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区域空气监测网络建设策略与实践

区域空气监测网络建设策略与实践

2024-11-02 08:07:5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Andy8396521”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区域空气监测网络建设策略与实践,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后的区域空气监测网络建设策略与实践,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区域空气监测网络建设策略与实践

篇1:区域空气监测网络建设策略与实践

区域空气监测网络建设策略与实践

根据区域空气质量管理的发展形势,提出建设区域空气自动监测网络的思路和建设内容,探索建立区域空气监测QA/QC技术体系的策略与解决方案.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中国环境监测  ISTIC PKU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N CHINA 年,卷(期): 21(5) 分类号:X830 关键词:区域   空气监测   网络   建设   QA/QC技术体系  

篇2:网络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论文

网络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论文

在“互联网+”的潮流中,高校课程教学也在不断的革新。结合《物流管理》网络课程建设过程中的一系列工作实践,梳理了网络课程建设的准备工作,总结了网络课程建设的核心工作:组建团队和课程资源建设,加强网络课程平台的导航与互动。

一、引言

为加快教学信息化步伐,推动网络课程建设,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交流,提高教学质量,常州工学院于初和毕博网络教学平台合作,启动学校网络课程建设工作。作为一线教师,对于新的教学平台的应用充满热情和期待,积极参与毕博网络教学平台培训学习,并申请建设《物流管理》这门课程的网络课程。本文结合网络课程建设实践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与一线教学工作者探讨交流。

二、网络课程建设的准备工作

(一)网络课程的认识

通过参加培训和学习,从其组成来看,教学内容要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突出其教育性,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则体现了网络的特点。网络课程建设者通过网络表现某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对网络课程有了充足深入的理解;从其内涵上来看,首先它是课程,其次它必须具有网络的'特点,才能发挥网络的优势,才可能建立起网络课程。

(二)建设网络课程的意义

1.提高整体教学质量。随着各个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师生比例超负荷导致教师针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和因材施教遇到困难,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交流,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启动网络教学。网络教学除用于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外,还用于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网络教学为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提供了极大便利,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可以得到充分发挥,教学形式得到拓展,教学手段得以丰富。网络教学更好地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的目标从而促进了各种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方法的交织融合。

2.丰富教学资源建设。在教高[]1号文件中指出要“积极推进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建设面向全国高校的精品课程和立体化教材的数字化资源中心,建成一批具有示范作用和服务功能的数字化学习中心,实现精品课程的教案、大纲、习题、实验、教学文件以及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上网开放,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免费享用的优质教育资源,完善服务终身学习的支持服务体系”。网络教学促使媒体资源的种类、内容与表现形式更加丰富,这种资源不仅仅是教师的授课课件,还包括教学目标、知识点解析、案例分析、交互设计、作业与测试、参考资料,等等。网络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基于资源的学习,网络平台更是资源建设的平台和资源展示的平台,因此网络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形成了一批教学资源和特色资源,丰富了资源并提高了利用率。

三、网络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一)课程团队成员的共同协作

通过前期的准备工作,我们认识到网络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优质网络课程的建设需要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的综合应用,横跨多个学科,需要融合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学科等知识与技能的融合,需要团队的协作,单靠一个人很难完成。《物流管理》网络课程教学队伍师资配备完善,由8名骨干教师组成,即1名教授、4名副教授、3名讲师,形成了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教学效果好、科研水平高的师资队伍。这支教学队伍具有很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教书育人、爱岗敬业、师德口碑普遍好。

(二)课程资源库的建立

作为网络课程建设的主要承担者,基于网络课程的系统性,需要做好全面的统筹规划,课程内容的有效组织。尤其在课程资源库的建立方面,做到课程资源的不断更新,与时俱进。除了课程知识点的PPT讲述,设置了物流头条、物流黑科技、物流案例等模块,使得《物流管理》课程更接地气,引起共鸣,激发兴趣与创新。尤其是物流视频库、知识库的引入,扩大了同学们的视野。另外,设置的课程测试模块,做到了知识与应用的检验。

