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六字词语

六字词语

2023-08-19 08:25:0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秃秃”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六字词语,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六字词语,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六字词语

篇1:六字词语典故精选

贫无立锥之地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楚国王宫艺人优孟听说前相国孙叔敖死后儿子过着十分清贫的生活,觉得过意不去,就穿戴孙叔敖的衣冠,模仿他的音容笑貌去见楚王,楚王即景生情,优孟趁机讲述孙叔敖儿子贫无立锥之地,楚王深受感动,就重封孙叔敖的儿子。

【出处】十子者,不能亲也,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争名,则是圣人之未得志者也。 汉·韩婴《韩诗外传》第四卷富者田连仟佰,贫者亡立锥之地。 《汉书·食货志》

【解释】穷得连可以插下锥子那样小的地方都没有。形容穷困之极。

【用法】作分句;指非常贫困

【近义词】贫无立锥

【反义词】腰缠万贯

【成语示列】他落到贫无立锥之地的地步。

卧榻岂容鼾睡

【成语故事】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他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先后攻灭了荆南、湖南、后蜀等国。974年,他召南唐后主李煜到汴京朝见。李煜担心自己被扣押,就派徐铉到汴京求和。宋太祖直截了当地说:“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

【出处】心知其狐,亦不恐,入而叱曰:‘卧榻岂容鼾睡!’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凤仙》

【解释】不能让别人在自己的床铺旁边呼呼大睡。比喻不能让别人肆意侵占自己的利益。

【用法】作分句;指自己的势力范围不允许别人插足

三折肱为良医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国内部范氏和中行氏两个集团准备起兵攻打晋定公,很多人认为晋定公又要失败,有人认为范氏起兵属于反叛行为,民众不会支持的,再说晋定公已经屡战屡败,只要好好总结经验,就像三折肱为良医一样,不会失败的。

【出处】三折肱知为良医。 先秦·左丘明《左传·定公十三年》

【解释】几次断臂,就能懂得医治断臂的方法。后比喻对某事阅历多,富有经验,自能造诣精深。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指经历多成专家

【相近词】三折股为良医

【成语举例】必不敢薄视公以后之史而以为不足学;三折肱为良医,而喟然三叹也。 清·钱谦益《汲古阁毛氏新刻十七史序》

老死不相往来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认为相邻的两个国家彼此可以望见,两国鸡狗的叫声都可以听见,各自吃自己的国家丰富的食物,穿自己的衣服,按照自己的风俗生活,直到老死都不互相往来。司马迁认为这种老死不相往来的思想行不通。

【出处】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春秋·楚·李耳《老子》

【解释】指彼此不联系,不交流情况。

【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彼此一直不发生联系

【相近词】互不来往

【反义词】你来我往

【成语例句】

◎ 在经济组织结构方面,必须改革条块分割、城乡分割、部门与地区分割、内贸与外贸行业之间老死不相往来,或是按行政地区管理经济、管理外贸的体系。

◎ 本来在城市的社区里,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不足为奇,家里再养了一只宠物后,人们宁可把时间花在宠物身上,而不愿搞好邻里关系、参与社区活动,更有甚者,因为宠物而导致人际关系的恶化。

◎ 无论是亚当、夏娃的后裔,还是伏羲、女城的传人,于繁衍生息的同时总是在试图跨越高山大海、雪域荒漠,改变由于天各一方造成的老死不相往来的格局。

国人皆曰可杀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孟子与齐宣王谈论关于选拔人才的问题,孟子认为国君选拔人才应该不论地位高低与关系的亲疏,关键在于看重人的才能贤能程度。在对于免职与开除问题,应该征询国人的意见,如果国人认为他确实可杀,就应该杀了他。

【出处】左右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孟子·梁惠王下》

【解释】全国人民都认为他该死。形容民愤极大。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该杀

【成语举例】查汪逆收集党徒,附敌叛国,订立卖国密约,为虎作伥,固国人皆曰可杀。 毛泽东《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

古代成语的表达形式多种多样,其中六字词语是最重要的表达之一。那么关于六字词语典故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给大家精选整理六字词语典故精选,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贫无立锥之地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楚国王宫艺人优孟听说前相国孙叔敖死后儿子过着十分清贫的生活,觉得过意不去,就穿戴孙叔敖的衣冠,模仿他的音容笑貌去见楚王,楚王即景生情,优孟趁机讲述孙叔敖儿子贫无立锥之地,楚王深受感动,就重封孙叔敖的儿子。

