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秋分节气养生小常识
“运气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关于秋分节气养生小常识,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关于秋分节气养生小常识,希望大家喜欢!
篇1:秋分节气养生保健小常识
秋分节气养生小常识
防秋燥
在饮食上特别要注意预防秋燥。多吃一些清润、温润为主的食物,比如:芝麻、核桃、糯米等。秋天上市的果蔬品种花色多样,其中藕、荸荠、甘蔗、秋梨、柑橘、山楂、苹果、葡萄、百合、银耳、柿子、芝麻、蜂蜜等,都是此时调养佐餐的胜品。在秋分时节,可适当多吃些辛味、酸味、甘润或具有降肺气功效的果蔬,特别是白萝卜、胡萝卜。秋分养生虽然以多吃辛酸果蔬为主,但也不可吃得太饱太撑,以免造成肠胃积滞。值得提醒的是,秋分后寒凉气氛日渐浓郁,如果本身脾胃不好、经常腹泻的人,水果吃多了还容易诱发或加重疾病。
营养均衡
平衡营养,营养学家指出,只有食物的多样化才能提供给人体全面的营养。如谷类,主要供给热能和维生素B1;豆及豆制品,主要供给植物蛋白质;蔬菜水果,主要供给维生素C,无机盐和食物纤维等。秋季更应注意饮食中食物的多样性,营养的平衡,才能补充夏季因气候炎热、食欲下降而导致的营养不足,特别应多吃耐嚼、富于纤维的食物。
进补适量
秋分时节进补也不可太过。首先,忌无病进补。无病进补,既增加开支,又害自身。比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能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还会引起发胖。此外,血液中胆固醇增多,还易诱发心血管疾病;其次,忌慕名进补。盲目认为价格越高的药物,就越能补益身体,但事实上,过量滥用滋补品反而可能会导致过度兴奋、烦躁激动、血压升高,甚至引起鼻孔流血等。
秋分养生吃什么
1、胡萝卜
胡萝卜的营养很全面。每100克胡萝卜中含有糖类7#6克,蛋白质0#6克,脂肪0#3克,钙30毫克,铁0#6毫克以及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等多种维生素。中医认为,胡萝卜生甘味平,具有下气补中,健脾化滞,养肝明目,解麻疹、痘疹毒等功效。胡萝卜对改善便秘很有帮助,也富含β-胡萝卜素,可中和毒素。新鲜的胡萝卜排毒效果比较好。
2、山药
山药含有蛋白质、糖类、维生素、脂肪、胆碱、淀粉酶等成分,还含有碘、钙、铁、磷等人体不可缺少的无机盐和微量元素。中医认为,山药具有补脾养胃、补肺益肾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脾虚久泻、慢性肠炎、肺虚咳喘、慢性胃炎、糖尿病、遗精、遗尿等症。秋分时节吃山药可暖身养胃,不失为老少皆宜、价廉物美的滋补品。
3、莴笋
莴笋能改善消化系统功能。因其味道清新且略带苦味,可刺激消化酶分泌,增进食欲。莴笋中含有的大量纤维素,能够促进人体的肠壁蠕动,防治便秘。莴笋的其乳状浆液,能增强胃液、消化腺的分泌和胆汁的分泌,能迅速帮助人体排出宿便和毒素以及浊气,起到清肠、减肥、瘦身的作用。
4、红薯
红薯含有丰富的淀粉、维生素、纤维素等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还含有丰富的镁、磷、钙等矿物元素和亚油酸等。这些物质能保持血管弹性,对防治老年习惯性便秘十分有效。另外,红薯是一种理想的减肥食品,因其富含纤维素和果胶而具有阻止糖分转化为脂肪的功能。
秋分时节养生的四大注意事项
一、护体:防秋燥引起的感冒、咳嗽
在风多干燥的秋季,燥邪入侵会使人得病,常称为“秋燥”。如果不注意养生,当温度和湿度发生较大变化时,人体的抵抗力就会下降,“最常见的就是感冒、咳嗽病人增多。”
据清远市人民医院中医科的孟医生解释,秋季感冒的病人,刚开始的时候是鼻咽部黏膜皱缩而感觉干燥,继而由于充血会有痛感,出现鼻咽部发痒不适、干灼疼痛、干咳少痰,气管喉头黏膜发病而咳嗽不止,称为“燥咳”。
“如果燥咳不及时治疗,可能会酿成气管炎和支气管炎,使肺部更受伤。”孟医生提醒,由于燥邪侵犯口鼻等上窍,会常常伴有口鼻咽喉干燥和阵发性较重的干咳等症状。如果仅以咳嗽为主症者,则称为“秋燥咳嗽症”。
秋燥又可分为“温燥”和“凉燥”,它们的结果都会导致阴津耗损,出现皮肤干燥和体液丢失等症状,并伤及人体肺部。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口干、唇裂、鼻塞、咽痛、阵发性干咳,甚至流鼻血或咯出带血的痰等一系列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干燥症”。针对以上的症状,应该接受不同的治疗方案,对症下药。
二、运动:以轻松平缓项目为主
秋令时节,如果坚持适宜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调养肺气,还可提高肺脏器官的功能,有利于增强各组织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体对外界寒冷刺激的抵御能力。
秋季养生以“收”为主。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可以学习传统的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拳打卧牛之地”的功夫,从身体内部改善体质。如果实在没时间,早上凝神深呼吸三分钟,也大有裨益。此外,可选择一些宁心安神的娱乐活动,如书法、绘画等,也可登高望远,以开阔心胸,使内心豁达,从而安定神志。
由于秋季早晚温差大,气候干燥,如果市民想收到良好的健身效果,还必须注意四个方面,运动时防止受凉感冒。秋日早晚温差大,尤其是清晨温度比较低,不要穿着单衣去户外活动,应根据户外的气温变化增减衣服。在锻炼时不宜一下子脱得太多,而是应该等到身体发热后,才可脱下衣服。锻炼后还切忌穿汗湿的衣服在冷风中逗留,以防身体着凉。
其次要预防运动损伤。据悉,由于人的肌肉韧带在气温下降的环境中会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肌肉伸展度明显降低,关节生理活动度减小,神经系统对运动器官的调控能力下降,因而极易造成肌肉、肌腱、韧带及关节的运动损伤。因此,专家指南,在每次运动前一定要注意做好充分准备活动。
另外,防止运动过度。秋天是锻炼的好时机,这时因为人体阴精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阶段,因此运动也要顺应这一原则,也就是运动量不宜过大,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运动时适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
秋天气候干燥,预防秋燥,对于运动者来说,每次锻炼后应多吃些滋阴、润肺、补液生津的食物,如梨、芝麻、蜂蜜、银耳等。若出汗较多,还可适量补充些盐水,补充时以“少量、多次缓饮”为准则。
三、进补:重药物轻食物不可取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现在已经进入秋季进补的季节,但秋季进补也不可乱补,与白露的养生进补相同的是,这个时候的养生保健应注意五方面的内容。
