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聊斋志异-地震》习题及答案

《聊斋志异-地震》习题及答案

2023-09-02 08:09:5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道明坏”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聊斋志异-地震》习题及答案,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聊斋志异-地震》习题及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聊斋志异-地震》习题及答案

篇1:《聊斋志异-地震》习题及答案

《聊斋志异-地震》习题及答案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①,地大震。余适客稷下②,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鸭呜犬吠满城中。逾一时许,始稍定。视街上,则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后闻某处井倾仄,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此真非常之奇变也。(节选自《聊斋志异》)

【注释】①戌刻:下午七时至九时。②稷下:地名,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

1.下列画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适客稷下(恰好)

B.各疾趋出(迅速)

C.并忘其末衣也(衣服)

D.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改变)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句子: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视街上,则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一句表现了地震时人们怎样的情状?对这种情状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这真是不平常的奇异的变化。

3.示例:惊恐失态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是当时的人们并不了解其中的原因,看到发生奇异的变化,只是惊恐失态,这与当时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有直接的关系。(意思相符即可)

篇2:《聊斋志异》阅读习题及答案

《聊斋志异》阅读习题及答案

蒲留仙先生《聊斋志异》,用笔精简,寓意蕴藉。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①无偶,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罂②,中贮苦茗,具淡巴菰③一包,置行人大道旁,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如是二十余年,此书方告蒇④。故笔法超绝。 (节选自清邹弢《三借庐笔谈》,有删改。)

【注】①落拓:贫困失意,景况凄凉。②罂(yīng):大腹小口的瓶或罐。③淡巴菰:烟草。④蒇(chǎn):完成。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1)为村中童子师( ) (2)置行人大道旁( )

(3)如是二十余年( ) (4)此书方告蒇 ( )

1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或奉以烟 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B.渴则饮以茗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C.不求于人 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

D.归而粉饰之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12.翻译下列句子。(6分)

(1)食贫自给,不求于人。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郦道元《三峡》)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13.文中许多地方都表现了《聊斋志异》“笔法超绝”的原因,请你概括出其中三点。(3分)

参考答案

10.(1)做,成为,担任。(2)放,安放,放置。(3)这,这样。(4)才。(4分)11.D(2分)

12.(1)饮食贫乏,自给自足,不向别人求助。 (2)(3)略(每句2分,计6分)

13. ①用笔精简,寓意蕴藉(语言简洁,含义深刻);②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搜罗奇妙的故事和一些奇异的传说);③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长期从民间大量地搜集整理素材);④如是二十余年,此书方告蒇(持之以恒,著书立说)。(用原文回答或用自己的语言回答出任意3点即可,答对1点给1分,计3分)

篇3:习题及答案

两则习题及答案

《<世说新语>两则》习题及答案

第一套

语言运用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寒雪日内集 (2)俄而雪骤

(3)公欣然曰 (4)差可拟

(5)去后乃至 (6)太丘舍去

(7)入门不顾 (8)与友期行

(9)时年七岁 (10)尊君在不

(11)相委而去 (12)下车引之

2. 古今词义一致的一项是 ( )

A.与儿女讲论文义 B.则是无信

C.相委而去 D.下车引之

3.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待君/久不至 B.即公/大兄/无奕女

C.与儿女/讲/论文义 D.元方/人门/不顾

4.指出下列称谓各指代的是何人。

(1)即公大兄 (2)尊君在不 (3)君久不至 (4)君与家君

5.下面诗句你觉得哪一句最美妙,请写几句赏析文字。

(1)撒盐空中差可拟。

(2)未若柳絮因风起。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6.用一句话概括这两则故事的大意。

(1)《咏雪》:

(2)《陈太丘与友期》:

课内精读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日:“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日:“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日:“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7.翻译下列句子。

(1)撒盐空中差可拟.

(2)未若柳絮因风起。

(3)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8、《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9、你还能说出几个形容飞雪的比喻吗?

10.试揣摩下列句中人物的心理活动。

(1)友人惭,下车引之。

(2)元方入门不顾。

11.《陈太丘与友期》主要写的是哪两个人?分别归纳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

12.你从《陈太丘与友期》中得到什么启示。

课外选读・故事两则

王冕读书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①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②,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③复如初。母日:“儿痴如此,曷④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⑤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狰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⑥。(选自《宋学士文集》)

陆少保卖宅

陆少保,字元方,曾于东都卖一小宅。家人将受直⑦矣,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日:“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买者闻之,遽辞⑧不买。子侄以为言⑨,元方日:“不尔⑩,是欺之也。”选自《宋学士文集》)

【注释】:①窃:暗暗地。②已:止,罢。③已而:过后。④曷:何,怎么,为什么。⑤依,投靠。⑥恬若不见:安然得好像没有看见土偶。⑦直:通“值”,价钱。⑧遽(ju4)辞:立即推却。遽,急促。⑨以为言:就此说了埋怨的话。⑩不尔:不这样。

13.翻译下列句子。

(1)曷不听其所为?

(2)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3)不尔,是欺之也。

14. 简析这两则故事的选材和立意。

15、请举出与这两则故事类似的古人事例各一个,各用一句话概述。

思考探究

16.两篇文章同是刻画儿童形象的,但写法却不尽相同,你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第二套

[课时训练]

一、填空。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___(朝代)人___(姓名)组

织编写的。“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 ___”、地点“____”人物____事件“____”等要素。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未若柳絮因风起( )( ) 俄而雪骤( )( ) ......

撒盐空中差可拟( ) 陈太丘与友期行( ) .....

相委而去( ) 入门不顾( ) 下车引之( ) ....

公欣然曰( ) 太丘舍去( ) ...

三、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俄而雪骤(còu) B.公大兄无奕女(yì) ..

C.尊君在否(bù) D.友人惭(chán) ..

四、下列加点的'词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子女儿) ..

B.撒盐空中差可拟(相比) ..

C.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才) .

D.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丢下,丢弃) .

五、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不同的一项( )

A.尊君在否 B.待君久不至 C.君与家君期日中 .....

