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诗句大全>现代诗二首 回延安—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现代诗二首 回延安—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2023-12-02 08:28:4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卷缩的毛毛虫”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现代诗二首 回延安—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现代诗二首 回延安—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现代诗二首 回延安—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1:《回延安》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一、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

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

1.指名学生说一说所知道的“信天游”。

2.指明3-5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读准每个字音。

【目标展示】

体会诗中运用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作用及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新知研习】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2.走近作者

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3.创作背景及特色简介

诗人说:“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4.整体分析诗歌

学生自行回想诗歌整体内容,然后思考: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

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5.指定学生朗读全诗

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其他学生进行点评。

6.你认为洋溢于全诗中的感情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三、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学生讨论探究本课的重要内容。

1. 诗歌第一部分,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富有力度的动词,“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省略号的运用,启发想象、体味、联想。拟人化的环境描写)

2. 在第二部分中,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作者些什么?诗歌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诗不宜直说。内容、文字要概括,形象与思想要具体,所以,作者运用诗歌传统表现手法--比兴、借代、拟人等方法,揭示了诗人对于延安热爱、感激的原因。)

3. 读了第三部分,我们看到了亲人相见的热烈、真挚之情,看到了延安人的成长和美丽、淳朴的心灵,逐层琢磨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内容的?(环境的烘托、渲染;三代人的典型;夸张、比喻)

4. “母亲延安换新衣”是怎样的写作方法?诗歌第四部分,是怎样来具体写“换新衣”的?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拟人;排比、铺陈、复叠;写延安的变化,一个“新”字,跃然眼前)

5. 结尾一部分,写到了杨家岭、宝塔山、枣园。想一想,这些内容为什么放在最后一部分写?(作者赋予革命历史以色、形、光的鲜明形象,将红旗、脚印、灯光等具体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写入诗中,在形象中感受到,革命的力量无比巨大,跟着党,沿着党指引的道路,星星之火,定能燎原。)

6. 诗歌结尾说:“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当时作者并没有离开延安。那么,这样的结尾,是不是有问题呢?(紧扣开头和题目;富有浪漫色彩;延安必飞速发展,大步前进;言简意深,情深)

7. 探究体会诗中真挚炽热的感情,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如何升华的?(激动、喜悦--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

8. 这首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采用“信天游”格式

每小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比兴关系、并列关系、顺承关系

夸张手法的运用

注重炼字,选用恰当的动词

四、再读课文,品味诗歌的语言

由于这是一首民歌体裁的诗歌,在语言上有它自身的特点,请同学们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认真体会。体会时注意结合前面有关的介绍。

【归纳总结】

这首信天游表现了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情谊。全诗除了真切的情感构成了诗的源泉,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它更增添了这首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以及从朴实中流露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

【巩固拓展】

1.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刚回延安怎样的心情?

2. 诗歌第一部分中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放”“抱”“拥”好不好?请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3.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你怎样理解这句诗的含义?

【预习指导】

1. 背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

2.熟读《再别康桥》

四、板书设计

回延安

贺敬之

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

写作特点:

1.“信天游”

2.每小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

比兴关系、并列关系、顺承关系

3.夸张手法的运用

4.注重炼字,选用恰当的动词

五、教学反思

谭义专

[《回延安》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篇2: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课教案

一、诗歌导入

美国作家海伦凯勒,曾这样说过: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第一天,我要看人,他们的善良、温厚与友谊使我的生活值得一过。

第二天,我要在黎明起身,去看黑夜变为白昼的动人奇迹。我将怀着敬畏之心,仰望壮丽的曙光全景,与此同时,太阳唤醒了沉睡的大地。

第三天,我将再一次迎接黎明,急于寻找新的喜悦,因为我相信,对于那些真正看得见的人,每天的黎明一定是一个永远重复的新的美景。(学生说听后的感想,顺势导入本课)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这篇课文,去感受一下一个盲孩子的心情。

(多媒体展示课题:《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现在请同学们结合大屏幕上出示的问题快速小声地读课文。

①本文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老师来回观察。(大约五分钟后学生相继举手示意读完)

生1:本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优美、感人的童话故事。盲孩子以前的世界一片漆黑,他没有朋友,日子过得很寂寞,后来在萤火虫和影子的帮助下获得光明的故事。

生2:盲孩子获得了光明,结果影子也因为帮助他人而获得了新生。

2.注意文中盲孩子心情的变化,归纳文章情节发展。

生:盲孩子寂寞──“影子”陪伴使他很快乐,给他带来温暖──影子,萤火虫以及太阳、月亮的爱,使他得到光明,获得惊喜。

三、品读情感:影子之于盲孩子的意义

1.通过我们刚才对情节的了解,我们可以清楚地感觉到,在盲孩子生命中,影子是他的……?(生答:朋友)你从课文中哪些话语中感受到这一点的?

