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幼儿历史小故事

幼儿历史小故事

2025-01-27 09:04:5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LOL”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幼儿历史小故事,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幼儿历史小故事,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

幼儿历史小故事

篇1:幼儿历史小故事

商朝最后一个国王是商代的第三十二位帝王子辛,也叫“帝辛”,,“纣王”并不是正式的帝号,是后人硬加在他头上的恶谥,意思是“残又损善”。据正史所载,商纣王博闻广见、思维敏捷、身材高大、膂力过人。他曾经攻克东夷,把疆土开拓到我国东南一带,开发了长江流域。殷商末年,它有两个主要的敌手:西部的周方国及东部的夷人部族(甲骨文里被称作人方)。

这个时候,活动在渭河流域的姬姓周部落逐渐强大起来,首领周武王姬发正在积极策划灭商。他继承父亲文王遗志,重用姜尚等人,使国力增强。当商的军队主力远在东方作战,国内军事力量空虚之时,周武王联合各个部落,率领兵车300辆,虎贲(卫军)3000人,士卒4.5万人,进军到距离商纣王所居的朝歌只有70里的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举行了誓师大会,列数纣王罪状,鼓励军队同纣王决战。

周文王在完成翦商大业前夕逝世,其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他即位后,继承乃父遗志,遵循既定的战略方针,并加紧予以落实:在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与诸侯结盟,向朝歌派遣间谍,准备伺机兴师。

当时,商纣王已感觉到周人对自己构成的严重威胁,决定对周用兵。然而这一拟定中的军事行动,却因东夷族的反叛而化为泡影。为平息东夷的反叛,纣王调动部队倾全力进攻东夷,结果造成西线兵力的极大空虚。

由于周方国在西部行征伐之权,国势迅速强大,自周侯季历至西伯姬昌仅仅两代,周方国开辟的领土已“三分天下有其二”,只不过文王曾与纣王在山西黎城恶一场,被打得大败,如果不是来自东夷的军师姜子牙在商王国东部策反东夷作乱,恐怕文王的统一大业将就此完结,而文王被俘、囚于羑里很可能就发生在这场战争中,最终姬昌很可能被纣王处死,而不是像史书上所说的那样被释放回家。

自此,武王姬发韬光养晦、励精图治,而纣王则变生肘腋、两面受敌。击败周军以后,纣王略作休整,便兵发东夷,无暇西顾,使周方国得以重整旗鼓。

在对付东夷的战争中,纣王一方占尽优势。为了永绝后患,纣王甚至建起了一条通往东夷的大道,以便迅速调兵镇压夷人的反抗。

夷人尽管善弓,但商军的箭镞以青铜打造,精巧而锋利,其射程远、杀伤力大,而且商军作战部队中甚至出现了“象队”,古书上说:“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大象象牙轻易地戳穿了东夷人的胸膛然后把尸体抛向空中,东夷的军队一批批倒了下去。被纣王指挥的商军一阵冲杀,层层包围,东夷人的部队大部分做了俘虏。

据说,商军如秋风扫落叶一样,一直打到长江下游,降服了大多数东夷部落,俘虏了成千上万的东夷人,取得大胜。从此以后,中原和东南一带的交通得到开发,中部和东南部的关系密切了。中原地区的文化逐渐传播到了东南地区,使当地人民利用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发展了生产。

实事求是地说,这个历史贡献,应该记到纣王身上。从《左传》记载的时间看,他很可能是在这次征伐东夷的战争中,路过有苏氏部落掳获了妲己。

但这场旷日持久的征战却几乎拖垮了大商王朝。西陲的周武王得知纣王大军尽出,指向东方,都城内防御力甚弱,便在一部分叛商部族的带领之下,奇兵突袭,于牧野一战功成,而这时商王的大军远在东南,无力援手,牧野之战的商军,并非商王朝的精锐之师,而是临时武装起来的奴隶和囚徒。

即便如此,牧野之战也打得惨烈非常,而不是像史书上所说的那样,奴隶与囚徒们临阵倒戈,周武王几乎是兵不血刃地赢得了胜利。

篇2:幼儿小故事历史故事

燕昭王是个很贤明的君主,他在历史舞台上出现是因为他招贤纳士而出名。史记上曾经有过记载:“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记载了燕昭王招贤纳士的故事,唐代诗人陈子昂曾经作诗:“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也说明了燕昭王用重金聘用苏秦的故事。

燕昭襄王(前335年——前279年),本名姬职,春秋战国时燕国第三十九任君主。燕王哙之子,燕太子平之弟,史称燕昭王,简称昭王或襄王。他的故事源于燕国的内乱,这一件事彻底改变了燕昭王的宿命。

