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课堂实录
“lyred”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课堂实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课堂实录,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课堂实录
岑 参
二、认定学习目标,自主学习文本。
认定学习目标
师:根据对这首诗的诵读感受和以往的学习经验,我们把3个学习目标齐读一遍。
学习目 标
1、朗诵出诗歌的感情。
2、抓住关键诗句(名句)品味思想感情。
3、分析诗歌语言的精妙传神。
根据学习目标,大家自读课文两遍;在小组里交流朗读感受;然后做预习题。
预习导学题目:
(1)这是一首 诗。也是一首 诗。
(2)作者是边塞诗人。
(3)流传千古的名句是
(4)你还知道哪些咏雪的诗句
做完之后,小组之内交流答案。有分歧的请教相邻小组。还不能确定的问老师。
三、探究关键诗句,品味思想感情。
师:刚刚读了两遍,大家就产生了这样丰富的体验,实在可贵。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宝贵的体验,再次进入到诗歌中去,细细的搜寻,看看是哪些诗句给了你如此丰富的感受。紧紧的抓住它,细细的品一品,你的感受会更强烈。
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把春风吹开梨花,比喻成北风吹落雪花,比喻用的新奇。
师:?
生齐:(迫不及待的)说反了!
师:你能再说一遍吗?(该女生说一遍正确的。)
师:你刚才是不是就想这么说?(女生点点头)
生:“千树万树”写得好,写出了雪下得大,而且是一团一团的,梨花也是一团一团开的,很白很多,一望无边,很像。要是用一颗两棵树来描写就不好了。所以“千”“万”两个字要重读。
师:说得我们都好象看到了这大雪。你能用声音表达出来吗?
生:该生朗读这两句诗。
师:我们齐读一遍这两句。对这两句谁还有补充吗?
生:“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忽”字,表现了表现了雪来得快,来得突然,表现了诗人的惊喜。
师:你就用这种惊喜的语气给大家读一遍好吗?生读。
师:他们本地人看见这雪会惊喜吗?
生:(急)岑参他是湖北人,应该没怎么见过这么大的雪,所以他又惊又喜。但是他见过千树万树的梨花开,所以他一看见雪花就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梨花。
师:岑参可能是在什么时候看见这个景色的?
生:(七嘴八舌)早晨!一睁眼!一开窗!一推门!(最后统一成“早晨一推门”)
师:咱们推荐一位同学来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好么?大家推荐一名同学?
师:你就是岑参了,有一天的早晨------(老师一边说一边把他送出门去)
学生一推门,一脸惊喜,“啊”了一声。(众生笑)
师:岑参由眼前的大雪想到家乡的梨花,到吟出这两句诗,可能就是很短的时间内的事,可能就在一推门的时候------咱们请这位同学再来一遍好不好?
生:鼓掌。该生再次走出去,推门——惊喜——情不自禁吟咏出这两句诗。全班鼓掌。
师:可见艺术来源于——生活。齐背这两句。
生:“胡天八月即飞雪”写出了塞外雪下得早,才阴历八月就下大雪了,尤其是“即”,表现出诗人的.意外、惊奇。而我们这里八月十五才刚刚感觉到一点凉爽。“飞雪”的“飞”显示出雪下的大。
师:历代文人墨客有许多吟咏雪花的诗句------
生:“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师:雪是背景,是烘托。
生:“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写出了雪的香。坏了,不是写雪的,是写梅的。
生:“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写出了雪的白。
师:投影“大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让此诗三分。
师:投影“燕山雪花大如席”李白《北风行》。这一句与本诗有什么不同呢?
生:写出了一片雪花之大;本诗写的是整个的雪下的大。
师:所以,这两句诗不着一个“雪”字,却是咏雪诗中的名句。接着品咏诗句。
生:“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这四句写了边塞的奇寒。狐裘是最高级的保暖的东西,丝绸的被子是最高级的被子,也都不觉得暖和了。将军的弓也冻硬了,都护的铁衣本来是不离身的的东西也冻得难以上身了。可见是多么多么的寒冷。
师:投影《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片断
……
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
五花连钱旋作冰,
幕中草檄砚水凝。
……
这是岑参在另一首边塞诗中对塞外奇寒的描述,刚磨好的墨汁连字还没来得及写就冻上了。全班齐读“散入珠帘湿罗幕”这四句。
生:“风掣红旗冻不翻”也是写寒冷的,连红旗都冻住不动了,这是塞外特有的奇景。咱们这儿从来没见过。
生:我在老家见过。升完国旗,下雪,红旗湿了,最后冻住不动了。
师:你老家什么地方?
