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衣随笔散文
“sz207098”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归衣随笔散文,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归衣随笔散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归衣随笔散文
归衣随笔散文
提到一个民族,你能想到些什么?是习俗,是美食,还是传统服饰?如果问你,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是什么,你可能够答出?
我问过很多人这个问题,绝大多数人答旗袍,待我公布答案时,仍满脸疑惑。我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是汉服。旗袍由传统服饰旗装改良而来,从根本来说并非汉族的传统服饰。
给我一刻光阴,与你浅谈汉服。明末清初,满清政权颁布“易服令”,汉服因此走下历史舞台,几近消失。幸甚它没有彻底离开我们。近年汉服重新回到大众视野,却失去了它应得到的尊重,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
汉服,这个属于汉人的记忆,浓缩了汉族人民千年智慧,汲取了外来民族优秀文化又不失本族特色的服饰,已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空等谁记起。
暮有一枝春,叹兮无人赏。我第一次遇见汉服,是在一位古风女歌手的微博上。配图中的她身着红白曲裾,回眸一笑,最是深情。袖角数梅,凌寒独开,一见惊艳,再顾倾心。因此,我开始了解汉服,才知道我们民族的传统服饰,并不是平常电视剧、影楼写真中演员模特所穿的古装那样的。
随着对汉服越来越深入的了解,我对汉服的喜爱程度也越来越深。《秦风·无衣》有言:“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取其“同袍”二字,用来称呼汉服爱好者。我也成为了“同袍”中的一员。我第一次穿上汉服的时候,如是“求古仁人之心”,悟了“心远地自偏”,有一种宁静的感觉,更有一种浓烈的归属感与民族荣誉感。
我对汉服的感情如此开始,由浓转深。
但同时我不禁觉得奇怪,汉服这样美好的事物,怎么会在时光深处落满尘灰,孤独寂寥,无人问起?汉服看过了中华上下五千年时代变迁,陪伴着汉家儿女走过悠长岁月。当初在“易服令”下与它告别是迫不得已,而今“易服令”已失去效力,汉人却不知有衣谓“汉服”,一别忘之,怎怨其胡不归?一个民族,即将失去自己的传统服饰而浑然不知,岂不悲哉?
汉服是汉族数千年历史文化的沉淀,是天人合一的体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透过汉服,我们可以知晓先人们为人处世的品性。直裾正直从良,曲裾委婉端庄,襦裾柔若水,袄裙俏如玉,褙子耿善,短打飒爽……哪一样不是汉族人民由内向外渗透的美德?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身着襦裙的罗敷留在了《陌上桑》中,“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的绿衣姑娘映在了《生查子》里……
又譬如祥云纹的行云流水,仙鹤的祥瑞清高,松竹的`凛风傲骨,哪一种不是寄托着汉家子孙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
曾有人对我说,汉服之所以式微,是因为不适应时代的脚步。我想不是这样的。就算是新时代必需的移风易俗,也不该是这样彻底的移风易俗。汉服只是被暂时遗忘罢了。随着时代的发展,汉服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也经过了改良变得更适合现代人穿着,也衍生了汉元素服饰。它其实一直都在我们身边,在我们心里,从未远离。我们能不能,抽出一刻的时间回头看一下它?
中华有章服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同袍们在一起努力着,想要让华胄提起汉服时不再迷茫,想要唤醒沉睡的记忆,认真而骄傲地告诉世界:这不是韩服,这不是和服,这不是影楼装,这不是奇装异服,这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汉服。
作为同袍中的一员,我能做的并不多,只是怀着热爱穿上汉服,向更多的人普及汉服知识,只希望在未来的一天,你看到有人身着汉服在街上款款而行时,不再投以诧异甚至刻薄的目光。
吾身为汉家女,愿为此尽绵薄之力,待君归来共看这江山风华新。
隔墙折梅,月色如水,院里深树憩雀,谁人裁诗为骨,记得旧人归。岂曰无衣,衣将归兮。汉服,回家吧。归时未晚,春风识路,心魂仍在,翠草又绿。你可知有人候你,秋月冬雪都看遍。
勿悲兮,吾与子同衣。
篇2:故人如衣随笔散文
故人如衣随笔散文
前几天同事去商场买衣服,本来我没打算买,可是转着转着看到一件绿色的裙子特别钟爱,试了一下非常合身,就想再看看吧,有没有更好的。
接着又一件浅红的shirt闯入了眼帘,但样式大众版,没有什么新颖之处,价格也没多少差别,同事在一旁怂恿说这件大方得体,于是干脆两件一块儿买了。
新衣服买回去了,旧的又舍不得丢弃,随手把开线的地方缝补上叠好放在箱子里,想到:还可以再穿一些时候呢。前几年买了一件蓝色的波司登牌羽绒服,不小心放在取暖器上烧了个洞,鸭绒飞了一地,心疼极了,就用花布贴缝在上面,万里晴空一朵云,看上去更是另外一种风致,让人好喜欢,整个人都精神起来!