六、下列句子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俄而雪骤 译:突然间,雪下得紧了。

B.即公大兄无奕女 译:就是谢安长兄的女儿无奕。

C.待君久不至,已去。译:等了很久也没来,已经离开了。

D.元方入门不顾 译:元方头也不回地走了。

七、阅读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 。”兄女曰:“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谢太傅( ) 雪骤( ) 差可拟( ) ...

柳絮( ) 无奕( ) ..

2、对“公大笑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说明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B、谢太傅“笑”前喻,而“乐”后喻。

C、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D、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没有前一喻好。

3、“儿女”一词古今义有何差别。

古义: 今义:

4、翻译下列句子。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5、文中两个以雪为喻句子是 ; 。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6、谢太傅一家可谓其乐融融,你的家庭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片断吗?模仿课文,以简洁的文字记录下来。

阅读诗歌《春雪》,回答问题。

春 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7、这首诗的体裁是 ,从内容上看是一首 。

8、这首诗采用的修辞手法有 、。这样写,有哪些好处?

9、请以“雪”为喻造一个句子:

八、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词义变化。

A、陈太丘与友期行 古义: 今义: .

B、太丘舍去 古义: 今义: .

C、下车引之 古义: 今义: .

D、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 今义: .

九、阅读下列三篇文言,回答文后问题。

(一)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本文选自余嘉锡《 》。《世说新语》作者 , (朝代)人。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词。

①期行( ) ②尊君在不( ) ③相委而去( ) ...

④下车引之( ) ⑤尊君( ) ⑥家君( ) .....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下车引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君子之学必好问 B、子将安之

C、良愕然,欲殴之 D、投诸渤海之尾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6、假如你独自在家,你父亲的同事有要事来找他,你会怎么回答呢?

(二)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 “举...

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

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 ..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类此。

7、解释加点的字。

遗( ) 夜书( ) 说( ) 尚明( ) 以治( )

8、翻译下列句子。

①云而过书“举烛”。

②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9、这个故事的寓意是: 。从中可归纳出一个成语: 。

(三)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

[注释] 秦青、薛谭:都是秦国著名的歌唱家。 饯:设酒食送。衢(qú):大路。

10、选出对下列加点字词语的解释不当的一项 ( )

A、薛谭学讴于秦青:唱歌 .

B、未穷青之技:尽、全部 .

C、抚节悲歌:把住 .

D、响遏行云:阻止 .

1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薛谭学讴于秦青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

B、饯于郊衢 有过于江上者 ..

C、未穷青之技 其邻人之父亦云 ..

D、人皆贺之 放之四海而皆准 ..

1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薛谭乃谢求反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 ..

B、其邻人之父亦云 响遏行云 ..

C、自谓尽之,遂辞归 停数日,辞去 ..

D、(歌者)贵在中节 抚节悲歌 ..

13、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1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第一套答案

1.(1)家庭聚会 (2)不久,一会儿 (3)??的样子 (4)相比 (5)于是,才(6)放弃 (7)回头看 (8)约定 (9)当时 (10)通“否”(11)丢下、舍弃(12)拉

2.B 3.C 4.(1)谢太傅 (2)陈太丘 (3)客人 (4)陈太丘

5.例如:第(3)句,诗人以春花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

6.(1)无奕女咏雪的佳句博得谢太傅的赞赏(2)元方将父亲的友人驳斥得理屈词穷

7.(1)向空中撤一把盐差不多可以和白雪纷纷相比。

(2)还不如比作柳絮被风吹起。

(3)(约定)正午不来,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儿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节。

8.温馨和谐。 9.如“鹅毛大雪”等。 10.(1)惭愧。 (2)轻视。

11.元方――聪明、勇敢、识礼、有节。友人――无信、无义、无礼,但能接受批评。

12.做人要明礼、守信;为人要不卑不亢,敢于实事求是地对待问题等。言之成理即可。

13.(1)怎么不就让他做他想做的事呢?

(2)在长明灯的照映下拿起书来读。

(3)不这样说出实情,那是欺骗人家。

14.《王冕读书》选取王冕小时候读书的经历,表现了他勤奋好学的品质。 《陆少保卖宅》选取陆少保卖宅失败的例子,表现他具有诚信的美德。

15.例如:(1)匡衡凿壁偷光。 苏康映雪读书。 (2)北宋诗人晏殊在考试中遇到与自己做过的题目相同,竟要求换题。

16.可从文章写法、塑造人物性格等方面入手分析。

第二套答案

一、南朝宋 刘义庆 寒雪日 内集 谢太傅与儿女 讲论文义

二、不如 乘 不久、一会儿 急 差不多可以相比 约定同行 丢下 回头看 拉 高兴地 离开

三、B 四、A 五、C 六、B

七、(一)1.fù zhòu nì xǜ yì 2.D 3.古义:指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4.?不久,大雪下得急了,谢安十分高兴地问:“纷飞的白雪就像什么?” ?(道韫)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5.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道韫的比喻比胡儿好。因为柳絮给人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一种意境美,而“撒盐”的比喻过于直接,缺乏令人遐想的美感。 6.略

(二)、7.七言绝句 咏物诗 8.拟人、比喻 赋予白雪以人的感情,显得生动活泼。 以“飞花”喻雪,不仅形似,而且生动形象地写出动态美,与春天的景象吻合。 9.略

八、A.期 古义:约定 动词 今义:日期 名词 B.去 古义:离去、距离 今义:前往 C.引 古义:拉 今义:引用 D.顾 古义:回头 今义:照顾或顾客

九、(一)1.《世说新语笺疏》 刘义庆 南朝宋 2.①约定 ②通“否” ③丢下、丢弃 ④拉 ⑤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⑥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3.C 4.做人要重礼守信 5.略 6.略

(二)7.送 在晚上书写 通“悦” 崇高 治理得好、太平8. ①一边说一边将“举烛”二字误写到了信上。 ②国家是治理好了,但“举烛”二字却不是郢人写信的愿望。 9.寓意:比喻穿凿附会,曲解原意 郢书燕说

