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诗句大全>古诗两首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2024-05-18 07:32:2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kuailecxm”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古诗两首望天门山教学设计,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古诗两首望天门山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篇1:古诗两首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古诗,能背诵并任选一首默写。

3.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学习准备

1、课前可让学生回忆课上或课外学过李白、苏轼的哪些诗或词。

2、收集一些描写山水的古诗读一读。

三、学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第一首,第二课时学习第二首。

四、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1、交流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描写水的诗

2、自己把《望天门山》读几遍,读熟了,再看看课文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诗每句话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在小组里讨论,弄懂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然后把全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自由诵读,结合看课文、挂图,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要说得具体些,而不仅仅是用白话翻译古诗。还可把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画好后,到讲台前说一说,重点说说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并请同学们评一评,看是否把诗中的景象、作者的感受画了出来。

5、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并熟读成诵。

6、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想象,写一篇短文。

第二学时

1、交流背诵学过的苏轼的诗,描山水的诗。背诵《望天门山》。

2、自己把《题西林壁》读几遍,读熟了,再看看课文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诗每句话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在小组里讨论,弄懂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然后把全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自由诵读,结合看课文、挂图,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要说得具体些,而不仅仅是用白话翻译古诗。还可把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画好后,到讲台前说一说,重点说说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并请同学们评一评,看是否把诗中的景象、作者的感受画了出来。(特别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可以用张开的手来帮助理解――“横看”五个手指像五座山峰;侧看就是一座山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则要想象:远处看到的可能是什么样――崇山峻岭,连绵起伏;近处看到的可能是――一座或几座山峰;高处看到的可能是――白云之上,大大小小的山头;低处看到的可能是――悬崖峭壁,仰头看那山是十分雄伟……

5、那么,庐山到底是什么样呢?为什么始终看不出呢?小组讨论。

6、大组交流,明白:作者写景中寄寓了一个深刻而又普遍的道理――当局着迷,旁观者清。

7、背诵和默写。

1.《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2.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教学设计

3.古诗两首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4.《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5.李白《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6.古诗春晓教学设计

7.古诗秋思教学设计

8.古诗乞巧教学设计

9.儿童童诗两首教学设计

10.诗经两首采薇教学设计

篇2: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题西林壁(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个生字

2.了解每首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意境,和诗人思想感情,激发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

3.背诵第一首诗《望天门山》

教学重难点:1. 理解诗中重点词语“断、开、流、回”

2. 体会诗中描绘的雄奇景象、

3. 背诵

教学过程:

一、指导预习

(一)复习引入

1.我们学过了许多古诗,谁能背诵一首你已学过的。

2.读一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读准字音

3.想一想哪些词语和诗句读懂了,哪些还不懂,把不懂的划下来。

(二)学生按要求自读

(三)检查预习

1.指名读《望天门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给人历历如眼前的感觉)

(四)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如果较容易的问题,可以让其他同学回答,较难的重点的可以留在讲读时再解决)

二、简介作者,理解诗题

1. 知诗人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

2.解诗题

望:看,往远处看。

天门山: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两岸。

望天门山:往远处看天门山。

三、朗读《望天门山》,理解诗句大意,在此基础上背诵下来。

1.先理解字、词意思,再讲诗句的意思,(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第1,2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天门:指点天门山。 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2)学生根据注释讨论句意

(3)指名说句意

(4)教师小结句意:

天门山从中间割断,是因为奔腾的长江水从这里通过,清清的江水奔腾东流,在这里被峭壁阻隔而回旋激荡。

(5)学习第3、4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quot;

出:耸出来。 孤帆:单独一只船。 帆:船上风帆,这里代指船。

(6)学生根据注释讨论句意

雄奇秀丽的天门以夹江对峙,拔地而起,在铺满红光的江面上,帆船轻捷而来。

2. 让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讲一讲它的意思

3.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

(1)根据诗意,给合图画,想象当时的意境。

这首诗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给人以历历如在眼前的感觉。

(2)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

”断、开“山断而江开,可见江水的声势是多么浩大”流、回“两山夹江,可见江流回旋湍急而浩荡,那气势真是不可阻挡。

(3)把理解的诗句画出来。画好后,可到台前说一说。重点说自己画了什么,为什么这么画。

(4)在讲画、评画的同时加深对诗的理解,全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长江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体现出诗人借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5)在熟读基础上背诵

提示”断、开、流、回“四个字帮助背诵。

四、加强感知,看图片或录像

附:板书设计

3 古诗两首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学会”缘“字。

2.学会背诵《题西林壁》。

3.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空体会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背诵《望天门山》(按诗题、诗人、诗句这个顺序背诵)

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热爱。赞美之情。)

二、指导预习《题西林壁》

1.听范读

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预习 缘 庐 峰

4.指名读《题西林壁》

5.齐读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描写庐山的景色)

7.质疑

三、按上节课三步方法学习第二首《题西林壁》

1.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3)把握朗读重音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quot;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缘:因为。 题:书写。

(5)讨论句意

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6)指名说全诗意思

3.想意境,悟诗情

(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3)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

(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看问题要从不同解度看。意思讲明白即可。)

小结:《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

附: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题西林壁(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3: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题西林壁(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课 型:新授课。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读懂诗句。

