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集团、制度创新和企业管理
“wswydxd”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企业集团、制度创新和企业管理,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企业集团、制度创新和企业管理,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企业集团、制度创新和企业管理
范继明
收稿日期:-04-16*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分院,佛山528000
*摘要组建企业集团和发展企业集团,是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是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我国当前组建企业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各种经济体制的制约,故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将是我国当前组建企业集团的重点所在。对国有企业为核心的企业集团,本文建议通过制度创新――过程控制和外部控制来建立相应企业制度。
篇2:企业集团、制度创新和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0
面对新的技术革命,国际经济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兼并,组建企业集团是当前国际经济的一个趋势。改革开放几十年,中国也面临这个环境,但是中国又处于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关键时期,组建企业集团,将涉及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这是当前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组建企业集团的紧迫性
新技术革命给全国的企业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各国大企业的竞争正从国内走向国际。国际经济的竞争首先是实力的竞争,故最近几年发达国家掀起兼并的浪潮。这次兼并的特点是:(1)规模极大。据《商业周报》报道,1995年国际间的公司并购增加了17%,达2290亿美元。其中10亿美元以上的.公司兼并有48起。(2)出面收购其它公司的一方主要用股票,而不是用现金来完成并购。(3)各个公司在争相并购其它公司的同时,也纷纷把和主要业务无关的分支机构脱手。(4)这些并购主要在一些特殊领域进行,它们为了在将来的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而进行战略联合。
90年代许多跨国公司开始以直接投资和倾销产品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并以借其资本、技术和经营优势,对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和港澳台企业展开了抢占市场的强大攻势。而我国大型国有企业,大多数正面临改制的困难,它们和其它非国有企业的实力很难和跨国公司相抗衡。
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经济增长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结构不断调整重组的过程。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尤其是形成相当规模之后,要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就要适时进行结构的调整重组,形成新的适应经济增长的发展结构。因此,要保持较高且有效益的增长,就必须及时调整制约经济发展以及质量和效益提高的经济结构,使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建立在通过调整重组形成的结构优化的基础上。
面临这种环境,闭关自守是不行的。我们的策略只能是积极扩大我国大企业的实力,增强竞争力
[1] [2] [3] [4]
篇3:农业制度创新和技术效率
农业制度创新和技术效率
内容提要: 提高灌溉系统的技术效率是优化灌溉管理、有效利用农用水资源的重要手段。本项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分析影响我国地下水灌溉系统的技术效率和产出水量的相关因素,为国家引导和制定合理的灌溉管理政策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本项研究采用了定量研究的方法,建立了地下水灌溉系统技术效率和产出水量的决定因素模型,分析数据来源于作者对河北省3县30个村的87个地下水灌溉系统3个时期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产权制度、治理机制和系统规模是影响地下水灌溉系统技术效率的主要因素,非集体产权制度的技术效率明显优于集体产权制度的技术效率。根据研究结论,本文也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 地下水灌溉系统 技术效率 产权制度
一、研究背景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灌溉系统,灌溉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生产的增长与灌溉面积的增加是息息相关的(黄季j,Rosegrant和Rozelle,1995)。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已从1952年的18%提高到的55%左右(国家统计局,),这主要是源于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合开发利用。
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灌溉面积的增加主要来源于地表水的开发利用。从七十年代以来,新增灌溉面积的水源主要是地下水,因而地下水灌溉系统1在我国尤其是在地表水十分匮乏的华北地区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然而,随着地下水灌溉系统的逐渐发展,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超采的现象也日趋严重;这使人均水资源本已十分匮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水利部和国家计委,1999)的我国无疑更是雪上加霜。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和工业进程的加速,严重缺水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困扰人民日常生活的大问题。