首先,无病就不需要进补。如果无病随意进补,既增加开支,又伤身体。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能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还会引起发胖。此外,血液中胆固醇增多,还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其次,不要慕名进补,养生专家称,一些市民盲目认为价格越高的药物,就越能补益身体。其实,过量滥用滋补品反而可能会导致过度兴奋、烦躁激动、血压升高,甚至引起鼻孔流血等。
此外,如果要进补,应该分清虚实。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的病人不宜用补药。而虚病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只有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将适得其反。
专家强调,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会有害,指南进补还需适量。“重药物、轻食物”并不科学,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秋季到了,有关养生进补的事宜也该根据季节改变,尤其是注重身体健康的人群,更应根据季节改变及时作出调适。
四、饮食:多吃“辛酸”果蔬
需要提醒的是,秋分的“燥”不同于白露的“燥”。秋分的“燥”是凉燥,而白露的“燥”是“温燥”,因此,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多吃一些清润、温润为主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等。秋天上市的果蔬品种花色多样,其中藕、荸荠、甘蔗、秋梨、柑橘、山楂、苹果、葡萄、百合、银耳、柿子、芝麻、蜂蜜等,都是此时调养佐餐的圣品。
在秋分时节,可适当多吃些辛酸味、甘润或具有降肺气功效的果蔬,特别是白萝卜、胡萝卜。秋分养生虽然以多吃“辛酸”果蔬为主,但也不可吃得太饱,以免造成肠胃积滞。需要注意的是,秋分后寒凉气氛日渐浓郁,如果脾胃不好、经常腹泻的人,水果吃多了还容易诱发或加重病情。
篇2:关于秋分节气养生小常识
▼秋分节气养生小常识
防秋燥
秋分过后,暑热余气渐消,天气会越来越干燥,人们经常会感觉皮肤干涩、鼻子干燥、嘴唇干裂、咽干等情形。所以这一时节的养生,重在益肺润燥。平时一定要多饮水、多喝汤、粥等,去除秋燥之气。小花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喝水以“一次少量、多次缓饮”为宜。
喝水以“一次少量、多次缓饮”为宜。
注意保暖
秋分时节,昼夜温差大,早晚气温低,中午时候的气温有时候则堪比夏天。而且还有“一场秋雨一场寒”之说,每下雨后气温就会明显下降。这样的天气情况,为了身体健康,就要及时增减衣物,早晚穿的多一些,以免着凉感冒;中午穿的少一些,以免上火。
比较合理的衣着是:上衣是短袖+外套,下身长裤或长裙。
饮食要均衡,不能盲目进补
秋分是昼夜平分的节气,也就是平分了阴阳。养生时也要注意阴阳平衡,表现在饮食上,就是营养均衡,不可过量。不少朋友经过了苦夏后,总觉得自己夏天摄入营养不足,需要好好补一补了。而这时节天气不冷不热,瓜果蔬菜纷纷上市,更是让人胃口大开,一吃就不可收拾,体重增加在所难免。
饮食均衡,不盲目进补
秋季运动要适量,运动不可过量
秋季适合运动,这一时节的运动也要顺应秋季规律,运动不可过量,运动项目也不宜太过激烈,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运动时适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是这个时节的首选,这样既可调养肺气,还可提高肺脏器官的功能,有利于增强各组织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体对外界寒冷刺激的抵御能力。
比如做家务、散步等适宜秋季运动。登高能使肺通气量和肺活量增加。
注重心情愉悦,扫除抑郁
精神调养在秋分非常重要,因为秋天有万木凋谢之感,人们容易产生“悲秋”,因此要培养乐观情绪,保持神志安宁,以适应秋天平容之气。
返回目录<<<
▼秋分食补原则
秋分食补原则一、甘淡滋润
《遵生八笺》指出:“秋气燥,易食麻以润其燥。”就是说秋分节气干燥,应当多进食些如蜂蜜、芝麻、杏仁等性滋润味甘淡的食品,既补脾胃又能养肺润肠,可防止秋燥带来肺及肠胃津液不足常见的干咳、咽干口燥、肠燥便秘等身体的不适症候或肌肤失去光泽、毛发枯槁的征象。
因此,秋分节气饮食应当以甘淡滋润为宜。可多吃些具有润肺润燥的新鲜瓜果蔬菜,水果如梨、柿、柑橘、香蕉等;果蔬则可多食胡萝卜、冬瓜、银耳等以及豆类及豆制品,还有食用菌类、海带、紫菜等,经科学加工,做出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也可制成佐餐或饮料食用,如蜜煎银耳、各种新鲜果蔬汁液等。或加工制作成羹粉汤粥,如香菇豆腐汤、扁豆粥、藕粉羹等,既有营养,又能润燥。且瓜果蔬菜中含有的丰富水分、维生素、纤维等,对预防秋分节气期间最易出现的口鼻目干、皮肤粗糙、大便秘结等现象大有裨益。
秋分食补原则二、平衡营养
营养学家指出,只有食物的多样化才能提供给人体全面的营养。如谷类,主要供给热能和维生素B1;豆及豆制品,主要供给植物蛋白质;蔬菜水果,主要供给维生素C,无机盐和食物纤维等。秋季更应注意饮食中食物的多样性,营养的平衡,才能补充夏季因气候炎热、食欲下降而导致的营养不足,特别应多吃耐嚼、富于纤维的食物。
秋季的饮食养生原则应在平衡饮食五味的基础上,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适当增加甘、淡、酸、滋润的食物的进食,但不可太过。进食时,应细嚼慢咽,既利于食物的充分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完全吸收,又能通过纤维食物保持肠道的水分的作用和咀嚼,以生津润燥,达到防治秋季咽喉干燥、肠燥便秘等不良反应的目的。
秋分食补原则三、少辛增酸
所谓少辛,是指要少吃一些辛味的食物,这是因为肺属金,通气于秋,肺气盛于秋。少吃辛味,是要防肺气太盛。中医认为,金克木,即肺气太盛可损伤肝的功能,故在秋天要“增酸”,以增加肝脏的功能,抵御过剩肺气之侵入。
根据中医营养学这一原则,在秋季这6节气期间一定要少吃一些辛味的葱、姜、韭、蒜、椒等辛味之品,而要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和蔬菜。此外还要谨记“秋瓜坏肚”。在夏季,西瓜是消暑佳品,但是立秋之后,不论是西瓜还是香瓜、菜瓜都不能多吃,否则会损伤脾胃的阳气。
秋分食补原则四、应忌苦燥
中医学认为,苦性燥,苦燥之品易伤津耗气。《素问—五脏生成篇》中言:“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秋季燥邪当令,肺为娇脏,与秋季燥气相通,容易感受秋燥之邪。许多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往往从秋季开始复发或逐渐加重。所以,《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中以五脏之病,五味和四时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提出“肺病禁苦……秋不食肺”的观点。因此,秋令饮食养生应忌苦燥。
秋分食补原则五、早上喝粥
中医养生学家提倡在秋分节气每天早晨吃粥,尤其是初秋时节,不少地方仍然是湿热交蒸,以致脾胃内需,抵抗力下降,这时若能吃些温食,特别是喝些药粥对身体很有好处,其原因是作为药膳重要成分的粳米或糯米,均有极好的健脾胃、补中气的功能,前人对此颇多赞誉。在秋季6节气,目前较为推崇的粥有甘蔗粥、玉竹粥、沙参粥、黄精粥等。
