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诗词原文及赏析
“feiyfe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诗词原文及赏析,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诗词原文及赏析,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注释:
旄头:指旄头星,即昴星。渠黎:地名,汉时西域国名。汉军:指唐国。唐诗中多以汉代唐。旄:古代出征的大将或出使的使臣,都以旌节为凭信,为皇帝所赐。旌节用金属或竹子做成,而以牦牛尾装饰在端部,称旄。阴山:地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泛指边城。
旌头:即“髦头”,也即是二十八宿中的昴宿,旧时以为“胡星”。旌头落:意谓胡人败亡之兆。
戍楼:驻防的城楼。
虏塞:敌方要塞。
赏析:
这一首诗写的是白天出征,诗中写景状物都紧紧扣题,并寓含歌颂揄扬之意这首边塞诗虽题为送行,却重在西征。希望对方扫清边尘,立功异域。
诗起首六句先写战前两军对垒的紧张状态。紧接四句写白昼出师接仗,然后写奇寒与牺牲。讴歌将士抗敌奋不顾身。末四句照应题目,预祝凯旋,以颂扬作结。
全诗一张一弛,抑扬顿挫,结构严谨。有描写,有烘托,有想象,有夸张,手法多样。情韵灵活,充满浪漫主义激情。篇2: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的意思,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赏析 -诗词大全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作者:岑参 朝代:唐 体裁:七言古诗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注释】 ①角:号角,军中报时和指挥行动的乐器。
②旄头:即星空二十八宿中的昴宿,旧时称为“胡星”。此处以星喻胡人。
③羽书:紧急军书,上面插有鸟羽。
④渠黎:古西域国名,在今新疆米泉东南。
⑤单于:本是匈奴君主的称号,此处泛指少数民族首领。
⑥轮台:古地名,在今新疆轮台东南。
⑦伐:击,敲打。
⑧虏塞:敌方的要塞。
⑨剑河:水名,在今新疆境内。
⑩青史:古代削竹简记事,因称史书为“青史”。【译文】轮台城头的夜幕,被声声号角划破;轮台城北的天空,旄头星正在坠落。插着羽毛的紧急情报,作业刚从渠黎传过,单于率领的大军,已在金山以西出没。从戍楼上向西望去,黑色的烟尘滚滚升腾,我们中原的雄狮,也已在轮台城北驻屯。手持旄节的大将,威风凛凛率军西征,黎明时分笛声响处,浩浩荡荡大军起程。军阵的四边都擂动战鼓,莽莽雪海也涌起波涛;三军将士高声呐喊,巍巍的阴山也为之动摇。敌军的营垒也非等闲,杀气腾腾直冲云天;古战场上凄凄惨惨,白骨累累缠绕着草根。那剑河上寒风急骤,吹裹着大片的雪花;那沙口边石头冻硬,马蹄踏上也会脱落。为了报效国家,亚相您甘愿冒这困苦艰辛;决心报答君主,让边塞的尘沙永远宁静。自古以来,谁不知道彪炳史册的`英雄?且看当今的任务,要创建超越古人的功勋。【赏析】这首七古与《走马川行》系同一时期、为同一事、赠同一人之作。但《走马川行》未写战斗,而是通过将士顶风冒雪的夜行军情景烘托必胜之势;此诗则直写战阵之事,具体手法与前诗也有所不同。此诗可分四层。
起首六句写战斗以前两军对垒的紧张状态。虽是制造气氛,却与《走马川行》从自然环境落笔不同。那里是飞沙走石,暗示将有一场激战;而这里却直接从战阵入手:军府驻地的城头,角声划破夜空,呈现出一种异样的沉寂,暗示部队已进入紧张的备战状态。据《史记。天官书》:“昴为髦头(旄头),胡星也”,古人认为旄头跳跃主胡兵大起,而“旄头落”则主胡兵覆灭。“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连用“轮台城”三字开头,造成连贯的语势,烘托出围绕此城的战时气氛。把“夜吹角”与“旄头落”两种现象联系起来,既能表达一种敌忾的意味,又象征唐军之必胜。气氛酝足,然后倒插一笔:“羽书昨夜过渠黎(在今新疆轮台县东南),单于已在金山(阿尔泰山)西”,交待出局势紧张的原因在于胡兵入寇。果因倒置的手法,使开篇奇突警湛。“单于已在金山西”与“汉兵屯在轮台北”,以相同句式,两个“在”字,写出两军对垒之势。敌对双方如此逼近,以至“戍楼西望烟尘黑”,写出一种濒临激战的静默。局势之紧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紧接四句写白昼出师与接仗。手法上与《走马川行》写夜行军大不一样,那里是衔枚急走,不闻人声,极力描写自然;而这里极力渲染吹笛伐鼓,是堂堂之阵,正正之旗,突出军队的声威。开篇是那样奇突,而写出师是如此从容、镇定,一张一弛,气势益显。作者写自然好写大风大雪、极寒酷热,而这里写军事也是同一作风,将是拥旄(节旄,军权之象征)之“上将”,三军则写作“大军”,士卒呐喊是“大呼”。总之,“其所表现的人物事实都是最伟大、最雄壮的、最愉快的,好象一百二十面鼓,七十面金钲合奏的鼓吹曲一样,十分震动人的耳鼓。和那丝竹一般细碎而悲哀的诗人正相反对。”(徐嘉瑞《岑参》)于是军队的声威超于自然之上,仿佛冰冻的雪海亦为之汹涌,巍巍阴山亦为之摇撼,这出神入化之笔表现出一种所向无敌的气概。
“三军大呼阴山动”,似乎胡兵亦将败如山倒。殊不知下面四句中,作者拗折一笔,战斗并非势如破竹,而斗争异常艰苦。“虏塞兵气连云屯”,极言对方军队集结之多。诗人借对方兵力强大以突出己方兵力的更为强大,这种以强衬强的手法极妙。“战场白骨缠草根”,借战场气氛之惨淡暗示战斗必有重大伤亡。以下两句又极写气候之奇寒。“剑河”、“沙口”这些地名有泛指意味,地名本身亦似带杀气;写风曰“急”,写雪片曰“阔”,均突出了边地气候之特征;而“石冻马蹄脱”一语尤奇:石头本硬,“石冻”则更硬,竟能使马蹄脱落,则战争之艰苦就不言而喻了。作者写奇寒与牺牲,似是渲染战争之恐怖,但这并不是他的最终目的。作为一个意志坚忍、喜好宏伟壮烈事物的诗人,如此淋漓兴会地写战场的严寒与危苦,是在直面正视和欣赏一种悲壮画面,他这样写,正是歌颂将士之奋不顾身。他越是写危险与痛苦,便“越发得意,好象吃辣子的人,越辣的眼泪出,更越发快活。”(徐嘉瑞《岑参》)下一层中说到“甘苦辛”,亦应有他自身体验在内。
末四句照应题目,预祝奏凯,以颂扬作结。封常清于天宝十三载以节度使摄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在汉时位次宰相,故诗中美称为“亚相”。“誓将报主静边尘”,虽只写“誓”,但通过前面两层对战争的正面叙写与侧面烘托,已经有力地暗示出此战必胜的结局。末二句预祝之词,说“谁不见”,意味着古人之功名书在简策,万口流传,早觉不新鲜了,数风流人物,则当看今朝。“今见功名胜古人”,朴质无华而掷地有声,遥应篇首而足以振起全篇。上一层写战斗艰苦而此处写战胜之荣耀,一抑一扬,跌宕生姿。前此皆两句转韵,节奏较促,此四句却一韵流转而下,恰有奏捷的轻松愉快之感。在别的诗人看来,一面是“战场白骨缠草根”而一面是“今见功名胜古人”,不免生出“一将功成万骨枯”一类感慨,盖其同情在于弱者一面。而作为盛唐时代浪漫诗风的重要代表作家的岑参,无疑更喜欢强者,喜欢塑造“超人”的形象。读者从“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所感到的,不正如此么?