在网络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基于网络平台,加强课堂外资源的延伸与拓展,关注网络资源的整合与链接,诸如物流论坛、物流公众号、物流微博、物流期刊等的引入,激发了学生们的讨论和思考。课程资源的日益丰富,使得课堂信息容量大,紧跟时代步伐,把握物流管理发展的热点、焦点、痛点、难点问题,使得物流管理课程知识的理解不再遥不可及,而愈加生动而具体。

(三)网络课程平台中的导航与互动

由于学习者的需求不同,在网状的知识系统中,资源与拓展资源的表现形式不应受传统课程的表现形式所束缚,学习者可以使用超媒体、超文本、网络数据库和动态网页编程等多种技术。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自由地点击模块,选择学习方向与学习内容。在网络课程导航系统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与课程内容的设计应多元化。网络课程教学应避免老师游离于制作和使用之外,简化操作,加强平台应用功能。

传统课堂教学虽然是面对面的教学模式,但由于学时受限,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人数众多的大班化教学,难以做到因材施教,个性和共性问题难以得到及时发现,做不到立刻答疑和个性化教学,照顾不到每位同学的不同需求与兴趣。自从有了网络课程互动讨论模块,学生中课堂的疑问课堂外得以交流,相互启迪,实现答疑解惑,从而增强了教学的互动,师生情感沟通,提高了师生教学相长的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建立网络课程优秀的团队,整合优质丰富的课程资源,做好课程资源导航和问题互动与讨论答疑工作,网络课程的建设者要做到不断维护与更新,才能真正实现网络课程提高教学质量这一目标。在做好具体的网络课程开发与建设工作中,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学生重要角色,管理体系评价保证等,才能积极的激发师生参与建设及应用网络教学的兴趣,从而推动资源建设和课程建设共同发展,达到高教学质量与高效益、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目的。

篇3:网络课程建设的标准要求与开发策略

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的标准要求与开发策略

评价网络教育课程质量不能只看网上资源,而应全面衡量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网络课程的基本要求突出表现在:适于学生自主学习、准确呈现学习内容、便于开展师生交互、设计有效学习活动等四个方面;开发与设计网络精品课程,要掌握课程设计和教学分析方法,精心设计课程内容和表现形式,运用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导学、助学与促学的`设计,规范设计程序和发挥课程组作用.

作 者:任为民 Ren Weimin  作者单位:奥鹏远程教育中心研究院,北京,100037 刊 名: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英文刊名: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RESEARCH 年,卷(期): “”(4) 分类号:G436 关键词:网络教育   精品课程   评价标准   设计开发  

篇4:大学数学网络平台建设的创新与实践

大学数学网络平台建设的创新与实践

李路,江开忠,胡细,周雷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基础教学学院,上海20)

摘要:本文分析了信息化社会背景下大学数学教学遇到的生源差异、经费投入、教师不适应、学生习题、成绩评定等瓶颈问题,详细介绍了我校大学数学网络平台,包括在线答疑平台、在线测试平台和自主学习的平台的主要建设内容及平台运行的情况。基于我校的网络平台的实践情况,分析了网络平台的作用和潜在的效果,为我校信息化教学改革做出了积极地探索。

关键词:大学数学教育;网络平台;信息化;自主学习;在线答疑;在线测试

会信息化的发展给大学教育带来了冲击,也带来了机遇。以教育信息化为推手的大学教育改革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不但驱使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而且对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行为方式各方面有显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获取知识快速化,知识认知简单化;获取信息的自主性和功利性增强;处理信息、利用信息的角色化增强,自我意识膨胀。

信息化社会的大学数学教育应以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主要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定量分析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和科学计算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主要包括理性思考、严谨审慎、批判创新、抽取本质、实事求是。

很多大学毕业生有这样的体会[2]:学校里学过的一大堆数学知识很多都似乎没有派上什么用处,有的甚至已经淡忘,但所受的数学训练、所领会的数学思想和精神、所积累的数学素养,却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成为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

一、大学数学教学中的瓶颈问题

从高校实行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逐步转变为“大众教育”。在规模快速发展的同时,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产生一些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生基础落差增大,给教学带来困难。地区性教育质量的不同导致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例如:我校机械工程专业的一年级本科生中就有部分省市生源学生高中阶段没有学习过反三角函数等知识。扩招以后,各批次的录取分数线间的差距相应增大,表1是上海市历年的一、二本的录取分数线及分差。从中可以看到,从―,总体上一、二本录取分数线的分差呈增大的趋势,说明地方二本高校的学生的录取成绩呈越来越大的分化趋势。