生:东北。
师:奇冷与塞外不相上下。哪个字用的生动?
生:“掣”。拉,扯的意思,这里是拟人的手法。北风又拉又扯红旗还是不动,这是一个奇迹。
师:请大家读出这种情景来。齐读这两句。
生:最后两句是写的送别。送别的时间是“暮”,地点是轮台东门,路上是“雪满天山路”。
生: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依依不舍的惆怅心情。朋友都已经走得看不见了,诗人还站立在那里久久不肯离去。
师:还有与此意境相似的诗句吗?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了:诗人早上看见大雪还惊喜异常呢,傍晚朋友回京就突然惆怅了。不矛盾吗?
生:他喜欢大雪,雪花使他想起了家乡的梨花,自然惊喜温暖。朋友回京自己却不知道什么时候回去,惆怅也是人之常情。
师:那么岑参是怎样来到边塞的呢?
生:沉默摇头------
师:大家可能需要一点材料。投影“作者背景”并讲解补充道:“岑参曾两度出塞,共从军六年。他第一次出塞时刚走到半道就碰到了回京的老朋友,他写道:“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他两次出塞都不是被动的,是他积极投身边塞军旅生涯的一种主动行为,所以诗中处处体现出一种豁达,这也是盛唐人所特有的一种豁达。请用这种情感朗读末四句。
生:齐读。
师:他送朋友的时候心情惆怅,可以想象,一回到军营,他就又投入到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中去了。他曾在送某将军出征时写道:“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诗人是在赞颂友人,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志向。
师:投影 别 董 大
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知君。
这是和岑参齐名的另一位边塞诗人高适的诗篇,充满盛唐人特有的豪放情感!为了更进一步体会这种唐风诗韵,下面我们试着背诵这首诗,看谁背得多。学生自主背诵。三分钟后,请两名同学展示。
四、检测达标,巩固提高。
做检测达题,做完之后,小组之内交流答案。有分歧的请教相邻小组。还不能确定的问老师。
1、忽如一夜春风来, 。
2、瀚海阑干百丈冰, 。
3、写出胡地雪来得早的一个字是
4、任写胡地奇寒的一句
5、从室内景物转到室外送别的两句景物描写是
6、分析一下“风掣红旗冻不翻”中的“掣”字:
7、看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你有什么联想
五、拓展延伸,辐射课外。
师:我喜爱唐诗二十多年,诗读的多了,也曾经写过一些或许可算作诗的习作。给大家展示两首。献丑了。
《函授纪实》片段
先生张口不闻声,未等到时已成冰。
呼气成烟吸气长,马海毛上结白霜。
笔凉更有凉手握,字落纸上声自作。
写的是十几年前在曲阜读函授的情景,夸张的写寒冷的手法和歌行体的体裁都明显受到这首边塞诗的影响。
清 明
杯茶淡酒过清明,也有风雨也有情。
春夏秋冬三生事,喜怒悲欢一念中。
衔觞久饮浮生痛,寂寞常沐快哉风。
谁道郊野抚琴处,樵夫不解流水听。
师:希望大家课下多找些唐诗来读,可能有人喜欢送别诗,有人喜欢哲理诗,有人喜欢-------读得多了,你自然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可见读唐诗并不难。就让我们带着对唐诗的热爱最后齐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生:有气势的齐背。
下课!
课堂实录二: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给生字注音,读通句子,了解课文大意。
生:(学生自读,然后指名读,更正读错的字,分组读,齐读)
师:从课文的标题来看,文章应该分为哪两部分?
生:写雪和送武判官这两部分。
师:那么我们分别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是——
生:雪和送。
师:现在请同学们带着预学案自读课文。
(预学案
1.诗中的“雪”有什么特点?
2.诗中那些地方流露出了诗人的情感?什么情感?)
生:(学生自读课文,在书上标记,然后小组讨论)
师:现在我们来说说,诗中的雪有什么特点?