随着水资源短缺形势的日益严峻,自从七十年代末期以来,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灌溉系统普遍出现了老化失修和生产力下降、国家财政负担日益加重、水利投资明显不足的现象。许多发展中国家为了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水利工程的运行效率,缓解水资源尤其是农业用水的紧张态势,先后出现了将灌溉系统的权责从政府向农民协会和其它私人组织转移的改革浪潮(IWMI,)。水资源管理不善也逐渐被认同为是导致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World Bank,1993;IWMI and FAO,1995)。
我们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自从80年代以来,以河北省为代表的地下水灌溉系统的产权制度1正逐渐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集体产权制度向以市场为导向的非集体产权制度演变,非集体产权制度所占的比例已经从80年代初期的不到20%提高目前的70%左右(王金霞,黄季j和Rozelle,)。由于不同产权制度的.地下水灌溉系统对于灌溉系统的技术效率影响不同,因而研究产权制度对于技术效率的影响就十分重要;另外,弄清影响地下水灌溉系统技术效率的其它相关因素对于深化我国的灌溉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农用水资源的持续有效利用都有十分重要的政策和实践意义。但是时至今日,对这些问题深入的尤其是定量化的研究国内几乎是空白。
有鉴于此,本项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围绕上述问题,探讨我国地下水灌溉系统的技术效率的决定因素,为国家引导和制定合理的灌溉管理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二、影响技术效率的相关因素
企业生产力主要受到以下三类因素的影响:各种生产投入要素,这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和劳动力投入等方面的内容;客观的不可控制的因素,诸如气候、降水、地理位置、政治事件等因素的影响;以及技术效率,这主要反映在人为因素的影响。
企业的技术效率是一个内生变量,它本身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许多学者的研究中,企业的技术效率往往与企业的特征相联系。在企业的特征中,企业的产权制度与企业技术效率之间的关
[1] [2] [3] [4] [5] [6]
篇4:农业制度创新和技术效率
系数
t检验值
系数
t检验值
F1函数中的变量
截距
2.202
(14.03)***b
2.070
(11.09)***b
LnFC
0.064
(2.65)***
0.077
(2.78)***
LnVC
0.313
(8.26)***
0.315
(8.65)***
LnLabor
0.420
(8.11)***
0.447
(7.80)***
LnWtable
0.015
(0.29)
0.006
(0.13)
D97
0.048
(2.27)**
0.040
(1.88)*
D98
0.044
(2.06)**
0.034
(1.57)
Dfx(肥乡县)
-0.229
(-2.97)***
-0.229
(-3.26)***
Dys(元氏县)
-0.124
(-2.22)**
-0.109
(-2.07)**
无效率因素(F2函数中的变量)
产权制度虚变量
Dnc
-0.195
(-5.63)***
-
-
Dc
-c
-
0.101
(2.24)**
Ds
-0.140
(-2.48)**
治理机制虚变量
Dm
-0.103
(-2.53)**
-0.079
(-1.98)*
灌溉系统规模
Size
-0.018
(-3.18)***
-0.016
(-2.56)**
管理者经营能力
Edu
0.0003
(-0.06)
0.0009
(0.14)
灌溉系统成熟度
Age
-0.002
(-0.28)
0.003
(0.46)
δ2
0.017
(5.18)***
0.016
(5.18)***
γ
0.921
(16.67)***
0.910
(16.54)***
最大似然值
172.59
-
176.37
-
最大似然检验
118.08
-
125.65
-
技术效率的平均值
0.837
-
0.844
-
a:样本观测值总数为189个。 B:“*”、“**” 和“***”分别代表统计检验显著水平为10%,5%和1%。c:“-”代表该变量未进入模型的运算。产出水量、固定成本、流动成本、劳动力和年均地下水位变量是取自然对数。
影响地下水灌溉系统技术效率的因素主要有产权制度、治理机制、管理者的经营能力、系统规模和成熟度等,下面我们对这些因素对技术效率影响的计量估计结果加以总结和归纳。 第一,相对于集体产权制度而言,非集体产权制度可以显著地提高技术效率
在表5的计量估计结果中,方案1中非集体产权制度虚变量的系数为负值,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方案2中股份制产权制度虚变量的系数为负值,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方案2中集体产权制度虚变量的系数为正值,而且都在5%的水平上显著(见表5);这说明非集体产权制度可以很显著地提高灌溉系统的技术效率。
表5的数据表明,非集体产权制度虚变量的系数平均为-0.195,这说明灌溉系统中非集体产权制度的效率比集体产权制度的效率高20%左右。
另外我们也可以发现,私有产权制度的技术效率低于股份制产权制度的技术效率。
以上分析表明,产权制度和技术效率之间的相关关系与我们的理论预期十分吻合,产权制度确实可以显著地影响地下水灌溉系统的技术效率。
第二,规范性治理机制可以很显著地提高地下水灌溉系统的技术效率
各种模型的计量估计结果表明,规范性治理机制虚变量的系数统计检验十分显著,且系数符号为负(见表5),这说明规范性治理机制的无效程度低或相对于非规范性治理机制而言更有效;这与我们的理论预期相吻合。
第三,地下水灌溉系统的规模与技术效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各种模型的计量估计结果表明,地下水灌溉系统规模的系数统计检验都在1%或5%的水平上显著,且系数符号为负,这说明灌溉系统的规模与技术效率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见表5第31和32行)。