2.教学资源匮乏,大班教学难以因材施教。学生数大幅增加的同时,教师资源的增长没有得到相应的同比例增长。这些情况导致现在高校的教学班级人数较多,我校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班级人数普遍在80~120人。这样的班级人数很难让教师有精力和时间针对不同学生采取更多形式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材施教难以实现。

3.体制难以吸引教师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当前高校的教师晋升机制使得研究经费主要投向于科研,而提升大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激励教学改革的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难以调动大学数学基础课教师进行深层次教学改革的积极性,难以激励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改革和实践中。

4.教师队伍对信息化环境的不适应[1]。教师的'教育理念没有保持与时俱进,部分教师依然停留在重教师主导、轻学生主体,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结果、轻过程的传统教育理念上。由于没有很好地把握教学和科研的相互促进而导致教学能力与水平出现问题,没有做到以科研水平提升教学水平导致对信息化技术本身的掌握问题。

5.学生作业量大,教师无法做到逐一检查指导。高等数学课程由于自身的特点,学生课后独立完成一定的习题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由于我国初等教育的特点,很多学生产生了被动学习的习惯,作业不能独立完成,或者参考市面上的参考答案,或者参考其他同学的作业。这种现象的比例达68%,学生认真看教师批改的比例不足30%[3],这就使得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

6.考试制度制约教师的空间。高等数学课程是工科类大学的主要基础课程,量大面广,许多学校为了保证教学质量,采用统一课程统一考试的方法。尽管这种方式对教学质量的保证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也阻碍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一次考试的成绩主要决定学生的绩点,这种一次性的考试不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部分同学采取应试教育的方法,重点放在考前突击获取较高成绩,这样的成绩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对高等数学知识的掌握以及数学素养的形成。

二、信息化自主学习的平台的建设

大学数学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嵌入基于文本格式的数学公式输入和画图软件Mathplay、Mathgraph,使得公式、图形的输入变得简单、迅速。生成的试卷文件小,网络传输变得快捷,允许上千的同学同时在线学习,解决了以往数学网络课程实时传输的难题,使得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变得容易。在此基础上,我们主要完成了以下的网络平台建设。

1.在线答疑平台。MathQ软件将数学公式编辑与计算软件MathPlay和图形编辑软件GraphPlay嵌入QQ软件中,实现了数学在线聊天室的功能。对高等数学的学生组建MathQ群,组织部分计算机较好的青年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登录MathQ群,以实现对学生的在线答疑。

2.在线测试平台。建设具有所有高等数学内容的试题库和具有随机组卷功能的软件。试题库包括各知识点的一万多道、难度不同的试题。组卷软件包括难度设置、考点选择、题量控制、试卷生成、自动评分与记录、成绩分析等模块。在此软件环境下,每单元进行一次在线测试,每一位学生的试卷按指定内容和难度随机生成。测试完成时间为90分钟,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上网完成相应单元的测试,测试试卷和成绩被系统自动记录。测试结束后,师生均可浏览已测试的试卷与答卷,这不仅能无纸化存档学生的测试卷,而且利于学生对测试情况进行复习总结。

3.自主学习的平台。该平台提供所有的网上题库系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选取学习的章节,组成练习试卷,并可以在网上得到评阅。学生在网上不仅可以进行选择题等标准化自主学习,也可以进行计算和证明题的训练。训练题目容量大,既有按章节训练,也有综合练习。特别对基础扎实、学习能力较高的学生,自主学习系统更能为学生提供极大地帮助。

为了能保证学生可以完成网络测试,每周一至周四的14:50~19:30和周日下午,数学实验室对学生开放,并安排数学教师值班,确保学生解能完成网络平台在线测试和自主学习。

