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弟子规故事:谨而信

弟子规故事:谨而信

2024-12-30 17:52:0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kea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弟子规故事:谨而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弟子规故事:谨而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弟子规故事:谨而信

篇1:弟子规故事:谨而信

弟子规故事:谨而信

“谨”,它告诉我们自身生活的态度,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态度、我们的行为、我们的言语,一切的造作都要谨慎。

“信”这个字,人字加上言字构成信字,人讲话一定要真实,不真实就不信。讲话也要注重你有没有真诚,言语如果不能建立在互信这种基础上面,人与人的交往就可以说是非常的虚伪、非常的虚假。

扬震拒贿的故事

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非常贤明,就举派人征召他,推举他为秀才,他多次得到升迁,官至荆州刺史、东莱太守。杨震赴任途中,取道经过昌邑,他过去在荆州曾推荐的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县令,前来拜见他,到了夜间,王密怀里揣着十斤银子来送给杨震。杨震说:“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这是为什么呢?”王密说:“送金这件事在夜间是没有人知道的。”杨震回答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你知道,我知道。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地拿着银子回去了。

后来杨震调任涿州郡担任太守。他本性公正廉洁,不肯接受私下的贿赂。他的子孙常常吃饭没有肉,出门没有车,他的老朋友中年长的人有的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杨震不答应,对他们说:“我要让后代被称作清白官吏的子孙,用这个来馈赠给他们,不也是很优厚的吗!”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人民的公仆们,如果都能像杨震一样,公正廉洁,清白做人。在金钱利诱面前,想到的是人民的利益,那我们这个社会该是多么美好?

孟信不卖病牛的'故事

古代,有个叫孟信的人,被罢免了官职以后,家里很穷,甚至连吃的东西都没有了。一天,家里人趁孟信外出把家里仅有的一头病牛卖了,来换粮食。孟信回家后发现病牛被卖了,就把家里人打了一顿,还去把病牛要了回来,他对买主说这是病牛,没什么用处了,这样的病牛不能卖给你。

如果我们都能像孟信一样,做人诚实守信,经商公平交易。那像“三鹿奶粉”等欺诈行为事件就不会发生。

千里赴约的故事

乐昌公主,名叫陈贞,是南朝后主陈叔宝的妹妹,下嫁江南才子徐德言为妻。徐德言作驸马后入朝廷任侍中,夫妇二人互敬互爱,夫唱妇随,成了一对当时人人羡慕的天成佳偶。

隋文帝杨坚灭陈国后,按照古时惯例,亡国之君及其亲族不准许住在原籍,以防其纠集残部,死灰复燃。因此,国破家亡的陈后主及皇族被虏北上,一同解往隋国国都长安。乐昌公主自然也在被虏之列,她与恩爱夫婿徐德言眼看就要被活活拆散。临行前,乐昌公主把一面自己梳妆台上的一面铜镜摔成两半,一半留给夫君,一半自己收在怀中;她与徐德言约定:以后每年的正月十五日,在长安街市上沿街叫卖铜镜,直至找到对方的下落,以便夫妻破镜重圆。徐德育含泪频频点头。

乐昌公主所配的杨素是隋朝一位功勋显赫大臣,位居丞相。杨素对这位容貌秀丽,才情横溢的南国佳人十分钟情。而乐昌公主虽然身在北方丞相府中,心却仍然留在故国江南,留在丈夫徐德言身边。

乐昌公主在被虏第三年的正月十五日晚上,有了丈夫徐德育的消息,惊喜、感伤、幽怨的激情涌上心头,她控制不住地放声大哭起来。

杨素虽位居高官,却是个细心体贴的性情中人。他用十分温柔和恳切的态度,探询爱妾心中的难言之隐;乐昌公主无法拒绝杨素的诚意,就一五一十地把破镜的来由说了个明白,并跪在杨素脚下哀求,希望能让他们夫妻见上一面,以了却心愿。

这天,丞相府中摆下了丰盛的筵席,徐德言心事重重地如约赴宴。杨素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对夫妻悲悲切切的情景,不由得动了恻隐之心。他当场宣布:“念你们两人旧情至深,老夫决意把乐昌公主送还给徐公子,让你们破境重圆罢。”