2、体会诗人在江上行船的所见、所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

读懂诗句的大概意思,并能体会诗句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幻灯片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背诵几首古诗,朗读几句诗人李白写的诗句,说说自己学习古诗有什么感受。

2、导入新课

唐代大诗人李白喜爱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有一次,他来到位于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的天门山,面对眼前的景物,产生了奇特的感受。他把这种感受写下来,这就是本课的第一首古诗。

3、出示诗题

4、读题,试讲诗题,并说明自己是怎样知道诗题意思的。

二、自读自悟诗句的大概意思。

1、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要求把字音读准,练习有节奏的朗读。

2、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默读思考,整体感知诗句的大概意思。

(1)重点理解“断、开、回、出” 这几个动词的意思。

(2)默读,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情景,有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3)小组交流。

3、出示诗句,再请几个小组代表读一读,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随机指点。

三、感情朗读。

1、指导朗读。

2、读过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再想一想,你的这种感受是从那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3、把想象到的画面画下来, 画好后, 再交流一下,重点说说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

四、练习朗读并熟读成诵。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

2、指名背诵。

五、布置作业

1、熟练的背诵《望天门山》。

2、把诗句默写在课文插图上。

3、课下自学李白的诗。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天门 开

碧水 回

青山 出

孤帆 来

教后记:教学这首诗,通过让学生看图片,学生真正理解了诗句,感受到了李白诗的豪放。

《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1、了解《题西林壁》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弄懂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歌内容。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题西林壁》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总结。

教具准备:投影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背诵第一首古诗:《望天门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学习第二首诗,板书:题西林壁

1、用自己的话说题目的意思。介绍作者:苏轼

2、出示投影片, 读初《题西林壁》。

指名朗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指导学生借助注释逐句理解。

(1) 同桌互相解释词句的意思。

(2) 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着重指导以下词语:

岭,指连绵起伏的山岭。

峰,巍然耸立的险峰。

远近高低,讲诗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

2、指名学生讲解全诗大意。(庐山从正面看,是一道连绵起伏的山

岭;从侧面看,是一道巍然耸立的 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会呈现出不同的形象。不认识庐山的真实面貌,那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

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原因是什么呢?

结合投影思考回答

结合这句话体会它蕴含着一个什么道理呢?(讨论发言)

(现实生活也是复杂的,如果被表面现象所迷惑,那也旧象身在庐山之中一样,看不清事物的本质,不可能全面的 认识事物。

3、指导朗读。

4、学习生字。

(1) 说说写“缘”字要注意什么。

(2) 书写生字。

三、作业

1、背诵《题西林壁》。

2、预习《三峡之秋》。

板书设计: 横

远近

教后记:《题西林壁》这首诗字面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我把重点应放在了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首先,看课件,从不同角度看庐山,再联系画杨桃一课,采用讨论学习的方法探讨这首诗的含义,采用采访的方法交流讨论的心得。比如对一个同学,我们应该怎么看?是只看他的缺点呢,还是只看他的优点?还让学生举出其他事例,讨论如何从不同角度去看问题。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后,又让学生说一说这首诗告诉人们什么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题西林壁(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4: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题西林壁(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课 时 备 课

【本学期总第 5 课时】

【本单 元 第 5 课时】

【课 题】:古诗两首

【课 型】:新授课

【主 备 人】:好生镇中心小学杜建民

【教 学 目 标 】:

1、学会本课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是个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 难 点关 键】: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 具 准 备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作品。

教师准备:准备有关的图画,一段古筝演奏的音乐。

【教 学 内 容 】: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1、复习学过的赞美长江的古诗。通过自由背、指名背创设情境。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学习《望天门山》

1、屏幕显示长江的画面,听录音朗读。

2、学生分组自由读。

3、教师范读。

4、初步理解诗的内容:

(1) 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其他同学解答。

(2) 教师解答归纳。

5、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

(1) 让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闭上眼睛)。

(2) 让学生说说古诗描绘的画面。(可在小组内交流)

(3) 讨论:古诗描绘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

6、指导背诵:

(1) 自由背(2)小组内轮流背

【教 学 反 思 】:

课时备课

【本学期总第 6 课时】

【本单 元 第 6 课时】

【课 题】:古诗两首

【课 型】:新授课

【主 备 人】:好生镇中心小学杜建民

【教 学 目 标 】:

1、学会本课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是个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 难 点关 键】: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 具 准 备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作品。

教师准备:准备有关的图画,一段古筝演奏的音乐。

【教 学 内 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

1、名背诵 2、默写《望天门山》

二、学习《题西林壁》

1、屏幕显示庐山的画面,听录音朗读。

2、学生分组自由读。

3、教师范读。

4、初步理解诗的内容:

(2) 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其他同学解答。

(3) 教师解答归纳。

5、步学习理解诗的内容,讨论交流。

(1)老师朗读诗文或听录音让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闭上眼睛)。

(2)学生说说古诗描绘的画面。

(3)讨论:古诗描绘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从《题西林壁》一诗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6、指导背诵:

(1)自由背(2)小组内轮流背。

7、拓展阅读:

搜集苏轼的其他作品,全班诵读。

8、作业

(1)会默写其中的一首古诗。

(2)给其中一首古诗配画,在班中展出。

【教 学 反 思 】: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题西林壁(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5: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题西林壁(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古诗,能背诵并任选一首默写。

