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有哲理的历史故事

有哲理的历史故事

2023-09-01 08:20:3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神奇海挪”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有哲理的历史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有哲理的历史故事,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有哲理的历史故事

篇1:历史哲理故事

西施是战国时期越国有名的美女,她经常患心痛的毛病,病时总是用手按住胸口,紧紧地皱着眉头。人家看到她这副病态的表情,觉得比平日另有一种妩媚的风姿,显得尤为可爱。

邻居有一位东施,相貌虽然奇丑无比,却不甘示弱,她看到西施的动作很美,也照样模仿西施的病态表情:用手按住胸口,紧紧地皱着眉头,就自以为同西施一样的美丽。

可是看见东施这副怪模样的人,几乎没有一个不作呕的。

哲理点拨不知别人好在哪里,不顾自身条件如何,只在形式上模仿,往往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历史哲理故事]

篇2:历史哲理故事

孟子有一次和弟子们一起讨论怎样才能在战争中获胜的问题。

有一个弟子说:“我认为,要想打胜仗,必须要顺应天时,即抓住有利的季节和天气不可。”

另一个弟子马上反驳说:“我认为天时并不重要,地利才是最重要的。有了高墙深池,并凭借山川险阻,这样才会攻必克守必固。”

说完,他看着孟子,认为孟子一定会称赞他的看法。

孟子听了他们的话,用手敲着大腿,慢慢说道:“你们俩说的都是次要的因素,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没有抓住。从战争全局来看,抓住天时不如占据有利地形,地形有利不如全军将士上下同心。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

“比如有一座地形有利的城池,在围攻过程中,一定会出现许多合适的战机,但终于没能攻克,这就是天时不如地利;还有一座城池,地理形势险要,城墙高且坚固,粮草充足,但军心涣散,一听到敌人来进攻,都弃城不战而逃,这就是地利不如人和。

“历史上这样的战例是很多的。这个道理同样可以用来治国,为什么这样说呢?保卫国家不必靠山川险阻,威行天下不必靠强兵利器。实行仁政的人,老百姓就会支持他。不实行仁政的人,就不会有百姓支持他,最后连亲戚朋友都要背叛他,那他的江山也就完了。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听了孟子的话,学生们都佩服不已。

篇3:历史哲理故事

古时候,有一种名叫斗鸡的赌博游戏,这种游戏在各国的宫廷里十分流行。帝王将相们在酒足饭饱以后,无所事事,常常用斗鸡来消磨时光,比赛输赢,从中取乐。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王特别爱好斗鸡这种赌博游戏,他虽然也饲养一些斗鸡,却因为驯养得不好,总是失败。于是齐王便下令张榜招募驯养斗鸡的能手,纪沽子是一个专职驯养斗鸡的专家,远近闻名,他应召去给齐王驯养斗鸡。

纪沽子驯养斗鸡十天,齐王便迫不及待地催问说:“驯养成了吗?”

纪沽子回答说:“还不行。这鸡没有什么本领却很骄傲,仗着傲气,跃跃欲试。”

又过了十天,齐王又问:“怎么样?现在成了吧?”

纪沽子说:“还不行啊!它听到其他鸡的叫声,见到其他鸡的影子,反应得特别迅速。”

齐王说:“怎么,反应迅速还不好吗?”

纪沽子说:“反应迅速,说明它取胜心切,火气还没有消除。”

又过了十天,齐王再一次问道:“怎么样了?现在难道还不成吗?”

纪沽子说:“现在差不多了。别的鸡虽然鸣叫着向它挑衅,它好像没听到似的,神态自若,毫无变化。不论遇到什么突然情况,它都不惊不慌,一副呆头呆脑的样子,好像木头做的鸡,它已具备了斗鸡的一切特性了!别的鸡看到它这副模样,没有敢与它斗架的,遇到它掉头就逃跑。”

齐王把这只斗鸡带到斗鸡场上,果然每斗必胜。

篇4:历史哲理故事

陈景润是世界数学界的名人,他攻克了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他的理论被称为“陈氏定理”。

不过陈景润的成就可不是一天两天就取得的。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上高中时,陈景润的学校来了一位很出色的数学老师。在一次数学课上,这位老师向大家提到了数学史上的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他激动地告诉大家:“这道题被称为数学王冠上的明珠,我希望将来有一天,在座的各位中能有人摘下这颗明珠。”同学们都笑了起来,认为老师在开玩笑。然而这句话却深深地触动了陈景润的心,他暗自下定决心,要证明“哥德巴赫猜想”。