燕国的**实在是燕昭王的父亲的一时糊涂,燕昭王的父亲听信了奸臣的话,想要将自己的皇位传给相国之子,燕国将军和太子平进攻子之,燕国随即发生大乱。

齐国打着为燕国平定的口号就进入燕国,实际上却是做着偷鸡摸狗的事,齐国进去了燕国后就肆意掠夺。燕昭王的父亲燕王哙和哥哥太子平死于这场战乱中,燕国被齐国洗劫一空,燕国差点被灭掉。

燕昭王便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他本来是在其他国家当人质,在太子平死后,将燕昭王迎回了燕国。

由于燕国的太后是秦惠文王的女儿,燕昭王是易王后的儿子,易王后和燕昭王希望能够得到秦国的支持。在公元前3,秦国与魏国组成联军进攻燕国太子平,杀了他,拥立公子职当燕王,秦燕结盟形成。燕昭王在赵国赵武灵王的扶持下,继承了燕国的王位,上台后就是大名鼎鼎的燕昭王。

燕昭王即位之后,便积极寻求燕国的出路。在经历了秦国的商鞅变法、秦孝公的招贤纳士之后,经历了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之后,燕昭王从这些事例中有所借鉴和吸收,燕昭王也想效仿秦孝公进行招贤纳士,而在燕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当初燕国受到齐国的羞辱,燕昭王一心想要复兴燕国。招贤纳士,是他的第一个复兴计划。

这个计划是他在学习秦孝公,当年秦孝公就是凭借着这个招贤令得到了张仪这个人才,燕昭王也希望能够有所收获,于是也张贴出招贤的命令,但是却收效甚微。

燕昭王便在天下征集有才之士,久久没有得到回音,燕昭王便去找郭隗,郭隗向燕昭王讲述了千金市马骨的故事,提出燕昭王要以诚心对待贤才,燕昭王听说之后,立刻就在郭隗的指导下,修筑了黄金台,招揽天下的士人,并且请郭隗到他的金碧辉煌的宫殿居住,燕昭王每天都会恭敬地去请教郭隗,就像一个恭敬的学生一样。最后,天下贤才都因此而来到了燕国,一时之间,燕国就成为了人才高地。

再谈另一个人乐毅,他的生卒年不详,子姓,乐氏,名毅,字永霸。是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魏将乐羊后裔,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因此,他是燕昭王的得力干将。帮助燕昭王振兴燕国。乐毅本来是魏国的将领,奉魏昭王之命出使到了燕国,燕王以宾客的礼节接待他。乐毅推辞谦让,后来燕昭王不仅在物质上对乐毅极大满足,在精神上也让乐毅得到满足,让乐毅深受感动,最后答应为燕国卖力,燕昭王就任命他为亚卿,他担任这个职务的时间很长。

燕昭王在位期间燕将秦开大破东胡、上将军乐毅联合五国攻齐,可以说将燕国推上了一个最辉煌的时期。前279燕昭襄王去世,推测燕昭王应该是正常死亡。

篇3:幼儿小故事历史故事

汉武帝到了晚年,贪图享乐,相信迷信,总希望自己能长生不老。一天,他对身边的大臣和近侍说:“相书上说,一个人的鼻子下面的人中越长,寿就越长;人中长一寸,就能活一百岁,不知道这话是不是真的?”东方朔听了汉武帝的话,就知道他又在想怎样使自己长生不老了,不觉笑出声来。这在当时是非常严重的行为,旁边的大臣不敢隐瞒,把东方朔这种大逆不道的行为禀奏给汉武帝。汉武帝闻之大怒,喝道:“东方朔,你敢嘲笑朕吗?”

东方朔脱下帽子,赔着笑脸说:“我怎么敢笑皇上呢?我是在笑彭祖的脸太难看了。”

汉武帝听说不是笑自己,气就消了一些,便问:“你为什么笑彭祖呢?”

东方朔说:“据说彭祖活了八百岁,如果真像皇上刚才说的,彭祖的人中就有八寸长,那么,他的脸不是有丈把长了吗?”