生:“每当听到人们这样夸赞他的影子,他总是告诉人们:“它不只是我的影子,它还是我的朋友。”

2.请勾画下来。(师朗读课文第25~27段)影子是盲孩子的朋友。其实,“朋友”这两个字还不足以概括影子在盲孩子生活和心灵里的地位,有人说影子是盲孩子“亲密的伙伴”,是盲孩子“光明使者”,是盲孩子“开启希望大门的人”……

(多媒体投影:影子是盲孩子的朋友、亲密伙伴、光明使者、开启希望大门的人、……)

3.你同意他的观点吗?(生答:同意)请带着这些观点和思考到文章的字里行间中去找一找,看看哪些地方让我们能够感觉到影子是盲孩子的“亲密伙伴”、是“光明使者”、“开启希望大门的人”。(学生阅读,交流)

①亲密伙伴

生:(朗读第28段)影子是盲孩子的亲密伙伴,因为影子无时无刻地陪伴着盲孩子。

②开启希望大门的人

生:(朗读第18~19段)影子是盲孩子开启希望大门的人。这里和第3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3段中说,盲孩子是一个“永远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自从影子生活在他身边起,盲孩子就能感受世间的美好事物,让他感受到了光明,感受到了希望。特别是第19段中写道:盲孩子似乎“感受到了光明,看到了色彩”,世界并不只是风从耳边吹过的声音,还是--影子是十分缤纷,十分快乐的。

师:把光明和色彩带到盲孩子身边来的人,当然是开启希望大门的人。

③光明使者

生:(朗读第43段)影子是盲孩子的光明使者。这里可以看出,盲孩子十分想见到光明,影子把萤火虫放到他的手上,让他接触了光明。

生:(朗读第36~37段)萤火虫是很小的,一般人不会注意去感觉它,而影子让盲孩子去感觉它是什么样子的,实际上就是带着他去感受光明的样子。所以我认为影子是光明的使者。

师:当一个小小的萤火虫被放到盲孩子的手心里的时候,光明也被带到了他的手心里。

生:(朗读第19段)“盲孩子似乎感受到了光明,看到了色彩。他很快乐。”我觉得从这里可以看出影子是盲孩子的光明使者。另外我还从第8~14段中看出影子是盲孩子开启希望大门的人。

4.分角色朗读8--14段

师:影子是盲孩子的开启希望大门的人。因为盲孩子一开始十分孤独和寂寞,这时候影子来了,说话的声音应该是--很好听,又很和气,盲孩子肯定会很高兴。

请你的伙伴和你一起分角色朗读第8~14段,叙述者的话就不用读了,小组练读。

生:(分角色朗读第8~14段)

师:影子还有一句话在第15段--齐读:“我像黑夜一样。我还有一双黑眼睛。”我和你是一样的,所以你就没有必要感到……(生:自卑),没有必要感到……(生:孤独),没有必要感到……(生:寂寞)。

5.在阅读过程中,你还能发现影子在盲孩子身边担当的更多的角色吗?在朗读中同学们有没有自己的发现。

①我发现影子是盲孩子的另一半,他和盲孩子是共存的。(生朗读第69段、第86段)当盲孩子感到黑暗的时候,他的影子跟他一样的是黑色;等到他看到了光明的时候,他的影子跟他一样有了光明,有了生命。

师:影子是盲孩子生命中不可获缺的一部分。

②影子是盲孩子的依靠。(生朗读第56~58段)从这里看出来,没有影子,盲孩子什么事也干不了。

师:是他的依靠,是他生活中赖以支撑的一种东西,我刚才听见有的同学说了个词,很形象,请重复一下。(生:拐杖)

四、品读情感

1.同学们的感悟能力非常的强,令人佩服。无论是朋友、伙伴,是带来光明的使者、开启希望大门的人,我们都清晰地感觉到,在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之间有一种浓烈的情感,那是影子给予盲孩子的什么?