生:下得特别早。“胡天八月即飞雪”,八月,我们这儿还要开空调哩。
师:(板书:早)。
生:来势猛。“忽如一夜春风来”,一个“忽”字,表明雪来得突然,来得迅猛。
师:(板书:猛)
生:下雪的时候,风很大。“北风卷地白草折”,把草都吹折断了。
生:雪也很大,“飞雪”,就说明雪大;还有“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千树万树”都说明雪很大。
师:(板书:大)
生:“千树万树梨花开”还说明雪很美。
师:(板书:美)
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冷”。“狐裘不暖锦衾薄”,狐狸毛做的大衣应该是最暖和的,但穿在身上都不觉得暖和了,什么天气确实很冷;蚕丝做的锦被也突然感觉变薄了,不暖和了。
师:(板书:冷)
生:“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也说明天气很冷。
师:角弓为什么不得控?
生:因为弓冻硬了。
生:还有将军的手也冻僵了。
师:我想,铁衣无法穿着的原因你们也知道了吧。想一想,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互文。应该是将军和都护的角弓都拉不开了,铁衣都穿不进了。说明天气非常的寒冷。
师:这儿除了说明天气寒冷外,还说明了什么?
生:守关将士的辛苦。他们远离家乡,长年驻守在这样冰天雪地里,是非常的艰苦的。
师:谢谢你们对守边将士的理解。继续说。
生:“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也是说天气寒冷的。
师:“百丈冰”是说冰的面积,还是说厚度。
生:应该都有。如果是厚度的话,用的是夸张的修辞手法,可见寒冷的程度了。
师:“万里凝”说明什么?
生:很多云堆积在一起的话,雪还会继续下,寒冷的天气还会继续。
生:“风掣红旗冻不翻”也说明天气冷。红旗本来是随风飘扬的,现在风那么大,红旗都不动,说明红旗上冰层很厚,天气十分寒冷。
师:我们总结出来了“雪”的五个特点。下面我们来看看诗中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
生:主人与客人的情谊很深。从“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可以看出来,如果不是情谊很深,主人怎么会举行这么隆重的送别宴。
师:(板书:情深意重)
生:还表现了主人的思乡之痛。从“胡琴琵琶与羌笛”可以看出来。这些乐器都是西域的,不是自己家乡的乐器,听了让人想起家乡的乐器来。再加上客人要回内地,怎不勾起主人的思乡之情呢?
生:我觉得“胡天八月即飞雪”也勾起作者的思乡之情,想一想,此时的家乡还非常的温暖,而这儿已经是冰天雪地。此时要是在家乡该多好呀!
师:(板书:思乡之痛)这让我们想到了岑参的另一首诗,也是遇到熟人回家乡去,勾起他很浓的思乡之情的,还记得吗?
生:(齐)《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生:我觉得最后一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表达的是一种依依不舍的深情。
师:怎么讲?
生:客人已经走远了,主人还站在那儿呆呆的望着,客人早就望不见了,只可见雪地上的马蹄印。
师:(板书:依依不舍)我们记得李白有一句诗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是哪首哪句?
生:《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齐读。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诗中还有其他感情吗?
生:还有为朋友担心的情感在里面。“纷纷暮雪下辕门”、“去时雪满天山路”、“雪上空留马行处”,这些地方都体现了作者对朋友的担心。天气这么坏,又是黄昏,走的又是天山路,离京城这么远……作者担心朋友在这样遥远的路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
师:(板书:为友担心)那么,作者从写景到抒情是怎么过渡的?
生:“愁云惨淡万里凝”,这句虽然是写景,但是一个“愁”字,既写出了当时乌云笼罩,给人心情不好的感觉,又也预示着下面就要抒情了。
师:作者到底是要写景,还是要写送别,还是二者兼而有之。
生:送别。
师: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写雪景?
生:为送别做铺垫。寒冷的雪景,其实烘托的是送别的心情。
师:烘托的到底是什么心情?