汉武帝听了,也哈哈大笑起来。自此也就渐渐打消了长生不老的念头。

幼儿小故事历史故事3:汉明帝刘庄亲手棒打下级官员

汉明帝刘庄,光武帝之子,东汉第二任皇帝,也是东汉为数不多的较有作为的皇帝之一。

明帝“善刑理,法令分明”,也比较自负,即位以来,躬亲政务,事无巨细,都要过问。一旦发现身边的官员有不轨行为,明帝常常会拿起棍子,亲自动手揍上一番。

一次,西域使者前来朝拜,明帝很高兴,下令赐给西域使者十匹丝绸,负责登记的尚书郎误记为一百匹,然后将记录交给大司农入账。随后,明帝向大司农索要账本查看,结果发现了这一处错误。明帝非常生气,于是急召尚书郎重新进殿,要当场施以重罚。他命左右将尚书郎摁在地上,自己手持大棒,狠狠地揍去,疼得尚书郎嗷嗷叫。

尚书台最高长官钟离意比较护犊子,闻讯后急匆匆地跑进大殿,一边磕头认错一边不住求情,并请求代替下属挨揍。明帝很喜欢钟离意,见他这般诚恳,又勇于担当,怒气才渐渐平息下去。

据《后汉书·卷四十一》记载,一天,明帝身边一个名叫药崧的郎官犯了一点小过失,明帝生气了,从身旁抄起棍子就要揍,药崧害怕,一下子钻到床下躲了起来。明帝一看这情况,更加生气,大声喊:“郎出!郎出!”药崧在床下说:“天子穆穆,诸侯煌煌,未闻人君自起撞郎!”意思是说,皇帝是九五之尊,行为要庄重,哪能拿棍子揍我这个小小的郎官!明帝一听这话,转怒为喜,扔掉木棍,说:“你出来吧,饶你这一回。”

明帝亲自动手责打下级官员,虽然让人觉得滑稽搞笑,但也反映了他的率真、可亲一面。明帝不仅对身边的下级官员严厉,对三公九卿这些重臣的监督也很严格,每有过错,就当面训斥。药崧事件发生一后,“朝廷莫不悚栗,争为严切,以避诛责”,终明帝一朝,君臣赤城相待,其吏治严明,良臣辈出,为后世的史家所称颂。

篇4:幼儿经典历史故事

康熙皇帝下江南,来到了杭州。他在西湖四周游山玩水,吟诗题字,以风流天子自命。

一天,他传下旨意,要到灵隐寺随喜。

灵隐寺里的老和尚得知消息,又惊又喜,连忙撞钟击鼓,把全寺三百多个和尚都召集过来。和尚们披起崭新的袈裟,头戴毗卢帽,手敲法器,嘴里念着阿弥陀佛,大家跟着老和尚赶到三里路外的石莲亭,把康熙皇帝迎进了灵隐寺。

老和尚陪着康熙皇帝,在寺前寺后、山上山下游玩了一遍。康熙皇帝看见高高的山峰,清清的泉水,山上长满绿茵茵的树,地下开遍红艳艳的花,真是一个好地方!他心里一高兴,就吩咐在寺里摆下素宴。

皇帝摆筵席,可热闹啦!吹的吹,弹的弹,唱的唱,一时间把这个佛门净地,竟变成了帝王之家!

老和尚早听说过康熙皇帝喜欢吟诗题字。这时见他那摇头晃脑的样子,便去找跟随康熙皇帝的地方官商量:“大人呀,我想求皇上给山寺题一块匾额,你们看行不行?”

杭州知府说:“好哩,好哩,如果皇上给你灵隐寺题了匾额,就连我整个杭州府都沾光啦!”

钱塘县官也接上话茬:“皇上酒兴正浓,你这辰光去求他题匾,我看他一定会答应的。”

老和尚心里有了数,便壮壮胆子,走到康熙皇帝面前跪下磕头:“万岁,看在灵隐寺大菩萨的佛面上,请您替山寺题块匾额,也让我们风光风光吧!”

老和尚这一求,正好搔着康熙皇帝的痒处。他点了点头,抓起笔刷刷几下,就写起一个歪歪斜斜的“雨”字。这辰光,他已经喝醉了,手腕有点发颤,落笔又忒快了些,这个“雨”字竟占了大半张纸!灵隐寺的“灵”字,按老写法,在“雨”下面还有三个“口”和一个“巫”呢!现在只剩下这小半张纸的地方,随你怎样也摆不下了。重新写一张吧,那多么丢脸呀!康熙皇帝一只手抓着笔,一只手不住地拈他那撮山羊须,可是一点办法也没有。围在旁边的官儿们,明知道康熙皇帝下不了台,但是谁也不敢明说,只有站在旁边干着急。还好,有个名叫高江村的大学士,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先在自己手掌心写了“云林”两个字,再装作磨墨,挨近康熙皇帝身边,偷偷地摊开手掌。康熙皇帝一看,哎呀,这两个字真是救命王菩萨呢!不觉酒醒了一半,便稀里糊涂地写下“云林禅寺”四个大字。写完,把手一扬,将毛笔抛出老远。

老和尚过来一看,不对呀!“灵隐寺”怎么写成了“云林禅寺”?他也不看看风色,就结结巴巴地问:“我们这里叫做‘灵隐寺’,不叫‘云林寺’呀!是不是……皇上写错啦?”