后世称夫妻分离而复合为“破镜重圆”典故就是来自乐昌公主与徐德言元宵节相会重逢的故事。

如果我们都能像乐昌公主和徐德言一样,信守约定,信守诺言,那世间也就没有了背信弃义,家庭破碎之事了。

篇2:弟子规谨而信之读后感

有段时间网上流传着一个非常感人的视频,说的是一个曾经走错路的男孩因为结识了《弟子规》这本书而获益良多,从而浪子回头,走回了正途。视频中男孩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诉说着弟子规给他个人所带来的重大影响以及人生意义。虽然不否认这个视频有炒作的成分,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弟子规》这本书籍中的优秀传统知识。况且,在没有阅读过这本书之前,我们都没有任何权利去评判它。于是乎,为了有权去评论这本书,阅读《弟子规》似乎成为了理所当然。

初步了解之后,知道《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弟子规》分为总叙、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八个部分,这八个部分独立成章却又密不可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做人、处事等行为规范。这本书的主要功用就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行为敦厚、人伦尽份、防邪存诚,对于处于今天聒噪社会的我们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诵读,可以使人在孝亲、友爱、诚信等优良品德和礼仪规范的教育中得到熏陶,从古人的修身思想中得到启迪,净化和升华思想意境,从而规范自身行为,可谓一本教人为善修德的好书。

虽然在这个世界上才活了22年,但是不得不承认做人的确是一门学问。做人也有许多规则,尤其是想做一个受人肯定的人就更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本书分为八个部分,我不一一作出介绍,只选择其中几个个人觉得很有参考意义的部分进行简单阐述。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孝顺长辈是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素养。“入则孝”告诉我们在家中要听从父母,爱亲人。亲人有病,要耐心细致地照顾他们,不与父母争吵。这让我们在家中与父母之间更加和睦、温馨。

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出则悌”告诉我们出行在外要有良好的修养,为人谦虚,见长辈要让道,这使我们在外出时有“风度”、“彬彬有礼”.在日常生活中,虽然不必做到见长辈让道那么正式,但是尊老爱幼却应时时刻刻体现在我们的周围。“信”告诉我们要时时讲诚信。中国自古就有“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可见讲诚信对于人而言是如此之重要。当别人对你的信发生质疑,那也就意味着别人在和你相处的时候,在心里已经无形中设置了一道屏障,对于你的言行,他们会谨而慎之。

随手翻开这本书,起初我还觉得它是枯燥、呆板、晦涩难懂的`教条,就像面对其他的传统书籍一样,并没有想去逐字逐句地推敲,但不知不觉中,我就被书中描述的为人之道和大爱无疆所吸引,更为如何做人、做一个有价值人的深奥哲理所折服。它诠释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小家和大家的爱;它阐明了做人之本、为人之道,成人之路,如何才能拥有一颗平常而包容的爱心、如何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一点一滴;它诉说着一个永远不会过时的和谐主题和人性之爱的主线……

篇3:弟子规谨而信读后感1500字

“谨而信”,这个“谨”,做人做事,处事待人接物非常谨慎小心。“信”,人言为信,他说话言而有信,信守承诺。而且一个人的事业能不能成就,“信义为立业之本”;一个人的道业能不能成就,忠信是动力。一个人有忠,他怕对不起师父的教诲,他会尽力学习;他对家庭会负责任;他对国家、社会他要尽一份力。所以他那个忠会变成他事业、学业、道业的动力,忠信是动力。他曾经承诺过的事,他一定全心全意去做好。忠信是一个人奋发向上源源不绝的动力。

孔子也说,“言忠信,行笃敬”,行笃敬就是谨,谨慎,做什么事严谨,“虽蛮貊之邦行矣”。有这种言忠信,行笃敬,有谨而信态度的人,走到不同的种族宗教,还是得到当地人的爱戴。我们马来西亚的华人,你们的祖先来到了言语不通的地方,能够建立这样的家业、事业,不简单。他们就是把中华民族这个好的美德带在身上,远离家园也开创了一片天地。孔子的话有道理,“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言不忠信、行为不谨慎,“不笃敬”,有时候还轻慢、随便,连邻居、跟自己住在同一个地方的人都不能认同我们,就寸步难行了。其实我们假如不谨而信,连家里的人都不能认同我们了,更何况是家以外的人呢?