陈景润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数学家华罗庚。华罗庚十分欣赏陈景润出色的数学才能,便把他调到自己身边工作。在华罗庚的指导下,陈景润开始挑战“哥德巴赫猜想”。

陈景润住在一间破旧的小屋里,借着一盏昏暗的油灯,伏在案头开始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他不分白天黑夜地算啊算啊,钢笔不知用坏了多少支,草稿纸用了一张又一张,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那些草稿纸很快便堆得比陈景润的个头还高,最后竟装了几麻袋。

就这样,靠着惊人的毅力,陈景润在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后,终于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1+2”也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的里程碑。后来,每当人们问他成功的诀窍时,他总是什么也不说,只是指指那几麻袋草稿纸。

在看到别人取得辉煌成就的时候,我们更应去想一想别人为此付出了多少汗水。没有艰苦的努力,就不会取得最后的成功。

篇5:历史哲理故事

春秋时期,晏子手下有个官员叫高缭。他在晏子手下做了三年的官,一直以来都很小心,为人也非常谨慎,为官三年以来从来没有犯过错。

可是突然有一天,晏子没有任何原因就把他辞退了。

晏子左右的人觉得很奇怪,对晏子说:“高缭为你做事已经三年,从来没有办错事,你不给他奖励倒也罢了,可是还要将他辞退,似乎太过分了吧。”

晏子说:“我是一个不中用的人,正如一块弯弯曲曲的木头,必须用墨斗来弹,用斧头来削,用刨子来刨,才能做成一件有用的器具。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毛病和缺点,但是如果别人不给予提示的话,自己是看不到的。但是高缭呢,他在我身边足足三年,看见我的过错,却从来不说,这对我有什么好处?所以,我就把他辞退了。”

哲理点拨:一个正直的人应该既不讳疾忌医,也不专做“好好先生”,而应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篇6:历史故事有哪些

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现在如此成熟的地步,离不开一代代古人们智慧产物铺垫。像政治上,有蔺相如这样的奇才;木匠中,有鲁班这样的祖师爷,更有像范雎这样的战略家。让我们通过下面的文章他们做的伟业。

范雎的远交近攻计

蔺相如和廉颇同心协力保卫赵国,秦国还真的不敢去侵犯。可是秦国从楚国和魏国却得到了不少土地。那时候,秦国的实权操在秦国的太后和她的兄弟穰(音ráng)侯魏冉手里。公元前270年,穰侯要派兵去打齐国。

正在这时候,秦昭襄王接到一封信,落名叫张禄,说有要紧的事求见。

张禄原是魏国人,原名叫范雎(雎音jū,一作范雎,音suī)。本来是魏国大夫须贾(音gǔ)的门客。有一回,须贾带着范雎出使齐国。齐襄王听说范雎挺有才干,背地里打发人去见范雎,送给他一份厚礼,范雎坚决推辞了。

就为了这件事,须贾怀疑他私通齐国。回到魏国以后,向相国魏齐告发。魏齐将范雎严刑拷问,打得他几乎断了气,肋骨被打折,门牙也打掉了两颗。最后,魏齐叫人用破席把他裹起来,扔在厕所里。

天黑下来,范雎才从昏迷中醒过来,只见一个兵士守着他,范雎恳求他帮助。那个守兵偷偷地放走了他,却向魏齐回报,说范雎已经死了。

为了怕魏齐追捕,范雎更名换姓,自称张禄。

那时候,正好秦国有个使者到魏国去,范雎偷偷地去见使者。使者就把他带到秦国。

范雎到了秦国,给秦昭襄王上了道奏章,秦昭襄王约定日子,在离宫接见他。

到那天,范雎上离官去,在宫内的半道上,碰见秦昭襄王坐着车子来了。范雎故意装作不知道是秦王,也不躲避。

秦王的侍从大声吆喝:“大王来了。”

范雎冷淡地说:“什么,秦国还有大王吗?”

正在争吵的时候,秦昭襄王到了,只听见范雎还在那儿嘟嚷:“只听说秦国有太后、穰侯,哪儿有什么大王?”

