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洗出来的爱--浅谈体验教育中的情感内化

洗出来的爱--浅谈体验教育中的情感内化

2024-05-30 08:08:1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yuanguodao”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洗出来的爱--浅谈体验教育中的情感内化,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洗出来的爱--浅谈体验教育中的情感内化,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洗出来的爱--浅谈体验教育中的情感内化

篇1:洗出来的爱--浅谈体验教育中的情感内化

翔安区吕塘小学 叶萍萍

在现阶段我国家庭中,绝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他们一生下来,就生活在完全由成人组成的环境中,成为人们宠爱的中心,所以独生子女很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而不知道该怎样去爱他人。如何让他们学会去关心自身以外的东西呢?这是摆在每一位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课题。在实施“体验教育”的活动中,我尝试通过“我为妈妈洗脚”这一活动,让孩子通过“洗脚”这一体验形式,去感悟、去体会“爱他人”是一种十分美好的情感,并通过反复地体验,使之内化为一种情感需求。那么,“体验教育”中的情感内化是如何实现的呢?笔者就以个人之见,浅谈如何实现:

一、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在体验中萌生情感。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其认识水平呈现出阶段性、层次性的特点。学龄儿童认识发展的特点是:根据具体事例进行推理思考,即所谓“具体形象思维”。他们尚不能用抽象的逻辑推理(演绎或归纳)的方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其思维活动不能脱离具体经验,其思维过程也不能脱离具体经验。正是由于儿童认知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时,不能光凭口头说教,而应该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

牐牷于此,我经过研究,决定以“我为妈妈洗脚”为切入点,让孩子们回家为自己的妈妈洗脚,并把洗脚的感受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并展开“洗脚”体会的交流。为何选择以“洗脚”为切入点呢?其原因有四:其一,“洗脚”简单易行,学生无需学习,人人都能做到。其二,学生可能关注过妈妈的脸,妈妈的手,却极少能关注到妈妈脚,正由于它是陌生的,因而极有可能产生一种全新的体验。其三,脚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人辛劳程度的一个反映,因而通过“洗脚”能让孩子们体会到妈妈工作的辛苦。其四,脚是“藏污纳垢”之处,因而孩子们在“洗”时,可能会遇到些许的心理障碍,这也是对他们意志品质的一种考验。

体验结果表明,孩子们很好地完成了这一任务:全班有27人为妈妈(或爸爸)洗了脚,占全班人数的87.9﹪,没能为父母“洗脚”的原因是:有的学生父母不在身边,寄养在亲戚家;有的父母亲怕将自己脚上的病菌传染给孩子,不让孩子为自己洗脚。更令人欣喜的是,孩子们不但为妈妈洗了脚,而且“洗”出了爱:

一位学生在日记里写道:“我闻到了妈妈脚的臭,但是我不觉得臭,因为她都是为了我。”

牐犚晃谎生是这样表述他的感受的:“我才知道,妈妈以前为我洗脚、洗澡的时候是多么辛苦呀!”

牐犚晃谎生是这样为妈妈洗脚的:“妈妈的脚实在太臭了,洗完脚我帮妈妈喷香水,喷完好香好香,真的感觉非常好!”

一位学生这样感叹道:“妈妈的脚已经脱皮,变得十分粗糙。这双脚陪着妈妈走过无数的路,是妈妈人生的缩影。”

透过这些质朴,甚至是略带语病的话语,我们欣喜地看到,孩子们在短短几分钟的体验活动中萌生出的爱的情感,是诸多说教所无法比拟的,真可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牐牰、 关注儿童的心理感受,在体验中强化情感。

牐犛敕獗盏难校教育不同,体验教育是开放的。孩子们的内心体验与感悟是呈现个性化、多元化、开放化的。尽管他们有的做法是幼稚的、不成熟的,甚至是一知半解的,不完全正确的,但让他们自己去磨练,自己去体会,他们是乐意的,是可以成功的。

牐犜凇跋唇拧被疃中,有的孩子觉得妈妈的脚很臭,有的觉得妈妈的脚很细嫩,有的觉得妈妈的脚很粗糙……有的孩子很想帮妈妈洗脚,可是妈妈偏不让他洗,于是他只好跟妈妈软磨硬泡,最后总算艰难地完成了任务,于是他觉得:给妈妈洗脚真难!有的孩子一不小心弄痒了妈妈,妈妈开心地笑了,孩子也笑了,于是他觉得:给妈妈洗脚真开心!有的孩子开始洗的时候觉得很别扭,可是想到小时候妈妈无数次地为我洗脚,而我才第一次为妈妈洗脚,于是他觉得:给妈妈洗脚真应该!……孩子们的心理感受太丰富了!

