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名人名言>古代书法家的名人名言

古代书法家的名人名言

2025-01-20 08:08:5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雨过江湖”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古代书法家的名人名言,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古代书法家的名人名言,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

古代书法家的名人名言

篇1:古代书法家的名人名言

1) 草书真有异,真则字终意终,草则行尽势未尽。唐.张谚远《法书要录》

2) 真以方正为体,圆奇为用;草以圆齐为体,方正为用。正能含奇,奇不失正。明.项穆《书法雅言》

3) 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唐.孙过庭《书谱》

4) 草书之法,笔要方,势要圆。最忌扛肩阔脚,体势疏懈;尤忌连绵游丝,点画不分。清.朱屡贞《书学捷要》

5) 询师法逸少,尤务劲险,尝行见索靖所书碑,观之,去数里复返,及疲,及布坐,至宿其傍,三日及得法,其精如此。宋.朱文长《续书断》

6) 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成;天性灵者,百日即知其本。东晋.王羲之《笔势论》

7) 用笔生死之法,在于幽隐。迟笔法在于疾,疾笔法在于迟,逆入倒出,取势加功,诊候调停,偏宜寂静。其于得妙,须在功深,草草求玄,终难得也。唐.张怀灌《论用笔十法》

8) 治之已精,益求其精,一旦豁然贯通焉,忘情笔墨之间,和调心乎之用,不知物我之有间,体合造化而生成也,而后为能学书之至尔。《书学详论》

9) 凡事有志竟成......。清.梁献《学书论》

10) 有天才者或未能精之,有神骨者则其功夫全弃,但有佳处,岂忘存录!唐.李嗣真《书后品》

11) 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味钟,张之余烈,挹羲,献之前规,极虑专精,时逾二纪,有乖入木之术,无间临池之志。唐.孙过庭《书谱》

12) 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刘熙栽《艺概》

13) 言心声也,书心画也。——西汉学者扬雄

14) 书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刘熙载《艺概》

15) 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唐代诗人韩偓《草书屏风》

16) 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孙过庭《书谱》

17) 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柳公权

18) 龙威虎振,剑拔弩张。——袁昂

19) 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唐代诗人杜甫《醉歌行》

20) 老夫之书,本无法也。——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黄庭坚《山谷文集》

篇2:古代书法家的名人名言

1) 疾风吹劲草,烈火炼真金;不经寒霜苦,安能香袭人。锋自磨砺出,玉乃雕琢成;人而不苦练,焉能艺精深。——李铎

2) 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北宋书法家,画家米芾《海岳名言》

3) 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李嗣真

4) 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张怀声

5) 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张怀谨

6) 夫书者,英杰之馀事,文章之急务也。虽其为道,贤不肖皆可学,然贤能之常多,不肖者能之常少也,岂以不肖者能之而贤者遽弃之不事哉!——朱文长《续书断》

7) 翰墨之美,多以身后腾声。——唐代书法家张怀瓘

8) 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刘熙载《艺概》

9) 学书者有两观:曰观物,曰观我。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刘熙载《艺概》

10) 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晋代女书法家卫夫人《笔阵图》

11) 学书当自成一家之体。——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学书自成家说》

12) 婉若银钩,源若惊鸾。——索靖

13) 怒猊抉五,渴骥奔泉。——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新唐书·徐浩传》

14) 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字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陈绎曾《翰林要诀》

15) 览天地之心,推圣人之情,折疑论之中,理俗儒之诤。——赵壹《非草书》

16) 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于心手。——张彦远《法书要录》

17) 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唐代诗人杜甫《饮中八仙歌》

18) 龙跳天门,虎卧凤阁。

19) 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唐代书法家张怀瓘

20) 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米芾

篇3:古代书法家故事

王次仲弱冠创“八分书”

王次仲,上谷(今河北省怀来县东南)人,秦代书法家。他小时候聪明伶俐,志气很高,博览群书而又善于独立思考。他十多岁时,学识已达到成熟的阶段。当时,人们普遍使用结构修长,笔画之间空距非常匀均的秦篆。这种字体既繁复又难写,不必说民间使用,单是官府书吏就为公文山积、批覆缓慢而叹苦。年近弱冠的王次仲深知文字改革的必要,就把各种钟鼎器皿以及诏版文字广泛搜集在一起,勾摹出来,按文字相同、形体不同排列在一起,然后互相比较,反覆琢磨,度过了数百个不眠之夜,终于创制出一套笔带波折,并向左右分分的八分书。