这句话正说到秦王的心坎上。他急忙把范雎请到离宫,命令左右退出,单独接见范雎。

秦昭襄王说:“我诚恳地请先生指教。不管牵涉到谁,上至太后,下至朝廷百官,先生只管直说。”

范雎就议论开了。他说:“秦国土地广大,士卒勇猛,要统治诸侯,本来是很容易办到的事,可是十五年来没有什么成就。这不能不说相国(指穰侯)对秦国没有忠心办事,大王也有失策的地方。”

秦昭襄王说:“你说我失策在什么地方?”

范雎说:“齐国离秦国很远,中间还隔着韩国和魏国。大王要出兵打齐国,就算一帆风顺把齐国打败了,大王也没法把齐国和秦国连接起来。我替大王着想,最好的办法就是远交近攻。对离我们远的齐国要暂时稳住,先把一些临近的国家攻下来。这样就能够扩大秦国的地盘。打下一寸就是一寸,打下一尺就是一尺。把韩、魏两国先兼并了,齐国也就保不住了。”

秦昭襄王点头称是,说:“秦国要真能打下六国,统一中原,全靠先生远交近攻的计策了。”

当下,秦昭襄王就拜范雎为客聊,并且按照他的计策,把韩国、魏国作为主要的进攻目标。

过了几年,秦昭襄王把相国穰侯撤了职,又不让太后参预朝政,正式拜范雎为丞相。

魏王受到秦国的威胁,十分惊慌。相国魏齐听说秦国的丞相是魏国人,就打发须贾到秦国去求和。

范雎听到须贾到了秦国,换了一身破旧衣服,到客馆里去见他。

须贾一见范雎还活着,吓了一大跳,说:“你现在在干什么?”

范雎说:“我就在这儿给人家当个使唤人。”

须贾见他身上穿得单薄,冻得打哆嗦,就拿出一件茧绸大褂来,送给范雎,并且留住他一起吃饭。

须贾说:“听说秦王非常重用丞相张禄。我很想见见他,不知有没有人能够给我引见?”

范雎说:“我的主人倒跟丞相相识。大夫要见丞相,我就伺候你去见他吧。”

范雎陪须贾到了相府门口,对须贾说:“大夫等一会儿,我去通报一下。”

范雎进去不久,里面传出命令:丞相升堂:叫须贾进去。须贾问守门的侍者说:“刚才同我一块儿来的范叔,怎么还不出来?”

守门的说:“哪儿来的范叔,刚才进去的不就是咱们的丞相吗?”

须贾这才知道丞相张禄就是范雎,吓得一身冷汗。他进去后,跪在地上爬到范雎面前,连连磕头,说:“我须贾瞎了眼睛,得罪了丞相,请丞相把我治罪吧。”

范雎把须贾狠狠地数落了一顿,接着说:“你今天见了我,给我这件绸袍子,总算还有点人味儿。看在这个份上,我饶了你的命。”接着,他又叫须贾捎信给魏王,要魏王杀了魏齐,才允许魏国割地求和。

须贾回到魏国,把范雎的话回报了魏王。魏王情愿割地求和。魏齐走投无路,只好自杀。

魏国求和,秦国就按照范雎远交近攻的计策,先向韩国进攻。

鲁班造木鸢

鲁班是敦煌人。他小时候,双手就很灵巧,会糊各种各样漂亮的风筝。长大后,跟父亲学了一手好木匠活,修桥盖楼,建寺造塔,非常拿手,在河西一带很有名气。

这一年,他成婚不久,就被凉州(今武威)的一位高僧请去修造佛塔,两年后才完工。他人虽在凉州,但对家中父母放心不下,更想念新婚的妻子。怎样既不误造塔又能回家呢?他在天空飞旋的禽鸟启发下,造出了一只精巧的木鸢,安上机关,骑上一试,果然飞行灵便。于是,每天收工吃过晚饭,他就乘上木鸢,在机关上击打三下,不多时便飞回敦煌家中。妻子看到他回来,自然十分高兴,但怕惊动父母,他也没有言语,第二天大清早,又乘上木鸢飞回凉州。这样,时间不长,妻子便怀孕了。

鲁班的父母早睡晚起,根本不知儿子回家之事。见儿媳有孕,还以为她行为不轨。婆婆一查问,媳妇便将丈夫乘木鸢每晚回家之事说明白,谁知,二老听了不信,晚上要亲自看个真假。

