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励志故事>古人励志学习的故事

古人励志学习的故事

2024-05-11 08:00:1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泉晨震”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古人励志学习的故事,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古人励志学习的故事,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

古人励志学习的故事

篇1:古人励志故事

古人励志故事

锥刺骨

战国时,苏秦十次上书秦惠王,意见不被采纳,回家后发愤读书,瞌睡了,就用锥子刺大腿,血一直流到脚上.(《战国策·秦策一》)

头悬梁

孙敬,西汉信都(河北冀县)人,从小非常好学,因为家境贫穷,没有条件入学,便在家中自学,直到成年,

孙敬读书入了迷。他从早读到晚,足不出户。人们只听到他朗朗的读书声,很难见到他的身影。

孙敬觉得夜晚比较安静,读起书来效果比白天好,因此每天读到深更半夜。但是,从白天读到深夜,毕竟非常劳累,难免打瞌睡。于是,他采取了一个方法:用一根长长的绳子,一头悬住屋梁,一头扎住自己的头发。这样,每当要打盹头往下垂时,就被绳子拉住,发根处顿时疼痛起来,睡意顿消,又可打起精神读书了。(《太平御览》、《楚国先贤传》)

心不在焉

古时候有个名叫秋的棋手,由于他的棋下得好,当地人都称他为弈秋。

弈秋收了两个徒弟,他每天尽心尽力教导他们,想把自己高超的棋艺倾囊相授。但这两个徒弟完全不一样。

一个徒弟生性踏实认真。他谦虚好学,非常专注,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下棋上,认真思索老师所做的每一步安排,仔细品味老师的每一句言谈。所以,他极为准确地领悟了老师下棋的精髓,棋艺进步飞快,连老师都为之惊叹。

另一个徒弟正好相反。他虽然天天跟在老师身边学习,但老师讲解下棋要领的时候,他的眼睛好像是在盯着棋子,可心思却被空中的大雁占据,恨不得马上搭弓射箭,射下一只。结果,老师的讲解他一句也没听进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棋艺依旧拙劣不堪,一丝一毫的进步都没有,老师对他极为失望。

这两个徒弟,一个成了棋艺高超的名手,另一个一无所获。其中的原因就在于:一个专心致志,另一个心不在焉。(《孟子·告子章句上》)

闻鸡起舞

东晋名将祖逖,从小丧父,由哥哥抚养长大。由于性格豪爽,不受管束,到十四五岁还不愿好好读书,

几个哥哥对他的前途很担心。

但后来情况有了改变,祖逖开始爱读书了。他不仅博览群书,而且经常到京城洛阳去找人探究学问。

二十四岁那年,他与好友刘琨一起到司州(洛阳东北)任主簿(主管文书),他俩志同道合,意气相投,白天一起办事,晚上合盖一床被子睡觉。

一天半夜,祖逖被远处传来的鸡鸣声惊醒,他把刘琨推醒说:“你听到鸡鸣声了吗?”

刘琨侧耳一听,说:“是啊,是鸡在啼叫。不过,半夜的鸡啼声是恶声啊!”

祖逖不同意,说:“这不是恶声,而是催促我们早点起床锻炼,快起床吧!”

两人一骨碌从床上爬起,到院子里舞起剑来。([唐]房玄龄《晋书·祖逖传》)

磨杵成针

李白小的时候非常贪玩,不用功读书。有一天,他到野外游玩,见到河边有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手里拿着一根大铁棒,在石头上用力磨着。李白很奇怪,就上前问道:“老婆婆,您这是在干什么呀?”

老婆婆一边磨铁棒,一边回答说:“我想把它磨成一根绣花针。”

李白被老婆婆的`行为所感动,向她深深行了个礼,回家发奋读书去了。([南宋]祝穆《方舆胜览》、[明]陈仁锡《潜确类书》)

孟母诫子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孟轲)小的时候,母亲送他到学堂读书。刚开始孟轲还懂得用功,后来就渐渐学会偷懒、贪玩,不肯用功读书了。有一天,他竟然逃学回家。

母亲此时正在家中织布,一看见他逃学回来,就拿起剪刀把织布机上织了一半的麻布剪断了。孟轲吓得发抖,跪在地上。

母亲责备说:“求学跟织布的道理是一样的,必须一丝丝不断积累,才能织成有用的布料。如果中途把它剪断了,那就会前功尽弃。求学更是要不断地用功,最后才会有所成就。而你现在却偷懒逃学,不肯用功读书,这样自我堕落,如何能成就学业?”

