样。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 一边……一边……。例:一觞一咏
(三)次
1、列坐其次 旁边 水边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驻扎
3、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次一等
4、余船以次俱进 次序
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6、陈胜、吴广次当行:次序、按次序引申为“轮到”
(四)致
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情致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达到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得到
4、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招致
(五)修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高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长
3、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学习进步
4、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办好
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修建
6、修守战之具 整治
(六)期
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至 、及 ,注定
篇9:兰亭集序的文言句式
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①死生亦大矣(语意上构成判断)
②固知一生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③其致一也
(二)倒装句
1.状语后置
⑴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⑵当其欣于所遇
⑶终期于尽
⑷不能喻之于怀
⑸亦将有感于斯文
2.定语后置
⑴仰观宇宙之大
⑵俯察品类之盛
⑶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三)省略句
1、(众人)列坐(于)其次
2、(众人)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3、悟言(于)一室之内
4、放浪(于)形骸之外
篇10:文言句式专项练习题
1、 判断句:
(1)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2)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4)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5)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6)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7)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2、 倒装句:
(1) 孔子云:何陋之有?(宾语前置)
(2)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宾语前置)
(3)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定语后置)
(4)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定语后置)
(5)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定语后置)
(6)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定语后置)
(7) 吴儿善泅者数百。(定语后置)
(8)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状语后置)
(9)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状语后置)
(10)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
(11) 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状语后置)
(12)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状语后置)
篇11:文言句式专项练习题
一、与众不同的判断句是
A、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屈原列传》)
B、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列传》)
C、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孟子》)
D、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治平篇》)
二、全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1)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2)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3)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4)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卖炭翁》)
(5)宋何罪之有?(《公输》)
(6)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明月几时有》)
(7)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活板》)
(8)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
A、(2)(3)(5)(7) B、(2)(3)(5)(8)
C、(3)(5)(7)(8) D、(3)(4)(6)(7)
篇12:木兰诗文言句式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这两句是复沓句。复沓句与叠句的区别是,复沓可以更换少数词语,而叠句的词语完全相同。“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两句,以及“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节八句,也是复沓。
2、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这两句是顶真句。顶真,又称“联珠”。“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也是顶真。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这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句。此外,“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也是很工整的对偶句。另有“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等不甚工整的对偶句。
4、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秭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秭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这几句是排比句。“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一节四句,也是排比句。
相关内容
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è 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 jiān)。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jiū jiū)。
万里赴戎(róng)机,关山度若飞。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qiáng)。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huò huò)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篇13:文言词语的活用教案
文言词语的活用教案
