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笔记
“kaitin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笔记,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笔记,欢迎大家收藏分享。
篇1: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读后感I读书笔记I读书心得I简介】
《战争与和平》是俄国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创作于1863—1869年。
该作以18的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从1805到18间的重大历史事件。以鲍尔康斯、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和库拉金四大贵族的经历为主线,在战争与和平的交替描写中把众多的事件和人物串联起来。
作者将“战争”与“和平”的两种生活、两条线索交叉描写,构成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壮阔史诗。《战争与和平》的基本主题是肯定这次战争中俄国人民正义的抵抗行动,赞扬俄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爱国热情和英雄主义。但作品的基调是宗教仁爱思想和人道主义,作家反对战争,对战争各方的受难并都给予了深切的同情。
篇2: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简介
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简介
【小说】--引言
托尔斯泰卷秩浩繁的长篇小说。场面浩大,人物繁多,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成就非凡。《战争与和平》问世至今,一直被人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 这部卷帙浩繁的巨著以史诗般广阔与雄浑的气势,生动地描写了1805至1820年俄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各个生活领域:“近千个人物,无数的场景,国家和私人生活的一切可能的领域,历史,战争,人间一切惨剧,各种情欲,人生各个阶段,从婴儿降临人间的啼声到气息奄奄的老人的感情最后迸发,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欢乐和痛苦,各种可能的内心思绪,从窃取自己同伴的钱币的小偷的感觉,到英雄主义的最崇高的冲动和领悟透彻的沉思- -在这幅画里都应有尽有。”(斯特拉霍夫语)作家对生活的大面积涵盖和整体把握,对个别现象与事物整体、个人命运与周围世界的内在联系的充分揭示,使这部小说具有极大的思想和艺术容量。 这是托尔斯泰创作的第一部卷秩浩繁的长篇小说。 作者把战争与和平,前线与后方、国内与国外、军队与社会、上层与下层连结起来,既全面反映了时代风貌,又为各式各样的典型人物创造了极广阔的典型环境。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形象既复杂又丰满,常用对比的艺术方法来表述,体裁在俄国文学史上是一种创新,也超越了欧洲长篇小说的传统规范。
