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金融行业的人才供给论文
“俊玲茹”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浅析高校金融行业的人才供给论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浅析高校金融行业的人才供给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浅析高校金融行业的人才供给论文
浅析高校金融行业的人才供给论文
一、概述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地深入化,我国金融行业的国际化程度也日益提高,现代化的金融体系建设急需一大批综合素质强、业务水平高的金融人才。但是目前我国的金融人才还不能满足金融行业蓬勃发展的需要,高素质金融人才和应用技能型金融人才依然短缺,而普通金融人才则存在过剩的现象。分析我国现有金融人才培着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是提高我国金融行业整体竞争力的关键。
二、金融行业人才的供给现状
通过对我国高校开设专业的调查发现,目前,经济类本科院校、高等职业院校、部分综合类高校和民办院校,绝大多数都开设了金融专业及其相关专业。这些高等院校每年都将大量的金融人才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社会。与之相适应的是目前社会上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发展迅速,他们对金融人才尤其是一线金融服务人员的需求非常旺盛。
据调查,对于金融人才的培着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有不同的培着对象:
(一)一线技术技能型金融人才
职业院校和应用技能型本科院校主要培着能够满足金融行业一线需要的客户服务或实际操作的技术技能型金融人才。此类院校在人才培着过程中主要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培着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着的主要是较低层次的金融人才,如若想成为高端金融人才还需要自身不断地学习与提高。
(二)管理决策型金融人才
研究型或知识型大学主要培着金融理论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学识渊博、知识体系完整、创新与开拓意识强,能够满足金融行业管理层需要的高端金融人才。此类院校在人才培着过程中注重通识教育和基础教育,注重培着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注重相关学科的交叉互补,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金融理论学习体系。
(三)理论研究型金融人才
知识研究型大学主要培着理论水平高、研究意识强、科研水平高,能够满足金融行业发展需要的高学历、高层次的研究型金融人才。此类院校在人才培着过程中注重金融理论、科研能力的培着,培着的主要是金融行业需要的高端复合型金融人才。
目前,我国高校培着的理论型金融人才偏多,而金融行业急需的一线技术技能型操作人才偏少,金融行业人才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存在着很多“高能低用”的现象。这不仅仅是对金融人才的浪费,而且造成了金融行业人才的流动率极高,这些高素质金融人才不安于工作在金融行业一线,频繁跳槽,不利于金融行业人才的纵向培着和梯队建设。因此,金融特色鲜明的职业院校和应用技能型本科院校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要加大对金融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着,注重培着此类金融专业学生的服务意识,避免造成高端金融人才的浪费。而研究型或知识型大学要注重专业的整合,限制综合类大学金融专业的任意开设,逐步减少普通金融人才的工具。
三、金融行业人才供给统计在进行金融行业人才供给的数量统计时,笔者认为在现行社会体制和教育制度下,人才供给的主要来源还是国内高等院校的应往届毕业生,虽然也存在诸如海外留学生同国,军队转业士兵或十部就业等特殊情形的存在,一方而由于其数量很小,另一方而由于其就业于金融行业的可能性不大,所以不在本次调研考虑范围之内,我们仅以高等院校的毕业生作为统计的固定范围。
据相关数据统计,目前我国有全日制高等院校2246所,本科院校 914所,其中经济类院校59所,占6。 46%;全国高职高专院校1332所,其中经济类院校111所,占8。 3%。经济类高等院校的比例未超过10%,院校数量设置合理。
通过对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陕西省、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海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石南省、西藏自治区、山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同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31个省(自治区、直辖向的914所本科院校和1332所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进行调查,发现不同的地区的差别较大,金融人才的供给更多地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浙江等地。
(一)金融类及相关专业
1。本科院根据《最新全国普通高校大学专业代码参考目录》,目前在我国高等院校的本科专业设置中,没有专门的银行专业,而到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多数是金融类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所以我们以此作为统计对象调查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本科院校金融类及相关专业共招生59039人,其中经济学专业15974人,金融学专业21889人,金融工程专业4461人,金融数学专业1265人,经济与金融专业1116人,经济学类专业13432人,国际金融学专业902人,专业设置及招生情况具体分布。
2。高职高专院根据《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专业简介》,目前在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专科层次的专业设置中,同样没有专门的银行专业,而到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多数是金融类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所以我们以此作为统计对象。
调查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年和高职高专院校金融类及相关专业的招生人数分别为13410人和13174人,其中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招生人数为7774人和7630人,信用管理专业481人和378人,农村合作金融专业340人和260人,村镇银行经营管理专业121人和103,物流园区金融管理专业1073人和1102,国际金融专业3621和3701专业设置及招生情况具体分布。