【出处】十子者,不能亲也,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争名,则是圣人之未得志者也。 汉·韩婴《韩诗外传》第四卷富者田连仟佰,贫者亡立锥之地。 《汉书·食货志》

【解释】穷得连可以插下锥子那样小的地方都没有。形容穷困之极。

【用法】作分句;指非常贫困

【近义词】贫无立锥

【反义词】腰缠万贯

【成语示列】他落到贫无立锥之地的地步。

篇2:六字词语典故

风马牛不相及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做丞相,在管仲的治理下,国力强大。楚国不向齐国朝贡,齐桓公就派兵攻打楚国,楚国使臣说:“你们齐国与楚国一南一北,相距很远,风马牛不相及,为何要发动战争呢?”经谈判,楚国与齐国修好。

【典故】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左传·僖公四年》

【释义】风:走失;及:到。本指齐楚相去很远,即使马牛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

【用法】作宾语、定语、补语;用于事情

【相近词】驴唇不对马嘴

【相反词】唇齿相依、息息相关

【成语例句】

◎ 铝和钢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金属;钢是用铁来炼成的,但钢怎样可以再炼成所谓钢“精”的“铝”呢!

◎ 现代白话里大量的词,尤其新生的或新借的,如宏观、反馈之类,与文言更是风马牛不相及,这大家都清楚。

◎ 他意识到,这还是从前的幼仪,中国传统的少奶奶,当家理财的好手,却与西洋式的开放天各仪方,风马牛不相及。

一马不跨两鞍

【成语故事】元朝时期,家贫如洗的书生孟志刚死后,妻子衣氏没有生育,叫木匠把棺木做大一些。她把家里的物品都送给邻居,祭奠完丈夫后,就向邻居表示一马不跨两鞍,死也要与他同棺共穴。第二天人们发现衣氏已经死在丈夫的棺木里。

【出处】我一马不跨两鞍。想男儿在日,曾两年匹配,却叫我改嫁别人,其实做不得。 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

【释义】一匹马不能套两个马鞍。比喻一女不嫁二夫。

【用法】作谓语、定语、分句;用于女性

【近义词】从一而终

行不由西州路

【成语故事】晋朝时期,太山知名人士羊昙被宰相谢安所看重,两人关系十分要好。谢安病重时曾多次由西州门入城回京,羊昙也经常陪同。谢安死后,羊昙十分悲痛,停止所有的娱乐有几年时间,甚至不愿再走西州们这条引起伤心的路。

【典故】羊昙者,太山人,知名士也。为安所爱重,安薨后,辍乐弥年,行不由西州路。 《晋书·谢安传》

【释义】西州:古南京。晋朝宰相谢安病重时,曾经从西州城门入城回京,死后,其友羊昙很悲痛,不愿从西州路走。比喻怀念故人,悲悼亡友。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举例】一马不跨两鞍的思想应该改一改了。

妍皮不裹痴骨

【成语故事】晋朝时期,慕容超自以诸父在东,担心被姚氏所用,就假装行乞。前秦人看不起他,只有姚绍认为他是个人才就要姚兴给他官位。姚兴召见他,慕容超故意隐匿自己的才华。姚兴十分鄙视他,对姚绍说:“自古说的‘妍皮不裹痴骨’,此话不真。”

【出处】召见与语,超深自晦匿,兴大鄙之,谓绍曰:‘谚云妍皮不裹痴骨,妄语耳。’ 《晋书·慕容超载记》

【释义】妍:美好;痴:同“媸”,丑陋。美丽的皮肤,不包裹丑陋的骨头。比喻表里如一,秀外慧中。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

【示例】内马肝,外犀革,此谓妍皮不裹痴骨。 清·张岱《石皮妍铭》

掷地作金石声

【成语故事】晋朝时期,孙兴公写成《天台赋》,拿给范荣期看说:“你试着把它扔在地上会发出金石般的声音。”范荣期说:“恐怕该金石声不是五音中的乐声!”然而每读到好句子时,范荣期总是称赞说:“应该是我们这些人说的话。”