掌灯时分,鲁班果然骑着木鸢回到家中。二老疑虑顿散。老父亲高兴地说:“儿呀,明天就别去凉州工地了,在家歇上一天,让我骑上木鸢,去开开眼界。”第二天清早,老父亲骑上木鸢,儿子把怎样使用机关作了交待:“若飞近处,将机关木楔少击几下;若飞远处,就多击几下。早去早回,别误了我明日做工。”

老父亲将交待记在心中,骑着木鸢上了天,心想飞到远处玩一趟吧。就把木楔击了十多下,只听耳边风响,吓得他紧闭双眼,抱紧木鸢任凭飞翔。等到木鸢落地,睁眼一看,一家伙飞到了吴地(今江苏、浙江一带)。吴地的人见天上落下一个怪物,上骑白胡子老头,还以为是妖怪,围了上去,不由分说,乱棒把老头打死,乱刀把木鸢砍坏。

鲁班在家等了好多天,不见父亲返回。他怕出事,又赶做了一只木鸢,飞到各处寻找。找到吴地以后,一打听,才知父亲已经身亡。他气愤不过,回到肃州(今酒泉)雕了一个木头仙人,手指东南方。木仙人神通广大,手指吴地,大旱无雨,当年颗粒无收。”

三年以后,吴地百姓从西来的商人口中得知,久旱无雨原是鲁班为父报仇使的法术。便带着厚礼来到肃州向鲁班赔罪,并讲了误杀他父亲的经过。鲁班知道了真情后,对自己进行报复的做法深感内疚,立即将木仙人手臂砍断,吴地当即大降甘露,解除了旱灾。

之后,鲁班左思右想,认为造木鸢,使父亡;造木仙人,使天大旱,百姓苦,是干了两件蠢事。便将这两样东西扔进火里烧了。木鸢和木仙人便就此失传了。

商鞅南门立木

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贴邻的魏国就比秦国强,还从秦国夺去了河西一大片地方。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奋图强,首先搜罗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他做官。”

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有一个卫国的贵族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国,托人引见,得到秦孝公的接见。

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可是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却竭力反对。秦孝公一看反对的人这么多,自己刚刚即位,怕闹出乱子来,就把改革的事暂时搁了下来。

过了两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稳了,就拜商鞅为左庶长(秦国的官名),说:“从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长拿主意。”

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金子。”

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

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

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

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没少。

这件事立即传了开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老百姓说:

“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

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经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赏罚分明,规定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为标准。贵族没有军功的就没有爵位;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都罚做官府的奴婢。

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不久,秦国进攻魏国的西部,从河西打到河东,把魏国的都城安邑也打了下来。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实行了第二次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一、废井田,开阡陌(阡陌就是田间的大路)。秦国把这些宽阔的阡陌铲平,也种上庄稼,还把以前作为划分疆界用的土堆、荒地、树林、沟地等,也开垦起来。谁开垦荒地,就归谁所有。土地可以买卖。

二、建立县的组织,把市镇和乡村合并起来,组织成县,由国家派官吏直接管理。这样,中央政权的权力更集中了。

三、迁都咸阳。为了便于向东发展,把国都从原来的雍城(今陕西凤翔县)迁移到渭河北面的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

这样大规模的改革,当然要引起激烈的斗争。许多贵族、大臣都反对新法。有一次,秦国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对秦孝公说:“国家的法令必须上下一律遵守。要是上头的人不能遵守,下面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法,他的师傅应当受罚。”

结果,商鞅把太子的两个师傅公子虚和公孙贾都办了罪,一个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上字。这一来,一些贵族、大臣都不敢触犯新法了。

这样过了十年,秦国果然越来越富强,周天子打发使者送祭肉来给秦孝公,封他为“方伯”(一方诸侯的首领),中原的诸侯国也纷纷向秦国道贺。魏国不得不割让河西土地,把国都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

[历史故事有哪些]

篇7:经典历史故事有哪些

三顾茅庐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豫州长社人,为著名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豫洲阳翟人,也是著名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杜康美酒醉刘伶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凡造酒的人都敬重杜康,把杜康看作酒家的神仙,渐渐地,杜康便成了美酒的代名词了。

晋代“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据说和杜康还有一段渊源呢!

