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黄庭坚论书法》原文翻译

《黄庭坚论书法》原文翻译

2023-12-14 07:42:3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留得青山在”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黄庭坚论书法》原文翻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黄庭坚论书法》原文翻译,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黄庭坚论书法》原文翻译

篇1:《黄庭坚论书法》原文翻译

幼安①弟喜作草②,携笔东西家,动辄龙蛇满壁,草圣之声欲满江西③,来求法于老夫④。老夫之书,本无法也,但观世间无万缘⑤,如蚊蚋⑥聚散,未尝一事横于胸中,故不择笔墨,遇纸则书,纸尽则已,亦不较工拙与人品藻讥弹⑦,譬如木人⑧舞中节拍,人叹其工,舞罢则又萧然矣。幼安然吾言乎?

(选自宋·黄庭坚《余家弟幼安作草后》)

注释:

①幼安:北宋著名文人黄庭坚的内弟,今江西人。

②草:草书。

③草圣之声欲满江西:想让草圣的名声满江西。草圣是古人对草书大家的敬称。

④老夫:作者黄庭坚自称。

⑤无万缘:意为没有一定的缘分。

⑥蚋(rul):一种吸血的小虫。

⑦品藻讥弹:评论好坏。⑧木人:木偶人。

译文:

我的弟弟幼安喜欢写草书,拿着笔到别人家里的墙壁上乱写乱画,把人家的墙壁差不多都写满了,因此大家都称他为“草圣”。他很想让自己的名声传遍江西,所以来向我请教写毛笔字的'诀窍,但我平常写字本来是没有什么诀窍的。然而世间的万事虽然纷繁错杂,如同蚊子聚集起来又飞散开去,但我从来不让他们横亘在我的心中以乱了真气,所以我写字是不在乎笔墨的,碰到什么纸都可以写,把纸写完尽兴就停止,也不在乎是写得好还是写得坏,不在乎别人的品评与讥讽。就如同木人舞和着节拍,人们都惊叹他的高超的技巧,结束后表演者和观众就又都一切如前。幼安你觉得我说得有道理吗?

篇2:《黄庭坚论书法》原文和译文

《黄庭坚论书法》原文和译文

原文

幼安①弟喜作草②,携笔东西家,动辄龙蛇满壁,草圣之声欲满江西③,来求法于老夫④。老夫之书,本无法也,但观世间无万缘⑤,如蚊蚋⑥聚散,未尝一事横于胸中,故不择笔墨,遇纸则书,纸尽则已,亦不较工拙与人品藻讥弹⑦,譬如木人⑧舞中节拍,人叹其工,舞罢则又萧然矣。幼安然吾言乎?

译文

我的弟弟幼安喜欢写草书,拿着笔到别人家里的墙壁上乱写乱画,把人家的墙壁差不多都写满了,因此大家都称他为“草圣”,名声几乎传遍了江西。他来向我请教写毛笔字的诀窍,但我平常写字本来是没有什么诀窍的.。然而世间的万事虽然纷繁错杂,如同蚊子聚集起来又飞散开去,但我从来不让他们横亘在我的心中以乱了真气,所以我写字是不在乎笔墨的,碰到什么纸都可以写,把纸写完尽兴就可以了,也不在乎是写得好还是写得坏,不在乎别人的品评与讥讽。就如同木人舞和着节拍,人们都惊叹他的高超的技巧,结束后表演者和观众就又都一切如前。幼安你觉得我说得有道理吗?

篇3:《黄庭坚论书法》原文和译文

《黄庭坚论书法》原文和译文

原文

幼安①弟喜作草②,携笔东西家,动辄龙蛇满壁,草圣之声欲满江西③,来求法于老夫④。老夫之书,本无法也,但观世间无万缘⑤,如蚊蚋⑥聚散,未尝一事横于胸中,故不择笔墨,遇纸则书,纸尽则已,亦不较工拙与人品藻讥弹⑦,譬如木人⑧舞中节拍,人叹其工,舞罢则又萧然矣。幼安然吾言乎?