每次去商场买衣服,看到一件中意的.非常喜欢,很用心地把它买下了,穿了一段时间,洗了几次水就觉得衣服旧了,变形了,不好看了,要么放置箱底,要么就扔弃了,至于那些喜欢而又没买到的,心里耿耿于怀,好长时间心里还在想。而我却不然,当初要买的时候肯定是喜欢总有一些原因,因为穿时间长了又多了一些感情,即使穿旧了也舍不得丢掉,破了也要缝补再穿,即使不穿也舍不得丢掉,到觉得越穿越好看。
衣服时尚没几天就过时了,几天一个版,几个月就要淘汰掉好多变化之快层出不穷。像那些大众版的,线条简单,穿着不失大方优雅,关键还要看怎么搭配。衬衫,T恤,羊绒衫,夹克衫都比较倾向于休闲随意。
唐装也非常好,优雅,典致,落落大方,我更喜欢明清时候的服装。旗袍之下的女性更能凸显美人腰身风韵,而又不落入俗伍,更体现一种民族文化的气息。
俗话说,红男绿女。绿色能带给人一种玉质之感,但是男的千万别穿绿色,除非你特别白,而相对来说红色更显得人阳光年轻,有朝气。
现代社会,人们的消费水平日益高涨,想赶潮流的人们日新月异。
故人如衣,浅浅喜,淡淡忧,总在心底深处放置,挥洒不去的是经年里最纯朴最真实的感情!
篇3:远归随笔散文
远归随笔散文
思乡情更怯,风雪踏归途。
大年初二那场凌空而降的雪絮,没能阻挡住归家的游子。那天,海清哥从广州飞到北京然后与京城的两位姨家姐姐在飞雪中驱车踏上了归家的旅途。
海清哥是三姨的长子。三姨已于几年前去世,姨夫也已80多岁。海清哥少小离家,一别故乡已几十年。姨家舅家,两大家人的热情裹围着,久离家乡久居大都市,他似乎从没有感受过这种浓盛的氛围,尽管陌生的面孔不少,尽管熟悉的面孔都已染上了风霜。
海清哥把准备好的红包分发给各家的孩子们。这或许是他表达情意唯一的最好的方式。其实他真不用这样,有一种回家的渴望和行动,亲人们已然感激不尽了。听妈说,海清哥这一次回乡,花去了二万多,那是他两个月的薪水。
因为婆婆家初三待客,再加上自己判断失误,以为风雪会阻断他们的行程。初三下午打电话给二妹,才知他们已然风雪不误如期而至。
放下电话,我和海便直奔大姨家所在的小村子,见到了阔别已久的海清哥。
海清哥的面容于我是陌生的,但名字是熟悉的,相见时的情意是深厚的。他,着蓝色的棉服和牛仔裤,脚上一双旅游鞋,那份朴实远远超过了我的想象。架着一副近视镜,镜后是温和的目光,有着典型的知识分子的温和敦厚。他是大学教授,后来得知他研究的是比较政治学,于我是极陌生的领域。海清哥已50岁,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
我的到来再一次打开了海清哥的记忆之门。他说起了我家的老屋,那是西厢房,一年四季都是黑洞洞的,那时候我家住南屋,五婶住北屋。他是唐山大地震那年回乡的,其实那时候已有了二妹梅,可海清哥只是记得我,而我对他回乡的记忆竟一无所知。
在大姨家,我们团坐于桌前,听海清哥哥缓缓聊叙着经年往事,我知道这些情愫在他心底已然窖藏很多年。桌上,每个人的碗中盛着玉米粥,盘中摆放着玉米面的菜饼子,那是京城的大姐动手做的,黄橙橙中夹杂着淡淡的绿意,耀着目。玉米面是姨家哥哥下午新加工来的,新粮的香气弥散在屋子里,与这种浓恰的氛围相融,那份美好无法言说。
总以为距离会隔断一切,许多东西会因距离遥远无法触碰。想到了广州三姨去世和黑龙江的`四姨夫去世,我们都只是在电话中得知,知道消息时人都已经过世多时了。没有悲痛涌上心头,只是想到了旧时种种。三姨从广州回来给我带来了那条深紫色长裙和白色T恤,让我成了校园里一道美丽的风景。那个年代,那样的衣服,在一个小镇的校园,实属罕见。还有我刚毕业那年,二姐陪三姨和我游北京,去雍和宫、颐和园,去全聚德吃烤鸭。也想到了我温顺寡言的四姨和一日三餐顿顿不离酒的姨夫,他们千里迢迢回乡,常常是在我家中小住,顿顿酒菜地招待着。