全诗四层写来一张一弛,顿挫抑扬,结构紧凑,音情配合极好。有正面描写,有侧面烘托,又运用象征、想象和夸张等手法,特别是渲染大军声威,造成极宏伟壮阔的画面,使全诗充满浪漫主义激情和边塞生活的气息,成功地表现了三军将士建功报国的英勇气概。就此而言,又与《走马川行》并无二致。
“战场白骨缠草根”,白骨缠草、尸横遍野的战场,令人胆战心惊。但这就是战争!诗人对此没有丝毫的怯懦之态,不作凄苦之语,确是战场送别之作的本色。
这首诗和《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写于同一时期,都是送别封常清西征之作,也都是岑参写边地战争的诗。诗中,作者极力颂扬了封常清率师西征,“报主静边尘”的巨大勋绩,认为他的战功胜过了古人,应该彪炳青史,流芳百世。诗的开头两句,并不是说胡人已兵临城下,轮台告急了,而是说,只要汉唐军在轮台城头把战斗的号角吹响,在轮台北边的敌人早就命定要灭亡。说明胜利已经在望了。接着叙述了出师的经过:从羽书告急,到大军开拔,表明这次战争是叛军挑起的,唐军是正义之师。所以下面紧接着浓墨重笔写出了西征将士气冲霄汉的勇武精神和顶风冒寒的战斗意志。最后以对封常清的祝愿作结,既歌颂了他立功边塞的报国贞忠,也赞扬了这次平叛战争的必胜。全诗以激越雄浑的笔调,生动地描写出戎边将士慷慨赴敌、精忠报国的英雄气概。在写作手法上,充满着独特的边塞气息和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并且情调激越,风格豪放。
篇3: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注释】
⑴封大夫:即封常清,唐朝将领,蒲州猗氏人,以军功擢安西副大都护、安西四镇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后又升任北庭都护,持节安西节度使。西征:此次西征事迹未见史书记载。
⑵角:军中的号角。
⑶旄(máo)头:星名,二十八宿中的昂星。古人认为它主胡人兴衰。旄头落:为胡人失败之兆。
⑷羽书:即羽檄,军中的紧急文书,上插羽毛,以表示加急。渠黎:汉代西域国名,在今新疆轮台东南。
⑸单(chán)于:汉代匈奴君长的称号,此指西域游牧民族首领。金山:指乌鲁木齐东面的博格多山。
⑹戍楼:军队驻防的城楼。
⑺上将:即大将,指封常清。旄:旄节,古代君王赐给大臣用以标明身份的信物。
⑻平明:一作“小胡”。
⑼伐鼓:一作“戍鼓”。雪海:在天山主峰与伊塞克湖之间。
【译文】
轮台城头夜里吹起号角,轮台城北旄头星正降落。
军书昨夜连夜送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以西入侵。
从哨楼向西望烟尘滚滚,汉军就屯扎在轮台北境。
上将手持符节率兵西征,黎明笛声响起大军起程。
战鼓四起犹如雪海浪涌,三军呐喊阴山发出共鸣。
敌营阴沉杀气直冲云霄,战场上白骨还缠着草根。
剑河寒风猛烈大雪鹅毛,沙口石头寒冷马蹄冻脱。
亚相勤于王政甘冒辛苦,立誓报效国家平定边境。
古来青垂史名屡见不鲜,如今将军功名胜过古人。
【赏析】
这首七古与《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内容不同,《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未写战斗,是通过将士顶风冒雪的夜行军情景烘托必胜之势;此则直写战阵之事,具体手法也有所不同。此诗可分四层。
起首六句写战斗以前两军对垒的紧张状态。虽是制造气氛,却与《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从自然环境落笔不同。那里是飞沙走石,暗示将有一场激战;而这里却直接从战阵入手:军府驻地的城头,角声划破夜空,呈现出一种异样的沉寂,暗示部队已进入紧张的备战状态。据《史记·天官书》:“昴为髦头(旄头),胡星也”,古人认为旄头跳跃主胡兵大起,而“旄头落”则主胡兵覆灭。“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连用“轮台城”三字开头,造成连贯的语势,烘托出围绕此城的战时气氛。把“夜吹角”与“旄头落”两种现象联系起来,既能表达一种敌忾的意味,又象征唐军之必胜。气氛酝足,然后倒插一笔:“羽书昨夜过渠黎(在今新疆轮台县东南),单于已在金山(阿尔泰山)西”,交待出局势紧张的原因在于胡兵入寇。果因倒置的手法,使开篇奇突警湛。“单于已在金山西”与“汉兵屯在轮台北”,以相同句式,两个“在”字,写出两军对垒之势。敌对双方如此逼近,以至“戍楼西望烟尘黑”,写出一种濒临激战的静默。局势之紧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紧接四句写白昼出师与接仗。手法上与《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写夜行军大不一样,那里是衔枚急走,不闻人声,极力描写自然;而这里极力渲染吹笛伐鼓,是堂堂之阵,正正之旗,突出军队的声威。开篇是那样奇突,而写出师是如此从容、镇定,一张一弛,气势益显。作者写自然好写大风大雪、极寒酷热,而这里写军事也是同一作风,将是拥旄(节旄,军权之象征)之“上将”,三军则写作“大军”,士卒呐喊是“大呼”。总之,“其所表现的人物事实都是最伟大、最雄壮的、最愉快的,好象一百二十面鼓,七十面金钲合奏的鼓吹曲一样,十分震动人的耳鼓。和那丝竹一般细碎而悲哀的`诗人正相反对。”(徐嘉瑞《岑参》)于是军队的声威超于自然之上,仿佛冰冻的雪海亦为之汹涌,巍巍阴山亦为之摇撼,这出神入化之笔表现出一种所向无敌的气概。
“三军大呼阴山动”,似乎胡兵亦将败如山倒。殊不知下面四句中,作者拗折一笔,战斗并非势如破竹,而斗争异常艰苦。“虏塞兵气连云屯”,极言对方军队集结之多。诗人借对方兵力强大以突出己方兵力的更为强大,这种以强衬强的手法极妙。“战场白骨缠草根”,借战场气氛之惨淡暗示战斗必有重大伤亡。以下两句又极写气候之奇寒。“剑河”、“沙口”这些地名有泛指意味,地名本身亦似带杀气;写风曰“急”,写雪片曰“阔”,均突出了边地气候之特征;而“石冻马蹄脱”一语尤奇:石头本硬,“石冻”则更硬,竟能使马蹄脱落,则战争之艰苦就不言而喻了。作者写奇寒与牺牲,似是渲染战争之恐怖,但这并不是他的最终目的。作为一个意志坚忍、喜好宏伟壮烈事物的诗人,如此淋漓兴会地写战场的严寒与危苦,是在直面正视和欣赏一种悲壮画面,他这样写,正是歌颂将士之奋不顾身。他越是写危险与痛苦,便“越发得意,好象吃辣子的人,越辣的眼泪出,更越发快活。”(徐嘉瑞《岑参》)下一层中说到“甘苦辛”,亦应有他自身体验在内。
篇4: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作者:岑参
轮台城头夜吹角①,轮台城北旄头落②。
羽书昨夜过渠黎③,单于已在金山西④。
戍楼西望烟尘黑⑤,汉军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⑥,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⑦。
虏塞兵气连云屯⑧,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云片阔⑨,沙口石冻马蹄脱⑩。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注解】