本课是《弟子规》第三单元“谨而信”篇中的第一课。引导学生做事谨慎、修身养性是本大章的教学主题。韵文部分“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教导学生应该珍惜宝贵的时光;“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是告诉人们要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说的是着装礼仪,以达到修身养性。

根据一年级的学习目标、学生年龄和思维的特点,教学中以动画形象创设趣味化的情境,采用以读为本,以读促思,以思导行的方法,紧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联系生活,引导学生走出文本,把学《弟子规》与学做人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如何去规范自己的行为。整堂课力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提高学生的能力,升华学生的情感。

反思这节课,有收获也有遗憾。收获之一:调动了学生诵读的积极性。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不同形式的诵读方式使读、背成为了课堂的主旋律。由读正确到读熟练再到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层层有目标,环环有递进。收获之二: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结合注释想一想、猜一猜、讲一讲的自主能动训练成了学生的思维体操,同时也激了学生的表达欲望。收获之三:课堂潜移默化的熏陶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提升了道德境界。在用《弟子规》中的句子去规劝创设情境中的小伙伴的过程中,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审视自己的课堂,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改进之一:在让学生合作探究、明义晓理的环节,老师依然想做掌舵者,不能完全放手,对于学生对内容的讲解,老师补充太多,喧宾夺主;改进之二:在学以致用环节,只是老师创设的几个情境去让学生用《弟子规》中的句子去规劝,不妨让学生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真实的镜头需要我们用《弟子规》来规范约束子,如此,更能走出文本,走进生活,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课虽结束,行进的脚步仍在继续,让国学的魅力之花绽放于每个儿童心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奋斗不止,努力永远!

点评

这是一节书声琅琅的诵读课,也是一节自主探究的思维训练课,更是一节提升境界的道德课。

趣味化的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老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喜羊羊”形象贯穿课堂始终,无论是复习巩固,还是熟读成诵和读文明意,都让学生保持旺盛的热情,整节课书声琅琅,学生读得主动读得投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老师紧紧扣住他们年龄和思维的特点,实现了课堂的情境化。

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由表达的灵魂。教师让学生大胆想一想、猜一猜、讲一讲的训练方式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的潜能。“猜”作为一种开放的思维方式,有效地锻炼了学生从小习惯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

学以致用是学生内在情感的升华。老师设计的日常化的情境问题是是对《弟子规》践行的思考,是学生形成价值观的历练过程。

整堂课实现了诵读化、情境化、自主化、生活化的优化组合,让弟子规学习成为学生快乐的精神体验的过程。

篇4:弟子规谨而信读后感1500字

最近读了一本叫做弟子规的书,使我渐渐感悟了《弟子规》的意思,《弟子规》读后感1000字。我这才发现,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因此,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我就说一说我读后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更何况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

而最为深刻的感受就是《弟子规》虽然是一部著作,但是它的作者却仅仅是位秀才。《弟子规》的作者叫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生于康熙年间,死于乾隆年间。李夫子是一个不大出名的人,一般人认为,这位李夫子是在公元一六六二年出生,在公园一七二二年去世的。很多人都认为李夫子活了六十岁,但是,也有人说李夫子活了八十三岁。这两个数据前后相差了二十三年,这充分说明了当时的社会对他没有什么明确的记载。如果李夫子是为大人物,史书上一定会清清楚楚地记录着李夫子的出生年月日和生辰八字,读后感《弟子规》读后感1000字》。

李夫子一生中拿到的最高学位仅仅是秀才,从此以后他便再也没有高中过,什么状元拉、榜眼拉、探花这些学位,压根都跟他没一点关系。在当时,一个秀才只能教书。秀才不是举人,举人老爷有的时候可以当官,进士也可以当官,而秀才呢,却只能够教书育人,还教不了什么好书,也当不了什么书院的院长,顶多只能开个私塾。

然而这位没什么大成就的李先生之所以会写出《弟子规》这本现在家喻户晓的书,是因为李夫子毕生努力研究《大学》、《中庸》,虽然李夫子学位不高,学历也不高,但是,有时候好多科举不成功的人却恰恰学有所成,这位李夫子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

虽然在科举的道路上,李夫子是一位失败者,但是在研究《大学》、《中庸》这一领域里,他却颇有建树,算得上是一位相当了不起的学者。后来,李夫子创建了一所学校,叫做敦复斋,起了一个斋号讲学。李夫子讲学讲得很成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更吸引了很多人前来听课,久而久之,他就被人尊称为李夫子了。所以,人们称李夫子为清朝早期杰出的教育家和学者,这个称呼是一点也不为过的,而这个称号,李夫子也是担当的起的。

