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自然课中的观察与实验

自然课中的观察与实验

2024-10-14 08:13:4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ningbore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自然课中的观察与实验,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自然课中的观察与实验,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自然课中的观察与实验

篇1:自然课中的观察与实验

自然课中的观察与实验

小学自然课是自然科学的启蒙教育。在自然教学中重视观察与实验,不仅是学好自然课的需要,而且能促进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为以后学习其它各门科学知识做心理准备。

一、让学生投身于大自然中去观察。

自然课的内容都是来自自然界形形色色的各种事物或现象。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认识事物,是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第一阶段。如教《各种各样的花》一课,把学生带到花园或郊外,让他们认真观察,仔细辨别,从花的颜色、形状、大小以及它们的气味等各种特征中得到直观而又明确的认识,为他们将来在生物课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利用电教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自然课教学中恰当地使用电教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自然课的知识面很广,包含理化、生物、天文等知识,因此需要借助幻灯、投影、录像等电教手段,用生动直观的形象去帮助他们认识事物。如讲《血液循环》一课,通过看幻灯片使学生明白心脏作用这一难点问题。原来心脏像个水泵,不停地收缩和舒展,将血液压出去又吸过来,使血液在血管里不停地循环活动。

三、提出要求,明确实验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路是按老师教学活动进行的.,因此老师安排的观察、实验及步骤都要让学生清楚。如教《怎样认识物体岩石》,首先明确观察和实验的目的:1.各种岩石的颜色、光泽、透明度怎样?2.岩石的构造。3.遇盐酸有什么反应?4.用指甲或小刀刻一刻岩石观察有什么现象?观察和实验使学生对各种岩石的外部特征和内在性质都有了大致的认识,教师再加以强调、讲解,这样不但可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还有利于煅炼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篇2:自然课中的观察与实验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路是按老师教学活动进行的,因此老师安排的观察、实验及步骤都要让学生清楚。如教《怎样认识物体岩石》,首先明确观察和实验的目的:1.各种岩石的颜色、光泽、透明度怎样?2.岩石的构造。3.遇盐酸有什么反应?4.用指甲或小刀刻一刻岩石观察有什么现象?观察和实验使学生对各种岩石的外部特征和内在性质都有了大致的认识,教师再加以强调、讲解,这样不但可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还有利于煅炼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自然课中的观察与实验

篇3:小学科学教学中观察与实验能力培养策略论文

小学科学教学中观察与实验能力培养策略论文

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在素质教育形势下,教师要重视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通过大胆猜测、仔细观察、动手实验,进而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本文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简要阐述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与实验能力的具体策略。

一、加强指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认识的前提,学生只有具有良好的观察能力才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发现问题的实质,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循序渐进地进行,才能逐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首先,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小学生年龄小,对观察方法缺乏了解,如果缺乏教师的方法指导,学生的观察必然具有很强的盲目性,无法进行正确的观察,观察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进行观察方法的渗透,注重方法指导,让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选择观察方法,在运用顺序观察法、验证观察法、比较观察法、解剖观察法等方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观察效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其次,教师要让学生正确使用观察仪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进行观察时往往需要借助于一定的仪器,如显微镜、放大镜等,如果学生对观察仪器的使用方法掌握不好,这也会对观察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不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

最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好观察记录。写观察记录是培养学生观察力的重要环节。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运用文字、图表、符号、图画等形式对观察过程、观察结果、观察心得等做好记录,并让学生结合观察记录进行分析总结,这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在教学“水滴里的生物”一课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用就近的原则进行水样的采集,并让学生猜想水样中有什么,明确观察水样的目的,然后让学生熟悉显微镜的使用过程,让学生将采集的水样,取一滴放在显微镜下观察,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科学合理。为了提高观察效果,教师一定要注意做好显微镜的使用指导,让学生将观察发现写在活动记录上,便于学生进行汇报交流,最后,教师要对个别学生的观察记录进行展示,让大家进行讨论,使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水滴里存在的微观世界。在这个微观世界中,水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微生物。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被激发,学生会积极主动地进行观察学习,对于观察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作用。

二、注重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小学科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很多教学内容需要利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因此,学生实验能力的`高低对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验能力又需要借助于具体的实验过程进行培养,这就需要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使小学科学教学实现良性循环。