①角:军中的号角。
②旄(máo)头:星名,二十八宿中的昂星。古人认为它主胡人兴衰。旄头落:为胡人失败之兆。
③羽书:即羽檄,军中的紧急文书,上插羽毛,以表示加急。渠黎:汉代西域国名,在今新疆尉犁县。
④单(chán)于:汉代匈奴君长的称号。
⑤戍楼:军队驻防的城楼。戍:驻防,防守。
⑥上将:即大将,指封常清。旄:旄节,古代君王赐给大臣用以标明身份的凭证。
⑦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
⑧虏塞:敌国的军事要塞。兵气:战斗的气氛。
⑨剑河:地名,在今新疆境内。
⑩沙口:位置不详。亚相:指御史大夫封常清。在汉代御史大夫位置仅次于宰相,故称亚相。勤王:勤劳王事,为国效力。
【韵译】
轮台城头夜里吹起了阵阵号角,轮台城北预兆胡人的昴星坠落。
紧急的军书昨夜飞速送过渠黎,报告单于的骑兵已到了金山西。
从岗楼上西望只看见烟尘弥漫,汉家的军马屯驻在轮台的城北。
封将军拥旌节衔亲自出去西征,凌晨吹号集合了大军威武前进。
四方的战鼓雷动宛如雪海汹涌,三军的喊声轰鸣象是阴山震动。
敌营上空的乌云屯集气氛阴沉,战场上的尸骨与草根纠缠不清。
剑河风急吹得阴云布满了天空,沙口石冻快把虎马的铁蹄冻脱。
封亚相为了王事勤劳含辛茹苦,发誓报答君主平定边境的烟尘。
自古来英雄名垂青史谁人不见?而今可见封将军功名胜过古人。
【评析】
这首七古与《走马川行》系同一时期、为同一事、赠同一人之作。但《走马川行》未写战斗,而是通过将士顶风冒雪的夜行军情景烘托必胜之势;此诗则直写战阵之事,具体手法与前诗也有所不同。此诗可分四层。
起首六句写战斗以前两军对垒的紧张状态。虽是制造气氛,却与《走马川行》从自然环境落笔不同。那里是飞沙走石,暗示将有一场激战;而这里却直接从战阵入手:军府驻地的城头,角声划破夜空,呈现出一种异样的沉寂,暗示部队已进入紧张的备战状态。据《史记。天官书》:“昴为髦头(旄头),胡星也”,古人认为旄头跳跃主胡兵大起,而“旄头落”则主胡兵覆灭。“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连用“轮台城”三字开头,造成连贯的语势,烘托出围绕此城的战时气氛。把“夜吹角”与“旄头落”两种现象联系起来,既能表达一种敌忾的意味,又象征唐军之必胜。气氛酝足,然后倒插一笔:“羽书昨夜过渠黎(在今新疆轮台县东南),单于已在金山(阿尔泰山)西”,交待出局势紧张的原因在于胡兵入寇。果因倒置的手法,使开篇奇突警湛。“单于已在金山西”与“汉兵屯在轮台北”,以相同句式,两个“在”字,写出两军对垒之势。敌对双方如此逼近,以至“戍楼西望烟尘黑”,写出一种濒临激战的静默。局势之紧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紧接四句写白昼出师与接仗。手法上与《走马川行》写夜行军大不一样,那里是衔枚急走,不闻人声,极力描写自然;而这里极力渲染吹笛伐鼓,是堂堂之阵,正正之旗,突出军队的声威。开篇是那样奇突,而写出师是如此从容、镇定,一张一弛,气势益显。作者写自然好写大风大雪、极寒酷热,而这里写军事也是同一作风,将是拥旄(节旄,军权之象征)之“上将”,三军则写作“大军”,士卒呐喊是“大呼”。总之,“其所表现的人物事实都是最伟大、最雄壮的、最愉快的,好象一百二十面鼓,七十面金钲合奏的鼓吹曲一样,十分震动人的耳鼓。和那丝竹一般细碎而悲哀的诗人正相反对。”(徐嘉瑞《岑参》)于是军队的声威超于自然之上,仿佛冰冻的雪海亦为之汹涌,巍巍阴山亦为之摇撼,这出神入化之笔表现出一种所向无敌的气概。
篇5:岑参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⑵,轮台城北旄头落⑶。
羽书昨夜过渠黎⑷,单于已在金山西⑸。
戍楼西望烟尘黑⑹,汉军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⑺,平明吹笛大军行⑻。
四边伐鼓雪海涌⑼,三军大呼阴山动⑽。
虏塞兵气连云屯⑾,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云片阔⑿,沙口石冻马蹄脱⒀。
亚相勤王甘苦辛⒁,誓将报主静边尘⒂。
古来青史谁不见⒃,今见功名胜古人。
【注释】
⑴封大夫:即封常清,唐朝将领,蒲州猗氏人,以军功擢安西副大都护、安西四镇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后又升任北庭都护,持节安西节度使。西征:此次西征事迹未见史书记载。
⑵角:军中乐器,吹奏以报时,类似今日的军号。
⑶旄(máo)头:星名,二十八宿中的昴星。古人认为它主载胡人兴衰。旄头落:为胡人失败之兆。
⑷羽书:即羽檄,军中的紧急文书,上插羽毛,以表示加急。渠黎:汉代西域国名,在今新疆轮台东南。
⑸单(chán)于:汉代匈奴君长的称号,此指西域游牧民族首领。金山:指乌鲁木齐东面的博格多山,一说指阿尔泰山。
⑹戍楼:军队驻防的城楼。
⑺上将:即大将,指封常清。旄:节旄,军权之象征。古代出征的大将或出使的使臣,都以节旄用以标明身份的信物,为君王所赐。节旄用金属或竹子做成,而以牦牛尾装饰在端部,称旄。
⑻平明:一作“小胡”。
⑼伐鼓:一作“戍鼓”。雪海:西域湖泊名,在天山主峰与伊塞克湖之间。
⑽三军:泛指全军。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
⑾虏塞:敌国的军事要塞。兵气:战斗的气氛。
⑿剑河:地名,在今新疆境内。一说即今俄罗斯境内的叶尼赛河上游。
⒀沙口:一作“河口”,地理位置待考。或指剑河河口。
⒁亚相:指御史大夫封常清。在汉代御史大夫位置仅次于宰相,故称亚相。勤王:勤劳王事,为国效力。
⒂静边尘:犹言平定边患。
⒃青史:史籍。古代以竹简记事,色泽作青色,故称青史。
【白话译文】
轮台城头夜里吹起号角,轮台城北旄头星正降落。
军书昨夜连夜送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以西入侵。
从哨楼向西望烟尘滚滚,汉军就屯扎在轮台北境。
上将手持符节率兵西征,黎明笛声响起大军起程。
战鼓四起犹如雪海浪涌,三军呐喊阴山发出共鸣。
敌营阴沉杀气直冲云霄,战场上白骨还缠着草根。
剑河寒风猛烈大雪鹅毛,沙口石头寒冷马蹄冻脱。
亚相勤于王政甘冒辛苦,立誓报效国家平定边境。
古来青垂史名屡见不鲜,如今将军功名胜过古人。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或十四载(755年),当时岑参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是为封常清出兵西征而创作的送行诗。此诗与《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系同一时期、为同一事件、馈赠同一对象之作。
篇6: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诗词赏析
岑参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①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②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③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注释】
