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送告八从军翻译赏析

送告八从军翻译赏析

2023-06-21 08:40:0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是小猴子阿”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送告八从军翻译赏析,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送告八从军翻译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送告八从军翻译赏析

篇1:送告八从军翻译赏析

送告八从军翻译赏析

《送告八从军》作者为唐朝诗人孟浩然。其古诗全文如下:

男儿一片气,何必五车书。

好勇方过我,多才便起予。

运筹将入幕,养拙就闲居。

正待功名遂,从君继两疏。

【前言】

《送告八从军》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五言律诗,是《全唐诗》的第160卷第42首。[1] 诗中一方面写告八从军,鼓励告八上进;一方面写自己,想求功名后身退。诗人借送别告八从军,抒发了自己魏阙心常在修,希求立功成名的思想,发出了书多无用,功成便退的感慨。

此诗忧而不伤,哀而不怨,虽失意但无苦语,送友人而不见别绪,风格俊爽,颇有韵致。诗中奇句写告八,偶句写自己,句句对照,写得颇有特色。

【注释】

告八:名字事迹不详。告当为姓,与郜同。告八,排行第八。

一片气:一股勇气。

五车书:是说书读得很多。《庄子·天下篇》:“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后世遂以“五车书”表示读书之多,学识丰富。

好勇方过我:用《论语》典故,赞扬告八勇力过人,《论语·公冶长篇》中“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孔子此语原对子路有所微辞,但孟浩然活用其典,对告八毫无贬意。

多才便起予:用《论语》典故,夸奖告八有才而且能对自己有所启发。《论语·八佾》:“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也已矣!”后世便用“起予”或“启予”表示对聪颖学生的夸奖。起予:启发我。

运筹:指谋划。《史记·高祖本纪》:“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幕:指军中帐幕。这句是说告八将入军幕中参预机密。

养拙:即守拙,指退隐不佳。此句是讲孟浩然自己。

遂:成功。

两疏:指汉代疏广、疏受叔侄二人。汉宣帝地节年间广为太子太傅,受为太子少傅。在任五年,均称病还乡。后世用作功成身退的典故。据《汉书·疏广传》记载:疏广为太子太傅、疏受为太子少傅,在位五年,皇太子通《论语》、《孝经》。疏广对疏受说:我听说知足者不会受侮辱,知止者不会有危险,功成身退,是天之道也。现今我们做官俸禄包达二千石,如果再贪恋禄位不去,恐怕会有危险呀!倒不如叔侄两人归隐家乡终老的好。疏受听从了叔父的话,二人双双告老还乡,后果得善终。

【翻译】

男子汉只要有一股勇气,又何必像我读许多书本。尚勇武你的确超过了我,多才艺你对我启发很深。你将去军队中施展才干,我无事在家里隐居待聘。等你我成就了功名之后,我跟你学两疏回归山林。

【赏析】

孟浩然“为学三十载,闭门江汉阴”,读了许多书,以求仕途显达,有益于社会。可是“欲济无舟楫”,仕途上屡受挫折,使他陷入了出世和入世的矛盾痛苦中。

第一联“男儿一片气,何必五车书”,以开门见山的方式,描绘出一幅男儿要有英雄气、不必天天在家读书的景致,在武与文的对照中,明确揭示出全篇主旨,把诗人“儒冠误身”的不平之鸣,像江河开闸那样突然迸发出来,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表现了诗人才大难为用的愤慨心情。这种思想,是由于唐代社会积蕴着浓郁的“英雄”气氛,投笔从戎显然不是诗人的一时激奋之举,而是边塞诗人英雄意识和功名情结长期孕育而产生的`结果。

第二联借用《论语》典故,运用概括描写,以旷达的情怀称颂晚辈好勇多才,笔调轻松,感情真挚而又得体。从所用典故来看,告八当为诗人的晚辈。诗人用此诗勉励年轻人从军报国,极具壮逸之气,讴歌建功立业的英雄理想,具有极强的震撼力量。诗人笔下的主人公,心中充盈着豪荡侠情和肝胆意气。有志男儿凭此足以立功边陲。诗人对豪勇意气的赞美之情,正是盛唐人心绪的真实流露。