(三)10.C 11.B 12.B 13.那歌声慷慨悲壮,在树林中萦绕,树林也仿佛被震动了;那歌声优美洪亮,响彻天空,连云彩也好像伫立静听。 14.寓意 :学无止境。 满足于一知半解,便不会有成就。

篇4:聊斋志异节选阅读及答案

聊斋志异节选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东郡某人,以弄蛇为业。尝蓄驯蛇二,皆青色,其大者呼之大青,小曰二青。二青额有赤点,尤灵驯,盘旋无不如意。期年大青死。一夜寄宿山寺,既明启笥(笥:箱笼),二青亦渺,蛇人怅恨欲死。冥搜亟呼,迄无影兆。然每至丰林茂草,辄纵之去,俾得自适,寻复返。以此故冀其自至。坐伺之,日既高,亦已绝望。出门不远,闻丛薪杂草中寒率作响,停趾愕顾,则二青来也。大喜,如获拱璧。视其后,小蛇从焉。抚之曰:我以汝为逝矣。小侣而所荐耶?出饵饲之,兼饲小蛇。小蛇虽不去,然瑟缩不敢食。二青含哺之,宛似主人之让客者。食已,随二青俱入笥中。荷去教之旋折,辄中规矩,与二青无少异,因名之小青。

大抵蛇人之弄蛇也,止以二尺为率,大则过重,辄更易。缘二青驯,故未遽弃。又二三年,长三尺余。卧则笥为之满,遂决去之。一日至淄邑东山间,饲以美饵,祝而纵之。

二青在山中数年,渐出逐人,因而行旅相戒,罔敢出其途。一日蛇人经其处,蛇暴出如风,蛇人大怖而奔。蛇逐益急,回顾已将及矣。而视其首,朱点俨然,始悟为二青。呼曰:二青!蛇顿止。昂首久之,纵身绕蛇人如昔日状。又以首触笥,蛇人悟其意,开笥出小青。二蛇相见,交缠如饴糖状,久之始开。蛇人乃祝小青曰:我久欲与汝别,今有伴矣。谓二青曰:原君引之来,可还引之去。更嘱一言深山不乏食饮,勿扰行人,以犯天谴。二蛇垂头,似相领受。此后行人如常,不知二蛇何往也。

异史氏曰:蛇,蠢然一物耳,乃恋恋有故人之意,且其从谏也如转圜(如转圜:如同转动圆物那样简单)。独怪俨然而人也者,以十年把臂之交,数世蒙恩之主,转恩之主,转思下井复投石焉;又不然则药石相投,悍然不顾,且怒而仇焉者,不且出斯蛇下哉。

(选自《聊斋志异》有删节)

17、《聊斋志异》的作者是 (1分)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A.二青亦渺( ) B.俾得自适,寻复返( )

C.缘二青驯,故未遽弃( ) D.因而行旅 相戒( )

1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东郡某人,以弄蛇为业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子路侍坐》)

B.与二青无少异,因名之小青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并序》)

C.且怒而仇焉者 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左忠毅公逸事》)

D.乃恋恋有故人之意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秋声赋》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抚之曰:我以汝为逝矣。小侣而所荐耶?

(2)一日至淄邑东山间,饲以美饵,祝而纵之。

21、请结合文本的最后一段,简析作者的写作意图。(3分)

参考答案:

17、蒲松龄(1分)

18、A、没有影踪B、不久、一会儿C、立刻、马上D、告诫(4分)

19、B项,于是;A项,凭借/因为;C项,表并列/可是,表转折;D项,竟然/就是。(3分)

20、(1)耍蛇人轻轻地抚摸着二青说:我还以为你跑掉了哩。这个小家伙是你介绍来的吗? (得分点:省略句、逝、小侣、荐。)(3分)

(2)有一天,耍蛇人来到淄邑东山间,用好东西喂二青吃,祝福完后便放走了二青。(得分点:省略句、倒装句、祝。)(3分)

21、作为动物的.蛇,尚且能够眷恋故人之情,听取主人的劝告,不再作恶。作者的写作意图,显然是在讽刺、抨击那些恩将仇报的小人,他们的行为竟然还不如蛇。(3分)

篇5:《聊斋志异》选段阅读及答案

《聊斋志异》选段阅读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

顺治间,滕、峄之区,十人而七盗,官不敢捕,后受抚,邑宰别①之为“盗户”。凡值与良民争,则曲意左袒②之,盖恐其复叛也。后讼者辄冒称盗户,而怨家则力攻其伪,每两造具陈,曲直且置不辨,而先以盗之真伪,反复相苦,烦有司稽籍③焉。适官署多狐,宰有女为所惑,聘术士来,符捉入瓶,将炽以火,狐在瓶内大呼曰:“我盗户也!”闻者无不匿笑。(选自《聊斋志异》)

注:①别:另立户头的意思。②曲意左袒:有意袒护。③稽籍:查看户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含义。

①盖恐其复叛也盖:_______

②后讼者辄冒称盗户辄:_______

③适官署多狐 适:_______

④而怨家则力攻其伪劣 力:_______

2、下列加粗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邑宰别之为“盗户”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B、而先以盗之真伪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C、反复相苦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D、宰有女为所惑 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3、请将文中划线的言句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巧用曲笔,用“狐”事妙接“盗户”事,深具讽意,既体现了志怪的特点,又含蓄地表现了主题。文中使“狐”事和“盗户”事有机结合的关键语句是哪一句?请找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因为 ②就,总是 ③适逢 ④竭力

2、A

3、(术士)用符(把狐狸)捉进瓶中,将要用为烧(它)。

4、“我盗户也!”