【小说】--作者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Л.Н.Толстой,Lev Nikolayevich Tolstoy, Leo Tolstoy,1828-1910),19世纪俄罗斯文学写实主义的代表作家,公认的最伟大的俄罗斯文学家,《西方正典》作者、美国著名文学教授兼批评家哈洛卜伦甚至称之为“从文艺复兴以来,惟一能挑战荷马、但丁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对文学拥有“狂恋式爱情”的托尔斯泰,是俄罗斯文学史上创作时间最长、作品数量最多、影响最深远、地位最崇高的作家,重情节、重典型、重写实、重批判的文学时代,在他笔下达到巅峰。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是托尔斯泰文学艺术上的三个里程碑。百年来,他的作品被译为各国文字,销售量累积超过5亿册,是大师中的大师。
《战争与和平》恢弘的构思和卓越的艺术描写震惊世界文坛,成为举世公认的世界文学名著和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英国作家毛姆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曼罗兰称赞它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小说”,“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史诗,是近代的伊利亚特”。
《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宏伟巨著,它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包尔康斯基、劳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是一部再现当时社会风貌的恢弘史诗。作品中的各色人物刻画精准细腻,景物如临眼前,虽是19世纪的小说作品,但流传至今,却没有任何隔阂感,其中流露出来对人性的悲悯情怀,穿越时空背景,仍旧撼动人心。
【小说】--内容简要
187月,拿破仑率兵征服了欧洲,法俄之间正酝酿着激烈的战争。然而在彼得堡上层的人们依旧过着恬静悠闲的生活,达官贵人们都汇聚在皇后的女官兼宠臣安娜巴甫洛夫娜举办家宴招待会上。
赴宴的有宫廷官高位重的伐西里王爵和他漂亮却行为不端的女儿艾伦,还有个头高大健壮的年轻人彼尔,他戴着眼镜,剪短发,穿浅色的流行短裤和褐色燕尾服。彼尔是莫斯科著名贵族别竺豪夫的私生子,从小出国留学,今年20岁,学成回国到首都谋职。他一进宴会厅,对人们议论拿破仑征战欧洲颇感兴趣。在这里,他高兴地结识了英俊而刚毅的青年安德烈--先朝保罗皇帝的退职老总司令包尔康斯基的长子,两人很快成了好朋友。
此时,安德烈正应库图佐夫将军的`召唤,去任他的传令官,将出国跟征战欧洲的拿破仑军队作战,任即将分娩的妻子和妹妹玛丽再三劝留,也改变不了他的决心,他期望通过这次战争为自己带来辉煌与荣耀。在出征之前,安德烈把妻子从首都送到了在莫斯科郊外居住的父亲那里,委托父亲加以关照。于是他急奔前线,在波兰追上了俄军总司令库图佐夫,总司令派他到联合纵队去任职,并受到了嘉奖。
彼尔回到莫斯科,他继承了别竺豪夫伯爵身后所有的遗产,摇身一变成为莫斯科数一数二的资本家,成为社交界的宠儿。他的亲戚伐西里早就窥视别竺豪夫家的财产,本想通过篡改遗嘱来谋得,失败后,又处心积虑地要拉拢彼尔,一方面为他在彼得堡谋得一个不小的官职,又挖空心思巧安排,让已是宫廷女官的女儿美伦嫁给彼尔,以图钱财。结果他的计谋顺利达成,可这桩婚事实在不幸之至。彼尔发现了妻子与好友多勃赫夫之间的暧昧关系,他与多勃赫夫进行搏斗,并幸运的击倒对方,随之与妻子分居,自己也陷入了善恶和生死的困扰之中,在加入共济会后,受到宽宏大量的哲学的熏陶,接回了妻子。
当安德烈再次回到总司令身边,俄奥联军对法的奥斯特里齐战斗就要打响了。由于在战前的军事会议上,否决了几位老将军的意见,采取了马上出击的战略,结果惨败。安德烈受伤被俘,途中昏迷,被敌人误以为活不成而丢下,库图佐夫也以为安德烈阵亡,给他的父亲去信报丧。可是安德烈在老百姓的救治下又康复了。愈后的他直奔老家,是日夜晚,妻子莉沙正好产下一名男婴,但她却在分娩中死去了。安德烈在孤独与绝望之中给妻子最后一个吻,他觉得人生已再无意义,决定终老于领地。
一八零七年六月,俄与法言和,和平生活开始了。