孟轲听了母亲这番话,非常惭愧,立刻向母亲认错,从此发愤向学。经过长年累月的不懈努力,终于成就了自己的道德学问。([汉]刘向《列女传·母仪·邹孟轲母》)

篇2:古人励志故事

出门

古时候,有两个兄弟各自带着一只行李箱出远门。一路上,重重的行李箱将兄弟俩都压得喘可是气来。他们只好左手累了换右手,右手累了又换左手。忽然,大哥停了下来,在路边买了一根扁担,将两个行李箱一左一右挂在扁担上。他挑起两个箱子上路,反倒觉得简便了很多。

把这两个故事联系在一齐也许有些牵强,但他们确实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故事中的小战士和弟弟是幸运的,但更加幸运的是故事中的上尉和大哥,因为他们在帮忙别人的同时也帮忙了自我!

管理心得:在我们人生的大道上,肯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但我们是不是都明白,在前进的道路上,搬开别人脚下的绊脚石,有时恰恰是为自我铺路?

篇3:古人励志故事

曲突徒薪

有位客人到某人家里做客,看见主人家的灶上烟囱是直的,旁边又有很多木材。客人告诉主人说,烟囱要改曲,木材须移去,否则将来可能会有火灾,主人听了没有作任何表示。

不久主人家里果然失火,四周的邻居赶紧跑来救火,最终火被扑灭了,于是主人烹羊宰牛,宴请四邻,以酬谢他们救火的功劳,但并没有请当初提议他将木材移走,烟囱改曲的人。

有人对主人说:“如果当初听了那位先生的话,今日也不用准备筵席,并且没有火灾的损失,此刻论功行赏,原先给你提议的人没有被感恩,而救火的人却是座上客,真是很奇怪的事呢!”主人顿时省悟,赶紧去邀请当初给予提议的那个客人来吃酒。

管理心得:一般人认为,足以摆平或解决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棘手问题的人,就是优秀的管理者,其实这是有待商榷的,俗话说:“预防重于治疗”,能防患于未然之前,更胜于治乱于已成之后,由此观之,企业问题的预防者,其实是优于企业问题的解决者

篇4:古人励志故事

王羲之苦练书法

王羲之小的时候,练字十分刻苦。据说他练字用坏的毛笔,堆在一齐成了一座小山,人们叫它“笔山”。他家的旁边有一个小水池,他常在这水池里洗毛笔和砚台,之后小水池的水都变黑了,人们就把这个小水池叫做“墨池”。长大以后,王羲之的字写得相当好了,还是坚持每一天练字。有一天,他聚精会神地在书房练字,连吃饭都忘了。丫环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催着他吃,他好像没有听见一样还是埋头写字。(经典语句)丫环没有办法,只好去告诉他的夫人。夫人和丫环来到书房的时候,看见王羲之正拿着一个沾满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她们忍不住笑出了声。

原先,王羲之边吃边练字,眼睛还看着字的时候,错把墨汁当成蒜泥蘸了。夫人心疼地对王羲之说:“你要保重身体呀!你的字写得很好了,为什么还要这样苦练呢?”王羲之抬起头,回答说:“我的字虽然写得不错,可那都是学习前人的写法。我要有自我的写法,自成一体,那就非下苦工夫不可。”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摸索,王羲之最终写出了一种妍美流利的新字体。大家都称赞他写的字像彩云那样简便自如,像飞龙那样雄健有力,他也被公认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之一。

篇5:古人励志故事

凿壁偷光

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他小时候就十分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先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以后的每一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之后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篇6:古人励志故事

郑板桥教育孩子的古人励志故事

郑板桥自己是个读书人,他并不是看不起读书人,他看不起的是:读书就是为了做官。

郑板桥自己最重视的还是儿子的品德。他对弟弟说:“我不在家,儿便是由你管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而姑纵惜也。”

他主张,他的孩子和仆人的儿女应平等对待。他说:“家人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别人。凡鱼餐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喜跳跃。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

之,无可如何,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头肉乎!”