生:依依不舍的心情。
生:我觉得,更应该是思念家乡的心情。
师:对,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作为一名武将,长年驻守边关,对家乡的思念是可想而知的,我们从他的多首边塞诗中可以感受出来。所以这首送别诗,表面写的是送别的依依不舍,实际上抒发的还是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呀!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课文,看谁能够将这些情感很好的演绎出来。
生:(学生练读)
师:好,谁来读。
生:(两名学生朗读,学生点评,然后齐读)
师:现在我们将孟浩然的两句诗“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改一下,来总结我们这首诗。
生:站观归家者,徒有思乡情。
生:送别归京者,徒留思乡情。
生:目送归京者,徒有思乡愁。
师:把诗歌背下来。
生:(学生准备,试背。然后默写,小组互查。)
篇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课堂实录
课堂实录一:
一、创境导入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师: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爱好:
生:“踢足球”、“编程”、“唱歌、听音乐”、“看名著”------
师:每个同学都有值得伴随自己一生的爱好。老师也有一个伴随了自己二十多年的爱好:读唐诗,而且最爱边塞诗。今天能够和大家一起来吟诵学习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我感到特别高兴。
篇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课堂实录
关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课堂实录
学生戴耳机,听、模仿。
师:谁来尝试一下,刚才读得挺好,看谁先来示范。
生1朗读一到四句。
师:朗读得不错,但有些遗憾,语速快了些,若慢些感情会表达得更好。
生2 朗读后四句。
师:读得很有感情,依依不舍之情表现得很充分。
平台上三个示范朗读文件大家更喜欢哪一个?我们一起来听听,看看朗读者在哪些地方作了处理?
听朗读录音
师:请问朗读者在读的时候做了哪些处理?
生齐,最后一句重复。
师:这样处理起到什么作用,有什么效果?
生:强调,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师:是啊,这样的朗读,是把自己对诗的理解都暗含进去了。现在我想请同学来朗读,看看你对这首诗有什么样的理解?
一学生朗读 掌声四起。
师:我没有更多的话说,只想说太漂亮了!这个同学对诗的'理解、感悟相当到位,读得声请并茂。下面就请大家根据她的示范,把课文齐声吟诵一遍。
生齐诵
篇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课堂实录怎么写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课堂实录怎么写
一、导入
学生浏览熟悉网页。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之前让大家通过网页中的“课前预习”部分进行预习,大家都完成了吗?
生:完成了──
师:很好,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课文学习,我们就可以对这首诗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有更深刻的理解。首先我们来看看课题,有没有同学能从中发现这首诗有哪些特点?
生1:是在描写雪天场景的。
师:哦,也就是“咏雪”,对吧?
生2:我从“送”“归”两个字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
师:好,你真敏锐。从题目中我们不难发现,《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融合了“咏雪”、“送别”两个主题的边塞诗。
从初一至今,大家学过不少“咏雪”或“送别”的诗,能否举例说说你所学过的“咏雪”、“送别”诗中都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1:高适的《别董大》,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祝福。
生2:柳宗元的《江雪》,他把自己比喻为渔翁,表现出一种独立寒江的傲慢。
师:傲慢这个词用得不够好,我想把它换成清高自诩是不是更贴切些呢?
生3:李白的《赠汪伦》,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看出李白与汪伦之间深挚的友情。
师:两人的感情真比桃花潭水更加宽广、深厚啊!
还有同学举例的吗?我想问问大家有没有读过《沁园春雪》?其中“江山如此多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些诗句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生:歌颂祖国大好河山。
师:……
很好!
从刚才同学们的举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歌传达出的诗人不同的思想情感。今天我们学习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希望大家能用心走进诗歌的字里行间,体会作者是如何歌咏白雪,如何抒写朋友间的送别的。
二、内容理解
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的读书声渐渐小了,看来大家都已经读完了课文,现在就让我们带着饱满的热情走进课文吧。
岑参作为唐代最突出的边塞诗人,他的突出特点就是“好奇”,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打出幻灯),他用好奇的眼睛来观察这个世界,他用好奇的心灵来感悟这个世界,并把它们化作涓涓文字流淌在笔端,这样,我们透过他绮丽的文字就可以读到边塞那奇异的风光和异域的情调了。请大家打开书再读课文,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把文中有关奇情奇景的描写找出来,并用短语“________奇________”加以概括。我想提请大家注意,这里的“奇”既有奇特又有特别的意思。例如某某人奇高,前面是名词,表明对象,后面用形容词补充说明。现在就请大家抓紧时间开始,看看哪位同学找得多,找得快,概括得准确、恰当。
学生思考讨论,圈点勾画,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讨论。
师:刚才大家的讨论非常热烈,现在我们就进行交流,希望大家能畅所欲言,展现自己的才华。
生1:从“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中,我看出了雪的威力奇大。
师:怎么卡出来的,请解释一下。
生1:雪把红旗冻得动不了了,所以说雪的威力奇大。
师:的确如此,按常理,红旗是随风飘扬的,可这里红旗却凝结不动,可见雪的威力之大。她很细心,概括得好,发现得妙。
生2:从“胡天八月即飞雪”看出胡天奇冷。
师:八月是什么季节?
