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总结>中药鉴定学各章总结

中药鉴定学各章总结

2024-09-15 07:53:1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yjiqpl69”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中药鉴定学各章总结,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中药鉴定学各章总结,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药鉴定学各章总结

篇1:中药鉴定学:复习总结

总 论

一、中药鉴定学的定义:研究和鉴定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订中药质量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二、中药鉴定学的研究方法和内容是:在继承祖国医药学遗产和传统鉴别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技术,系统地整理和研究中药的历史、来源、品种形态、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等,建立规范化的质量标准以及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三、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对象:中药。 中药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

四、中药鉴定学的任务是

1、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发掘祖国药学遗产 2、鉴定中药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

3、研究和制定中药规范化质量标准 4、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五、中药品种与质量的关系:中药的品种问题直接关系到中药的质量,品种正确是保证中药质量的前提。

六、造成中药品种混乱和复杂的原因:1、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现象普遍存在 2、本草记载不祥,造成后世品种混乱 3、有的品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品种发生了变迁 4、一药多基原情况较为普遍

七、解决中药品种混乱和复杂问题及发掘祖国药学遗产的途径:1、通过对中药商品调查和中药资源普查,结合本草考证,明确正品和主流品种,力求达到一物一名,一名一物。 2、研究不同历史时期药物品种的变迁情况,正确继承古人药材生产和用药经验 3、开展古方药物的品种考证 4、对一些道地药材进行品种考证 5、本草考证有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6、通过本草考证与现今药材品种调查相结合,能纠正历史的错误,发掘出新品种

八、中药真伪优劣、正品与伪品的含义:真、伪、优、劣即指中药品种的真假和质量的好坏。“真”,即正品,凡是国家药品标准所收载的中药均为正品; “伪”,即伪品,凡是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中药的品种以及非药品冒充中药或以它种药品冒充正品的均为伪品。 “优”,即质量优良,是指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质量规定的各项指标的中药; “劣”,即劣药,是指不符合国家药品质量规定的中药

中药材出现伪品、混淆品或掺伪品的原因:1、误种、误采、误收、误售、误用 2、一些名称相近或外形相似或基原相近的品种之间产生混乱。 3、个别人有意造假,以假充真

九、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1、栽培条件 2、采收加工 3、产地 4、贮藏时间 5、运输

6、非药用部位超标 7、人为参假 8、个别药材经提取部分成分后再流入市场

中药质量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有效成分或有效物质的含量。对中药质量的科学评价常以其有效成分的含量、稳定性、安全性为指标

对中药质量的评价方法有:药效学、免疫活性、化学模式识别结合药效学、质纹图谱等方法

目前《中国药典》对中成药鉴定常用的鉴别方法是:显微鉴定

十、制定中药规范化质量标准的原则和要求:制定质量标准应充分体现“安全有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原则。中药质量标准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的质量标准,要求中药的来源和处方要固定,采收加工、炮制方法和生产工艺要固定,临床疗效要确定,对有害物质要限量检查,对有效成分或有效物质群有定性鉴别和含量测定等

十一、我国中药资源和资源保护的基本情况

1、中药的资源包括药用植物、动物和矿物资源

2、传统中药约1200种,其中常用中药约500种,民族药1500~2000种

3、全国的道地药材有约200种:四川(黄连、附子、川芎);云南(三七);甘肃(当归、大黄);宁夏(枸杞子);内蒙古(黄芪);吉林(鹿茸、人参);辽宁(细辛、五味子);山西(党参);河南(地黄、牛膝);山东(北沙参、金银花);江苏(薄荷);安徽(牡丹皮);浙江(玄参、浙贝母);福建(泽泻);广东(砂仁);广西(蛤蚧)

4、资源保护:2002年发布《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药材gap),并从6月1日起正式实施,大力发展优质道地药材生产及野生珍稀或濒危动植物药材野生变家种、家养,可使中药资源永续利用

十二、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途径:1、进行全国性药源普查,寻找新的中药资源 2、根据生物的亲缘关系寻找新药源 3、从民族药或民间药中寻找新药源 4、以有效成分为线索,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5、以药理筛选结合临床疗效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6、从古本草中寻找或探索老药新用途

7、以新技术、新方法扩大新药源

十三、历代主要本草著作

历代主要本草著作 成书年代 著者 载药数 主要特点

1.《神农本草经》 西汉时期 365种 分上、中、下三品,总结了汉代以前的药物知识,为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2.《本草经集注》 梁代 陶弘景 730种 为最早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并记载了火烧试验,对光照视的鉴别方法。