①旌头:即“髦头”,也即是二十八宿中的昴宿,旧时以为“胡星”。旌头落:意 谓胡人败亡之兆。
②戍楼:驻防的'城楼。
③虏塞:敌方要塞。
【评析】
这首边塞诗虽题为送行,却重在西征。希望对方扫清边尘,立功异域。
诗起首六句先写战前两军对垒的紧张状态。紧接四句写白昼出师接仗,然后写奇寒与牺牲。讴歌将士抗敌奋不顾身。末四句照应题目,预祝凯旋,以颂扬作结。
全诗一张一弛,抑扬顿挫,结构严谨。有描写,有烘托,有想象,有夸张,手法多样。情韵灵活,充满浪漫主义激情。
篇7: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诗词原文及赏析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①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②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③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岑参:(715?-770),原籍南阳,移居江陵(今湖北荆沙)。少时读书于嵩山,后游京洛河朔,隐居终南别业。天宝三年进士及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赴安西高仙芝幕掌书记,复赴北庭封常清幕任职。对边塞生活深有体验。肃宗朝拜右补阙。长安收复后,转起居舍人,以上书指 斥权佞,出为虢州长史。代宗朝入蜀,两任嘉州刺史。罢官后客居成都。其诗以边塞诗着称,写边塞风光及将士生活,气势磅礴,昂扬奔放。因而成了边塞诗派的代表。
【注释】
①旌头:即“髦头”,也即是二十八宿中的昴宿,旧时以为“胡星”.旌头落:意 谓胡人败亡之兆。
②戍楼:驻防的'城楼。
③虏塞:敌方要塞。
【评析】
这首边塞诗虽题为送行,却重在西征。希望对方扫清边尘,立功异域。
诗起首六句先写战前两军对垒的紧张状态。紧接四句写白昼出师接仗,然后写奇寒与牺牲。讴歌将士抗敌奋不顾身。末四句照应题目,预祝凯旋,以颂扬作结。
全诗一张一弛,抑扬顿挫,结构严谨。有描写,有烘托,有想象,有夸张,手法多样。情韵灵活,充满浪漫主义激情。
篇8: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赏析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韵译】
轮台城头夜里吹起了阵阵号角,轮台城北预兆胡人的昴星坠落。
紧急的军书昨夜飞速送过渠黎,报告单于的骑兵已到了金山西。
从岗楼上西望只看见烟尘弥漫,汉家的军马屯驻在轮台的城北。
封将军拥旌节衔亲自出去西征,凌晨吹号集合了大军威武前进。
四方的战鼓雷动宛如雪海汹涌,三军的`喊声轰鸣象是阴山震动。
敌营上空的乌云屯集气氛阴沉,战场上的尸骨与草根纠缠不清。
剑河风急吹得阴云布满了天空,沙口石冻快把虎马的铁蹄冻脱。
封亚相为了王事勤劳含辛茹苦,发誓报答君主平定边境的烟尘。
自古来英雄名垂青史谁人不见?而今可见封将军功名胜过古人。
【赏析】
这首七古与《走马川行》系同一时期、为同一事、赠同一人之作。但《走马川行》未写战斗,而是通过将士顶风冒雪的夜行军情景烘托必胜之势;此诗则直写战阵之事,具体手法与前诗也有所不同。此诗可分四层。
起首六句写战斗以前两军对垒的紧张状态。虽是制造气氛,却与《走马川行》从自然环境落笔不同。那里是飞沙走石,暗示将有一场激战;而这里却直接从战阵入手:军府驻地的城头,角声划破夜空,呈现出一种异样的沉寂,暗示部队已进入紧张的备战状态。据《史记·天官书》:“昴为髦头(旄头),胡星也”,古人认为旄头跳跃主胡兵大起,而“旄头落”则主胡兵覆灭。“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连用“轮台城”三字开头,造成连贯的语势,烘托出围绕此城的战时气氛。把“夜吹角”与“旄头落”两种现象联系起来,既能表达一种敌忾的意味,又象征唐军之必胜。气氛酝足,然后倒插一笔:“羽书昨夜过渠黎(在今新疆轮台县东南),单于已在金山(阿尔泰山)西”,交待出局势紧张的原因在于胡兵入寇。果因倒置的手法,使开篇奇突警湛。“单于已在金山西”与“汉兵屯在轮台北”,以相同句式,两个“在”字,写出两军对垒之势。敌对双方如此逼近,以至“戍楼西望烟尘黑”,写出一种濒临激战的静默。局势之紧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紧接四句写白昼出师与接仗。手法上与《走马川行》写夜行军大不一样,那里是衔枚急走,不闻人声,极力描写自然;而这里极力渲染吹笛伐鼓,是堂堂之阵,正正之旗,突出军队的声威。开篇是那样奇突,而写出师是如此从容、镇定,一张一弛,气势益显。作者写自然好写大风大雪、极寒酷热,而这里写军事也是同一作风,将是拥旄(节旄,军权之象征)之“上将”,三军则写作“大军”,士卒呐喊是“大呼”。总之,“其所表现的人物事实都是最伟大、最雄壮的、最愉快的,好象一百二十面鼓,七十面金钲合奏的鼓吹曲一样,十分震动人的耳鼓。和那丝竹一般细碎而悲哀的诗人正相反对。”(徐嘉瑞《岑参》)于是军队的声威超于自然之上,仿佛冰冻的雪海亦为之汹涌,巍巍阴山亦为之摇撼,这出神入化之笔表现出一种所向无敌的气概。
“三军大呼阴山动”,似乎胡兵亦将败如山倒。殊不知下面四句中,作者拗折一笔,战斗并非势如破竹,而斗争异常艰苦。“虏塞兵气连云屯”,极言对方军队集结之多。诗人借对方兵力强大以突出己方兵力的更为强大,这种以强衬强的手法极妙。“战场白骨缠草根”,借战场气氛之惨淡暗示战斗必有重大伤亡。以下两句又极写气候之奇寒。“剑河”“沙口”这些地名有泛指意味,地名本身亦似带杀气;写风曰“急”,写雪片曰“阔”,均突出了边地气候之特征;而“石冻马蹄脱”一语尤奇:石头本硬,“石冻”则更硬,竟能使马蹄脱落,则战争之艰苦就不言而喻了。作者写奇寒与牺牲,似是渲染战争之恐怖,但这并不是他的最终目的。作为一个意志坚忍、喜好宏伟壮烈事物的诗人,如此淋漓兴会地写战场的严寒与危苦,是在直面正视和欣赏一种悲壮画面,他这样写,正是歌颂将士之奋不顾身。他越是写危险与痛苦,便“越发得意,好象吃辣子的人,越辣的眼泪出,更越发快活。”(徐嘉瑞《岑参》)下一层中说到“甘苦辛”,亦应有他自身体验在内。
末四句照应题目,预祝奏凯,以颂扬作结。封常清于天宝十三载以节度使摄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在汉时位次宰相,故诗中美称为“亚相”。“誓将报主静边尘”,虽只写“誓”,但通过前面两层对战争的正面叙写与侧面烘托,已经有力地暗示出此战必胜的结局。末二句预祝之词,说“谁不见”,意味着古人之功名书在简策,万口流传,早觉不新鲜了,数风流人物,则当看今朝。“今见功名胜古人”,朴质无华而掷地有声,遥应篇首而足以振起全篇。上一层写战斗艰苦而此处写战胜之荣耀,一抑一扬,跌宕生姿。前此皆两句转韵,节奏较促,此四句却一韵流转而下,恰有奏捷的轻松愉快之感。在别的诗人看来,一面是“战场白骨缠草根”而一面是“今见功名胜古人”,不免生出“一将功成万骨枯”一类感慨,盖其同情在于弱者一面。而作为盛唐时代浪漫诗风的重要代表作家的岑参,无疑更喜欢强者,喜欢塑造“超人”的形象。读者从“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所感到的,不正如此么?