生:(争先恐后地抢答)友谊。爱。希望。光明。快乐。温暖。幸福。信心。

生:我觉得影子给予盲孩子的是整个世界。

2.是啊。影子给予盲孩子的是那种对身有残疾者的关爱,对弱者的关爱。在这种关爱之中,传递了大家所说的一切东西,乃至于整个世界。(板书:影子--关爱--盲孩子)

3.一个在别人的关爱中走出孤独和寂寞的盲孩子、一个给别人以关爱的的影子,最后有怎样的结局呢?我们来读一读故事的结局。

(师生共同朗读第72~88段)

生:盲孩子得到了光明,影子获得了生命。

师:一个得到别人关爱的人得到了光明,一个给予别人关爱的人得到了生命。读到这样的结局,你得到了怎样的启发?

生:我觉得我们就是“影子“,有许多的“盲孩子”等着我们去关爱,如果我们关心他们,我们也会得到一些东西。

生:我觉得帮助了别人也就帮助了自己,快乐了自己。

生:我觉得这个地方的“盲孩子”不是指的真正的“盲”孩子,而是指的所有需要关爱的人;而“影子”也不是指真正的影子--那个阳光下的影子,而是指帮助别人的人。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快乐。

生:还是那句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生:我想到了一句谚语--“予人玫瑰,手留余香”

六、课外延伸

师:施与者和受施者同样幸福。我们知道,这篇文章是一则童话。在我们读过的童话中,还有哪些形象是给予别人以帮助和关爱的?

生:《白雪公主》中的七个小矮人。

生:安徒生童话中有一篇《汉斯》。有个人死了,很多人就去抢他的尸体,想让它腐烂,汉斯就用他的钱买下了那个人的尸体厚葬,那个人的灵魂就帮助汉斯,让他娶到了天下最漂亮的人,并获得了很多财富。

生:《快乐王子》(师插话:王尔德的童话)里的快乐王子和小燕子。

师:同学们的阅读面很广阔。我们搜索自己的积累时可以找到很多给予别人关爱和帮助的形象,为什么这篇文章没有用那些形象,而偏偏用影子来作为关爱人物呢?(师作思索状)影子,影子,影子给人什么感觉?影子给人亲密的感觉,每个人都有个影子,影子与人是亲密无间的。

师:嗯。如影随形。作者用影子作为关爱他人的童话形象,你从这个安排中得到什么感触?

师:是啊!光明、快乐都会伴随着每一个“盲孩子”。读完这篇童话,我有一点深深的感触,我想用一句话送给大家(多媒体投影):

美丽的童话源自美丽的心灵,美丽的心灵创造美丽的世界。让我们都能有一个自己生活和心灵中的“影子”。

七、齐读汪国真《假如生活不够慷慨》

篇3: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找出提示盲孩子心情变化的语句,并在此基础上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大意。

2、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美的意境和美的语言。

3、通过感受课文中所传递出来的爱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弱者的良好品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静静地闭上双眼,感受现在你的世界。这时的你,看不到灿烂的阳光,看不到鲜艳的花朵,青葱的树木。在这样的时候你会想些什么?你最需要的是什么?(学生闭上眼睛,感受片刻)

那么请睁开眼看看这个美丽的世界。跟着老师一起走进金波的《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看看盲孩子如何重见光明?(板书课题在黑板上。)灯片展示学习目标。

二、速读课文,找出表现盲孩子心情变化的关键语句。

学生寻找,回答。教师用灯片展出,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他的日子过得很寂寞。

(2)盲孩子似乎感受到了光明,看到了色彩。他很快乐。

(3)盲孩子很受感动。他觉得影子的话带给他友情、带给他温暖。

(4)“啊,我看见它了,萤火虫,小小的萤火虫!它像一盏小小的灯。”盲孩子几乎是在大声喊叫着,他从来没这样快乐过。

(5)盲孩子望着他的影子惊喜地叫起来:“啊!我的影子,是你吗?我好像看见你了!真的,我看见你了!”

