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常见六字词语典故精选

常见六字词语典故精选

2025-01-29 10:01:2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老猫钓鱼”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常见六字词语典故精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常见六字词语典故精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常见六字词语典故精选

篇1:常见六字词语典故

常见六字词语典故

【成语故事】汉高祖刘邦的得力谋士张良,精通兵法,很有谋略,能言善辩。他出谋划策、运筹帷幄,帮助刘邦建立西汉政权。刘邦称帝之后,想封张良为“留侯”,张良想出家当道士说:“我凭着自己的三寸舌,报了秦国灭韩国之仇,我心满意足了”。

【出处】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解释】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

【用法】作宾语;比喻能说会道,善于应付的嘴

【相近词】三寸之舌

【成语例句】

◎ 最后也是凭籍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说得龙颜大悦,不但保护了自己,也开脱了公主、驸马和太医胡植的死罪。

◎ 对!你是血口喷人,凭着两行伶俐之齿,三寸不烂之舌,四处招谣撞骗,一贯武断专横,而且六言不通,真是岂有此理,八面玲珑,狡猾多变,你是地道的酒囊饭袋,一个不折不扣神气十足的糊-涂-虫。

◎ 试想,如果徐福只凭一个红湖呆士的三寸不烂之舌,能骗得了这么个人物?秦始皇对他却深信不疑。

杀鸡焉用牛刀

【成语故事】春秋时孔子提倡以礼乐教化百姓,他的学生子游在武城做官时,提倡礼乐。孔子到武城听到乐器的弹奏和优雅的歌唱,就对子游说:“割鸡焉用牛刀!”子游解释说:“君子学礼乐就能爱人,百姓学礼乐便于管理。”孔子十分赞许他的做法。

【典故】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论语·阳货》

【释义】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用法】作谓语、分句;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力

【反义词】大材小用、小题大做

【成语造句】

◎ 因此这部书的“哲学篇”,恩格斯在批判中作为依据所运用和引用的'只是属于“一般唯物论”的观点,包括18世纪法国唯物论者的观点,以此来揭穿杜林混淆唯物论唯心论界限的无知已经足够了,正像中国俗话所说,“杀鸡焉用牛刀”,对杜林根本无须动用马克思在哲学上的创造性观点,因为它们根本就不在同一个档次上。

百闻不如一见

【成语故事】汉宣帝时西北边境羌人不断骚乱,老将赵光国请求带兵围剿,到了边境后,他深入了解各方面的情况,最后向汉宣帝建议采取友好的政策,只驻军不攻打,从此羌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

【出处】闻之不若见之。 《荀子·儒效》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汉书·赵充国传》

【解释】闻:听见。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

【用法】作宾语、定语;形容了解事物不如亲自观察

【相近词】耳闻不如目见

【反义词】道听途说

【其它使用】

◎ 视觉的形象最具体,最鲜明,最生动,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就是这个道理。

◎ 另外,我公司还有几十种获奖专利技术,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试。

◎ 在走访了基多古城之后,确有百闻不如一见之感。

三月不知肉味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年轻的孔丘在季府赶车,曾偷偷去季府乐师师襄子那里去学琴,也能练几曲。后来师襄子得罪了季武子被赶出季府,在外沿街乞讨与卖艺。孔子在街头遇到落魄的琴师,诉说他当年在齐国听到《韶乐》三月不知肉味的感觉。

【出处】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论语·述而》

【解释】三个月之内吃肉不觉得有味道。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它事情。也借用来形容几个月不吃肉。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生活或比喻句等

【其它使用】

◎ 孔丘听了一种音乐而“三月不知肉味”,这是较早说明艺术感染力足以使人陶醉的例子。“

篇2:常见六字词语典故精选

以天下为己任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在鲁国政坛受到排挤,只好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在卫国也没得到卫灵公的重视,他努力推销他的仁政,得不到当权者的认同,只好再次启程,在去匡城的途中感慨自己以天下为己任,到了花甲之年还在奔波,没有一个安身之所。

【出处】休源风范强正,明练政体,常以天下为己任。 《南史·孔休源传》

【解释】把国家的兴衰治乱作为自己的责任。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世

【示例】经过这样磨炼成长起来的青年,才会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 《人民日报》1965.6.1

