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再好的学校教育也代替不了家庭教育

再好的学校教育也代替不了家庭教育

2023-09-02 09:09:5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魔法灯罩”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再好的学校教育也代替不了家庭教育,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再好的学校教育也代替不了家庭教育,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再好的学校教育也代替不了家庭教育

篇1:再好的学校教育也代替不了家庭教育

文/编辑李蔚红

一所好的学校,自然会有一些博学的老师、优秀的同学、有效的管理,还有深厚的校园文化、求知向上的气氛。对于家长来说,能够把孩子送进这样的学校,肯定有益于孩子更好地成长。

我曾经陪同儿子到上海中学去参加一次考试。儿子考试的时候,我在偌大的皇家园林一样的校园里漫步,感受着这所几乎是全国最好的中学,在绿树繁花的教学区,有电化室、实验室、剧院、绿草茵茵的运动场,学校的海报上,则贴满了国内外宾客来访的消息,金发或者是黑肤的留学生背着书包同中国学生一同来往着。

上海上流社会人家的适龄孩子大概都在这里上学吧?我猜测着,女孩子肯定有最漂亮的衣裙,男孩子说着流利的外语,校门外,有华贵的轿车接送着他们。

我很想儿子能够进入这样的学校,但我们除了学习好点,其他什么条件也不具备。考试结束那天下午离开学校的时候我在心里想:再见,上海中学,但愿我的孩子在一所普通的中学里,也能够接受到很好的教育,但愿多年以后,我们能够再来这里拜访!回来的路上我跟儿子交流对上海中学的感受,我们感觉人生的视野和目标都有些不同了。

现在有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去留学,这也是在选择更好的学校教育。所以,如果有条件,父母应该尽可能地择校,让孩子在有利的环境中学习。

但是从更根本上来说,每一个孩子,从小到大,应该更好接受的不只是学校的教育,还有家庭的教育、自我的教育等等,这些教育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它们是一个全面、综合的系统。如果我们只让孩子在某一方面接受比较好的教育,其他方面的教育却空白、贫乏着,那么他们就很可能会成为偏才,甚至在人生的一些方面存在缺陷。比如,我们如果只把孩子送进了最好的学校,却隔断了孩子与家庭的联系,孩子长期缺乏与亲人间的交流,又没有友好的朋友,便会出现一些感情和心理方面的问题。

所以为孩子择校也要同时考虑一些其他的问题,比如生活是否方便?孩子是否能够经常回到父母身边,交流情感和受到一些生活方面的指点和教育?如果孩子年幼,生活尚不能完全自理,并且不能经常见到父母亲,早期依恋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就要慎重地考虑择校,免得以上问题可能带来的人生缺失。这样的事例已经很多。美国弗吉尼亚一所大学校园发生的枪击案,致使22人死亡。主犯赵承辉早年即到美国留学,他的父母都是一家洗衣店的工人,择校让他在不同的文化冲突中,郁郁寡欢、脾气变得越来越古怪并且极为仇富。警方从他留下的资料发现他正在接受抑郁症治疗。

而一位在北京做装修工作的中年男人告诉我,他和妻子出来打工十多年了,由于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就花钱把孩子送进了一所当地很好的学校,并且全托给了学校。他们虽然挣了点钱,但是孩子长期营养不良,并且学习上压力很大,去年春节时两腿突然不能走路,去医院一查,已经淋巴肿瘤晚期了。“没有想到孩子会得这样的病,现在我们挣再多的钱又有什么用?孩子进了好学校又有什么用?要是当初不出来打工,在家里就能照顾上孩子,孩子在自己的村子里上学,压力也不会这么大,也许就不会得这个病……”这位父亲极为难过地说。

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学校教育永远只是孩子成长教育中的一部分,它是重要的,但不是万能的,学习好也不能解决人生的所有问题。

