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总结>历史水平考高中知识点总结

历史水平考高中知识点总结

2022-07-08 08:23:5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summer”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历史水平考高中知识点总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历史水平考高中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水平考高中知识点总结

篇1:历史知识点总结高中水平考

从“无为”到“有为”

(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3)措施:减轻田租、赦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4)结果: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5)汉初面临的社会问题:

内: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割据局面正在形成。

外:匈奴为患,边关危机,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6)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展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其人:

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汉武帝在位期间,董仲舒曾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1)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2)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历史知识点总结高中水平考

篇2:历史知识点总结高中水平考

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

基础知识

兴中会和陆浩东

兴中会:中国资产阶级的第一个革命团体,由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

陆浩东:为共和革命而牺牲的第一人。

同盟会的成立

1905,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为,《民报》为机关刊物,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章炳麟、邹容、陈天华是的民主革命思想家和宣传家。

同盟会领导和影响下的武装起义

萍浏醴起义——第一次;黄花岗起义——规模。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为了应付严重的国内危机,19清政府实行“新政”。内容有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为了遏制革命形势的发展,清政府决定实行“预备立宪”。

武昌起义

1911.10.10.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率领新军工程营革命士兵起义,武昌起义爆发,史称“辛亥革命”。起义成功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任督都,全国各省起义,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中华民国成立

1912.1.1.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接着成立临时参议院。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革命政府,但也混入不少立宪派和旧官僚。

8、《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春,孙中山颁布。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它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具有进步意义。

重点知识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核心内容

以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为思想武器,提出了_朝封建统治的革命要求。

辛亥革命的功绩和失败教训

功绩:(1)是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_清朝封建统治,结束了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3)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权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4)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失败教训: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愿同帝国主义完全决裂,也不敢发动和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彻底摧毁封建势力,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因此,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证明在帝国主义时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可能走西方的老路。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何以被袁世凯篡夺

帝国主义帮助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2)袁世凯欺骗革命派;(3)革命政权中立宪派和旧官僚主张妥协退让;(4)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敢与帝国主义彻底决裂,也不敢发动和依靠农民群众。

篇3:历史知识点总结高中水平考

法德关系

(1)法国大革命期间,普奥首先组成联军干涉法国革命,后又积极参加反法同盟,多次武装干涉法国革命。

(2)1814—18在维也纳会议上,普奥等国操纵会议,通过对法不利的决议。

(3)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结果法国战败,对德割地赔款。

(4)一战前,法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三大矛盾之一,法、德分别加入互相对立的两大军事集团。一战期间英法组成联军在西线对德作战,并最终打败德国。

(5)一战后,在巴黎和会上,法国主张全面削弱德国。凡尔赛和约规定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开采德国萨尔煤矿,参与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

(6)巴黎和会后,严格执行凡尔赛和约,削弱德国;1923年法、比联合出兵鲁尔,造成鲁尔危机;为了寻求安全保障,先后同比、波、捷、罗、南等国结盟;30年代参与签订洛迦诺公约,提高德国政治地位。

(7)二战爆发前对德实行绥靖政策,二战初期在德国入侵下,法国灭亡,贝当在维希建立傀儡政权,戴高乐领导法国人民英勇抗德。

(8)二战后期,与美英分区占领德国,参加纽伦堡对纳粹战犯的审判。

篇4:历史知识点总结高中水平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知识点: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维新派代表: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共同主张:维新变法,君主立宪。康有为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其代表作有《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宣传变法图存的思想;严复严厉批判了君权论。

维新变法作用:①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②是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更是一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

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陈独秀、蔡元培、胡适、鲁迅、李大钊

新文化运动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新文化运动口号:民主和科学。

新文化运动性质: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的旧文化。

新文化运动内容:①提倡民主,反对专制;②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⑤十月革命后,先进的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进入新时期。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①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②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③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新文化运动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①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②19,五四运动爆发,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篇5:历史知识点总结高中水平考

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韩非子等。

孔子观点:思想的核心是仁;统治者要“以德治民”,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

孟子观点:把孔子的“仁”发展成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本善”。

荀子观点: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提出“君舟民水”;主张“性本恶”。与孔孟相比,增加了法治的内容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西汉,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主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纲五常”