返回目录<<<
▼秋分吃什么食物
蜂蜜
我国古代医学家很早以前就替我们想了一个对付秋燥的最佳饮食良方:“朝朝盐水,晚晚蜜汤”,即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则喝点蜜水,这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咳嗽、便秘等症。
鸭肉
鸭子富含营养,不仅享有“京师美馔,莫妙于鸭”、“无鸭不成席”之美誉,同时也为祖国医学所称道:“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补血行水,养胃生津……”。尤其当年新鸭养到秋季,肉质壮嫩肥美,营养丰富,能及时补充人体必需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同时鸭肉性寒凉,特别适合体热上火者食用,所以秋季食疗首选鸭。
梨
梨是秋季最好的润肺食物之一,每天吃一两个梨可有效缓解秋燥。梨子自古被尊为“百果之宗”,有润肺、止咳、消痰、降火等功用。秋燥袭人时,出现口渴、便秘、干咳等症状,或因内热导致烦渴、咳喘及痰黄等症状,可多食梨。梨子是解秋燥的圣品,但考虑到梨子性质偏寒,所以体质虚寒、寒咳者不宜生吃梨,必须隔水蒸过、煮汤,或与药材清炖就可。
菜花
菜花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类物质,每200克新鲜菜花可为成年人提供一天所需维生素A的75%以上。其维生素C的含量更为突出,每百克可达80毫克,比常见的大白菜、黄豆芽菜含量要高3-4倍,比柑桔的含量要多出2倍。中医素来有“色白入肺”之说。秋天是呼吸道感染疾患多发季节,洁白的菜花无疑是一种适时的保健蔬菜。
莴笋
莴笋中的钾是钠的27倍,有利于促进排尿,维持水平衡,对高血压和心脏病患者有很大的裨益。莴笋中所含的氟元素,可参与牙釉质和牙本质的形成,参与骨骼的生长。莴笋叶的营养远远高于莴笋茎,因此莴笋叶丢弃不吃,实在是太可惜了。此外,秋季爱患咳嗽的人,多吃莴笋叶还可平咳。
返回目录<<<
▼秋分养生注意事项
一、护体:防秋燥引起的感冒、咳嗽
在风多干燥的秋季,燥邪入侵会使人得病,常称为“秋燥”。如果不注意养生,当温度和湿度发生较大变化时,人体的抵抗力就会下降,“最常见的就是感冒、咳嗽病人增多。”
据清远市人民医院中医科的孟医生解释,秋季感冒的病人,刚开始的时候是鼻咽部黏膜皱缩而感觉干燥,继而由于充血会有痛感,出现鼻咽部发痒不适、干灼疼痛、干咳少痰,气管喉头黏膜发病而咳嗽不止,称为“燥咳”。
“如果燥咳不及时治疗,可能会酿成气管炎和支气管炎,使肺部更受伤。”孟医生提醒,由于燥邪侵犯口鼻等上窍,会常常伴有口鼻咽喉干燥和阵发性较重的干咳等症状。如果仅以咳嗽为主症者,则称为“秋燥咳嗽症”。
秋燥又可分为“温燥”和“凉燥”,它们的结果都会导致阴津耗损,出现皮肤干燥和体液丢失等症状,并伤及人体肺部。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口干、唇裂、鼻塞、咽痛、阵发性干咳,甚至流鼻血或咯出带血的痰等一系列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干燥症”。针对以上的症状,应该接受不同的治疗方案,对症下药。
二、运动:以轻松平缓项目为主
秋令时节,如果坚持适宜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调养肺气,还可提高肺脏器官的功能,有利于增强各组织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体对外界寒冷刺激的抵御能力。
秋季养生以“收”为主。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可以学习传统的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拳打卧牛之地”的功夫,从身体内部改善体质。如果实在没时间,早上凝神深呼吸三分钟,也大有裨益。此外,可选择一些宁心安神的娱乐活动,如书法、绘画等,也可登高望远,以开阔心胸,使内心豁达,从而安定神志。
由于秋季早晚温差大,气候干燥,如果市民想收到良好的健身效果,还必须注意四个方面,运动时防止受凉感冒。秋日早晚温差大,尤其是清晨温度比较低,不要穿着单衣去户外活动,应根据户外的气温变化增减衣服。在锻炼时不宜一下子脱得太多,而是应该等到身体发热后,才可脱下衣服。锻炼后还切忌穿汗湿的衣服在冷风中逗留,以防身体着凉。
其次要预防运动损伤。据悉,由于人的肌肉韧带在气温下降的环境中会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肌肉伸展度明显降低,关节生理活动度减小,神经系统对运动器官的调控能力下降,因而极易造成肌肉、肌腱、韧带及关节的运动损伤。因此,专家指南,在每次运动前一定要注意做好充分准备活动。
另外,防止运动过度。秋天是锻炼的好时机,这时因为人体阴精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阶段,因此运动也要顺应这一原则,也就是运动量不宜过大,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运动时适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
秋天气候干燥,预防秋燥,对于运动者来说,每次锻炼后应多吃些滋阴、润肺、补液生津的食物,如梨、芝麻、蜂蜜、银耳等。若出汗较多,还可适量补充些盐水,补充时以“少量、多次缓饮”为准则。
返回目录<<<
▼秋分五大脾胃保健法
一、起居:早睡早起注意保暖《黄帝内经》记载: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
秋分以后,气候渐凉,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护不当,就会引发胃肠道疾病而出现反酸、腹胀、腹泻、腹痛等症。或使原来的胃病加重。所以患有慢性胃炎的人,此时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适时增添衣服,夜晚睡觉盖好被子。
二、饮食:看体质吃健脾食疗饮食应以温、软、淡、素、鲜为宜,定时定量,少食多餐,不吃过凉、过烫、过硬、过辣、过黏食物,避免暴饮暴食,戒烟限酒。此外,不论是西瓜还是香瓜、菜瓜都不能多吃,否则会损伤脾胃的阳气。中医养生学家还提倡在秋季期间每天早晨吃粥,如明代李挺认为”盖晨起食粥,推陈致新,利膈养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补不小“。在配制这些粥品食疗时,不妨选用一些中药,如枸杞、怀山药、黄芪、党参、茯苓、丁香、豆蔻、桂皮等,可以提高保健强身、预防疾病的功效。以下推荐两款秋季健脾养胃食疗:
体质偏寒者:胡椒猪肚汤原料:新鲜猪肚一个,白胡椒15克制法:将胡椒打碎,放入洗好的猪肚内,用线扎紧猪肚切口,放入砂锅内慢火煮至烂软,汤中放入少许芫荽调味,将猪肚捞起,弃肚内胡椒,食肉饮汤,鲜香可口。
功效:健脾温中,和胃止痛。适应症:脾胃寒症胃病患者。
体质虚热者:双鱼汤原料:鱼膘(又名花胶)100克,鲜鱼腥草100克制法:鱼膘用水先泡半天,切成细丝,旺火烧开,改用小火熬煮约50分钟,再下新鲜鱼腥草,滚十分钟即可。
功效:清胃生肌止痛。适应症:胃热症胃病患者。
