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死了都要爱》到《梁山伯与祝英台》
“马龙马龙驯狗大师尹夏沫”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从《死了都要爱》到《梁山伯与祝英台》,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后的从《死了都要爱》到《梁山伯与祝英台》,供大家阅读。
篇1:从《死了都要爱》到《梁山伯与祝英台》
从《死了都要爱》到《梁山伯与祝英台》
从《死了都要爱》到《梁山伯与祝英台》唐灏珂
当今的中学生喜欢流行音乐、爱唱通俗歌曲,对演唱会追星活动趋之若鹜。他们喜爱“超女快男”,模仿流行的演唱范儿,喜爱社会音乐活动,却不喜欢上音乐课,不喜欢欣赏经典音乐名作。音乐文化的快餐消费正阻碍着中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审美发展。中学音乐教师要找到教学突破点,将经典高雅的音乐作品带给学生。笔者通过个人课例分析,浅谈音乐课内教学的创新。
在一次欣赏教学课堂上,我没有直接切入主题,而是先让同学们欣赏时下最流行的一首歌曲《死了都要爱》。
通俗易懂的歌词、歇斯底里的演唱方式让同学们立刻接受并喜欢上它,大部分同学还情不自禁地小声随唱。我要求同学们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歌演唱了什么内容?有什么特点?
2.找出令自己最感动的几句歌词。
3.请你谈谈对“爱”、对“生死”的`理解与感受。
4.这首歌表达的是“准”与“谁”的“爱”?“谁”与“谁”的“生死”?
经过小组讨论后,代表回答:
1.歌曲演唱了爱情的力量,爱的深刻,为爱情视死如生的决心。
2.最动人心弦的歌词:死了都要爱,不淋漓尽致不痛快/宇宙毁灭心还在,穷途末路都要爱。
3.因为没有经历,所以大家对“爱”与“生死”的感受并不深刻。
4.单从歌曲里似乎并未感受到究竟是“谁”与“谁”的“爱”,不明确是“谁”与“谁”的“生死”。
接下来,我让同学们欣赏另一部音乐作品,让大家带着同样的四个问题来学习,看看能不能在这部作品里找到答案。
我首先播放了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片段。然后,让一个同学讲述梁祝的故事。接着,我又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用图表分析《梁祝》的曲式结构,再分段播放《梁山伯与祝英台》,要求同学们在自己的想象中演绎故事的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我提示细腻委婉的小提琴代表祝英台,温厚如诗的大提琴代表梁山伯,沉重的铜管乐器代表封建势力与家长专制,交响乐段讲述为追求自由爱情的青春力量与封建势力抗争的控诉、挣扎、凄绝等。各种画面的交织让全曲的欣赏变得千萦百绕、荡气回肠。
欣赏完现代与古代、流行与经典两种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后,之前的四个问题已迎刃而解。同学们有了新的感受,各种想法与讨论顿时激烈起来。我让同学们自己对比,更喜欢哪一种音乐?他们纷纷表示《梁山伯与祝英台》更好听,内心受到的感动也更多。同样都是“死了都要爱”,但《梁山伯与祝英台》比《死了都要爱》音乐更美,故事更具体更感人。多数同学已被《梁山伯与祝英台》凄美的故事、优美的旋律和顽强的精神所感动。教学进行到这里,本节音乐课的教学目的――流行音乐与经典音乐的认知与对比――已水到渠成。
