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浮来山僧散文

浮来山僧散文

2024-07-19 07:43:2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lovejiangli130”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浮来山僧散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浮来山僧散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浮来山僧散文

篇1:浮来山僧散文

浮来山僧散文

莒国古城西行,有浮来山,山有千年银杏树一株,树下有古刹曰定林寺,寺因树闻名,则香火盛,僧侣众。寺后有小径达山顶,后拓小径修石阶,因势曲折,或曰“小十八盘”。石阶两边设五百彩绘罗汉像,或站、或卧,或匍匐,或喜、或悲、或肃穆,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为山中一景。

寺中有高僧,僧有爱徒曰静修、静言。一日高僧坐禅入定,忽见佛光现,殿中佛祖开口言:“今信众捐资,修罗汉金身,实为我佛幸事,足下高徒聪明向佛,然资质、禀赋有异,可试之。”高僧膜拜诺。睁目视之,唯见青灯摇曳,方知乃梦境也。

翌日,唤二徒于佛前,言:“为师昨日偶梦,我佛显灵为修金身喜。命汝等入山,日落前将罗汉数目报来。”二徒领命而去。

静修自山脚起,每见一佛,则唱诺礼拜,罗汉法号、形态、相貌均记于纸上。静言亦自山脚起,壹、贰、叁依次细数,数至五十余,忽见罗汉身下有编号,再细观,佛身下皆有编号,且号自下而上递增。大喜。快步奔山顶,得数五百零八。返于山下,见静修尚在记录描画,告之数目,欲携手同归告师。静修不为所动,静言讥其迂,嗤之以鼻。

静言返寺中,告师以数,师笑而颔首。

至日暮,静修方归寺,则僧衣破败,面容如炭,静言窃笑。静修捧画稿于师前,师大喜。

高僧问于二徒:寺后罗汉几何?静言曰五百零八,静修亦如是。再问“罗汉中,荷锄而立者,何人也?持刀剃发者谁?金身罗汉几何?持宝塔者谁?”静言哑口无言,静修则娓娓道来。

高僧曰:静言领命而去,唯重罗汉数目,眼不见其他,况见有编号而直奔山顶,心存侥幸,虽有数而心中无数。静修遇佛而拜,细描罗汉于纸上,则心上亦有我佛。若命汝等再去山中,查找如我所问,静言需往返无数,然静修无需。数佛实为修佛,心中有佛方能修,数为因,修业为为果。静言聪明,机灵动脑有小成。静修好学,有心执着,则成正果。

静修诺,静言惭然。

凡事皆如此,有心者,执着行事,事半功倍也。如古人言:举一反三,学一而知十也。

篇2:浮来山游记的散文

浮来山游记的散文

一、田园风光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年年春日,芳菲绣野的时候,人们争相踏青游冶,览胜寻芳。趁着这场花事正浓,我也去赶一场春游浩荡。

东出莒城,驱车西行,披着春日早晨初升的温阳,一路向福山圣地――浮来山而去。

剪剪晨风里带着恻恻轻寒,溶溶晨雾浸湿眉睫和额前的发,闭上眼深深地吸一口气,草麦田桑清新自然的田园气息,夹杂着各种花的香气扑面而来。繁密如织的田路,在开满油菜花的菜地旁交通错落,荷锄的农人和络绎的游人,在落英缤纷的桃花园旁擦肩。阡陌交通,游客纷然。

车子驶过宽阔平坦的三三六省道,转入田间的水泥小路。小路傍着河溪曲折地蜿蜒。道旁花木扶疏,最寻常的行道树是笔直的杨树。不拘不束也生得规矩齐整、不折不弯,如莒地的人温厚朴实而又刚直不阿。偶尔或有几株疏落的垂柳,临河路、傍溪桥,或在你经过的路口不经意间出现。倾斜出万般姿态,横逸出千种风情。翠绿如眉的新叶,明丽鹅黄的柳花。微风拂过,楚楚的腰肢如纤纤的江南女子,轻盈的身姿随风摇曳,那么得妩媚温柔,那么得清逸婀娜。它是水边的伊人,临水照影,含烟弄态,脉脉深情占尽了春色大半。眼前风物:小桥、流水、烟柳、人家,虽身在粗犷豪放的北国,却有那么一瞬间,仿似感觉到了江南春的柔情似水、旖旎温软。