全诗四层写来一张一弛,顿挫抑扬,结构紧凑,音情配合极好。有正面描写,有侧面烘托,又运用象征、想象和夸张等手法,特别是渲染大军声威,造成极宏伟壮阔的画面,使全诗充满浪漫主义激情和边塞生活的气息,成功地表现了三军将士建功报国的英勇气概。就此而言,又与《走马川行》并无二致。(周啸天)
【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赏析3篇】
篇9: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赏析
古来青史谁不见, 今见功名胜古人。
[译文] 自古以来青史留名的谁不知晓,看今人的功名胜过古人。
[出自] 岑参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注释:
(1)轮台:地名,唐贞观中置县,治所在今新疆轮台县。
(2)封大夫:封常清,唐大将,蒲州人。时受命为御史大夫、北庭都护、西伊节度、瀚海军使。封奏调岑参为安西、北庭节度判官。
(3)角:军中乐器,即画角。
(4)旄头:指旄头星,即昴星。古人认为昴星象征胡人,昴星落下,即象征胡人必败。
(5)渠黎:地名,汉时西域国名。
(6)单于:匈奴君主称号,此指播仙首领。
(7)金山:即阿尔泰山,此处乃泛指西北边塞之山。
(8)戍楼:驻防的城楼。
(9)汉军:指唐国。唐诗中多以汉代唐。
(10)上将:指封常清。
(11)旄:古代出征的大将或出使的使臣,都以旌节为凭信,为皇帝所赐。旌节用金属或竹子做成,而以牦牛尾装饰在端部,称旄。
(12)阴山:地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泛指边城。
(13)虏塞:敌方要塞。
(14)兵气:战争气氛。
(15)屯:聚集。
(16)剑河、沙口:地名,不详。
(17)亚相:秦汉官制御史大夫仅次于相。故后世称亚相。此指封常清。
(18)勤王:为王事而操劳。
(19)静边尘:使边境安定下来。
(20)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意思是说封常清的战功将要超过古人。
【韵译】:
轮台城头夜里吹起了阵阵号角,
轮台城北预兆胡人的昴星坠落。
紧急的军书昨夜飞速送过渠黎,
报告单于的骑兵已到了金山西。
从岗楼上西望只看见烟尘弥漫,
汉家的军马屯驻在轮台的城北。
封将军拥旌节衔亲自出去西征,
凌晨吹号集合了大军威武前进。
四方的战鼓雷动宛如雪海汹涌,
三军的喊声轰鸣象是阴山震动。
敌营上空的乌云屯集气氛阴沉,
战场上的尸骨与草根纠缠不清。
剑河风急吹得阴云布满了天空,
沙口石冻快把虎马的铁蹄冻脱。
封亚相为了王事勤劳含辛茹苦,
发誓报答君主平定边境的烟尘。
自古来英雄名垂青史谁人不见?
而今可见封将军功名胜过古人。
译文:
轮台的城头,夜晚吹响了画角。 轮台的城北 ,看见旄头星坠落。紧急军书昨夜送过渠黎,书报单于已到达金山以西。登上戍楼向西远望,烟尘一片昏暗,唐军已驻守在轮台以北。将军持旄率军西征,黎明时大军在军乐中前进。战鼓四起如雪海中涌起波涛,三军大呼阴山也被震动。敌军气焰嚣张直冲云霄,战场上的死者的白骨缠结在草跟。剑河风力急增雪片宽阔,沙口的石头结冰,马蹄踏上就会滑落。为王室操劳,亚相不辞辛苦,立誓报答君恩安静边庭。自古以来青史留名的谁不知晓,看今人的功名胜过古人。
赏析:
这首七古与《走马川行》系同一时期、为同一事、赠同一人之作。但《走马川行》未写战斗,而是通过将士顶风冒雪的夜行军情景烘托必胜之势;此诗则直写战阵之事,具体手法与前诗也有所不同。此诗可分四层。
开始六句写战斗以前两军对垒的紧张状态。诗人没有从自然环境落笔却直接从战阵入手来创造战争气氛:军府驻地的城头,角声划破夜空,呈现出一种异样的沉寂,暗示部队已进入紧张的备战状态。据《史记·天官书》:“昴为髦头(旄头),胡星也”,古人认为旄头跳跃主胡兵大起,而“旄头落”则主胡兵覆灭。“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连用“轮台城”三字开头,造成连贯的语势,烘托出围绕此城的战时气氛。将“夜吹角”与“旄头落”两种现象联系起来,就能表达一种敌忾的意味,又象征唐军之必胜。接着倒插一笔:“羽书昨夜过渠黎(在今新疆轮台县东南),单于已在金山(阿尔泰山)西”,交待出局势紧张的原因在于胡兵入寇。“单于已在金山西”与“汉兵屯在轮台北”,句式相同,两个“在”字,写出两军对垒之势。敌对双方如此逼近,以致“ 戍楼西望烟尘黑”,描绘出一种濒临激战的静默。局势之紧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紧接四句写白昼出师与接仗。这里极力渲染吹笛伐鼓,是堂堂之阵,正正之旗,突出军队的声威。开篇是那样突兀,而写出师是如此从容、镇定,一张一弛,气势益显。诗人写军事,将是拥旄(节旄,军权之象征)之“上将”,三军则写作“大军”,士卒呐喊是“大呼”。总之,“其所表现的人物事实都是最伟大、最雄壮的、最愉快的,好象一百二十面鼓,七十面金钲合奏的鼓吹曲一样,十分震动人的耳鼓。和那丝竹一般细碎而悲哀的诗人正相反对。”(徐嘉瑞《岑参》)于是军队的声威超于自然之上,以致冰冻的雪海亦为之汹涌,巍巍阴山亦为之振撼,这出神入化之笔表现出一种所向披靡的气概。
“ 三军大呼阴山动”,似乎胡兵亦将败如山倒。而下面四句作者拗折一笔,战斗并非势如破竹,而斗争异常艰苦。“虏塞兵气连云屯”,极言对方军队集结之多。诗人借对方兵力强大衬托己方兵力的更为强大。
“战场白骨缠草根”,借战场气氛之惨淡暗示战斗必有重大伤亡。以下两句又渲染气候之奇寒。“剑河”、“沙口”这些地名有泛指意味,地名本身亦似带杀气;写风曰“急”,写雪片曰“阔”,都突出了边地气候之特征;而“石冻马蹄脱”一语尤奇:石头本硬,“石冻”则更硬,竟能使马蹄脱落,战争之艰苦就可想而知了。作者写奇寒与牺牲,似是渲染战争之恐怖,但这并不是他的最终目的。他如此淋漓兴会地写战场的严寒与危苦,是在直面正视和欣赏一种悲壮画面,以歌颂将士之奋不顾身。他越是写危险与痛苦,就“越发得意,好像吃辣子的人,越辣的眼泪出,更越发快活。”(徐嘉瑞《岑参》)。
末四句照应题目,预祝奏凯,以颂扬作结。封常清于天宝十三年以节度使摄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在汉时位次宰相,因此诗中美称为“亚相”。“誓将报主静边尘”,虽只是“誓”,但通过前面两层对战争的正面叙写与侧面烘托,已经有力地预示出此战必胜的结局。
“今见功名胜古人”,朴质无华而掷地有声,遥应篇首而足以振起全篇。上一层写战斗艰苦而此处写战胜之荣耀,一抑一扬,跌宕生姿。前此皆两句转韵,节奏较促,此四句却一韵流转而下,恰有奏捷的轻松愉快之感。
全诗四层一张一弛,抑扬顿挫,结构紧凑,有正面描写,有侧面烘托,又运用象征、想象和夸张等手法,特别是渲染大军声威,造成极宏伟壮阔的画面,使全诗充满浪漫主义激情和边塞生活的气息,成功地表现了三军将士建功报国的英勇气概。
这一首诗写的是白天出征,诗中写景状物都紧紧扣题,并寓含歌颂揄扬之意这首边塞诗虽题为送行,却重在西征。希望对方扫清边尘,立功异域。
诗起首六句先写战前两军对垒的紧张状态。紧接四句写白昼出师接仗,然后写奇寒与牺牲。讴歌将士抗敌奋不顾身。末四句照应题目,预祝凯旋,以颂扬作结。
全诗一张一弛,抑扬顿挫,结构严谨。有描写,有烘托,有想象,有夸张,手法多样。情韵灵活,充满浪漫主义激情。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此二句预祝之词,说“谁不见”,意味着古人之功名书在简策,万口流传,早觉不新鲜了,数风流人物,则当看今朝。“今见功名胜古人”,朴质无华而掷地有声,遥应篇首而足以振起全篇。上一层写战斗艰苦而此处写战胜之荣耀,一抑一扬,跌宕生姿。前此皆两句转韵,节奏较促,此四句却一韵流转而下,恰有奏捷的轻松愉快之感。在别的诗人看来,一面是“战场白骨缠草根”而一面是“今见功名胜古人”,不免生出“一将功成万骨枯”一类感慨,盖其同情在于弱者一面。而作为盛唐时代浪漫诗风的重要代表作家的岑参,无疑更喜欢强者,喜欢塑造“超人”的形象。读者从“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所感到的,不正如此么?当然了,岑参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他的豪迈、雄壮是为了安边报国,决不是某种无情和冷血。
