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时期的历史小故事
“黄帝大大”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宋朝时期的历史小故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宋朝时期的历史小故事,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宋朝时期的历史小故事
公元976年,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一夜之间猝然离世,正史中没有他患病的记载,野史中的记载又说法不一。他的死因,成了历史上一宗离奇的悬案。
据《湘山野录》记载:开宝九年10月20日,一个雪夜,赵匡胤急召他的弟弟赵光义(原名赵匡义)入宫,兄弟二人在寝宫对饮,你来我往,赵光义不时添酒。三更鼓敲过,地上积雪已数寸厚。太祖突然心神不宁,摔碎酒杯,步出寝阁,用柱斧戳入雪地之中,“嚓嚓”声在寂静的寒夜更是特别的清晰。一会儿,内侍们又听得赵匡胤凄厉的喊叫:“好做!好做!”但不明其意。当夜赵光义留宿寝宫,第二天天刚刚亮,赵匡胤不明不白地死了。赵光义受遗诏,于灵前继位。
据《烬余录》记载:赵光义对赵匡胤的妃子花蕊夫人垂涎之久,趁赵匡胤病中昏睡不醒时半夜调戏花蕊夫人,惊醒了赵匡胤,并用玉斧砍他,但力不从心,砍了地。于是赵光义一不做二不休,杀了赵匡胤,逃回府中。
据《涑水纪闻》记载:太祖去世时已是四鼓。宋皇后叫内侍王继恩把皇子赵德芳叫来。王继恩考虑到太祖早就打算传位于晋王光义,却找来了赵光义,进宫后,宋皇后问:“德芳来了吗?”王继恩回答:“晋王来了。”宋皇后惊诧莫名,后来突然醒悟,哭着对赵光义说:“吾母子之性命,皆托官家。”
另外,据说赵光义以弟弟的身份继承兄长的帝位,是他母亲杜太后的意见。说是杜太后临终时,曾对赵匡胤说:“如果后周是一个年长的皇帝继位,(注:当时后周世宗柴荣遗下7岁皇儿,无法掌朝,于是赵匡胤在后来的“陈桥兵变”中被群臣拥立为帝)你怎么可能有今天呢?你和光义都是我儿子,你将来把帝位传与他,国有长君,才是社稷之福啊!”赵匡胤表示同意,于是叫宰相赵普当面写成誓词,封存于金匮里,这就是所谓的“金匮预盟”,也就是赵光义“兄终弟及”的合法根据。但是“金匮预盟”在初版的《太祖实录》却未见记载,在第二次编修的新录中才被提及,因而是否确有其事,仍是疑点重重。
这一切,都使人们产生了许多疑问。
综上所述,笔者总结出宋太祖赵匡胤猝死的三处疑点:
一、赵匡胤死时的“烛影斧声”
按说宫廷礼仪,赵光义是不可以在宫中睡觉的,他却居然在宫中睡觉。太监、宫女不该离开皇帝,却居然都离开了。忙乱的人影、奇怪的斧声,以及赵匡胤“好做好做”不明其意的呼喊。显然,这是一场事先策划的血腥谋杀。
二、王继恩假传圣旨
王继恩有何胆量,敢违背宋皇后的旨意,本该通传赵德芳,却传来赵光义?倘若事败,不是杀身之祸吗?这种说法,只不过把赵光义篡位的罪过加在一个太监身上而已,同时掩盖了赵光义杀兄的罪行。
三、“金匮预盟”的真伪
杜太后去世时,赵匡胤只有35岁,正值壮年,他的弟弟光义23岁,太祖次子德昭11岁,四子德芳3岁。即使赵匡胤几年后去世,也不会出现后周世宗柴荣遗下7岁孤儿群龙无首的局面。杜太后一生贤明,怎能出此下策
篇2:宋朝时期的历史故事
自称十全老人的清乾隆皇帝弘历,自视甚高,很少有人能入其法眼。但他承认,有三个帝王,却为他所佩服,一是他的祖父康熙玄烨,二是唐太宗李世民,三是宋仁宗赵祯。