路过烟柳溪桥,有流水潺潺,有芳草芊芊,有郊野牧饮的羊群;路过田畴菜畦,有野花向笑,有莺飞蝶戏,有往来耕作的农人;路过闲适别致的村落,有房屋篱落,瓦舍疏疏,有榆柳荫后檐,有桃李罗堂前,有狗吠深巷中,有鸡鸣桑树颠,有最平凡的烟火人家。

有春风十里,吹皱莺声燕语;有闲情万缕,唤醒陈旧诗词;千百年来的田园景致,竟相差无几。春风依旧是春风,燕语依旧是燕语,莺声依旧是莺声。

车速渐渐慢下来,道路越来越拥挤,只是我们距离浮来山还有很长一段距离。探出车窗远远地望去,古老而又沧桑的浮来山,就像是一颗翠绿的明珠镶嵌在莒西平原上;又像是一座葱茏的岛漂浮在粼粼的麦涛绿浪里。朝雾还未褪尽,薄烟已经如织。春光乍泄的莒西平原,川草低烟,平林漠漠,在这个清润的春的晨晓,诗意得像一幅朦胧的山水画。浮来山就飘渺在这幅画的雾里云端,在太虚仙境里飘浮逶迤,如梦如幻。

二、桃源村落邢家庄

浮来山有佛来峰、飞来峰、浮来峰三座主峰。三座山峰相互鼎峙又拱围相连,中间形成低凹平坦的低地,低地又随山势向东延伸,形成狭长的山坳。山坳在东部的山麓有敞开的豁口,便是浮来山的入口。在豁口上,散落有一处古老的天然村落――邢家庄,是入山的必经之地。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都是从这个小村落出发,顺着山坳出入幽山寂境的。

站在山下,远远地眺望。这条幽深曲折的山坳,像是一条翠色的飘带,在逶迤飘渺的群峰间穿梭飘飞。翻卷的带尾在豁口处如蝶翼般展开,拖曳出媚娆的姿态,铺展出斑斓的色彩。有姹紫嫣红的邢家庄,静静地在蝶翼上绽放。粉色的墙,红色的瓦,以及楼顶的涂蓝,皆掩映于红桃碧树、绿柳密林里,若隐若现又极致得醒目清朗。

鲜活的村落,使灵山秀水多了一份烟火,它尘俗而又隐逸,熙攘而又淡泊,宛如世外桃源。

车行缓慢,转过别致的石板小桥,便进入邢家庄。西有浮来屏障,中有河溪穿巷而过。山於屋外参差见,水到门前款曲流。只是一座宁静而又小巧的村子,只除了两条长长拥挤的商街外,与其它城郊大多数村落并无二致。市井风物皆朴实无华,却又风情得如江南小镇般诗意婉约。粉墙红瓦的民居布局齐整又错落有致,简约凝炼的建筑风格,显示了此处民风的清简和纯朴。

当然,恬静只是它素常的样子,若是逢上山会和节日,它就会异常地热闹和拥挤。比如今天,此时的桃源村落恰在进行着一场繁华的盛会,商街上各家店铺齐齐结彩开张,饭庄、酒馆、旅店门盈客满;街巷上远近商贩集聚,在街边道旁排满了琳琅满目的土俗物品,品类丰盛、雅俗俱集。附近游客、外方旅者,络绎不绝的朝拜者纷纷涌来,摩肩接踵,热闹非凡。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这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开始了约定成俗的车马喧嚷?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这样的盛会开始成为此间人们殷殷期待的赏心悦事:魏晋?唐宋?明清?还是更早的商周?已无从知晓,也许从古老的浮来迎来第一个朝圣者开始,也许从它还是一个没有名字的远古聚落之时,它就已经不再与世隔绝!千百年来,这处桃花源地,把山林的清净淡泊放入了世外的热闹喧阗,生生世世都有着不食人间烟火的烟火。