【出处】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也。 《晋书·孙绰传》

【解释】比喻文章词藻优美,声调铿锵。

【用法】作谓语、宾语;用于文章

【近义词】掷地有声、掷地赋声、掷地金声

【示例】真是字字掷地作金石声啊! 习仲勋《彭总在西北战场》

篇3:六字词语典故精选

出污泥而不染

【成语故事】北宋时期,理学开创者周敦颐定居到庐山莲花峰下的濂溪边著书立说,他著有《太极图说》和《通书》,提出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他认为菊花像人间的隐士,牡丹像人间的富贵人,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像人间的君子。

【典故】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宋·周敦颐《爱莲说》

【解释】比喻生于污浊的环境却不受污染,依然保持纯洁的品格。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的品格

【相近词】出淤泥而不染

【相反词】同流合污

【成语举例】你看它出污泥而不染,光明磊落,象征了一种崇高的品德。 陶斯亮《一封终于发出的信》

【成语造句】

◎ 表达出作者对“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的赞美之情,也从中寄寓了作者自己的人格理想。

◎ 我深知她喜欢荷花,喜欢描写荷花的好作品,更喜欢荷花那份出污泥而不染的清纯和高洁。

疾雷不及掩耳

【成语故事】东汉末年,曹操进攻黄河流域的马超和韩遂,把马超打败。马超要求割地求和,曹操不答应,占领渭口后修筑工事后,表面答应议和,暗中养精蓄锐,接着以疾雷不及掩耳之势向马超突然袭击,将丝毫没有防范的马超打得大败而逃。

【出处】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 《六韬·龙韬·军势》

【解释】突然响起雷声,使人来不及掩耳。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比喻事情来得突然

【近义词】迅雷不及掩耳

【成语示列】他们或者未必起身,给他们个疾雷不及掩耳,拿了就走,必不使一名漏网。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七回

有志者事竟成

【注音】yǒu zhì zhě shì jìng chéng

【解释】“久”终于。只要有坚定的意志和决心,事情,最终能成功。也作“有志者事竟成。”

【出自】《后汉书·耿弇传》:“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故事】:

有一次,刘秀派耿合去攻打占据山东青州十三郡的豪强张步。张步兵强马壮,是耿合的一个劲敌。张步听说耿合率兵来攻。就派大将军费邑等分兵把守历下、祝阿、临淄,准备迎击。耿合先攻下祝阿,以后用计相继攻下历下和临淄。张步着急起来,亲自带兵反攻临淄,于是在临淄城外进行了一场生死搏斗的大血战。在战斗中,耿合大腿中了一箭,可是他勇敢地用佩刀砍断箭杆,带伤仍坚持战斗。 刘秀闻讯。亲自带兵前来支援。在援兵还未到达的时候,部将陈俊认为张步兵力强大,建议暂时休战,等到援兵来后再发动进攻。可是耿合却认为不能把困难留给别人,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耿合终于把张步打得大败。几天后,刘秀来到临淄,慰劳军队。他在许多将官面前夸奖耿合说: “过去韩信破历下开创基业,现在将军攻克祝阿,连战连捷,两功相仿,从前你在南阳曾建议请求平定张步,我当时以为你口气太大,恐怕难以成功,如今才知道,有志者事竟成啊!”

这句话说明,一个人无论做多么艰难的事,只要有雄心壮志,不懈努力,就能够成功。反之,若一个人胸无大志,就是做再简单的事也不尽如人意。

有一对联曰: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很多人以为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的原创,连篇累牍的引用都说成是蒲松龄的书斋联、书案镇纸励志联,令人深信不疑。然则“喻世明言”中录 “题书斋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胡寄垣。胡乃明人,生平事迹不详。

二则此联在民间广为流传,影响甚大,传说作者亦甚多,一说为金正希作,一说为蒲松龄题镇纸铭联。清人邓文滨《醒睡录》笔记,作者为明人胡寄垣,今从此说。此联引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说明笃志的重要性。”这里虽存谁是作者疑问,但也明确作者为明代胡寄垣。