教学重点、难点: 1、 掌握规律和辨析的方法 2、 学会知识迁移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二 、概念阐述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做乙类词用,这种语法现象就叫做文言的词类活用。 三、词类活用的分类 名词(1)名词活用为动词 (2)名词活用为状语 (3) 名词的使动/意动用法 动词(1)动词活用为名词 (2)使动用法/为动用法 形容词(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3)形容词的使动/意动用法 数词(1)数词活用为动词 (2)数词活用为形容词 (3) 数词活用为名词 四、规律方法探究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1)沛公军霸上军:名词活用为动词 , 驻扎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劝学》) (3)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 规律一: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⑷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种植)(《寡人之于国也》) ⑸ 今王鼓乐于此(鼓乐:击鼓奏乐)(《孟子》) 规律二: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⑹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帝王:称帝称王)(《过秦论》) ⑺ 吾师道也……(师:学习)(《师说》) ⑻ 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鸿门宴》) 规律三:名词与名词连用,前面没有动词,那么其中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⑼ 范增数目项王。(目:使眼色)(《鸿门宴》) ⑽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齐桓晋文之事》) ⑾ 江水又东(东:向东流)(《水经注》 规律四: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规律五:所字结构,所字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总结: (1)名词前加能愿动词或副词。 (2)名词前没有动词,其后带宾语。 (3)名词与名词连用。 (4)副词后的名词 (5)“所”字后边的名词用如动词。 2、名词活用为状语 现代汉语: 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作状语,普通名词很少作状语 (比较) 古代汉语: 时间名词、方位名词、普通名词等名词常常作状语。 相如〖廷〗叱之 吾得〖兄〗事之 其一〖犬〗坐于前 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 主语+【名词】+谓语 活用为状语 规律探究: (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向上,下:向下)(《劝学》)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每天)( 《劝学》) (3)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南:向南,西:向西)(《过秦论》) 规律一: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4)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目:亲眼,耳:亲耳)(《石钟山记》 (5)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乘船)( 《黔之驴》 ) (6)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鸿门宴》) 规律二:就一般情况说,凡动词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是用作主语的,就应该认为是用作状语。 (1)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臣:使……为臣)(《韩信拜将》) (2) 吾从而师之。(师:以……为老师)(《师说》) (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宾客:以……为宾客)(《伤仲永》) 规律三:不能带宾语的名词带有宾语,活用为使动或意动词。 练习: 1、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名词作状语的两项是( )。 A.人皆得以隶使之 B.沛公欲王关中 C.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D、俊才星驰 E、籍吏民,封府库 答案: 1、BE(A、隶:像对待奴隶一样,C、面:当面,D、星:像流星一样,BE、王:称王;籍:登记,名作动) 注:名词活用作动词或状语的区别:一般情况下,看名词后是否+动词,有动词就作状语,没有就作动词 (二)动词的活用 例:1、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动词活用为名词 , 出产的东西。入:动词活用为名词,收入的东西。) 2、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到达的人。) 规律一: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 有时前边有“其”或“之”等词。 例:既来之,则安之。 (来:动词使动用法, 使… …来,安:动词使动用法, 使… …安定) 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 …朝) 规律二:一般是不及物动词,多数后面直接出现宾语,如果没有,便是省略了。有时也可能是及物动词。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活用名词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作主语聪明的人,愚蠢的人 将军身披坚执锐坚、锐,作宾语坚硬的铠甲,锐利的兵器 以小易大小、大,作宾语小的东西,大的东西 小学而大遗。小: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小的方面 常在于险远。 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危险的.地方 规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多数是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现代汉语:形容词不能带宾语。 (比较) 古代汉语:形容词后带了宾语时,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善,交好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爱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亲近;远,远离 上多足下,故赦足下。多,赞赏,赞扬 规律:形容词+宾语,形容词位于谓语位置,且带了宾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四)数词的活用 数词活用为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 二三其德。数词+宾语 规律:处于谓语位置,前后无其他动词充当谓语。 (五)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就是动词对于它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含有“使他(它)怎么样”的意思。 基本结构形式:【动+宾】=【使】+宾+动 1、动词的使动用法(1) (1)项伯杀人,臣活之。 (2)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规律: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 2、动词的使动用法(2) 中军置酒饮宾客。 规律: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2)春风又绿江南岸。 规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4、名词的使动用法(1) (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规律: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 5、名词的使动用法 (2) (1)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规律: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的。 6、名词的使动用法(3) (1)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 (2)筑室百堵,西南其户。 规律: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也有使动用法。 (六)意动用法 动词谓语对于宾语含有“认为它怎么样”的意思的叫做意动用法。 结构方式:【动+宾】=【以】+宾+【为】+动 译为:“以……为……”、“认为……是……”、“把……当作……” 1、形容词意动用法 (1)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滕公认为其言出众不凡,其貌壮美 (2)梁以此奇籍。项梁以此认为项羽不平凡 (3)孔子登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小了 规律: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名词的意动用法 (1)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3)孟尝君客我 规律: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七)为动用法 动词的为动用法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五、布置作业 拓展迁移 学法指导篇14:木兰诗中的文言句式