络绎不绝的游客熙来攘往,每一位来者都要从这里驻足经过,每一位归客都要在这里回眸作别,带走两袖淡泊清风,留下满程仆仆风尘。当他们踏上归途的车马,依依不舍地远去、远去……,身后绵绵的青山淡成了一片云水迤逦,再最后一次地回眸。在那最后深情地一瞥里,一定是充满了对这个桃花源般的小村落的无限流连和艳羡。这次不经意的相逢是否成了记忆里挥之不去的`美丽邂逅。当此时所睹风物景致,随着以后凡尘碌碌的日常而变得迷蒙又模糊,那个在古人诗文里被絮叨了千百年的归隐之梦,是否不再只是苍白的慰籍,而是成为了心底永远的情结。

三、浮来山

但凡能够成为风景名胜的山水,必然都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优越的自然景观,二是丰厚的人文景观。浮来便是自然风景与人文底蕴兼有的绝佳胜地。

它坐落在莒西平原上,气候宜人,四季分明。群峰耸翠,景色秀雅;幽谷流溪,静谧宜人;茂林繁花,珍禽异卉,蔚然大观;观坛庙宇,台阁亭榭,景点密集;酒店山庄,休闲场地,娱乐设施,一应俱全。一山一树一条根、一书一字一巢人。风景聚集,素有八观、十二景、三泉与四园之称。

它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有商周老树、晋代古刹、隋唐庙庵,千年道观;有史海碑林,摩崖石刻,远年峰台,长城遗迹;它山深林隐,远尘嚣、避俗世,是名闻遐迩的佛道圣地,法汰讲《禅定》、慧地讲《华严》、昙观送舍利、三丰传丹术、佛成受衣钵、法敬苦承传……至今有志可查,有迹可循;它是保疆守土、攻守盟订之兵略要地,隐公八年,莒鲁国君结盟于此;它气韵清雅,钟灵毓秀,是千古文学评论家刘勰晚年时曾遁迹之所,圆寂之地。

缓慢挪动在邢家庄中心的街道上,向面相迎的便是浮来景区的东大门。远远地,便见一排矗立在繁松翠柏掩映之中的青石仿古山门。阑额上雕刻着醒目的鎏金大字:浮来山,笔力遒美,端雅健秀,在晓光日色里,灿灿生辉。

巍峨的青石门坊耸列在绿树荫覆下,沉静庄肃、古朴雄浑。整座山门由三部分组成,中间是一座四柱三间式牌坊,从立柱到花板通体尽浮雕祥云游龙,纹饰繁琐,精致华美;两侧各有边坊三扇,整块浮雕浮来的六段历史故事:海孕浮来、文明曙光、鲁莒会盟、禅定文心、圣序三教、迎奉舍利,所绘人物均雕工细腻,生动传神。

轻轻地抬手,抚摸苍麻坚凉的纹理,小心翼翼地叩触遥远而又曲折的历史脉络,细细品读着古老浮来的前世今生。脑海里浮现出一个个模糊而又鲜活的形象,他们曾经来过,又走远,赋予了浮来深厚的人文底蕴与文化内涵。留下了千古风流,让后来人一次次追仰,一次次探寻。

定定地站在门坊下。晨曦的霭光浮掠,画面上似有无数道灵光闪动,画中人物栩栩然若重生,恍惚中似有古人从画面中跃然飘出,落在山道上缓缓而行,青衫黯淡,衣袂飘飘,翩然走远。