康熙皇帝听了,把眼睛一瞪,喝声:“多嘴!”老和尚哪里还敢再开口,只好恭恭敬敬地立在旁边了。康熙皇帝回过头来,问官儿们:“这地方天上有云,地下有林,你们说说,叫它‘云林寺’有什么不对啊?”

“对呀,对呀,皇上圣明!”……

听官儿们七嘴八舌地奉承他,康熙皇帝乐得哈哈大笑,便吩咐把匾额雕起来挂上。

皇帝一句话,官儿们就忙了。他们一面叫人将灵隐寺原来的匾额换下来,一面找来工匠,把康熙皇帝写的“云林禅寺”四个大字镌刻在红木上,贴金底,黑漆字,二龙戏珠镶边,当场挂到山门上。

从此以后,灵隐寺就挂着名不副实的“云林禅寺”的匾额。但是,杭州的老百姓并不买账,尽管“云林禅寺”这块匾额挂了三百年,大家还仍旧叫它“灵隐寺”。

[幼儿经典历史故事]

篇5:幼儿历史故事

幼儿历史故事1:吴下阿蒙的故事

三国时,吴国有位将领,名叫吕蒙。他一直跟随孙权南征北战,为东吴的建国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位吕蒙不愧为英勇的战将,然而,自小未曾读书,所以,文墨没有,行事粗鲁,又全不懂礼仪文饰。大家都呢称他为“吴下阿蒙”。

一次,孙权与吕蒙在一起时,孙权说:“吕将军,你现在与我一起执掌国家大政,应该多读点书,学点历史和文化知识,这样才好。”

吕蒙一听,马上说:“我一天军务都忙不过来,哪有时间读书?以前,我不读书,不是照样带兵打仗吗?”

孙权笑着回答:“要说忙,你不会比我忙吧?我自渡江以来,就抽空读了《史记》、《汉书》和各种兵书。

“你更不比曹操忙吧?曹操带兵打仗经常都忘不了读书,越老越喜欢看书。东汉的开国之君刘秀,时常手不离书,这些都是人所皆知的。”

“要说读书与不读书,那可大不一样。书中有很多道理,可以使人聪明;书中的历史经验教训,可给人启示警惕。我治国理政,许多都是从书中受到教育启发的。”

听了孙权的这一番话,吕蒙才知读书的重要,从此以后,每天军务再忙,他都要抽一些时间来读书。他还聘请了二位文士,来指导他读书。

开始读书时,吕蒙倒没什么特别感受。渐渐地,吕蒙读出味来,眼界不断开阔,思路日益活泛,才发觉自己以前的许多愚昧无知。于是,越读越有味,后来竟成为一位饱学之士。

周瑜去世后,孙权任命鲁肃为大都督。这位鲁肃是吴国一位名士,学问渊博,读书破万卷。他与吕蒙都在周瑜手下做过事,常戏谑吕蒙,“吴下阿蒙”就是由他叫出名的。

一次,鲁肃到吕蒙的驻军去巡视。空闲时,吕蒙主动与他谈起学问来,鲁肃大感意外。开初,吕蒙是以请教者的身份与鲁肃交谈;不一会,吕蒙提了几个问题,鲁肃都答不上来;后来,鲁肃只有听吕蒙一个人讲的份了。”

听完吕蒙高谈阔论,引经据典,鲁肃十分惊叹地说:“想不到你这位昔日阿蒙,今日竟学富五车了!本人敬服万分!”

鲁肃去世前,推荐吕蒙接替了他的职务,深受孙权的器重。

东吴自立国后,一直想夺回关羽镇守的荆州,但一直没有成功。而荆州一日不夺回,就对东吴有一天威胁。

吕蒙当上统帅后,一面采取各种军事步骤,一面联合魏国,终于使一代名将关羽败走麦城,夺回了荆州。

幼儿历史故事2:得陇望蜀的故事

在汉军不断的攻击和劝降下,隗军渐有叛降的将领,隗嚣见形势窘困,派大将王元入蜀向公孙述求救,自己则带着家属,投奔西城守将杨广。

光武帝再次招降不成,就命令吴汉、岑彭包围西城,耿弇、盖延包围上部,自己动身返回洛阳。月余之后,杨广身亡,隗嚣的处境更加危急。又捱过了几个月,王元、周宗带着蜀军五千,突然赶到西城,登高大呼:“百万大军来到!”汉军大惊,还未排好战阵,王元就冲入包围圈,把隗嚣接到冀县去。