王次仲将这些文字上奏朝廷。秦始皇见了后,认为简便,赶急疾之用,十分赞同。便征召王次仲到京城咸阳做官。书写 篇章和法令。但王次仲性品清高,三拒诏书,因而触怒了秦始皇。秦始皇认为他对己大不敬,就派人用监车押送赴京。王次仲自知抗旨性命难保,便乘狱吏不备,投河自尽。可是王次仲所创造的八分书,却蔚为风行,造福子孙。

篇4:书法家的名人名言

1) 质直者,则径挺不遒,刚很者,又掘强无润;矜敛者,过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滞涩;迟重者,终于拙钝;轻锁者,染于俗吏。唐.孙过庭《书谱》

2) 书家贵下笔老重,所以救轻蘼之病也。然一味苍辣,又是因药发病,要使秀处如铁,嫩处如金,方为用笔之妙。清.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

3) 书要兼备阴阳二气。大凡沉着屈郁,阴也;奇拔豪达,阳也。清.刘熙载《艺概》

4) 刚劲忌野,清劲忌薄。清.梁献《评书贴》

5) 论书者曰苍,雄,秀,余谓更当益一“深”字。凡苍而涉于老秃,雄而失于粗疏,秀而入于轻靡者,不深故也。清.刘熙载《艺概》

6) 所谓老者,结构精密,体裁高古,岩曲耸峰,旌旗列阵是也。所谓少者,气体充和,标格雅秀,百般滋味,千种风流是也。老而不少虽古拙峻伟,而鲜丰貌秀丽之容。少而不老,虽婉畅纤妍,而乏沉重典实之意。

7) 老乃书之筋力,少则书之资颜。明.项穆《书法雅言》

8) 徘徊俯仰,容与风流。刚则铁画,媚若银钩,丽则倚糜而清遒。唐.欧阳询《用笔论》

9) 盖用笔之难,难在遒劲。而遒劲非是怒笔木强之谓,乃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10) 左氏叙事,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运化之方,斯为大备。清.刘熙载《艺概》

11) 六.结体章法辩正安排

12) 结字疏密须彼此互相乘除,故疏不嫌疏,密不嫌密也。

13) 字体有整齐,有参差。整齐,取正应也;参差,取反应也。清.刘熙载《艺概》

14) 书以疏为风神,密为老气。当疏不疏,反成寒乞;当密不密,必至调疏。宋.姜夔《续书谱》

15) 一点一画,一字一行,排次顶接而成。古贴字体大小颇有相颈庭者,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挚,痛痒相关。清.包世臣《艺舟双楫》

16) 一字之行,理有数等,有上盖大者,有下画长者,有左边高者,有右边高者,非在一途而取轨,全资众道以相承。明.李淳《大字结构八十四法》

17) 真书用笔,自有八法。一字之间,长短相补,斜正相拄,肥瘦相混,求妍媚于成体之后。宋.姜夔《续书谱》

18) 欲学书先定间架,然后纵横跌宕,惟变所适也。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19) 向背者,如人之顾盼指画,相缉相背,发于左者应于右,起于上者伏于下。大要点画之间,施设各有情理。求之古人,惟王右军为妙。宋.姜夔《续书谱》