课后,我给同学们布置了小练笔《我心中的流行音乐与经典音乐》。从这些文章中可以看到,大部分同学认为,经典音乐也能被同学们所接受和喜爱,以前对经典音乐枯燥乏味的感受正在逐步改变。还有同学认为,以前之所以喜欢流行音乐而不喜欢高雅音乐,是自认为流行音乐简单、易学,而自从了解经典的高雅音乐后,认为高雅音乐能给人带来精神上、思想上更深刻、更有意义的东西。这些课后小感言也同时在揭示着学生审美角度的转变,艺术思想的成长。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篇2: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山伯与祝英台
篇3:梁山伯与祝英台
篇4:梁山伯与祝英台
古时候,常州有个奇女子名叫祝英台。她自小喜欢读书作文,听说余杭地方文风最盛,就想前往游学。她的哥哥嫂子劝她:“你一个十六岁的女孩儿家,外出游学,难道不怕被人笑话?”祝英台却自有主张,扮作男子模样,哥嫂竟辨认不出,只好随她去了。
祝英台女扮男装到余杭求学,同窗有个叫梁山伯的,是苏州人,为人很真诚正派,和祝英台互相尊重,结为兄弟。他们白天一起吃饭,夜晚一起睡觉,但同窗三年,祝英台都衣不解带,梁山伯有时也有疑问,但都被祝英台用话搪塞过去了。
三年之后,学业期满。梁祝二人感情深重。梁山伯就一路送祝英台回家。相送路上,祝英台几次暗示自己是个女子,并愿以身相许,无奈梁山伯是个书呆子,竟然悟不出其中道理,反怪祝英台尽说疯话。临别时,祝英台向梁山伯托言介绍给妹妹做媒,梁山伯欣然允诺,祝英台请他来提亲。
梁山伯和祝英台分手后回到家中,因家中事情耽搁没有马上去祝家庄提亲。而祝英台的兄嫂已将祝英台许配给富家子弟马文才,约定来年二月娶亲。祝英台原想梁山伯速来就可以挑明,但久等不至,又恐哥嫂疑心,不敢推阻。
待梁山伯来到祝家庄,丫环请梁山伯到中堂相见时,祝英台已是女儿装扮了。梁山伯大惊才知道祝英台原是女扮男装,自己竟未能认出,真是愚蠢到家了。谈及婚姻的事情,祝英台只哭诉已许配马家。祝英台禀告兄嫂愿意嫁给梁山伯,兄嫂因两家贫富悬殊,又先许配马家为由不答应。
梁山伯泪别回家后,自恨来晚,后悔不两家贫富悬殊,又先许配马家为由不答应。梁山伯泪别回家后,自恨来晚,后悔不及,想到三年同窗的情谊,十八里相送的境况,就得了相思之病,病一天重似一天,到年底抑郁而亡,葬在与祝英台分手之处。
祝英台得知梁山伯病故的消息,非常悲痛。想不从马家的婚事,兄嫂又不同意。第二年年初,马家迎亲的人到了,祝英台被抬进了花轿。迎亲队伍经过梁山伯墓时,忽然刮起一阵大风,人马都走不动了。
祝英台来到梁山伯墓前,大哭不止。忽然一声响雷,墓地裂开一缝。祝英台一下子跳下去陷入墓中,随行的人急忙拉她也没拉住。裂口马上又合上,天气也晴朗了。只见墓前飞舞着两只蝴蝶,你追我逐地飘飘而去。人们这才知道这两人生为兄弟,死为夫妻。这蝴蝶就是二人的精灵变化的。
篇5:梁山伯与祝英台观后感
梁山伯与祝英台观后感
几个通宵,《梁山伯与祝英台》看完了。
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凄美的传说,流传了不知多少载,可是依然让人津津乐道――山伯的痴情,英台的执着――在那个讲究门当户对的时代所不能容许的爱情,注定是一场悲剧。
从月老庙相遇,注定他们俩之间要发生感情,憨憨的山伯第一次与英台相遇便让她对这个“书呆子”有了好感。在赶往尼山书院求学的船上,他们俩重逢,简单的交谈,让他们彼此了解了各自真诚的心,“结义”便成立他们爱情的前提。