三、大学数学网络平台的作用

我校大学数学网络平台经过一学期的运行,取得了较好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自主学习的平台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的平台。由于大学生源的基础不一,大班教学使得教师只能针对多数学生的基础安排教学,难以兼顾基础好、想考研的学生的需求。网络平台为这些学生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学习的平台,在一定意义上解决了这一问题。

2.在线答疑平台构建了教师和学生间的桥梁。数学课程的答疑受制于数学公式和图像在网络上传输的困难,一直难以很好的解决。通常教师安排的答疑很少有学生来问,学生在做作业时遇到问题也无法向教师询问。基于MATHQQ的在线答疑系统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一个思路,但该软件目前无法在手机上运行,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3.在线测试平台实现了考试过程化。将每周一次的在线测试的成绩作为最终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变了平时成绩量化依据低,以期末一次考试成绩决定学生绩点的做法,在一定意义上做到成绩考核的过程化。同时,在线测试试题的随机化,不同学生在线测试的试题,难度相当,题目不同。即使相同的题目排序也不同,这样较好地避免了学生之间的作业抄袭现象,激励学生独立完成课后作业。

4.网络学习的平台也给大学数学教学模式的改变提供了条件。大学数学网络平台给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等提供了平台。许多教师在使用了这一平台后,认识和体会到信息化技术的作用和便捷之处,逐步学会了如何利用网络平台促进教学改革。负责考研辅导的教师,在网络平台上定期发布考研模拟试题,实现学生自主平台测试,自我阅卷,教师集中评讲,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结语

很多高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很多,也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在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盲目追求新技术、应用水平不高”等资源浪费问题。我校大学数学网络平台建设本着“务实、可行、有效、循序渐进”的原则,稳步推进,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参考文献:

[1]徐宗本。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学数学教育[R].第五届大学数学课程报告论坛,2009.

[2]李大潜。漫谈大学数学教育的目标与方法[J].中国大学数学,2009,(1 ):7-10.

[3]傅洪兰,孟召为,张永凤,等。工科院校高等数学作业批该方法的改革实验[J].工程数学,,15(3):107-110.

篇5:对跨区域特色课程群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对跨区域特色课程群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丁飞标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实验中学)

摘 要:就跨区域特色课程群建设进行思考和实践的总结。根据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与不同的自然条件进行了探究,从跨区域特色课程建设与区域文化特色、社会核心价值、学生的社会实践等方面做出了阐述。

关键词:跨区域特色课程;区域文化;社会实践

特色课程建设是形成学校办学特色的根基和主渠道,是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充分体现。跨区域校际联动特色课程是指根据各地独有的地方特色设置的相关课程,主要针对教学所处区域的特色资源对课程内容作出较大改变或增加新的、更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其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地方特有的资源,充分体现各地的特色文化,还可以使各地学校的科研教学水平上升到新的台阶。因此,开设区域性特色课程应该成为教学改革工作的重点和亮点。

由浙江省上虞区实验中学轮值牵头,长三角苏、浙、沪、皖四省市的江苏徐州第三中学、上海张江实验中学、安徽屯溪五中共同组成的“四方问教”项目组,紧密围绕“跨区域校际联动的特色课程群建设计划”开展区域特色课程建设,达成了许多可资借鉴的共识。

一、跨区域特色课程建设要与区域文化特色相结合

由于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的不同,加上经过了长期的历史过程,导致产生了文化背景的差异,从而形成与地理位置有关的明显的文化特征,这种文化就是区域文化。它包括地域历史、传统文化、民风习俗、生产和生活经验等。区域文化资源开发是校本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区域的学校若能进行当地与周边地区的区域文化的教育研究,必然会促进区域文化的相互融合、相互交流、相互提升与相互传播,从而让区域文化得到弘扬,从而为学生全面发展和学校的文化传承创造条件。

安徽黄山的徽州文化、江苏徐州的中原文化、浙江上虞的孝德文化、上海张江的创新文化等都结合在各区域各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当中。各校深度探究区域文化的内涵,紧密结合区域文化整体来设计具体的课程,从而建立了具备区域文化特征的校本课程体系。这些课程不但彰显了学校特色,同时也提高了区域文化的对外影响力,使广大师生通过区域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也体验到了本校的办学特色。