传说刘伶好饮酒也极能饮酒。酒量之大,举世无双。由于对当时的政治不满,他便经常出外游历,喝酒。

有一次,刘伶来到洛阳南边,走到杜康酒坊门前,抬头看见门上有副对联,写道:

猛虎一杯山中醉,

蛟龙两盏海底眠。

高处的横批写着:

不醉三年不要钱。

刘伶一看这副对子,心里很不高兴。心想,这开酒坊的人也该先打听一下我刘伶的名声,再想想该不该夸此海口。谁人不知我刘伶:往东喝到东海,往西喝过四川,往南喝到云南地,往北喝到塞外边。东南西北都喝遍,也没把我醉半天。既然你口气这么大,我就把你的坛坛罐罐都喝干,不出三天就叫你把门关。

刘伶带着气进了酒馆。杜康便拿出酒来叫他喝,喝了一杯还要喝,杜康就劝他不要再喝,他不依。喝了第二杯,他还要喝,杜康说,再喝就要醉了。他不听,又要了第三杯。三杯下肚,刘伶说道:“头杯酒甜如蜜,二杯酒比蜜还甜,三杯酒一下肚,只觉得天也转,地也旋,头脑及晕,眼发蓝,只觉得桌椅板凳、盆盆罐罐把家般。”他果真喝醉了,出了酒坊往家走去,一路东摇西晃,口里还嘟嘟囔囔说着胡话。

一回到家,刘伶就醉倒了。他交代妻子说:“我要死了,把我埋在酒池内,上边埋上酒糟,把酒盅酒壶给我放在棺材里。”说完,他就死了。他一生好饮酒,因而他的妻子按照他说的安葬了他。

不知不觉,三年过去了。一天,杜康到村上来找刘伶。刘伶的妻子上前开门,问他有什么事情。杜康说:“刘伶三年前喝了我的酒还没有给酒钱呢!”刘伶的妻子听了十分恼火,说:“刘伶三年前不知喝了谁家的酒,回家就死了,原来是喝了你家的酒呀!你还来要酒钱,我还要找你要人呢!”杜康忙说道:“他不是死了,是醉了,走走走,你快领我到埋他的地方看看去。”

他们来到刘伶埋葬的地方,挖开坟墓,打开棺材一目的地,刘伶穿戴整齐,面色红润,像生前一样。杜康上前拍拍他的肩膀,叫道:“刘伶醒来,醒来!”刘伶果然打了个哈欠,伸伸胳膊,睁开了眼,嘴里犹喃喃夸道:“好酒,好酒!”从此以后,“杜康美酒,一醉三年”就传开了。

有人说杜康和刘伶后来都成了仙,上天去了。杜康故意造酒作坊引刘伶醉,就是为了度他成仙的。

王昭君出塞

汉宣帝在位的时候,汉朝又强盛了一个时期。那时候,匈奴由于贵族争夺权力,势力越来越衰落,后来,匈奴发生分裂,五个单于分立,互相攻打不休。

其中一个单于名叫呼韩邪,被他的哥哥郅支(郅音zhì)单于打败了,死伤了不少人马。呼韩邪和大臣商量结果,决心跟汉朝和好,亲自带着部下来朝见汉宣帝。

呼韩邪是第一个到中原来朝见的单于,汉宣帝像招待贵宾一样招待他,亲自到长安郊外去迎接他,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呼韩邪单于在长安住了一个多月。他要求汉宣帝帮助他回去。汉宣帝答应了,派了两个将军带领一万名骑兵护送他到了漠南。这时候,匈奴正缺少粮食,汉朝还送去三万四千斛(音hú,古时候十斗为一斛)粮食。

呼韩邪单于十分感激,一心和汉朝和好。西域各国听到匈奴和汉朝和好了,也都争先恐后地同汉朝打交道。汉宣帝死了后,他的儿子刘](音shì)即位,就是汉元帝。没几年,匈奴的郅支单于侵犯西域各国,还杀了汉朝派去的使者。汉朝派兵打到康居,打败了郅支单于,把郅支单于杀了。

郅支单于一死,呼韩邪单于的地位稳定了。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一次到长安,要求同汉朝和亲。汉元帝同意了。

以前,汉朝和匈奴和亲,都得挑个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儿。这回,汉元帝决定挑个宫女给他,他吩咐人到后宫去传话:“谁愿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当公主看待。”

