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让我们不停犯错的6个陷阱

让我们不停犯错的6个陷阱

2023-08-23 08:22:3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Hermion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让我们不停犯错的6个陷阱,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让我们不停犯错的6个陷阱,方便大家学习。

让我们不停犯错的6个陷阱

篇1:让我们不停犯错的6个陷阱

我们常常自以为是,自信满满,结果却是丑态百出,预期与实际的出入非常大,我们几乎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地抱以偏见和固执的心理定势去看待事物,我们以为自己找到了事物的因果关系,然而事实证明,我们常常犯错,我们并没有理解现实世界的现象。这是为什么?

喜欢故事胜于统计数据

人类已经进化为讲故事的动物。从人类出现的最初,历史和知识就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的,直到最近才以容易存取的方式记录和存储。因此,我们养成了一种嗜好,喜欢密切关注以故事或个人叙述的面目出现的信息。6

故事比较生动。故事为生活增添乐趣,激发想象,感动我们。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因此对别人的故事特别感兴趣。然而,我们将了解到,依靠这种轶事证据形成信念和做决定会错误百出。为什么?这说明我们忽视其他更多相关信息。例如,喜欢回避统计数据。单调的数字会让在其他方面很有智慧的人目光呆滞。我们骨子里是讲故事的人,而不是统计学家。但是统计数据往往为做决定提供了最好、最可靠的信息。遗憾的是,在很多情况下,我们连相当简单的统计知识都不具备。美国前总统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在得知大约半数儿童的智力低于平均水平时大为震惊,他认为自己必须为如此欠佳的表现做些什么。但是,有约半数的儿童低于平均智力是很正常的(高于平均智力的也是半数)。7在其他情况下,我们之所以忽略统计数据,是因为它们抽象而枯燥。因此,即使我们知道统计数据,还是更容易让自己受个人故事的影响。

来看看下面这个例子。你打算购买一辆新汽车,所以浏览《消费者报告》来研究它的可靠性。这份来自前几年的车型的统计数据表明,这种车是非常可靠的。你对调查结果很满意,心情愉快地去参加一个聚会,在那里一个朋友告诉你,他最近刚买了这款车。“这车一点都不好,尽给人添麻烦!”他抱怨道,“隔几个月就要去店里送修一次。我换了离合器,刹车有问题,还动不动就熄火。”你对这一信息会做什么样的反应?对于我们许多人来说,了解了朋友的处境后会令我们质疑自己的决定,可能就不买这款车了。然而,最好将《消费者报告》中汇总的维修频率作为购买与否的依据。这些数据基于类似汽车的大样本,而这位朋友的经验只是基于一辆车,

万物都有差异——任何车型都可能出现有瑕疵的车。你的朋友可能比较倒霉,刚好买到了少数问题车中的一辆。问题的关键是,如果你听朋友的,那你就是根据不大靠谱的轶事证据做决定。而且,在做决定时大多数人都倾向于特别注意这类个人经历。

寻求认同

如果你支持 控制,你是不是更信任支持禁枪的信息?如果你喜欢某位总统候选人,你是不是更关心对这位候选人有利的信息?如果你相信通灵术士能预测未来,你是不是只记得他们说对的少数几次,而忘了他们说错的绝大多数次?原来,这就是我们的思考方式。我们有用“认同”决定策略的自然倾向。也就是说,我们更关注那些支持现有的信念和期望的信息,更关注支持我们愿意相信的事情的那些信息,而不大关注与这些信念对立的信息。实际上,我们会记得有幸命中的,而忘记没有言中的。

喜欢寻求认同证据的倾向在思考过程中是根深蒂固的,即使我们的信念或期望不那么坚定,也往往会寻求支持数据。为了说清楚我的意思,回想一下你认识的某个人,试着判断这个人是否慈善。很有可能你会想到这个人表现慈善行为的一些事例,比如捐款、帮助他人等。你不会想起这个人不慈善的任何时候,但这种情况又是很可能发生的。为什么会这样?无论测试什么,我们似乎较容易想到那些支持我们所测试的方面的事例。问题是,我们选择性地将注意力集中在支持信息上,忽视了可能与所做的决定密切相关的对立信息。

不大重视偶然和巧合在生活中的作用

假设你在《华尔街日报》上看到一则广告,大力宣传“超级增长”共同基金的业绩。“这支基金的收益高于过去五年来其他所有基金的平均收益!”广告如是宣称,同时刊登了大名鼎鼎的基金经理的照片,导致你相信这支基金的收益与这位经理的选股本事直接相关。虽然听起来很有说服力,但是业绩能说明卓越的股市知识吗?你是否应该投资这支基金?在决定之前,你要自问一下,这卓越的业绩是否可能只是出于偶然?如果你抛五次硬币,有时会连续五次都正面朝上,只是出于偶然。正如在后面将会看到的,有证据表明,共同基金的长期业绩类似于抛硬币。因此,从长远来看,所谓的专家们通常都无法获得高额回报。事实上,为了谨慎起见,最好不要投资最近业绩超过平均值的基金,因为一种称为“均数回归”的现象,它将来可能会下跌的。