为了教育儿子“明好人之理”、“爱天下农夫”,郑板桥还抄录了使小宝且念且唱、顺口好读的四首五言绝句:二月卖新丝,五月巢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得放脚眠,蚊虫跳蚤出。

后来,郑板桥不放心小宝的成长,就把他接到身边,经常教育小宝要懂得吃饭穿衣的艰难,要同情穷苦的人。由于郑板桥的严格教育和言传身教,小宝进步很快。当时潍县正值灾荒,郑板桥一向清贫,家里也未多存一粒粮食。一天,

小宝哭着说:“妈妈,我肚子饿!”妈妈拿出一个用玉米粉做的窝头塞在小宝手里说:“这是你爹中午省下的,快拿去吃吧!”小宝欢跳着走到门外,高高兴兴地吃着窝头。这时,一个光着脚的小女孩站在旁边,看着他吃,小宝发现了这个用饥饿眼

光看他的小女孩,立刻把窝头分给小女孩一半。郑板桥得知小宝的举动,高兴地对着小宝说:“孩子,你做得对,爹爹喜欢你。”

人生,幸福不是目的,品德才是准绳。

少年年羹尧拜师的古人励志故事

年羹尧是清朝的一员大将。他少年时代骄横傲慢,不肯读书,动不动就打老师。家里先后给他请过三个老师,都被他打跑了,这一来,再也没有人敢到他家教书了。年羹尧的父亲很是忧虑,无可奈何,只得张榜招聘老师,可一晃几个

月过去了,仍不见一人前来应聘。这一天羹尧父亲正在堂上发愁,忽有一位年近花甲的老先生来访,表示愿意应聘。羹尧父亲说:“感谢先生的好意,只是我这不肖的儿子恶习难改呀!”老先生满不在乎地回答:“我早就听说了。没关系,就让

我试试看吧!”

羹尧父亲见老先生态度坚决,大喜过望,当即留他在府上住下,并嘱咐羹尧好好听老师的话,不得再恣意妄为。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新老师刚来了两三天,年羹尧便逃开学了。老先生装作不知,也不去管他。就这样过了三个月。一天,老先生关起门来拉胡琴。忽然,羹尧推门进来说:“先生,我愿学这个。”可是刚学了一会儿,他又

不肯学了。一天,老先生又吹起胡笳来,羹尧和上次一样,热了一阵子,很快又凉了。

这样又过了很多天,老先生忽然一反常态,在院子里练起拳棒来。这下子可逗起了年羹尧的兴趣,看来看去舍不得离开。老先生说:“听说你力气大,善搏斗,找几个人比一下怎么样?”年羹尧当然满口答应,随即叫来十六个身强力壮的

仆人跟他比试。只见他棍子一挥,如风似火,十六个人全跌倒了。老先生微微一笑说:“你敢和我比试吗?”羹尧犹豫了一会儿,真的与老师交上了手。谁知还不到一个回合,老师就不见了。羹尧好生奇怪,猛回头,发现老师正站在他身后呢!

他自惭形秽,“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一再要求老先生教他拳棒。老先生拿出一卷书交给羹尧说:“你先认真读读这卷书吧!”羹尧迷惑不解地问:“我学的是搏斗,读书有什么用?”老先生回答:“学搏斗,不过是打败一两个人,读此书,则能打败

千千万万的人啊!”

年羹尧沉思片刻,觉得有理。从此以后,逐渐养成了读书的习惯。

郭子仪单骑访回纥退吐蕃的古人励志故事

郭子仪手下有一名大将叫仆固怀恩,在安史之乱中立过战功。他不满意唐王朝对他的待遇,发动叛变,派人跟回纥和吐蕃联络,欺骗他们说,郭子仪已经被宦官鱼朝恩杀害,要他们联合反对唐朝。

公元765年,仆固怀恩带引回纥、吐蕃几十万大军进攻长安。仆固怀恩到了半途上,得急病死了。回纥和吐蕃大军继续进攻,唐军抵抗不住,回纥、吐蕃联军一直打到长安北边的泾阳(今陕西泾阳),长安也受到威胁。