关于前二人的功过是非,论说可谓已汗牛充栋,就不说了,在此只想略为言说一下人们似较少注重的宋仁宗。
宋仁宗公元一○一○年生,因其之前的皇子一个个夭折,故起名“受益”,五岁封庆国公,九岁立为太子,十三岁就承继大统,更名赵祯,一登帝位。初初一看,幸运之神似处处关爱着他,但其实并非全然如此。一是他的老子前任皇帝宋真宗,曾对他怀有杀机,只是在大臣的提醒下才幸免于死;二是他虽登帝位,可只是名义上的皇帝,太后垂帘听政多年后才得亲政;三是爱面子讲排场的真宗留给他的,是一个边患多国库空虚的烂摊子,要多难有多难。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却作出了一系列的业绩,让后人不能不对他刮目相看。
宋仁宗的重要个性特征是:对弱者同情,对世事宽仁。这既成就了他的个人魅力,也成就了他为帝的业绩。
在他一朝,出了许多名垂千秋的大文豪。唐宋八大家,两人出在唐,六人出在宋。而出在宋朝的六人,均出于他当政时期。这六人,可以说是个个名声显赫。时至今日,有谁不知欧阳修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的大名呢?为什么能这样呢?林语堂说得好,因为这时是中国文人所处的“最好的时代”,文化氛围轻松。
在他一朝,不只出大文豪,而且出大政治家出能臣出大忠臣。如范仲淹,富弼,韩琦,文彦博,包拯,杜衍等。他支持范仲淹的新政,他宽宏大量,他在一定程度上有如今说的民主雅量,他能容忍臣子与自己争辩,不动辄就龙颜大怒要人首级。
仁宗有个宠妃张贵妃,故尔其才能平庸的伯父张尧佐大沾其光,不只出任财政部长,而且同时还兼四大要职。为此,众官合起力来弹劾之,并与仁宗在廷堂之上争论不休,楞头青的包拯,更是态度激烈,滔滔不绝,唾沫星子溅得仁宗一头一脸,直气得仁宗拂袖返回后宫。要说皇帝口含天宪,治包拯个大不敬罪易如反掌,但他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对张贵妃大发脾气:“你只知道为你伯父要官,可你知道,现在的御史中丞是包拯吗?”容臣子这般与自己争吵,还有哪个帝王能够这样?不是就连被称之为一代明君的李世民,也恨不得要了魏征的脑袋一求清静一显帝王的威严吗?
今人知道,柳永在历史上是个写青楼歌词的高手。这个人二十几岁时赴京应考,结果榜上无名,几年后再考,仍是名落孙山。这让他郁闷之至,于是写下了大发牢骚的《鹤冲天》,其最后的句子是:“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这事让仁宗知道了,所以,当他第三次应考时,虽然考官录了他,但最后关头,仁宗临轩发榜时,御笔一挥,划掉了他的名字,并金口玉牙说道:“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粗略以看,似是仁宗器量狭小,何必这般计较一个小文人的牢骚之言,断人前途。但再一想,柳永的词句,不是大有讥讽国家大考,藐视朝廷之嫌吗,认真追究起来,这就不是小事一桩,而是罪名甚大了,仁宗不给他这样上纲上线,又可以说是宽宏大量放他一马处事宽仁了。而这件事的下文,则更有趣,因为柳永随后就一头扎进青楼,写词赚取银子,让烟花女奉养他,并美其名曰,他这是“奉旨填词”,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与皇帝竟开这样的玩笑,在别的朝代遇上别的帝王,不掉脑袋才怪!