译文

我的弟弟幼安喜欢写草书,拿着笔到别人家里的墙壁上乱写乱画,把人家的墙壁差不多都写满了,因此大家都称他为“草圣”,名声几乎传遍了江西。他来向我请教写毛笔字的诀窍,但我平常写字本来是没有什么诀窍的。然而世间的万事虽然纷繁错杂,如同蚊子聚集起来又飞散开去,但我从来不让他们横亘在我的心中以乱了真气,所以我写字是不在乎笔墨的,碰到什么纸都可以写,把纸写完尽兴就可以了,也不在乎是写得好还是写得坏,不在乎别人的品评与讥讽。就如同木人舞和着节拍,人们都惊叹他的高超的技巧,结束后表演者和观众就又都一切如前。幼安你觉得我说得有道理吗?

作者简介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宋英宗治平年间举进士,熙宁初授国子监教授,元祐初任集贤校理,后改任秘书丞,国史编修官。宋哲宗绍圣初年谪涪州别驾,安置黔州。又贬宜州,病卒任所。黄庭坚为宋朝著名诗人,与苏轼合称“苏黄”。又与秦观、晁补之、张耒合称“苏门四学士”。

文言知识

说“工”。“工”指“工作”、“工匠”、“工艺”,古今同义。而它在文言中又指“好”、“精妙”、“擅长”,这一点要特别注意。上文“亦不较工拙”与“人叹其工”中两个“工”,均指“好”、“精妙”或“巧妙”。成语“同工异曲”或“异曲同工”,是指曲调虽不同,但同样美妙,比喻所做的虽然不同,成绩却一样好。“工书”、“工画”,即擅长书法及擅长绘画。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法 ②已 ③拙 ④中

2.翻译:①未尝一事横于胸中

②幼安然吾言乎?

3.理解:“动辄龙蛇满壁”中的“龙蛇”,是形容____

参考答案:

1.①章程②停③差④符合

2.①事前从未在胸中有个计划;②幼安弟(你)认为我的话对吗?

3.字写得好。

篇4:黄庭坚论书法翻译与练习

黄庭坚论书法翻译与练习

原文:

幼安①弟喜作草②,携笔东西家,动辄龙蛇满壁,草圣之声欲满江西③,来求法于老夫④。老夫之书,本无法也,但观世间无万缘⑤,如蚊蚋⑥聚散,未尝一事横于胸中,故不择笔墨,遇纸则书,纸尽则已,亦不较工拙与人品藻讥弹⑦,譬如木人⑧舞中节拍,人叹其工,舞罢则又萧然矣。幼安然吾言乎?

(选自宋·黄庭坚《余家弟幼安作草后》)

注释:

①幼安:北宋著名文人黄庭坚的内弟,今江西人。

②草:草书。

③草圣之声欲满江西:想让草圣的名声满江西。草圣是古人对草书大家的敬称。

④老夫:作者黄庭坚自称。

⑤无万缘:意为没有一定的缘分。

⑥蚋(rul):一种吸血的小虫。

⑦品藻讥弹:评论好坏。⑧木人:木偶人。

翻译:

我的弟弟幼安喜欢写草书,拿着笔到别人家里的.墙壁上乱写乱画,把人家的墙壁差不多都写满了,因此大家都称他为“草圣”,名声几乎传遍了江西。他来向我请教写毛笔字的诀窍,但我平常写字本来是没有什么诀窍的。然而世间的万事虽然纷繁错杂,如同蚊子聚集起来又飞散开去,但我从来不让他们横亘在我的心中以乱了真气,所以我写字是不在乎笔墨的,碰到什么纸都可以写,把纸写完尽兴就可以了,也不在乎是写得好还是写得坏,不在乎别人的品评与讥讽。就如同木人舞和着节拍,人们都惊叹他的高超的技巧,结束后表演者和观众就又都一切如前。幼安你觉得我说得有道理吗?

练习:

1.解释:

①法 ②已

③拙 ④中

2.翻译:

①未尝一事横于胸中

②幼安然吾言乎?