唐代宗和朝廷上下都震动了。宦官鱼朝恩劝代宗再一次逃出长安。由于大臣反对,才没有逃走。大家都认为,要打退回纥、吐蕃,只有指望郭子仪。

那时候,郭子仪正在泾阳驻守,手下没有多少兵力。他一面吩咐将士构筑防御工事,不许跟敌人交战。一面派探子去侦察敌军的情况。

根据侦察到的情况,回纥和吐蕃两支大军虽说是联军,但是也在闹不团结。他们本来是仆固怀恩引进来的,仆固怀恩一死。谁也不愿听谁的指挥,两股力量捏不到一块儿去。

郭子仪知道这个情况,决定采取分化敌人的办法。回纥的将领过去跟郭子仪一起打过安史叛军,有点老关系。郭子仪就决定先把回纥将领拉过来。

当天晚上,郭子仪派他的部将李光瓒偷偷地到了回纥的大营,去见回纥都督药葛罗。

李光瓒跟药葛罗说:“郭令公派我来问你,回纥本来和唐朝友好,为什么要听坏人的话,来进攻我们呢?”

药葛罗奇怪地说:“郭令公还活着?听说郭令公早已被杀,你别骗人了。”

李光瓒告诉药葛罗,郭令公现在就在泾阳。但是回纥将领说什么也不相信。他们说:要是郭令公真在这里,那就请他亲自来见个面。

李光瓒回到唐营,把回纥人的怀疑向郭子仪回报了。郭子仪说:“既然这样,我就自己去走一趟,也许能劝说回纥退兵。”

将领们都觉得这是个好办法,但是又认为让元帅亲自到敌营去太冒险。有人提出,派五百个精锐的骑兵跟郭子仪一起去,万一回纥人动起手来,也有人保护。

郭子仪说:“不行!带了这样多兵去,反而会坏事。我只要几个人陪我一起去就可以了。”

说着,就命令兵士给他牵过战马来。

郭晞上前拦住他的马说:“您老人家现在是国家元帅,怎么能这样到虎口去冒险呢。”

郭子仪说:“现在敌人兵多,我们兵少,要真的打起来,不但我们父子两人生命难保,国家也要遭难。我这回去,如果和他们谈判成功,那就是国家的幸运;即使我有什么三长两短,还有你们在嘛!”

说着,他跳上了马,扬起鞭子把郭晞拦马的手打了一下。

郭晞一缩手,马就撒开蹄子跑了。

郭子仪带着几个随从兵士,骑马出了城,向回纥营的方向走去。兵士们一面走,一面叫喊:“郭令公来了!”“郭令公来了!”

回纥兵士远远望见有几个人骑马过来,又隐约地听见兵士的吆喝声,连忙报告药葛罗。药葛罗和回纥将领们大吃一惊,命令兵士摆开阵势,拈弓搭箭,准备迎战。

郭子仪带着随从兵士到了阵前,他们摘下头盔,卸掉铁甲,把枪扔在地上,拉紧马缰,缓缓向回纥营靠近。

药葛罗和将领们目不转睛望着来人,异口同声地叫了起来:“啊,真是令公他老人家!”说着,大伙一起翻身下马,围住郭子仪下拜行礼。

郭子仪跳下马来,走上去握住药葛罗的手,和气地对他说:“你们回纥人曾经给唐朝立过大功,唐朝待你们也不错,为什么要帮助仆固怀恩闹叛乱呢。我今天到这儿来,就为了劝你们悬崖勒马。我现在是单身到这儿,准备被你们杀掉,

但是我的将士会跟你们拼命的。”

药葛罗很抱歉地说:“令公别这样说。我们受了仆固怀恩的骗,以为皇帝和令公都已经死去,中原没有主人,才跟着他上这里来。现在知道令公还在,哪会同您打仗呢?郭子仪说:“吐蕃和唐朝是亲戚关系,现在也来侵犯我们,掠夺我们

百姓财物,实在太不应该啦!我们决心要回击他们。

如果你们能帮我们打退吐蕃,对你们也有好处。”

药葛罗听了郭子仪的话,连连点头说:“我们一定替令公出力,将功补过。”

郭子仪和药葛罗正在谈话的时候,两边回纥将士听着听着,慢慢都围了拢来。郭子仪的随从一看回纥兵靠近,有点紧张起来,也挨到郭子仪身边,想保护他。

郭子仪挥了挥手,叫随从让开,接着就叫药葛罗派人拿酒来。药葛罗的左右送上酒,郭子仪先端起一杯,把酒洒在地上,起誓说:“大唐天子万岁!回纥可汗万岁!两军将领万岁!打现在起,谁要违反盟约,叫他死在阵上!”

