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诗中的古代战争
“hanxiang2222”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杜牧诗中的古代战争,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杜牧诗中的古代战争,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杜牧诗中的古代战争
杜牧诗中的古代战争
摘 要:在我们的印象中,晚唐诗人杜牧还是一个有着文学天赋、风流倜傥的才子,但这位才子并不仅仅是一位诗人,我们还可以说他是一个军事家。在他的众多诗作中,多有涉及古代战争,他不仅有专门针对某个战争而作的诗歌,而且在诗文中也有顺便提到或用典涉及古代战争,这些都反映着诗人杜牧的军事思想。文章通过分析他的诗作中的古代战争来给大家展示一个军事家杜牧的形象。
关键词:诗人、古代战争、军事家、军事思想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12-0000-01
引言
提起晚唐著名诗人杜牧,他留给后人的形象既有“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还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事实上,杜牧的形象并不只是如此,《新唐书·杜牧传》说杜牧“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至”,这是对他实际军事才能的充分肯定。因此,我们还可以说,杜牧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家。
杜牧,生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自幼继承祖父经世致用之学,读《尚书》《毛传》《左传》《国语》,十三代史书,知兵事关乎国家兴亡,贤卿大夫皆宜知兵。因此,面对晚唐衰败的国势,李商隐唱出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挽歌,而杜牧却身体力行,潜心研究“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并重新注释《孙子》十三篇,被欧阳修称为“学能道春秋战国时事,甚博而详”(《孙子后序》)。称其为军事家,他的成就也肯定不仅仅局限于这些。他的兵家思想在诗歌作品中也常有体现。清代冯集梧《樊川诗集注》共收录杜牧诗歌255首,这些诗歌中多有兵书的痕迹,并且有36首涉及到中国的古代战争。本文就此读杜牧诗歌中的古代战争进行了分类,并据此对杜牧的战略战术思想进行总结。
一、杜牧专门写战争的诗
在涉及古代战争的36首诗歌中,有8首是完全针对某个战争而写。如:
《东兵长句十韵》开篇点明泽潞之地的兵家地位,然后说刘稹想独霸一方,圣明皇帝发兵讨伐一事,杜牧还未等胜利的消息传来,就已唱起凯歌。全诗针对刘稹叛乱对抗朝廷进行了抨击,抒发了作者对讨伐的欣喜之情。
《今皇帝陛下一诏征兵,不日功集,河湟诸郡,次第归降,臣获睹圣功,辄献歌咏》是庆祝收复河湟战争胜利的诗歌。大中三年初,吐蕃内乱,久陷吐蕃的河湟地区百姓趁机发动起义,朝廷亦出兵接应。数月之间,收复了原州、秦州等七关。全诗就是对这一过程的再现与歌颂。
《即事黄州作》作于武宗会昌四年(844)上当之乱平定后。此诗主要描写了战争造成人员伤亡,市井萧条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谴责。
《早雁》以雁群比喻在回鹘南侵中四处流浪的边地人民。用比兴手法表达了对在战争中流离失所的北方人民的同情。
《题乌江亭》《赤壁》针对垓下之围项羽兵败和赤壁之战周瑜胜利进行反思,反说其事,独出机杼。
《台城曲二首》其一、其二:凭吊古迹,忆及南朝陈的灭亡,其一以隋与陈对比说陈必亡;其二写陈灭亡的过程,对当时晚唐腐败的政治进行讽谏,希望统治者吸取教训。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杜牧专门写战争的诗不外乎这几个主题:歌颂平叛、谴责战争、同情百姓、讽谏时政、反思战争。既包含着儒家的忧患之思,也有兵家审时度势的理智,使得诗作呈现出一种雄姿英发、气俊思活的态势。
二、杜牧诗作中提到的古代战争
除了上面8首诗作外,还有一大部分诗作只是在作者题诗时顺便提到了的古代战争,这些作品大致又可以划分为两类:
1.全篇不是以谈古代战争为主,但顺便提到了古代战争
这类作品在杜牧的作品中占有很大的分量,据统计,在36首涉及战争的诗中,有22首不是以谈古代战争为主,但顺便提到了古代战争。这类作品又可以分类为以下几个类型:
(1)写人。以战争来烘托人物形象。
作者仰慕英雄,希望自己也能够像英雄一样上战场为国杀敌。以战争来烘托人物形象,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如:
《郡斋独酌》“我爱李侍中”十四句描绘作者心中仰慕的英雄李光颜的形象,以他在讨伐淮西叛将吴元济时战场上的英姿来向大家展示一个英雄的光辉形象。
此外,还有一些诗作,如《李甘诗》《史将军二首》其二等,也是以人物所经历的战争来展示人物形象,表现他们的功绩。
(2)咏史或怀古或咏怀古迹。以历史上发生在当地的史事如战争为例,提醒统治者接受历史教训。如:
《题武关》是一首咏怀古迹之作。作者先叙说唐朝覆亡的史实,后赞颂唐朝覆亡的帝业。诗作提到了战国时齐楚联合抗秦战争,秦国用张仪计离间两国,又诱使楚怀王相会,后两国终被强秦所吞之事。由于此诗作于晚唐国力衰退的时代,故有提醒统治者接受历史教训之意。
此外,还有《故洛阳城有感》《华清宫三十韵》等也属于此类作品。
(3)书怀类作品。
作者是一个有着用世之志的兵家诗人,但也会郁郁不得志,所以无论喜悲,在抒发自己的感慨的时候也会提到战争。如:
《感怀诗》历数安史之乱后藩镇跋扈的情况,感慨自己有志报国却无从施展抱负。此诗顺便提到了李同捷叛乱的平息。在此诗中,较集中的反映了诗人对藩镇问题的`意见,爱憎分明。
2.全篇完全不谈战争,但作为典故用到的古代战争
在统计中,此类作品有9首,其中有的诗作在前两个分类中也提到过。如《杜秋娘诗》中“濞既白首叛”写吴王刘濞的叛乱,可归纳为不是以谈古代战争为主但顺便提到了的古代战争,同时也是以刘濞之典指代李錡的叛乱;还有只是作为典故提到的古代战争。如《大雨行》“云缠风束乱敲磕,黄帝未胜蚩尤强”是写涿鹿之战黄帝大战蚩尤一事,作者说“黄帝未胜蚩尤强”意谓黄帝和蚩尤的战争还未结束,以此来形容雨势仍在继续,天和地之势仍在继续,天地之间就像正在进行一场战争一样。
三、杜牧的战略战术思想
作为诗人,杜牧以武略自负;作为军事家,杜牧所做的并不仅仅是展示战争,对战争发表议论,他还有着自己的战略战术思想。他在《夏州崔常侍自少常亚列出领麾幢十韵》中说“魏绛言堪采,陈汤事偶成,若须垂竹帛,静胜是功名。”魏绛和陈汤是成功之人,作者说想要功成名就,名垂青史,还是要靠“静胜”。由此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关心边防,仰慕英雄,爱好和平,主张“静胜”,即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不战而胜。作者还在《和野人殷潜之题筹笔驿十四韵》中说“仗义悬无敌,鸣攻固有辞。”刘备自称汉家宗室,要重振汉家基业,因此,诸葛亮出师是主持正义的,本应胜利。可惜诸葛亮去世,蜀国势力衰落,最终被魏国灭。作者在发表自己遗憾时用了“仗义”表明作者对发动战争持“师出有名”的观点;作者在《感怀诗》中还提到“只问徒有征,安能问无状”,这是针对朝廷平叛而讲,要有能力,还要有自己正确的方法。
总之,杜牧是一个有着兵家思想的诗人,他的诗作能够发前人所未发,道人所难道。融合众家思想为一体,没有平庸肤浅的道德论调,却有着一种独立的思考中的叛逆与进取,他言兵,直陈利弊,既有儒家的忧患之思,又有兵家的审时度势,还有法家的理智之术、纵横家的气度,从而使他的诗歌气俊思活、雄姿英发,如铜晚走版,骏马注坡。
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编号:YJS2012048
参考文献
[1] [唐]杜牧著.[清]冯集梧注;樊川诗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5
[2] 张金海.杜牧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4
篇2:木兰诗中写木兰战争
木兰诗中写木兰战争
木兰诗中写战争激烈紧张的句子是?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原文
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è 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木兰诗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 jiān)。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jiū jiū)。