第三联承接前面的才气对照,再写两人的不同遭遇。一个“运筹将入幕”,一个“养拙就闲居”,在鲜明的对照中,表达出对告八的鼓励和羡慕,流露出自己不得不隐居的苦情。这对当时人们在儒术之外,还重侠尚武的社会思潮作出了很好的揭示。

末联写诗人借用汉代疏广、疏受叔侄二人的典故,以功成身退互勉,在消积申蕴含着积极和奋发,在隐逸中充满了幻想和期望,又告诫告八必须像汉代疏广、疏受叔侄一样,知进知退,切莫贪恋禄位。功成名就之后又双双归卧田园的典故,以抒发诗人对告八必能恃才建功且会功德圆满的信心。这种热切期盼和信心,同样从一个侧面辉映出典型的盛唐面影。

此诗忧而不伤,哀而不怨,虽失意但无苦语,送友人而不见别绪,风格俊爽,颇有韵致。此诗奇句写告八,偶句写自己,句句对照,写得颇有特色。诗中处处闪现着男儿的豪情志节,充溢着一股不同于多婉约情调之宋词的阳刚之气。一方面写告八从军,鼓励他上进;一方面写自己,想求功名后身退。诗中处处照顾到两者的相互关系。最后,以功成身退的“两疏”互勉。写得既真挚而又得体。诗人借送别告八从军,抒发了自己“魏阙心常在修,希求立功成名”的思想,发出了书多无用,功成便退的感慨。

篇2:送告八从军,送告八从军孟浩然,送告八从军的意思,送告八从军赏析

送告八从军,送告八从军孟浩然,送告八从军的意思,送告八从军赏析 -诗词大全

送告八从军

作者:孟浩然  朝代:唐  体裁:五律   男儿一片气,何必五车书。

好勇方过我,多才便起予。

运筹将入幕,养拙就闲居。

正待功名遂,从君继两疏。

篇3:送族弟绾从军安西翻译赏析

送族弟绾从军安西翻译赏析

《送族弟绾从军安西》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古诗全文如下:

汉家兵马乘北风,鼓行而西破犬戎。

尔随汉将出门去,剪虏若草收奇功。

君王按剑望边色,旄头已落胡天空。

匈奴系颈数应尽,明年应入蒲萄宫。

【注释】

⑴而:一作“向”

⑵尔随汉将:一作“尔挥长剑”

⑶色:一作“邑”

⑷应:一作“驱”

【翻译】

我大唐兵马乘北风出征,军鼓壮行色,向西击破万恶的侵略者。你跟随大将军出门去,杀虏就如挥镰刀割草,一定会立下奇功。君王在宫中按剑,神情肃穆了解边情,敌军的命星已坠落下胡疆上空。匈奴侵略者的命数已尽,系颈投降吧!明年你就能驱马入宫报捷。

【鉴赏】

唐朝的统一和国力的强盛是建立在马上征战的'基础上,当时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给了各种文化思想五彩缤纷百家争鸣的环境。建功立业,成为是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诗中的一大主题。李白写有许多送别亲朋友人从军的诗,表现出横刀立马,驰骋疆场,横戈待战的英雄气概,表达了无比炽热的爱国情怀,显示出豪迈的气派。这首《送族弟绾从军安西》是李白写给其族弟李绾的送别诗,也是一首军旅诗。李白希望李绾舍生忘死报效国家,乘风破戎、杀敌立功。这完全是一副长辈对晚辈的殷切期待之情,一片勉励晚辈之心。诗中的字里行间流淌首诗人李白的报国立业之情。

篇4:送魏大从军诗词赏析

送魏大从军诗词赏析

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 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 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 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 惟留汉将功。

这是一首赠别诗,出征者是陈子昂的友人魏大(姓魏,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此诗不落一般送别诗缠绵于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激励出征者立功沙场,并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