一是教师要注意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在小学科学实验时,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需要对学生情况、教学内容、实验器具、小组分工通盘考虑,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很多学生对实验仪器和材料不能正确使用,也有的学生存在学习能力上的不足,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注意因材施教,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便于科学实验的顺利进行,从而能够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二是教师要注重实验示范。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这就需要在进行科学教学时,教师不但要对演示实验进行演示示范,也需要对学生的分组探究实验进行演示指导,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找到正确实验的方法,保证实验科学合理地进行,使学生实验能力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得到不断提升。

三是要加强分组实验。实验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的,这就需要教师充分放手发动学生,让学生积极进行分组实验探究,通过自己动手实践进行体验,从而不断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实验能力。当然,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实验的记录、整理、分析和交流,让学生在分组实验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比如,在教学“铁钉生锈了”一课时,教师首先要在课前准备好生锈和不生锈的铁器、蒸馏水、砂纸、植物油、干燥剂等,让学生了解实验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动手能力进行分组。然后让学生将课前搜集的生锈铁器进行展示,让学生观察生锈的形状,猜想铁器生锈的原因,回想在生活中哪些地方容易见到生锈的铁器;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进行分组实验探究,并将探究的结果进行展示,通过分组实验,学生证明了自己的猜想,明确了铁钉在有水、有氧的环境中容易生锈,利用植物油、干燥剂等可以避免铁器生锈。通过这种具有较强目的性的实验过程和实践操作,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实验能力,为以后的实验操作和自主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观察和实验能力是小学生未来发展中的必备能力,小学科学为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供了重要平台。当前,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重视实验操作,通过方法传授、过程指导、激励分析等多种方法不断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促进小学科学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

篇4:自然课的观察原则与观察方法

自然课的观察原则与观察方法

一、依据心理特点,遵循观察原则

小学生在观察自然现象和自然事物时,主要有以下三个心理特点:(1)随意性。小学生的意志控制力较差,在观察过程中如果没有一定目的性和意志力的支配,注意力容易分散,陷入观而不察,察无目标,察无所知的境地。(2)情绪性。小学生情绪易波动,容易对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或新异的有强烈刺激的现象产生注意,乐在其中,而忘记观察的任务。(3)笼统性。小学生观察事物和现象往往满足于或停留于大致的、笼统的、轮廓的观察,而不善于观察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的局部,因而常遗漏或忽视重点的观察内容。

针对上述心理特点,教师在自然教学中指导学生观察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目的性原则。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要达到什么目的,在观察前就应让学生明确。如《凝结》 一课,教师指导学生在两个相同的玻璃杯内,倒入同样多的、温度相同的热水,并在两个杯口同时分别盖上冷玻璃片和烧热的玻璃片后,教师应告诉学生,过一会儿,看两块玻璃片下面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这样学生就会根据观察的目的,有的放矢地去观察,并发现在冷玻璃片下很快出现许多小水珠,在热玻璃片下没有小水珠。如果观察目的不明确,学生就很难发现这些现象。

2.细致性原则。只有细心观察,才能明察秋毫,才能注意到自然事物间的联系。所以,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自然事物和现象时,应要求学生动用所有的感觉器官去体验感受。只有这样才能全面了解观察对象,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如《风》一课,教师指导学生观察风的模拟实验时,应让学生细致观察,当箱内的蜡烛未点燃时,洞口烧着香的烟往哪个方向流动?点燃箱内的蜡烛以后,洞口燃着香的烟往哪个方向流动?如果学生不细致观察,那么就不能根据现象去推论出风是在空气有冷热差别条件下发生的。

3.重点性原则。任何事物都有多方面的特性,如果观察时不分主次,不突出重点,事物的特征就不能发现。如《考察自然水域》一课,教师带学生到当地自然水域去考察时,应让学生重点观察被污染水的特征,看一看水是不是清澈的,是不是无色透明的.,有没有黑红、褐等被污染的颜色,有没有油、泡沫等漂浮物,闻一闻有没有腥、臭等气味。否则,考察就只能成为走马观花的“参观”。

4.循序渐进原则。“序”是教材的逻辑顺序。渐进必须循序,又要快慢适度,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如教学《土壤的成分》,教师首先应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土壤,土壤是什么样的;然后通过实验让上学生观察现象,并分析归纳出土壤的成分。又如,教学《关节》,教师应在指导学生观察、认识人体的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一些比较大的关节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观察有关关节的屈、伸、内收、外展、旋转、环转等作用。这样就能使学生高质量、高效率地掌握自然科学知识。