第四、地下水灌溉系统的技术效率对于管理者经营能力和灌溉系统成熟度的反应不敏感
表5显示,管理者经营能力的系数统计检验十分不显著,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我们选择的用以反映管理者经营能力的指标即管理者的受教育年限不能很好地反映管理者的实际经营能力,而且各个灌溉系统的管理者之间受教育年限的差异性又较小所导致的。
另外,估计结果表明,项目成熟度变量的系数统计检验也不显著,(见表5)。这说明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灌溉系统成熟度的高低对灌溉系统技术效率的高低没有显著的影响。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实证分析了地下水灌溉系统的技术效率和产出水量的决定因素,研究结果与理论上的预期假设是一致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地下水灌溉系统的技术效率是产权制度、治理机制和系统规模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产权制度对于地下水灌溉系统技术效率的影响是不同的,非集体产权制度较之集体产权制度而言可以显著地提高灌溉系统的技术效率,这一结论与理论上有关产权制度效率的讨论也是一致的。除了以上讨论的产权制度以外,与地下水灌溉系统技术效率显著相关的因素还有灌溉系统内部的治理机制和灌溉系统的规模。研究结果表明,灌溉系统内部的治理机制越规范、灌溉系统的规模越大,就越有可能促进灌溉系统技术效率的提高。
由于非集体产权制度相对于集体产权制度更有利于地下水灌溉系统技术效率的提高;因而政府应该积极运用合理的水利财政和信贷等政策来引导和鼓励地下水灌溉系统非集体产权制度的创新,以提高灌溉系统的技术效率。在产权制度一定的情况下,不同的治理结构对于灌溉系统技术效率的含义是不同的。政府应该在诱导灌溉系统产权制度创新的同时,通过技术培训、示范等机制,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合理安排灌溉系统内部各个相关利益者之间的关系框架,明确系统的目标、原则、决策方法、剩余决策权和剩余索取权等的各项规定,优化系统的治理结构,从而提高系统的技术效率。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地下水灌溉系统产权制度的创新和水资源短缺之间可能存在双向因果关系;水资源短缺可能导致非集体产权制度的创新;然而在水价不考虑水资源本身价值的情况下,非集体产权制度的创新可能会导致短期甚至长期内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地下水位下降的加速。所以地下水灌溉系统产权制度的创新和水资源的合理定价应该是未来水资源管理政策的重点内容;只有这样,才可能促进水资源的持续有效地开发和利用。 参考文献:
Battese,G.E., and ,T.J.Coelli(1993),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Incorporating a Model for Technical Inefficiency Effects",Working Papers in Econometrics and Applied Statistics,No.69, Department of Econometrics,University of New England,Armidale,22.
国家统计局, 1999,中国统计年鉴。
Huang,Jikun, Mark Rosegrant and Scott Rozelle,1995. Public Investment,Technological Changes and Reform: A Comprehensive Accounting of Agricultural Growth in China. Working Paper, 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Washington D.C..
International Water Management Institute(IWM
I),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FAO) of the United Nations,Irrigation Management Transfer.Rome,1995.
International Water Management Institute (IWMI),1997. Impacts of Irrigation Management Transfer: A Review of the Evidence,Research Report No. 11,1997.
Lee,L.F and W.G. Tyler,1978. The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and Average Efficiency: An Empirical Analysis, Journal of Econometrics,385-389.
Morley,S.A,and G.W Smith.,1977.Limited Search and Technology Choices of Multinational Firms in Brazil, The Quarterly Journal Economics 91,No.2,263-287.
Pitt,M.M,1981. Alternative Trade Strategies and Employment in Indonesia,in: Anne, Krueger.O, Monson and Akrasanee, eds.,Trade and Employ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Individu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IL).
水利部、国家计委,21世纪初期水利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1999,21世纪初期中国水利发展战略研究。
王金霞,黄季j,Scott Rozelle,地下水灌溉系统产权制度的创新与理论解释―小型水利工程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0.4。
Wells,L.T,1973. Ecnomic Man and Engineering Man:Choice of Technology in a Low Wage Country, Public Policy 21, No.3,319-342.
World Bank,1993.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A World Bank Policy Paper, Washington D.C..