二、跨区域特色课程建设要与社会核心价值相结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跨区域特色课程建设必须联系到我们的培养目标,既要符合学校与学生实际,又要能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并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紧密结合。

徐州第三中学、张江实验中学、上虞实验中学、屯溪五中在区域特色课程建设中均十分注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是追寻”古徽州的名人、楹联”、弘扬“孝德文化”、体验“张江科技园”、建设“特色课程文化墙”等活动安排,还是将隐含在特色课程中的德育内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在课堂中,都能做到润生无痕。

三、跨区域特色课程建设要与学生的社会实践相结合

跨区域特色课程不同于学校课程,它“既有学校教育的属性,又有社会教育的属性,它是连接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重要纽带”。这就告诉我们,跨区域特色课程和学校课程是一种相互补充、彼此促进的关系。跨区域特色课程建设要积极规划本区域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类型、主要内容和具体项目,努力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理念和学生发展需求、充满活力、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要尽量照顾到学生社会实践的各个层面,模块的设置应立足实际、扬长避短,活动项目要尽量避免与学校课程的简单重复,要突出实践教育特点,打造各校课程特色,自主安排特色项目。

张江实验中学的“游学张江”、上虞实验中学的“民俗文化”、徐州三中的“人文学科”、黄山屯溪五中的“徽州文化”等课程开发,一个共同点就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自身的体验感悟和反思,获取书本上不能获取的知识。

四、跨区域特色课程建设要与学生的自主教育相结合

校本课程的开发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鼓励学生参与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学校的德育活动只有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参与并开发成课程才能真正富有实效。跨区域特色课程建设要遵照新课程的理念,突出实践活动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在引导学生主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能力;要关注学生完整心灵的成长和完美人格的塑造,建设自主、合作、探究的课程文化,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德育活动课程化的实现,从而建立基于学生发展的自主教育课程体系,彰显校本特色,突出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特点。

徐州第三中学、张江实验中学、上虞实验中学、屯溪五中在学校特色课程建设中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师生们利用放假时间对散布在各地的名人故居、特色楹联、科技园区等进行采风或进行实地采访。采风采访的过程,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锻炼了自身的各种能力,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自主教育主动发展的素养与能力。

参考文献:

何冰。整体规划学校特色课程 构建立体校本课程体系[J]。教育导刊,(04)。

篇6:建构主义与多媒体和网络辅助下的英语听说实践策略

建构主义与多媒体和网络辅助下的英语听说实践策略

首先阐述了建构主义基本理论,指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多媒体、网络辅助下的大学英语听说实践的'理论基础.进而探讨了如何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开展听说实践活动和教师在此过程中角色的转变.

作 者:杨兰兰 Yang Lan-lan  作者单位:华东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刊 名: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 年,卷(期): 23(6)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建构主义   多媒体   网络   听说实践  

篇7:慈溪市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系统的网络建设与管理实践

慈溪市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系统的网络建设与管理实践

慈溪市开展农经管理信息化工作,构建覆盖全市的农业信息化网络,为实现农村经营工作的信息化搭建网络平台.本文就慈溪市农村经营管理网的'网络构建、配置和安全控制、维护管理等方面作了探讨.

作 者:诸亚铭 龚燕京 钟韦高 ZHU Ya-ming GONG Yan-jing ZHONG Wei-gao  作者单位:诸亚铭,ZHU Ya-ming(慈溪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慈溪,315300)

龚燕京,钟韦高,GONG Yan-jing,ZHONG Wei-gao(慈溪市农业信息中心,浙江,慈溪,315300)

刊 名:农业网络信息 英文刊名:AGRICULTURE NETWORK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9 “”(2) 分类号:S126 关键词:农村经营管理   信息化   网络建设   网络配置  

【区域空气监测网络建设策略与实践】相关文章:

1.网络会计实践与探究论文

2.元认知策略与大学英语网络听力教学

3.校本资源库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4.网站建设网络策划书

5.网络建设创业计划书

6.网络文明建设工作总结

7.网店网络推广策略范文

8.新农村建设实践报告

9.植物学实验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实践

10.班主任 - 建设优秀班集体的实践与思考

下载word文档
《区域空气监测网络建设策略与实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