后宫的宫女都是从民间选来的,她们一进了皇宫,就像鸟儿被关进笼里一样,都巴望有一天能把她们放出宫去。但是听说要离开本国到匈奴去,却又不乐意。

有个宫女叫王嫱(音qiáng),也叫王昭君,长得十分美丽,又很有见识。为了自己的终身,她毅然报名,自愿到匈奴去和亲。

管事的大臣正在为没人应征焦急,听到王昭君肯去,就把她的名字上报汉元帝。汉元帝吩咐办事的大臣择个日子,让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在长安成亲。

呼韩邪单于得到这样一个年轻美貌的妻子,高兴和感激的心情是不用说的了。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向汉元帝谢恩的时候,汉元帝看到昭君又美丽又大方,多少有点舍不得。他想把王昭君留下,可是已经晚了。

传说汉元帝回到内宫,越想越懊恼。他再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拿出昭君的像来看。模样虽有点像,但完全没有昭君本人那样可爱。

原来宫女进宫后,一般都是见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画工画了像,送到皇帝那里去听候挑选。有个画工名叫毛延寿,给宫女画像的时候,宫女们送点礼物给他,他就画得美一点。王昭君不愿意送礼物,所以毛延寿没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汉元帝一气之下,把毛延寿杀了。

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离开了长安。她骑着马,冒着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韩邪单于的阏氏。日子一久,她慢慢地也就生活惯了,和匈奴人相处得很好。匈奴人都喜欢她,尊敬她。

王昭君远离自己的家乡,长期定居在匈奴。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打这以后,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有六十多年没有发生战争。

王昭君离开长安没有多久,汉元帝死去,他的儿子刘骜(音ào)即位,就是汉成帝。

越王勾践和文种

越王勾践整顿内政,努力生产,使国力渐渐强盛起来,他就和范蠡、文种两个大臣经常商议怎样讨伐吴国的事。

这时候,吴王夫差因为当上了霸主,骄傲起来,一味贪图享乐。文种劝说勾践向吴王进贡美女。越王勾践派人专门物色最美的女子。结果在苎罗山(在今浙江诸暨南)上找到一个美人,名叫西施。勾践就派范蠡把西施献给夫差。

夫差一见西施,果然容貌出众,把她当作下凡的仙女,宠爱得不得了。

有一回,越国派文种去跟吴王说:越国年成不好,闹了饥荒,向吴国借一万石粮,过了年归还。夫差看在西施的面上,当然答应了。

转过年来,越国年成丰收。文种把一万石粮亲自送还吴国。

夫差见越国十分守信用,更加高兴。他把越国的粮食拿来一看,粒粒饱满,就对伯核担骸霸焦的粮食颗粒比我们大,就把这一万石卖给老百姓做种子吧。”

伯喊颜庑┝甘撤指农民,命令大家去种。到了春天,种子下去了,等了十几天,还没有抽芽。大家想,好种子也许出得慢一点,就耐心地等着。没想到,过不了几天,那撒下去的种子全烂了,他们想再撒自己的种子,已经误了下种的时候。

这一年,吴国闹了大饥荒,吴国的百姓全恨夫差。他们哪里想到,这是文种的计策。那还给吴国的一万石粮,原来是经过蒸熟了又晒干的粮食,怎么还能抽芽呢?

勾践听到吴国闹饥荒,就想趁机会发兵。

文种说:“还早着呢。一来,吴国刚闹荒,国内并不空虚;

二来,还有个伍子胥在,不好办。”

勾践听了,觉得文种的话有道理,就继续操练兵马,扩大军队。

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要去打齐国。伍子胥急忙去见夫差,说:“我听说勾践卧薪尝胆,跟百姓同甘共苦,看样子一定要想报吴国的仇。不除掉他,总是个后患。希望大王先去灭了越国。”

吴王夫差哪里肯听伍子胥的话,照样带兵攻打齐国,结果打了胜仗回来。文武百官全都道贺,只有伍子胥反倒批评说:“打败齐国,只是占点小便宜;越国来灭吴国,才是大祸患。”

这样一来,夫差越来越讨厌伍子胥,再加上伯涸诒澈缶∷滴樽玉慊祷啊7虿罡伍子胥送去一口宝剑,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的时候,气愤地对使者说:“把我的眼珠挖去,放在吴国东门,让我看看勾践是怎样打进来的。”

夫差杀了伍子胥,任命伯鹤隽颂宰。

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约会鲁哀公、晋定公等在黄池(今河南封丘县西南)会盟,把精兵都带走了,只留了一些老弱残兵。