想到了这些被亲情浸泡的往事,心里不免一阵阵温暖潮湿。才觉得亲情是隔不断的,最不禁触碰,就在我们心头,我们只需轻轻一点,它就如同潮水把我们紧紧包围。
初四那天,我们一家在小妹家为他们包饺子送行。包了两样,肉馅的和素馅。因为海清哥吃素食,二妹特地在网上搜罗的素馅食材,用胡罗卜和香菇混合调在一起,吃起来味道真是不错呢。餐桌上没有大鱼大肉,准备了一些新鲜的螃蟹和果蔬,加之以上好的白酒,荤腻的春节多了几分怡人的清爽。一家人其乐融融,幸福和美,尽享久别团聚的欢娱。
海清哥感叹着我们姐妹的好日子,为爸妈幸福的生活而高兴不已。
相聚之后便是别离。告别的时候,海清哥轻轻地拥抱了一下爸爸。突然间,伤感便袭上心头。我在心里默念:希望下一次相聚,下一个拥抱不会太久。
篇4:一页春情慢慢归随笔散文
一页春情慢慢归随笔散文
三月,翻开日历,又是一年惊蛰节气。百度上说,惊蛰,春雷乍响,万物复苏,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自此,一切,都已走在通往春暖花开的路上。
北国的春,是一个姗姗来迟的女子,阳春三月,四野依然覆盖于皑皑的白雪之下,没有沾衣欲湿的杏雨,没有灼灼绽放的十里桃红,但天际游弋的风拂过脸庞时,已褪去了冬日的凛冽,多了丝丝缕缕的柔情。
倚一扇窗,随意翻阅几行小字,有阳光蹑着脚轻轻的走过来,顽皮的拂过发际,在书笺上的小字间跳跃着,落下斑驳的光影。窗前,那盆挨过一个漫长冬天的铜钱草,也不知从何时起褪尽了颓颜,骨骼里充盈着饱涨的激情。
或许,它已早早的知道春天就要来了吧?
有时觉得,与人比起来,草木更有浓烈的爱春惜春之情,当我们在日渐忙碌中忘记了今夕何夕,只是麻木而机械的重复着一个个看似相同的日子,枝头绽放的红蕊绿萼,桃红李白,总是轻易的就能把沉睡的思绪唤醒。
四时之中,春天是最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季节,几枝红雪墙头杏,数点青山屋上屏。杏花十里飘香,春风满眸柔情。更何况,经过一个漫长萧瑟的冬季,有谁不渴望与美好迎面相逢?有谁不希望与春天深情相拥?
冬季的夜晚,闲暇时总喜欢一个人去灯火阑珊的街头走走,感觉着这平凡生活的柴米油盐,寻常日月,揣想着在灯火深处又演绎着多少聚散离合的故事,悲喜交集的心情。
当年深日久,韶光流去,更想,努力珍惜这一个个寻常却无比宝贵的日子,将每一份温暖铭记,每一寸光阴丈量。
春有百花竞放,秋有落叶飘零,夏有荷风清冽,冬有落雪轻盈,岁月极美,而又必然流逝。无法把握的时间,无处告别的岁月,只有,用心珍藏、贮存这一季季花开时的静好,让生命中的每一处角落,都有淡淡的芬芳摇曳,淡淡的温情缱绻。
一季东风催花信,惊蛰过后,春潮涌动,大地回春,千树万树的柳丝又将舒展开鹅黄淡绿,在暖阳下舞动着婀娜的腰肢,将一怀春情缓缓泼洒。粉白的`杏花,娇爽的桃红,洁白的李花,连同生长在寻常阡陌上的不知名的野花,都会争先恐后的聚拢来,在短短的春日里将芳华尽情绽放。
草木素心,花开,不为倾城,不为邀宠,只为用最绚烂的姿态,诠释对生命无比深深的热爱。
走着走着,春就来了,花就开了,浸在花香里的世界,心是无比温润,无比柔软的。抬头,或是低眉,都能与花香撞个满怀,这是多么让人心动的意境啊!