金正希,即金声,崇帧初成进士。清兵南下,率众拒险抗清,恢复了安徽的宁国等县,不久清兵大至,战败被捉,于弘光元年(1645)被害。余曾读吴恭亨《对联话》,其中记载:“金又有题书室联云: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定吞吴。精气四射,咄咄逼人。后日之起兵与清军战,此联即其张本。”可见金正希是作者也不是空穴来风。

可是,遍查有关蒲松龄的资料史料,未见此联是蒲松龄创作的记载。可见蒲松龄是作者是绝对可以排除的。

不可同日而语

【成语故事】战国中后期,各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从而出现了,“合纵”和“连横”的政治活动。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当时有个纵横家,名叫苏秦。他先到秦国游说秦惠王,结果没有成功。于是,他又到赵国游说。赵国的相国不喜欢苏秦,他又没有成功。后来到燕国,才得到一些资助。接着,他第二次来到赵国,这一回,赵国的国君赵肃侯亲自接待了他。

他向赵肃侯分析了赵国和各国的关系:“如果赵国与齐、秦两国为敌,那么百姓就得不到安宁;如果依靠齐国去攻打秦国,百姓还是得不到安宁。现在,如果大王和秦国和好,那么秦国一定要利用这种优势去削弱韩国和魏国;如果和齐国友好,那么齐国也一定会利用这种优势去削弱楚国和魏国。魏、韩两个弱了,就要割地,也会使楚国削弱。这样,大王就会孤立无援。”

赵肃侯年纪比较轻,见苏秦说得头头是道,不住地点头称是。接着,苏秦又分析了赵国的实力和面临的形势:“其实,山东境内所建立的国家,没有一个比赵国强大的。赵国的疆土纵横两千里,军队几十万人,战车千辆,战马万匹,粮食可支用好几年。西、南、东三面有山有水,北面有弱小的燕国,也不值得害怕。现在各国中秦国最忌恨赵国,但为什么它又不敢来攻打赵国呢?原来是它害怕韩、魏两国在后边暗算它。既然如此,韩、魏可算是赵国南边的屏障了。但秦国要是攻打韩、魏两国,那倒是很方便的,它们必然会向秦国屈服。如果秦国解除了韩、魏暗算的顾虑,那么战祸必然会降临到赵国。这也是我替大王忧虑的原因。”

赵肃侯听到这里,心里非常害怕,急着问苏秦应该怎么办。于是苏秦说道:“我私下考察过天下的地图,发现各诸侯国的土地合起来五倍于秦国,估计各诸侯国的士兵数量十倍于秦国,如果六国结成一个整体,同心协力向西攻打秦国,就一定能打败它。如今反而向西侍奉秦国,向秦国称臣。打败别人和被别人打败,让别人向自己称臣和自己向别人称臣,怎么可以放在同一时间里来谈论呢?”

接着,苏秦又讲了一些如何具体搞合纵的方法和策略。赵肃侯听完说:“我还年轻,即位时间又短,不曾听到过使国家长治久安的策略。如今您有意使天下得以生存,各诸侯国得以安宁,我愿意诚恳地倾国相从。”

于是,赵肃侯给了苏秦许多赏赐,用来让他游说各诸侯国加入合纵联盟。

百闻不如一见

发 音:bǎi wén bù rú yí jiàn

出处:《汉书·赵充国传》充国曰:“百闻不如一见。兵难渝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释义: 意思是听到一百次不如亲眼见一次。表示听得再多也不如 亲见可靠。

故事:

汉朝的时候,西边湟水一带,聚居着羌族人,称为西羌。自从汉武帝打败匈奴以后,西羌比较安定。汉宣帝时,朝廷派了官员渠安国去西羌视察。那里的一些部落请求朝廷放宽禁令,但问题没有解决,渠安国就回来了。

过了不久,西羌的一些部落联合起来渡过湟水,并派人与匈奴联系。渠安国带了一批人马再去西羌,结果被西羌打得大败。

再派谁去呢?宣帝派人向老将军赵充国请教。赵充国说:“我去最合适了。”宣帝又派人问赵充国:“皇上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赵充国到了西羌,先认真了解情况,又采取了分化瓦解的办法,团结了大多数西羌人,终于使西羌安定下来。

赵充国说的“百闻不如一见”后来就成了谚语。它的意思是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凡事要调查研究才能下结论。