①省略句:愿为市鞍马。(愿为‘此’市鞍马”,“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②倒装句:问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装。宾语前置。)
问一声闺女想的`是什么?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历经数年,有的战死,有的活下来凯旋。
④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当着窗户对着镜子整理头发和贴上装饰。
文章修辞
互文交错
(1)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4)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复沓
(1)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顶针
(1)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2)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3)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4)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
排比
(1)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比喻
(1)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夸张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设问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对偶
(1)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5)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反问
(1)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借代
1.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篇15:《常见文言句式》指瑕
《常见文言句式》指瑕
文/孔宪锋
新版第二册语文课本《常见文言句式》一文与旧教材相比,在内容、表达等方面都有一定改进,但“判断句”的举例却有明显错误。
ァ 错误一 邻之厚,君之薄也。虽以“也”字煞尾,但并非判断句。
ァ 错误二 臣是凡人,偏在远郡……
ァ∮∷⑽蟆5弊鳌熬奘欠踩恕保“巨”指吴巨。详见《赤壁之战》。
ァ 错误三 误将四个带否定词的一般陈述句或祈使句处理为判断句。
下面拟就第四方面错误作重点驳析。请看课本中的引例:
①有司、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④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这四个句子课本把它们处理成“用‘非’‘未’‘弗’‘无’‘莫’等表示否定判断”,显然是不正确的。(一般参考资料在谈到否定判断时,往往只涉及否定副词“非”而未及其他否定副词)
什么是判断词?《常见文言句式》认为“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它应该包含以下条件:①涉及事物的性质、情况或事物之间关系。②要作出判断。③是个句子(表肯定或否定)。显然,前三个句子都满足①③两个方面条件,第四个句子,表达一种期望、建议,仅满足③这一条件,但这四句都不满足②这一条件。
何为判断?《辞海》列出三个义项:①辨别;断定。②犹鉴赏。③对事物的情况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笔者省)判断都用句子来表达。
“判断句”中的“判断”显然取第三个义项。该义项解说的关键是“断定的思维形式”。而上引四例恰非“断定”,而是一般的陈述,或是用祈使语气提出的希望、建议。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再来考察其他资料对“判断句”的`解释。
《辞海》:用来断定主语所指和谓语所指同属一物,或断定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属于同一性质或种类的句子。
郭锡良教授的《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后同):判断句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东西,某种事物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
鲍善淳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P326:判断句,是谓语对主语作出判断的句子,说明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
这三种解释均突出了人或事物应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属于哪一类或不属于哪一类。上述四句均不符合这些要求。
或许有人会说,古今汉语判断句未必是一回事。诚然,有道理。但古今汉语判断句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形式上,而非表现在主谓部分的联系上。“古今汉语都有判断句,它们的定义也是相同的,即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而名词主语和名词(或名词性词组)谓语的关系是判断关系,这种句子是判断句。”(康瑞琮《古代汉语语法》,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那么,怎样判定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呢?康瑞琮老师的《古代汉语语法》为我们提供了判断句的十种形式,先后例举了24个句子,并作了准确的翻译。我们注意到译文中都出现了“是”(18处)或“就是”(6处)等字眼,并用波浪线标注强调。郭锡良教授主编的《古代汉语》在讲解判断句时所译出的例句也都出现了“是”或“就是”这样的字眼。这就告诉我们,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固然可以考察其外在形式,但更重要的是要考察其译文是否出现了“是”“就是”等字眼。
我们来看人教社老教参和新《教师教学用书》对这四句话的翻译:
①有司业、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任何问题得不到回答,没有任何要求得不到满足。(老教参)
②如果(你)吆喝着给人吃,过路的饿人也不会接受。(同上)
③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
(老教参与新《教师教学用书》同)
④希望将军早定大计,不要采用(张昭)那些人的意见啊!(老教参)再看新《教师教学用书》对“邻之厚,君之薄也”的翻译:
邻邦的国力雄厚了,你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这五句译文均未出现“是”“就是”等表示判断的字眼,这就进一步证明它们不是判断句。
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
篇16:几种重要的文言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句式,
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
一、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用“是”联系判断句中的两部分,文言文则不用这种形式来表示判断。一般的说,它有以下几种形式:
(1)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煞尾来帮助判断,形成“...者,...也”格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只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来帮助判断,形成“...也”格式,如:夫战,勇气也。
(3)只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表示停顿,谓语后不用“也”字,形成“...者,...”格式,如:天下者,高祖天下。
(4)主语后面既没有“者”字也没有“也”字来帮助判断,只是一个名词性的短语,如:刘备,天下枭雄。
(5)表示否定的判断句是在谓语之前用一个否定副词“非”,用来否定整个谓语,如:人非圣贤,孰能无惑?