篇6:聊斋志异节选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聊斋志异节选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地大震。余适客稷下,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鸭鸣犬吠满城中。逾一时许,始稍定。视街上,则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后闻某处井倾仄①,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②山裂;沂水③陷穴,广数亩。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有邑人妇,夜起溲溺④,回则狼衔其子,妇急与狼争。狼一缓颊,妇夺儿出,携抱中。狼蹲不去。妇大号,邻人奔集,狼乃去。妇惊定作喜,指天画地,述狼衔儿状,己夺儿状。良久,忽悟一身未着寸缕,乃奔。此与地震时男女两忘者,同一情状也。人之惶急无谋,一何⑤可笑。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注释】①倾仄:倾斜。仄,通“侧”②栖霞:县名。今属山东省。③沂水:县名。今属山东省。④溲(sōu叟)溺(niào尿):小便。⑤一何:多么。

1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1)余适客稷下 (2)始稍定

(3)忘其未衣 (4)南北易向

17.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良久,忽悟一身未着寸缕,乃奔。

18.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段内容,并取个题目(不得超过五个字)。(2分)

答案:

16,(1)客居 (2)才 (3)穿衣服(衣服,这里用作动词) (4)改变,更改

17,过了很久,忽然醒悟自己全身没穿一点衣服,于是狂奔离去。

18,示例:地震情况和人们表现。(1分) 地震(1分)

篇7:《聊斋志异》阅读答案及译文

《聊斋志异》阅读答案及译文

东郡某人,以弄蛇为业。尝蓄驯蛇二,皆青色,其大者呼之大青,小曰二青。二青额有赤点,尤灵驯,盘旋无不如意。期年大青死。一夜寄宿山寺,既明启笥(笥:箱笼),二青亦渺,蛇人怅恨欲死。冥搜亟呼,迄无影兆。然每至丰林茂草,辄纵之去,俾得自适,寻复返。以此故冀其自至。坐伺之,日既高,亦已绝望。出门不远,闻丛薪杂草中寒率作响,停趾愕顾,则二青来也。大喜,如获拱璧。视其后,小蛇从焉。抚之曰:“我以汝为逝矣。小侣而所荐耶?”出饵饲之,兼饲小蛇。小蛇虽不去,然瑟缩不敢食。二青含哺之,宛似主人之让客者。食已,随二青俱入笥中。荷去教之旋折,辄中规矩,与二青无少异,因名之小青。

大抵蛇人之弄蛇也,止以二尺为率,大则过重,辄更易。缘二青驯,故未遽弃。又二三年,长三尺余。卧则笥为之满,遂决去之。一日至淄邑东山间,饲以美饵,祝而纵之。

二青在山中数年,渐出逐人,因而行旅相戒,罔敢出其途。一日蛇人经其处,蛇暴出如风,蛇人大怖而奔。蛇逐益急,回顾已将及矣。而视其首,朱点俨然,始悟为二青。呼曰:“二青!”蛇顿止。昂首久之,纵身绕蛇人如昔日状。又以首触笥,蛇人悟其意,开笥出小青。二蛇相见,交缠如饴糖状,久之始开。蛇人乃祝小青曰:“我久欲与汝别,今有伴矣。”谓二青曰:“原君引之来,可还引之去。更嘱一言‘深山不乏食饮,勿扰行人,以犯天谴’。”二蛇垂头,似相领受。此后行人如常,不知二蛇何往也。

异史氏曰:“蛇,蠢然一物耳,乃恋恋有故人之意,且其从谏也如转圜(如转圜:如同转动圆物那样简单)。独怪俨然而人也者,以十年把臂之交,数世蒙恩之主,转恩之主,转思下井复投石焉;又不然则药石相投,悍然不顾,且怒而仇焉者,不且出斯蛇下哉。

(选自《聊斋志异》有删节)

17、《聊斋志异》的作者是 (1分)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A.二青亦渺( )B.俾得自适,寻复返( )

C.缘二青驯,故未遽弃D.因而行旅相戒( )

1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东郡某人,以弄蛇为业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子路……侍坐》)

B.与二青无少异,因名之小青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并序》)

C.且怒而仇焉者 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左忠毅公逸事》)

D.乃恋恋有故人之意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秋声赋》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抚之曰:“我以汝为逝矣。小侣而所荐耶?

(2)一日至淄邑东山间,饲以美饵,祝而纵之。

21、请结合文本的最后一段,简析作者的写作意图。(3分)

参考答案

17、蒲松龄(1分)

18、A、没有影踪B、不久、一会儿C、立刻、马上D、告诫(4分)

19、B项,于是;A项,凭借/因为;C项,表并列/可是,表转折;D项,竟然/就是。(3分)

20、(1)耍蛇人轻轻地抚摸着二青说:“我还以为你跑掉了哩。这个小家伙是你介绍来的吗?” (得分点:省略句、逝、小侣、荐。)(3分)

(2)有一天,耍蛇人来到淄邑东山间,用好东西喂二青吃,祝福完后便放走了二青。(得分点:省略句、倒装句、祝。)(3分)

21、作为动物的蛇,尚且能够眷恋故人之情,听取主人的劝告,不再作恶。作者的写作意图,显然是在讽刺、抨击那些恩将仇报的小人,他们的行为竟然还不如蛇。(3分)

参考译文

东郡某人,靠耍蛇卖艺为生。这位耍蛇人曾养过两条很驯服的蛇,它们的皮肤都是青色的。耍蛇人管那条大蛇叫大青,小蛇叫二青。二青的额头上长有红点,尤其机灵驯服,盘旋起来,没有不如人意的地方。因此,耍蛇人喜爱它不同于其它蛇。一年之后大青死掉了,耍蛇人想找一条蛇来替补,但一直没遇到合适的'对象。有天晚上,耍蛇人寄宿在一座山寺中。天亮后,他打开箱笼一看,发现二青也不见了,蛇人后悔得要死。他到处寻找,大声呼叫,一直不见二青的踪影。但是(以前)每次遇到林深草茂的地方,耍蛇人常常要放二青出去,让它自由自在地活动一下,总是一会儿就自动回来。因为这个缘故,希望它自动回来。他坐在寺中苦苦等待,太阳已爬得老高了,蛇人也已经绝望了,就没精打彩地走了。可出寺门没几步路,听到错杂堆集的柴草中窸窸窣窣的声音,停住脚步惊讶地看,原来是自家的二青爬过来了。耍蛇人非常高兴,好似得到了极为珍贵的大玉器一般。他赶忙放下担子歇在路边,这时二青也立刻停下来了,看它的后面有一条小蛇跟着。耍蛇人轻轻地抚摸着二青说:“我还以为你跑掉了哩。这个小家伙是你介绍来的吗?”他拿出食物喂二青,连小蛇一起喂。小蛇虽未离开,但瑟瑟地蜷缩着身子,不敢吃食物。二青衔着食物喂它,这情形就像主人礼让客人进餐一样。耍蛇人再次给小蛇喂食,小蛇才吃。吃完食后,它便随二青进入箱笼。耍蛇人扛着箱笼回去,并开始驯教它屈折盘旋,很快合乎要求,跟二青已无多大差别。耍蛇人于是叫它小青。他带着它们四处奔走卖艺,获利不少。