(6)他看见了周围的一切!他用惊奇的目光张望着这陌生而美丽的世界。

寂寞、快乐、感动、温暖、快乐、惊喜、惊奇

三、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盲孩子在他的影子和萤火虫的帮助下,看见了世界,看见了光明;影子同时也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孩子。

问:是什么使盲孩子的心情发生了变化?

教师板书在黑板上:

盲孩子影子

光明生命

四、品读文章。

1、请用“在盲孩子生命中,影子是”的句式来概括影子对盲孩子的帮助。

灯片展示:在盲孩子生命中,影子是他的朋友,他们一起说说笑笑,影子陪着他唱歌,讲故事。

2、在影子的帮助下,盲孩子见到了光明,影子也获得了生命,这在现实生活中可不可能?

老师讲解: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夸张和象征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童话又往往采用拟人的方法,举凡花鸟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情感,使它们人格化。

3、金波的童话用诗一样的语言,展现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课文,选取其中的一个场景,找出这些美的语句,并按一定顺序排列,写成一首小诗,并点评这首小诗。

灯片展示:影子带给盲孩子快乐,文中第18、19自然段。

牵着你的手,

去牧场,

牛儿哞哞地叫,

羊儿咩咩地叫,

还有流水潺潺的流动。

老师讲解:这首小诗中,使用“哞哞”“咩咩”“潺潺”这引起的叠词描写牧场上一片生机,情态逼真,琅琅上口,同时又从侧面烘托了盲孩子的快乐的心情。

学生写作。作品展示、老师点评。

五、布置作业:(三选一)

1、爱诵读的你,可以背一背你最喜欢的有关爱的句子,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2、爱摘抄的你,可以摘抄优美的语句,写到摘抄本上。

3、爱写作的你,可以创设一个曲折的情节,用美的语言,以人间最美的情感为话题完成一篇小作文。

结束语:有一条河,从古流淌到今;有一片海,从过去喧腾到现在。这条河叫爱河,这片海叫心海。是爱让痛苦远离,是爱让孤寂走开,是爱让盲孩子重见了光明。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

灯片展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课后反思:

这是一首内涵深邃的爱的赞歌---这篇童话,通过作者新奇的想像,虚构的情节,描绘了一幅充满爱意的画面,奏响的是一曲爱的赞歌。盲孩子因为什么也看不见而孤独寂寞,是影子的陪伴,使他快乐,给他带来的了温暖、幸福。不光影子,当盲孩子处在急需援助的困境中时,萤火虫、太阳、月亮,也都纷纷向这位弱者伸去了关爱之手。正因为这些浓重的爱,孤独寂寞的影子感受到了生活的光明和美好。本文内涵深邃,不只赞颂了爱的付出,而且表达了“爱”同样能给付出者带来快乐的主题。文中写“影子”最后也获得了生命,深刻地告诉人们给别人带来幸福的人自己也能获得幸福的道理。

这是七年级上册的一篇童话。它有着其它童话相同的特点,同时要展现优美的画面,它的文字也极抒情性,所以,揣摩它的语言也是本文一个学习要点。

教学中我想让学生掌握一篇童话一般的特点,同时也要让他们理解金波童话语言的魅力。我决定从三个步骤完成这次教学。第一个步骤:速读课文,找出表现盲孩子心情变化的关键语句。第二个步骤:在找出关键语句的基础上,用简洁的话概括本文的内容。第三个步骤:品读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1、请用“在盲孩子生命中,影子是”的句式来概括影子对盲孩子的帮助。2、在影子的帮助下,盲孩子见到了光明,影子也获得了生命,这在现实生活中可不可能?这个方面主要是了解童话借夸张和想象来表达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美好愿望。3、金波的童话用诗一样的语言,展现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课文,选取其中的一个场景,找出这些美的语句,并按一定顺序排列,写成一首小诗,并点评这首小诗。这个环节主要是想通过这种形式来理解金波语言的特点。

通过上课来看本文的设计比较成功,它重点突出,构思新颖,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步一步的学习中实现螺旋式上升。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是出现问题:第一,时间的安排上,前松后紧,最后精彩的部分,学生的展示不够。虽然课后让学生交上作业,但仍觉得遗憾。第二,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方面还不够,有些认识比较肤浅。

以下是摘录学生的部分作品,和大家共享。

(一)

阳光下,月光下

好朋友说说笑笑

没阳光,没月光

有光明

好朋友唱歌讲故事

(二)