【成语造句】

◎ 是感动,还是激动,也许兼而有之吧!我心头一热,正义感、责任心油然而生:作家应该以天下为己任,要铁肩担道义;作品应该扬善伐恶,要吹响反腐倡廉的号角。

◎ 以天下为己任,在他的身上体现着我国知识分子的这种宝贵传统,特别值得后学发扬光大。

九牛二虎之力

【成语故事】周朝时期,周宣王听说公仪伯的勇力在诸侯中十分有名,就派人去请来询问他的勇力有多大,公仪伯回答能将蠢虫的腿折断,能抵挡秋天知了翅膀的扇动。周宣王大失所望地说自己能拖住九头牛的尾巴而不让其动弹。

【典故】兄弟,你不知他靴尖点地,有九牛二虎之力,休要放他小歇。 元·郑德辉《三战吕布》楔子

【释义】比喻很大的力气。常用于很费力才做成一件事的场合。

【用法】作宾语;比喻极大的力量

【反义词】举手投足

【成语造句】

◎ 他除了怕把自己费九牛二虎之力与林业局拉的关系搞坏,还有些不便说的原因,宋旺是不知道的。

◎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走到了最远的山坡地。

◎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租到一所会场,刚刚开会,警察又跑来把我们驱散。

◎ 两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帮志伟翻了身,阿姨端盆出去。

◎ 我又用匕首拚命挖呀,抠呀,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把这些东西都清了出来。

顾左右而言他

【成语故事】齐宣王喜欢穷兵黩武,聚敛财物,上大夫封悦请孟子劝告齐宣王。孟子问齐宣王朋友受托而不尽责与官员不称职该怎么办,齐宣王回答道断交与撤职。当孟子问到君主对外用兵、对内敛财该怎么办?齐宣王东张西望而不回答。

【出处】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梁惠王下》

【解释】看着两旁的人,说别的话。形容无话对答,有意避开本题,用别的话搪塞过去。

【用法】作谓语、分句;指有意避开主题而搪塞

【相近词】顾而言他

【成语造句】

东风压倒西风

【成语故事】贾宝玉上学后,袭人在家无所事事,想起晴雯之死,不免兔死狐悲起来,如果宝玉娶了厉害的正妻,自己就成了尤二姐了。她跑到林黛玉那里探听风声,林黛玉感慨地说:“但凡家庭之事,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

【出处】但凡家庭之事,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2回

【解释】原指封建大家庭里对立的两方,一方压倒另一方。现比喻革命力量对于反动势力占压倒的优势。

【用法】作宾语、定语;比喻正义战胜邪恶

【相近词】邪不压正

【成语造句】

◎ 我认为目前形势的特点是东风压倒西风。

◎ 青年代表们,目前世界的形势是”东风压倒西风“,我们的国家是朝气蓬勃、大有可为的。

◎ 仍然有人和洪三开玩笑,说,你们夫妻现在倒是般配了,谁还怕谁?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 判决宣布后,罗伯茨”博士“认为自己取得了胜利,宣称言论自由的原则得到了维护,但对法庭指他”虚假不实“的判语却讳莫如深,装聋作哑,对遗址的真伪则顾左右而言他。

◎ 我坐在路边的石头上,和”骑士“有一搭无一搭地顾左右而言他着。

迅雷不及掩耳

【成语故事】东汉末年,曹操进攻黄河流域的马超和韩遂,把马超打败。马超要求割地求和,曹操不答应,占领渭口后修筑工事后,表面答应议和,暗中养精蓄锐,接着以疾雷不及掩耳之势向马超突然袭击,将丝毫没有防范的马超打得大败而逃。

【出处】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 《六韬·龙韬·军势》

【解释】雷声来得非常快,连捂耳朵都来不及。比喻来势凶猛,使人来不及防备。

【用法】作定语、分句;比喻来势凶猛,使人来不及防备

【相近词】出其不意

【反义词】蜗行牛步

【成语造句】

◎ 我们对于这种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都有些气愤,虽则我们都很镇定。

◎ 这个迅雷不及掩耳的逮捕行动,使林学武惊得目瞪口呆,感到万分奇怪。

◎ 战士们小群多路,交替前进,四面包围,勇猛冲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猛扑上去。

篇3:常见六字词语典故

使功不如使过

【成语故事】新朝后期,民众受不了王莽的压榨,爆发了全国性的大起义,拥立刘玄为更始帝。更始帝上台后想树立好的形象,并派人去查处东郡太守贪赃枉法的事,属官索卢放前去向使者求情,认为国家需要稳定,只有遵照使功不如使过,让他们戴罪立功。