3.理解:“动辄龙蛇满壁”中的“龙蛇,是形容____

答案:

1.①章程②停③差④符合

2.①事前从未在胸中有个计划;②幼安弟(你)认为我的话对吗? 3.字写得好。

篇5:黄庭坚砥柱铭书法原文

黄庭坚砥柱铭书法原文

作品简介

黄庭坚《砥柱铭》,行书。此卷长八米,抄录唐代魏征《砥柱铭》,全文六百多字。黄庭坚

大字行书凝练有力,结构独特,是北宋书坛杰出的`代表,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天津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授刘金库指出,《砥柱铭》在宋代时为王厚之、南宋权相贾似道收藏,是贾似道收藏的“黄庭坚双璧”之一;入明则为著名收藏家项元汴所藏,在明代鉴赏家张丑的《真迹日录》中著录,明天顺年间归黄庭坚十一世族孙黄洵(字公直)所藏;入清则为项源、伍元蕙、罗天池等有名藏家所藏,后从广东流入日本,为日本有邻馆收藏,此后被一个台湾收藏家购得,最终,在时隔9之后,现身于北京。并于6月3日被拍出了中国艺术品成交记录——3.9亿元,加上12%的佣金,总成交价4.368亿元。

内容

维十有一年,皇帝御天下之十二载也。道被域中,威加海外;六和同軓(轨),八荒有截;功成名定,时和岁阜。越二月,东巡狩至于洛邑,肆觐礼毕,玉銮旋轸;度崤函之险,践分陕之地;缅维列圣,降望大河;砥柱之峰桀立,大禹之庙斯在;冕弁端委,远契刘子;禹无闲然,玄符仲尼之叹,皇情乃睠,载怀仰止。爰命有司勒铭兹石祝之,其词曰:

大哉伯禹!水土是职;挂冠莫顾,过门不息;让德夔龙,推功益稷;栉风沐雨,卑宫菲食;汤汤方割,襄陵伊始;事极名正,图穷地里;兴利除害,为纲为纪;寝庙为新,盛德必祀;傍临砥柱,北眺龙门;茫茫旧迹,浩浩长源;勒斯铭以纪绩,与山河而永存!

魏公有爱君之仁,有责难之义。其智足以经世,其德足以服物,平生欣慕焉。时为好学者书之,忘其文之工拙,我但见其妩媚者也。吾友杨明州,知经术,能诗,喜属文,吏干公家如己事。持身清洁,不以谀言以奉于上智;亦不以骄慢以诳于下愚。可告以郑公之事业者也。或者谓:世道极颓,吾心如砥柱。

夫世道交丧,若水上之浮沤;既不可以为人之师表,又不可以为人臣之优则。砥柱之文座傍,并得两师焉。虽然,持砥柱之节以奉身;上智之所喜悦,下愚之所畏惧。明州亦安能病此而改节哉?

原作

唐·魏征

八荒

有截;功成名定,  时和岁阜。越二月,东巡狩至于洛邑,肆觐礼毕,玉銮旋轸;度崤函之险,践分陕之地;缅维列圣,降望大河;砥柱之峰桀立,大禹之庙斯在;冕弁端委,远契刘子;禹无闲然,玄符仲尼之叹,皇情乃睠,载怀仰止。爰命有司勒铭兹石祝之,其词曰:

大哉伯禹!水土是职;挂冠莫顾,过门不息;让德夔龙,推功益稷;栉风沐雨,卑宫菲食;汤汤方割,襄陵伊始;事极名正,图穷地里;兴利除害,为纲为纪;寝庙为新,盛德必祀;傍临砥柱,北眺龙门;茫茫旧迹,浩浩长源;勒斯铭以纪绩,与山河而永存!

其它信息

拍出“天价”的中国艺术品

■7月12日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的一件《元青花鬼谷下山图罐》以1568.8万英镑(约合2.3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拍出,这一价格创下了中国艺术品的最高价格。

■10月17日中贸圣佳推出的清代徐扬画作《平定西域献俘礼图》以1.34亿元成交。

■月22日北京保利中国绘画夜场中,明代吴彬的《十八应真图卷》拍出1.69亿元,当时创下了中国书画的最高价格。

■年11月22日同样是北京保利夜场,“唐宋八大家”曾巩的《局事帖》拍出1.08亿元,打破国内中国书法拍卖成交纪录。

■2009年11月23日中国嘉德秋拍的《宋名贤题徐常侍篆书之迹》以1.008亿元成交。

■205月17日中国嘉德拍卖的张大千《爱痕湖》以人民币1.008亿元成交,这也是中国近现代书画首次突破亿元大关。

■年6月3日晚举行的保利5周年春拍会上,北宋书法家黄庭坚大字行楷书《砥柱铭卷》以3.9亿元落槌,加上佣金4.368亿元成交,创造了中国书画拍卖史新纪录。

■2010年11月 英国拍卖行上拍清乾隆粉彩镂空瓷瓶,以5160万英镑成交,再次刷新中国最贵艺术品纪录。

篇6:清明黄庭坚原文、翻译

清明

作者:黄庭坚

原文: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翻译:

清明时节,春雷万钧,惊醒万物,宇宙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春雨绵绵,使大地上一片芳草萋萋,桃李盛开。野田荒芜之处,是埋葬着死者的墓地,死去的人们长眠地下,使活着的人心里感到难过。人由清明的美景想到死者,从死想到了生,想到人生的意义。诗人指出,人生各不相同。古代的某个齐人天天到墓地偷吃别人祭奠亲人的.饭菜,吃得油嘴腻脸。回到家里,还要对妻子和小妾撒谎吹嘘,他是在某个当大官的朋友家里吃喝,主人如何盛情招待他。这种人的人生萎琐卑下,毫无人格尊严。而另有一些高士,如春秋战国时代的介子推,他帮助晋文公建国以后,不要高官厚禄,宁可隐居山中。晋文公想让他出来做官,下令放火烧山,但是,介子推其志不可动摇,意抱树焚死在绵山中。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他感叹地说,虽然无论智愚高低,最后都是篷蒿一丘,但是人生的意义却大不相同。

注释:

桃李笑:用拟人手法形容盛开的桃、李花。

“雷惊”句:意思是清明早已过了惊蛰的节气,万物正欣欣向荣。

蛰:动物冬眠。

“人乞”一句:《孟子》中有一则寓言。说齐国有一人每天出外向扫墓者乞讨祭祀后留下的酒饭。回家后却向妻妾夸耀是刖人请自己吃饭。这是一个贪鄙愚蠢的形象。

“士甘”句:用春秋时介子推宁愿被烧死也不愿再出仕的典故。

蓬蒿(hao):杂草。丘?指坟墓。

篇7:黄庭坚论书法文言文阅读答案

我的'弟弟幼安喜欢写草书,拿着笔到别人家里的墙壁上乱写乱画,把人家的墙壁差不多都写满了,因此大家都称他为“草圣”,名声几乎传遍了江西。他来向我请教写毛笔字的诀窍,但我平常写字本来是没有什么诀窍的。然而世间的万事虽然纷繁错杂,如同蚊子聚集起来又飞散开去,但我从来不让他们横亘在我的心中以乱了真气,所以我写字是不在乎笔墨的,碰到什么纸都可以写,把纸写完尽兴就可以了,也不在乎是写得好还是写得坏,不在乎别人的品评与讥讽。就如同木人舞和着节拍,人们都惊叹他的高超的技巧,结束后表演者和观众就又都一切如前。幼安你觉得我说得有道理吗?

答案

20、黄庭坚论书法

1.①章程②停③差④符合

2.①事前从未在胸中有个计划;②幼安弟(你)认为我的话对吗?

3.字写得好。

篇8:黄庭坚论书法文言文阅读答案

黄庭坚论书法文言文阅读答案

幼安①弟喜作草②,携笔东西家,动辄龙蛇满壁,草圣之声欲满江西③,来求法于老夫④。老夫之书,本无法也,但观世间无万缘⑤,如蚊蚋⑥聚散,未尝一事横于胸中,故不择笔墨,遇纸则书,纸尽则已,亦不较工拙与人品藻讥弹⑦,譬如木人⑧舞中节拍,人叹其工,舞罢则又萧然矣。幼安然吾言乎?

(选自宋·黄庭坚《余家弟幼安作草后》)

[注释] ①幼安:北宋著名文人黄庭坚的内弟,今江西人。②草:草书。⑨草圣之声欲满江西:想让草圣的名声满江西。草圣是古人对草书大家的敬称。④老夫:作者黄庭坚自称。⑤无万缘:意为没有一定的缘分。⑥蚋(rul):一种吸血的小虫。⑦品藻讥弹:评论好坏。⑧木人:木偶人。

[文言知识]

说“工”。“工”指“工作”、“工匠”、“工艺”,古今同义。而它在文言中又指“好”、“精妙”、“擅长”,这一点要特别注意。上文“亦不较工拙”与“人叹其工”中两个“工”,均指“好”、“精妙”或“巧妙”。成语“同工异曲“或“异曲同工”,是指曲调虽不同,但同样美妙,比喻所做的虽然不同,成绩却一样好。“工书“、“工画“,即擅长书法及擅长绘画。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法 ②已 ③拙 ④中

2.翻译:①未尝一事横于胸中

②幼安然吾言乎?