(1 2)“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读来震撼人心。借此,我们可以清楚地意识到边境上军情的紧急,也可以感觉到诗人激烈跳动的脉搏。首句暗用汉代威镇敌胆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此处“匈奴”二字,是以汉代唐,借指当时进犯边境的少数民族统治集团。诗人又把春秋时曾以和戎政策消除了晋国边患的魏绛比作魏大,变“和戎”为“从戎”,典故活用,鲜明地表示出诗人对这次战争的看法,同时也从侧面说明,魏大从戎,是御边保国的壮举。

(3 4),“三河道”点出送别的地点。古称

河东、河内、河南为三河,大致指黄河流域中段平原地区。《史记·货殖列传》说:“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此处概指在都城长安送客的地方。“六郡”,指金城、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六郡雄”,原指上述地方的豪杰,这里专指西汉时在边地立过功的赵充国。两句的旨意是:与友人分别于繁华皇都,彼此心里总不免有些怅惘;但为国效力,责无旁贷,两人执手相约:要象汉代名将、号称六郡雄杰的赵充国那样去驰骋沙场,杀敌立功。此二句虽有惆怅之感,而气概却是十分雄壮的。

(5 6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这两句是写魏大从军所往之地。一个“横”字,写出雁门山地理位置之重要,它横亘在代州北面;一个“接”字,既逼真地描绘出飞狐塞的险峻,又点明飞狐塞是遥接云中郡,连成一片的。它们组成了中原地区(三河道)的天然屏障。此处的景物并不在眼前,而是在诗人的想象之中,它可以是实写,也可以是虚写。地理位置的重要,山隘的.险峻,暗示魏大此行责任之重大。这就为结句作了铺垫。

(7 8)“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二句作结,便如瓜熟蒂落,极其自然。此处运用的典故,说的是东汉时的车骑将军窦宪,他曾经以卓越的战功,大破匈奴北单于,又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刻石纪功而还。作者又一次激励友人希望他扬名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汉将功绩,也要有我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这在语意上,又和开头二句遥相呼应。

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出诗人“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感遇》诗之三十五)的思想情操。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读来如闻战鼓,有气壮山河之势。

运用典故:

1“匈奴犹未灭”,指的是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也”的典故。

2“魏绛复从戎”,魏绛是春秋晋国大夫,他主张晋国与邻近少数民族联合,曾言“和戎有五利”,后来戎狄亲附,魏绛也因消除边患而受金石之赏,陈把魏绛“和”改成“从”,表明了其对当时边事的看法,并希望友人像“多功”的魏绛一样杀敌建功,保卫边疆。而有意思的是,魏绛和魏大恰巧同姓。

3“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六郡雄,原指上述地方的豪杰,这里专指西汉的赵充国。《汉书》中记载其为“六郡良家子”。

4“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后汉书 ·窦宪传》中记载,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北单于,登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篇5:送魏大从军原文及赏析

[唐代]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译文

匈奴还没有被灭亡,友人又像多功的魏绛一样从军保卫边疆。

在三河道与友人分别,心里有些怅惘;盼望魏大像赵充国那样的英雄豪杰建下大功。

雁门山横亘在代州北面,飞狐塞远远连接云中郡。

不要让燕然山上只留下汉将的功绩,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

注释

魏大:陈子昂的友人。姓魏,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

“匈奴”一句:前句使用了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的典故。犹,还。

“魏绛”句:魏绛(jiàng),春秋晋国大夫,他主张晋国与邻近少数民族联合,曾言“和戎有五利”,后来戎狄亲附,魏绛也因消除边患而受金石之赏。复,又。从戎,投军。戎(róng),兵器,武器。

怅(chàng)别:充满惆怅地离别。三河道:古称河东、河内、河南为三河,大致指黄河流域中段平原地区。

六郡雄:原指金城、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的豪杰,这里专指西汉时在边地立过功的赵充国。《汉书》中记载其为“六郡良家子”。

雁山:即雁门山。在今山西代县。横代北:横亘在代州之北。

狐塞(sài):飞狐塞的省称。在今河北省涞源县,北跨蔚县界。塞,边界上的险要之处。云中:云中郡,治所在即山西大同。

燕(yān)然:古山名。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东汉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领兵出塞,大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记汉威德。见《后汉书·窦宪传》。