篇4:常见六字词语典故

常见六字词语典故

【成语故事】汉高祖刘邦的得力谋士张良,精通兵法,很有谋略,能言善辩。他出谋划策、运筹帷幄,帮助刘邦建立西汉政权。刘邦称帝之后,想封张良为“留侯”,张良想出家当道士说:“我凭着自己的三寸舌,报了秦国灭韩国之仇,我心满意足了”。

【出处】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解释】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

【用法】作宾语;比喻能说会道,善于应付的嘴

【相近词】三寸之舌

【成语例句】

◎ 最后也是凭籍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说得龙颜大悦,不但保护了自己,也开脱了公主、驸马和太医胡植的死罪。

◎ 对!你是血口喷人,凭着两行伶俐之齿,三寸不烂之舌,四处招谣撞骗,一贯武断专横,而且六言不通,真是岂有此理,八面玲珑,狡猾多变,你是地道的酒囊饭袋,一个不折不扣神气十足的糊-涂-虫。

◎ 试想,如果徐福只凭一个红湖呆士的三寸不烂之舌,能骗得了这么个人物?秦始皇对他却深信不疑。

杀鸡焉用牛刀

【成语故事】春秋时孔子提倡以礼乐教化百姓,他的学生子游在武城做官时,提倡礼乐。孔子到武城听到乐器的弹奏和优雅的歌唱,就对子游说:“割鸡焉用牛刀!”子游解释说:“君子学礼乐就能爱人,百姓学礼乐便于管理。”孔子十分赞许他的做法。

【典故】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论语·阳货》

【释义】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用法】作谓语、分句;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力

【反义词】大材小用、小题大做

【成语造句】

◎ 因此这部书的“哲学篇”,恩格斯在批判中作为依据所运用和引用的'只是属于“一般唯物论”的观点,包括18世纪法国唯物论者的观点,以此来揭穿杜林混淆唯物论唯心论界限的无知已经足够了,正像中国俗话所说,“杀鸡焉用牛刀”,对杜林根本无须动用马克思在哲学上的创造性观点,因为它们根本就不在同一个档次上。

百闻不如一见

【成语故事】汉宣帝时西北边境羌人不断骚乱,老将赵光国请求带兵围剿,到了边境后,他深入了解各方面的情况,最后向汉宣帝建议采取友好的政策,只驻军不攻打,从此羌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

【出处】闻之不若见之。 《荀子·儒效》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汉书·赵充国传》

【解释】闻:听见。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

【用法】作宾语、定语;形容了解事物不如亲自观察

【相近词】耳闻不如目见

【反义词】道听途说

【其它使用】

◎ 视觉的形象最具体,最鲜明,最生动,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就是这个道理。

◎ 另外,我公司还有几十种获奖专利技术,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试。

◎ 在走访了基多古城之后,确有百闻不如一见之感。

三月不知肉味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年轻的孔丘在季府赶车,曾偷偷去季府乐师师襄子那里去学琴,也能练几曲。后来师襄子得罪了季武子被赶出季府,在外沿街乞讨与卖艺。孔子在街头遇到落魄的琴师,诉说他当年在齐国听到《韶乐》三月不知肉味的感觉。

【出处】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论语·述而》

【解释】三个月之内吃肉不觉得有味道。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它事情。也借用来形容几个月不吃肉。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生活或比喻句等

【其它使用】

◎ 孔丘听了一种音乐而“三月不知肉味”,这是较早说明艺术感染力足以使人陶醉的例子。“

篇5:常见六字词语典故精选

以天下为己任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在鲁国政坛受到排挤,只好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在卫国也没得到卫灵公的重视,他努力推销他的仁政,得不到当权者的认同,只好再次启程,在去匡城的途中感慨自己以天下为己任,到了花甲之年还在奔波,没有一个安身之所。

【出处】休源风范强正,明练政体,常以天下为己任。 《南史·孔休源传》

【解释】把国家的兴衰治乱作为自己的责任。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世

【示例】经过这样磨炼成长起来的青年,才会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 《人民日报》1965.6.1