3.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学习准备

1、课前可让学生回忆课上或课外学过李白、苏轼的哪些诗或词。

2、收集一些描写山水的古诗读一读。

三、学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第一首,第二课时学习第二首。

四、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1、交流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描写水的诗

2、自己把《望天门山》读几遍,读熟了,再看看课文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诗每句话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在小组里讨论,弄懂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然后把全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自由诵读,结合看课文、挂图,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要说得具体些,而不仅仅是用白话翻译古诗。还可把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画好后,到讲台前说一说,重点说说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并请同学们评一评,看是否把诗中的景象、作者的感受画了出来。

5、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并熟读成诵。

6、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想象,写一篇短文。

第二学时

1、交流背诵学过的苏轼的诗,描山水的诗。背诵《望天门山》。

2、自己把《题西林壁》读几遍,读熟了,再看看课文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诗每句话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在小组里讨论,弄懂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然后把全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自由诵读,结合看课文、挂图,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要说得具体些,而不仅仅是用白话翻译古诗。还可把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画好后,到讲台前说一说,重点说说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并请同学们评一评,看是否把诗中的景象、作者的感受画了出来。(特别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可以用张开的手来帮助理解--“横看”五个手指像五座山峰;侧看就是一座山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则要想象:远处看到的可能是什么样--崇山峻岭,连绵起伏;近处看到的可能是--一座或几座山峰;高处看到的可能是--白云之上,大大小小的山头;低处看到的可能是--悬崖峭壁,仰头看那山是十分雄伟……

5、那么,庐山到底是什么样呢?为什么始终看不出呢?小组讨论。

6、大组交流,明白:作者写景中寄寓了一个深刻而又普遍的道理--当局着迷,旁观者清。

7、背诵和默写。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题西林壁(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6: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①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

①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②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第一课时

学习《望天门山》

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

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①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②检查交流。

a.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 楚 孤 帆 亦 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b.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③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a.学生个人读悟。

b.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①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②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③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④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自由练背。 同桌互相背。 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②默写《望天门山》。

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第二课时

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①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②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①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教师重点指导:潋liànyàn 空蒙kōngméng

淡妆浓抹dànzhuāngnóngmǒ 相宜xiāngyí

③读通课文: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④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①朗读交流。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②体会诗意。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③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

学生借助多媒体的音画反复诵读体验。

④学生自由背诵。

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①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②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案教学设计]

篇7:古诗《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七言绝句诗写长江下游的名胜天门山,展现了天门山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教学目标:

一、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的内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背诵李白的古诗及诗人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李白的诗。

2、播放多媒体资源课件中的李白像,指名简介李白。

3、师:李白写诗比较喜欢用夸张,比喻的手法,想像非常大胆,丰富,语言非常优美,李白一生游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写了许多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歌。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望天门山》。

二、初读感知,画出不理解的诗词,了解诗意。

1、课件出示望天门山的图,让学生感知。

2、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交流。

4、读中自悟诗意。

三、品读全诗,感悟诗情。

1、指名个别读,小组诵读。

2、指导读

3、配音读

四、背诵默写古诗,拓展积累。

1。配乐背诵

2。默写古诗

3。课件出示李白描写河山的诗

结束语:今天我们跟随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脚步游览了雄伟壮丽的天门山,赏析了这首古诗,并且学习了学习古诗的几个步骤,希望同学们以后多读这样的好诗词,让我们更多了解感受祖国灿烂的文化。

板书设计

山险水涌

望天门山

爱国

帆来日出

篇8:古诗《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断、楚、孤、帆”四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望天门山》;

3、能结合注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说出“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等诗句的意思;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中重点词“断、开、流、回”,背诵古诗。

难点:能想象并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在朗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很多首李白写的诗了,谁来背几首给大家听。

生可能会背(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赠汪伦、独坐敬亭山、夜宿山寺)

师:看来,同学们会背的还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首古诗《望天门山》

师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大声的读,干脆的读)

(二)分析题意

师:“望”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师PPT出示“望”在字典里的解释,那“望”在这里是第几个解释?

生:看,在远处看。

师:根据你对”望”的理解,你能说一说望天门山的意思吗?

生:站在远处看天门山。

师:天门山你们了解吗?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天门山?生汇报!

师:你是从哪里了解到的?

生:注释!

师:你真会学习!注释能够帮助我们读懂古诗,是理解古诗的一种好方法!

这就是天门山(出示天门山图片介绍天门山):天门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三)初读古诗,感悟意境

PPT出示整首古诗!

师:下面就让我们跟随大诗人李白一起走进天门山,去欣赏它的雄伟与秀丽吧!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速度和语调自由地读一读这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古诗

师:这首诗里藏着几个有趣的词语,只有读懂了这几个词语我们才能读懂古诗,老师给他们涂了颜色,谁来读一读?(指名读2学生,齐读)

师:刚才我们通过注释了解了天门山,那楚江呢?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楚江?请看书中注释!

师出示图片,补充讲解:这里的楚江指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于楚国,所以叫楚江!

