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农村创业成功案例3个

农村创业成功案例3个

2023-09-04 08:29:0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diamond”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农村创业成功案例3个,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农村创业成功案例3个,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农村创业成功案例3个

篇1:农村创业成功案例3个

在安远县三百山镇“众诚瓜果栽培基地”,笔者见到了6名“80后”的大学生。虽来自五湖四海,但相同的“田园梦”使他们走到了一起,从借款30万元起家,到近百亩的现代农业瓜果栽培基地的形成,五彩斑斓的田园承载着他们的“绿色梦想”。

创业冲破观念壁垒

“现在的条件已经好多了,刚开始创业时,一穷二白,连住的地方也没有,真是苦!”谈到创业难,毕业于河南科技学院园艺专业的朱安成说,他最难忘的是刚刚建基地时,许多亲友不理解:一个大学生带着女友到外地的农村干农活,简直太没出息了。当时精神压力很大。

建设初期,搭建大棚、购种、化肥农药及试验每样都需要大量资金,他们6人分成3伙入股,每股10万元。起初,父母们不太支持。郭帅以前在郑州省城一家公司做种子销售员,每月有3000多元收入,放弃稳定的工作到农村去种地,家里人不理解。郭帅一方面给父母做工作,另一方面四处向亲戚朋友借钱;李华和杜宗涛的父母思想都比较传统,不喜欢自己的孩子念了大学还去种田。但这些年轻人没有动摇,因为这一创业极具挑战性。

6个年轻人抱着“初生牛犊不畏虎” 的精神,引进了“日本小青瓜”、“红春早玉”、“一口茄”、“娃娃菜”等十几个瓜、果品种,一年种3茬至4茬,错开上市高峰,并把销售点定位在广州、深圳等沿海大、中城市,他们把大学5年里学到的知识全都搬了出来,开始了艰辛而漫长的创业路。6人的梦想随第一批种子一起植根入土。育苗锄草、施肥灌溉、测温挂牌、修剪打药……吃的是粗茶淡饭,干的都是农家活,说起专业,说起基地的前途,大家信心十足。李晓艳娇小玲珑,力气最小,每天跟着几个大男生进大棚玩泥巴,常常搞得一身泥一身汗,活像个“村姑”,她却高兴地说:“我现在和土地特别亲,一天不下地,心里就直发痒。”杜宗涛负责观测、记录、统计作物的生长情况。夏季是作物发生病虫害的高峰期,尽管大棚里的温度都快50℃了,但他一点也不敢怠慢,每天来回十几遍地跑,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这些“绿色宝贝”,一个夏天下来,整个“烤”成了“非洲难民”。

每一个品种从试种到成功上市都得经过气候、水土、营养成分等方面的反复研究和实验,绝不是件容易的事。春天,他们试种的2个大棚“早春红玉”西瓜无缘无故地死了十几株。郭帅立即把解剖图片等相关资料发给河南科技学院的蔬菜教授李新峥和王广印。经过诊断,原来西瓜得了炭疽病,他们及时按照教授的要求,用炭清和叶面肥做激素调整,增强了作物的抗疫抗病性,挽回4万多元经济损失。“我们能有今天,多亏这两位教授的帮助和鼓励。”朱安成说,毕业后,他们一直还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并常常在网上探讨解决栽培技术难题。

花开沃野润心田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1年多来的努力,如今,长长的“小青瓜”、红红的“圣女果”、拇指般大小的“一口茄”脱颖而出,荒地里长满了绿油油的蔬菜、大棚里结满了五彩斑斓的果实。而6名大学生齐心协力、吃苦耐劳、经得起失败、敢于挑战现实的创业故事和精神也受到当地百姓的称赞。

据负责跑销售的郭帅介绍,由于基地里生产的全是当地没有的蔬菜、瓜果,而且他们在广州、深圳等地建立了固定的销售市场,这些“绿色食品”以高出当地市场3倍至6倍的价格销往各地,亩均收入近4万元。产品在广东、上海市场供不应求。

谈起如何打破传统的种植模式,让现代农业植根新农村?朱安成说,最好的方法是用实际行动说话,通过基地示范让农民了解到,大棚蔬菜能打破季节和市场的限制;新品种可以拓宽市场需求;“订单农业”能给农民增产增收带来保护。未来农业发展应该走一条生态、循环、高效节约的道路。我们准备再投入100多万元资金,把种植面积扩大2倍,并增加5个至15个新品种。他们已经拿出了详细的方案,准备带领当地百姓通过“订单农业”的形式进行推广种植,据预算,每亩比过去至少可以增加两三千元的收入,再接下来就是结合当地的旅游资源,基地将建设成为集生态农业、田园观光、农事体验、农家餐饮于一体的生态家园。