三、理疗:秋分灸防病保健秋分过后,天气逐渐转凉,此时艾灸可以扶助阳气,提高机体免疫力,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虚寒性胃肠病、反复呼吸道感染、咳嗽、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性咽炎、过敏性鼻炎、虚寒性腰腿痛、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冻疮等患者艾灸更为有效。
秋分艾灸的总原则是要调理脾胃,滋阴润肺。如果居家秋分灸,一般在秋分节气当天以及前7天、后7天,共15天,每天操作,不要有间隔,这样疗效比较好。
禁忌:热象明显者慎做秋分灸;孕妇的腹部腧穴禁止施灸。
”温热疗法“对于热象明显者来说可谓”热上加热“。咳嗽时痰黄、尿少、大便干涩,多数属于热症;发烧、猛烈咳嗽甚至咳出血来,也属于明显热象,皆不宜做秋分灸。糖尿病者易留疤,应慎施灸。老人的皮肤感觉迟钝易烫伤,应由家人帮忙施灸。家人施灸时可将食指与中指置于穴位两侧,代老人感受热度。
四、精神:保持神志安宁中医有这样的说法:”思为脾志,敏感多疑则过思,过思则伤脾。“伤脾则会出现因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头昏、乏力、心慌等一系列所谓”心衰“的症状。因此,秋分养脾胃,精神调养最主要的是培养乐观情绪,保持神志安宁,避肃杀之气,收敛神气,适应秋天平容之气。
五、锻炼:适度户外有氧运动。罹患胃肠病的人,除了更要注意饮食卫生,静心调养自己的性格之外,可适度进行户外有氧运动,如打太极拳、骑自行车、慢跑、做广播体操等,以提高自己的抗病能力。
返回目录<<<
篇3:秋分养生小常识
秋分养生小常识
秋分饮食养生注意一、月饼
“三高症”少吃肉馅蛋黄馅
在大闸蟹上市的旺季,月饼也随之火爆起来。有些人好吃甜食,甚至还每天把月饼当早饭吃。医学专家提醒,吃月饼时要特别注意。月饼是高糖、高脂食品,早上或中午吃可补充能量,也不易发胖,但在晚上,则应少吃或不吃月饼,特别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更应如此,否则可能增加血栓风险。
月饼大多含有较多脂肪,一旦存放过久,容易发生变质。油脂会氧化酸败,不利于健康。而月饼含油脂、蔗糖较多,过量食用还可能引起胃满、腹胀、消化不良、食欲减退、血糖升高等不适症状。老年人和儿童,更不宜多吃月饼。糖尿病病人也不能多吃所谓“无糖”月饼,这些月饼不少还是淀粉做的,热量仍然可能较高。吃得太多,可能导致血糖升高。高血脂、高胆固醇人群,要少吃肉馅、蛋黄馅月饼。
在保存时,月饼既怕高温又怕潮湿,存放久了馅也会变质。因此,放入冰箱时,最好将月饼连带包装盒一起放入,吃前提前一小时取出。月饼吃得过多,可能会觉得油腻。品尝时,宜多饮绿茶。
秋分饮食养生注意二、品蟹
过量食蟹会致肠胃炎
秋分前后,不仅月饼市场开始旺盛,此季的螃蟹也开始黄肥肉满。不少市民除了从海鲜市场购买,还热衷于网购,一饱口福。结果,因贪图美味,吃出病的人不在少数,比如:急性肠胃炎、急性胰腺炎等,有的甚至还要吊盐水。
消化科医生提醒您,螃蟹首先要蒸熟煮透,吃蟹时最好还要除去蟹的腮、胃、心、肠等脏器。由于螃蟹性寒,虚寒者不宜多食,更不能与柿子、生梨等寒性水果同食。
秋分饮食养生注意三、饮食
1.养生水果梨和甘蔗
秋后是水果收获的季节,对付秋燥,养生水果当属梨子和甘蔗了。中医认为,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热降火、养血生肌、润肺去燥等功能;甘蔗有滋补清热的作用,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劳作辛苦、饥肠辘辘时,吃上两节甘蔗可使精神重新振作起来。当然,适合秋季吃的水果还有苹果,桔子、香蕉、山楂等。
小贴士:由于梨和甘蔗均为性寒冷,所以对那些脾胃虚寒、消化不良及产后血虚的人,不可多食。
2.秋后养生进补禁忌
虽然秋季是养生进补时节,但也需要有针对性,不可盲目乱补。不可逢补必肉,多补少出,打破身体平衡补出一身富贵病;也不可只补贵的不补对的,养生进补不是讲究进补的食品越高档越名贵,而是讲究是否对症下药,进补之前必须要了解自己的身体是偏寒还是偏热,然后再针对自己的身体制定养生进补食疗方。
3.防燥宜多吃“辛酸”果蔬
秋分时节,饮食上要特别注意预防秋燥。秋分的“燥”不同于白露的“燥”。秋分的“燥”是凉燥,白露的“燥”是“温燥”,饮食上要注意多吃一些清润、温润为主的食物,比如:芝麻、核桃、糯米等。秋天上市的果蔬品种花色多样,像藕、荸荠、甘蔗、秋梨、柑橘、山楂、苹果、葡萄、百合、银耳、柿子等,都是调养佳品。
秋分时节,还可适当多吃一些辛味、酸味、甘润或具有降肺气功效的果蔬,特别是白萝卜、胡萝卜。值得提醒的是,秋分后寒凉气氛日渐浓郁,如果本身脾胃不好、经常腹泻,水果吃多了也可能诱发或加重疾病。
预防秋燥方面,对运动者来说,每次锻炼后应多吃一些滋阴、润肺、补液、生津的食物,比如:生梨、芝麻、银耳等。若出汗较多,还可适量补充一些盐水,补充时以“少量、多次缓饮”为准则。秋分药膳还要善用百合,像百合莲子羹、银耳百合羹等,都是不错的选择。除饮食外,还要记得给皮肤做些保养,以防皮肤干裂。
4.朝朝盐水,晚晚蜜汤
秋天气候较为干燥就是所谓的秋燥,因此空气中缺少水分,同样人体也缺少水分,故需要补充水分,但喝白开水并不能抵御秋燥带来缺水效应。古人对付秋燥早有良方即“朝朝盐水,晚晚蜜汤。”也就是白天喝点盐开水,晚上喝点蜂蜜水,这样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良方。
小贴士:这样的良方贵在坚持,早饮盐,晚喝蜜,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
5.秋后萝卜赛人参
萝卜具有吸气、消食、止咳、化痰、生津、除燥、散淤、解毒、利尿功效,不仅营养丰富,而且有较高的食疗价值。因此民间有“秋后萝卜赛人参”的说法。
6.秋来食鸭养生
鸭为水禽,性寒凉,营养学家认为,当年的新鸭养到秋季后,肉质鲜美且营养丰富,可补充人体必需的蛋白质、维生素,以及钙、磷、铁等微量元素适合秋季进补养生。
7.美味百合意气安神
百合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百合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及钙、磷、铁等微量元素,是老幼皆宜的营养佳品。当然百合的药用价值也很高,《本草纲目》中也有百合可润肺止咳、宁心安神、补中益气的记载。
秋分饮食养生注意四、衣着
冷水洗脸适当秋冻防感冒
秋季早晚温差大,应根据天气变化和每个人的体质情况,及时增减衣物,预防风寒。但也不必过早“多穿衣”,应注意耐寒锻炼,也就是常说的“秋冻”。
秋季养生,应以“收”为主。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还可适当进行一些耐寒锻炼和有氧运动,比如:登山、步行、打太极拳、骑自行车、跳舞等。适当的冷水锻炼对预防伤风感冒、流鼻涕、支气管炎也有一定效果。因此,平时可用冷水洗脸、洗脚、浴鼻,身体健壮的人还可洗冷水浴等。
秋季早晚温差大,尤其是清晨温度较低,如果想收到良好的健身效果,不要穿着单衣去户外活动,应根据户外气温变化,增减衣物。锻炼时,不宜一下子脱得太多,应等到身体发热后,才可脱下。锻炼后,还切忌穿着汗湿的衣服在冷风中逗留,以防身体着凉。
秋分养生小常识
篇4:秋分养生小常识
秋分养生
秋分节气养生要本着平衡、调和阴阳的原则,重视保养内守之阴气,凡起居、饮食、精神、运动等方面的应顺应“收敛”,以平为主。
1、起居:秋分早晚温差明显,体质虚弱、患有胃肠病或慢性肺部疾病的人要注意早晚添加衣物,不能盲目追求“秋冻”,要结合实际气温及自身身体条件,尤其要注意头部、腹部的保暖。
2、运动:秋分过后是开展运动锻炼的好时机。散步、慢跑、打球、游泳,或打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养生气功均可。但应注意秋季的运动不适合大强度、大汗淋漓的运动方式。