“楚”是我们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我们一起来写一写。

师:字词都过关了,再读古诗我们会更加顺畅的,谁愿意来试一试?(指名读2学生)

师:我们把字音读准了,能否读出诗的节奏呢?谁来读?(指名读)

师:请按照老师划分的这个节奏来读。

生读;

师评价:读得不错,奖励你一个任务,听好了,请你推介一位同学,推介的理由只有一个:他的朗读水平很高,可能超过你!

师:你为什么推介他?生说明推荐的理由。

师:多么谦虚的一个孩子!同学,请你不要辜负你同学对你的期望!来,请你读一读!

师:孩子,首先得感谢你,因为你的眼力很准,你为我们推荐了一位朗读的老江湖!

师:同学们,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诗人笔下的这首望天门山更是一幅精彩绝伦的画,现在请大家默读古诗,找一找看诗中出现了哪些景物?用你的笔圈出来。

(指名回答)

生可能回答: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相互补充)

师:把你们的回答串联了起来,就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的山水画了(出示PPT图片)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师:下面就让我们跟随李白一起乘坐小船去感受天门山的雄伟与壮阔吧!

(四)指导想象,感悟诗境

师(出示第一句诗):读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生读

传说中这天门山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阻挡之势将它劈开,再读读这句诗,你找到这把利剑了吗?引导学生根据注释理解楚江。

师:这一句中有两个字特别形象地给我们写出了天门山的雄伟和楚江水的气势你找到了吗?

生:断,开

师:PPT出示断字小篆体)这是断字的小篆写法,左边是一把刀把两束丝完全剪短,右边是一把锋利的斧子,就这个断字,你能想象到天门山是怎样分开的吗?

生可能回答:被江水的气势给冲断了,是被江水像刀子,像斧子的波涛给冲断了。

师:哦,江水的这种气势你感受到了,用一个词来形容江水的.这种气势?

生可能回答:波涛汹涌、封号怒吼等

师:让我们聚焦这个开字,(板书“开”)

师:波涛汹涌的长江竟然把天门山给劈开了,现在请你再把这两个字放到诗句中读一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你能根据老师的提示说一说吗?)

我仿佛看到:天门山被长江水从中间劈开,一分为二

师(出示PPT):高高的天门山被浩荡的长江水从中间劈开了,形成了水冲山断的画面,这样的气势谁来读?

生读

师指导

全班读

师:那又是谁有如此的能耐让不可阻挡的楚江至此回呢?(出示第二句诗句:碧水东流至此回)

(图片展示);这是天门山,滚滚东流的江水经过两山夹道处时水面变窄,碰到山壁时激起回旋,在这里翻滚咆哮,遇到山时,只能绕山而流,这样回旋徘徊,天门山能够把浩荡的长江水给调转方向,

生汇报:山

师:是呀,湍急的河水流到那里又受到了山的阻碍,你是从哪个字感受到了那份气势?

生:回(板书“回”)

师:同学们真棒,我们一起来看这个回字,这个回字很有意思,是个象形字,本身就像旋转的漩涡,老师这里有回字的两种解释(出示PPT)诗句中的“回”字是哪一种意思,谁来说?并说说你的理由。

生:第二种(说出自己的理由)

此时此刻,你觉得天门山是怎样的?

生:高大、坚固、坚不可摧

师:是啊,天门山真坚固啊,现在的你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思考汇报

生:碧绿的江水流到两山夹道处时激起回旋

师(出示意思):形成了一幅山阻水回的画面(板书—回)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诗,读出山阻水回的气势。楚江水撞击(或是板书勾画楚江水撞击天门山构成巨大回旋的简笔画)

师:水冲山开,山阻水回,形成这样的壮举,让我们合着来读一读

生读

师:在波涛中,李白的小船继续前行着,终于近了,李白又看到了(出示PPT—两岸青山相对出)

生读

师:你认为在这一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巧妙?为什么?

生汇报:“出”(化静态为动态)(板书:出)

好一个“出”字啊,这两岸的山好像是面对面的在比高矮呢!读————两岸青山相对出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明白了诗人的船是由远及近,这两岸的山就好像张开双臂在迎接他。读——两岸青山相对出

师:当小船在青山间穿行的时候,李白抬头向远处看,他的眼前一片开阔,进入他眼帘的是(出示PPT—孤帆一片日边来)

生读

师:此时此刻,你又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可能回答:一只小船从日边漂来、一只小船沐浴着阳光从远处漂来……

(板书:来)

师:青山出迎、帆来日出,李白陶醉在山水中,让我们把这两句读一读。

那诗人当时途径天门山挥毫写下这千古绝唱时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播放视频)

原来山的热情、水的澎湃皆是因为诗人那喜悦的心情呀!所以面对

(五)合作朗读,升华情感

1、原来山的热情、水的澎湃皆是因为诗人那喜悦的心情呀!所以面对眼前这壮丽的山河,不禁激发了诗人报效祖国、建攻立业的雄心壮志。他满怀希望,满怀激情地吟诵着——(男生读)

2、想象一下,此时的你也和诗人一起站在顺流而下的小船上,眼前的景色怎不让你激动,你也情不自禁地吟诵着——(女生读: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如果有一天,你也来到天门山,你一定会想到一个人——李白!想到李白,你就一定会想到今天学的这首诗《望天门山》,你一定也会像作者一样情不自禁地吟诵起“天门中断楚江开……”全班一起朗诵。(配乐)