万里赴戎(róng)机,关山度若飞。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huò huò)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译文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火伴,火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篇3:杜牧的战争诗
杜牧的战争诗
在杜牧的众多诗作中,多有涉及古代战争,他不仅有专门针对某个战争而作的诗歌,而且在诗文中也有顺便提到或用典涉及古代战争,这些都反映着诗人杜牧的军事思想。
提起晚唐著名诗人杜牧,他留给后人的形象既有“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还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事实上,杜牧的形象并不只是如此,《新唐书·杜牧传》说杜牧“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至”,这是对他实际军事才能的充分肯定。因此,我们还可以说,杜牧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家。
杜牧,生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自幼继承祖父经世致用之学,读《尚书》《毛传》《左传》《国语》,十三代史书,知兵事关乎国家兴亡,贤卿大夫皆宜知兵。因此,面对晚唐衰败的国势,李商隐唱出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挽歌,而杜牧却身体力行,潜心研究“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并重新注释《孙子》十三篇,被欧阳修称为“学能道春秋战国时事,甚博而详”(《孙子后序》)。称其为军事家,他的成就也肯定不仅仅局限于这些。他的兵家思想在诗歌作品中也常有体现。清代冯集梧《樊川诗集注》共收录杜牧诗歌255首,这些诗歌中多有兵书的痕迹,并且有36首涉及到中国的古代战争。本文就此读杜牧诗歌中的古代战争进行了分类,并据此对杜牧的战略战术思想进行总结。
一、杜牧专门写战争的诗
在涉及古代战争的36首诗歌中,有8首是完全针对某个战争而写。如:
《东兵长句十韵》开篇点明泽潞之地的兵家地位,然后说刘稹想独霸一方,圣明皇帝发兵讨伐一事,杜牧还未等胜利的消息传来,就已唱起凯歌。全诗针对刘稹叛乱对抗朝廷进行了抨击,抒发了作者对讨伐的欣喜之情。
《今皇帝陛下一诏征兵,不日功集,河湟诸郡,次第归降,臣获睹圣功,辄献歌咏》是庆祝收复河湟战争胜利的诗歌。大中三年初,吐蕃内乱,久陷吐蕃的河湟地区百姓趁机发动起义,朝廷亦出兵接应。数月之间,收复了原州、秦州等七关。全诗就是对这一过程的再现与歌颂。
《即事黄州作》作于武宗会昌四年(844)上当之乱平定后。此诗主要描写了战争造成人员伤亡,市井萧条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谴责。
《早雁》以雁群比喻在回鹘南侵中四处流浪的边地人民。用比兴手法表达了对在战争中流离失所的北方人民的同情。
《题乌江亭》《赤壁》针对垓下之围项羽兵败和赤壁之战周瑜胜利进行反思,反说其事,独出机杼。
《台城曲二首》其一、其二:凭吊古迹,忆及南朝陈的灭亡,其一以隋与陈对比说陈必亡;其二写陈灭亡的过程,对当时晚唐腐败的政治进行讽谏,希望统治者吸取教训。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杜牧专门写战争的诗不外乎这几个主题:歌颂平叛、谴责战争、同情百姓、讽谏时政、反思战争。既包含着儒家的忧患之思,也有兵家审时度势的理智,使得诗作呈现出一种雄姿英发、气俊思活的态势。
二、杜牧诗作中提到的古代战争
除了上面8首诗作外,还有一大部分诗作只是在作者题诗时顺便提到了的古代战争,这些作品大致又可以划分为两类:
1.全篇不是以谈古代战争为主,但顺便提到了古代战争
这类作品在杜牧的作品中占有很大的分量,据统计,在36首涉及战争的诗中,有22首不是以谈古代战争为主,但顺便提到了古代战争。这类作品又可以分类为以下几个类型:
(1)写人。以战争来烘托人物形象。