(6)在谓语前用“乃”、“即”、“则”、“必”、“皆”、“悉”等副词来加强肯定语气,表示判断,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7)“为”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表示判断,如:在药则未为良时。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句”,是就句子中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而言的。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有两种关系,一种主语是谓语动词的主动着,或称施事者;另一种主语是谓语动词的被动着,或称受事者。常见的被动句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1)在谓语动词之后,用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前面的主语具有被动性,“于”相当于“被”,如:而君幸于赵王。
(2)在谓语动词之前,用介词“为”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主语具有被动性质,“为”相当于“被”,如:吾属今为之虏矣。
(3)在谓语动词前用助词“见”,构成“见+动词”格式,或“见...于...”格式,表示被动,如: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吾长见于大方之家。
(4)不用任何表示被动的标志,意念上表示被动的句子,如;兵败地削,亡其六郡。
三、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⑴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⑵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⑶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⑷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⑴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⑵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动词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备考资料
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四、省略句
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句子某些成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省略,只是省略的情况比现代汉语更多,更复杂。如:永州之野产野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皆死。
五、思路导析及小结
翻译题的考查是每年高考必考项目之一。翻译的重点是常见的文言实词,翻译的过程中会常常涉及到文言句式。
高考《考试说明》在古代文阅读方面,对“句子”理解提出两条要求:
一是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二是理解翻译文中的句子。高考考查古汉语的句式,主要把它糅合在翻译中考查。
今后高考,一方面不会设题直接考查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另一方面会在翻译句子或理解词语题中涉及文言句式的考查,着眼于理解和运用,即考查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理解和辨别与现代汉语不用的文言句式和用法的能力,通常是以翻译句子和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误的判断的形式出现的。
要做好文言文翻译,必须明确以下两点:
1、译文的标准是“信”、“达”、“雅”。对我们同学来说,主要是“信”、“达”二字。所谓的“信”,就是忠实于...原文,不误解、不漏掉、不增译。“达”就是无.语病,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和习惯。
2、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就是从词语到结构的直接对译。“意译”就是着眼于表述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在平时的学习中,大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借助典范例句,分类记忆。如:掌握宾语前置句,在弄清楚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定义特点及其规律后,只要记住下列句子:“彼且奚适”、“古之人不余欺也”、“唯兄嫂是依”、“何厌之有”,就可以去套类似的句子而做出判断。
2、照现代汉语,比较辨别。如一些特殊句式和用法今天已经不再使用,但保留在今天经常运用成语,熟语里,如“唯利是图”的宾语前置,“弱肉强食”的被动句式;但大多数特殊句式和用法与现代汉语有着很大的差距,今天已经不再使用,那么,我们应着眼于二者之间不的不同点,看文言文的这一语句现代汉语怎么说,从而确定它属于哪一种句式或用法。
3、足语境语感,揣摩把握。着眼于对文意的理解,培养语感,在整体语境中揣摩和把握文言文特殊句式和用法的特点,有助于防止错误解读,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尤其是确定省略的成分或理解词类活用,更要依赖具体的语境来有效的把握。如理解《季氏将伐颛臾》中的“既来之,则安之”一句,若是孤立的看,可能是会受到现代汉语的影响而误解为“既然来了,就安下心来”,但放到具体的语境中来看,结合上文“远人不服,修文德以来之”进行揣摩,则可推断“来”和“安”是使动用法,分别相当于“使...前来归顺”和“使...安定生活”。