一八零九年春天,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因贵族会之事而去拜托罗斯托夫伯爵。在伯爵家他被充满生命力的年轻小姐娜达莎深深地吸引了。但由于秃山老公爵强烈反对,只好互相约以一年的缓冲期,而 后,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即出国去了。但是,年轻的娜达莎无法忍受寂寞,且经不起彼尔之妻爱伦的哥哥阿纳托尔的诱惑,而擅自约定私奔,因此,与安德烈保尔康斯基的婚约即告无效。
一八一二年,俄、法两国再度交战,安德烈保尔康斯基于多勃琪诺战役中身受重伤,而俄军节节败退,眼见莫斯科即将陷于敌人之手了。罗斯托夫家将原本用来搬运家产的马车,改派去运送伤兵,娜达莎方能能于伤兵中发现将死的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她向他谢罪并热诚看护他,但一切都是徒劳了,安德烈保尔康斯基仍然逃不过死亡之神而去世了。
彼尔化装成农夫,想伺机刺杀拿破 仑,但却被法军逮捕而成为俘虏。其妻爱伦于战火中,仍继续其放荡行为,最后,因误服堕胎药而且死亡。
几番奋战后,俄国终于赢得胜利,彼尔于莫斯科巧遇娜达莎,两人便结为夫 妇,而安德烈保尔康斯基的妹妹玛莉亚也与娜达莎之兄尼克拉结婚,而组成一个幸福的家庭。
篇3: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满分体会
手捧一本《战争与和平》,仿佛置身于那个硝烟弥漫的时代。以往总是崇敬拿破仑的勇敢和智慧,从未想到从俄国的角度去看这一段历史是如此不同。托尔斯泰以其深刻细致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宏大壮阔而又生动逼真的历史画卷。我从中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也看到了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探索。其中安德烈的形象最让我印象深刻。
安德烈一出场就是一个看似随和而又傲慢、冷漠的年轻公爵形象。他厌倦上流社会的虚伪、无聊,不愿意被这种生活所束缚,因此他积极参军作战,期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功成名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然而他却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和统治集团的虚伪、无能,当他死里逃生回到家中又眼睁睁看着妻子难产死去。这一系列的打击使他灰心丧气,使他感到了生命的虚无。曾经渴望建功立业的他隐居农村,只想独善其身。在皮埃尔的热情劝说下,他渐渐振作起来,在自己的领地上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并取得了成功,但他仍然决定自己“应该平静而安稳地度过后半生”。直到遇见美丽的少女娜塔莎,娜塔莎的美丽和无忧无虑激起了安德烈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于是他再次走进了彼得堡的喧嚣之中,加入了当时俄国的社会改革热潮。他赢得了娜塔莎的爱情,然而两人订婚后,娜塔莎的背叛又让安德烈落入了生活的低谷。战争再度兴起,安德烈身负重伤,最终在娜塔莎的看护下死去。
安德烈一生都在追寻着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价值。在起起落落中,他苦苦思索,寻求着一种超脱世俗生活的价值所在。安德烈的思索也启发我们读者的思索: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人应该怎样生活?这样的问题我想每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人都应该曾经想过,也很可能像安德烈一样经过了一个反反复复、时而兴奋、时而落寞的痛苦的内心挣扎过程,甚至很可能到现在都没有找到能够真正说服自己的明确答案。我想,这个我们苦苦追寻的、左右我们的生活态度的东西就是我们常说的人生哲学吧。每个人的人生哲学都不尽相同,然而每个人追求人生意义的过程却颇为相似。是也?非也?哪里有衡量的标尺呢?