“勿使”两句:用窦宪典故。《后汉书·窦宪传》中记载,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北单于,登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惟,只。

赏析:

作为唐代革新运动的启蒙者,陈子昂一直强调汉魏风骨。此诗不落一般送别诗缠绵于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一扫同类题材的悲切之风,从大处着眼,激励出征者立功沙场,并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很能代表陈子昂的文学主张。

首二句“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读来令人震撼,借此可以清楚地意识到边境上军情的紧急,也可以感觉到诗人激烈跳动的脉搏。首句暗用汉代威镇敌胆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此处“匈奴”二字,是以汉代唐,借指当时进犯边境的少数民族统治集团。诗人又把春秋时曾以和戎政策消除了晋国边患的魏绛比作魏大,变“和戎”为“从戎”,典故活用,鲜明地表示出诗人对这次战争的看法,并希望友人像“多功”的魏绛一样杀敌建功,保卫边疆,同时也从侧面说明,魏大从戎,是御边保国的壮举。

三四两句中,“三河道”点出送别的地点。《史记·货殖列传》说:“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此处概指在都城长安送客的地方。两句的'旨意是:与友人分别于繁华皇都,彼此心里总不免有些怅惘;但为国效力,责无旁贷,两人执手相约:要像汉代名将、号称六郡雄杰的赵充国那样去驰骋沙场,杀敌立功。此二句虽有惆怅之感,而气概却是十分雄壮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这两句是写魏大从军所往之地。一个“横”字,写出雁门山地理位置之重要,它横亘在代州北面;一个“接”字,既逼真地描绘出飞狐塞的险峻,又点明飞狐塞是遥接云中郡,连成一片的。它们组成了中原地区(三河道)的天然屏障。此处的景物并不在眼前,而是在诗人的想象之中,它可以是实写,也可以是虚写。地理位置的重要,山隘的险峻,暗示魏大此行责任之重大。这就为结句作了铺垫。

因此,“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二句作结,便如瓜熟蒂落,极其自然。此处运用的典故,说的是东汉时的车骑将军窦宪,他曾经以卓越的战功,大破匈奴北单于,又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刻石纪功而还。作者又一次激励友人希望他扬名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汉将功绩,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这在语意上,又和开头二句遥相唿应。

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出诗人“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感遇·本为贵公子》)的思想情操。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令人读来如闻战鼓,有气壮山河之势。

篇6:陈子昂《送魏大从军》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陈子昂《送魏大从军》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送魏大从军

【唐】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②。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③。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④。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⑤。

【注释】

①魏大:姓魏,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是诗人的朋友。②匈奴犹未灭:借用汉代威震敌胆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魏绛:春秋时期曾以和戎政策消除了晋国边患。③三河:古称河东、河内、河南为三河,大致指黄河流域中段平原地区。此处概指在都城长安送客的地方。六郡:指金城、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六郡雄:原指上述地方的豪杰,这里专指西汉时在边地立过功的赵冲国。④横:横亘。接:连接。⑤ “勿使”两句:运用典故。东汉时的车骑将军窦宪,曾以卓越的战功大破匈奴北单于,又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刻石记功而还。

【文学知识】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射洪(今四川射洪)人。标举“汉魏风骨”,提倡文学中的英雄性格,开启了盛唐一代诗风。

【参考译文】

侵犯边境的敌人还没有消灭,魏大又去从军戍边保国。与友人在繁华的皇都怅然分别,但为国效力,责无旁贷,执手相约:要像汉代名将、号称六郡雄杰的赵冲国那样去驰骋沙场,杀敌立功。雁门山横亘在代州北面,飞狐塞地势险峻,与云中郡连成一片。希望友人扬名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汉将功绩,也要留有我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

【阅读训练】

1.首句“匈奴”一词用的是_______这一修辞手法,在诗中的作用是________.