为了推广儒学,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此后,儒学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宋明理学:

北宋:程颢、程颐兄弟,观点: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南宋:朱熹,他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观点:天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其著述《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心学是理学的一个流派。

南宋:陆九渊,观点: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

明朝:王阳明,把理学发展为“心”学,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观点:“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离经叛道”的李贽,自称“异端”,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共同观点:反对君主专制独裁,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批判继承传统儒学,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还主张“经世致用”,著有《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

篇6:历史水平考高中知识点精选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基础知识

维新派的代表

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王韬、郑观应。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代表:康有为、梁启超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

把西方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维新思想的最有代表性的著作。

梁启超宣传维新变法

在上海担任《时务报》主笔,发表《变法通议》,抨击顽固派,阐述变法图强的道理。

4、“公车上书”

1895年春,康有为领导,使维新变法思潮发展为爱国救亡的_

5、资产阶级维新团体和报刊

1895年,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强学会成立,并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是维新派最重要的报纸,南北呼应。

6、戊戌变法

《应诏统筹全局折》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1898。6。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标志变法开始。

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失败:经历103天,慈禧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重新执掌政权,废除新法(只保留了京师大堂等),史称“戊戌政变”。谭嗣同等被捕杀,史称“戊戌六君子”。

影响:变法虽没有涉及维新派所提出的设议院、开国会、订宪法等到主张,仍受到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地主和爱国知识分子的拥护和支持。

7、义和团运动

成员:贫苦农民为主。

兴起:山东。

口号:“扶清灭洋”。评价: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十分尖锐。义和团运动是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但带有笼统的排外倾向。

8、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夏,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八国联军侵华。由西摩尔率领,联军统帅瓦德西在紫禁城内设立联军司令部,统治北京城。义和团在廊坊、天津等地抗击八国联军。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辛丑条约〉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重点知识

19世纪末,维新派同顽固派论战的三个问题、论战的结果和意义。

三个问题:(1)要不要变法。(2)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3)要不要提倡西学。

这场论战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它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教条的束缚,形成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活动

在广州办万木草堂,招徒讲学,阐发维新变法思想。(2)著书立说:康著〈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最有代表性;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等到文章。(3)办报纸: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梁启超在上海主办〈时务报〉。(4)上书皇帝:如公车上书,呈〈应诏统筹全局折〉等。(5)组织学会:强学会、保国会,进行演讲、讨论、读书等。(6)通过同顽固派的论战宣传维新思想。

戊戌变法的进步意义和失败原因

意义:(1)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2)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的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

失败原因:(1)缺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勇气,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脱离了人民群众,结果必然失败。(2)封建顽固势力强大,对变法进行镇压。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4、《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内容:(1)中国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2)拆毁北京至山海关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沿线要地。(3)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不许中国人居住。(4)惩办反帝斗争官吏,禁止中国人民反帝组织活动。(5)改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

影响:《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戊戌变法留给人们的启示

促进社会进步发展的改革必须有思想、经济和政治基础。要战胜旧思想、旧制度和顽固势力才有望成功。(可从多角度发挥)

篇7:历史水平考高中知识点总结

英法关系

(1)18世纪英法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和在印度、北美的殖民地发生战争。结果法国战败,丢失很多在印度和北美的殖民地。

(2)法国大革命和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武装干涉法国革命,同拿破仑争夺欧洲霸权,最后英国打败法国。

(3)在1777年北美独立战争取得萨拉托加大捷后,法国援美对英作战。

(4)1814—18参加维也纳会议,通过限制法国,保持欧洲均势等决议,英国还夺得了许多原属法国的海外殖民地。

(5)1853—1856年英法联合同俄国进行克里米亚战争,结果打败俄国。

(6)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对付共同敌人德国,维护自身利益,英法组织包括俄国在内的“三国协约”集团。