篇4: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花了将近三个星期断断续续读完了这部“史诗般”的巨著,也不过浅尝辄止而已。一直以来大概所谓“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毒太深,因而很难进入托尔斯泰乍一看起来异常琐碎、微弱、大体平淡、甚至无意义的细枝末节。深入分析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两座高峰的对视远超越我智识所及范围;在此便只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能读到和读完这部作品实是一件幸事。
也许没有任何人能脱离“叙事”这个主题来谈托尔斯泰。他寥寥几笔就可以把娜塔莎眼神中凝结的生命力的热情感染到每一个罗斯托夫家庭客人的微笑和哀伤里,嵌入到安德烈和皮埃尔对人生意义的“想往”(而不是“拷问”)中,传达到读者心里,成为几代人最钟情的人物之一。托尔斯泰不需要揭露病态狰狞的面容下预示怎样的未来譬如梅诗金轻轻的断言娜斯塔霞必丧命于罗果仁之手他笔下的人物更不需要读者根据自己的性格和气质特征来判断其真实性与深刻性。在许多值得陀思妥耶夫斯基下手的地方(例如安德烈公爵夫人遗容上那显现的“唉您为什么这样对待我呀,”例如玛丽亚公爵小姐期待父亲早日去世,例如娜塔莎如何可以从忧伤中重新站立起来)都不是托氏试图关注的地方。但这类忽略并没有让人感到不安,这是另一种真实;这种真实由人类生活的本能,由对生活最坦白、最亲切(甚至最厌恶)的感觉,由对任何时刻在脑海里刚发芽却又立刻被身旁人的话语打断的思绪所组成。借此,玛丽亚公爵小姐同尼古拉结为夫妇,只是经由“他们默默对望了几秒钟,于是那遥远而不可能的事,顿时变得接近、可能、甚至无法避免了…”托尔斯泰并不需要叙述这种“无可避免”包含什么样的“内涵”。它不存在内涵,而只是生活无比明澈的真理可以不言自明的东西。
从这个层面来看,《战争与和平》涵盖的广度,正如陀老的深度一样,给人强烈震撼和疑惑。两者的轮廓和细微之处无不体现对立。我无法从诸多对立中挑出根本性的碰撞或文学原型,但我逐渐觉得他们代表人类生活无法避免的两个维度。我很愿意用莫扎特与贝多芬的对立来释义(虽然我相信这种比较在许多方面来看是浅薄和误解的):陀氏与贝多芬都体现了人类生存本质里的一种焦灼感,那在无尽的绝望、苦难、罪恶和深渊的恐惧里燃烧着让人时刻禀临痛感的东西;它们赋予人的生存以深沉和厚重。在这深渊里思索和挣扎所得到的幸福,便异常可贵,像光一样纯洁、动人、纯粹,宛如某种幸福的倦意,却又在深处闪烁希望的“柔和的魅力”。而莫札特我长时间对他产生了误解他的音乐毫无“浅薄和缺乏深度”,也并非只流于表面(这些词汇通常是理论家们对托尔斯泰说教和哲学议论的指责);莫扎特的曲子无论快乐或是忧伤,都如天之澄明;它不需要你在某一个特定的时刻和心境达到心有戚戚,不是某种将你带入深渊的必经之路;它本身代表光明里最朴实,最易于体会、却从未被如此简练表达的高尚。
听莫扎特和托尔斯泰,就像是面对嬉笑人群沾满沙滩的海边,当把镜头推进到每一个个体时,人物的一颦一笑,与周围人的打闹,看似嘈杂,琐碎,不值一提,不成一体,但却凭借艺术家的刻画,与大海,与甚至招人烦扰的烈日融合在一起。读罢托尔斯泰,我会挖掘那常常受忽视的东西里有太多的变化莫测,那通常被我唾弃的、却又不断在指导人类生活(或者说生活中无法摆脱的桎锆)的联系和“锁链”其实富有重大意义。从这点上我隐约察觉,也许《战争与和平》会因为岁月的积淀而对一个人产生不同层面的影响。而陀思妥耶夫斯基与贝多芬他们就像深夜里的大海。那儿有远方此起彼伏的山峦和伫立的灯塔,有守夜人静坐在海边聆听深夜里的海声;一切都是幽暗的,沉睡的,甚至停滞的,但绝不死寂。没人知道、没人关注守夜者在做什么;只有他们自己清楚在什么意义上可以获得灵魂的坦然,并且视守夜为一生崇高的意义。