作者仰慕英雄,希望自己也能够像英雄一样上战场为国杀敌。以战争来烘托人物形象,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如:
《郡斋独酌》“我爱李侍中”十四句描绘作者心中仰慕的英雄李光颜的形象,以他在讨伐淮西叛将吴元济时战场上的英姿来向大家展示一个英雄的光辉形象。
此外,还有一些诗作,如《李甘诗》《史将军二首》其二等,也是以人物所经历的战争来展示人物形象,表现他们的功绩。
(2)咏史或怀古或咏怀古迹。以历史上发生在当地的史事如战争为例,提醒统治者接受历史教训。如:
《题武关》是一首咏怀古迹之作。作者先叙说唐朝覆亡的史实,后赞颂唐朝覆亡的帝业。诗作提到了战国时齐楚联合抗秦战争,秦国用张仪计离间两国,又诱使楚怀王相会,后两国终被强秦所吞之事。由于此诗作于晚唐国力衰退的时代,故有提醒统治者接受历史教训之意。
此外,还有《故洛阳城有感》《华清宫三十韵》等也属于此类作品。
(3)书怀类作品。
作者是一个有着用世之志的兵家诗人,但也会郁郁不得志,所以无论喜悲,在抒发自己的感慨的时候也会提到战争。如:
《感怀诗》历数安史之乱后藩镇跋扈的情况,感慨自己有志报国却无从施展抱负。此诗顺便提到了李同捷叛乱的平息。在此诗中,较集中的.反映了诗人对藩镇问题的意见,爱憎分明。
2.全篇完全不谈战争,但作为典故用到的古代战争
在统计中,此类作品有9首,其中有的诗作在前两个分类中也提到过。如《杜秋娘诗》中“濞既白首叛”写吴王刘濞的叛乱,可归纳为不是以谈古代战争为主但顺便提到了的古代战争,同时也是以刘濞之典指代李錡的叛乱;还有只是作为典故提到的古代战争。如《大雨行》“云缠风束乱敲磕,黄帝未胜蚩尤强”是写涿鹿之战黄帝大战蚩尤一事,作者说“黄帝未胜蚩尤强”意谓黄帝和蚩尤的战争还未结束,以此来形容雨势仍在继续,天和地之势仍在继续,天地之间就像正在进行一场战争一样。
三、杜牧的战略战术思想
作为诗人,杜牧以武略自负;作为军事家,杜牧所做的并不仅仅是展示战争,对战争发表议论,他还有着自己的战略战术思想。他在《夏州崔常侍自少常亚列出领麾幢十韵》中说“魏绛言堪采,陈汤事偶成,若须垂竹帛,静胜是功名。”魏绛和陈汤是成功之人,作者说想要功成名就,名垂青史,还是要靠“静胜”。由此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关心边防,仰慕英雄,爱好和平,主张“静胜”,即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不战而胜。作者还在《和野人殷潜之题筹笔驿十四韵》中说“仗义悬无敌,鸣攻固有辞。”刘备自称汉家宗室,要重振汉家基业,因此,诸葛亮出师是主持正义的,本应胜利。可惜诸葛亮去世,蜀国势力衰落,最终被魏国灭。作者在发表自己遗憾时用了“仗义”表明作者对发动战争持“师出有名”的观点;作者在《感怀诗》中还提到“只问徒有征,安能问无状”,这是针对朝廷平叛而讲,要有能力,还要有自己正确的方法。
总之,杜牧是一个有着兵家思想的诗人,他的诗作能够发前人所未发,道人所难道。融合众家思想为一体,没有平庸肤浅的道德论调,却有着一种独立的思考中的叛逆与进取,他言兵,直陈利弊,既有儒家的忧患之思,又有兵家的审时度势,还有法家的理智之术、纵横家的气度,从而使他的诗歌气俊思活、雄姿英发,如铜晚走版,骏马注坡。
篇4:古代战争诗词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篇5:杜牧诗中女性形象以及深层内涵
杜牧诗中女性形象以及深层内涵
杜牧在其诗中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形象立体的女性。这些女性,不论是贵妃宠妾,弃妇宫女,还是巾帽英雄,在杜牧笔下都沾染上深厚的悲剧色彩。
一、杜牧诗中的悲剧女性形象
杜牧诗中的女性形象,身份时代不尽相同“经历也各具曲折,但是命运都是非常凄凉悲惨的,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 且与前代当朝许多诗人的同类题材相比,有许多独特之处。 下面就此分别论述。
(一)在此将其女性形象分为三类:上层贵族女性、下层 遗弃女性、另类智慧女性
1.上层贵族女性
这些上层贵族女性,她们锦衣玉食,色笑如花,都曾极盛 荣耀一时,在人生的大好年华赢得千般尊宠,获得无限风光。但是荣华富贵并不能伴随她们始终。她们反而因此得到不同程度的悲惨结局,显示出她们的悲剧性。
最突出的要数杨玉环这个形象。在《过华清宫绝句三 首》、《华清宫十三韵》、《华清宫五首》等作品中都有深刻的描写。