(二)证券类及相关专业
1。本科院根据((2013年最新全国普通高校大学专业代码参考目录》,目前在我国高等院校的本科专业设置中,没有专门的证券专业,而到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的多数是投资专业的毕业生,所以我们以此作为统计对象。调查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3年本科投资类专业共招生1697人,专业设置及招生情况具体分布。
2。高职高专院调查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3年和20高职高专证券类专业共招生13504人和14068人,其中金融与证券(商行)专业2306人和2498人,金融与证券(证券)专业3156人和3210,证券与期货专业585人和608人,证券投资与管理专业840人和920人,投资与理财专业6617人和6832人。
篇2:辽宁高校金融业人才能力培养模式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基于辽宁省现代金融业对人才职业能力的分析,结合辽宁高职金融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对辽宁高职院校金融类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高校的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和学生自身等方面提出了辽宁高职院校金融业人才培养的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现代金融业人才;职业能力;培养模式
引言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加速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金融业对人才能力和素质的需求也逐渐发生了改变。高职院校在金融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获得从事金融相关工作的所需的职业能力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随着金融业的发展,辽宁高职院校如何根据金融从业人员职业能力的需求改变,提升金融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是高职院校需求解决的重要问题。
1现代金融业人才职业能力分析
职业能力是随着心理学中能力理论的研究而逐渐发展出来的概念。职业能力是指个体将所具备的知识、经验、态度、技能和身体能力进行整合以胜任某类职业活动的综合能力。从结构层面来看,职业能力可以分为专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关键核心能力三个部分。专业特定能力是指从事某一特定岗位或工作应具备的能力,适用范围较窄。行业通用能力是指从事某一类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岗位群应具备的共同的技能和能力,适用范围比专业特定能力要大。关键核心能力是指从事任何职业和岗位都需要具备的能力,获得过程较漫长且不易更改,适用范围最广。根据冰山理论对能力素质的界定,关键核心能力是处于海平面以下的冰山的主体,是员工内隐的特征,而行业通用能力和专业特定能力是处于海平面以上的冰山一角,是员工外显的特征。不同职业和工作岗位对职业能力的要求是不同的。根据以上对职业能力概念和内涵的剖析,结合现代金融专业的特性,现代金融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主要为以下方面:一是专业特定能力:这是胜任特定工作岗位且区别于其他工作岗位所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也是现代金融类专业的从业能力,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有所不同。包括会计、保险、金融、证券、信托等不同专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金融业从业人员必须学习并掌握系统的金融相关专业的基础理论、技能知识和金融实务操作能力。二是行业通用能力:这是除金融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是为保证专业知识能够顺利发挥的保障。包括经济学知识、外语能力、计算机知识、公文写作能力、公关礼仪、法律意识等从事金融行业都要具备的通用知识和技能。三是关键核心能力:这是涉及到个人特质的范畴,是除从业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外的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基本的能力综合。包括创新能力、沟通能力、自我提升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以及职业素养。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对从业者的诚信、可靠、细致、谨慎等个人素养的要求相对其他行业要更加重视。
篇3:辽宁高校金融业人才能力培养模式分析论文
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技能型金融人才的主要载体,应该根据金融业岗位的人才职业能力要求对在校学生进行人才培养。每年辽宁省高职院校都会输出大量的财经类毕业生,如辽宁省财经类专科毕业生就为16261人,从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情况来看,财经类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却极低。虽然辽宁高职教育近些年也在持续地进行改革,但是传统的金融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仍然影响着辽宁高职院校金融人才的培养方向。随着金融经济的不断发展,辽宁高职院校金融业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以下问题:
2.1金融人才培养目标落后于行业标准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重理论轻实践。高职院校主要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因此辽宁省高职院校金融人才培养主要定位于应用技能型人才。但是从辽宁各高职院校金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质来看,仍然带有“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体系设置结构。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技能掌握不足,不能适应用人企业短期上岗的需求。二是专业定位不明确。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传统的金融模式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但是辽宁高职金融类专业仍然以传统金融岗位作为学生培养的定位,使得学生在校所学知识与行业发展脱钩。三是人才培养层次界限不清。从辽宁高职院校金融类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实际情况来看,突出综合管理类课程,缺少实践操作性实训,这就无法区别于本科院校的金融业人才培养层次,不能突出高职专科学生技能性特点。