【出处】太守受诛,诚不敢言,但恐天下惶惧,各生疑变。夫使功者不如使过,原以身代太守之命。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索卢放传》

【解释】使:用。使用有功绩的人,不如使用有过失的人,使其能将功补过。

【用法】作谓语、分句;指用人

【成语举例】且饶他这遭,况使功不如使过,着他戴罪杀贼,未为不可。 明·张四维《双烈记·女戎》

二者必居其一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孟子带学生去齐国,提了建议不被采纳就离开齐国,齐王送他100金,他推辞不受。而到了宋国却接受70金,到了薛国接受50金。学生陈臻对此不解,这两种行为对错二者必居其一。孟子耐心地分析当时的具体情况,陈臻认为有道理。

【典故】前日之不受是,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居一于此矣。 战国·邹·孟轲《孟子·公孙丑下》

【解释】居:占。只能在两者中选择其中的一种。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指两种选其一

【相近词】二者必取其一

【成语造句】

◎ 泰丰公司主张自己的权利时只能二者必居其一,不可能同时提出这两项请求。

◎ 把”港台歌星“同反动、黄色、低级之间划等号,要么是”左“得出奇,要么是缺乏知识,二者必居其一。

挂羊头卖狗肉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齐灵公看见嫔妃穿得花花绿绿不顺眼,就命她们改穿男装。齐灵公看不顺眼,就让官吏禁止宫外女人穿男装,但屡禁不绝。晏子说宫内女子穿男装好比店着牛头,店里卖马肉一样,难以让人信服。

【典故】悬羊头,卖狗肉,知它有甚凭据。 宋·释惟白《续传灯录》第31卷

【释义】比喻以好的名义做幌子,实际上名不副实或做坏事。

【用法】作谓语、补语;指名不副实

【近义词】悬羊头,卖狗肉、名不副实

【反义词】名副其实

【其它使用】

◎ “那是挂羊头卖狗肉的货色,大家都在说,这是大倒退计划,是大伸手计划,你晓得他向国家要多少投资?一千万!”

◎ 但是,挂羊头卖狗肉,是欺骗不了人的。

◎ 他说,旧宪法不可避免地带有资产阶级虚伪性,”都是假东西“,”挂羊头卖狗肉“。

扶不起的阿斗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蜀国昭烈帝刘备死后,刘禅即位。诸葛亮死后,蜀国灭亡。后主刘禅投降了司马文王司马昭。司马昭宴请刘禅,故意安排蜀国的节目,刘禅看得津津有味,司马昭看到刘禅乐不思蜀的样子,认为扶不起的阿斗无能治国。

【解释】阿斗:三国蜀汉刘备之子刘禅的小名。阿斗庸碌无能,虽有诸葛亮等人全力扶助,也不能振兴蜀汉。比喻扶持不起来的人。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无能的人

【成语造句】

◎ 他真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

◎ 明星企业也不会将财力、物力浪费在扶不起的阿斗身上,而需要有实力有前途的院团来承载自己对文化的热情。

过五关斩六将

【成语故事】东汉末年,刘备、关羽、张飞在徐州失散后,关羽留在曹营。得知刘备在河北袁绍处,就带领二位皇嫂去投奔,曹操不许。关羽凭自己的勇猛,连续过东岭、洛阳、沂水、荥阳和黄河五关,斩杀孙秀、孟坦、韩福、下喜、王植和秦琪六位战将。

【出处】这如今万世之下,那一个不说道过五关斩六将、掀天揭地的好大丈夫?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76回

【释义】比喻克服重重困难。这是《三国演义》中描写关羽的故事。

【用法】作谓语、宾语;比喻克服重重困难

【相近词】过关斩将

【成语举例】

◎常言说,英雄难过美人关,这比过五关斩六将都难。

◎ 说句不中听的话,你还不如古人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没气短一点儿。

篇4:常见六字词语典故

三寸不烂之舌

【成语故事】汉高祖刘邦的得力谋士张良,精通兵法,很有谋略,能言善辩。他出谋划策、运筹帷幄,帮助刘邦建立西汉政权。刘邦称帝之后,想封张良为“留侯”,张良想出家当道士说:“我凭着自己的三寸舌,报了秦国灭韩国之仇,我心满意足了”。

【出处】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解释】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

【用法】作宾语;比喻能说会道,善于应付的嘴

【相近词】三寸之舌

【成语例句】

◎ 最后也是凭籍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说得龙颜大悦,不但保护了自己,也开脱了公主、驸马和太医胡植的死罪。

