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张九龄《感遇(其七)》阅读答案

张九龄《感遇(其七)》阅读答案

2024-02-02 08:47:3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abc520xyz”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张九龄《感遇(其七)》阅读答案,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张九龄《感遇(其七)》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大家!

张九龄《感遇(其七)》阅读答案

篇1:张九龄《感遇(其七)》阅读答案

[思考与练习]

⑴诗开头二句,托物喻志。一个“ ”字,充满了赞颂之意。

⑵“自有岁寒心”一句引用了孔子的“ ”语。后人常以孔子的这句话作为砥砺节操的比喻。

⑶作者叹惜丹橘的命运和遭遇,并且为桃李之被宠誉,丹橘之被遇打抱不平的诗句是“ , ”。

篇2:张九龄《感遇(其七)》阅读答案

(1)简析本诗中最主要的表现情感思想的手法。

(2)简要分析诗中“桃李”这一意象。

答案:

(1)诗人有感于朝政的紊乱和个人身世的遭遇,在诗中以橘自比,托物言志。

(2)诗中的“桃李”作为“丹橘”的对立面出现,影射当时当权得势的小人。

篇3:张九龄《感遇(其七)》阅读答案

(1)在作者笔下,“丹橘”有何品质?

(2)请你简单谈谈你对“自有岁寒心”一句的理解。

(3)全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耐寒、甘于奉献。(答对一点得/ 分、答对# 点得& 分)

(2)丹橘“经冬犹绿林”,是因为“自有岁寒心”。“ 岁寒心”,一般是指松柏的。作者在这里特地要赞美丹橘和松柏一样具有耐寒的节操,是含有深意的,让我们联想到作者坎坷的经历和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3)托物言志。不为世所用的愤慨。(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2点得3 分)

篇4:张九龄《感遇(其七)》阅读答案

1.试分析诗中丹橘的形象。(5分)

2.请赏析这首诗的最后两句。(6分)

参考答案

1.丹橘有一颗耐寒之心,一年四季常青,本可荐之嘉宾,但是却重山阻隔,命运坎坷。(3分)诗人以丹橘自况,借赞颂丹橘经冬犹绿,来抒发自己虽有高尚品质却不被赏识的抑郁之情。(2分)

2.最后两句将桃李与丹橘进行对比(1分),并运用反诘语气(1分),表达了诗人对丹橘遭遇冷遇的同情(2分),借此抒发对朝廷昏暗和身世坎坷的愤懑,点明了主题(2分)。

篇5:张九龄《感遇(其七)》阅读答案及赏析

张九龄《感遇(其七)》阅读答案及赏析

感遇(其七)

【唐】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值李林甫得势,正直之臣备受排挤。

阅读训练及答案

(1)简析本诗中最主要的表现情感思想的手法。

(2)简要分析诗中“桃李”这一意象。

答案:

(1)诗人有感于朝政的紊乱和个人身世的遭遇,在诗中以橘自比,托物言志。

(2)诗中的“桃李”作为“丹橘”的对立面出现,影射当时当权得势的小人。

二:

(1)在作者笔下,“丹橘”有何品质?

(2)请你简单谈谈你对“自有岁寒心”一句的理解。

(3)全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耐寒、甘于奉献。(答对一点得/ 分、答对# 点得& 分)

(2)丹橘“经冬犹绿林”,是因为“自有岁寒心”。“ 岁寒心”,一般是指松柏的。作者在这里特地要赞美丹橘和松柏一样具有耐寒的节操,是含有深意的,让我们联想到作者坎坷的经历和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3)托物言志。不为世所用的愤慨。(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2点得3 分)

1.试分析诗中丹橘的形象。(5分)

2.请赏析这首诗的最后两句。(6分)

参考答案

1.丹橘有一颗耐寒之心,一年四季常青,本可荐之嘉宾,但是却重山阻隔,命运坎坷。(3分)诗人以丹橘自况,借赞颂丹橘经冬犹绿,来抒发自己虽有高尚品质却不被赏识的抑郁之情。(2分)

2.最后两句将桃李与丹橘进行对比(1分),并运用反诘语气(1分),表达了诗人对丹橘遭遇冷遇的同情(2分),借此抒发对朝廷昏暗和身世坎坷的愤懑,点明了主题(2分)。

【赏析】

本诗托物言志,诗人借赞颂丹橘,经冬犹绿,是因为有耐寒的本性来比喻自己坚贞不屈的情操。而丹橘由于路途阻隔无法介绍给嘉宾的命运,也映衬了诗人遭排挤的.境遇。无可奈何的,诗人只得把这一切归结于命运,以反诘句收束全诗,指责人们只顾种桃李,而不重视丹橘的行为,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愤怨。