【成语造句】

◎ 是感动,还是激动,也许兼而有之吧!我心头一热,正义感、责任心油然而生:作家应该以天下为己任,要铁肩担道义;作品应该扬善伐恶,要吹响反腐倡廉的号角。

◎ 以天下为己任,在他的身上体现着我国知识分子的这种宝贵传统,特别值得后学发扬光大。

九牛二虎之力

【成语故事】周朝时期,周宣王听说公仪伯的勇力在诸侯中十分有名,就派人去请来询问他的勇力有多大,公仪伯回答能将蠢虫的腿折断,能抵挡秋天知了翅膀的扇动。周宣王大失所望地说自己能拖住九头牛的尾巴而不让其动弹。

【典故】兄弟,你不知他靴尖点地,有九牛二虎之力,休要放他小歇。 元·郑德辉《三战吕布》楔子

【释义】比喻很大的力气。常用于很费力才做成一件事的场合。

【用法】作宾语;比喻极大的力量

【反义词】举手投足

【成语造句】

◎ 他除了怕把自己费九牛二虎之力与林业局拉的关系搞坏,还有些不便说的原因,宋旺是不知道的。

◎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走到了最远的山坡地。

◎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租到一所会场,刚刚开会,警察又跑来把我们驱散。

◎ 两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帮志伟翻了身,阿姨端盆出去。

◎ 我又用匕首拚命挖呀,抠呀,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把这些东西都清了出来。

顾左右而言他

【成语故事】齐宣王喜欢穷兵黩武,聚敛财物,上大夫封悦请孟子劝告齐宣王。孟子问齐宣王朋友受托而不尽责与官员不称职该怎么办,齐宣王回答道断交与撤职。当孟子问到君主对外用兵、对内敛财该怎么办?齐宣王东张西望而不回答。

【出处】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梁惠王下》

【解释】看着两旁的人,说别的话。形容无话对答,有意避开本题,用别的话搪塞过去。

【用法】作谓语、分句;指有意避开主题而搪塞

【相近词】顾而言他

【成语造句】

东风压倒西风

【成语故事】贾宝玉上学后,袭人在家无所事事,想起晴雯之死,不免兔死狐悲起来,如果宝玉娶了厉害的正妻,自己就成了尤二姐了。她跑到林黛玉那里探听风声,林黛玉感慨地说:“但凡家庭之事,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

【出处】但凡家庭之事,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2回

【解释】原指封建大家庭里对立的两方,一方压倒另一方。现比喻革命力量对于反动势力占压倒的优势。

【用法】作宾语、定语;比喻正义战胜邪恶

【相近词】邪不压正

【成语造句】

◎ 我认为目前形势的特点是东风压倒西风。

◎ 青年代表们,目前世界的形势是”东风压倒西风“,我们的国家是朝气蓬勃、大有可为的。

◎ 仍然有人和洪三开玩笑,说,你们夫妻现在倒是般配了,谁还怕谁?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 判决宣布后,罗伯茨”博士“认为自己取得了胜利,宣称言论自由的原则得到了维护,但对法庭指他”虚假不实“的判语却讳莫如深,装聋作哑,对遗址的真伪则顾左右而言他。

◎ 我坐在路边的石头上,和”骑士“有一搭无一搭地顾左右而言他着。

迅雷不及掩耳

【成语故事】东汉末年,曹操进攻黄河流域的马超和韩遂,把马超打败。马超要求割地求和,曹操不答应,占领渭口后修筑工事后,表面答应议和,暗中养精蓄锐,接着以疾雷不及掩耳之势向马超突然袭击,将丝毫没有防范的马超打得大败而逃。

【出处】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 《六韬·龙韬·军势》

【解释】雷声来得非常快,连捂耳朵都来不及。比喻来势凶猛,使人来不及防备。

【用法】作定语、分句;比喻来势凶猛,使人来不及防备

【相近词】出其不意

【反义词】蜗行牛步

【成语造句】

◎ 我们对于这种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都有些气愤,虽则我们都很镇定。

◎ 这个迅雷不及掩耳的逮捕行动,使林学武惊得目瞪口呆,感到万分奇怪。

◎ 战士们小群多路,交替前进,四面包围,勇猛冲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猛扑上去。

篇6:常见六字词语典故

使功不如使过

【成语故事】新朝后期,民众受不了王莽的压榨,爆发了全国性的大起义,拥立刘玄为更始帝。更始帝上台后想树立好的形象,并派人去查处东郡太守贪赃枉法的事,属官索卢放前去向使者求情,认为国家需要稳定,只有遵照使功不如使过,让他们戴罪立功。