2.第五句一个“横”字写出雁门山_________,第六句一个“接”字写出飞狐塞_______。

3.此诗首尾呼应表现在:首句说_______,末句说_________。

4.活用典故是此诗的一大特点。首句用汉代霍去病的故事赞扬_______;第二句用春秋时魏降的故事说明_______;第四句用西汉赵冲国的故事希望______;第七句用东汉窦宪的故事激励________。

5.默写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6.结合全诗,赏析“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这两句的妙处。(5分)

7.简述本诗与一般送别诗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6分)

【参考答案】

1.借代 以汉代唐 借指当时进犯边境的少数民族统治集团

2.地理位置的重要 山隘的险峻

3.魏大为灭匈奴而从军 希望魏大大败匈奴,立功而返

4.魏大从军是以天下为己任 魏大从军是御边保国的壮举

魏大驰骋沙场,杀敌立功 魏大扬我大唐国威

5.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6. (1) 虚写手法,此处的景物并不在眼前,而是想象友人要去的地方。(2分)(2)上句写出雁门山地理位置之重要,它横亘在代州北面;下句既逼真地描绘出飞狐塞遥接云中郡,连成一片。(2分)(3)为结句作了铺垫(1分)

7.此诗不落一般送别诗缠绵于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2分),而是从大处着眼,全诗充满奋发乐观向上的精神(2分),激励出征者魏大要立功沙场,报效国家,(1分),并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1分)

(1).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A.首联暗用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

B.颔联“怅别”一语,写出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伤感。全诗情感由首联的激昂慷慨转入分手时的儿女缠绵、气哭悲切。

C.颈联中的“横”“接”二字写出了雁山、飞狐塞等地地理位置的重要,它们是中原地区的'屏障。这两句暗示魏大此行责任重大,为结句做了铺垫。

D.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的思想情怀,感情豪放激昂,语气慷慨悲壮,有气壮山河之势。

(2)诗歌尾联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用典寓意。激励友人建功立业,希望他扬名塞外,让燕然山上也留下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

三:

14.从诗体看,这首诗是: 。(1分)

15.以下哪一首诗或词中用了与本诗相同的典故 。(2分)

A.李白《行路难》 B.杜甫《登高》

C.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 D.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6.诗中“横”、“接”两字写出了雁山的 和狐塞的 ,从而表现出这里在军事上的 。(3分)

17.简述本诗与一般送别诗的不同之处:(3分)

答案:

14.五律(2分)

15.C(2分)

16.地理位置 高 险峻与重要(3分)

17.全诗一气呵成,充满奋发向上精神,激励出征者在沙场立功,抒发了御边保国的慷慨壮志;而没有一般送别诗的缠绵、凄苦、悲切等儿女情长的窠臼。(3分)

赏析:

这是一首赠别诗,出征者是陈子昂的友人魏大(姓魏,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此诗不落一般送别诗缠绵于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激励出征者立功沙场,并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

首二句“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读来震撼人心。借此,我们可以清楚地意识到边境上军情的紧急,也可以感觉到诗人激烈跳动的脉搏。首句暗用汉代威镇敌胆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此处“匈奴”二字,是以汉代唐,借指当时进犯边境的少数民族统治集团。诗人又把春秋时曾以和戎政策消除了晋国边患的魏绛比作魏大,变“和戎”为“从戎”,典故活用,鲜明地表示出诗人对这次战争的看法,同时也从侧面说明,魏大从戎,是御边保国的壮举。

三四两句中,“三河道”点出送别的地点。古称河东、河内、河南为三河,大致指黄河流域中段平原地区。《史记·货殖列传》说:“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此处概指在都城长安送客的地方。“六郡”,指金城、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六郡雄”,原指上述地方的豪杰,这里专指西汉时在边地立过功的赵充国。两句的旨意是:与友人分别于繁华皇都,彼此心里总不免有些怅惘;但为国效力,责无旁贷,两人执手相约:要象汉代名将、号称六郡雄杰的赵充国那样去驰骋沙场,杀敌立功。此二句虽有惆怅之感,而气概却是十分雄壮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这两句是写魏大从军所往之地。一个“横”字,写出雁门山地理位置之重要,它横亘在代州北面;一个“接”字,既逼真地描绘出飞狐塞的险峻,又点明飞狐塞是遥接云中郡,连成一片的。它们组成了中原地区(三河道)的天然屏障。此处的景物并不在眼前,而是在诗人的想象之中,它可以是实写,也可以是虚写。地理位置的重要,山隘的险峻,暗示魏大此行责任之重大。这就为结句作了铺垫。