篇3:宋朝时期的历史故事
宋哲宗赵煦即位时只有10岁,虽然年纪很小,但坐在朝廷上却是神情庄重,言谈举止不失帝王风度。史书上说他“天表粹温,进止中度”。
一次在大殿上,有个太监拿奏折时,不小心把宋哲宗的头巾碰掉了。当时,宋哲宗才剃过头,头巾突然掉下来,头皮显得明光发亮,看起来滑稽可笑。殿上的大臣都忍俊不禁,只好低着头装作没看见。太监也吓得惊慌失措,站在那里不知道如何是好。旁边另一个太监急忙拾起头巾,重新给宋哲宗戴上。宋哲宗始终坐在那里,不发一言,不动声色,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散朝后,宫内总管过来请示如何处理那个太监,宋哲宗这个时候反而微笑着说:“区区小事,不必计较。”对这个无意出错的太监不再进行追究。
后来,辽国派了一名使者来觐见宋哲宗。宰相蔡确考虑到辽人的长相看起来有些特别,而且衣着打扮和汉人也不一样,担心年幼的宋哲宗见到后害怕。于是,蔡确就提前给宋哲宗详细讲解辽人的各种情况,请皇帝见到辽人后不要感觉惊奇,免得失态。宋哲宗听着,毫无表示。蔡确不放心,又反复讲了好几遍。等到蔡确不说话了,宋哲宗这才板着脸问:“这个辽人是不是人?”蔡确当时没有明白皇帝的意思,应声答:“当然是人,是属于其他种族的人。”宋哲宗冷冷地说:“既然是人,有什么可害怕的。”蔡确愣了半天才回过神,知道这个小皇帝不简单,赶紧行礼退了下去。
宋哲宗虽然少有大志,但寿命不长,年仅25岁就病逝了,是北宋寿命最短的皇帝,也是葬在巩义陵区的最后一个北宋皇帝。
篇4:宋朝时期的历史故事
金政权灭亡辽政权之后,认为北宋政权拥地广大,财物众多,而不藩服,又与金争燕云十六州之地,这是和它的“中外一统”、“民宜混同”的政策相冲突的。为了占有河北、河东的土地,掠夺宋的宝物财富,使宋政权臣服,因此,发动了攻宋的战争。但是,遇到了宋政权和军队、人民的抵抗,这使他们改变了原有的打算,所以,在攻下宋都汴京之后,除满足了他们占有河北河东两路土地要求之外,则坚决灭掉北宋政权,对黄河以南地区代之以傀儡政权,作为“世辅王室,永作藩臣”的藩属。金兵在两次大规模攻宋战争中深知,凭金政权当时的力量和宋统治下人民抗金的情绪,尚不能一举而代宋,做到“中外一统”、“人民混同”的程度。从金兵攻宋的开始,金政权只是打算占有宋河北河东地区一定的土地,使宋政权臣服,这样,在金统治者看来也就是“中外一统”了。这个观点是辽统治北方时期就形成了的,金继承了这种作法。因此在摧毁北宋政权后,他们炮制了张邦昌政权,使之都于金陵(今南京)。利用张邦昌政权来统治广大的原宋政权的土地、人民。
伪政权往往是因为背后势力不被广大百姓所认可和信任才被扶植成立的,张邦昌作为北宋原来的太宰,在北宋百姓中有一定知名度,也有一定的追随者,这也是他被选为傀儡的原因。
看了宋朝时期的历史故事的还看了:
篇5:宋朝时期的历史故事
宋元时代有一个很嚣张的国家,金国,它最强盛的时候曾经把北宋灭了,和南宋隔江而治,但是最后在南宋和蒙古国的夹击之中灭亡。金国的灭亡很具有戏剧性,荒.唐又悲催。
穷途末路的金
公元1234年2月(金天兴三年正月),蒙古军队南下,侵略金国。金皇帝完颜守绪找了个“率兵抗蒙”的说辞,置妻儿老小全家不顾,自己从汴京跑出来。一同逃出来的还有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玄孙、太祖四子完颜兀术(完颜宗弼)的曾孙完颜承麟。当然,一路上又有很多文武百官跟着皇帝跑,美其名曰勤王,其实也是逃。完颜承麟还真是把皇帝安全地送至归德,后又护送到蔡州(今河南蔡县)。到达蔡州安定后,完颜承麟提出解决战局方案:马上重建设中央政权,积极备战,因为蒙古人很快会来。2月8日,蒙古军凶猛地逼近蔡州,在南宋军的帮助下,金皇帝所在的临时都城蔡州被围。哀宗完颜守绪知道金国气数已尽,很快就要灭国了,自己也不愿留个亡国之君得说法给后人,就下诏要把皇位让给完颜承麟。完颜承麟当然要推却,谁都知道当这个皇帝会是亡国之君。