总结: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愿同学们能熟读经典,成为传承文化的使者。

正因为天门山的热情让李白感动,所以他在天门山逗留了多日,还写下了另一首《天门山》和一篇文章《天门山铭》,一个地方留下两首诗、一篇文章,这在李白写诗的生涯里是不多见的,可见天门山在他心里的地位是很高的。

(六)总结拓展,积累运用

(方法一)正因为天门山的热情让李白感动,所以他在天门山逗留了多日,还写下了另一首《天门山》和一篇文章《天门山铭》,一个地方留下两首诗、一篇文章,这在李白写诗的生涯里是不多见的,可见天门山在他心里的地位是很高的。下面我们就来读一读他的另一首是《天门山》ppt出示

(方法二)李白一生热爱大自然,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因此,也写下了很多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除了今天学得这首望天门山,还有他的《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都抒发了这种感情。

总结:同学们,我们祖国江山美如画,历代诗人都为之陶醉,并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像这种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不仅李白写过,其他诗人也有很多,请你们回去后继续搜集背诵,看谁背得多!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七)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开借注释

回看插图

出想画面

篇9: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和默写《望天门山》。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体会诗句含义。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和默写《望天门山》。

难点:体会诗句含义,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导入)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请同学们欣赏一幅图片,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的山。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生自由发言)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指名读,全班齐读。

◎出示作者介绍。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明确:中断,从中间割断;出:耸出来;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同桌交流,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古诗的意思。

明确: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教师范读,学生闭眼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天门山的雄伟、有气势;青青的水、绿绿的水;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望,一只小船在水中荡荡悠悠。

◎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你最喜欢哪一句?

明确:

(1)“天门中断楚江开”――“中断”一词写出了天门山的气势,令人向往。

(2)“碧水东流至此回”――“碧水”“至此回”写了水的清秀。

(3)“两岸青山相对出”――“青山”写出了山的秀美与雄伟。

(4)“孤帆一片日边来”――这句话写出了天门上景色的清幽。

◎画一画天门山的景色。

(四)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李白,你看到这样壮丽的景色会说些什么呢?

(五)小结作业

学生谈收获,教师总结。

作业:◎背诵诗歌◎读一读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五、教学反思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赴江东途中所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歌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望天门山的情景,既写出了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又写出了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在教学中虽然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理解天门山景色的壮阔,但是学生由于生活阅历的限制,对于天门山的景色理解仍不够深入,需要教师拓展资料,激发学生的想象。

篇10: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七言绝句诗写长江下游的名胜天门山,展现了天门山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教学目标:

一、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的内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背诵李白的古诗及诗人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李白的诗。

2.播放多媒体资源课件中的李白像,指名简介李白。

3.师:李白写诗比较喜欢用夸张,比喻的手法,想像非常大胆,丰富,语言非常优美,李白一生游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写了许多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歌。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望天门山》。

二、初读感知,画出不理解的诗词,了解诗意。

1.课件出示“望天门山”的图,让学生感知。

2.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交流。

4.读中自悟诗意。

三、品读全诗,感悟诗情。

1.指名个别读,小组诵读。

2.指导读

3.配音读

四、背诵默写古诗,拓展积累。

1、配乐背诵

2、默写古诗

3、课件出示李白描写河山的诗

结束语:今天我们跟随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脚步游览了雄伟壮丽的天门山,赏析了这首古诗,并且学习了学习古诗的几个步骤,希望同学们以后多读这样的好诗词,让我们更多了解感受祖国灿烂的文化。

板书设计

山险水涌     望天门山      爱国      帆来日出

1.望天门山教学设计及点评

2.《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3.古诗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4.望天门山的优秀教学设计

5.李白《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6.古诗两首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7.思品教学设计

8.教学设计的心得

9.《彩票》教学设计

10.《阳光》教学设计

篇11:《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望天门山》教学应该按照如下方式来进行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准备:自制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出示各种字体的“山”及《望天门山》的草书作品,初步感知书法魅力。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你们爱游山玩水吗?都去过哪些山?

2.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祖国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尽。有一位唐代诗人,他游历了许多名山古川,写下了千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被人们称为“诗仙”,又被称为“游侠”。他就是――李白。(板书)

3.出示课件(《望庐山瀑布》《游泰山》),读后揭题:他还去过一座山,山名就在刚才那幅字里,看得出是去哪座山吗?(师板书:天门山)

4.今天,就让我们随大诗人李白去望天门山。(师板题)释题:“望”就是看,那么李白在这儿望到了什么,又是在什么位置望的?让我们去诗中寻找答案吧!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正音,强调:“中”是个多音字,“中断”就是“中间断开”的意思,因此在诗中读第一声。

3.教师范读,学生评议。

4.学生自由练读,读出节奏。

5.指名读。

6.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是一幅画,画里都有些什么呢?

7.再读诗,画出诗中写景的词语。

8.全班交流。(课件出示:天门、楚江、孤帆、日。)

三、绘画想象,感悟诗境

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想象这些画面。

2.谁愿意用朗读和大家分享自己想象的画面?