2.2金融人才培养方法不够完善
目前辽宁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法多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法,这种人才培养方法能够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同时学会实际操作技能。但是辽宁高职金融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却不能根据金融业的发展情况将理论和实践教学进行完美的结合。一方面理论课程的授课方法多为填鸭式,学生死记硬背,理论知识并不扎实。另一方面实践教学课程由于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校内实训基地硬件设施不匹配、校外实训极低不健全、教师实践能力差等原因,导致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2.3教学课程设置缺乏革新
很多高职院校金融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在无科学调研的基础上随意设置教学课程;教学内容陈旧,无法跟上金融业的发展步伐;教学方法单一,翻转课堂、微课等教学方法应用较少;教材选用标准低,知识的更新速度慢且针对性不强;实践性课程安排较少,且与实际工作岗位技能脱钩。
3辽宁高职金融人才的培养对策
为了能够提升辽宁高职金融人才的培养水平,为企业输送高水平高素质的技能型金融人才,辽宁高职金融相关专业应该根据金融企业对职业能力的需求对金融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变革。根据现代金融业人才职业能力要求对在校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这样才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3.1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辽宁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定位于培养面向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现代金融企业的'一线基层岗位,能够综合运用所学金融知识并能熟练掌握金融业务技能的复合型技能金融人才。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时,不能把专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关键核心能力割裂开来,不仅要把金融专业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强技能,同时还要培养金融专业学生的创新、自我学习的能力,使其成为复合型的金融人才。
3.2更新培养方式
培养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动手操作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能仅凭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就能使学生掌握和了解。学校应该增加实训课程、提供实习机会、参加技能大赛等多种方式增加学生的动手和实践操作能力。教师应该通过案例、微课等多种教师方式,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也就是说教师通过更生动形象地传授知识,学生通过更多机会的模拟实战演练,这才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金融人才的有效方法。
3.3更新课程体系
辽宁高职金融专业负责人应该在科学合理地调研基础上,为专业设置合理地设置课程体系。可以在“课(课程体系)———证(职业资格证书)———赛(技能大赛)———岗(岗位职业能力)”这一基础之上,对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的同时,应根据金融环境和金融业发展的变化,调整部分选修课的设置,使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落后行业发展太远。
3.4改善实训资源
高职现代金融相关专业的模拟实训是基于特定工作对象和工作流程基础上进行的,因此与之相匹配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是实训课程必备的依托条件。因此辽宁高职院校应该对金融实训建设上,根据岗位业务的需求从硬件和软件双方面尽量为学生模拟出实践操作的工作环境,使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实训课程就能理解金融业务的实际操作,也能更加有效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3.5推进分层培养模式
分层培养模式是高职金融专业根据职业能力的三个层次,分层次推进人才培养的过程。在大学一年级应专注行业知识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大学二年级应专注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大学三年级应专注于校内外实训和实习,通过实训和实践岗位的真实操作才能真正提升技能型人才的技能性。除了这种分段式的分层培养,高职院校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对有学习和自我提升能力的学生安排选修的学习计划,提升这部分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复合型的金融人才。
3.6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应根据金融业的发展掌握更新的金融技能,这样才能培养出有用的金融人才。但是目前辽宁高职金融专业教师大多没有企业的工作经验,这样也就无法对学生的技能进行有效的培训。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解决:一是让高职金融教师利用假期时间到企事业进行实践,通过实践增加并更新专业技能。二是聘请行业专家到学校兼职讲学。通过“结对子”的方式,让行业专家与学生直接面对面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讲授。
3.7推进校企合作和订单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和订单培养是积极地将企业引进到学校,参与到高职金融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来。通过企业的参与与合作,使高职院校真正了解企业的需求,也可以使企业能够按照自己的需求对所需人才进行定向培养。在校企进行双向沟通的过程中,使人才培养的模式更加科学,提高金融人才培养的质量,也能节省企业人才培训的成本。
参考文献:
[1]王怀明.组织行为与:理论与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
[2]唐福萍,刘志浩.高职金融人才的社会需求与培养[J].辽宁高职学报,(10).