3.理解:“动辄龙蛇满壁”中的“龙蛇“,是形容____ _

答案:

1.①章程②停③差④符合

2.①事前从未在胸中有个计划;②幼安弟(你)认为我的话对吗?

3.字写得好。

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文言实词题

分析字形,辨明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二.文言虚词题

将文言虚词翻译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能翻译成一个词。先理解翻译所学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关系,借助语句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

三.信息筛选题

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

四.全文把握题

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注意练习上下文。

五.文句翻译题

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细了解译句上下文的含义。逐字对应翻译,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等。一定要直译,忠实于原文。

做语文阅读题的方法和技巧

概括文章段意是做阅读题的方法和技巧

初中生在做阅读题时,首先要通读一遍文章,然后大致概括出文章的段落大意。这样能为初中生节省出很多答题时间。初中生要抓住关键词,可以根据问题大致了解考点在哪一段落出现,然后再重点分析那一段,找出问题答案。

分析语文阅读题的题型

初中语文以叙述性散文为主,以下是小编给大家举例的常见的阅读题的题型,分析某句话在文中的含义,这类题型,初中生可以抓住句子的中心词语,结合上下文分析作者想表达的深层意思。

分析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这类题型要看这句话在文章中的具体位置,然后结合表现手法进行作答。一般在文章开头初中生可以参考这几种回答方式:开门见山、开篇点题、为下文……做铺垫、渲染……气氛等。在文章中间:承上启下、点名文章某事件、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等等。文章末尾:升华主题、首尾呼应、使结构更完整等。

篇9:文言文黄庭坚论书法阅读练习题

幼安①弟喜作草②,携笔东西家,动辄龙蛇满壁,草圣之声欲满江西③,来求法于老夫④。老夫之书,本无法也,但观世间无万缘⑤,如蚊蚋⑥聚散,未尝一事横于胸中,故不择笔墨,遇纸则书,纸尽则已,亦不较工拙与人品藻讥弹⑦,譬如木人⑧舞中节拍,人叹其工,舞罢则又萧然矣。幼安然吾言乎?

(选自宋黄庭坚《余家弟幼安作草后》)

[注释] ①幼安:北宋著名文人黄庭坚的内弟,今江西人。②草:草书。⑨草圣之声欲满江西:想让草圣的名声满江西。草圣是古人对草书大家的敬称。④老夫:作者黄庭坚自称。⑤无万缘:意为没有一定的缘分。⑥蚋(rul):一种吸血的小虫。⑦品藻讥弹:评论好坏。⑧木人:木偶人。

[文言知识]

说“工”。“工”指“工作”、“工匠”、“工艺”,古今同义。而它在文言中又指“好”、“精妙”、“擅长”,这一点要特别注意。上文“亦不较工拙”与“人叹其工”中两个“工”,均指“好”、“精妙”或“巧妙”。成语“同工异曲”或“异曲同工”,是指曲调虽不同,但同样美妙,比喻所做的'虽然不同,成绩却一样好。“工书”、“工画”,即擅长书法及擅长绘画。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法 ②已 ③拙 ④中

2.翻译:①未尝一事横于胸中

②幼安然吾言乎?

3.理解:“动辄龙蛇满壁”中的“龙蛇”,是形容____

参考答案:

1.①章程②停③差④符合 2.①事前从未在胸中有个计划;②幼安弟(你)认为我的话对吗? 3.字写得好。

篇10:乐毅论原文及翻译

乐毅论原文及翻译

原文:

世人多以乐毅不时拔营即墨(为劣是以叙而)论之。夫求古贤之意,宜以大者远者先之,必迂回而难通,然后已焉可也,今乐氏之趣或者其未尽乎,而多劣之。是使前贤失指于将来不亦惜哉,观乐生遗燕惠王书,其殆庶乎机,合乎道以终始者与,其喻昭王曰:伊尹放太甲而不疑,太甲受放而不怨,是存大业于至公,而以天下为心者也,夫欲极道之量,务以天下为心者,必致其主於盛隆,合其趣於先王,苟君臣同符,斯大业定矣。于斯时也,乐生之志,千载一遇也,亦将行千载一隆之道,岂其局迹当时,止於兼并而已哉,夫兼并者非乐生之所屑,强燕而废道,又非乐生之所求也。不屑苟得则心无近事,不求小成,斯意兼天下者也。则举齐之事,所以运其机而动四海也,讨齐以明燕主之义,此兵不兴于为利矣。围城而害不加於百姓,此仁心着於遐迩矣,举国不谋其功,除暴不以威力,此至德令於天下矣;迈至德以率列国,则几於汤武之事矣,乐生方恢大纲,以纵二城,牧民明信,以待其弊,使即墨莒人,顾仇其上,愿释干戈,赖我犹亲,善守之智,无所之施,然则求仁得仁,即墨大夫之义也,任穷则从,微子适周之道也,开弥广之路,以待田单之徒,长容善之风,以申齐士之志。使夫忠者遂节,通者义著,昭之东海,属之华裔。我泽如春,下应如草,道光宇宙,贤者托心,邻国倾慕,四海延颈,思戴燕主,仰望风声,二城必从,则王业隆矣,虽淹留於两邑,乃致速於天下,不幸之变,势所不图,败於垂成,时运固然,若乃逼之以威,劫之以兵,则攻取之事,求欲速之功,使燕齐之士流血于二城之间,侈杀伤之残,示四国之人,是纵暴易乱,贪以成私,邻国望之,其犹犲虎。既大堕称兵之义,而丧济弱之仁,亏齐十之节,废廉善之风,掩宏通之废,弃王德之隆,虽二城几于可拔,覇王之事逝,其远矣。然则燕虽兼齐,其与世主何以诛哉。其与邻敌何以相顷。乐生岂不知拔二城之速了哉,顾城拔而业乖,岂不知不速之致变哉,顾业乖与变同,由是言之,乐生之不屠二城,其亦未可量也。

参考译文:

世人大多认为乐毅不能按时攻克即墨是错误的,因此,(我在此)记叙并论述他。

探求古代贤能的心意,应该先从大的方面和远的方面想,一定是(先感觉)曲折难懂,然后方可领会啊。如今(对)乐毅之事的曲折有人还未能彻底了解,因而大多认为他错了。这样让前代贤人在将来被人误解不是很可惜吗,看乐毅赠给燕惠王的信,他大概在谋略上是差不多了,合乎于仁道而且能始终如一。他告喻昭王说:伊尹流放太甲而没有猜疑,太甲被流放而没有抱怨,这是(因为)把大业放在最公正之处,并且是以天下为考虑了。如果想极尽仁道的度量,一定要以天下为己任,一定要使得他的君主兴盛发达,与先君情趣相合,君臣同心协力,这样,大业就能稳定了。在这个时候,乐毅的志向,是千年一遇啊,也将推行千年一遇的崇高仁道。哪里是他拘泥于时局,仅仅为满足兼并呢,兼并(齐鲁)不是乐毅所希望的,使燕国强大而废除仁道,也不是乐毅所希望的。不屑于苟且有成,也就心中没有眼前的小事情了,不渴求小的收获,这是意在一统天下啊。这样看来,攻打齐国是要借此机会来撼动天下,讨伐齐国的目的是要阐明燕王的仁义,没有动用武力是为了谋求更大的利益。包围城池而没有加害于百姓,这样仁慈之心将传播很远,攻打别国不为谋求(私人)功劳,除掉暴君不用武力,这样,最高尚的美德就能普遍天下;率领其他诸侯国倡导仁道,近乎于商汤和周武王了,乐毅恰好弘扬仁道,放弃(攻打)两个城市,让百姓安生,表明诚信,来等待他们(齐国)出现弊端,使得即墨县和莒县的百姓回头怨恨自己的国君,(最后)愿意放下兵器,像亲人一样依赖我们。善于守卫的智慧,(是)不要随便做什么事情,这样,想要仁道就能得到仁道,(也是)即墨士大夫的仁义啊。责任到了尽头就会随从,只有他才是合适周全的方法。开通更广阔的渠道,来等待田单一类人(降服),助长容纳善良的风气,申明齐国士人的志向。使忠诚的人实现节操,明理的人显著道义,天下昭彰,传给后世。我的恩泽就像春光,百姓就如春草,道义光耀宇宙,贤能之人托付真心,邻国之人倾心羡慕,天下引领向往,(都)想推戴燕王。随着众人的呼声,两座城邑一定会降服,这样,霸王之业就可实现。即使停留在两城,也会很快告喻天下。不幸发生变故,在当时形势是不希望的,功败垂成,乃是命中注定。如果用威势逼迫,用武力攻打,则攻城只为求的暂时的功劳,让燕国和齐国的`士人在两座城池间流血,拼杀形成很多伤残,让四个国家的人来看,这样(是)用放纵残暴替换战乱,贪婪私利,邻国看到,我们就成了豺狼。既丢失了用兵的意义,也丧失了扶弱的仁道,使齐国士人节操受损,废除清廉优良作风。拥有的是大义废弃,丢弃的是崇高的王道,即使两座城池能够攻克,称霸天下的事情也背离很远了。再说,燕国即使兼并了齐国,对世人又如何诛伐?与(原来的)邻敌又怎样相处?乐毅难道不知攻克两城很容易么,只是考虑到城池攻克时也就背离霸业了;难道不知不能迅速攻克会产生变故?只是考虑到背离了霸业与产生变故是一样的。因此说来,乐毅没有屠戮两座城池,那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篇11:《亡论》原文翻译