等夫差从黄池得意洋洋地回来,越王勾践已经率领大军攻进了吴国国都姑苏。吴国士兵远道回来,已经够累了,加上越军都是经过多年训练的,士气旺盛。两下一交手,吴军被打得大败。

夫差没奈何,只好派伯喝ハ蚬醇求和。勾践和范蠡一商量,决定暂时答应讲和,退兵回去。

公元前475年,越王勾践作好了充分准备,大规模地进攻吴国,吴国接连打了败仗。越军把吴都包围了两年,夫差被逼得走投无路,说:“我没有面目见伍子胥了。”说着,就用衣服遮住自己的脸,自杀了。

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坐在夫差原来坐的朝堂里。范蠡、文种和别的官员都来朝见他。吴国的太宰伯阂舱驹谀抢锏茸攀芊猓他认为自己帮了勾践不少忙呢。

勾践对伯核担骸澳闶俏夤的大臣,我不敢收你做臣子,你还是去陪伴你的国君吧。”

伯捍雇飞テ地退了出去。勾践派人追上去,把他杀了。

勾践灭了吴国,又带着大军渡过淮河,在徐州约会中原诸侯。周天子也派使臣送祭肉给勾践。打这以后,越国的兵马横行在江淮一带,诸侯都承认他是霸主。

勾践得胜回国,开了个庆功大会,大赏功臣,可就少了个范蠡。传说他带着西施,隐姓埋名跑到别国去了。

范蠡走前,留给文种一封信,说,“飞鸟打光了,好的弓箭该收藏起来;兔子打完了,就轮到把猎狗烧来吃了。越王这个人,可以跟他共患难,不可以共安乐,您还是赶快走吧。”

文种不信。有一天,勾践派人给他送来一口剑。文种一看,正是当年夫差叫伍子胥自杀的那口宝剑。文种后悔没听范蠡的话,只好自杀了。

吴越争霸已经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尾声。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起义的不断爆发,奴隶社会渐渐瓦解,到了公元前475年,进入战国时期。我国的封建社会是从那个时候算起的。

1.经典历史故事

2.历史故事

3.少先队历史故事

4.党旗的历史故事

5.少先队历史故事汇总

6.党的历史故事

7.中国历史故事

8.苦肉计的历史故事

9.关于鸡的历史故事

10.汉代历史故事

篇8:历史故事有哪些

张柔这个名字打一听起来,就非常的女性化,感觉像是一个非常温柔贤淑的姑娘会用的名字。若是用第一印象来想的话就打错特错了,有这个名字的著名历史人物,别说是温柔的姑娘了,就连女子都不是,而是一个英勇威武的男子。

张柔是金末元初之时在,中国中原一带的地方武装首领之一。家中世代务农为生,在家园受到外族侵犯的时候,张柔聚集乡邻亲族数千家结寨自保,金当局任为定兴令,成为中原一位武装首领。

公元1190年,张柔在易州定兴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出生,家中势大务农,倒是积聚了一点家业。

张柔二十三岁的时候,也就是元太祖八年,蒙古军队南下中原,进攻金朝。金朝统治者为了自保,于是决定都城南迁,将都城从原本的中都迁到汴梁,以躲避蒙古帝国的刀锋。

也就是这一年,面对蒙古军队南下的铁骑和选择南迁的政府,张柔选择了聚集乡民对抗侵略军。张柔当时的家境不错,在定兴一带也算有点号召力,再加上蒙古军队的时刻威胁,很快以他为首的地方武装势力就开始形成。金朝统治者为了利用这些地方武装,时常会给他们的势力打上官方的印记。中原许多地方武装首领,都在朝任职。张柔也一样,金朝任命他为定兴令,后来又升迁至中都留守兼知大兴事。

张柔的武装势力发展的很快,在当地非常出名,金朝也一再给他升官,后遥领永定军节度使,又兼雄州管内观察使,权元帅左都监,行元帅府事。

元太祖十三年,张柔与蒙古军队在狼牙岭爆发战斗,此战大败,自己也被蒙古俘虏。张柔顺势又投降了蒙古,保全了自己的官职和军队。在蒙古不断向南进发,企图摧毁金朝统治的时候,作为一位地方武装势力的首领,张柔也没有停下脚步。他迅速的扩张自己的势力,很快就占领了以保州为中心的三十多座城市。