思绪沉跌在古老光阴里婉转飘忽,悠然的心境竟有些许起伏,松快中依稀生出了几分凝重,就连脚步也变得迟缓和虔诚。

沿着蜿蜒起伏的山间道路,随着拥挤的人群,缓缓趋步向幽境。花岗岩条石铺砌的山路,陈旧但依然光洁纤净。

山路沿着幽谷回折曲缓。道旁松柏参天蔽日,古木幽森蓊郁。错落横斜的枝干苍桠却虬劲,密密匝匝遮住头顶的日光。这条被踩踏了千年的古道被这些苍老的古树掩映,愈加得古朴宁静,愈加得幽深寂籁。

树林荫翳中,踩着花荫树影,一步步走过,感觉自己像是踏在了光阴绵密的流里。缓缓地,轻柔地,从咫尺的眼前走向遥远的亘古,从真切的现实走向缥缈的虚幻。

碎碎天光在石板路上摇摇晃晃,古老的山道显得更加得苍麻,更加得苍老,更加得苍桑。有山溪傍侧,一路相随,流水淙淙不绝于耳;有山阳透林隙,与溪光交辉,道道流光灵动而潋滟;有山雾氤氲,烟霭冉冉,弥散涧壑;有山风幽然而过,竹篁哗然,新叶窸窣,林涛飒飒,萧瑟若有韵。

有山云流淌林梢,悠然地漂浮,闲缓地流荡;有成群的飞鸟掠过对面蓊蔚的浮来峰,来回穿梭在群峰坳谷间,轻柔地划入天际,同优雅的白云一起在碧空里荡来荡去,悠游自在。忽然想起那个云中驾鹤而来的浮丘公,和那个迷蒙的传说:

说,远古之时,轩辕黄帝的右相浮丘公得道成仙后,驾鹤云游四海八荒。某日,至浮来。见此地青川秀野,水明景丽,心生流连。一时触动凡念,便挟一山落栖于此,故此曰浮来山或浮丘。

从蒙昧洪荒到文明深邃,或许是玄说仙传本来就子虚乌有;从茫茫沧海到离离桑田,或许是时间已过得太久太久。这位逍遥的浮丘仙翁早已不知去向,一去山空难觅仙踪,唯留寂寂浮来山世世代代踞守于此,从遥远的太古直至今天。人事易变,山河永恒,关于它的前世今生,人们总是情不自禁地想起这虚幻陆离而又仙玄逍遥的一段。

千古浮来,不仅有秀丽迷人的外表,还有丰盈深刻的灵魂。仁者爱山,智者爱水,从渺渺仙翁到封国君主,从圣僧高道到硕学鸿儒……,每一个曾经留下过足迹的过客,每一个鲜明又模糊的故事,都赋予给它历史的厚重和人文的蕴藉,使浮来风流誉满天下,浮沉千载,依然盛名不绝。浮来山水一直是莒人心中永不失落的风景,浮来文化是莒人精神的传承和灵魂的寄托。

四、定林寺和天下第一银杏树

山行数里,峰回路转处,有峦峤碧嶂于侧,俏峰耸翠,玲珑奇秀,便是佛来峰。佛来峰山体温和圆润,在山南面,从山脚至半腰有一高一低峦台各一块,开阔平整。峦台上有块石垒砌的三层高台,千年古刹定林寺便幽隐盘踞于高台之上。它依山傍水,顺山势而建。背靠佛来峰,面向清泉峡,坐北向南,与坐落在飞来峰上的青云庵隔溪相望。