20) 字为城池,大不虚,小不孤故也。虞世南《笔髓论》

篇5:书法家的名人名言

1) 拘则乏势,放又少则,纯骨无媚,纯肉无力,少墨浮涩,多墨笨钝。梁武帝《又答论》

2) 盖有骨必有肉,有实必有虚。否则峥嵘而近于险恶,无缥缈空灵之势矣。清.盛大士《溪山卧浮录》

3) 书法趋骨力刚健,最忌野。清.梁献《学书论》

4) 笔格遒劲,亦是浑厚有力,非出筋露骨,令人见面刺目。清.华琳《南宗诀秘》

5) 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晋.卫烁《笔阵图》

6) 使尽气力,至于沉尽入骨,笔乃能和。和则不刚不柔,变化斯出。故知和者,沉劲之至,非纵逸之谓。清.王淑《论书滕语》

7) 瘦而露骨,肥而露肉,不以为佳;瘦不露骨,肥不露肉,乃为上也。明.项穆《书法雅言》

8) 画促则字势横,画疏则字形慢;拘则乏势,放又少则;纯骨无媚,纯肉无力,少墨浮涩,多墨笨饨,比并皆然。萧衍《答陶隐居论书》

9) 世人但以怒张为筋骨,不知不怒张自有筋骨焉。北宋.米芾《海岳明言》

10) 书之要,统于“骨气”二字。骨气而曰洞达者,中透为洞,边透为达。洞达则自之疏密肥瘦皆善,否则皆病。

11) 字有果敢之力,骨也;有含忍之力,筋也。用骨得骨,故取指实;用筋得筋,故取腕悬。清.刘熙载《艺概》

12) 字要骨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贴乃秀润生,布置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变态贵形不贵苦,苦生怒,怒生怪。贵形不贵作,作入画,画入俗,皆字病也。北宋.米芾《海岳明言》

13) 凡人物之生也,必柔而润,其死也,必硬而燥,草木亦然。

14) 柔润则肥瘦皆圆,硬燥则长短皆扁。是故曲直在性情,而达于形质。圆扁在形质,而本于性情。清.包世臣《安吴论书》

15) 唐太宗曰:吾少时观阵,即知强弱。今临古人书,不学其形势,惟求其骨力,及得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清.梁章钜《学字》

16) 学书如学拳。学拳者身法,步法,手法,扭筋对骨,出手起脚,必极筋所能至。使之内气通而外劲出,予所以谓临摹古贴,笔画地步,必比古贴长过半,乃能尽▲其势而转其意者也。至学拳已成,真气氧足,其骨节节可转,其筋条条皆直,虽对强敌,可以一指之于分寸之间若无事者。书家自运之道,亦如是矣。清.包世臣《安吴论书》

17) 人知直画之力尽,而不知游丝之力更坚利多锋。清.笪重光《书筏》

18) 字有骨肉筋血,以气充之。书之六局,以气为主。清.包世臣《安吴论书》

19) 大要以笔老为贵,少有失误,亦可辉映。所贵乎浓纤间出,血脉相连,筋骨老健,风神洒落,姿态备具,真有真之态度,行有行之态度,草有草之态度,必须博习,可以兼通。宋.姜夔《续书谱》

20) 夫运者,先运其心,次运其身,运一身之力,尽归臂腕,坚如屈铁,注全力于指尖。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篇6:关于书法家的名人名言

1)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可绍于古人。南朝.王僧虔《笔意赞》

2) 故之书道玄妙,必资于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机巧必须于心悟,不可以目取也。清.冯武《笔髓》

3) 其有一点一画,意态纵横,偃亚中间,绰有馀裕,结字峻秀,类于生动,幽若深远,焕若神明,以不测为量者,书之妙也。唐.张怀灌《评书药石论》

4)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形,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东汉.蔡邕《九势》

5) 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气立矣。东汉.蔡邕《石室神授笔势》

6) 古人作书,于联络处见章法;于洒落处见意境。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7) 至若磔髦竦骨,短截长,有似夫忠臣抗直补过匡主之节也;矩则轨转,却密就疏,有似夫孝子承顺慎终思远之心也;耀质含章,或柔或刚,有似夫哲人行藏知进知退之行也。唐.张怀灌《书断》

8) 夫心合于气,气合于心;神,心之用也,心必静而已矣。唐.李世民《指意》

9) 成形结字,得形体不如得笔法,得笔法不如得气象。《翰林粹语》

10) 要使笔落纸上,精神能冲其中,气韵目晕于外。似生实熟,圆转流畅,则笔笔有笔,笔笔无痕矣。清.华琳《南宗诀秘》

11) 故有笔法而有生动之情,有墨气而有活泼之致。清.丁皋《写真秘诀》

12) 盖法高于意则用法,意高于法则用意,用意正其神明于法也。清.刘熙载《艺概》

13) 风神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三须纸笔佳,四须险劲,五须高明,六须润泽,七须向背得宜,八须时出新意。则自然长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泽之矍,肥者如贵游之子,劲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醉仙,端楷如贤士。南宋.姜夔《续书谱》