同样的事还发生在桃花夫人身上, 桃花夫人本是春秋息君的夫人,因为美貌异常,导致楚国灭掉息固,息夫人被掳进楚宫,几年不开口讲话,表示无言的抗议,其气节受到后人赞扬。
诗人还写到另外两位贵族女性――二乔。虽然她们本身 并未真正牺牲,但《赤壁》中给予她们悲剧的处理。
2.下层遗弃女性
相比较贵族女性而言,这些被遗弃的下层女性更为不 幸,这些弃妇宫女年老色衰,衣食无靠,老年凄惨,短暂曲折的青春之后便是漫无边际的悲凉。如长篇诗作《张好好诗》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昔日“天下妹”, 的张好好。另外一位杜秋娘,她的遭遇更为曲折不幸。 作者还塑造了另外一个比较特殊的女性群体宫女。
3 .另类智慧女性
杜牧的《题木兰庙》的一介女子木兰,有勇有谋, 智慧胆量非寻常男子可比。但她们的代价便是青春,爱情乃至背井离乡。所以虽然她们流芳百世,受人景仰,但作为女性,她们是不幸的。
杜牧还在《窦烈女传》中塑造了一个异常光彩,大义凛然的女英雄形象一窦桂娘。
昭君、木兰、桂娘虽不同时,形象事迹各异,然而都受到杜牧的赞扬,那是因为她们有一共同之处:为国家贡献了智慧和才能。为此,她们不得不付出巨大的代价:青春、尊严甚至生命。
(二)杜牧女性诗的特点
l、以“商女”为中心的女性世界图谱
纵观唐代描写女性的诗歌创作,杜牧的诗作更具有普遍 性,他描写的女性上自贵族宠妾下自弃妇贫女,远至春秋战国近及身边朋友,范围之广,人物之多,在唐代确是比较少见的, 并旦将这些女性贯穿以悲剧命运这条主线,使得这个女性世界更加统一,更成系统。这里,将“商女”形象提炼出,概括总结这些女性的共同不幸遭遇,让众多女性从四面八方,历史现实,贫富贵贱,多角度立体的建构出杜枚诗丰富的女性世界。
2、主题的明晰性及情感的统一性
首先表现在杜牧所描写的女性的身份上。这些女性都是现实中存在过的真实人物,有的'画然已成为固定的意象符号,如杨贵妃,但大多是有名有姓的鲜活的存在,尤其是与作者生活在同时代的这些女性,如杜秋娘、张好好、窦桂娘等。而李商隐则不同,他的有关女性的诗作,所指含棍,内容隐晦,以朦胧著称,他诗中的女性形象不是具体的某个人,而 是一个系列,如“高唐系列”,可指云、雨、楚女、楚梦、楚台等。另外,还有洛神系列,月宫系列等等,于是频繁出入其爱情诗中的女性是宫娥、神女、小姑、应妃、麻姑等他界神女。其次,与前代杜甫,白居易等相比,杜牧的女性诗作贯穿以一条悲剧的主线,在其所描写的众多女性中,无一不带有这种色调,与杜、白的个体悲剧性相比,杜牧的表现为整体广泛悲剧性。杜甫在写有关女性的诗作时,更多的是以批判的笔调讽刺幕后的主使者,如《丽人行》实际的讽刺是最后出场的奉相。而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主要是讽喻之意, 以言情为主。他们的创作对杜牧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杜牧塑造的女性形象的深层内涵
(一)由女性而联系到的当时士人命运
杜牧身为宰相杜佑之孙,鼎盛显赫的京兆高门士族家 庭,从小就培养了他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他又 少年登第,且关心时政,有很高的政治才能,但是这样一个负大志、好读书、善论兵的治国之才,在仕途上遇上了旷日持久的牛李党争,固然两派都赏识他的才干,他随便加入一派便可有所作为,但他“刚直有奇节”不愿趋炎附势,因此两派都不肯重用他。
因此,诗人借助于这些女性的不幸遭遇,借以表达自己 “土不遇”的情结。杜牧把这些女性视为“知音”,自己和她们一样始终逃不脱悲惨命运的支配。他描写的女性,不是从衣着、发饰、容貌,也不是她们的闲愁、怀人,而是以这些女性的命运为主线,全力刻画她们悲惨的人生,给人无比凄凉之感。其间不仅仅是怜悯”更多的是一种与自己的同病相怜、惺惺相惜之情。
(二)由士人的悲剧而折射出的“末世”情调
杜牧诗中的女性悲剧命运让人惋惜,让人沉痛,进一步显示在作品中的杜牧及晚唐士人的不幸不遇引起大多数人 的共鸣。然而再往深处探究,我们会发现在这些表层现象之 下隐含着诗人对唐王朝必然衰亡命运的深深悲哀。
联系杜牧诗中的女 性命运,不难看出每个女性几乎都是唐王朝命运的影子,她们经历过极盛时期,但不可避免的逐步走向衰老、死亡。
篇6:古代战争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代末期,吴国国王夫差连续征服了越国、鲁国和齐国,雄心勃勃,又继续向西北进军,打算一鼓作气征服晋国。
可正在这个时候,越王勾践抄了吴王的后路。他带领军队一直打到吴国的国都姑苏(苏州),又派人马占据淮河,把吴王的退路切断了。