站在寺前的山道上,顺着高高的石阶仰望,定林寺青灰色的飞檐在翠色烟霭里禅意地卷翘,苍古而又幽然。那松柏古木的墨绿和檐瓦的青灰,诗意地相衬,肃穆里又含了一抹玄秘;朱红庙郭隐现于绿树环抱中,墙外有层层松柏整齐森列于高台之上,挺拔俊逸,俨然若守护古刹的卫士;有连翘绵延盛开于高台之下,明黄的色彩映衬着朱红的寺墙,目光触及,漫上惊心的艳丽,千古春光依旧灿烂着古老庙宇,并未曾将它遗忘;山风幽幽漫过来,飒飒松涛柏浪从山顶弥卷而来,和着钟鼓楼里圆润洪亮的钟声,被深深的山谷拖得纯厚而绵长,竟使游客拥塞的古刹平添了几分静谧。

拾阶缓缓而上,未及踏入山门,便见千年古银杏树于院中央向面相迎。远望去,苍老又丰润的老银杏峻拔奇崛地仰首矗峙长空,露出巨如华盖的树冠。苍苍莽莽参蔽荫覆于庙宇之上,禅意地掩着灰旧的飞檐璃瓦。粗壮如巨塔般的树干如蟠龙般嶙峋斑驳,虬曲的巨枝嫩叶伸触云宵,翠华难掩纵横出墙。

传说,此树是西周初期周公东征“龟蒙”时所栽;传说,它在夏禹治水时,便已峙立于浮来,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又说,它本是冰川时期留下的一粒树种子,深埋在地下,因为机缘巧合得以重生。有诗云:蓦看银杏树参天,阅尽沧桑不记年。汉柏秦松皆后辈,根蟠古佛未生前。不管是模糊的传说,还是有据的推测,四千年的光阴都足够古老、足够漫长,老银杏树用它顽强的生命演绎了一个仙寿恒昌的传奇,写就了一个寿比南山的美好神话。

跨过定林寺古老而厚重的大门,随着拥挤的人流慢慢地走近树下,立在短桩支撑着的老枝下。细观老银杏树苍麻的灰褐色树皮,粗砺得像是被岁月风霜皴裂的老人的脸,那沧桑的褶皱起伏而又深刻,在光阴犁过的沟壑里,看得见岁月深处的斑驳。我趴在护栏边,看它蟠龙似的树根,绺花盘错一直蜿蜒到我脚边的栏板下。我伸手去触摸它凹凸的纹理,用手紧紧地敷贴在树根上。在那喷薄涌动着的血脉里,仿佛能够感受到四千年岁月的苍凉和温绵,繁华与荒芜,旖旎与惨淡。

暖日东风,春来如约,苍老枝头又有新叶初结。柔风徐来,新叶款款,如万千只破茧新碟在苍桠虬枝上绽翅跳动。那苍润的枝头,看过唐虞商周纷争,淌过秦云挂过汉月,沐过唐风淋过宋雨。它是一本厚厚的史册,那初绽的新叶每一片都是一卷青史;每一片都是一个故事;每一片都是对逝水光阴的鉴证。风轻轻一吹,便抖落满地历史的风尘,窸窸窣窣洒满树下人的襟怀。我踏着满地的沧桑一步一步走进它树影幽蔽之下那些搁浅的岁月、恍惚的光阴。痴怔立于树下冥想,任凭灵魂穿越时空,于岁月深处,捡拾某个古老深刻的片段,回味过往某段神圣隆重的情节。

篇3:寒山僧踪散文

寒山僧踪散文

终于闲下来了。在一年的终了。

有朋友提议,去净业寺吧,多次说去都未成行。想想,是应该去了。不仅说了多次,而且说了多年。

早上从城里出发的时候,天气有些阴。午时进山,天上飘来了几星雨,落下了几粒霰。

入终南山沣峪不远,就到了净业寺。净业寺主要建筑在山上,山下新建了一个山门,门额“净业寺”三字为南怀瑾所题,楷书。蜿蜒而上的山路,也多是新修的。石条铺路,倒也好走。但我好久没有上过山了,近年来也缺乏锻炼,没走多远,就觉得累。问来过多次的朋友仵埂,还有多远。仵埂叉腰立在上边山岩上俯视着我说,不远,你这样的速度,最多一个小时就到了。上山的路,每走一段,就能看见路边立一木牌,上边记着一则佛禅故事。行人一边歇脚,一边阅读,也许有所觉悟。