一般对耍蛇人刷蛇,蛇的身长一般以二尺长为标准,太大就太重,因为二青特别驯服,所以耍蛇人没有立刻丢弃。这样又过去两三年光景,二青长到三尺多长,一睡下就把笼子挤满了,耍蛇人于是决意放它回归大自然。有一天,他来到淄邑东山间,用好东西喂二青吃,祝福完后便放二青出笼。二青已经离去,一会又爬回来了,弯弯曲曲地盘在笼外。耍蛇人对二青挥挥手,说:“你去吧!世上没有百年不散的筵席。你从此隐身大山谷中,来日必然能成为神龙。这个小笼子你怎么可以久居呢?”二青才走了。耍蛇人目送着它离去。过了一会儿,二青又返回来,耍蛇人赶它也不走,只见它用头触笼子,笼中的小青也把笼子震得直动。耍蛇人突然醒悟说:“莫非你是要与小青告别吗?”于是,他打开笼门,小青径直爬出来,于是二青和小青便亲昵地交首吐舌,好像互相在说告别的话。不一会儿,两条蛇曲曲弯弯一起走了。耍蛇人以为小青也不会回来了,但一会儿小青很快就独自爬回来了,径直爬进里躺下。此后,耍蛇人时时处处物色好蛇,但一直没有觅到。但小青渐渐长大,已不再适宜缠在身上献艺。后来,他虽觅到一条小蛇,它也比较驯服,但始终不如小青好。这时,小青已长得比小孩子手臂都粗了。

起先,二青在山中活动,打柴的人经常看到它。过了几年后,二青长到数尺长,身围有碗口粗。它慢慢地发展到追逐过路人,因此,过往旅客互相告诫,不敢走二青所在的那条路。有一天,耍蛇人正好经过这里。突然一条大蛇猛地爬出来,耍蛇人非常害怕而没命地奔跑,那大蛇在后面更加紧追不放,往后一看,已经将要追上了。但他观察它的头,发现上面有个非常明显的红点时,他才醒悟过来,原来它是二青。耍蛇人放下担子,喊它:“二青,二青!”大蛇顿时停住了。它抬头看了耍蛇人很久,接着跳起身来绕在耍蛇人身上,就像以前盘旋卖艺一样。耍蛇人意识到二青并没有恶意,只是它的躯体太重,他已经受不起它的缠绕,就扑倒在地上求它松开,于是二青也就放开了他。它转而用头触箱笼。耍蛇人懂得它的意思,便打开笼子放出小青。二青小青相见后,马上像饴糖一样地交缠在一起,很久才慢慢松开。耍蛇人于是叮嘱小青说:“我早就想和你告别,今天你总算找到伴侣了。”又对二青说:‘它本来就是你引荐来的,还是托你把它领走吧。我再嘱咐你一句话:“深山大谷里并不缺少食物,你以后不要再惊扰行人,以免遭到天神的谴责。”两条蛇听了以后都低着头,好像是接受了他的劝告。突然,它们扬起头,二青在前,小青在后,往山中爬去。它们所经过的地方,林木都为它们从中间分开。耍蛇人站在那里目送它们,直到看不见才离去。从此以后,行人又能照常安全地从这条山路经过,二青和小青不知爬到什么地方去了。

异史氏曰:“蛇,蠢蠢的一个动物罢了,但有眷恋故人心意,况且它听从意见如同转动圆物那样简单。惟独奇怪衣冠整齐的人,凭借几十年挽着手臂的交情,几代蒙受主人的恩惠,但一转念就想落井下石了;再不然就投以药石而悍然不顾,并且怒视而仇恨(他们)的人,不又在那(这)蛇之下了吗。

篇8:《聊斋志异》阅读附答案

庄居民某,盗邻鸭烹之。至夜,觉肤痒;天明视之,茸①生鸭毛,触之则痛。大惧,无术可医。忽梦一人告之曰:“汝病乃天罚,须得失者骂毛乃可落。” 邻翁素有雅量②,生平失物,未尝征于声色。某诡⑥告翁曰:“鸭乃某甲所盗。彼深畏骂焉,骂之亦可警将来。”翁笑曰:“谁有闲气骂恶人!”卒不骂。某益窘,因实告邻翁。翁乃骂,其病良已。

(选自《聊斋志异》)

【注释】①茸:草初生又细又软的样子②雅量:宽宏大量③诡:欺骗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4分)

⑴无术可医 ⑵骂之亦可警将来

⑶某益窘 ⑷其病良已

【小题2】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汝病乃天罚

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B.乃不知有汉

C.乃重修岳阳楼

D.翁乃骂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3分)

邻翁素有雅量,生平失物,未尝征于声色。

【小题4】假如你身边也有像居民某或邻翁这样的人,你将会怎样劝诫他?请选择其中一人用自己的话来劝说。(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1)方法(2)警醒,警告(3)更加(4)停止,指病好了

【小题2】A

【小题3】(3分)邻居老人向来宽宏大量,平常损失东西,从不表现在声音和脸色上。

【小题4】(3分)参考一:对盗鸭者说,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不管他伪装得再好,也迟早会被别人发觉的,所以千万不要做违背良心的坏事。