汉军粮食耗尽,撤兵返回关中。于是,安定、北地、天水、陇西诸郡,又倒向隗嚣。建武九年(33),隗嚣财力人力消耗殆尽,处境每况愈下;而且又病又饿,只能以大豆和米,熬成稀饭充饥,终于愤恨而死。

隗嚣部下拥他的少子隗纯为主,据守在落门(在今甘肃甘谷)。一年后,来歙率军攻克落门,隗纯和诸将投降,只有王元单身入蜀,投靠公孙述为将。

光武帝从陇中东返时,留下一函给围攻西城的岑彭说:“如两座城池都攻下,你就可带兵南下去攻下西蜀。人心苦于不知足,才平定陇右,又想着蜀地。”

从此,“得陇望蜀”就成为讥讽人心没有厌足之时的成语。而光武帝正是在不断的“得陇望蜀”中,完成其“中兴”大业的;这也是历代王朝更迭时,无数次兼并战争的内在动力。

得陇望蜀(东汉建武六年(30),刘秀率兵平西北。部将岑彭与吴汉把隗嚣围在西城。在四川的公孙述派兵援救隗嚣,驻扎在上鄞(今甘肃天水),刘秀留盖延、耿弇率兵围之。布置好之后,刘秀便移驾东归。

临行前他曾写信给岑彭,说:“如果攻下两城,就可以率兵南下攻蜀,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又望蜀。每一发兵,头须发白。”后来人们把“既平陇、又望蜀”概括为“平陇望蜀”或“得陇望蜀”,比喻人心不知足。

幼儿历史故事3:断头将军的故事

东汉末年,刘备采纳了诸葛亮制定的三分天下的策略,于是派关羽留守荆州,其余所有人马往西川进发。

诸葛亮命张飞率领一万精兵从大路进取巴州雄城。张飞临行前,诸葛亮嘱咐他说:“西川豪杰云集,你切记不可轻敌啊!而且一路上要约束士兵,不可骚扰老百姓。”

张飞领取了命令,率军向西开往雄城。张飞勇猛善战,一路所向披靡,没有遇到什么大的麻烦,径直到达了巴郡。

巴郡太守是一名征战沙场多年的老将,名叫严颜。此人武艺高强,勇猛善战,虽然现在年事已高,但仍精力过人。他知道张飞很厉害,而自己的兵马却很少,于是不得不下令士兵坚守城池,不出来应战。

张飞见严颜既不肯投降,又不肯出城应战,急得是暴跳如雷。天天命人去城门前挑战,可是严颜就是不出城门半步。

张飞虽说是个出了名的猛将,脾气暴躁,向来缺少计谋,可也总有粗中有细的时候。他见严颜死守城池就是不出城应战,于是灵机一动,计上心头。

他让一名士兵乔装成自己的模样,带领一队人马在夜间从小路攻城,并故意把这个消息泄露出去,让严颜知道。而自己则在营中留守,布下埋伏,等严颜来劫营。

严颜果然上当了,他截获消息后,便带人马到张飞的营寨来劫营,结果被张飞生擒。

张飞攻占了巴郡,命手下把严颜押上来。张飞大声喝道:“大将军到来,你为什么不投降,还敢抵抗?”

严颜毫不畏惧,正言道:“你们毫无道理,侵占我们的州郡还要我们投降。没门!我们巴郡只有断头将军,没有投降将军!”

张飞听了更加愤怒了,便命令士兵将严颜拖出去斩首。严颜面对死亡,面不改色,冷笑着对张飞说:“砍头尽管砍就是了,发什么火呀!”

张飞见严颜视死如归,是真英雄,心中顿时起了敬佩之心,而那股怒火也消然无存了。他赶紧走到严颜面前,亲自为严颜解去了身上的绳索,并将严颜扶到了正位上坐下,自己倒身下拜,说:“老英雄真是豪杰之士!刚才我对您多有冒犯,还请老英雄恕罪!”

严颜见张飞也是个耿直重义气的血性汉子,也很感动,便归顺了张飞。

【幼儿历史小故事】相关文章:

1.幼儿小故事

2.古代历史小故事

3.短篇历史小故事

4.真实历史小故事

5.英语历史小故事

6.适合幼儿的历史故事

7.幼儿阅读小故事

8.幼儿短篇小故事

9.幼儿安全小故事

10.幼儿讲小故事

下载word文档
《幼儿历史小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