3.《新修本草》 (《唐本草》) 唐代 李勣 苏敬 850种 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家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典)。出现了图文鉴定的方法。

4.《图经本草》 宋 苏颂 为我国最早的版印墨线药图,为后世本草图说的范本,为现今本草考证的重要参考书之一

5.《证类本草》 宋代 唐慎微 1746种 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为研究古代药物最重要的典籍之一。

6.《本草纲目》 明代 李时珍 1892种 对中药学贡献最大,是我国十六世纪以前医药成就的大总结,成为世界性的重要药学文献之一,本书按药物自然属性作为分类基础。

7.《本草纲目拾遗》 清代 赵学敏 921种 拾遗补正《本草纲目》。

8.《晶珠本草》 清代 蒂玛尔-丹增嘉措 2294种 载青海、西藏东部、四川西部药材2294种,是历代收集藏药最多的典籍

9.《植物名实图考》 清代 吴其濬 1714种 植物学方面科学价值较高的著作,考证药用植物的重要典籍。

十四、近代中药鉴定学的发展:1934年赵燏黄、徐伯鋆等编著了我国第一本《生药学》上编,叶三多1937年编写《生药学》下编

1、中医学院的建立和中医鉴定学的诞生

我国在1956年建立了四所中医学院。1959年开始,各学校相继成立了中药系。1964年就开设了具有中药特色的《中药材鉴定学》。《中药鉴定学》教材先后已出版了五次。

2、国家为中药鉴定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近50年来《中国药典》先后出版了七版。

3、中药鉴定研究方法和技术不断提高: (1)本草考证 (2)基原鉴定 (3)性状鉴定

(4)显微鉴定 (5)理化鉴定

十五、中药的采收

1、采收与中药质量的关系: (1)中药品质的好坏,决定于有效物质含量的多少,有效物质的高低与产地、采收时间、采收方法有着密切关系(2)确定适宜的采收期,必须把有效成分的累积动态与药用部位的产量变化结合起来考虑。

2、各类中药的一般采收原则(以植物药为例):

① 根及根茎类:秋、冬季采收。 ②茎木类:秋、冬季采。 ③皮类:春末夏初采收。

④ 叶类: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期采。 ⑤ 花:含苞待放时或在花初开时采收或花盛开时采。

⑥果实类:在自然成熟或近成熟时采收;种子类:在果实成熟时采收。⑦全草类:在茎叶茂盛时采割。

篇2:中药鉴定学重点总结

中药鉴定学复 习总结

总      论

一、中药鉴定学的定义:研究和鉴定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订中药质量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二、中药鉴定学的研究方法和内容是:在继承祖国医药学遗产和传统鉴别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技术,系统地整理

和研究中药的历史、来源、品种形态、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等,建立规范化的质量标准以及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三、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对象:中药。

中药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

四、中药鉴定学的任务是

1、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发掘祖国药学遗产

2、鉴定中药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

3、研究和制定中药规范化质量标准

4、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五、中药品种与质量的关系:中药的品种问题直接关系到中药的质量,品种正确是保证中药质量的前提。

六、造成中药品种混乱和复杂的原因:

1、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现象普遍存在

2、本草记载不祥,造成后世品种混乱

3、有的品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品种发生了变迁

4、一药多基原情况较为普遍

七、解决中药品种混乱和复杂问题及发掘祖国药学遗产的途径:

1、通过对中药商品调查和中药资源普查,结合本草考证,明确正品和主流品种,力求达到一物一名,一名一物。

2、研究不同历史时期药物品种的变迁情况,正确继承古人药材生产和用药经验

3、开展古方药物的品种考证

4、对一些道地药材进行品种考证

5、本草考证有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6、通过本草考证与现今药材品种调查相结合,能纠正历史的错误,发掘出新品种

八、中药真伪优劣、正品与伪品的含义:真、伪、优、劣即指中药品种的真假和质量的好坏。“真”,即正品,凡是国家药品标准所收载的中药均为正品; “伪”,即伪品,凡是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中药的品种以及非药品冒充中药或以它种药品冒充正品的均为伪品。 “优”,即质量优良,是指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质量规定的各项指标的中药; “劣”,即劣药,是指不符合国家药品质量规定的中药

中药材出现伪品、混淆品或掺伪品的原因:

1、误种、误采、误收、误售、误用

2、一些名称相近或外形相似或基原相近的品种之间产生混乱。

3、个别人有意造假,以假充真

九、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

1、栽培条件

2、采收加工

3、产地

4、贮藏时间

5、运输

6、非药用部位超标

7、人为参假

8、个别药材经提取部分成分后再流入市场

中药质量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有效成分或有效物质的含量。对中药质量的科学评价常以其有效成分的含量、稳定性、安全性为指标

对中药质量的评价方法有:药效学、免疫活性、化学模式识别结合药效学、质纹图谱等方法

目前《中国药典》对中成药鉴定常用的鉴别方法是:显微鉴定

篇3:中药鉴定学复习总结

中药鉴定学复习总结

中药鉴定学复习总结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一门学科,它以传统的中医理论为基础,以中药的性能、功效、主治病证及其他临床应用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研究对象,是学习的重点,也是考核的重点。为了帮助广大参加国家执业中药师的考生更好的复习迎考,现就本学科的复习方法及考试有关问题提出以下几点,以供参考。

一、确定目标、树立信心

既然报名参加执业中药师考试,就必须报有通过的信心,相比其他学科,中药学应该说理论并不艰深,也没有特别难理解之处,只要持以之恒,付之于必要的时间,并按计划认真复习,相信大部分考生都能顺利通过。虽然目前考试的通过率确实不尽人意,但究其缘由,除客观上工作较忙,平素与中药理论联系较少,所学内容因年代久远大都遗忘外,主要原因还是由于个人的主观愿望不甚强烈,信心不足,甚至抱有畏难情绪所造成的。我们认为顺利通过本学科考试的第一步应该是树立必胜信心,这是必要的前提保证。从不少高分通过考试的高年龄、低学历考生那里,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只要决心大、动力足、信心强,并付之以行动,一定会成功。

二、抓住重点,全面复习

与其它任何学科一样,中药学内容很多,但肯定有重点及非重点之分。对于应考,所谓重点,是能代表中药学特色的理论及临床运用较多的具体药物知识,也就是《考试大纲》标示的掌握和熟悉部分内容,尤其是掌握部分内容。按《考试大纲》要求,考试内容中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的内容在试卷中比例各占60%、30%、10%。执业中药师资格考试范围以《考试大纲》为准,一般不超过《考试大纲》所规定的内容。所以复习迎考过程中,应紧扣《考试大纲》,抓住重点。另一方面,分析历年的考试试卷,可以发现,为了全面考察考生掌握中药学的深度及广度,每次考试的内容涉及面都很广泛,卷面中也存在不少大纲只要求了解的内容。尽管这部分内容大都出现在备选答案中,并不是相关题干的答案,但非常容易干扰我们甄选答案的视线。x型题中,并不能排除不是“重点”,却具有鲜明药性及功能特点的知识点或药物原来也是应该选项之一。因此,只追求重点内容的掌握是不够的,这就要求必须有一个全面复习的过程,也就是如果以本书为主复习,必须保证经过几遍细阅全看的 “精读”,使得每个知识点都能在大脑中形成印象。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万无一失,避免“赌输”的'可能性。

三、合理安排,持之以恒

复习迎考前,必须根据各人的具体情况,如个人的原有基储可供复习的时间和复习的方法,制定出各学科的复习计划,并强迫自已严格按照计划付诸努力。假设你以报名那天起直至考试之日止七个月为复习过程,中药学占其中复习时间的五一六分之一。那么你可以将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放在周末、夜间,用来精读,通读那些要求理解记忆的内容,尤其是总论及各章的概述部分;一部分可以利用零星的空余时间,用来记忆、熟悉各个药物内容。这部分内容没有严格的系统性,甚至几分钟也可以利用起来记忆一组功效相近的药物。坚持不懈,每天付出一点时间,隔一段日子,你就会体会到新的收获。每年的七八月间,不少省(自治区)、市相关部门会组织本地区考前辅导班,请有多年教学、培训经验的专家进行串讲、辅导,如果有条件,要珍惜这个机会,尽量参加,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药鉴定学各章总结】相关文章:

1.中药鉴定学复习题

2.中药学专业知识中药鉴定学

3.中药鉴定论文

4.执业药师考试大纲-中药鉴定学

5.中药鉴定学辅导:树脂类中药化学组成

6.中药师中药鉴定学:根及根茎类中药自测题

7.中药师中药鉴定学:藻类、菌类、地衣类中药自测题

8.中药制剂实习总结

9.中药柜实习总结

10.学校对教师工作鉴定总结意见

下载word文档
《中药鉴定学各章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