《亡论》原文翻译

原文

论凡犯禁绝理,天诛必至。一国而服(备)六危者灭。一国而服(备)三不辜者死。废令者亡。一国之君而服(备)三壅者,亡地更君。一国而服(备)三凶者,祸反(自及)也。上洫(溢)者死,下洫(溢)者刑。德溥(簿)而功厚者隋(隳),名禁而不王者死。抹(昧)利,襦传,达刑,为乱首,为怨媒,此五者,祸皆反自及也。守国而侍(恃)其他险者削,用国而侍(恃)其强者弱,兴兵失理,所伐不当,天降二央(殃),逆节不成,是胃(谓)得天。逆节果成,天将不盈其命而重其刑。赢极不静,动举不正。赢极而不静,动举而不正,(是)胃(谓)后命。大杀服民,戮降人,刑无罪,过(祸)皆反自及也。所伐当罪,其祸五之。所伐不当,其祸什之。国受兵而不知固守,不邪恒以地界为私者□救人而弗能存,反为祸门,是胃(谓)危根。声华实寡,危国亡土。夏起大土功,命曰绝理。犯禁绝理,天诛必至。六危:一曰适(嫡)之父。二曰大臣主。三曰谋臣□其志。四曰听诸侯之所废置。五曰左右比周以雍(壅)塞。六曰父兄党以?。危不胜,祸及於身。(三)不辜:一曰妄杀贤,二曰杀服民,三曰刑无罪。此三不辜。三雍(壅):内立(位)胜胃(谓)之塞,外立(位)胜胃(谓)之?,内外皆胜则君孤直(特)。以此有国,守不固,单(战)不克。此胃(谓)一雍(壅)。从中今外胃(谓)之惑,从外今中胃(谓)之□,外内遂诤(争),则危都国。此胃(谓)二雍(壅)。一人擅主,命曰蔽光。从中外周,此胃(谓)重雍(壅)。外内为一。国乃更。此胃(谓)三雍(壅)。三凶:一曰好凶器。二曰行逆德。三曰纵心欲。此胃(谓)(三凶)。□(昧)天(下之)利,受天下之患。抹(昧)一国之利者,受一国之祸。约而倍之,胃(谓)之襦传。伐当罪,则利而反,胃(谓)之达利。上杀父兄,下走子弟,胃(谓)之乱首。外约不信,胃(谓)之怨媒。有国将亡,当□□昌