药葛罗也跟着郭子仪起了誓,洒了酒。双方订立了盟约。

郭子仪单骑访回纥营的消息,传到吐蕃营里,吐蕃的将领们害怕唐军和回纥联合起来袭击他们,连夜带着大军撤走了。

篇7:古人励志学习名言

1)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

2)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3)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4) 不以一眚掩大德。——《左传》

5)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6)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7) 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

8)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列别捷夫

9) 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论语》

10)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1)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12)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13)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

14)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15)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16)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17)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18) 我们不可能改变整个世界,但可以改变我们自己。——莫爱智

19) 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20)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21)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

22)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23)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24)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后汉书·陈蕃传》

25) 不怨天,不尤人。——《论语

26) 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篇8:古人励志学习名言

1)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2)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3)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4)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经》

5)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6)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7)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8) 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9) 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类,向人道前进。——鲁迅

10)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11)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12) 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13)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增广贤文》

14)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15) 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名言名句

16)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17) 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18)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

19)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列传》

20)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1)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22)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

23)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24)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吕氏春秋·诚廉》

25)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

26)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篇9:古人学习励志格言

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屈原《卜居》

2、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曹学《蜀中广记·上川南道彭山县》

3、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罗大经《鹤林玉露》

4、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格言联璧·处事》

5、志不强者智不达。 ——《墨子·修身》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劝学》

7、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诫外生书》

8、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 曹 植《赠白马王彪》

9、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

10、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王之涣《登鹳雀楼》

1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杜 甫《望岳》

1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13、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孟子·告子下》

1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15、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吕氏春秋·诚廉》

篇10:古人学习励志格言

1.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

2.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4.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6.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7.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8. 圣人不贵尺之壁而重寸之阴。——《淮南子·原道训》

9. 勿谓寸阴短,既过难再获。勿谓一丝微,既绍难再白。——朱经

10.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1.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

12.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3.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4.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古代关于学习的名言

1.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2. 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3. 时而言,有初中后之分;日而言,有今昨明之称;身而言,有幼壮艾之期。——刘禹锡

4. 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李峤

5. 人寿几何?逝如朝霜。时无重至,华不再阳。——陆机

6. 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孟浩然

7.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8.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9.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10.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11.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2.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13.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14.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15.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16.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7.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8.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19.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文嘉《明日歌》

20.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篇11:古人读书励志故事

鲁迅小时候非常淘气。一天,镇里的戏台正在排戏,鲁迅听到外面的锣鼓声,便在家里坐不住了,趁着父亲不注意,他一溜烟儿地跑到戏台前看热闹。这时,戏台周围已经挤满了人。突然,热闹的锣鼓声停了,从后台走出一个人,对台下一拱手说:“哪位小兄弟愿意上台?我们让他客串阎王殿里的小鬼。”那些平时非常调皮的孩子这会儿却你推我、我推你地谦让起来。

“我来!”小鲁迅走上台去,让戏班的人画了个花脸,然后拿起一把钢叉就舞起来,戏台下马上响起叫好声。他得意极了,舞得更得劲儿了,小伙伴们都非常佩服他的勇气。

鲁迅12岁那年,被父亲送进了一所叫“三味书屋”的私塾就读。初入学时,鲁迅对百草园中的那些小精灵非常感兴趣。他在园中想起古人东方朔说过有一种虫叫“怪哉”,用酒一浇,便会消失不见。鲁迅非常想知道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便悄悄地问私塾的先生:“先生,这‘怪哉’虫是怎么一回事呢?”

先生却板着脸,很不高兴地回答:“不知道!”