赶鸭子上架的皇帝
完颜承麟禁不住完颜守绪的哀求继位了,第二天一早,匆忙举行传位大典,估计完颜承麟连龙袍都还没穿戴整齐,下面来报说宋蒙大军已攻进城内了。这边刚下了皇位的完颜守绪,拼命朝幽兰轩。那边刚即位的完颜承麟只有带领军队出内城,与蒙军巷战。又怎能敌,又退守内城。哀宗逃往幽兰轩后,干了一件事情,上吊自杀死了。完颜承麟听说先皇死了,也按规矩与百官一起到先皇遗体前,齐声痛哭,当场给了谥号为“哀”。完颜承麟哭祭完哀宗后,敌人已攻到内城城下。完颜承麟继续在乱军中亲自征战,但哪里还有战斗部队和战斗力哦。很快就被蒙古和宋人军队打败。他自己也死于乱军之中。自此,游牧民族女真族创建的金国,自太祖完颜阿骨打开国,到现在历经1,亡于蒙古和南宋联军之下。完颜承麟在位时间没半天,也有说不到一个时辰的,可以肯定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
金国的皇位交替也真的是太任性了,不过,穷途末路的人再怎样挣扎都是没法幸免的,金国的气数已尽,不管换多少个皇帝都没用。这场荒.唐的立储闹剧,在死了俩皇帝,亡了一个国家之后终于落下剧幕。
篇6:宋朝时期的历史故事
金政权灭亡辽政权之后,认为北宋政权拥地广大,财物众多,而不藩服,又与金争燕云十六州之地,这是和它的“中外一统”、“民宜混同”的政策相冲突的。为了占有河北、河东的土地,掠夺宋的宝物财富,使宋政权臣服,因此,发动了攻宋的战争。但是,遇到了宋政权和军队、人民的抵抗,这使他们改变了原有的打算,所以,在攻下宋都汴京之后,除满足了他们占有河北河东两路土地要求之外,则坚决灭掉北宋政权,对黄河以南地区代之以傀儡政权,作为“世辅王室,永作藩臣”的藩属。金兵在两次大规模攻宋战争中深知,凭金政权当时的力量和宋统治下人民抗金的情绪,尚不能一举而代宋,做到“中外一统”、“人民混同”的程度。从金兵攻宋的开始,金政权只是打算占有宋河北河东地区一定的土地,使宋政权臣服,这样,在金统治者看来也就是“中外一统”了。这个观点是辽统治北方时期就形成了的,金继承了这种作法。因此在摧毁北宋政权后,他们炮制了张邦昌政权,使之都于金陵(今南京)。利用张邦昌政权来统治广大的原宋政权的土地、人民。
伪政权往往是因为背后势力不被广大百姓所认可和信任才被扶植成立的,张邦昌作为北宋原来的太宰,在北宋百姓中有一定知名度,也有一定的追随者,这也是他被选为傀儡的原因。
篇7:宋朝历史小故事
赵昺的陵墓,被称为“宋少帝陵”,位于深圳市南山区招商街道赤湾村少帝路,就在赤湾公园和赤湾小学附近。这是广东省境内唯一的一座皇帝陵寝,也是深圳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祥兴二年(1279)正月,元军进攻崖山,宋元两军在广东新会的崖山海面决战,结果,张世杰所率宋军寡不敌众,大败于海上。3月19日,陆秀夫见大势已去,于是身穿朝服,将8岁的小皇帝赵昺抱到船头,叩首再拜道:“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德佑皇帝(宋恭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言罢,背起小皇帝,跳入茫茫大海,至此,南宋彻底灭亡。