人物命运大概是任何一部小说被挖掘的主要部分。有太多值得探讨的话题:安德烈的死,玛丽亚的转变,尼古拉的成熟,皮埃尔时时刻刻的探索,娜塔莎在每一个场景的勾勒以及她嬗变下那颗需要被了解的心,彼嘉在战场上的死。把个体人物分离出来的分析是有意义的、值得的、并且已经被许多敏感、冷静的读者分析的十分透彻。相信也没有人会否认,个体的命运无法脱离一切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这一切关系在十余年来的兴衰。据说托尔斯泰本人在写作之前并无法预测故事的终点和人物的结局:他在叙述的过程中通过天才的感知慢慢把几个家族的命运揭示给自己并娓娓道来,同时尽最大努力(或毫不费力的)让个体挣脱作者语言和思想的干涉而获得独立的声音(即“现实主义”的一大特点吧)。最让人感慨的,是在故事的结尾,娜塔莎、皮埃尔、尼古拉、玛丽亚,连同家里的其他人又像开头一样聚集在一起,却并非流于喧嚣、浮夸、嘈杂,而终于获得内心的平静。很难说这种心灵的平静就意味着幸福这平静里有让人失落的哀伤和非此即彼的遗憾,有人们自由选择却仍旧出于必然的支配力量,但无论如何,这平静或许是最接近幸福的东西(从这点来看,托尔斯泰不失为继承了普希金的传统)。
也许以上这些特征已经足以宣称《战争与和平》是一部伟大的小说。然而,至此仍未涉及作品中又一个宏大的命题:托尔斯泰的历史观。据说曾有法文版将该书的叙事部分与对历史的议论部分拆开来分别出售,乍一看没过多不妥,但仔细想来倒是破坏了理解这位巨人的途径。托在小说中夹杂哲学议论的行为,以及他论及的内容本身,自发表以来备受攻击和批判。伯林著名的“狐狸与刺猬”一说似乎很好总结了托尔斯泰史观所遭受的冷遇与评价,并且在行文背后挖掘和重塑托尔斯泰这位作者本身的思想历程和悲剧命运。伯林一文给我的最大启发,是引导作为读者的我细心勘察托尔斯泰的叙事天赋与他的历史观、他毕生追寻的意义之间存在的容易被人忽视的关系:这关系的本质,在伯林的眼里,是矛盾和两难。简单来看即所谓“欲做刺猬而不成的狐狸”:“他的天才,就在于善能体悟每一事物本身独具的特性,亦即那种使一对象独特分别于他物,但似乎难以言喻的个别性质。
然而他又渴望有一普遍的解释原则,也就是说,在显然多样、彼此排斥,但构成世界内容的点滴碎片里,他渴望察出其相近之处、共同起源、单一目的或者统一性。”围绕着这个纲领,伯林展开了一系列对托尔斯泰的洞察,包括其攻击性的力量,其通过消除非真理的东西达到真理的性格,以及其俄狄浦斯式的悲剧命运。可以说,托尔斯泰的史观里存在着某个复杂的多的个体;这个体不仅仅是战争与和平的作者,而更是某个时代中思想碰撞所诞生的杰出产物;他本身有历史感,本身值得读者借由阅读卢梭、司汤达、狄根斯、迈斯特,借由他在现实生命中的身体力行来深深的感受。在这个时刻,我才突然发觉,其实我所看到的战争与和平,才只是门缝里的一道光。这令人感激和兴奋,因为即使门的后面仍旧一片黑暗,我也将努力走的近一些。
篇5: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昨天终于把《战争与和平》看完了。十年前在东北师大,我曾写下“经冬无雪懒读书”的句子。保定到现在为止都还没有下过雪,所以我很愿意为我的懒堕找一个比较文化的借口。但也只是借口。事实上,前面的部分我一直读得很快,所以拖了这么久,都是因为尾声第二部。托尔斯泰是一个出色的小说家,却是一个蹩脚的哲学家。他可以行云流水般勾画众多人物的命运,但当他试图去揭未决定这些人命运的背后的力量时,却显得艰难而晦涩。而我又有点像小说里的尼古拉.罗斯托夫,不把已有的书读完就绝不肯买新书。我没有他那样绝对,但有点强迫。对于一本喜欢的书,不读到最后一页,不把后记和序言都读完就觉得都应归为“没有读过”的一类。又有点像《霸王别姬》里面的张国荣所说的,“说好了是一辈子,差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不行”。于我则是,差一章一节一个字都不能说是读完了一本书。