[3]李海涛.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探析[J].新余学院学报,2014(8).
[4]胡建波,汤伶俐.职业能力的内涵与要素分析[J].职教论坛,(4):25-27. 作者:孙莹 单位: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篇4:美国高校金融营销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析的论文
关于美国高校金融营销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析的论文
一、引言
美国金融市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和最具有流动性的市场,2014年创造了美国GDP的7.2%,雇用了599万员工。美国金融业主要由银行、保险、证券、资产评估和风险投资等行业组成,行业内部竞争非常激烈,对金融营销人才的需求一直处于增长状态。据估计,到2018年仅证券业对人员的需求将增长12%。美国高校不仅要满足金融企业对金融营销人才的数量要求,还要满足在行业激烈竞争背景下的人才质量要求。金融业对美国高校本科毕业生一直有着相当的吸引力。为了更好地满足各级金融机构的营销人才需求,美国一些高校开始从宽泛面向各行各业培养市场营销人才转向有针对性地培养金融营销本科人才,开设相应的金融营销专业,形成了一套有效的金融营销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被认为是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我国高校对金融营销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探索之中。本文对美国高校的金融营销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剖析,以供我国相关高校参考和借鉴。
二、美国高校金融营销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一)培养目标美国一流大学迈阿密大学设置了国际金融营销专业,作为与市场营销、金融学并列的独立本科专业,由金融系负责,授予工商管理学士学位(BBA)或者工商管理理学学士学位(BSBA)。迈阿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原则性,能改变全球商业和社会的领袖为使命。国际金融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以强大的国际课程方案为基础,建立兼顾国际金融和国际市场营销的综合性课程,为国际金融机构或者国际商务界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决策型金融营销人才。美国普通高校尼古拉斯州立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是一所通过AACSB认证的商学院。2011年,它就专门开设了金融营销本科专业,把金融营销专业设在会计与金融系,作为与金融学并列的专业。金融营销专业将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知识与销售职业技能融合在一起,目的是培养学生沟通、技术、批判性思维和伦理决策能力。金融营销人才培养面向的岗位主要有理财规划师、个人理财顾问、股票经纪人、投资组合经理和保险代理人等。
(二)课程体系设置美国高校对金融营销本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进行了精心的设计。自从设立金融营销专业,尼古拉斯州立大学一直在积极探索领先的金融营销课程体系,下面以此为例予以说明。尼古拉斯州立大学的金融营销的学位计划规定,要取得学位必须修满120个学分。在2015年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学生所学课程共分为大学核心课程、商业核心课程和专业课程三大模块。其中,大学核心课程16门,共45个学分,占总学分的37.5%;商业核心课程14门,共42个学分,占总学分的35%;专业课程11门,共33个学分,占总学分的27.5%。必修课学分占75%,选修课学分占25%。选修课范围比较大,强调通识教育,但选修量并不多。
(三)教学方式、方法和培养手段美国高校对金融营销人才的培养采用结构化的课堂教学安排和低结构化的课堂教学安排两种教学方式。前者是指教师在教室讲授,要求编写符合学校规定的课程教学大纲,并在上课前提供给学生。课程教学大纲包括课程介绍、学习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时数、预期结果、工作量和教学内容安排等内容,后者是指采用研究讨论会、专题讨论会(work-shop)、实习、独立研究、工作室工作(studio work)等教学方式。为了实现人才培养和教学目标,专业教师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尼古拉斯州立大学金融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中各抽取1门金融类课程和营销类课程,从专业课程中各抽取3门金融类课程和营销类课程,对其教学大纲分析可见,教师们根据课程特点综合应用讲授法、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实验法、角色扮演、特邀嘉宾和小组项目等方法进行教学
三、美国高校金融营销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特征