(7)一战期间,英法联合在西线对德作战,并最后取得战争胜利。

(8)战后在巴黎和会上,法国极力想削弱德国,英国则奉行欧洲“均势”,反对过分削弱德国,英法产生矛盾。

(9)战后初期,英法共同操纵国联,都反对美国插手欧洲事务。二三十年代在德国赔款问题和法国安全问题上,两国意见分歧;30年代面对法西斯侵略扩张,采取绥靖政策。

(10)二战期间,两国共同实施敦刻尔克撤退,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共同对敌。

(11)二战后两国共同接受美国马歇尔计划援助,加入北约。现在两国都是欧盟成员国。

篇8:历史水平考高中知识点总结

一、经济领域

1.资奉主义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在l9世纪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尤其是电磁学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上,新的科技成果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在生产力提高的同时加速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最终形成了以科技为依托、垄断形式组织生产的经济模式。

2.经济结构的变化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后,最早出现垄断组织的是钢铁和电力工业。之后汽车、飞机制造等工业部门也相继出现垄断组织: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工业结构实现了从轻工业到重工业的飞跃,最终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布局,资本主义生产进人成熟阶段。

3.能源结构的变化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隧着发电机的创制成功,电力逐渐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的新能源.人类社会进人“电气时代”以煤气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以及之后创制成功的柴油机,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在此基础上“电力”和“石油”成为人类社会使用的主要新能源。

二、政治领域

随着垄断组织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日益完善,英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较为健全的议会民主制度。

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资产阶级调整统治政策,实行政治民主化和社会立法在政治上工人阶级已经取得了普选权、组织政党等权利,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经济上,工人的生活状况有所改善,工人运动失去了暴力斗争的环境,多以经济斗争和合法、和平斗争为主。

篇9:历史水平考高中知识点总结

1、中国四大发明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1)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2)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促进欧洲国家在海外建立了殖民地。(3)造纸术、印刷术成为新教的工具。总之,中国四大发明传到欧洲后,在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促进作用。

2、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经过和影响

原因:(1)欧洲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对黄金等贵重金属的大量需求。(2)《马可??波罗行记》引发欧洲人的“寻金热”。(3)奥斯曼帝国控制东西通商道路引发欧洲商业危机。

经过:1497——1522。

(1)1497——14,葡萄牙人达·加马开辟从海洋上直通印度的新航路。

(2)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3)1519——1522年,葡萄牙人麦哲伦完成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回到欧洲的环球航行。

影响:(1)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2)打破了各国相对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形成创造了条件。(3)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成长。(4)欧洲殖民者对亚非拉三洲进行殖民掠夺,造成了殖民地人民极端贫困和落后的局面。(5)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

3、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兴起于意大利的原因

(1)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于意大利。意大利新兴资产阶级为维护自己的经济、政治利益,要求在意识形态上打破教会的神学世界观,改变维护封建制的传统观念。(2)意大利本身的文化遗产和人才结构,也是文艺复兴产生的重要条件。

篇10:历史水平考知识点总结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6.秦朝是中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_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_。

7.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8.宋朝和元朝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

9.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为管理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

10.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11.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_度发展到了顶峰。

1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18.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柜坊。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发行的“交子”。

19.元代时,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清代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20.唐朝时,专管对外贸易的机构称为市舶使。宋代时,在边境设置与少数民族贸易场所称为榷场。中国最早的商标是宋代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

篇11:高中水平考化学知识点总结

氯气的化学性质

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最外层有7个电子,故氯原子容易得到一个电子而达

到8电子饱和结构,因此Cl2突出表现的化学性质是得电子的性质,即表现强氧化性,如

Cl2能氧化:

①金属(Na、Al、Fe、Cu等);

②非金属(H2、P等);

③某些化合物(Br-、I-、SO2、Fe2+、SO32-等)。

(1)跟金属反应

2Na+Cl2点然2NaCl(产生白烟);Cu+Cl2点然CuCl2(产生棕黄色的烟)

2Fe+3Cl2点然2FeCl3(产生棕色的烟,溶于水呈黄色)

(2)跟非金属反应

H2+Cl2点燃或光照2HCl

点燃:发出苍白火焰,瓶口有白雾;光照:会发生爆炸

2P+3Cl2点燃2PCl3(雾,Cl2不足);2P+5Cl2点燃2PCl5(烟,Cl2充足)

(3)与水反应:Cl2+H2O=HCl+HClO(HClO是一种不稳定的弱酸,但具有强氧化性。)