半山上,看到一个佛说放下的故事:有一个人寻求解脱,就去拜佛。佛对他说:“放下。”他放下了左手持的花。佛再说:“放下。”他又放下右手持的花。佛还说:“放下。”他说:“我已两手空空,没有什么可以再放下了。”佛说:“我并没有叫你放下你手中的花,我要你放下的,是你心中的欲念和执著。当你把这些放下,你将从烦恼和痛苦中解脱出来,体味出生活的真意。”读了这个“放下”的故事,我再一次细想人和放下的关系。很早的时候,就听过一段佛语,曰:看破,放下,自在。

可是,人真能放下吗?比如事业,比如感情。不要说放下,就是断一个念头,都是难之又难啊。断念如移山。而移山易,断念难。

儒家讲承担,佛家要放下。人到底是应该承担,还是应该放下?

忙了一年,其实何止一年,是一年又一年啊。忙,其实是在承担。承担责任,承担道义。

如今走在这上山的路上,朝佛的路上,佛又要放下。放下也好。放下了也就闲下了,就像今日这样。闲下了也就轻松了,轻松了也就自在了,自在了眼界也就宽阔了。不再烦恼,不再痛苦,也不再疲惫不堪,累得要死。

可是,真能做到长久放下吗?我想,不能。至少,我不能。

承担是有道理的,放下也是有道理的。看你选择什么,看你此刻选择什么。此刻我选择了放下,并不等于我明天还能放下。我今天放下了,我明天则必须承担。我明天承担了,我后天也可以再选择放下。承担,放下;放下,承担,周而复始。这也许就是我的命,我们的命?光有承担,身和心都有受不了的一天;只有放下,也会觉得生命有不能承受之轻。

这样想着,不觉间就到了山上。

上了一个平台,迎面一个大殿,门上方悬一匾额,上书“以法护法”,行楷,有些拙笨。进了院子,里边并不很大,道旁挺立一棵大腊梅树,繁花满枝,开得正灿烂。边门里有一石碑,不大,上书赵朴初题字“律宗祖庭”。时值年终,寺内几无游人,甚是清净。仵埂说去客堂,看他熟识的一个知客僧在不在。他去找人,我在门前闲看。客堂门两边有联,道是:归山来清净如斯,出门去悠游若云。意思好,书体也清逸洒脱,我很是喜欢,看了好一阵子。心想,心静如水的高僧出门去可能会悠游若云,我等在红尘中摸爬滚打,悠游若云只能是想象中的事情。正想着,仵埂来叫,说他认识的那个知客僧恰好在,请我们进去。客堂右首有一个推拉门,门首立着一位清瘦的僧人,仵埂介绍这是天律师父。我合十礼敬,天律把我们迎了进去,里边却是一个地炕,上面铺了褥子,中间放了一个小炕桌,有几位先到的客人正在喝功夫茶,看来跟天律很熟。我们坐下后不久,先来的客人起身走了,我们就和天律闲聊起来。

窗台上置了两个瓶子,一个开片瓷梅瓶,一个普通的玻璃瓶子,一大一小,里边各插了一枝腊梅,室内就有暗香袭人。天律背对窗户光盘腿端坐,瘦脸灰衣,俨然魏晋僧塑。他不时把壶沏茶,面带微笑,跟我们讲这两天寺里的礼佛活动。我注意到他眼不斜视,目光澄澈,不慌不忙,话语得体,感觉是一位很有道行的僧人,亲切,也很可敬。我们啜着功夫茶,随便地聊着,寺里寺外,山上山下,丛林清规,红尘现象,话像一段云,随意地飘着。话说深入了,天律说到他现在的心境,心中也许还有所想,但已不为执著所苦,也乘公交车入城,看见灯红酒绿的市声,能以微笑视之。