3、饮食:秋分时节昼夜等长,饮食养生要本着阴阳调和的原则,做到“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也要适当选用清润、温润的食物以防秋燥症。清润的食物可选雪梨、蜂蜜、甘蔗、百合、银耳等,温润的食物可选芝麻、核桃、杏仁、板栗等。
4、情绪:秋分节气的情志调节主要是保养神志、收敛神气,减少悲秋情绪。也可在秋高气爽之时,与亲朋好友一道登山畅游,饱览美景。
秋分有竖蛋的习俗,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在秋分这一天试着“竖蛋”,看自己能竖起来几个,哪怕失败也无妨。
秋分养生秘笈
“斗指己为秋分,南北两半球昼夜均分,又适当秋之半,故名也。”按旧历说,秋分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时间的长短再次相等,可以说秋分是一个相当特殊的日子。从这一天起,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
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的降水,气温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们常所说的那样,到了“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时候,但秋分之后的日降水量不会很大。
因为秋分节气已经真正进入到秋季,作为昼夜时间相等的节气,人们在养生中也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的原则,按照《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阴阳所在不可出现偏颇。
精神调养最主要的是培养乐观情绪,保持神志安宁,避肃杀之气,收敛神气,适应秋天平容之气。体质调养可选择我国古代民间九九重阳(阴历重阳节)登高观景之习俗,登高远眺,可使人心旷神怡,所有的忧郁、惆怅等不良情绪顿然消散,这是养生中的养收之一法,也是调节精神的一方良剂。
在饮食调养上,中医也是从阴阳平衡方面作为出发点,将饮食分为宜与忌。有利于阴平阳秘则为宜,反之为忌。不同的人有其不同的宜忌,如对于那些阴气不足,而阳气有余的老年人,则应忌食大热峻补之品;对发育中的儿童,如无特殊原因也不宜过分进补;对痰湿质人应忌食油腻;木火质人应忌食辛辣;对患有皮肤病、哮喘的人应忌食虾、蟹等海产品;对胃寒的人应忌食生冷食物等。不论是哪种人,其实质都应防止实者更实、虚者更虚而导致阴阳失调。饮食调养方面要体现“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原则。
做到《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的:“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在食物搭配和饮食调剂方面,中医也是注重调和阴阳的。在食与药的一体营养观中,强调同属天然产物的中药和食物,某些性质,特别是补益或调养人体的阴阳气血之功能本来就是相通的,有着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本草、方剂典籍中不难发现食药同用的例证,古代医者把乌鸡、羊肉、驴皮、葱、姜、枣等视为阴阳气血之用,或调补胃气之用;而在大量的食谱和菜肴中,又不难发现有很多药材配伍其中如,枸杞、淮山、黄芪、茯苓、丁香、豆蔻、桂皮之类。当药食调配得当时,可提高食品保健强身和防止疾病的功效。
数千年来的饮食文化历史表明,中华民族的饮食习惯是在素食的基础上,力求荤素搭配,全面膳食。所谓全面膳食就是要求长期或经常在饮食内容上尽量做到多样化,讲究荤素食、主副食、正餐和零食,饮和食之间的合理搭配。主张食而不偏,量不可过。对于一味追求山珍海味、鸡鸭鱼肉、美酒名茶、大吃大喝及过分孤苦清素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李时珍曾讲:“饮食者,人之命脉也”,这是告诉我们要想延年益寿,就应该了解食物的性能和饮食的作用。
秋分养生小常识
篇5:谷雨节气养生小常识
谷雨养生小常识
1、晨起喝杯水
暮春气候复杂,不过绝大多数地区都多大风天气,此时人体就容易流失水分,抵抗力就会随之下降,容易诱发、加重感冒与很多慢性病。这个时候,“补”水就显得特别重要。一夜春眠之后,人体内水分消耗较多,晨起喝水不仅可补充因身体代谢失去的水分、洗涤已排空的肠胃,还可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喝水量以250毫升为宜。
2、少吃燥热物
春季应选择吃些低脂肪、高维生素、高矿物质的食物,比如新鲜蔬菜,包括荠菜、菠菜、马兰头、香椿头、蒲公英等,这些可起到清热解毒、凉血明目,通利二便、醒脾开胃的作用。春夏要少食酸性食物和辛辣刺激的食物,否则会使肝火更旺,伤及脾胃。暮春时节,在适当进食优质蛋白类食物及蔬果之外,可饮用绿豆汤、赤豆汤、酸梅汤以及绿茶,防止体内积热。不宜进食羊肉、狗肉、麻辣火锅以及辣椒、花椒、胡椒等大辛大热之品,以防邪热化火等疾病。
3、多饮茶
春雨增多,气温攀升,茶叶枝丰叶满肉厚,春茶品质好。“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从古至今就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茶的保健功效,以及茶文化在中国深入人心。茶叶中的茶多酚、维生素以及氨基酸对人体都有好处,按制作程序,分为绿茶、红茶、白茶、普洱茶、清茶等等。绿茶属于不发酵茶叶,如龙井、碧螺春等,绿茶据报道有较好的预防肿瘤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功效;红茶属于全发酵的茶叶,如锡兰红茶、祁门红茶等,红茶由于经过发酵,比绿茶对胃的刺激性降低,比较适合平时胃肠功能偏寒、消化不良的人群;谷雨过后根据不同体质、不同喜好,饮饮茶,踏踏青,对身心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4、防过敏
谷雨过后,雨水增多,春风乱絮,草长莺飞,百花齐放,外感风邪,内有湿邪,容易诱发过敏性疾病,素有过敏体质者更应该注意避风避湿防过敏。中医学治疗过敏性疾病大多采用祛风除湿止痒,可见风和湿里应外合是中医认为过敏的主要机理。出门注意戴口罩,少接触花粉,雨天风天少户外活动。
5、防感冒
谷雨过后,气温逐日上升,北方多风,风劲则寒,风弱则暖,故温差大;南方多雨,雨水潮冷,故气温时高时低,忽冷忽热,体弱者添减衣服不及时,就容易感冒。故平素应注意避风防寒保暖。
谷雨是什么意思
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谷雨时节,南方地区“杨花落尽子规啼”,柳絮飞落,杜鹃夜啼,牡丹吐蕊,樱桃红熟,自然景物告示人们:时至暮春了。这时,南方的气温升高较快,一般4月下旬平均气温,除了华南
北部和西部部分地区外,已达20℃至22℃,比中旬增高2℃以上。华南东部常会有一、二天出现30以上的高温,使人开始有炎热之感。低海拔河谷地带也已进入夏季。
谷雨感言
1、谷雨送你三颗谷,一“鼓”作气快乐不断,心情好;二“股”喜气身边徘徊,运气好;三“雇”健康不离不弃,身体好。三颗谷送过来,祝你谷雨节气万般好!
2、好雨知时节,祝福乃发生。空山新雨后,祝福暖心头。夜来风雨声,祝福知多少。沾衣欲湿杏花雨,问候不断祝福真。夜阑卧听风吹雨,温馨祝福入梦来。谷雨时节雨绵绵,祝你快乐到永远!