而对于那些没有经济条件、地理条件把孩子送进好学校的家长,也可以想法补偿不同学校形成的教育差别,可以尽心力地去调整和改变自己,给予孩子一些很好的家庭教育,让孩子明事理、有志向,让他们从小学着进行自我教育,这样的孩子也会心智健全地成长起来,并且大有作为。

这样的事例也有很多。创办了新东方的俞敏洪,他的的母亲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她根本没有能力把孩子送进好的中学,但她一直教育孩子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勤劳、不惜力气,她给孩子一把扫帚,让他每天都清扫家里的院子。正是这勤劳、不惜力气,让俞敏洪形成了做事情的顽强和耐力,一步步成就了新东方的事业。

一位长期在小镇上做临时工的母亲,亲手带大了三个优秀的孩子,他们最后都凭着自己的品德和能力考取了奖学金,去了国外留学。我至今记得这位母亲告诉我的一件事情,她说大女儿高考的时候,因为压力太大晚上怎么也睡不着觉,便让母亲给她两片安眠药吃。母亲就给了她,但她把安眠药换成了维生素C,看着女儿吃下去以后,母亲又坐在床边像儿时那样轻轻地拍打着女儿,直到她安然入睡。“她吃了安眠药,会影响明天考试的,不给她吃又睡不着觉,没有办法,我就给她吃了两片维生素C……”这位说着自己没有办法的母亲,其实有着一些人生的大智慧。她把这些人生的智慧在日常生活中传授给了她的孩子们,让他们具有了克服困难、战胜种种不利环境的`能力。

所以关于择校,我的建议是,如果有条件,就尽可能地把孩子送进好一些的学校,另外,择校之前,一定要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做一些综合性的考虑。我孩子小升初的时候,可以选择济南的外国语学校,当时这所学校的名声特别好,有很多优秀的学生从这里进入了北大、清华等名校。我几乎用了一个暑期的时间才作出了决定,放弃这所学校而选择了另外一所学校。因为这所外国语学校当时每年都是提前招生,有机会挑拨全市最优秀的学生,所以它的高考升学率高主要还是生源好的原因。另外这所学校偏重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师资不是很好。而一个将来能够有所发展的学生,打好理科的基础更为重要。

如果没有条件择校,那么父母就努力给予孩子一些好的家庭教育,或者其他教育。家庭教育也是可以改变的,环境、父母的耐心、学习和经验的积累等等。好的学校教育是逐渐形成的,好的家庭教育也是一样。上帝从来没有说过,世界上最好的事情应该发生在哪里。所以,我们要相信,经过努力,那些最好的事情也许有一件就发生在我们的家庭里、我们孩子的身上呢!

篇2: 钱不是亲情也代替不了感情美文

钱不是亲情也代替不了感情美文

几乎每一天,我都和父母见面,这是近几年来所养成的习惯。因为父母的年龄大了,我有些担心,所以,每一天都会去看看,一方面是看看父母有什么活需要我干的,而另外一方面,则是担心着父母的健康。

通常的情况下,我总是在父母的楼下匆匆走过,进入楼梯口,打开父母的房门,很少会注意到别的事情;即使是看到了,也不会太在意。因为父母住的地方,是一个南北楼所组成的四合院,而且,大多住着的是退了休的老人;这些老人无所事事,说长道短,让人感觉到厌烦之外,就不会带来任何的好处。

有一天从父母家出来,去倒垃圾,东面楼梯口二楼的一个老太太看到了,下了楼,过来和我说了一会儿话。开始的时候,我并不知道她是故意过来和我交谈的,只以为是偶然的'相遇,想要匆匆交错而过。但她却笑着和我说着话,我不好意思立即离开,只好和她交谈着。她说:“你每天都回来?”

我说:“是的。”心里有些奇怪的感觉,却也没有追问。

她径自往下说:“每一天,当你快回来的时候,我就站在窗边看着你回来。”

我愣了一下,尽管不明白她话里的意思,但是,也知道我和她并不是偶遇,而是她有意地与我交谈着。影影绰绰之中地感觉到,每一天我回来的时候,她确实都在窗口边上看着。可是,看我做什么?