这种饮茶说话的清静与清闲,在我,是许久没有了的事。不觉间,已是下午三四点。我提出到寺中再看看,天律就导引着我们转。来到一个石洞前,洞边石岩上有一细流蜿蜒而下,洞前有两条狼犬守护,我问里边可以看吗,天律说,可以,里边是该寺的圣地,律宗的祖庭。我们进去,拜了供在洞中的律宗祖师道宣律师。又到崖畔的半山亭坐了坐,看了看远山。这里很险,亭悬半崖,下面即是万丈深渊,但视野却极为开阔。我看着远山,忽听山下隐隐有呼叫声一呼一应地传递上来。我身边的天律也呼叫着应答。我很是奇怪,问这一呼一应是干什么,天律笑答,本如师回山来了。后来转到一间宽大的客房,临窗有一画桌,上边铺着宣纸,仵埂谬赞我书法如何了得,天律就请我留下墨痕。我提起笔,写道: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直上孤峰,月下披云啸一声。书后题字:丙戌岁末书唐人李翱诗于净业寺。

仵埂说,山上还有一个白居易的衣冠冢。白居易曾任秦岭北麓的周至县尉,当年足迹遍及终南的'山水。白居易亦曾皈依佛门,号香山居士,他的衣冠冢为什么置于这终南山的净业寺,至今无人可解,但可以肯定,他与净业寺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因时间关系,我们没有上去看。

天色向晚,我们准备下山的时候,下了一点雨。是雨,不是雪。我在院子里站着看梅花,那里有一树梅花,腊梅,开得正好。这时候我看到一个人,矮矮的个子,戴了一副眼睛,肩上还披了一个披肩,灰灰的颜色,跟古代——我们在古代,大约是晚明那个时期的山水画里边看到的山中隐士那样的一个人,风尘仆仆地走进寺来。仵埂说,这就是本如法师,他随即过去与本如说话。在客堂喝茶时,听天律说,本如法师云游去了。问去了哪里,天律笑说,云游就是像云一样在天上飘,风吹到哪个方向,它就飘到哪个方向,不知道什么时候走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回来了。我对本如早有耳闻,听说对佛法深有研究,也云游,也闭关,也与南怀谨对话。这样的一个僧,不是一般的僧。仵埂是西安音乐学院的文学教授,也很有学问。仵埂说,本如法师,能否请你在你有时间的时候,到我们学校去给学生们讲一讲佛的道理。本如呵呵笑着,说,“佛的道理,是能讲的吗?那是需要体验的啊。”一边看梅的我,听了深有感触。佛的道理,不是讲出来的,要体验,要在体验中领悟。人生的很多道理,不也是这样吗?

仵埂介绍我和本如认识,我向本如合十,没有说什么。本如也向我合十,没有说什么。

下山的时候,仵埂说,本如还住在山的上头,他在那里修行。我向上看,惟见那里一片苍翠。

篇4:僧庐听雨,一生长叹散文

僧庐听雨,一生长叹散文

人很多时候就是这样,许多自然现象就是因为我们无法理解,因而被罩上神秘的面纱加以敬畏。在这种敬畏的心态促使下,因而产生了所谓的难解之谜。迷在未被解开之前就被被敬奉为神灵,或许迷信与宗教就是这样产生的。

因为无法解释而蒙上神秘面纱。

其实这层面纱是人们自己蒙上去的,有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自己蒙蔽了自己的双眼。

真相就在那里,真相并不神秘,神秘的是我们不知道它产生的原因。

就好比一道图形证明题,我们在解不开它时,它是一个谜一样困扰我们,当我们找到了思路,眼前会豁然开朗。

我们常常因看不透而曲解,因不懂得而任意猜测。

爱因斯坦说过宇宙就像一个巨大的篮球,我们就像蚂蚁在上面爬,永远找不到边界。而爱因斯坦很幸运的看到了这个球是圆的,他还说过“宇宙最神秘之处就是它居然可以被理解”。

我就是在生活中找不到答案的那个豁达的探求者,我不祈求给我一双慧眼,我甘愿被蒙蔽。我不想因为洞察而苦恼,我甘愿因为蒙昧而快乐。一句话,我只想过简约的生活......