牐犛谑牵我让孩子们利用班队会课,以“我为妈妈洗脚”为主题,交流他们的心理感受,彼此分享“洗脚”中的所思、所感,引导孩子们将这一活动坚持下去,因为体验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一两次体验,效果往往是浅薄的。只有长期地、反复地、不断地在实践中体验,情感的培养才能有深度。事实证明,孩子们正是在一次次的“洗脚”中,“洗”出了浓浓的爱意:

牐牎靶∈焙蚴前职帧⒙杪璋盐掖大的,现在我要回报爸爸妈妈。”

牐牎拔乙爱妈妈,珍惜妈妈的劳动成果,不但帮妈妈洗脚,还要帮妈妈按摩,让妈妈开开心心地工作。当然,发奋学习也是不可缺少的,让妈妈不为我的学习担心,为她解除负担。”

“我知道以前我对妈妈不够孝敬,今后,一定对妈妈好,做一个乖女孩。”

牐牎靶⒕锤改甘敲扛鋈擞具备的起码道德,一个连自己母亲都不爱的人,怎么会去爱别人。让我为母亲洗脚,并非仅仅是表达孝心,而是要使我体味母亲的艰辛,真正从灵魂深处感激母亲。”

牐犕ü这些真实的体验和感受,孩子们明白了父母的不容易,因而从内心萌发出要为父母分忧的想法。这比天天唠叨要孝敬父母、学会生活自理要有效得多。孩子们的情感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体验和一次又一次的感悟中不断发展、深化的,他们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牐犎、 培养儿童的主体意识,在体验中升华情感。

牐犞魈逡馐妒呛⒆佣杂谧陨淼闹魈宓匚弧⒅魈迥芰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认识。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的主体意识愈强,他们的热情和自我表现的欲望就愈   高,从而也就愈能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向着更高的目标努力。

“我为妈妈洗脚”这一活动是老师们设计的,孩子们是被动地接受这一体验任务的。但是,通过他们自身的体验,感受到了父母工作的辛劳,感受到了平日对父母不够体贴,感受到了:被人爱是幸福的,爱别人是快乐的。基于这种种感受,孩子们提出要把“为妈妈洗脚”这一活动坚持下去。有的孩子提出:我们不但可以为妈妈洗脚,也可以为爸爸洗脚,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洗脚。有的孩子说:我们可以帮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减轻妈妈的负担,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少爷(公主)”生活说:“再见!”。

由此可见,孩子们已经从被动的体验者,转向主动的实践者,从而表现出了高度的参与热情,积极主动的实践态度,实现了从被动体验向主动体验的过渡。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引导孩子们思考:我们能为生身母亲洗脚,我们能为祖**亲做些啥?我们能为地球母亲做些啥?从而将爱的情感体验向纵深推进,孩子们的情感也就在这一次次的体验中得以升华。

俗话说:水滴石穿。同样儿童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不是靠单纯的说教能奏效的,而是需要在生活中不断积累,逐步养成的。别人说上千万遍,也抵不上自己亲自做一遍。儿童从体验中获得的情感是最朴素、最真诚、也是最难忘的,体验教育正是组织和引导少年儿童在亲身的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美好的情感,从而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过程。

[洗出来的爱--浅谈体验教育中的情感内化]

篇2:教学中如何搭建情感体验的平台教育论文

教学中如何搭建情感体验的平台教育论文

内容摘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多向学生的学习搭建情感体验的平台,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体验、体味、感悟、反思,使学生在与作者、作品、环境与社会的多边对话中,提高人文素养,提升情感,修炼人格。

关键词:体验 体味 感悟 人文素养 修炼人格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多向学生的学习搭建情感体验的平台,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体验感悟,拉近学生与文本、作者、作品主人公、环境与社会的距离,使学生在与作者、作品、环境与社会的多边对话中,丰富文化积淀,提高人文素养,提升情感,修炼人格。