还没有等我追问,她又继续说:“你不知道我有多羡慕你的父母,你可以每天都回来,每天都围绕着父母身边。”

我记得我笑了,是苦笑:“没有别的能力,只能是照顾一下父母而已。”

她摇摇头:“这不是很好吗?”

而我最不应该的是反问了一句:“你儿子也可以这么做的。”她只有两个儿子,这是我知道的。

她的脸上很是郁闷,却强颜欢笑:“他们都在国外,我想见一面都是很困难的事情。”

我想了一下,宽慰地说:“你们老两口可以去儿子那里住。”

她说:“去过了,但是,不到三天,就回来了。白天的时候,儿子媳妇都上班,孙子上学,只能是他们晚上回来,才会团圆一下。而他们住的地方,白天根本就看不到人,只有学校里面有着小学生。”语气唏嘘,口气难掩心头的落寞。

老人最害怕的是孤独和落寞。这一点,我是知道的。

但是,我不知道的是,一直以来,我都嫌弃自己没有出息,所以,只能是待在父母的身边,做一些事情。如果有了出息,可以更好地照顾着自己的父母,却从来就没有想过,如果自己有了能力会是什么样子的,是不是会和我邻居的儿子一样,和父母见一面都是很困难的事情。还有,她的话里,却让我意识到,钱,永远都不可能代替亲情,也代替不了感情。

这也让我想到了另外一则故事,具体是从哪一本书里面看到的,我已经忘记了,只记住了这个故事的大概:两个妇人,一个是儿子在身边,做着小生意,勉强糊口,甚至有时候还需要他的母亲帮忙,母亲却嫌他没有出息;而另外一个妇人,则是高雅、富贵,因为她儿子有出息,可以花钱为她买车、买房、雇佣司机、雇佣保姆来照顾她,可以说,她的一切花销,都是她的成功人士的儿子所给予的。这两个妇人,哪一个会更加的幸福?很多人都会说,当然是后面的那个妇人了。但是,后面的那一个妇人,却嫉妒着前面的那一个妇人,恨不能和前面的那一个妇人进行对换。因为后面的那个妇人,想要看到自己的儿子,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一年之中,恐怕一次面都见不到,除了给她钱之外,就什么都给不了。

从这一点上说明,钱,代替不了亲情,也不可能代替亲情的。

尽管很多人都希望有钱,也希望自己能够拥有更多的财富;但是,却忘记了,人世间最根本的,是情,而不是钱;钱,买不了感情。

我的感受并不深,也知道钱与亲情之间的区别;而那些望子成龙的父母们,对于这件事情,是不是更应该好好思考一下?而你们是不是有了更多的感受?作为成功人士,很有可能的是,即使想要尽孝,也不太可能会有机会的,因为他们很多时候,都是身不由己。

篇3:托儿所再好也替代不了父母的爱

托儿所再好也替代不了父母的爱

在全世界范围内,由于许多妈妈忙于工作,在过去的十年里,入托儿所的孩子增加了四倍,有的孩子在学走路时就被送到了托儿所。许多儿童专家称托儿所是“监狱”,一些年仅6个月大的婴儿被送到那里,从早晨8点到下午6点,他们一直在那里呆到上 学,这些孩子主要是城市孩子,数量成千上万,约占入托孩子的5%,而35%的父母在孩子两岁后就把他们交给托儿所。

但是,据英国报道,专家警告说,早教要有个尺度,一味强调对孩子的教育而忽视了孩子的天性反而会对孩子造成伤害。澳大利亚儿童教育专家、著名的临床医学家史蒂夫-比杜尔夫就提出警告说,把年龄不足三岁的孩子交给托儿所会增加损害他们正常心理发育的危险。