生:夏季。
师:在许多地方,八月还是烈日炎炎,可胡天已是雪花纷飞了,可见其天气的寒冷,八月飞雪,的确很奇特。
生3:从“瀚海阑千百丈冰”看出瀚海奇阔。
师:是啊,不单是阔,还是一派冰封千里的浩瀚景象呢。
生4:从“千树万树梨花开”看出梨花其繁。
师:梨花?
生:是雪花!
师:写雪花的什么?作者把雪花比喻成梨花是一番怎样的风貌?
生:有百草丰茂的感觉。
师:百草丰茂往往在什么季节?
生:春天。
师:用花团锦簇的梨花来比喻压枝欲低的梨花,写出了雪花的什么特点?想想该怎么概括?
生4:雪花奇美。
师:笑,你很聪明,反映得很快嘛。
生5:作者想象奇丰富。
师:何以见得?
生6:把雪花想象成梨花。
师:是啊!作者把雪花想象成梨花,就使阴冷的天空突然增加了亮色,寒冷的天气突然变得温暖,盎然的春天瞬间绽放枝头。想象何其丰富、神气。
生7:胡天奇冷。
师:解释一下。
生7:从“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可以看出。
师:这一句是互文见义。大家知道什么是“互文”吗?就是一个句子拆分为两个,翻译时把它还原成一个句子。这里的将军、都户应放在一起来翻译。即“将军都户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这一句的确写出了边塞天气的严冷。过去是“一生能掰五雕弧”的将士,现在是“角弓不得控”,过去是“金甲夜不脱”,现在是“铁衣冷难着”,可见天气冷到了如此地步。
生8:“愁云惨淡万里凝”看出愁云奇多。
师:“凝”怎么理解?
生:凝结,凝重。
师:可见云很厚重。那云与雪有什么关系?
生:雪压得云很低。
师:雪凝结得又厚又密,云便更显得凝重了。这里,我们可以用一个短语来形容这个景象──“彤云奇密”。
师:以上诗句不着一个雪字,却处处能见到雪的身影,感受到雪的威力。这就是作者讴歌的飞雪的精神,这就是作者对雪的赞美。同学们对“奇”的分析多集中在前面的内容,有没有人从后面的四句读出什么?
生1:从“去时雪满天山路”可见雪奇多。
师:胡天上下一白,都笼罩在茫茫的白雪中,雪真的又多又密。
从“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又看出了什么?
生1:环境的奇孤独,在茫茫白雪中只有马迹没有人迹。
生2:山路奇迂。
师:“迂”字用得很好,表现了山路的崎岖、长远。
生3:可见两人情义奇深,已经看不见了,还站在那里。
师:对,已见朋友渐行渐远了,还站立在那里,目送其远去,可见两人情义的深厚。
师:刚才我们通过作者绮丽的文字,欣赏了边塞奇异的景色。然而学习这篇课文,仅达到这个层面是不够的,就如我国近代著名评论家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景和情有机融合,文章才有鲜活的生命,现在就让我们读进文字,看看作者在其中都传达出了哪些的情感?(出示幻灯“一切景语皆情语”)
生1:“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看出将军对将士的怜悯。
师:怜悯用得太过哀惋,我觉得换成“怜惜”一词是不是更好一些?
生2:后四句有依依不舍之情。
师:对朋友的牵挂与不舍。
生3:对环境的喜欢。
师:何以见得?
生4:作者把如此艰难的环境描写得很美丽。
师:哪一句?你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除了读到景色的美外,还读到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齐:乐观!