一.深入课文求感染

新编的语文课本,无一篇不凝聚着作者浓郁的情感和殷殷心血,无一形象不闪烁着熠熠生辉的思想光芒。如: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披肝沥胆的文天祥;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拥有崇高境界的孟子;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罢官而去的李白;有“树老易空,人老易松,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而终”的奋力拼搏的华罗庚;有“受苦、奋斗、为善”用坚毅讴歌欢乐的贝多芬。这些撼人心魂,动人心怀的人物形象,大多是大师、泰斗们的心血之作,文中流淌着他们的思想,灌注着他们对人文的关爱,蕴含着他们对人生的思考。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引领学生走入作品、亲近作者、进入主人公的心灵,跟大师们对话,跟作品共鸣,跟主人公交流,理解什么是忠贞,什么是气节,什么是潇洒,什么是旷达,什么是坚持,什么是刚毅——什么是民族灵魂深处的精神,什么是人文精神。在一次次的`情感体验中,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心灵尘垢得以涤荡,学生的灵魂得以升华,学生的人文素养得以提高。

二.整合经验求体味

学生学了课文获得了间接经验后,教师要想方设法挖掘学生生活中与作品内容相似的题材,使学生通过自身和生活体验——直接经验,达到对作品内容的再认识,从而与作者一起对人物产生感情,对作品展示的生活重新品味。这种通过实现学生——生活——文本——学生——文本的循环整合而来的体验,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领悟不无裨益。如,我上《我与地坛》,先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一段独生子强烈思念母亲的文字:

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时候,我真的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可是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

然后让一个失去母亲多年,心底里却强烈呼唤着母亲的学生谈感受。这位学生回忆起母亲在世时的点点滴滴,谈到伤心处,声泪俱下。此时,课堂显得出奇的静:学生或悄然动容,或黯然神伤,或默默地擦拭眼泪……学生沉浸在一种人生况味的体验之中。他们沉思,感悟,回忆,联想,想象,情感的潜流在内心激荡、奔涌。“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的心灵之弦发出了特有的音响,学生的情感体验到了极致。

三.安排表演求体验

有些文章,尤其是戏剧,完全可以借助表演让学生体验和品味课文的内容和内涵,使学生通过表演传课文中人物之情,达课文中人物之意,把人物的性格凸显出来,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能获得更为清晰的认识,对课文产生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如一个老师上独幕剧《三元钱硬币》,让学生分角色演这出戏,演完后让同学评论:

甲:我认为主人翁吴太太的角色演得很好。吴太太尖酸刻薄,胡搅蛮缠,得理不让人,无理搅三分。她听到杨长雄说自己“泼妇”,便不依不挠,争吵、谩骂,直到杨长雄忍无可忍,打碎花瓶,掏出国币,才一时语塞,只好“抢了纸币,握在手内,捏成纸团,鼓着眼,目视着对方”。吴太太这个蛮横刁钻的泼妇演得非常逼真、传神。

乙:成众这个角色演得惟妙惟肖。他冷漠、无情,面对二嫂被欺凌,他摆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并叫杨长雄别理会这件事,专心致志地下棋,这充分体现出他自私、冷血、无同情心、无正义感、明哲保身的处事哲学,折射出当今社会人性的弱点。

一出戏剧,同学们通过自演自评,吴太太的蛮横、群众的冷漠、杨长雄的正直、李嫂的软弱、警察的不辨是非暴露无遗,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篇3:浅析《诗经》中的爱情诗中的情感体验

浅析《诗经》中的爱情诗中的情感体验

不管语言,文化习俗,历史环境,宗教背景等方面有多大的差别,爱情作为人类的本性绵延古今,横跨中外,从未断绝。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从各方面反映了我国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社会的真实面貌,爱情诗占据的分量自然也不小。而由于《诗经》中“雅”与“颂”分别是以描写宴会以及宗庙祭祀为主要对象,与爱情题材的关系相对较疏远,因此《诗经》中的爱情诗主要集中在《国风》中。