参考二:对邻翁说,受了害,对于坏人坏事一定要检举揭发,只有这样,才能打击他的恶习,让他不再危害人间。只有适当的惩罚,才能让这些人醒悟、改恶从善。

篇9:《聊斋志异》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完成9--11题。

乐云鹤、夏平子,二人少同里,长同斋,相交莫逆。夏少慧,十岁知名。乐虚心事之,夏亦相规不倦,乐文思日进,由是名并著。无何,夏连疫卒,乐以时恤诸其家。于是士大夫益贤乐。乐恒产无多,家计日蹙,乃叹曰:“文如平子,尚碌碌以殁,而况于我!不如早自图也。”于是去读而贾。操业半年,家资小泰。

一日,客金陵,休于旅舍,见一人颀然而长,筋骨隆起,色黯淡,有戚容。乐推食食之,则以手掏啖,顷刻已尽。乐又益以兼人之馔,食复尽。遂命主人割豚胁,堆以蒸饼。又尽数人之餐,始果腹而谢曰:“三年,未尝如此饫饱。”乐曰:“君固壮士,何飘泊若此?”曰:“罪婴天谴,不可说。”问其里居,曰:“陆无屋,水无舟,朝村而暮郭耳。”

乐整装欲行,其人相从,乐辞之。告曰:“君有大难,吾不忍忘一饭之德。”乐异之,遂与偕行。途中曳与同餐。辞曰:“我终岁仅数餐耳。”益奇之。次日,渡江,风涛暴作,估舟尽覆,乐与其人悉没江中。俄风定,其人负乐踏波出,登客舟,又破浪去;少时,挽一船至,扶乐入,嘱乐卧守,复跃入江,以两臂夹货出,掷舟中;又入之,数入数出,列货满舟。乐谢曰:“君生我亦良足矣,敢望珠还?哉!” 检视货财,并无亡失。益喜,惊为神人。放舟欲行,其人告退,乐苦留之,遂与共济。

乐与归,寝处共之。每十数日始一食,食则啖嚼无算。一日,适昼晦欲雨,闻雷声。少时,乐倦甚,伏榻假寐。既醒,觉身摇摇然,不似榻上,开目,则在云气中,周身如絮。惊而起,晕如舟上,踏之,软无地。仰视星斗,在眉目间,遂疑是梦。细视星嵌天上,如莲实之在蓬也。以手撼之,大者坚不可动,小星摇动,似可摘而下者。拨云下视,则银河苍茫,见城郭如豆。俄见二龙夭矫,驾缦车来,车上有器,围皆数丈,贮水满之。有数十人,以器掬水,遍洒云间。忽见乐,共怪之。乐审所与壮士在焉,语众云:“是吾友也。”因取一器,授乐令洒。时苦旱,乐接器排云,遥望故乡,尽情倾注。未几,谓乐曰:“我本雷曹,前误行雨,罚谪三载。今天限已满,请从此别。”乃以驾车之绳万尺掷前,使握端缒下,飗飗然瞬息及地。视之,则堕立村外,绳渐收入云中,不可见矣。时久旱,十里外,雨仅盈指,独乐里沟浍皆满。

(节选自《聊斋志异·雷曹》)

注释:①珠还:喻失而复得或去而复返。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罪婴天谴,不可说 婴:遭受

B. 朝村而暮郭耳 而:表示并列

C. 适昼晦欲雨 适:正好,恰逢

D. 使握端缒下 缒:绳子

1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雷曹“知恩图报”的一组是( )

①三年,未尝如此饫饱 ②君有大难,吾不忍忘一饭之德

③数入数出,列货满舟 ④乐与归,寝处共之

⑤俄风定,其人负乐踏波出 ⑥十里外,雨仅盈指,独乐里沟浍皆满

A.①③⑤ B.④⑤⑥ C. ③④⑤ D.②③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乐云鹤本来致力于读书学习,且以文才而闻名;后来因为家底薄,生活日渐困难,就放弃读书,改做买卖,经营了半年,家境逐渐富裕了起来。

B.乐云鹤客居金陵时初遇雷曹,他让困顿不堪的雷曹饱餐一顿;雷曹心怀感激,就把自己因罪被贬而漂泊流浪、居无定所的原因告诉了乐云鹤。

C.乐云鹤与雷曹一起乘船渡江,忽遇狂风大浪,商船倾覆;雷曹将乐云鹤从水中救出,然后多次下水,将其货物钱财全部捞出,乐云鹤认为他是神人。

D.乐云鹤在天阴欲雨伴有雷声的日子来到云间,目睹雷曹等人行雨的情景,自己也参与其中;落到地面后发现,自己村庄沟渠里的水都注满了。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3分)

12.(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7分)

①无何,夏连疫卒,乐以时恤诸其家。(3分)

译文:

②文如平子,尚碌碌以殁,而况于我!不如早自图也。(4分)

译文:

(2)用分隔号(/)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3分)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选自老子《道德经》)

9. D (缒:用绳子拴着往下放)

10.D ( ①雷曹感谢乐云鹤让他吃了一顿饱饭;④表现两人关系亲近,不能体现“知恩图报”。)

11.B ( 把自己因罪遭贬而漂泊流浪、居无定所的原因告诉了乐云鹤不正确,原文只是说自己因罪遭到上天责罚,实情不能说出 )

12 (1)①没多久,夏平子染上疫病死去,乐云鹤按时接济他的家人。(1句1分,共3分)

②像夏平子那样有文才,尚且平庸无所作为地死了,更何况我呢!不如早点自已作打算。(每句1分,共4分)

(2)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翻译: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是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不将自己的贪念带入局中,将自己的私心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这样反而能成就他的自身。)

篇10:《聊斋志异》阅读附答案

义犬

潞(l)安①某甲,父陷狱将死。搜括囊蓄,傅百金,将诣郡关②说。跨骡出,则所养黑犬从之。呵逐使退。既走,则又从之,鞭逐不返,从行数十里。某下骑,乃以石投犬,犬始奔去。视犬已远,乃返辔(pi)疾驰,抵郡已暮。及扫腰橐(tu)③,金亡其半,涔涔(cn)汗下,魂魄都失,辗转终夜。候关出城,细审未途。又自计南北冲衢(q)④,行人如蚁,遗金宁有存理!逡巡至下骑所,见犬毙草间,毛汗湿如洗。提耳起视,则封金俨然。感其义,买棺葬之,人以为义犬冢(zhǒng)云。 (选自《聊斋志异》 有删减)

【注释】①潞安:县名。②郡关:州府。③橐(tu):钱袋。④冲衢:交通要道。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既走,则又从之 (2)犬始奔去()

(3)返客疾驰 ( ) (4)金亡其半(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又自计南北冲衢,行人如蚁,遗金宁有存理!