师:对,乐观。面对如此艰苦的.环境,毫无畏惧伤感,这是一种多么豪迈的英雄气概。
这是本诗非常亮丽的一笔,大家尝试着读一下,希望能读出其乐观、豪迈之情。
生1读。
师:读得怎样,前面开头很好,后面差些
生2、3、4读。
师:好,这样的感情把握得不错,大家根据他们的示范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刚才大家的朗读,传达出了此句的乐观、豪迈之情。我想就一篇文章的朗读,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
生1:重点字要重读。
生2:要注意停顿。
生3:诗的感情基调和感情色彩。
生4:了解背景才能很好地运用感情。
师:同学们谈到了那么多朗读的注意事项。现在就请进入网页上的“朗读指导”平台,请你戴耳机听一听,选择你喜欢的示范朗读仔细聆听,并模仿其中的几句加以朗读。
学生戴耳机,听、模仿。
师:谁来尝试一下,刚才读得挺好,看谁先来示范。
生1朗读一到四句。
师:朗读得不错,但有些遗憾,语速快了些,若慢些感情会表达得更好。
生2朗读后四句。
师:读得很有感情,依依不舍之情表现得很充分。
平台上三个示范朗读文件大家更喜欢哪一个?我们一起来听听,看看朗读者在哪些地方作了处理?
听朗读录音。
师:请问朗读者在读的时候做了哪些处理?
生齐,最后一句重复。
师:这样处理起到什么作用,有什么效果?
生:强调,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师:是啊,这样的朗读,是把自己对诗的理解都暗含进去了。现在我想请同学来朗读,看看你对这首诗有什么样的理解?
一学生朗读,掌声四起。
师:我没有更多的话说,只想说太漂亮了!这个同学对诗的理解、感悟相当到位,读得声请并茂。下面就请大家根据她的示范,把课文齐声吟诵一遍。
生齐诵。
篇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原文: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单薄。
将军都护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作者介绍
岑参(cén shēn)(约7—770年),汉族,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去世之时56岁。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现存诗403首,七十多首边塞诗,另有《感旧赋》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铭两篇。
篇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咏雪图:忽如 梨花--豪放
送别图:不见 空留--惆怅 作者邮箱: LZHJ0305@SOHU.COM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释】
⑴武判官:名不详。判官,官职名。唐代节度使等朝廷派出的持节大使,可委任幕僚协助判处公事,称判官,是节度使、观察使一类的僚属。
⑵白草:西域牧草名,秋天变白色。
⑶胡天:指塞北的天空。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各民族的通称。
⑷梨花:春天开放,花作白色。这里比喻雪花积在树枝上,像梨花开了一样。
⑸珠帘:用珍珠串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形容帘子的华美。罗幕:用丝织品做成的帐幕。形容帐幕的华美。这句说雪花飞进珠帘,沾湿罗幕。“珠帘”“罗幕”都属于美化的说法。
⑹狐裘(qiú):狐皮袍子。锦衾(qīn):锦缎做的.被子。锦衾薄(bó):丝绸的被子(因为寒冷)都显得单薄了。形容天气很冷。
⑺角弓:两端用兽角装饰的硬弓,一作“雕弓”。不得控:(天太冷而冻得)拉不开(弓)。控:拉开。
⑻都(dū)护:镇守边镇的长官此为泛指,与上文的“将军”是互文。铁衣:铠甲。难着(zhuó):一作“犹着”。着:亦写作“著”。
⑼瀚(hàn)海:沙漠。这句说大沙漠里到处都结着很厚的冰。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百丈:一作“百尺”,一作“千尺”。
⑽惨淡:昏暗无光。
【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单薄。
将军都护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赏析】