3.诗画诗画,诗画不分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当一回小画家,把诗人所看到的景象画下来。首先,你认为天门山是怎样的山?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4.是啊,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也。(师板画天门山。)诗中哪一句写到这天门山?(出示第一句)

5.传说中这天门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再读读这句话,你找到这把利剑了吗?引导学生根据注释理解“楚江”。

6.让我们想象着奔腾东去的楚江水,咱们一起读!

7.这又是怎样的水啊!诗中哪一句写了?又是谁有如此能耐让汹涌不可挡的楚江“至此回”呢?理解“至此回”。指名读读!(出示第二句)

8.看,湍急的河水流到这里受到了山的阻挡。闭上眼睛,让音乐带着我们走得更近些。

9.音乐是流动的画,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指名答后再读。

10.让老师用线条为你们勾勒――这是险峻如刀砍剑劈的天门山,楚江水汹涌而至,撞击天门山形成巨大回旋,之后又浩荡而去。(齐读1、2句)

11.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水的澎湃!诗中还有哪儿让你感受到了这样的气势?

篇12: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透过学习,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情感。

2.会读,会背两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含义以及诗中的字词。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包含的哲理。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读会默写《望天门山》,了解古诗的大意。

2.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

1.以前我们学过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大家还能背出来吗?齐背《望庐山瀑布》。

2.这天我们一齐学习李白的《望天门山》这首诗透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

二.简介天门山和作者李白

三.学生自读《望天门山》找出诗歌里不理解的字,词。

四.教师范读课文

五.学生自学古诗

1.指导学生透过查找资料,互相讨论,了解诗歌的大意。

2.诗题:望天门山。望:就是观看,欣赏。望天门山:就是欣赏天门山的美丽景色。

3.学生透过诵读,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然后把全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让学生透过自由诵读,结合看课文,挂图,在头脑自学构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还能够让学生把想象的景象画出来。

六.教师小结诗歌大意。

七.朗读指导

八.作业:

1.背诵《望天门山》

2.默写《望天门山》

篇13: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望天门山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学习古诗吗?是啊,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长廊里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大家之前已经学习了不少的古诗,此刻我们就来透过看图猜诗的方式分类回顾一下,看看同学们对古诗的掌握状况(送别类,情感类,咏物类,最后出示山水诗)中国有句古话叫“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这众多的耀眼明珠之中,像图片上这种描述祖国大好河山的诗篇能够说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天就让我们跟随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脚步,与他共同游“望天门山”。(板书)

知其诗必先晓其人,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李白这个人(大屏幕出示李白的简介)了解了本首诗的作者后,我们就正式进入本首诗的学习。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1板书课题,看了“天门山”三个字,你想一想就应是一座怎样的山?(很高的),门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呢?

师:什么叫“望”?怎样看才叫“望”?向远处看就是望。

学生齐读课题《望天门山》。再一块儿读课题。读出向远处看的感觉。

2、师:同学们读了这首诗吗?那就请同学们大声齐读出来(同学齐读课文)。指名读。

师:读诗要注意朗读的节奏,老师也想读一读,给老师一个表现的机会好不好?(师范读,比划节奏)。

师:听到老师的朗读后,同学们想不想再读一读呀?(想)。那接下来老师就把机会留给大家,同学们自由的朗读一下这首诗,在你们朗读的过程中,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开始读吧。

自读、请同学示范读(教师可适时指导),男生读、女生读。全班一齐读。

3、师: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哪些景物呢?请同学们在诗中迅速的找一找。(学生画出景物)。看来同学们都画完了,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说一说?

师:在这幅美丽的画面中,作者描述了天门山、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三、想象,领悟诗意

师:读过了这首诗,我们又在天门山中找到了这么多景物,那同学们是不是对天门山很好奇呢?(是)。我们一齐来看看天门山是什么样貌的。(展示天门山的图片)

1、师:你们看过图片之后有什么感觉呢?(学生能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感觉,能够说山的高大,也能够说其他的感觉,教师引导学生,让同学们感受到天门山的气势)

师:天门山这么雄伟这么有气势,那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是不是也就应读出这种磅礴奔放的气势呢?

哪位同学能读出这种气势?(指名读)

同学读的可真好,咱们同学一齐读一下好不好?

同学们的朗读,让老师感受到了天门山这种磅礴的气势。

2、师:接下来我们就具体看看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体现了这种气势?

A天门中断楚江开。(能够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实际讲解一下断、开二字的含义,教师讲解,学生理解)

从什么地方能够体会到这种气势?(让同学说说想法)

断:断开开:开通(楚江水势之猛把天门山硬生生冲开了,就像开了一扇大门)

指名读,你看到了什么?(楚江水势很猛,把---)

指名读,你听到了什么?(滔滔的楚江水那惊天动地的轰鸣)

指名读,这时你想到了什么?(让我想象到这江水排山倒海,冲破险阻的气势。)

我们一齐读出这种气势。

教师讲解:“天门中断楚江开”,雄伟奇丽的天门山傲然挺立,奔涌澎湃的的楚江水滚滚东流,那种“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魄让人觉得,仿佛天门山就是让这汹涌翻腾的长江之水给硬生生冲开了。真是奇哉,山也;壮哉,水也!