3.请用自己的语言概述义犬的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

《义犬》1.(1)已经。(2)离开。(3)快速。(4)丢失。2.(他)又想到(来路)是南北交通要道,来往的行人像蚂蚁一样多,丢失的银两(钱财)哪有存在的道理!(意对即可)3.紧随主人,打骂它都不回;为主人寻找丢失的银两,竟累死在草丛中;临死也不忘用身紧护主人的银两。

《义犬》翻译:

山西潞安有个人,他的父亲遭人陷害被关进监狱,快要死去。为了救父,他搜集家中所有的积蓄,一共有一百两银子,准备到郡府里游说,打通关节。他骑着骡子急匆匆地出了门,这时,他家里养的一只黑狗跟着他。忐忑不安的他连忙喝斥狗,要它回家,但他一走,狗又跟上来了,用鞭子驱逐它也不回去。狗跟随他走了几十里路,他下了骡子,快步走到路旁解溲(sōu),解完后扔石头打狗,狗这才跑走。他看狗已经走远,才又骑骡飞奔,到郡府时天色已晚。他一摸腰里的袋子,发现银子丢失了一半。他急得像掉了魂似的,辗转反侧了一整夜。忽然,他想到狗叫一定有原因。等到开关出城,仔细地查看来时的道路,又暗自想这条路是南北的交通要道,行人像蚂蚁一样多,丢失的银子哪里还有存在的可能呢?他犹犹豫豫地走到下骡子的地方,见黑狗死在了草丛里。他提起狗耳一看,发现那包银子就在狗的身子下面。到这时,他才明白狗咬骡子的缘故。他很为它的义气所感动,便买口棺材葬了它。人们说这是义犬的坟墓。

篇11:《聊斋志异》阅读附答案

豫人张氏者,其先齐人。明末齐大乱,妻为北兵掠去。张常客豫,遂家焉。娶于豫,生子讷。无何,妻卒,又娶继室牛氏,生子诚。牛氏悍甚,每嫉讷,奴畜之,啖以恶食。且使之樵,日责柴一肩,无则挞楚诟诅,不可堪。隐畜甘脆饵诚,使从塾师读。

诚渐长,性孝友,不忍兄劬(1),阴劝母;母弗听。一日,讷入山樵,未终,值大风雨,避身岩下,雨止而日已暮。腹中大馁,遂负薪归。母验之少,怒不与食。饥火烧心,入室僵卧。诚自塾中来,见讷嗒然,问:“病乎?”曰:“饿耳。”问其故,以情告。诚愀然便去,移时,怀饼来食兄。兄问其所自来,曰:“余窃面倩邻妇为者,但食勿言也。”讷食之,嘱曰:“后勿复然,事发累弟。且日一啖,饥当不死。”诚曰:“兄故弱,恶能多樵!”次日食后,窃赴山,至兄樵处。兄见之,惊问:“将何作?”答曰:“将助采樵。”问:“谁之使?”曰:“我自来耳。”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 犹不可。”于是速归之。诚不听,以手足断柴助兄。且曰:“明日当以斧来。”兄近止之。见其指已破,履已穿,悲曰:“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刭死!”诚乃归。兄送之半途,方回复樵。既归,诣塾嘱其师曰:“吾弟年幼,宜闲之。山中虎狼恶。”师曰:“午前不知何往,业夏(2)楚之。”归谓诚曰:“不听吾言,遭师责矣!”诚笑曰:“无之。”明日,怀斧又去。兄骇曰:“我固谓子勿来,何复尔?”诚弗应,刈薪且急,汗交颐不少休。约足一束,不辞而还。师笞之,乃实告焉。师叹其贤,遂不之禁。兄屡止之,终不听。

一日,与数人樵山中,欻(3)有虎至,众惧而伏。虎竟衔诚去。虎负人行缓,为讷追及。讷力斧之,中胯。虎痛狂奔,莫可寻逐,痛哭而返。众慰解之,哭益悲,曰:“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众急救之,入肉者已寸许,血溢如涌,眩瞀殒绝。众骇,裂其衣而束之,群扶以归。母哭骂曰:“汝杀吾儿,欲劙(4)颈以塞责耶!”讷呻云:“母勿烦恼,弟死,我定不生!”置榻上,创痛不能眠,惟昼夜倚壁而哭。父恐其亦死,时就榻少哺之,牛辄诟责。讷遂不食,三日而毙。

(节选自《聊斋志异·张诚》,有改动)

【注】(1)劬 (qù):劳苦。(2)夏:亦作“榎”,木名。(3)欻(xū):忽然。(4)劙(lí):割。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隐畜甘脆饵诚饵:给……吃

B.值大风雨,避身岩下值:遇到

C.兄故弱,恶能多樵 恶:不

D.汗交颐不少休颐:脸颊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遂家焉 乃实告焉

B.将何作 何复尔

C.不辞而还 裂其衣而束之

D.群扶以归 欲劙颈以塞责耶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张讷、张诚兄弟情深的一组是( )

①诚渐长,性孝友,不忍兄劬②移时,怀饼来食兄

③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刭死④师叹其贤,遂不之禁

⑤母勿烦恼,弟死,我定不生⑥置榻上,创痛不能眠

A.①①③④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②③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 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氏的妻子被北方的兵士掠走后,他在豫又先后娶了两位妻子。牛氏经常虐待张讷,对张诚却疼爱有加。

B.张讷由于大风雨没有砍下足够的柴,牛氏就不给他饭吃,张诚知道后从邻居家偷了面做成饼给张讷吃。

C.张诚偷偷上山帮张讷砍柴,遭到了私塾先生两次责罚,张讷也多次劝阻张诚,但张诚始终不听。

D.张诚被老虎叼走后,张讷自杀,被人救起,回家后受到继母责骂,加之心情悲痛,绝食三日而死。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4分)