全诗四层写来一张一弛,顿挫抑扬,结构紧凑,音情配合极好。有正面描写,有侧面烘托,又运用象征、想象和夸张等手法,特别是渲染大军声威,造成极宏伟壮阔的画面,使全诗充满浪漫主义激情和边塞生活的气息,成功地表现了三军将士建功报国的英勇气概。就此而言,又与《走马川行》并无二致。
【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赏析(3篇)】
篇10: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赏析
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赏析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作品赏析】
这首七古与《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系同一时期、为同一事、赠同一人之作。但《走马川行》未写战斗,而是通过将士顶风冒雪的夜行军情景烘托必胜之势;此诗则直写战阵之事,具体手法与前诗也有所不同。此诗可分四层。
起首六句写战斗以前两军对垒的紧张状态。虽是制造气氛,却与《走马川行》从自然环境落笔不同。那里是飞沙走石,暗示将有一场激战;而这里却直接从战阵入手:军府驻地的城头,角声划破夜空,呈现出一种异样的沉寂,暗示部队已进入紧张的备战状态。据《史记·天官书》:“昴为髦头(旄头),胡星也”,古人认为旄头跳跃主胡兵大起,而“旄头落”则主胡兵覆灭。“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连用“轮台城”三字开头,造成连贯的语势,烘托出围绕此城的战时气氛。把“夜吹角”与“旄头落”两种现象联系起来,既能表达一种敌忾的意味,又象征唐军之必胜。气氛酝足,然后倒插一笔:“羽书昨夜过渠黎(在今新疆轮台县东南),单于已在金山(阿尔泰山)西”,交待出局势紧张的原因在于胡兵入寇。果因倒置的手法,使开篇奇突警湛。“单于已在金山西”与“汉兵屯在轮台北”,以相同句式,两个“在”字,写出两军对垒之势。敌对双方如此逼近,以至“戍楼西望烟尘黑”,写出一种濒临激战的静默。局势之紧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紧接四句写白昼出师与接仗。手法上与《走马川行》写夜行军大不一样,那里是衔枚急走,不闻人声,极力描写自然;而这里极力渲染吹笛伐鼓,是堂堂之阵,正正之旗,突出军队的声威。开篇是那样奇突,而写出师是如此从容、镇定,一张一弛,气势益显。作者写自然好写大风大雪、极寒酷热,而这里写军事也是同一作风,将是拥旄(节旄,军权之象征)之“上将”,三军则写作“大军”,士卒呐喊是“大呼”。总之,“其所表现的人物事实都是最伟大、最雄壮的、最愉快的,好象一百二十面鼓,七十面金钲合奏的鼓吹曲一样,十分震动人的`耳鼓。和那丝竹一般细碎而悲哀的诗人正相反对。”(徐嘉瑞《岑参》)于是军队的声威超于自然之上,仿佛冰冻的雪海亦为之汹涌,巍巍阴山亦为之摇撼,这出神入化之笔表现出一种所向无敌的气概。
“三军大呼阴山动”,似乎胡兵亦将败如山倒。殊不知下面四句中,作者拗折一笔,战斗并非势如破竹,而斗争异常艰苦。“虏塞兵气连云屯”,极言对方军队集结之多。诗人借对方兵力强大以突出己方兵力的更为强大,这种以强衬强的手法极妙。“战场白骨缠草根”,借战场气氛之惨淡暗示战斗必有重大伤亡。以下两句又极写气候之奇寒。“剑河”、“沙口”这些地名有泛指意味,地名本身亦似带杀气;写风曰“急”,写雪片曰“阔”,均突出了边地气候之特征;而“石冻马蹄脱”一语尤奇:石头本硬,“石冻”则更硬,竟能使马蹄脱落,则战争之艰苦就不言而喻了。作者写奇寒与牺牲,似是渲染战争之恐怖,但这并不是他的最终目的。作为一个意志坚忍、喜好宏伟壮烈事物的诗人,如此淋漓兴会地写战场的严寒与危苦,是在直面正视和欣赏一种悲壮画面,他这样写,正是歌颂将士之奋不顾身。他越是写危险与痛苦,便“越发得意,好象吃辣子的人,越辣的眼泪出,更越发快活。”(徐嘉瑞《岑参》)下一层中说到“甘苦辛”,亦应有他自身体验在内。
末四句照应题目,预祝奏凯,以颂扬作结。封常清于天宝十三载以节度使摄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在汉时位次宰相,故诗中美称为“亚相”。“誓将报主静边尘”,虽只写“誓”,但通过前面两层对战争的正面叙写与侧面烘托,已经有力地暗示出此战必胜的结局。末二句预祝之词,说“谁不见”,意味着古人之功名书在简策,万口流传,早觉不新鲜了,数风流人物,则当看今朝。“今见功名胜古人”,朴质无华而掷地有声,遥应篇首而足以振起全篇。上一层写战斗艰苦而此处写战胜之荣耀,一抑一扬,跌宕生姿。前此皆两句转韵,节奏较促,此四句却一韵流转而下,恰有奏捷的轻松愉快之感。在别的诗人看来,一面是“战场白骨缠草根”而一面是“今见功名胜古人”,不免生出“一将功成万骨枯”一类感慨,盖其同情在于弱者一面。而作为盛唐时代浪漫诗风的重要代表作家的岑参,则更喜欢强者,喜欢塑造“超人”的形象。读者从“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所感到的正是如此。
全诗四层写来一张一一弛,顿挫抑扬,结构紧凑,音情配合极好。有正面描写,有侧面烘托,又运用象征、想象和夸张等手法,特别是渲染大军声威,造成极宏伟壮阔的画面,使全诗充满浪漫主义激情和边塞生活的气息,成功地表现了三军将士建功报国的英勇气概。就此而言,又与《走马川行》并无二致。
篇11: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赏析
古来青史谁不见, 今见功名胜古人。
[译文] 自古以来青史留名的谁不知晓,看今人的功名胜过古人。
[出自] 岑参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注释:
(1)轮台:地名,唐贞观中置县,治所在今新疆轮台县。
(2)封大夫:封常清,唐大将,蒲州人。时受命为御史大夫、北庭都护、西伊节度、瀚海军使。封奏调岑参为安西、北庭节度判官。
(3)角:军中乐器,即画角。
(4)旄头:指旄头星,即昴星。古人认为昴星象征胡人,昴星落下,即象征胡人必败。
(5)渠黎:地名,汉时西域国名。
(6)单于:匈奴君主称号,此指播仙首领。
(7)金山:即阿尔泰山,此处乃泛指西北边塞之山。
(8)戍楼:驻防的城楼。
(9)汉军:指唐国。唐诗中多以汉代唐。
(10)上将:指封常清。
(11)旄:古代出征的大将或出使的使臣,都以旌节为凭信,为皇帝所赐。旌节用金属或竹子做成,而以牦牛尾装饰在端部,称旄。
(12)阴山:地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泛指边城。
(13)虏塞:敌方要塞。
(14)兵气:战争气氛。
(15)屯:聚集。
(16)剑河、沙口:地名,不详。
(17)亚相:秦汉官制御史大夫仅次于相。故后世称亚相。此指封常清。
(18)勤王:为王事而操劳。
(19)静边尘:使边境安定下来。
(20)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意思是说封常清的战功将要超过古人。
【韵译】:
轮台城头夜里吹起了阵阵号角,
轮台城北预兆胡人的昴星坠落。
紧急的军书昨夜飞速送过渠黎,
报告单于的骑兵已到了金山西。
从岗楼上西望只看见烟尘弥漫,
汉家的军马屯驻在轮台的城北。
封将军拥旌节衔亲自出去西征,
凌晨吹号集合了大军威武前进。
四方的战鼓雷动宛如雪海汹涌,
三军的喊声轰鸣象是阴山震动。
敌营上空的乌云屯集气氛阴沉,
战场上的尸骨与草根纠缠不清。
剑河风急吹得阴云布满了天空,
沙口石冻快把虎马的铁蹄冻脱。
封亚相为了王事勤劳含辛茹苦,
发誓报答君主平定边境的烟尘。
自古来英雄名垂青史谁人不见?