二、教给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1.顺序法。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都有各自的“序”,在空间上有各自的位置,在时间上有各自的发展过程。因此,在自然教学中,应让学生在观察时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做到心里有个观察的“序”。也就是说先看什么,后看什么,要有一定的次序。只有观察有序,才能达到观察的目的。顺序法可分为方位顺序和时间顺序。(1)方位顺序法。由整体到部分或由部分到整体;先上后下或先下后上;由左至右或由右至左;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由表及里或由里及表;先中间后两边或先四周后中间;定点观察或移点观察(随着观察对象的行踪而改变观察点)。(2)时间顺序法。即按观察对象的先后发展顺序观察。如指导学生观察一天中太阳下的物

[1] [2]

篇5:自然课的观察原则与观察方法

自然课的观察原则与观察方法

一、依据心理特点,遵循观察原则

小学生在观察自然现象和自然事物时,主要有以下三个心理特点:(1)随意性。小学生的意志控制力较 差,在观察过程中如果没有一定目的性和意志力的支配,注意力容易分散,陷入观而不察,察无目标,察无所 知的境地。(2)情绪性。小学生情绪易波动,容易对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或新异的有强烈刺激的现象产生注 意,乐在其中,而忘记观察的任务。(3)笼统性。小学生观察事物和现象往往满足于或停留于大致的、笼统 的、轮廓的观察,而不善于观察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的局部,因而常遗漏或忽视重点的观察内容。

针对上述心理特点,教师在自然教学中指导学生观察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目的性原则。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要达到什么目的,在观察前就应让学生明确。如《水蒸汽凝结》 一课,教师指导学生在两个相同的玻璃杯内,倒入同样多的、温度相同的热水,并在两个杯口同时分别盖上冷 玻璃片和烧热的玻璃片后,教师应告诉学生,过一会儿,看两块玻璃片下面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这样学生就会 根据观察的目的,有的放矢地去观察,并发现在冷玻璃片下很快出现许多小水珠,在热玻璃片下没有小水珠。 如果观察目的不明确,学生就很难发现这些现象。

2.细致性原则。只有细心观察,才能明察秋毫,才能注意到自然事物间的联系。所以,教师指导学生观 察自然事物和现象时,应要求学生动用所有的感觉器官去体验感受。只有这样才能全面了解观察对象,养成细 致的观察习惯。如《风》一课,教师指导学生观察风的模拟实验时,应让学生细致观察,当箱内的蜡烛未点燃 时,洞口烧着香的烟往哪个方向流动?点燃箱内的蜡烛以后,洞口燃着香的烟往哪个方向流动?如果学生不细 致观察,那么就不能根据现象去推论出风是在空气有冷热差别条件下发生的。

3.重点性原则。任何事物都有多方面的特性,如果观察时不分主次,不突出重点,事物的特征就不能发 现。如《考察自然水域》一课,教师带学生到当地自然水域去考察时,应让学生重点观察被污染水的特征,看 一看水是不是清澈的,是不是无色透明的,有没有黑红、褐等被污染的颜色,有没有油、泡沫等漂浮物,闻一 闻有没有腥、臭等气味。否则,考察就只能成为走马观花的“参观”。

4.循序渐进原则。“序”是教材的逻辑顺序。渐进必须循序,又要快慢适度,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如教学《土壤的成分》,教师首先应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土壤,土壤是什么样的;然后通过实验让上学生观 察现象,并分析归纳出土壤的成分。又如,教学《关节》,教师应在指导学生观察、认识人体的肩关节、肘关 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一些比较大的关节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观察有关关节的屈、伸、内 收、外展、旋转、环转等作用。这样就能使学生高质量、高效率地掌握自然科学知识。

二、教给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1.顺序法。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都有各自的“序”,在空间上有各自的位置,在时间上有各自的发展过 程。因此,在自然教学中,应让学生在观察时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做到心里有个观察的“序”。也就是说先 看什么,后看什么,要有一定的次序。只有观察有序,才能达到观察的目的。顺序法可分为方位顺序和时间顺 序。(1)方位顺序法。由整体到部分或由部分到整体;先上后下或先下后上;由左至右或由右至左;由近及 远或由远及近;由表及里或由里及表;先中间后两边或先四周后中间;定点观察或移点观察(随着观察对象的 行踪而改变观察点)。(2)时间顺序法。即按观察对象的先后发展顺序观察。如指导学生观察一天中太阳下 的物体变化,观察蝌蚪的发育过程,观察蚕一生的变化,观察月亮在不同日期同一时刻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等 。