B碧水东流至此回”

这句什么地方能够看出这种气势(“回”字)这个“回”,在那里是折回。

汹涌翻腾的长江之水在那里为什么会折回?(水流到天门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阻挡,产生回旋,转向北流了。)

指名读,你看到了什么?(在天门山的阻挡下,汹涌翻腾楚江水折向北流了)

指名读,你听到了什么?(滔滔的楚江水撞击天门山那惊天动地的轰鸣)

指名读,这时你想到了什么?(我想到-------)

师:“滔滔的楚江水,虽然气势磅礴,但在天门山的的阻挡下,急转回旋,巨浪翻滚,这如野马一样的江水不得不掉头急转,改向北流。

请学生再次朗读此句,教师指导,全班齐读,连读前两句。

(出示比较的诗句①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②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请学生找一找延伸的两句诗与《望天门山》前两句诗的联系或共同点。(都与山水有关,都有一种磅礴的气势)让学生试着朗读出这两组诗句的气势与感觉。

磅礴壮美是前两句诗给我们的感觉,但一首诗仅仅有磅礴的气势是不够的,还要融入作者丰富深厚的情感,接下来我们就走进作者内心,身临其境的体会一下李白的情感,咱们共同来看看后两句诗

C“两岸青山相对出”

指读:这句诗哪个字最传神?(让学生说说原因,谈谈自己的理解)

作者的观察角度是什么?是静态的定点观察,还是动态的观察呢?(是在小舟中观察的,是动态的观察)那是谁在动?(是小舟)

齐读,体味作者高兴、惬意的情感

D“孤帆一片日边来”

指读:哪个字最传神?“来”

指读:从什么地方来?“日边”指天边,是从天边来,“来”字让人觉得小船正缓缓从天边驶来,船在江中,这意味着江水也是从天边来,依旧有一种磅礴的气势和动态的美感。

师:作者孤帆一片自上游顺水而下,天门山敞开自己巨大的胸怀迎接他,请大家想像一下,当时的作者是怎样的情绪?(作者内心必须很激动。很高兴。)

此时的李白是处在人生的顺境之中,所以当他坐在小舟之中,向前行驶,青翠的群山相继出现,秀美的风光接踵而至,这是怎样的一种美妙情绪呀,自己乘坐的小船伴着晚霞,缓缓而来,似乎是从天边顺水而下一样,这是怎样一种的奇丽意境呀。所以读这两句诗时要读出一种激动高兴惬意的感觉。

E师神情并茂读这两句诗。

(指读)假如你是具有广博胸襟的李白请你读

假如你是情感奔放的李白请你读

假如你是豪情万丈的李白请你读

假如你是寄情于山水的李白请你读

假如你们都是畅游于青山绿水间的李白(学生齐读这两句诗)

(出示另外两句诗:①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学生找出相同意象,体会在李白的诗中,相同意象也能够表达不同的情感,并让学生诵读

3、紧扣词句。

师:在刚才的学习之后,相信同学们对天门山和这首诗都有了必须得了解,这首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句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对于这四幅画同学们肯定有自己的喜好,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说说你喜欢哪幅画,并用与画相对应的诗句告诉大家。(学生发言)

请你们看着这四幅图,想象一下画面,自己试着背一背(自由背,指名背,齐背)

四、诵吟古诗,拓展积累。

师:同学们真是太棒了,我想我们的大诗人李白如果看到自己能有这么多的小知音,必须会十分开心的。但是李白这样的诗人肯定不想让他的小知音们的目光只停留在天门山一个地方,他肯定也期望大家能够畅游祖国山河。

同学们都看到大屏幕上的地图了吧,古代的文人墨客最喜欢游历祖国大好河山,在他们游历的过程中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下面就让我们追随诗人们的足迹,共同欣赏一下他们所到之处的名篇佳作吧。我们的古诗之旅此刻开始。

在地图上老师重点标记出了一些地方,同学们说一说你们想去什么地方?(出示幻灯片地图,连接相应古诗,并让学生诵读)

《登鹳雀楼》《题西林壁》《望洞庭》《早发白帝城》《滁州西涧》

《乐游原》《枫桥夜泊》《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春日》

五、结束语

师:与这么多诗人共同游历了这么多地方,相信同学们的对天门山的理解又上升了一个高度,请同学们再次闭上眼睛调动身上的所有感官,发挥你们的想象,大声的背诵出这首古诗吧!

这天的课就上到这,下课!

篇14: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古诗教学应是教师携学生之手共进的一次审美旅行。透过对文字、书法、音乐、绘画的赏析,到达诗书琴画等传统艺术手法的相交相融,不断锤炼学生的艺术通感,在声情并茂的描述中创设情境,引导孩子想象,在情境中反复诵读,从而感受古诗的神韵。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透过诗中描述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潜力和形象思维潜力。

教学重难点

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准备

自制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出示各种字体的“山”及《望天门山》的草书作品,初步感知书法魅力。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你们爱游山玩水吗?都去过哪些山?