【出处】太守受诛,诚不敢言,但恐天下惶惧,各生疑变。夫使功者不如使过,原以身代太守之命。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索卢放传》

【解释】使:用。使用有功绩的人,不如使用有过失的人,使其能将功补过。

【用法】作谓语、分句;指用人

【成语举例】且饶他这遭,况使功不如使过,着他戴罪杀贼,未为不可。 明·张四维《双烈记·女戎》

二者必居其一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孟子带学生去齐国,提了建议不被采纳就离开齐国,齐王送他100金,他推辞不受。而到了宋国却接受70金,到了薛国接受50金。学生陈臻对此不解,这两种行为对错二者必居其一。孟子耐心地分析当时的具体情况,陈臻认为有道理。

【典故】前日之不受是,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居一于此矣。 战国·邹·孟轲《孟子·公孙丑下》

【解释】居:占。只能在两者中选择其中的一种。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指两种选其一

【相近词】二者必取其一

【成语造句】

◎ 泰丰公司主张自己的权利时只能二者必居其一,不可能同时提出这两项请求。

◎ 把”港台歌星“同反动、黄色、低级之间划等号,要么是”左“得出奇,要么是缺乏知识,二者必居其一。

挂羊头卖狗肉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齐灵公看见嫔妃穿得花花绿绿不顺眼,就命她们改穿男装。齐灵公看不顺眼,就让官吏禁止宫外女人穿男装,但屡禁不绝。晏子说宫内女子穿男装好比店着牛头,店里卖马肉一样,难以让人信服。

【典故】悬羊头,卖狗肉,知它有甚凭据。 宋·释惟白《续传灯录》第31卷

【释义】比喻以好的名义做幌子,实际上名不副实或做坏事。

【用法】作谓语、补语;指名不副实

【近义词】悬羊头,卖狗肉、名不副实

【反义词】名副其实

【其它使用】

◎ “那是挂羊头卖狗肉的货色,大家都在说,这是大倒退计划,是大伸手计划,你晓得他向国家要多少投资?一千万!”

◎ 但是,挂羊头卖狗肉,是欺骗不了人的。

◎ 他说,旧宪法不可避免地带有资产阶级虚伪性,”都是假东西“,”挂羊头卖狗肉"。

扶不起的阿斗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蜀国昭烈帝刘备死后,刘禅即位。诸葛亮死后,蜀国灭亡。后主刘禅投降了司马文王司马昭。司马昭宴请刘禅,故意安排蜀国的节目,刘禅看得津津有味,司马昭看到刘禅乐不思蜀的样子,认为扶不起的阿斗无能治国。

【解释】阿斗:三国蜀汉刘备之子刘禅的小名。阿斗庸碌无能,虽有诸葛亮等人全力扶助,也不能振兴蜀汉。比喻扶持不起来的人。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无能的人

【成语造句】

◎ 他真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

◎ 明星企业也不会将财力、物力浪费在扶不起的阿斗身上,而需要有实力有前途的院团来承载自己对文化的热情。

过五关斩六将

【成语故事】东汉末年,刘备、关羽、张飞在徐州失散后,关羽留在曹营。得知刘备在河北袁绍处,就带领二位皇嫂去投奔,曹操不许。关羽凭自己的勇猛,连续过东岭、洛阳、沂水、荥阳和黄河五关,斩杀孙秀、孟坦、韩福、下喜、王植和秦琪六位战将。

【出处】这如今万世之下,那一个不说道过五关斩六将、掀天揭地的好大丈夫?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76回

【释义】比喻克服重重困难。这是《三国演义》中描写关羽的故事。

【用法】作谓语、宾语;比喻克服重重困难

【相近词】过关斩将

【成语举例】

◎常言说,英雄难过美人关,这比过五关斩六将都难。

◎ 说句不中听的话,你还不如古人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没气短一点儿。

【六字词语】相关文章:

1.常见六字词语典故精选

2.常见的六字词语典故精选

3.六字成语故事

4.六字古诗

5.六字春联

6.六字成语

7.六字成语大全

8.六字句子励志

9.六字工作座右铭

10.儿童六字成语

下载word文档
《六字词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