后来,鲁迅慢慢体会到学生应该读书,先生不喜欢学生问各种古怪的问题。于是,鲁迅开始刻苦读书。起初十分严厉的先生也开始喜欢鲁迅的聪明刻苦,态度渐渐和蔼起来。鲁迅为了勉励自己学习,制作了一张小书签,书签上有10个正楷小字:“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读书时,他把书签夹在书里,每读一遍就从上往下盖掉一个字,读过几遍之后,就用默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用不了多久,他就能熟练地把课文背出来了。后来,同学们也都向鲁迅学习,纷纷制作“读书三到”的书签。

【感悟】学习要讲究方法,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真正会学习的人,要善于取舍,要选择正确的,精通专业的,熟悉相关的,了解必需的。同时,学习需要思考。有些人虽勤于学习,但不过只是泛泛的阅读,任何理论观点都只在脑海里一晃而过,是所谓“学而不思则罔”。“读书三到”是鲁迅在学习过程中的经验总结,我们也要像他那样不断地总结学习方法,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去攻读,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古人读书励志故事:陈景润认真读书

陈景润小时候经常和哥哥姐姐一起玩捉迷藏。不过,陈景润捉迷藏时有点特别。他常拿着一本书,藏在一个别人不容易发现的角落或桌子底下,一边津津有味地看书,一边等着别人来“捉”他。看着看着,他就忘记了别人,而别人也忘记了他。

上学期间,陈景润酷爱数学。当老师讲解数学题时,他总是集中精神认真听讲。课后布置的习题他也认真去做。陈景润在解题的过程中得到了无限乐趣。数学是心智的比试和较量。陈景润对于解题,向来不吝惜时间和精力。陈景润不懂就问,别看他平时沉默寡言,但向老师请教时却毫不羞涩和胆怯。他的求教方式很特殊:看到老师外出或者老师从高中部到初中部去,他就紧追上去,和老师一起走一段路,并且一边走,一边问问题。

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有幸聆听了清华大学沈元教授的课。沈元教授给同学们讲了世界上一道数学难题:“大约在220xx年前,一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的理论。但他一出生也没有证明出来,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长久以来,‘哥德巴赫猜想’之迷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但始终没有结果,并成为世界数学界一大悬案。”沈元教授把“哥德巴赫猜想”作了个形象的比喻,他把数学比喻成自然科学的皇后,把“哥德巴赫猜想”比喻成皇后皇冠上的明珠!沈元教授讲解的“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着陈景润。

许多年之后,陈景润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1966年,他发表了《表大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这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所证明出的那条定理震动了国际数学界,后来这条定理被命名为“陈氏定理”。

【感悟】做学问要有陈景润那样刻苦钻研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攻克一个又一个的难关,取得巨大的成就。青少年在学习中,会遇到一些困难,那么应该怎么去做呢?这里提供两种方法借鉴:1、鞭策法:让警官、好友监督自己,自己要尽量配合。2、自制法:为自己找一个奋斗的目标,这个目标必须是你最在乎最怕失去的。然后为了那个目标,让自己勤快起来。并且可以在醒目的地方贴上自己的目标提醒自己 。

篇12:古人关于励志的故事

励志故事1:华佗拜师的故事

东汉末年,7岁的华佗到一位姓蔡的医生家去拜师学艺。见过师傅之后,华佗规规矩矩地坐在那里静听老师的吩咐。

蔡医生医术精湛,前来拜师的人很多。蔡医生想收一些聪明的孩子为徒,决定先考考他们。

他把华佗叫到跟前,指着家门前的一棵桑树提了一个问题:“你瞧,这棵桑树最高枝条上的叶子,人够不着,怎么才能采下桑叶?”

“那就用梯子呗!”

“我家没有梯子。”

“那我就爬上去采。”

“不,你能够想出别的办法吗?”

华佗找来了一根绳子,在绳子上系了一块小石头,然后将它往最高的树枝上抛。绳子将那根树枝拉了下来,华佗一伸手就把桑叶采下来了。

“好,很好!”蔡医生高兴地点点头说。

过了一会儿,他们看见有两只山羊在庭院旁边打架。几个孩子去拉,都没有将它们拉开。

“你能够让那两只羊不要打架吗?”