而今可见封将军功名胜过古人。
译文:
轮台的城头,夜晚吹响了画角。 轮台的城北 ,看见旄头星坠落。紧急军书昨夜送过渠黎,书报单于已到达金山以西。登上戍楼向西远望,烟尘一片昏暗,唐军已驻守在轮台以北。将军持旄率军西征,黎明时大军在军乐中前进。战鼓四起如雪海中涌起波涛,三军大呼阴山也被震动。敌军气焰嚣张直冲云霄,战场上的死者的白骨缠结在草跟。剑河风力急增雪片宽阔,沙口的石头结冰,马蹄踏上就会滑落。为王室操劳,亚相不辞辛苦,立誓报答君恩安静边庭。自古以来青史留名的谁不知晓,看今人的功名胜过古人。
赏析:
这首七古与《走马川行》系同一时期、为同一事、赠同一人之作。但《走马川行》未写战斗,而是通过将士顶风冒雪的夜行军情景烘托必胜之势;此诗则直写战阵之事,具体手法与前诗也有所不同。此诗可分四层。
开始六句写战斗以前两军对垒的紧张状态。诗人没有从自然环境落笔却直接从战阵入手来创造战争气氛:军府驻地的城头,角声划破夜空,呈现出一种异样的沉寂,暗示部队已进入紧张的备战状态。据《史记·天官书》:“昴为髦头(旄头),胡星也”,古人认为旄头跳跃主胡兵大起,而“旄头落”则主胡兵覆灭。“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连用“轮台城”三字开头,造成连贯的语势,烘托出围绕此城的战时气氛。将“夜吹角”与“旄头落”两种现象联系起来,就能表达一种敌忾的意味,又象征唐军之必胜。接着倒插一笔:“羽书昨夜过渠黎(在今新疆轮台县东南),单于已在金山(阿尔泰山)西”,交待出局势紧张的原因在于胡兵入寇。“单于已在金山西”与“汉兵屯在轮台北”,句式相同,两个“在”字,写出两军对垒之势。敌对双方如此逼近,以致“ 戍楼西望烟尘黑”,描绘出一种濒临激战的静默。局势之紧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紧接四句写白昼出师与接仗。这里极力渲染吹笛伐鼓,是堂堂之阵,正正之旗,突出军队的声威。开篇是那样突兀,而写出师是如此从容、镇定,一张一弛,气势益显。诗人写军事,将是拥旄(节旄,军权之象征)之“上将”,三军则写作“大军”,士卒呐喊是“大呼”。总之,“其所表现的人物事实都是最伟大、最雄壮的、最愉快的,好象一百二十面鼓,七十面金钲合奏的鼓吹曲一样,十分震动人的耳鼓。和那丝竹一般细碎而悲哀的诗人正相反对。”(徐嘉瑞《岑参》)于是军队的声威超于自然之上,以致冰冻的雪海亦为之汹涌,巍巍阴山亦为之振撼,这出神入化之笔表现出一种所向披靡的气概。
“ 三军大呼阴山动”,似乎胡兵亦将败如山倒。而下面四句作者拗折一笔,战斗并非势如破竹,而斗争异常艰苦。“虏塞兵气连云屯”,极言对方军队集结之多。诗人借对方兵力强大衬托己方兵力的更为强大。
“战场白骨缠草根”,借战场气氛之惨淡暗示战斗必有重大伤亡。以下两句又渲染气候之奇寒。“剑河”、“沙口”这些地名有泛指意味,地名本身亦似带杀气;写风曰“急”,写雪片曰“阔”,都突出了边地气候之特征;而“石冻马蹄脱”一语尤奇:石头本硬,“石冻”则更硬,竟能使马蹄脱落,战争之艰苦就可想而知了。作者写奇寒与牺牲,似是渲染战争之恐怖,但这并不是他的最终目的。他如此淋漓兴会地写战场的严寒与危苦,是在直面正视和欣赏一种悲壮画面,以歌颂将士之奋不顾身。他越是写危险与痛苦,就“越发得意,好像吃辣子的人,越辣的眼泪出,更越发快活。”(徐嘉瑞《岑参》)。
末四句照应题目,预祝奏凯,以颂扬作结。封常清于天宝十三年以节度使摄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在汉时位次宰相,因此诗中美称为“亚相”。“誓将报主静边尘”,虽只是“誓”,但通过前面两层对战争的正面叙写与侧面烘托,已经有力地预示出此战必胜的结局。
“今见功名胜古人”,朴质无华而掷地有声,遥应篇首而足以振起全篇。上一层写战斗艰苦而此处写战胜之荣耀,一抑一扬,跌宕生姿。前此皆两句转韵,节奏较促,此四句却一韵流转而下,恰有奏捷的轻松愉快之感。
全诗四层一张一弛,抑扬顿挫,结构紧凑,有正面描写,有侧面烘托,又运用象征、想象和夸张等手法,特别是渲染大军声威,造成极宏伟壮阔的画面,使全诗充满浪漫主义激情和边塞生活的气息,成功地表现了三军将士建功报国的英勇气概。
这一首诗写的是白天出征,诗中写景状物都紧紧扣题,并寓含歌颂揄扬之意这首边塞诗虽题为送行,却重在西征。希望对方扫清边尘,立功异域。
诗起首六句先写战前两军对垒的紧张状态。紧接四句写白昼出师接仗,然后写奇寒与牺牲。讴歌将士抗敌奋不顾身。末四句照应题目,预祝凯旋,以颂扬作结。
全诗一张一弛,抑扬顿挫,结构严谨。有描写,有烘托,有想象,有夸张,手法多样。情韵灵活,充满浪漫主义激情。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此二句预祝之词,说“谁不见”,意味着古人之功名书在简策,万口流传,早觉不新鲜了,数风流人物,则当看今朝。“今见功名胜古人”,朴质无华而掷地有声,遥应篇首而足以振起全篇。上一层写战斗艰苦而此处写战胜之荣耀,一抑一扬,跌宕生姿。前此皆两句转韵,节奏较促,此四句却一韵流转而下,恰有奏捷的轻松愉快之感。在别的诗人看来,一面是“战场白骨缠草根”而一面是“今见功名胜古人”,不免生出“一将功成万骨枯”一类感慨,盖其同情在于弱者一面。而作为盛唐时代浪漫诗风的重要代表作家的岑参,无疑更喜欢强者,喜欢塑造“超人”的形象。读者从“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所感到的,不正如此么?当然了,岑参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他的豪迈、雄壮是为了安边报国,决不是某种无情和冷血。
全诗四层写来一张一弛,顿挫抑扬,结构紧凑,音情配合极好。有正面描写,有侧面烘托,又运用象征、想象和夸张等手法,特别是渲染大军声威,造成极宏伟壮阔的画面,使全诗充满浪漫主义激情和边塞生活的气息,成功地表现了三军将士建功报国的英勇气概。就此而言,又与《走马川行》并无二致。
篇12: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赏析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唐代诗人岑参送别封常清西征之作,是写边地战争的诗。作者极力颂扬了封常清率师西征,“报主静边尘”的巨大勋绩,认为他的战功胜过了古人,应该彪炳青史,流芳百世。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注释