《感遇十二首》中的第二首也依然是托物言志诗,借歌颂丹橘表达诗人遭受排挤的愤懑心情和坚贞不屈的节操。看到本诗,人们很容易想起屈原的《橘颂》。本诗开篇便说“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其托物言志之意非常明显。在南国,深秋时多数树木的叶片都会枯黄凋零,更别说能经受寒冬的摧残。可是,丹橘却能“经冬犹绿林”。句中一个“犹”字,饱含着诗人的赞美之情。那么,丹橘经冬犹绿,到底是因为独特的地理优势,还是本性使然呢?若是地理优势造成,也就不值得赞叹了。因此诗人先用反问句“岂伊地气暖”一“纵”,又用肯定句“自有岁寒心”一“收”,令诗情跌宕起伏,独具韵味。在古代诗文中,“岁寒心”多指松柏。诗人在此赞颂丹橘与松柏一样具有忍受严寒的节操,是别有一番深意的。

篇6:张九龄《感遇(其七)》的阅读答案和赏析

有关张九龄《感遇(其七)》的阅读答案和赏析

感遇(其七)

【唐】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值李林甫得势,正直之臣备受排挤。

(1)简析本诗中最主要的表现情感思想的手法。

(2)简要分析诗中桃李这一意象。

答案:

(1)诗人有感于朝政的紊乱和个人身世的遭遇,在诗中以橘自比,托物言志。

(2)诗中的桃李作为丹橘的对立面出现,影射当时当权得势的小人。

阅读练习二:

(1)在作者笔下,丹橘有何品质?

(2)请你简单谈谈你对自有岁寒心一句的理解。

(3)全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耐寒、甘于奉献。(答对一点得/ 分、答对# 点得 分)

(2)丹橘经冬犹绿林,是因为自有岁寒心。 岁寒心,一般是指松柏的。作者在这里特地要赞美丹橘和松柏一样具有耐寒的节操,是含有深意的,让我们联想到作者坎坷的经历和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3)托物言志。不为世所用的.愤慨。(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2点得3 分)

阅读练习三:

[思考与练习]

⑴诗开头二句,托物喻志。一个 字,充满了赞颂之意。

⑵自有岁寒心一句引用了孔子的 语。后人常以孔子的这句话作为砥砺节操的比喻。

⑶作者叹惜丹橘的命运和遭遇,并且为桃李之被宠誉,丹橘之被遇打抱不平的诗句是 , 。

参考答案:

(1)犹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徒言树桃李 此木岂无阴

【赏析】

本诗托物言志,诗人借赞颂丹橘,经冬犹绿,是因为有耐寒的本性来比喻自己坚贞不屈的情操。而丹橘由于路途阻隔无法介绍给嘉宾的命运,也映衬了诗人遭排挤的境遇。无可奈何的,诗人只得把这一切归结于命运,以反诘句收束全诗,指责人们只顾种桃李,而不重视丹橘的行为,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愤怨。

《感遇十二首》中的第二首也依然是托物言志诗,借歌颂丹橘表达诗人遭受排挤的愤懑心情和坚贞不屈的节操。看到本诗,人们很容易想起屈原的《橘颂》。本诗开篇便说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其托物言志之意非常明显。在南国,深秋时多数树木的叶片都会枯黄凋零,更别说能经受寒冬的摧残。可是,丹橘却能经冬犹绿林。句中一个犹字,饱含着诗人的赞美之情。那么,丹橘经冬犹绿,到底是因为独特的地理优势,还是本性使然呢?若是地理优势造成,也就不值得赞叹了。因此诗人先用反问句岂伊地气暖一纵,又用肯定句自有岁寒心一收,令诗情跌宕起伏,独具韵味。在古代诗文中,岁寒心多指松柏。诗人在此赞颂丹橘与松柏一样具有忍受严寒的节操,是别有一番深意的。

篇7:感遇其七张九龄阅读练习

感遇其七张九龄阅读练习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问题。

感遇(其七)

【唐】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值李林甫得势,正直之臣备受排挤。

1、请简单谈谈你对“自有岁寒心”一句的理解。(5分)

2、全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

1、内容:诗的`前两联通过西南方天空“缺”出的一隅(西南方天空露出的一片蔚蓝),天空中一抹不动的纤云,羽毛“犹湿”的鸟鹊和低沉的残雷来表现雨过天晴之景。

2、手法:诗人主要通过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表现雨晴。比喻:首联“江面清”以江面的清平湛蓝比喻天空西南一角的清明之色。“纤云不动小滩横”一抹微云好像横在江面的一片小滩。拟人:鹊羽未干说“衣犹湿”,雷声没有马上消失说它是怒气未平,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雨过天晴的特点。