【说明】a.氯水通常密封保存于棕色试剂瓶中(见光或受热易分解的物质均保存在棕色试剂

瓶中)。

b.Cl2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为白色。

(4)与碱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漂粉精、漂白粉的漂白原理:Ca(ClO)2+2HCl=CaCl2+2HClO;

Ca(ClO)2+H2O+CO2=CaCO3↓+2HClO

(5)与某些还原性物质的反应:

Cl2+2KI=2KCl+I2(用湿润的淀粉KI试纸检验Cl2)

2FeCl2+Cl2=2FeCl3

Cl2+Na2SO3+H2O=Na2SO4+2HCl

篇12:高中水平考化学知识点总结

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一氧化氮在自然界形成条件为高温或放电:N2+O2========(高温或放电)2NO,生成的一氧化氮很不稳定,在常温下遇氧气即化合生成二氧化氮:2NO+O2==2NO2一氧化氮的介绍:无色气体,是空气中的污染物,少量NO可以治疗心血管疾病。

二氧化氮的介绍:红棕色气体、刺激性气味、有毒、易液化、易溶于水,并与水反应:3NO2+H2O==2HNO3+NO这是工业制硝酸的方法。

大气污染

SO2、NO2溶于雨水形成酸雨。防治措施:

①从燃料燃烧入手。

②从立法管理入手。

③从能源利用和开发入手。

④从废气回收利用,化害为利入手。

(2SO2+O22SO3SO3+H2O=H2SO4)

篇13: 高中水平考化学知识点总结

1、电解的原理

(1)电解的概念:

在直流电作用下,电解质在两上电极上分别发生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过程叫做电解。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叫做电解池。

(2)电极反应:以电解熔融的NaCl为例:

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称为阳极,阳极发生氧化反应:2Cl-→Cl2↑+2e-。

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称为阴极,阴极发生还原反应:Na++e-→Na。

总方程式:2NaCl(熔)2Na+Cl2↑

2、电解原理的应用

(1)电解食盐水制备烧碱、氯气和氢气。

阳极:2Cl-→Cl2+2e-

阴极:2H++e-→H2↑

总反应:2NaCl+2H2O2NaOH+H2↑+Cl2↑

(2)铜的电解精炼。

粗铜(含Zn、Ni、Fe、Ag、Au、Pt)为阳极,精铜为阴极,CuSO4溶液为电解质溶液。

阳极反应:Cu→Cu2++2e-,还发生几个副反应

Zn→Zn2++2e-;Ni→Ni2++2e-

Fe→Fe2++2e-

Au、Ag、Pt等不反应,沉积在电解池底部形成阳极泥。

阴极反应:Cu2++2e-→Cu

(3)电镀:以铁表面镀铜为例

待镀金属Fe为阴极,镀层金属Cu为阳极,CuSO4溶液为电解质溶液。

阳极反应:Cu→Cu2++2e-

阴极反应:Cu2++2e-→Cu

1.中和热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H+(aq)+OH-(aq)=H2O(l)ΔH=-57.3kJ/mol

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

4.盖斯定律内容: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的反应热是相同的。

5.燃烧热概念:25℃,101kPa时,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氯气的化学性质

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最外层有7个电子,故氯原子容易得到一个电子而达

到8电子饱和结构,因此Cl2突出表现的化学性质是得电子的性质,即表现强氧化性,如

Cl2能氧化:

①金属(Na、Al、Fe、Cu等);

②非金属(H2、P等);

③某些化合物(Br-、I-、SO2、Fe2+、SO32-等)。

(1)跟金属反应

2Na+Cl2点然2NaCl(产生白烟);Cu+Cl2点然CuCl2(产生棕黄色的烟)

2Fe+3Cl2点然2FeCl3(产生棕色的烟,溶于水呈黄色)

(2)跟非金属反应

H2+Cl2点燃或光照2HCl

点燃:发出苍白火焰,瓶口有白雾;光照:会发生爆炸

2P+3Cl2点燃2PCl3(雾,Cl2不足);2P+5Cl2点燃2PCl5(烟,Cl2充足)

(3)与水反应:Cl2+H2O=HCl+HClO(HClO是一种不稳定的弱酸,但具有强氧化性。)