除了《弟子规》外,李夫子还根据传统对蒙童的规范方面的要求,结合自己多年教书实践的经验,写了一本教育孩子,启蒙孩子的书,叫做《训蒙文》。李夫子在钻研《大学》、《中庸》这样的著作之余,还坚持写诗,出于对水仙花的喜爱,李夫子曾经写了上百首赞颂水仙花的诗,后来集结为《水仙百咏》。

我本以为,能够写出《弟子规》这本著作的人一定是个拥有状元、榜眼这样的学位的人,所以说李夫子只是位秀才这一点出乎了我的意料。现在的我们认为,李夫子是位成功人士,他虽然没有有高等的学位或宏伟的家世,但是他很努力。所以,成功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够达到的。

篇5:弟子规谨的故事

弟子规谨的故事

《弟子规》“谨”部分有关的故事 有哪些?同学们学习了哪些呢?

弟子规谨行信部分(有故事)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译文]早上要早点起来,晚上要晚些上床;人的一生很短,转眼就老了,应该珍惜年轻时的光阴

[小故事] 是宋朝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后来人们又称他司马温公。温公小时候聪明过人,被誉为神童,但他并不骄傲,学习十分勤奋。为了每天能早起读书,他让人用圆木做了一个枕头。用这个枕头睡觉,很不舒服,头只要一转动就会滑下来,这样司马光就会惊醒,起来读书。后来,这个枕头被称为“警枕”。司马光如此勤奋好学,从而使得他学识渊博,事业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温公警枕”的故事也成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译文] 清晨起床后,必须洗脸漱口;上了厕所后,要把手洗干净。应该养成这种良好的卫生习惯。

[小故事] 是宋朝最有名的宰相之一,不过他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不讲究衣着的卫生,他不爱洗澡,不爱换洗衣服,弄得人总是脏兮兮的。有一次,皇帝召见王安石和几位大臣一起商议大事。谈话间,一只虱子从王安石的衣领里爬出来,爬到了他的脸上。皇帝看到后,偷偷地笑了,可王安石一点也不知道。后来,这件事成为了人们的笑谈。王安石是一位大政治家,介他的仪表真是糟糕,我们千万不要学他。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译文]走路要不慌不忙,站立要姿势端正,作揖时要弯腰,让身体成一弯形,尽可能表示出你的恭敬。

[小故事] 唐玄宗在勤政楼设宴,宴会结束后,卢绚以为皇帝已经回宫,便平稳地骑马走在楼下。卢绚容貌清秀、温文尔雅。走在路上,总是风度翩翩,仪表俊逸,与众不同。仍然在楼上垂帘观看的皇帝被他的风度吸引了,忙问左右近臣:“这人是谁?”近臣便把卢绚的姓名告诉了皇帝。皇帝连连称赞他含蓄宽容、风度不凡。不过,也正是这一句赞美之词使卢绚遭到了奸臣李林甫的陷害。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译文]帽子要戴正,纽扣要系好,袜子和鞋子也都要穿得服帖。

[小故事] 孔子的学生子路是一个非常讲究仪表的人。这一年,卫国发生了内乱,正在国外的子路听说经后,急忙往回赶。有人劝他:“现在国中十分危险,回去了很可能遭受灾祸。”子路说:“拿了国家的傣禄,就不能躲避祸难。”进城以后,子路竭力帮助国君平叛,但还是因寡不敌众,被敌人的武士击中,帽子上的缨带也被割断了。子路知道自己难逃一死,立即停止搏斗,说:“君子虽死,但不能让帽子脱落而失礼。”于是从容地系好帽带子而死。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译文]放置帽子和衣服,要有固定的地方,不可以到处乱丢,以致于弄乱弄脏。

[小故事]张九龄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也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张九龄容貌清秀,平时总是衣帽整洁。走在跃上,总显得风度潇洒,与众不同,总能赢得路人的目光。并且每当朝廷重要的朝会时,在众人中间,他也是很显眼的,连皇帝对他的举止都赞赏不已,凡是张九龄在,那里的气氛就会格外愉快,大家都乐意同他这位衣帽整洁而且又有风度的人在一走说笑、玩乐和探讨学问。张九龄的注重仪表给他带来 了好人缘。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译文]穿衣服贵在整洁,不在华丽;有职位的人要穿得符合身份,平常的人要穿得和家境相符,这就叫做“得体”。