* 本论文是农业政策研究中心水资源研究项目系列论文之一。本项目得到了福特基金会、国际水资源管理研究所(IWMI)、亚洲发展银行(ADB)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79725001)的资助。项目在资料收集和整理过程中得到了向青、范明明和刘京国等人的帮助,黄宗煌,Scott Rozelle和田维明为本文初稿提出过宝贵意见,在此特致谢意。
1 地下水灌溉系统是指以机电井及其配套设施为单位的为农业生产提供灌溉服务的设施系统。为分析方便,我们定义一个机电井及其配套设施为一个单位的地下水灌溉系统。地下水灌溉系统的产权制度在这里定义为行为主体对机电井及其配套设施的产权拥有情况。如果机电井的所有权属于村集体单独拥有,我们就称之为集体产权;否则,如果机电井的所有权属于部分农民群体(社会团体)或个体拥有,我们就称为非集体产权。在非集体产权中,如果每个产权所有者拥有灌溉系统全部水利设施的完备产权,我们就称之为私有(或个体)产权;否则,则称之为股份制产权。
篇5:农业制度创新和技术效率论文
农业制度创新和技术效率论文
内容提要: 提高灌溉系统的技术效率是优化灌溉管理、有效利用农用水资源的重要手段。本项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分析影响我国地下水灌溉系统的技术效率和产出水量的相关因素,为国家引导和制定合理的灌溉管理政策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本项研究采用了定量研究的方法,建立了地下水灌溉系统技术效率和产出水量的决定因素模型,分析数据来源于作者对河北省3县30个村的87个地下水灌溉系统3个时期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产权制度、治理机制和系统规模是影响地下水灌溉系统技术效率的主要因素,非集体产权制度的技术效率明显优于集体产权制度的技术效率。根据研究结论,本文也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 地下水灌溉系统 技术效率 产权制度
一、研究背景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灌溉系统,灌溉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生产的增长与灌溉面积的增加是息息相关的(黄季j,Rosegrant和Rozelle,1995)。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已从1952年的18%提高到的55%左右(国家统计局,),这主要是源于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合开发利用。
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灌溉面积的增加主要来源于地表水的开发利用。从七十年代以来,新增灌溉面积的水源主要是地下水,因而地下水灌溉系统1在我国尤其是在地表水十分匮乏的华北地区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然而,随着地下水灌溉系统的逐渐发展,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超采的现象也日趋严重;这使人均水资源本已十分匮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水利部和国家计委,1999)的我国无疑更是雪上加霜。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和工业进程的加速,严重缺水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困扰人民日常生活的大问题。
随着水资源短缺形势的日益严峻,自从七十年代末期以来,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灌溉系统普遍出现了老化失修和生产力下降、国家财政负担日益加重、水利投资明显不足的现象。许多发展中国家为了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水利工程的运行效率,缓解水资源尤其是农业用水的紧张态势,先后出现了将灌溉系统的权责从政府向农民协会和其它私人组织转移的改革浪潮(IWMI,)。水资源管理不善也逐渐被认同为是导致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World Bank,1993;IWMI and FAO,1995)。
我们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自从80年代以来,以河北省为代表的地下水灌溉系统的产权制度1正逐渐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集体产权制度向以市场为导向的非集体产权制度演变,非集体产权制度所占的比例已经从80年代初期的不到20%提高目前的70%左右(王金霞,黄季j和Rozelle,)。由于不同产权制度的地下水灌溉系统对于灌溉系统的技术效率影响不同,因而研究产权制度对于技术效率的影响就十分重要;另外,弄清影响地下水灌溉系统技术效率的其它相关因素对于深化我国的灌溉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农用水资源的持续有效利用都有十分重要的政策和实践意义。但是时至今日,对这些问题深入的尤其是定量化的研究国内几乎是空白。
有鉴于此,本项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围绕上述问题,探讨我国地下水灌溉系统的技术效率的决定因素,为国家引导和制定合理的灌溉管理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二、影响技术效率的相关因素
企业生产力主要受到以下三类因素的影响:各种生产投入要素,这主要
[1] [2] [3] [4] [5] [6] [7]
篇6:制度创新和森林生态旅游价值的实现
制度创新和森林生态旅游价值的实现
森林具有巨大的生态外部性,市场调节将出现失灵,应通过政府干预的'方式加以解决,这一传统观点忽视了政府干预的成本和能力问题.以浙江省临安市临目乡发展生态旅游为例,在对临目乡生态旅游兴起的背景、条件和效益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当具备一定条件时,经适当的制度创新,开发生态旅游,可以部分实现森林生态价值,即通过市场机制解决森林外部性问题.参5
作 者:吴伟光 沈月琴 顾蕾 徐秀英 李兰英 周国模 作者单位:浙江林学院经济管理系, 刊 名:浙江林学院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XHEJIANG FORESTRY COLLEGE 年,卷(期):2001 18(3) 分类号:F316.20 S718.56 关键词:森林外部性 制度创新 生态旅游 可持续发展【企业集团、制度创新和企业管理】相关文章:
1.创新和科学作文
3.企业集团公司章程
6.国学=企业管理?
7.企业管理口号
8.企业管理手册
9.企业管理标语
10.企业管理心得体会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