3、谷雨时节雨霏霏,糊口枯燥显乏味。革命工作有些累,自己身体最宝贵。作为朋友送关怀:白天多吃生果,晚上早点睡!
4、洒下幸福的谷雨,愿你人生美好如意;洒下吉祥的谷雨,愿你生活事事顺意;洒下安康的谷雨,愿你身体康健美意;洒下欢乐的谷雨,愿你脸上挂满笑意;洒下祝福的谷雨,祝你谷雨节万安爽意,日子甜蜜温馨惬意!
5、卧听雨声,雨滴滴,福浓浓;心触雨帘,雨蒙蒙,喜重重;细赏雨天,雨淅淅,乐荣荣;笑看雨晴,雨咚咚,笑盈盈。谷雨时节,愿万物润你心,喜雨常伴,心想事成,谷雨快乐!
6、谷雨谷雨,吉祥春雨:早晨细雨福气淋,上午小雨财神到,下雨中雨快乐随,傍晚大雨降幸福,晚上大家齐报到,送你健康和平安。谷雨快乐!
7、在今天谷雨的好时节里,祝你每天拥有:蓬勃的激情,执着的热情,雄壮的豪情,甜蜜的爱情,洒脱的表情,开朗的神情,快乐的心情!
8、不在乎“雨多雨少”,不在乎“雨大雨小”,只在乎“情真情纯”,只在乎“福到福至”,谷雨节,浪漫开怀,让滴滴雨丝带去我许久的问候,祝你幸福一生!
9、我的心情,仿佛数之不尽的谷粒:你的人生,收获就像满满的谷仓;这个时节,扔掉旧日过期的谷壳。谷雨时节已经来到,让我的信息带给你好运!
10、谷雨时节百花香,一条信息送四方:东方送你钱树子,南方送你永安康,西方送你好生意,北方送你钱满箱!
11、谷雨谷雨,吉祥春雨:早晨细雨福气淋,上午小雨财神到,下雨中雨快乐随,傍晚大雨降幸福,晚上大家齐报到,送你健康和平安。谷雨快乐!
12、谷雨,谷雨,有谷就要雨;谷雨,谷雨,金谷来及雨;谷雨,谷雨,好谷来好雨;谷雨,谷雨,有情便有意;祝你谷雨幸福甜蜜,快乐如意!
13、谷雨养生有门道,搭配有招白萝卜,萝卜雪梨榨汁喝,润肺清热是良方,萝卜羊肉一起炖,营养互补解油腻,萝卜鲫鱼煲靓汤,健脾利湿有一套。愿快乐安康!
14、谷雨护眼有妙招,分享给你请记好,眼睛干涩吃荠菜,炒煮作馅明目妙,眼睛疲劳吃甘薯,研成粉末牛奶泡,多吃菠菜眼睛亮,凉拌味美功效高。愿快乐安康!
15、谷雨时节到,万物有气愤。祝你糊口超小康;身体健如钢;甜美入对成双;吃嘛嘛嘛都香!每天幸福,时时都健康!
篇6:雨水节气养生小常识
安养心神
雨水节气天气变化不定,时晴时雨,时寒时温,很容易引起人的情绪波动。特别是正气不足之人,比如肿瘤、高血压、高血糖、心脏病、哮喘、关节炎等患者容易出现抑郁、烦躁、忧思、情绪低落等不适。因此说,雨水节气调理情志至关重要。要尽量调整心态,使心情恬淡、开朗豁达、与人为善。遇到不顺心的事也不要乱发脾气,或钻牛角尖。平时多做深呼吸,放松心情,多与朋友或家人交流,力争及时从不良情绪中摆脱出来。
养阳防寒
雨水时节,气温从冬寒向春暖过渡,天气以多风多湿为主。且此时冬寒尚未完全退尽,寒邪时作,若不注意保暖,容易外感寒邪而生病。
养脾化湿
雨水节气,湿气渐重。从中医来分析,湿性粘滞,易伤脾胃。且脾胃主土,应于六淫的湿。按“同气相求”的道理,生活在湿气重的环境里,人的脾胃容易变弱。雨水节气之后,随着降雨有所增多,寒湿之邪最易困着脾胃。同时湿邪留恋,难以去除,故雨水前后应当着重养护脾胃。
<<<返回目录
雨水时节会开的花是什么
玉兰花
玉兰花,木兰科落叶乔木,别名白玉兰、望春、玉兰花。原产于中国中部各省,现北京及黄河流域以南均有栽培。木兰科玉兰亚属,落叶乔木。花白色到淡紫红色,大型、芳香,花冠杯状,花先开放,叶子后长,花期10天左右。
水仙花
水仙又名中国水仙,是多花水仙的一个变种。是石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桃花
桃花,蔷薇科、桃属植物。落叶小乔木;叶为窄椭圆形至披针形,长15厘米,宽4厘米,先端成长而细的尖端,边缘有细齿,暗绿色有光泽,叶基具有蜜腺;树皮暗灰色,随年龄增长出现裂缝;花单生,从淡至深粉红或红色
迎春花
迎春花学名,别名迎春、黄素馨、金腰带,落叶灌木丛生。株高30—100厘米。小枝细长直立或拱形下垂,呈纷披状。
山茶花
茶花,又名山茶花,是山茶科、山茶属多种植物和园艺品种的通称。花瓣为碗形,分单瓣或重瓣,单瓣茶花多为原始花种,重瓣茶花的花瓣可多达60片。
兰花
兰花附生或地生草本,叶数枚至多枚,通常生于假鳞茎基部或下部节上,二列,带状或罕有倒披针形至狭椭圆形,基部一般有宽阔的鞘并围抱假鳞茎,有关节。
<<<返回目录
雨水节气的气象变化
雨水节气意味着进入气象意义的春天。“雨水”过后,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回升到0℃以上,黄淮平原日平均气温已达3℃左右,江南平均气温在5℃上下,华南气温在10℃以上,而华北地区平均气温仍在0℃以下。雨水前后,油菜、冬麦普遍返青生长,对水分的要求较高。“春雨贵如油”,这时适宜的降水对作物的生长特别重要。而华北、西北以及黄淮地区这时降水量一般较少,常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若早春少雨,雨水前后及时春灌,可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
淮河以南地区,则以加强中耕锄地为主,同时搞好田间清沟沥水,以防春雨过多,导致湿害烂根。俗话说:“麦浇芽,菜浇花”,对起苔的油菜要及时追施苔花肥,以争荚多粒重。华南双季早稻育秧已经开始,应注意抓住“冷尾暖头”,抢晴播种,力争一播全苗。
<<<返回目录
篇7:白露节气养生小常识
白露养生小常识
衣——早晚及时添加衣服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中医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的说法,也就是说白露节气一过,穿衣服就不能再赤膊露体了。
食——注意营养养肺润燥
白露是整个一年中昼夜温差最大的一个节气。白露以后,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地面的水汽结露就开始增多了。白露时节的饮食应当以健脾润燥为主,宜吃性平味甘或甘温之物,宜吃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平补食品。
住——夜晚睡卧不可贪凉
白露是一个表征天气转凉的节气,虽然白天的气温仍可达三十多度,但夜晚仍会较凉,日夜气温差较大,若下雨则气温下降更为明显,因此,要注意早晚添加衣被,不能袒胸露背,睡卧不可贪凉,所谓“白露勿露身,早晚要叮咛”正是说明这个道理。
行——外出锻炼要动静结合
秋天气候宜人,是一年中难得锻炼身体的好季节。而白露节气的养生重点是加强身体锻炼。虽然秋天比较适合户外运动,但白露季节选择运动项目应因人而异,量力而行并持之以恒。
白露节气习俗
1、禹王治水
江苏太湖民间有在白露时节祭祀禹王的习俗。相传禹王是治水英雄大禹,与尧舜并称古圣王。民间称他为“水路菩萨”或“河神”。每年的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时节,这里会举行祭禹工的香会,其中又以清明、白露两祭的规模为最大,每次历时一周。届时,人们就会赶庙会、打锣鼓、跳舞蹈。而在山西沿黄河一带,人们在祭禹王的同时,也要祭土地神、花神、蚕花姑娘、门神、宅神、姜太公等,以祭拜诸神来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白露茶
民间有“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的说法。白露时节的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此时正是它生长的最佳时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而是有一种独特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爱。旧时南京人都十分青睐“白露茶”,因而每到此时,有些老茶客就会聚在一起,细品香茗,体验传统之美。