古代诗歌与现代意义上的诗歌内涵上应该是有所区别的。现代的诗歌基本上隶属于文学范畴,是一种比较纯粹的文学文化。而在歌,乐,舞同源的《诗经》时期,诗歌某种程度上相当于现代的“歌词”,在当时更具备娱乐性。而彼时的娱乐性以彼时的人类社会生活为基座,真实地记载着当时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后代人来说,由于时代的隔离感,还原彼时“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娱乐状况已经没有太大必要,因此研究《诗经》更侧重于其文学性,即透过肤浅的娱乐表象还原厚重的历史本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生活的很多方面如衣食住行,政治制度,甚至文化习俗都会发生巨大的改变,让我们产生疏离感。可是爱情作为一种稳定的人类情感体验,具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融通感。这也是《诗经》中的爱情诗在三千年后依旧能够引起读者强烈共鸣的主要原因。

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认为爱情由三个基本成分组成,即亲密,激情和承诺。亲密是一种温暖体验,在一起感觉很舒服,希望获得对方的欣赏与认同。渴望与对方接触,对共同经历的事情总会产生美好的回忆。如“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即降”(《召南•草虫》),“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郑风•风雨》)都是描写女子思念情人,见不到对方的时候忧心忡忡,心神不定,一见到对方马上就转忧为喜,和对方在一起的时候觉得很安心。首先,亲密的情感需要在爱情诗中体现得较多的应该是“相思之情”。处于爱情中的'男女双方看待事物的角度往往会发生改变,明明很短的时间却感觉很漫长,明明很近的距离却感觉很遥远。相思中的人对于时间空间尤其敏感,很多时候甚至忽略了现实的时间空间概念,在相思中围绕相爱对象构造出新的时空间。“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王风•采葛》)在思念的世界里,一日被拉长得成为了三月,三秋,甚至三年,漫长得没有尽头。再如《郑风•东门之墠》“东门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则迩,其人甚远。东门之栗,有践家室。岂不尔思,子不我即”,生动地写出一个矜持的女子在爱情中的心理状态,即使双方相距并不遥远,即使自己非常想念对方,由于身份个性所限,女子不能主动去亲近对方,其所爱的人也不主动亲近自己,想亲近对方而不得的矛盾痛苦在女子的心内纠结,实际上的近在咫尺却成为了心理上的远在天涯。相思很苦,可是一旦与心上人相见,苦就会转化为最温暖的甜蜜,《卫风•氓》中就写到“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相思中的泣涕涟涟与相见后的载笑载言形成鲜明的对比,更显出爱情带给人的温暖的体验。其次,亲密的情感体验使得爱情中的男女双方往往移情于物,见景生情。正所谓“爱屋及乌”, 喜欢一个人就总将与心上人相关的所有东西都和心上人联系起来,因此原本不带情感特质的物体因为与所爱的人有关也被染上了浓烈的感情色彩,变得与众不同。如《邶风•静女》写到“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荑草本身可能说不上美丽,但是因为是自己的心上人送的就具备了特别的意义,显得尤其美丽。再如《邶风•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绿兮衣兮,黄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一看到心上人送自己的绿衣,满腔的思念就聚集在心上人所送的东西上,心中的忧愁割舍不断,对心上人无法忘怀。“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王风•君子于役》),夕阳西下的时候,鸡归巢,牛羊返圈,思念的人却尚未回家,而且“不知其期”,“不日不月”,如何才能不牵挂他呢?其实《诗经》中的比兴写法很多时候都是情感转移与寄托的体现,对爱人的牵挂已经渗透到主人公的心底,一事一物在主人公眼里都与爱人相关,都能让主人公想起不在身边的爱人。