为什么我们这么快相信是卓越的知识导致了该基金的业绩高于平均水平?我们一般不重视偶然和巧合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虽然偶然性会影响生活中的很多方面,但是我们不愿意认为事情是碰巧发生的,而愿意相信事出有因。我们是溯果求因的动物,有寻求生活中因果关系的根深蒂固的愿望。这种寻根溯源的愿望很可能起因于人类的进化发展。人类早期的祖先发现了事情的原因,才得以生存下来并繁衍后代。例如,注意到火花能生火的人开始利用火,才更容易生存下来。这种寻求原因的偏好通常使人获益匪浅。问题是,这个趋势在认知结构和思维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以致我们往往过度运用它。哪怕只是偶然事件,我们也要寻找事情发生的原因。

篇2:小心年终奖的6个陷阱!

如果发在这六个区间

很可能掉进多发少得的陷阱

又到了一年一度发放年终奖的时候,知道拿年终奖最痛苦的事吗?不是你的奖金比别人少,而是你的奖金比别人多,但领到的钱比别人少。

这不是说笑话,因为年终奖在计算应该适用的税率时会出现一个临界点,只要超过临界点,不管超过多少所对应的税率就会发生变化。今年9月起新的个人所得税法实施,相比去年,这些临界点发生了变化。

发年终奖有个临界点

“对于年终奖的发放,很多企业没有充分重视员工的实际利益,往往出现‘多发少得’的情况。”杭州联信税务师事务所高级会计师钱晓辉举了个去年的例子:某单位给员工发放年终奖,其中一个员工是24000元,另一个是25000元,按照旧的个税法来算前者缴税2375元,后者却要缴3625元的税, “这样算下来,后者的年终奖名义上比前者高出1000元,但要多缴税1250元,到头来实际拿到手的钱比前者少了250元。”

发生这种情况是因为两人个税所对应的税率发生了变化。按照国家税法的相关规定,雇员年终奖适用于哪一级的税率是根据年终奖除以12个月的商来确定的。按照旧税法,24000元除以12刚好是,从属10%的税率,而25000元除以12已经超出2000,对应的是15%的税率。

但随着金额的增加,增加税额和增加的奖金之间的差会越来越小,直到两个刚好相抵。之后又重新回到奖金增加的幅度大于纳税额提高的幅度的状态,即多发奖金税后也能多得。

“这就相当于年终奖的一个陷阱,在一个区间内多发奖金反倒是得不偿失的。”钱晓辉说。

新个税“设”的6个陷阱

按照钱晓辉的测算,旧税法因为有9级税率,产生了8个年终奖“陷阱”,最低一个临界点是6000元(见表一)。

今年9月新个税法实施后,税率由9级缩减为7级,最低一个临界点变为18000元(见表二),“陷阱”也相应缩减为6个,也即6个奖金区间,分别是:[18001元-19283.33元]、[54001元-60187.50元]、[108001元-114600元]、[420001元-447500元]、[660001元-706538.46元]、[960001元-1120000元]。

以最高的一个区间为例,如果年终奖是960000元,应交税330495元。如果年终奖是960001元,应交税将会达到418495.5元,两者相差88000.5元。在这个区间里直到年终奖增加到1120000元,才会刚好出现多发年终奖实际也会多得的情况。

钱晓辉说,这些恒定的区间是针对年终奖发放当月员工工薪达到3500元时的情况,如果员工工薪没有达到3500元,计算时要先拿出一部分年终奖补足当月工薪,然后再算应交个税。比如年终奖为24100元,当月工薪为3400元,计算时先用年终奖的100元补足工薪,按年终奖24000元征税。

合理安排年终奖 可使员工多得利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发放年终奖时存在多发少得的情况,开始合理安排年终奖增加员工的净收入,“除了企业刻意扣牢临界点发奖金外,无论企业和个人都有一些方法来规避这些陷阱,比如企业做好工资和年终奖之间的调节。”钱晓辉说。

以年收入12万元的公司职员为例。按照原来每月发放工资5000元,年终奖发放60000元,全年收入应交税11995元。如果方案调整为每月发放工资6000元,年终奖发放48000元,应交税能降到6435元,员工净收入将增加5560元。

钱晓辉说,这种操作的原则是工资和年终奖哪块适用的税率高就相应减少哪块的收入,像原方案60000元年终奖的税率是20%,工资的税率才3%,所以可以考虑减少年终奖,增加工资。

至于个人,假如年终奖的金额刚好落在了上文所述的6个区间里,也有补救措施,比如把超出的部分捐出去。这一方案企业也可以采用,或者将多余的部分当做其他福利发给员工,减少因交税引发的损失。

另外,由于新个税法扩大了个税每档的级距,使得今年的年终奖少交税已经成为既定事实。按年终奖12000元计算,去年应交税1175元,今年只需要交360元,少交税815元。

[小心年终奖的6个陷阱!]