4、勤于实践。翻译的具体方法是:“对”“换”“留”“删”“补”“调”。“对”就是对译,将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译成以该词为词素的现代双音节或多音节词。“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那些没有共同够词成分的词,如“师”替换成“军队”。“留”就是保留不译,文言文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典章制度等以及现代汉语中意思完全相同的词语,就可以这样处理。“删”是删略,文言文句子中有些词如发语词、音节助词以及某些连词,今天无对等的词进行翻译,而且删后又不影响表达的准确通顺,便可删略。“补”就是补充译出文言中省略了的而语意不能省略的部分。“调”是调换语序,即把文言文的倒装句顺过来,以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可以编为如下口诀:文言翻译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篇17:如何翻译文言句式?(教师中心稿)
新修订的普通高招语文科《考试说明》中,有关文言翻译方面的要求稍有变化,其一“文言翻译可能另选一段”,与第一卷文言阅读语段脱钩;再者“文言句式隐性考查”。普通高招全国卷文言文翻译试题第1题即考查了后一要求。原文“其李将军之谓也?”这个句子既是疑问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同时又包含“其……之谓”这一固定句式。如果考生不具备文言句式方面的知识,翻译时就会出问题。如何在高三迎考复习中紧扣“文言句式隐性考查”这一新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训练,下面就翻译文言句式方面举例说明。
一.翻译出句间隐含的关系
古汉语句间关系与现代汉语句间关系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其意合成分较浓,很少用关联词语,而现代汉语复句间的关系多用关联词语表达,因而翻译时需把古汉语句式中暗含的句间关系用关联词语补出。
例(1)求其生而不可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20上海卷)
译文:(如果)我要寻求使他们活下去(的理由)却不能做到,那么死囚和我都没有什么遗憾。
此文言句式暗含假设关系,翻译时要补出。
例(2)太宗数微行过功臣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全国卷)
译文:(因为)宋太宗多次穿便衣到功臣家,(所以)赵普常常退朝后也不敢换便服。
此句暗含因果关系,皇帝可以穿便衣到功臣家而臣子却要穿朝服才礼貌。赵普不敢换衣服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宋太宗可能路过或突然到来,届时仓促来不及换衣服拜见皇上。
例(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因为)偏爱我。
文言文中表示解释的句子,在被解释的事物和解释的句子之间往往不加关联词语,翻译它们时要灵活加上。
二.有些特殊句子,翻译时需要合并或扩充。
例(1)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兰亭集序》)
译文:从前令人感到喜悦的事物,很短的时间就已经成为往事。
文言四字句中有些往往是半句话,翻译时要跟邻句合为一句完整的话。
例(2)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
译文: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古汉语中有些篇目,为了增强气势,行文时加以渲染藻饰,翻译时需要合并处理。句中 “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四个短语,如果一一翻译出,就显得赘余。
例(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译文:小的方面(却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是明智的。
例(4)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致?(《论积贮说》)
译文:使敌人降顺,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这类句子言简意丰,只有充实内容,才能翻译通顺完整。文言文中有些短句,也可能包含两层或两层以上意思,为了表明句间关系,翻译时要把它们分为两句或两句以上。
三. 特殊句式的翻译
要翻译的句子往往包含某种特殊句式,因而应首先把握这些句式的特点,翻译时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1.翻译省略句时要补出省略成分
古代汉语在一定条件下常常省略一些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于”等句子成分。考试时要翻译的句子往往有一些省略句,翻译时要及时补出这些内容。
例(1)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年全国卷)
译文: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与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
原文中“知”、“为”后面省略了宾语,翻译时要补出“他”。
例(2)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您看廉颇将军跟秦王相比那一个更(厉害)?
原文中“秦王”后面省略了谓语“威”,翻译时要补出。
例(3)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谏太宗十思书》)
译文: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是老百姓;(老百姓像水一样)能够承载船只,也能够颠覆船只,这应当谨慎地对待。
如果在翻译时两个分句间不补充“老百姓像水一样”,那么译文就不连贯。
2.倒置句式的翻译
古代汉语中有些倒置句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主谓倒置等。翻译它们时要换为现代汉语的常式句。
例(1)何由济乎?(1995年全国卷)
译文:凭什么才能成功呢?
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不能翻译为“有什么理由能成功呢?