译文

凡是做了不该做的事情,违反了天理的人或国家,必然受到上天的惩罚。一个国家具备了因六种悖逆的现象而形成的六种危险和危害,这个国家就会灭亡。一个国家出现了肆意惩罚杀戮三种无罪的人的情形,这个国家就会濒于死地,这是因为废弛法令的国家必然灭亡无疑。一个国家出现了三个方面者壅塞不通的情况,就会丧失国土,更换君主。一个国家的君主具有三种恶德的话,就会自己招来祸殃。君主骄溢,必被戮而死;臣下骄奢,必有就刑之殃。只重武功而轻视文德的国家会受到极大的损害,各种等级制度和法令条文不能正定的话会导致国家灭亡。觊觎贪图别国的土地资财,轻易地改变主意背弃盟约,不恭行天意对于有罪之国予以惩罚征讨,扮演祸乱的肇始者,充当引起怨恨的'媒介,上述五种情况,都是自取祸患的作法。

防守一方如果仅仅凭藉地势险要,城郭牢固势必有被侵削之危,进攻一方倘若完全依仗军事上的强大必定会由强变弱。出兵不讲事理,征伐不合天道,上天就会降大祸。举动不违天道,就会得到天助。举动确实违反了天道,国家的命数也就不长了,还会受到上天的重罚。当事物运行变化到极点时,人们就必须安静下来,动静进退必须符合适度。而事物已发展到极点人们却还不能静息下来,这就会失去天助。动静进退不合适度,这是违背天命的。人已归降还要杀戮,人有贤德反被杀害,人无罪过却施刑罚,上述作法,都是自己取祸。讨伐征敌如果符合天道,就会得到五倍的福助;讨伐出征如果不符合天道,就会受到十倍的惩罚。

国家受到侵犯,君主不专心如何坚固防守,属下也只是随意划分管界但求自保。援救他国却不能使之免于危难,反而给自己招来祸患。上述三种情况是使国家招致危险的根源。不具实力反而虚张声势地去进攻别国,结果是国家危险,土地丧失。农忙季节却大兴土木,这是违背天理农令的。做了不该作的事情,违反了天理必然会受到上天的惩罚。所谓“六危”:一是太子行使君父的权力。二是大臣行使君主的权力。三是谋臣怀有外心。四是本国君主和官吏的任免听任诸候的意愿。五是群臣勾结蒙蔽君主。六是君主的伯叔兄弟各自结党,扩展势力,以违抗君命。上述国家存在的六种危险因素不能克服,必然会自取其祸的。所谓“三不辜”:一是肆意杀害贤良,二是杀戮已经归降的人,三是对无罪之人滥施刑罚,这就是“三不辜”。

以后妃为代表的外戚势力过大,这就叫闭塞不通。朝官的权威过大就称为逆上;外戚和朝官权威都过于强大,君主就会势单力薄。在这种情况下统治国家,防守不会牢固,攻战不会取胜,这就是“一壅”。外戚权臣们假藉中央的名义来命令地方就会使地方迷惑,以地方势力来挟制中央就称为乱臣贼子。地方与中央分争权力,国家就会受到损害。这就是“二壅”。后妃一人控制君主,就比喻为遮蔽日光。后妃为首的外戚势力以及朝官势力两方面对君主实行封锁,这就形成了严惩的壅蔽态势。一旦权臣势力与后妃为首的外戚势力勾结在一起,那么国家也就要更换君主了,这就是“三壅”。所谓“三凶”,一是恃勇好战,专嗜杀伐。二是倒行逆施,妄杀贤良。三是无视法纪随心所欲,这便是“三凶”。

贪图整个天下的财利,就会承受天下的灾患;贪图一国的财利,就会承受一国的祸患。与别国签订了盟约中途背叛了人家,这就叫作反复善变。讨伐有罪之国,见到利益便中途而返,退出盟国不再与其讨伐,这就叫作不恭行天罚。杀戮迫害自己的亲属,这就叫做肇始祸乱的罪魁。与臣下有约定却不守信义,这就叫充当引起怨恨的媒介,会导致本国灭亡,本已衰败了的敌国也会因此重新兴盛。

【《黄庭坚论书法》原文翻译】相关文章:

1.黄庭坚书法

2.文言文黄庭坚论书法阅读练习题

3.黄庭坚书法成就

4.黄庭坚书法欣赏

5.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试题:黄庭坚论书法

6.黄庭坚书法的介绍

7.黄庭坚《论书》解读

8.《吕氏春秋》不苟论原文及翻译

9.论蔬食之美原文及翻译

10.欧阳修《纵囚论》原文及翻译

下载word文档
《《黄庭坚论书法》原文翻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