《战争与和平》是我读过的最为宏大也最为深刻的叙事作品。透过小说,你你看不到善与恶,你看到的只是作者对于人类命运的爱和悲悯。生活总在继续,安德烈死后娜塔莎依然还要生活。托尔斯泰本人死后战争与和平也一直都在上演,甚至愈演愈烈。时间从来不会怜惜美,就像它从来不会拒绝丑。我们注视一个人一段故事觉得那是一段传奇,前无古人,后也不应该有来者。但历史的镜头没有焦点。它公平地照到每一个人。一幅大幕落下,另一幅徐徐拉起。就如在《阿飞正传》中,张国荣才刚刚死去,梁朝伟已整装待发。
每个民族都应该有自己的《战争与和平》,但事实上并不是每个民族都有。我们有《三国演义》,但《三国演义》并不是《战争与和平》。这么长的一个句子听起来似乎是废话,但其实不是。《战争与和平》里表面写战争,它关注的却是人性,或者说,它是力图想在战争中挽救出人性。《三国演义》里面战争被视为一种艺术,是英雄人物们的运筹帷幄、纵横捭阖。在《战争与和平》里我们不仅看到拿破仑的虚伪和骄矜,看到库图佐夫的智慧和悲悯,我们还看到安德烈和娜塔莎的被命运所捉弄的爱情,看到小彼嘉怀着成为一个英雄的梦想去参加战争,他的人生还没有开始嘎然阖上。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只看到“关羽温酒斩华雄”,“孙刘联军在赤壁大破曹军,杀曹军八十万”...我们看不到被关羽“温酒斩”的华雄,以及几十万被杀的曹军中的一个,都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都如你我一般,或许是谁的父亲,谁的丈夫,都曾是谁的婴儿。
如今,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人类依然在上演光荣与梦想,战争与和平。人们彼此用炸弹和刺刀杀死,目的据说是为了尊严和和平。人们统治与被统治,欺骗与反欺骗,无数的人像狗一样活着和死去。但我们嘴上却总在喊着和谐与复兴。
我们没有听见甚至未曾去听,在《战争与和平》中,一个无名的士兵曾抱怨说,“我们也是人,不是狗哇。”
篇6: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这个暑假终于读完,跟其他的好书一样,读完《战争与和平》后,也是久久的不能平息,思绪经过好多天的缠绕后,终于可以坐下来说一些自己的感受。
《战争与和平》毫无疑问是穿插了许多托尔斯泰个人的历史观,可以说是作者干预小说的集大成者,作者动不动会站出来发表大篇自己的观点:对历史的看法,对英雄人物与人民大众的讨论,对几次大的战争的观点的罗列……
但是这也丝毫不影响人物形象的塑造,尤其是安德烈和皮埃尔两人个人形象的塑造。安德烈理性、坚毅,富有远见卓识,其言行举止可以说是贵族中的出类拔萃者;皮埃尔温和随性,教养良好,感性、情绪易波动。用小说中娜塔莎的话来说:“他们完全看起来是两种颜色”。安德烈明显是让人敬爱但有距离的人,而皮埃尔则是和每个人的距离很近,让你感到亲切舒服甚至是好笑的感觉。他们两个人的结局迥异,但作者也没有做出一点点暗示说那种生活是好一点,或许是要告诉我们这就是生活本来的面貌。
小说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安德烈在战场上的两次负伤。第一次他参加战争受伤倒在战场上,他抬头望着头顶的天空,觉得自己生命将尽,他看着美丽的天空,突然开始对生命的眷恋。在他伤好了以后便安心在平静的生活中什么也不想、不多做,可以说是从对宏大的国家、整体命运的思考回到了对个人世俗的精神世界中,但在这期间他还是做了许多皮埃尔自己设想了许久但没有落实的工作。到安德烈被娜塔莎的爱情点染,又变得积极于军队和国家事务,再到娜塔莎由于单纯无知而对安德烈的背叛,这之后安德烈在战场又第二次负伤,而这次负伤也结束了他的性命。
安德烈在第二次负伤后,命运又安排他和娜塔莎见面,在弥留之际他又思考了许多东西,想到了许多东西。在读小说的过程中,我强烈的感觉到这次是安德烈自己决定放弃自己的生命,他不再有生存的愿望,他不想挣扎着再回到这个世界。他在弥留之际看到了什么呢,想到了什么呢,是对俄国现状的不满和绝望,还是看到人生的虚无和不值得过?还是他认同了妹妹的观点朝着那信仰的世界去追寻?