(一)根据满足金融机构的营销人才需求进行本科人才培养定位金融机构对金融营销人才存在差异化需求。不同规模和不同性质的金融机构以及金融机构内部不同的营销岗位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有着不同的要求。美国高校都是根据金融机构的人才层次需求确定自己的人才培养定位。迈阿密大学明确面向跨国金融机构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决策型金融营销人才,而尼古拉斯州立大学则面向一般金融机构的个人理财顾问等直接面向顾客的一般性营销岗位培养本科人才。由于金融营销人才培养定位不同,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标准和培养要求就呈现差异化。迈阿密大学就注重培养金融营销学生的商业领袖能力和营销决策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研究讨论会等能提高学生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研究性活动。尼古拉斯州立大学则注重常规销售技巧的训练。
(二)强调金融营销人才的个性化、自主性培养尽管美国高校规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向和培养方案,在此基础上,想要成为什么样的金融营销人才,今后从事怎样的金融营销岗位,又取决于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对金融营销专业的选择具有充分自主性。每个学生都必须向学校提交个人的培养方案。迈阿密大学和尼古拉斯州立大学都为每个学生配备了学业导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除了商业核心课程都已经明确固定,大学核心课程和专业课程中存在选修科目。学生要从学校开出的各种课程中按要求确定选修课程,填入个人培养方案,交给学业导师审核签字。在学生填写培养方案时,导师也会对学生选修课程给予具体指导。既照顾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发展方向,又确保符合学校对金融营销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三)实行“金融理论+销售技能”的综合课程体系在金融营销的专业课程体系中,金融类课程占有较大的比重。在尼古拉斯州立大学的金融营销专业课中,专业必修和选修课总共11门,其中,金融类课程8门,占72.7%,营销类课程3门,占27.3%。金融类课程涵盖金融学专业的核心课程,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全面的金融理论,掌握扎实的金融理论基础。营销类课程,主要是市场营销专业的方向性课程,即服务营销和专业销售技能的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服务销售技能,注重金融服务销售技能的训练深度。在美国高校看来,金融产品销售是一种具有专业技术产品含量的销售,作为金融营销人员,必须对金融理论有全面的理解,才能在此基础上实现成功销售。
(四)实施以金融销售能力和技能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方法体系每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都明确了课程学习目标,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要求,最终都以金融营销能力培养为目标。美国高校强调,作为一名以金融营销为职业方向的学生,除了掌握金融理论知识,还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技能和批判性思维技能。在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中,比如大量的书面作业,包括书面报告、小论文、学期报告和案例研究,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书面沟通能力。专题讨论会、PPT演示、小组项目和课堂讨论都可用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案例研究、小组项目和各种形式的专题讨论会都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用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以“专业销售”课程为例,教师提出了三个学习目标,而且说明了实现学习目标的教学方法。第一个目标是理解专业销售的原理,实现方法是讲授、讨论、阅读、案例研究及两次考试。第二个目标是理解现实中专业销售人员究竟是什么样的职业,实现方法是让学生访谈不同企业的专业销售人员,在访谈基础上写一篇学期论文,并与教师讲授和教材的观点进行比较,要求在学期末用PPT演示。第三个目标是学会销售“黄金法则”,保持有利于客户和自己的高道德行为标准,实现方法是教师演示实例,在课堂开展广泛的讨论,阅读指定的材料,准备案例分析论文。因此,美国高校教师所应用的一系列教学方法和成绩评价方法都是服务于金融营销人才的培养目标。
四、启示