【说明】a.氯水通常密封保存于棕色试剂瓶中(见光或受热易分解的物质均保存在棕色试剂

瓶中)。

b.Cl2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为白色。

(4)与碱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漂粉精、漂白粉的漂白原理:Ca(ClO)2+2HCl=CaCl2+2HClO;

Ca(ClO)2+H2O+CO2=CaCO3↓+2HClO

(5)与某些还原性物质的反应:

Cl2+2KI=2KCl+I2(用湿润的淀粉KI试纸检验Cl2)

2FeCl2+Cl2=2FeCl3

Cl2+Na2SO3+H2O=Na2SO4+2HCl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

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

熟记:三个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

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元素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置换反应。

②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置换反应。

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Z+N

②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一氧化氮在自然界形成条件为高温或放电:N2+O2========(高温或放电)2NO,生成的一氧化氮很不稳定,在常温下遇氧气即化合生成二氧化氮:2NO+O2==2NO2一氧化氮的介绍:无色气体,是空气中的污染物,少量NO可以治疗心血管疾病。

二氧化氮的介绍:红棕色气体、刺激性气味、有毒、易液化、易溶于水,并与水反应:3NO2+H2O==2HNO3+NO这是工业制硝酸的方法。

大气污染

SO2、NO2溶于雨水形成酸雨。防治措施:

①从燃料燃烧入手。

②从立法管理入手。

③从能源利用和开发入手。

④从废气回收利用,化害为利入手。

(2SO2+O22SO3SO3+H2O=H2SO4)

篇14:高中水平考物理知识点总结

1.两种电荷、电荷守恒定律、元电荷:(e=1.60×10-19C);带电体电荷量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

2.库仑定律:F=kQ1Q2/r2(在真空中){F:点电荷间的作用力(N),k:静电力常量k=9.0×109N?m2/C2,Q1、Q2:两点电荷的电量(C),r:两点电荷间的距离(m),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电场强度:E=F/q(定义式、计算式){E:电场强度(N/C),是矢量(电场的叠加原理),q:检验电荷的电量(C)}

4.真空点(源)电荷形成的电场E=kQ/r2{r:源电荷到该位置的距离(m),Q:源电荷的电量}

5.匀强电场的场强E=UAB/d{UAB:AB两点间的电压(V),d:AB两点在场强方向的距离(m)}

6.电场力:F=qE{F:电场力(N),q:受到电场力的电荷的电量(C),E:电场强度(N/C)}

7.电势与电势差:UAB=φA-φB,UAB=WAB/q=-ΔEAB/q

8.电场力做功:WAB=qUAB=Eqd{WAB:带电体由A到B时电场力所做的功(J),q:带电量(C),UAB:电场中A、B两点间的电势差(V)(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E:匀强电场强度,d:两点沿场强方向的距离(m)}

9.电势能:EA=qφA{EA:带电体在A点的电势能(J),q:电量(C),φA:A点的电势(V)}

10.电势能的变化ΔEAB=EB-EA{带电体在电场中从高中物理电路实验A位置到B位置时电势能的差值}

11.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ΔEAB=-WAB=-qUAB(电势能的增量等于电场力做功的负值)

12.电容C=Q/U(定义式,计算式){C:电容(F),Q:电量(C),U:电压(两极板电势差)(V)}

13.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C=εS/4πkd(S:两极板正对面积,d:两极板间的垂直距离,ω:介电常数)

篇15:高中水平考物理知识点总结

一、运动的描述

1.物体模型用质点,忽略形状和大小;地球公转当质点,地球自转要大小。物体位置的变化,准确描述用位移,运动快慢S比t,a用Δv与t比。

2.运用一般公式法,平均速度是简法,中间时刻速度法,初速度零比例法,再加几何图像法,求解运动好方法。自由落体是实例,初速为零a等g.竖直上抛知初速,上升心有数,飞行时间上下回,整个过程匀减速。中心时刻的速度,平均速度相等数;求加速度有好方,ΔS等aT平方。

3.速度决定物体动,速度加速度方向中,同向加速反向减,垂直拐弯莫前冲。

二、力

1.解力学题堡垒坚,受力分析是关键;分析受力性质力,根据效果来处理。

2.分析受力要仔细,定量计算七种力;重力有无看提示,根据状态定弹力;先有弹力后摩擦,相对运动是依据;万有引力在万物,电场力存在定无疑;洛仑兹力安培力,二者实质是统一;相互垂直力,平行无力要切记。