这消息给吴王夫差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他非常震惊,立即召集文臣武将商量对策。大家说,现在退回去等于两关打了败仗,还会两头挨打;如果能打败晋国,就等于在诸候国中当定了霸主,再回去收拾越王勾践也不算晚。
大主意已经拿定,当务之急是尽快征服晋国。考虑再三,决定出奇制胜。
一天傍晚,吴王下达了命令。全军将士吃得饱饱的,马也喂足了草料。从全军中挑出三万精兵强将。每一万人摆成一个方阵,共摆三个方阵。每个方阵横竖都是一百人。每一行排头的都是军官司。每十行,也就是一千人,由一个大夫负责。每项一个方阵由一名将军率领。中间的方阵白盔白甲,白衣服,白旗帜,白弓箭,由吴王自己掌握,称为中军;左边的方阵,红盔红甲、红衣服、红简直就像深不可测;右边的.方阵则一水儿黑色。半夜出发,黎明时分到达离晋军仅有一里路的地方。天色刚刚显出亮色,吴军鼓声大作,欢呼之声震天动工地。
晋军从梦中醒来,一看吴军那三个方阵和声威气势,简直都惊呆了:那白色方阵,“望之如荼”——像开满白花的茅草地;那红色方阵,“望之如火”——如像熊熊燃烧的火焰;而那黑色的方阵,简直就象深不可测的大海。
篇:退避三舍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篇7:古代战争的成语故事
公元前27月,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出两名差官押着九百名贫民壮丁,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去防守边疆。这两个差官又从壮丁里挑选出两个身强力壮的人作屯长,让他们再去管理其余的壮丁。这两个屯长一个叫陈胜(字涉),是个雇农;另一个叫吴广,是个贫农。他俩原来并不认识,现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运,很快就使他们成了好朋友。
陈胜、吴广一行往北拼命赶路,一点也不敢耽误。因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误了日期,是要砍头的。可是,他们刚刚走了几天,才到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正赶上下大雨,只好扎了营,待天晴再走。雨又偏偏下个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误了,陈胜同吴广商量,说:“咱们即便走,误了日期,也是死;逃,给官府抓住,也是个死。反正是个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推翻秦二世,为老百姓除害。”
吴广也是个有见识的人。他同意了陈胜的意见,并商定借着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苏和深得群众拥戴的原楚国大将项燕(项羽的祖父)的名头,以号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于是陈胜和吴广就带着几个心腹首先把那两个差官砍死,然后提着他们的头,向大家讲明了不起义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这几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着陈胜、吴广一块儿干。大伙砍伐树木为兵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将项燕报仇。大家还公推陈胜、吴广做首领,一下子就把大泽乡占领了。大泽乡的农民一听陈胜、吴广他们起来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纷纷拿着锄头、铁耙、扁担、木棍来营里投军。
人们将“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简化成“揭竿而起”这个成语,比喻高举义旗,起来反抗。多泛指人民起义。
篇8:古代战争的成语故事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苻坚中箭而逃。
【杜牧诗中的古代战争】相关文章:
1.古代战争的诗句
3.杜牧 《江南春》
4.杜牧 《赤壁》
6.战争成语故事
7.战争诗
8.战争诗词
9.战争 作文
10.战争作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