白露时节养生注意4个要点
泡脚养肾
不少女性在秋冬都会出现手脚冰凉的症状,这或许是肾气不足的表现,因此,在进入深秋之前的白露时节,大家应该注意肾气,这时可以坚持晚上泡脚,用温水泡,水要没过脚腕,时间在15到30分钟,泡到身体微微发热最好,不仅可以养肾,还可以让你睡得更好。
动静结合
白露之后是一年中锻炼身体的好季节,选择的项目因人而异,重点在于量力而行并持之以恒。在运动锻炼的同时,还可以做一些呼吸、闭目养神的动作,做到动静结合。
饮食清润
养肺是秋季的养生重点,要想养肺,滋润是关键。白露期间饮食应以清润为主,不宜大鱼大肉进补。大家不妨早晨喝碗粥,能防秋燥,如银耳粥、莲米粥、芝麻粥、红枣粥、红薯粥、玉米粥等。
不要过早穿太多衣物
白露时节,早晚会让人有凉意。坊间一直有“春捂秋冻”的说法,也就是说,秋季也要保持适当的凉爽刺激,如果过早就把厚衣服穿上,毛孔就会因为受热而张开,突然降温带来的寒气就容易透过毛孔伤人。当然,儿童老年人和体弱的人士还是要注意保暖,以防着凉。
篇8:霜降节气养生小常识
1:经络养生
八段锦里的 “调理脾胃须单举”通过手臂的上举、下按,都可以牵拉腹腔及两肋的肝经和胆经,核心在于调理肝胆。肝胆与脾胃同居中位,肝胆“主一身之气”,协调脾胃升降。因而锻炼好肝胆,让肝胆宣开,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表里,贯穿上下”, 从而达到养护脾胃的功效。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两腿屈膝,两手掌做抱球状,捧在腹前;然后,左手抬起来,往上撑,右手往下按。动作稍停片刻,左手自然下落,右手收起来,两手放于腹前。然后右掌向上抬起,上举,顶天,左手往下按。相反方向把这个动作重复一遍。
在中医方面对脾胃的防治可选择的方式很多,我科常根据个人的体质,结合中医辨证论治及红外成像检测的报告,采取个体化的中药膏方干预和调脏腑;针对节气的变化,选用合适的五行藏象文化治疗技术调理气血;因天之序养生机,应气之变和阴阳,更好地防治疾病,促进健康。
2:心静平和 远离悲秋
从藏象说来看,肺与秋气相应,肺气虚者对秋天气候的变化特别敏感。秋风冷雨,花木凋零,万物萧条,常会让人在心中引起悲秋、凄凉之感,易产生抑郁情绪,所以还应注重调摄精神养生。应有乐观开朗,宽容豁达,淡泊宁静的性格。收神敛气,保持内心宁静,以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精神的影响。
3:注意保暖 预防疾病
霜降处于《黄帝内经》五运六气中的四、五之气阶段,五之气客气、主气皆为阳明燥金,意味着金秋“燥”且“肃杀”之力甚。秋“燥”之力,导致呼吸系统疾病频发,常见如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上感等。此时节要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对呼吸道的刺激。霜降后要减少秋冻,老年人尤其要注意腹部、下肢关节的保暖。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如慢跑、散步、登山、太极拳等。儿童肺脏多娇易受邪,易发生咳嗽、呼吸道感染、肠道不适、皮肤干痒斑疹等。成人肝肾精血亏虚,阴津不足体质者更易发生烦燥失眠、头痛、眼干涩、骚痒皮疹等症。
4:饮食养生强脾胃
李东垣《脾胃论》中说:“五行相生木火土金水循环无端,唯脾无正形于四季之末各旺一十八日以生四脏,四季者辰戌丑未是也”。每个节气后18天都是调补脾胃的最佳时期。霜降节气为脾脏功能处于旺盛的时期,但也是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复发的高峰期。此时需要调护脾胃之土,相当于秋季收割后对土壤进行翻作疏松,以便来春农作物更好吸收肥料,如此才能顺应自然天地,符合深秋补脾胃而冬季补肾“启而承之,再承而启之”的规律,调和人体五脏以生肝心肺肾之神机。
脾胃是后天之本,是气血的生化之源。冬季进补能不能达到高效,关键在于脾胃是否“受补”,如果不先把脾胃养好,进补后承受不了,就会发生腹胀、不能消化甚至腹泻等现象。
霜降时食物宜选性味温润的,宜多食富含抗氧化及清除机体自由基和清除胃肠道有害物质的食品,如山药薏米粥、小米、牛肉、扁豆、甘薯、大枣、豆腐、白菜,健脾和胃;苹果、柚 子、葡萄、橘子、风梨,防脂肪积聚,补心益气生津止渴;海带、紫菜、黑豆、黄豆、绿豆、赤豆、栗子,防血管硬化及美容;核桃、榛子、松子、桂圆、花生等坚果食品可及时补给微量元素,有利于骨质健康。
芡实可健脾补肾、止泻。药膳如虾仁炒芡实、冰糖桂花煮芡实、芡实粥。不过,吃芡实时要用慢火炖煮至烂熟,细嚼慢咽,方能起到补养身体的作用。一次不能食用太多,以50克为宜。由于芡实有较强的收涩作用,便秘、尿赤者皆不宜食。
霜降节气是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复发的高峰期。由于寒冷的刺激,人体的植物神经功能发生紊乱,胃肠蠕动的正常规律被扰乱;人体新陈代谢增强,耗热量增多,胃液及各种消化液分泌增多,食欲改善,食量增加,必然会加重胃肠功能负担。对付霜降时节高发的胃痛,温胃散寒是最有效的办法。如果这时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暖胃食物,如南瓜、胡萝卜、甘蓝、红薯、花生等,便可以达到养胃暖胃的目的。
<<<返回目录
霜降运动的注意事项
1.霜降前后的运动量要增加,加强体育锻炼,通过锻炼增加抗病能力。
2.霜降运动首先要注意保暖,有哮喘发作史的人尤其要注意增减衣服,外出时可戴口罩,避免寒冷对呼吸道的刺激。
<<<返回目录
霜降适合室内运动
霜降前后温差很大,并且空气干燥,起尘也很严重,这时候不适合在室外运动,避免环境对皮肤损伤过大,而室内运动完全不受外界因素影响,适当注意一下室内补水,做瑜伽、慢跑、呼啦圈、太极拳等都很好。
<<<返回目录
霜降做什么运动最好
倒行行走术
倒行行走术是秋季强身健体、防病祛疾、延年益寿的最佳健身方式之一。因例行是一种反序运动,能刺激前行时不常活动的肌肉,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肌体平衡能力。又因倒行是人体的一种不自然活动方式,迫使人们在锻炼时精神集中,以训练神经的自律性。对防治秋季常见的焦虑、忧郁等不良情绪等有良好的效果。
<<<返回目录
霜降能室外运动吗
霜降时能室外运动。
霜降前后的室外运动建议以爬山、跑步,骑自行等为主,不建议早上或晚上在室外做运动量比较小的运动,以免受寒感冒。另外。霜降前后做室外运动时一定要做好防护,比如戴口罩、围巾等。
<<<返回目录
篇9:冬至节气养生小常识
“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劳作,养其精也”,冬令时节若能合理安排起居作息,就能保养神气,劳逸适度可养其肾精。尽量做到“行不疾步、耳步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极疲”。
寒气内应肾。肾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是人体的“先天之本”。冬季,人体阳气内敛,人体的生理活动也有所收敛。此时,肾既要为维持冬季热量支出准备足够的能量,又要为来年贮存一定的能量,所以此时养肾至关重要。饮食上就要时刻关注肾的调养,注意热量的补充,要多吃些动物性食品和豆类,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狗肉、羊肉、鹅肉、鸭肉、大豆、核桃、栗子、木耳、芝麻、红薯、萝卜等均是冬季适宜食物。