只要生活舒适的在哪儿都是好日子,只要心境开阔即使身居陋室那也胜过华宇万间。

五柳先生笔下的桃花源的生活就是好日子,刘禹锡先生的.身居陋室那也是好日子,所以贫富在于心境。

人的奢望不能太高,心太高了人的幸福感就降低了。

“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有这样的心态,生活就是幸福,过的就是好日子。

幸福不是清心寡欲、安贫乐道;幸福是知足常乐、随遇而安。

所以幸福真的很简单,好日子也很容易获得。

篇5:壮观的千人僧饭优秀散文

壮观的千人僧饭优秀散文

到马哈伽纳扬僧院参观千人僧饭。马哈伽纳扬僧院的历史其实并不长,只有50余年,但却已经成为缅甸最大的僧院和最大的佛学院。长期在此修行的僧人达上千人。因此,僧人化缘、吃饭的场面非常壮观,震撼世界,每天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我们慕名而来,要面直壮观的.佛教文化,让自己的心灵接受一次佛教文化的洗礼。

据介绍,僧侣一天只吃两餐,一餐在凌晨4点,一餐在上午。上午10时左右,僧侣开始化缘,然后在午前必须将化缘得来的食物吃完,因为按照佛规,过午不食。午后,只能喝水。僧侣荤素均吃,鸡鸭鱼肉、水果蔬菜、茶水饮料等,只要是化缘得来的,都可以吃,不像中国的和尚只能吃素。由此看来,缅甸和尚比中国和尚的食物要更多样化,营养要更加丰富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的和尚为什么不予以借鉴呢?

接近10点,我们来到了马哈伽纳扬僧院,僧院已是游客如云,人头涌涌并见巳有小沙弥身着袈裟手持托钵,光着脚丫,列队等待。他们沉默不语、神情肃穆……和尚越来越多,队伍越变越长,清一色的服饰,差不多一样的神态,整齐的队列,蔚为壮观,令世界各地的游客称奇。

10:15分,一声沉浑的钟声传来,队伍开始有序移动,游客开始照相,开始布施。我开封了一盒从广州带去的杏仁酥。小弥沙从我面前缓缓而过,年纪小小,俊俏可爱,脸上的稚气尚未褪去。凡见托钵上没食物的,我就放一块杏仁酥上去。对此,小弥沙只是不言不语,视而不见,目视前方,持着托钵坦然地随着队列继承向前,似乎化缘、布施均属常态……半小时左右,千人的队伍穿过两旁的游客,走进院子领取斋饭到饭堂就食。

食堂无围墙,站在外面往里看,和尚就餐情况一览无遗,不见走动,没有响声,静悄悄。不到十二点,就餐的和尚全部离开食堂,卓面不见杯盘狼藉,食堂寂静虚空。

我望着了无一人的食堂,突然想到:佛法无边,普渡众生。佛法无边,无处不在,无不为民谋福。为此,我祈祷:愿无边的佛法保佑缅甸人民尽快结束内战,团结一致,大力发展经济,脱离贫穷!愿中缅两国世代友好,相互提携,一起创造美好的生活!

【浮来山僧散文】相关文章:

1.游浮来山的小学作文

2.别东林寺僧翻译赏析

3.河间游僧文言文翻译

4.李白——《听蜀僧浚弹琴》

5.蜀鄙二僧原文翻译

6.《蜀鄙之僧》教学设计

7.僧来看佛面的成语解释

8.公交碰上佛法僧六年级作文

9.饭覆釜山僧翻译赏析

10.蜀鄙之僧教学课件

下载word文档
《浮来山僧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