尼山书院的悲欢离合让英台已经认定了自己一生的依靠,而山伯对英台的感情,有时候也已经超出了简单的兄弟情谊,虽然山伯始终不愿也不敢承认。从英台换回女装到青楼去救谷心莲,山伯弹琴,英台起舞,山伯始终不敢正视那刻的英台,他那慌乱的眼神正显示着他内心的慌乱,为摆脱马文才的追赶,他们藏到良玉的床上,而良玉一坐的冲力,让英台第一次吻了山伯的脸,以致晚上他们辗转反侧;到山伯送英台时遇大雨在农户家过夜,偏偏剩的两件干衣服竟是农户的儿子和儿媳的新婚红衣,山伯想起了儿时过家家的游戏,当他挑起盖在英台头上的红盖头时,英台的娇美让山伯再次心慌意乱;再到当山伯知道英台临走时写的诗是送给他的,并且知道英台已经把他当成自己一生的依靠,他并没有因为英台是女的而感到惊讶,相反,他是那么欣喜若狂。他们的感情,在山伯的心中才由“兄弟情”上升到“儿女情”。
整部戏并不是在一种悲凉的氛围中进行的,相反,里面不乏搞笑的元素,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有,其他人物之间也有。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王惠刚出场时,她娇滴滴的声音让众人都以为她肯定是一位比她姐姐王兰更漂亮的女孩子,结果当声音与身材的巨大反差呈现在众人面前时,众人皆倒。戏中的王惠是一个活宝,她的每次出场都让我在伤感的氛围中得到一次放松,所以有时我倒希望她能够出现。她对英台的感情也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她的善良和纯真。
有喜欢的人物当然就有讨厌的人物,马文才是其中之一,其实他对英台一直都很好,从开始想与她交朋友,到后来想娶她为妻,可以说他都是真心的。但英台就是不喜欢他,因为她能看到他内心的险恶。马文才从小在那种扭曲的'家庭环境中成长造成了他扭曲的心灵――自己喜欢的东西非得得到,即便得不到也别想让别人得到。开始并不是很讨厌马文才,他曾经也和山伯与英台和睦相处过,在他和山伯都去悬崖就英台那段就可以看出,他当时是抛开了对山伯的仇恨,那是他们真正的联手,只是后来他变得不择手段让人实在没法再用以前的眼光去看他,他的心胸狭隘、阴险毒辣、公报私仇在后段显现的淋漓尽致,完全成了一个反面人物。另外还有个王蓝田,他其实只是一个坏的点缀而已,没有办过让人痛心疾首的坏事。最令人恶心的应属谷心莲,她利用苏安对他的感情达到她的目的,为了能够得到梁山伯她竭尽所能,不惜伤害自己,更不用说伤害别人。对她来说有个美好的理想是好的,但更要有自知之明,没有了这个,她的下场可想而知。
从他们相识、相知到相惜、相恋,他们走过了太多的坎坷,但用他们的智慧和力量每次他们都能化险为夷。但也许应了山伯第一次在月老庙对英台说的话:如果对月老不敬,那她的情路将一生坎坷。其实当时在气头上的英台也只是不经意地对月老说了一些气话,没想到真在他们身上应验――马家的权利与单薄的山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了维护上万户的祝家庄园,祝家只能与马家联姻,悲剧在所难免。多少困难他们一起面对,唯有这最后一关他们却逾越不了。
看到结尾我反复想了很多,最后我倒不认为这是一个悲剧,因为山伯和英台最终是走到了一起,马文才最终也是一个失败者。当山伯和英台一同落进坟墓,变成穿花蛱蝶,桃林瞬间开花的时候,我已从悲伤中走出。
篇6:《梁山伯与祝英台》读后感
学琴的孩子对音乐比较敏感,所以当梁祝的优美旋律刚刚响起时,彤彤就立刻反应到这个曲子他听过,梁祝改编于中国汉族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它不仅在我国家喻户晓,也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深远影响的民间传说。从小看着国外绘本长大的'孩子并不像父辈那时听过这些口口传承的经典故事,优美动人的音乐声中又有一个怎样的感人故事呢?