篇10:霜降节气养生小常识
更多霜降相关内容推荐
霜降养生小常识
一、饮食:补冬不如补霜降
中医认为,霜降应淡补。因此在霜降时节饮食应尽量保持清淡。尤其不要在食物中放太多的盐。盐食用过多,易导致血容量增加,对血管壁的侧压力增加。同时容易让人产生口渴的感觉,需要喝大量的水来缓解,长期大量摄取盐会导致身体浮肿,同时还会增加肾脏的负担。
民间总有谚语,“补冬不如补霜降”,认为比起冬天的进补,霜降时节的秋补会更有效果。不过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药补不如食补”,而且即使是药补,也要根据个人的体质而定,不能乱补。
二、起居:穿衣要保暖,早晨莫贪睡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过渡的开始,昼夜温差变化增大,人们要注意添加衣服,特别要注意脚部和胃部保暖,同时要加强体育锻炼,早睡早起,养成规律,做好御寒准备,预防感冒。
三、运动:注意动与静的合理安排
霜降一般在农历九月,一片秋高气爽的景象,此时肺金主事,运动量可适当加大,可选择登高、踢球等运动。气温越来越低,最好等太阳出来或比较暖和的时候出门锻炼,每次运动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注意动与静的合理安排,不宜过度劳累,更不可经常大汗淋漓,使阳气外泄,伤耗阴津,削弱机体的抵抗力。
四、情志:保持良好的心态
心理专家介绍说,秋天是各种情绪病高发时节。如果调理不当,极易诱发抑郁症等其他心理疾病。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因势利导、宣泄积郁之情、培养乐观豁达之心,是养生保健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五、防病:重在保暖
霜降时节,气温可能突然下降,慢性病患者和那些体质差、抵抗力弱的人很容易病情加重或是感冒发烧。另外,冷空气的刺激会使人体血管发生收缩,血压突然上升,从而诱发各种心脏血管疾病,要想预防以上疾病,关键是要保暖。
霜降要注意预防的疾病
1、高血压
气候变化引起的冷刺激会使交感神经兴奋,毛细血管收缩,引起血压增高,进而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复发。
专家提示:首先,早晚要适度增减衣物,防止受凉;其次,适当增加体力活动,定时休息,防止过度疲劳;再次,有高血压史的人要经常测量血压,及时调整用药量;最后,应注意饮食结构,少吃多餐,吃低盐食物,不抽烟、不喝酒,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
有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最好随身携带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药物,以备发病时及早服药。
2、关节炎
受寒受凉是关节炎的重要诱因之一,特别是风寒湿痹型关节炎患者的疼痛、肿胀症状以及关节僵硬症状都会随着气温下降而加重,个别病情稳定的患者还易因此复发。
专家提示:有关节炎、腰椎、颈椎疾病的患者,天气转冷时一定要注意保暖,骑车族可以通过佩戴护膝、护肘来防止关节受凉;多晒太阳,并适当进行一些功能性锻炼也有助于关节的健康。
3、血管病
气温降低,一些不爱活动的老年人会出现腿疼、肿胀,多数人会以为是受凉了,其实这可能是老年人下肢血管疾病的表现。
尤其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因其症状与关节炎相似,很容易被患者误认为是关节炎发作。不过如果伴有疼痛、发凉或间歇性跛行等症状时,最好去医院骨科和普外科检查一下。
专家提示:这两种血管病都可能导致下肢氧供应不足、疼痛、下肢冰凉、颜色改变、感觉减退、溃疡或坏疽等。检查手段如下肢血管彩超、核磁共振等可以确诊。
4、脑出血
研究显示,气温若降低到零下5℃,每百万人的中风病死率每天将达到4.8人,而在17℃时的死亡数为3.2人。原因是寒冷刺激会使血管猛然收缩,血压升高,使原本脆弱的脑血管破裂而引起脑出血,寒冷易使血黏度增高而致脑栓。
专家提示:平时患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中老年人,在冷天一定要注意保暖,及时增加衣被和保暖设施,睡前宜用热水泡脚。
一旦出现胸闷、头昏、嗜睡及一侧肢体麻木症状时,应引起患者本人高度重视,及时去医院就诊。
5、肛肠病
天气转冷后,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北方人都有喜食辛辣的习惯,不少男性还喜欢喝点白酒暖身。但是如果没有节制,很容易引发内痔出血或肛裂等肛肠疾病。
专家提示:饮食要有节制,减少高蛋白、高脂肪和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尤其不要喝太多的烈性酒;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加强日常规律的体育运动。
一旦出现不适应要及时就诊,千万不要以为出点儿血没关系,只要“扛一扛”就好了,以免因此加重病情,延误治疗。
霜降是什么意思
霜降(Frost's Descent)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每年的10月23日左右,即太阳黄经为210度时为霜降。
“霜降”是中国传统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也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关于霜降说:“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此时,中国黄河流域已出现白霜,千里沃野上,一片银色冰晶熠熠闪光,树叶枯黄,片片凋落。
霜降,也意味着冬天的开始,霜降时节,养生保健尤为重要,民间有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足见这个节气对我们的影响。民间各地的霜降风俗各有千秋
霜降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节气,夜晚地面热量散失非常快,温度可骤然下降到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者近地植物上直接凝结冰针,有的成为六角形的霜花,色白且结构疏松。霜只能在晴天形成,人说“浓霜猛太阳”就是这个道理。
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开始降霜的意思。东北北部、内蒙东部和西北大部平均气温已在0℃以下,土壤冻结,冬作物停止生长,进入越冬期。纬度偏南的南方地区,平均气温多在16℃左右,离初霜日期还有两到三个节气。
在华南南部河谷地带,则要到隆冬时节,才能见霜。当然,即使在纬度相同的地方,由于海拔高度和地形不同,贴地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有差异,初霜期和霜日数也是不一样的。
【关于秋分节气养生小常识】相关文章:
1.秋分节气养生方法
7.秋分养生谚语
8.秋分节气文案
9.秋分节气传统习俗
10.养生小常识短信语录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