很多托儿所无法照顾到孩子,遭到忽视的孩子往往有恐惧感

由于现代工作节奏加快,压力增加,许多父母忙于工作,无法照顾孩子,所以各国政府把增加托儿所和幼儿园作为解除父母后顾之忧的政策,仅在英国,就有25万名三岁以下的孩子入全托或者半托,甚至有5%的父母把从6个月大到3岁的.孩子“扔进”托儿所,那些孩子大部分的时间在孤独中度过。

澳大利亚儿童教育专家、著名的临床医学家史蒂夫-比杜尔夫具有20年的儿童教育经验,他曾提倡早期教育,可是他现在发现,理想与现实总是很难相符,但他改变了自己的观点,声称父母才是培养孩子的最好老师,托儿所和幼儿园只不过是在做“二流”工作。

因为,最好的托儿所试图满足非常小的孩子的需求,但由于孩子太多,老师根本照顾不过来,所以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而那些差的托儿所根本无法照顾到孩子,只是给他们提供吃喝,完全让他们自己活动,这些遭到忽视的孩子往往有恐惧感,他们感到失去母爱的凄凉,这对孩子来说无疑是一个噩梦,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孤独感看了让人心碎。

研究发现,从小被放在托儿所里的孩子更富有攻击性,易发展反社会行为

比杜尔夫坚定地指出,越来越多的证据在支持他的理论DD那些很早就脱离父母到托儿所的孩子更容易发展攻击性性格、反社会行为以及其他的心理问题,这样的孩子在日后会遭遇人际关系问题,不容易与人建立密切的关系。

去年,英国儿童问题权威珀涅罗珀・里奇博士也发出了同样的警告,她经过多年研究发现,由父母养育的孩子比在托儿所、由保姆照顾或交给亲戚照顾的孩子在各方面表现得都更为优秀,他们在生理、心理和智力方面都好于其他对照组的孩子。里奇和两位牛津大学的教授对1200名孩子进行了跟踪研究,结果发现,从小被放在托儿所里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更富有攻击性。另有两项研究也发现同样的结果,那就是在托儿所的时间越长越容易发展反社会行为和暴力行为。儿童专家指出,过早上托儿所会严重影响幼儿的大脑发育、情感发展、社会行为、认知能力培养,另外他们的身体发育也迟缓,神经萎缩,脑发育异常,这些都是与没能得到一对一家庭关怀有关,所以专家建议应该让幼小的孩子在温暖安全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而不是过早地将他们送到托儿所。

最好的老师也不能代替妈妈,两岁以下的孩子就该受到妈妈一对一的关爱

比杜尔夫强调说,最好的托儿所最负责的老师也不能代替妈妈,两岁以下的孩子就该受到妈妈一对一的关爱,父母共同养育是最理想的方式。如果要想让幼儿的大脑健康发育,就需要对其进行爱的刺激,妈妈与孩子的交互作用是最好的刺激,家庭与朋友的关爱对孩子发育来说是最安全的选择,而托儿所中缺乏的就是这种影响,即使请保姆在家看孩子也不如妈妈亲自照顾好,更何况多数人没有足够的运气找到理想的保姆。

孩子不仅需要固定的人员养育,更需要专注的关心,一对一养育更能够满足婴儿的需求。而托儿所里的老师一般是一个人照顾数个孩子,她无法同时满足这些孩子的需要:喝奶、撒尿、游戏、呵护等,不要认为婴儿不懂事,他们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会让他们产生一种孤独感,表现为烦躁哭闹,长期的影响则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发展,迫使一些孩子发展攻击性性格,这是情感缺失造成的后果。

【再好的学校教育也代替不了家庭教育】相关文章:

1.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英语作文

2.五种忙关系再好也不能帮人生哲理

3.你做得再好,也只是做了你该做的散文随笔

4.好孩子也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

5.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教学设计

6.总也倒不了的老屋阅读答案

7.永远也改变不了的你的微笑三年级作文

8.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续写400字

9.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续写350字

10.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续写300字

下载word文档
《再好的学校教育也代替不了家庭教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