安德烈他最后看到了什么?或许我们可以从安德烈和皮埃尔的不同点能看到。皮埃尔在小说的最后仍然关于时局有许多看法,但是我们知道其实皮埃尔真正干成的事情是没有一件的,包括他当初加入共济会时的热忱,刺杀拿破仑时的壮举,改革农奴制时的踌躇满志……最后他可能散尽了万贯家产,幸福的守着妻儿,时不时搞点不合时宜的高弹阔论。但是安德烈却是完全的不同,他既是理想主义者,也是脚踏实地的务实者,他不肯安于只是仅仅的家庭的幸福,跟他以前的妻子丽莎之间的关系便是证明。他追求着更高的东西,不论是在思想层面还是在现实层面,他也做到了其中的许多东西。他最后选择放弃生命只能说是他看到了生活中那不可理解的、没有逻辑的强大的力量,而这也符合了托翁的历史观:优秀人物、英雄从来不会决定历史的命运,甚至连自己的命运也决定不了。在那个神秘的力量面前,人类的丰功伟绩是不值一提的,更遑论个人的悲欢和生死。
篇7:《战争与和平》高二笔记
俄国作家列·托尔斯泰有三部影响世界的名作,其中一部便是《战争与和平》,它被誉为“一部史诗般的巨作”。托尔斯泰在最后对历史、民族的总结中,提出了这样一句话:历史是一门关于各个民族和整个人类的生活学问。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作品主题——战争与和平的精华之处。
是什么使得这本书魅力四射?从1805年抵抗拿破仑侵略的俄奥联军到1812年俄国反拿破仑侵略的卫国战争;从1805年彼得堡安逸的宫廷生活到1812年莫斯科居民的`大逃亡,作者通过对真实的人物如亚历山大一世、拿破仑、库图佐夫和虚构的四大家族罗斯托夫、博尔孔斯基、别祖霍夫和瓦西里等的故事的描写,再现了俄国历史上这段波澜壮阔的岁月,讴歌了俄罗斯民族为保家卫国而战斗的伟大精神。
从故事一开始,战争与和平这两条线索就“和谐”地交替进行着,到1812年,这两条主线就明显地交融在一起了:彼得堡的宫廷正在举办沙龙宴会时,莫斯科的居民正从将要被炸毁的城市逃出…。。作品有着许多类似这样的场景描写,在让人影响深刻的同时,也不断地催人思考。当战争平息下来几年之后,我们仍然能从“和平”这根线条中隐隐看到残留的战争的影子。
战争的场面经过精工描写变得活生生起来,战士们在战场上的奔跑厮杀,简直让我喘不过气来。贵族伯爵皮埃尔·别祖霍夫看到早晨的雾气笼罩着灌木丛,忍不住赞叹这般美景,和平时期司空见惯的景色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竟然是那么难得!只有经历过战争的人们才能深刻体会到和平的珍贵,战争期间,人们开始真正懂得珍惜一切事物:亲人、粮食、风景……战争使得和平时代的一切梦幻主义者变成了现实主义者。
我发现在作品中,不管是俄军战士们用生命换取的一场场胜利,执着地捍卫自己的国土;还是法军突破俄军的一道道防线,直逼莫斯科的军事行动。交战双方都是打着“效忠皇帝、振兴民族”的旗号的。在那时的俄国,亚历山大所到之处民众一片欢呼,在小说中,当尼古拉和别佳·罗斯托夫见到沙皇时激动万分,觉得自己就算战死沙场也是值得的了。而在法国,大革命推翻了路易十六的统治之后不久,拿破仑又称帝了,法军也是打着皇帝和民族的旗号到处征讨的。实际上,历史书上对拿破仑战争的评价也是正面居多,在我眼中,战争的性质由此变得相当复杂。
既然托尔斯泰是以“抽象”的形式描写战争与和平这两个宏大的主题,那么我也学着抽象地思考:在战争时期,和平是抽象化了的;在和平时期,战争也会被抽象化。
历史却往往都不是这样。
【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笔记】相关文章:
1.《托尔斯泰》
3.战争与和平作文
4.战争与和平作文
7.列夫托尔斯泰语录
8.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10.列夫·托尔斯泰名言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