篇8:张九龄《感遇其一》阅读答案

张九龄《感遇其一》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感遇·其一

张九龄(唐)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1)、首联用了对偶修辞,互文以见义,写出了春兰与秋桂 、的特征。(3分)

(2)、联系全诗,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3分)生机勃发、清雅高洁

(2)、(4分)诗人采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寓意,抒发情感。诗人通过赞誉高雅清香的春兰秋桂不慕求虚荣,不阿谀权贵,芳香出于自然,以此自喻,从而抒发自己孤芳自赏、洁身自好、不求人知、恬淡从容的襟怀,表达坚持政治理想、不求富贵利达的高尚节操。

篇9:张九龄《感遇其一》阅读答案

感遇十二首1

其一

兰叶春葳蕤2,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3,闻风坐相悦4。

草木有本心5,何求美人折6。

【注释】

1.感遇:古诗题,用于写心有所感,借物寓意之诗。

2.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3.林栖者:指隐士。

4.坐:因而。

5.本心:天性。

6.美人:喻指理想中的同道者。

【白话译文】

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创作背景】

公元737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由尚书丞相贬为荆州长史。晚年遭馋毁,忠而被贬,“每读韩非《孤愤》,涕泣沾襟”(徐浩《张公神道碑》),遂作《感遇十二首》。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谪居荆州时所作,含蓄蕴藉,寄托遥深,对扭转六朝以来的浮艳诗风起过积极的作用。历来受到评论家的重视。高在《唐诗品汇》里指出:“张曲江公《感遇》等作,雅正冲淡,体合《风》《骚》,骎骎乎盛唐矣。”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二句,互文见意:兰在春天,桂在秋季,它们的叶子多么繁茂,它们的花儿多么皎洁。这种互文,实际上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括全株而言。春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之意。而“葳蕤”二字又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觉有皎洁明净的感觉。而“皎洁”二字,又十分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正因为写兰、桂都兼及花叶,所以第三句便以“欣欣此生意”加以总括,第四句又以“自尔为佳节”加以赞颂。这就巧妙地回应了起笔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一般选注本将三四两句解释为:“春兰秋桂欣欣向荣,因而使春秋成为美好的季节。”认为写兰只写叶,写桂只写花。这样的解释未必符合诗意。这大概是将“自尔为佳节”一句中的“自”理解为介词“从”,又转变为“因”,把“尔”理解为代词“你”或“你们”,用以指兰、桂。这样的解释值得商榷。首先,前二句尽管有“春”“秋”二字,但其主语分明是“兰叶”和“桂花”,怎能将“春”“秋”看成主语,说“春秋因兰桂而成为美好的季节”呢?其次,如果这样解释,便与下面的“谁知林栖者”二句无法贯通。再次,统观全诗,诗人着重强调的是一种不求人知的情趣,怎么会把兰、桂抬到“使春秋成为美好季节”的地步呢?根据诗人的创作意图,结合上下文意来看,“自尔为佳节”的“自”,与杜甫诗句“卧柳自生枝”中的.“自”为同一意义。至于“尔”,应该是副词而不是代词。与“卓尔”、“率尔”中的“尔”词性相同。“佳节”在这里也不能解释为“美好的季节”,而应该理解为“美好的节操”。诗人写了兰叶桂花的葳蕤、皎洁,接着说,兰叶桂花如此这般的生意盎然,欣欣向荣,自身就形成一种美好的节操。用“自尔”作“为”的状语,意在说明那“佳节”出于本然,出于自我修养,既不假外求,亦不求人知。这就自然而然地转入下文“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诗的前四句写兰桂而不及人,“谁知林栖者”一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感。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芳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坐”,犹深也,殊也。表示爱慕之深。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张九龄便运用这一典故,使诗意更为含蓄委婉、情意深厚。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又一转折,林栖者既然闻风相悦,那末,兰桂若有知觉,应该很乐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赏了。然而诗意却另辟蹊径,忽开新意。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其本性,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实际上,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当然,不求人知,并不等于拒绝人家赏识;不求人折,更不等于反对人家采择。从“何求美人折”的语气来看,从作者遭谗被贬的身世看,这正是针对不被人知、不被人折的情况而发的。“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乃是全诗的命意之所在。全诗句句写兰桂,都没有写人,但从诗歌的完整意象里,读者便不难看见人,看到封建社会里某些自励名节、洁身自好之士的品德。

篇10:张九龄《感遇·其一》阅读答案及赏析

张九龄《感遇·其一》阅读答案及赏析

感遇·其一

张九龄(唐)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①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 ②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⑴兰:此指兰草。 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⑵桂华:桂花,“华”同“花”。