⑴封大夫:即封常清,唐朝将领,蒲州猗氏人,以军功擢安西副大都护、安西四镇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后又升任北庭都护,持节安西节度使。西征:此次西征事迹未见史书记载。
⑵角:军中的号角。
⑶旄(máo)头:星名,二十八宿中的昂星。古人认为它主胡人兴衰。旄头落:为胡人失败之兆。
⑷羽书:即羽檄,军中的紧急文书,上插羽毛,以表示加急。渠黎:汉代西域国名,在今新疆轮台东南。
⑸单(chán)于:汉代匈奴君长的称号,此指西域游牧民族首领。金山:指乌鲁木齐东面的博格多山。
⑹戍楼:军队驻防的城楼。
⑺上将:即大将,指封常清。旄:旄节,古代君王赐给大臣用以标明身份的信物。
⑻平明:一作“小胡”。
⑼伐鼓:一作“戍鼓”。雪海:在天山主峰与伊塞克湖之间。
⑽三军:泛指全军。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
⑾虏塞:敌国的军事要塞。兵气:战斗的气氛。
⑿剑河:地名,在今新疆境内。
⒀沙口:一作“河口”,地理位置待考。
⒁亚相:指御史大夫封常清。在汉代御史大夫位置仅次于宰相,故称亚相。勤王:勤劳王事,为国效力。
⒂青史:史籍。古代以竹简记事,色泽作青色,故称青史。
参考译文
轮台城头夜里吹起号角,轮台城北旄头星正降落。
军书昨夜连夜送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以西入侵。
从哨楼向西望烟尘滚滚,汉军就屯扎在轮台北境。
上将手持符节率兵西征,黎明笛声响起大军起程。
战鼓四起犹如雪海浪涌,三军呐喊阴山发出共鸣。
敌营阴沉杀气直冲云霄,战场上白骨还缠着草根。
剑河寒风猛烈大雪鹅毛,沙口石头寒冷马蹄冻脱。
亚相勤于王政甘冒辛苦,立誓报效国家平定边境。
古来青垂史名屡见不鲜,如今将军功名胜过古人。
【评析】
这首边塞诗虽题为送行,却重在西征。希望对方扫清边尘,立功异域。
诗起首六句先写战前两军对垒的紧张状态。紧接四句写白昼出师接仗,然后写奇寒与牺牲。讴歌将士抗敌奋不顾身。末四句照应题目,预祝凯旋,以颂扬作结。
全诗一张一弛,抑扬顿挫,结构严谨。有描写,有烘托,有想象,有夸张,手法多样。情韵灵活,充满浪漫主义激情。
【赏析】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唐代诗人岑参送别封常清西征之作,是写边地战争的诗歌。此诗直写军情战事,写战局之凶险与气候之严酷,反衬出唐军誓师出征之声威与高昂士气,表现出坚韧不拔、雄视一切的豪迈气概。全诗情调激昂,充满浪漫主义激情和边塞生活的气息,成功地表现了全军将士建功报国的英勇气概。它生动地反映了盛唐时期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开始六句写战斗以前两军对垒的紧张状态。诗人没有从自然环境落笔却直接从战阵入手来创造战争气氛:军府驻地的城头,角声划破夜空,呈现出一种异样的沉寂,暗示部队已进入紧张的备战状态。据《史记·天官书》:“昴为髦头(旄头),胡星也”,古人认为旄头跳跃主胡兵大起,而“旄头落”则主胡兵覆灭。“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连用“轮台城”三字开头,造成连贯的语势,烘托出围绕此城的战时气氛。将“夜吹角”与“旄头落”两种现象联系起来,就能表达一种敌忾的意味,又象征唐军之必胜。接着倒插一笔:“羽书昨夜过渠黎(在今新疆轮台县东南),单于已在金山(阿尔泰山)西”,交待出局势紧张的原因在于胡兵入寇。“单于已在金山西”与“汉兵屯在轮台”北,句式相同,两个“在”字,写出两军对垒之势。敌对双方如此逼近,以致“戍楼西望烟尘黑”,描绘出一种濒临激战的静默。
局势之紧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紧接四句写白昼出师与接仗。这里极力渲染吹笛伐鼓,是堂堂之阵,正正之旗,突出军队的声威。开篇是那样突兀,而写出师是如此从容、镇定,一张一弛,气势益显。诗人写军事,将是拥旄(节旄,军权之象征)之“上将”,三军则写作“大军”,士卒呐喊是“大呼”。总之,“其所表现的人物事实都是最伟大、最雄壮的、最愉快的,好象一百二十面鼓,七十面金钲合奏的鼓吹曲一样,十分震动人的耳鼓。和那丝竹一般细碎而悲哀的诗人正相反对。”(徐嘉瑞《岑参 》)于是军队的声威超于自然之上,以致冰冻的雪海亦为之汹涌,巍巍阴山亦为之振撼,这出神入化之笔表现出一种所向披靡的气概。
“三军大呼阴山动”,似乎胡兵亦将败如山倒。而下面四句作者拗折一笔,战斗并非势如破竹,而斗争异常艰苦。“虏塞兵气连云屯”,极言对方军队集结之多。诗人借对方兵力强大衬托己方兵力的更为强大。
“战场白骨缠草根”,借战场气氛之惨淡暗示战斗必有重大伤亡。以下两句又渲染气候之奇寒。“剑河”、“ 沙口”这些地名有泛指意味,地名本身亦似带杀气;写风曰“急”,写雪片曰“阔”,都突出了边地气候之特征;而“石冻马蹄脱”一语尤奇:石头本硬,“石冻”则更硬,竟能使马蹄脱落,战争之艰苦就可想而知了。作者写奇寒与牺牲,似是渲染战争之恐怖,但这并不是他的最终目的。他如此淋漓兴会地写战场的严寒与危苦,是在直面正视和欣赏一种悲壮画面,以歌颂将士之奋不顾身。他越是写危险与痛苦,就“越发得意,好像吃辣子的人,越辣的眼泪出,更越发快活。”(徐嘉瑞《岑参》)。
末四句照应题目,预祝奏凯,以颂扬作结。封常清于天宝十三年以节度使摄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在汉时位次宰相,因此诗中美称为“亚相”。“誓将报主静边尘”,虽只是“誓”,但通过前面两层对战争的正面叙写与侧面烘托,已经有力地预示出此战必胜的结局。
“今见功名胜古人”,朴质无华而掷地有声,遥应篇首而足以振起全篇。上一层写战斗艰苦而此处写战胜之荣耀,一抑一扬,跌宕生姿。前此皆两句转韵,节奏较促,此四句却一韵流转而下,恰有奏捷的轻松愉快之感。
全诗四层一张一弛,抑扬顿挫,结构紧凑,有正面描写,有侧面烘托,又运用象征、想象和夸张等手法,特别是渲染大军声威 ,造成极宏伟壮阔的画面,使全诗充满浪漫主义激情和边塞生活的气息,成功地表现了三军将士建功报国的英勇气概。
【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诗词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