篇2:农村创业成功案例3个

如今,不到一年的时间,恩施市小渡船办事处旗峰社区的韩俊已经成长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除已经出栏了一批肉鸡外,目前他的鸡舍里还存栏8000多只蛋鸡,每天可收获6000多只蛋,每月收入可达10几万元,资产已达40多万元。

当初,韩俊和许多城边村的小伙子一样,考了驾驶执照,给一个私营业主开起了农用车,每月的收入,让他很满足。20,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韩俊发现,农用车的生意大不如前,常常好长时间无事可做。

不能就这样玩下去,必须另谋出路。偶然一次,他听说一个要好的朋友,在重庆长寿县的一个养鸡专业村打工,学会了科学养鸡技术。养鸡,合作养鸡! 这想法在他的头脑中灵光一闪,当他对朋友提及这个想法,马上得到了朋友的响应。就这样,初,韩俊开始了养鸡场的筹划。

回想创业历程,韩俊对市里、办事处对创业者的支持感激不尽。当初虽说满怀创业激情,可资金、场地、政策这些硬件要求,让他创业的梦想步履艰难。在他最为苦难最为困惑的时候,办事处全民创业办公室的同志及时上门为他送上了全民创业的优惠政策,积极帮他解决各种实际困难。在他为资金缺乏而焦头烂额的时侯,旗峰社区居委会及时“雪中送炭”,为他在最短的时间内争取到15万元的小额贷款。

他看中了大龙潭村公路旁一个闲置的打石场,村委会干部立马帮他协调各方关系迅速办好了手续。最让他最为感动的是,办事处还为他创业提供了创业学习机会。团市委组织的青年创业培训活动,办事处为他争取到机会让他去学习。

“如果不是办事处提供的良好创业环境、优惠的政策,没有办事处和村里周到、便捷、热情的服务,他不可能顺利起步,也不会有养鸡场今天的发展势头”。韩俊说。

创业之路上,除了政府扶持外,更凝聚了韩俊和合作伙伴的心血和汗水。创业之初,资金紧张,鸡舍是年迈的父母和亲戚朋友挑砖抬瓦建起来的,进饲料、除鸡粪都是自己亲力亲为。孵化小鸡整夜不敢睡觉,早上5点多钟就得准时去给小鸡喂食,几个月来他几乎没离开过鸡场,浑身都是鸡粪味,朋友开玩笑称他为“鸡司令”。

好不容易孵出的第一批小鸡,却突然出现了掉毛、拉稀的病症,看着小鸡开始发蔫,韩俊和朋友心急如焚,他们几天几夜不敢合眼,心急如焚多方寻求解决办法,东奔西跑去找特效药。后来病症终于控制住了,他和伙伴相拥而泣,然后整整睡了两天两夜的觉……

这些艰辛磨练了韩俊的意志,坚定了他顽强创业的决心,成了他创业中一笔不小的财富。

如今,韩俊的养鸡场正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销售网络已经初步建立,鲜蛋销往恩施市的各大院校、超市以及咸丰、宣恩、建始等县市。技术人员稳定,培训上岗了4名会技术、懂管理的员工。

虽如小试成功。但韩俊并不满足。他说这才刚刚起步,下一步资金回笼后,将扩建鸡舍;第二步是让养鸡的副产品产生利润,把鸡粪加工成有机肥,让废物变成宝贝,变成钱;第三步就要进一步增加科技含量,向特色养殖、绿色养殖的方向上发展。

篇3:农村创业成功案例3个

有些羊肚菌开始冒头了。”3月30日一大早,38岁的八尔姆欣喜不已。当天,她像平常一样来到种下的8亩羊肚菌地头,准备给羊肚菌浇浇水,惊讶发现泥土间已有部分黑头白身的羊肚菌冒了出来。“照这样的生长态势,4月份就可以收获了。”八尔姆说。

试种羊肚菌她成父亲眼中的“败家女”

只有小学文化的八尔姆,是马尔康市党坝乡剑北村的一个普通村民。20,八尔姆的丈夫因脑溢血去世,留下了她和2个儿女。一家人的生活,全靠她卖水果、种蔬菜和打零工的收入为主。