⑶生意:生机勃勃

⑷自尔:自然地 。佳节:美好的季节

⑸林栖者:山中隐士

⑹ 坐:因而

⑺本心:天性

⑻美人:指林栖者山林高士、隐士

⑨闻风:闻到芳香。

⑩坐:因为。

阅读题

(1)、首联用了对偶修辞,互文以见义,写出了春兰与秋桂 、的特征。(3分)

(2)、联系全诗,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3分)生机勃发、清雅高洁

(2)、(4分)诗人采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寓意,抒发情感。诗人通过赞誉高雅清香的.春兰秋桂不慕求虚荣,不阿谀权贵,芳香出于自然,以此自喻,从而抒发自己孤芳自赏、洁身自好、不求人知、恬淡从容的襟怀,表达坚持政治理想、不求富贵利达的高尚节操。

【赏析】:

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篇11:张九龄《感遇其四》阅读答案

张九龄的《感遇(其四)》借物喻人,而处处意存双关,分不出物和人来,而且语含说理和劝诫,颇得诗人敦厚之旨。

感遇十二首(其四)

张九龄

孤鸿海上来,池潢②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③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注】①本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时李林甫接替张九龄作宰相,与牛仙客一起把持朝政,诗人被贬为荆州刺史。

池潢:积水池,护城河,代指朝廷。

“得无”句:岂不惧怕有子弹打来?得无,表反问语气、岂不、能不。金丸,弹弓的子弹。

“美服”句:身着华美的服装应担心别人指责。

“高明”句:官位显要会遭到鬼神的厌恶。高明,指地位官职尊贵的人。西汉扬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冥冥:高远的天空。

“弋者”句:弋者,猎鸟的人。慕,想猎取鸟的欲望。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6分)

A.诗的第一首以大海衬托孤鸿,沧海是这样的大,鸿雁是这样的小,相形之下,更突出了它的孤单廖落。

B.诗的第二句写孤鸿经历过大海的惊涛骇浪,连护城河水也不敢看,这表明诗人经历打击之后格外胆怯。

C.诗的三至六句以双翠鸟营果三珠树、珍木颠上,影射李林甫、牛若仙窃据高位,终将被“金丸”射中。

D.“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两句在艺术技巧上继承了屈原《离骚》的写法,以美草香花比喻品质高洁。

E.这首诗在结构上首位照应,布局缜密,首尾写鸿雁,中间六句“侧见”领起,写“翠鸟”的招摇及对它的警告。

2.这首诗塑造孤鸿形象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BD

2.诗人以孤鸿自喻,托物言志。(1分)以孤鸿的失群寂寞,象征自己被排挤出朝堂、无人支持的孤独和失落;(1分)以孤鸿的翱翔苍穹与双翠鸟的占据宝树高位作对比,表达了自己对身居高位的李林甫、牛若仙之流的讽刺和警告;(2分)借助孤鸿之口,流露出自己看淡名利、有意退隐的情感。(1分)(意思对即可)

篇12:张九龄《感遇;其一》阅读训练附答案

张九龄《感遇;其一》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感遇;其一

张九龄(唐)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释】:

①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 ②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⑴兰:此指兰草。 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⑵桂华:桂花,“华”同“花”。

⑶生意:生机勃勃

⑷自尔:自然地 。佳节:美好的季节

⑸林栖者:山中隐士

⑹ 坐:因而

⑺本心:天性

⑻美人:指林栖者山林高士、隐士

⑨闻风:闻到芳香。

⑩坐:因为。

【翻译】:

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

【赏析】:

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阅读训练】:

(1)首联用了对偶修辞,互文以见义,写出了春兰与秋桂 、的特征。(3分)

(2)联系全诗,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3分)生机勃发、清雅高洁

(2)(4分)诗人采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寓意,抒发情感。诗人通过赞誉高雅清香的春兰秋桂不慕求虚荣,不阿谀权贵,芳香出于自然,以此自喻,从而抒发自己孤芳自赏、洁身自好、不求人知、恬淡从容的襟怀,表达坚持政治理想、不求富贵利达的高尚节操。

【张九龄《感遇(其七)》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感遇其七张九龄阅读练习

2.张九龄感遇其七原文及翻译

3.张九龄感遇

4.张九龄——《感遇》

5.张九龄感遇朗诵

6.张九龄 感遇其二

7.张九龄《感遇 其一 》

8.张九龄:感遇?其二

9.感遇张九龄朗读

10.张九龄感遇其二评析

下载word文档
《张九龄《感遇(其七)》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