相对于爱情中亲密成分给人带来的温暖体验来说,激情给人带来的是热烈的情感体验。激情成分又叫做情欲成分,它主要包括能引起体态吸引、浪漫恋爱、性完美,以及爱情关系中的其它有关现象。或者说,该成分就是在爱情关系中能引起激情体验的各方面。它是一种激烈地渴望与另外一人成为统一体的状态。首先,体态吸引是激情的首要体现,且看《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在主人公眼里,心上人如此的美丽,近乎完美,一颦一笑都让人神往。再如“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晅兮”(《卫风•淇奥》),心上人如同象牙和玉石,气宇轩昂,举止威武大方,“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其次,让我们来看看情人间的浪漫恋爱,“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邶风•静女》),男子和女子约好在城角见面,可是女孩却故意躲藏起来,急得男子搔首踟蹰,不知所措,娴静的女子在爱情中也喜欢做出一些捉弄对方的行为,但是正是这些小小的恶作剧使得爱情看起来更加美好。再如“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郑风•山有扶苏》),女子和心上人开玩笑,说遇到了“狂且”“狡童”,实际上是一种打情骂俏的戏谑,一些小玩笑小举动更加深了情人间的感情。另外,性完美是激情的最主要体现,“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我尨吠。”(《召南•野有死麕》),女子与吉士在野外幽会,吉士用白茅包上打到的猎物送给女子,吉士开始动手动脚,女的却又怕引起狗叫,又想亲近又怕被人发现。《王风•君子阳阳》写到“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由房,其乐只且!君子陶陶,左执翿,右招我由敖,其乐只且!”君子与“我”吹笙达意,舞羽传情,和乐至极,极尽另样风流,难怪双方发出“其乐只且”的感叹了。不管在哪种社会制度下,只要有爱情的存在,就难免发生“幽期密约”的故事。在礼教束缚相对较轻的奴隶社会,男女密约的行为较为自由,但还是有不少的担忧,如《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女子跟心上人说不要随随便便爬我家的墙,折断我家的树枝,并不是爱惜我家的墙和树枝,而是担心父母兄弟发现,人多嘴杂“亦可畏也”。

承诺给人带来的是冷静的情感体验。指爱情关系中对爱情的忠诚与责任心,是一种患难与共、至死不渝的承诺。承诺得以实现体现为情侣在爱情关系中的专一忠贞,如《卫风•伯兮》“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丈夫外出打仗,妻子在家“首如飞蓬”,无心打扮,“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女子一心一意牵挂着在外的丈夫,痴痴地盼着丈夫的归来。再看“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郑风•出其东门》)走出东门外,美女多如云,虽然多如云,但都不是主人公的意中人。那穿素衣结绿巾的女子,才是主人公的可心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爱上了这个女子,眼里就看不到其它女子了。但是,在爱情关系中海誓山盟易发却难守,处于热恋中的男女往往会给对方很多承诺,但当爱情的激情期过了之后,承诺的可行性就开始要经受考验了。当承诺经受不住考验,曾经的海誓山盟就只是空头诺言而已,当初的意中人也无非是负心人。且看《邶风•谷风》刚结婚时“谁谓荼苦,其甘如荠。燕尔新婚,如兄如弟”,可是结婚后慢慢地就“不我能慉,反以我为雠。既阻我德,贾用不售。昔育恐育鞠,及尔颠覆。既生既育,比予于毒”,当初的热烈过后就是冷车心扉的冷漠,往日的誓言此时都成为割心的谎话。再看《召南•江有汜》“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与,其后也处。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女子的心上人又娶了别人,不肯与女子一起信守诺言携手到老。女子发出 “不我以,其后也悔”的控诉之言,反复说着“不和我相守,以后你一定会后悔”,但是愤恨之中更多的是无奈与伤心。负心人已经负心,负心的事实不会对他造成实际的心理创伤,被伤的最深的则是被辜负的人。

《诗经》中几乎包含了爱情关系中的所有情感体验。而这些情感体验又是人类古往今来的共同天性,只要人类存在,思想存在,爱情存在,这些情感体验就将存在,并且因为其共同性而给后人带来共同的情感共鸣,这也是《诗经》流传几千年魅力不减的一个重要原。如果将《诗经》与现代的情歌歌词相对比,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是亵渎经典,但是我觉得其实在《诗经》编订的年代,它本身就相当于现代的歌词大全,是将当时民间的歌谣,官方的祭祀宴饮上的歌谣记载组合而成的,只不过对于后代人来说,《诗经》的意义已经不是其本身的娱乐性了,而是当时的娱乐性客观上衍生出来的文学性。不管怎样,《诗经》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经典之作,应该被反复品读回味。另外我们也可以想象一下,几千年以后我们的后人是否也能从现在所谓的通俗流行歌曲的歌词中去品读我们这个时代呢?相信只要爱情的共同情感体验存在,真情实感的体现总能引起人类共鸣,散发出独特的吸引力的。

【洗出来的爱--浅谈体验教育中的情感内化】相关文章:

1.关注个体、体验情感

2.中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3.情感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4.谈谈政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5.教育随笔:在生活体验活动中反思

6.爱的教育中的经典段落

7.爱的教育中好词好句

8.浅谈语言训练中词语的内化 教师随笔

9.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论文

10.研析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下载word文档
《洗出来的爱--浅谈体验教育中的情感内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