无论是方位顺序观察还是时间顺序观察,它们并不是孤立的,如果只用一种观察方法贯穿于一次观察全过 程,就不可能观察得全面、细致。因此,只有用多层次、多角度的观察方法,围绕观察目的进行观察,才能真 正把握自然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

2.比较法。比较是人们认识自然事物或现象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自然教学中,运用比较观察容易发现 自然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异同。如教学《哺乳动物》,利用幻灯片或挂图指导学生观察猫、牛、猴、狮子等的特 征,就容易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以及它们在繁殖、喂养方面的共同特征。又如,教学《鸟》,指导学生先观察 鹰、喜鹊、家燕、大雁、啄木鸟等外形上的共同特征,再通过比较,学生就容易发现它们身体都分为头、颈、躯干、尾、翅膀、腿六个部分。

3.推断法。在自然教学中指导学生观察时,不应使学生局限于通过直观形象反映客观事物,必须引导他 们学会逻辑的判断和推理,把观察同思维的间接性与概括性结合起来。只有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观察,才 能真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如教学《热对流》,教师可根据烧水的时候,壶里的水是怎样被烧开的问题,指导 学生去做“烧开水”的实验。在实验前让学生思考,当用酒精灯加热水时放在烧杯底的锯末的动态,在实验中 借助观察水中锯末的动态,引导学生推理下部的水受热后会上升,上部比较冷的水会不断下降,下降的水受热 后又会上升……只有这样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实验前、实验中及实验后进行有根有据、合情合理地推论训练, 才有助于学生掌握观察中的推理方法,才能真正把“观”与“察”有机结合起来。

4.想象法。学生在认识自然事物时,不仅能感知直观的事物和现象,回忆他们自己曾经经历过的事物和 现象的“形象”,而且还能把这些感知的和浮现的表象在大脑中进行组合加工,形成新形象,这就是学生学习自然的想象过程。在指导学生观察时,教师若能适时启发学生想象,就可使观察插上翅膀,意境更加广阔,从 而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如《叶的蒸腾作用》一课,学生通过“植物蒸腾作用”的实际观察,发现罩植物的塑 料袋内有很多小水珠,教师先启发学生思考塑料袋内的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是从湿土里进去的吗?(学生通 过启发会说出这些水蒸气是从植物体出来的)再由此指导学生进一步想象:如果这些水蒸气是从植物体里出来 的,那么植物体应该有什么样的构造,才能往外跑“气”?此时学生能推想出植物体表面应该有让水蒸气跑出 来的孔,这些小孔一定很小,是肉眼看不见的。最后指导学生观察叶表面的气孔,验证他们的推想是否正确。

5.提纲法。在学生观察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之前,教师列出观察提纲,然后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是培养 和发展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方法。如《风》一课的“风的模拟实验”观察,教师若用小黑板列出观察提纲:( 1)当把点燃的香放在箱左侧洞口时,烟的路径是怎样的?(2)当点燃箱内的蜡烛,依然把香放在箱左侧洞 口时,烟的路径又是怎样的?学生就能通过观察思考得出风是在空气有冷热差别条件下发生的结论。又如教学 《爬行动物》,观察壁虎时,教师可结合挂图或幻灯片出示提纲:(1)壁虎的身体是什么样的?(2)壁虎 怎样运动?(3)为什么壁虎在墙上不会掉下来?学生就能依据提纲的基本内容有序地进行观察。再如教学《 土壤的成分》,在指导学生对土壤进行野外观察前可出示提纲:(1)看一看土壤是什么颜色的?(2)摸一 摸土壤是否有活着的动植物和死了的动植物残体等?这样学生就能根据观察提纲掌握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 。

【自然课中的观察与实验】相关文章:

1.一节自然课

2.教学论文观察实验

3.一堂自然课作文

4.一次自然课作文

5.叶绿体转动的实验观察

6.观察实验日记初中作文

7.幼儿园小班自然课教案

8.化学实验观察能力培养方略

9.浅谈在化学实验中培养高中生的观察能力论文

10.观察中的发现

下载word文档
《自然课中的观察与实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