孤独的孩子

在一旁

鸟儿喳喳地叫

风儿轻轻地吹

还有蜜蜂

轻轻地扇动翅膀

(三)

今夜,

没有月光

星星又多又亮

鸟儿的叫声,

引来了一只飘飘忽忽的萤火虫,

它闪着幽幽的光,

朝着盲孩子缓缓飞来。

这些诗歌虽然非常幼稚,但作为一尝试,我想对孩子们的影响很大,他们的年龄正是写诗的年龄,希望以此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兴趣,让他们学习之路走的更顺。

篇4: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3《北京四合院》教案

主备人:周杏花

基本目标:

1.阅读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北京的四合院的基本结构及居住情况,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提升目标:

1.理清课文的描写顺序,能按一定的顺序介绍建筑物。

2.本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

1.了解北京的四合院的基本结构及居住情况。

2.本文使用的说 明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本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

导入

你曾见过哪儿的四合院,能说说它们的样子吗?

一、默一默(注音或填字)

和谐 (       )   赋予(      )   星罗qí(        )布     融洽(         )

二、读一读

自由读文,了解北京的 四合院的基本结构及居住情况。

设计目的:完成基本目标1、2.

预设: 第⑤段列举两个国外建筑师设计的四合院式建筑的例子,意在说明什么?

(现代居住环境一定要符合人们的心理需求;北京四合院符合人性心理的建筑特点,能弥补现代高层建筑社会功能的缺失,同时受到国内外建筑师的 推崇、关注。)

三、想一想

(一)理顺课文是按什么顺序介绍北京的四合院的?介绍了四合院的哪几个方面。

设计目的:完成提升目标1.

提示:

1、北京建筑物的特色:胡同、四合院。(古朴)

2、朝向:坐北朝南。(吉利、阳光充足)

3、结构:正房、厢房、南房(倒座儿)

4、作用:(1)独居方便,便于联系,适合人多家庭居住。

(2)正房----长辈厢房-------晚辈

5、规模:小型四合院(普通老百姓)

大、中型四合院(有钱人家如王府)

6、(1)居住情况变化:A:过去:一家一户

B:现在:许多户(挤、乱、和谐)

(2)高层建筑:人际、家庭关系冷漠、感情疏远。

(3)国外:仿四合院

(4)激发学生自豪感。

(二)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设计目的:完成提升目标2.

预设:国外一些建筑师设计了类似我国四合院式的建筑,如菲律宾为一般城市居民设计的低层高密度“四户一院”住宅群,丹麦哥本哈根的“仿四合院”式住宅群,都是力求满 足 人们心理要求的居住环境。

四、练一练

1.结合全文,说说北京四合院 之所以有名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

2.请具体说说文章第④段中详细说明南方四合院的目的是什么。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3.阅读材料,结合文章,说说下面两则材料印证了北京四合院的什么特点。

材料一旧时的北京,除了紫禁 城、皇家苑囿、寺观庙坛及王府衙署,大量的建筑,就有数不清的百姓住宅。元代曾有诗云:“云开闾阖三千丈,雾暗楼台百万家。”这“百万家”的住宅,便是如今所说的北京四合院。

材料二四合院所用花木还颇有讲究,多要求春季有花,夏季有荫,秋季有果,而且最好还有某种象征意义。四月开春粉红的海棠花与雪白的梨花,使庭院满堂春意,棠棣之花还象征着兄弟和睦;石榴虽不能遮荫,但其花其果的艳红却给庭院带来富贵色彩;枣花虽不显眼,但秋季挂满枝头的红枣也十分讨人喜爱,而且“枣”与“早”谐音,与石榴的多子结合在一起还有“多子” “早生贵子”象征家族兴旺的吉祥意义。

材料一印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印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历史悠久;结构独特;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2.突出北京的四合院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彼此之问有游廊连接,起居十分方便的结构特点。

3.北京四合院历史悠久的特点。   北京四合院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内涵的特点。

侯晓旭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3《北京四合院》教案]

【现代诗二首 回延安—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1.苏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

2.八年级下册语文回延安知识点

3.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4.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5.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苏教版

6.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7.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8.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复习提纲

9.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0.苏教版一年级语文名师下册教案

下载word文档
《现代诗二首 回延安—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