[小故事]嵇绍是西晋有名的贤士。一天,他去求见齐王时,齐王正和董艾等人在宫中闲聊。见了嵇绍,董艾就对齐王说:“嵇绍善丝竹,今天可让他弹一曲让大伙儿乐乐。”齐王也正有此意,忙命人抬来乐器请嵇绍演奏,嵇绍不愿意,庄重地说:“我今天穿着整齐的朝服来见您,您怎能让我做乐工的事呢?您是主持政事的君王,更应该讲究礼仪,端正秩序。”齐王和董艾等人听了此话都很惭愧。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译文]饮食不要挑挑拣拣,偏食会营养不良;吃东西也要适可而止,饮食过量会损伤脾胃。

[小故事]宗悫是南北朝时期的人,年轻时很不得志,而他的同乡虞业有权有势,特别富有。每当虞业请客人的时候 ,总是几十道菜,酒菜摆得有一丈见方。然而,他招待宗悫时,只给他吃杂粮煮的饭。但宗悫只是照样吃饭,从不因为饭菜差而发脾气。他胸有大志,把主要精力都 用在了学习上。后来,宗悫做了豫州太守,但他并不忌恨虞业,反而认为虞业有才而请他做的部下,宗悫把过去受辱的事看得很开,具有宽厚的胸怀,真是了不起。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译文]年龄还小的时候,不要像大人那样喝酒;喝酒醉倒,样子是最难看的。

[小故事]三国的时候,魏国的太傅钟繇有两个聪明的儿子,一个叫钟毓,一个叫钟会。一天,钟繇见哥俩在玩喝酒的游戏,他装着没见着不吱声。只见钟毓先起身施礼,然后举杯一饮而尽;而钟会举起杯一饮而尽,并不曾行礼。后来钟繇问儿子:“喝酒为什么要施礼?”钟毓说:“饮酒是礼仪之一,所以要施礼再喝酒。”钟繇又问:“喝酒为什么不施礼?”钟会回答说:“偷酒喝不合乎礼,再施礼就是自欺欺人。”钟繇听了不禁笑起来,不能不点头称是。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译文]不要踏在门槛上,不要用一条腿支撑身体斜靠着;不要伸开两条腿坐在地上,更不要摇动胯,否则你就显得没有教养了。

[小故事]李白有一次在宫中喝醉了,竟然伸出了脚,让坐在身旁的高力士给他脱靴子。高力士一时不知所措,只得给李白脱下靴子。但这件事让他耿耿于怀。终于有一首李白送给杨贵妃的诗,被他抓住了把柄,他挑拨杨贵妃,说李白在诗中故意侮辱杨贵妃,杨贵妃信了高力士的话,也对李白恼怒起来。后来,玄宗几次想任命李白官职,都被杨贵妃阻止了。李白哪里会想到,酒后的不拘小节竟会引来如此后果。

缓揭帘 勿有 宽转弯 勿触棱

[译文]掀起帘子的时候,动作要轻,尽是不要发出响声;转弯的地方,行动幅度要大,不要碰着东西的棱角,否则就会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小故事] 春秋时,卫献公想回国恢复王位,他便去请当时掌握卫国朝政的贵族宁喜帮忙。宁喜得知此事时正在下棋,他想也没想就很爽快地答应了。太叔文子知道此事后说:“帮助一个国君复位是一件大事,而宁喜全家是九代当朝高官的家族,他对待重立君王的事却这么不慎重。”果然,卫献公登位后不思回报,反而因为宁喜是前朝重臣,而把他全族诛杀了。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译文]拿着空的用具,就像拿着盛满东西的用具一样,小心翼翼;走进空房间,也要像主人在家那样谨慎,不要乱走乱动。

[小故事] 杨震是东汉时的名士,人称“关西孔子”。他做官后,十分清廉,从不受别人的贿赂。有一次,杨震过山东时,他的学生王密正在这里做县令。夜里,王密带着十斤黄金来见杨震,他坚决不要。王密说:“半夜里是没有人会知道这件事的。”杨震却说:“天知道,地知道,你知道,我知道,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听后十分惭愧,只好告退。从此,人们都知道杨震是一个清廉无私的人。

【弟子规故事:谨而信】相关文章:

1.读弟子规谨有感

2.谨以此故事,为你取暖励志故事

3.凡出言,信为先――《弟子规》读后感

4.李毓秀弟子规《信》教学设计

5.弟子规全文及解释故事

6.弟子规小故事演讲稿5分钟

7.我学《弟子规》的故事作文

8.我读《弟子规》的故事记叙文

9.弟子规心得

10.中华弟子规

下载word文档
《弟子规故事:谨而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