华佗围着桑树转了一圈,拔了一把鲜嫩的绿草。他把草送到两只山羊的面前。这时,山羊的肚子也饿了,见了草就顾不上打架了。

“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我很高兴当你的老师。”

后来华佗成了一代神医。

【感悟】

凡事善于开动脑筋,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若是知难而退,只会让自己变得更加平庸。

励志故事2:明代马皇后谏察错案

马皇后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结发妻子。她知书达理,深明大义,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女政治家之一。

朱元璋生性急躁,当了皇帝以后,变得待人苛刻,更加刚愎自用,喜怒无常。每当朱元璋临朝震怒时,马皇后就从中调停,有不少无辜被责的人因为她的暗中保护和援救而保住了性命或减轻了刑罚。和州参军郭景祥儿子被人告发忤逆不孝,曾经手持长矛要杀郭景祥。朱元璋闻听此言,火冒三丈,立即传旨捕杀。

马皇后进谏说:“郭景祥就这么一个独生儿子,他怎么会有杀父行为呢?传言或许是造谣中伤。退一步想,就算他儿子不孝,但并未产生杀父恶果。如果因此诛杀此子,不仅于法不妥,而且令郭景祥老年绝户失养,命运更为悲惨。”

朱元璋听了觉得有理,就追回圣旨,命人调查。后来查明郭子杀父之事,确是误传。

【感悟】

我们在做一个重要的裁断之前,应该有理智的头脑,清醒的分析,不能意气用事。

励志故事3:齐桓公大度用管仲

齐襄公是个无道的昏君。当时的齐国,有两位高瞻远瞩、经天纬地的人才:一个是管仲,一个是鲍叔牙。他们两人商议说:“国君如果再这样昏乱下去的话,必然会丧失政权。齐国的各位公子中值得辅佐的,只有公子纠和公子小白。我们各侍奉一人,先得志的一个就招揽另一个。”

他们说的公子纠是齐襄公的长子,是鲁国女子所生;公子小白是次子,是莒国女子所生。于是,鲍叔牙跟随公子小白到了莒国,管仲跟随公子纠到了鲁国。

齐襄公的昏庸终于引起了群臣的愤怒,发动兵变,杀了齐襄公,立公孙无知为国君。随后,公孙无知也被刺杀了。众大臣派人去鲁国迎公子纠为君,公子纠就带着管仲,在鲁军的护送下向齐国进发。

却说公子小白在莒国听说齐国国乱无君,就与鲍叔牙计议,向莒国借得兵车百乘,也回齐国争做国君。

这样,兄弟二人之间发生了一场恶战。战斗中,管仲亲手射了公子小白一箭,使他受了伤。但最终还是公子小白杀死了公子纠,做了齐国国君,这就是齐桓公。

鲍叔牙是齐桓公的功臣,很受桓公信任和敬重,桓公任命他做了统帅。他没有忘记管仲,找机会向桓公推荐管仲。起初,桓公不肯任用管仲,因为他曾经与自己为敌,还差点儿要了自己的命。鲍叔牙向他解释:管仲和我当初是各为其主,并没有错;要想干大事,就必须心胸开阔。

于是,桓公不计前仇,接受了鲍叔牙的建议,任命管仲为宰相,最终成就了一代霸业。

【感悟】

人应该大度一些,要学的有气量,不能为些小节斤斤计较。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就必须要做到心胸宽广,做到宰相肚里能乘舟。

励志故事4:荒丘的福音

孙叔敖是春秋时楚国名臣,在他重病缠身的时候,他告诫儿子说:“大王有很多次要赐给我封邑,我都没有接受,这样做是为了在我升天以后,大王会给你封地。如果真是那样的话,你千万不要接受土地肥美的地方!在越国和楚国之间有一块荒丘,那是埋葬死人的地方,那个地方名声不好,土地也不肥。因为楚国人信鬼神而越国人也把祈求鬼神赐福避祸当做常事,因而他们都不会争夺这块“不祥之地”。你可以靠这块土地来成就你的事业。”

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要赐给他的儿子一些肥美的土地。他的儿子没有接受,只请求将“寝丘”那块荒地封给自己,楚王痛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结果一直到汉代,孙氏家族在那里一直得到繁衍。

【感悟】

人必须有一个长远的打算,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舍去长远的利益,这样就会得不偿失。

励志故事5:鲁庙里的怪酒壶

孔子带着他的弟子瞻仰鲁桓公宗庙,在案桌上发现一只形状古怪的酒壶。

孔子问守庙人:“这是什么酒器?”守庙人回答:“是君王放在座右作为铭志用的酒壶。”“啊,我知道它的用处了!”孔子回头对弟子们说,“快取清水来,灌进这只酒壶里。”

弟子舀来一大瓢清水,徐徐注入酒壶,大家都屏息静气地看着。只见水注入不多时,壶身开始倾斜了;接着当水达到壶腰时,酒壶却又重新立得端端正正的;再继续灌,水刚满到壶口,酒壶就砰的一声翻倒在地。大家都莫名其妙,一齐抬头看着孔子。

孔子拍手叹道:“对啊,世上哪有满而不覆的事物啊!”