例(2)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译文:烧死淹死的人马很多。
这是一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需要把定语“烧溺死者”放到中心语“人马”之前。
例(3)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
译文:荆国在土地方面有多余而在人民方面不足。
如果译为“荆国有多余在土地方面而不足在人民方面。”就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应该按要求把“在土地方面”调到谓语“有余”之前,把“在人民方面”调到“不足”之前。
3.疑问句要翻译出疑问语气
古代汉语中的疑问句,一般借助疑问代词或疑问语气词构成,另外有一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如“如……何?”、“奈何?” 、“不亦……乎?”、“何……为?”、“何……之有?”等,要翻译出疑问语气。
例(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译文:哪里管他们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
例(2)独五人之皎皎,何也?(《五人墓碑记》)
译文:只有这五个人光照日月,是什么原因呢?
例(3)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译文: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4.判断句的翻译
古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一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的,一般不用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是”,因而在翻译时要加上“是”。古汉语常用“者、也、者……也、为、为所、为……所、乃、则、即”等表判断,或直接用主语连接谓语表判断。
例(1)师者,所谓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译文: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释疑难的。
例(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译文:这就是登上岳阳楼观赏到的最美景象。
例(3)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译文:刘备是天下的英雄豪杰。
5.被动句的翻译
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常用“于、见、见……于、为、为……所、为所等表被动,或不用被动词直接表被动。翻译时要将这些词译为现代汉语的.“被”。
例(1)为巡船所物色。(《指南录后序》)
译文:我被敌人的巡逻船搜寻。
例(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我担心被大王欺骗而辜负了赵王。
例(3)予羁縻不得还。(《指南录后序》)
译文:我被软禁而不能回朝。
四.特殊句式中需要删略的一些词语
文言助词“之”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翻译时可以删略。 “者”在判断句中,用在名词或名词性成分之后,兼有标明语音停顿、引出下文的作用,“也”助判断,翻译时均可以不译出。凡是只表示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的虚词,都可以省略不译。
例(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译文:不晓得标点断句,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例(2)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廉颇是赵国的杰出将领。
五.固定句式的翻译
古汉语中,有些固定句式,例如“无(有)以”可译为“没有(有)……的办法”;“无(有)所”可译为“没有(有)……的人、物、事”;所以:用来……的,……的原因;无乃(得无)……乎:恐怕……吧;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孰与、与……孰:跟……相比哪一个;其……之谓等第。
例(1)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忘纳谏》)
译文:我跟徐公相比哪一个更漂亮。
例(2)其李将军之谓也?(2002年全国卷)
译文: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
要翻译出固定句式“孰与”、“其……之谓”。
篇18:木兰诗文言句式省略句
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句式解析:省略句。
文言文句式解析:省略句主要有:
1、省略主语
a承前省 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b 蒙后省
c对话省 例《曹刿论战》(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投(之)以骨。(《狼》)
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4、省略介词
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
5、省略量词
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 二(个)男新战死
文言文特殊句式详解 省略句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句子成分的省略,是古今汉语都有的现象,只是文言文省略的情况更加普遍,几乎所有的句子成分都有省略。
(1)主语省略
省略主语的现象在古今汉语中都有,只是在古汉语中更多一些。
如:(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这句中的主语就省略了。
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这句中的`主语也省略了。( )表示是省略的主语。
(2)谓语省略
谓语是对主语加以就明,是句子中的重要成分,一般不省略,但在有些情况下谓语也可以省略。
如,一鼓作气 再( )而衰,三( )而竭。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谓语一定要补充出来。
(3)宾语省略
宾语是动词的受动对象,我们要注意动词谓语,就能分析被省略的宾语。
如:尉剑挺,广起,夺( )而杀尉。
余闻( )而愈悲。这几句( )中都是省略了的宾语。
(4)省略介词于
介词于、以在文言文中常被省略。
如:林尽( )水源;口技人坐( )屏障中。
这几句( )中的就是省略的介词。
省略句需要字字对照,句句明其意。
【G文言词语和句式 教案】相关文章:
2.句式教案
3.文言词语的解释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