《赵氏族谱·帝昺玉牒》载:“后遗骸漂至赤湾,有群鸟遮其上,山下古寺老僧往海边巡视,忽见海中有遗骸漂荡,上有群鸟遮居,窃以异之。设法拯上,面色如生,服式不似常人,知是帝骸,乃礼葬于山麓之阳。”而民间则传说,当时赤湾海滩漂来一具身着黄袍龙衣的童尸,而赤湾海边天后庙(即今天位于赤湾的天后博物馆)的一根栋梁却突然塌下,庙祝与乡绅父老急忙焚香问卜,得知童尸为少帝遗骸,塌下的栋梁是天后娘娘送少帝做棺材的材料,当地百姓于是礼葬赵昺于天后庙西边的小南山脚下。据说,19香港赵氏后裔才修建了少帝墓,1963年被赤湾驻军发现。1984年初,香港赵氏宗亲会和蛇口工业区旅游公司又捐资四十多万港元,对陵墓进行了修葺扩建。
宋少帝陵远没有一般的皇帝陵那么大气,整个陵园几乎一览无余。陵园北依小南山,南临伶仃洋。正中就是少帝墓,墓地中央竖立一块大石碑,墓碑的上方刻有祥龙两幅,中间刻有一太阳浮雕;墓碑正中镌刻“大宋祥庆少帝之陵”八个填金大字(据说,“祥庆”应为“祥兴”之误,但在粤语中,“庆”和“兴”读音相近);右左两行填金小字为:“本山坐于兼祭复卦四支”、“辛亥岁赵氏三派裔孙重修”,两旁有一金字对联:“黄裔于今延宋祀,赤湾长此巩皇陵”。碑后为坟堆,有两重弧形围墙,前段中间顶面塑祥云拱月,涂染朱红,后段顶面塑双龙拱日,下有一只凤鸟装饰。
墓的东侧,立有一块泉州白石碑,正面是《宋帝昺陵墓碑记》,记叙了宋少帝的生平、陆秀夫负帝殉海的经过以及陵墓的修建情况,碑文为篆体阴文,风格古拙,是着名书法家商承祚所写。石碑背面则刻有着名书法家秦萼生题笔的八个大字:“崖海潜龙,赤湾延帝”,字体苍劲。
陵墓西侧,是一座高约四米的陆秀夫负帝殉海石雕像,民族英雄陆秀夫背负幼主,视死如归,凛然正气,令人肃然。
或许,正是陆秀夫这种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的感召,不时还有世人前来拜祭。在少帝陵前,在陆秀夫像前,摆满了丰盛祭品,萦绕着袅袅香烟……
篇8:宋朝历史小故事
在广东省湛江市雷州湾的东南海域中,坐落着数十万年前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中国第一大火山岛硇洲岛。
站在岸边堆积的熔岩乱石之上,雾霭茫茫,水天一线,惊涛如诉。随行的湛江文化研究专家、湛江市博物馆原馆长陈志坚介绍,相传当年流亡至此的南宋皇帝赵昰和抗元军民正是在这里愤慨山河沦陷,将岸边巨石怒击水中,代表与元朝抗争到底的决心。是为“以石击匈(元)”,“硇”字由此而生,硇洲岛也因而得名。
虽然南宋朝廷苟且偏安后在此最后灭亡,然而这段历史却是粤西沿海地区最为珍贵的文化财富之一。南宋年间,粤西沿海大都是荒远之地,正是因南宋流亡朝廷的一路南下,才为这些地区带来了中原、江南文化的火种,并对其后世文化的传承发展影响深远。硇洲岛,就是南宋朝廷这段流亡之旅的海上最南端根据地。在此地发生了两件大事:一、年仅11岁的皇帝赵昰驾崩,7岁的南宋末代皇帝赵昺继位;二、宋军于此驻扎不久即莫名掉头北返,走上了最终“自取灭亡”的不归之路。
在这个仅有56平方公里的小岛上,与宋代相关的历史文化底蕴却是颇为厚重,宋皇城遗址、翔龙书院、宋皇井、宋皇碑、宋皇亭、宋皇村……这些沧桑斑驳的古迹隐藏在一片片茂密的火山岛原始植被深处,曲径通幽,充满了神秘色彩。不仅如此,“不拜皇帝拜忠臣”,岛上的庙宇除天后宫(妈祖庙)、关帝庙、宗族祠堂等在广东沿海常见类型之外,早年修筑的分别祭祀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宋末重臣的祠庙在这里分布众多,香火不断。岛上居民至今仍延续着将三位宋臣神像请回家中轮流供奉的虔诚风俗,每年庙会之际又送回庙中,岛上、岛外居民都会来此祭拜,以告慰英烈的在天之灵。