美国金融营销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对改进我国高校金融营销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根据金融企业的营销人才需求精准定位金融营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美国高校对金融营销本科人才培养有着非常清晰的定位,直接指向具体的金融营销岗位和能力层次。然而,我国高校对金融营销本科人才的定位比较模糊。比如,某高校把“在金融企业从事营销和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作为金融营销本科人才培养定位。这种定位显然过于宽泛,没有体现与其他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差异化。根据这种表述,只要是营销和管理工作岗位,其培养的学生似乎都可以胜任。什么岗位都可以胜任,最后是什么岗位都不能胜任。事实上,随着我国金融行业的开放和激烈竞争,金融企业对金融营销人才需要也越来越细分化。金融企业既有要求具有较高推销技能的一线操作性营销岗位,也有要求具有策划能力的管理性营销岗位,还有同时兼备金融理论和营销理论的技术性营销岗位,如个人理财顾问。我国高校需要像美国高校那样,清晰界定金融营销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具体的岗位指向。要实现精准定位,必须以对金融企业营销人才需求的深入调查为基础,同时兼顾考虑其他高校的培养目标。
(二)围绕金融营销岗位设计金融营销课程体系在美国高校的金融营销课程体系中,通识教育占据较大的比重,虽然专业必修课学分不到三分之一,但开设的金融类课程都已涵盖主要金融理论,市场营销的方向性课程如“专业销售”等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充分考虑了金融营销岗位的理论素养和技能培养。我国高校如广东金融学院和上海金融学院模仿美国高校,通识课程也占据着非常大的学分比重,专业课的学分比重较低,可是,专业课中金融类课程数量偏少,以营销类课程为主,而且都是理论性课程,没有针对具体的金融营销岗位设计职业性和技能性课程。就银行来说,既有直接在柜面向顾客提供常规业务的柜员服务岗位,也有在大厅为各种顾客提供综合服务的大堂经理岗位,还有开拓市场和维系客户关系的客户经理岗位以及面向顾客理财需求的个人理财岗位,这些岗位要求的金融理论、营销知识和技能并不一样。我国高校需要对金融企业不同的金融营销岗位进行聚类分析,把具有相近金融理论知识和市场营销技能的岗位归为一类,围绕同类的金融营销岗位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从而与金融企业的营销岗位实现无缝对接。
(三)针对金融营销岗位能力要求设计教学方法体系美国高校的教学方法体系服务于金融营销岗位能力培养,每一种方法至少对应一种能力或技能的培养。我国高校虽然鼓励任课教师摒弃传统以灌输知识为目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可是大部分专业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运用的教学方法非常有限,并不重视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即使有的学校引进和探索了多种教学方法,但是不少是为了应用而应用,应用过程流于形式,教学方法也不成体系,不能充分满足人才培养需要。要想使学生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就需要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我国高校在教学方法设计和应用上需要转变思想观念,从“以教学为目的”转变为“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 因此,我国高校需要全面识别金融营销岗位能力和技能的需要,设计一套科学的教学方法体系,任课教师根据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需要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
(四)改革统一的成绩评价模式,促进学生提升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美国高校对专业课程成绩评价不采取统一模式,而是分类对待,营销类课程重技能考核,金融类课程重理论考试。营销类课程具有很强的实务性,理论考试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重较低,而金融类课程的理论性比较强,拥有扎实的金融理论基础对学生以后工作很重要,闭卷考试成绩在总评成绩中占据较大分量。除了书面考试,美国高校教师采用小组项目、案例研究、小论文等多种成绩评价方法,通过这些平时成绩评价方式培养和促进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反观我国高校,几乎都采用“占比低的平时成绩+占比高的期末成绩=总评成绩”这样一种统一的成绩考核评价模式。这种以结果为导向的考核方式,难以有效促进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提高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我们要学习美国高校,改革当前统一的“三七开”或者“四六开”的以期末成绩为主导的成绩评价模式,赋予任课教师充分的自主权。无论是理论笔试还是技能考核,都应该以多样化和频率高的平时成绩评价占主体,期末考试成绩只能作为总评成绩的一小部分。这样,教师就可以将多种教学方法和多种考核方法有机结合,给学生施以必要的学习压力和动力,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
【浅析高校金融行业的人才供给论文】相关文章:
2.金融行业自荐信
3.金融行业简历
4.金融行业个人简历
5.金融行业年度总结
10.金融行业新年对联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