元太祖二十年,张柔被蒙古朝廷任命为行军千户,保州等处都元帅。元太宗时期,随蒙古将军速不台围金之汴京。太宗五年之时,汴京城破,蒙古军队又随之攻破蔡州,金朝亡国。张柔当时跟随塔察儿的军队,一起向旧主发起进攻。事后张柔得到窝阔台汗的召见,升为万户,兼管军民,成为独据一方的汉军首领之一。

金朝灭亡之后,南宋成为蒙古帝国征服的下一个目标。张柔作为蒙古军队中,独据一方的汉军首领之一,自然也是征讨南宋的重要势力。在蒙古军队发动对南宋的进攻之时,张柔跟随左右,很多地方和战役都可以看见张柔的身影。

公元1239年,张柔以本官节制河南诸翼兵马征行事,守卫河南南部与安徽西北部的防线。1240年,率军伐宋,攻占寿州。1241年,率军驻于杞县,从1240到1241不断率军侵犯南宋淮河附近州县。

1254年,张柔奉命移镇亳州,“葺民居,建府第,城壁悉甃以甓,又为桥梁,以通归德,人民坌集,商旅舟车往来,如承平时”,恢复民生。

1259年,蒙古帝国再一次大举伐宋,张柔位列中军,跟随元世祖忽必烈渡江作战,进攻鄂州。李壇之乱爆发之后,张柔与弘略率军出征,镇压叛乱。

公元1266年,累功升荣禄大夫,判行工部事,主持大都的城建。因为建成有功,以及以往诶蒙古帝国征战四方的功劳,张柔得以进封蔡国公。

封国公爵的第二年,张柔去世。元朝朝廷赠其太师,谥武康。延佑五年,加封汝南王,改谥忠武。

篇9:历史故事有哪些

曾公亮是晋江曾氏出生,父亲是刑部郎中曾会。曾公亮小的时候就十分的有抱负,为人“方厚庄重,沈深周密”,是能成大事的性格。

乾兴元年,宋仁宗登基,曾公亮奉父命前往京城代表其著恭贺,被宋仁宗任命为大理评事。这事儿要是放在别人身上,绝对是皇恩浩荡的一件事情。但是曾公亮有自己的想法和抱负,他想堂堂正正的科举入仕,并不远就这样受皇帝册封而进入仕途,于是婉拒了仁宗的授职。

天圣二年,他成功的进士及第,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初授会稽县知县。任职之处的镜湖时常出现满溢的情况,曾公亮立斗门,遇洪则泄水入曹娥江。因为他的这一举措,周边的群众得以免除水涝之苦,因此对曾公亮很是感恩。后来因为他的父亲在会稽境内买田而犯有过失,贬官监湖州酒。

几年后因为为政有能,被调入京城为国子监直讲,后改任诸王府侍讲。不久又升集贤殿校里、天章阁侍讲、知制诰兼史馆修撰。一年后因馆职考试出色,授集贤校理、天章阁侍讲、修起居注。

后来因为宋仁宗赏识,为翰林学士、判三班院,因为任职不徇私,依据实际情况办事,受到嘉奖。以端明殿学士身份知郑州,因为治理有佳,盗贼全都逃往其他州,任处达到夜不闭户的地步。

皇佑三年,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嘉佑六年,任礼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仁宗去世,英宗继位之后,曾公亮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兼任户部尚书。辽国使者前来拜见之时,主持宴会,大扬国威,神宗继位之后,加职门下侍郎兼吏部尚书。

熙宁二年,任昭文馆大学士,累封为鲁国公,请求离职不成,三年为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集禧观使。熙宁三年外放永兴军,镇压叛乱。

元丰元年,任职一年后归京不久去世,享年八十岁,追赠太师、中书令,配享英宗庙廷,谥号宣靖。下葬之时,神宗亲笔题碑首名“两朝顾命定策亚勋之碑”。

【有哲理的历史故事】相关文章:

1.历史诚信哲理故事

2.有历史故事的成语

3.有哲理的故事素材

4.有大道理的哲理故事

5.历史由源有哪些故事

6.有关于北京历史小故事

7.有哲理的小故事演讲稿

8.有深刻哲理的小故事

9.有哲理的英文小故事

10.有深刻寓意的哲理故事

下载word文档
《有哲理的历史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