每一朵花,就是一颗美好的灵魂吧!在它们小小的心中,没有忧伤,没有惆怅,只是盈满了对阳光雨露的感恩,回馈。它们,只是尽情的,无所畏惧的生长着,绽放着,哪怕只是短短的一瞬,也要奉献全部的热情。
春暖花开的季节里,只想做一个与花事缠绵的看花人。在阳光下,在月色里,在微风中,在细雨中,采撷一篮篮醉人的花香,将它们窖藏成流年的佳酿,等千帆过尽,鬓发如霜,再轻轻的开启,在一帘月色,一树疏影下,将往事轻轻追忆,慢慢回想。
春,是季节写给岁月最美的情书。坐在三月的时光里,且含笑不语,只等春风嗒嗒的马蹄,穿过山河万里,越过青石小巷,轻轻叩响门环,将一封沾满了花香鸟语的书信从容抵达。
轻轻翻阅这一页页浸染着桃香的清丽小笺,似乎,连灵魂也染上了曼妙的香气,心底对春的思恋,更浓了三分,醉了三分。
春天,是一个盛放美好的季节,坐在浩荡的春风里,沐一身花雨,听几曲柳笛,回忆一段往事,思念一个故人,都是极美的事情。
红尘陌上,几番乱红飞渡,几番风霜扑面。相遇,相识,转身,陌路,虽然,总有聚散离合,总有落红如雨的叹息,但寒冷的日子不会一直都在,阳光总会冲破云层,将温暖的光芒普照大地,将一季春天跃然岁月枝头。
若在光阴中相逢,不必追问,相遇的故事是否会开到荼蘼,不必惧怕,流年会散落所有的回忆。花开时暖,花落成诗,那些一起走过的风风雨雨的日子,流光水湄旁每一步深深浅浅的足迹,都是书写在岁月素笺上远山近水的欢喜。
庆幸着,且感恩着,为这世间所有相遇的美好,所有相伴的深情,如果可以,我愿把素日的浅喜深爱,连同一些温暖的名字,种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里,用情浇灌,用爱珍惜,让光阴里流转的记忆,绽放成一树灼灼的暗香,而后,拥一窗明媚,书一纸琉璃色,寂静欢喜,安然老去。
喧嚣浮躁的行走中,时而温暖,时而薄凉,植一树春红与心间,风起时依风而舞,雨落时沐雨而歌,心底的美好与妖娆,足以抵挡岁月的沧桑。
春风十里,宛如初遇。三月的陌上,我用一颗虔诚的心,等待这一季陌上春情盛妆归来。
守着静美的光阴,碾一缕墨香,将流年中路遇的故事写成一首诗,一阕词,一朵花香,一缕月华,写成一纸永如初见的美丽……
篇5:茶归山林人归自然随笔散文
茶归山林人归自然随笔散文
茶,本该是山林的一部分。在安溪感德山头,一路说笑的访茶队低落下来。苍润的闽南群山在这里消失了,无限扩张的茶园犁去了所有草木,失调的土黄色山体向空气的尽头延伸。来闽南之前,茶界的前辈们告诉我们,安溪这些年走过的起伏之路,都走过。和闽南这段“茶之路”,要把的经验和教训呈现出来,还要在伤痕累累的闽南群山里寻找失落的传统基因。
中秋那天到的台北,台风暴雨,我们就在迪化街的茶行喝茶。木栅铁观音,源自安溪大坪,是保留传统制茶工艺的典范。白瓷杯里的茶汤如加饭酒一般红褐,入口之后心头一沉,浑厚的滋味往下坠,尔后才是透鼻而出的发酵香气。这茶,竟如此之重。铁一般的观音,当头棒喝,我们已离传统如此之远。在安溪大坪、祥华、感德,遇到每一位茶农、制茶师,我们都会问,传统铁观音是怎样的?我们得到的答案,往往有些模糊。用漳州茶厂原总技师张乃英老先生的话:“现在想找一泡传统铁观音,没有地方找。”和感德的大山一样,一味追求香气的安溪铁观音失掉了原有的平衡,就像茶离开了山林,好景不再。
在高冷产区清境农场,我们跟进了大禹岭茶园主黄侦哲的完整制茶流程。上午采摘的茶青, 用冷气车运至制茶场,快速匀摊,由日光转至室内萎凋,每个竹匾的茶青都仔细称过,之后十多个小时的萎凋、发酵过程中,我们时不时把脸埋到茶青里,体验发酵过程中香气和青气的转换过程。半夜我们被叫醒去看最后一次摇青,整个制茶场都是甜美晶莹的龙眼香,这个时候,相当于摄影的决定性瞬间,要杀青定格了。杀青、初焙之后,茶的大体风格就形成了。这时,黄侦哲的太太江爱在祖宗牌位的供杯里一一倒入新泡的茶水,再躬拜。完全忘记拍摄这样的画面了,对传统、自然、家族的敬意,都在这一口金黄的茶汤里。