手中这本《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信出版社出版,封面上花团锦簇,细看有着织物的纹理,翻阅全书亦是这种风格,就像于布匹上泼墨作画,有一种忍俊不住用手触摸的感觉。梁祝的故事简单来说就是女扮男装的祝英台求学遇到老实忠厚的梁山伯,同窗三年分别在即祝英台将自己托付梁山伯,怎奈祝老员外棒打鸳鸯将英台许配他人,结果梁山伯病死祝英台投身墓中双双羽化成蝶。
扉页是一株树叶凋零的花树,是否喻意书中故事的结局呢,瞧书中第一页轩窗内对镜梳妆的祝英台,镜中的女装,镜外男扮,可曾看出端倪?一心求学的英台女早就有所准备,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女子尤其大家闺秀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更别说外出求学混迹全是男子的环境,女扮男装是唯一可行的方式。祝员外还是非常疼爱唯一的女儿,几番思量还是应允了。彤彤翻看故事早就发现人物造型与一般绘本不同,仿若木偶戏,说起来这种皮影戏的表演方式与木偶戏还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不需要太大的舞台布景,都是由幕后人牵动各种语言动作,在此趁机可以为宝贝科普一下有关皮影戏的典故。
从草桥结拜、同窗共读到十八相送,仔细看图你会发现其中巧妙隐藏着众多的飞禽走兽、神妖异物。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被迫分离时,出现的尖嘴猴腮拿着锤子的雷公和拿着乾元镜的电母,是否象征梁山伯突听英台许配他人时的晴天霹雳。英台出嫁时四只神鸟左右相伴,鸟身下红色的祥云是否代表这是可以沐火重生的凤凰,是不是喻意梁山伯与祝英台也可以羽化重生?书中此类场景颇多可细细琢磨。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东方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其中呼吁男女平等、爱情自由相信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自会明白,不用刻意解释。翻阅此书孩子所欣赏到的是浓浓的中国元素,培养鉴赏能力提高审美观念,我认为这才是最适合中国孩子阅读的书籍,对了阅读时,别忘了扫一扫腰封上面的二维码,在流畅优美的音乐声中和孩子一起品味经典吧!
篇7:《梁山伯与祝英台》读后感
这绝对是一本经典的中国风绘本。
梁祝的故事,流传已久。这是一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不论大人还是小孩,都多多少少听过这个故事。在美丽的杭州,还有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共同求学的“万松书院”,踏进书院,仿佛穿越到了梁祝同窗共读的那个时光里。而杭州西湖边的观光车上,播放的正是动听的梁祝乐曲。还有我们听过的戏曲选段“十八相送”、“我家有个小九妹”、等等,无不出自梁祝故事。自从我给小不点讲过一些关于梁祝的故事以后,小不点就经常缠着我讲这个故事。但是梁祝的故事真要讲起来,可不短,而且其中有些太多片断,尤其是祝英台抗婚、梁山伯病殁的情节,太过凄凉悲伤,如果一五一十讲给小孩子听,感觉不太合适。所以,我在想怎样精简一些,用孩子的语言来讲,能让孩子容易理解又会伤及孩子的心灵。无奈自己水平有限,绞尽脑汁,总觉得讲不好。
然,这本《梁山伯与祝英台》绘本,解除了我的困惑,帮了我这个忙,绘本,是孩子特别喜欢的图书类型。有精美的图画、有简洁且适合孩子阅读的文字。这本书,图画可不是一般的图画,而是孩子们喜欢的皮影。因为带小不点看过皮影戏,所以,一看到这本书时,就立马认出来是皮影,惊叹不已,直呼“好看”!说自己太喜欢这样的书了。
于是,仔细认真读了好几遍。
唐亚明老师描写的梁祝故事忠于民间传说故事的原版,也就是我们从小听得最多的版本。而文字则精简了许多,但是却没有遗漏时间地点,将这个民间故事发生的年代和地理位置做了非常明确的交待,正好与真实的景点相吻合。故事讲述祝英台女扮男装到杭州求学,路遇梁山伯也是去杭州的书院求学,两人结伴而行,同窗三载,情投意合。可惜英台奉父母之命断学回家,但是英台早就托心于梁山伯,在二人十八相送之时,暗示梁山伯来家娶“小九妹”,可惜山伯来晚,英台在父母催促之下要嫁给马家公子。山伯回家之后,思念过度,病殁。痴情的英台假意答应了出嫁,在迎亲花轿途经梁山伯墓地时,下来祭拜、哭诉悲怨,或许是上天被二人的痴情所感动,坟包裂开大缝,英台跳入坟中,坟墓合拢,雨过天晴后,飞出一对形影相随的蝴蝶。