的一天,八尔姆在电视上偶然看到介绍如何人工种羊肚菌,“以前在山上捡到过羊肚菌,没想到还可以人工种植。”加之羊肚菌营养丰富,种好了价格高还不愁卖,于是,她决定试种看看。

经过一番思考,第二年3月,八尔姆砍掉了家里的3亩多白樱桃树,并拿出其中的一亩地,花费5000元钱从外地引回菌种,尝试种起了羊肚菌。

“3亩白樱桃树,一年最高可以卖2000多元,最低也能卖个600多元。”八尔姆近70岁的老父亲对此十分不理解,认为她不务正业,甚至骂她是家里的“败家女”。

老父亲的不理解,并没有让她气馁。怎么管理,技术不懂,她就让妹妹泽旺哈姆网上查资料、找答案。同时,她还在绵阳专门报了一个羊肚菌种植培训班,学习羊肚菌种植、管理技术。

功夫不负有心人,八尔姆试种的羊肚菌成功了。她告诉记者,她至今都记得种出来的那羊肚菌味道,很香。除送给一部分亲戚朋友品尝外,当年她还卖了4000多元钱。

支持儿女读书她贷款15万元再种羊肚菌

八尔姆的大儿子孙小红在阿坝州卫校读职高,小女儿泽朗哈姆在马尔康市第二中学上初二。“除去学费,两个人的生活费一个月就要1500元左右。”八尔姆坦言,她一年的收入才4000多元,对于像她这样的家庭,感觉压力很大。

八尔姆也曾试图劝说两个儿女放弃读书,然而,儿女们并不同意。为了支持儿女们读书,她觉得只有在田地里“下功夫”,才是唯一的出路。

种一亩蔬菜,一年也就2000元钱左右。卖水果亦是不能满足家里的开支。为此,去年10月,她又把家里的3亩多苹果、梨子树砍掉,并贷款15万元,在50多天的时间里,请来亲戚朋友,建起了黑色的防晒大棚,安装了400多个喷水管,共种植起了8亩羊肚菌。

然而,剑北村属于金川电站的淹没区,未来内,这里将全部淹没。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扩大收益?“目前,羊肚菌的干货市场价是每斤600多元,鲜菌每斤60元左右。”八尔姆说,村里的气候适合一年种两季羊肚菌,但买回一亩菌种需要5000多元钱,她希望政府能给予她一些政策和资金支持。她也准备租借邻居的20多亩地,扩大羊肚菌种植规模,力争取得更好效益。

让八尔姆高兴的是,今年内,党坝乡政府已计划为她的羊肚菌基地修建3公里的灌溉渠道,彻底解决灌溉难题。

篇4:农村创业成功的案例3个

1977年创办汽车摩托车配件厂,打造的中国慈吉集团堪称浙江省摩托车制造业最大企业;开始第二次跨越式创业,开办了设施、理念一流的慈吉教育集团,旗下的慈吉中学、小学、幼儿园成为桥城慈溪三道亮丽的风景线;,再次转型投资奔驰4S店,创造出浙江销售第一名的好成绩。徐娣珍,这个荣获 “浙商女杰杰出成就奖”和 “浙商女杰30强”称号的女人缔造了一个商业传奇。

虽然已经拥有20亿元资产,但在徐娣珍身上,看到更多的是对员工、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

徐娣珍出生在农村,家里有7个姐妹,生活得很节俭。1976年,14岁的徐娣珍辍学了。此后,她和表姐合股办了一家小石棉厂,有30多名职工。“老爸是大厂长,我是小厂长,开了两年半,挣了第一桶金,有四五千元。”后来国家对石棉厂要求有防尘设备,需要300多万元,她买不起,关了厂。这就是她第一次创业。

关掉石棉厂后,17岁的徐娣珍开始学绣花和缝纫,此后又先后经营服装店,经营塑料原材料。1987年,23岁的徐娣珍与胡明龙结婚,开始了另一段水上运输生涯。

结婚后,徐娣珍与丈夫开着两条载重分别为10吨和12吨的船,在慈溪、上虞、绍兴一带水域来回奔波,帮助企业拉沙运货。这段时间是资金迅速积累的时期,同时也是最辛苦的时候。

自己创业怎么样?一天傍晚,她跟丈夫一起从上虞运了20吨水泥回慈溪,突然,载重的船底在电坝上开过了头,船底被划开了个“7”字形的裂缝,江水直往船舱涌。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损失,丈夫开机器掌舵猛劲往回赶,徐娣珍就用脸盆向船外舀水。终于在次日曙光微现时,船靠上了岸。疲惫之极的徐娣珍正要下船,竟发现自己的双脚被水泥结住。没办法,家人只好拿刀子一点点帮她刮掉,刮下来的,除了水泥,还有她的皮肉。