3.同一直线定方向,计算结果只是“量”,某量方向若未定,计算结果给指明;两力合力小和大,两个力成q角夹,平行四边形定法;合力大小随q变,只在最小间,多力合力合另边。

多力问题状态揭,正交分解来解决,三角函数能化解。

4.力学问题方法多,整体隔离和假设;整体只需看外力,求解内力隔离做;状态相同用整体,否则隔离用得多;即使状态不相同,整体牛二也可做;假设某力有或无,根据计算来定夺;极限法抓临界态,程序法按顺序做;正交分解选坐标,轴上矢量尽量多。

篇16:历史高中学业水平考知识点

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古代国内商业的发展

①原始商业:原始社会以物易物。

②商朝:商朝人善于经商,所以后人把善于经商的人称为商人。

③春秋战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的地位提高。

④秦汉到隋唐前: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限制。

⑤隋唐:柜坊(中国最早银行的雏形)和飞钱(汇票)相继问世

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

⑥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益州)

原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宋代城市中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

制也被打破。)

⑦元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⑧明清:地域性商帮的出现(徽商和晋商)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宋朝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四周有围墙,与居民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的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

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至明清,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发展成为的四大商业名镇。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在宋朝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2.城市发展的表现

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的商业中心。

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以致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西汉:开通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表唐朝:对外贸易重要港口——广州;外贸易机构——市舶使

两宋:海上丝绸之路异常繁荣,海外贸易税成为南宋政府的重要财源。

现元朝: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泉州(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打击,对外贸易逐渐萎缩。仅允许“广州十三行”与外国通商

特点:朝贡贸易(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而不是获取的经济效益)

篇17:历史高中学业水平考知识点

一、背景

1、政治保障: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2、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

3、资本条件:大机器生产以及对殖民地的商品输出和掠夺,积累了大量的资金。

4、科技条件:自然科学突破性的进展。

5、市场条件:世界市场的出现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二、主要成就

(一)最突出的成就:电力的广泛应用

1、发明: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电机

2、影响:(1)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2)产生新兴工业——电力工业。(3)有利净化工业环境。

(二)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

1、发明:(1)70、80年代出现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2)90年代柴油机创制成功。(3)德国卡尔?本茨内燃机驱动的汽车(4)飞机。

2、影响:(1)缩短原料、商品运转周期。(2)推动石油开采业的发展。(3)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化工业的产生。

(三)新通讯手段的发明

1、发明:(1)19世纪70年代美国贝尔电话;(2)90年代意大利马可尼无线电报

2、影响:都为迅速传递信息提供方便.世界各地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

(四)化学工业的建立

1、发明、发现:(1)从煤炭中提取氨、苯、染料。(2)1867年诺贝尔炸药;(3)80年代改良制造无烟火药的技术.

2、影响:大大促进军事工业的发展,塑料、人造纤维等开始投入生产和实际应用.

三、特点:1)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坚实的科学基础.

(2)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几个先进的国家几乎同时进行。新的技术和发明超出一国的范围,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

(3)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多数国家形成了两次工业革命在时间上的交叉

四、影响

一、对发生工业革命的资本主义国家

(一)生产力极大发展

(二)垄断组织的形成

[1、时间:19世纪晚期

2、原因:1、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的发展;2、自由竞争推动。

3、形成: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

4、形式:卡特尔、辛迪加(主要在流通领域)、托拉斯(突出生产领域)

5、认识(1)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的发展。(2)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三)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者。

(四)形成垄断国家集团,要求从经济上瓜分世界,加强对外侵略扩张。

(五)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二、对国际格局

(一)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确立

(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完全形成

(三)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性加剧

三、对社会主义运动

(一)合法斗争为主

(二)列宁主义诞生

【历史水平考高中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1.高中水平考地理知识点

2.高中化学水平考知识点总结

3.政治水平考知识点

4.地理水平考知识点总结精选

5.高二数学水平考知识点总结

6.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7.化学高二水平考知识点精选

8.高中生物水平考重点知识点梳理

9.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10.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下载word文档
《历史水平考高中知识点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