因此,“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二句作结,便如瓜熟蒂落,极其自然。此处运用的典故,说的是东汉时的车骑将军窦宪,他曾经以卓越的战功,大破匈奴北单于,又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刻石纪功而还。作者又一次激励友人希望他扬名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汉将功绩,也要有我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这在语意上,又和开头二句遥相呼应。

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出诗人“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感遇》诗之三十五)的思想情操。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读来如闻战鼓,有气壮山河之势。

篇7:《送魏大从军》陈子昂诗词赏析

《送魏大从军》陈子昂诗词赏析

《送魏大从军》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陈子昂。其古诗全文如下: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翻译】

这是一首赠别诗,出征者是陈子昂的友人魏大(姓魏,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此诗不落一般送别诗缠绵于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激励出征者立功沙场,并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

【鉴赏】

首二句“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读来震撼人心。借此,我们可以清楚地意识到边境上军情的紧急,也可以感觉到诗人激烈跳动的.脉搏。首句暗用汉代威镇敌胆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此处“匈奴”二字,是以汉代唐,借指当时进犯边境的少数民族统治集团。诗人又把春秋时曾以和戎政策消除了晋国边患的魏绛比作魏大,变“和戎”为“从戎”,典故活用,鲜明地表示出诗人对这次战争的看法,同时也从侧面说明,魏大从戎,是御边保国的壮举。

三四两句中,“三河道”点出送别的地点。古称河东、河内、河南为三河,大致指黄河流域中段平原地区。《史记。货殖列传》说:“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此处概指在都城长安送客的地方。“六郡”,指金城、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六郡雄”,原指上述地方的豪杰,这里专指西汉时在边地立过功的赵充国。两句的旨意是:与友人分别于繁华皇都,彼此心里总不免有些怅惘;但为国效力,责无旁贷,两人执手相约:要象汉代名将、号称六郡雄杰的赵充国那样去驰骋沙场,杀敌立功。此二句虽有惆怅之感,而气概却是十分雄壮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这两句是写魏大从军所往之地。一个“横”字,写出雁门山地理位置之重要,它横亘在代州北面;一个“接”字,既逼真地描绘出飞狐塞的险峻,又点明飞狐塞是遥接云中郡,连成一片的。它们组成了中原地区(三河道)的天然屏障。此处的景物并不在眼前,而是在诗人的想象之中,它可以是实写,也可以是虚写。地理位置的重要,山隘的险峻,暗示魏大此行责任之重大。这就为结句作了铺垫。

因此,“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二句作结,便如瓜熟蒂落,极其自然。此处运用的典故,说的是东汉时的车骑将军窦宪,他曾经以卓越的战功,大破匈奴北单于,又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刻石纪功而还。作者又一次激励友人希望他扬名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汉将功绩,也要有我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这在语意上,又和开头二句遥相呼应。

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出诗人“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感遇》诗之三十五)的思想情操。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读来如闻战鼓,有气壮山河之势。

篇8:陈子昂诗词《送魏大从军》赏析

陈子昂诗词《送魏大从军》赏析

《送魏大从军》是唐代诗人陈子昂创作的一首五律。这首赠别诗表达了对友人建功报国的殷切期望,表达了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全诗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

送魏大从军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注释】

⑴魏大:陈子昂的友人。姓魏,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

⑵“匈奴”一句:前句使用了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的典故。犹,还。

⑶“魏绛”句:魏绛(jiàng),春秋晋国大夫,他主张晋国与邻近少数民族联合,曾言“和戎有五利”,后来戎狄亲附,魏绛也因消除边患而受金石之赏。复,又。从戎,投军。戎(róng),兵器,武器。