篇3:大学生求职:6个陷阱画成6个馅饼

大学生求职:6个陷阱画成6个馅饼

浑南新区人才服务中心助理职业指导师孙平远根据读者的投诉,总结了求职过程中比较常见的6个陷阱,并且针对这些陷阱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对求职者们有所指导,

陷阱1

说培训,为骗钱

【骗局】一般来说,这样的招聘单位条件诱人:不收任何抵押金,带薪培训3天……而且求职者很轻易地就能通过面试。从招聘到面试,从培训到上岗,一切看起来就跟真的一样。然后要求职者购买本公司产品,提出“象征性”地收取费用。

【对策】一旦出现招聘人员数量极大,入职过程也极为简单,每个人的`面试过程都出奇地顺利,你就要小心了,这样的招聘很有可能就会成为以骗钱为目的的做秀。

陷阱2

后,再骗钱

【骗局】一家保险公司招聘,考试后一名男子站在了十几名求职者面前开始进行演讲,

经过一番煽动性的演讲。3天培训结束后,各位求职者基本已被 ,看到了自己的大好前途后心甘情愿的交出了集资款。

【对策】在这样的骗局里,培训也是个重要环节,培训中公司利用找工作难给求职者造成的是非判断力降低的状况,强行给求职者 ,让他们成为企业敛财的对象。所以,对于培训内容的判断就极为重要,如果你所接受的培训内容跟从业技巧毫不相干,全都是企业的大好形势,那么你就该想想退出了。

陷阱3

到外地,再“打劫”

【骗局】很多高技能人才通过网络或其他的形式在外地发现了很适合自己的工作,经过与对方联络后,前往对方企业所在地面试。结果前来接站的人常常会以借用电话或其他事由骗取求职者财物,更有甚者将求职者带到偏僻的地方直接行抢。

【对策】异地求职,求职者首先应该确认用人单位的真实性,并尽量避免一个人前往。

篇4:公关陷阱――主管们犯错的方面

“仅仅因为你穿着仿制的黑色毛衣、蓝色牛仔裤和运动鞋,并不会使你成为史蒂夫乔布斯”,

当我问,当谈到公关,主管们在哪儿出了问题时,这是全球公关公司霍夫曼公关顾问的CEO娄・霍夫曼讲的第一句话。而这仅仅是冰山一角。在这次具有特色的洞察力和独特风格的采访/大喊大叫中,娄阐述的主题为……

公关陷阱―主管犯错的地方:

太多的高官对他们处于食物链的位置存在妄想的错觉,无法像外界(通过诸如记者这样的有影响力的眼睛)看到他们那样看到自己和他们的公司。缺少了这个关键的内省,他们对结果的期望会与现实产生脱节。

很多时候,高管期望媒体只关注和撰写有关其产品或公司的大故事。管理人员预计媒体公正过渡,写自己的产品或公司的大故事。但如果你不是第一板块的竞争者,这样的公司并不多,你必须创造性地实现突破性的结果。如果你从未相信这个想法,你就永远不会获得更多的创造新。

当来自其中一家大公司的高管之后加入某个第二板块或第三板块的公司时,情况变得更加糟糕。他仍然抱着包括这些重要联系的名片夹不放,而且他仍然认为媒体喜爱他宠着他,而实际上他们喜爱的是他的地位。联系的价值改变了,但他对形势的看法却没有。

我来举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曾经和某位在甲骨文公司执掌大权,而后加入一家供应链软件业务的初创公司的CEO共事,

他期望媒体会像他在甲骨文公司那样关注他和他的公司,但事实并非如此。既然我听到了这些话,这听上去有些天真?不是吗?但是确实如此。

公关不代表“新闻发布会”。

大多数高管不知道每天究竟要开多少新闻发布会,仅科技领域就有数千次之多。如果你不够出名,新闻发布会不会脱颖而出。更可悲的是,当公司制作一个所谓新闻结果的厚实文件夹,而这只是摘自新闻公告的组合出版物而已。这看起来很棒,但实际上毫无意义。

这是互联网。你听说过吗?

另一件让我疯狂的事情是认为印刷版才算数的复古主管。他们还有脉搏吗?你在跟我开玩笑?这真可悲。严重的是,这样的人还大有人在。

Americaitas

当一些增长最快和最大的综合性市场矗立于其他地方时,例如中国和印度,很多高管仍将美国看作整个世界。而且即使他们弄明白他们的客户就在那些地方,也不知怎么的,他们就是没有和那里的媒体建立联系。

他们缺乏心理战术,那种将大洋那边的人群纳入其通盘考虑,把他们当成全球公关团队的一部分。那里有美国的市场。我称之为 Americaitas,这是一种我们看世界的方式,它阻碍了公司实施一种令人信服的、完全集成的、世界性的公关努力。

【让我们不停犯错的6个陷阱】相关文章:

1.犯错检讨书

2.让我们看看

3.永不停懈作文

4.停课不停学学习心得

5.6个销售技巧

6.个人犯错检讨书

7.学生干部犯错检讨

8.在校犯错检讨书

9.犯错写保证书

10.别怕犯错作文

下载word文档
《让我们不停犯错的6个陷阱.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