14) 夫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知,则字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以副毛为皮肤,副若不圆,则字无温润也。唐.李世民《笔法诀》

15) 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翰林粹语》

16) 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17) 机者,传奇之精神;趣奇,传奇之风致。少此二物,则如泥人土马,有生形而无升气。李渔《闲情偶记》

18) 所谓神品,于吾神所著故也。明.懂其昌《画禅随笔》

19) 学术通于学仙,钟神最上,钟气此之,钟形又此之。

20) 书贵入神,而神有我神他身之别。入他身者,我化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为我也。清.刘熙栽《艺概》

篇7:关于书法家的名人名言

1) 石湖云:学书须是收昔人真迹佳妙者,可以详视其先后笔势轻重往复之法,若只看碑本,则惟得字画,全不见其笔法神气,终南精进。南宋.陈牺《负暄野录》

2) 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北宋.米芾《海岳名言》

3) 故凡得名迹,一望而知为何家者,而通篇意气归于本家者,真迹也。一望知为何家之书,细求以本家所习前人法而不见者,仿书也。清.包世臣《安吴论书》

4) 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惟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北宋.黄庭坚《论书》

5) 凡临古人始必求其似,久久剥换,遗貌取神。清.王淑《论书滕语》

6) 每习一贴,必使笔法章发透入肝膈,每换后贴,又必使心中如无前贴。积力即久,习过诸家之行质,性情无不奔会腕下,虽曰与古为徒,实则自怀杼轴矣。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7) 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摩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南宋.姜夔《续书谱》

8) 初学书类乎本,缓笔定其行势,忙则失其规矩。晋.王羲之《笔书论十二章》

9) 又学时不在旋看字本,逐画临仿,但贵行,住,坐,卧常谛玩,经目著心。久之,自然有悟入处。信意运笔,不觉得其精微,斯为善学。南宋.陈牺《负暄野录》

10) 且一食之美,惟饱其日,倘一观而悟,则润于终身。唐.张坏灌《六体书论》

11) 学古人书,须得其神骨,魄力气格,命脉,勿徒貌似而不深求也。清.梁谳《学书论》

12) 临摹用工,是学书大要,然必先求古人意指,次究用笔,后像行体。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13) 不泥古法,不执己见,惟在活而已矣。清.郑板桥

14) 临摹古人不在对临,而在神会,目意所结,一尘不入,似而不似,不容思议。明.沈灏〈画尘〉

15) 自运在服古,临古须有我。两者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伤神。清.王淑〈论书滕语〉

16) 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北宋.苏轼〈论书〉

17) 学书一字一笔须从古贴中来,否则无本。早矜脱化,必规矩,初宗一家,精深有得。继采诸美,变动弗拘。斯为不掩性情,自辟门经。清.梁谳《学书论》

18) 凡临摹须专力一家,然后以各家总览揣摩,自然胸中餍饫,腕下精熟。久之眼光广阔,志趣高深,集众长以为己有,方得出群境地。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19)习古人书,必先专精议一家。至于信手触笔,无所不似,然后可兼收并蓄,淹贯众有,亦决不能自成一家,到得似来,只为此家所盖,枉费一生气力。清.王淑〈论书滕语〉

20) 若但株守一家而摹之,久之必生一种习气,甚或至于不可响远。苟能知其弊之不可长,于是自书精意,自辟性灵,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不袭不蹈而天然入声,可以揆古人而同符,即可以传后世而无槐:而后成其为我而立门户矣。清.沈宗骞〈芥学画编〉

【古代书法家的名人名言】相关文章:

1.经典古代名人名言

2.古代的读书名人名言

3.古代的经典名人名言

4.古代名人名言立志篇

5.书法家的故事

6.乞丐书法家中学作文

7.书法家的艺术感悟

8.书法家励志小故事

9.我是小小书法家作文

10.感谢书法家赠送字感谢信

下载word文档
《古代书法家的名人名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