(2)“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3分)

(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4分)

(4)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3分)

答案:

1.C

2.C

3.D

4.B

5.(1)哥哥说:“且不说弟弟不能砍柴,纵使能砍柴,还是不能去做。”于是让张诚赶快回家。

(2)“我的弟弟,不同于众人的弟弟,况且(他)是为我死的.,我怎么还能活着呢!”(张讷)于是用斧子砍自己的脖子。

(3) 我之所以离开家人来到你这里,只因为仰慕你的才能义气啊

(4) 人们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参考译文】

河南人张某,他的先祖是山东人。明朝末年,山东大乱。张某的妻子被北方兵抓走了。张某本人经常客居河南,就在那里安了家。张某在河南娶妻。生了个儿子,名字叫张讷。不久,第二个妻子死了,张某又娶牛氏做继室,生了个儿子张诚。牛氏性情很凶悍,她总是嫉恨张讷,把他当奴仆养活,拿最差的饭菜给他吃,却给他每天砍一担柴的任务。张讷完不成任务就要鞭打或责骂,简直叫人难以忍受。牛氏总是把好吃的东西悄悄地给张诚吃,让他到私塾读书。

篇12:《聊斋志异》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其中58小题每题3分,共12分。)

于公者,少任侠,喜拳勇,力能持高壶,作旋风舞。崇祯间,殿试在都,仆疫不起,患之。会市上有善卜者,能决人生死,将代问之。既至,未言,卜者曰:君莫欲问仆病乎?公骇应之。曰:病者无害,君可危。公乃自卜。卜者起卦,愕然曰:君三日当死!公惊诧良久。卜者从容曰:鄙人有小术,报我十金,当代禳①之。公自念,生死已定,术岂能解。不应而起,欲出。卜者曰:惜此小费,勿悔勿悔!爱公者皆为公惧,劝罄橐以哀之。公不听。

倏忽至三日,公端坐旅舍,静以觇之,终日无恙。至夜,阖户挑灯,倚剑危坐。忽闻窗隙窣窣有声。急视之,一小人荷戈入,及地则高如人。公捉剑起,急击之,飘忽未中。意欲遁去。公疾斫之,应手而倒。烛之,则纸人,已腰断矣。

公不敢卧,又坐待之。逾时,一物穿窗入,怪狞如鬼。才及地,急击之,断而为两,皆蠕动。又连击之,剑剑皆中,其声不软。审视,则土偶,片片已碎。

于是移坐窗下,目注隙中。久之,闻窗外如牛喘,有物推窗棂,房壁震摇,其势欲倾。公奔而出。见一巨鬼,高与檐齐;上无衣,下无履,手弓而腰矢。公方骇,鬼则弯②矣。公以剑拨矢,矢堕。欲击之。则又弯矣。公急跃避,矢贯于壁,战战有声。鬼怒甚,拔佩刀,挥如风,望公力劈。公出其股间,削鬼中踝,铿然有声。鬼益怒,吼如雷,转身复剁。公又伏身入,刀落,断公裙。公已及胁下,猛斫之,亦铿然有声,鬼仆而僵。烛之,则一木偶,高大如人。弓矢尚缠腰际,刻画狰狞;剑击处,皆有血出。公因秉烛待旦。方悟鬼物皆卜人遣之,欲致人于死,以神其术也。

次日,遍告交知,与共诣卜所。卜人遥见公,瞥不可见。或曰:此翳形术也,犬血可破。急以犬血沃立处,但见卜人头面,皆为犬血模糊,目灼灼如鬼立。乃执付有司而杀之。

异史氏曰尝谓买卜为一痴世之讲此道而不爽于生死者几人卜之而爽犹不卜也且即明明告我以死期之至将复如何况有借人命以神其术者其可畏不尤甚耶

(节选自《聊斋志异·妖术》,有删改)

注①禳:祈祷消灾祛邪的祭祀形式。②弯:拉弓。指开弓射箭。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决人生死决:判断B.阖户挑灯阖:关闭

C.烛之,则纸人烛:燃烧D.手弓而腰矢腰:腰里插着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公乃自卜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将代问之师道之不传亦久矣

C.审视,则土偶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D.皆为犬血模糊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7.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于公任侠勇武的一组是()

①力能持高壶,作旋风舞②公自念,生死已定,术岂能解

③至夜,阖户挑灯,倚剑危坐④公方骇,鬼则弯矣

⑤公出其股间,削鬼中踝,铿然有声⑥此翳形术也,犬血可破。

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④⑤D.③④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公年轻的时候非常侠义,喜好打拳,力气很大,能举起高大沉重的漏壶,舞动起来如同旋风。

B.于公不迷信,更不相信占卜,所以,当算卦的人以消灾为由向他勒索钱财的时候,他坚决拒绝了。

C.于公面对狡诈可怕的纸人、土偶、木偶的攻击,毫不畏惧,奋起搏斗,既表现出大勇又表现出大智。

D.卜人为了让人们信服他的巫术,丧尽天良地使用各种手段加害于公,但最终都被勇敢的于公破解了。

9.断句与翻译。(10分)

(1)用/ 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

异史氏曰尝谓买卜为一痴世之讲此道而不爽于生死者几人卜之而爽犹不卜也且即明明告我以死期之至将复如何况有借人命以神其术者其可畏不尤甚耶

(2)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爱公者皆为公惧,劝罄橐以哀之。(3分)

②方悟鬼物皆卜人遣之,欲致人于死,以神其术也。(4分)

【《聊斋志异-地震》习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1.《聊斋志异》阅读习题及答案

2.《童年》习题及答案

3.《将进酒》习题及答案

4.《诗》习题及答案

5.《李时珍》习题及答案

6.聊斋志异节选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7.噪声污染阅读习题及答案

8.《游子吟》习题阅读及答案

9.《品味经典》习题及答案

10.论语阅读习题及答案

下载word文档
《《聊斋志异-地震》习题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