两只蝴蝶比翼双飞,正是美好的寓意和结局。
在读这个故事之时,可以先用手机扫一扫底扉页(版权页)上的二维码,可以听到著名的扬琴演奏家郭敏弹奏的《梁祝》,在悠扬的乐曲中,结合图书里的皮影图片和文字,来欣赏这千古传诵的至真至诚的经典故事。扬琴乐曲长达26分钟,将《梁祝》乐典的主部、副部、展开部、再现部一一演绎。两人草桥结拜、同窗共学共玩、十八相送,舒缓悠扬,以及后来的英台抗婚,山伯病殃,英台哭诉,乐曲展现激昂悲恸的气氛,……跌宕起伏,同步阅读感触颇深。而孩子对皮影的画面表现也有自己的理解,孩子发现皮影图画里的许多细节,有在云层中穿行的飞龙,在水中遨游的大鱼,在林中奔跑的梅花鹿,当梁祝二人如琴瑟相和的场景中,背景里出现的各式花鸟走兽也都呈现着吉祥平和的模样;而当他们的爱情遭到家人的反对时,二人中间出现了雷公电母,孩子说这个雷公是老鹰的形象,长着尖锐的喙,凶神恶煞的样子,在这里,他们是来阻断、拆散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很多这样的神话角色的插入,带给孩子更多天马行空的想象,也正符合神话故事的特点。
皮影戏的元素和传统水墨画的结合以及中华民族乐器扬琴的奏乐,无不体现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我们都希望能让孩子多看一些这样优秀的中国本土图画书。
篇8:《梁山伯与祝英台》读后感
拿到书,我还是颇为惊讶的。对于中信的书,多年来一直关注,怀有某种情结,源自于它持续不断的创新。是的,它总能在让一件司空见惯的物件焕发新的光彩。在这一点上,与我所欣赏的白先勇先生非常相似,他把《牡丹亭》以青春版的格式塑造成为新的经典,其用心精良,其人非凡的艺术格局令人叹为观止。这方面,中信也一样。《梁山伯与祝英台》无疑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故事情节早已烂熟于心,然而,传统文化不应止步于民间的流俗,不应止步于脑白金式的家喻户晓而没有唤起对经典本身的颂读,这对于文化本身,是极度不公的。瑰宝必须被传承下去,如何?对谁?其实,若想得到传承,孩子们才是经典故事最应被表达的群体。在儿童图书市场一片狼藉的今时今日,每每走进书店,看到满眼弱智化情感表达和思维导向的少儿书,在令我失望之余,更不免愤恨,痛恨书籍的策划者把本该最富生机和创造力的少儿图书搞得令人丧失兴趣――在我的观念里,兴趣的丧失是最大的悲哀。
还好,失望之余,总会有丝丝曙光,那便来自于这片领域中真正爱书、懂书的人。他们的手笔令人有愿意研读、收藏、倾慕和谈论的欲望,这样的人必须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作为一个对品质有着极度洁癖的人,图书的质感决定了它在我眼中的“命运”。开阔的幅面、触感良好的纸张、细腻的笔触、深沉而不失欢快的色调,都令阅读成为一种美好的体验。最令我惊喜的是画风,带有浓厚剪纸和皮影色彩的风格,令本土原创绘本的未来出现一种令人期待和激动的迹象。
辞别爹娘时祝英台欢快的眼神分明表现了她获得自由的决心;离家出行路上的画卷,宽阔的幅面中央,两个孤单的人影,那种既新鲜又略带寂寞忐忑的行状,跃然纸上;与梁山伯初相见时同撑一把伞游赏的情景,清新秀丽,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图景;二人在书院一同操琴练曲的认真努力,无需多言,就可体会到那种朝夕相处的深情;祝英台跃入坟墓,最终二人化蝶缠绵而出的画面感,迅速营造出了可切身感觉得到的凄美。整本书既有可细细品读、不断赏玩的画面,又有快速营造氛围的紧凑节奏,唐亚明先生和于虹呈女士对作品精心打磨的匠人态度值得尊敬。我们的时代需要更多这样的人,我们的孩子更加需要。孩子们不应该被裹挟在噪音、污染的文化中,获取苍白没有营养的精神食粮,孩子们是最最纯净可爱的一群,他们需要被最好最优秀的文化所给养,需要听到最美的声音,见到最好的风景,习得最卓越的洞见。有了这套书,孩子们有福了。
【从《死了都要爱》到《梁山伯与祝英台》】相关文章:
2.现代梁山伯祝英台
6.活着与死了诗歌
10.我的理想与弃英从汉随笔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