⑷怅(chàng)别:充满惆怅地离别。三河道:古称河东、河内、河南为三河,大致指黄河流域中段平原地区。

⑸六郡雄:原指金城、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的豪杰,这里专指西汉时在边地立过功的赵充国。《汉书》中记载其为“六郡良家子”。

⑹雁山:即雁门山。在今山西代县。横代北:横亘在代州之北。

⑺狐塞(sài):飞狐塞的省称。在今河北省涞源县,北跨蔚县界。塞,边界上的险要之处。云中:云中郡,治所在即山西大同。

⑻燕(yān)然:古山名。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东汉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领兵出塞,大破北匈奴 ,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记汉威德。见《后汉书·窦宪传》。

⑼“勿使”两句:用窦宪典故。《后汉书·窦宪传》中记载,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北单于,登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惟,只。

【白话译文】

匈奴还没有被灭亡,友人又像多功的魏绛一样从军保卫边疆。在三河道与友人分别,心里有些怅惘;盼望魏大像赵充国那样的英雄豪杰建下大功。雁门山横亘在代州北面,飞狐塞远远连接云中郡。不要让燕然山上只留下汉将的功绩,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武则天当政年间,是诗人在长安任职期间所作,时间大约在垂拱(唐睿宗年号,685—688年)前后。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赠别诗,出征者是陈子昂的友人魏大(姓魏,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此诗不落一般送别诗缠绵于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激励出征者立功沙场,并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

首二句“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读来震撼人心。借此,我们可以清楚地意识到边境上军情的紧急,也可以感觉到诗人激烈跳动的脉搏。首句暗用汉代威镇敌胆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此处“匈奴”二字,是以汉代唐,借指当时进犯边境的少数民族统治集团。诗人又把春秋时曾以和戎政策消除了晋国边患的魏绛比作魏大,变“和戎”为“从戎”,典故活用,鲜明地表示出诗人对这次战争的看法,同时也从侧面说明,魏大从戎,是御边保国的壮举。

三四两句中,“三河道”点出送别的地点。古称河东、河内、河南为三河,大致指黄河流域中段平原地区。《史记·货殖列传》说:“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此处概指在都城长安送客的地方。“六郡”,指金城、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六郡雄”,原指上述地方的豪杰,这里专指西汉时在边地立过功的赵充国。两句的旨意是:与友人分别于繁华皇都,彼此心里总不免有些怅惘;但为国效力,责无旁贷,两人执手相约:要象汉代名将、号称六郡雄杰的赵充国那样去驰骋沙场,杀敌立功。此二句虽有惆怅之感,而气概却是十分雄壮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这两句是写魏大从军所往之地。一个“横”字,写出雁门山地理位置之重要,它横亘在代州北面;一个“接”字,既逼真地描绘出飞狐塞的险峻,又点明飞狐塞是遥接云中郡,连成一片的。它们组成了中原地区(三河道)的天然屏障。此处的景物并不在眼前,而是在诗人的想象之中,它可以是实写,也可以是虚写。地理位置的重要,山隘的险峻,暗示魏大此行责任之重大。这就为结句作了铺垫。

因此,“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二句作结,便如瓜熟蒂落,极其自然。此处运用的典故,说的是东汉时的车骑将军窦宪,他曾经以卓越的战功,大破匈奴北单于,又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刻石纪功而还。作者又一次激励友人希望他扬名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汉将功绩,也要有我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这在语意上,又和开头二句遥相呼应。

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出诗人“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感遇》诗之三十五)的思想情操。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读来如闻战鼓,有气壮山河之势。

【送告八从军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1.送魏大从军诗词赏析

2.送张五归山翻译赏析

3.送姚八之,送姚八之刘长卿,送姚八之的意思,送姚八之赏析

4.杜甫《赠卫八处士》古诗词翻译赏析

5.送薛八谪居,送薛八谪居钱起,送薛八谪居的意思,送薛八谪居赏析

6.送灵澈上人原文翻译及赏析

7.高阳池送朱二翻译及赏析

8.《从军北征》阅读答案附赏析

9.从军词,从军词王涯,从军词的意思,从军词赏析

10.孟子告子下原文及翻译

下载word文档
《送告八从军翻译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