子路问:“老师,请问这个酒壶虚则倾,中则正,满则覆,其中可有道理?”

“当然有!”孔子对大家说,“做人的道理也同这只酒壶一样,聪明博学,要看到自己愚笨无知的一面;功高盖世,要懂得谦虚礼让;勇敢孔武,要当作还很怯弱;富庶强盛,要注意勤俭节约。人们常说的不偏不倚,截长补短,也就是这个道理。”

【感悟】

一切事物无不存在着一个确定的“度”——事物的界限、分寸,火候。它反映了事物质和量的统一关系。量变在一定限度内不改变事物的性质,但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引起质变,走向反面。

篇13:古人读书励志故事

1.凿壁偷光

形容贫寒之士刻苦夜读的典故。出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此典又可写作“凿壁借光”、“凿壁借辉”、“穿壁借光”、“偷光凿壁”,或简称“凿壁”、“偷光”、“匡壁”等。

2.映月读书

比喻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读书的典故。事出《南齐书·孝义传·江泌》:“(江)泌少贫,昼日斫屧(做鞋子),夜读书,随月光握卷升屋(登上屋顶)。”此典流传甚广,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读”、“对月影”等形式。

3.囊萤映雪

比喻贫士苦读的典故。“囊萤”典出《艺文类聚·续晋阳秋》:“车胤字武子,学而不倦。家贫不常得油,夏日用练囊盛数十萤火,以夜继日焉。”“映雪”典出《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此两典的主要形式有“囊萤”、“聚萤”、“照萤”、“读书萤”、“映雪”、“照雪”、“窗雪”等,两典并用还有“雪窗萤火”、“萤雪”等形式。

4.悬梁刺股

形容发愤读书的典故。悬梁,语见《太平御览》卷61引晋张方《楚国先贤传》:“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打瞌睡),悬头至屋梁以自课”;刺股,语出《战国策·秦策一》:“(苏秦)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课。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

5.牛角挂书

形容勤奋读书的典故。《新唐书·李密传》:“(李密)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问所读,曰:'《项羽传》。’因与语,奇之。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玄感遂倾心结纳。”后人遂以“书横牛角”、“角挂经”、“茧栗挂汉书”、“束书牛角”、“书挂(牛)角”、“牛角之悬”来形容勤奋读书。或以“挂犊之才”、“牛角书生”来指勤奋学习而才思卓捷的书生。

6.韦编三绝

形容刻苦认真读书的典故。语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研究得差不多)矣。’”韦编,是用来串连竹简的熟牛皮;三绝,是断了三次。此典的其它形式有:“绝编”、“三编绝”、“韦三绝”、“绝韦编”、“三绝韦编”等。

7.下帷读书

形容闭门谢客、专心读书学习的典故。语出《史记·儒林列传·董促舒》:“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下帷(帏)”、“下书帷”、“闭户垂帷”、“垂帷闭户”等。

8.三余读书

形容抓紧时间学习的典故。语出《三国志·魏书·钟繇华歆王朗传》裴松之注解所引《魏略》:“(董)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9.挟策读书

比喻勤奋读书的典故。语出《庄子·外篇·骈拇第八》:“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策,写书的竹简。博寒,古代的一种游戏。后人便以“挟策”、“挟册”、“挟策读书”、“挟策亡羊”、“读书亡羊”表示专心致志地勤奋读书。

10.高凤流麦

形容专心致志勤奋读书的典故。语出《后汉书·逸民传·高凤》:“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后人于是以“流麦”、“麦流”、“弃麦”、“麦不收”、“中庭麦”、“高凤”等来形容专心读书。

【古人励志学习的故事】相关文章:

1.《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的教案

2.古人艰苦奋斗的励志哲理故事

3.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

4.古人的诚信故事

5.励志古人古训名言

6.古人励志名言警句

7.古人勤读书经典故事

8.苏轼的故事-古人典故

9.古人尊师重道的典故故事

10.有关学习励志小故事

下载word文档
《古人励志学习的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