当代史学专家对硇洲岛的历史背景一直存在着一定争议。
从地图上看,宋廷流亡至硇洲,却又突然掉头北返,最终亡于崖山。行军路线逆流,且迎向元军追兵,似乎十分不合情理。然而在以硇洲岛津前天后宫理事会副会长窦广栋为代表的当地文化学者看来,这种疑虑似乎不应存在。在他和陈志坚老馆长的带领下,我们仔细考察了当年南宋朝廷驻扎过的遗迹。而对于学术界的争议,窦广栋等人有一个颇为大胆的猜想:或许历史上的崖山海战,根本不是亡宋之战,史料所记载的,只是后人以讹传讹。崖山海战的失利对宋军海上主力的打击虽是毁灭性的,但陆秀夫背负赵昺跳海记载中南宋灭亡的标志性事件可能并未在崖山发生。
“赵昺和陆秀夫可能是在硇洲岛跳海的!”窦广栋进一步陈述了他有如此猜想的论据:从海上逃亡路线分析,掉头北返的确不合情理。因此北返的应该是张世杰所率领的宋军精锐,企图开辟“第二战场”。崖山海战确实让宋军丧失了大部作战主力,但宋廷并非灭亡在崖山。在硇洲岛上,宋廷修建行宫、书院等遗址真实存在,若非宋廷想长期驻扎于此,绝不会贸然劳师动众大兴土木。年幼的赵昺当时可能与陆秀夫等其他大臣留驻在硇洲岛,苦等来张世杰崖山战败的消息后或于此地绝望跳海,或在随后继续流亡的途中最终葬身大海。
记载不详的历史的真相,或许永远会伴随着猜想、推敲和质疑。硇洲岛在宋元之交那段特殊历史中扮演的角色的细节究竟如何,还有待专家学者的进一步考证。
篇9:有关宋朝历史小故事
时宦者置狱治火事,得缝人火斗,已诬伏,下开封府使具狱。权知府事程琳辨其不然,乃命工图火所经处,且言:“后宮人多,所居隘,其锅醦近板壁,岁久燥而焚,此殆天灾,不可以罪人。”监察御史蒋堂亦言:“火起无迹,安知非天意。陛下宜修德应变,今乃欲归咎宮人,且宮人付狱,何求不可,而遂赐之死,是重天谴也。”帝为宽其狱,卒无坐死者。——《续资治通鉴长篇》卷一百一十一
公元1032年,即宋仁宗明道元年,北宋皇宫发生了一场大火。本来在这一天,刚刚修好了文德殿,当天夜晚却发生火灾,火势很猛,一路蔓延到崇德殿、长春殿、滋福殿、会庆殿、崇徽殿、天和殿、承明殿堂、延庆殿这八处宫殿,宫室基本被烧毁。当时已经就寝的宋仁宗和皇太后慌慌张张跑到御花园避火灾,“上与皇太后避火于苑中”。火灾后,皇帝没了处所,只好移居到延福宫。
事后,为了追究失火责任,大内临时成立了火灾事故追查小组,查来查去,得出一个结论:是裁缝的熨斗失火所致。该裁缝不知道是不是屈打成招,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案件和嫌疑犯都下达到了开封府,等着判罪,开封府的权知府事程琳却执不同意见,出于科学负责的态度,他画了一张火灾路线图,分析说:“后宫人口密集,御厨里的锅碗瓢盆和灶都接近宫殿的木制建筑,时间久了,质地又干燥,很容易起火,这是天灾,不是人祸。”
除了科学的分析,监察御史蒋堂则从天意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这场火灾没有明显的缘由,说不定是老天爷惩戒陛下呢。陛下您应该加强道德修养,以应付这场天变,而不是一味归咎于后宫的人。他们都是弱势群体,一旦投入监狱,吓得什么都会招供,如果你再进一步赐死,那简直是加重天谴。”
在两人的劝说下,宋仁宗宽大处理了此事,没有人因为火灾而处死。
【宋朝时期的历史小故事】相关文章:
1.古代历史小故事
2.短篇历史小故事
3.真实历史小故事
4.英语历史小故事
5.幼儿历史小故事
8.感人的历史小故事
9.有趣的历史小故事
10.三国时期的历史典故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