这首诗景色凄美。诗的起首四句为诗的发端,“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沈德潜《说诗阵语》)特别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把人带入风雪弥漫、景物新奇的境地。“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的《春雪》)和“洛阳梨花落如雪”(萧子显《燕歌行》)是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北国冬天的雪花比作南方春天的梨花,使严寒之中透露出盎然春意,别有一番情趣。冬天,百花藏形匿影,百虫声销迹灭,到处是一片荒凉的景色:衰败的枯草,凛冽的北风,天空中愁云密布,大地上冰天雪地。面对此景,人的心境应该是惆怅、凄苦的,然而诗人却能别出心裁,笔锋一转,把这令人凄清的雪花化为春日之梨花,给全诗增加一点亮丽的色彩。诗人能从雪花联想到梨花,目然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如雪莱所说,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大雪纷飞,满眼是银白世界,然而,在这皑皑白雪中,中军帐上那一面鲜红的旗帜就格外引人注目。这冷色基调上的一星暖色,一方面衬得整个画面更加洁白、凄寒,另一方面又给人以活力,给人以火热的激情,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
在这凄美的景色中,诗人设宴送别归京的友人,那场面该是何等的动人。
唐诗中送别诗较多,各有千秋。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勉友人别效儿女忸怩之态,反映出送别时的豪迈情怀;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表现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而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酒石酸中含情,频频劝酒声中自有无限情意,诗中流露出一种别时的愁情。
而《白雪歌》的别时场面与众不同,诗人在冰天雪地的中军帐为友人设宴饯行,那友情当是非比寻常。
诗中对送别的具体情景着墨不多,采用的是侧面烘托。诗中用音乐来烘托送别的场面,而写音乐又不是侧重其本身,而是选用几种有代表性的边塞器乐——胡琴琵琶与羌笛,引入无限遐想,这里既有边地音乐的韵味,又有急管繁弦的热烈欢快的场面。在这奇寒的荒漠边地,诗人曾和友人同甘苦,共患难,这关系自然更加密切,情意自是更加深厚,而那既热闹又略带凄苦的音乐声正是传达了这种欢快之中更有离别时的惆怅心情。
送行的酒宴一直持续到垂暮时分。诗人送友人出了辕门,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惜别之情跃然纸上。“去时雪满天山路”,雪大风狂,归途遥远,诗人的心中既有惜别的深情,又有隐隐的担忧,情绪极为复杂。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一句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友人已经上路,而诗人依然站在雪地里,久久望着友人远去的马蹄印而不愿离去,这是为什么呢?是感叹“相见时难别亦难,还是担忧友人“长路关山何时尽”?是在内心安慰友人?莫愁前路无知己”,还是怨恨“春风不度玉门关”?悠悠情思如同那茫茫白雪一样,绵绵不断,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首诗气势宏大,写景既从大处落笔,又从细处着墨,把美丽的雪景写得形象生动,同时写景中又抒发了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愁情,可以说是景中含情,达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艺术境界。
篇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改写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改写
军中主帅帐内摆酒为归客送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悠扬的曲子缠绕着塞外的孤烟,婉转,坚韧,悲凉。然而始终化成一个盘旋的空洞,让人晕眩。跳舞的歌妓舞步华丽而寂寞,轻易地掩盖了我浊重的呼吸,我问过一个来自遥远长安的女子:“牡丹花开的时候,长安是不是笼罩在一片绯色的烟雾里?”她底声说道:“这里永远都没有牡丹花,大人,就像这里永远没有春天一样。”
这时我突然回忆起什么,可又立刻忘记。
天宝十三年。
彻骨的寒冷把我从回忆中生生拽了出来,不过是胡天八月,漫山遍野一片萧条的景象,过了一会儿,便纷扬落雪,不过一盏茶的工夫,人间,已是一片苍茫。
寒风凛冽,大雪纷飞,将军双手冻的拉不开弓,都护的铁甲冰冷难以披挂,战士们的斗篷在寒风中猎猎作响。
辕门前,红旗冻硬了连风都无法牵引。
此时此刻的长安城内,正值牡丹花开的时节,我仿佛还能想象出车水马龙的'繁华的大街小巷。干净,透明的长安城上一方恒久不变的天空,远远观望长安城,氤氲在一片美丽的姹紫嫣红中。
剽悍的白驹上武公子身披重裘,英气逼人,那一双闪烁着炽热的星眸仰望那一抹阴云惨淡久久凝聚不散的苍穹,似心驰辽远。
我知道有个南方以南的都城牡丹年年盛开,于是绯色的烟雾年年升起。
我在北方以北思念长安,日夜思念长安。
武公子即将归京了,终于要会到那个四季温暖如春花丛锦簇的长安城。他将看到,长安的八月是如何隐匿在一片璀璨的嫣红中,热烈儿澎湃。眼眶微微湿润。
……尘归尘,土归土,长安月下,牡丹花上。尘归尘,土归土,南方以南,岁月无边……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