徐娣珍一直把那几袋发硬的水泥堆在老家的屋墙边。她要让自己不要忘记曾经的艰苦岁月,也让自己从中不断汲取前进的力量。

“我们对校车车速有个规定,就是时速绝对不能超过40公里!”谈起去年广受关注的校车安全事故,徐娣珍感慨地说:教育业其实也是“现代服务业”,需要超常的耐心与细心。“学校安全关系着每个孩子的健康与安危,来不得半点马虎。”

曾被评为“首届全国教育家”的徐娣珍办起教育集团后,一直把“安全”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上,慈吉教育集团共有7000多名学生,多名教师,是中国最大的民办教育集团之一。自己创业怎么样?校园中,记者看到许多彩色汽车轮胎摆满了墙根。她说,那是针对青少年好跑动的特点,为防止学生磕绊受伤而专设的。“那时我一口气买了10万个废旧轮胎,黑黑的不好看,后来又请人刷了彩漆。”为了防止轮胎下雨积水,里面生长蚊子与蠓虫,徐娣珍又让人将轮胎从上到下打孔,还让清洁工每天进行打扫。

数年前,厦门大学原副校长潘懋元在参观慈吉幼儿园时题词道:“赞美一座城市,不是林立的高楼;赞美一个国家,不是财富与武力而是孕育未来幼苗,茁壮成长。”这幅书法一直为徐娣珍所珍藏,为之骄傲,又以此自勉。

篇5:农村创业成功的案例3个

我叫王寿波,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2003年7月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到重庆市綦江县新盛镇服务。服务期满后,我选择留在当地继续工作,并当选为气田村党总支书记。

我毕业那年,“非典”疫情袭击中国大地。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最终战胜了疫魔。北京的一位女医生,冒着生命危险坚守在护理一线,即使在感染“非典”后仍不肯离开工作岗位,最后,留下年幼的孩子离开了我们。她的事迹震撼了我。我是靠国家助学金才完成学业的,作为国家培养的大学生,我应该为社会尽自己的一份责任。于是,我放弃了留在重庆工作的机会,报名参加了西部计划,来到乡镇当了一名志愿者。

我是学桑蚕养殖的,我所服务的新盛镇是桑蚕生产大镇,我一下子找到了施展才能的舞台。一年下来,在我的组织指导下,全镇成功推广了蚕桑养殖新技术,为养殖户节省劳动力50%;推广桑树一步成园面积2000亩,蚕茧增产一万斤,农民增收10多万元。2004年9月,凭借出色的工作成绩和对气田村发展的深入思考,我在村党支部书记选举中脱颖而出,当选为该村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党总支书记,也成为“西部计划”的第一位“大学生村官”。

当选后,我继续抓住蚕桑养殖这个牛鼻子,提出了以创建样板田带动蚕桑业发展的新思路。两年来,全村先后创建桑树冬管示范园450亩,桑苗嫁接示范园95亩,并邀请母校专家进村,手把手地教授村民桑树改良技术和疾病防治办法。通过组建合作社,实现了全村蚕桑养殖物质、技术和人力资源的共享。科学的管理带来了蚕桑业的快速发展和农民的增收。去年,全村养蚕总收入达到45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比两年前增加了500多元。

此外,我争取有关部门和企业的支持,共为气田村引资86万元,新修道路3.5公里,新建蓄水池6个,铺设水管5公里,改建了两委办公室和党员活动室。去年夏天,重庆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群众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半个月中,我带领全村党员干部,冒着40多度的高温,一桶一桶的将近百吨饮用水送到各家门口,帮助群众度过了难关。我的付出赢得了当地干部群众的认可。村民们说,王书记就像一条蚕,夜以继日地为气田村吐丝,织就致富路,描绘富裕图。我自己还有一件喜事,就是与镇卫生院的一位女医生结了婚,有了自己温馨的小家。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我们在基层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这一点,都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我将继续为农民群众服务,做一名不走的志愿者。

【农村创业成功案例3个】相关文章:

1.名人创业成功案例3个

2.创业金点子成功案例3个

3.大学生创业案例3个

4.开网店成功案例3个

5.自主创业成功案例

6.创业成功案例读后感

7.创业成功的案例

8.草根创业成功案例

9.电子商务成功的营销案例3个

10.富豪创业成功的故事3个

下载word文档
《农村创业成功案例3个.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