◎ 对!你是血口喷人,凭着两行伶俐之齿,三寸不烂之舌,四处招谣撞骗,一贯武断专横,而且六言不通,真是岂有此理,八面玲珑,狡猾多变,你是地道的酒囊饭袋,一个不折不扣神气十足的糊-涂-虫。

◎ 试想,如果徐福只凭一个红湖呆士的三寸不烂之舌,能骗得了这么个人物?秦始皇对他却深信不疑。

杀鸡焉用牛刀

【成语故事】春秋时孔子提倡以礼乐教化百姓,他的学生子游在武城做官时,提倡礼乐。孔子到武城听到乐器的弹奏和优雅的歌唱,就对子游说:“割鸡焉用牛刀!”子游解释说:“君子学礼乐就能爱人,百姓学礼乐便于管理。”孔子十分赞许他的做法。

【典故】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论语·阳货》

【释义】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用法】作谓语、分句;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力

【反义词】大材小用、小题大做

【成语造句】

◎ 因此这部书的”哲学篇“,恩格斯在批判中作为依据所运用和引用的只是属于”一般唯物论“的观点,包括18世纪法国唯物论者的观点,以此来揭穿杜林混淆唯物论唯心论界限的无知已经足够了,正像中国俗话所说,”杀鸡焉用牛刀“,对杜林根本无须动用马克思在哲学上的创造性观点,因为它们根本就不在同一个档次上。

百闻不如一见

【成语故事】汉宣帝时西北边境羌人不断骚乱,老将赵光国请求带兵围剿,到了边境后,他深入了解各方面的情况,最后向汉宣帝建议采取友好的政策,只驻军不攻打,从此羌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

【出处】闻之不若见之。 《荀子·儒效》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汉书·赵充国传》

【解释】闻:听见。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

【用法】作宾语、定语;形容了解事物不如亲自观察

【相近词】耳闻不如目见

【反义词】道听途说

【其它使用】

◎ 视觉的形象最具体,最鲜明,最生动,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就是这个道理。

◎ 另外,我公司还有几十种获奖专利技术,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试。

◎ 在走访了基多古城之后,确有百闻不如一见之感。

有眼不识泰山

【成语故事】宋朝时期,东京禁军拳棒教头王进的父亲王升曾经棒打小流氓高俅。后高俅官至殿帅府太尉,直接管辖王进。高俅为报一棒之仇把王进抓来打一顿。王进连夜携全家逃到史家庄,史进有眼不识泰山,还是史父识英雄,让史进拜王进为师。

【典故】师父如此高强,必是个教头。小儿有眼不识泰山。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回

【释义】虽有眼睛,却不认识泰山。比喻见闻太窄,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

【用法】作谓语、宾语;用于自谦的客套话

【近义词】有眼无珠、视而不见

【成语例句】

◎ 他有眼不识泰山,真是一个见识短浅的人。

◎ 天老爷有眼不识泰山,故意跟蔡姆成他们作对,放岩泥后久不下雨,社员们就用抽水机抽岩洞的水出来救,可也没有见效,玉米苗一天天枯黄卷叶起来。

三月不知肉味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年轻的孔丘在季府赶车,曾偷偷去季府乐师师襄子那里去学琴,也能练几曲。后来师襄子得罪了季武子被赶出季府,在外沿街乞讨与卖艺。孔子在街头遇到落魄的琴师,诉说他当年在齐国听到《韶乐》三月不知肉味的感觉。

【出处】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论语·述而》

【解释】三个月之内吃肉不觉得有味道。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它事情。也借用来形容几个月不吃肉。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生活或比喻句等

【其它使用】

◎ 孔丘听了一种音乐而”三月不知肉味“,这是较早说明艺术感染力足以使人陶醉的例子。”

篇5:常见的六字词语典故精选

鞭长不及马腹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楚庄王仗着势力强大不征得宋国同意派大夫申舟经宋国出使齐国,宋国杀了申舟。楚庄王派兵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援,大夫伯宗向晋景公建议不要出兵,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没有理由为了宋国而得罪楚国。

【典故】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 语出《左传·宣公十五年》杜预注:“言非所击。”

【释义】指鞭子虽然很长,但是不应该打到马肚上。后以之比喻力所不能及。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同“鞭长莫及”