人和自然的关系,最具启发性的`是阿里山太和村野放茶的故事。野放,就是不施肥,不打药,不锄草,完全不干预。的“八八风灾”,整座山位移200米,年轻茶农简嘉文茶园遭泥石流冲走。几天后他去寻找茶园,发现没人照料的茶树还活得好好的。茶树靠自己,也能取得与外界环境的平衡,这样的茶,会是怎样的风骨?开始尝试自然农法的头三个月,病虫害大爆发,茶树几乎死掉,咬牙坚持下来,虫竟慢慢减少,原先靠农药化肥强行建立循环,现在茶树和土地一起,恢复了周遭的生物链,也有了自我抗病的能力。太和年轻茶人以茶作为介质来思考人跟自然的关系,用冶堂何健老师的话,“是一种生活的方式和生命的态度”。
还有一位莽撞的昆明青年唐望,8年前他离开城市上山种有机茶,全无经验,只有一本《有机茶种植一百问》。他用三千块钱给自己搭了个木屋,住在茶山上开始了新的生活。听他讲种茶故事的时候我们正喝着金黄的土鸡汤,感受着大山的畅快。“刚来几年这里都没有电,忙完了农活我就只能看书了。时间过得真慢,我把所有的书都看完了,天还没有黑。”说到这里,山谷里盘着的乌云竟也散去。喝一口搪瓷缸里的大叶磨锅茶,去爬古茶山。拄着树枝走在山路上,完全想不到眼前这个平和敦厚的唐望,竟经历过种茶生死。经验不足,农活繁重,唐望和拍档李叔接连病倒入院。“人被死亡拉拽过,就不一样了,挺过鬼门关后,我回到茶山,而李叔却永远地走了。”山顶最老的古茶树有四百多岁了,摘下新叶嚼着,花果的香味比山下的新树浓郁很多。到了今天,唐望做出来的白毫银针,已经是许多茶友心中的至爱,平和悠长的滋味,把你带回种茶青年孤独的山谷,“大自然只有与你的孤独相处,良久――一年或多年,由于你的孤独你才能与它相似,开始理解它,与它交织在一起”。
篇6:激情逐退渐归平静随笔散文
激情逐退渐归平静随笔散文
已经到来实践基地这里五天,也意味着三下乡的时间已过了一半。
相比于前几天初到此处的热情高涨,对一切都充满好奇,现在的我已经适应了这里,自己的生活节奏也被潜移默化地调节:每天待到除了新闻组组员之外的其他队员洗漱完毕后,我在缓慢、慵懒地收拾自己,开工;晚上开完会后回到电脑室继续没完成的任务,忙碌、充实却闲适。没有绝对固定的时间表,相比与其他组来说,我的时间相对是自由的;但每天重复不停地写稿、收稿、审稿、投稿工作却又令我感觉恨不得将一分钟掰成两分钟来用。忙碌与自由诡异地结合在一起,是如今我每天的真实写照。
适应这里的生活之后,开始时的`因只能在普通卫生间接水洗澡且要时刻防备断水的情况出现、因认床而彻夜无眠、因每天疲于与各种昆虫“打交道”而心情烦躁郁闷等问题不再成为扰乱我内心的因素。相反,乡村的“与世无争”,对于长期处在高压力环境下的我能得到一个放松自己的机会。不止我一人,有其他队员也认为,这里的生活太舒适,如果可以,希望常驻此地……
今天我只观看了四年级学生的音乐课。小老师们准备了大量的流行曲,教孩子们唱;随后,师生们一起玩有奖竞猜歌曲的游戏。欢声笑语盈室,其乐融融;孩子们的歌声、欢呼声,小老师们的提问声相互交织,成就特别的音乐作品。而作为记录生活的新闻组成员的我,站在窗边,拿着手机,抓拍下他们的精彩或动人瞬间。孩子们的笑声非常有感染力,即使我没有参与他们,也受到他们的感染,脸上始终带着笑容。
如果可以,我希望可以一直这样,平静下去。
【归衣随笔散文】相关文章:
1.炫衣优美散文
2.尘归尘散文
3.春的衣瓣散文
5.随笔散文
6.情归西子的散文
7.卫衣广告词
8.衣的成语
9.衣向东简介
10.诗经《无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