2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祖国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尽。有一位唐代诗人,他游历了许多名山古川,写下了千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被人们称为“诗仙”,又被称为“游侠”。他就是——李白。(板书)

3.出示课件(《望庐山瀑布》《游泰山》),读后揭题:他还去过一座山,山名就在刚才那幅字里,看得出是去哪座山吗?(师板书:天门山)

4这天,就让我们随大诗人李白去望天门山。(师板题)释题:“望”就是看,那么李白在这儿望到了什么,又是在什么位置望的?让我们去诗中寻找答案吧!(板书:诗)

点评:巧妙介绍作者及风格,透过链接李白的其他写景诗,引领学生获得对祖国大好河山之壮美的初步体验与感受,产生“课伊始,情已生”的教学效果。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正音,强调:“中”是个多音字,“中断”就是“中间断开”的意思,因此在诗中读第一声。

3教师范读,学生评议。

4学生自由练读,读出节奏。

5指名读。

6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是一幅画,画里都有些什么呢?

7再读诗,画出诗中写景的词语。

8全班交流。(课件出示:天门、楚江、孤帆、日。)

点评:吟诵是古诗教学中最常见、最简便的方法。初见新诗,学生总会产生迫不及待的阅读欲望。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透过自主学习,到达读准、读通、初步读出韵味、读懂古诗的目的,为领悟诗境、感悟诗情打下基础。

三、绘画想象,感悟诗境

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想象这些画面。

2谁愿意用朗读和大家分享自己想象的画面?

3诗画诗画,诗画不分家,这天就让我们一齐当一回小画家,把诗人所看到的景象画下来。首先,你认为天门山是怎样的山?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4是啊,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也。(师板画天门山。)诗中哪一句写到这天门山?(出示第一句)

5传说中这天门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再读读这句话,你找到这把利剑了吗?引导学生根据注释理解“楚江”。

6让我们想象着奔腾东去的楚江水,咱们一齐读!

7这又是怎样的水啊!诗中哪一句写了?又是谁有如此能耐让汹涌不可挡的楚江“至此回”呢?理解“至此回”。指名读读!(出示第二句)

8看,湍急的河水流到那里受到了山的阻挡。闭上眼睛,让音乐带着我们走得更近些。

9音乐是流动的画,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指名答后再读。

10让老师用线条为你们勾勒——这是险峻如刀砍剑劈的天门山,楚江水汹涌而至,撞击天门山构成巨大回旋,之后又浩荡而去。(齐读1、2句)

11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水的澎湃!诗中还有哪儿让你感受到了这样的气势?

12(师板画两岸的青山)这又是怎样的山呢?仅仅是绿吗?你是从哪个字里读出来的?(引导学生抓“出”理解。)

13两岸的青山相对着,怎样会有出来的感觉呢?让我们再来读读下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你明白了什么?谁来画一画?(生板画孤帆、红日。)

点评:“诗中有画,画里有诗。”这一教学环节运用板画再现诗中描绘的景物,透过抓“开、回、出”等关键字,启发学生想象,使之在循循引导中理解诗意,内化语言,从而感受山之气势,水的澎湃。

14此刻我们联系这两句来探讨探讨诗人李白是在哪儿望天门山?你又是从哪个字读出来的?

15引读3、4句。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觉得这两岸的山象在比高矮。读——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明白了诗人的船是由远及近,这两岸的山就好像张开手臂在迎接他。读——

好一个“出”字啊,尽显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文采。读——

点评:紧扣关键字“出”进行感悟,使学生对诗句的理解由表及里,

再辅以复沓手法,透过一次次朗读到达回环效果,凸显“出”中之情。

四、入情入境,深悟诗

1(播放视频)师述:唐

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

白第一次离开家乡,怀着济

世安民的雄心壮志,又带着

对未来前途的忐忑之心。当他乘舟顺江而东,途经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一样敞开,让他的眼前豁然开朗。于是,他挥毫写下了这首《望天门山》。

2听完老师的介绍,你觉得诗人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

3看,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一条小船慢慢地驶过来了。让我们和诗人一道坐上这只小船,望见这样的山——“天门中断楚江开”。(齐读)望见这样的水——“碧水东流至此回”。(齐读)小船顺流而下,从两山之间穿过,只见——“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穿过狭窄的河道,看见的又是——“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再拐过一道弯,看见的还是——“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这是因为——“孤帆一片日边来”!(齐读)

点评:透过形象的视频、生动的讲解及入情入境的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喜悦的情绪,从而到达声随情动情更深的古诗欣赏境界。

4山的热情、水的澎湃,皆是因为诗人那喜悦的情绪。(出示课件:几种不同字体的古诗)让我们来看看这些作品,你认为哪一幅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表现诗的意境呢?

5是啊,这幅草书行云流水,好像让我们看到了天门山的气势,(读1、2句)这幅字畅快淋漓,仿佛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喜悦的情绪,(读3、4句)

6配乐背诗。

点评:这个环节的设计将古诗与书法的魅力融为一体,既让学生初步感受草书的内涵,又是课前交流的巧妙延伸。

五、总结方法,赏析拓展

1(指板画,配乐)瞧——青山、绿水、红日、白帆,多美的一幅画啊!(贴草书诗句)看,书法也以独特的方式向我们诠释着刚劲之美。(板书:书画)

2诗能够是一幅美妙的画,也能够是一行行灵动的字,难怪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课件出示)生齐读。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望天门山 古诗

2.望天门山古诗

3.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4.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5.三年级《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6.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7.望天门山古诗的译文

8.望天门山的古诗意思

9.《望天门山》古诗绝句赏析

10.《望天门山》PPT教学

下载word文档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