【近义词】鞭长莫及

【相反词】绰绰有余

【示例】他未曾明白,隔了一省,就是鞭长不及马腹了。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回

伯仁由我而死

【成语故事】晋元帝时期,仆射周颙与宰相王导是好朋友,王导的堂兄王敦谋反杀了周颙。王敦曾经因此事征求王导的意见,王导未置可否。后来王导得知周颙曾在元帝面前为王敦谋反事多次为自己辩护,不禁流泪感慨:“我虽没杀他,但他由我而死。”

【典故】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晋书·周颙传》

【释义】伯仁:晋周颙的字。表示对别人的死亡负有某种责任。

【用法】作宾语、分句;指对别人的死感到内疚

【成语示列】倘伯仁由我而死,尚不免罪有所归。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二》

一客不烦二主

【成语故事】传说孙悟空到东海龙宫里找武器,龙王送他很多兵器,他都没看上,偏偏看中13500斤的定海神针。他把它变成绣花针塞入耳朵内,有了这如意金箍棒后没有盔甲,就说一客不烦二主,硬逼老龙王把其他三位龙王叫来,把他们的宝贝拿来做盔甲。

【典故】一鹤不栖双木,一客不烦两家。 宋·释惟白《续传灯录·堂远禅师》

【解释】一位客人不用劳烦两位主人接待。比喻一件事情由一个人全部承担,不用找别人帮忙。

【用法】作谓语、宾语、分句;指由一个人全部承担

【近义词】一客不烦两家、一客不犯二主

【成语举例】事要恰好,话要凑巧,冰梅也腹痛起来。这宋婆生意发财,一客不烦二主。(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二十七回)www.qqare.cn

【成语例句】

◎ 年轻女人岔声岔气地说:那婆子手狠,一下子豁开这么大口子,我连个囫囵身子也没留下,她粗枝大叶缝了那么几针,就算遮住了众人眼,可我这儿至今流脓滴血,坐卧不得安宁,有多少衣裳也遮不住,遮不住这血腥气,遮不住这羞丑,拖着这么个脏身子,在此地哪儿也进不去,因此才不惮阴阳界线,请先生来,其一,我进田家门是先生为我验明正身的,一客不烦二主,还想请先生为我正名,先生知道,我是一个未曾开窍的浑沌,既使吃蝎虎做一点流血梦,也分不清流的是何样血。

一蟹不如一蟹

【成语故事】传说古代艾子到海边见到一只圆而扁且多腿的动物,就问附近的居民是什么东西,人家告诉他是螃蟹。过了一会,他又看见另一品种不同颜色的类似动物问旁边人,人家回答说是另一种螃蟹,艾子仔细比较,感慨地说:“何一蟹不如一蟹也”。

【典故】艾子行于海上,初见蝤蛑,继见螃蟹及彭越,形皆相似而体愈小,因叹曰:‘何一蟹不如一蟹也?’ 宋·苏轼《艾子杂说》

【解释】比喻一个不如一个,越来越差。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越来越差

【近义词】一代不如一代

【成语示列】以其嗜蟹,自蝤蛑至蟛蚏,凡罗列十余种。谷笑曰:“真所谓一蟹不如一蟹也。” 清·翟灏《通俗编·禽鱼》引《圣宋掇遗》

【成语例句】

◎ 她离婚都离怕了,离傻了,再离,别人会怎么看自己呢?离了,就能找到如意郎君么?也许园里选瓜越选越差,一蟹不如一蟹哩!这都是命,只有认了。

拔赵帜易汉帜

【成语故事】西汉初年,韩信率汉军攻打赵军,即将到达井陉口,先挑选轻骑2000人,人持一红色旗帜,抄小路埋伏在赵营附近,接着背水列阵引诱赵军。赵军倾巢而出,汉军佯败而退,先前埋伏的士兵冲进赵军营中挂上汉军红旗,赵军因此大败。

【典故】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载,“信(韩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进击不能胜,欲回营,见营中尽是汉军赤帜,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于是溃不成军,终于

【释义】用以比喻偷换取胜或战胜、胜利之典。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战胜对方

【近义词】拔帜树帜

【示例】妻与生用拔赵帜易汉帜计,笑而行之。 清·薄松龄《聊斋志异·人妖》

【常见六字词语典故精选】相关文章:

1.常见的六字词语典故精选

2.六字词语

3.常见多字成语典故

4.常见借代词语

5.伴奏词语常见同义词

6.常见的词语成语

7.三国典故精选

8.高考古诗词常见的典故总结

9.六字成语故事

10.六字古诗

下载word文档
《常见六字词语典故精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